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如何理解「語文素養」這個核心概念
是課標中比較引人注目的核心概念。所謂語文素養 ,是指中小學生具有比較穩定的、最基本的、適應時代發展要求的聽說讀寫能力以及在語文方面表現出來的文學、文章等學識修養和文風、情趣等人格修養。 過去語文課一般只講語文能力,比如 聽說讀寫能力 ,現在提出語文素養 ,涵蓋面大一些,既包括聽說讀寫能力,又不止是技能性的要求,還有整體素質的要求。就是說,語文課程在語文基本能力培養的過程中,必然要注重優秀文化對學生的熏染,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以及道德修養、審美情趣得到提升,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得到培養。同時讓語文教育在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增強民族文化認同感,增強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方面,發揮不可替代的優勢。 這一切都特別考慮不是附加的,不是一加一,更不是穿鞋戴帽,而真正是有機結合,自然而然展開的。比如小學生識字寫字,既是一種能力訓練,又是文化熏陶,還是一種習慣、修養的生成,特別是培養了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感情。所以語文素養 這個概念,代表一種新的更闊大的教育視野。 有人對語文素養的提法可能不太認同,認為還是雙基 (基礎知識、基本能力)比較清晰,認為提語文素養忽視了雙基 ,其實,語文素養包括了雙基 。僅提雙基 還不夠,而且雙基 也必須根據時代的要求重構。因此,語文素養是在雙基 的基礎上豐富與發展,而且包括了對雙基的重構。要特別說說訓練 ,也是一線教師比較關注的。課標倡導的是啟發式、探究式、討論式、參與式的教學,幫助學生學會學習,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培養學生的興趣愛好,營造獨立思考、自由探索的良好環境,所以不再把訓練 作為唯一的教學實施方式,也不再作為語文課程的核心概念。但這不等於排斥訓練,語文學習肯定還是要有必要的訓練的。在課標的表述中,訓練 這個詞沒有頻繁出現,往往被包含在新的 語文素養養成 的課程模型中,。 老師們閱讀語文課標,要特別關注一些關鍵詞和新的提法,里邊包含新的教育理念,應當作為學習的要點。
⑵ 語文素養是什麼
什麼是語文素養?下面是我給大家搜集整理的語文素養的文章內容。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
語文素質是指經過教師的培養和訓練在基礎知識基本技能的循環往復的吸收和表達的實踐中而長指經過教師的培養和訓練在基礎知識基本技能的循環往復的吸收和表達的實踐中而長期形成的聽說讀寫能力期形成的聽說讀寫能力。
1、語文素質是指聽說讀寫能力的綜合素質。
2、語文素質主要是指人們後天所形成的語文素養它主要包括語言素養、文學素養、文化素養三個方面。語文素質的高低主要表現為知識與能力的高低。
3、語文素質是指運用語文這個工具進行書面和口頭交流、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以及通過平時語文學習中所積淀下來的人文素養而形成的對美的感受能力、對社會和人生的分析理解能力等。
4、所謂語文素質主要是指學生在學語文、用語文方面表現出來的相對穩定的特點、品質及能力的總和。
5、語文素質就是指一個人在先天生理條件的基礎上通過接受語文教育而發展起來的語文方面的水平是指一個人的文化心理結構在言語層面上的整體投影與輻射。
6、語文素質是指以人的先天真賦為基礎在後天的語文環境和語文教育的影響下通過學習主體的學習活動形成並發展起來的內在的、較為穩定的、持久的影響人的語文活動的特徵。
語文素質教育與素質教育的區別素質教育中的素質,主要是指在先天的生理、心理條件基礎上,通過環境、教育的影響獲得的後天的良好的相對穩定的屬性.而語文素質則是指學生個體和群體在語文學習上的內在品質。
語文素質的教育
在蓬勃開展素質教育的今天,促進學生語言表達及閱讀能力的提高實在是刻不容緩的當務之急,就語文學科而言,其主要教學目標應該指向學生語文素質的發展與提高。
語文素養:是語文能力和語文知識、思想情感、語言積累、語感、思維品質、品德修養、審美情趣、個性品格、學習方向、學習習慣的有機整合。
雷實(華中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教授,教育部華中師大基礎教育課程研究中心副主任)
雷實認為,“語文素養”是指學生“在語文方面表現出的‘比較穩定的、最基本的、適應時代發展要求的學識、能力、技藝和情感態度價值觀’”。
崔巒(人民教育出版社編審,教育部課程教材研究所研究員,教育部語文課程標准專家組核心成員,教育部中小學繼續教育教材評審委員,中國教育學會小學語文教學專業委員會理事長)
崔巒指出,“語文素養”是“以語文能力為核心,是語文能力和語文知識、語言積累、思想情感、思維品質、審美情趣、學習方法、學習習慣的融合”。
韓雪屏(內蒙古包頭師范學院教授)
韓雪屏(內蒙古包頭師范學院教授)認為,它主要由四個層次構成:一是顯性言語行為,如聽說讀寫;二是支配言語行為的智能因素,如語言知識等;三是參與和支配這些行為的直接心理因素,如語文動機、情感和態度等;四是言語行為的內外背景,如言語主體的思想品行修養等。其中顯性言語行為浮於語文教學的表層,其他三層都隱匿在水下,從而構成語文素養的“冰山模型”。也有人對課程標准提出語文素養這一概念表示質疑,認為“語文素養”的內涵過於寬泛,它的提出會“帶來語文課的自我膨脹”。
巢宗祺(華東師范大學教授)
巢宗祺認為,語文素養”,指學生平時在語文方面的修養,包括對祖國語文的思想感情、語言的積累、語感、思維,也包括一些語文能力,如識字寫字能力、閱讀能力、口語交際能力和習作能力,另外還有品德修養、審美情趣等。這些都涵蓋在語文修養的范圍內。
王崧舟(著名特級教師。系國家級學科帶頭人、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
王崧舟:我們都認同“語文課程應致力於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但是,問題的根本不在這里,因為語文素養是一個綜合性的結構,其中涉及太多的要素、太多的目標。這時候,價值思考、價值判斷的關鍵不是要不要語文素養,而是要怎樣的語文素養。而怎樣的語文素養,其實就是一個結構排序的問題。怎樣排序,誰排第一,這才能真正體現教師實際奉行的價值取向。我對語文素養的排序是:第一,基礎的語文情感。喜歡不喜歡語文,熱愛不熱愛語文,痴迷不痴迷語文,始終是衡量語文素養的首要標准,核心價值。一個人,有著再扎實的語文知識、再嫻熟的語文技能,對語文卻是厭惡、憎恨甚至冷漠,那麼,以上的東西全是白搭。第二,基礎的語文習慣。教育就是培養和塑造習慣,這話雖說有些偏頗,但也擊中了基礎教育的要害。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譬如天天閱讀的習慣、不動筆墨不讀書的習慣、寫日記的習慣,等等,是學生可以終身受用的。第三,基礎的語文積累。學文如積沙,語文學習本身就是一個慢活;學文是一個厚積薄發的過程,沒聽說過腹內空空如也下筆洋洋灑灑的人。第四,基礎的語文技能,譬如誦讀技能、邊讀邊思考技能、列提綱寫作文技能等。第五,基礎的語文知識。排序越靠後的,越容易通過考試加以檢測;考試越容易檢測的,實際教學中越容易被重視。這就是當今語文課程的悖論和悲哀。
錢夢龍(著名特級教師,全國教育系統勞動模範,語文教育藝術研究會會長)
錢夢龍在《語文課有效教學理念與策略》的報告中指出,“語文素養”就是“語文的素養”,給它界定時不能無視“語文的”這個限制語的存在。“語文素養”大致包括:必要的語文知識;較強的語文能力;對民族語的深厚感情和正確態度;健康的文學欣賞趣味;較寬的文化視野。在上述構成語文素養的諸多要素中,語文能力是核心。而在讀、寫、聽、說諸項語文能力中,閱讀能力又是基礎。只有善於閱讀的人,才能從各種讀物中廣泛汲取精神養料,拓寬文化視野,才能全面提高自己的語文素養。一個人如果愛讀書、會讀書、多讀書、讀好書,語文素養也就自在其中了。
⑶ 如何理解語文素養
語文素養是一種以語文能力為核心的綜合素養,其要素包括語文知識、語言積累、語文能力、語文學習方法和習慣,以及思維能力、人文素養等。把「語文素養」的內容從低級到高級,從簡單到復雜分為6個層次:第一,必要的語文知識。輕易否認語文知識對語文學習的指導和促進作用,容易使語文教學走向非理性主義的誤區。第二,豐富的語言積累。語文學習的主要內容是一篇篇具體的範文,這就決定了語文教學必須讓學生佔有一定量的感性語言材料,在量的積累的基礎上產生質的飛躍。第三,熟練的語言技能。熟練的技能到了一定程度就成為一種能力。第四,良好的學習習慣。語文教學必須牢記葉聖陶先生的名言「教是為了不需要教」。第五,深厚的文化素養。第六,高雅的言談舉止。語文教學要注重培養學生的儒雅氣質和文明舉止。可見,《新課程標准》中語文素養的內涵是非常豐富的。它絕不是一種純粹的語言技能,而是一種綜合的文明素養,是個體融入社會、自我發展不可或缺的基本修養。
⑷ 語文素養的定義
“語文素養”是語文課程中最重要的關鍵詞,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是語文教學的根本宗旨。你知道語文素養的定義是什麼嗎?接下來我為你整理了語文素養的定義,一起來看看吧。
語文素養的定義
概念
1、語文素養是一種以語文能力為核心的綜合素養,語文素養的要素包括語文知識、語言積累、語文能力、語文學習方法和習慣,以及思維能力、人文素養等。
2、語文素養,是指學生在語文方面表現出的“比較穩定的、最基本的、適應時代發展要求的學識、能力、技藝和情感態度價值觀”,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統一的豐富內涵,是《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准(實驗稿)》和《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准(實驗)》中的一個核心概念。
要點
高中語文培訓資料語文素養包含哪些方面的內容?說它包含語文的積累、語感、句式、語法、語文學習方法和習慣、識字寫字能力、閱讀能力、寫作能力、對文章的理解能力和口語交際能力,一般都能接受,要說它包含思維品質、文化品位、審美情趣、知識視野、情感態度,特別是“思想觀念”,可能有人覺得不好理解。
詳解
按一般的理解,“素養”是指“平日的修養”,也指“學識、造詣、技藝、才能、品格”等方面的基本狀況。此次課程改革,許多學科的課程標准中都採用了“素養”一詞。如,《普通高中物理課程標准(實驗)》《全日制義務教育科學課程標准(實驗稿)》均將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放在突出地位,《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准(實驗)》提出要提高學生的“地理素養”,《普通高中數學課程標准(實驗)》的總目標中也提出“進一步提高作為未來公民所必要的數學素養”……
課程標准中採用“素養”一詞,還有這么兩層意思:一是將“素養”理解為“比較穩定的、最基本的、適應時代發展要求的學識、能力、技藝和情感態度價值觀”;二是認為基礎教育中各個階段的“素養目標”是有層次差別的。至於大家為什麼不用“素質”而用“素養”,可能是因為“素養”一詞,較之“素質”更具有“後天的教養效果”的意味。
語文素養的六個層次
把“語文素養”的內容從低級到高級、從簡單到復雜分為六個層次:
第一,必要的語文知識。離開知識的能力是不可設想的,輕易否認語文知識對語文學習的指導和促進作用,容易使語文教學走向非理性主義的誤區。在小學階段,教學一定的漢字音形義的知識、基本的語法和修辭知識、常用的段落和篇章結構知識、基本閱讀和寫作方法知識等,是非常必要的。
第二,豐富的語言積累。語文學習的主要內容是一篇篇具體的範文,這就決定了語文教學必須讓學生佔有一定量的感性語言材料,在量的積累基礎上產生質的飛躍。掌握3500個左右常用字和漢語常用書面詞彙,背誦一定量的語段和優秀的詩文,閱讀一定量的課外書籍,這是形成語文素養的基礎。
第三,熟練的語言技能。熟練的技能到了一定程度就成為一種能力。語文教學必須在大量的語言實踐過程中,培養學生查字典、朗讀、默讀、說話、聽話、作文、寫字等基本技能;讓學生學會運用多種閱讀方法和常見的語言表達方式,掌握常用的思維方式,善於把自己獨特的思維結果用規范的語言進行加工和表述,初步具備收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能根據不同語言材料和不同交際場合適當地使用語言技能,最終形成良好的語感。
第四,良好的學習習慣。語文教學必須牢記葉聖陶先生的名言“教是為了不需要教”。教學中要讓學生掌握最基本的語文學習方法,培養語文學習的興趣,養成語文學習的自信心和良好習慣。如,勤查工具書的習慣,不動筆墨不讀書的習慣,認真聽講的習慣,書寫整潔的習慣。
第五,深厚的文化素養。語文教學要讓學生受到高尚情操和趣味的熏陶,提高學生的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養成實事求是、崇尚真理的科學態度;欣賞漢字的形象美,培植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情感;領略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吸收民族的文化智慧;尊重多元文化,吸收人類優秀文化營養。
第六,高雅的言談舉止。語文教學要注重培養學生儒雅的氣質和文明的舉止。與人交往態度要大方,談吐要文雅,能根據不同場合選擇合適的措辭。要敢於提出自己的想法,也要耐心傾聽他人意見,尊重他人的觀點。要勇於承認自己的不足,欣賞他人的優點和長處,學會文明地和他人溝通和交際。
課程標准中語文素養的內涵是非常豐富的。它絕不是一種純粹的語言技能,而是一種綜合的文明素養,是個體融入社會、自我發展不可或缺的基本修養。語文素養概念的提出,使語文教學在弘揚科學理性精神,注重語言的准確、簡明、實用,與防止把人工具化,注重創新思維的培養、人文精神的熏陶、完美人格的塑造這兩者的矛盾張力中尋求一種平衡,這是對歷次語文教學大綱的歷史性超越。
如何提高語文素養
拓展視野,塑造健康人格
文學作品所展示的畫面,幾乎遍及人類生活的所有領域,它的內容無不與社會生活息息相關。文學對人性的塑造和對社會風尚的影響是不言而喻的。優秀文學作品表現出來的高尚的理想,堅強的意志,高度的社會責任感,真善美的心靈,無不對學生產生著潛移默化的影響。文學作品的教化作用是任何一門學科都無法相比的。它是進行思想教育的有效手段,對學生的思想素質、道德素質和心理素質的提高,對塑造健康的人格都有重要作用。
通過積淀,增強文化底蘊
一個人的語文素養的高低,關鍵在於個人對語文主動積淀的厚實程度。當語文積淀達到一定程度時,就會在人身上形成一種富有個性的文化底蘊,而積淀最有效的途徑就是廣泛閱讀和識記背誦。在重視廣泛閱讀的同時,還要重視識記背誦。古代的教育家都十分重視記誦,把它作為學習語文的重要方法,要求學生在記憶力最旺盛的時期多讀多背,熟讀成誦。歷代的文學大師,無不滿腹經綸,具有很好的記誦功底。我們現在的語文教學,拋棄傳統的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過分強調理解,輕視識記背誦。我們的改革並非要改掉傳統教育中那些行之有效的教學經驗,而是要引導學生廣泛閱讀,識記背誦,提高學生的文學素養和文化素質,增強學生的文化底蘊。
發展思維,提高審美能力
文學欣賞是一種審美認知活動,遵循著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一般認知規律。同時它還是一種復雜的心理活動,它由感覺器官對作品進行感知,再調動生活積累,產生共鳴,再經過豐富的想像、聯想和分析,進而領悟到作品所揭示的生活內涵。通過理解、玩味,得到賞心悅目的、怡情養性的審美享受和思想認識。掌握並遵循這一規律,可以引導學生去發現美、認識美、創造美,從而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
1、激發情感,增強感知能力。 情感在文學教育中有特殊作用,教師的教學情感、作品的創作情感和學生的學習情感,三者形成一個有機的整體,影響著教學的效果。教師要用飽滿地熱情,真摯地情感,牽引著學生步入文學殿堂,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並創設一種和諧美好的課堂氣氛,領著他們登堂入室,去發現美、認識美。
2、加強訓練,提高表達能力。 審美活動是一種具有鮮明個性特徵的思維活動。在教學中,既要重視學生的個體感知體驗,又要重視學生的理性分析、口頭表達。課堂上,要求學生用口頭語描繪美的形象、美的意境,分析作品美的結構、美的語言,分析文學形象的社會意義和得到的思想啟迪。通過口頭表達,使存在於學生頭腦中的模糊的、不大鮮明的文學形象,經過梳理後變得更清晰、更鮮明。在分析鑒賞的基礎上,推薦有關評論文章讓學上閱讀,讓學生了解別人對作品的評價,參考別人的見解,以啟發學生的思維。
⑸ 怎樣理解「語文素養」
這次參加國培,聽了專家的講座,深有感觸.提到「學科素養」,作為一名小學語文教師,我就結合自身,談談我對「語文素養」的理解.《語文課程標准》指出:九年義務教育階段的語文課程,必須面對全體學生,使學生獲得基本的語文素養.那什麼是「語文素養」呢?《語文課程標准》對這一概念作了科學的解釋——「語文素養」涵蓋了人通過學習語文在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諸方面所形成的素質,它包括對語文的感情、理解和應用語文的態度與能力、學習語文的習慣與方法、語文知識、語文的積累、語感、思維、品德修養、審美情趣、個性、人格等等.同時,語文素養還突出了語文素質的形成是一個養成的過程,充分體現了語文學習的重要特點.「語文素養」是一個綜合的文明素養,是個體融入社會、自我發展不可或缺的基本修養.它相對於傳統意義上的語文知識與技能,具有更為豐富的內涵——是學生學好其他課程的基礎,也是學生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的基礎,它構成了學生今後生活、學習和工作所必須的基本素質.所以,我認為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努力幫助學生掌握語文基礎知識,形成基本技能,積累基本經驗,培養基本品質,從而生成基本的語文素養.
⑹ 語文素養解讀
語文素養是一種以語文能力為核心的綜合素養。一個人的語文素養至少包括他的語文能力、語言積累、語文知識、學習方法和習慣以及認知能力、人文素養等。新課程性質與地位里明確指出:語文課程應致力於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語文素養是學生學好其他課程的基礎,也是學生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的基礎。「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既要求我們在語文教學中抓好學生的語文基本功——多思、多讀、多寫,又要進行文化思想的熏陶和道德情感的培養。因此如何通過語文課堂教學全面提高學生語文素質,是語文教育工作者必須深入思考和研究的問題。
為實現語文素養培養目標,我們必須重視和加強語文教學環境的建設與優化工作,讓學生的語文素養能在各種環境和多種力量的共同作用下得以真正的提高。 語文學習不能局限於教材。大語文教學的語文學習材料應是廣泛、多樣、大量的,現有的教材只是這些學習材料中的一部分。語文學習不能局限於課堂。知識來源於生活、社會、自然,如僅限於課堂學習,只是井底之蛙,所識有限。而大語文教學的學習不僅是課堂上的學習,還應該與學校、社會、家庭、自然這個大環境結合起來。如在教學寫景的文章時,就可由文章內容靈活地進行擴展:可以用畫面引發學生對旅遊的興趣,關注旅遊廣告語;可以自由發言,說說自己和父母游覽了哪些旅遊勝地;還可以以親近自然的形式,讓學生走進大自然,和大自然進行一次對話,把想對大自然說的話無拘無束地說出來,把收集到的一些有景點特色的廣告語進行交流。這樣,學生在語文的學習中自然而然地就和家庭、社會、自然緊密地聯系在一起了。
「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這是對語文課程性質的最新認識.語文教學中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問題,是進入新課改以來老師們普遍關注的熱點問題。毋庸諱言,以往的語文教學更多地注意體現語文的工具,更多地注意字詞句段篇的訓練,相對而言,語文自身的人文性特徵被有意無意地忽略了。
實行課程改革以來,這一傾向有了很大的改變。然而,審視當前語文教學的實際,又有走向另一個極端的趨勢:一些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輕視語文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的訓練,片面追求所謂人文性,使語文課沒有了「語文味」。如何做到工具性與人文性相結合,使二者有機統一起來,是當前語文教學需要著力解決的問題。
有不少老師認為,新一輪語文課程改革是在削弱基礎,淡化知識.課堂上特別重視對語文人文精神的挖掘,但對字詞句等基礎知識,幾乎沒有提及,有的老師甚至認為搞這些教學就顯得落後、過時,平時教學不重視了.課堂教學熱熱鬧鬧,教學形式變化多樣,可就是聽不到朗朗的讀書聲,看不到對語言文字的揣摩品味,欣賞不到對優美精彩文段的必要的獨到分析見解,沒有了必要的訓練,缺少了必要的積累.短短的課文學生讀起來結結巴巴.試想,如果一個學生連一些極常用的字詞也不會讀、不會寫,一寫作文就是錯別字、病句連篇,那麼,即使他文學感悟力很強,也是難以表達出來的.如有的老師在教《西湖的綠》時,教學重點不是引導學生通過讀書感悟、體驗課文描寫的意境、豐富語言儲備和語感經驗,而是讓學生討論西湖有哪些美景;接著交流西湖在哪裡,你們去過沒有,遊玩後有什麼感受;然後讓學生畫西湖的畫,唱關於西湖的歌等等。一節課可謂是高度地「綜合」了,但是,語文學習卻為著邊際。這在大型的公開課上更為突出,如一節課中既要有自主、探究性的學習,也要有合作性的學習;既要有理解性、吸收性的閱讀,也要有批判性、創造性的閱讀;既要引導學生與文本對話,又要引導學生開展綜合實踐活動等等。上述內容的學習,在適當的時候,適當的環節是可以適當安排的,但是如果刻意追求課堂的「面目一新」,就忽視了語文本體教學任務的落實,影響了學生語文基本素養的通過和發展。
我以為,語文素養與文學鑒賞相比,語文素養是主要的。語文這工具掌握得不好,人文性的理想目標難以實現,人文性對工具性又有導引作用,如果說工具性是雪中送炭,那麼,人文性就是錦上添花了.就培養讀寫聽說能力來說,學生生活在母語環境,學得口頭語言的機會很多,因此,語文教材和語文教學應當著重幫助他們學習書面語言、文學語言,增強語感,再學一點古代漢語。在一定的人文氛圍中,發揮語文以理服人、以情動人的長處,指導學生提高閱讀能力和寫作能力,那麼,人文精神就在其中了,它會自然而然地提升的。葉聖陶先生說過:「語文教學的根在聽說讀寫,是聽說讀寫之內的挖掘與創新而不是游離於聽說讀寫之外的花樣翻新.」如在學習《長城》時,學到那一句「單看那數不清的條石,一塊有兩三千斤重。那時候沒有火車、汽車,沒有起重機,就靠著無數的肩膀無數的手,一步一步地抬上這陡峭的山嶺。」老師感慨地說:「多麼感人的情景,多麼動人的畫面,多麼令人佩服的古代勞動人們啊!」於是,學生們都情不自禁地齊聲朗讀,聲音中充滿了驕傲、自豪、佩服的感情。好像自己就在旁邊看著勞動人民正在用汗水和血淚修築長城。孩子們又一次朗讀,每一次朗讀無不生成著自己對文本的理解,感受著作者那顆對古代勞動人民無比敬佩的心。這一環節的教學我們可以說老師是在教朗讀,也可以說是在培養孩子們的一種人文精神。因為在反復的朗讀中,一方面,孩子們的朗讀水平在逐漸提高—這是語文工具性的體現;另一方面,在老師的引導下,朗讀中滲透了濃烈的情感:孩子們從古代勞動人民的辛勤勞動中體會到對他們的敬佩,進而體會到為自己中國的勞動人民而感到驕傲、自豪----毫無疑問,這又是人文主義的熏陶。兩者是如此和諧完美地結合在一起,潤物無聲地滋潤著孩子們的心靈。再拿«小獅子愛爾莎»為例,它不僅語言文字優美,而且字里行間透露著小獅子的頑皮、可愛,以及作者對它的精心呵護與深深的喜愛.教學中,我先讓學生劃出描寫小獅子的句子,圈出描寫動作的詞.然後讓學生反復朗讀、感受、體會.再指名范讀,讀出你對它的喜愛,談談你讀時的感受,最後再出示一個填空「這真是一隻( )的小獅子」請你用一個詞來形容.「這真是一隻可愛的小獅子」,「這真是一隻淘氣的小獅子」……學生獨特的感受和體驗,都通過自己的語言朗讀和感悟表達出來.就讓學生從聽說讀寫中領悟到了文章的中心.
中小學教育是基礎教育,而語文又是最基礎最穩定最傳統最民族的學科,應該是千萬不能忘記的。拋開傳統、食洋不化、生吞活剝人文精神不對,鼓吹精英教育,盲目強調探究性、個性化學習也不對。總之,任憑怎樣放言高遠,語文教學不能脫離國情、不能脫離學科、不能脫離文本而天馬行空。要面向大多數學生,講究實效。
運用語文是一種技能,要求准確、熟練,才能形成語文能力。形成語文能力又是個慢功,需要反復實踐,一點一點積累,養成習慣。孩子剛會說話,學會說媽媽,後來會說爸爸、爺爺、奶奶等,隨著語言積累的增加,知道叔叔、阿姨、伯伯等都是對別人的稱呼。如果掌握了3500個常用字,擴大詞語積累,就可整合成無比豐富的語言材料。再經過消化吸收,融會貫通,很可以派上用場。其實,就高一個層次而言,積累篇章結構、寫作方法也是一步一步來的。至於人文素養的提高,也要經歷一個熏陶感染、潛移默化的過程,不可能一次完成,更沒有終極的關懷。
語文教育是一種人文教育,語文教學生的是什麼是善,什麼是人性,給學生的範文應該是一些平民生活的優秀作品,要讓學生回歸到平民立場上去。不要總讓那些寫英雄人物、寫歷史大開合的作品唱主角,這種範文常常會給學生一種錯覺:只有英雄才值得我們去抒寫,作為平凡善良的普通人,是不值一提的。我們要把關心普通人生活的作品、寫日常生活的作品放到教材中去,寫一些真誠的善良的東西,要把對和平的追求,對美好幸福生活的追求放進去,我們要讓學生通過教育,了解到自己的人生與社會需要的切合點,通過教育,讓學生產生個性化的人生觀念,最後形成自我決斷,自我選擇,自我造就的信念和勇氣。教育的結果不是知識,不是道德,而是一種自我的能力,就是說,要讓學生用自己的腦子去選擇自己的生活方式,選擇自己的職業,選擇自己獨特的人生道路。語文教育應該在這個過程中發揮獨特的作用。
語文教學的主陣地是課堂,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的關鍵是課堂教學。組織並促進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激發學生的情感,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成為語文課堂的主角,進而達到語文教學的最好效果,這是我們語文教師的追求。
⑺ 你是如何理解語文素養的
素養指的是素質、能力等修養。語文素養包括聽、說、讀、寫、看、想、做的素質能力。聽力包括理解內容、理清脈絡、抓住要點等領悟力。說的能力包括咬字吐詞、流暢度、強調、抑揚頓挫等技術要點的掌握。讀的能力包括字、詞、句、段、篇的理解力與分析力。寫的能力包括握筆方式、字的筆畫順序、書寫速度、設段合理性、標點符號寫法、文章題目擬法和起承轉合(開頭結尾)等技法、文章整潔度、各種文章體裁與長度、難度的把握等。看的能力是語文能力的重要基礎,掌握基本的觀察技法(比如事物發展變化的過程)。想是關乎語文能力強弱的關鍵,比如一個人上進心的強化、演講與文章寫作的構思和題目的選定。做的能力關乎一個人語文素養長期變化的曲線,比如是否養成良好的課外閱讀與寫作習慣,閱歷、視野、社會認識度的廣闊、深刻與否等等,大多數人的語文素養往往不大會突變,而常常是漸進或漸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