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祇、祗、只、袛」,怎樣有效記住這幾個字不同之處
祇、祗、只、袛——這四個字都是有的,但它們的關系錯綜復雜,古今用法又多有變化,如果不是從事古籍研究的人,真不必鑽進這迷魂陣。然而,在現代語文運用中,這四個字還是碰得到的,似有必要把它們的關系理理清楚。
祇,音qí,本義為地神。同樣是神,古人加以細化:天神曰靈,地神曰祇,人神曰鬼。後來祇可以泛指神靈。又可讀zhī,通「祗」,義為恭敬。還可讀zhǐ,范圍副詞,義為除此以外,沒有別的。此義宋以後用「只」。
祗,音zhī,從金文字形看,像以酒澆地敬獻鬼神,由此引申出恭敬義,如《左傳》「父不慈,子不祗」。現代帶有文言色彩的書信中也見應用,如「祗候迴音」「祗頌文祺」。又可讀qí,通「祇」,義為神靈。還可讀zhǐ,范圍副詞。
只,音tí,同「緹」,本義為橘黃色的絲織品。又可讀qí,用於「只衼」一詞,指僧尼穿的法衣,如袈裟之類。還可讀zhǐ,在古籍中,「只」和「祇」常通用。1955年12月發布的《第一批異體字整理表》中,「只」被定為「祇」的異體字。1964年5月發布的《簡化字總表》中,「只」又被定為「只」的繁體字。
袛,音dī,義為貼身穿的短衣。《說文解字》釋義時用了一個頗為陌生的詞「袛裯」:「袛,袛裯,短衣。從衣,氐聲。」揚雄《方言》對「袛裯」作了考證:「汗襦,自關而西或謂之袛裯也。」裯,音dāo,袛裯,相當於今天的汗衫吧。
以上所述,就我自己來說,已是力求簡明,但看的人也許仍會頭大如斗。那麼,從應用的角度再來簡化一下:
一、義為神靈時,用祇,讀音為qí。用「祗」也可以,但不是首選字。
二、義為恭敬時,用祗,讀音為zhī。用「祇」也可以,但不是首選字。
三、用作范圍副詞時,表示僅僅、只有,讀音為zhǐ。歷史上祇、祗、只三者皆可用,但自宋代開始,已出現改用「只」的趨勢;《簡化字總表》明確規定用「只」,其他用法是不規范的。繁體字排印的圖書應首選「只」。
四、「袛」是一個用途比較單一的字,只用於表示短衣的「袛裯」,讀音為dī。千萬不要因為形似,在該用祇、祗、只的時候用「袛」。
回到開頭提到的題目,「神祗」應改為「神祇」為是。
⑵ 人生若只如初見 中 「只」是什麼意思。 如果把這句話寫成繁體,「只」是否要寫成「只」「衤氏」
「只」在這里是代詞,相當於「這」。這個義項多見於宋元明清時期的文學作品,如一缽和尚《一缽歌》:「若時樂,樂時苦,只個修行斷門戶。」現代漢語中,除少數方言仍有保留外(如「只個」、「只么」),一般不再使用。
若只:像這樣;如此。
人生若只如初見:人生相處如果總是像剛剛相識時一樣的甜蜜和溫馨的話。引出後面的意思——那還「何事秋風悲畫扇?」
「祇( 礻+氏)」字在古文中作副詞,相當於「僅僅」。但唐宋以後,已經使用「只」了。特別是詩詞作品中,一般都用「只」。建國後,簡化字才將二者統一為「只」。
「人生若只如初見」中,「只」不是副詞,不能寫成「祇( 礻+氏)」。
⑶ 古詩《尋隱者不遇》中「只」是什麼意思
「只」的意思是「就」。
⑷ 關於語文關於"頭"和"只"的用法
頭一般為稍大型的動物 ,如一頭豬、一頭牛…而只就是小點的物品或動物、如一隻雞、一隻鴨子…也有一些特殊的不用這個、如一匹馬…本人愚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