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語言文字 > 你的語文味是什麼味道呢

你的語文味是什麼味道呢

發布時間:2023-02-07 12:46:59

❶ 什麼是語文味

語文味到底是什麼?程少堂先生給 「 語文味 」 作了這樣的描述性的界定:: 「 所謂 『 語文味 』 ,就是在語文教學中體現語文學科作為一門既具有工具性又具有人文性的基礎學科的性質來,體現出語文學科的個性所決定的語文課的個性和執教者、學習者的`個性來,從而使語文課洋溢著一種語文課獨有的迷人氛圍和個性魅力,使學生對語文產生強烈的興
趣,進而師生雙方得到共同發展。 」 他指出: 「『 語文味 』 是語文教學應該具有的一種特色,一種整體美,也是語文教學應該追求的一種境界;是語文教師 『 自我實現 』 和 『 高峰體驗 』 的產物。 」

語文教育長期以來處於政治附庸地位,忽視了語文教育自身的特性和功能,失卻了語文教育的本色。語文課也因此遠離了感性和激情,迷失在凝重的理性和空洞的說教里。追求 " 語文味 " ,正是呼喚語文教育本色的回歸。

提倡 " 語文味 " ,就是要求教師饋贈給學生更多的美的享受。要達到這一目的,教師首先應是駕馭語言的高手,能自覺鑄煉教學語言,同時,對美的教學文本,要積極深入地研究、理解和挖掘。課上,要滲透著濃厚的中華底韻,語言藝術要不同凡想,

對學生的評價指導語言就是優美的詩語,課堂上的即興語言更如行雲流水,不著痕跡地使學生受到潛移默化的熏陶。如:在學生談自已的不同意見時,評道 「 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每個人都有不同的看法。 」「 真是橫看成嶺側成峰,又有不同的意見了 」「 遠近高低各不同,不同的意見出來了。 」「 真是巾幗不讓須眉 」 等。臨時發揮送學生幾句話: 「 個性是金,閃閃發光,個性是木,生根發芽,個性是水,源遠流長,個性是火,可以燎原,個性是土,扎實根基。 」 整堂課都會流淌著濃濃的語文味。

❷ 什麼是真正的語文味

什麼是真正的「語文味」——評郭初陽執教的《鳥的天堂》朱小平看了郭初陽老師執教的《鳥的天堂》課堂實錄,聽到了很多對這堂課的褒揚之聲,我越來越迷惑,這樣的課真的是好課嗎?我有幾個問題提出來供大家一起探討。一、 什麼叫「語文味」?這堂課的「語文味」體現在哪裡?關於什麼叫「語文味」,你去搜索一下,可以找到一大堆答案,而且是越說越復雜,越說越糊塗。要我說,凡是跟語言學習有關的教學就是課堂的「語文味」。就這么簡單。這也是我們語文教學工具性的體現。那麼這堂課的「語文味」體現在哪裡呢?郭老師認為到了小學高段字詞已經不需要教了,我們暫且不論這種觀點是否正確(從我的實際教學經驗來看,學生不但需要,而且是非常需要),我們看郭老師是通過哪些環節來突顯「語文味」的呢?一處是場面描寫的格式練習。可以說這個環節佔了課堂的大部分時間。那麼他讓學生學習的格式是怎樣的呢?很快地這 變得很熱鬧了。到處都是 聲,到處都是 影。 的, 的, 的, 的,有的 ,有的 ,有的 。 這就是郭老師讓學生記住的「籃子」。「在這個籃子裡面,你可以裝進去任何東西,記住這樣的格式有助於寫作。」(郭初陽語)。郭老師還特別強調了這個「籃子」有兩個「到處」,四個「的」,三個「有的」。起初填的是名詞,然後是形容詞,最後填的是動詞。還有一個場面練習,就是「從一到多,再歸於一」的格式。郭老師費了好大的勁才讓學生通過觀察課件總結出這個「寫作知識」。郭老師還說:「描寫場面有一些固定的格式可以套用,換一些關鍵的詞語就可以了;不但要看,而且要用了耳朵聽;然後從一到多,再從多到一——這是我們從巴金文章里所學習的內容。」看了這樣的片斷,我感到悲哀,甚至憤怒。我們就是這樣教作文的嗎?是的,作文有時是需要一些模仿,但這還是模仿嗎?這是抄襲!這樣的訓練是對學生的思維能力的扼殺!也讓學生的作文徹底淪為形式的奴隸!這樣的語文知識是絕對的偽知識!這篇文章的場面描寫確實很精彩。我們要引導學生了解,場面描寫可以採用從概括到具體,從點到面,或從面到點等方法,而不是給學生一個「籃子」,「只要換一些關鍵的詞語就可以了」!那樣的話,我們的作文就是從一個模子里出來,可以批量生產了。我們是不是也在批量生產出同一個模子里出來的一批又一批的學生呢?我們再來看看本堂課另一個突顯「語文味」的環節。就是最後一個環節:詞語辨析。郭老師羅列了課文與原文不同的四組詞讓學生辨析:「卧——斜躺」「時期——時節」「展示——展覽」「照耀——閃耀」最後一組詞「照耀」與「閃耀」郭老師沒有讓學生上台辨析,也沒有交待,可能由於時間關系臨時去掉了吧。那麼另外三組郭老師是怎麼引導的呢?第一組,「卧」與「斜躺」辨析。郭老師的結論是我們沒有見到巴金見到的畫面,所以我們無法判斷這個「斜」要不要加上去。這不是廢話嗎?如果巴金聽到這個話,一定會跳起來說,就是嘛,你們沒有見到,幹嘛瞎改我的文章!我見到的樹枝明明是「斜躺」,你們非要說是「卧」,你們居心何在啊。其實,我們完全可以這樣引導:巴金為什麼用「斜躺」,而不用「卧」呢?按常理,樹枝大都是向上長的,而榕樹的椏枝卻不是這樣,而是根生枝,枝又生根,盤根錯節,這使整棵樹看上去不像有的樹那樣直立著,但它畢竟還是有主幹的,所以也不可能整個橫卧著,平躺著,所以是「斜躺」最確切。第二組「時期」與「時節」的辯析。郭老師也沒有讓學生明確兩者之間的區別。其實「時期」與「時節」不只是表示的時間有長短,時期表示一段時間(多指具有某種特徵的),如抗日戰爭期間;而時節是節令,季節,是與大自然的氣候有關的。再來看原文中的句子是「現在正是枝葉繁茂的時節。」我想應該是指夏天吧。也不知是哪個自作聰明的傢伙,硬要做巴金的師傅,還請巴金老先生多多包涵哪!第三組「展示」與「展覽」辯析。郭老師乾脆沒有評論一個字。不知是時間的原因呢,還是本來預設就如此?也許郭老師設計這個環節的目的,只是想了解學生對課文和原文的情感態度,完成問卷表,更喜歡哪一個?至於理由,如果沒有老師的引領,學生真的能寫出有價值的答案嗎?當然,也許真的有孩子可以做編者的老師也說不定呢!因為編者的水平實在不怎麼樣。但沒有當堂反饋還是有點遺憾。這個環節最大的失誤,就是沒有聯系具體的語境來品味詞語, 讓學生抽象地空洞地就詞論詞;其次是教師沒有作出有效的引領。唯一值得肯定的是這個環節的設計有利於培養學生敢於質疑教材,質疑權威的精神。總的來說,這個本該充滿「語文味」的環節索然無味。二、 課堂的「人文性」有沒有體現,怎樣體現?「人文性」內涵很豐富,也不是今天要討論的主題,但如果我說領悟一篇文章所要表達的思想情感是課堂人文性的體現,大家應該不會反對。郭老師是以語言的學習為主線安排教學內容的,而人文性的滲透是課堂的輔線,暗線。課堂唯一一處讓學生有情感體驗的環節就是聽完錄音後讓學生填空:一( ) 學生的答案有「一棵大樹,一片樹林,一座迷宮,一次停泊,一點留戀,一個小島」等。我覺得這些答案都停留在對課文內容的理解的層面上,沒有達到情感體驗的層面。而郭老師抓住其中的「一次停泊」大做文章,還拿出了巴金寫《鳥的天堂》之前十年寫的一首詩《黑夜行舟》,以此來說明巴金文中的船是有特殊含義的。「在人生的航行中,偶爾把你的船停下來,休息一下,也許你就會發現一個天堂,獲得心靈的寧靜。」讀這篇文章我還第一次聽到有人讀出這種味道,我很懷疑,這真是孩子能品味到的嗎?再說,巴金在詩中曾賦於船特殊的含義,並不說明他的每篇文章中的船都有這個含義吧。這樣的拓展,真的有意義嗎?最多隻能說它是作品的延伸義。而作者真正想表達的思想學生理解了嗎?如果我的理解沒有錯的話,作者描繪的是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美好境界。只是巴金不喜歡說教,「農民不許人捉它們。」這句話顯得那麼平常,那麼樸素,難怪師生都把它忽略了。而老師由於忙著教大家場面描寫的格式,那小鳥們的從聲音到肢體都在表達的幸福感也被忽視了,那「鳥的天堂」的真正含義也失落了。三、 整堂課的板塊設計符合語言學習的規律嗎?閱讀的規律是從整體到部分再到整體,而郭老師的設計卻是反其道而行之,從部分到整體再到部分。沒等學生了解全文內容,郭老師就讓大家找一句跟鳥有關的句子來朗讀,如願以償抓出這個語段進行了場面描寫的練習。然後再讓學生聽錄音回答「鳥的天堂是什麼?」用一( )填空。其實這才是學生的初讀感受。怪不得很多學生立刻就舉手了,把「郭老師都嚇壞了」(郭初陽語)。因為這個問題並不難。而郭老師卻想當然地認為「這是一個很難的問題」,要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討論。這個問題真的有討論的價值嗎? 這個環節之後,郭老師又非常突兀讓學生辨析詞語。說它突兀,是因為這些詞不是學生的主動發現,而是教師直接呈現。這樣的學習過程如何體現學生主體地位?當學生永遠不知道老師下一步會讓他們干什麼,離開了老師,他怎麼學習?歸根到底,我們教師是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而不是讓學生把老師當拐杖。我認為學習的過程符合語言學習的規律,也是「語文味」的體現;學習的過程體現學生學習的主動性,也是「人文味」的體現。

❸ 「語文味」,究竟是什麼味

語文味,即「在語文教學過程中,在主張語文教學要返樸歸真以臻美境的思想指導下,以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豐富學生的生存智慧和提升學生的人生境界為宗旨,以共生互學(互享)的師生關系和滲透師生的生命體驗為前提,主要通過情感激發、語言品味、意理闡發和幽默點染等手段,讓人體驗到的一種富有教學個性與文化氣息的,同時又生發思想之快樂與精神之解放的,令人陶醉的詩意美感與自由境界。

❹ 什麼是語文味,語文味在課堂中的體現

語文課堂有味還是無味,備課是最為關鍵的一環。對於老師而言,備課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特別是要備出不失語文特色,且能增添新鮮感的語文課,更是難上中難。因此,在我們的語文教學中,要使我們的語文課堂緊扣語文及語文的原味展開,首先就應當下力氣搞好自己的備課。但是,並不是只要我們下足力氣備課了,我們的語文的特色就會在語文課堂上自覺涌現。

❺ 「語文味」是什麼

當時我的回答是:我認為的語文味包括兩方面:一是語文的基本知識和技能;二是語文的學習方法。作為教語文22年的老師,我仔細思考過什麼是語文味,晚上看了郭思樂教授《天縱之教》的文章《關於「語文味」的討論》,他認為語文味是回歸到大語文的實踐,得到中國數千年來語文學習的方法:讀書、寫作和討論。那麼落實到平常的語文教學中,我們判斷一節課像不像語文課,我想我提出的兩方面還是有一定道理的。 一節語文課,我們要教的是學生必須掌握的語文基本知識:讀音、字形、詞語、句子、篇章結構、修辭手法等,訓練基本技能:讀准、會寫。還有就是貫穿於掌握基本知識和技能的過程中的方法。游離於這些基本特徵的課,我們基本可以判斷這節課沒有語文味。這一點適用於語文科所有課型。 把語文放在生活中學習,這是語文味的最高境界,是我們奮斗的目標。但是最高目標必須是由日常一節課一節課累積起來達到的質變的。它要我們的老師、家長、學生,教育評價部門共同參與的一個過程。 昨天開全市的小學語文教研員會議,會上交流各縣市區的命題思想。我講了上學期畢業試的亮點:注重了題目的開放性,關注學生的整體成長。看了我們全市的語文試題,有兩點是其他縣區沒有的:一是題目沒有固定答案的比例,我們最高,讓學生個性的理解得到承認;二是作文題堅持了多年的二選一,保證了學生個性表達。用這樣的考試導向我們的教師、家長、學生在教語文和學習語文的時候,把它與生活實踐、課外閱讀積累、交流討論結合起來,培養有深厚語文素養的人。

❻ 語文的味道應是什麼樣麻煩告訴我

後來做了老師,我又深深地愛上了語文課,因為總覺著語文課堂上有一種特別的味道,從文本里透發出來,在課堂中彌散開來,浸染著我,也浸染著學生。這種特別的味道,其實就是「語文的味道」,它是我們在語言文字之間穿行時,給予我們的最豐厚的回報,常常在不知不覺間,陶醉了你,也陶醉了我。這也是一種教學境界,一種語文教學的應然境界。
一、「動聽的味道」:書聲琅琅不絕於耳「語文的味道」常常是在書聲琅琅、靜思默想、師生對話這三種狀態下慢慢釋放出來。而這其中,第一種狀態便是要求課堂上琅琅書聲不絕於耳,這恐怕也是語文課與其他學科最大的差別之處吧。書聲琅琅,是我們傳統語文教學中的一種有效教學策略;琅琅書聲,亦可把我們漢語言文字中所特有的音韻意味傳誦出來。
我們倡導的語文課上書聲琅琅,須講究三種境界:
第一,字字詞詞求正確
讀准每個字詞的音,是語文教學的起點,我們尤其應把著力點放在生字新詞的讀音上,要捨得花時間讓學生反復地讀、記,要善於根據漢字的構字規律,引導學生輕松地讀、記。人生求學識字始,可以這樣說,小學階段的識字教學,是語文課堂上的第一縷語文味,要讓它歷久彌香。
第二,句句段段求通暢
這有一個過程,教師要將學生的課前預習與課內的初讀檢查結合起來,由讀正確到讀通順再到讀流暢。文不讀通不開講,磨刀不誤砍柴工。當然,讀通暢需要有一個量的累積過程,這容易變成你一遍、我一遍、他一遍的機械重復,反復單調的重復必然會消解語文的味道。因而,我們需要在朗讀的形式上不斷創新。比如,自由讀,指名讀,開火車讀,小組讀,齊讀,男女聲讀,老師范讀,錄音范讀,輕聲讀,大聲讀,比賽讀,重點句段反復讀……
第三,感情朗讀求真情
有些老師在指導學生有感情朗讀方面存在一種誤區,以為有感情朗讀就是大聲朗讀,就是比誰的嗓門大,結果學生越讀越累,有感情朗讀應達到的以聲傳情的效果大打折扣。其實,有感情朗讀須講究一個「真」字,要真有感情,真有感悟,讀出真情,讀出真心,而輕重緩急、抑揚頓挫的朗讀技巧,則是附著在真情之上的。唯有這樣的真情朗讀,才能最大限度地讓學生品嘗到語言的「有聲味道」。
二、「芬芳的味道」:品味言語不斷咀嚼
如果說語文課中的書聲琅琅,是在文本的世界中聆聽其聲,那麼接下來在品味言語的過程里,則是在文本的世界裡靜思默想、穿行會意,這是語文課堂中語文味道最濃烈的時刻。我們在引導學生品味言語不斷咀嚼時,要充分釋放出其間「芬芳的味道」,讓整個課堂都浸潤在這芬芳濃郁的語文味中。
這就需要教者從文本的「言」與「意」兩個角度來仔細研讀,准確捕捉。品味言語,既要引導學生「入乎其內」,品味文本的內容,讀懂文本寫了什麼;又要「出乎其外」,品味文本的形式,讀懂文本怎麼表達。一般來說,我們首先關注的是文本內容的解讀,進行「入乎其內」的言語品味。在批文以入情、入境的路徑上出現的那些詞、句、段,自然應該進入我們的品味言語的視野中。當然,我們還需要學會選擇,把課堂上有限的時間投注到那些能牽一發動全身,有著較為豐富內蘊的詞、句、段之中。扣住了這樣的詞、句、段不斷地品評,就可以最大限度地詮釋出文本中的語文味道。此外,我們還應該學會「出乎其外」,品味言語的形式。語文課本中的選文都是文質兼美的典範之作,它給予學生的是全方位的語言熏陶,這其中尤不可忽視言語形式的品味,這也是語文味道中的精華,越品越有味,越嚼越有趣。如教學《黃山奇松》(蘇教版五上)一課第3自然段——「黃山松千姿百態。它們或屹立,或斜出,或彎曲;或仰,或俯,或卧;有的狀如黑虎,有的形似孔雀……」老師們通常只是關注「千姿百態」這一內容的解讀——分別有哪些姿態,各是什麼樣子的?往往忽略「千姿百態」這一形式的解讀:一句話中有3個分句,句式不同,第一分句用「屹立」「斜出」「彎曲」兩個字寫姿態;第二分句用「仰」「俯」「卧」一個字寫姿態;第三分句用「狀如黑虎」「形似孔雀」四個字的比喻寫姿態。由此可見,黃山松真的是千姿百態,只用一種句式來寫是遠遠不夠的。這樣的言語表達形式,在教學中不引導學生駐足流連,將會失缺多少語文的味道呀!
我們可以循著這樣的路徑走上一個來回,來充分地品味言語中的味道。一是走近言語的身邊,接受言語的召喚,感受言語中所散發出來的自然味道。要通過閱讀話題的有效引領,讓學生自己慢慢走近言語的身邊,產生一種整體的感悟,但又還未深入其間,處在一種朦朧的憤悱狀態。二是走進言語的深處,或琅琅或默默,品味出言語中所蘊含的豐富味道。這時,由一個詞句可以在眼前讀出一幅畫面,有聲有色,有動有靜,自己彷彿身臨其境。由一個人物,可以在眼前讀出一段故事,有外貌語言,有動作神態,自己彷彿就是他(她)。走進言語的深處,常常會出現物我兩忘的境界,而這種境界正是因為言語的魅力使然。三是走出言語的世界,會當凌絕頂,一覽言語形式中所蘊含的味道。品味言語,需要入情入境,還需要出情出境,回歸讀者的角色,站在更高處來品味言語的形式。文本中的遣詞造句、構段謀篇中的味道,常會在文本內容的解讀中被淡化,而缺失了言語形式的品味,將會使語文味消解一半。
隨著學生所在年級的升高,課堂上應該給予更多的時空,引領學生品味言語。這其間需要營造一種靜思默想的氛圍,養成一種圈點批註的習慣。著名特級教師王崧舟在教學《慈母情深》一課時,緊緊扣住「鼻子一酸」這一細節,創設了一個精彩的認知沖突——「母親已經給了一元五角錢,我應該感到高興、興奮、開心。可此時此刻,我只感覺『鼻子一酸』,為什麼?」課堂上,學生小手如林,王老師顯然也看到了,但他微笑著示意學生把手放下,回歸文本中。「不著急,把手放下,我們帶著這個問題,靜靜地默讀《慈母情深》這篇課文。然後請你拿起筆,找一找,畫一畫,文中的哪些地方讓我鼻子一酸,在這些地方畫上『~~』」。課堂歸於寂靜,但靜能生智,這段靜默的時空,不正是學生們在話題的引領下進行的一番言語芬芳味道的自主品味嗎?
三、「碰撞的味道」:師生對話不斷啟示 「語文教學應在師生平等對話的過程中進行。」「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這是《語文課程標准》(實驗稿)中關於「對話」一語的兩次表達。「對話」一語對語文教學而言,有兩方面的意義:第一,「對話」是一種教學思想,是師生之間的一種共存方式;第二,「對話」是一種教學策略,是閱讀教學中的一種操作方法。
閱讀教學中,若是能在文本中生發一個個充滿趣味的話題,師生在對話交流中就可以產生一次次語言、思想的碰撞,語文的味道就會在師生的平等對話中逐漸彌漫開去。我們可以嘗試以下三種師生對話狀態。
第一,發散式對話——各抒己見,互相啟示
「發散式對話」,能夠激發起每個學生的言語表達慾望,話題就彷彿是一個圓心,每個人的對話都是由圓心畫出的一個同心圓。在師生各抒己見的過程中,同心圓的半徑在不斷地擴大,閱讀的視野也在不斷地擴大,這時,言語變得豐富起來,思想也變得深邃起來。同樣的一個詞語、一個人物、一幅場景,讀出來的可能會是不一樣的畫面、不一樣的形象,在這異同之中,散發出的也正是語文濃濃的味道,越讀越有情趣。如教學《濫竽充數》(蘇教版五上)這則成語故事時,在課文的結尾處「南郭先生只好逃走了」,就可以設置這樣的發散式對話——南郭先生會逃往哪裡,他會做些什麼,後來的結局又怎樣呢?一石激起千層浪,每個學生心中的南郭先生都不盡相同,有執迷不悟的南郭,有痛改前非的南郭……
第二,聚焦式對話——百川歸海,互相補充
「聚焦式對話」,能夠激發每個學生從不同言語內容、不同思想視角來聚焦同一話題的解讀。在聚焦式對話過程中,要善於引導學生在看似不一樣的對話中,捕捉到共性的解讀,從而在互相補充中形成某種核心觀點。這樣的師生對話,從開始時的「一家之言」,到結束時的「大家之言」,學生的解讀在對話中被不斷地修正,這種自我修正的經歷也正是難得的語文味道的體驗。如教學《宋慶齡故居的樟樹》(蘇教版四下)一課時,就可以設置這樣的聚焦式對話——這是兩棵樟樹。這個閱讀話題,連綴起課文第4、5、6自然段的解讀,把樟樹的外在美「蓬蓬勃勃」、內在美「香氣拒蟲」以及人格美「留影紀念」,一層層疊加在一起。這樣的聚焦式對話,豐富了樟樹的形象,釋放了文本的味道。
第三,螺旋式對話——不斷往復,層層推進
在師生對話中,有時候並不能「畢其功於一役」,而需要引導學生進行螺旋式的反復對話。這種螺旋式的對話,既可以使文本內容的解讀層層推進,又可以使言語內容與形式達到最佳的契合,達到「言意兼得」的效果。如教學《開天闢地》(蘇教版四上)一課中的「輕而清的東西冉冉上升,變成了天;重而濁的東西慢慢下沉,變成了地」這句話時,就值得引導學生展開一番螺旋式的反復對話。可以先引導學生關注言語內容,弄清盤古開天闢地時的情景畫面;再引導學生關注言語表達形式,發現這個句式的特點——詞語相對、字數相等;最後引導學生在對比朗讀中達到「言意兼得」。(作者單位:江蘇省南京信息工程大學附屬實驗小學)

❼ 怎樣讓語文課體現"語文味

近幾年來,由於課堂改革的不斷深入,教師不再追求熱鬧而無效的教學,都十分清楚地明白,語文課姓「語」.「要把語文課真正上出原汁原味的語文味來」.語文味是什麼?「語文味」是語文課要突出語文教學自身的特點,致力於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要讓學生通過語文實踐,在把握語文這一最為重要交際工具的同時,不斷豐富自己的人文精神.它是語文教學應該具有的一種特色,一種整體美,也是語文教學應該追求的一種境界.那麼,語文課如何體現語文味呢?我覺得楊麗芳老師說得好:「在恰當運用多媒體的同時,要讓學生充分朗讀,領悟語言文字的美,感受情感的激盪,喚起童真童趣.」
一、語文課要有琅琅讀書聲
新課標指出:「閱讀教學要注重學生的個性化的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注重熏陶感染,潛移默化.」要做到這些,必須注重讀書.讀是根本,沒有讀,就沒有感悟和理解,就沒有語感的生成、情感的熏陶、語言的積累和運用.我們都知道:「書讀百遍,其義自見.」「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吟詩也會偷.」只有「熟讀」才會「精思」.語文能力和語文素養的最直觀表現莫過於一個人的語感如何,特級教師於永正說:「培養語感的重要途徑是誦讀.」
(1)讀正確,讀流利.這是最基本的要求,其它的讀都是以此讀為基礎.宋代教育家朱熹對於讀書不僅強調讀准,還強調讀的遍數要多,他說:「凡讀書……須讀得字字響亮,不可誤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牽強暗記,只是要多頌遍數,自然上口,久遠不忘.」如一位老師教的《金色的草地》課文時,為了讓學生感悟蒲公英會變色這一神奇的自然現象,採用不同形式反復朗讀課文第三自然段,先是自由地讀,要求讀准確,讀通順;然後小組檢查讀,接著指名比賽讀,最後一起朗讀.學生有了讀的基礎,再思考「讀了這段話,你發現了這是
(2)口頌心維,
「心維」指的是讀書時,思維處於活動狀態,或感受,或理解,或疑惑……「口頌心維」簡單來說就是邊讀邊思考.孔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怠.」崔學古也說過一句話:「得趣全在涵泳.」讀書不「涵泳」,就不能「得趣」,「涵泳」指揣摩、玩味,即「精思」、「口維」
.因此,「口誦」與「心維」要統一.讓學生用心地讀,認真地思考,這樣才能喚起學生內部已有的經驗,通過聯繫上下文,真正做到讀有所感知,有所理解,有所感悟,產生新的疑惑.然後通過教師、學生、教材三方面的交流,把語文學深、學廣.為了讓「口頌心維」成為學生的讀書習慣,我設計兩種訓練:①在布置課前預習時,要求學生反復頌讀課文,然後向同學們提出三個最有研究價值的問題(這些問題可以是自己不懂的,也可以是自己已懂,但很有討論價值的.),這些問題有可能成為課堂上探究的問題.學生為了顯示自己提的問題最有探討價值,能讓老師採納給同學們討論,都很仔細讀認真思考.有的從內容上提,有的從思想上提,有的從寫作上提,有的還從遣詞造句上提,有的還從標點上提……有許多問題正是老師在備課想到的、要引導學生探討的問題.經過一段時間的訓練,學生不僅閱讀仔細,而且會思考,會質疑釋疑,對課文的理解就深了,閱讀不再是膚淺了.②在課堂上,帶著任務讀.如我教《鳥的天堂》時,引導學生感悟榕樹的特點.第一步:這是一棵怎樣的榕樹?請你邊讀邊思考,用一兩個詞把它歸納出來.(龐大、生機勃勃、繁茂、美麗……學生的答案各不一樣,但都是自己潛心閱讀後的感受、體驗.)第二步:要求學生選擇自己感受最深的詞,再讀讀課文,想想,從哪些詞句體會出來,作者是怎樣寫這個特點的?就這樣不離文本,緊抓讀,引導學生真真切切地口誦心維,讀出語文味.
(3)有感情讀.這是一種美讀,一種升華的讀,是通過一次又一次的口誦心維,對課文產生了獨特感受、體驗、理解後的朗讀.這時的情感得到升華,通過朗讀創造性地表現這種感情,讀出自己的理解,讀出自己的感悟,讀出自己的深情.如教《第一場雪》時,學生在體會雪後的美景後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你能通過你的朗讀表現出雪後的壯美景色嗎?」我播放舒緩優美的音樂,創設情境,學生讀得那麼投入,那麼動情,那麼令人陶醉,讓人彷彿看到北國粉妝玉砌的美麗世界.有了這感情朗讀,語文味就更濃了.
二、語文課要有品詞賞句
課文中的語言就像沙灘上的一顆顆貝殼,是那麼豐富;又像一顆顆發光的鑽石,是那麼精湛,那麼引人入勝;還像一杯杯龍井茶,耐人尋味.豐富、精湛、耐人尋味的語言怎樣才能走進學生的心田?品——品詞賞句!語文課堂因為有了品詞賞句,文章才能真正被理解、感悟和鑒賞;課堂才不會顯得浮華、淺薄;學生才能更好地讀出味道來,才會體現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在課堂中品詞賞句應該要像竹石一樣「咬定青山不放鬆」.
1、對比品析.在比較中的品詞賞句是我們常做的一個方法,因為學生在不同詞語、不同句式、不同語序的比較中,能發現課文中語言運用的妙處,語文味才能得以體現.如教《泊船瓜洲》,在學生理解詩意後,引導他們賞析詩句時,我問學生:
「這首詩里你最欣賞的是哪一句?」(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❽ 楊再隋:語文的味道

        真正的語文課必然散發出濃濃的語文味。觀課時有人悄聲對同伴說:「語文味好濃呀!」觀課之後,還有人在津津樂道。好的語文課,語文味道濃,而且其味綿長!

        語文課應有語文味,天經地義。然而,如今有的語文課淡化乃至缺失了語文味,甚至變了味,不禁使人憂心。

        需要說明的是,語文的味道並非指舌尖上的味覺。它泛指學生在語文課上獲得的語文素養的全部感覺,即讀書有聲、詞語有色、品讀有味、寫字有形,還有語言文字中傳遞出的脈脈溫情。

        有語文味的課必是書聲琅琅。課堂上,學生或低吟曼誦,情思流淌;或高亢昂揚,激情奔放;或隨心所欲,個性張揚。古代私塾,學生捧書至先生前,待先生用朱筆斷句後,回到座位即高聲誦讀,聲聲入耳,字字上心,書香味彌漫其間。

      有語文味的課,還要善品其味。課堂上,學生咀嚼詞語,品析語句,樂在其中。

        一篇好的文章,總有關鍵之詞、精彩之句。教師引領學生分析、比較、聯想、品評,在細嚼慢咽中品出語文的滋味。統編教材三年級上冊即要求「關注有新鮮感的詞語和句子」「藉助關鍵句理解一段話的意思」,三年級下冊要求「試著一邊讀一邊想像畫面,體會優美生動的語句」「藉助關鍵句概括一段話的意思」,四年級下冊又要求「抓住關鍵句,把握文章的主要觀點」。其他各冊雖未在單元導語中明確提示,但在課後練習和《語文園地》中均有所體現。

        古人有「煉字」之說,常常因錘煉一個字而反復推敲,可謂「吟安一個字,捻斷數莖須」。這不僅是一種語言能力,更是一種語言修養。

        有語文味的課,除了書聲琅琅,還要寫字沙沙,讓學生書寫生字新詞、佳詞妙句,結合課文進行小練筆等。一動筆就要求學生把字寫端正、寫美觀,天天練,養成習慣,培養學生一絲不苟的學習態度、堅持不懈的學習精神。學生看到自己寫的字整整齊齊,娟秀可愛,內心充滿自豪感,更能增強自信心。

        讓語文課有語文味,關鍵在教師。教師的教學語言要格外講究。無論是引發學習興趣的前導語,還是穿針引線的過渡語,或是歸納提煉的總結語,或者延伸到課外的拓展語,都要准確、簡潔、生動、鮮明。教師精彩的教學語言可喚醒學生疲憊的思維,激活其沉睡的靈感,引發豐富的聯想,彰顯語文的魅力。

        教師聲情並茂地范讀,對學生起著良好的示範和引領作用。教師的板書設計是寫字的樣板,也是課文的濃縮,更是凝聚精華的「思維導圖」。兒童對「圖式」記憶深刻,以至多年後,還會記得小學語文課上老師的板書。

        語文課的語文味彰顯語文本色,凸顯語文美感。所以,語文課要味道純正,無雜質,無噪音,不浮華,不奢靡,有品質,講品位。語文課還要講美感,有韻律,有節奏,有新意,有溫度,氣韻生動,韻味無窮。

❾ 語文教師怎樣才能有「語文味」

隨著新一輪的語文課改的逐漸深入,評價語文課好壞的標准越來越多,現已多達十幾條,且大條下面還有細目。應該說「標准」的豐富、細化是件好事,但如此多的標準是否該求個「根」呢,而根本標准又是什麼呢?筆者的答案是:教出語文味!語文的味道究竟從哪兒來呢?我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
這似乎是個老生常談的觀點,許多人提及過,但正因為講得人多了,人們反而失去對它應有的重視。在教學中,不單是教師的人格魅力,教師呈現的教學方式也能有效地縮短師生間的距離,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其實一個學生的學業成績並非由某一個教師的個人能力所促成,而往往是多種因素綜合造成的,如家庭教育、社會教育的影響、學校管理、辦學條件等等,所以最能體現教師個人能力的還是能否善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這雖不能說是好課的唯一標准,但實在應該算作一條重要的標准,或者說,善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應該算作合格教師的一項重要的教學基本功,作為語文教師,怎樣才能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呢?
1 挖掘「語文味」的內涵
「語文味」的內涵是「語文」。語文雖然同其他學科一樣包容德育、美育、創造教育、思想教育等等教育內容,但是這些不是它的「特性」,它的特性是語文,它的核心、根本是語文。語文是什麼?語,是口頭語言;文,是書面語言。而且語文是最重要的文化載體,更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語言是文化的根,學習語文就是在學習文化,就是在接受民族的意識和觀念、體驗和認同民族精神。所以,「語文味」要突出語文的特性,以語言文字為抓手。語文教學的根本任務就是組織和指導學生學習語言,培養學生正確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能力;就是以教材為例子,讓學生吸取課文中的語言的精華不斷發展自己的語言表達能力;通過語言的揣摩和品味去實現思想的升華、達到審美的愉悅、思維的訓練,進而去觸摸語言背後的世界,只有這樣,語文課才能真正上出「語文味」,體現語文課自身固有的特性。
2 選擇「語文味」的載體
「語文味」的外在的形式還是「語文」。語言文字就是它的基本形式,甚至可以說是唯一的形式。在語文課中,可以改變教學方法,搞活課堂,創設教學情景,引進多種課程資源如人文資源、社會資源、自然資源等,可以指導學生演課本劇,運用多媒體如電影、電視、錄像等;也可以走出課堂,到生活中教學等等。所有這些,只是為了打開學生的思路,留下記憶的拋錨點,其目的只有一個就是為學生學習語文服務,幫助學生貼近生活、理解課文、靈活地學習、運用祖國語言文字,而不是逗得學生笑笑、樂樂、鬧鬧了事。語文課堂如果離開具體的語言文字,就會失去語文味,改變語文課的特性。況且,語言文字的本身特性也要求學生把現實生活的具體形象與語言文字聯系、溝通起來,逐漸克服自己的「語言痛苦」用自己的語言文字表達所見所聞、所感所想,這才是語文課的用意所在,所以,語文課堂應回到語文上來,回到語言文字上來,這是語文課的命根子。

二、滿足學生把握「語文形式」的需要
語文是一種特殊的文化載體,「語文形式」就是語言和言語,即語言材料,它是聽、說、讀、寫的基礎,也是文本存在的樣式,是語文之所以存在的本質特徵,也是語文學科的特殊性所在。因而,要想語文課具有「語文的味道」,必須按照「語文的方式」來進行教學。這就是:引導學生實實在在地接觸文本,通過生動扎實的言語實踐活動,走進文本世界。
1、品味語言文字,讓學生嘗到「語文味」
抓住課文語言文字,咬文嚼字、口吐芳香、掂量得失,推敲、琢磨、鑒賞、觸發,在正確理解和運用上下工夫。語文課不能漂浮,要在字里行間,領略不同的文味和情味,留住那一幕幕美麗的風景,樂在其中,美不勝收。要品味「味中味」。輒心嚮往,流連忘返,體味「味外味」,思緒飛越「上下五千年,縱橫數千里」。例如,在學習《黃鶴樓送別》,我引導學生邊讀邊想像「孤帆」所蘊含的情味。這樣的教學,不架空,不做作,不淺薄。
2、注重讀、寫、聽、說的技能訓練,讓學生掌握語文技能
「雖有佳餚,弗食不知其旨也;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也。」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工具拿在手裡要用,不用怎麼能掌握工具呢?語文教學的目的是培養學生掌握語文交際工具,教學活動就是交際活動,活動任務就是訓練讀、寫、聽、說的技能,活動設計就是讀、寫、聽、說的具體化。例如,我在教自讀課文《田忌賽馬》,有個環節,讓學生品讀課文中對話描寫的提示語,朗讀並體會心情,如田忌「垂頭喪氣」,孫臏「胸有成竹」,齊威王「得意洋洋」,這些提示語把他們的神情,活靈活現地表現出來了。一個學生說,朗讀對話時看清提示語很重要,就能想到當時的情景,就會讀的有聲有色。還有一個學生說,我以後作文寫對話,也要寫適當的提示語。接著我就請幾個學生運用提示語現場描寫對話,課上的很活潑,學生感受到了「語文味兒」,效果很好。
3、形成良好的語言交際環境
語言交際平等是前提,教學活動在師生平等對話中進行,教材文本、作者、編者、教師、學生,這五個方面處於平等地位。這種平等主要包括人格平等。只有平等,才能在心理上占據主動地位,才能談得上主動閱讀、感悟和評判,對話也才成為可能。一直以來,學生對文本、作者和編者抱有敬畏之心,對教師的依賴和尊重,心理上不平等的,影響了閱讀效果。平等,意味著教師不能高高在上,俯視學生,而是「蹲下身子來與學生一樣高」,從學生角度、視野、心理、情感等去理解學生;意味著與學生心理位置互換,是學生學習的夥伴和朋友。但是,平等並不等於相等的,教師與學生在學養、年齡、經驗等方面也是不平等的。惟其這種不平等,存在差異,才能產生教學。人格的平等是對話的條件,學識的不平等是對的動力,對話就是為了縮小兩者之間的差異,增長學生的知識,提高學生的能力。文本的解讀是語言交際的基本話題。圍繞著課文的理解是對話的基本內容。如果對話的內容離開了文本,脫離文本規定性的制約,像斷了線的風箏那樣四處飄悠,最後落到哪兒是哪兒,那就會完全失去了閱讀教學的意義,使語文失去「語文味」。
語文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課程,學生應在語言交際的實踐中學習運用語言的本領,師生對話就是給學生提供語言交際的機會,通過對話開展語言交際活動,形成言語交際的良好環境,最終達到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的目的,也使我們的語文課不至於失去「語文味」,只有這樣才能使語文教學永遠生機盎然。

❿ 你是怎樣理解語文味的

「語文味兒」2001年由語文味教學流派創立者、深圳教學研究員程少堂正式提出。它是全面實施素質教育,深入推進課程改革的必然要求,是課程本質屬性的自然外顯和形象演繹,是貫徹「新課標」理念的集中體現。從外延說,「語文味兒」是語文學科工具性與人文性特點的和諧統一,是語文學科的特點,是執教者、學習者的個性的和諧統一,是教師的教學激情和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的綜合素質和學生的文化素養、教師的發展和學生的發展的和諧統一。「語文味兒」是語文教學的靈魂,更是語文教學應該追求的一種境界。

語文味是什麼,著名特級教師王崧舟曾一針見血地指出「語文味兒」應該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精心默讀、動情誦讀的「讀味」;品詞析句、咬文嚼字的「品味」;圈點批註、摘抄書作的「寫味」。真水無香,語文課只能以語文的方式來呈現,用語文的方法去學習,課堂教學才是高效的,「語文味兒」才是純正的。

2 上出 「語文味兒」的方法

2.1 讀出濃濃「語文味兒」:琅琅書聲應該是語文課上所特有的一道風景線。朗誦是一種語言藝術,是把訴諸視覺的無聲語言轉化為訴諸聽覺的有聲語言的活動,是把平面語言轉化為立體語言的活動。朗誦有利於培養學生學語文的興趣,能幫助他們樹立自信心,提高自審能力;朗誦還有助於知識的積累、鞏固、系統化;有助於提高聽、說、寫及整個閱讀能力;有利於少年兒童身心健康,有利於發展思維力,創造力。

只有「熟讀」才會「精思」。語文能力和語文素養的最直觀表現莫過於一個人的語感如何,特級教師於永正說:「多誦讀,熟讀成頌,筆未著紙,可用的多種表達方式早已蜂擁而至,你自然可以隨手拈來,不費思索而順理成章。」那麼,如何在讀中體現濃濃的語文味呢

閱讀全文

與你的語文味是什麼味道呢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39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404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50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42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84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08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299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701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387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23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55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84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699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969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47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37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50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23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86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