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什麼是真正的語文課
大家使用頻率最高的是「這才是真正的語文課」。為什麼會用這樣的評語?不是語文課又是什麼課?這些年來我們的語文課堂在做什麼?這不能不引起我的深思。
我發現,被人們認為不大像語文課的,往往或者就課文講課文,深挖其中的人文內涵,上的有些像思想教化課;或者深入解析文中的一些科學道理、探索與課文有關的一些自然奧秘、動手做其中涉及到的一些實驗,等等,上的好像是科學課、生物課、物理課;或者就課文中的某一點無限擴展,完全不顧課文本身,甚至無限度地使用音、像等五花八門的課件,那就不知道該叫它什麼課;還有的將合作、探究這種新觀念表象化,一味地讓學生討論發言而不給予歸納,不提示其中的語言問題,不點撥語文學習的方法與過程,如此等等,不一而足。那麼,什麼是「真正的語文課」?被大多數人認為「真正的語文課」究竟是什麼樣的課?我們稍微注意一下就不難發現,這樣的課一般都是在教學過程中貫穿著對字詞句的理解和掌握,滲透著語文能力的培養和訓練,交織著語文方法的把握和學習。
於是,我們是不是可以這樣說,那些不大像語文課的,實際上是對課程改革的一些理念還沒有真正地理解和把握,還只是停留在表層的認識上。如課程標准強調語文的人文性,那就是不要進行知識的教學,能力的培養;如強調自主、合作、探究,那就是不要老師的講解,完全由學生自己去完成,而且課課如此,從無變化,等等。而那些「真正的語文課」,則較好地把握了課程標準的新理念,充分重視了語文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統一,重視了語文素養語文能力的有機融合。這就涉及到了人們不同的思維模式。
人類普遍存在著一種極端的思維模式――兩極對立的思維模式,非此即彼,非對即錯,非好即壞。人們常說,任何一次改革都可能會矯枉過正,因為不這樣就不太容易達到改革的目標。其實,我覺得這是一種誤解,從某種程度上說,不是改革思路本身強調過分,矯枉過正,而是我們普遍的兩極對立的思維模式限制了人們對改革思想的正確認識。由此再轉到我們的語文課程標准。
語文課標提倡全面提高語文素養、重視感悟,不是否認各種必要的語文知識;強調學生自身的體驗和情感,不是徹底摒除能力訓練;主張以學生為主體,也不是說教師可有可無;強調自主、合作、探究,也不是說完全可以不要接受性學習。非此即彼的二元邏輯,兩極對立的思維模式,「矯枉必須過正」的思想觀念,在語文教育的嚴肅性面前都應堅決摒棄。
那麼,什麼樣的課堂教學是我們需要的,是符合課標精神的課堂教學?很多老師會說:你給我拿出一個標准來,有了標准我就可以模仿了。巢宗祺先生在一次講話中曾經提出語文教學基本模式與個性化設計的統一。我自己理解,所謂基本模式是盡可能體現新課標中的新的理念,體現語文教學的基本思想,但是這些體現,不是大家千篇一律地套用某一種固定的格式,而要從課文本身、從老師所長、從學生已有的語文實際出發,設計出富有獨特個性的教學方案。歷史以來,我們有一個不好的傳統,就是一旦出現一種新的好的模式很快就會將它固定化、程式化,這樣的教訓是深刻的。張志公先生多次疾呼反對這種做法,而這也是我們在研究語文教學法、語文教學實踐乃至多方面的語文教育研究中應該竭力避免的。
2. 什麼是語文課程性質
語文是基礎學科,所以是學習其它學科的工具
文以載道,文學其實就是人學,當然具有人文性
語文課程的開設肯定是要工具性人文性兼備
關於工具性問題,20世紀50年代末,全國范圍的極左思潮影響到語文教育,從60年代初開始在語文界展開了一場關於語文課是上成政治課 、文學課 、還是上成語文課的討論,最後,語文界的三位泰斗,也就是後來大家稱之為「三老」的葉聖陶先生 、呂叔湘先生 、張志公先生掛出了「免戰牌」,主張語文課不能上成政治課或文學課,應該上成真正的語文課,這種觀點很快在全國達成了共識,因而確定了語文學科工具性基本性質,認為語文學科應該加強語文基礎知識教學和基本技能訓練(即當時的口號「加強雙基教學」),切實使學生打好語文基礎,培養語文能力,掌握語文這個工具,以適應將來工作和繼續學習的需要。因而,60年代初至「文革」以前,教育部幾次頒布「語文教學大綱」都把工具性定為語文學科的基本性質。對此,「三老」都曾有文章和講話進行闡述,另一位前輩語文教育專家 、全國中語會會長 、建國以來一直參加和主持語文教材編寫的人民教育出版社編審劉國正先生曾說:「語文教學討論的一個重要理論收獲,就是肯定了語文學科的工具性。」到了「文革」時期,語文教育又在極左思潮、的影響下,否定了語文學科的工具性,語文課本不成語文教材,語文課大量學習當時的報刊文章,學生寫作也是寫極左的「大字報」,語文課基本上成了政治課,整個語文教育亂了套。「文革」結束後,1978年教育部撥亂反正,重新頒布了「語文教學大綱」,重又確定了語文學科工具性的性質,使語文學科恢復了「語文」的本來面目,語文教學逐步走上了正確的軌道。綜上所述,本人認為,從60年代開始,把語文學科的性質定為工具性,從時代背景看,應該說是正確的,並且具有一定的歷史性的積極意義。近年來,在語文教育大討論中,有人一概否定工具性,說「把語文學科的基本性質頂為工具性是歷史性的錯誤」「工具性把語文呢教學引上了死胡同」,這種觀點無視歷史的特定時代因素,不作實事求是的歷史分析,起碼是有失偏頗。對此,最近新的「語文課標」重新肯定了工具性,明確指出:「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並且在新編的高中語文課本(第六冊)中專門編入了一篇〈語言是人類最重要的交際工具〉(作者葉蜚聲 、徐通鏘 )。從新的「語文課標」到新編語文教材,澄清了全盤否定語文工具性的模糊認識。
關於人文性問題,在最近這一場大討論中,有些人提出「人文性才是語文學科的本質屬性」,認為語文課的任務應該是通過語言的學習和感悟,培養情感,陶冶審美情操,宏揚中華民族的人文精神,給學生打下一個精神的底子。本人認為,這種新的觀點具有時代的積極意義。本來這種觀點在「大討論」的開始是表述為「語文教學不應忽視人文教育,應該加強人文性」,後來發展到有些人走向極端,把人文性與工具性對立起來,進而全盤否定語文學科的工具性,認為語文學科的本質屬性是人文性。應該肯定人文性是語文呢教學的基本特點之一,語文教學應加強人文性。後來對人文性極端化的認識,在部分教師中產生了一定的負面影響,例如曾一時形成了「人文至上」「文學至上」思潮,似乎「人文」「文學」是語文教育的一切,由此而漠視 、淡化甚至排斥對祖國語言的學習和培養讀 、寫 、聽 、說語文能力,致使有些「語文」課成了缺乏「語文」因素的不倫不類的課,以致有人質疑「這是語文課嗎?」
新的「語文課標」,即肯定了以前的工具性,又吸納了人文性的新觀點,把二者統一起來,在語文教學的發展史上首次提出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本人認為,這一新的理念,即繼承了語文教育應該使學生切實掌握語文這個工具性打好語文基礎這一傳統的正確觀點,又反映了語文教育應該體現固有的人文精神加強人文精神的新的時代觀點,同時,澄清了工具性人文性各執一端的片面認識。應該說,這是語文教育發展史上的一大進步。這一關鍵問題的解決,為語文教育端正了方向,把語文呢教育指向了健康發展的正確道路。
3. 什麼是語文課程內容
語文課程基本理念: 全面提高語文素養、確握語文教育特點、積極倡導自主 、合作、探究習式、努力建設放力課程.
全面提高語文素養基本理念語文課程目要明確握目我想品讀全面、語文素養兩關鍵詞全面則必須面向全體實現每發展;則必須面向整體創造適合教育語文素養應該內涵深厚外延寬廣語文課程新概念既包含語聽說讀寫言語實踐能力更囊括品德修養審美情趣良性態度由看語文素養具綜合性實踐性特點強調發展諧發展明確定位語文課程目揭示目本真直指教育才道教育說語文課程要致力於語文素養形與發展
確握語文教育特點基本理念二語文課程目實現前提語文教育特點語文科文性語文材料反應元性文性揭示語文教育價值觀積極導向作用語文、做語文、;情態度等面熏陶、染作用語文材料反應元性揭示語文習極具性化特徵尊重性受獨特體驗鼓勵發表富性見解形良性激其創造力二語文科極強綜合實踐性應立足課本突破課本舉反三重積累重運用習整體性、性能力三漢字、漢語自身規律培養語整體握能力漢字、漢語自身規律握突體現重視積累文章總體知應淡化析性操作應要求背誦段落意思想應加強誦讀積累、悟、熏陶要求避免繁瑣析機械重復練習語言重視言語教培養良語語言語智慧集體現認識世界適應社改造世界理戰
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習式基本理念三實現語文課程目策略自主、合作、探究習式自主性習揭示才教主體習主揭示幫助每進行效習才我教目需要樹立起教觀達我教目教其核要素培養發揮習主性、積極性充體現認知主體作用讓自主探究、自主發現作主線貫穿教始終其著眼點何幫助同需要明白種式定位與實施採取積極倡導態度說明形自主、合作、探究習式期甚至漫需要著眼未發展摒棄眼前功利要利於培養習主教道
努力建設放力語文課程基本理念四語文課程實踐保障習主鮮發展著命體作語文課程理應關注命體發展核發植根現實植根面向世界面向未課程內容拓寬語文習運用領域;習設計發展教形靈放與發展課堂運行機制語文實踐能力創新精神
4. 語文課程標準是什麼
《語文課程標准》總結了現代語文教育正反兩個方面的經驗教訓,廣泛吸收了外國母語教育給我們的啟示,明確提出了自己的課程理念。
幾年來,在全國范圍內,廣大語文教師和研究工作者圍繞《語文課程標准》的基本理念和基本精神,展開了深入的討論。整體上來看,這些探討一方面使我們更深刻地理解了《語文課程標准》精神實質,另一方面,也在許多方面深化了我們對語文教育的本質屬性和價值目標的認識。
當前,語文教育改革正在走向深入,在這個時候回過頭來看看我們走過的這一段路,對《語文課程標准》的基本理念作一次反省和再認識,應該是很有意義的。
語文素養是指人的語文生活所達到的一種境界和修養,它第一次立足於語文與人的關系,闡釋了語文教育的核心概念。
「語文素養」是《語文課程標准》的一個核心概念。它的重要意義,要從語文教育核心概念的發展歷史來認識。
在語文教育歷史上,曾出現過「思想教育」「語文知識」「語文能力」等概念,用以指導語文教育實踐。「思想教育」主要是從教育的政治性、立場性著眼的,人們認為,語文教育是教育的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當然要承擔思想教育的任務。而且,語文是「文」與「道」的統一,更具有進行思想教育的優勢。應該說,這個概念正確地揭示了語文課的思想教育的功能,但不是對語文教育本質屬性的全面揭示,它停留在一般性的討論上。「語文知識」著眼於語文本身,它的提出使語文教育從語文之外走到了語文自身。但是一方面,語文教育並不僅僅局限在語文知識的傳授上,語文教育還包括更廣闊的內容;另一方面,這里所指的語文知識本身也存在局限性,主要是指字詞句篇語修邏文。所以,它對語文教育的意義也是有限的。「語文能力」是最接近「語文素養」的一個概念,但是,它們在內涵上也存在著較大的差異。在心理學中,「能力」指「人順利完成某種活動所必需的那些心理特徵」。由此我們可以知道所謂「語文能力」即指完成聽說讀寫活動所必需的心理特徵。這個概念停留在心理層次上,它重在「功用性」,而語文教育的功能有許多不是功用性的,而是修養性的。
5. 語文課程是什麼
語文課程是一門博大精深的學科,需要有學習興趣,好的學習習慣等都是很重要的。
6. 什麼是語文課程
當代語文課程是學生在教師指導下的語文學習活動的總和,它既包括語文學科內容(學科課程),也包括學習者的經驗和體驗(活動課程);既包括顯性課程,也包括隱性課程;既包括語文課程目標和課程計劃,也包括學習過程本身的價值;既包括教材因素,也包括教師、學生、教材、環境四重因素的整合。
——《當代語文教育學》劉淼著 高等教育出版社
7. 語文課程的性質是什麼
(一)語文課程的工具性
語文課程的工具性,不僅意味著語文本身就是一種工具,而且是用以達到目的的工具。因此所謂「工具性」在這里實際上強調了語文課程的功能與目的。
語文本身就是一種工具。就個體而言,人們使用語言(即言語活動)表達思想感情,進行思維活動。就人際而言,經由語文,人們要可以交流思想與情感;經由語文,人們還可以造成預期的行為事實。就人類總體而言,語言是文化得以積淀和傳承的載體。這三種情形里,語言本身就是一種工具。
(二)語文課程的人文性
語文課程僅僅具有工具性嗎?不是。語文當然是一種交際工具,但,語文是因為人的交際而存在的,離開了人、離開了人的交際,語文會是什麼?語言當然是一種思維工具,但,語言是因為人的思維而存在,離開了人、離開了人的思維,語文將會是什麼?語文當然是文化的載體。
(三)語文課程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
如果我們只重視語文課程的工具性,語文教學將陷入科學主義的泥坑;如果我們只重視語文課程的人文性,語文教學將陷入人文主義的烏托邦。
把工具性與人文性作為兩個對稱的范疇放在一起,我們可以發現:
工具性不僅強調了語文本身是工具,同時強調了語文課程的各種外在目的,其中最核心的是培養人的工具理性。人文性不僅強調了人不是一個工具,同時強調了語文課程對於實現人的夢想、價值和追求的意義,其中最核心的意義在於人文精神。
語文課程的地位
《語文課程標准》(實驗稿)指出:「語文課程應致力於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發展。語文素養是學生學好其他課程的基礎,也是學生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的基礎。語文課程的多重功能和基石作用,決定了它在九年義務教育階段的重要地位。」
8. 什麼是語文課程目標
在語文課程教學的過程中
為了實現語文教學大綱的要求
根據學校以及學生的實際水平
所制定的課程實現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