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語言文字 > 如何理解語文學科的課程目標

如何理解語文學科的課程目標

發布時間:2023-02-07 14:37:32

1. 語文學科的目標是什麼我追趕的目標是達成這個目標,我怎樣做

語文學科的目標就是培養讀寫能力,具備文字功底和文學素養,它也是學習其他科目的基礎,是每個人必須具備的最基本的能力,要想達成這個目標,就要多閱讀一些經典的文學名著,並寫讀書筆記,寫出自己的心得體會。

語文,人文社會科學的一門重要學科,是人們相互交流思想的漢文及漢語工具。它既是語言文字規范的實用工具,又是文化藝術,同時也是用來積累和開拓精神財富的一門學問。

歷史起源:

語文一詞出現的歷史並不長。1905年,清朝在廢除科舉制度以後,開始開辦新學堂。當時的課程以至教材,都是從西方引進的,只有語文一科,教授的仍是歷代古文,當時稱為「國文」課。

五四運動爆發以後,提倡白話文,反對文言文,國文課受到了沖擊,小學於是改設「國語」,教材具有鮮明的口語特點,選用的都是白話短文或兒歌、故事等。中學仍設國文課,白話文的比重也明顯增加,選用了魯迅、葉聖陶、冰心等新文學作家的作品。

在20世紀30年代後期,葉聖陶、夏丏尊二人提出了「語文」的概念,並嘗試編寫新的語文教材,可惜因日本侵略中國而被迫終止。全國解放後,葉聖陶先生再次提出將「國語」和「國文」合二為一,改稱「語文」。這一建議被華北政府教育機關採納,隨後推向全國,從此,「語文」成了中小學甚至擴張到其他國家的一門主課。

2. 如何確定小學語文課的教學目標

語文教學要求循序漸進。學生識字、寫字、詞語這些最基礎的知識需要日積月累,閱讀和寫作更需要一點一點地提高,這就需要教師既要有所教學年段的總目標,還要有每節課的教學目標,並採用恰當的教學手段落實好教學目標。

一、明確小學語文教學總目標和階段性目標

1、小學語文教學目標有以下幾個方面:

(1)在語文學習過程中,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感情和社會主義道德品質,逐步形成積極的人生態度和正確的價值觀,提高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

(2)認識中華文化的豐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關心當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樣文化,吸取人類優秀文化的營養。

(3)培植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情感,養成語文學習的自信心和良好習慣,掌握最基本的語文學習方法。

(4)在發展語言能力的同時,發展思維能力,激發想像力和創造潛能。逐步養成實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學態度,初步掌握科學的思想方法。

(5)能主動進行探究性學習,在實踐中學習,運用語文。

(6)學會漢語拼音,能說普通話,認識3500個左右常用漢字。能正確工整地書寫漢字,並有一定的速度。

(7)具有獨立閱讀的能力,注重情感體驗,有較豐富的積累,形成良好的語感。學會運用多種閱讀方法,能初步理解、鑒賞文學作品,受到高尚情操與趣味的熏陶,發展個性,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藉助工具書閱讀淺易文言文。

(8)能具體明確、文從字順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據日常生活需要,運用常見的表達方式寫作。

(9)具有日常口語交際的基本能力,在各種交際活動中,學會傾聽,表達與交流,初步學會文明地進行人際溝通和社會交往,發展合作精神。

(10)學會使用常用的語文工具書。初步具備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

2、階段目標從「識字與寫字」「閱讀」「寫作」「口語交際」四個方面提出要求。課程標准還提出了「綜合性學習」的要求,以加強語文課程內部諸多方面的聯系,加強與其它課程以及與生活的聯系,促進學生語文素養全面協調地發展。

二、教師要制定好每個單元和課時目標

小學語文教材安排非常合理,教材根據學生認識事物的規律和不同的內容構建單元,每個學期課本有八個單元。前五個單元都有不同的綜合學習內容,每個單元都設計了導語、課例、口語交際、習作和回顧拓展四個部分。

教師要根據單元的這一設計安排好課堂活動,採用靈活多樣的課堂教學方法,讓單元目標成為課時目標的指導。課時目標要權衡所教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學生的認識水平來制定。單元和單元之間的知識聯系要突出出來,課時之間的承上啟下要做好,教師還要注意知識的適當擴展。

(2)如何理解語文學科的課程目標擴展閱讀:

教學目標是關於教學將使學生發生何種變化的明確表述,是指在教學活動中所期待得到的學生的學習結果。在教學過程中,教學目標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學活動以教學目標為導向,且始終圍繞實現教學目標而進行。

教學目標可以分為三個層次:一是課程目標;二是課堂教學目標;三是教育成才目標。這也是教學的最終目標。

課堂教學目標就是課堂教學過程中的教與學的互動目標。新課程倡導的課堂教學目標有三個維度:知識與技能目標,過程與方法目標,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3. 語文課堂教學目標是指什麼

語文課堂教學目標,是關於教學將使學生發生何種變化的明確表述,是指在教學活動中所期待得到的學生的學習結果。
具體地來說,語文課堂教學目標就是語文課堂教學過程中的教與學的互動目標。新課程標准倡導的語文課堂教學目標有三個方面:知識與技能目標,過程與方法目標,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在教學過程中,語文課堂教學目標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學活動以課堂教學目標為導向,且始終圍繞實現教學目標而進行。
新課標標准理念下,語文課堂教學目標的確定與表述,與傳統教學目標表述中的本質區別,就在於將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有機的融入其中。例如,有的教師把《孫權勸學》的課堂教學目標確定了4項:1、了解文意,理解文章內容。2、把握本文刻畫人物形象的方法。3、積累一些重要文言詞語,提高閱讀文言文的能力。4、使學生懂得學無止境的道理。這種課堂教學目標的表述,只是讓學生從課文中了解什麼、把握什麼、積累什麼,突出的是知識與能力上的要求,而沒有過程和方法的注入,與傳統的語文課堂教學目標的表述沒有本質區別,不符合新課標對語文課堂教學目標設計的要求。
由此看來,明確語文課堂教學目標的內涵,對搞好語文課堂教學有特別重要的意義。它是做好語文教案設計的基礎,是開展語文課堂教學的前提。

4. 怎樣確定語文教學目標

一、教學目標的確定
在語文學科中,教學目標的確定主要依據「三維目標」,即知識與技能目標、過程與方法目標、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語文課程總目標對「知識與技能目標」有具體規定,如「學會漢語拼音」、「能具體明確、文從字順地表達自己的見聞、體驗和想法」等,這些說明了「知識與技能目標」側重的是具備語文學習的能力;「過程與方法目標」強調在實踐中學習,如課程目標中的「識字與寫字」、」閱讀「、「寫作」、」口語交際「「綜合性學習」這五大板塊,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語文的實踐性;而「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則側重的是審美的陶冶和情感的升華,以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審美情趣,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積極的人生態度。「三維目標」是確定教學目標的基本方向和依據,因此,在作答此類題目的時候,應按照這三個方面的目標進行闡述。
二、教學目標的表述
通常情況下,語文教學目標表述要掌握五個基本要素:行為主體、行為動詞、行為對象、行為條件和行為標准。這是大家在作答中需要注意的。教學目標的表述要體現其規范性以及學科特點,所以需要大家明確這五個要素的基本內容。一是行為主體,在教學過程中要明確其主體是學生,由於教學目標的指向是全體學生通過學習後達成的結果,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因此教學目標應是學生在學習中的變化或結果。在具體表述中可以採用「學生能……」、」學生會……」等形式;二是行為動詞,在表述中行為動詞應具有可測量、可操作、可理解的,如」說出、寫出、解釋、復述、默寫、背誦」等詞對學習的結果有所明確,可運用到教學目標的表述中;三是行為對象,指的是確定學習行為所涉及的內容,一般而言,行為對象相當於行為動詞的賓語,在教學過程中,明確行為對象能使學習具有導向性,同時也能體現出學習的重點,所以在表述中要針對文本內容明確行為對象。四是行為條件,也叫行為情境,主要說明學生在何種情境下完成的指定學習行為,如「藉助漢語詞典……」、」在了解作品創作背景的基礎上……」等,從而為學習結果提供了特定的范圍限制。五是行為標准,一般可採用完成行為的時間或准確率來衡量,如「准確無誤地背誦……」「五分鍾內完成……」這些表述旨在體現學生對目標所達到的程度。
總而言之,語文教學目標的制定應適用於全體學生,是學生能夠達到的基本目標。因此,在具體表述教學目標時應注意其主體性和規范性。

5. 怎樣理解語文課程的基本理念

語文素養是整個語文課程標準的核心理念,是整個課標的文眼,在語文課改實驗中有非常特殊的意義,課標強調的是使全體學生都能獲得基本的語文素養;正確把握語文教育的特點。

正確把握語文教育的特點,主要應做好:發掘語文課程的人文內涵,在生活和實踐中學習語文,加強對語言的感性把握,根據漢語、漢字自身特點進行教學;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一、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語文課程應培養學生熱愛祖國語文的思想感情,指導學生正確的理解和運用祖國語文,豐富語言的積累,培養語感,發展思維,使他們具有適應實際需要的識字寫字能力、閱讀能力、寫作能力、口語交際能力。

二、正確把握語文教育的特點

語文課程豐富的人文內涵對學生精神領域的影響是深廣的,學生對語文材料的反映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應該重視語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重教學內容的價值取向,同時也應注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

三、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語文課程必須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慾,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四、努力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

語文課程應植根於現實,面向世界,面向未來。應拓展語文學習和運用的領域,注重過學科的學習和現代科技手段的運用,使學生在不同內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滲透和整合中開闊視野,提高學習效率,初步獲得現代社會所需要的語文實踐能力。

6. 對小學語文課程目標的理解

對小學語文課程目標的理解如下:

課堂教學目標是課堂教學所要達成的目的,是教學中師生預期達到的學習結果和標准,它是教師教學行為的方向,引導著教師的教學行為。教學目標的准確確定,有利於教學重難點的確立,有利於教學程序的合理安排,有利於提高教學質量,有利於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養成。

比如在《對韻歌》中,文後安排了三個練習:一是寫字,二是朗讀課文,三是背誦課文。我們在備課時,就可以從這三道題入手,制訂教學目標。

7. 怎麼理解語文課程的基本標准與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是新課程的三維目標。新課程的「三維目標」指向學生全面發展,注重學生在品德、才智、審美等方面的成長。三維目標集中體現了新課程的基本理念,集中體現了素質教育在學科課程中培養的基本途徑,集中體現了學生全面和諧發展,個性發展和終身發展的客觀規律。
知識與技能這個目標與我們以前的課堂教學沒有什麼太大的區別,上課的目的之一就是向學生傳遞人類文明的結晶,同時發展學生的能力。我個人認為知識與技能是不能獨立,二者是相輔相成的。知識能促進技能的發展,技能上來了也能幫助人們吸收理解掌握新的知識。
過程與方法這一維目標我認為因該更加重要,其實在傳授知識得同時,我們總在進行著過程與方法得習得。有時我們說過程與方法可能比知識更加得重要,因為我們學習得知識是靜態得知識,是人類文明得積累,是過去得東西,是人們在經歷過的過程中保留下來得文化遺產,這樣總是跟在時代的後面。隨著時代的進步,知識更新的速度越來越快,人們沒有沒有精力也沒有必要學習所有得知識,同時也不可能學習所有得知識,但是人們掌握了學習知識得過程和方法那樣就好了,那樣就會一通百通。因此我們有時候說經歷對一個人的得成長太重要了。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這一維得目標是教師在教學中寫教案非常困難得,其實沒有什麼必要那麼為難,我們學習知識得最終得目的是什麼,不就是改變人們對世界的認識嗎,理解世界的本質是什麼得問題。如果看周圍得事物的變化和發展,這不就是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嗎。
其實我們學習知識得同時,經歷了過程與方法,當學習了知識的同時技能也得到了提高,同時也經歷得過程與方法,在這樣的經歷過程中情感態度和世界觀就發生了變化。所以不是很難得事情。大家不要把三維目標想的那麼復雜。其實就在你的身邊,也就是你本人經常那樣做的。

8. 什麼是語文課程目標

在語文課程教學的過程中
為了實現語文教學大綱的要求
根據學校以及學生的實際水平
所制定的課程實現目標

9. 課程目標與課程內容的關系,對你的語文教學理解,有什麼啟示

一、牢固樹立正確的語文教育觀
(一)明確目標,為學生打好文化和精神的底子
首先,要充分認識語文學科的首要功能。明確語文學科的首要功能,就是要弄清楚語文學科的性質是什麼。如果我們對語文學科性質的認識模糊不清,勢必會在思想上引起混亂。
那麼語文學科的性質是什麼呢?1980年8月,在中國教育學會小學語文教學研究會成立大會上,著名教育家葉聖陶先生在書面發言中回顧了「語文」這個學科名稱的由來,進而說明了它是一門「學習運用語言」的功課,再次強調「聽、說、讀、寫四種本領同樣重要」。呂叔湘先生在書面發言中也強調了語文學科的重要性,說它是「學習一切科學、一切文化的重要工具」。可以說,語文學科有別於其他學科的根本屬性是它的基礎工具性。語文是交流的工具,是思維的工具。
其次,要賦予「語文雙基」以時代內涵。1961年以後,語文界為了糾正「左」傾思想所產生的把語文課上成政治課、嚴重削弱了語文能力訓練、導致語文教學質量下降的影響,明確提出了要加強語文教學的「雙基」。所謂「雙基」,即指語文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當然,時代發展了,我們對語文學科「雙基」的認識也應該賦予新的內涵。根據21世紀對人才素質的要求,語文學科應著重從兩大方面為學生打好基礎。
1.打好文化的底子
(1)獲取語文字、詞、句、篇基礎知識,有較扎實的語文基本功;
(2)有初步的中國和世界優秀文化的積累;
(3)初步掌握學習語文的基本方法;
(4)初步具備聽、說、讀、寫能力等。
2.打好精神的底子
(1)有閱讀的興趣、良好的閱讀習慣和閱讀品位。小學階段是閱讀興趣和閱讀習慣培養的關鍵時期,培養學生閱讀興趣和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應成為小學階段總的教學目標,引導學生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
(2)學會與人合作、與人相處。未來社會人與人之間少不了競爭,但更需要合作。教學中要注重培養學生與人和睦相處和正常交往的思想、能力;
(3)具備良好的意志品格和健康的個性。這是影響和決定一個人一生的根本因素。
(二)正確處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關系
在課程改革中如何把握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以來各地關注的一個熱點。但是,語文教學常常受大形勢所左右,容易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過去語文教學往往偏重知識的掌握,忽視對學習過程、方法的研究,忽視人文精神的熏陶;在當前語文教學改革中,又出現了另一極端傾向:不夠重視知識技能的掌握!一些教師在一節課中又是搞合作學習,又是用多媒體,又是讓學生表演,又是做游戲,語文學習的目標不明確、不落實。究其原因,他們把主要精力都用在這些形式上了,而忽略對語文學習目標的把握。
語文教育專家張志公先生說,語文教學「不能喧賓奪主,熱熱鬧鬧搞了許多名堂,卻沒有把語言文字訓練本身搞好。」語文教學的這個「主」,或者換句話說,語文教學的根本任務就是引導學生學習語言,理解和運用祖國的語言文字,提高聽說讀寫的能力。我們不能佔用課堂時間,開展一些與語文學習無關的活動。
談到語文學科的人文性,它的內涵究竟是什麼呢?我認為,語文學科的人文性有別於其他學科的人文性的根本點就是語文教育的人文性來源於漢語漢字。讓學生了解漢語漢字中所包含的民族的思想和文化,體驗漢語漢字表達出來的作者的獨特感受和凝聚的民族感情;學習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發展學生的個性,培養健康的情感;初步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語文教育的人文性應該在培育學生熱愛祖國語言的思想感情,豐富語言的積累,使他們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的語言文字的過程中來體現,來落實,不能游離於語言文字的訓練之外。在工具性與人文性的問題上,我們不能強調一方面而排斥另一方面,也不能任其成為語文教育的「兩張皮」,各走各的道。
二、語文教學要促進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
語文教學的最終目的,用葉聖陶先生的話說就是「自能讀書,不待老師講;自能作文,不待老師改」。要實現這一目標,促進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是關鍵之一。對此,須把握和處理好以下關系。
(一)正確把握教與學的關系
教學論認為,教師是教學過程中的主導,學生是教學過程中的主體。《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准(實驗稿)》(以下簡稱語文課程標准)也指出:「語文教學要充分發揮師生雙方在教學過程中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就是說教學中要充分發揮教師的組織者、引導者的作用,調動學生的參與性、主動性和積極性。要防止由過去的教師牽著學生走、串講串問、一問到底、費時低效的教學狀況,變成放任自流或教師被學生牽著走的局面。我們應當把教師的活動壓縮到最低限度,但教學過程中不能忽略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如,學生讀書不會斷句、書讀不通順,就需要教師進行示範朗讀;放手讓學生質疑問難,教師要適時給予歸納、總結,放得開還要收得攏;學生學習遇到困難、進行不下去時,需要教師及時幫助。
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首先要樹立在教學活動中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思想。要發揮學生的主動精神,使之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教學中做到「以學定教」「順學而導」。正如有的教師所說,這一點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語文教學改革要向著這個方向努力,大家教學時要有這個意識,只要努力了,意識加強了,學生的學習方式是會得到改變的。
(二)正確處理接受性學習與自主、合作、探究性學習的關系
語文課程標准關於「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的提出,是對傳統語文教學重接受輕探究、重認識輕體驗的接受性學習方式的揚棄。這一理念強調了學習和發展的主體是學生,學生在課程與教學中的主體地位得到了真正的確認和尊重,調動了每個學生的參與意識和學習積極性,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給語文課堂面貌帶來了生機。但是,教師在貫徹課程標准倡導的探究性學習方式的理念時,也存在一些誤區,值得大家思考。
首先,既要重視探究性學習,也要打好語文基礎。知識是能力形成的基礎,語文作為母語,作為學校教育的一門重要的基礎學科,讓學生掌握一些語文知識,認識和了解一些語言現象,有助於他們更好地理解語言文字,減少甚至避免口頭表達或書面表達上的混亂或錯誤。尤其是在小學階段,學生字寫不好,書讀不好,沒有一定的語言積累,打不好語文的基礎,會影響他們今後的學習、生活和工作。教學過程中要引導學生開展探究性學習,就得有時間讓學生去試驗自己的新想法,還得有時間用來開展相互討論等等。而語文課堂教學時間是有限的,如果教學中一味強調探究,勢必影響學生對祖國語言文字的理解和運用,從而影響語文教學的質量。
其次,接受性學習和探究式學習都是有益的學習方式,二者應該優勢互補,不可偏廢。現在一些地方上觀摩課,經常聽到這樣的議論:「都課改了,你怎麼還像以前那樣上課?」「這節課沒有體現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似乎探究性學習就是先進的,接受性學習就是落後的。這實在是認識上的一個誤區,須加以改正。
第三,探究性學習不能只重形式,更要注重實效。語文教學如果過於追求探究性學習這一形式,而忽視課堂教學的效率,那就會走進死胡同。在課堂教學中,根據目標引導學生選擇什麼樣的學習方式,這是課堂教學的基本原則。學生在學習語文的過程中,教師應根據學生學習的實際,引導他們綜合運用多種學習方式。
(三)注重教學過程的優化,提高語文教學質量
近年來,大家普遍感到要想徹底改變語文教學的少、慢、差、費現象,提高教學效率,關鍵是要優化教學過程、改革課堂教學結構。
優化語文教學過程要以省時高效、減輕負擔為標准。用最佳的形式,用最經濟、有效的方法和手段來組織學生學習,通過教師少教而學生多學,達到聽懂別人的話,說好自己的話,讀懂別人的文章,寫好自己的文章的目的。
提高語文教學質量,要以課堂教學為中心,向40分鍾要效率。語文學科教學過程的實質,就是要充分利用好教科書以及課堂上創設的語言環境,在教師的主持、組織和引導下,實現師生與作者和編者之間、師和生之間的語言的交流、思想和情感的溝通。這就需要教師加強對教科書的理解、把握和處理,憑借文本提高學生識字、寫字、閱讀、習作、口語交際和進行綜合性學習的能力;要注重引導學生潛心鑽研文本,防止用集體討論代替個人閱讀或作遠離文本進行過度的發揮。同時我們要克服語文教學改革中的形式主義的東西,那種超越教材、超越課堂的做法,是不值得提倡的,會讓廣大一線教師無所適從。多年來,素質教育的主渠道在課堂已經深入人心。
三、學語文用語文相結合,在實踐中培養學生的語文能力
「主動參與性」是21世紀世界教育的一個重要特徵。語文課程標准明確規定:「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著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培養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應是語文實踐。」又強調:「應該讓學生更多地直接接觸語文材料,在大量的語文實踐中掌握運用語文的規律。」因此,語文教學要注重語文活動環境的創設,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積極實踐。
學生在課堂上從事語文實踐活動的主要憑借是教材。所以,教師應充分開發利用教材提供的語言材料,引導學生以此為著力點來拓寬語文學習的領域,獲得現代社會所需要的語文實踐能力。要鼓勵學生熟讀、精思,對文中含義深刻的句子,要啟發學生結合上下文和生活實際去體味,從中獲得有益的啟示。在理解課文的同時,引導他們揣摩文章的表達順序,體會表達方法,豐富語言積累,以發展學生的思維和語言,提高語文水平。要注重引導學生將所學的語文知識運用於實踐之中,做到學語文與用語文的有機結合。要在語文實踐中不斷使學生認識到,學習語文既要多讀多寫,又要掌握規律和方法,從而提高思維品質,培養創造潛能,有效地促進知識的構建,提高學習和運用語文的能力。
同時,要樹立大語文教育觀,注意加強課內語文學習和課外語文學習的緊密聯系,和學生現實生活的緊密聯系,引導學生在生活中學語文、用語文,在實踐中不斷提高語文能力。
四、繼承傳統的優秀語文教育經驗,在繼承中發展
現代社會的發展客觀上要求語文教育現代化,但強調語文教育的現代化並不等於就要割裂傳統。近百年來,我國的語文教學改革一方面善於繼承傳統語文教學的精華,又勇於對傳統語文教學中的糟粕進行批判,同時善於吸收先進的西方教育思想,代之以新觀念、新方法。比如,語文教學改革正在突破幾十年來教師講學生聽的舊觀念和教師「滿堂灌」的課堂教學模式,代之以「學生是教學過程中的主體」的新觀念;突破了語文教學串講、串問的費時低效的狀況,同時創造了許多寶貴的語文教學經驗或教學模式,如「情境教學法」教學模式、「讀寫結合」教學模式,識字方法更是豐富多彩,大大豐富了我國語文教學的理論與實踐。
改革是要拋棄以往一切不合理的東西,絕不是全盤地「自我否定」。新與舊,傳統與現代,不是截然對立的;舊的並不都是落後的,新的並不都是好的。比如,我們今天提高了口語交際在語文課程中的地位,古人早就提出了「不學詩,無以言」,並把它列為語文學科基本功能之一;再如,電腦速度快了,有些方面卻退化了,如,人類的思維、閱讀的興趣、閱讀的習慣、漢字書寫的質量。
對於傳統教學中的好經驗,要重視繼承與改造。有些要根據現在出現的新情況,融入新的思想與方法,不斷地豐富,推陳出新,促進其發展,以適應時代發展的需要。例如,我國傳統語文教學中一條基本經驗是「多讀多寫」。提高學生的讀和寫的能力,離不開讀寫實踐,但是,在科學技術迅猛發展的今天,如何改進讀寫訓練、提高教學效率,用盡可能少的時間、取得盡可能大的效果,是當前語文教學追求的目標。又如,背誦是積累語言材料的最常用、最有效的方法,在小學階段背誦積累一定數量的好文章很有好處,這也是語文課程標準的要求。但背誦也要得法,我們不能回到私塾時代不給學生任何指點、讓他們搖頭晃腦、一味地死記硬背許多不知其意的東西,這樣做是與當今教育目標相違背的。
小學語文教學要不斷改革,要不斷創新。改革需要循序漸進,不要輕易否定過去的一些經驗,要總結過去的做法,哪些是好經驗,哪些已不符合當代要求。要改哪些不符合當代要求的思想、方法,對於一些問題的處理要有辯證觀點。語文教學改革只有在繼承和發揚優秀語文傳統經驗的基礎上,才能健康發展。完整、正確地認識傳統,可以使我們更清楚改革的起點和目標,減少盲目性和重復勞動,也可以減少改革中遇到的困難與阻力。
另外,學習國外先進的教育理論和方法,要立足於本民族、立足於我國國情,要突出地體現漢語教育的特點,符合漢語教育規律。失去了民族化,就沒有了具體化和行動化,也就更談不上國際化了。
五、要重視語文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
語文課程標准強調,語文教師「應創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積極開發課程資源,靈活運用多種教學策略,引導學生在實踐中學會學習」。在用好教科書的基礎上,在現有的教學條件允許的情況下,適當地引導學生收集相關資料,閱讀相關的文章,課後推薦閱讀相關讀物,以增加對作品背景和主人公的了解,拓展學習內容,提高閱讀能力,這充分體現了課程標準的精神。當前語文教學改革,有的課游離了文本的學習,成了自然課或社會課;課堂成了「資料展示廳」,內容龐雜,形式令人眼花繚亂,忽略了如何引導學生將收集到的資料進行選擇、整理和利用。
重視語文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應注意以下三個方面。
一是要充分認識到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特別是電腦的普及、網路的發展對語文教學產生的影響。傳統的教學系統是由教師、學生和教科書(或教學內容)這三個要素構成的,在現代化教學環境下還要增加一個要素,這就是現代教學媒體。語文教師要利用好現代教學媒體,創造性地開展各項語文活動,促進語文課堂教學面貌的改變,努力使語文教學新鮮、活潑、豐富起來。
二是要加強現代教學媒體運用的實效性。在語文教學中使用多媒體課件,首先要清楚為什麼用,用的目的是什麼,不要只注重形式。教學手段的運用也要講經濟成本與效率。傳統的小黑板、教學掛圖、卡片等低成本、行之有效的教學手段,近年來在語文課堂上不多見了,指導學生讀課文不是用書而是讀屏幕,即使教材中已有了精美插圖也非得再有多媒體不可,甚至有的地方上觀摩課,如果教師沒有用多媒體就評不上獎。這種現象的出現與蔓延值得大家思考。
三是要根據本地和本校的特點,充分利用已有的資源,積極開發潛在的資源。在我國現有的教學條件和教學資源的情況下,我們主張一切從教學實際出發,從方便教學、提高教學效率出發,根據各個地方的特點和現有的辦學條件,發揮各自的優勢。

10. 語文課程標準的具體目標是什麼

(一)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1、 面向全體學生;

2、為學生的終身發展打下基礎;

3、 全面提高,語文素養(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 觀,三個維度目標的綜合)

(二)正確把握語文教育的特點.

1、 豐富的人文內涵,熏陶感染作用,學生的獨特體驗;

2、 實踐性,以實踐能力為培養目標,以語文實踐為培養途徑;

3、 母語教育,學習資源,實踐機會,感性把握能力;

4、漢語言文字特點對語文教育的影響,起始階段的教育過程和方法,語 感,整體把握.

(三)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1、 注意學生身心發展的特點,兒童學習語文特點,個體差異與學習需求;

2、 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好奇心、求知慾和進取精神;

3、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和團隊精神;

4、 鼓勵想像、質疑、發現、創新.

(四)努力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

1、 綜合:溝通學科間的聯系、語文與生活的聯系;

2、實踐:積極開發和利用課程資源,課內外學用結合;

3、創新:吸收新思路新觀念,運用新技術新方法;

4、 適應:滿足不同地區、不同學校和不同學生的需求;

5、開放:自我調節,更新發展.

(10)如何理解語文學科的課程目標擴展閱讀:

小學教育是一項規模宏大的教育奠基工程,除具有一般教育的特點外,還有它自身獨具的基本特徵。

(一)全民性

小學教育的全民性,從廣義上說,是指小學教育必須面向全體人民。這樣,才能從根本上徹底掃除文盲,從整體上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質;從狹義上講,是指小學教育必須面向全體適齡兒童。

小學教育的全民性是世界各國教育改革的共同趨勢,幾乎所有國家的教育都在努力創造條件,確保每個人接受初等教育的權利。1989年11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25屆大會確定「爭取全民基礎教育」計劃,要求最大限度地掃除文盲和普及初等教育。

在社會主義新時期,我國的小學教育是全民教育,這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提高整個中華民族的素質,使全國各民族的所有兒童都接受社會主義教育的需要。為了保證這一全民性質,國家特別對女童的教育、貧困地區和少數民族地區兒童的教育給予特別的關心,採取了特殊政策;對於殘疾兒童的教育也給予了特殊的關注,專門加以保障。

(二)義務性

小學教育面向全體適齡兒童,任何未成年的公民,不論其種族、民族、性別、膚色、語言、社會經濟地位的差異(智能及身體狀況不允許的例外),只要達到一定的年齡(6~7歲),都必須接受小學教育。因此,小學教育在整個教育中具有義務教育的性質,對於每個公民來說,教育機會是均等的,是應當享有的權利。

《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規定:「國家實行九年制義務教育。省、自治區、直轄市根據本地區的經濟、文化發展狀況,確定推行義務教育的步驟。」「國家、社會、學校和家庭依法保障適齡兒童、少年接受義務教育的權利。」

義務教育是國家用法律形式規定的對適齡兒童和青少年實施一定年限的普及的、強迫的、免費的學校教育。這里的「義務」一詞包括:

(1)國家有設立學校以使人民享受教育的義務;

(2)父母或監護人有使學齡的子女或被監護者就學的義務;

(3)全社會有排除適齡兒童和青少年入學受教育的種種不良影響和障礙的義務。因此,義務教育要求國家、家庭、社會必須給予保障。對受教育者來講,既是應享受的權利,又是應盡的義務。

小學教育是義務教育,根據義務教育法的規定,它又是強制的和免費的:「國家對接受義務教育的學生免收學費。國家設立助學金,幫助貧困學生就學。」「父母或者其他監護人必須使適齡的子女或被監護人按時入學,接受規定年限的義務教育。」由於小學教育是依國家法律而實施的基礎教育,因而它具有強制性。

(三)全面性

小學教育是向兒童實施德、智、體、美等全面發展的教育。小學教育既不是就業定向的職業技術教育,也不是培養高層次專門人才的專業教育。它是面對全體兒童實施普通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教育。在此基礎上發展他們的能力,培養他們高尚的思想道德品質和提高他們的身體心理素質,使他們具備國民應有的一些基本素質,為他們進一步深造創造條件。

小學教育是培養各級各類人才的前提。小學教育是向全體兒童進行的最基本的知識、技能教育,幫助他們學會如何做人,奠定學習、生活和進一步發展的基礎。從某種程度上講,全面性是專業性的預備。只有保證小學教育的質量,才能確保高一級學校的教育質量。

兒童接受小學教育的年齡階段,是人生歷程的巨大變化時期,是人的智力、能力和良好習慣形成的最佳時期,小學教育的每一個方面都不可偏廢。

閱讀全文

與如何理解語文學科的課程目標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39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404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50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42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84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08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299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701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387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23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55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84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699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969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47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37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50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23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86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