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語言文字 > 語文課程的實踐性是什麼

語文課程的實踐性是什麼

發布時間:2023-02-07 14:21:57

① 什麼是語文實踐活動

語文實踐活動就是通過動手製作、社會調查等形式來開展實踐活動,進行語文教學的課程,是語文教學活動的重要一環。它能夠陶冶學生情操,培養學生思維,拓寬學生視野,激發學生興趣,全面提高學生語文素質。

因此,必須在抓好語文課堂教學的同時,認真上好語文實踐活動課,使語文實踐活動課真正地活動起來。

(1)語文課程的實踐性是什麼擴展閱讀

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尤其注重學生多樣化的實踐性學習方式,轉變學生那種單一的以知識傳授為基本方式、以知識結果的獲得為直接目的的學習活動。

強調多樣化的實踐性學習,如探究、調查、訪問、考察、操作、服務、勞動實踐和技術實踐等。因而,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比其他任何課程都更強調學生對實際的活動過程的親歷和體驗。

學生是通過動手操作實踐的方式來獲得經歷和體驗的。動手實踐,是綜合實踐的基本學習方式。

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強調超越教材、課堂和學校的局限,在活動時空上向自然環境、學生的生活領域和社會活動領域延伸,密切學生與自然、與社會、與生活的聯系。

② 語文課程是實踐性課程,應著重培養學生的什麼

有所感悟和思考: 1,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加深理解和體驗,都可以看成是語文在實踐中學習的課堂,自求了解……這樣,享受審美樂趣、滲透和整合中開闊視野。想一想作者用了什麼說明方法,才能准確把握語文課程的實踐性目標,我認為實踐性就是學生運用語言的過程,而培養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應是語文實踐。三,把握語文課程的實踐性特點落到實處。四,通過一項項內容的學習,提高學習效率,所以語文老師不要只教課文內容,真正使學生的學習過程成為語文學習的實踐過程、方法去讀課文以外的文章和書籍。讓每個孩子在小組內有機會表達,從而溝通語文和生活的聯系。」這更證明了讓學生參加語文實踐活動的重要?首先、感悟,使學生更好地理解和運用知識,創新思維能力自然而然也得到了提高,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因為「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面向未來,寫一個自己發明的玻璃,在實踐中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是由課內到課外,把學生喜聞樂見的事物引入課堂。讓學生在合作、自主積累,整體把握新的語文課程體系及課程標準的設計思路,尤其要重視培養良好的語感和整體把握的能力,開拓學生視野:「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先讓學生自主學習、思考,學生只有通過語文實踐。由此看來,學生所得到的不僅是一個個結論,增加學生語文實踐的機會,有時間思考,異口同聲說是得益於課外,怎樣去寫。學生只有利用學得的知識、口語交際和學生思維發展等方面的影響,有機會展示、引導學生走出課本,「~~~~~~~」畫出新型玻璃作用的語句,正確理解新的課程理念,將語文融入到了其他課程之中、遠足等課外活動來增強學生的情感體驗,悟出了怎樣去讀,帶著個人的學習成果到小組合作學習完成表格填寫,讓學生有時間讀書、家庭和社區等教育資源。只要是有聽說讀寫的地方,在教學過程中體現語文課程的實踐性、教師在備課時要樹立語文教學的大語文的觀念,我設計了三個環節。葉老(聖陶)曾說「練及實踐」、閱讀。」我們應使課堂內外相溝通、口語交際等,自行探索。2、考察,給學生以最大的自主學習的空間,可以這樣說、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每位語文教要准確把握語文課程體系、社會,才能逐步掌握運用語文的規律、課後作業,由學校到社會。這就要求教師要加強學習研究新課標的內容。第三,為學生創設良好的自主學習情境。這少數語文水平較好的學生。其次,面向世界,安排了學生的實踐性學習活動,如果這樣理解,他們經歷了語文學習的全過程——由「例子」到「習題」,即聽說讀寫的能力;另一方面是指「交際」,最終實踐走向社會生活 。只有讓學生在更多的生活中去學習語言、自主閱讀,使學生在不同內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用書中規范的語言來規范學生不規范的口頭語言,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體驗等實踐活動,一句話,獲得思想啟迪,才能切實有效地提高其語文實踐能力、寫作的的訓練、自主寫作,把自然。。呂叔湘先生曾經說過,我們是否就可以把語文課當成訓練課,將學得的範文語言運用於日常的語文實踐活動之中,你要問他的經驗,從而掌握了一些讀書方法。通過參觀,怎樣去想,由吸收到傾吐。激發並強化學生語文學習的興趣。在生活中尋找說明書,盡力促使他們自己去閱讀,充分利用學校,不宜刻意追求語文知識的系統和完整,拓寬學生的學習空間、說語言、自主合作學習2—5段、讀寫結合,引導學生在生活中學習語文,開展綜合性教育活動,而培養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應是語文實踐,深入生活,無時不有。否則教師心中對新課標要求不明確。 3,交給學生讀語言。」因此: 一、把自己當做玻璃向別人介紹,明確語文課程目標?確保學生進行自主性語文實踐活動的時間。語文教師就是教練,創設自主開放的語文教學,用「——」畫出描寫玻璃特點的語句,學習資源和實踐機會無處不在。學生相互評價也是口語交際的互動過程,並把語文學習的成果運用於生活實踐,鼓勵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在教學中注意考慮漢語言文字的特點對識字寫字、交流、思考,逐步增強語文的能力。真正使學生做到自主學習——自主識字,應著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語文又是母語教育課程,由精讀到博覽。真正使學生的學習過程成為語文學習的實踐過程,是教孩子運用語言文字讀書。在教學過程中如何體現語文課程的實踐性。是一個實踐性作業,而且通過自己能動地聽說讀寫:「少數語文水平較好的學生,加強學生語文實踐活動,把書面語言變成自己的口頭語言,在寫作的實踐中運用語言,注重跨學科的學習和現代科技手段的運用,怎樣去說、互動的語文實踐中有了學習成果,進而在語言訓練的實踐中運用語言、表達方法等。引導學生參與一次又一次聽說讀寫的過程就是用語言,注重實踐、生活帶入課堂,自由讀課文。二,受到情感熏陶,提升學生對語文學習的興趣,在大量的語文實踐中掌握運用語文的規律,反復實踐,等有了自己的答案後。如在《新型玻璃》一課的教學中。應拓寬語文學習和運用的領域、寫作,就不能准確把握語文課程的實踐性特點,就是引導學生參與到語文實踐的過程中,利用課程開發體現語文課程的實踐性。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而聽說讀寫是一種實實在在的實踐行為。正如《課標》「教學建議」部分所指出的、真正把握語文課程的實踐性特點、發展語言,也培養學生的言語交際能力,應著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就是激發學生的語文學習興趣的渠道,體驗生活,初步獲得現代社會所需要的語文實踐能力。語文課程應植根於現實、自主寫字、用語言的活動。課程標准提出「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語言運用的綜合性實踐課程,以達到全面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的目的。所以應該讓學生更多地直接接觸語文材料,而要教學習方法

③ 語文課程的性質是什麼

語文課程的性質: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義務教育階段的語文課程,應使學生初步學會運用祖國語言文字進行交流溝通。

吸收古今中外優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養,促進自身精神成長。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

課程基本理念

(一)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九年義務教育階段的語文課程,必須面向全體學生,使學生獲得基本的語文素養。

(二)正確把握語文教育的特點

語文課程豐富的人文內涵對學生精神世界的影響是廣泛而深刻的,學生對語文材料的感受和理解又往往是多元的。

語文課程是實踐性課程,應著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培養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應是語文實踐。語文課程是學生學習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課程,學習資源和實踐機會無處不在,無時不有。因而,應該讓學生多讀多寫,日積月累,在大量的語文實踐中體會、把握運用語文的規律。

語文課程應特別關注漢語言文字的特點對學生識字寫字、閱讀、寫作、口語交際和思維發展等方面的影響,在教學中尤其要重視培養良好的語感和整體把握的能力。

(三)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語文課程必須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慾,鼓勵自主閱讀、自由表達,充分激發他們的問題意識和進取精神,關注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教學內容的確定,教學方法的選擇,評價方式的設計,都應有助於這種學習方式的形成。

語文學習應注重聽說讀寫的相互聯系,注重語文與生活的結合,注重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整體發展。綜合性學習既符合語文教育的傳統,又具有現代社會的學習特徵,有利於學生在感興趣的自主活動中全面提高語文素養,有利於培養學生主動探究、團結合作、勇於創新的精神,應該積極提倡。

(四)努力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

語文課程的建設應繼承我國語文教育的優良傳統,注重讀書、積累和感悟,注重整體把握和熏陶感染;同時應密切關注現代社會發展的需要。拓寬語文學習和運用的領域,注重跨學科的學習和現代科技手段的運用,使學生在不同內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滲透和整合中開闊視野,提高學習效率,初步養成現代社會所需要的語文素養。

語文課程應該是開放而富有創新活力的。要盡可能滿足不同地區、不同學校、不同學生的需求,確立適應時代需要的課程目標,開發與之相適應的課程資源,形成相對穩定而又靈活的實施機制,不斷地自我調節、更新發展。

④ 語文教學的實踐性特點

語文課程標准》「課程的基本理念」第二條「正確把握語文教育的特點」中指出: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著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培養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應是語文實踐,不宜刻意追求語文知識的系統和完整。語文又是母語教育課程,學習資源和實踐機會無處不在,無時不有。因而,應該讓學生更多地直接接觸語文材料,在大量的語文實踐中掌握運用語文的規律。

什麼是實踐?

《標准》中講的語文實踐與哲學講的實踐有所不同。

哲學講實踐,是指人類是有意識、有目的活動,是能動地認識、改造自然和社會的全部活動,認為實踐是認識的基礎和來源,是認識發展的動力,是檢驗真理的標准,是認識的目的。

《標准》提出的「實踐」只是指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是一種特殊的實踐能力,包括適應實際需要的識字寫字能力、閱讀能力、寫作能力和口語交際能力。語文實踐活動,即各種形式的聽說讀寫活動。

什麼是語文實踐?

語文實踐,最重要、最關鍵的是「用」。學習語文必須有足夠的「積累」,這是不容忽視的規律;但是,「積累」是為了「運用」。也就是說,學語文不僅提升人的人文素養,而且能掌握一種工具、一種手段。既是工具,就不能當作擺設,而要用以參與種種實踐活動。對於在校的學生來說,首先是拿它用於學習實踐,用於學習各種新的知識技能;還要把它用於生活和種種社會活動。學生學了一些字詞,學了一些句子,讀背了一些詩文,如果僅僅是為了記住它,把它儲存起來,那是我們一貫反對的「死讀書」,必然導致死記硬背,使學生的思想僵化,才智被扼殺。「積累」和「運用」兼有,才是完整的語文能力。我們期望學生們學過的語文知識技能,能夠對學生學習新教材、新知識發生積極的影響。所謂從已知到未知,舉一反三,前提是要「會用」——用已知去探索未知,用「一」去反「三」。學生在學習中有困難,往往不是因為他們所學的內容像「天書」一樣難懂,而是由於已經學過的東西用不上,不會用。這怎麼能談得上語文實踐能力呢?

什麼是語文實踐能力?

語文實踐能力,談到根本處,還是要重視、強調能力。語文能力和語文知識是密不可分的。沒有一定的語文基礎知識,就不可能形成語文實踐能力。《標准》提出,要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並不意味著語文知識不重要了。

《標准》從不同的角度多處講述了語文基礎知識的學習,絲毫沒有否定語文知識的意思,問題是怎樣認識和對待語文知識。《標准》指出:「不宜刻意追求語文知識的系統和完整」。這是說,語文實踐能力不應當按照完整的語文知識體系去設計、培養。對此,我們應當清醒地認識它,這跟要不要語文知識不是一回事,不能把語文知識與語文實踐能力對立起來。

什麼是語文實踐活動?

有時候語文課就是在教師指導下的學生自己的語文實踐活動課。語文實踐活動是將已有的語文知識技能在實踐中應用,又在應用中獲得新知,提高能力的過程。教師只是學生語文實踐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絕不能以繁瑣分析和機械練習去干擾和壓抑學生的求知和探索。一句話,教師的職責是因勢利導、從旁協助,而不是越俎代庖,包打天下。因此,作為語文教師,在日常語文學習過程中,要注重引導學生不斷參與到語文實踐活動中,增強語文學習的實踐性。

堅持趣味性原則

「興趣」是學習的先導,也是開展好活動的關鍵所在,要使學生對活動產生濃厚的興趣,活動的內容和形式就要新穎、有趣、富有吸引力。多年來,我們從教材出發,從學生年齡特徵、心理特徵出發,選擇了參觀、觀察、訪問、游覽、游戲、製作、比賽等不同形式,通過校內校外結合,家庭社會結合,學生活動情緒十分高漲。實踐中,在活動形式上注重新穎、有趣的同時,著重利用學生的心理優勢,激其興趣,提高素質。兒童的好奇心是成功的動力,平素我們善於發現引導這種追求的本能。比如,孩子對大人們在管理社會、家庭的行為方面產生一種好奇心理,盼望著也與之等同。於是我們就組織學生參加「今天我當家」活動,學生利用課余時間,做一天令自己滿足的工作。這種正當的興趣不僅僅改變了家務勞動中被動操作的枯燥情緒,同時還連帶產生許多積極效應。學生興趣的傾向性是一種心理品質,是正常的心理狀態,教師有責任注意並發現兒童的興趣傾向,並通過語文活動激發興趣,為學生提供施展個性特長的機會。事實證明開展語文活動要堅持趣味性原則。

堅持參與性原則

語文活動堅持以學生為活動主體,活動中我們力求體現「三個有利於」,即有利於學生語文能力的提高,有利於學生主動性的發揮,有利於全體學生的參與。為充分體現「三個有利於」,我們試行了全體學生參加的課首3分鍾說話系列活動;語文、說話、作文課走出課堂系列活動;寫話訓練系列活動;學科橫向聯系系列活動等。每一項系列活動的擴展內容,不僅讓學生全體參與,還要全程參與,任何一項活動都讓學生善始善終,積極主動地參加。如「一分鍾談天說地賽」,就是人人參與、人個參加的語文活動。活動前先讓學生收集材料,並根據自己所需整理成文,比賽時用自己的話表達出來;活動後,又要根據活動情況,寫出活動感受,並在作文課上交流。這樣,參與的人多,發言面廣,從活動內容的確定,到活動過程的實施,都是由學生親自實踐去完成,這樣既提高了學生的語文能力,又利於學生主動性的發揮。

堅持層次性原則

落實這一原則時,主要從學生的年級特點出發,設計不同培養目標,再依據不同的目標,選定不同的活動內容。如低年級重在誘發學生對語文的直接興趣,以語文游戲活動為主;中年級重在培養學生學習語文的積極性、穩定性,以技能演練活動為主;高年級則要發展學生學習語文的廣泛性、持久性、深入性,以實踐活動為主。

為什麼語文教育要重實踐呢?

首先是由於語言運用往往因為「約定俗成」而無理可講,人們的母語是在生活中自然習得的。從課本上和教師那兒獲得的,只有比自然習得的更為集中和規范,並沒有、也不可能改變自然習得中的實踐經驗和積累等本性。

再者,語文課程是應用型課程,「應用」要求實踐,要求在實踐中的體驗和感悟。

其三,語文學習需要積淀內化,內化需要體驗,沒有實踐就沒有體驗。

第四,只有實踐,才會佔有更多的學習資源,書本上所沒有的資源。課程資源主要有三部分:一是校內的課程資源,如實驗室、圖書館及各類教學設施和實踐基地;二是校外的課程資源。包括圖書館、博物館、科技館、工廠、農村、部隊、科研所等廣泛的社會資源及豐富的自然資源;三是信息化課程資源,如校內信息技術的開發利用、校內外的網路資源等。廣泛地利用這些資源,其實質就是對學生的實踐能力、創新思維的培養。

如何實施語文實踐活動?

一、創設實踐情境。

每個人對母語的學習都是在生動探索、自覺實踐中不斷增加積累、提高感悟、掌握運用的,這是母語學習的規律。但要讓學生在實踐中進一步提高這種感悟、運用能力,僅靠自己的悶頭游水是不夠的,它還需要輔以生動的實踐情境。而教材並沒有很具體給予我們關於語言實踐情境的設計,需要教師創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積極開發課程資源,通過靈活運用多種教學策略,多途徑地為學生創設實踐的情境,來提高語文實踐的效率。

低年級真實情境:如《植物媽媽有辦法》這篇課文,學習第二小節時,不單讓學生在感情朗讀中體會蒲公英媽媽對子女的愛和蒲公英娃娃歡樂地乘著輕風去旅行的感情,而且創設了一個語言實踐的情境:讓學生想像蒲公英娃娃即將離開媽媽了,與媽媽有什麼話要說。學生一個扮演媽媽,一個扮演娃娃,「媽媽,我要出發了,你要保重啊!」「孩子,你將借著風飛到很遠很遠的地方去了,媽媽又給了你降落傘,你要小心啊!」「媽媽,再見!」學生邊對話邊做動作,好像真的要隨風飄舞似的。從學生的表演中,可以看到他們對課文已經理解,也看到教師對學生的想像能力、日語交際能力的培養。

中高年級虛擬情境:俞大明《小鎮的早晨》、《觀潮》、《景陽岡》。

二、拓展實踐空間。

語文作為母語,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有著廣泛的學習、實踐空間。在語文教學中,如果把這空間局限於課文、課本、課堂,將難以把課堂上習得的語文規律在現實生活的實踐運用中繼續發展。教師要在語文教學中樹立大語文的觀念,使書本知識的學習與實踐活動緊密結合,使課內與課外溝通,把自然、社會、生活帶入課堂,促使學生的語文實踐走向社會生活。並注意激發學生進行實踐的興趣,把學生喜聞樂見的事物引入課堂,給學生以最大的自主學習的空間,調動其積極、飽滿的情緒參與語言實踐,在實踐中培養實踐的興趣,從而掌握實踐的方法,逐漸形成自覺開展語言實踐的習慣。

走出課文:課文內容單薄,零散,平淡,引進跟課文內容向關聯的學習資料。《我的伯父魯迅先生》引進藏克家的詩《有的人》。

走出課本:尋找學科與學科之間的聯系。

走出課堂:用生活世界、自然界活生生的東西來支撐語文學習。如為了使《說茶》一文的學習更體現生活性,可先讓學生走出校門,到茶莊去了解茶葉的種類、價格、生產工藝,去茶館體驗品茶的快樂,感受茶文化。然後再回來學習《說茶》,就更有味。江蘇版教材《秋天的葉子》,帶領孩子走進公園、田野、樹林。

三、豐富實踐形式。

在過去的語文教學中我們雖然也注重知識的遷移,布置一些課外的練習,但是這些練習更多的局限於做習題,或進行小練筆。應該說這些實踐是微不足道的,或者說是流於形式的。學生需要大量的課外語文實踐來讓課堂知識內化為自己的經驗,歷練自己運用語言的能力。作為語文教師必須為孩子們構建一個開放的語文學習體系,提供更多的語文實踐的形式。

1、推薦作品。根據課文內容,向學生推薦與課文內容相關的課外作品,如與之相關的原著,與之文體相似的或主題相似的文章等,鼓勵學生從課堂走向課外,在書海中進一步學習實踐。在閱讀數量上不斷積累。有數量才有質量,沒有量就談不上質。

2、精讀練筆。學習語文最基本的方法就是讀和記,精讀博覽和大量練筆。鼓勵學生寫讀後感、觀後感、每天隨想、把每天的實踐感悟通過筆頭記錄下來。還可以組織學生辦小報,提高學生的綜合實踐的機會。

3、變換課型。語文的學習不僅要重視書面語言的培訓,更要重視口頭語言的練習。根據學生好動愛玩的特點,我們可以把語文課變成表演課、朗讀比賽課、故事會、演講課、辯論會、討論課,增加口頭實踐的機會。激發學生對語文學習的興趣,讓學生們在實踐活動中提高語文運用的能力。學生裝要想演好角色,就必須熟悉劇本,了解時代背景,切身體會角色的內心世界,從而理解人物個性,理解作品的魅力。對於一些抒情散文,則可採用朗讀比賽的方法,先對文章進行反復的誦讀,體會文章的意境,與作者進行內心交流,在此基礎上在進行討論,會促進學生對文章深層含義的理解。

四、提升實踐品質。

新課程理念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讓學生在獨立、自主、合作的實踐中得到發展。《語文課程標准》在教學建議中也指出: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語文教學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為學生創設良好的自主學習的情境,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鼓勵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對於不同水平的學生,採用同一形式、統一步伐的學習活動,會令他不感興趣,或者會令他感到力不從心。既然學生存在學習個性、能力水平的差異,我們教師就應轉變觀念,把過去作為主講者、傳授者的課堂教學角色轉變為學生學習活動的引導者和組織者,引導學生用自己喜歡的形式,在實踐中學會學習,得到發展。

如一教師在教學《畫楊桃》時,在教室擺設了一大楊桃,他先出示學習要求,讓學生選擇其中一項:①用你的學習方法讀課文,了解文中講了一件什麼事,從中你知道什麼?②讀課文,與同學討論一下,課文講了一個什麼道理。③從不同的角度觀察這楊桃,對照課文,找出有關的句子讀一讀,然後說說你的想法。接著是學生自由組合進行學習。學生自由學習結束後,教師說:「通過剛才學習,現在你有什麼話要說嗎?」有的學生說:「我從不同的角度看這楊桃,看到是怎樣就怎樣畫,與文中的小作者一樣,都要實事求是地依據自己的觀察而畫。我想以後做事情也一樣,都要實事求是。」有的學生說:「剛才我先讀課文,對於小作者看到楊桃像五角星是有點懷疑的,但後來通過觀察,發覺真的是那樣,所以往後做事情,我都要親自看一看,了解情況。這件事我是永遠不會忘記的。」這環節的教學中,把讀課文、認識事物、明白道理與思維訓練、感情共鳴整合在一起了,也在綜合讀、議、講等語言文字訓練的實踐活動中,揭示課文中的道理,延伸課外。學生是在教師的引導下,有彈性地自主地選擇學習方 法,獨立地進行思維活動,積極探索、實踐,而且教師提出匯報要求,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可根據自己的體會作匯報,每個學生都能在實踐中使實踐品質得到不同程度的發展與提高。

五、優化實踐過程。

1、鼓勵學生在實踐過程中經常探索
學生實踐活動的題目是開放性的,在教科書上和課程標准或教學大綱上目前還沒有現成的標准答案。問題的提出、問題的解決、任務的完成、產品的製作,都要靠學生自己的努力才能達到。在整個過程中,教師只是顧問、指導者、鼓勵者,而不是操作者。學生可能提出各種各樣的問題、不斷的設想解決問題的辦法,這樣的探索是在課堂上很少見的。教師不要事先准備出相對標準的答案,或對學生的發言進行暫緩評價,這樣可以鼓勵學生的探索。
2、引導學生在實踐過程中反復嘗試
與課堂教學不同的是,教師按照課本講授,很少走彎路,而是走捷徑直接到達結論。而學生的實踐活動卻不同,科學真理、正確結論要靠學生自己去獲得,因此學生在實踐活動中經常表現為進行反復的嘗試。學生實踐活動不僅允許學生走彎路,允許范錯誤,而且必定要走彎路,必定要犯錯誤,學生只有經過一次次的失敗才能得到成功。例如學生為了朗讀好一句話,嘗試多種情感表達方式,來體會在不同的情景下不同的表達結果。。
3、啟發學生在實踐過程中不斷創造
在語文實踐活動要鼓勵學生大膽創造,包括提出問題的思路、解決問題的途徑、完成任務的方法、都不要設置框框,學生可以充分自主、充分自由的開動腦筋,大膽想像,有所發明、有所創造。但是它同人類的一般實踐活動存在著明顯的差異,主要體現在它仍然不是以客觀世界的改變為目的,最終目標在於學生的發展。如學習《鳥的天堂》,啟發學生進行創造性地想像,想像畫眉鳥唱歌的歌詞大意,體會鳥兒的快樂的心情。
4、珍惜學生實踐過程中的生命歷程

開放型的語文教師不僅關注學生的智慧生命,還關注學生的價值生命。關注生命的教育理念的確立,是21世紀人類在教育觀念上的一次根本性變革。它意味著今後我們要將教育思考的對象從認知領域轉變到生命領域,將教育、教學的發展目標由知識層次提升到生命的層次。

每一堂課都是師生之間不可重復的生命體驗;

承認每個人的生活世界不同、實踐方式不同、情感體驗不同

學生的個人生活經歷對於課程學習來說,是一個獨特的課程資源,這個資源是任何資源所替代不了的,它是學生情感體驗的積累和提煉。在語文實踐活動中,因為個人經歷的不同,個體情感的差異,會呈現不同的特點,個性化的,層次性的,體現出不同的情感、態度、價值觀,這對學生來說是一種生命體驗。每一堂語文課就是師生之間的不可能重復的生命體驗。因此我們強調讓學生在實踐過程中擁有完整的生命經歷,珍惜這種師生獨特的生命體驗。

⑤ 怎樣把握語文課程的實踐性特點

怎樣把握語文課程的實踐性特點?我認為主要有以下四點:
1、讓學生走出課本,走向生活。社會和大自然是知識的來源,是激發學生語文學習興趣的渠道。我鼓勵學生走出校門,進行參觀訪問;節假日,鼓勵學生與家長外出旅遊等。如在教學《只有一個地球》時,我就先讓學生課前搜集關於地球的知識,再去觀察、了解我市被污染的情況,為增加學生保護環境、保護地球的意識奠定了基礎,使學生加深了對環境保護的認識。
2、讓學生參與活動,拓展學習。我經常在班級開展故事會、朗誦比賽、演課本劇,組織學生辦手抄報,參與設計校園文明宣傳標語,我與學生一起共同動手布置學習園地等等豐富的語文實踐活動,拓展語文學習空間,讓學生用語文知識豐富活動,在活動中學習語文。
3、讓學生自學探究,學會學習。在語文課堂上,我經常放手讓學生自己學習,在小組內討論、交流自己對文章的理解和感受。這時就會發現,學生對文章時常有自己獨到的見解,為了這些見解,他們會爭論得面紅耳赤。每當看到此情此景,我心裡反而是「偷著樂」。
4、讓學生展示交流,體驗快樂。在教學中,我鼓勵學生經常有這樣的發言:「我想為××補充」「我想請大家看一看」……在上課時,我將學生喜歡的卡通人物引進課堂,以學生喜歡的「幸運」「智勇大沖關」等游戲展開各式句子練習,以沖關的形式貫穿整個課堂。我用帶有啟發、誘導性的語言激起學生探究的興趣,出示問題,引導學生踴躍去探究,使學生的情感得到激發和牽引,使他們樂於去解決問題。

⑥ 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什麼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

1,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祖國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

2,課程性質語言文字是人類社會最重要的交際工具和信息載體,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語言文字的運用,包括生活、工作和學習中的聽說讀寫活動以及文學活動,存在於人類社會的各個領域。

4,同時,發展思辨能力,提升思維品質,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養高尚的審美情趣,積累豐厚的文化底蘊,理解文化多樣性。

小學語文課程的特點有哪些特點

1、學語文課程兩個特點是綜合性和實踐性。小學語文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課程(如何實踐以及實踐的優勢),它培養的是學生口頭和書面的言語實踐能力,它教授的主要途徑就是語文學習的實踐,小學語文課程教學本質上是實踐的,它通過實踐來教授知識,也通過實踐來提升改變自己。總而言之,了解了小學語文課程教學的兩個特點,能夠在現下的學習和日後的教學中更好、更有效地教學實踐。

閱讀全文

與語文課程的實踐性是什麼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05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372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18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10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48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369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260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671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350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989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23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49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659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32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13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01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08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388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52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