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小學語文課堂提問要注意什麼
一、提問要突出課文重點,有層次感
在設計課堂提問時,首先要深入鑽研教材,准確把握教材。應根據不同的課型,不同的教學目的、要求,理出教學的重點難點,提問的重點應該將問題集中在關鍵點上,問在最需要問、最值得問的地方,以突出重點,攻克難點,提高課堂效率。
二、提問要面向全體學生
教師對學生提問要面向全體學生,不能只局限於針對少數優秀生,如只限於向少數學生提問而冷落大多數,他們會覺得老師偏心,不利於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面向全體學生,充分體現「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思想,調動每個學生思考問題的積極性,讓全體學生參與教學過程,讓每一位學生都有回答問題的機會,體驗參與和成功帶來的愉悅 。
三、提問要抓住重點
歸納主要內容,要在「重點」兩個字上下功夫。一篇文章是由幾個段落組成的,但是總會有一兩個主要段落。文章的中心思想,往往體現在這些段落中。我們要邊讀邊想:這篇文章寫的是什麼人什麼事?什麼景什麼物?哪些段落是重要的?從而歸納出主要內容。
用抓重點歸納主要內容的方法要注意兩點:一是在一篇文章中往往有一兩個重點段,應准確判斷,才能正確地歸納主要內容。二是歸納主要內容語言要簡潔、明了。
歸納一篇文章的主要內容,語句可多可少,但是要寫明白,重點突出,因此,要在認真閱讀的基礎上,恰當地組織語言和運用語言。
用抓重點歸納主要內容的方法要注意兩點:一是在一篇文章中往往有一兩個重點段,應准確判斷,才能正確地歸納主要內容。二是歸納主要內容語言要簡潔、明了。
歸納一篇文章的主要內容,語句可多可少,但是要寫明白,重點突出,因此,要在認真閱讀的基礎上,恰當地重點進行提問。
『貳』 小學語文課堂教師提問的技巧
導語:有人說:“一堂好課往往起源於一個好問題,一個優秀學生往往也在於他提出一個有價值的問題,是一個會提問的人。”可見,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學生求異創新的火花並使之成燎原之勢,進而養成創新的習慣更是當代教育工作肩負的歷史重任。宋代著名學者陸九淵說:“為學患無疑,疑則有進,小疑小進,大疑大進。”課堂提問是教學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巧妙地使用,會使課堂氣氛活躍,學生思維開闊,教學效果良好。
一、圍繞課題提問
課題是文章的眼睛,也是整篇文章內容的精髓。特級教師於漪說過:“課的第一鍾要敲在學生的心靈上,激發他們思維的火花,或像磁鐵一樣把學生牢牢吸引住。”成功的課堂開頭是師生建立感情的第一座橋梁,也是經營整個課堂氛圍的第一道關卡,更是誘發學生走進文本,體會文章思想感情的凝聚劑。
在上課伊始,教師如果運用富有激情的話語,抓住總纜全文詞句設計富有價值的問題,這樣既能引導學生把注意力指向新的學習課題,引起學生對課題的關注,激發學生自主探究的慾望,又能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使他們保持最佳的學習狀態。如在教學人教版語文第十二冊教材中的《將相和》一文時,筆者用簡短、富有激情的話語把學生引入本課的內容學習,隨即板書課題提問學生:“同學們,讀了這個題目你最想知道什麼?課題的題眼又是什麼?‘將’和‘相’為了什麼事鬧不和?後來又是怎樣和好的?你想知道嗎?”簡短的幾個問題牢牢吸引著學生的注意,話音未落,學生們爭先恐後地打開文本閱讀起來。這樣的提問,在很大程度上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促使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同時也培養了學生自主閱讀的能力。
二、圍繞課文思路提問
教育家葉聖陶先生說過:“凡讀一篇文章摸清作者的思路是重要的,按作者的思路去品讀、去理解才能透徹。”思路即文章的脈絡,也就是文章的主要線索。教師設計提問如能緊扣文章思路,學生就能夠順藤摸瓜,有“序”可循,從而更好地理解課文。
如人教版語文第六冊教材中的《海底世界》是一篇精讀課文,文章具體介紹了海底世界的奇異景色和豐富的物產,課文思路清晰,首尾呼應。在教學時,教師應緊扣這一特點設計提問:“課文的開頭和結尾有什麼特點?又有什麼關系?哪幾個自然段寫了景色奇異?哪幾個自然段是寫物產豐富?”以上第一、第二個問題從全篇文章思路著眼,幫助學生弄清了課文開頭是以提出問題引起全文,結尾以回答問題總結全文,開頭和結尾一問一答首尾呼應,並理清了文章的思路,即文中先用兩個自然段寫出海底的奇異景色,再用三個自然段寫出海底物產豐富,使學生對全文的脈絡形成完整的印象,加深了對文中“物產豐富”這一重點段落的理解。
三、突破疑難,誘發學生提問
在語文教學中,學生由於捕捉不住課文要點而不解其意,教師就應適當指點幫助學生找到突破口,掃清思維障礙、理清思路線索,讓學生思維暢通,拓寬思路。
如在教學人教版小學語文教材第十冊《草船借箭》一文時,學生先精讀課文,了解文章大意後,筆者有意識地讓學生再次齊讀課題。有一名學生讀完課文站起來說:“老師,諸葛亮明明是用草船去騙曹操的箭,使曹操損失了十萬支箭,課題為什麼是草船‘借’箭,而不是草船‘騙’箭呢?”面對學生的疑問,筆者並沒有急於表態,而是把這個問題交給大家思考、討論。筆者說:“同學們,這位同學說得好,老師也有同樣的感受。是啊,課題為什麼不用‘騙’而用‘借’?你們誰有不同的看法?”思考片刻後,學生們紛紛議論起來,你一言我一語,課堂氣氛非常活躍。有的同學說:“諸葛亮很聰明,想出這個絕妙的辦法既不引起曹操的懷疑,自己也完成造箭任務,何樂而不為?”有的說:“是曹操疑心重的結果,不是諸葛亮有意要騙曹操的箭。”……學生們通過激烈的辯論排除了疑點,最終共同解答了問題,進一步體會到作者用字的巧妙。
四、發揮學生的想像提問
科學家愛因斯坦說過:“想像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概括著世界上的一切,這充分說明了想像力的重要性。”語文教學應重視激發學生展開想像,讓學生通過想像當時的情境進入角色,深入理解思想內涵,體會不同的情感。
如在教學人教版語文六年級上冊《大瀑布的葬禮》一文時,當學生朗讀“幾年後大瀑布逐漸枯竭,像生命垂危的老人一般,形容枯槁,奄奄一息”這一句話時,為了拓寬學生的思維進行大膽想像,筆者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如果你就是瀑布,此時此刻你想對人們說些什麼?”當學生讀到“給瀑布舉行葬禮時”,筆者又不失時機地提出這樣的問題:“如果你是巴西總統,你在大瀑布葬禮上的演說詞是什麼?”筆者抓住契機讓學生在讀中理解、在讀中品味、在悟中表達,這樣的設計提問不僅使學生對語言能靈活運用,他們與課文的對話也超越了教材、跨越了時空,激起了他們對瀑布的熱愛與同情,對環境的憂慮以及對人類自身的譴責。
五、圍繞升華主題提問
主題就是一篇文章的中心思想,是文章的靈魂。教師教學生學習一篇課文時,不但要引導學生通過揣摩語言文字體會文章的中心思想,還要使學生在學習中進一步感悟文章主題。教師在語文教學中可以圍繞升華主題這一目標設計提問。
例如,在教學人教版語文教材第九冊《鯨》這篇課文時,學生通過閱讀了解鯨的特點、種類進化和生活習性等,教師就要抓住學生的興趣點,引導學生展開討論,如讓學生思考如何保護海洋動物。當學生為保護海洋動物出謀劃策,懂得了如何保護動物時,教師再讓學生進一步探討:人類如何保護自然。學生通過搜集資料、請教他人、寫作小論文等深入了解人類與動物、人與自然的關系。這樣教學,不但升華了課文主題,而且發展了學生的思維能力,達到有效教學的目的。
課堂提問是開啟學生智慧之門的鑰匙,除了上述課堂提問技巧外,還有依據教學目標設計提問、啟發學生自主提出疑問或圍繞細節設計提問等,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只有有效利用課堂提問指導學生學習,才能真正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叄』 小學語文教師如怎樣有效提問
導語:語文課堂的提問藝術,是一項隨語文教學活動發生就存在的教學技能藝術,這一領域的研究對語文教學有很強的現實意義。教師提問能起到設疑、解疑和反饋的作用,能指明方向、承上啟下、啟發思維和調節氣氛。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提問成為聯系師生思維活動的紐帶,開啟學生智慧之門的鑰匙。課堂提問具有很強的技巧性。
一、以學生的興趣點為問點進行提問
以學生的興趣點為問點,可以激發學生主動閱讀的慾望,變教師課堂講授的過程為學生主動學習的過程。比如教學《跳水》,考慮到小學生的年齡結構和心理特點,可以不從文章開頭依次講解,而從學生最感興趣的地方入手,設置問點:課文中最危險的場面在哪裡?這樣危險的地方,孩子是怎樣上去的?這最緊張的場面既是課文的重點,又是學生的興趣熱點,由此發問,學生就會在緊張而愉快的心境下把握課文的主要內容。
二、在語文教學中抓住難點提問
針對教學難點設計指導性提問,可以啟發學生思維,引導學生掌握正確的思考方法,達到深刻理解知識的目的。文章的難點一般包括兩個方面:一是語言文字類的,常常需要疏解性提問來解決問題;一是課文理解類的,需要有的放矢,巧設問點,通過答問和歸納來解決問題。
如《窮人》一文中,桑娜家怎樣“溫暖而舒適”,為什麼會這樣?作者是如何敘寫的?這是一個難點。針對這一難點,可引導學生通過對“溫暖而舒適”的分析探究,進而理解桑娜的“勤勞能幹”和作者用詞造句的准確及感情表達的真實。同樣在這篇課文中,對“自作自受”一詞的理解又是一個難點,教師可抓住這一詞語提問:“自作自受”本是什麼意思?在文中是什麼意思?“作”什麼而又“受”什麼?為什麼會這樣?既然如此,桑娜為什麼還要這樣做?由此引導學生從“自作自受”一詞看桑娜家庭生活的艱辛及其收養孩子的堅決,進而理解女主人公心地的善良、美好、勤勞。
又如《游園不值》中“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牆來”一句是理解的重點,同時也是理解難點,它是流傳千古的名句,蘊含著深刻的道理。教者若只讓學生聯系前兩句詩所提供的意境說出這兩句詩的字面意思可能效果不好,學生就不會知道它流傳至今的原因。但若就此詩句提問:“讀到‘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牆來’你的腦海里出現怎樣的情景?”“這兩句詩除了字面意思以外還有沒有更深的意思呢?”就可能激起學生探究與思考的熱望,他們通過豐富的想像,彷彿看到園內林木蔥蘢,繁花似錦,紅杏灼灼,燦若雲霞。從而進一步感受到任何新生的事物都是無法阻擋的,它總會沖破阻力向前發展。這樣的提問引導學生直接把目光投向文章關鍵,不僅讓學生領會詩意,而且感悟了詩的意境,深刻領悟詩中耐人尋味的深刻哲理,同時培養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
三、在語文教學中抓住模糊點提問
在語文教學中學生往往有很多模糊點,這是指造成學生理解時似是而非的地方,其本質屬於文章的疑難點。於是,在疑處提問,可引導學生通過仔細推敲,明晰概念,達到正確理解的目的,並從中受到啟迪。如《少年閏土》寫“那個少年”“手捏一柄鋼叉”,其中“捏”在古漢語中是“緊握”的意思,但學生認識不到這一點,而往往加以誤解。引導他們仔細推敲,明確含義,不僅讓他們學到了新知,理解了課文,而且有助於培養他們認真讀書、勤於思考的好習慣。
四、在課文的優美情景處提問
注意把學生帶到課文所描述的世界裡,讓學生去體驗、感悟作者的思想,達到與文本、與作者的'對話。例如教學課文《鳥的天堂》文章寫得十分優美,課堂上借學生的質疑:“那翠綠的顏色,明亮地照耀著我們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綠葉上都有一個新的生命在顫動。”“新的生命在顫動”指的是什麼?鼓勵學生大膽表達自己的見解,積極地各抒己見。讓學生聯繫上下文,聯系生活實際和平時的感受,看看自己有什麼見解。學生通過朗讀,大膽想像是風吹、鳥動、新發的嫩芽、陽光的照耀、綠葉本身孕育的無限生機……該篇文章用詞優美,語句精闢、簡練,教師用提問的方法,引導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例如:關於“真是一株大樹”一句,學生讀時習慣強調句中的“大”字,實際上作者強調的是“一”株大樹,所以要啟發學生朗讀時讀出“一”株大樹。讀好這句話,讀出榕樹的大,鼓勵學生相互交流朗讀的感受,說說為什麼這樣或那樣讀。在學生置入文章的情境中時,就是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的最佳時機。
五、提問後應給學生留有適當的思考時間
教師在提出問題後,不要急著給予過多的解釋與引導,而要留給學生一定的思考時間,教師要學會等待,學會讓熱鬧的課堂沉寂下來。教師在課堂提問後應環顧全班,利用學生思考的時間,注意一些非語言的暗示,就可知道學生對問題的反應:學生舉手則表明他想回答這個問題;當學生准備回答時,便會身體稍微前傾,微張嘴;而聽到問題後低頭或躲避教師的目光者,則可能沒有聽清楚問題或無法回答這一問題。因此,教師在提出問題後就可根據這些表現,選擇合適的對象,把握適當的時機,有針對性地對學生提問。從提問、點名到回答,間隔時間是很難把握的。等待時間要視問題的類型和學生的反應而定。
六、提問後應關注對學生回答的評價
在教師提出問題之後,學生經過思考、討論會發表自己的看法。我們發現,越是高年級學生,越不願意發表自己的見解。當然,年齡的增長只是影響因素之一。主要原因是學生在長期的學習過程中,因經常不能正確回答問題而被同學諷刺或被老師冷落;還有些學生是因為老師曾給予過不恰當的評價而影響了其回答問題的積極性。在課堂上,面對教師的提問,學生沒有給出准確的應答,是很正常的事情,教師不妨給予其適當的點撥和鼓勵,不要讓其產生因為不能正確回答問題而認為自己不行的想法。成功的課堂教學,應該是不斷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同時又生成問題的過程。因此,教師在對學生的回答准確與否做出評價的過程中,不能僅僅從學生是否正確回答了問題入手,還應著眼於是否通過提問又激發了他的想像,進而產生了與之相關的一系列新問題,這樣才能判斷提問是否有價值。
總之,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要充分鑽研教學內容,認真領悟提問要求,切實掌握提問策略,精心設計各類問題。語文教學中的提問就能真正發揮“提問”的功效,達到訓練學生思維、培養學生能力的目的。
『肆』 小學語文課堂如何學會提問
導語:語文的教學方法靈活多變,在眾多的語文教學方法中,課堂提問的技巧顯得尤為重要,因為一節語文課的優劣成敗,與教師能否成功地誘導學生發現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有著密切的關系,因此,教師的課堂提問將制約著學生思維訓練的發展。
一、問題設計力求“精準”
許多語文教師在課堂上的提問要麼空洞浮泛,學生不知道如何回答;要麼浮光掠影,學生無需思考就能迅速回答,這些提問都達不到提問的目的,學生也不能通過提問啟發思維、促進學習。因此,教師在課堂提問的設計過程中,一定要注重科學性、契合性和藝術性的緊密結合,從教學內容出發,精心設計一些富有思考性、啟發性、挑戰性的問題,讓學生的思維跟隨著進行方向和范圍的突破。如果思考程度不深,則問題不能為學生提供思維啟迪的作用,如果問題過難,則容易讓學生產生畏難情緒,同樣不利於學生的學習。如《小英雄雨來》一文的教學中,可緊緊圍繞“我們是中國人,我們愛自己的祖國”這一中心句進行設問:誰來告訴我這句話在課文中出現了多少次?分別是在什麼情境下出現的?作者多次強調這句話的目的是什麼?通過對這些問題的互動討論,學生對雨來的行為和心理活動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對課文的理解以及作者的意圖也更加清晰明確。由於課堂氛圍並不完全按照教師的意志,所以在設計課堂提問時應當考慮方方面面的因素,緊緊抓住教材的重點、難點以及學生的思維習慣,精心設計、巧妙使用,讓課堂提問起到啟發學生思維的效果。
二、把握合適的“度”
課堂提問的切入點和契合點非常重要,教師所提問題必須切合當時的話題核心,必須順應學生的思維方向,必須符合學生的思維水平,才能起到作用。而要達成這些目標,其核心就是要把握好提問的“度”。首先是難度。教師在課堂上所提的問題需要的開放性和靈活性,為學生創造一定的思維量,而不能完全是“是”或“非”、“對”或者“不對”的問題,這將不利於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其次是梯度。教師在課堂上所提的問題群不能是一個個獨立的問題,而應當具有“遞進式”或“分層式”的問題,這樣才有利於學生的.思維和思考向縱深發展。
要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提出不同層次、不同難度的問題,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通過思考得出問題的答案。再次是廣度。課堂提問應當以課本內容為出發點,但又不能拘泥於課本,要與學生的生活實際和社會實際緊密結合,讓學生在學習課文的同時思考生活,拓展思維,不斷提升學生觀察生活、體驗生活的能力水平。從問題的形式上也應當更加多樣化,不僅要有“是不是”、“對不對”或“是什麼”、“怎麼樣”的簡單題型,還應當有“為什麼”、“有什麼異同”、“有什麼意見”等一些需要深入思考的題型,這樣才能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的思維。
三、注重提問的效果
課堂提問的目的在於引導學生把握重點難點、啟發學生進行思考以及進行教學信息的互動反饋,而要達成這些目標,就必須設計更加具有挑戰性、更加開放的問題,引導學生展開聽、說、讀、寫全面訓練,既全面檢驗學生的學習成效,又讓學生的思維在問題的引領下不斷“活化”。首先,問題的指向應當有更大的閱讀空間,而不是拘泥於課文中的某一句、某一段。比如,在《小蝌蚪找媽媽》的教學中,可以設計以下問題讓學生的閱讀空間和思考視野擴展到全篇:同學們,小蝌蚪在與鯉魚、烏龜、青蛙對話時有不同的表現,你們能說出來嗎?這樣,學生回答這個問題時就必須仔細閱讀整篇課文,進行深入的思考才能回答出來。這樣開放性、寬維度的題目,擺脫了傳統的“對話”式問答,讓學生有更大的思維空間,並且在思考問題的過程中還能產生較為獨特的感悟和見解,這對學生思維發展和身心成長都是極為有利的。
四、重視評價的作用
課堂提問能夠有效鼓勵和引導學生通過思維活動消化吸收課堂知識,在此過程中,教師的評價和反饋對學生的思維活動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教師反饋為正面、正確的,學生會在已有的思維活動基礎上進行深化和強化;反之,學生就會根據教師的提示進行思維的調整。並且,學生參與課堂問答互動的積極性和參與度也和教師的評價密切相關,好的評價,能夠激發學生參與的主動性,調動學生情感,活躍學生思維,提高教學效率。而不正確的評價,則將在這些方面起到反作用,不斷挫傷學生參與的積極性。在課堂提問互動之後進行恰當的評價成為影響課堂提問效果的關鍵。
首先,可以讓學生進行自我評價,讓學生對自己的答案進行自我判斷;其次,可以讓其他同學進行評價,讓其他同學判斷該生的回答是否准確全面,並說出理由。再次,教師也要積極地評價,既評價學生積極的態度,又評價答案的正確與否,並引領學生思考的方向。值得注意的是,不論何種評價形式,都應當抓住問題本身,在評價的內容上應當以表揚為主,鼓勵不同意見,鼓勵學生的積極性,這樣才能讓更多學生踴躍參與到課堂問答互動中來。
總之,恰當的課堂提問、高效的問答交流,能夠起到貫徹教學意圖、進行信息反饋、活躍課堂氛圍的重要作用,教師要把握課堂提問的實效性和藝術性,精心設計精準、適度、能夠激發學生思考的問題,積極開展高效的互動活動,激發學生的參與意識,提高課堂實效。
1 趣味性原則
少年心理特點是好奇、好強、好玩、自尊性強。教師設計提問時,要充分顧及這些特點,以引起他們的興趣。提問的內容新穎別致,能激起他們的積極思考,踴躍發言。一些學生熟知的內容,要注意變換角度,使之有新鮮感。切忌用突然發問來懲罰他們的錯誤,也不要故意用偏、難、怪題使他們感到難堪,以至於挫傷他們的積極陛和自尊心。誘發學生的興趣,教師還應以表情、語氣、手勢、教具等各種因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除了提問內容上的新穎別致外,還應在提問的形式上不斷地變化,如整堂課採用形式單一的提問,就失去有意注意,使教學的效會使學生感到乏味,造成學習上的“疲倦”度下降,甚至趨向無效。
2 有效性原則
縱觀近年來的小學語文課堂,在課堂上的提問中存在著許多不容忽視的問題,如問題瑣碎。有些教師認為問題越多,越能調動學生的主動性,越能營造熱鬧的課堂氛圍,越有利於教學目標的達成,因此,從上課開始,教師設計了瑣碎繁多、深淺不適的問題,剝奪了學生思考的空間,擠佔了學生閱讀品味文章的時間,這種違背教學規律的提問形式,使滿堂灌變成滿堂問,失去了問題應有的價值和作用。西方學者德加默曾說:“提問得好即教得好。”語文課堂教學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教師的提問藝術。關注語文課堂提問的有效性,應成為我們每個語文老師必須重視的問題。認知心理學告訴我們,學生所要掌握的知識意義建構需要有精心的問題設計,實現師生互動,雙向交流的方法很多,其中常用且有效的就是恰當地進行課堂提問。然而,在問題的解答過程中,我們卻時常發現:有的學生覺得問題太簡單,提不起興趣:有的學生認為問題太復雜,甚至不舉手、不發言,彷彿置身於課堂之外。很顯然這兩種情況都容易讓學生滋生厭學情緒,這不是課堂提問者的初衷。如何提高小學語文課堂提問的有效性,這是擺在廣大小學語文教師面前非常現實而有意義的問題。
3 科學性原則
提問前教師既要熟悉教材,又要熟悉學生。熟悉教材,把握知識點的傳授的正確性與難易程度,在編制問題時,既不能讓學生答不出,也不能簡單地答“對”與“不對”,難度過大的問題要設計鋪,要使學生“跳一跳才能摸得著”墊性提問。要防止:淺――缺乏引力,索然無味;偏――抓不住重點,糾纏枝“聽”而生畏;空――內容空泛,無從下手。提問適度,節;深――高不可攀,同時又是量力性教學原則的體現。
4 層次性原則
《學記》中說:“善問者如攻堅木,先其易者,後其節目,及其久也,相說以解。”它的意思就是善於提問的老師,如同砍伐堅硬的木頭,先從容易的部分著手,然後再砍堅硬的節疤,這樣,關鍵部分就會迎刃而解。因此,課堂提問必須由易到難,由簡單到復雜,體現出教學的層次性、學生學習的漸進性。所以,教師要從總體教學目標入手,在《語文課程標准》“年段目標”的統領下,根據單元目標和課時目標,設計出具有層次性的問題,引導學有計劃、有步驟、層層深入、一環扣一環地參與學習。如:教學《她是我的朋友》時,教師可以設計這樣一組問題:①課題中的“她”和“我”分別指誰?他們之間發生了怎樣的故事?通讀全文後,先同桌之間互相講一講,然後在全班交流;②小姑娘的傷勢怎樣?課文是怎麼寫的?文中那個詞作了形容?你怎麼理解這個詞語?③阮恆舉手時為什麼“顫抖”?從阮恆“舉手”一“放手”一“舉手”的過程中,你體會到什麼?④默讀課文第8~10自然段,用“――”勾出描寫阮恆獻血時表情、動作的語句,從這些語句你體會到什麼?⑤在輸血過程中,“醫生用輕柔的聲音安慰阮恆,阮恆立即停止了哭泣”,醫生會說些什麼,請把醫生的話寫下來。這五個問題形成―個訓練層次,引導學生從整體把握文章內容入手,通過理解關鍵詞句、抓住人物神態和動作描寫,體會人物內心,全面落實教學目標。這樣,學生在問題的引領下,通過“讀、議、品、評”,實現了學習方式轉變,“聽說讀寫”能力同步提高,內化了語言,強化了語言文字運用,教學層次分明,教學重點突出。
5 整體性原則
提問的目的在於調動全體學生積極的思維活動,不應置大多數學生不顧而形成“一對一”的回答場面。有的教師先點名,後提問,其他學生因預知提問與已無關而袖手旁觀,不動腦思考,以致達不到提問的整體性效果。
6 課堂提問拓展性
《語文課程標准》明確指出:“語文課程豐富的人文內涵對學生精神領域的影響是深廣的,學生對語文材料的反應又往往是多元的……同時也應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課時有盡而課堂無窮,提問有窮而思考無限。拓展提問是語文課堂最具魅力的地方。教學中,我們可以根據教材的內容、主題、結構等進行拓展提問。也可以就學生的學習方法、學習體會進行延伸提問,目的是達到拓展語文課堂的時空,並收到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的效果。學習《火星――地球的孿生兄弟》,我讓同學們探討“火星上是否有生命的存在?”通過這一問題,讓學生在課後通過大量查閱資料,進行考證。在培養學生學習語文的同時,培養了學生探究科學的興趣及愛護地球的環保教育。
教學實踐表明,靈活多樣的提問能活躍課堂氣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培養學生的創造思維和學習能力。相信在新課標的指引下,我們的語文課堂提問一定能走得更加有效,越來越好!
『伍』 小學語文課堂如何提問
導語:語文課堂本是精彩的課堂,課堂提問的方式應靈活多樣、不拘一格,更不應該簡單呆板,一成不變。它或者問而不答,造成懸念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或步步緊逼、層層追問,以啟發學生深入思考;或於不經意處發出奇問,以激活學生思維:或在無疑處質疑問難,以培養學生的探索精神……在教中過程中,究竟該採取什麼樣的提問方式,則要具體問題具體對待。
一、讓學生掌握重難點,恰當提問
課堂提問的語言要簡潔,因材施教。教師必須根據教學內容和目的選擇恰當的提問方式,並設計好提問程序,確立好提問重點,切勿一節課里提許多問,生怕學生聽不懂,從而放棄了教學的重點、難點、易混點。這就要求在備課時要想到學生的聽課、教師的講課質量對學生的學習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因此要注意從學生聽課的角度苦心捉摸每堂課的重點、難點,設計課堂提問。如《含羞草》一課教學中。在前一部分就可以抓住“得意”這個關鍵詞語來設計提問。含羞草為什麼這樣“得意”呢?誰能從文中找到原因呢?圍繞關鍵詞“得意”展開教學的過程,每一步緊扣“得意”,從得意的原因、得意的表現,到得意的朗讀,層層鋪開教學,教學重點突出,層次清楚。同樣的,後一部分,也可以圍繞“慚愧”這個詞語展開提問並進行教學。如:得意草和哪些花相比,覺得很慚愧呢?得意草慚愧的原因是什麼,你能從文中找出相關語句嗎?得意草慚愧地說了些什麼,誰能讀出慚愧的語氣來?就這樣,全文緊緊抓住“得意”和“慚愧”這一對反義詞,將教學貫穿始終,教學的重難。
二、增強提問的針對性,把握時機提問
課堂提問要把握住提問的時機,“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說明了提問把握住時機的重要性。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由於小學生的注意力容易分散,教師要創設一定的問題情境,把握提問時機。如果提問早於恰當時機,學生會因為准備不充分,出現啟而不發的現象;如果提問晚於恰當時機,解決了問題,提問也就沒有什麼意義了。要想把握住提問的時機,就要創設一定的問題情境。語文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結合學生實際和教學內容,把握住提問的恰當時機,引導學生深入思考。比如講授《春江晚景》這首詩時,有學生根據文中注釋,提出一個這樣的問題:河豚要浮上水面,那不是成了死魚了嗎?這個問題如果教師沒有提前預想到,要隨機應變給出恰當的理由,有一定的難度。這個時候,教師就可以藉此問題給學生創設問題情境,提問:這首詩是題畫詩,那它的內容是緊扣畫面的,大家想想畫面上究竟有沒有海豚呢?這個問題能啟發學生想像,調動學生的參與積極性,活躍課堂氛圍。
三、轉換角度提問,拓寬四維空間
教師設計的問題,有時並不要求學生直接回答,或者問題本身不能直接以行為的方式求解,這就需要轉換角度:或側面分析,或反向比較;或同中尋異,或異中找同。在進行轉換角度的'設計中,要特別注意方式和行為的恰當和適度。不當轉換會引起飄離中心,無度轉換會造成事倍功半。
例如,《風娃娃》一課,在解決“風能為人們做些什麼”時,教師可以轉換角度,先提出“沒有風時,人們會遇到哪些困難?”的問題,同時讓學生自主觀察自製小風車在無風狀態下的情景,想像自己在炎熱的夏天裡無風時的感受等等。讓學生在具體的環境里,尋找人們對風的需要。再回答問題時,學生一定有話可說。轉換角度,不是迴避問題,而是讓學生更容易地在比較中,在相似或相反中找到更好的解決問題的空間。
四、課堂提問要把握提問的“度”
根據心理學研究表明,學生的認知領域主要有識記、領會、應用、創新等層次。所以,教師要根據學生的這一規律,把握問題的難易度。課堂提問應遵循學生的認知發展規律、思維發展規律、心理發展規律和語文教學規律,因此,要控制課堂提問的“度”,一是難易的“度”,二是時間的“度”。例如控制提問難易的“度”。《給顏黎民的信》中有這樣一句話:“至於看桃花的名所,是龍華,也有屠場,我有好幾個青年朋友就死在那裡面,所以我是不去的。”這個句子表達的意思比較隱晦,為幫助學生理解其中深刻的含義,可設計如下提問:①魯迅喜愛桃花嗎?②龍華既是看桃花的名所,魯迅理應去看看,為什麼不去呢?③這幾句主要表達了魯迅怎樣的感受?第一個問題引導學生從上下文找出有關詞句,明確魯迅是喜歡桃花的。第二個問題是啟發學生理解的關鍵,引導學生理解不去龍華看桃花的原因。第三個問題深入追問,水到渠成,使學生理解這句話蘊含著魯迅對死難烈士的深切懷念,對反動派罪行的強烈憤慨,表達了魯迅愛憎分明的思想感情。
五、讓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提問
我們要使課堂真正成為提高學生素質的主要渠道,就應該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課堂提問,會提問,提好問。在教學實踐中,學生不是不能提出問題,而是不敢提問,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其中很重要的點是學生怕自己的提問得不到教師和同學的認可,或許學生自信心不足,沒有提問的勇氣。因此在教學中教師應為學生創設良好的氣氛,以鼓勵學生提問,對學生的表揚越及時,效果越好,激勵作用也就越大。在教學中,教師要善於捕捉時機,對每一個提出問題的學生充分的肯定,促使他們充滿自信心,對問題提得好的學生,還要倡導全班同學向他學習。
總之,課堂教學過程的核心之一是教師提問,而課堂提問是作為教師的一種必不可缺少的教學技能,恰當的運用提問,可以提升學生思維能力,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有效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陸』 小學語文課堂如何提問
導語:提問既是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的一個重要環節,也是培養學生思考習慣的一種有效策略。通過提問可以考察學生對所講內容的掌握情況,能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促使學生積極思考。所以,提問這一教學環節直接關系著學生的思維能力的培養和語文課堂教學效果的提高。那麼,該如何提問呢?
一、課堂提問重精
蘇聯傑出教育家霍姆林斯基說:“教師高度的語言修養是合理地利用時間的重要條件,極大程度上決定著學生在課堂上腦力勞動的效率。”這就給教師提出了一個高標准要求:課堂提問不僅要講求科學性,還要講究藝術性。那麼“精問”就指教師注重提問的科學性和藝術性的結合,精心設計和提煉一些富有啟發性、情感性、變通性、挑戰性,富有價值的問題,引導學生思考方向,擴大思考范圍,提高思考層次。沒有思考價值的“淺問題”不提,問題太淺,表面上學生對答如流,實際上起不到應有的作用;同樣若是問題過難,超出了學生的“最近發展區”,學生望“問”興嘆。也是不能達到目的的。
二、課堂提問重度
教師設計課堂提問要能激發學生積極思維。教師所提的問題應符合學生實際的認識水平和想像能力。《學記》中說:“善問者如攻堅木,先其易者,後其節目。”課堂提問最重要的是把握好“度”,要善於在“度”的多層次中選擇最佳切入點。
首先要有一定的難度,教師根據教學大綱,結合具體課文及教學的重點和難點精心設置問題,其問題要有一定的難度,有一定的思維量,而不能是簡簡單單的用“是”、“對”、或“不是”、“不對”來回答的問題,因為只問“是”“非”對激發學生的積極思考,培養學生的表達能力和衡量學生的知識質量都是不利的`,在“是”與“非”的判斷中必然有僥幸答對的,久而久之就會使學生存在有僥幸答對的心理,養成不願積極思考的不良習慣。要使問題有一定難度需要注意三點:一要緊緊圍繞教學內容,有的放矢;二要有新意,有一定的開放性,給學生提供展示個性自由發揮的空間,不要刻板僵化;三要有一點思維含量,一般直接在課本中可以找到答案的問題要少些,讓學生經過思維加工後找到答案的問題多些
其次要有一定的梯度,課堂教學中,教師應善於提出條理清晰、合乎邏輯和學生認知心理特點的“階梯式”或“分層式”的問題,要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提出不同類型的問題,難易應各各不同,引導學生由淺入深,由巳知到未知,層層推進,步步深入,最終抓住事物的本質。比如學習《一個中國孩子的呼聲》這篇課文可以設置以下問題:1、這個中國孩子是誰? 2、他發出了什麼呼聲?3、這只是一個中國孩子的呼聲嗎? 4、通過他的呼聲你想到了什麼?這幾個問題就顯出了一定的梯度,第1、2個問題比較容易,第3、4問題就有一定的難度。教師提問時就要注意由易到難,由淺入深。最後提問要有一定的廣度,“語文學習的外延與生活的外延是相等的”這是大語文觀,也是新課改所要求的。因此課堂提問也應該緊密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和社會實際而充分展開,不失時機的拓展學生的思維,挖掘學生的內在潛能,培養學生多角度看問題,使學生學有所用,讓學生在解決實際問題中去運用知識和掌握知識,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
三、課堂提問重情
提問既要重視知識點的落實,達到教學目的,又要注意提問的藝術性、情感性,從而實現情趣教學。所謂情趣教學,即激發情趣,興趣盎然的教與學。目的是讓老師有感情的教,學生有感情的學。
在教學內容上,首先要把握一篇課文的情感基調。我們知道“言為心聲”,每一篇文章都是作者情感的流露。一篇文章就像一個窗口,通過它可以洞察世態萬象。因此把握一篇文章的思想感情是上好一堂課的關鍵。把這種感情溶進到你的言語中,感染學生。造成一種情感的傳遞,在課堂製造一種情感的氛圍,以此來感化學生。要做到這一點就要教師對教材進行深入的鑽研,善於發現其中掩藏的情感因素,細致的。從而達到對自己的教學內容瞭然於胸。如庖丁解牛,游刃有餘,能出能進。例如一個典故,文學常識,小到一個字,一個詞語的講解。教師要善於思考,善於挖掘其中的情感因素,趣味因素。不可三言兩語,輕描淡寫的走過場。對於一個典故,你可以就此講一個故事,學生都喜歡故事。這樣就可以很好的引起學生的興趣和注意力。就比空洞的字詞有意思的多。對於文學常識,教師最好用自己的語言來講授,不要用記憶性的思維來回憶,溶進自己的理解,感受。如同講故事一樣講解,這樣就有意思得多,對於一些文學常識可以展開縱向或者橫向的思維,不要因講授知識而執意於此。就拿單個的字詞來說吧,漢字是表意文字,是音,形,意的結合體。每一個漢字就是一個世界。
通過教師的引導,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調動學生的參與意識,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學得輕松,愉快。
總之,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正確運用課堂提問技巧有助於積極開展教與學的雙邊活動,使學生更加牢固地掌握知識和技能,養成勤於思考的習慣。
一、以學生為本,精心設計
提問最怕隨意,忽視學生的主體地位。提問最基本的就是要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從學生的認知水平出發,這樣才知道該什麼時候問、在哪個地位問、提出什麼樣的問題,才能達到最好的效果,真正發揮提問的作用,讓其更好地為教學服務,為學生服務。
1.提問的設計要有明確的目的性
課堂的每個提問都必須具有強烈的目的性,這需要教師在備課的時候精心設計,每一次的提問都是為了把學生引入更深層學習所做的鋪墊,提問不是為了問而問,而是要通過提問來提高學生的認識和思辨能力,促進學生的發展。因此,在設計提問的時候一定要有明確的目的性。這就需要教師能從教學的整體目標出發,既要考慮教學的整體效益,又要關注學生的全方位收益,問題要明白、有針對性,讓學生能夠根據提問加快文本的理解速度,更快地接受文本,並能帶著問題主動去分析、解讀文本,充分體現提問的教學意義。
2.提問要能夠啟發學生的思維
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具有意義,在問題的探索過程中有助於使學生更快地理解知識,並且獲得智力的發展。可見,教學中啟發性提問就顯得尤為重要。啟發性提問的設計中教師要能想學生所想,思學生所思,這樣才能更好地找准提問的切入點,使問題既符合學生的認知水平,又能使學生思維活起來,激發學生探究問題的興趣,進而提高教學效率。
3.提問要關注學生的發展程度
新課程倡導關注學生的需要是實現以生為主體的首要條件。在課堂提問環節中尤其要從學生的需要角度出發,站在學生的角度上去考慮問題,根據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讓學生經過努力而獲得正確的解答,這才是真正地體現以生為本的教學理念。因此,提問要關注學生的程度,主要從兩個方面出發:首先,關注學生的准備程度;其次,針對學生的發展需要。
二、因材施教,優化小學語文課堂提問
1.提問要面向全體學生
由於每個學生的心理、生理發展的不同,加上生長的環境,每個學生的已有水平都是不同的,思維上也各有千秋,更需要教師提出的問題能夠面向全體學生,而不是針對優等生的專提。提問的設計要面向全體學生,使每個學生都能獲得啟發,促進思維的發展。
2.提問要注意時機
“不憤不啟、不悱不發。”在課堂提問中要能把握好提問的時機,恰到好處地拋出問題,促使學生積極思維。尤其是課堂教學又是千變萬化的,學生對問題的見解也各有千秋,隨時都有可能出現生成的火花,這就需要教師抓住時機,通過反問、追問等方法,抓住這些好的生成,讓學生體驗成功思維的喜悅,讓學生更加主動地去思考、去探索。
總之,在小學語文教學中要十分重視提問的有效性,這是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有效途徑,也是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重要教學手段。教師要不斷地研究,發掘提問的藝術,提高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效率。
『柒』 小學語文課堂如何進行有效提問
小學語文課堂想要進行有效的提問,首先他的問題一定不能設置得非常難,設置非常難的話,學生一般都不敢回答不出來,其次的話應該以一些有趣的形式來提問,而不是鹹的提問
『捌』 小學語文課堂有效提問的幾種方法
隨著把培養思維、開發智力做為教育目標以來,課堂提問優化設計已經做為一門專門的教學藝術,受到教育專家和廣大教師的重視,善教者,必善問。精心設計課堂提問已經成為每個優秀教師的必備技能。
1.圍繞教學目的設計提問。
語文教學要促進學生的整體發展。作為實現語文教學整體目標手段之一的課堂提問應該能使學生激起情趣,理解內容,發展智力,受到教育。問題設計要從整體目標出發,考慮到語文教學的整體效應。如教學《你們想錯了》一課時,設計了這樣的問題:「『你們想錯了』中的『你們』指的是誰?他們是怎樣『想』的?為什麼說他們這樣想是『錯了』?」這幾個問題的提出,促使學生全面閱讀,把課文中的內容連貫起來思索,從而理解方誌敏的好品質,體會出文章的中心,達到教學目的。
(1)提問的內容要有思維價值。如果所設計的問題過於簡單,僅停留在簡單的是非選擇上,學生的思維能力便難以得到提高。因此,精心設計具有思維價值的問題,有助於激發學生的思考興趣,培養其良好的思維品質,提高他們的思維能力。那些精於設問之道的名師常常能獨具眼力,在易被常人忽視之處,捕捉到具有較大思維價值的問點。例如,有一位教師在執教《凡卡》一文時,圍繞凡卡的信爺爺能否收到這個中心,設計了這樣一組問題:凡卡的信爺爺能不能收到?為什麼?聯系爺爺的處境想一想,即使爺爺收到凡卡的信,能不能改變凡卡的處境?為什麼?這又說明了什麼?這樣的問題顯然具有較大的思維價值,它們能幫助學生深刻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
(2)提問要明確具體。提問是為了引導學生積極思維,因此提的問題只有明確具體,才能為學生指明思維的方向。如,有一位教師在執教《窮人》一文時,先問學生:「對課文用『窮人』作題目你們有什麼想法?」學生的回答是:「因為桑娜是窮人,所以用『窮人』作題目。」「因為桑娜收養的是窮人的孩子,所以課文題目叫《窮人》。」顯然,學生在回答這個問題時存在困惑。於是,教師接著提出了這樣的問題:「這篇課文著重寫的是桑娜,為什麼不用『桑娜』為題,而是用『窮人』呢?誰能從課文描寫的人物和事件中去仔細想一想,找到答案呢?」這樣的問點明確具體,學生經過思考後有所悟:「課文描寫了三個人物,他們都是窮人。」「課文敘述的事情都發生在窮人之間。」在此基礎上,教師又進一步追問:「作者描寫這些窮人,敘述窮人之間發生的事,為的是什麼?」此時,學生恍然大悟:「為了歌頌窮人的高尚品質。」
2.提問要立足於重點,突破難點。
課堂提問不在多而在於精,關鍵是我們教師應抓住文章的重點,突破難點。例如文章深邃意境中寫到的情節往往是作者情感願望寄託的載體,應設計問題重點研究。再如有些文章的關鍵句,往往是文章和思想有機組成,在教學中可在這樣的地方涉及提問,使學生掌握內容,明確思想。如教學《長城》一課時我針對關鍵句「這樣氣魄雄偉的萬里長城,在世界歷史上是一個偉大的奇跡設計提問」「什麼是奇跡,為什麼說長城在歷史上是一個奇跡?」學生通過讀文、討論聯繫上下文分析理解了長城高大堅固不但是一個奇跡,在沒有吊車、起重機的情況下,就靠無數肩膀無數只手修建成了萬里長城,它凝結了古代勞動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更是一個奇跡。如此讀、思、議,學生不僅了解了萬里長城,更會油然而生一種民族自豪感,教學重難點也就突破了。其實,難和易往往是相對而立的,也是因人而異。只要能根據教材特點結合學生的實際,有針對性地設計問題,其難也易了。
『玖』 小學語文課堂的提問技巧
導語:提問是課堂教學中引導學生學習知識,發展思維、技能、情感等的重要手段。但是,提問不是課堂教學唯一的手段。現代教育思想強調學生的主動發展,所以提問的前提應當是學生充滿興趣、信心的自主學習質疑。在語文教學中,培養創新意識,創新思維,非常必要;要求學生大膽探索,勇於提出問題,即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非常重要。
一、教師進行課堂提問的必要性
教師的提問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是非常必要的,絕大多數語文篇目在課堂教學過程中要想讓學生積極地參與課堂教學、課堂氣氛活躍、教學目標明確是離不開教師的提問的。“教師是學生課堂學習活動的服務者,教學中,教師首先要為學生創設良好的學習情境,其次要成為學生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筆者覺得這里給教師的角色定位是很合理的,畢竟小學生的思想還不太成熟,需要一個很好的組織者來促進其學習,且小學生普遍存在一種上課時思想開小差的現象,也就是前文所說的“思維缺席”。就是比較優秀的學生也存在著“思維的惰性”,所以教師的提問顯得尤其必要,教師的提問可以盡量克服學生廣泛存在的“思維缺席”和“思維惰性”現象的出現;激活課堂教學氣氛,體現師生互動的課堂教學效果;克服學生的自主學習存在的一種盲目性和無序性現象,幫助學生確立正確的學習目標,把握住教學的重點與難點。所以教師的提問在語文課堂教學過程中是不可缺少的環節。
二、課堂提問的原則
1、啟發性原則
啟發性原則要求設計的問題要有一定的思考價值,能調動學生的主動性,能集中他們的注意力,引導他們生動活潑的學習,使他們經過自己獨立思考,對知識融會貫通,從而提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這就要求教師在備課時要精心設計問題,力求能激發學生積極思維。設計好問題的關鍵之處在於要把握好問題的難易程度,也就是說提出的問題要難易適中。
2、適量性原則
除了遵循啟發性原則,緊扣教學目標,圍繞教學重難點,正確把握問題的難易程度之外,教師對課堂中所提問的問題還應在備課時精挑嚴選,嚴格控制數量,克服課堂提問的隨意性。要做到數量適中,也要避免兩種傾向, 提問太多或太少。提問太多,學生沒有思考迴旋的餘地,對所學知識難以理解、消化;提問太少,講授太多,學生難有參與的機會,最終會產生厭倦情緒。
在准確把握住問題的難易程度和數量多少後,還應考慮到提問的系統性和科學性。所謂系統是指問題不是各個孤立的,彼此之間應顯示一定的難易深淺的梯度和內在聯系,具有連貫性。系統性要求設計好問題的難易層次,環環相扣,層層遞進,構成一個有機的系統。只有這樣,才能有效的訓練學生思維的系統性,全面的理解課文。而每一個問題的提出,都要科學合理,題意明白准確。
3、面向全體原則
教師的提問在實際操作時應面向全體學生,不能只盯住幾個活躍生,提高課堂提問的科學性。只讓活躍生答問,時間久了,其他學生就會產生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心理,把自己看作學習的局外人、旁觀者,這樣是有悖於啟發性原則的。因此,課堂提問要注意輻射面,既抓住點又顧及面,既要讓成績好的同學發言,又要讓成績一般的學生發言,以點帶面,充分調動全體學生思考的積極性
三、小學語文的課堂提問技巧
1、提問要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教師的提問要觸及學生的心理,使學生產生疑慮之情、困惑之感,產生較強的學習興趣。因為興趣是發展智力、培養能力的重要因素,它可以打開感情的閘門,開拓思維的空間。學生有了興趣,才會精神振作,積極地去思考問題。從培養興趣出發來提問是課堂教學的重要手段。
2、把握時機
課堂提問選擇時機非常重要,我們在提問時,不僅要在微觀上考慮問點是否優化,問法是否藝術,而且要從宏觀上總覽全文,使每個問題的提出都處於最恰當的時機。一般來說,可以選擇下列時機:當學生思維受到局限無法突破時;當學生受舊的知識影響很深,而無法順利實現知識遷移時;當學生若有所悟、情緒高漲、躍躍欲試時……誠如孔子所言:“不憤不啟,不悱不發”。
3、分層設計,化難為易,化大為小
要上好一節語文課,單靠一兩個提問是不夠的,它需要教者站在高處,從整節課、從整篇課文來謀劃,設計出一組有計劃、有步驟的系統化的提問,這樣的提問才有一定的思維深度,才能從多方位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在實際操作中,教者可以根據教材特點,學生的實際水平,把難問題分解成易理解、更有趣的小問題,或者把大問題分解成一組小問題,層層深入,一環扣一環地問,逐步引導學生向思維的縱深發展,這樣的提問處理,學生肯定樂於接受。
4、在內容的矛盾處設問
不少課文在內容上會有些看起來似乎“自相矛盾”的地方,其實這正是作者落墨的著力之處。在這些地方提問,往往可以引導學生把課文理解得很深,培養學生思維的深刻性。
5、提問要有針對性
課堂提問不在多而在於精,關鍵是我們教師應抓住文章的重點,突破難點。例如文章深邃意境中寫到的情節往往是作者情感願望寄託的載體,應設計問題重點研究。再如有些文章的關鍵句,往往是文章和思想有機組成,在教學中可在這樣的地方涉及提問,使學生掌握內容,明確思想。
6、“橫看成嶺側成峰”的發散型思維提問
課堂中的提問,目的是使學生在掌握知識的同時訓練和提高思維能力,因而教師應注意提問的角度和問題的深度。教師善於從不同的角度啟發學生,可以使學生掌握解決同一問題的多種解答方法,既能拓寬學生的思維空間,又能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例如,劃分一篇課文的段落層次有時是不只一種劃分結果的,這時教師就可以引導學生思考“假如按其他標准該如何劃分”等問題。這樣,學生通過訓練就會明確原來解決問題的方法有時不是單一的。此外,學生掌握課本知識後,教師如果能引導學生把這些知識與相關的課外知識聯系起來進行思考,就能擴大知識的利用價值。
『拾』 小學語文課堂如何有效提問
我認為提問是一門科學,是一種藝術,是檢驗學生對文本解讀程度的重要手段,也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方式之一。小學語文教學歸根到底是老師與文本的對話,學生與文本的對話,老師與學生的對話。古人曰:學起於思,思起於疑。教師有效的提問和理答可以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發展學生的語言能力,提高學生的思維水平。 首先要知道有效提問必須具備目的性、針對性和激勵性。 目的性即一節課都要有明確的教學目標,每一個教學活動的設計都必須圍繞教學目標步步展開。老師提出的每一個問題都必須有明確的目的性。 針對性即課堂上老師提出的每一個問題,必須符合絕大多數學生的水平。假如問題過於簡單,學生就會驕傲自滿或不屑一顧;問題太難,又容易打擊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任何過易或過難的問題都不可能達到預期的目的。當然,老師應因人而宜地設計問題。 激勵性即課堂教學中,學生是主體,老師應想方設法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也就是說有效的課堂提問必須具有以下三個基本要求:一、提問是緊緊圍繞教學目標而展開;二、所提的問題必須精心設計,既要有梯度也要有角度更要有要深刻性;三、提問過程中必須有恰當的及時的評價。 那麼,在課堂教學中應如何進行有效的提問呢? 一、把握提問的「點」 愛因斯坦說過: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發明千千萬,起點是一問。一個好的問題會點燃學生思維的火花,激發學生創造的萌芽,達到培養學生好問善思的目的。老師要使自己提出的問題有價值、有思考性,就必須對文本進行細細地解讀,弄清文章的要旨。因此,課堂提問時要把握好提問的「點」。所謂提問的「點」,就是教師應該在什麼地方設計問題,在什麼時候提出問題。 二、把握提問的「度」 課堂提問是老師的一種教學行為,它包括發問(教師提問)、候答(學生思考問題和組織答案)、叫答(教師叫某個學生或學生小組回答問題)、理答(教師針對學生的回答作出反應)這幾個環節。課堂提問不是無病呻吟,也不是要故意問倒學生。老師提問時,要站在孩子的高度,根據學生知識能力心理特點,恰當把握提問的「度」,做到張弛有度,難易適度。 為此,老師必須認真鑽研教材,精心設計有效的、富於啟發性的提問,在合理的、關鍵的地方恰當地提問,注意問題的難易度,使學生在課堂中迸發出智慧的火花,讓課堂煥發出生命的活力。要做好教學評價,首先是要確定好評價的主體,評價的主體可以分為學生自評、生生互評和教師評價。
為了讓學生的個性得到更好的發展,教學中,讓每一位學生在不斷變化、發展的環境中,充實自我,完善自己。他們雖然天真,但是對事物已經開始有了自己的看法、見解,也有表達自己觀點的慾望。當學生答完後教師可以讓學生先自己說一說對於這個問題回答的是否滿意,滿意在哪裡,不滿意又在哪裡?從而使他們全面、公正在進行自我評價。在自評的基礎上,應鼓勵學生相互評價。教學中可以開展同桌互評,小組互評,在全班范圍內對學生進行評價。如「你認為他答得怎樣?」「好在哪裡?」「還有哪些地方需要完善的,怎麼改?」「如果是你,應該怎麼答?」從而鼓勵學生相互補充,相互促進,在互評中求進步,促發展。
教師評價時,首先要肯定學生回答得「對不對」通常教師都應復述一篇完整的答案,不能用學生回答代替教師應做的工作,其次要評「好不好」,通常教師都要做出標準的示範。最後無論是贊賞還是批評,都應「對事不對人」。在課堂提問中,教師要保護學生答問題的積極性,從而進一步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就應該做到:1、以表揚為主。2、鼓勵求異。3、幫助有困難的學生。4、鼓勵學生積極評價。總之,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正確運用課堂提問技巧有助於積極開展教與學的雙邊活動,使學生更加牢固地掌握知識和技能,養成勤於思考的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