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怎樣打造富有詩意的語文課堂
做好「價值」的引領。詩意語文,其靈魂,就是「價值」,它寄寓著崇高,純真,善良和美好。在學生的人生價值取向上,語文教師肩負著重要的引領之責,給學生「授業」、「解惑」的同時也不忘「傳道」———傳價值取向之道。為此,我利用語文教學之便,每周定期舉行「實話實說」活動,對社會上的一些熱點問題,以公平、公正、合理、和諧、誠信為標准,引導學生演講、討論,或口頭表達,或訴諸筆端,以此來辨明是非善惡,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❷ 如何構建高效理想詩意課堂
創建高效課堂
教學質量是學校的生命線,提高教學質量就必須從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出發,向四十分重要質量,減輕學生課業負擔,使學生樂學、會學、善學。
一、「觀念超前步步領先。」轉變觀念是教師的首要任務。要想成為一名合格的教師,就必須毫不猶豫的屏棄舊觀念,轉變舊思想,改變舊做法。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適應新的教育形勢,使自己成長的更快。
教師要認真學習新課程理念,把這種理念消化和吸收,並轉變為教學行為。要把課堂還給學生,明確學生是主體,是主角,教師是主導,是配角。課前貫徹導備法,課上實施有目標的教學,學習和實踐「三A」教學模式,課後及時反思。提高他課堂教學效率,同時使教師個人得到專業發展。
二、備課是上課的基礎。在備課時要採用「導備法」。具體做法:教師在備課前先要看本單元的測試題,了解本單元的訓練重點。再看每一課的課後習題、課時檢測,把握每節課的訓練要點,並有針對性、有所側重地在學案中有機滲透到課堂上。
三、課堂實施目標教學、講練結合。
「有目標的教學,如百米賽跑;無目標的教學,如飯後散步。」本著這一指導思想,無論是新授課,還是復習課,教師都應該先領著學生明確本節課的學習目標,讓學生一上課就明確地知曉,這節課學什麼,應該掌握和了解什麼,學會哪些知識,怎麼學。這樣一來,就能有效地避免教學的盲目性和隨意性。
怎樣使學習目標具有針對性和實效性,對學生的學習起到導航引領的作用呢?
1、在確定學習目標時,認真把握學生的知識水平、認知特點,
2、整體考慮了教材的編排、教參的建議,從實際出發,將課後思考題、《隨堂檢測》、單元過關等相關的練習內容進行有機地整合,讓學習目標「簡」卻「精」,「少」而「實」。
3、學習目標制定要合理、科學,針對教學重點和難點進行設計。明確學習的具體內容、方法及時間,使學生學有目的,思考有方向,。
4、教師要訓練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的能力,進行方法的指導。如果學生不具備自主學習的習慣和能力,是無法完成學習任務的。而且易使優生更優,差生更差,使學習方式流於形式,造成課堂效率低,也會使學習能力弱的學生濫竽充數,不能得到提高。因此,在日常教學中重視學習習慣、學習能力的培養是我們首要解決的問題。
5、教師在課堂上要少講、精講,講練結合,當堂訓練,檢測目標實施情況,以便於及時掌握學生學習的情況。教學環節要設計合理,環環相扣,教師講解時語言精練,不拖泥帶水。
課堂上講練結合最大的好處是做到了堂堂清,能夠從一個個具體的知識點入手,提高課堂效率。
新課程要求教師轉變教學模式,由以前的關注教材轉變為關注學生,由「以教定學」轉變為「以學定教」,以教促學,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和實際需要,靈活調整教學思路。為了確保學生在課堂上學有所得,需要教師精心設計好每一個教學環節,並且要做到精講多練,徹底改變以往那種滿堂灌的授課方式。教師應成為學生學習的引導者、督促者、幫助者。
四、關注後進生
《新課程標准》提出:教學應立足於促進每一位學生的發展,使他們成為學習的主人。雖然十個手指頭不一樣長,但是每一個學生我們都不能放棄。醫生是從來不抱怨病人的,相反,醫生總是根據病人的病情一次一次地修改自己的治療方案,對症下葯。所以,教師要樹立「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老師」這種思想。不抱怨學生,多些耐心、多些方法和策略,多關注後進生。
轉化後進生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保障。而後進生的轉化應更多的放在課堂上。只有抓住了他們,使他們對只是理解和消化了,其他學生也就都會了。
對後進生實施「五優「政策:發言優先、質疑優先、輔導優先、訓練優先、測試優先。
五、養成反思習慣
子曰 「學而不思則殆,思而不學則罔」。反思能力是衡量教師素質的一把尺子,只有敢於否定自我,才能更好地超越自我。教師要注意做好課前、課中、課後的反思。
通過堅持反思,使自己的教學行為得到了進一步地完善,業務素質逐步提高。
❸ 詩意課堂,我如何追求
所謂「詩意」意在語文教學中所體現出來的一種以師生的共同合作、創造為基礎的美學追求、生命精神追求。「詩意」緣於「情意」,因為語文教育心理學告訴我們,情感對於一個人的認知操作活動具有調節功能,所以只有充滿「情意」的語文課堂,才有學生在語文課堂上的「詩意」棲息。如何打造詩意的語文課堂,談談自己的實踐與體會。1讀中彰顯語文課堂詩意韻味「三分文章七分讀」,一堂語文課,如果沒有琅琅書聲,猶如盲人騎瞎馬,奔不遠,飛不高。讀在語文教學中一直佔有很重要的位置。語文教學就是「讀讀、說說、寫寫」,但是,怎麼讀,怎麼講,怎麼寫卻是我們教師應該思考的問題。讀不是枯燥乏味地讀,寫也不是機械重復地寫,講也不是人雲亦雲地講。語文學習的底氣來源於閱讀。經典的詩歌與文章要大量背誦、大量閱讀,課堂中不需要紛雜、疲憊不堪的設計,教師要善於引導學生,通過多種形式讓學生讀出「語文味」。1.1「映日荷花別樣紅」――朗讀感知文本語文教學中,對文章的感知靠讀,感悟靠讀,理解靠讀,情感的熏陶也靠讀。可以說,對於文本,初讀有感受,再讀有感悟。尤其是對於文本中那些值得學生品讀的詞句,更是「讀」演繹的舞台。「書讀百遍,其義自見」,教師一定要給學生充足的讀書時間,讀得熟,才能悟得深。從上課一開始就渲染氣氛,有意識地讓教材蘊涵的情感與學生的情感相連接、溝通,讓學生披文入情。在自讀過程中,可引導學生輕言細語慢慢讀,須字字認真,不可多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誤一字。通過自主讀、小組交流互讀、課堂展示精讀等方法,讓學生在讀的過程中逐步感知與理解文章,形成正確的語感、豐富的語言,提高語言表達能力。曾在網上看過王崧舟老師執教的《去年的樹》一課,課中老師引導學生讀的環節令我印象頗深。王老師擅長對讀的情境的創設,在品析課文時,通過教師繪聲繪色的語言情境描述,讓學生的讀顯示出生動的畫面感,讓學生通過反復比較讀出文中「天天」一詞的意味,從而領會出鳥兒和樹之間的深厚感情。王崧舟老師的詩意教學如浩瀚大海,盪滌著博大、激昂的海浪,詩意課堂成為了眾多教師的追尋目標。立足當下文本,從讀中生惑,讀中悟情,王老師將語文課的詩意美建構得淋漓盡致。課堂上,對文本中一個詞的讀,可以是「柳暗花明又一村」;對一句話的讀,可以是「一石激起千層浪」;在讀中滲透情感,在讀中動情演繹,在讀中有所收益,形式多樣的讀書聲會為語文課增添「映日荷花別樣紅」的風采。1.2「此時無聲勝有聲」――默讀升華情感語文課須「書聲琅琅」的觀點得到了普遍認同。現在的語文課堂不缺抑揚頓挫、聲情並茂的朗讀,也不缺精彩的朗讀指導,語文課堂有的是活力和生機。然而,驀然回首,語文課上若只有朗讀似乎也缺少了一種韻味。朗讀很重要,默讀也不可或缺!就語文本質而言,默讀與朗讀如「鳥之雙翼」是「車之兩輪」。朗讀引出情感的共鳴,那默讀讓情感升華。白居易說:「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切乎聲,莫深乎義。」文章本是有情物,教師指導學生默讀,讓學生靜下來體會,一定要引導學生注入真情,甚至幻化成作者,和作者同呼吸,共命運。語文課文中有一些經典作品,往往含有很多熠熠生輝的精妙句子,均值得學生反復體會,玩味再三。例如蘇軾《題西林壁》中「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詩人先對景物的具體描繪,筆鋒逆轉,立馬升華到對哲理的概括,這是所謂的詩眼之所在,景與理躍然紙上。教師除了構設情境讓學生從感性上把握廬山的整體形象外,還應讓學生默讀來感受詩意,讓學生體味到作者雖從多個角度看廬山,還是看不清廬山的真實面貌,感受到只有跳出廬山看廬山。進而在理性的角度上悟出要全面、多角度正確地認識事物的哲理。唯有如此,學生才能充分吸收文本的情感養料,涌動生命的情感源泉,人生體驗得以豐富,生命空間得以擴充。所謂的此時無聲勝有聲的真實意境就是「欣賞」與「感悟」可共生,「感知」與「內化」能和諧,「動」與「靜」能平衡,這就是默讀的效果。讀讓文字有了生命,讀讓語文課堂有了天籟般的聲音,讀讓課堂有著「春色滿園關不住」的詩意。2疑中撥尋語文課堂詩意星亮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朱熹註:「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狀也;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也。啟,謂開其意;發,謂達其辭」。意為學生有了「憤」、「悱」的心理狀態,教師就可以開導指引。我們發現身邊語文教得好的老師,大都有一兩手教學上「一招鮮」即教學藝術,師生配合好,這樣的語文課堂不僅有滋有味,而且詩意盎然。2.1以異求異,引導質疑學貴有疑,有疑才有變通,有變通才有創造。質疑是思維的導火線,是學生的內驅力,質疑能激發學生的思維,激發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學生往往喜歡崇拜書本和老師,往往認為只要是書上寫的、老師說的就一定是正確的。教師應鼓勵和培養學生敢於懷疑的思維品質。每篇課文學完了,每個學生會有不同的理解,也會有對所學結果有疑問之處。記得有一位老師上二年級《司馬光砸缸》一課,讓孩子讀題後嘗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