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高考語文復習,高三學生提升成績,需要怎麼樣學習呢
高考前的復習好比是臨陣磨槍,是最後的沖刺,也是鞏固幾年來所學知識的關鍵環節。高三學生都明白,語文復習涉及的面比較廣和散。高考語文如何復習才能奏效呢?
一、了解高考語文的趨勢
高考語文學科命題,體現在「必備知識、關鍵能力、學科素養、核心價值」四個點上,高三學生在復習沖刺的時間,需要在語文的必備知識和關鍵能力上,加重力度。學生邏輯思維能力、信息處理能力和審美鑒賞能力等關鍵能力考查的力度,越來越重。在語言表達方面,真實情境考查已經考查了兩年,情境角度涉及家庭生活情境、學校生活情境、社會生活情境和思維模擬情境。
對於高考語文,高三學生需要做到:做題時精神要高度專注。只有聚精會神、心無旁騖地進入閱讀狀態和解題狀態,我們才能迅速、准確地發現問題,作出判斷。
把會做的做對。冷靜思考,分析命題意圖、領會設題提示。切勿不顧命題提示,而按照主觀想像和過度的個人經驗理解題目。
把不會的答好。充分利用好考題內在的提示、利用好語言之間的邏輯關系,不會的題目也可能答得很好,而且這樣的題目往往就是最有區分度的題目。
快速提高語文成績雖然不太現實,但高三學生經過一個較短周期的努力,用對復習方法,語文成績還是可以提高上來的,所以只要用心去學,沒有學不會的知識,也不會有瘸腿的科目。
② 新高考對語文提出的新要求
語文是與當下社會現實生活聯系最為密切的學科之一,高考語文改革不管是分值的變化還是考查重心的轉移,也應進一步突出體現這一特點,新時期所提倡的新的時代精神、世界格局新變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國優秀傳統文化與創新能力等都應該成為高考語文關注的焦點,這要求語文課堂教學不管是從內容還是教學側重點和教學方式都要隨之改變。所以,教師要及時捕捉高考動態,主動在新高考到來之前,進行積極革新,並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操作程序,帶動教學改革。
一、積累經典語料,理解傳統文化要義
首先,語文課堂要重視經典語料的積累,從中汲取營養。梳理最近幾年試行省市的高考語文試卷,我們發現,古詩文的語料大多取自經典作品,或者人物本身是古代優秀文化的典範,旨在宣傳優秀的傳統文化。如2016年高考浙江卷:
閱讀下面的材料,完成23—24題。(5分)
《墨子·節用》:「聖人為政一國,一國可倍也;大之為證天下,天下可倍也。其倍之非外取地也,因其國家,去其無用之費,足以倍之。聖王為政,其發令興事,使民用財也,無不加用①而為者。是故用財不費,民德②不勞,其興利多矣。」
(3)從節點網路來看,2010-2016年河南省各節點城市的程度中心度普遍提高,旅遊經濟聯系不斷增強,但是城市間的旅遊交往能力差異性較大,其中鄭州、洛陽、開封與其他城市旅遊經濟聯系最為頻繁,是河南省旅遊經濟聯系交往的關鍵樞紐。此外,隨著各個節點城市旅遊經濟聯系的可進入性普遍提高,城市間旅遊經濟距離捷徑化,邊緣城市的作用得到發揮。近7年間鄭州的中介中心度一直居於首位,表明鄭州市的節點網路開放程度較高,對其他城市的控制力最強,但是如果過度依賴鄭州的中介作用,又會使整個旅遊經濟網路結構具有脆弱性。
【注】①加用:更有用,更有價值。②德:通「得」。
23.從這段文字看,「節用」的含義是□□□□□□。(不超過6個字)(1分)
24.根據選文,理解並概括墨子的「為政」思想。(4分)
為了增強學生的預習效果,我們在「課前學習案」中設計了知識梳理表,學生帶著明確的任務預習教材,填寫知識梳理表,使學生預習效果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表達一種執政為民、節儉為政的理念,要去無用之費,不贊成通過對外掠奪來增強國力,要合理地節約用度,減免徭役賦稅,減輕百姓負擔。旨在引導學生樹立勤政理想和利民思想。2017年高考浙江卷文言文閱讀《上池州李使君書》,頌揚杜牧勇於為義,求真求實,經世致用的品質。高考試題的變化要求語文教學應從傳統的重視「語言知識」向「語文積累」轉變,加強學生對傳統文化要義的理解,形成系統的傳統文化知識。
其次,側重於引導學生探究語言知識,掌握語言規律。長期以來,語言學習的重點是語言知識的強化記憶和系統訓練,但是當我們反思教學效果時發現,學生並沒有形成獨立的語言實踐能力,機械的強化記憶反而消蝕了學生的學習注意力。所以,新高考要求語文課堂教學重點不能局限於「言」的積累記憶,更要注重「文」所承載的內容。
考查內容就涉及到了文言詞語的梳理和辨析,所以,語文教學要重視培養學生在多樣化的語境中進行語言整合,引導他們自主探究,掌握語言現象的內在規律。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側重傳統文化教學的革新和改進,注重學生積累經典語料,建構傳統文化語言知識與規律。
二、開展語文活動,培養綜合素養
高中語文標准修訂版提出了一個新概念——「語文學習任務群」,「任務群」是旨在打破學科局限,提高學生綜合能力,注重用活動來培養人、塑造人的創新教法。縱觀這幾年高考試題的變化,語文愈加貼近現實生活,《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准》指出:「語言文字的運用,包括生活、工作和學習的聽說讀寫活動以及文學活動,存在於人類生活的各個領域。」
從教師的教學改革實踐來看,通過組織多樣化的語文活動,形成完善的「語文學習任務群」,能有效促進學生語文素養的發展。我們嘗試了一周一次的朗誦會,學生自主選擇朗誦材料,自己揣摩朗誦技巧,當場口頭表達自己對朗誦材料的理解;也進行了以整本書為對象的專題閱讀,分享讀書心得的活動;還有課前五分鍾針對一個社會熱點或者生活困惑進行的小演講活動;假期組織的「十大歷史劇之我最喜歡」的觀影活動;「讀書筆記全校巡展」活動;「職業與幸福感」社會實踐調查;研學旅行活動等。開展這些活動,有效延伸了課堂,調動了學生的內在學習動力,滿足了學生的個性化發展需求,也激發了老師的教學興趣,更符合了新高考的改革要求。如2016年上海卷27題的作文話題:
隨著現代社會的發展,人們的生活更容易進入大眾視野,評價他人生活變得越來越常見,這些評價對個人和社會的影響越來越大。人們對「評價他人的生活」這種現象的看法不盡相同,請寫一篇文章,談談你對這種現象的思考。
2017年浙江卷,試題材料中就出現了「大飛機C919」「朗讀者」「我是范雨素」「湄公河行動」,這些語料涵蓋了日常生活、科技、文化、娛樂各個方面的內容,考查內容從考查學生的靜態知識轉變為考查學生的動態實踐能力,所以,語文教師既要基於教材,耕耘好課堂,又要注重活動的設計和組織,將語文學習和學生的實踐能力培養結合起來,這樣的教學思路才能適應新形勢。
第一階段為自然本能階段,企業尚未形成安全規范制度及紀律約束,安全多源於人的自律與本能,安全管理更多的是安全管理人員的職責。
在高考改革的大環境下,一線教師要做到將「鴨子」變為「火把」,將灌輸變為虔誠的點火儀式。所以,教學就是想方設法點燃學生大腦這把火把,並使之激情燃燒而不滅的活動。現在的語文課只注重精讀精講,注重做題,讀書很少,學過語文卻不怎麼喜歡讀書,這樣的語文課無疑是失敗的,語文素養更無從談起。新課標提倡多讀書,讀好書,好讀書,讀整本的書,積累經典語料,開展語文活動教學是很好的策略,一線教師應無條件地去實踐。
布魯姆教學目標分類理論的發展從1956年的1.0版本——金字塔形狀(識記、理解、應用、分析、綜合和評估)到2001年由布魯姆的學生Anderson等人提出的2.0版本——金字塔形狀(識記、領會、運用、分析、評價和創造)。布魯姆將教育目標劃分為認知領域、情感領域和操作領域,共同構成教育目標體系。認知領域的教育目標可分為從低到高的六個層次:即識記→領會(理解)→運用→分析→評價→創造,學生的思維由低階思維能力向高階思維能力發展,教育目標從基礎目標向高級目標發展(圖1)[5]
③ 新高考形勢下怎樣客觀地對待語文和語文教學
加強語文訓練。要保證學生真正學有所得,還應該加強語文訓練。語文能力的提高,是以一定數量的語言材料積累和反復多次的語言實踐為基礎的。我們不難發現,實施新課改以來的學生,獨立自主的意識明顯增強,口頭語言表達能力有顯著提高,但漢字書寫水平整體呈下降趨勢,作文表達水平有下滑跡象,喜歡讀書的學生越來越少,不喜歡閱讀經典名著的學生越來越多,整個學生群體中喜歡語文學科的比例有下降趨勢。
④ 如何應對高考語文
將在全國范圍內漸次鋪開的高考改革,是當下高考制度的一次深刻變革。實行「新高考」後,高中怎麼教?學生如何才能進入心儀的高校?教育整體鏈條是否能環環相扣?不分文理的「3+3」模式:改革凸顯四大變化自2014年9月國務院發布《關於深化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的實施意見》後,各地開始陸續出台本地區改革實施方案。記者梳理各地改革方案發現,高考計分方式、高校招生錄取方式發生明顯變化,科目設置和招生批次成為改革重點。——不分文理,變為「3+3」模式。廣東、遼寧、吉林等大部分省份實行「3+3」的考試模式:前一個「3」指統一高考的語文、數學、外語科目,後一個「3」為高中學業水平考試科目成績,由考生在思想政治、歷史、地理、物理、化學、生物等科目中自主選擇3科。——外語等科目實行一年兩考。北京市高考改革確定,英語聽力考試從筆試中分離,一年兩次實行機考,上海、吉林、遼寧等地也規定,外語提供兩次考試機會,學生選取較好成績計入高考總成績;廣東省除外語科目實行一年兩考外,還將給學業水平考試提供兩次考試的機會。——「一考定終身」變為「多元錄取」。各地規定,改革統一高考招生錄取機制,實行基於統一高考和高中學業水平考試成績,參考綜合素質評價的多元錄取機制,即俗稱的「兩依據、一參考」。——「本科批次合並」。遼寧、福建、四川、廣西等地從去年起陸續取消本科第三批次,與本科第二批次合並錄取。一些省市則提出了合並第一、第二招生批次:上海市將從2016年起合並本科第一、第二招生批次,並按照學生的高考總分和院校志願,分學校實行平行志願投檔和錄取;海南合並一本、二本招生批次,並計劃從2020年起僅設本科和專科兩個錄取批次;山東省也提出,山東高校錄取從明年起將不再分一本二本。新高考方案執行時間上,上海、浙江兩個試驗區明年起執行新高考;北京、海南等將於2017年啟動高考綜合改革;廣東、遼寧、吉林、湖南等大部分省份定為從2018年高一新生開始執行改革;一些西部省份定於2019年開始執行。「套餐」變「自助餐」:指揮棒如何帶動學習革命各省份高考改革方案引發普遍關注。一些業界人士認為,新高考方案總體上以學生為本,為學生、高校提供了選擇機會,考試素質教育導向、公平性更明顯。但與此同時,高考的「套餐」模式變成了「自助餐」,「史、地、生」等傳統副科比重增強,各科內容更注重考察與生活相結合的實踐能力,高中教學勢必發生重大變革。——「走班制」必然帶動分層教學。師資配置、課程組織與學校管理均不同程度面臨挑戰。記者在上海采訪了解到,「走班制」正在成為高中教學改革的一大趨勢。目前,復旦附中本部已經對部分高一、高二逾兩百名學生實行全部課程走班,不設行政班級,其餘學生選修課實行「走班制」,學生可以按照自己選擇的課表前往對應的教室上課,教室門口也貼出課程安排和相應的時段。明年開始實施「新高考」的浙江省實行的是「7選3」考試模式,學生可以在物理、化學、生物、思想品德、歷史、地理、技術7門高中學業水平考試科目中,選擇3門成績計入高考總分。這種考試給浙江省高中帶來了35種課程選擇「套餐」。實際操作中,由於學生選擇不一,部分學校教室、教師出現一定程度的短缺。——「綜合素質測評」將由雷同到個性。上師大附中校長嚴一平介紹,在相關高校已公布的綜合評價錄取改革試點方案中,高考成績不再是唯一的錄取標准,而是採用「高考+校測+學業考」方式錄取。在全面推進高考改革後,高校正在逐步將綜合素質納入到人才的選拔過程中,更加關注學生的全科成績、綜合素質和自身的實踐和體驗經歷。記者在各地調查發現,當前高中綜合素質評價對高考錄取影響不大,部分中學做的還比較簡單。自由度增加:做好未來發展「選擇題」今年上海共有9所高校開展綜合評價錄取,同時高招將合並一、二本批次,原有的志願填報方式和投檔錄取法發生改變。考生在合並後的10個院校志願里填報的自由度明顯增加,原來「從一本掉到二本」的概念消解了,考生的選擇面得以擴大,高分考生更易向上沖擊,低分考生也有足夠多的選擇滿足志願。復旦大學招生公室對此表示,希望學生和家長能充分考量自身特長、興趣、理想,從未來10年、20年,甚至更長發展時期來把握自身的選擇,只有這樣才能跳出只看眼前的熱門專業、分數高低等狹窄視角。這也是考生真正能夠在招考制度改革中以不變應萬變的根基所在。「現在學生最大的困惑是,只知道學習,不知道自己喜歡什麼,將來要做什麼?」一些教師反映,在選擇多了、范圍大了的情況下,考生自己也會患上「選擇困難症」。「高考改革最重要的就是選擇。」長春市實驗中學校長遲學為說,考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和潛能選擇優勢學科,學校也要有這樣的規劃和引領能力。一些基層學校負責人擔心,高考改革開始實行時,對學校、學生和家長的適應能力是個挑戰。針對「走班制」,武漢市一所中學校長說:「學校教室夠不夠用?如何配備相應教師,走班之後新的班級如何管理,如何考勤?可能都要和過去完全不同,應提前做好准備。」針對高校錄取參加「綜合素質測評」,一位孩子在上海交大附中嘉定分校入讀的家長趙女士表示:在本身比較繁重的高中課業中,如何更好地融入業余愛好、社會實踐、志願活動等內容,考驗著學校、也考驗著學生和家長
⑤ 如何應對2017年高考語文改革
高考語文一般要求考查考生識記、理解、分析綜合、鑒賞評價、表達應用和探究等六個層級的能力,修訂後的考綱提出要「注重考查更高層級的思維能力」,具體來說就是「鑒賞評價、表達應用和探究」等方面。鑒於思維能力的提升是一個復雜而漫長的過程,短期內難以有根本的改變,因此在備考中,要引導考生加強體現高層級能力的題型訓練,比如「詩歌的評價、語言的表達、實用類的探究」等,形成和強化具有一定操作流程的思維模式,讓考生逐步適應高層級思維能力的考查。
其次,要特別注重加強答題速度的訓練,進一步細化文學類和實用類的備考指導。修訂後的考綱明確提出要「增加閱讀量」,這與原本就緊張的答題時間形成更大的沖突,解決的辦法就是提高答題速度。考生要整體升級自己的做題習慣,教師可在科學研究的基礎上,引導考生進行限時答題訓練,要求學生嚴格按照規定時間完成規定內容,並且從心理調適上,改變舊有的答題習慣。
長期以來,「文學類」是多數考生的弱勢選項,其主要原因就在於「文學類文本」是閱讀理解的一個難題,現在這一難題必須面對,考生只能迎難而上。修訂後的考綱還將「文學類文本閱讀」和「實用類文本閱讀」均作為必考內容,這不僅增大了考生的閱讀量,而且加大了考生的備考難度。因此,教師要將文學類和實用類的備考進一步細化,在夯實這兩類文本閱讀的知識基礎之上,深入研究其閱讀規律和理解規律,為考生提供更具操作性的閱讀路徑和答題範式。
⑥ 怎樣學習/復習語文來應對新高考政策
1、高考改革方案已經公布,高考改革後,語文科目考試內容及方式沒有變化。 2、高考改革對語文科目沒有影響,語文科目總分仍然是150分,仍然是高考統考科目。一篇成功的作文,不僅要有新穎的標題、深刻的立意,還要有新鮮、典型、生動的材料。而話題作文的普及又為學生們帶來了更大的發揮空間,有利於學生在廣闊的天地里選取新鮮獨特的材料進行寫作。
⑦ 如何應對高考語文改革:科學安排復習,應對新題
中高考改革方案徵求意見稿中,對於語文考試的內容和導向性均有如下關鍵詞表述:(1)強化傳統文化;(2)引導學生具有國際視野;(3)注重考查內容與社會生活實踐的聯系;(4)鼓勵獨立思考和個性發展。這幾個要點正是新課改以來語文試卷中力圖體現的新變化。學生在注目考試科目分值變化同時,更需要注意考試的實質性內容和側重點,在日常學習和備考中注重這幾類能力的培養,至少不要再出現看不懂文言文、對時事毫無了解、無法從生活中提取作文材料乃至於千篇一律人雲亦雲等惡例,擯棄一味功利應試的語文教法和學法,培養出真正受用一生的語文能力。
對於應屆生而言,現階段考生的主要工作是回顧和梳理全部課內外知識點,從知識、題型、方法幾個角度進行溫習和演練,全面覆蓋不留死角,檢驗出自己的強項和弱項。這個工作是為中高考備考打基礎的階段,政策面和考情的影響對學生的計劃影響很小,無需專門更改。等到《考試說明》公布後,考生可以利用寒假二輪復習機會進行模塊專題和重難點突破,針對考綱變化調整精力分配,側重於考綱里出現的新內容、新題型的備戰。春季三輪復習的主要任務則是訓練大考經驗,安排考場時間分配,演練解題技巧熟練度,此時考生需要重點關注高三第一學期期末全區統考、一模、二模三張試卷的命題動向,其中新題型的呈現方式、難度、命題思路等可能都會對本年度高考有參考價值。
⑧ 高考改革,語文將越來越難,該如何學習好語文
學習好語文最重要的事情是做好積累,也就是說除了課上的知識要及時理解和掌握,在課外也要多多閱讀。
一、課堂知識的掌握
對課堂知識的掌握,包括課堂里老師所講的所有知識要理解通透,還包括把所有的題型研究一遍,了解大致的題型,了解大致的答案是怎樣的,進而形成自己的做題思路。現在的語文題大部分情況下還是會考一些背誦的古詩和文字,以及文言文和閱讀文的理解。而且還不一定會考課堂內所學習的文言文,有些時候還會考一些課堂外的文言文。
⑨ 如何應對高考語文新變化
需要重新適應高考考試科目以及分數的變化,需要對自身的強弱科目進行及時補習。
學生將會面臨的三個變化:
變化1:2017年6月高考只考語文數學各180分。
變化2:物化生史地政不在分文理,改為學業水平考試,一年可以多考,按最高成績折算進入高考總分,每科80分,最高240分。
變化3:英語改為社會化考試,一年兩考,取最高成績折算計入高考總分,最高150分。
高考改革將會給學校學習和課外學習帶來什麼:
引用一個老師的話:這樣改革的極端後果可能是,高一語文數學課時減少,其它學科增加課時高一期間瘋狂學完理化、生史、地政等必修教材;
高二確定主攻學業水平考試的3科,英語開始沖擊A級考試;高三開始上午4節數學,下午4節語文,以整一年的努力沖擊高考語文數學高分。
以上的推測看似瘋狂,但細想之下確實有一定道理。在高考仍然是大學選拔優秀學生的方式之下,公立學校勢必會以高考出成績為設計課程的主要參考。
因此課時的適當調整似乎是必然的。新政策的初衷是增加過程性評價,逐漸改變一考定終身的單一選拔模式。
但教育資源不均衡的現實,教師學校對新政策下課程的設計能否跟上,並符合學生成長的需求尚需討論。
⑩ 面對全國新高考改革,語文教師要怎樣去應對才不會讓
1、高考改革後,語文科目並沒有什麼變化,語文科目仍然是三個統考科目之一,語文科目的總分仍然是150分。
2、高考改革對於語文老師的教學肯定會提出一些新的要求,語文老師要深刻領會高考改革的精神內涵,認真備課,仔細研讀好高考改革後的語文科目考試大綱,把最新的語文命題精神帶給考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