導航:首頁 > 語言文字 > 語文教學中得發策略是指什麼意思

語文教學中得發策略是指什麼意思

發布時間:2023-02-05 14:44:46

Ⅰ 什麼是教學策略

目前 ,「教學策略」一詞已頻繁地出現於教育文獻中 ,但從目前的使用情況來看 ,對教學策略含義的理解多種多樣 ,比較有代表性的有以下幾種:1.教學策略是指教學活動的順序排列和師生間連續的有實在內容的交流 [1 ]。2.教學策略用來表示為達到某種預測的效果所採取的教學行動 [1 ] 。3.教學策略是為了實現教學目標、完成教學任務所採用的方法、步驟、媒體和組織形式等教學措施構成的綜合性方案[ 2]。4.教學是為完成特定目標而設計的指示性的教學技術 [3 ]。5.教學策略是指以一定的教育思想為指導 ,在特定的教學情境中 ,為實現教學目標而制定 ,並在實施過程中不斷調適、優化以使教學效果趨於最佳的系統決策與設計[4 ]。從以上具有代表性的列舉中可以發現 ,人們對教學策略含義的認識存在著兩種傾向: 第一 ,傾向於把教學策略看成是教學方法、教學技術的總和。毋庸置疑 ,教學方法與教學策略之間確實存在著密切關系 ,但教學策略並不等同於教學方法或技能 ,掌握了大量的教學方法並不一定就產生了教學策略。第二 ,傾向於把教學策略理解為教學實施的總體方案或對教學實施活動的系統決策。這種觀點有一定的合理性 ,它充分肯定了教學策略的綜合性和觀念性 ,強調教學策略是對教學實施過程中諸因素的整體把握。但用「方案」來表述 ,反映的是教學策略的靜止的一面 ,而教學策略更強調隨情境的變化而變化 ,所以用「系統決策」來表述 ,則突出了教學策略的建構是一個動態的過程。

Ⅱ 語文實施策略是什麼意思

小學語文新課程標準的實施,推進了課堂教學的改革,改變了教師的教學行為和模式,也改變了學生的學習方式。課堂教學中,我們要"以學生為本,以學生的發展為本」作為教學理念,倡導學生自主學習、主動探究、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這樣,才能實現有效課堂教學的目的。

創設課堂的問題情境,激發探究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而情境又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動力和源泉,在教學過程中,要盡讓學生身於探索問題的情境中,吸弓|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學習的動力,激發學生探究的興趣,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去探索新知識。

Ⅲ 小學語文有效教學的策略

導語:前課堂教學中有效性的缺失嚴重抑制了課堂教學功能的整體實現。追求“有效教學”,關注學生的發展已成為課改的熱點問題。文章分析了語文課堂教學有效性缺失的情形並提出實施有效教學的基本途徑。

小學語文有效教學的策略

一、創設和諧的課堂教學環境,樹立服務意識。

教師在課堂中要樹立服務意識,做到把“玩”的權利還給學生,把“做”的任務派給學生,把“說”的機會讓給學生,把“創”的使命留給學生。從而將學生由被動接受知識的地位推向自主探索獲得知識的舞台,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教師大膽放手讓學生自定目標,並根據目標進行預習、嘗試、操作、探索、歸納等。努力做到:凡是能讓學生自己學會的,教師不教;凡是能讓學生自己去做的,教師不替代;凡是能讓學生自己講的,教師不暗示。

(一)創設問題情境,激發探索慾望。

小學生自主、合作、探索性學習方式是在問題情境之中的學習,因此如何創設問題情境,就成為這一學習方式能否有效的前提條件。

心理學研究表明:學生的思維總是由問題開始的,並在解決問題中得到發展。學生學習的過程本身就是一個不斷創設問題情境的過程,它可以引起學生認知沖突,激發學生的求知慾,使學生的思維在問題思考與探索中得到促進和發展。利用多媒體課件展示,再現課文生活中的真實情景,使學生進入身臨其境的問題環境,從而產生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慾望,使學生獲得學習成功的快樂體驗,增強求知慾和自信心,進而促進身心的全面發展。

(二)合理利用現代化教學手段,激發學生學習熱情。

學習資源是學習過程中最重要的要素之一。提供什麼樣的資源,以何種方式提供,就成為實現語文課堂教學有效教學最重要的策略。教學中教師要合理整合各種教學手段,“因材選媒”,突出多媒體的輔助教學作用,淡化其“裝飾”效應,讓學生在形象生動的情景中經歷探究過程,獲得理智和情感體驗,切不可喧賓奪主,切不可忽略了學生的自我體驗和品位。 但放眼時下的語文課堂,似乎不採用現代教學手段就是保守,就是觀念不先進。為此,上課前教師總是不惜花費時間、人力、物力、財力、精心製作多媒體課件,可結果卻並不理想。曾看到一則《趙州橋》的課件,該課件以大量的圖片資料展示了趙州橋的地理環境,全貌。卻沒有用於解決課文重點“抓住重點詞句正確理解第二、三自然段的主要意思”以及難點“理解這種設計在建橋史上是一個創舉”的內容。運用這種課件教學,由於忽視了教學目標,學生不能深入地把據文章的主旨,頭腦中只是一些趙州橋的外觀及周圍環境的零碎畫面。

在語文教學中引入多媒體輔助教學,對課堂效率的提高無疑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但教師在設計課件時,首先應明確目的,如何才能把問題用多媒體特有的優勢表達清楚;其次教師必須清楚地認識到語文教育重在對語言文字的感悟,任何語言文字之外的手段都不能成為語文教育的主導性手段。

(三)培養學生的自主意識,鼓勵學生質疑和創新。

學生是課堂教學中的主體,即以學生為本,發揮學生的學習潛能;學生是課堂學習中的主人,在課堂教學中,學生主動參與學習過程、實踐過程,教師的作用則是隱性的,是為學生的學習服務的。

教師在提供了一些豐富的素材後,學生就要進行大量的自主探索。此過程學生可根據自己的情況安排學習內容的先後順序,選擇自己喜歡的學習方式,如可以自己獨立學習,也可以與人合作,與老師交流…….讓學生了解有關知識,完成學習任務,真正把學習的自主權還給學生,進一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科學研究證明人的潛能在一生中大約只開發了5%,那麼,還有95%的潛能處於待開發狀態。這說明,為學生的學習創設獨立思考、獨立探索的時間和空間,大部分學生是完全可以自己獲取知識、自己質疑並解疑的。這時的教師成了學生學習的指導者,為學生提供適當的`幫助和指導,對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協調,對學生遇到的個別問題進行個別解決,促進學生的學習進程。學生可根據自己完成學習任務的情況,選出認為最優秀的學習過程和成果向全體同學進行展示,教師利用多媒體的功能,使全班同學都能詳細地看到展示同學情況,進行評價並提出自己的意見和想法,在此教師可適時進行調控並提出相關問題,以引起全班同學更深層次的思考。

在課堂教學中,如果學生的主動參與性越明顯,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就越大,越表明良好學習習慣的養成。教師要鼓勵學生自主學習,勤思多問,可以說,一切有成就的人都善於思考,都有好思的習慣。教師在指導學生學習時一定要注意多啟發,多反問,不要包辦代替,要鼓勵他們想問題、提問題、鑽研問題。

現在有些學生不但手懶,腦子也懶,有一點難題就想問,總想依賴別人,一看題目較難尚未好好琢磨就去問老師。這時候如果老師鼓鼓勁,學生仔細一分析,可能就想出來了。如果鼓勁還不行,老師可以給學生指明思路,要根據學生所提的問題教給學生思維方法。只有在學生自己會思、會問、會學的基礎上,才有可能為別人合作交流,也只有在學生個體的潛能得到發揮時,課堂教學才變得有效。

二、構建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學模式。

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大力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語文課程必須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慾,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形式。在

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教師要蹲下身子與學生對話。“對話”體現了“關注每一位學生發展”的新課程核心理念。而學生與文本對話最能體現自主學習的理念。我們應鼓勵學生對文本的自我解讀、自我理解,尊重學生的個人獨特感受和獨創性的見解,引導學生調動自己已有的知識儲備、經驗儲備,多角度、多層次地體悟文本所涵蓋的信息,與作者進行心與心的交流、情與情的碰撞,真切地體驗他們在特定的背景中的喜、怒、哀、樂,達到情感的共鳴,得到人生的感悟,獲取語感的積累。幾學期下來,在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學模式的探索中有以下幾點思考。

(一)創設情境,合作學習。

目前最佳的課堂教學合作模式是“小組討論,合作學習”。這是因為如果長時間讓一位學生發言,其他學生就勢必只能當聽眾,達不到“動”的目的,不利於其他學生的發展。“小組討論,合作學習”則能讓每一位學生在互動中交往,在交往中互動,從而達到共識、共享、共進的目的。在組織“小組討論,合作學習”的過程中,教師應組建好合作學習小組(以4—6人為宜)、培養好合作組長、宏觀調控好合作學習的時間,更要精心設計好問題情境。

例如,我校王靜校長在推薦學生學習宋美齡1943年在美國國會發表的演講詞時,從讀與寫的關系講到讀與說的關系,又從課外閱讀講到抗戰歷史,濃墨重彩渲染抗戰時的困難,為學生學習創設情景,在用小組合作的形式探究這篇講演詞好在哪裡。又如在學習《皇帝的新裝》一課時,我設計了“你認為故事中誰最可笑,為什麼?請找出有關情節,讀一讀,演一演,說一說。”以小組合作的形式合作學習,這些問題具有目標性,問題的難度恰好落在學生通過努力學習就可以達到的潛在接受能力上,使學生在合作過程中產生一種“跳一跳就可以摘到桃子”的成功的愉悅感,因此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二)走向學生提問的課堂。

學生提問改變了問題的呈現方式,也就改變了課堂的結構形式。學生的提問使學生從他主走向自主,使課堂的對白變成對話。在授新課前,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有目的、有計劃、有重點、有范圍地預習所學的知識內容,在重點和難點中提出若干問題,以避免低水平的提問。要求學生先自學課文,獨立閱讀,發現問題並記在書本上。鼓勵學生勤用工具書。課中鼓勵學生隨時提問,教學內容結束,留一段時間讓學生提問,使之成為教學過程中的一個調動學生學習主動性的環節。培養學生的“好問”的習慣和探究的精神。

(三)實踐感情--活動性學習。

積極引導學生動手實踐、活動探究,是新課程大力倡導的一種學習方式。用外顯的動作來驅動內在的思維活動,從中感悟並理解新知識的形式和發展,體會學習語文的過程和方法。活動性學習,目的在於讓學生以更科學的方法學習知識,尤其強調對學習方法、思維方法、學習態度的培養。倡導活動性的學習方式應突出學生的主動學習,強調圍繞一定的主題進行,並使學生有足夠的時間進行思考。教師可變示範性教材為探究性材料、變封閉性提問為開放性課題、變終結性結論為過程性探究,努力為學生創設活動性的氛圍。

四)自主探索--探究性學習。 新課程大力倡導開展多樣化的探究性學習,探究性學習能啟發和鍛煉學生的思維,培養多方面的能力。 在探究性學習中,強調教師知時、必要、謹慎、有效的指導,以追求真正從探究中有所收獲。教師首先發傾聽學生各自的理解,再以一個研討者的身份適時地、平等地參與學生的討論。由於學生的經驗與知識背景的缺少,由於教師的專業出身與經驗閱歷,教師的參與往往會令整個研討過程發生喜劇性變化。 作為教師,就是要創造條件讓學生在相互影響中使自己的個性優勢得到充分發展。在共同的學習活動中,學生能用優勢去克服劣勢,取人之長、補己之短。舉個例子來說:在組織學生小組學習的基礎上,提倡組內合作,組間競爭,效果明顯優於單純的競爭。這樣大大激勵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提高了課堂教學的效率。

(五)合作交流--互動性學習。

在學習過程中,往往會遇到新問題需要解決。當學生獨立思考後還是解決不了,是知難而退,是指望老師的講解,還是有意識地尋找夥伴,共同合作解決,這需要教師有意識地引導。合作學習把學習中遇到的問題放在小組內討論,尋找解決策略,教師所做的正是培養學生合作意識的工作。

在小組合作學習、交流中,學生要發言,要聽取同學的意見,在評價中要當小老師。這樣,學生參與的量和質都得到了提高,主體地位更加突出。語文課堂教學中,合作學習的時機是很多的,可以在學習新知識的過程中展開合作學習。不少新知識是在舊知識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學生進行自主學習後,大部分能解決問題,只要讓學生同桌交流一下自己的想法,教師稍加點撥即可,節約大量時間,讓學生在練習中鞏固發展。

教師要投入到小組中,以一名探索者的身份出現,提高學生積極性。教師也可以在練習的過程中展開合作學習,在學生獨立解決的基礎上,組織小組討論、辨別、交流,這樣有利於解決問題,有效地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總之,課堂教學是一門很深的學問,具有極強的藝術性。為了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我們必須以教學理論作指導,經過自己的不斷實踐,不斷總結,不斷完善和創新,熟練地運用課堂教學的有效性策略,真正提高課堂教學的質量,提高學生學習的質量。

Ⅳ 語文教學策略分享

導語:“教學策略是指教師在課堂上為達到課程目標而採取的一套特定的方式或方法。教學策略要根據教學情境的要求和學生的需要隨時發生變化。無論在國內還是在國外的教學理論與教學實踐中,絕大多數教學策略都涉及到如何提煉或轉化課程內容的問題。”

語文教學策略分享

(一)轉變觀念

中學語文綜合性學習中存在一系列問題的主要原因是教師對綜合性學習的認識不夠深入。思想是行動的先導,要想加強中學語文綜合性學習的推廣力度,提高教師的思想認識是十分關鍵的。語文綜合性學習要求學生主動參與教師的教學過程,讓學生自主學習、樂於探索,真正做到活學活用。因此,教師應積極轉變傳統的教學觀念,了解綜合性學習的重要性,樹立以學生作為課堂主體的正確觀念,授課時鼓勵學生主動參與,同時要向學生和家長宣傳綜合性學習的優勢,促進綜合性學習的順利開展。

(二)豐富課堂形式

語文綜合性學習為語文教學改革指明了前進的方向,但是具體怎麼操作還需要教師不斷地進行探索。語文綜合性學習注重學生能力的培養,使其學會在生活中靈活運用所學的知識,因此教師可以舉辦一些貼近實際生活的活動。例如,在講授《皇帝的新衣》一課時,可以舉辦一個童話故事表演比賽,讓學生自導自演,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又如,在進行《祖國啊,我親愛的祖國》一課的講解時,可以舉行詩歌朗誦大賽,既可以讓學生充分體會作者舒婷的愛國情懷,還可以鍛煉其口語交際能力。

(三)充分利用多媒體教學

隨著科技的發展,互聯網日益普及,教師要充分利用現代科技的成果,將多媒體與傳統的教學方式有機結合起來。多媒體具有聲情並茂、動靜相宜的優點,在課堂上能夠為學生創造一個栩栩如生的情境。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可以將多媒體與教學內容緊密結合,通過視頻、圖片、音效等效果將人物形象、風景圖畫、藝術作品充分呈現在學生面前,活躍課堂氛圍,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在學習《探索月球的奧妙》這篇文章時,教師可以向學生展示有關月球的圖片,使學生對月球的特徵和環境有一個初步的了解,充分調動學生的好奇心。同時教師可向學生播放人類第一次登上月球的相關視頻,為學生學習這篇文章打下堅實的基礎。再如學習《看雲識天氣》這一課時,可以向學生播放雨層雲、卷雲、積雲的動態變化,使其形成一定的思維概念,進而提升學習效果。

(四)課堂形式單調

語文綜合性學習注重綜合性學習實踐活動,但是根據實際的教學情況來看,中學語文綜合性學習的實踐形式過於單一,缺乏豐富的授課方式,未與真正的實際內容相結合,不能有效地激發學生的興趣。例如,在學習朱自清的《春》這一課的時候,教師可以將與春天有關的內容編成競賽題目,讓同學分組來搶答,能達到一定的效果。因此很多教師繼續使用該種方式進行之後的課程學習,長此以往,學生會漸漸產生厭倦和反感的情緒,達不到教學目的。同時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會受到一定的打擊,而教師對語文綜合性學習的教學也會受到阻礙,最終影響學生對於中學語文的綜合性學習。

(五)過於依賴教材

教材是學習語文的參考,但是很多教師都將教材作為唯一的教學資源,認為語文的學習依靠教材已經足夠了,而並不結合周圍的資源,限制學生對於語文的綜合性學習。“語文即生活,生活即語文”,聯系生活是語文教學的核心。例如,在講授《老王》這篇課文時,有些語文教師並未將文章的主體進行升華,僅僅局限於作者筆下的老王這一人物,嚴重製約了學生思維能力的形成。

語文教學策略分享

一、改變課堂時間結構。

首先要改變師生佔用的時間比。以往的教學教師講得多。新課程標准就指出,教師要根據語文學科的內容或課堂知識結構的特點,合理而科學地改變師生佔用的時間,為教師“教”的創新和學生“學”的創新,留足充分的空間和時間。我認為一堂課45分鍾,教師可佔用25分鍾或更少一點,這樣就克服了教師一講到底的教學弊端,有利於學生自己動手,自主意識的培養。接著改變課堂教學環節佔用的時間比。一節課的各個環節比較關鍵的一環是學習新知識,我認為一般佔用10~25分鍾,機動5分鍾,剩餘時間由其它環節合理佔用,這樣既有利於知識的應用與遷移,利用時間的改變,為學生“學”的創新,提供及時的保證。

二、轉變教師的角色。

在新課程條件下,課堂不再單純是教師唱獨角戲的舞台,也不再是一個個學生張開口袋等待灌輸的知識回收站,而是一個生機勃勃的廣闊天地,這就要求教師轉變知識傳播者的角色。

1.做語文學習的引導者、組織者和管理者。

我們在平常的語文教學中,要變傳統的師生之間的單向交流為多向互動。教學中應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慾,充分激發學生的主體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2.做學生健全人格的培育者。

以往的語文教學只注重“教”,不注重“育”。語文新課程提出了語文教學的人文性:“要求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審美情趣,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積極的人生態度,這是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必須把它滲透到語文教學過程中。我在教學中注意從以下幾點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

(1)重視語文的熏陶感染作用。

在中學語文新教材里,有許多古今中外的優秀篇章:詩歌中有韻律美、意境美、哲理美;小說中有人性美;常識性的課文有科學美、奇觀美;議論文中有邏輯美等,這些都能使學生在閱讀和學習語文過程中情不自禁地、潛移默化地受到熏陶,影響他們一生,所以我們在教學中,不是靠教師的滔滔講說或是“滿堂問”、“滿堂練”就能有效,而是靠教學過程中通過教師、師生所蘊含的`課程資源的開展,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獲得。

(2)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感受。

按照建構主義心理學的觀點,每個人都是以自己獨特的方式去構建對事物意義的理解,不同的人往往看到的是事物的不同方面。在語文教學中,同一篇課文,同一個人物形象,學生的理解往往是各式各樣的。

語文教學策略分享

一、以審美的意識形態去解讀文學文本

文學是一種審美的意識形態,文學作品的美具有飄忽、朦朧的特點,她決定了解讀、審美體驗和意義闡釋的不確定性。教師只有用直覺領悟和心理體驗的藝術思維方式才能進入藝術,也只有用空靈蘊藉的語言才能傳達作品的審美蘊涵。由於文學作品的藝術美是不能用純粹客觀的詞語來描繪的,教師就往往要通過模糊的具有詩意的彈性語言進行富於情趣的美感描述,激起學生自己去欣賞玩味的興趣。在這個意義上,教師只是藝術王國的一個“導游”,文學的美景主要靠學生自己去領略。教師採用形象比喻和意境描述的方法,就能夠有效地傳達教師意識和作家意識相遇、相認、相融合時的初始經驗,同時也容易誘發學生的想像,對文本的審美韻味產生創造性的理解。

二、教學目標意識要加強,克服盲目性和隨意性

教師要加強理論學習,用先進的科學的教育觀來指導教學實踐,使目標教學意識在自己的頭腦中真正紮下根,並化為切切實實的教學行為。同時要認真閱讀新課程標准和教材,把握三維目標之間的關系,避免盲目整合,造成目標含糊,應遵循“一課一得”的原則,課堂設計不要放得太飽滿,不要處處追求最佳,努力尋找教學突破口,突出一個亮點就可以了。這樣教學目標的實施才會切實可行。

三、適當合理靈活的運用多媒體信息技術

首先,教師的思維不能被固定的課堂程序所束縛,應充分認識到語文課堂教學不是一個封閉系統,也不應當拘泥於預先設定的固定不變的程式。多媒體教學並非每一篇教材都適用。要針對不同教材的特點靈活處理、靈活運用。其次,還應充分認識到多媒體在語文教學中僅作為輔助教學手段而存在,它並非是語文教學中一道必不可少的大餐。教師要把關注的焦點真正放在學生身上,想想學生在做什麼,需要什麼,依據他們的學習情況,靈活安排每一個環節,而不是機械地執行課前的課程設計。同時課堂上輔以必要的板書和巧妙串聯各環節之間的過渡語,就會讓課堂流程變得生動而不僵硬,從而增強師生間的情感互動。

四、教師要從理論上全面理解“自主、合作、探究”學習方式的內涵。

新課程強調要重視培養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這些能力都是在認識的基礎上生成的,它必須是學生在充分接觸文本的基礎上帶著自己的思考而產生探究慾望的。 教師在具體的操作環節中要做好以下幾點:

一要做好合作準備。即在小組合作學習之前,要使學生擁有獨立思考的時間,學生必須對需要研究的問題有初步的認識和了解,然後再進行小組合作學習。

二是要明確合作目標。在小組合作之前,教師要讓學生明白小組合作的目的,通過合作要達到什麼目標,各自在小組合作中擔任什麼角色,需要完成什麼任務,從而讓學生有的放矢地進行小組合作學習。

三要形成合作機制。小組合作過程中,組內成員應有明確分工,保證組內成員有平等參與機會,讓各種不同學生的智慧都能得到盡情發揮。

四要教師參與合作。教師在這個過程中並非只是簡單地巡視,做象徵性地表演,而要平等地參與到學生的交流中去,積極地看,積極到聽,設身處地感受學生的所思所想,隨時了解學生合作狀況,作出響應的評價。只有這樣合作學習才能真正走向實質性的合作。

Ⅳ 常見的語文教學策略有哪些

課堂教學技能有多種,如教學語言和教學狀態、黑板書寫和繪畫、情景創設、課堂提問、課堂調節、多媒體教學、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等。後三種是新課程改革下的新技能總之,合理運用各種技能可以有效地提高課堂效率。

例如,勵志性語言可以幫助學生學習和發展思維能力;欣賞性語言可以對學生個性的發展起到很大的作用;勵志性語言可以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產生很大的學習動機反思性語言可以引導學生進行反思。

比如,在教學中適當使用板書,可以幫助教師開展課堂教學,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幫助學生理解和記憶教學內容,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啟發學生的思維,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提高學生審美情趣,活躍課堂氣氛,有助於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

至於其他技能,它們有不同的功能。」「情境教學法」是實現素質教育的一種先進、可行、優化的教學方法,有利於全面激發學生的能力,有效發揮教師和學生的主體地位,提高學生的知識、技能和教學效果。課堂提問是教學活動的催化劑。合理的課堂提問往往能使學生進入一個提問的奇妙世界,使學生主動思考問題,尋求解決問題的途徑和答案,從而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有效地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多媒體的使用有利於增加課堂容量,使內容更加生動直觀,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他們享受學習,享受學習,充分發揮學習的主體性,從而更有利於學生素質的發展,水平的提高,把他們培養成全面發展的學生。

因此,在新課程改革的今天,我們必須依靠多種教學技能才能更有效地提高教學效果。

Ⅵ 語文教學策略有哪些

一、漢語拼音教學

將拼音教學與識字教學有機的結合在一起,改變傳統單純的說教和死記硬背教學,把拼音教學帶入到學生喜愛的故事教學中,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閱讀教學

在一般閱讀課文的教學中,採用「讀、思、議、導」相結合的方法,利用現成的教材教會學生閱讀方法,讓學生利用課堂中學到的閱讀方法延伸到課外,鼓勵學生通過各種途徑多讀、多看、多想。如在學習《丑小鴨》之後,同學們都能主動找來童話故事進行閱讀。這種教學方法不僅擴大了學生們的閱讀量,還大大拓寬了學生們的視野,使學生的閱讀能力得到一個大幅度的提高。

四、口語交際教學

進行此部分教學時要注重營造和諧、民主、互動的課堂氛圍,創設真實的生活化情境,激發學生對口語交際的興趣。

五、習作教學

對於低年級學生來說,要降低對他們的習作要求,鼓勵學生記錄下生活中發生的樂事、趣事,真實的表達自己的情感,記錄下遇到的困惑和迷茫,做到家校配合,明理導行。

Ⅶ 如何解釋語文教學中的教學策略

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是指通過課堂教學使學生獲得發展,「為了學生的發展」這一素質教育的目的以及新課程的核心理念,其實就是對「有效性」的最好注釋。怎樣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如何避免無效或低效的活動,使有限的課堂教學時間變得有效,使孩子們在課堂上對需要掌握的有所把握,盡量避免課後的加班輔導,形成一個教與學的良性循環?在這里,我想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和思考,具體談談提高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策略。
一、深入鑽研文本
新課程提倡開發與利用教學資源,其實最重要的教學資源就是語文教科書。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根本途徑在於教師必須先鑽研、理解文本,明確教學目標,確定教學重點,挖掘訓練要素,並選取符合教材與學生實際的教學方法。因為語文學科的本質特徵表明:語文的『工具性』與『人文性』均具體地體現、落實在語言文字上;語文一旦離開了語言文字,『工具』也就無法成為工具,『人文』也就無所依附,只能是虛無縹緲的空中樓閣。
二、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學生學習積極性指在課堂教學中,學生有濃厚的興趣,主動、自覺地進行學習內容的探索。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越高,課堂教學效率就越高。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在每一個年輕的心靈里,存放著求知好學、渴望知識的『火葯'。就看你能不能點燃這『火葯'。這『火葯'就是興趣。」美國哈佛大學心理學家詹姆士曾用實驗證明,通過激發興趣,人的積極性甚至可以增加3~4倍。有人推出了這樣一個描繪性公式:學生的學習成績=能力×興趣。在教學實踐中,我們可以這樣做:
(一)創設民主和諧的課堂氛圍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一定要在潛意識里消除師道尊嚴的傳統思想,誠心誠意地把學生當學習的主人,把學生看成平等的、共同探討問題的小夥伴,從而形成相互尊重與信任的支持型氛圍,讓學生真正擁有一個「能學」的環境,才會有學習積極性。
在課堂學習中,「說」是學生學習思維外顯性行為。那麼,教師就可以以「說」為突破口,在課堂中創設民主的范圍。首先,教師要鼓勵學生「敢說,大聲說,人人說」。提倡「敢說」主要為性格內向的學生、為暫時學習困難的學生打開「放膽」的通道;對學生尚未思考成熟的意見,不刻意追求完善,而鼓勵他們敢於表達。「大聲說」旨在培養學生直言不諱、樂於主動探究的精神;「人人說」體現了面向全體學生,促使學生主動參與教學過程的指導思想。其次,教師要鼓勵學生「正確地說,流利地說,愉快地說」,促使學生不但樂於闡述自己的見解,並要求趨於正確、完善。為達到通過「說」使學生增強學習的積極性,在自主探索、研討與創見中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二)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語文課程標准》指出:「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語文課程必須根據學生的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生的個性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慾,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課堂教學中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方法很多,開端引趣就是其中的一種。上課一開始以趣引入,會激發學生強烈的興趣。教師要根據教學內容精心設計課題的引入,一開課就要把學生的興趣勾起來。如我教學《三打白骨精》,上課剛開始,我就忍不住給大家唱了幾句「猴哥,猴哥……」學生們一下子來了勁紛紛講述他所了解的孫悟空故事和他眼中的孫悟空形象。於是准確地抓住了文章的主旨,學生也學得自覺、主動。這個引言為這堂課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學生學得輕松自如,學得興趣盎然。開端引趣的方式設疑以外,還有「謎語引趣」、「懸念引趣」、「故事引趣」、「小品引趣」等。一節課的開端實在太重要了,它如同在戰斗中選擇一個突破口一樣,輝煌的戰果就是從這里開始的。俗話說,「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因此,要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必須重視開端時的趣味性。
三、 抓住切入點,「刪繁就簡三秋樹」。
「真實、朴實、扎實」是新課程所提倡的語文教學精神,崔巒老師提出「簡簡單單教語文,本本分分為學生,扎扎實實求發展」。有效的語文課堂追求簡單、快樂和實用。教簡單快樂的語文,抓住教學切入點是關鍵。
1.教學目標簡明具體。教學首先要確定合適的目標。目標要簡明,如果目標過多,面面俱到,反而會心中無目標,一面都不到;目標制訂不能空泛,要具體。
2.教學切入簡約集中。有效課堂由有效的師生、生生互動體現。要達到有效互動,作為起主導作用的教師,需要根據學生的認知實際精心選好講課的切入點,設計的問題能使重點突出,讓學生在短時間內把握課文的主旨,更好地理解課文。
抓住好的教學切入點並不是那麼容易的,需要我們在自己的教學中不斷反思,細心揣摩,用慧眼去發掘這個「切入點」,巧妙設置,從而收到「一字窮理,定全課之主腦,片言居要,連通體之經絡」的教學效果。
3.教學環節簡潔自然。真正的好課主要教學環節往往只有幾步,著重讓學生充分地與文本對話,讀寫說悟,實實在在地體會揣摩語言文字。
四、師生對話的有效性
新課程理論指出:語文教學過程,是教師與學生進行平等對話交流的過程,師生間、學生間可以進行動態的對話交流。
進行有效的對話交流,首先教師要善於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對話慾望。在《愛如茉莉》第二課時的教學中,筆者在課堂上營造了一種民主、平等的課堂氛圍,多媒體的運用和教師適時的語言渲染讓學生如臨其境,置身於文本所描繪的平淡而又真實的生活場景中,體會如茉莉般淡淡的卻又真真切切的親人之間相如以沫的愛,在本節課的對話中學生知無不言,言無不盡。
其次,教師要鼓勵學生對課文進行質疑。問題是理解的開始,學生只有在課堂中提出問題,才能實現真正的交流,構成對話。在《夾竹桃》第一課時的教學中,筆者很好地做到了這一點。在老師的鼓勵下,學生主動對課題產生了質疑:作者為什麼要寫夾竹桃,夾竹桃有什麼特點……圍繞這些問題開展合作學習,小組成員之間互相發表自己的看法與觀點,認真傾聽他人意見,然後再組織班內交流,真正實現多元互動。對話教學的實質是溝通與合作,可以說沒有溝通與合作,就沒有真正的對話教學,只有溝通與合作才能體現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社會交往。
以上實踐證明,只有師生多層次、多通道、多方位、多形式的課堂有效對話,才能讓教師與學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經驗和知識,交流彼此的情感、體驗與觀念,達到共識、共享、共進,實現教學相長和共同發展。
五、合作學習的有效性。
《新課標》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於是與其相適應的語文組織形式——小組學習,被廣泛的引入課堂,成為學生學習語文的重要方式。但在課堂上,我們看到的更多是一種形式上的合作。那麼,如何讓合作學習有效呢?
1、合理組建合作小組
組建合理的合作小組,能有效的提高合作的效率。如何組建?我想首先要根據學生的知識基礎、興趣愛好、學習能力、性別等方面進行綜合評定。同時還要考慮到成績好、中、差的搭配。其次組內成員要有明確的分工。在一個階段每人都有相對側重的一項職責,擔任一個具體的合作角色,如:組織者、記錄員、資料員、發言代表等,並在一定的時間後要進行角色的互換,以便每個成員都能在不同的位置得到體驗、鍛煉和提高。
2、選擇恰當的時機、內容
①在體會文本有困難時開展合作學習
蘇較版教材有許多課文蘊含深刻的道理,在理解上對我們山區里的孩子來說具有較大的挑戰性,在獨立探索中出現困難是很正常的。但如果能由學生自己品讀、發現、總結、提煉,這樣習得的知識才能印象最深,所感所想才能記憶持久。在教學《嫦娥奔月》一課中,我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情境:鄉親們為什麼非常想念嫦娥呢?淺層次的初讀表現在同學們對文本的理解僅僅停留在誇贊嫦娥如何美麗善良,樂於接濟窮人的品德上。對於嫦娥在遇到險境中透露出的人性美,學生讀不透,理解膚淺。這個時候,我設計了這樣的追問:「鄉親們,你們想念嫦娥僅僅因為她美麗善良,常常接濟你們嗎?」再組織學生深入文本進行閱讀,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給足學生合作交流、探究的時間。經過思維的碰撞,學生們深深認識到嫦娥不僅美麗善良,而且在逄蒙搶奪仙葯的險情下她還那麼勇敢、機智,以至於情急之下吞服了仙葯,舍下了和睦美滿的家庭生活。這些情感體驗,都是學生在充分閱讀、思考、合作交流中產生。
②在課堂生成問題時開展合作學習
學生參與課堂學習,整個過程應該是富於思維的靈動的。由於小學生的思維方式、思維水平、認識能力和相關經驗的缺乏,對一些教學中的問題個人認識往往具有局限性和片面性。學生之間認識問題的角度也有所不同。這時可以考慮採取小組合作學習的形式,讓組內成員充分發表意見,通過有意義的協商和共享,相互補充,並不斷從別人的發言中受到啟發,形成辯證統一的認識,從而對把握理解新教材更加豐富和全面。我教到《莫高窟》時,有位學生當堂質疑:「『敦煌莫高窟是祖國西北的一顆明珠。她坐落在……』為什麼文中用『她』來指莫高窟,而不用『它』呢?」對於學生參與學習生成的疑問,我沒有急著給以正確的解釋,而是將小問題「擴大化」,引導全體學生來探究這個問題。學生們各抒己見,有人說「她」是與「明珠」 這個詞搭配使用的,有人說可能是莫高窟里彩塑多為女性的,有人說這是約定俗成的——因為「祖國」、「柳江河」等都用「她」來指代,還有人說這個詞是書印錯的……在意見的交鋒中,再引導學生開展小組合作學習,為論證觀點收集充足的論據。最後,大家達成共識:敦煌莫高窟不僅有精妙絕倫的彩塑、宏偉瑰麗的壁畫,還有重要的藏經洞。她精美、高貴、神聖,如同一顆光彩奪目的明珠,又似一位端莊、美麗的女子,用「她」來指代,實在是太恰當不過了。同學們情不自禁地為自己的「偉大」發現而鼓掌。在小組合作交流中,不僅進一步梳理了文章的結構與脈絡,又對課堂中生成的問題作出了完美的解釋,完善了認識結構。
3、教師要進行恰當的引導
教師是學生學習的引導者、組織者、合作者。在合作學習活動之前,教師必須講清合作學習的具體要求,每一個步驟該怎樣做,目的是什麼。還應該通過適當的示範來增加學生的感性認識。在小組合作學習過程中,教師要指導好學生積極採取討論、舉例、引證、實驗、診斷、歸納、演繹等探究形式,有效地開展小組的合作性學習。
開頭段不能太長,控制在30到50個字內最佳;

Ⅷ 教學策略指的是什麼

教學策略是對完成特定的教學目標而採用的教學活動的程序、方法、形式和媒體等因素的總體考慮,也就是在不同的教學條件下達到不同的教學結果所採用的不同的方式、方法、媒體等,它包括對知識技能教學內容的序列安排;對認識活動過程中的系統問題和期望的學生反應的安排;對教學的組織形式和媒體呈現信息方式的安排。
教學策略主要是解決教師「如何教」和學生「如何學」的問題,使教學設計研究重點。確定了教學目標,還不能立即進行具體的教學活動,必須考慮教學的具體安排以及教學的指導思想教學。教學策略的制定是一項系統考慮諸教學要素,總體上擇優的富有創造性的設計工作。也就是說,在可達到教學目標的諸方法和方案中針對不同的教學情況,選擇和確定被認為是相對最合適的教學途徑,決定實施的教學方案應是根據具體實際情況確定的結果。例如:教學內容、學習者和班級特徵、教學媒體和學習環境等,考慮選擇什麼教學方法和手段,確定什麼教學程序和組織形式來實現教學目標。這種選擇的過程也就是教學策略的設計過程。

教學策略具有知識性和靈活性,而不具有規定性和刻板性,可以較好的發揮教學理論具體化和教學活動方式概括化的作用。對以教學來說,沒有任何單一的策略能夠適用於所

有的情況,有效的教學需要有可供選擇的各種策略來達到不同的教學目標,最好的教學策略就是在一定情況下達到特定目標的最有效的方法論體系

由於教學策略具有多樣性的特點,因此,在教學實踐中存在多種多樣的教學策略。運用不同的標准,以不同的角度,可劃分出許多不同的類型。

從廣義而言,我們可從以下兩個方面對教學策略進行整體的把握。我們認為學習是一系列的信息加工過程,根據信息控制者不同,我們可以把教學策略按其性質分為替代型教學策略(教師控制)和生成型教學策略(學習者控制);按照教學策略的工作對象分,教學策略可分為教學組織策略、教學內容傳遞策略和教學資源管理策略。

Ⅸ 教學策略的含義是什麼

教學策略是教學心理學中的術語。

廣義既包括教的策略又包括學的策略,而狹義則專指教的策略,屬於教學設計的有機組成部分,即在特定教學情境中為完成教學目標和適應學生認知需要而制定的教學程序計劃和採取的教學實施措施。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為達到一定的教學目標而採取的一系列教學方式和行為。教師可根據學科特點、題材及兒童的年齡階段選擇不同的教學方法,如講授法、討論法、發現法、指導發現法、自學輔導法等。

(9)語文教學中得發策略是指什麼意思擴展閱讀:

教學策略是實施教學過程的教學思想、方法模式、技術手段這三方面動因的最優化框架式集成整
體,是教學思維對其三方面動因的進行思維策略加工而形成的方法模式。

教學策略是為實現某一
教學目標而制定的、付諸於教學過程實施的整體方案,它包括合理組織教學過程,選擇具體的教
學方法和材料,制定教師與學生所遵守的教學行為程序。

基本類型:

產生式教學策略
讓學生自己產生教學目標,學生自己對教學內容進行組織,安排學習順序等,鼓勵學生自己
從教學中建構具有個人特有風格的學習。也就是說,學生自己安排和控制學習活動,在學習過程中處於主動地處理教學信息的地位。

閱讀全文

與語文教學中得發策略是指什麼意思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39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404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50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42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84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08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299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701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387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23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55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84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699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971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47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37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50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23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86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