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如何拓展小學語文課外活動
孩子對於語言的接受能力是很強的,但是因為年幼,往往對於傳統的教育模式並不喜歡,對於死記硬背式的教育方式充滿反感,甚至會因此產生逆反心理,得不償失。基於這一特性,在小學語文教育中,對於孩子學習興趣的培養便顯得尤為重要。如何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成為很多教師研究的重點,寓教於樂也成為教師交流時經常掛在嘴上的家常便飯。
一、拓展課外活動模式,強化課外閱讀范圍
對於小學生而言,往往很容易因為各種新奇事物而分心,但是也同樣因為不斷接觸到新奇事物,而對正在學習的相關知識非常有激情,並牢記所學內容。所以,在小學語文教育之中,課外活動就成了非常必要的一個環節。傳統的課外活動模式一般僅僅局限於春遊,或者是組織學生進行有組織的課外閱讀,包括在班級建立圖書角等等。實際上,這樣的方式雖然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拓展學生閱讀面的作用,但是任務一樣的閱讀要求也非常容易讓學生產生逆反情緒,甚至因為叛逆的情緒對閱讀產生反感。實際上,閱讀不是教學的最終目的,教師在開展課外活動的時候,要記住根本目的是讓學生喜歡上閱讀,對語言學習產生熱愛的情緒,並以此激勵學生對於語言學習的熱情。如果只是單純地通過教條式地開展課外閱讀活動,反而會造成學生的逆反心理和厭惡情緒,最終得不償失。因此,如何恰當地拓展課外活動模式顯然是一個很有必要思考的問題。筆者在多年教學經驗中發現,孩子天性之中有一種親近自然的本能,如果能夠在教學活動中將學生引入自然中,往往能夠起到不錯的效果。譬如,在一些傳統課文的教學中,可以帶領學生去戶外走一走,用類似於郊遊的形式調動起學生的興趣,然後將學生召集在一起,環坐在花草樹木之中,用講故事的方式帶領學生走進文學的世界。在這個時候,學生會不由自主地進入到一種傾聽的模式中,同時開始在文學的世界中自由徜徉,並且開始逐漸對語言學習產生興趣。只要教師引導得當,學生往往能夠自主地要求家長找來相關的書籍進行閱讀,根本不需要老師的督促或者強制要求。這就是對於日常課外活動的簡單拓展之一,這樣的課外活動不但會讓學生的身心得到放鬆,真正做到寓教於樂,更能夠使得學生對學習產生興趣,同時因為惦念著下一次的活動,也會讓學生在日常管理中更加主動地遵循課堂秩序,無形中提升了教學質量。
二、成立多種課外小組,組織趣味語文競賽
學生的課余文化活動很多,但傳統語文教學並沒有充分利用課外活動,這不利於孩子們潛能的開發。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日常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選擇不同的學習方法,成立課外小組顯然是在長期教學實踐中獲得了較好成效的方法之一。通過學生的自主選擇,根據各人的興趣不同,組建不同的興趣小組,再根據不同的興趣小組,開展不同的課外活動,或者在相同的課外活動形式中,給予不同小組不同的課題,這樣既可以盡可能地培養每一個孩子的興趣愛好,又能夠依託興趣愛好提升孩子們對於語文學習的熱愛。譬如,成立板報小組、小記者站、校園廣播站、書畫小組等等,這些多種多樣的課外小組本身就能夠吸引孩子們的興趣,同時也能夠在各個小組的不同活動中培養學生對於團隊的意識。除此之外,在不同的小組之間還可以根據所學語文內容開展不同的趣味競賽,譬如古詩詞接龍、講故事大賽、童話劇表演大賽、書畫大賽等等,還可以根據所學過的語文內容和當前所處的環境,要求學生進行編故事接龍或者口頭作文寫作等等。這樣的方式,既能夠讓學生在一次次的競賽對抗中學會團隊合作,又能夠讓學生主動地去豐富自己的語文知識,拓展閱讀渠道,又能夠讓學生之間產生一種良好的奮發向上的氛圍,極有效地提升了語文教學中的教學質量。
小學語文教學是一門綜合性與實踐性並重的基礎課程,想要有效地提升語文課堂的教學效率和教學質量,就必須合理地利用孩子們的各種特性,拓展小學語文的各種課外活動,豐富學生的學習生活,讓學生的各種素質得到提升。
Ⅱ 如何擴展和延伸小學語文課堂教學
如何有效拓展小學生語文課外閱讀[語文教學與研究] 高祥虎 約2825 字 摘要: 本文就如何有效地拓展小學生的語文閱讀,從三個方面展開論述:教師要轉變觀念,拓展學生的課外閱讀;教師要善於激發學生的拓展閱讀興趣;教師要做好學生課外拓展閱讀的向導。 關鍵詞: 語文課外拓展閱讀 轉變觀念 激發 向導 當今語文課程改革有一個重要導向——十分重視課外閱讀。《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准》指出,要「培養學生廣泛的閱讀興趣,擴大閱讀面,增加閱讀量,提倡少做題,多讀書」,要「鼓勵學生自主選擇閱讀材料」,要「努力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1]英國大文豪莎士比亞指出:「書籍是全世界的營養品,生活里沒有書籍,就好像沒有陽光;智慧里沒有書籍,就好像鳥兒沒有翅膀。」[2]小學語文課外拓展閱讀對小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起著積極作用,那麼,針對小學生的實際情況,我們應如何有效地開展小學生的語文課外拓展閱讀 呢?下面談談我個人的一些看法: 一、教師要切實轉變觀念,真心開展學生的課外拓展閱讀 在當前社會現實環境下,教學質量仍是教師的「生命線」,是社會評價教師工作的重要標准,於是,很多的教師便自覺不自覺地疏遠了對學生課外閱讀的指導工作,繼續死摳課本。但是,課外閱讀難道就一定是分數的累贅嗎?課外閱讀與提高學生的學業成績難道不能雙贏嗎?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精闢地指出:「如果學生什麼書都不閱讀,那他就連教科書也讀不好。」[3]因此,要真正開展學生的課外拓展閱讀,首先要求教師能真正轉變教育教學觀念,放開手腳讓學生投身到課外閱讀的海洋中。 二、教師要善於激發學生課外拓展閱讀興趣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4]孔子的這句話為我們揭示了一個怎樣才能取得好的學習效果的秘密,那就是對學習的熱愛。因此,要取得好的課外拓展閱讀效果,教師就要善於激發學生課外閱讀興趣。為了貫徹落實《語文新課程標准》中規定的小學生課外閱讀總量,教師在課外拓展閱讀的內容安排、組織形式等方面要盡可能地符合小學生的心理、生理特徵,使學生樂讀、愛讀,使閱讀成為學生生活中的一種樂趣。 不同的閱讀方式也是使學生對閱讀感興趣的關鍵之一。在組織課外閱讀活動時,不僅可採用指名讀、互讀、分角色讀等多種閱讀形式,還可採用游戲、表演等方式,幫助學生提高理解能力和認識水平,從而增強閱讀的興趣。閱讀是一個由少到多、由低到高、循序漸進的積累過程,沒有閱讀量的積累,就難有閱讀的質的飛躍,因此古人有「行萬里路,讀萬卷書」的精闢論斷。《語文課程標准》明確提出:小學生課外閱讀總量不少於100 萬字。從表面上看似乎有些龐大,但如果我們能夠巧妙地利用多媒體網路教學資源,充分發揮網路本身獨特的視聽效果,形象、豐富的信息承載,這樣的閱讀量以及不受時間、空間限制的優勢,充分調動學生閱讀的積極性,讓他們愛讀書、多讀書、讀好書,這個目標就不難實現。 三、教師要做好學生課外拓展閱讀的向導 1.推薦好的課外拓展閱讀書籍。 當小學生閱讀的興趣激發起來後,就要適時地引導學生選擇合適的課外書,讓學生有好書可讀。要考慮推薦的課外書與學生的生活密切相關、與學生的心靈世界息息相通,讀物的語言水平要略高於學生。 2.結合語文課本開展拓展閱讀,指導課外閱讀方法。 語文課本中的課文往往以有限的文字講述一個故事,而這個故事往往有著復雜的背景。如果沒有足夠的背景資料,要理解課文是有難度的。所以,我們要根據教學內容的特點,開展拓展閱讀,加大學生的閱讀量。 學生要進行大量的課外閱讀,離不開科學的閱讀方法。因此,我們要利用課堂,把閱讀方法的指導寓於課堂教學之中,指導學生掌握科學的讀書方法,如:精讀法、略讀法、瀏覽法、做讀書筆記等。這樣學生能自覺或不自覺地把課內學到的閱讀方法在課外閱讀中加以實踐應用,促進知識和能力的遷移,達到「不教是為了不教」的目的。 四、課外拓展閱讀應注意的幾個問題 1.要注意課外拓展閱讀程度、層次。 目前,小學生語文課外拓展閱讀實踐中存在著一定程度的無序、無層次現象,為改變拓展閱讀的無序、無層次現象,教師應該加強計劃性,可以在每學期初制訂課外拓展閱讀的計劃,而後根據具體的操作情況及時做出調整。 2.要注意課外拓展閱讀的類型、遷移性。 要根據不同的目的選擇相應的拓展閱讀的類型和形式。小學語文學習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對表達形式的學習模仿,並通過閱讀學會閱讀,因此更應重視遷移性和比較性的拓展。教師有必要推薦那些和課文形式相類似的內容,引導學生主動閱讀。如,學了兒歌《四季》,補充分別寫春夏秋冬景緻的小詩;學了《桂林山水》,可對比閱讀常識教材中《桂林山水》一課,把教材中的課文前後串聯起來,重新進行閱讀比較,也是一種有效的拓展閱讀,可以促進知識的類化,提高思維的概括水平。烏申斯基說過:「比較是思維的基礎。」[5]教師要善於選取相關的教學資料,把內容或形式上
Ⅲ 如何在初中語文教學中進行有效的拓展延伸
《語文課程標准》(實驗稿)指出:「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語文課程的學習,既是學生通過語文學習和實踐活動,逐步掌握語文知識和技能,提高語言實際運用能力的過程;又是他們磨礪意志、陶冶情操、拓展視野、豐富生活經歷、開發思維能力、發展個性和提高人文素養的過程。因此,在教學中,對於兼具工具性與人文性的語文,就應拓展更大的空間,從更廣的層面上來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立足課本,跳出課堂。然而,在我們的實踐教學中,大多把注意力放在對一篇篇文章的分解和剖析上,易形成「只見樹木,不見森林」的思維定勢。限制了教師的文化和學術視野。同時,學生在語文學習中,除了對文章能作文體上的把握外,並沒有能積淀起應有的文化底蘊,以及鑒賞文學作品的創造性能力,甚至沒有建立起應有的語文知識框架。楊振寧教授曾這樣評論中美學生:「中國的留學生,學識成績都是很好的,但是知識面不夠寬;還有就是膽子太小,覺得書上的知識就是天經地義的,不能隨便加以懷疑,跟美國的學生有很大的差別。」 他的話一針見血地指出了我國教育教學的弊端,同時也從反面提醒我們語文教師,在唱好課堂教學重頭戲的基礎上,由此及彼,拓展閱讀能力,溝通生活,培養語文素養,是很重要的。
一、立足課本,由此及彼,拓展閱讀能力;拓展延伸是針對教材的和課堂教學而言的,離開了教材就無所謂課內外銜接,也就談不上向課外延伸。葉聖陶先生曾把教材定論為"例子",既然是例子,教師就必須用好。語文課外延伸必須建立在用好教材的基礎上。那麼,我們該確定什麼樣的延伸角度?又該向哪個方面延伸?「由此及彼,觸類旁通」中的「此」與「彼」又是什麼呢?關鍵在於教師在鑽研教材過程中要精心選點、設點,使要拓展的面與課文有機地聯系起來,以及課堂教學中恰到好處地實施。不妨從情節、主題、作家、文體等四個角度著手。
1、從情節角度中延伸可通過對故事情節的延伸,加深了對課文內容的理解,訓練了學生的創新思維。例如,我們知道《孔乙己》一文,最後作者用句近乎模糊的語句「--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來作結。可是「生不見人,死不見屍」,怎麼去「結案」呢?於是,讓學生想像。許多學生就結合上文孔乙己最後一次到店的情形,斷定孔乙己是必死無疑,--飢寒過度,暴屍野外。而有部分學生卻認為「世界之大,無奇不有」,學著武俠劇中慣用的一環--無巧不成書,給人以驚喜,孔乙己在他最危難之際,來了個救世主,不但救了他一命,而且支持他讀書,孔乙己一改往日作風,最終取得功名,且回到當地(魯鎮)任父母官……這種「續編」活動,實際是對課文思想內容的有機延伸,可以啟發學生對課文內容作合情合理的推想發展,從而,使學生加深對課文的理解,發展他們的想像力和創造力。
2、從主題角度延伸「一千個人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同樣的,一樣的主題,一樣的題材,在不同作家的筆下,往往會演繹出不同的風貌。此時,教師可由一點出發,指導學生搜集相同或相似題材的作品,比較分析、討論思考,學生會更容易地領會每一部作品的特色。例如,講黃昏與中國人的日暮情思時,我從馬致遠的「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到現在女作家張潔《挖薺菜》里的日暮黃昏不敢回家的描寫;從詩經的「雞棲於塒,日之夕矣,羊牛下來。」到陶淵明的「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讓學生們感受到在中國詩人的筆下,夕陽黃昏的意象傳遞的是一種生生不息的生存狀態和生存意識,多了一層家園落日的溫馨和人生迂世的感情。再如,學習餘光中的《鄉愁》時,請來席慕蓉的《鄉愁》;學《愛蓮說》,引進《詩經》、《楚辭》中香草美人喻高潔品質的詩歌,引導學生背誦積累。教師如此有意識地查找這樣的資料,讓學生課後去閱讀,在對比閱讀中,學生既了解了文章的寫法有哪些異同,又理解了對於同一件事可從不同的角度來寫的道理,在自己的寫作中也能做到視野開闊,觀點獨到。從作家角度延伸中學語文教材中有許多古今中外的名家名作,但一斑並不等於全豹。不妨藉此機會,向學生推薦該作家的其他作品,以幫助學生全面了解其風格。如課文《魯提轄拳打鎮關西》只是《水滸傳》中第三回部分,將花和魯智深(魯提轄)的行俠仗義、嫉惡如仇、報打不平的英雄形象鮮明地展示在讀者面前。教師可趁機,向學生介紹《水滸傳》這部中國古典名著,讓學生去關心魯提轄後來的命運,激起學生探知的興趣。另外,一個作家不同時期的作品,其風格往往也是有差異的,可就同一作家不同時期的作品作比較,將文學史的知識貫穿其中,把學生引入博大精深的文化淵源和積累中。例如,學習李清照的《醉花陰薄霧濃雲愁永晝》時,可結合她的前期作品《如夢令常記溪亭日暮》,學生在理解了這兩首詞截然相反的意境後,不難知道這與詞人所屬的時代背景有關。
4、從文體的角度延伸拿說明文為例,我先從課本中選取一篇比較典型的說明文--《中國石拱橋》,分別從課文內容、結構、語言等方面設置問題,讓學生精讀,分組討論解決問題,教師點撥。而後選取另一說明文--《萬紫千紅的花》進行比較閱讀,找出彼此的異同。經過反復討論、分析、總結,每個學生都逐漸理清了:「說明文有的介紹事物的特點,有的是說明一個道理,要介紹明白這些特點和道理要用到不同的說明方法,而且語言必須准確」。這樣的一種閱讀思路,也就是幫學生拿到一把開啟說明文閱讀大門的鑰匙。在這一過程中,教師還要處理好教與學的關系。教師的「領」實際上就是「導」,是從學生的「學」出發的,引導學生自己去發現,去探索,去總結。培養了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總結規律的能力。二、跳出課堂,溝通生活,培養語文素養;語文作為母語,這就決定了它的學習資源極度豐富;語文課程具有很強的實踐性,這就決定了它的實踐機會無處不在,無時不有,「生活就是語文,語文就是生活」,所以也就決定了語文的學習不一定局限於課堂,局限於學校,「從你的房子裡面走出來」,走出象牙塔,讓知識向生活延伸,可以接觸更多的,更貼近生活中的學習資料。首先,跳出課堂,就是在與學生集體備課、討論、講解及閱讀的過程中,發現一些感興趣的,值得進一步探究的問題,就讓他們以小組為單位進行研究性學習,進一步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自學能力。例如在學習《死海不死》一文時,有同學提出「鹹度高真的浮力大嗎?」這個小組的同學就主動查閱資料,請教老師,進行探究性實驗,在獲得答案,服務課堂的同時,培養了學生的科普意識和動手實踐能力。其次,課外延伸方式要多樣化。如果只給學生提供一個讀本,在很大程度上會限制了學生的視野,不能在最大程度上開辟語文學習的天地。我們除了提供閱讀作品外,還有更多的延伸方式:如讓學生去了解校內外新近或從前發生的事;給學生播放切合教學實際的電視、電影;讓他們欣賞各種名曲、名畫,了解藝術名人;讓他們就某一觸發點展開想像和聯想的翅膀;讓他們對某一現象盡情抒發自己的感慨,發表自己見解;讓他們放開手腳對課本或課外名著進行表演;還可以讓他們走向大自然等去體驗生活……例如,有一次,學校組織學生到校外的一個風情園參加實踐活動,見到花圃中幾棵桃樹紅花夭夭,我提醒學生,對照已學的課文和此情此境,有何感受。學生便爭先恐後地吟起來: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這正是學過的《漁歌子》。一句話,只要是對培養學生的語文能力和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有較大幫助的形式我們都可以選擇。這樣不僅會大大提高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更重要的是培養了學生的語文綜合素質,把在課堂上獲得的語文素養和人文素養在生活中得以拓展和延伸。學生在博大的生活課堂中學會生活,學會學習,學會做人,體驗到語文真正是一個施展才華和體驗人生的大舞台。這樣,既培養了他們的語文素養,又提高課堂教學的質量,服務課堂。此外,還要化有限為無限。課外延伸僅靠課堂是十分有限的,要想藉助課外延伸這條渠道達到真正開辟語文天地的目的,必須讓學生變被動為主動,培養他們的語文素養。如果一年四季,從開始到結束睹塹撓鏤乃匱。如果一年四季,從開始到結束都由老師給學生朗讀,給學生播放錄音,帶學生走向社會,那麼,精力再旺盛的老師也會被累垮。而且還會使學生養成事事依賴、被動接受的不良習慣,也不符合葉聖陶先生「現在教是為了將來不教」的原則?br>因此,我們在教學中進行課外延伸的同時,更要讓學生體會到延伸的妙處,懂得怎樣去延伸,向哪個方向延伸,延伸的目的是什麼,繼之以自覺地、津津有味地向課外不斷擴展,變被動接受為主動尋覓。這就要求我們語文教師一方面要激發學生向課外延伸的興趣,一方面進行合理指導。如摘抄精彩片段、評析佳作、記錄有意義的事、主持辯論會等各種有益的活動。長此以往,積少成多,變不能為能,變少能為多能。有位哲人曾經說過,從一滴水中就可以看到整個世界,同樣,上述的分析也試圖想讓更多的人能對初中語文拓展延伸有一個全貌的認識和理解。在實際的教學活動中我們也不難發現,這些拓展延伸的教學步驟並不是相互割裂的,而是相互聯系、互為一體的。因此,在實踐操作的運用過程中,我們絕不能機械地去模仿、照搬,而應根據實際的教學任務和學生特點靈活地去應用、嘗試。既立足課文,又跳出課文。 「風弄林葉,態無一同;月當流波,影有萬變」。客觀事物有如此多的變化,我們的思維更應當有無限的空間。對於包羅萬象的語文,更需要在課堂教學中, 立足課文,又跳出課文,克服 「一鍋炒」、「一刀切」、「一言堂」;把學生帶到更廣闊的課外世界,把課堂延伸到課外,延伸到社會、生活;引導學生到廣闊的天地去探索,去摘取新的知識之果,去獲取更大的創造能力,才能真正做到能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
「新課程」是一種理想,這理想的實現需要「新教師」;「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我願與同仁共勉,努力為「新教師」,為「新課程」的完美開展添磚加瓦。讓充滿著思想和智慧的火花,在我們語文課堂上閃現吧!
Ⅳ 淺談如何在語文閱讀中進行拓展教學
新課標指出要「培養學生廣泛的閱讀興趣,擴大閱讀面,增加閱讀量,提倡少做題,多讀書」,要「鼓勵學生自主選擇閱讀材料」,要「努力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拓展閱讀的研究和實踐正是基於這樣的理念展開的,其基本做法是結合文本適度地拓展相關內容,如主題相同的短文、片段,或鏈接與文本關系密切的課外知識,將文本置於更廣闊、更開放的知識體系之中,能使學生對文本的理解更深刻。並通過這一開放的過程,使學生直接接觸更多的閱讀材料開展閱讀實踐,以期對語文素養的形成起到積極作用。
於是,無論是公開課還是示範課,也無論是研討課還是競賽課,授課教師都會選擇在課堂教學中放入拓展內容,如果沒有拓展教學,總感覺似乎缺少了點什麼。拓展教學似乎成了閱讀課堂教學必不可少的一環,但「拓展」往往更多的是流於形式.拓展一般是作為最後的一個教學環節,在課文即將結束時,出示一些與課文內容有關的知識,作為課堂教學的補充,或開闊學生的視野。有些教師誤以為只有進行了拓展才能夠體現課程新理念。我覺得我們在追趕流行追趕時尚的同時,更有必要把熱情沉澱為理性,靜下心來對當前閱讀課堂的拓展熱作一番審視。不能為了拓展而拓展,要重視拓展的實效性。
【誤區】
魯迅先生的《故鄉》這篇文章,有位老師的教學中有這樣一個片段:
師:「我」和閏土雖然才相處了一個月,卻情同手足、難舍難分。他們相約一定要再見面,可這一別就是30年,30年後的閏土會是什麼樣子的呢?
師:30年後的「我」回到故鄉,終於和老朋友重逢了,那是怎樣的情景呢?請大家讀讀這段文章。
這來的便是閏土。雖然我一見便知道是閏土,但又不是我這記憶上的閏土了。他身材增加了一倍;先前的紫色的圓臉,已經變作灰黃,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皺紋;眼睛也像他父親一樣,周圍都腫得通紅,這我知道,在海邊種地的人,終日吹著海風,大抵是這樣的。他頭上是一頂破氈帽,身上只一件極薄的棉衣,渾身瑟索著;手裡提著一個紙包和一支長煙管,那手也不是我所記得的紅活圓實的手,卻又粗又笨而且開裂,像是松樹皮了。
我我這時很興奮,但不知道怎麼說才好,只是說:
「阿!閏土哥,你來了?……」接著便有許多話,想要連珠一般湧出:角雞,跳魚兒,貝殼,猹,……但又總覺得被什麼擋著似的,單在腦裡面迴旋,吐不出口外去。
他站住了,臉上現出歡喜和凄涼的神情;動著嘴唇,卻沒有作聲。他的態度終於恭敬起來了,分明的叫道:
「老爺!……」
我似乎打了一個寒噤;我就知道,我們之間已經隔了一層可悲的厚障壁了。我也說不出話。
師:他們此次見面的情景有哪些是我們沒有想到的?
生:30年過去了,閏土40多歲了,變化一點是正常的,但是沒有想到他變得那麼老,那麼窮,身體一定不太好。
生:閏土對「我」的態度變了。恭恭敬敬地喊「我」老爺。
生:以前他們在一起時有說不完的話,而現在卻說不出話來。
師:是啊,這次見面的情景與「我」的想像相差太遠了!讀了這個片斷,你有什麼疑問嗎?
生:為什麼閏土會變成這樣?
生:閏土為什麼這么恭敬地喊「我」老爺?
師:那是因為在當時那個黑暗的社會里,勞動人民生活是的不到保障的……
接下去教師又向學生解釋了一大段關於當時社會的黑暗的內容及三十年前的少年閏土,使得學生們都似懂非懂地陷入了沉默當中。讓我們仔細地審視這段關於閏土三十年後情況的拓展到底有沒有必要呢?在這篇文章中,描寫「我」三十年後再回故鄉與閏土見面的那一段文字引進課堂,我們要挖掘和感悟的是閏土少年時代的可愛形象中,雖然人物命運的巨大反差,激起了學生心中的疑問,但對三十年後閏土的命運與造成閏土悲慘命運的社會背景生硬地灌輸給學生顯然是沒有必要的。這樣的拓展有「畫蛇添足」之嫌。
【理性思考】
語文教學是需要拓展的。怎樣的拓展才真正具有有實效呢?在教學實踐中我們要思考拓展的角度,尋求得當的拓展方式。如果我們在教學中更多的從學生學習的角度去考慮,那種形式上的拓展少一些.拓展運用得合理,運用得適時、適量,它對語文的教學,對孩子的學習是有特別大的作用的,也是教師創造性用教材的表現。
筆者思考從以下幾種角度展開嘗試:
1.運用補充式拓展材料,深入理解人物形象。
《背影》讓我們感受到一位無私、偉大、讓人震撼的父親形象。補充:
父 親
母親整周都在外出差,由父親照顧我。
其實我都已經高二了,老大一個人了,還照顧啥,我想。然而我是一個庸懶的人,平時在家從不幹活,做起事來總是笨手笨腳的。父親這段時間也為了一個會議忙得不得了。
一日極早放學,買飯尙不是時候,只好先回家,挨到吃飯時間,又懶得下樓,父親也不曾到家,便call曰:「幫我買一盒飯。」不多時,飯已到,但父親轉身又出門,只留下一句「我那頭還有事,你自己先吃吧」
……
早晨上學匆匆忙忙,吃過泡麵將鍋往水池一丟,便忙著上學。父親一整天都沒能回家,我亦終日「
Ⅳ 淺談如何進行小學語文教學的拓展延伸
淺析語文課堂教學中的拓展延伸
內容摘要:語文教學的主陣地是課堂,教學拓展是根據教學實際、學生實際展開的.「潤物細無聲」的有效拓展是融入到語文教學的各個環節中,信手拈來,不事雕琢,妙趣天成的.看似不經意間的拓展延伸,卻能夠非常自然地突破教學重難點,深化文章主旨,發展學生的思維.因此,我們在實踐中努力追尋著.
關鍵詞:課堂教學 把握時機 行之有效 類型豐富 方式多元
《語文課程標准》指出:「努力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應拓寬語文學習和運用的領域,注重跨學科的學習和現代科技手段的運用,使學生在不同內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滲透和整合中開闊視野,提高學習效率,初步獲得現代社會所需要的語文實踐能力.」大多數教師在語文教學過程中都能抓住「大語文」的特點,充分挖掘、利用和開發各種課程資源,在語文課堂上進行課外拓展,在教學中不再把教材作為「聖經」進行解讀.
什麼是「課堂教學拓展」? 一位教育專家是這樣說的:「根據教材要求、文本特點、教學目標、學生基礎、教師個性,在課堂教學中適時、適度、適量、適情地引入文本背景和相關內容,其中包括文字、音樂、圖片、影像等媒介,整合成讀寫思的教學策略,促進感悟,促成建構.」
小學語文教學要真正發揮葉老所說的「課文無非是個例子」的作用,必須將活的語文資源引進課堂,讓學生的語文學習真正得法於課內,增加拓展閱讀興趣並學會拓展閱讀,再從課外閱讀中有所收獲.
一、拓展延伸——把握時機
拓展性閱讀作為課內教材的補充、延伸,可以根據課文的內容、類型及教學的需要,把它安排在不同的時段.為此,教師可從課前拓展性閱讀、課中拓展性閱讀、課後拓展性閱讀三個角度來談談其具體操作.
1.課前拓展性閱讀.課前拓展性閱讀的目的主要是讓學生了解課文的寫作背景、了解作者的相關資料或與課文內容相關的知識,激發學生閱讀興趣,為學生更好地學習課文儲備能量.如蘇教版四年級教材中的《特殊的葬禮》一課,上課伊始,老師可請學生談談課前通過查資料(包括上網)所了解的瀑布形態,如何形成的.以此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並為下文學習埋下伏筆.
2.課中拓展性閱讀.閱讀教學過程中,學生經常會遇到疑難,適時地利用拓展性閱讀材料能夠很好地幫助學生自主學習,釋疑解惑.
蘇教版三年級教材中的《菩薩兵》一課,課文的第一自然段主要讓學生了解藏族同胞聽說又有部隊開進自己居住區,便躲進深山不敢露面的原因.這里老師可簡介軍隊是如何對待老百姓的,也可以請學生們談談自己在電視上、電影中所看到的相關內容.學生對第四自然段中翻譯說的「一定是烏雲遮住了他們的眼睛」這句話就容易理解了.
3.課後拓展性閱讀.語文的外延是社會生活,教師在教學中要有意識地調動學生的生活體驗和閱讀體驗,自覺開發和利用語文課程資源,把語文的觸角延伸到課外.拓展的本質是學生的課外語文實踐.什麼是教學拓展?教學拓展就是指導學生在課文學習的基礎上,把課堂上學到的東西運用到生活中,或在生活中印證課堂的內容,指導學生進行字詞句的練習,進行課外讀寫.恰倒好處的拓展延伸能讓語文課堂更開放!
蘇教版新教材課後思考練習中多了一些 「搜集資料」的要求.如四年級教材《人類的「老師」》一文,課後要求「你還知道哪些人類以生物為『老師』的事例?搜集有關的文字或圖片資料,在小組里跟同學們交流.」;《宋慶齡故居的樟樹》一課,課後要求「搜集宋慶齡的有關資料,說說人們為什麼總愛在她故居的兩棵樟樹前留影紀念;又如《李時珍夜宿古寺》一課的課後要求「中葯是我國寶貴的遺產.你知道哪些中葯?說說這些中葯的葯效.」這些都表明,實行課程改革,要不斷增強課程的資源意識,加強課堂教學的拓展延伸.
葉聖陶老先生曾經說過:「語文教材無非是個例子,憑這個例子要使學生能夠舉一反三.」所以,一篇課文教好後,學生應當感到意猶未盡,教師要有針對性地向他們推薦相關的課外讀物,使學生的學習向課外、課後延伸,並及時地進行反饋、交流,這樣,有利於最大限度地去開發課程資源,促進課內外學習和運用的結合,調動學生學習運用語文的積極性,並不斷擴大語文學習的視野.
二、拓展延伸——行之有效
可以說語文課堂教學拓展已經被廣大教師所接受,但是由於我們缺乏對拓展尺度的把握和有效拓展的經驗,因此在教學中不免出現了一些低效的或者說是無效的拓展.
在教學《小壁虎借尾巴》一課的時候,一位教師花了大量的時間引入科學常識,說明壁虎的特點,觀察壁虎的捕食錄像,了解壁虎的生活習性;一位教師上《荷花》一課,講到「如果把眼前的一池荷花看作是一幅活的畫,那畫家的本領可真大」一句時,說這個畫家就是大自然,然後開始拓展問「大自然還畫了哪些美麗的圖畫」;一個教師上《水上飛機》一課,只花近20分鍾的教學時間,讓學生讀課文並總結出水上飛機外形奇特、特殊用途,而後就補充了網上搜集來的大量的有關水上飛機的圖片、種類及用途
Ⅵ 如何在小學語文課堂中進行有效拓展延伸
語文的外延是社會生活,教師在教學中要有意識地調動學生的生活體驗和閱讀體驗,自覺開發和利用語文課程資源,把語文的觸角延伸到課外。拓展的本質是學生的課外語文實踐。什麼是教學拓展?教學拓展就是指導學生在課文學習的基礎上,把課堂上學到的東西運用到生活中,或在生活中印證課堂的內容,指導學生進行字詞句的練習,進行課外讀寫。恰倒好處的拓展延伸能讓語文課堂更開放!比如說在教學第一單元「我愛閱讀」的主題時,課後我安排了一個關於讀書的綜合性學習,讓學生自由組成小組收集有關讀書的名言或者是故事,也可談一談自己的讀書感受,了解圖書的種類等等。在此基礎上我又組織學生進行了讀書匯報。給了他們展示的平台,結果令我很是欣慰,有詩歌朗誦的、有談讀書感受、讀後感的、有表演課本劇的也有講名人讀書故事的。形式多樣,出乎我的意料。
當我們遇到了應用文,說明文時不是在明明白白地告訴我們課後的拓展延伸也要穩步進行嗎?
五年級上冊第三組《鯨》《松鼠》等這類的說明性文章,在課堂上的學習多少有些不夠盡興,所以應該讓學生根據課文的路途繼續下去,去尋找科學的路徑。適時推介課外讀物法布爾的《昆蟲記》布封的《自然史》。一篇課文教好後,學生應當感到意猶未盡,教師要有針對性地向他們推薦相關的課外讀物,使學生的學習向課外、課後延伸,並及時地進定製HR最喜歡的簡歷我要定製簡歷行反饋、交流,這樣,有利於最大限度地去開發課程資源,促進課內外學習和運用的結合,調動學生學習運用語文的積極性,並不斷擴大語文學習的視野。
從文本空白、懸念處拓展延伸
些文章結尾戛然而止,耐人尋味,留給了學生極大的想像空間,這給學生順著課文思索帶來了機會,可以啟發學生對課文內容作合情合理的推想發展,使學生加深對課文的理解,發展想像力和創造力。如在學習《小木偶的故事》一文後,要求學生根據文中人物的性格特點,充分發揮想像,續寫一個片段:小木偶在賦予了人世間所有的表情後又會遇到什麼人,發生什麼事。
方式多元的拓展延伸
隨著信息技術逐步與學科教學相整合,各種新穎的閱讀方式也隨之出現,如音像閱讀,這種閱讀方式更多藉助於現代音像技術,如電影、電視、廣播、錄像等,比較直觀,它通過畫面、聲音來展示內容,能強烈地刺激人的感官,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例如在教學《開國大典》和《最後一分鍾》時我組織學生觀看了1949年的閱兵儀式及1997年的香港回歸時的交接儀式。再如網路閱讀,這種閱讀方式主要藉助於網路技術,通過上網瀏覽或在線閱讀來達到目的,它的大信息量和快捷的查閱速度是其它閱讀方式無法比擬的,也是現在學生較感興趣、極易接受的閱讀方式。因此拓展閱讀開展過程中同樣可以既有文本的拓展,也有音像資料的拓展、圖片資料的拓展,通過「屏幕閱讀」來拓展學生的思維,從而提高其體驗感悟能力。
同時,拓展閱讀一定要注意要適度,要適合文本,適合學生,適合的時機,適當的數量,合適的方法。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地在紛繁復雜的語文的學科資料中,找到更多更好的學習資料給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