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統編教材如何落實語文要素
統編教材落實語文要素
統編語文教材每單元語文要素在單元篇章頁里,在課文中的「泡泡」中,在課後練習題里,在語文園地中。
「語文要素」,是語文素養的各種基本要素,包括必要的語文知識、必需的語文能力、適當的學習策略和學習習慣等。納入語文課程與教學的語文知識,即關於語言和言語、文章和文學的聽、說、讀、寫的事實、概念、原理、技能、策略、態度等。
兒童必須具備的語文能力,即能在聽、說、讀、寫中發展語言、發展思維的能力。
養成學習語文的策略與習慣,能夠以語文的眼光積累學習語文的經驗,建構語文學習場。
教師要有「像專家一樣思考」的意識,嘗試讓自己站在編者的視角來審視教材,適時提問,深度解析,在讀懂編寫意圖的同時,提升自己的教學研究水平。
教學時,教師要讀懂編者意圖,梳理、構建閱讀要素、習作要素的圖譜,將知識點、課文前後進行關聯,並在頭腦中形成語文要素網路。只有這樣,才能從更高的視角把握教材,引導學生深入學習本單元的內容。
教學時,以語文要素為核心,縱向搜索,找尋與要素相關的練習,構建圖譜。
以語文要素為核心,橫向貫通,打通各課練習和語文園地相關欄目的關系,構建圖譜。
要素落地路徑:
1.站在單元角度,展開遞進式教學;
統編本教材將精讀課與略讀課改為教讀課和自讀課,並增加了課外閱讀指導課,構成了「三位一體」的教學結構。
要做到目標統整、循序漸進、讀寫融通。
2.創設實施情境,教學流程活動化;
教師需從教材中的語文要素出發,站在學生學習的視角來設計語言學習活動,引領學生在活動中掌握語文知識,學會語言文字運用,從而實現語文要素與學習活動的融合,實現深度教與學。
3.搭建多樣支架,學習思維可視化;
構建有效的「導學支架」,運用有效的「腳手架」策略,可以減輕學生的學習負擔,激活思維,促進深度學習,有效提升教學效率。
4.關注作業練習,落實有效性教學。
教材課後練習是語文要素的分解。要達成本單元的語文要素,就應該認真落實課後習題的要求。
在落實語文要素的過程中,教師還要注意三個問題:
一是單元語文要素的學習,不一定始於此單元,更不能止於此單元,一定要在能力習得、習慣養成、方法掌握、知識構建的過程中不斷運用,直至內化和自動化。
二是策略單元,學習閱讀策略是單元學習的重點目標,但掌握閱讀策略的目的是為提升閱讀能力和品質服務的。
三是在抓住單元語文要素這一學習目標的同時,還要把其他適切的學習目標同時落實。不能拘泥於語文要素而忽視了基礎性目標以及和與文本特性密切相關的、其他適切的學習目標。
B. 部編版教材每個單元前面是語文要素嗎
是的,部編版教材每個單元前面是語文要素。
語文要素是指將語文訓練的基本要素(簡稱「語文要素」),作為主線、明線,包括必備的語文知識、基本的語文能力、適當的學習方法和學習習慣等,分成若干知識或能力訓練點由淺入深,由易到難地分布在各個單元。
C. 如何認識和把握統編小學語文教科書中的語文要素——陳先雲
第三屆全國統編小學語文教科書課例教學觀摩交流活動,兩天九節的各種課型為我們帶來了對語文教學的全新認識,也對語文學科中的語文要素有了諸多的了解,對我們的語文教學起到了很好的引領和提升的作用。
在我們日常的語文教學中會有很多的困惑和痛點,如:
1.如何認識、理解教科書中的語文要素?
2.單元語文要素中的知識、方法或能力訓練點如何分配,教學中把握到什麼程度?
3.如何從整體上把握語文要素在各年段、各冊和各單元之間的聯系?
4.在落實語文要素時如何避免概念化、標簽式的講解與機械訓練?
5.如何將人文教育融於語文要素的落實中,實現兩者協調發展?
6.低年段教科書沒有安排顯性的語文要素,如何結合課後思考練習題有效落實語文要素?低年級學生有書面表達、與人溝通的願望,但是怎麼突破寫字量不能滿足表達需求的瓶頸?
如何將單元語文要素「運用多種方法理解難懂的句子」,自然巧妙地融入到閱讀教學過程之中,並體現出閱讀的趣味性?
材料作文在統編教材中佔有一席之地,中年級開始如何學習整合信息、准確運用材料進行作文,為後續的材料作文作好鋪墊?閱讀策略單元「預測」,老師們最大的困惑是學生對課文內容已經有初步的了解,如何開展預測?
六年級上冊閱讀策略「有目的地閱讀」,初中階段提出運用跳讀、瀏覽等閱讀方法獲取有效信息,閱讀策略「閱讀要有一定速度」對於學生今後語文學習的教學價值在哪裡?
習作單元中的精讀課文教學與閱讀單元中精讀課文教學有什麼主要的區別,它的中心任務是什麼?
如何結合單元語文要素「感受課文風趣的語言」,營造充滿笑聲與智慧、全員參與的口語交際課堂,讓學生做一名好的聽眾?統編教材只安排了兩次綜合性學習單元,六年級下冊的「難忘小學生活」的價值意義及活動如何有效開展?
一是教學目標,二是教學過程,三是教學效果。
A.教學目標:教學目標精準,能體現教材單元編排意圖,與單元語文要素、課後思考練習題等提出的目標要求一致。
B.教學過程:課堂上學習任務提示和對學生的學習活動評價反饋具體、針對性強,對學生學習方法的掌握或學習能力的提升有明確的指引作用。
C.教學效果:能體現「一課一得」,學生有參與學習的積極性,能在本單元所要求的語文要素方面的實際獲得。
第一,文體意識、目標意識和訓練意識普遍增強了。目標虛化、內容泛化、教學活動非語文化的現象明顯減少了,這是一個了不起的進步。
比如,文體意識,不同的文體有不同的寫作特點與語言特色,學習目標、學習方法也各不相同。如中年段的寓言教學,能夠針對中年段學生能看出作品情境范圍內的意義,並能把它轉移到人的身上這一特點,來設定目標,開展教學,文體特點、階段教學目標清晰了。再如,目標意識,每個單元、每篇課文、每一課時「教什麼」明確了,語文教學活動設計努力體現學與用相結合。
第二,語文教學質量有了普遍提升,表現在學生的想像能力、語言表達能力、思維發展能力等方面的發展。預示著小學語文教學開始走上正軌,課堂教學已經回歸到語文的本質屬性上,語文課上成了語文課。現在大多數五年級學生寫出五、六百字的作文,基本上是沒什麼困難的,且學生的字書寫得端正、整潔。這得益於廣大老師們的努力與培養,也與老師們能夠正確地把握統編教材「閱讀與表達並重」、落實語文園地「書寫提示」欄目設置有關;與統編教材倡導的從題材(內容)入手、從生活入手、從興趣入手有關,跟老師們在習作指導上的觀念轉變有關。
第一,語文課程資源的選擇與利用的合理性、有效性問題。特別是視頻資源,一些老師的課堂上,為什麼要使用這個課程資源目的性不強,實效性不足,不用行不行?如果不用就能完成的教學任務,建議還是不要用較好。「雙減」背景下要思考如何減輕師生查找資料的負擔,要珍惜、用好課堂教學的每一分鍾。
第二,一些老師的課堂上,引導學生拓展閱讀作家作品或拓展閱讀課文原文的問題。
寫作是溝通的一種方式,作家多半是寫作意識強的人,其寫作是把自己想要傳達的訊息傳達出來,達到與人交際、溝通和抒發感情的目的。文學作品的創作,多以讀者為中心,很少從學生語文學習需要的角度去思考問題、遣詞造句、運用語言。一篇文學作品編入語文教材作為課文供學生閱讀、學習,其閱讀主體發生了變化,功能、價值也隨之發生改變,語文教學應注重體現文本的教學價值並讓學生領會。關於選文的修改,葉聖陶先生有一句名言:「凡選文不宜如我蘇人所謂『拉到籃里就是菜。』」意思是說,不作修改的文章,是不能直接選入語文教科書用作課文的。正如吳研因先生所說:「即使是名家的詩文,也不容易入選。偶然選了兩篇,也得再三斟酌,使它沒有一個字晦澀、含糊,沒有一個句子雜亂敷衍,不能合用。」對於拓展閱讀課文原文,或者引導學生比對原文做法,我是不太認可的,這涉及作家作品選入教科書中文本的教學價值問題。
當前語文教學到了需要深入理解、全面貫徹統編教材編寫理念、編排意圖的新階段。
教材關繫到國家事權,是體現國家意志的重要載體,新形勢下小學語文教學改革,應持續不懈地推進統編教材的價值體系、觀念體系、知識體系、能力體系、語言體系、文字體系等的貫徹落實;應該基於統編教材的理念開展語文教學活動,進行語文教學研究,使統編教材給小學語文課堂教學帶來的良好氛圍可持續保持下去,不斷向著高質量的目標前行。
「語文要素」是怎麼提煉出來的(是基於對語文學科的重新認識?是基於對學生學習語文的規律性把握?是……)語文要素解決了以往一直困擾著我們的哪些語文教育問題?語文要素會為自己的課堂教學帶來哪些可以預期的變化?語文要素有助於教師樹立目標意識,明確了「教什麼」,提示了「怎麼教」的路徑。調查顯示,有85.2%的教師認為語文要素讓『教什麼』變得清晰。避免「腳踩西瓜皮,滑到哪裡是哪裡」的隨意狀況。
語文要素使整個單元的教學形成合力,有利於教師建構單元整體教學思維。教師認為在單元語文要素的指引下,便於實現單元整體化教學。
語文要素有助於明確教學評價標准,便於教師設計有針對性的作業與檢測題。語文要素讓「教什麼」變得清晰,更讓「學什麼、學得怎麼樣」變得可測。學生了解了本單元的學習目標、學習內容和學習策略,學的目的性更強。首先要了解、認識語文學科的本質屬性問題,也就是語文學科的性質是什麼。語文學科的性質左右著語文教學改革的發展方向,決定著語文教學目的、教學任務和要求。學術界對這一問題的論爭一直停止過,因而語文教學一直在忽左忽右的道路上行走。
語文學科有別於其他學科的根本屬性是它的基礎工具性。比如,葉聖陶先生在《語文是一門怎麼的怎樣的功課》中提出「語文」是一門「學習運用語言」的功課,聽、說、讀、寫四種本領同樣重要」,這就是我們常說的語文教學「聽說讀寫並重」,闡明了語文學科的本質屬性,強調的是語文基本功訓練。
葉聖陶先生在《國文教學的兩個基本觀念》一文中,明確指出了語文教學的基本任務是什麼:「國文教學自有它獨當其任的任,那就是閱讀與習作的訓練。學生眼前要閱讀,要寫作,至於將來一輩子要閱讀,要寫作。這種技術的訓練,他科教學是不負責任的,全在國文教學的肩膀上。」建立語文教科書的科學體系,依託教科書使語文教學走上周密的、科學化的發展道路,是幾代語文人為之努力的共同願景和夢想。早在20世紀30年代,葉聖陶先生在他與夏丐尊先生合編的語文輔助課本《國文百八課》的編輯大意中就指明了:「本書編輯旨趣最重要的一點就是想給與國文科以科學性,一掃從來玄妙籠統的觀念。」他還提出「切實研究,得到訓練學生讀作能力之綱目與次第,據以編撰教材,此恐是切要之事」。這套教材對語文讀寫訓練點作了系列化的安排,體現出層次性和發展性;三類課文:講讀課文、閱讀課文和獨立閱讀課文的設置,把教師的示範和學生的實踐起來,逐步放手讓學生自己閱讀。在教材編排體繫上實現了歷史性的突破,在語文教材科學化道路上邁出了堅實的一步。袁微子先生功不可沒。統編教材工具性與人文性兼顧,在落實體現國家意志、遵循語文學科規律與體現兒童性之間,尋求結合點,找准著力點,力求實現三者的統一。工具性與人文性兼顧,體現了統編小學語文教材編制的融合觀,即統籌學科邏輯和心理邏輯的課程觀。
這一指導思想還體現在遵循語文學科的基本規律和兒童學習語文的規律,是對我國語文教育優良傳統的繼承,對語文課程改革和國外母語教育改革經驗的吸收與借鑒。特別是對葉聖陶、呂叔湘、張志公、袁微子等老一輩語文教育思想的繼承和發展。
簡單地說指語言文字訓練的基本要素。教材從三年級開始,每個單元導語列出語文訓練的基本要素:將必備的語文知識、基本的語文能力、常用的學習方法或適當的學習策略和學習習慣等,分成若干個知識或能力訓練的「點」,統籌規劃訓練目標的序列,並按照一定的梯度,落實在各個年級的相關內容或活動中。這是統編語文教科書重要的特點之一。
重點圍繞或聚焦學習、掌握、運用閱讀的方法、能力,表達(口語與書面語)的方法、能力安排相關內容。單元導語中的語文要素,提示的是本單元教學目標而不是教學內容。統編教材安排語文要素,著重解決語文教育的兩個基本問題:
一是明晰語文課程內容,解決語文學科學什麼,為什麼學,小學階段學到什麼程度。葉聖陶先生在《略談國文學習》一文中曾經說過:「無論學習什麼學科,都該預先認清楚為什麼要學習它。認清楚了,一切努力才有目標,有方向,不至於盲目地胡搞一陣。」
二是努力構建符合語文學科基本規律、適合學生身心發展特點的語言文字訓練的目標序列,體現訓練的系統性。教材依託要素對每個年級,每個學期,每個單元,以及每個項目的學習目標是什麼,學什麼,怎麼學,作了具體的課程規劃。
單元導語,課後思考題和文中的提示,語文園地中的交流平台、詞句段運用,是落實語文要素的主要載體。主要特點如下:
1.語文要素低年級教材以暗線、中年級開始在導語中以明線的形式呈現。
2.教科書以寬泛的人文主題組織單元內容,每個單元一般有兩篇課文結合本單元的語文要素,設計課後思考練習題;有的課後思考練習題或相關欄目,遷移運用之前學過的語文要素出題、設計內容,意在在實踐中反復運用,鞏固提升,體現目標的發展性,這是教材訓練體繫上的一大特點。
3.單元設計盡可能考慮單元內部、單元之間閱讀要素與表達要素之間的橫向聯系,使之相互促進,協同發展;在閱讀中學習表達的方法,體現「閱讀鋪路,由讀到寫」編排原則,將語文學習方法的掌握、語文能力的發展落到實處,促進學生語言運用能力的提高。
4.每冊單元導語安排的語文要素並不都是新的知識點,有的是在感性認識的基礎上提升為方法、能力或習慣,有的是綜合性的,體現出內容安排的層次性、發展性。也就是說每冊教材只安排兩三個重點要素。
5.統編教科書按照雙線組元的結構設計,課文、課後思考練習題、口語交際、習作和語文園地中的各欄目設置,與本單元人文主題、語文要素建立聯系,並不意味著單元中的各項內容都要體現人文主題,都能緊緊圍繞語文要素。
教材在考慮到閱讀、習作和口語交際等相互關聯的同時,也重視其相對的獨立性,遵循其自身的發展規律和邏輯體系,使必要的表達能力得到專門訓練和應有的發展。比如,口語交際中某些生活類交際話題、討論交流類話題,不一定都以閱讀為基礎,有的以交際功能為主要線索來編排。教材寫景物類的課文單元較多,不太適宜讓學生在每個這樣的單元中都來寫景。
閱讀策略單元,因為學生的習作能力與閱讀能力、習作需求與閱讀需求之間畢竟存在著一定的差異,也不太適宜與本單元人文主題、語文要素緊密聯系。
1.弄清楚語文要素的內涵,明確「是什麼」和「為什麼」。
一是表層結構的「新鮮感」,即同樣的意思使用了不同的詞彙和句式來進行表達。可以幫助學生積累豐富的詞彙和多樣的表達方式;
二是深層結構的「新鮮感」,即讓學生接觸更多的主題,更豐富的內容,更多樣的視角。可以拓展兒童的知識面,開闊視野。
從兒童閱讀發展的階段特點來看,低中年級的主要任務是「學習閱讀」,此時的「新鮮感」更多來源於表層結構,文章選擇應多考慮用字難度、詞彙豐富度和句子長度等表層因素。
到了中高年級,學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獨立閱讀能力,此時的主要任務是「在閱讀中學習」,應該側重深層結構的「新鮮感」,即文章選擇應著重考慮兒童的閱讀興趣和已有的背景知識,文章本身的主題、立意和深度等深層次因素。語文課程標准中年段習作目標提出「嘗試在習作中運用自己平時
積累的語言材料,特別是有新鮮感的詞句」,教材的編排是將閱讀中學到的表達方法運用於習作實踐中去。講故事,就是一個人把自己看到的、聽到的或者自己編的故事,用口頭語言的形式講出來,不需要用稿子講。故事類型很多,如生活故事、童話故事、寓言故事、民間故事、科學故事、笑話故事,但只是文學體裁中的一種形式。而復述的文本體裁廣泛,不限於故事這樣一種文學體裁。
復述的主要目的是用來檢查語文教學效果的手段,是培養閱讀理解能力和口語表達能力一種較好的形式。復述分為詳細復述、簡要復述和創造性復述。對學生的閱讀理解水平和能力來說,簡要復述要高於詳細復述,統編教材三年級編排的詳細復述,四年級編排的是簡要復述。靜態描寫和動態描寫的目標指向:學習、運用對事物的細節進行描寫,達到高年段寫具體的目標。要想將事物寫具體,就需要留心觀察、細致觀察;了解觀察方法;要抓住事物的特點;觀察到事物的變化。實質上是在中年級學習觀察基礎上,促進表達能力的發展與提升。學習寫文章首先得學會觀察,寫文章的時候無話可說,沒有材料可用,大多數情況下是因為不會觀察或沒有留心觀察。
指導學生學習觀察是中年段強調的一個重要語文要素。引導學生在閱讀、練寫過程中,了解、掌握一定的觀察方法,培養觀察能力,養成觀察習慣。從三年級上冊的觀察要細致、要調動感官、看到事物的變化,三下藉助記錄卡寫觀察日記、學習有序的表達來寫觀察所得,再到四上寫連續觀察的日記,給學生系統的觀察訓練。中年級是習慣培養關鍵時期,兒童心理學研究表明:中年級學生是養成良好學習習慣的最後關鍵時期,如果學生在高年級,即五年級以前一些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還沒有養成,那麼以後就很難改變學生的這種狀況。因此,這一時期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的培養尤其重要。
2.明確語文要素的梯度和程度。
一是准確把握要素中的三個核心詞語:試著、初步、學習,分清目標之間梯度、程度與差異性;
二是認識到語文要素在各年段、各冊和各單元之間的循環往復、螺旋上升。
體會,指個體對親身經歷的事物或事件的體驗領會,多以個體本人為中心,個體處在主動地位。比如,「結合資料,體會課文表達的思想感情。」
感受,指個體接觸外界事物受到的影響,多反映外界事物或事件對個體的影響,個體並非處在主動地位,而是需要去接受。比如,「讀下面的句子,注意表示時間的詞語,聯繫上下文說說你的感受。」統編教材中的語文要素是隨著我們認識的深化,學生認知水平的提高而逐步加深、循序漸進的,這種循序漸進不是直線式的上升,而是螺旋式的發展。意思是說,不是學了一項又一項,這一項不管那一項。如果缺少反復,缺少運用,不容易學扎實,也容易遺忘。有效的辦法就是,已經學過的語文要素,能在不斷地復習鞏固運用中加以提升。只有這樣做,才能學扎實,學牢靠,真正打好學生的語文基本功。這種安排符合兒童心理和學習語文的規律,符合語文教學的規律。
3.語文要素不要當作教學內容來教。
語文要素是方法,是能力,是習慣;語文要素是幫助學生打開一扇門的鑰匙,是到達河對岸的擺渡船,但不要把它當作教學內容來教。
單元導語中的內容也並不都是語文要素,還包括本單元學習的基本內容。教學目標與教學內容有重疊、有交叉,要注意區分本單元教學目標與教學內容之間的差異性。•語文要素轉化為課堂有效教學行為:
·一要避免概念化標簽式的講解與機械訓練,既關注語文要素,又不能唯要素。
·二要重視利用好課後習題指導語文實踐活動,但要清楚課後思考題並不是每一道題都對應本單元的語文要素,有的是對之前語文要素的遷移運用。
·三要了解全套教材的知識體系、能力體系、語言體系、文字體系,從整體上把握好語文要素在各年段、各冊和各單元之間的聯系。
D. 語文要素
20世紀80年代、90年代編寫的人教版小學語文教材,一個突出的特點是以讀寫訓練項目作為語文訓練的主線。部編教材為凸現語文素養,明晰教學目標,採用「雙線組織單元內容」,即以寬泛的人文主題將單元課文組織在一起,同時將語文訓練的基本要素,包括必需的語文知識、基本的語文能力、適當的學習策略和學習習慣等,分成若干個知識或能力訓練的「點」,由淺入深,分布並體現在各個單元,形成一條貫穿全套教材的顯性線索。以語文訓練要素作為主線、明線,每個單元的教學目標直接體現在單元導語中,課後思考練習題圍繞著單元的訓練要素出題,教學目標明確,可操作性增強了。與人教版九年義務教育小學語文教材中的「讀寫訓練項目」同中有異。這就需要老師們明確新教材中的一個核心概念:語文要素,了解其內涵與功能。
從部編教材單元的功能來看,有識字、閱讀、習作、綜合性學習等單元。在閱讀單元中編排了預測、提問、提高閱讀速度和有目的地閱讀四個閱讀策略單元。閱讀策略單元、小型綜合性學習單元和綜合性學習單元穿插安排,使教材的呈現形式更加豐富多樣。以閱讀方法與策略為主線組織單元內容,是教材編寫史上的一大突破。
在第二、三學段,每冊編排了一個自成體系的習作單元。以習作指導為主線編排獨立的習作單元內容,是部編教材的一大創新之處。除了在閱讀單元有序地安排學生寫記實作文和想像作文,還加強了應用文的練習,如信、演講稿、建議書;同時還編排了材料作文,如看圖作文、續寫、縮寫、讀後感。從三年級開始,按照學生習作能力的發展體系,有計劃地安排了八個自成體系的習作單元,目的是加強習作教學分量,以期改變多年來語文教學實踐中重閱讀輕習作的狀況。(摘自陳先雲:增強六個意識,教好部編小學語文教材)
「語文要素」應該理解為「語文學習要素」。這樣一來,它的內涵就清晰多了,既包括語文知識,也包括語文能力,還包括語文學習的方法和習慣,簡單地說,「語文要素」包含的是語文「學什麼」和「怎麼學」的內容。語文要素應該是與學段學習內容和目標相對應的,但更加具體,更具有操作性和可檢測性。我們也可以將每個單元的語文要素理解為單元重點學習目標——把讀的目標說成「語文要素」,把寫的目標說成「習作要求」,是很荒唐的事情。(內容來自網路)
E. 語文的要素是什麼
所謂語文要素就是語文訓練的基本元素,包括基本方法、基本能力、基本學習內容和學習習慣。
從統編教材呈現的內容,進行不完全歸納概括,語文要素的內涵與外延似乎都比較寬泛,主要指向語文學習,包括應該學習的語文知識,應該培養的語文能力,應該掌握的語文學習方法,應該養成的語文學習習慣,應該形成的語文素養。例如:敘事寫作技巧包括直接敘述、倒敘、側述、敘述、分類、對比和詳細敘述,先描述結果,再描述原因或事件本身。
梳理「語文要素」
統編教材把「語文要素」分成若干個知識或能力訓練的「點」,由淺入深,由易及難,分布並體現在各個單元導引、課後習題、語文園地、習作設計之中。教學中需要根據語文要素確定相關教學內容。因此在教學中需要樹立准確的目標意識,關注目標的層遞性,把握目標的整組性。
F. 部編版小學語文四年級下冊所體現的語文要素
1.什麼是「思想感情」?
「思想感情」由「思想」和「感情」兩個詞語構成。「思想」一般指人對事物的看法、理解和認識;「感情」一般指人或動物的喜怒哀樂、愛恨情愁。在文學作品中,思想感情是指作者對世界、人生、社會的理解、認識和看法,通常表現為喜怒哀樂、愛恨懼惡等情緒反映。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思想感情一般就是指文章的中心思想。
2.什麼是「關鍵語句」?
在本單元中,「關鍵語句」是指直接表明寫作目的,表達課文中心思想或作者感情、想法的句子。關鍵語句有的在文章中反復出現,有的在文章過渡時出現,有的在文章結尾處出現。也有的文章並沒有一目瞭然的關鍵語句,需要通過文章的主要段落、情節、事件進行體會、歸納。本單元是小學統編教材中首次出現體會文章思想感情,所以三篇課文都有明顯的關鍵語句,體會這些文章中心思想的難度相對小些。
3.什麼是「初步體會」?
「體會」指體驗領會,「初步」是開始階段的,不是最後或完備的。可見,本單元對課文表達的思想感情的體驗和領會並不要求准確概括,學生有自己初步的體驗即可。教學中無須拔高要求。
G. 部編版小學語文要素包括哪些內容
一、教材傳達新理念
重視閱讀、關注思維的發展,在細微處引導家長、教師,這是新教材傳達的理念。
二、教材的深度體現在思維發展上
從第一課《中學時代》開始,新教材的編排設計就體現出具體方法技能的學習指導,通過設計開放性的教學過程,綜合運用角色扮演、討論辨析、反思探究等方法,讓學生積極表達、善於思考、習得方法、努力踐行。
三、教材的變化,對基層教師的理論功底提出新的挑戰,對他們教學理念、教育意義等方面的理性思考能力進行著深層次的「拷問」。
(7)語文要素在部編教材中到底是如何呈現的擴展閱讀:
教材制度沿革:
這「一綱多本」「多綱多本」的教材發展情況,要追溯到改革開放初期。當時,教育部制定統編教材,各地教材也初步百花齊放,語文課剛剛恢復獨立設置。
1985年,在《中共中央關於教育體制改革的決定》的指導下,開始改革與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不相適應的教育內容和方法。第二年,全國中小學教材審定委員會成立,改革統一的教材制度,也就是要在統一要求和審定的前提下實行教材的多樣化。
到了1991年,九年義務教育的「五四制」和「六三制」兩套教材誕生於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投入使用後,廣東、四川、上海、浙江、北師大等各自出版的教材經過送審,也在各地進入了課堂。1999年,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啟動,引
H. 部編版語文要素如何落實
語文要素」聽著很陌生,但是並不是一個全新的概念。首先我們要明白什麼是「要素」。「要」是必要,不可或缺的意思。在《現代漢語詞典》中的解釋是:構成事物的必要因素。那麼從字面上來看,「語文要素」即學生在語文學習中必須掌握的必要元素。從內容來看:字、詞、句、文中包含的最基本的語文知識;書寫、閱讀、寫作、審美和口語交際等豐富的語文能力;良好的學習習慣和有效的學習策略……這些都屬於「語文要素」的范疇。
「阿斌」,竹韻推著龍斌一邊走,一邊興奮地說,「我想去老家請個保姆來,有保姆侍候你我更加放心,也免得姐姐走上走下的。」
二、「語文要素」在教材中的呈現
那這些要素在教材中是如何呈現的呢?在部編教材中,在課文和語文園地中標有許多 「提醒」小標識,大多用上了第一人稱的語言,讀起來親切、易懂,學生也很感興趣。如為了落實新課標要求的「讓學生結合上下文來理解詞語的意思」,在一下這一冊教材中就有這樣的安排:
在第6課《樹和喜鵲》一文中,第二小節「樹很孤單,喜鵲也很孤單」,在「孤單」一詞下方有小要求:讀了第一段,我知道了「孤單」的意思。第一小節中,「從前這里只有一棵樹,樹上只有一個鳥窩,鳥窩里只有一隻喜鵲。」回扣第一小節,想像樹和鳥的處境就不難理解「孤單」的意思了。還是在本冊第14課《要下雨了》一課中第6小節小魚說:「要下雨了,水裡悶得很,我們到水面上來透透氣。小白兔,你快回家吧,小心淋著雨。」這里也出現了提示:讀了這一段我知道了「悶」的意思。在這一冊教材中就這兩次設計,一處結合上下文理解字的意思,另一處聯繫上文理解詞的意思。這樣精妙的設計,關注了年段目標,聚焦了思維能力,有利於學生真正感悟和學會結合上下文理解詞語的方法,設計巧妙。
在語文園地中的標識就更豐富了,如「遇到不認識的字可以用部首查字法查」「我從火車票上也認識了好多字」「廚師什麼意思呢?讓我們來藉助拼音查字典」這些標識,都為學生的語文素養發展提供了切入點,同時教師也明晰了教材解讀和課堂教學的方向。
同時,在每一篇課文的課後練習中,也設計分布了許多「語文要素」。不僅有知識點也有能力訓練點。例如,在部編版二年級下冊的《祖先的搖籃》一文課後就有這樣一道題目「 朗讀課文,注意讀好2—3小節的問句」,我們就可以根據這道課後練習,明晰本篇課文的教學目標之一: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讀出猜測的語氣。同時這也是這節課需要重點落實的語文要素。有了課後習題的提示,教師自然會將其作為教學的難點並提示學生:祖先可能在搖籃里做這件事,也可能做那件事。全憑作者的猜測,所以朗讀的時候語氣要上揚。在一下《姓氏歌》一課後有要求:介紹自己姓什麼,可以用不同的方法。將知識點和能力訓練相結合,培養了學生口語交際的能力。不難發現,通過課後練習題,一線教師可以更加精準地發現需要落實的「語文要素」,讓教學不再盲目無序,對青年教師更至關重要。
三、「語文要素」在教學活動中的落實
「語文要素」的明確提出,大大解決了一線教師面對教材到底要教什麼和學生具體應該學什麼的難題。那在課堂教學過程中,該如何保障「語文要素」有效實施,教學活動該如何開展?教學策略又有哪些調整呢?我認為要做到以下幾點:
(一)基於學情,明確目標
第一學段的「語文要素」沒有相應的單元導語提示,這就需要執教教師充分解讀教材,根據「語文要素」的設計來靈活地安排教學內容,組織教學活動。因此,教師需要根據學生的學情樹立明確的教學目標。
同一「語文要素」的學習是循序漸進的,在不同的學習階段會有更深層次的要求,如「理清文章脈絡」在教材中的編排就是層層遞進的。從二年級上冊《千人糕》中藉助插圖說說千人糕需要經過哪些勞動才能做成。並且文章給了學生明確的圖案。到二下《蜘蛛開店》一課中課後思維導圖的形式,學生需要根據課文內容自己完成一張表格式圖案,再根據圖案來說說蜘蛛開店的過程,由此來理清文章脈絡。不難發現,同樣是理清文脈,從二上到二下教學目標一步步提升,在教學中,一線教師要發現並遵循目標的延續和遞進,並設計有效的教學活動,展開教學。
(二) 依託目標,展開教學
「語文要素」的學習要依託明確的目標,如我在執教二下《祖先的搖籃》一課中,課後習題有兩個要求,一是想像一下,在祖先的搖籃里,人們還會做些什麼?仿照第2或第3小節說一說;還有一個讀一讀,注意加點的詞語:摘野果、采蘑菇、挖野菜等動賓形式的短語。在教學中我圍繞搖籃「有意思」展開學習,以生為本,遵循認知規律,讀中發現文本特色語言——動賓短語。根據低段學生年齡特點,運用各種直觀形象的方法,如:看圖聯系字義、字形演變、動作表演等,體會動詞的妙用。學生樂中學,印象極為深刻。積累語言,拓展練習,接著仿寫短語,如此循序漸進地展開學習,降低了難度,卻提升實效。增強了學生對動賓短語的理解和記憶。在教學中學生發散想像力,寫出了「數星星」「抓長毛象」「畫壁畫」等充滿想像力的短語。可見,這一環節的設計既符合學情,也發展了學生的語文素養。接著我讓學生創編詩歌,運用剛剛所寫的短語回讀文本,在課文語境中遷移運用動賓短語。整堂課學習緊緊圍繞「發現——學習——運用」展開活動,逐步引導學生親歷言語的認知、覺醒和創造的過程。緊扣本課目標,做到教學重點突出,一課一得。
首先,應用型民辦本科高校應聘請一些具有豐富教學經驗的老教師,讓這些老教師對青年教師傳授經驗,使其盡快成長。其次,應用型民辦本科高校應加強與相關企業的合作,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最後,應用型民辦本科高校應舉辦相關的專業報告會,可邀請企業優秀人員到本校進行演講,這對開拓教師視野來說很有幫助。
(三)關注要素之間的內在聯系
識字、寫字、朗讀、積累是低年級閱讀教學的重要內容,但這些內容的學習並不是孤立的,老師要在教學過程中將這些內容進行有機整合。如在教學一下《動物王國開大會》一課中,老師在教學中可以設計分角色朗讀,體會不同人物的不同語氣,培養學生的朗讀能力。同時,朗讀後可增加生生互評的點評環節,同樣也提升了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多種能力共同發展。
語文學習不是簡單枯燥的知識傳遞與能力訓練。還要關注教學情境的設置,讓語文學習擺脫枯燥的刻板印象,成為一種充滿情趣的審美過程。讓「語文要素」在學生心底落地生根,開花結果
I. 語文要素一般指什麼
語文要素,即語文素養的各種基本因素,包括基本的語文知識、必需的語文能力、學習策略和習慣等,如一年級《端午粽》這一篇文章中教材明晰規定「讀好課文中的長句子」,這表明教材的學習重視語文要素的。
統編小學語文教材雙線組元的結構設計,表現為每單元、每課都含有「寬泛的人文主題」和 「語文要素」兩條線,均衡遞進。
統編語文教材從三年級開始,每個單元一般從閱讀與表達兩個方面各安排一個訓練要素, 每冊有兩個重點訓練要素。每個單元的教學目標直接體現在單元導語中,每個課後思考練習題圍繞著單元的訓練要素出題,教學目標明確,可操作性增強。
語文要素和人文主題
人文主題,即在教學中注重以人為本,如「多彩的生活」「真摯情感」「人情世故」「童真母愛」等。
人文主題與學生的生活息息相關,教學中滲透人文主題,會拉進學生與生活的距離,消除學生與生活的隔閡,使學生感到親切、有趣味,更有助於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
J. 語文要素主要包括什麼
所謂語文要素就是語文訓練的基本元素,包括基本方法、基本能力、基本學習內容和學習習慣。
統編語文教材從三年級開始,每個單元一般從閱讀與表達兩個方面各安排一個訓練要素,每個單元有兩個重點訓練要素。每個單元的教學目標直接體現在單元導語中,每個課後思考練習題圍繞著單元的訓練要素出題,教學目標明確,可操作性增強了。
所謂每個單元的「語文要素」,就是單元的重點學習目標——「每個單元的教學目標直接體現在單元導語中」。既然如此,在梳理每個單元的語文要素時,是不應該將表達訓練要素遺漏掉的。
這樣辨析之後,我們還可以進一步追究:
口語交際的學習目標,是否也應該屬於「語文要素」范疇,還有一二年級的字詞學習?當然應該。不過因為不是每個單元都有口語交際學習內容,為了突出讀和寫這兩個語文學習的重頭戲,從三年級開始的單元導語中沒有涉及口語交際訓練要素,也還可以理解。如果將口語交際訓練要素加進去,肯定更有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