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語言文字 > 如何培養學生語文科學精神

如何培養學生語文科學精神

發布時間:2023-02-10 19:00:48

⑴ 如何在語文學科中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

一、 營造氛圍,培養學生學習科學的興趣。
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一旦讓學生對科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那他們就會主動的學科學,積極動手實踐,從而豐富自己的科學知識。
小學語文第二冊第一組的文章,有些是介紹關於春天季節變化的,當我介紹到:「春天是萬物復甦的季節,農民伯伯會在自己的田地里勤勞的播種糧食,也是在播種自己的希望。」時,學生紛紛起來說,自己發現的春天。有的說,春天來了,柳條綠了;有的說,春天來了,燕子飛回來了;有的說,春天來了,春天來了,種子發芽了。看到孩子們說得這么好,那何不讓他們自己動手發現春天呢?於是,我布置了一項作業:今天晚上把綠豆種子放在盛滿水的碗里,明天你觀察一下有什麼變化?
第二天,學生高興得告訴我:「自己的綠豆膨脹了。」我又讓學生把這些變化寫進日記,一連五天過去了,學生紛紛把自己的日記放到了我的辦公桌上,要求我批閱。因為這是孩子們第一次寫日記,我心裡並不抱很大希望。但是,當我打開閱讀時,讓我大吃一驚,這個叫張旭陽的孩子寫得太生動了,他的第一篇日記是這樣寫的:「今天,老師讓我們做一個實驗。我把碗中放入半碗水,再把綠豆放進去。今天早上我起床一看,綠豆比原先大了許多,它膨脹了,碗里的水也變少了,原來這是綠豆在喝水,它這是在生長呀!」第二篇:「今天,我把綠豆撈出來,放在透氣的篩子上,又在綠豆上蒙上了一塊濕布,到了晚上,我又發現綠豆有了新的變化,它長出了一個嫩嫩的小芽,小芽是白色的,很可愛。」第三篇:「今天,我看到綠豆的新變化了,它脫下了自己的綠衣服,換上了白色的衣服。小芽也更長了,芽直往上長,一點也不彎。原來,做科學實驗這么有意思,它豐富了我的知識,鍛煉了我的動手實踐能力。以後,我還要多做這樣的實驗,還要多向老師請教。」
可見,讓學生親自動手去參與科學活動,激起了學生學習科學的興趣,激發學生的創造意識。因此,我們應該給學生提供盡可能多的活動方式和活動機會,使學生在科學實踐中鍛煉、學習和體驗,使他們在實踐中享受科學探索的樂趣,在實踐中萌生科學精神。
二、 挖掘教材,普及豐富學生的科學知識。
科學知識在科學素養中起著基礎性的作用。人們的科學素養不高主要在於科學知識的弱化。作為語文教師,我要教育學生努力學習科學知識,不斷強化科學意識,用科學知識武裝自己的頭腦,用科學素養撐起前進的風帆。
《有趣的發現》是二年級上學期的一篇課文,主要講述的是達爾文發現了一個有趣的現象,最後總結出一個生物生存的規律: 生物只有適應了當地的自然環境,才能生存下來的道理。在教學時,我充分利用多媒體課件向學生展示達爾文的資料,讓學生知道達爾文是一位著名的科學家。在讀懂了達爾文的發現後,我又利用課件播放大風在小島上颳起的聲音,分別讓學生表演三種不同的昆蟲在遇到大風時的不同結果。學生在情景表演中感受非常深。這時我出示了達爾文的這個發現要告訴我們的規律,再讓學生談自己周圍符合這個規律的事物、現象。學生有的說,北方的植物正是因為適應了北方的自然環境,才生存下來;有的說,水裡的魚正是因為適應了水裡的環境,才生存下來;有的說,南方一些我們不常見的水果,因為它們適應了南方的自然環境,所以生存了下來;有的說,遠古時代的恐龍,適應不了當時的氣候變化,所以滅絕了。在學生暢談了自己的看法後,我趁熱打鐵,把搜集到的南極動物的圖片展示給學生看,並向學生介紹南極的資料,學生看到這么多的動物圖,看到了南極那厚厚的冰塊,高高的終年不化的積雪,露出了驚訝的表情,不禁陶醉其中的同時,又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中。
在教學中,我們可以通過教材提供的各種具體的常見事物和現象,如花草樹木、魚蟲鳥獸、月相變化、物體運動、人際交往等等,使學生從感性上認識各種事物和現象,不斷積累感性經驗。有了這些基礎,學生的科學知識也就自然豐富起來了。
三、 開展活動,提高學生學習科學的能力。
實踐是最好的老師,作為語文教師,應把語文教學與科學教育相互結合,注重滲透,鼓勵探究,在實踐中提高認識,不斷發展,讓科學實踐活動深入學生的心,提高學生學習科學的能力。
1、 開展「我為班級添點綠」活動。
在學完了課文《小熊種樹》後,我及時總結了保護樹木對於我們的重要性,於是,我提出為了讓我們班級變得更美,也為了讓我們的眼睛多看到一點綠色,保護眼睛。我們開展了「我為班級添點綠」活動。每一位學生根據自己家庭的情況,拿一盆花放在教室里,自己親自照顧它。一個月後,我們來評一評,誰的花長勢最好,開得最鮮艷。另外,自己還要總結出,養花需要什麼條件?在這期間,有什麼不明白的問題可以請教老師、家長,也可以上網查閱資料。
一個月後,學生照顧的花長勢都不錯,我們評選出了這次的養花冠軍。這名學生在總結經驗時談到:養花離不開以下四個條件:1、注意水質,澆花以軟水為好。2、注意水溫:不要驟冷驟熱。3、水量:春多,宜午澆;夏足,宜早、晚澆;秋天少澆;冬天根據盆的干濕,幾天澆一次。 4、養花還要注意土壤不要板結變硬:要增施有機肥;適當摻沙;排水、鬆土。
由此可見,班級養花活動,鍛煉了學生學習科學的能力。
2、 開展豐富多彩的班會活動。
班會課開展的目的就是讓我們的學生全面綜合的發展,不僅讓他們學會知識,更讓他們學會學習知識的方法及學會做人的道理。所以開展科學教育的活動更是符合了現代教育的發展趨勢。根據二年級語文教材的內容,我開展與之同步的班會活動。

⑵ 以大自然的語言為例說一說如何在語文教學中滲透科學精神

語文教學必須融合科學精神,給學生培德。小學語文蘇教版國標本教材中涉及到古今中外的著名科學家有十幾位,每位科學家的不懈追求、奮斗不止、獻身科學的精神,都是對學生進行德育的好教材。《李時珍夜宿古寺》(四年級上冊)記敘了我國古代偉大的醫學家和葯物學家李時珍為了修訂好《本草》,住古寺、嘗草葯、記所得、不顧勞累的事跡,表現了李時珍不怕吃苦,嚴謹認真的求實精神;《天火之謎》(五年級上冊)講述了美國科學家富蘭克林為了揭開雷暴的秘密,冒著生命危險在雷電交加的天氣里進行「風箏實驗」的事跡,反映了富蘭克林勇往直前、大膽探索的科學精神;《諾貝爾》(五年級上冊)說的是諾貝爾在發明炸葯的過程中雖歷經失敗和痛苦,但他毫不氣餒,決不放棄自己的追求,直到成功的鍥而不舍的精神; 《輪椅上的霍金》(六年級上冊)介紹了霍金以堅強的毅力不斷的挑戰命運,挑戰科學,反映他那種不斷求索的科學精神和勇敢頑強的偉大人格;《錢學森》(六年級上冊)記敘了錢學森在美國時,一刻也沒有忘記自己的祖國,回國後他為我國運載火箭和導彈的研製及發射做出了卓越的貢獻,贊揚了他熱愛祖國的高尚情懷;《愛因斯坦和小女孩》(五年級下冊)寫著名科學家愛因斯坦向一個12歲的小姑娘學習穿戴和整理的事,體會愛因斯坦對科學事業的執著追求,學習他謙虛好學的美德,還有《裝滿昆蟲的衣袋》(五年級上冊),《滴水穿石的啟示》(五年級上冊),《詹天佑》(六年級上冊),《夜晚的實驗》(六年級下冊)都是進行科學精神熏陶和愛國主義教育的好課文。

絕對多數的小學生都是崇拜科學家,教師要抓住學生這一心理特點,進行科學精神教育與熏陶。實際教學中,可以結合課文舉辦故事會,通過讓學生講述科學家的故事,介紹科學家獻身科學的事跡,使學生從小能夠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特別是科學家們的愛國主義精神、求實創新精神、甘於奉獻、刻苦鑽研的精神,都會使學生受到鼓舞,進一步激發學生崇尚科學、勇於探索的精神和立志成才報效祖國的社會責任感。結合課文,融合科學精神,給學生進行潛移默化的思想教育,這樣的德育顯然有較好效果的。

⑶ 如何培養語文學科素養

一、語文核心素養概述
語文核心素養主要分為六個層次,分別是必要的語文知識、豐富的語言積累、熟練的語言技能、良好的學習習慣、深厚的文化素養和高雅的言談舉止。這六個方面的核心素養囊括了初中語文教學的各個環節,也是初中語文教學的最終目的。第一,掌握必要的語文知識。通過初中語文的教學,學生掌握一定的語文知識,具有一定的閱讀能力。第二,具有豐富的語言積累。小學語文學習往往是初級階段,而在初中語文教學中,學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語言能力,這就需要一個更好的積累過程,通過閱讀高質量的課文和閱讀材料,讓學生積累足夠的語言知識,提高其語言能力。第三,培養熟練的語言技能。語文是一門學科,而語言則是一種素養,一項技能。通過初中語文教學,教師要培養學生優秀的語文素養和熟練的語言技能。第四,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葉聖陶先生曾經說過:「教是為了不教。」讓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對於語文教學來說是非常有意義的。第五,積淀深厚的文化素養。文化是我國長期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的基礎,優秀的歷史文化給我國帶來了很多益處,而初中語文教學正是根植於我國文化。所以,在語文的核心素養中,積淀文化,學習文化,體會文化是非常重要的。第六,形成高雅的言談舉止。學習語文,不僅僅是學習寫作方面的知識,更為重要的是要培養學生的交流能力和水平。溝通是一門藝術,更是一種能力。培養學生形成高雅的言談舉止是初中語文教學核心素養中的一個重要部分。一方面,可以讓學生學到更多的知識;另一方面,也是最為重要的,是讓學生明白語文既是一門學科,更是一項能力,激發他們學習語文的積極性。
二、培養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有效措施
1.理論與實踐相結合,讓學生學以致用
在我國教育教學體系中,語文以背誦和記憶的內容為主,但是,對於理解和應用也是十分關注的。去年,《中國詩詞大會》等節目深受廣大人民群眾的歡迎,選手積累了大量的詩詞知識的同時,也能夠明白在什麼地方能夠運用什麼樣的詩詞,取得什麼樣的效果,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理論和實踐是培養語文核心素養的兩個重要方面,教師要著力將這兩個方面結合起來,幫助學生更好地學習語文知識。只有將知識運用於日常生活中,才能真正提高自己的語言能力,更好地與他人交流,達到培養上述六種素養的目的。所以,學與用同樣重要,教師要理論與實踐兩手抓,兩手都要硬,最終提高語文教學水平。

⑷ 八年級上冊第四單元教學專題:在說明文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與科學表述能力

溫州實驗中學 金峰
一、單元目標
1、知識和能力:引導學生關注現代科學技術的新進展,關注現代科技對人
類生活帶來的影響和變化。提高閱讀現代科普文的能力、速讀和篩選課文信息的能力。
2、過程和方法:在閱讀過程中指導學生把握語體特點,在加強語言積累的過程中注意體會說明語言的表達方式,提高科學的表述能力。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在探索自然奧秘的過程中,培養求真創新的科學精神、培養注重觀察、講究實證的科學態度和科學思維方法,力求提高學生的人文精神和科學素養。
二、單元說明
本單元以「科學」為主題編選了四篇各具特色的科普短文。即《大自然的語言》《奇妙的克隆》《阿西莫夫短文兩篇》《生物入侵者》。(還有一篇《你一定會聽見的》根據教學需要,已把它歸到第三單元,)這里不再說明。教學本單元,既要注重語文基本能力的培養,也要關注科學精神、科學態度和科學思維方法的培養,努力追求二者的交融整合,實現學生人文素養和科學素養的共同提高。
《大自然的語言》這是一篇生動、有趣、頗具散文色彩的說明文,同時他也是一篇極具條理的說明文。無論是生動形象、用語典雅地介紹物候現象,還是語言平實、通俗易懂地介紹與物候有關的知識,學生都能從中體會到說明文有條理說明事物的特點。
《奇妙的克隆》是生物學家談家楨根據多篇相關文章改寫而成的。它向我們介紹了克隆的科學知識,在此基礎上,對科學這把「雙刃劍」有一個初步的清醒認識,必須全面地看待科學技術的發展。從中我們還可體驗科學家在科學的道路上鍥而不舍、不斷攀登的精神,
《阿西莫夫短文兩篇》的作者是美國著名科普作家和科幻小說家。作者用科學研究中的兩則實例,有力地證明了「不同科學領域之間是緊密相連的,在一個科學領域的新發現肯定會對其他領域產生影響。」的道理。這兩篇短文較為充分地體現了作者深廣的科學視野和敏銳的科學眼光。學習這篇課文不僅能學到科學知識,而且能從中學到作者多角度探索問題的思維方法。
記得有一海歸這樣評價我們的教育:「在中國,是將有問題的學生教的沒有問題,作為成功。而在美國,卻是將沒有問題的學生教的有問題,甚至連教師也難以回答,作為成功。」這種評價未免有點偏激,我不同意!但他的話卻值得我們深思。是的,這句話說的是兩種教育方式的對比,其核心是科學精神。的確,我們這個民族幾千年的歷史,擁有燦爛輝煌的文化,但科學呢?我們拿得出手的還是四大發明,那是一千多年前的事了,現代的社會是科學的社會,而我們卻缺失科學,更可怕的是我們缺失科學的精神,一種懷疑的精神,一種求真的精神,一種創新的精神!我們必須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我們必須弘揚這種科學精神!
《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准》也規定:「閱讀科技作品,注意領會作品中所體現的科學精神和科學思想方法」。
因此本單元的教學除了引導學生關注現代科學技術的新進展,關注現代科技對人類生活帶來的影響和變化之外,重點關注學生的科學精神與科學表述能力的培養。
而在具體的教學中,科學知識的學習和科學精神的培養應通過品味語言文字來達成。切忌脫離語言文字的學習來搞架空分析,或脫離語文學習搞「科學教育」。
――-敢於對權威說「不」【背景】這是《大自然的語言》的教學片斷,在「激趣導入」和「整體感知」課文內容之後,教師進入了「研讀體驗」的環節
【案例描述】
師: 科技說明文能夠通過語言文字給讀者以知識的享受,它的語言要求准確、
嚴密、科學。請大家細讀課文,找出能體現這一特點的句子,加以點評。(生讀課文,圈點句子)

⑸ 六年級下冊語文 如何在學習和生活中培養科學精神

1)執著的探索精神。根據已有知識、經驗的啟示或預見,科學家在自己的活動中總是既有方向和信心,又有鍥而不舍的意志。 ( (2)創新、改革精神。這是科學的生命,科學活動的靈魂。

(3)虛心接受科學遺產的精神。科學活動有如階梯式遞進的攀登,科學成就在本質上是積累的結果,科學是繼承性最強的文化形態之一。

(4)理性精神。科學活動須從經驗認識層次上升到理論認識

⑹ 談談高中語文課堂教學怎樣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李曉麗

一、引言 創新是人類真知的全部來源。在人類從蠻荒走向文明,從蒙昧走向有知,從遠古走向現代的漫長歷程中,每一次進步都體現著創新的思想光華。可以毫不誇張地說,人類發展的生長點在於人的創造力。[1] 「創新是一個民族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從當今社會的發展和對人才需求的角度來看,社會對人才的評價標准發生了巨大變化,不但要求知識淵博,具有合作能力、團隊精神,還要求具有創新意識、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教育是知識創新、傳播和應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育創新精神和創新人才的重要搖籃。無論在培養高素質的勞動者和專業人才方面,還是在提高創新能力和提供知識、技術創新成果方面,教育都具有獨特的重要意義。」因此培養和發展學生的創新能力理所當然地成為新一輪教育改革中新課程目標的一個極其重要的組成部分。[2] 數學是基礎教育的主要內容,是三大主科之一,在數學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是時代對我們教育提出的要求。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成為數學教學的一個重要目的和一條基本原則。那麼如何在數學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呢? 二、數學教師自身要具有創新精神 教師自身所具有的創新精神是數學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重要因素,這是因為學生知識的獲得能力的形成與教師的主導作用是分不開的,教師自身具有的創新精神會極大地鼓舞學生的創新熱情。因此教師要不斷努力提高自身的創新能力,掌握更具有創新性、更靈活的教學方法,在教學實踐中,不斷探索和創新、不斷豐富和提高自己。 (一) 要克服經驗主義, 具有現代化教育觀念 每一個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都會獲得很多成功的經驗,尤其是老教師,具有豐富的教學經驗,有一位經驗豐富的數學老教師曾經這樣說過:「教了幾十年了,都是這一種教法,還改什麼革啊!還是留給年輕一代的新教師吧!」這些教師只憑經驗教學,不考慮如何改進教學方法,使自己缺乏創新意識。有一句古話說:活到老,學到老。意思是說人只要活著就要學習,就要不斷改進自己,跟上時代的步伐。作為創新型的教師,就要克服經驗主義、不斷改進教學方法,做到與時俱進。 具有現代化教育觀念,是作為一個創新型教師的前提。創新型教師要有遠大的目光,在教育觀念上有超前意識,能夠根據科學與社會的發展趨勢確定新的教育理念,不斷更新思想,拓寬自己的知識視野,時刻關注國內外的最新的教育動態,以適應時代的發展要求。 (二) 要有堅實的業務素質,勇於探索的改革精神, 教師應不斷完善自己的知識結構,不僅要熟練數學學科的知識,還要了解其他學科的相關知識,善於吸收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領域的最新知識,融匯貫通,不斷擴大知識面,高屋建瓴的理解數學學科的知識。 創新就要勇於探索,勇於向傳統的思維模式發起挑戰。任何科技成果的產生,都是經過多次反復試驗成功,沒有探索就沒有成功、沒有探索就沒有改革、沒有探索就沒有現代的社會,要做一名創新型教師,就要大膽的改革課堂教學,改變傳統教學模式中不適應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教學。 (三) 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營造平等和諧的新型師生關系 傳統的師生關系重於「師道尊嚴」,很多教師教育學生要聽話,老師的話就是聖旨,不允許學生有任何反抗。在頂崗支教活動中,聽課時發現學生在課堂上非常安靜,既不回答問題,也不提出問題,該課的數學教師在課堂上一直處於自問自答的狀態。課後我問學生:「上課時你們為什麼不回答老師的問題?」學生回答說:「老師平時太嚴厲了,我們都怕他,回答錯了會挨罵的,所以我們不敢回答問題。」學生在教師面前唯唯諾諾,不想說,不敢說,久而久之,學生活潑的個性會變得壓抑沉悶,連個性都不存在了,還怎麼能創新呢?羅傑斯提出「有利於創造活動的一般條件是心裡的安全和心裡的自由」。良好的師生關系可以使學生產生安全感,樂於接受教師的教育和影響,激發學習興趣,集中學習的注意力,啟發積極思維。[3] 我在我的課堂上鼓勵學生回答問題,回答的正確,我就會表揚他們,回答的錯誤,我也會鼓勵他們勇氣可嘉,幾周下來後,我的課堂上是生機勃勃,同學們踴躍回答問題,探討問題。只有營造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以德服人、以理服人、以知服人。樹立師生平等的觀念。讓學生在課堂上敢說、敢做。 三、數學教師應克服對創新認識上的偏差 一提到創新教育,有些教師往往會想到一些如小製作、小發明等等脫離教材的活動;或者是藉助問題,讓學生去想去說,想的越怪、說的越離奇就是創新,從而走入了另一個極端。 (一) 教師要從真正意義上理解什麼是創新 創新,是永無止境的更新,包括觀念、方法的不斷改進,是在辯證的否定中對原事物的揚棄,創新是指人類文明的正面進步。[4] 其實每一個合乎情理的新發現,別出心裁的觀察角度,自主發現一個新問題、提出一個新問題等等都是創新。一個人對於某一個問題的解決是否具有創新性,不在於這一問題及其解決是否已經有人做過,而關鍵是在這一問題及其解決對於這個人來說是否新穎、獨特。例如:在在三角形內角和的教學中,學生通過觀察會發現三角形的內角和為 ,怎樣證明三角形的內角和為 呢?學生看懂書上的證法後就會受到啟發,就會想到過三角形的一個頂點作底邊的平行線,利用平行線的性質證明三角形的內角和為 ,這樣的教學過程就是創新。學生也可以創新,也必須有創新能力。 (二) 教師要挖掘教材,高效的駕馭教材 教師可以通過挖掘教材,高效的駕馭教材,把與時代發展相適應的與學生生活貼近的新知、新問題引入課堂與教材內容相結合,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主動探究。讓學生掌握更多的方法和技能了解更多的知識,從而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四、教師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應善於激發學生的創新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興趣是創造一個歡樂和光明的教育環境的主要途徑之一。學生的學習動機和求知慾、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是形成創新意識的重要條件。激發和鼓勵學生的濃厚學習興趣是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前提。所以在數學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想盡辦法激發學生心中探求新知的慾望,激發學生主動探究的興趣。 (一) 激活學生的創新慾望 創新慾望是人類與生俱來的一種本能,蘇霍姆斯基說「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然而學生最初的創新慾望,只是一種朦朧的、潛藏的、無意識的本能,它沒有明確的、穩定的指向,這就需要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把它激發出來。 (二) 聯系生活實際,激發學生的創新興趣 數學源於生活,用於生活。教師可以通過解決一些生活中的實際問題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比如:在「圓的認識」的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用這樣一個問題引入課題「大家都知道車軲轆是圓的,為什麼我們的祖先要把車軲轆設計成圓的,而不設計成方的或其他形狀呢?我們的祖先是怎樣得到圓的呢?」 (三) 利用數學中圖形的美培養學生的創新興趣 生活中有大量的圖形,有些是幾何圖形本身,有些是依據數學中的某些重要理論而產生的,有些是幾種幾何圖形的組合,它們具有很強的審美價值,比如生活中的剪紙,實際上就包含著軸對稱圖形和中心對稱圖形的知識。在數學課堂教學中盡量把實際生活中美的圖形引進來,讓學生體會數學圖形給生活帶來的美的感受,使學生產生創造的慾望,激起學生創新的興趣。 (四) 合理滿足學生好勝的心理,培養創新的興趣 學生都有強烈的好勝心理。如果學生在學習中屢屢失敗會對學習失去信心不利於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教師要創造合宜的機會讓學生感受成功的喜悅,增強學生的自信心,這對培養他們的創新能力是十分必要的,比如展開一些比賽、晚會、故事演說等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充分展現自我,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找到生活與數學的結合點,感受自己勝利的心理,體會數學給他們帶來的成功的快樂。 (五) 利用數學歷史知識激發學生的創新興趣 學生一般喜歡聽趣人趣事,在課堂教學中結合學習內容講述數學發展的歷史和歷史上數學家的故事,像數學理論所經歷的滄桑,數學家成長的事跡,數學家在科技進步中的貢獻,數學中某些理論的來歷,既可以讓學生了解數學的歷史、豐富知識,又激發學生學習和創新的慾望。例如:在三角和內角和定理的教學中可以引入這樣一個故事:「著名的數學家蘇步青在初二時,為了證明三角和內角和定理,查閱了大量的數學資料,最終用二十多種方法證明了三角形內角和定理。」 [5] 這樣就會引起學生的創新興趣,努力尋找三角形內角和定理的不同證明方法。 五、教師應鼓勵學生解決數學問題,通過質疑、解疑來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一) 引導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 提出問題是一種創造性的思維活動,體現出個體善於思考、敢於質疑、勇於猜想、勤於探索、敢於創新的個性品質。創新源於問題。[6] 在數學課堂教學中要發展學生的個性,培養其創新能力就必須要引導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 比如在講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時,教師就可以把一元二次方程與完全平方公式聯系起來,讓學生觀察完全平方公式,讓他們從中發現一次項系數與常數項的關系: 例:解一元二次方程:⑴ ;⑵ . 在解一元二次方程 時學生們會發現方程的左邊為完全平方式直接就可以得到 從而解出該方程的解 , 。解一元二次方程 時,剛開始時學生可能不會解,這時就需要教師引導學生把第一個一元二次方程與第二個一元二次方程聯系起來,學生就會發現在第二個方程的兩邊分別加上9左邊的式子就變成完全平方式,即: ,從而解得 , 這時有些學生就會問「為什麼一定用9加其他的數不行嗎?」如果沒有學生問這時就需要教師引導學生向學生發問:「除了9還可不可以用其他的數?」引起學生的思考,讓學生通過將一組數分別加入一元二次方程中,這時學生就會發現其他的數都不行,這時學生就會問:「為什麼一定是9,而其他的數不行呢?」這樣就引導學生發現、提出問題。 (二) 當學生發現、提出問題後,教師要及時引導和鼓勵學生去解決問題 讓學生解決問題,可以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的能力,動手操作是創新活動走向成功的必經之路。解決問題還可以增強學生的自信心,更能讓學生償到成功的喜悅,還可以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記憶。比如上面的例題中學生提出了:為什麼是9而其他數不行?這時教師就應該引導學生動手解決這個問題教師可以讓學生舉出一些完全平方式如 , , , …讓學生對這些完全平方式進行觀察,看一看方程中一次項系數與常數項的關系,學生可以很容易發現一次項系數的一半的平方與常數項相等,現在學生就會明白為什麼是9而不能是其他數。在學生自己找出了問題的原因的同時也掌握了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 六、鼓勵學生求異,發展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 求異思維是創造性思維發展的基礎,因此在數學課堂教學中要注意培養學生求異思維和創新意識,讓學生全方位多角度地思考問題,鼓勵學生要突破定勢、打破常規、標新立異,大膽嘗試、勇於求異,激發學生的創新慾望。發散思維能力有助於提出新問題、孕育新思想、建立新概念、構築新方法,「數學家創造能力的大小應和他的發散思維能力成正比」。[7] 一題多解是培養發散思維發展數學創造思維的有效途徑。在求異過程中不但可以使學生獲得解決問題的簡捷方法,還有利於各層次的同學參與,有利於創新思維能力的發展。 例如,在立體幾何的教學中,可以通過這樣一道題來發展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 例,某些關於三角形的定理,可以通過升維類比方法提出有關四面體命題的猜想,任意舉出幾個這樣的猜想,同時分別確定這些命題的真假性。 解:1.任何三角形都有一個外接圓和一個內切圓。 猜想:任何四面體都有一個外接球和一個內切球。真命題 2.三角形外接圓的圓心到三角形各頂點的距離相等。 猜想:四面體的外接球的球心到四面體各頂點的距離相等。真命題 3.三角形內切圓的圓心到三角形各邊的距離相等。 猜想:四面體的內切球的球心到四面體的各面的距離相等。真命題 4.等邊三角形內任意一點P到三角形三邊的距離之和為常數。 猜想:正四面體內的任意一點P到其各面的距離之和為常數。真命題 5.三角形三條中線交於一點,且交點分每條中線比為2:1。 猜想:四面體,四條中線(頂點與底面重心連線)交於一點,且交點分每條中線的比為3:1。真命題 6.在Rt△ABC中,∠C=90°有 。 猜想:四面體P—ABC的三條側棱兩兩垂直它的四個面的表面積 , , , 有 。真命題 7.由三角形餘弦定理有 。 猜想四面體中: 。真命題 此題答案寬泛,學生可以從不同的角度寫出不同的答案,有利於培養學生求異思維能力,從而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發展學生的創新能力。 七、教師要引導學生參與「再創造」過程,以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學生所學的知識是人類經過發明創造已經得出的成果,因此,數學教學中使學生領會到知識形成的過程,在教師的指導下自己經歷某個知識發現與形成的過程,對學生創新意識的啟發與培養有著基礎性的作用,因為這樣的教學過程實際上是讓學生參與「再創造」過程。在教學中教師要採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訓練和鼓勵學生的創造性思維,例如一位老師在「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因式分解法」(人教版)解決問題:一個數的平方與這個數的三倍能否相等?如果相等,這個數是幾?學生已經學會了配方法和求根公式法他們是這樣解的: 解:設這個數是x,則根據題意得: ,整理得:和 解得: , 答這個數是3或著0 解:設這個數是x,則根據題意得: ,整理得: 令a=1,b=-3,c=0, 答這個數是3或者0 教師啟發學生能不能用以前學過的多項式的因式分解,於是有的學生就會提出如下解法: 解:設這個數是x,則根據題意得:,整理得: (方程左邊式子因式分解的提公因式法) 解得: , 答這個數是3或者0。 由於教師對學生靈活的思路及時加以肯定,課堂教育氣氛非常活躍,學生們都躍躍欲試。這樣的教學就是在啟發學生的創新意識。 教師還可以利用開放題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開放題的核心是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8] 開放題自身的條件不完備、答案不確定,要解答開放題就需要學生能夠打破常規、敢於設想、敢於想像。想像是創新的基礎。在解答開放題的過程中,往往會出現一些預料之外的事情,如:引出新的問題或引申推廣出更一般的問題,因而,開放題有利於發展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 隨著數學課程改革的深入,社會對人才的要求,我們教師要更新觀念、更新思想,在課堂教學中重視學生個性和創新思維能力的培養,鼓勵學生進行自主探索、自覺應用數學知識、自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為社會培養更多的創新性人才。

⑺ 初中語文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

一、培養學生的科學意識

《語文課程標准》指出:「閱讀科技作品,注意領會作品中所體現的科學精神和科學思想。」新教材科學知識的含量大大增加,幾乎每一篇新選的說明文都與科學方面的內容有關,它們與時代結合非常緊密,科學知識性更強。這些科普文章,有的介紹學生普遍關心的科學成果,有的闡明某一現象的科學原理,有的闡釋某一領域的科學觀點,內容豐富多彩,構成了一個豐富的科學世界。這些說明文,不僅具有認識價值,給讀者以知識;而且具有科學教育價值,給讀者以熏陶。在教學說明文時,應在引導學生獲得某種知識的同時,還要引導他們獲得情感、態度、價值觀的體驗,從而培養學生的科學意識。就《奇妙的克隆》一文而言,最突出的有兩點:鍥而不舍的探索精神和嚴謹的科學態度。這兩點都滲透在文章的字里行間,表現為一些感人的實驗細節。我們就是要通過引導學生閱讀來完成滲透的轉化,即作者對文章的滲透轉化到文章對讀者的滲透,由滲透到文章的字里行間轉化為滲透到人的思想情感。而要實現這樣的轉化,其前提就是要深味文章的內涵。而要深味文章的內涵,又離不開對怎樣寫的細研深究。只有這樣,文章中所包含的人文滋養、科學意識才能潤物細無聲地滲透到學生思想靈魂的深處。

二、激發學生的科學情感

現行教材有的直接入選科學家的文章,對學生進行科學精神的熏陶與感染。如七年級上冊《我的信念》一文,作者是居里夫人,世界著名的科學家,曾兩次獲得諾貝爾獎。這篇課文是居里夫人晚年寫作的,作者以回憶的方式表達了自己的理想、興趣和情操,表現了居里夫人作為一個科學家的性格特點和人格魅力。七年級下冊《鄧稼先》一文,作者楊振寧,美籍華裔物理學家,與李政道共同提出宇宙不守恆理論,獲195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這是篇通過科學家寫科學家的文章。科學家楊振寧寫的是科學家鄧稼先從事科學發明工作的故事。鄧稼先「是中國兩彈元勛」,「是中國幾千年傳統文化所孕育出來的有最高奉獻精神的兒子」,中國原子彈沒有任何外國人參加,是中國人自己研製出來的。讀這篇課文,一種深沉的愛國感情打動著我的心;一種科學的獻身精神震撼著我的心靈;一種中華民族的無限的光榮感和自豪感如同長江的滾滾波濤在我心中澎湃、激盪,使我振奮不已!因此,讀這篇課文,感人肺腑,催人淚下,學生們也無不贊嘆中國科學家的偉大!正如文中一首詩所表達的那樣:「中國男兒,中國男兒,要將只手撐天空!」
教材中有的課文則通過科學家們探索科學的過程的介紹,某一現象的科學原理、科學觀點的闡釋,從而讓學生感受科學家們嚴謹求真的科學素質、求實創新的科學精神。如教學法布爾的《綠色蟈蟈》一文時,我展示了有關資料,如法布爾與《昆蟲記》:法布爾在他不足19歲時就立志研究昆蟲,後來他靠自學獲得了自然科學碩士和博士學位。1880年,他用積攢的一小筆錢,在鄉間小鎮的荒地上購得一處老舊民宅,進一步研究活蟲子的計劃。他年復一年,守著心愛的荒石園,開足生命的馬力,不知疲倦地從事獨具特色的昆蟲學研究,把勞動成果寫進一卷又一卷的《昆蟲記》。就這樣,孤獨、歡欣、清苦、平靜地度過了他35年餘生(摘自《初中新課標優秀教案》)……引導學生學習法布爾的探索精神和觀察方法,通過講述法布爾的故事,讓學生感受其人格魅力,激發自我的科學情感,培養他們獻身科學的決心。

三、挖掘學生科學創新的潛能

孩子們對世間萬物都充滿了強烈的好奇心,表現出一股強烈的求知慾,教師千萬不能扼殺孩子們的天性,應多鼓勵、引導他們,通過多種途徑,使學生「大膽想像、善於求異」的創新能力,「勤於操作、樂於動手」的實踐能力,「勇於發現問題並解決問題」的綜合能力得到恰到好處、最大可能的發揮,從而達到挖掘學生科學創新潛能的目的。
教材中的很多篇目、內容,科學知識含量大,尤其是一些邊緣學科或最新的發現、發明等。只要教師引導得法,篇篇都可能是引導學生進入科學殿堂的鑰匙。教師應結合教材和單元教學內容有重點地開展實踐活動,培養學生們的各種綜合能力,挖掘其科學創新潛能。如八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的實踐活動「科學泛舟」,就可引導學生通過調查身邊的現代化產品、與爺爺奶奶座談、觀看「兩彈一星」的記錄片、收集新科技的報道等形式,感受科技的魅力。根據調查情況,可以進行調研報告或論文比賽,進行「利技是一柄雙刃劍,它給我們帶來了什麼」的辯論賽。在活動中,學生能力大大增強了,那一個個充滿智慧的標新立異的想法,加上老師的鼓勵和肯定,不僅激發了學生的自信心、自尊心、求知慾和好奇心,也激發了他們愛科學的興趣,而且培養了學生多方面的科學素養,挖掘了學生創新科學素質的潛能。
(作者單位:汨羅市羅城學校)

⑻ 如何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

語文課程致力於培養學生的語言文字運用能力,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為學好其他課程打下基礎,為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良好個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礎,為學生的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打下基礎。新形勢下新課程給我們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為了適應新課改,培養全面的人才,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我分別從轉變教師的角色,培養學生的興趣,增加閱讀,良好學習習慣的養成幾大方面進行了闡述。
【關鍵詞】:語文素養、興趣培養、閱讀、學習習慣
九年義務教育階段的新課程標准要求:必須面向全體學生,使學生獲得基本的語文素養。 語文課程應激發和培育學生熱愛祖國語文的思想感情,引導學生豐富語言的積累,培養語感,發展思維,初步掌握學習語文的基本方法,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使他們具有適應實際需要的識字寫字能力、閱讀能力、寫作能力、口語交際能力,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語文。同時,語文課程還應通過優秀文化的熏陶感染,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修養和審美情趣,使他們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促進德、智、體、美諸方面的和諧發展。在此形勢下教師如何在課堂教學中逐步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是擺在我們面前的嚴峻的問題。那麼如何提高初中學生的語文素養呢?綜合多年的語文教學和貫徹新課標的要求我來談談自己的幾點看法。
一、教師角色的轉變
針對新課標的要求,如何在寓教於樂中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我認為首要的要做到老師角色的轉變,伴隨著教學理念的轉變。為此,要求教師本人要認真學習、深入領會《課程標准》的精神實質,切實轉變觀念,以往在語文教育活動中「忽視學生的主體地位、忽視學生的學力和學習方式、忽視對學生的人文精神和科學精神的培養、忽視學生的語文綜合實踐等等,已經不能適應新形勢下的教育理念了,所以要求教師深刻學習語文教育的新理念,以往的灌輸式,填鴨式、應試教育等傳統的教學模式應該摒棄了,教師的角色也應該徹底的改變,從所謂的師道尊嚴轉變成學生的好夥伴。著名特級教師李吉林說過:真情交融不僅僅表現在師與生之間,而且表現在師生情感與作者情感的共鳴。「教材——學生」之間情感的橋梁便是老師的情感,教材蘊含的情感是靠老師去傳遞、去觸發,從而使學生受到熏陶、感染的。在教學過程中,應該和學生在平等的位置上完成我們共同的任務。教師應該是學生學習活動的組織者、激發者、引導者和指導者,而絕不是課堂中的命令者。教師只有真正轉變了觀念,給自己的角色准確定了位,才能在教學過程中用平等對話的方式和充滿感情的話語激發、調動學生的學習慾望,使學生在情感上產生共鳴。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比如同樣的三句話,「你必須怎麼樣」、「你要應該怎麼樣」、「你應該這樣」。學生聽了對於每個同學的感覺是不一樣的,在不一樣的感覺中學生的學習情趣是不同的,那麼課堂效果也是不同的。所以新形勢下要求教師要快速實現角色轉變,努力學習,提高技能,課堂上能勝任組織者、引導者。在課外做學生的知心人、好朋友。只有這樣才能構建一個完美的課堂,才能完成我的目標和任務。

二、激發、培養學習語文的興趣
宋代陳頤說:「未見意趣,必不樂學.」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有在課堂上巧用教學藝術,把學生的積極性充分調動起來,讓學生體會到學習並不是艱辛的勞動,而是一種快樂。這樣才能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沒有興趣的學習只是一種徒勞,隨之的課堂效果可想而知。那麼興趣還是要靠我們老師去培養,靠老師去激發和喚起學生的求知慾。那麼怎麼去培養興趣呢?
首先,營造融洽的課堂氛圍,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在語文課堂教學的過程中師生之間不僅僅是單一知識的傳遞,同時也伴隨著心靈的接觸,情感的交流。語言上的溝通。良好的師生關系能使學生積極配合你的教學,融洽的課堂氛圍能使學生在一種快樂下學到知識,已達到課堂教學目的,輕松順利地完成教育教學任務。因此良好的師生關系和融洽的課堂氛圍是培養學生學習興趣的基礎。這就要求教師要盡快做到角色的轉變。在教學中巧用教育教學藝術和教學技巧,大膽的探索創新,努力使自己的課堂更加生動活潑,讓學生在毫無感到拘謹的情況下輕松的學到自己應該學到的東西。反之,何談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呢?其次,感情和心靈上的溝通,對於學生,情感有時成為學習的動力,有時卻成為阻力。在教學中,情感的積極性和消極性是並存的。這就對我們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尊重學生,愛護學生,用一種溫情感化學生。讓學生在課堂中感受到愛和溫暖,這樣才能有效的激發學生的積極性。才能參與我們的教學,才能成為課堂中真正的合作者。教師要充分尋找學生的哪怕是一點點的進步,給予其鼓勵,以樹立學生的自信心,讓學生感受到那份沉甸甸的愛,那種愛一旦被學生感受到,那麼對於學生會產生一種巨大的動力。一個眼神,一個動作,一句話對於學生會感到無限的溫暖和求知的興趣。那麼課堂效果以及對於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可想而知。
三、培養閱讀的興趣
新的課程標准指出:「語文素養是學生學好其他課程的基礎,也是學生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的基礎」。前蘇聯教育家克魯普斯卡姬說:「閱讀在孩子的生活中起著重要的作用,童年的書幾乎可以記一輩子,影響孩子進一步的發展。」閱讀能拓寬知識面,能提高個人的品德修養和思想情趣,而廣泛閱讀對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語文教師不能只滿足於把自己的知識傳輸給學生,最重要的是給學生以良好的引導和影響,讓他們開闊視野。另外值得一提的是,不光時局限於課堂上的閱讀,還要進行必要的課外閱讀。課外閱讀是指學生在課外的各種獨立的閱讀活動。它是課外語文活動中最重要的內容,是課內閱讀的繼續與擴展,是閱讀能力訓練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語文能力、尤其在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和口語交際能力上發揮著重要作用。所以在實際的課堂教學中,涉及到本科內容的課外讀物提供給學生,讓他們課外進行閱讀。拓寬閱讀面,擴大閱讀量。一篇優秀的作品能給學生帶來美的享受和啟迪,學生能徜徉在其情節和優美的語言中體會到愉悅的心情,慢慢能達到與作者的共鳴,慢慢地達到忘我的境地,彷彿如臨其中。一些優秀的小說,名著,詩歌、散文、戲劇、名言警句之外,對於學生感興趣的連環畫,漫畫也要涉及其中。學生完成閱讀後適當引導學生背誦優美片段,抄寫優美詞語,並試著去寫。在引導學生學會怎麼選擇積累內容後就放手讓學生自主選擇值得積累的內容。從而提高學生自主積累的能力,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另外,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該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讀完之後要求同學們寫寫自己的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當然每位同學對於文章的感悟和理解是大不相同的,但是在教師指導的同時要給予其鼓勵很贊許的目光,並且長期堅持下去。「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只要多閱讀,廣閱讀,學生才能心中有物,才能逐步提高我們學生的寫作素養。
四、良好習慣的養成
培根說過:「習慣真正是一種頑強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的一生,因此,人從幼年起就應該通過教育培養一種良好的習慣」。其實,語文學習的習慣包括的內容很多,從大的方面看也就是最基本的聽、說,讀、寫。比如字要認真的寫,文章要有表情的朗讀,並認真品味作者要表達的思想感情,作文要好好的做。就拿寫作來說,我們平時要養成良好的習慣,如經常收集信息及趣聞的習慣,經常搜集名言、格言、諺語的習慣,閱讀其他文章有寫隨筆的習慣,熟記優美詞語的習慣,先寫題綱後作文並有修改自己作文的習慣等等。當然了除此之外還有其他的習慣,比如課前預習,課中認真聽講,課後復習。經常參加小組辯論或者演講比賽,經常講完一篇課文之後,學生扮演不同角色來表達下課文情節,主動與別人交流,以培養自己的口語交際能力。經常參加社會實踐性活動,藉助節假日去光榮院去探望老人或者外出踏青,回來描述下其中的過程,以及所見所聞寫一篇小短文,或者描寫下沿途的景色等等,這些良好習慣養成都是提高學生語文素養必不可缺的組成部分。

總之,對於在教育教學中如何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涉及到的有諸多因素,只有靠我們不斷探索創新,在新課程的指引下,不斷地改進和完善我們的教育教學方法,重視學生的長期發展,才能為全面提高學生的素養貢獻自己的力量。

⑼ 談談高中語文課堂教學中怎樣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

當某一地區乾旱時,我要帶上許多清涼的水,飛到乾旱地區,讓乾旱地區的人們飲用,然後,我帶著水,邊飛邊撒,下一場及時雨.
當某一地方大堤塌陷時,我要身扛幾百萬泥石袋,火速趕到,拯救沿海人民.
當某一地區發生超級大地震時,我要用健美的臂膀,把壓在人們身上的碎石塊,通通搬走.還要念魔法,讓這一帶恢復原狀,讓人們身上的傷口,快癒合.
當發生搶劫案時,我就會飛到壞蛋面前,一把揪住他的衣服,讓壞蛋束手就擒.如若壞蛋不服,我就要使出超人派絕招—無敵連環拳,讓壞蛋心服口服.
當發生不能預知的海嘯時,我要用超能力變成一張無敵

閱讀全文

與如何培養學生語文科學精神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05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372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18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10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48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369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260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671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350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989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23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49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659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32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13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01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08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388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52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