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小學提問技巧
(一)提問要注意啟發式,不要過於簡單
俗話說「打蛇打在七寸上」,同樣,教師的提問要問在點子上,啟發到關鍵處。這對於激發學生的學習慾望、提問學生的能力和發展學生的智力,都是學生有益的。
1、尋求提問的啟發點於新知識的重點處
課堂提問根本目的在於調動學生的積極思維,所以教師要善於從知識結構出發,要把提問的啟發點指向教材的重點或者某些有暗示性的問題,突出重點,分散難點,抓住關鍵。
2、尋求提問的啟發點於知識的鏈接處
小學數學知識具有較強的連貫性,大多數的新知識都在舊知識的基礎上延伸和發展的。在知識的連接點上尋求提問的啟發點,能使學生的思維在「舊知識固定點----新舊知識連接點----新知識生長點」上有序展開,促進良好知識的形成。
3、尋求提問的啟發點於理解知識的疑難處
在學生理解知識的疑難處尋求提問的啟發點,不僅可以及時糾正錯誤,還能讓學生開啟心智,暴露思維,有利於及時點撥和調控。
4、尋求提問的啟發點於解題思路的轉折處
在教學中要積極鼓勵學生從不同角度去考慮問題,大膽的提出合理而與眾不同的解法,教師在必要時進行點撥疏通,鋪路搭橋,充分發揮「主導」作用。
5、尋求提問的啟發點於學生思維受到干擾處
教學教材中許多內容既有相聯系的一面,又有相區別的一面,特別是對於表面相似而實質相異的內容,學生容易產生混淆。這就要求教師備課時要吃透教材,了解學生,適時給予必要的提示,預防產生消極的影響。
(二)提問要具體明確,不要使學生摸不著邊
問題搞的不明確,學生對這樣的提問摸不著頭腦,當然就不能按照教師的意圖去答了。結果浪費了時間,打亂了教學進度。其實這個問題只要提出「這三個數量關系是否相等?」學生是不難回答的。
(三)提問要促使知識逐漸深化
學生對知識的認識掌握,總要經歷一個由不懂到懂、由淺到深的認知過程,教師只有在關鍵時刻恰如其分的提問,才能加速深化過程。
(四)預設具有啟發性和思考性的問題
老師設計問題要突出教學目標,要有思考性,難易程度要適中,難度太小,引不起學生的興趣,難度太大,學生望而卻步。
(五)提問要抓住關鍵
首先要找出教材的關鍵問題,也就是教材的重點和難點。在教材重點處提問,重點就會突破,在教材的難點處提問,難點就會突破。
⑵ 小學語文課堂提問要注意什麼
導語:提問是語文課堂教學的基本形式之一,也是教師教學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從這個意義上講,教學活動中,無論教法怎樣選擇和運用,教師的“問”和學生的“答”總是始終貫穿於整個教學過程中。因此,恰到好處的提問,有助於開拓學生的思維,培養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自覺性,從而提高教學質量。
一、提問的明確性
提問要有明確的目的。為什麼要提出這個問題,通過這個問題達到什麼目的,解決什麼問題;所提的問題本身要明確,詞語要規范妥貼,答案清晰確定。如教學《我的老師》,課後有一個問題:“本文著重寫蔡老師愛學生,還是著重寫蔡老師最使‘我’難忘?”這是一個選擇性問題。這類問題,選項之間必須是不相容的,而蔡老師愛學生和蔡老師最使“我”難忘,兩者在課文中是融合在一起描寫的,它們的內涵雖不一致,並不排斥,是因果關系。全文寫的就是蔡老師愛“我”,正因為愛“我”,“我”才難忘,學生並不難回答。
二、提問的時機性
但凡提問都要抓住有利時機,相機誘發,才會收到良好的效果。“當其可之謂時”(《學記》),即在適可之時教之,叫適時。究其提問的“適可之時”,提問要把握住學生處於“憤”、“悱”的心理狀態時進行。所謂“憤”、“悱”,朱熹曾對此作了解釋:“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這時,學生思維活躍,把握住這個時機提問,有助於學生對問題的深入理解。如教學《葫蘆僧判斷葫蘆案》預習時就向學生拋出兩顆“石子”:一是誰判案?二是為什麼叫葫蘆案?而後課堂就圍繞這兩個問題展開討論,並從而引出:主人公賈雨村和門子兩人的性格特徵,“護官符”的由來,情節的發展變化,統治者判案的內幕,揭露黑暗腐朽的主題等六個方面。這兩顆石子可謂精彩之極,掀起了“千層浪”,可謂時適得宜。
三、提問的適度性
教師設計問題要注意問題的深度和廣度。提問思考的角度和方向,要適度才能誘發其質疑問難的探索慾望。所以特級教師寧鴻彬說:“教師提問的內容,如果過於淺顯,則學生無需動腦;如果過於深奧,則學生無從動腦”。當代中學生,尤其是農村初中生,雖然不滿足於討論簡單的問題,但由於經世有限,認知不足,思維常出現偏差。這就會造成畏首畏尾的心理,簡單問題不屑回答,而疑難問題又不輕易作答。正如蘇霍姆林斯基說的:“興趣並不在於認識一眼就能看到的東西,而在於認識深藏的奧秘”。所以教師要千方百計創設情景激趣,根據學生學習的。最近發展區”設計問題,讓學生利用自己的認識水平,經過認真思考分析後能夠回答,即所謂“跳一跳,摘到桃”。同時,提問數量也要適當。現行語文教學中的以教師為中心的“滿堂灌”課堂教學現象大都廢除,但不能以一種典型的“滿堂問”取而代之。“滿堂問”也不好,學生忙於舉手回答,倉促應對,仍然處於消極被動接受的形式,與新課標中閱讀對話理念是背道而馳的。而沒有問題,或問題過少,則學生常處於一種“無所事事”的墮性中,於學無益。
四、提問的啟發性
啟發式教學要求提問內容要有啟發性,能將學生引入“憤悱”狀態,又能引導學生跳出“憤、悱”的教學靜態。如教學《小橘燈》時讀到:“我低聲問:‘你家還有什麼人?’她說:‘現在沒有什麼人,我爺爺到外面去了……。”’倘若讓學生分析小姑娘話沒說完的'原因,可以這樣設問:“小姑娘話沒說完就停住,是不是她不知道爸爸到哪裡去了呢?”當學生給予否定回答時,可繼續問:“既然知道爸爸的去處,為什麼不直說?”有學生說:“怕別人知道”或“當時不便直說”,這時就可提出關鍵的一問:“文章這樣寫小姑娘,表現了怎樣的性格特點呢?”很明顯,有前面第一提問作鋪墊,學生就較為容易地理解小姑娘此處表現的“機警樂觀”的性格特點。提問要因勢利導,富於技巧性,方能有效地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提高教學效果。
五、提問的漸進性
“漸進性”,即我們常說的“有梯度”。按其課堂提問的形式有三種類型,呈現出二個不同的梯度。
(1)判斷型。如“對不對”,“是不是”之類的正誤、是非問題。用這類提問檢查學生對要領是否明確、理解是否全面、認識是否牢固。 (2)陳述型。如“是什麼”、“怎麼樣”之類的敘述問題。常周這類問題引導學生閱讀課文,熟悉課文,從課文中歸納答案。 因材施教、因勢利導,正確恰當運用以上二種不同類型、不同梯度的提問,可使我們的教學經由表人里、由淺入深的過程,日使學生學得主動、活潑、輕松、愉快,理解深刻。
誠然,課堂教學沒有定式,不是刻板的,常會因人因時因地而變。主動權在教師手中,可以隨機應變,當場發揮,靈活地提出一些有針對性、耐人尋思的有價值的問題,以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
⑶ 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提問技巧是什麼
課堂提問是課堂教學組織的一種主要形式,是促使教學目標達成的一種必不可少的教學手段。課堂提問是一門藝術,運用得好,能幫助學生走進新課程,使他們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能開發學生潛能,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優化教學效果,從本質上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一、課堂提問的誤區
提問在課堂教學過程中處於舉足輕重的地位。富有啟發性、可思性、連貫性的提問能促進教與學之間,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信息交流與反饋,使教學活動變得快樂、輕松、有效。但在實際教學中,課堂提問存在著幾個誤區:
(一)教師問,學生答
提問,自然而然就會被人們理解為「教師提出問題,學生回答」。這樣一來就將提問的意義片面化了。事實上,提問應該是雙向的。課堂中既應該出現教師向學生發問,也應該出現學生向教師提問的現象。現代教學中出現的提問的主體,應該把學生包括進來。
(二)越多越好,越雜越好
提問開始被當作一種藝術或者技術,是以促進學生掌握知識、發展其思維能力為目的。結合小學生的年齡特點來說,教師的提問不能「滿堂飛」,隨意而問,而應該精心備課,精心挑選,精心設計問題,做到「越精越好」。
(三)隨時隨地皆可問
有些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的提問往往會令學生莫名其妙,原因是此問題本該在前面提出,結果由於種種原因錯過了良機,在後面想到時才提出,結果造成內容不連貫,學生思維順序被打亂,教學效果自然不佳。
(四)對啟發的曲解
啟發的關鍵是要掌握時機,要待機而動,而非隨意妄為。隨意的提問不僅不會使學生得到啟發,相反會混淆視聽。有好些教師為了使課堂氣氛活躍,把電視里娛樂節目主持人的那一套學來,課堂倒是活躍了,學生卻不可能得到很好的啟發。
二、課堂提問的技巧
只有得當的課堂提問才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學生產生強烈的求知慾望,自覺自願地投入到語文學習中去,從而更有效地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理解能力和表達能力。要達到這個目的,教師需要精心安排,將課堂教學設計成一環扣一環的「問題鏈」,課堂提問力爭要做到「精、巧、活、深、實」,達到課堂教學的實用高效。
(一)精
所謂「精」,就是精心設計提問,設計的問題要精。沒有思考價值的「淺問題」不提,問題太淺,表面上學生對答如流,實際上起不到應有的作用;同樣若是問題過難,超出了學生的「最近發展區」,學生望「問」興嘆,也是不能達到目的的。提問既要有深度,又要體現層次性,使學生在不斷地「跳一跳摘到果子」的過程中,充分享受到探索的樂趣。如教學《李時珍》一課時,找准關鍵處,可抓住「完善」一詞,層層設疑:「完善」是什麼意思?李時珍為什麼要編寫一部「完善」的葯物書?為了編寫「完善」的葯物書,他是怎麼做的?新的葯物書《本草綱目》是「完善」的葯物書嗎?這樣以「完善」為核心,層層遞進,不僅使學生對「完善」的理解達到全面准確的要求,而且對課文的思路也有了清晰的把握。
(二)巧
亞里士多德有句名言:「思維是從疑問和驚奇開始的。」而體現重難點,在「節骨眼處」巧妙設置的問題更能點燃學生思維的火花。教師要善於用富有啟發性的問題巧妙地激起學生的興趣,引發學生的思考。
例如教學《小壁虎借尾巴》一課,課文到最後,教師可以這樣向學生發問:「同學們想想看,如果小壁虎以後尾巴再斷了,它還會去借尾巴嗎」?這種問題既緊扣文章的重點,引導學生把學到的知識加以總結,又超出了課文本身的內容,給了學生一個發揮想像的空間。
(三)活
教師面對的是一個個的「小世界」,課堂上就要靈活把握問的時機。針對問題的難易,留給學生充足的思考時間和空間,切忌「蜻蜓點水」、「我呼你應」、即問即答,要使學生在充分思考後產生頓悟。
如教學《飛機遇險的時候》一文,理解完第二自然段後讓學生分層,有的學生把第二句劃到了「飛機遇險,情況嚴重」這一層里。教師不要急於對學生的意見表態,而是引導學生去體會句子與句子之間的聯系,使學生在積極的思維狀態中認識語言的內在關系。當然,這僅僅是淺層次的。在課堂教學中,還需要教師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針對課堂教學的實際情況,隨機應變地引導,及時調控課堂節奏,真正使學生在教師靈活自如的點撥下「活」起來。
(四)深
「生活的外延有多廣,語文學習的外延就有多大。」要使學生得到生動活潑的發展,就必須發揮語文對學生在接受祖國優秀文化影響、培養良好品格、情操等方面所產生的潛移默化的作用,把語文教學「面」擴出去,徹底改變教師牽著學生走,學生圍著老師轉的局面。從教師的問轉化為學生的問,讓學生自主地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藉助已有的生活知識和經驗,大膽地向教材、教師質疑,並逐步由「敢問」向「善問」發展,一步步向思維的深層次拓展。
(五)實
教師所提的問題應符合學生的實際,才能達成課堂教學的實效。課堂提問最重要的是把握好「度」,要善於在「度」的多層次中選擇最佳切入點,使提問更實在有意義。
1.難度:教師所提問題要有一定的難度,有一定的思維量,而不能是簡簡單單的用「是」、「對」,或「不是」、「不對」來回答的問題。因為只問「是」「非」對激發學生的積極思考,培養學生的表達能力和衡量學生的知識含金量都是不利的,久而久之,就會使學生存在有僥幸的心理,養成不願積極思考的不良習慣。
2.梯度:課堂教學中,教師應善於提出條理清晰、合乎邏輯和學生認知心理特點的「階梯式」或「分層式」的問題,要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提出不同類型的問題,難易應各有不同,引導學生由淺入深,由巳知到未知,層層推進,步步深入,最終抓住事物的本質。
3.廣度:課堂提問應該緊密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和社會實際而充分展開,不失時機的拓展學生的思維,挖掘學生的內在潛能,培養學生多角度看問題,使學生學有所用,讓學生在解決實際問題中去運用知識和掌握知識,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
總之,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要充分鑽研教學內容,認真領悟提問要求,切實掌握提問策略,精心設計各類問題。唯此,才能真正發揮提問的功效,達到訓練學生思維、培養學生能力的目的。
⑷ 小學語文課堂如何進行有效提問
小學語文課堂想要進行有效的提問,首先他的問題一定不能設置得非常難,設置非常難的話,學生一般都不敢回答不出來,其次的話應該以一些有趣的形式來提問,而不是鹹的提問
⑸ 小學語文課堂如何提問
導語:語文課堂本是精彩的課堂,課堂提問的方式應靈活多樣、不拘一格,更不應該簡單呆板,一成不變。它或者問而不答,造成懸念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或步步緊逼、層層追問,以啟發學生深入思考;或於不經意處發出奇問,以激活學生思維:或在無疑處質疑問難,以培養學生的探索精神……在教中過程中,究竟該採取什麼樣的提問方式,則要具體問題具體對待。
一、讓學生掌握重難點,恰當提問
課堂提問的語言要簡潔,因材施教。教師必須根據教學內容和目的選擇恰當的提問方式,並設計好提問程序,確立好提問重點,切勿一節課里提許多問,生怕學生聽不懂,從而放棄了教學的重點、難點、易混點。這就要求在備課時要想到學生的聽課、教師的講課質量對學生的學習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因此要注意從學生聽課的角度苦心捉摸每堂課的重點、難點,設計課堂提問。如《含羞草》一課教學中。在前一部分就可以抓住“得意”這個關鍵詞語來設計提問。含羞草為什麼這樣“得意”呢?誰能從文中找到原因呢?圍繞關鍵詞“得意”展開教學的過程,每一步緊扣“得意”,從得意的原因、得意的表現,到得意的朗讀,層層鋪開教學,教學重點突出,層次清楚。同樣的,後一部分,也可以圍繞“慚愧”這個詞語展開提問並進行教學。如:得意草和哪些花相比,覺得很慚愧呢?得意草慚愧的原因是什麼,你能從文中找出相關語句嗎?得意草慚愧地說了些什麼,誰能讀出慚愧的語氣來?就這樣,全文緊緊抓住“得意”和“慚愧”這一對反義詞,將教學貫穿始終,教學的重難。
二、增強提問的針對性,把握時機提問
課堂提問要把握住提問的時機,“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說明了提問把握住時機的重要性。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由於小學生的注意力容易分散,教師要創設一定的問題情境,把握提問時機。如果提問早於恰當時機,學生會因為准備不充分,出現啟而不發的現象;如果提問晚於恰當時機,解決了問題,提問也就沒有什麼意義了。要想把握住提問的時機,就要創設一定的問題情境。語文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結合學生實際和教學內容,把握住提問的恰當時機,引導學生深入思考。比如講授《春江晚景》這首詩時,有學生根據文中注釋,提出一個這樣的問題:河豚要浮上水面,那不是成了死魚了嗎?這個問題如果教師沒有提前預想到,要隨機應變給出恰當的理由,有一定的難度。這個時候,教師就可以藉此問題給學生創設問題情境,提問:這首詩是題畫詩,那它的內容是緊扣畫面的,大家想想畫面上究竟有沒有海豚呢?這個問題能啟發學生想像,調動學生的參與積極性,活躍課堂氛圍。
三、轉換角度提問,拓寬四維空間
教師設計的問題,有時並不要求學生直接回答,或者問題本身不能直接以行為的方式求解,這就需要轉換角度:或側面分析,或反向比較;或同中尋異,或異中找同。在進行轉換角度的'設計中,要特別注意方式和行為的恰當和適度。不當轉換會引起飄離中心,無度轉換會造成事倍功半。
例如,《風娃娃》一課,在解決“風能為人們做些什麼”時,教師可以轉換角度,先提出“沒有風時,人們會遇到哪些困難?”的問題,同時讓學生自主觀察自製小風車在無風狀態下的情景,想像自己在炎熱的夏天裡無風時的感受等等。讓學生在具體的環境里,尋找人們對風的需要。再回答問題時,學生一定有話可說。轉換角度,不是迴避問題,而是讓學生更容易地在比較中,在相似或相反中找到更好的解決問題的空間。
四、課堂提問要把握提問的“度”
根據心理學研究表明,學生的認知領域主要有識記、領會、應用、創新等層次。所以,教師要根據學生的這一規律,把握問題的難易度。課堂提問應遵循學生的認知發展規律、思維發展規律、心理發展規律和語文教學規律,因此,要控制課堂提問的“度”,一是難易的“度”,二是時間的“度”。例如控制提問難易的“度”。《給顏黎民的信》中有這樣一句話:“至於看桃花的名所,是龍華,也有屠場,我有好幾個青年朋友就死在那裡面,所以我是不去的。”這個句子表達的意思比較隱晦,為幫助學生理解其中深刻的含義,可設計如下提問:①魯迅喜愛桃花嗎?②龍華既是看桃花的名所,魯迅理應去看看,為什麼不去呢?③這幾句主要表達了魯迅怎樣的感受?第一個問題引導學生從上下文找出有關詞句,明確魯迅是喜歡桃花的。第二個問題是啟發學生理解的關鍵,引導學生理解不去龍華看桃花的原因。第三個問題深入追問,水到渠成,使學生理解這句話蘊含著魯迅對死難烈士的深切懷念,對反動派罪行的強烈憤慨,表達了魯迅愛憎分明的思想感情。
五、讓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提問
我們要使課堂真正成為提高學生素質的主要渠道,就應該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課堂提問,會提問,提好問。在教學實踐中,學生不是不能提出問題,而是不敢提問,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其中很重要的點是學生怕自己的提問得不到教師和同學的認可,或許學生自信心不足,沒有提問的勇氣。因此在教學中教師應為學生創設良好的氣氛,以鼓勵學生提問,對學生的表揚越及時,效果越好,激勵作用也就越大。在教學中,教師要善於捕捉時機,對每一個提出問題的學生充分的肯定,促使他們充滿自信心,對問題提得好的學生,還要倡導全班同學向他學習。
總之,課堂教學過程的核心之一是教師提問,而課堂提問是作為教師的一種必不可缺少的教學技能,恰當的運用提問,可以提升學生思維能力,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有效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⑹ 小學語文課堂如何學會提問
導語:語文的教學方法靈活多變,在眾多的語文教學方法中,課堂提問的技巧顯得尤為重要,因為一節語文課的優劣成敗,與教師能否成功地誘導學生發現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有著密切的關系,因此,教師的課堂提問將制約著學生思維訓練的發展。
一、問題設計力求“精準”
許多語文教師在課堂上的提問要麼空洞浮泛,學生不知道如何回答;要麼浮光掠影,學生無需思考就能迅速回答,這些提問都達不到提問的目的,學生也不能通過提問啟發思維、促進學習。因此,教師在課堂提問的設計過程中,一定要注重科學性、契合性和藝術性的緊密結合,從教學內容出發,精心設計一些富有思考性、啟發性、挑戰性的問題,讓學生的思維跟隨著進行方向和范圍的突破。如果思考程度不深,則問題不能為學生提供思維啟迪的作用,如果問題過難,則容易讓學生產生畏難情緒,同樣不利於學生的學習。如《小英雄雨來》一文的教學中,可緊緊圍繞“我們是中國人,我們愛自己的祖國”這一中心句進行設問:誰來告訴我這句話在課文中出現了多少次?分別是在什麼情境下出現的?作者多次強調這句話的目的是什麼?通過對這些問題的互動討論,學生對雨來的行為和心理活動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對課文的理解以及作者的意圖也更加清晰明確。由於課堂氛圍並不完全按照教師的意志,所以在設計課堂提問時應當考慮方方面面的因素,緊緊抓住教材的重點、難點以及學生的思維習慣,精心設計、巧妙使用,讓課堂提問起到啟發學生思維的效果。
二、把握合適的“度”
課堂提問的切入點和契合點非常重要,教師所提問題必須切合當時的話題核心,必須順應學生的思維方向,必須符合學生的思維水平,才能起到作用。而要達成這些目標,其核心就是要把握好提問的“度”。首先是難度。教師在課堂上所提的問題需要的開放性和靈活性,為學生創造一定的思維量,而不能完全是“是”或“非”、“對”或者“不對”的問題,這將不利於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其次是梯度。教師在課堂上所提的問題群不能是一個個獨立的問題,而應當具有“遞進式”或“分層式”的問題,這樣才有利於學生的.思維和思考向縱深發展。
要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提出不同層次、不同難度的問題,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通過思考得出問題的答案。再次是廣度。課堂提問應當以課本內容為出發點,但又不能拘泥於課本,要與學生的生活實際和社會實際緊密結合,讓學生在學習課文的同時思考生活,拓展思維,不斷提升學生觀察生活、體驗生活的能力水平。從問題的形式上也應當更加多樣化,不僅要有“是不是”、“對不對”或“是什麼”、“怎麼樣”的簡單題型,還應當有“為什麼”、“有什麼異同”、“有什麼意見”等一些需要深入思考的題型,這樣才能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的思維。
三、注重提問的效果
課堂提問的目的在於引導學生把握重點難點、啟發學生進行思考以及進行教學信息的互動反饋,而要達成這些目標,就必須設計更加具有挑戰性、更加開放的問題,引導學生展開聽、說、讀、寫全面訓練,既全面檢驗學生的學習成效,又讓學生的思維在問題的引領下不斷“活化”。首先,問題的指向應當有更大的閱讀空間,而不是拘泥於課文中的某一句、某一段。比如,在《小蝌蚪找媽媽》的教學中,可以設計以下問題讓學生的閱讀空間和思考視野擴展到全篇:同學們,小蝌蚪在與鯉魚、烏龜、青蛙對話時有不同的表現,你們能說出來嗎?這樣,學生回答這個問題時就必須仔細閱讀整篇課文,進行深入的思考才能回答出來。這樣開放性、寬維度的題目,擺脫了傳統的“對話”式問答,讓學生有更大的思維空間,並且在思考問題的過程中還能產生較為獨特的感悟和見解,這對學生思維發展和身心成長都是極為有利的。
四、重視評價的作用
課堂提問能夠有效鼓勵和引導學生通過思維活動消化吸收課堂知識,在此過程中,教師的評價和反饋對學生的思維活動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教師反饋為正面、正確的,學生會在已有的思維活動基礎上進行深化和強化;反之,學生就會根據教師的提示進行思維的調整。並且,學生參與課堂問答互動的積極性和參與度也和教師的評價密切相關,好的評價,能夠激發學生參與的主動性,調動學生情感,活躍學生思維,提高教學效率。而不正確的評價,則將在這些方面起到反作用,不斷挫傷學生參與的積極性。在課堂提問互動之後進行恰當的評價成為影響課堂提問效果的關鍵。
首先,可以讓學生進行自我評價,讓學生對自己的答案進行自我判斷;其次,可以讓其他同學進行評價,讓其他同學判斷該生的回答是否准確全面,並說出理由。再次,教師也要積極地評價,既評價學生積極的態度,又評價答案的正確與否,並引領學生思考的方向。值得注意的是,不論何種評價形式,都應當抓住問題本身,在評價的內容上應當以表揚為主,鼓勵不同意見,鼓勵學生的積極性,這樣才能讓更多學生踴躍參與到課堂問答互動中來。
總之,恰當的課堂提問、高效的問答交流,能夠起到貫徹教學意圖、進行信息反饋、活躍課堂氛圍的重要作用,教師要把握課堂提問的實效性和藝術性,精心設計精準、適度、能夠激發學生思考的問題,積極開展高效的互動活動,激發學生的參與意識,提高課堂實效。
1 趣味性原則
少年心理特點是好奇、好強、好玩、自尊性強。教師設計提問時,要充分顧及這些特點,以引起他們的興趣。提問的內容新穎別致,能激起他們的積極思考,踴躍發言。一些學生熟知的內容,要注意變換角度,使之有新鮮感。切忌用突然發問來懲罰他們的錯誤,也不要故意用偏、難、怪題使他們感到難堪,以至於挫傷他們的積極陛和自尊心。誘發學生的興趣,教師還應以表情、語氣、手勢、教具等各種因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除了提問內容上的新穎別致外,還應在提問的形式上不斷地變化,如整堂課採用形式單一的提問,就失去有意注意,使教學的效會使學生感到乏味,造成學習上的“疲倦”度下降,甚至趨向無效。
2 有效性原則
縱觀近年來的小學語文課堂,在課堂上的提問中存在著許多不容忽視的問題,如問題瑣碎。有些教師認為問題越多,越能調動學生的主動性,越能營造熱鬧的課堂氛圍,越有利於教學目標的達成,因此,從上課開始,教師設計了瑣碎繁多、深淺不適的問題,剝奪了學生思考的空間,擠佔了學生閱讀品味文章的時間,這種違背教學規律的提問形式,使滿堂灌變成滿堂問,失去了問題應有的價值和作用。西方學者德加默曾說:“提問得好即教得好。”語文課堂教學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教師的提問藝術。關注語文課堂提問的有效性,應成為我們每個語文老師必須重視的問題。認知心理學告訴我們,學生所要掌握的知識意義建構需要有精心的問題設計,實現師生互動,雙向交流的方法很多,其中常用且有效的就是恰當地進行課堂提問。然而,在問題的解答過程中,我們卻時常發現:有的學生覺得問題太簡單,提不起興趣:有的學生認為問題太復雜,甚至不舉手、不發言,彷彿置身於課堂之外。很顯然這兩種情況都容易讓學生滋生厭學情緒,這不是課堂提問者的初衷。如何提高小學語文課堂提問的有效性,這是擺在廣大小學語文教師面前非常現實而有意義的問題。
3 科學性原則
提問前教師既要熟悉教材,又要熟悉學生。熟悉教材,把握知識點的傳授的正確性與難易程度,在編制問題時,既不能讓學生答不出,也不能簡單地答“對”與“不對”,難度過大的問題要設計鋪,要使學生“跳一跳才能摸得著”墊性提問。要防止:淺――缺乏引力,索然無味;偏――抓不住重點,糾纏枝“聽”而生畏;空――內容空泛,無從下手。提問適度,節;深――高不可攀,同時又是量力性教學原則的體現。
4 層次性原則
《學記》中說:“善問者如攻堅木,先其易者,後其節目,及其久也,相說以解。”它的意思就是善於提問的老師,如同砍伐堅硬的木頭,先從容易的部分著手,然後再砍堅硬的節疤,這樣,關鍵部分就會迎刃而解。因此,課堂提問必須由易到難,由簡單到復雜,體現出教學的層次性、學生學習的漸進性。所以,教師要從總體教學目標入手,在《語文課程標准》“年段目標”的統領下,根據單元目標和課時目標,設計出具有層次性的問題,引導學有計劃、有步驟、層層深入、一環扣一環地參與學習。如:教學《她是我的朋友》時,教師可以設計這樣一組問題:①課題中的“她”和“我”分別指誰?他們之間發生了怎樣的故事?通讀全文後,先同桌之間互相講一講,然後在全班交流;②小姑娘的傷勢怎樣?課文是怎麼寫的?文中那個詞作了形容?你怎麼理解這個詞語?③阮恆舉手時為什麼“顫抖”?從阮恆“舉手”一“放手”一“舉手”的過程中,你體會到什麼?④默讀課文第8~10自然段,用“――”勾出描寫阮恆獻血時表情、動作的語句,從這些語句你體會到什麼?⑤在輸血過程中,“醫生用輕柔的聲音安慰阮恆,阮恆立即停止了哭泣”,醫生會說些什麼,請把醫生的話寫下來。這五個問題形成―個訓練層次,引導學生從整體把握文章內容入手,通過理解關鍵詞句、抓住人物神態和動作描寫,體會人物內心,全面落實教學目標。這樣,學生在問題的引領下,通過“讀、議、品、評”,實現了學習方式轉變,“聽說讀寫”能力同步提高,內化了語言,強化了語言文字運用,教學層次分明,教學重點突出。
5 整體性原則
提問的目的在於調動全體學生積極的思維活動,不應置大多數學生不顧而形成“一對一”的回答場面。有的教師先點名,後提問,其他學生因預知提問與已無關而袖手旁觀,不動腦思考,以致達不到提問的整體性效果。
6 課堂提問拓展性
《語文課程標准》明確指出:“語文課程豐富的人文內涵對學生精神領域的影響是深廣的,學生對語文材料的反應又往往是多元的……同時也應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課時有盡而課堂無窮,提問有窮而思考無限。拓展提問是語文課堂最具魅力的地方。教學中,我們可以根據教材的內容、主題、結構等進行拓展提問。也可以就學生的學習方法、學習體會進行延伸提問,目的是達到拓展語文課堂的時空,並收到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的效果。學習《火星――地球的孿生兄弟》,我讓同學們探討“火星上是否有生命的存在?”通過這一問題,讓學生在課後通過大量查閱資料,進行考證。在培養學生學習語文的同時,培養了學生探究科學的興趣及愛護地球的環保教育。
教學實踐表明,靈活多樣的提問能活躍課堂氣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培養學生的創造思維和學習能力。相信在新課標的指引下,我們的語文課堂提問一定能走得更加有效,越來越好!
⑺ 小學語文教師課堂提問技巧
導語:教師提問,學生舉手發言,這是課堂教學中很普通的現象。但細細觀之,卻也是心態種種氣象萬千。提問是課堂教學中引導學生學習知識,發展思維、技能、情感等的重要手段,它可以幫助學生,啟發思考;引導學生參與討論、發表意見;具有評價、反饋功能,但是,在教學中許多教師因種種原因提問不是太寬,就是太窄;不是太深,就是太淺;不是不著邊際,就是零零碎碎,大大影響了教學的質量和效率。
一、課堂提問的誤區
課堂提問在教學中佔有重要地位,好的提問能促進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進行有效的鏈接,使學生的學充滿快樂,提高效率,能夠給學生更多思考的空間。但在實際教學中課堂提問存在著幾個誤區:
1.提問頻繁,數量多
試想一想,一堂課45分鍾,平均每分鍾就問一個問題,所提問題過於簡單,幾乎只有一個答案。學生被諸多的問題牽著鼻子走,哪有時間進行思考!往往是在一個連著一個問題“轟炸”下“不假思索”地忙著回答和應付。這樣的提問毫無效果。因此我們應該精心備課,精心挑選,精心設計問題,做到越精越好。
2.不給學生思考空間
教師在平時教學中,特別是公開課教學中,只是把提問作為教學的一個表現形式,不注重提問的教學效果,往往一個問題提出來後,大部分學生還沒有弄明白是怎麼回事,就急於讓學生回答,教學效果大打折扣。提問的目的是提高學生的思考能力,就應該給學生充分思考的空間,真正地提高的教學效果。
3.教師傾聽缺乏耐心
很多時候學生游離於課堂之外,因為老師沒有養成傾聽的習慣挫傷了孩子學習的熱情。比如,學生的話還沒有說完,你就搶口強說;學生的話還沒有聽清,你就迫不及待的發表自己的見解;學生興致勃勃地發言,你卻心盪魂游目光斜視。學生還會全神貫注地投入到課堂中去嗎?
因此教師不僅要會問,而且還要會傾聽,成為一個好的傾聽者。因為“聽”是一門綜合藝術,它不僅涉及到人的行為、認知和情感的各個層次,而且需要心與心的理解。教師在學生回答問題時,要將自己的全部注意力都放在學生身上,給予對方最大的、無條件的真誠的關注,明顯表示出你對學生的尊重與興趣。學生可從教師的這些行為中得到積極的情感反饋——老師對我說的很在乎,我所說的一切很重要。只有老師對學生的回答認真傾聽,使學生產生一種成功的喜悅感,才能使提問達到更好的效果。
二、課堂提問的技巧
教師恰到好處的提問不僅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啟迪學生的思維,還能活躍課堂氣氛。若提問不恰當,既浪費了時間又達不到實際效果。因此,課堂提問的效果決定著一堂課的成敗,那麼教師在課堂上應該怎樣去提問呢?在這里,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些我的看法:
1.摸清學生,面向全體
在教學過程中,要求教師對學生的情況了如指掌。為此,教師必須深入實際,調查研究了解和掌握學生的思想動向,知識基礎,接受能力,思維習慣動機情緒及學習中的困難和問題等。有了這些方面的基礎,教師方有可能有針對性提問啟發,既做到面對全體學生,又做到面對個別學生,基於因材施教的原則,教師對課堂提問做出層次設計以後,到課堂上實施時,應注意把較難問題安排給“優生”答,或在合作學習時討論解決。把容易的問題安排給“差生”答,這樣可以激發“差生”的學習積極性,啟發和培養他們的思維能力。同時,老師在提出問題後,還要隨機點撥,為學生的思考“架橋”,降低問題的坡度,以利於逐步接近“目標”,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從學生的實際出發,面向全體,讓每個學生都成為課堂的主人、學習的主體,使得班內各層次的學生都得到發展。
2.精心設計問題
教師要針對所學內容有目的地設計好問題,比如說我需要在哪個環節提問,提什麼樣的問題?這個問題該怎樣來引入?這樣問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嗎?等等這些都要提前想一想,千萬不能隨心所欲,雜亂無章,漫無中心。要引導學生通過這些問題層層深入理解課文。若是想到什麼就問什麼,跳躍性比較大,學生就會不明所以,來不及思考。新課程標准中提到:“遵循學生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規律,選擇教學策略。”所以在教學中設計問題不求多,而求精。問題不宜太簡單,太簡單沒有思考價值,對教學不起作用,不能發展學生,不宜太難,太難的問題超過學生的“最近發展區”也不能達到教學目的,提出的問題,就如跳一跳能摘到的蘋果,讓學生產生成功的喜悅。例如,在教學《黃河是怎樣變化的》時,教師提出“黃河發生了哪些變化?她原來什麼樣的?是什麼原因引起黃河的變化?”既難易適度又抓住文章的主要內容。
3.激發興趣,引導學生問與答
“提問”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一種有效手段。課堂上教師要問,學生也要問。有時問了還要依靠自己的回答。教師在學生讀完新課文後可以提問﹕有沒有不懂的地方?有,請提出來。講課開始讓學生問,講完後還是讓學生問。遇到有啟發性的問題也不妨讓學生自己思考,自己找到答案回答。這不是走形式讓學生問,而是實實在在地讓學生問,讓學生回答。例如教授《小壁虎借尾巴》一課時,學生問,小壁虎是動物不是人為什麼用單人旁“他”而不用“它”老師說:“有沒有那位同學幫助他?”馬上有學生回答,“那是作者叔叔把壁虎當作人來寫,把他看成有生命的人。學問,原來有學有問,在學生的問題中體現了學生參與精神,在學生的回答中,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在提問與作答的結合中,使學生的思維得到了實在訓練。提問是為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喚起學生語文的熱愛,對學習充滿信心。
4.善於把握提問、啟發的最佳時機
一般來講,教師提問有課前復習提問,導入新課的提問,課前引導啟發學生思考的提問和最後的總結性提問。雖然一節課中提問的次數是不定的,但一定要把握好提問時機,什麼時候提問最能啟發學生的思維,最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教師一定要仔細思考和觀察,根據所學內容和學生的實際情況,逐步深入展開提問。這也需要老師在課堂實踐中不斷反思,才能做到游刃有餘。
例如:《大瀑布的葬禮》。先讓學生觀看塞特凱達斯大瀑布枯竭過程錄像,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老師提問:“大瀑布即將無奈地走完她短暫的人生之路,面對一群群深深傷害過她,又來祭奠她的人,大瀑布想說的話是什麼?”學生回答:“如果我是大瀑布,我想說的話是,我的今天就是你們人類的明天。”“你們早知如此,何必當初?”“我對這位巴西總統有意見,你為什麼不早懲治亂砍濫伐的人?”。這樣的提問可謂是一石激起千層浪,充分將學生引入到情景當中。
總之,課堂提問既是推進教學進程的一種手段,也是及時反饋學生學習情況的一座橋梁。我們應該認真思考“問什麼”和“怎麼問”,讓課堂提問成為課堂教學中老師和學生之間成功互動學習的最好體現。
⑻ 小學語文課堂教師提問的技巧
導語:有人說:“一堂好課往往起源於一個好問題,一個優秀學生往往也在於他提出一個有價值的問題,是一個會提問的人。”可見,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學生求異創新的火花並使之成燎原之勢,進而養成創新的習慣更是當代教育工作肩負的歷史重任。宋代著名學者陸九淵說:“為學患無疑,疑則有進,小疑小進,大疑大進。”課堂提問是教學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巧妙地使用,會使課堂氣氛活躍,學生思維開闊,教學效果良好。
一、圍繞課題提問
課題是文章的眼睛,也是整篇文章內容的精髓。特級教師於漪說過:“課的第一鍾要敲在學生的心靈上,激發他們思維的火花,或像磁鐵一樣把學生牢牢吸引住。”成功的課堂開頭是師生建立感情的第一座橋梁,也是經營整個課堂氛圍的第一道關卡,更是誘發學生走進文本,體會文章思想感情的凝聚劑。
在上課伊始,教師如果運用富有激情的話語,抓住總纜全文詞句設計富有價值的問題,這樣既能引導學生把注意力指向新的學習課題,引起學生對課題的關注,激發學生自主探究的慾望,又能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使他們保持最佳的學習狀態。如在教學人教版語文第十二冊教材中的《將相和》一文時,筆者用簡短、富有激情的話語把學生引入本課的內容學習,隨即板書課題提問學生:“同學們,讀了這個題目你最想知道什麼?課題的題眼又是什麼?‘將’和‘相’為了什麼事鬧不和?後來又是怎樣和好的?你想知道嗎?”簡短的幾個問題牢牢吸引著學生的注意,話音未落,學生們爭先恐後地打開文本閱讀起來。這樣的提問,在很大程度上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促使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同時也培養了學生自主閱讀的能力。
二、圍繞課文思路提問
教育家葉聖陶先生說過:“凡讀一篇文章摸清作者的思路是重要的,按作者的思路去品讀、去理解才能透徹。”思路即文章的脈絡,也就是文章的主要線索。教師設計提問如能緊扣文章思路,學生就能夠順藤摸瓜,有“序”可循,從而更好地理解課文。
如人教版語文第六冊教材中的《海底世界》是一篇精讀課文,文章具體介紹了海底世界的奇異景色和豐富的物產,課文思路清晰,首尾呼應。在教學時,教師應緊扣這一特點設計提問:“課文的開頭和結尾有什麼特點?又有什麼關系?哪幾個自然段寫了景色奇異?哪幾個自然段是寫物產豐富?”以上第一、第二個問題從全篇文章思路著眼,幫助學生弄清了課文開頭是以提出問題引起全文,結尾以回答問題總結全文,開頭和結尾一問一答首尾呼應,並理清了文章的思路,即文中先用兩個自然段寫出海底的奇異景色,再用三個自然段寫出海底物產豐富,使學生對全文的脈絡形成完整的印象,加深了對文中“物產豐富”這一重點段落的理解。
三、突破疑難,誘發學生提問
在語文教學中,學生由於捕捉不住課文要點而不解其意,教師就應適當指點幫助學生找到突破口,掃清思維障礙、理清思路線索,讓學生思維暢通,拓寬思路。
如在教學人教版小學語文教材第十冊《草船借箭》一文時,學生先精讀課文,了解文章大意後,筆者有意識地讓學生再次齊讀課題。有一名學生讀完課文站起來說:“老師,諸葛亮明明是用草船去騙曹操的箭,使曹操損失了十萬支箭,課題為什麼是草船‘借’箭,而不是草船‘騙’箭呢?”面對學生的疑問,筆者並沒有急於表態,而是把這個問題交給大家思考、討論。筆者說:“同學們,這位同學說得好,老師也有同樣的感受。是啊,課題為什麼不用‘騙’而用‘借’?你們誰有不同的看法?”思考片刻後,學生們紛紛議論起來,你一言我一語,課堂氣氛非常活躍。有的同學說:“諸葛亮很聰明,想出這個絕妙的辦法既不引起曹操的懷疑,自己也完成造箭任務,何樂而不為?”有的說:“是曹操疑心重的結果,不是諸葛亮有意要騙曹操的箭。”……學生們通過激烈的辯論排除了疑點,最終共同解答了問題,進一步體會到作者用字的巧妙。
四、發揮學生的想像提問
科學家愛因斯坦說過:“想像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概括著世界上的一切,這充分說明了想像力的重要性。”語文教學應重視激發學生展開想像,讓學生通過想像當時的情境進入角色,深入理解思想內涵,體會不同的情感。
如在教學人教版語文六年級上冊《大瀑布的葬禮》一文時,當學生朗讀“幾年後大瀑布逐漸枯竭,像生命垂危的老人一般,形容枯槁,奄奄一息”這一句話時,為了拓寬學生的思維進行大膽想像,筆者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如果你就是瀑布,此時此刻你想對人們說些什麼?”當學生讀到“給瀑布舉行葬禮時”,筆者又不失時機地提出這樣的問題:“如果你是巴西總統,你在大瀑布葬禮上的演說詞是什麼?”筆者抓住契機讓學生在讀中理解、在讀中品味、在悟中表達,這樣的設計提問不僅使學生對語言能靈活運用,他們與課文的對話也超越了教材、跨越了時空,激起了他們對瀑布的熱愛與同情,對環境的憂慮以及對人類自身的譴責。
五、圍繞升華主題提問
主題就是一篇文章的中心思想,是文章的靈魂。教師教學生學習一篇課文時,不但要引導學生通過揣摩語言文字體會文章的中心思想,還要使學生在學習中進一步感悟文章主題。教師在語文教學中可以圍繞升華主題這一目標設計提問。
例如,在教學人教版語文教材第九冊《鯨》這篇課文時,學生通過閱讀了解鯨的特點、種類進化和生活習性等,教師就要抓住學生的興趣點,引導學生展開討論,如讓學生思考如何保護海洋動物。當學生為保護海洋動物出謀劃策,懂得了如何保護動物時,教師再讓學生進一步探討:人類如何保護自然。學生通過搜集資料、請教他人、寫作小論文等深入了解人類與動物、人與自然的關系。這樣教學,不但升華了課文主題,而且發展了學生的思維能力,達到有效教學的目的。
課堂提問是開啟學生智慧之門的鑰匙,除了上述課堂提問技巧外,還有依據教學目標設計提問、啟發學生自主提出疑問或圍繞細節設計提問等,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只有有效利用課堂提問指導學生學習,才能真正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⑼ 小學語文教學中課堂提問要注意什麼
z
直接搜索 小學語文教學中課堂提問要注意什麼
難度適中,能夠激發起學生的回答熱情,善於引導鼓勵和表揚學生,學生回答錯了後不要隨意批評學生,注意給每一個孩子回答的機會,給與回答問題的學生適當的鼓勵和獎勵,包括精神獎勵和實物獎勵。維護好課堂秩序,不要讓學生大聲喧嘩。對於觀點不同的學生不要讓其發生互相謾罵的事情,要讓其友好的回答和辯論。注意引導學生怎麼樣回答,給出適當的提示和回答方向。
第一:提問要淺顯易懂;如果太深奧,孩子們不知如何回答。
第二:提問要結合學生的知識面,多引導。
第三:提問要能激發學生的想像力。
①提問求難易適度;
②提問求精不求多;
③提問求教師善誘。
1.要注意提問的對象。
2.要注意提問的類型。
提問要淺顯易懂;如果太深奧,孩子們不知如何回答。
一、提問要突出課文重點,有層次感
在設計課堂提問時,首先要深入鑽研教材,准確把握教材。應根據不同的課型,不同的教學目的、要求,理出教學的重點難點,提問的重點應該將問題集中在關鍵點上,問在最需要問、最值得問的地方,以突出重點,攻克難點,提高課堂效率。
二、提問要面向全體學生
教師對學生提問要面向全體學生,不能只局限於針對少數優秀生,如只限於向少數學生提問而冷落大多數,他們會覺得老師偏心,不利於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面向全體學生,充分體現「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思想,調動每個學生思考問題的積極性,讓全體學生參與教學過程,讓每一位學生都有回答問題的機會,體驗參與和成功帶來的愉悅 。
三、提問要抓住重點
歸納主要內容,要在「重點」兩個字上下功夫。一篇文章是由幾個段落組成的,但是總會有一兩個主要段落。文章的中心思想,往往體現在這些段落中。我們要邊讀邊想:這篇文章寫的是什麼人什麼事?什麼景什麼物?哪些段落是重要的?從而歸納出主要內容。
用抓重點歸納主要內容的方法要注意兩點:一是在一篇文章中往往有一兩個重點段,應准確判斷,才能正確地歸納主要內容。二是歸納主要內容語言要簡潔、明了。
歸納一篇文章的主要內容,語句可多可少,但是要寫明白,重點突出,因此,要在認真閱讀的基礎上,恰當地組織語言和運用語言。
用抓重點歸納主要內容的方法要注意兩點:一是在一篇文章中往往有一兩個重點段,應准確判斷,才能正確地歸納主要內容。二是歸納主要內容語言要簡潔、明了。
歸納一篇文章的主要內容,語句可多可少,但是要寫明白,重點突出,因此,要在認真閱讀的基礎上,恰當地重點進行提問。
陶行知還曾說過:「發明千千萬,起點是一問。禽獸不如人,過在不會問。智者問得巧,愚者問得笨。人力勝天工,只在每事問。」可見提問有巧笨之分,巧妙的提問能夠開啟智慧之門,激起思維的火花,引起情感的共鳴;笨拙的提問則會降低興趣,澆滅火焰,索然無味。因此,我們說:課堂提問是一門藝術,運用地好,能幫助學生走進課堂,與老師、同學交流溝通;走進文本,與作者、歷史對話暢談;能幫助學生開動腦筋,培養學生多問、敢問的求學精神,培養良好的思維習慣,從本質上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我認為應注意以下幾點:
1、著眼於文章的「補白點」提問
抓住課文中某些故事情節、人物對話、神態,物體描繪等方面也留下空白,給學生提供了遐想、體會、補白的空間。教學中如果能夠抓住這些「空白點」精心設計「補白式」的提問,就能夠喚起學生無限遐想,激發學生思維,進而與作者的情感產生共鳴,進而豐富對課文知識的感受與情感的感知。
2、在課文題目處提問。
題目是文章的眼睛,有表情達意、揭示主題的突出作用。對於每一篇文章的題目,都應設計一些耐人尋味的問題,激發起學生學習的慾望。
3、在關鍵字詞處提問。
可以抓住這樣的詞語,設計恰當的問題,採取層層剝繭的辦法,幫助學生弄懂文本的要點。如果老師問題設計得巧,學生往往會對這樣的段落印象深刻,重難點會迎刃而解。
4、問題要明確。
教師在設置問題時,問題的指向要明確,即需要明確要尋找什麼樣的答案。如果范圍太大,學生就會無從下手。
5、要保證有思考問題的時間。
在問題實施的過程中,要給學生適當的思考時間。新課程標准強調「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這就要求教師把課堂的重心從如何教轉移到學生如何學的目標上來。在這樣的要求下,教師必須給學生足夠的自主思考的時間,多聽聽學生對問題的回答,在與學生的反饋交流中,檢驗自己提問的效果。
提問的前提應當是學生充滿興趣、信心地自主學習。不應當用提問來牽著學生的鼻子走,而應充分掌握提問的藝術,適時、適當、適度地提問,充分發揮提問的作用,只有這樣,才能上出實效性的課。
在進行課堂教學中,教師為了做到有效教學,首先得轉變教育教學理念,用新的眼光去審視學生,放下師道尊嚴的架子,做學生學習的合作者、協調者。新的時代對教師提供了新的機遇,同時也給我們帶來了新的挑戰。要想做一個能適應新形勢的合格的教師,需要教師做的工作還很多。對有效教學我的理解和感悟有:所謂「有效」,主要是指通過教師在一段時間的教學之後,學生所獲得了具體的進步或發展。也就是說,學生有無進步或發展是教學有沒有效益的唯一指標。課改專家、華東師大崔允郭博士說:「教學有沒有效率,並不是指教師有沒有教完內容或教得認真不認真,而是指學生有沒有學到什麼或學生學得好不好。如果學生不想學或者學習沒有收獲,即使教師教得很辛苦也是無效教學。同樣,如果學生學得很辛苦,但沒有得到應有的發展,也是無效或低效教學。」我覺得有效的課堂提問應注意一下幾點:
一、相信學生,還學生「學習的主人」的地位。
新課程主張還學生「學習的主人」的角色定位,讓學生在整個學習活動中自主參與,自主實踐,大膽探索和勇於創新,於是,教師要從主角、主演主動讓位,一是作學生發展的促進者,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學生學習和成長的引導者,激勵者,作學生學習活動的參與者;二是作教學行為的研究者,課程資源的開發者和建設者。因此我覺的在教學新的內容之前,要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布置給學習任務,讓他們去自學,大力倡導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如:在教學《開國大典》一文時,為了讓他們真正體會到中國人民對新中國成立時那種萬分激動,喜悅的心情,課前布置他們閱讀或觀看一些描寫近百年來中國人民遭受帝國主義侵略、奴役的事例的文章,書籍,影視作品等,這樣,學生帶著一些有關課文內容的一些背景資料上課,在課上,通過教師的引導和提問,學生會把把他們准備的學習資料在課堂上交流,這對學生認識和理解新中國成立的意義,激發學生的熱愛新中國的感情很有幫助。這比教師在課堂上生硬的講述效果要好的多。
二、還語文課堂應有的魅力,從形式訓練的誤區中走出來。
傳統的課堂教學在「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訓練為主線」的教學觀的指導下語文教學強化訓練與與應試教育一拍即合,使訓練變成了脫離了語文教學的主旨,,語文課淡化了情感熏陶,使本應具有審美的。詩意的、充滿情趣的語文教育,缺乏了應有的魅力,從而導致了語文教學耗時多而收效小的尷尬局面。於是我們要認真審視、反思我們的語文課堂教學,注重課堂教學的實效性。注重人文教育,尊重個性。在課堂上怎樣使學生敢提問、會提問?老師引導學生思考提問,學生加深了對課文內容的理解,課堂教學中要滲透各種能力的培養,尤其是思考能力,讓學生在語文課上得到鍛煉,受益終生。
課堂提問是師生心靈的對接、意見的交換、思想的碰撞、是師生合作與探討,是實現知識的共同擁有與個性的全面發展。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提問是通過師生間的「對話」來實現的,對話的主體是平等的,彼此間是合作的,氣氛是放鬆和諧的,心態是敞開、接納與共享的。
三、尋找提問的最佳時機,注重實效性,反對華而不實。
有效課堂教學提問要注意以下幾點:
1、課堂提問要新穎。
所謂「新穎」,就是教師提出的問題要有新意、有價值,出乎學生的意料,讓學生的能力得到培養,能激起學生探究問題的興趣。
2、課堂提問要具有啟發性。
提問對學生來說是一個引發思維的出發點,因此語文課上的提問應是經過認真推敲,能激發學生興趣、激活學生思維的。啟發性的問題能引起學生主動探索,能誘發學生展開思維的翅膀。通過比較啟發,一方面調動學生看書思考問題的積極性,另一方面也讓學生體會到作者用詞的准確性,從而學習一些習作方法。
3、課堂提問要有包容性。
一問一答的教學形式在課堂教學中較為常見,這種簡單機械的問答會使學生產生厭倦情緒。因此,我們要由「小步提問」變成「大步提問」,一節課要有1到2個大問題以引起學生大塊地活動。要給學生留下大塊的思考空間,從而調動學生的思維積極性。如:教學《只有一個地球》一文,可以提煉一個大問題:「為什麼說我們這個地球太可愛了,同時又太容易破碎了?」這樣,問題的內涵就比較豐富,學生思維的空間就大一些,他們就能從文章中找到不同的內容來說明,並從不同的角度來談出自己的看法。使學生受到應有的教育和鍛煉。
4、抓住時機,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
為學患無疑,疑則進也。常有疑問,才能常有思考;常有思考,才能常有創新。因此,教師要抓住一切機會,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理想的風箏》一文,我們就可以讓學生讀完課題之後,針對課題來提問。學生也許會問:為什麼風箏是劉老師的理想?我們應怎樣對待生活?等等,這樣,學生帶著自己提出的問題再來學習課文,就會比老師先提出問題,再來讓學生帶著教師的問題來學習課文,效果會好得多。
有效學習是發展學生的創新思維。大量的研究表明,探索性的、自主的、研究性的學習對發展學生的創新思維很有效果。有效學習主要是指學生自主的、探索性的、研究性的學習,這也是我們要著重發展的學生的學習活動。有效教學的理念,關注學生需求是重要核心,而關注的心理基礎則是尊重,尊重是人文、平等的具體體現,是社會交往中的素質要求,是誠信,關愛,協作等品質的形成基礎。教師尊重學生,是實行新課程改革的重要前提,沒有尊重學生,課改無從進行。古人常說的「師道尊嚴」應該有一個正確的解釋,即有尊嚴的是知識,而不僅僅是早一點掌握知識的人,教師不應該僅僅停留在「陽光下最燦爛的事業」這一光環下沾沾自喜,而是要平和心態,平等尊重,只有尊重學生,才能切實地關注學生,站在學生的角度看問題,關注學生的情商,才能真正的接近學生,使每一個增長率教學環節能夠在學生身上發生作用,才能根除諸如為片面提高成績而佔用學生休息時間、滿堂灌、拖堂、體罰羞辱等課堂教學頑疾,才能使用權有效的理念在教學過程中得到具體的貫徹落實。
關注學生參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就要做到:一是要提高學生課堂主體意識,淡化教師的「理性權威」意識,消除教師的「話語霸權」角色。二是要強化學生的自主建構意識,使教學內容符合學生內在需求,從而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三是要重視學生的學習能力的培養,講方法、講規律,一課一得,得得相連。四是要關注學生中的弱勢群體,不搞「一刀切」,做到因材施教,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受到關注,都能獲得成功的體驗。
我想:民主、開放、科學、平等的課堂有效性提問,是我們每個教師都追求的,讓我們的課堂都成為有效性課堂,讓課堂上的學生在課堂上得到個性的張揚、讓我們的學生在有效性課堂的春風沐浴下受益終生吧!
⑽ 小學語文課堂提問的技巧
導語:提問能起到設疑、解疑和反饋的作用,能指明方向、承上啟下、啟發思維和調節氣氛。合理的提問,有利於開發學生智力,啟發學生思維,活躍課堂氣氛,提高教學質量。
一、巧設懸念,激發參與興趣
認知的內驅力是一種指向學習任務的動機和求知的慾望。可見,認知的內驅力是維持學生的注意力促進學習的根本力量。學生認知結構的發展和思維的矛盾運動是參與學習的真正內動力。課堂上,學生的思維往往從問題開始。在學習新的課文時,應首先激發他們的參與興趣,這就需要巧設懸念,啟迪思維。“看題目,設懸念”不失為一種好辦法。因為課題是文章的“眼睛”,透過“眼睛”可以窺視文章的條理、內容。圍繞題目設問,可以誘發學生的好奇心。例如:教學《竊讀記》一課,學生看到題目後問:“竊”是什麼意思?誰在竊讀?在什麼地方竊讀?為什麼要竊讀?怎樣竊讀?帶著問題學習課文,學生學有方向,而且這些問題給學生留下了懸念,激發了他們的參與興趣。
抓住課題,巧設懸念,能有效地引導學生的認識方向,激發學生參與學習的興趣。
二、營造氛圍,引領積極參與
現行小學語文教材薈萃了許多名篇佳作,文章蘊含著作者豐富的情感,易於我們營造良好的情感氛圍,促進學生積極參與學習。
在《麻雀》一課教學中,我通過自由讀,同桌對讀等多種方式,為學生提供了積極參與學習的空間,保證了學生學習的“面”和“量”。接著,我又巧設情境,讓學生感受、體驗角色,激發表達慾望,讓學生讀出感情,加深理解了課文。對詞語的理解,我也沒有簡單地把現成的結論告訴學生,而是引導學生聯系課文內容自己讀書,相信學生能自己解決疑難,幫助學生總結學法,激勵學生把自己的理解用動作表演出來,加深學生對詞語的理解。在表演中笑聲不斷,掌聲不斷,學生在活動中,在歡樂的氛圍中深刻理解了“扎煞、絕望、石頭似的”等詞語。對於句式的掌握,同樣是在師生互動中完成的。交流口頭造句的學生很多,教師十分關注學生的學習狀態,認真傾聽每位學生的發言,敏銳地判斷答案的正誤優劣,並迅速地一一作出應對,老師的應答,或鼓勵,或致謝,或建議,或點撥,無不恰到好處,這種不只是學習內容、方法的交流,更是情感的溝通。在師生的互動過程中,學生得到多方面的滿足,教師的創造才能和主導作用也得以充分發揮。在豐富而有趣的課堂活動中,營造了學生參與教學過程的氛圍。學生能夠主動思考,發表意見,不僅使學習氣氛圍輕松愉快,也使學生的認知能力得以充分發揮。
營造氛圍光靠創設情景是不夠的,還要根據教材特點,藝術地把學生引入一種境界,動情動感,在文章關鍵處,抓住牽一發而動全身的問題發問,讓學生讀思結合,突破難點,讀懂課文。例如,學習《月光曲》,我設計了如下問題:月光照進茅屋後,屋裡的景象發生了什麼變化?融融月色中貝多芬會怎麼想?學生帶著這些問題精讀描述月光照耀下小屋的這段文字,對於了解貝多芬在什麼情況下產生創作靈感有著啟示作用。又如在課文內容的矛盾處設問,《海底世界》中寫海底很寧靜,又說海底的動物常常在竊竊私語,把這些矛盾展現在學生面前,將關鍵問題找出來,好比把打開知識之門的鑰匙交給學生,由他們自己開鎖,在知識寶庫中尋奇覓寶。在開鎖過程中悟出學法,找問題,邊讀邊思,讀懂課文。
三、質疑問難,引導主動參與
布魯納認為:“知識的獲得是一個主動的過程。學習者不應是信息的被動接受者,而應該是知識獲取的主動參與者。”因此,課堂教學中鼓勵學生質疑問難,是發揮學生主體作用,教學生學會學習的一個重要舉措。
如教學《落花生》時,當學到父親把花生的'好處與蘋果、桃子相比較時,一位學生提出不同看法:蘋果、桃子把鮮紅的果實高高地掛在枝頭上,使人一見就生愛慕之心,這並不是缺點。正如現在做好一則廣告所產生的良好效益一樣,勇於發現自己,推銷自己並沒有錯。這位同學的見解得到了不少同學的支持,我也及時表揚他有個人的見解,但又話鋒一轉,點出在本文中,父親主要是通過比較來贊美花生默默奉獻、不炫耀自己的品格,並非貶低蘋果和桃子,不同的看法應該鼓勵。
教學中,要教給學生質疑問難的基本方法。其一,何處質疑。引導學生從課題上發現問題,從字詞的用法、語句及課文內容的含義,以及標點的使用等方面,提出疑問。其二,何時質疑。一般來說,有關課題的質疑,宜在課之始,從而帶著問題學習課文,使學有方向;對課文語言表達的質疑,宜在課中間,邊學邊問,學問結合,使興趣倍增,收獲更大;對情節發展,篇章結構安排等方面的質疑,宜在課文尾,有了前面的鋪墊,提出的問題會更深入,理解得也會更透徹。
實踐證明,課堂教學中讓學生質疑問難,不僅能引導學生主動參與,而且有利於融洽師生感情,使學生樂學、好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