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語言文字 > 語文如何讓學生學會審美

語文如何讓學生學會審美

發布時間:2023-02-07 18:27:53

1. 語文課怎樣培養小學生正確的審美觀

美育的主要任務是培養學生初步的審美情趣和基本的審美能力。在小學語文教學中貫穿美育,具有獨特的意義和功效,是其他任何美育的形式所取代不了的。從遠期意義說,它是培養學生正確的審美觀和初步的審美能力的重要途徑,是促進學生身心和諧發展的需要,也是培養時代人才的需要。作為語文教師,在教學中不僅要讓學生不斷感受、體驗這些以教材內容為本的審美內容及形式,還要遵循學生審美的規律,由淺入深,由表及裡,由體驗到評判,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
一、精心設計――發現美
畫家羅丹說:「美到處都有,對於我們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由於小學生學識、經驗、閱歷等方面的欠缺,其審美能力較低,這就需要教師揭示語文學科潛在的多種形態的美,從詞句入手,在品嘗詞句中發現美。
在教《望廬山瀑布》時,我抓住「疑是銀河落九天」中的「疑」字。先引導學生質疑:詩人為什麼不用「真」而用「疑」呢?這樣學生就會從記憶中提調出瀑布從極高處傾泄而下的表象,腦子中出現了「真」有從天而降的圖像。接著,讓學生在想一想,這可能嗎?這樣就會理解詩人用「疑」字的原因「銀河落九天」是不可能的,只是自己「疑」而已。體會到詩人把情景說的恍恍惚惚的,這種似假還真的寫法反而給讀者留下無盡的遐想。假如我們再來一個追問:詩人為什麼不說「像」而「疑」?讓學生更進一層地想像詩人當時真實的感受――驚嘆這條瀑布的奇特。因為是人感到眼前的瀑布「像」黃河之水天上來一樣,懷疑它是從九天之上落下來的銀河呢?只有反復品味,才能理解只有用「疑」才最精當,從而感受到語言文字的「美」之所在。
二、品讀詞句――鑒賞美
高爾基曾經說過,語言是「文學的第一要素」。因此分析作品首先要抓住作品的優美語言,在領略其語言美中獲得美的享受。語文課文中包容了各種美的形象和各種美學風格,教師通過文章的語言美的挖掘和分析,一方面喚起學生情感,調動學生想像,一方面又加以理性的指點、引導,提高學生的審美鑒賞力。如在教學《桂林山水》時,我緊緊抓住描寫灕江和桂林的山的兩個優美的排比句進行反復地賞析,讓學生充分感受其水「靜、清、綠」和山「奇、秀、險」的特點,使學生彷彿暢游其中,親身感受那美好的山山水水。在教這類句子時,我引導學生反復誦讀,分析各分句之間的結構聯系,使學生充分回味其優美韻味,使學生在欣賞中得到美的熏陶,從而激發學生熱愛桂林山水秀麗多姿的強烈情感。
三、入境動情――想像美
在課堂教學中,老師要充分挖掘材料,通過自己的精心設計,用形象化的語言去激活學生頭腦中的表象,喚起學生的審美經驗和審美需要,調動積極性的聯想與豐富的想像,「入境動情」,訓練審美想像,進行美的創造。這樣,學生眼前的文字元號就會變成充滿激情的語言,字里行間就會出現栩栩如生的畫面,使人有身臨其境之感,並受到審美形象的深深的感染,從而得到美的享受。如教學李白的《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中的「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兩個寫景的句子,作者融情於景,借景抒情,展現了深邃的意境。為了開拓學生的想像力,我先要求學生以「假如我就是詩人,那是怎樣的情景」的假設進入原有的意境,學生根據教師的點撥,展開思維的翅膀:春暖花開的長江兩岸,彩蝶翩翩起舞,百花散發著芬芳,江面波濤洶涌,百舸急流……這美妙的想像融入了學生對美的理解和創造,即使是學習基礎較差的學生也能不同程度地產生身臨其境之感,體會到言外之意。因此,在語文教學中,要充分培養學生的想像力,才能不斷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
四、大膽開拓――創造美
創造美的能力,是在感受美、拓展美的基礎上的進一步的完善和發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進行審美教育,教師要引導學生充分發揮能動作用,進行創造性的思維訓練,掌握創造性的技能,大膽地運用在實踐之中,由此培養學生的審美創造力。
課文古詩《小池》:「泉眼無聲惜細流,樹陰照水愛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學生學習完課文後,我讓學生根據古詩所描繪的情境,獨立去畫一幅畫,不僅可以使學生更加深入地體會詩中所描繪的初夏小荷初現的情境,而且通過繪畫表達出對色彩美、形象美的理解。
如果說,閱讀能訓練學生對美的吸收和感悟能力,那麼,寫作則訓練學生對身邊美的表達能力。由於小學生對事物的觀察力和敏感性不強,缺乏鑒別能力,有時往往見醜事容易,見美難,甚至美醜不分。因此,對於語文教學中學生美的創造――作文來說,觀察應該是前提。用審美的眼光來觀察,燦爛的陽光、和煦的春風是美,鮮艷的花朵是美,肥沃的土地也是美……只要教師引導學生敏銳地去發現美、捕捉美,就能不斷豐富學生的審美經驗,促進美的創造。
總之,語文教育與審美教育有機地結合,對於發展青少年的感受力、觀察力、想像力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審美教育培養了學生健康的審美觀念和高尚的審美趣味,是當前素質教育中不可忽視的方面。它既是語文學科滲透德育的有效途徑,又是教書育人的重要方法之一。學生的審美素養,審美能力的發展需要有一個積累的過程,作為語文教師對此必須懷有深刻的認識,只有在不斷提高知識修養和審美素養的同時,才能以己之美啟學生之真,以己之美展現語文教學之美。不積跬步,無以致千里,只有在忠實與文本的基礎上,根據學生的身心發展的特點及審美能力水平,創造地引導學生在美的情境中自由地馳騁,持之以恆,才能在審美發展中繪就正確的審美觀念,提高審美能力,把學生領進「美」的大門,使教學超越應試的狹隘功利觀,還語文課以本來面目,才能使我們的語文教學煥發出特有的魅力。

2. 如何在語文閱讀教學中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和欣賞品位

《高中語文課程標准》在總目標中指出: 「在語文教學中,培養愛國主義情感,社會主義道德品質,逐步形成積極的人生態度和正確的價值觀,提高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由此可見,「培養審美的情趣」是高中語文教學的首要任務之一,在語文課堂教學過程中貫穿審美教育是培養新時代人才的需要。那麼如何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促進學生素質的全面提高呢,本人認為可以從以下幾方面人手:
一、創設情境,感受美
情境教學是通過圖畫、攝影、音樂、動作和文學語言描述形象的內容, 再現語文教材提供的情境,讓學生身臨其境,對作品刻畫的人物,抒發的感情,闡述的哲理產生一種親切感,從而化難為易,使學生能更好地理解作品的內容,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想像力及語言表達能力,培養美的情趣,從而受到美的熏陶。比如,觀看錄象,感受形態美;走進文本,感受色彩美;古詩聯想,感受聲響美
二、品讀語言,鑒賞美
《新課程標准》在教學建議中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應該讓學生在自主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1]如何讓學生在語文課堂的朗讀中體驗美,我認為可以這樣做:引導學生精讀文本,品味蘊涵在語言文字中的美;品讀文本,認識語言形式美。
在精讀課文時,還應認識品味語言文字表達形式上的美,如用詞的精確、修辭手法的運用、句式的變換,與所表達的內容聯系起來,使學生體會到課文內容美與表達形式美的統一,這也是一種美,是語言文字的美。
三、拓展思維,升華美
所謂的升華,就是在各種因素激盪下,產生一種奮發向上的感情,感到自己的渺小、卑瑣、平庸,從而強烈地要求凈化自己的心靈,學習、趕上、超越對象,或者辨清對象的卑劣、愚魯、丑惡,萌發出遠離它、鏟除它的迫切願望。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感知的主要對象是語文教材中那些情文並茂,文質兼美的典範文章。「文章不是無情物」,就其思想內容講,既有對真理的追求、對未來的嚮往、對英雄的贊頌、對祖國的熱愛,也有對謬誤的批判、對現實的針貶、對邪惡的詛咒、對敵人的憤恨,師生共同浸潤其中,心靈必然會受到程度不同的感染,並相應地作出或愛或憎、或喜或憂、或褒或貶的情感反映。因此,語文課堂教學總是沉浸在一片深情的海洋中。情感是語文教學的靈魂,是學生心理的催化劑和主動學習的原動力。
車爾尼雪夫斯基說過:「美的事物在人心中所喚起的那種感覺,是類似我們當著親愛的人面前時所洋溢於我們心中的那種愉悅。」語文教學就是要善於喚起學生心中的 「那種感覺」,並利用「那種感覺」,所引起的「那種愉悅」去優化教學情境,逐步實現知能培養和人格教育的目的。怎麼喚起「那種感覺」?沒有想像和聯想,便不能喚起特定的情感態度,不能產生富有個性的審美感受,也不能使學生的審美情趣得到拓展。
「美往往憑借形象,激發情感,潛移默化地使人的心靈得到凈化,達到培育全面發展、人格完善的人。」(《美學理論》)審美地組織課堂,把認知、理解、文字訓練本身枯燥的學習過程同游戲、活動、比賽等有趣的感性過程相結合,通過聯想、想像使教材具體、鮮明、生動,成為學生的審美對象,從而化學習過程為一個審美過程,化理性為感性的形象,憑借情感感染、觸動學生,調動學生對真、善、美的追求。以美導真,以美傳情,以情導知,讓枯燥的求知變得有聲有色,有情有味,才能激起學生的想像力、表現欲、創作欲,達到對人的全面素質的培養。
四、結合生活,創造美
美育的目的著重使人們審美感受的能力得到訓練,鑒賞水平得到提高和創造力得到培養, 使人的個性得到全面而充分的發展。朱光潛在《談美書簡》中說:「世界上沒有天生自在,俯拾即是的美,凡是美都要經過心靈的創造。」這就是說美是一種再創造。
綜觀我們的語文教材,所有的內容來自生活,然而不少教師在教學時,往往偏離於學生生活實際,學生說的、寫的不是他們心裡想的。久而久之,學生的學習活動就會漸漸消退,主體意識就會逐漸泯滅,創造美的能力自然也會逐漸消退。事實上,語文教學過程就是引導學生進行語文美的自主創造實踐的過程,在此過程中啟迪學生的智慧、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思維方式,塑造他們健全的人格,發揮學生的主體意識。如在引導學生作文過程中,首先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引導學生自主觀察、調查,培養學生對生活的敏感度,讓學生用自己的眼睛去看別人見過的東西,在別人司空見慣的東西上能夠發現出美來。這種發現的驚喜必定會激起學生強烈的主體感受,再去進行一個又一個新的發現。在引導學生表現美創造美的同時,要珍惜學生偶爾露出來的智慧火花,及時予以表揚激勵給學生以創造美的喜悅。
以上這些教例,雖然超越了教參、教案和教材,但這正是學生通過學習,積極動腦,進而思維活躍,求知慾增強的結果,也是學生獨特的審美感受充分表現的結果,這是何等可貴!學生學習方式的改變,使得整個語文課堂更顯得生機盎然。
審美,給一塊土壤它就萌芽,給一縷陽光它就燦爛。

3. 如何在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

摘要: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是我們在教學中的最重要的任務之一,課堂是學校教育的基本形式,也是培養學生審美能力的重要渠道。審美能力的培養主要通過對學生進行審美感受能力、審美想像能力、審美鑒賞能力、審美理解能力的培養,結合理論和課堂實踐的方法完成我們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的任務。
關鍵詞: 小學語文教學 審美能力 培養
《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中指出:「美育對於培養學生的審美觀念和審美能力,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培養全面發展的人才,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在教育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是很重要的。
人們對美的事物的審美能力,主要指審美感受能力、審美想像能力、審美鑒賞能力、審美理解能力。但從決定性的條件來看,審美能力的獲得和全面發揮,則主要是後天審美實踐和審美教育培養、鍛煉的結果。因此我們教師的一個重要任務就是要按照時代的要求,培養人們對美的事物的愛好和興趣,提高他們對學科中美的感受、想像、鑒賞、理解的能力。人類社會根本改造的步驟之一,應當是人的改造。人的根本改造,應當從兒童的感情教育、美的教育入手。」那麼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這些審美能力呢?
一、培養學生審美感受能力
審美感受能力是人們進行一切審美、創美活動的出發點,是整個審美能力中最初始、最基本的能力,是審美想像能力、鑒賞能力、理解能力得以萌生和發展的前提和基礎,也是通往更高審美境界的橋梁。席勒說過:「感受能力的培養是時代最急迫的需要,這不僅因為它是一種改善對人生洞察力的手段,而且因為它本身就會喚起洞察力的改善。」所以,我覺得要培養孩子的審美能力,首先要讓孩子能對美有感受能力。在語文學科中,美是豐富多彩的、無窮無盡的,問題在於能否及時地、敏銳地感受它、發現它。如果學生缺乏審美感受能力,那麼,即使是最動聽的音樂和最美的繪畫也不能成為學生的審美對象,它們對學生來說是毫無意義的。
審美感受能力主要是後天通過審美教育培養的結果,但由於種種原因,各人的審美感受能力很不一樣。針對學生的感知心理,盡可能多地利用電教媒體手段,再現情境,運用線條、形狀、色彩、聲音等外在形式,具體、直觀地再現課文中豐富多彩的形象,使形象由語言文字的間接顯現轉化為一定的物質材料來直接顯現,增加強感知強度,讓學生置身於美的氛圍中,通過視覺和聽覺,發現美和感受美,從而提高審美感官的靈敏度、活躍性和統攝力。例如,在小學的語文課本中,有許多豐富多彩的藝術形象,引人入勝的深邃意境,凝練生動的優美詞句,強烈感人的抒情色彩,這就要求我們在語文教學中由淺入深,由表及裡的體驗美,這樣才能在教學中進行美的滲透,從而提高學生的審美意識和對美的感受能力。

4. 語文教學中如何滲透審美教育

一、從教材中挖掘美
語文教材中蘊藏著豐富的美育內容,有利於培養學生健康高尚的審美情趣。按美學的觀點,美可以分為三類:自然美、社會美、藝術美。無論哪一種美,中學各冊語文教材中都有豐富的材料可提供。而且有許多課文是直接描繪自然美、社會美,甚至於藝術美,幾乎篇篇課文都在不同程度上有所體現。
在描繪自然美的課文里,既描繪了中華大地的名山秀水攝人心魄的美,如《長江三峽》、 《濟南的冬天》、《春》等等,也描繪了身邊普通景物令人難忘的美,如《荷塘月色》、《海濱仲夏夜》、《紫藤蘿瀑布》等,這里既有壯麗的美(如《長江三峽》),也有秀麗、明艷的美(如《濟南的冬天》、《紫藤蘿瀑布》、《春》),還有朦朧的美(《荷塘月色》),而且,山水有情,草木知意。《紫藤蘿瀑布》、《長江三峽》、《春》、《濟南的冬天》等作品無不傾注著作者對祖國山川和大自然的熱愛。《紫藤蘿瀑布》寄寓了作者的生活理想。《荷塘月色》抒發了正直知識分子痛恨黑暗現實,企圖超脫現實而又無法超脫的苦悶矛盾的心情。學習這類課文,不但能激發學生對大自然的熱愛,逐漸形成其欣賞自然美的能力,豐富其生活,培養其情趣,而且通過欣賞課文描繪的祖國大好河山,感受滲透在字里行間的作者的深情,能激發學生熱愛祖國、熱愛家鄉的感情,從而達到培養學生健康高尚的審美情趣的目的。
在直接反映社會美的課文里,有反映中國人民奮起抗擊外來侵略者的《三元里抗英》,有記載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在和自然界作斗爭的典型英雄人物《愚公移山》,有歌頌共產黨人在生死存亡之際,對祖國未來的憧憬的視死如歸和無畏精神的《梅嶺三章》,歌頌為人類解放而自我犧牲的無私精神的《九根火柴》,有表現愛國主義精神的《最後一課》,表現熱愛和平的《勇氣》,表現國際主義精神的《紀念白求恩》。《菜園小記》記錄了在中國革命最艱苦的時期延安人民在黨的領導下自力更生的一幕。《愛蓮說》、《桃花源記》再現了古代勞動人民對美好理想的嚮往。《出師表》贊頌了諸葛亮一生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高尚情操。在這些課文中,高尚與卑下、正義與邪惡、真善美與假丑惡,涇謂分明。學習這些課文,能使學生在感情上受到感染,在理智上得到啟發,使他們認識到什麼是真善美,什麼是假丑惡。課文中正面人物所表現出來的崇高精神品質能凈化學生的靈魂和感情,幫助學生形成健康高尚的審美情趣。
至於藝術美,如上文所說,幾乎篇篇課文都在不同程度上有所體現。比如《石鍾山記》,寫得有靜(大石側立)、有動(棲鶻驚起),有驚(舟人大恐),有喜(笑謂邁日)。其恰到好處的繪形、擬聲和比喻、烘托出了陰森可怖的氣氛,造成了「驚」;而可怖氣氛,又為意外發現造成的「喜」作了鋪墊。使人如親歷其境的夜遊過程的描繪,又為「事不目見聞而噫斷其有無可乎?」的結論的引出,鋪就了墊石。縱觀全文,不能不說是件完美的藝術珍品。而且這樣的藝術珍品在教材中琳琅滿目,文言文中有,現代文中也有,比如膾炙人口的《荷塘月色》何嘗不是藝術珍品呢?而且藝術美不但充斥在記敘文中,就是在議論文、說明文中也存在著藝術美。比如《拿來主義》,作者議論的是「如何對待文化遺產」這個文藝理論中常常糾纏不清的重大而生動的比喻論證,在談笑風生中,把這個難題闡述得一清二楚,不但令人信服其道理,而且給人以痛快淋漓的美感。再比如《大自然的語言》、《卧看牽牛織女星》等等,除了給我們以科學知識外,何尚不充滿藝術美呢?綜上所述,中學語文中確實存在著豐富的美育材料。而且還應當指出,許多課文往往同時明顯地體現出自然美、社會美、藝術美。比如《岳陽樓記》,既可以使學生學習到「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崇高精神,感受到社會美,還可以使學生學習環環相扣的結構,凝煉優美的語言,領略到藝術美。正如羅丹所說:「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只要我們去發掘,中學語文教材中確實存在著豐富的美育材料。
二、在教學中體現美
語文教材中雖然存在著豐富的美育材料,可是如果不在教學中體現並用以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那麼它們還是發揮不出應有的作用。就目前語文教學的情況來看,中學語文教學中的美育教育仍需加強,我覺得以下幾點值得注意:(一)要改變為了應付考試,孤立地抓字詞句教學,搞字詞句訓練的現象。因為這樣一來,不但不能使學生感受到美,反而弄得學生暈頭轉向,興趣索然,而且孤立地抓字詞句教學,字詞句也肯定不能真正學好。因為字詞句只有牢固地植根於作品這一「有機體」中,並成為作品整體必不可少的成份時,才具有感染力。只有在感受理解整篇文章的過程中,才能真正領悟每個字詞句的作用。就是專門教學語文基礎知識也是這樣,不能總是在一種刻板的理性的教學中,而應運用各種方法將基礎知識融合在語文教學全過程中,靈活的去激發學生,讓學生主動理解,給學生美的享受。比如,有位教師教「比擬」,他先在小黑板上寫了這么一些短語:小河邊的垂柳、天空中的新月、六月天的驕陽、秋風中的落葉,洞庭湖的波濤。然後他啟發學生:假如這些自然界的事物和我們人類一樣,也有思想感情,那麼,你從這些事物的形態能看出它們的喜怒哀樂嗎?一提問,打破了平時「教師講學生聽」的沉默,學生們爭相發言,有的說小河邊的垂柳是歡快的,有的說是悲哀的;有的說空中的新月是凄涼的憂郁的,有的說是清新的愉快的:有的說秋天的落葉是歲月的無奈,有的說是年輕的沖動。總之,同學們都沉浸在美麗的遐想中。爾後,老師就告訴他們:大家的發言在漫不經心中已運用了「比擬」。接著就在理論上加以點撥,最後又要學生對周圍的環境用比擬手法進行描繪。結果學生們都躍躍欲試,發言一個接一個。有人對著教室門說:「她是那樣的穩重大方,禮貌地接待著每個來訪者。」有人描繪有點陳舊的辦公桌說:「年年月月,他不卑不亢,從來沒有想到離開講台這個崗位。」有人指著窗外在風中搖擺的樹枝說:「瞧,她們追逐著,嬉戲著,又歡笑著,累了,才肯安靜地歇歇腳。」一下子,大家都驚異於這個司空見慣的教室竟有如此魅力,覺得自己生活的環境從來沒有這樣美好過,而自己也從來不曾這么熱愛周圍平平常常的世界。這節課雖然沒有反反復復地講比擬的定義,課後的檢查卻表明學生們都掌握得很好,當然更不用說既給學生以美的享受,培養了學生健康高尚的審美情趣,而且還讓學生初步學會去創造美。(二)要改變教師在課堂上分析過於支離破碎,面面俱到,學生在課堂上昏昏欲睡,味同嚼蠟的現象。有的學生說,課文里的小說,自己看很有味,聽老師課堂上分析反而沒有味了。這意見很值得我們深思。這就需要我們調整教學方法,要讓學生從整體上感受課文,帶領學生「走進」課文中所描繪的情景中去,「經歷」裡面的事,「接觸」裡面的人物, 「感受」裡面的情景。這就要求我們教師聯系文章背景,從語言入手,抓住作者的傳神之筆,通過對環境、人物肖像、言行、心理情感活動等具體描寫的分析,把完整的人物形象、優美的意境再現出來,讓學生體會深寓的情感,從而忘掉「自我」,進入作者設置的情景中去,高興時心曠神怡,激動時興奮昂揚,悲傷時甚至掉眼淚,進而去欣賞美,鑒別美,感情了受到陶冶,理智上得到升華。最後再從語言與內容的結合上,體會語言運用的奧妙與匠心,感覺到語言美。比如教《敕勒川》,就這么短短的幾句詩,雖然很典型,但與客觀存在的塞北草原的具體豐富的景象相比無疑是十分概括的。這就需要教師帶領學生展開豐富的想像和聯想,讓他們彷彿置身在圖畫般的天高地闊的塞北草原之中,神遊於天地合一,茫茫蒼蒼的壯闊境界里,也才能真正理解詩歌中每個詞語的作用。如果再將《敕勒川》與《憶江南》描繪的意境作比較,一個粗獷恢弘,一個清麗細膩,那麼,更能提高學生欣賞自然美的能力。再比如教《為了六十一個階級兄弟》,教師要引導學生「進入」搶救六十一個階級兄弟的現場,在萬分急迫,扣人心弦的情景中,感受「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的階級深情與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教《出師表》、《廉頗藺相如列傳》,就要千方百計讓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諸葛亮,有勇有謀、豁達大度的藺相如這些歷史人物活脫脫地「站」起來, 「走」出課本,讓學生與之交談,使學生認識到什麼是真善美,什麼是假丑惡,讓課文中人物的崇高精神品質去凈化學生的靈魂,培養學生高尚的審美情趣。(三)要克服中學語文教學中,學生朗讀少了,教師講多了的現象。許多課文特別是那些優秀的散文、詩歌,甚至議論文,唯有有表情的朗讀,才能加深對課文的理解,才能真切地感受其語言美,氣勢美,體會其意境美。如教學《登鶴雀樓》,不讀,如何領略「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的壯麗美?如何感受詩人氣吞山河的氣勢;不讀,怎麼會在學生的腦海里出現一個引頸遠眺、游興未盡的詩人形象,不讀,怎麼能深深理解「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這個形象化的哲理。反過來,如讀《荷塘月色》,讀著「月光如流水一般,靜靜地瀉在這一片葉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霧浮起在荷塘里。……光與影有著和諧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著的名曲」,呈現在眼前的不僅是文字,而且是一幅朦朧的畫面;響起在你耳畔的,也不僅僅是一組普通的文字,而不更象一支動人的小夜曲?因此,一定要加強朗讀,利用多媒體教學,教師范讀,學生仿讀,加深對文章的理解。把無聲語言轉換成有聲語言,憑著字正腔圓的語調,抑揚頓挫和輕重疾徐的語言節奏,引導學生體會意境,揣摩構思,感知形象,品評語言。
三、用作文來表達美
語文教學中不但要讓學生感受美,不但要培養學生良好的審美情趣,還要讓學生善於表達美。這樣,既要鞏固學生從學課文中、生活實踐中獲得的審美能力,而且還要讓學生將這種審美能力在表達中得到鞏固。大自然的風光是美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中涌現出來的人和事是美的。讓學生把這些美人、美事、美景在口頭上或書面上表達出來,不但煅煉了學生的表達能力,同時,也升華了學生對美的理解,培養了學生的審美情趣。在教學中往往存在著這樣一種情況:同一生活素材,在不同的學生中有不同的反映。比如校園,在一些學生眼裡,覺得司空見慣、平淡無奇,在另一些學生的眼裡卻又變得色彩繽紛、千姿百態。為什麼會發生如此大的變化呢?原因就在於一個善於發現美,一個卻不能。怎樣才能讓學生善於發現美,善於表達美呢?就目前學生的作文情況來看,我覺得應從以下幾點入手:(一)靈活地借鑒範文。
人非生而知之,不管做什麼事情,掌握什麼技能技巧,總要有一個學習模仿的過程,表達也是這樣。清人劉熙載是這樣評價李白詩歌的: 「太白詩以《庄》《騷》為大源,而於嗣宗之淵放,景純之雋上,明遠之驅邁,玄暉之奇秀,亦各有所取,無遺美焉。」。象李白這樣的詩仙,要表達自如,尚且得借鑒前人的優秀作品,那麼我們就更應當引導學生模仿借鑒範文。從如何觀察體驗生活,到如何構思立意、謀篇布局;從如何選材剪材,過渡照應,到如何選擇句式,錘煉詞語等方面,都要時時結合學生作文中的問題加以引導,讓學生靈活地模仿、借鑒,決不能為讀範文而讀範文,因寫作文而寫作文。特別是範文作者如何在文中表達情感,如何表達美更值得學生們借鑒。例如優秀學生作文《冬天的太陽》,作者借風寫暖,把冬天寫得溫暖宜人,趣味橫生。從他先「記游」後議論,寫得有靜有動這點來看,象《石鍾山記》的布局;從觀察點的轉移來看,又有點象《荷塘月色》;以色調的明麗,觀察的入微,描寫的技巧看,又有些《春》的風格;至於哲理性的思考,懸念的設置,結構的巧妙,則不難在《長江三峽》中找到淵源。由此可見我們的學生多借鑒優秀作品,並將其爛熟於心,就能收到潛移默化的功效。古人說的「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確實是至理名言。(二)精細地觀察生活。
蘇聯教育家克魯普斯卡雅在《怎樣教學生作文》中曾尖銳地指出: 「在多數情況下,學生們完全不會觀察。可以這樣認為:他們的眼睛不用作看,他們的耳朵不用作聽。教師的任務就是要教他們學會看、聽、感覺。」學生怕作文,覺得沒有什麼東西可寫,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不會精細地觀察生活。進入新世紀,教育得到了發展,在作文的教學中,越來越多的教師根據範文的特點,結合學生的實際,布置一些觀察練習。如讓學生描寫某人的一顰一笑,刻劃某物的一鱗一爪,描寫市場的一角、校園的一隅,或記下一次有趣的談話,或寫下一個動人的細節,或記下自己一時的心理活動。由此,不少學生的觀察越來越精細,比如有個學生根據老師的要求,在觀察了老年、中年、少年的腳步後道:老年人腿腳沉重,步履艱難,起步不高,走起路來發出「突嚓,突嚓」的腳步聲;中年人身強力壯,腳步有力,舉步高遠,發出「卟噔、卟噔」震動大地的腳步聲;少年人天性好動,活蹦亂跳,時常一蹦一跳地走路,發出「乒嗒、乒嗒」的腳步聲,確實抓住了特徵。以此學生為例,啟發學生,由此不少學生產生了觀察生活的興趣,從而培養學生形成觀察生活的習慣,並把每天所見所聞所感記下來,積累了豐富的寫作素材,解決了沒什麼可寫的問題,改變了對作文畏懼的毛病。有個學生談寫觀察日記時說: 「過去怕寫作文,是感到作文難寫,腦子里空空的,怎麼也擠不出點東西,只好抄抄書報,胡亂湊合一篇交差。從開始寫觀察日記後,腦子里材料越來越多,一點不愁沒東西可寫,有時還盼作文呢!」確實,在我們的生活中既存在著真善美,也存在著假丑惡,只要精細、深入的觀察,是不難發現的,寫作文章素材豐富得很,我們一定要花大力氣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這不但是提高寫作能力的必由途徑,也是進行審美情趣教育的必由途徑。(三)盡情地傾注感覺。
文章本非無情物,記敘性文章尤其如此。魯迅家裡的「百草園」,究其實,只不過是座雜草叢生的廢園,然而在魯迅的筆下,卻顯得如此美好。究其原因,就是作者在筆下傾注了自己獨特的審美感受,無論是「光滑的石井欄」、「高大的皂莢樹」,還是「肥胖的黃蜂」、 「輕捷的叫天子」,或是「低唱」的「油蛉」, 「彈琴」的「蟋蟀」,當然, 「石井欄」、「皂莢樹」、「黃蜂」、「叫天子」等這些景物是客觀存在的,然而「光滑」、「高大」、「肥胖」、「輕捷」、「低唱」、「彈琴」這些就帶有作者主觀的審美情感,與這種主觀審美感受不合的碎磚爛瓦、枯草敗葉、癩蛤蟆之類,則一律不寫。沒有這種主觀審美感受,客觀景物就不能成為藝術形象,雜草叢生的廢園,就不能成為兒童「樂園」。傾注了作者的獨特審美感受,就可以點石成金,化腐朽為神奇。寫景是這樣,敘事記人同樣如此。朱自清的《背影》感人至深,然而究其實,也不過是父親為兒子送行時給兒子買了一趟桔子。然而,由於作者在記敘中傾注了自己對父親的美好感情,從而深深地打動了讀者。我國長篇巨著《紅樓夢》也只不過寫了一些生活瑣事,卻能在世界文壇上引起轟動,至今仍有許多人研究它,就是作者在著作中傾注了自己全部的審美感受,正如作者所說「滿紙荒唐言,一把辛酸淚」,遂成千古名著。而我們學生的作文常常不能感動人,除了觀察欠細欠深,表達技巧欠佳外,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沒有在作文中傾注自己的獨特審美感受。如果傾注了自己的獨特感受,那麼即使平時作文水平一般的同學,也會寫出令人吃驚的好文章。比如優秀作文《姥姥》之所以動人,就因為字里行間傾注著作者對童年時誤解姥姥的嚴和愛的無知的懺悔,正如作者自己所說,這篇作文不是寫出來的,而是用「心中的淚和血」哭訴出來的。因此,我們一定要花大力氣培養學生對生活敏銳的審美感受力,健康高尚的審美情趣,還要培養學生善於將這種審美情趣在作文中加以傾注的能力。
總之,審美教育如水銀瀉地,無孔不入,隨時隨地都可進行,我們在語文教學中要有意識地滲透,從而培養學生健康、高尚的審美情趣。

5. 如何在語文教學中培養小學生的審美能力

一、感知教材之美,在美德熏陶中發展語文能力
語文教學幾乎可以傳達世界上美學家們所致力研究的一切美。教師應把語文看作美的載體,把語文看作一個美的系統存在,引導學生去感受美、理解美,從審美感知中獲得美感、獲取知識,在美的熏陶中發展語文能力。
二、美化教學過程,培養語文學習興趣
語文教師引導學生發現教材之美的同時,還要帶領學生深入體會作品的神韻美,與作者在感情上產生共鳴,更要在發現美的基礎上進行美的創造。這就要求老師在教學過程中進行美學滲透,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彼此成為審美對象,互相關照,互相感染,互相融合,形成美的藝術的教學整體,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
1.引入佳境,激發興趣。
2.自主欣賞,形成美感。
3.深入啟發,升華美感。
4.精心指導,審美創造。
語文教學和美育是不可分離的,應在語文教學中引導學生去發現美、創造美,使語文教學像春雨、像清風、像楓葉、像瑞雪,去開墾荒陌的心田,去滌盪污濁的心靈,使以靜態的文字沉睡在課本中的美質語文還其本色,以教者的才情使語文教學具有美學風范,使學生真正地喜愛語文。

6. 怎樣在語文教學中對學生進行審美教育

語文審美教育教學一

培養學生在朗讀和表演中體驗真情

要讓學生感受語文材料的美,這就要實施葉聖陶先生所說的「美讀」,通過讀,調動學生視覺、聽覺等感覺經驗,使學生在語言的流動中感受課文各種形式的美,體驗文章的真情。讀的形式多種多樣,教師范讀、播放錄音、學生默讀、齊讀、分角色讀、指名讀,要根據不同的文體,圍繞審美目標,在各個教學環節上施以不同的閱讀形式。這里還需特別強調的就是要重視朗讀。 學朱自清的《春》,學生通過誦讀能表現出春草的活力、春花的絢麗、春風的和煦、春雨的溫馨,品味春天特有的氣味,感受到春天的盎然生機。飽含感情的誦讀可以讓學生找到春天的感覺,有身臨其境之感:躺在軟軟的草地上,沐浴在溫暖的陽光下,暖風吹過,花香撲鼻;站在滿目新綠的田野上,感受綿綿春雨的滋潤,同學們會不由自主地喜歡上春天。例如在學《再給我十年》一文時,我讓同學們反復朗誦文章中描寫景物和人物心理的語句。讀得多了,自然能體會作者在絕症來臨時的那種恐懼、絕望心情,也能體會出他對這個世界的留戀之情和與病魔作斗爭的堅強毅力。這篇文章告訴學生的不僅是與絕症戰斗的勇氣,更有對生命的珍惜與熱愛,因而,學完這篇文章,同學們都深有感觸。

新世紀的課堂,應當是使學生真正成為主體的課堂。這就要求教師要為他們營造環境,鼓勵他們主動探索、主動思考,全身心參與。為了使教學情境真切地再現學生面前,教師可指導學生扮演課文中的角色表演課本劇。例如教學《美猴王》時,課文中有一段關於孫悟空的動作和神態描寫,教學時可以在細細體會句子後,讓學生進行表演,通過學生的表演可以幫助其他學生體會孫悟空活靈活現的個性。我在上《小巷深處》時,要求學生表演母女相見時的那個場景,當其中扮演養女的一名學生充滿愧疚、充滿感激的一聲「媽――」的喊聲之後,全場聽課的學生和老師無不動容,其情感體驗不言而喻。

引導學生發揮想像和聯想,體會課文內的意境

聯想和想像是讀者進入作品意境的必經之路,脫離了這兩者,就不是文學欣賞的閱讀了。學生往往通過直觀的思維深入課文的意境中,真切地感受,盡情地體驗。針對學生這一心理特點,在上《老界山》時,我讓學生想像一下,當滿天的星星與紅軍的火把連在一起是多麼壯觀的奇景;當紅軍夜裡睡在狹窄的山腰上醒來時看到的夜景是多麼迷人;想像紅軍在下山時的喜悅心情。

語文教材中有許多描述大自然的文章,例如郁達夫在《故都的秋》中描寫北平的秋天,創設了一種蕭瑟清冷的意境;朱自清在《春》中描寫春花、春草、春風、春雨,創設了一種生機勃發的意境。我在教這類文章的過程中,盡可能地為學生提供聽、看、感受的機會,並引導他們多想像、多思考。同時還要教給他們想像的方法,在想像中不斷體味文章所表達的美的意境。充分發掘教材本身的特點,憑借熟悉的有關情景讓學生展開想像;根據事物的發展,讓學生進行推理想像;聯系生活實際,讓學生合理想像;從而培養學生的審美意識與審美能力。 再如品讀周敦頤的《愛蓮說》,除了讓學生想像蓮的形象美之外,還可以引導學生聯想社會生活中具有蓮一樣高尚品質的人。這是美感的加深,想像、聯想愈豐富,感受也就愈深刻,受到的美感教育也就更有價值。

閱讀全文

與語文如何讓學生學會審美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05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372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18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10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48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369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260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671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350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989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23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49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659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32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13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01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08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388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52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