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語言文字 > 語文課堂如何保護學生好奇心

語文課堂如何保護學生好奇心

發布時間:2023-02-14 06:00:25

❶ 語文課堂如何激發學生興趣

方法:

1、給學生成功的愉悅,幫學生樹立自信:

在學習過程中,學生如果有一種成功的情感體驗反復多次,就會產生學習的愉悅感。因此,教師在教學實踐中要設法給學生以成功的滿足。課堂提問,問題不宜過難或過易。因此,教師在設置問題、提出問題時要全面了解每一位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讓不同程度的學生回答不同難度的問題,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獲得成功的體驗,從而樹立起學習的自信和保持濃厚的興趣。

2、給學生動腦、動嘴、動手的機會:

要讓學生不斷思考。要讓學生動腦,就是要在課堂教學中不斷提出新的問題,貫穿在觀像、引探、分析、總結規律的各個教學環節中,讓學生針對問題去思考,在思考問題的過程中要鼓勵學生表達自己的觀點。

3、保持刺激的新穎和變化,激發學生學習的新鮮感、直觀感 刺激的新穎和變化能引起學生的新鮮感和好奇心,在語文課堂中經常保持刺激的新穎和變化,可以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❷ 論文如何提高小學生學習語文興趣

《如何提高小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
古往今來人們開始探索,都應起源於對自然萬物的驚異。亞里士多德說:「學問必須合乎自己的興趣,方才可以得益。」愛因斯坦說:「好奇的目光常常可以看到比他所希望看到的東西更多。」歌德說:「高興學來的東西永不會忘。」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心理學家認為:在和諧輕松的環境中,人的潛能會得到最大的發揮。
課堂是教師和學生雙邊活動的主要場地,課堂氛圍是課堂教學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公共情緒狀態,它是課堂教學能否順利進行的一個重要因素。課堂氛圍對教學質量的影響是至關重要的, 良好融洽的課堂氛圍對於師生都是一種享受。創設輕松的課堂學習氛圍可以促進教師的教學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教與學達到和諧,特別是小學階段的學生性格活潑好動,注意力容易分散,能集中精力的時間較短,語文課堂要體驗的東西較多,要使學生最大程度地學到知識、增加體驗,創造一種輕松良好積極愉快的課堂氛圍十分重要。那麼,如何創造良好的語文教學氛圍呢?
一、 良好的教學心態
教師良好的教學心態,有助於活躍課堂氛圍,創造輕松愉快的學習環境。它是教師自身心理素質的反映,也是教師課堂教學藝術的體現。教學時要保持良好的心理狀態。
首先,課前准備要充分。課前應認真仔細地熟悉教材,對教學的各個主要環節能運用自如。課前的充分准備,是教師形成良好教學心態的重要條件,也是教師獲得課堂教學自信心的基礎。
其次,進行教學要投入。教師一旦走上講台,就要心無雜念,快速進入角色,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學活動中,用教學激情去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用教學藝術去煥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充分得體地運用手勢、動作、表情、神態等體態語言,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感染學生的情緒。只有教師教得投入,學生才能學得專心,良好課堂氛圍才能順利形成。
此外,善於發揮教學機智。任何課堂都會有突發事件,教師要及時發揮教學機智,妥善處理課堂中的偶發事件。同時,教師要提高對不愉快心理的控制能力,才能始終保持最佳的教學心態。
二、自然親和的教態
教師自然親和的教態有助於形成良好的課堂氛圍。教師的教態有先入為主的作用。當教師走進課堂的那一刻,教師的教態會直接影響到學生上課的情緒,這種先入為主的方式常常會有意想不到的效果。所以,教師要用親和自然的教態去面對學生。
首先,微笑面對學生。在營造良好的課堂氣氛中,充滿微笑地去授課,這是一種簡單易行,而又行之有效的方法。當然,這種微笑是發自內心的,是對學生的一種關愛,是一種與學生心理上的交流,而非一種矯揉造作、虛假的表情。學生在洋溢著微笑的課堂中,會感到教師的可親可敬。微笑是人際交流中一種最好的方式,微笑讓學生對教師沒有懼怕感,課堂氣氛溫和。如果教師板著臉孔,擺出高高在上的姿態,讓學生感到壓抑,學習有緊張感,課堂氣氛變得生硬、冷漠,不利於教學的開展。
其次,給予學生鼓勵。明代教育家王陽明說過:「今教童子,必使其趨向鼓舞,中心喜悅,則其進自不能已。」教學也如此,教師不能帶著有色眼鏡去看待學生之間的差別,要讓每個學生都能發現自己的長處,獲得欣賞,體驗成功的喜悅。教師要放下嚴厲的批評、呵責,多鼓勵、表揚學生,發現他們學習的閃光點,給予學習的自信心。教師的語言、表情,對學生的刺激應該是積極的,而不是消極的。
再次,關愛親近學生。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善於用親切的眼神、和藹的態度、熱情的贊語來縮短師生心靈的差距,真誠地關懷和幫助每個學生,充分尊重他們,信任他們。要允許學生在學習中出現錯誤,允許學生充分表達自己的見解,允許學生質疑問難,對他們充滿愛心、關心、熱心、耐心和信心,使學生「親其師、信其道、樂其教」。
三、平等交流的方式
在傳統教學模式中,教師對學生的學習成績具有最高裁定權,卻忽視了學生的自評與互評,實質上也漠視了學生主體能動性的一種表現,尤其影響語文課堂教學氛圍的營造。所以,要創造良好輕松的課堂氛圍,就要讓學生積極參與探究新知。教學不僅要讓學生掌握知識的結論,更要理解知識發生和發展的過程。教學時,教師要善於創設探究情境,誘導學生自己動手操作、動眼觀察、動腦思考、動口表達,從中得到探索者的收獲,發現者的歡樂,勝利者的喜悅。
首先,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需要教師創造性地加以指導,充分展示其語文固有的內在魅力,以激起學生的好奇心與強烈的探究慾望。
其次,激發需要的火花,不斷激起認知內驅力。我們不僅要在課堂的開始創設情境,揭示矛盾,引發學生迫不及待地探究興趣,而且還應在整堂課的教學過程中,精心設計「跳一跳,摘得到」的問題情境,讓學生經常地處在發現問題與解決問題的矛盾之中,不斷從內心迸發出需要的火花,始終保持一種緊張的、富有創造性的精神狀態,積極主動地探究新知。
四、贊揚欣賞的方法
多給學生贊賞。贊賞出創造力,贊賞出學習興趣,贊賞出進步的學生,贊賞出有特點的學生。通過贊賞融洽了師生關系,活躍了課堂氛圍,激發了創造熱情,對學生的學習質量和能力養成起著十分明顯的促進作用。多誇獎孩子們「好極了」「你真棒」等,教師還可獎勵學生小紅花、作業本等物品,這樣讓課堂氣氛積極向上,讓學生在寬松愉悅的氣氛中學習。學生這樣才能不斷進取,有旺盛的學習興趣。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既要賞識學生對知識的掌握及能力的提高,又要賞識學生在學習過程及方法上的優良行為,還要賞識學生在情感態度、價值觀等方面的積極表現。蘇霍姆林斯基提醒我們教育工作者:「請記住成功的快樂是一種巨大的精神力量,它可以促進兒童好好學習的願望。」
五、教師自身的魅力
要提高教師本身的教學藝術。教學藝術是教師達到最佳教學效果的方法、技巧和創造能力的綜合表現,它主要表現在教師對教學過程的把握和教學方法的運用上。在影響語文課堂氣氛的諸因素中,教師的教學藝術是一個重要因素,教師首先應從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放手,應積極培養和保護學生的好奇心、探索欲。「學起於思,思源於疑。」鼓勵學生獨立思考,大膽質疑。同時,教師要善於用自己的態度、語言和技巧創設一種寬松、和諧和進取的課堂氣氛,使學生思維處於高度活躍狀態,此時,教師也不需擔心教學效果如何。
在語文教學活動,教師要給學生創設一個好學上進、互助互愛的集體氣氛。創設課堂氣氛的方式、途徑多種多樣,教師要結合語文學科特點、教學對象、教學環境等因素,靈活地採取適合的教學模式,提高教學效率,創設良好的課堂氣氛。
語文教師要將學生帶入美妙的文學殿堂,最重要的還得用語文的真正學識去感染學生,使其受到熏陶。具體而言,教師的授課語言要有繪聲繪色的形象性, 表情達意的准確性,辭約意豐的簡明性,和諧悅耳的音樂性,嚴密准確的邏輯性,教師用這種語言描景狀物,述說人事,說明特徵,品味詩文,剖析事理,定能使學生受到美的感染,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語文教師出色的藝術審美能力與藝術創新能力,有助於激活課堂氣氛,使課堂充滿朝氣與生機,因為學生在教師的引領與點撥下,能夠從教材的字里行間發現各種靜態美、動態美、形態美、色澤美、韻律美,能夠用自己的心靈感受到教材橫生的情趣。不僅如此,教師匠心獨運的板書設計也能給學生以美的享受、美的熏陶,從而激發起學習語文的興趣,煥發出語文課堂的活力。
在語文教學活動中,教師要給學生創設一個好學上進、互助互愛的輕松良好的氛圍。創設課堂氣氛的方式、途徑多種多樣,教師要結合語文學科特點、教學對象、教學環境等因素,靈活地採取適合的教學模式,提高教學效率,創設輕松良好的課堂氛圍。

❸ 如何在課堂上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

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賴於興趣。」科學家們發現,一個人做他感興趣的工作,他的才能可發揮80%以上,反之則不足20%。可見教師若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就可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取得事半功倍、高效低耗的教學效果。但遺憾的是一些語文教師忽略了這一點,他們死守陳規的教學模式,搞滿堂灌、填鴨式教學,束縛了學生的思維,壓抑了學生的創造能力,從而把學生逼進了學語文的死胡同,推到學語文的對立面,造成死學、厭學甚至不學的後果。要改變這種不良現象,提高語文教學質量,就必須想方設法激發學生在課堂學習語文的興趣。眾所周知,課堂是學生學習的主陣地,那麼,如何在課堂上利用有限的時間內達到最佳的學習效果,提高學生學習效率?就要在課堂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將學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課堂中。我有以下幾點嘗試的經驗:
一 、創設激疑情境,引發學生好奇心。 好奇心是指對新知識、新事物、新問題有很強的求知慾和有濃厚的興趣。激疑是進行教學的重要策略,善於激疑才能引起學生的積極思維,才能引起學生的好奇心。因此,我們常常創設激疑情境,引發學生好奇心,驅使他們全心地投入到知識的探究中。如教學 《矛和盾的集合》時,上課開始,我設下懸念問學生「古時候,人們在戰場上打仗,用的最多的武器是矛和盾,到底是矛能穿過盾,還是盾能擋住矛?」有的學生脫口而出:「矛能穿過盾。」有的說:「盾能擋住矛。」兩撥學生爭論不休,我又問:「如果把矛和盾集合,那將是怎樣的武器?學生面面相覷,好奇之餘,急於知道其中的奧秘,急忙打開書閱讀起來,從而激發了主動探索的慾望。組織學生開展互相質疑活動。疑問使學生產生好奇,好奇又萌發起學生想實踐、想創新的意識。所以激疑不僅可以引起學生的好奇心,而且可以激發學生學習的慾望。
二、教師的入情入境的范讀,引發學生情感共鳴。,
語文教學,以讀為本,讀中感悟,只有教師繪聲繪色的朗讀,才能把學生帶入到語文的課文內容中的情感中。葉聖陶先生把有感情的朗讀稱為美讀。教師有感情范讀可以營造情感氣氛,幫助學生理解課文。范讀時不僅要流暢地讀出文章,還要激情澎湃,注意抑揚頓挫,傳達出作者的感情。要「激昂處還它激昂,委婉處還它委婉」。小學語文教材內容豐富,選編的課文感人至深,教師要注意根據不同內容和風格,讀出感情和韻味,或慷慨激昂,豪放悲壯;或凄婉哀怨,低沉悲傷;或愛意綿綿,柔情萬縷。在我授《一個中國孩子的呼聲》這一課時,我范讀了雷利父親壯烈犧牲歸國的那一段,我讀著讀著,有些學生潸然淚下,教室里靜極了,我也流下了激動的淚水,許多學生紛紛發言,他們為祖國失去這樣的一位優秀的人才而感到可惜,為雷利失去父親而感到痛心,表達對戰爭強烈的不滿。可見教師的朗讀使學生產生了強烈的震撼和共鳴。教師聲情並茂的范讀再配以情調和諧的音樂,學生會很快進入特定的情境中去,與作者一同潸然淚下,或一同神采飛揚。不管是感動的淚水,還是會心的微笑,都說明教師的美讀使學生的心靈受到震撼,心情得到愉悅,情操得到陶冶,思想受到啟迪,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三 、語文教師的教學語言魅力,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教學語言指的是課堂教學使用的口頭語言,它是教者傳達信息、聽者達到學習目的的橋梁。不僅要規范化,也要藝術化。學生最怕老師講大話、空話、套話,最喜歡聽老師講新鮮的話、幽默的話。德國著名演說家海因.霍曼麥說過:「用幽默的方式說出嚴肅的真理,比直截了當地提出更能為人接受。」因此,作為語文教師,要努力使自己的語言像火種,點燃學生心底的興趣之火;像石塊,濺起學生心靈港灣的興趣之波,使我們的課堂擺脫「匠氣」和「死氣」,充滿「生氣」和「靈氣」。
四、課堂教學中,激勵性的評價提高學習興趣。
在學習過程中,良好的激勵機制是提高學習興趣的保證,給學生創造自我,展現自我的機會,從而給學生提供表現的舞台,在老師,同學們贊賞的語言中,發言的學生是多麼自豪呀!學習的興趣就會得到更大的提高。
例《金色的秋天》,為了將學生的視野引向廣闊的生活空間,我給學生創設自由的、暢所欲言的課堂氛圍。教學一開始,我就提出這樣一個問題:在自然界里,你了解秋天裡事物都有哪些變化?一石激起千層浪,問題提出後,立即就有許多學生發表自己的見解"有的樹葉變成了黃色,""小草黃了,""楓葉變成了紅的了,""大雁開始飛到我們南方來了,""青蛙開始冬眠,""菊花開、桂花香、我們人開始穿上了秋裝……。"同學們說得真好!你們都能從動物到植物及人們生活了解到秋天的變化,那為什麼人們把秋天比喻成金色的呢?"老師我說,因為秋天大多數植物的葉變成黃色和紅色的,所以把秋天比成金色的。""那誰最能幹,會編成兒歌?"我問。
"大雁開始往南飛
我知道
秋天來了
……。"
"你們真像小詩人,編得真好!"我高興地為發言的孩子鼓掌,全班同學也被我帶動,大家在掌聲中興趣盎然地練習編兒歌,同時培養了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
愛生的情感融入親切的贊賞聲中,如絲絲小雨滋潤著孩子幼小的心靈。良好的激勵機制要老師真摯的愛生之心去搭建,在老師不經意的一個眼神,一個動作中流露出的真愛,激起的是學生愛的熱情。
五 、小組合作,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在開放的語文課堂教學中,我們不難看到,許多的課堂上運用小組共同合作的形式學習,學生根據個體差異,有明確的分工,在很大程度上是小組成員共同完成的,每位學生積極參與討論。因此,小組與小組間,本組組員間,教師與學生間也會存在相互討論。教師應引導學生在共同的學習活動中學會去欣賞、分享其他同學的成功,從別人的身上吸取長處,提出合理的見解,形成相互交流的互動的教學氛圍。在教學中聽到教師可以經常詢問學生:同學們,你們覺得他們(老師)的做法怎麼樣,有什麼建議嗎?民主的氛圍,在互動的學習中,學生才能真正的成為學習的主人,創新的火花才能得以擦亮。學生在激烈中討論,在合作中學習,大大激發學生積極學習的主動性。
總之,如何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是語文教師們在課堂教學活動中值得大力研究的課題,我僅僅是對此作了一點嘗試,其作法和措施還有待於進一步改進、提高,在今後教學生涯中,不斷努力創新更多的教學方法,激發學生在課堂上學習的興趣,提高學習效率。

❹ 怎樣營造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氣氛

活躍的課堂氣氛能有效地提高教學效率,達到教學相長的目的。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以學生為主體,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真正做到教師只是課堂教學的組織者、引導者,學生才是學習的主人。如何營造輕松、和諧的課堂氣氛呢?從課堂教學過程來看,可以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一、運用輕松的發問,調節學生的緊張狀態
上課開始,我一般會對班裡的好人好事加以表揚,這樣,不僅讓學生從課間的活動中進入學習狀態,而且能集中學生的注意力,為新課的學習作好鋪墊。然後我再告訴學生今天我們要學習新的內容,板書課題之後,讓學生讀課題,然後問學生:「看了課題之後,你最想了解什麼事情?」每到這個時候,同學們就非常活躍,接二連三的舉手發問,這樣無疑已把課堂的主動權交給了學生,學生在快樂中輕松的發問,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如在教學《詹天佑》一課的時候,我首先讓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朗讀全文,然後告訴老師你讀懂了什麼,能提出什麼問題。每個學生都很認真地進行朗讀,然後紛紛舉手說出自己讀懂的內容,我只是相機進行提問,教學就是在這樣輕松的氛圍當中進行,學生學的很輕松,老師教的也很輕松。
二、以微笑的方式授課,塑造教師和藹可親的外在形象
在營造良好的課堂氣氛中,充滿微笑地去授課,這是一種簡單易行,而又行之有效的方法。當然,這種微笑是發自內心的,是對學生的一種關愛,是一種與學生心理上的交流,而非一種矯揉造作、虛假的表情。學生在洋溢著微笑的課堂中,會感到教師的可親可敬。現在有些教師在授課時,總是板著面孔,處處想著在學生中樹立威嚴,這就在無形中就扼殺學生對你的親切感。那樣的話,試問,學生還願意和你交流問題嗎?其實,教師的威嚴不是建立在嚴厲的表情基礎上的,而是來自於你的學問和修養。微笑著面對學生,其實是一種自信,一種認為自己的魅力可以征服學生的自信。而板起面孔去說教,往往是因為覺得自己沒有能力征服學生,而運用一種外來的壓力去迫使學生去做,我想,這有時似乎會起到一定的效果,但往往不能持久。因此,語文教師要想使學生在一種歡悅、暢快的課堂氣氛中去追求知識,那就要首先自己充滿這種情緒,用自己歡悅的情緒去感染學生。
三、藉助多媒體教學輔助,激發學生的興趣和情趣
多媒體教學已成為教學活動中必不可少的一個重要環節和要素。在課堂教學活動中,教師利用多媒體技術,使教學形式和教學方式變得靈活多樣,徹底改變了過去單凋死板的課堂教學方式;讓多媒體技術與語文課堂教學環節有機結合,生動有趣的教學形式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提高了課堂教學效果。例如,教學《詹天佑》一課時,我在課前讓學生查找有關詹天佑的資料,然後讓學生在組內動手繪畫出詹天佑設計的開鑿隧道的示意圖,等學生畫好之後,再從三個小組中派出一個代表在黑板上展示出來,然後,我再利用PPT出示正確答案,精美的動畫設計讓學生發出一聲聲的贊嘆,從而讓學生真實、生動地了解詹天佑開鑿隧道的巧奪天工,也更進一步了解詹天佑被稱為傑出的工程師的原因。通過多媒體技術不僅可以感染學生,更重要的是可以使課堂教學活動生動有趣,調動學生對語文學習的興趣和愛好,讓學生喜歡語文學習,愛上語文,這樣就激發了學生的學生情趣和學習興趣。
四、通過創設懸念,引發活躍的課堂氣氛
由於長期受應試教育的影響,一些教師不願活躍課堂氣氛,也不知怎樣活躍課堂氣氛,惟恐一發而不可收,形成了灌輸式的教育,學生在聽話的聽教師講課,整節課下來,教師講得多,學生說得少。課堂上教師在唱獨角戲,下面的學生靜如一潭死水,被動地接受知識,缺少師生互動,課堂氣氛沉悶,導致了教與學被割裂開來,處於對立面,教學效果可想而知。因此,教師必須改變這種傳統的教育觀念,建立活躍的課堂氣氛,讓學生做學習的主人。我在教學課文的時候,基本上先讓學生讀文中的一句話或者一小段,然後讓學生提出問題,其他同學找出答案,或者讓學生找出句段中的關鍵字詞並談體會,或者讓學生有感情朗讀之後,問有哪些同學願意挑戰前一個同學,利用這樣的方式調動學生的參與積極性,讓課堂氣氛活潑起來。學生在懸念下產生認知矛盾,對疑問有了探究的慾望,自覺地去思考,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教師讓學生大膽發言,組織討論學習,課堂氣氛活躍,激發了學生的思維,碰撞出靈感的火花。
營造輕松的語文課堂是教師教學藝術的一個重要因素,教師首先應從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放手,應積極培養和保護學生的好奇心、探索欲。「學起於思,思源於疑。」鼓勵學生獨立思考,大膽質疑。同時,教師要善於用自己的態度、語言和技巧創設一種輕松、和諧和進取的課堂氣氛,使學生思維處於高度活躍狀態。教師要結合語文學科特點、教學對象、教學環境等因素,靈活地採取適合的教學模式,提高教學效率,創設良好的課堂氛圍。

❺ 怎麼提高學生對語文課的興趣

俄國文學泰斗托爾斯泰說過:「成功的教學所需要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學生的興趣。」孔子說:「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樂知者。」只有「樂知」才能「樂學」。前蘇聯教育學家斯卡金也認為教育效果取決於學生的學習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習興趣的有無對學習效果的好壞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同時,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培養學生個性,尊重學生需求,是新課標對教師提出的新要求。由此可見,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在愉快的氣氛中學習,是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提高教學質量的至關重要的條件,也是減輕學生過重負擔的根本措施。特別是對於注意力及認知能力不成熟的小學生來說,更是不容忽視的。然而,在我們的教學活動中,我們應該怎樣做才能把平淡無奇、索然無味的語文課堂變得充滿吸引力呢?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呢?
一、首先,語文老師必須意識到「興趣」二字的重要性。
學習,需要身心的投入,自然免不了勞力費神,它確實是一件很艱苦的事情。然而,我們發現,對於這種「苦」在學生中卻有兩種截然不同的態度:有的學生將學習當成一種沉重的包袱,認為學習枯燥乏味,因而叫苦連天;有的學生將學習看成一種愉悅的勞動,認為學習其樂無窮,因而樂此不疲。究其原因,當推「興趣」二字。學習有興趣,便勁頭十足,再累也覺得精力充沛,而學習無興趣,則一蹶不振,再輕松也覺得索然無味。同樣,對某科目感興趣,往往此科目就學得好學得牢,反之亦然。可見,學習興趣的有無對學習效果的好壞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因此,如何培養和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特別是課堂學習的興趣就顯得尤為重要。
二、融洽的師生關系,誘發學習興趣
美國心理學家羅傑斯認為:「成功的教學依賴於一種真誠的理解和信任的師生關系。」所以這就要求教師以平等的態度對待學生,平等是師生間相互溝通、相互理解的基本條件。同時教師應該提倡「微笑教學」,要用自己的眼神、語調、表達對學生的愛,創設一種輕松愉悅的課堂氣氛,讓每個學生都感到「老師在期待我」,從而激發學生強烈的求知慾望。
例如:我在課堂提問時,對答對的學生投與贊賞的目光,對其進行贊賞,毫不吝惜自己的贊美之詞;對答錯的學生進行鼓勵,稱贊其雖然答錯了但其舉手的行為勇氣可嘉等等。因為,心理學研究表明:學生在寬松、和諧、自主的環境中學習,才能思路開闊,思維敏捷,主動參與學習活動,從而迸發出創新的火花。
如果一位學生因受到某位教師的斥責而產生畏懼感,漸漸地他對該老師的學科不感興趣,會導致學習成績直線下降。相反地,一位學生因某事受到老師的青睞和贊賞,他便因為喜歡這位老師而喜歡該老師所教的學科。因此,教師應注意全面發展關心和愛護學生,多給他們表揚和幫助。
三、靈活導入的設計引趣
「好的開頭是成功的一半」, 著名特級教師於漪曾說過:「課的第一錘要敲在學生的心靈上,激發起他們思維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樣把學生牢牢地吸引住。」 課堂也是如此,如何將學生的學習注意力引入你的課堂,引起學生對這堂課的好奇心與興趣,將是這堂課能否順利進行的關鍵,因此,每篇新的課文導入的設計十分重要。導入的方式有很多,如復習舊課導入、提問討論導入、圖片音像展示導入,情境設計導入、設置懸念導入等等,如何設計應根據具體的篇目和內容來考慮。
例如:我在教學《驚弓之鳥》時,開篇就布疑陣:「現在,空中飛著一隻大雁,大家想想,用哪些辦法能把它打下來?」學生憑經驗紛紛說,用箭射,用槍打,用彈弓彈——至此,我首先肯定學生的回答是正確的,但話鋒一轉,說:「可是,古時候有個射箭能手更羸,卻只拉弓不用箭,『嗖』的一聲就把這只大雁射下來了。這究竟是什麼緣故呢?答案就在課文中。請大家仔細閱讀課文,看誰先把答案找到。」由於懸念的誘惑,學生立即對課文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一種強烈的好奇心理驅使他們主動認真地去讀書、思考,結果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四、藉助教學道具激發興趣
課本中有很多課文是非常有意境的,令人回味無窮。若僅教師一個人表白就顯得蒼白無力了。所以,教師必須學會充分利用各種教學道具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1、利用音樂激發興趣。
例如:《飛奪瀘定橋》描述的是紅軍長征時期飛奪瀘定橋的史實,錄像中激烈的戰斗畫面和嘹亮的沖鋒號把學生帶入硝煙彌漫的戰爭年,從而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為課堂的下一步做好了鋪墊。
2、利用圖片激發興趣。
《少年行》是一首古詩,新教材要求學生邊學故事邊想像,但這首詩與學生現實生活相距較遠,想像困難。我把幻燈片打在屏幕上,讓學生仔細觀察畫面上的少年,看他的衣著、鎧甲、神態,想像他揮舞兵器的英姿,聽馬的嘶鳴,再看馬的樣子和佩飾。學生的手呼啦啦舉起一大片,搶著說個沒完。
3、利用軟體激發興趣。
《草船借箭》是與歷史有關的一篇課文,全文意在贊揚諸葛亮的聰明才智。文中有一段描寫諸葛亮用草船借箭的句子,牽扯到雙方地理位置,風向、水流、船頭船尾調轉等問題,靠老師一張嘴是很難說清的,關鍵時刻我把軟體連放兩遍,學生頻頻點頭,嘴裡嘖嘖贊嘆,再問學生:看懂了嗎,學生連連點頭,隨即如數家珍般的一一說清了諸葛亮借箭成功的原因,難點迎刃而解。
4、利用實物激發興趣。
講《我愛故鄉的楊梅》時,我發給每個學生一個深紅的楊梅請他們觀察、品嘗,學生們看著楊梅直吧唧嘴,幾個淘氣的男孩吃完楊梅伸出紅舌頭互相笑著。
實踐證明,要是教師能善於利用教學道具來進行教學,不僅激發了學生的興趣,還能使教學達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五、競爭意識的培養激趣
「適者生存,不適者淘汰」,這是自然的競爭法則,學習又何嘗不是如此?沒有競爭的意識,便沒有學習的動力,只有在一種你跑我追,我趕你逐的學習氛圍中,不僅僅個人才會有所進步,就是集體也才會有長足的發展。因此,我們應將對學生競爭意識的培養由課堂外的知識測評引入課堂內的知識競爭,讓他們真正體驗到競爭過程中的快樂與趣味。
例如:組織學生參加學校舉行的古詩文誦讀比賽,學生踴躍報名參加,通過在班中誦讀賽,競爭參賽資格。班中還舉行古詩文成語、典故出處集錦比賽,給搜集得多的同學加平時素質量化得分。還讓學生自己出題互考,並通過評比方式進行,讓學生多查找資料。同學們各顯神通,有一種在知識長河中遨遊,其樂無窮的感覺。他們在競爭中,我們不難看出他們的參與積極狀態和興趣程度。通過各種競賽,大大激發學生學習古詩文的興趣,加深學生對教材的理解,開闊學生的知識視野,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
六、引導想像,激發興趣
美國心理學家布魯納曾經說過:「最好的學習動機,乃是對所學材料本身發生興趣。」所以在小學特別是小學低年段,實施興趣教育,是提高課堂教學質量、發展學生智力的重要手段。格式塔心理學的完形理論也認為,人的學習實質上是「填補完形」。課要上得有趣,引導學生想像課文內容也是一種辦法。即力求把單調的文字元號變成形象生動的畫面,或引導學生通過想像走進課文,面對面與作者或文章的主人公對話,在空間和時間上縮短讀者與作者、及主人公之間的距離,使學生覺得新奇,激發學生探究的興趣。
例如:在教學《狼和小羊》在教學這課時,學生興致高漲。我趁熱打鐵:「凶惡的狼不再找理由,朝小羊身上撲去,請你想像一下,會有什麼樣的結果?」學生們沉浸在想像中。不一會兒,就有學生講起了他編的故事:「說著,狼就朝小羊身上撲去,小羊將身一躲,狼用力過猛,沒收住腳步,一下就掉進了河裡淹死了。」聽到這里,有學生馬上進行完善:「狼掉進了河裡,使勁掙扎著,可是掙扎了幾下就沒勁了。不一會兒,狼就沒有了蹤影。」又有的學生這樣編:「可憐的小羊嚇得一邊跑一邊喊:『救命啊!救命啊!』恰巧,羊爸爸找小羊來到這里。羊爸爸隨手拿起一根木棍,使勁向狼腦袋上打去。狼沒注意,一下被打個正著。狼眼前一黑,一頭栽進了河裡……許久也沒有上來。」結合這個故事,學生有的編成大象伯伯來幫忙:「大象用鼻子把狼捲起,扔進了河裡」。有的編成小動物來幫忙:「小貓用爪子撓狼的眼睛,小狗用牙咬狼的尾巴,小猴拿棍子抽打狼的身體……狼疼得嗷嗷直叫,直顧躲,一不小心掉進了河裡,死了。」
聽著學生的發言,雖然語言還有些稚嫩,很多地方尚須教師指導,可是我依然由衷高興。在這里我看到學生如火的熱情,看到學生學生興趣的火花,更看到未來的路有多麼寬廣。
實踐證明,學生在回答問題的過程中敢說、願說、有話可說。這樣既體現了因材施教,又調動了全班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同時還培養了學生的思維能力和表達能力。
又例:在上《長城》這一課時,我說:「咱們學這課書要爬到長城上面去。」「怎麼爬呀?」先請同學們站起來,邊背誦邊想像「站在長城上,踏著腳下的方磚,扶著牆上的條石,很自然得想起古代修築長城的勞動人民來。單看這數不清的條石,一塊就有兩三千斤重。那時侯沒有火車、汽車、起重機,就靠者無數的肩膀無數的手,一步一步地抬上這陡峭的山嶺.多少勞動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結成這前不見頭,後不見尾的萬里長城。」
「這圖象越來越近,越來越逼真,好像不是平面的,而是立體的,氣魄雄偉的長城不是在我們的腦子里,而是在我們的腳下。只要我們一伸手就可以摸到它。」我問:「踏上了嗎?」學生們閉著眼睛,笑眯眯他說:「踏上了!」「摸到巨大的條石和城磚了嗎?」悟性好的學生可以回憶起巨大的條石和城磚,於是便答:「摸到了!」「我們是修築長城的勞動人民,讓我們一起抬起著兩三千斤重的條石吧!條石重不重?」「重!」「山嶺陡不陡?」「陡!」「我們怕不怕?」「不怕!」於是學生們大聲回答邊彎下假裝抬條石,一時間課堂充滿了歡樂的氣氛。學生們在這種身臨其境的想像感知過程中,深深理解了文章的中心。
「轉軸撥弦三兩聲,未成曲調先有情。」總之言之,興趣是學習的動力,是推動學生主動去探求知識並帶有情緒體驗色彩的意向,我們要在瞄準教材的重點、難點的前提下,根據學生的心理特點與教學內容,靈活設計,巧妙運用,激發學生的興趣,從而迸發出迷人的火花。而語文課堂教學激發學生的興趣的具體形式與方法是多種多樣的,但無論用何種形式和方法導入都為了激發學生的求知和興趣,達到課堂教學的最優化。

❻ 課堂上想要激發學生的好奇心,應該怎麼做

愛因斯坦曾經說過這么一句話:「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由此可見,在課堂上,學生們的好奇心是否能被激發,這個和教師的教學方式有很大的關聯。那麼在課堂上,老師應該如何做才能夠激發孩子的好奇心呢?

總結:總之不管怎麼樣,要想在課堂上激發學生學習的慾望,增強他們的好奇心,那麼老師們一定要站在學生們的角度來想這個問題,切身為他們考慮,尊重他們的選擇,這樣才能夠讓學生們激發好奇心。

❼ 如何培養初中學生語文閱讀中的質疑精神

如何培養初中學生語文閱讀中的質疑精神
培養學生的質疑能力是新課標的要求,《初中語文課程標准》分階段目標(7-9年級)閱讀一項明確指出:「對課文的內容和表達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問,並能運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討疑難問題。」而《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中也指出:「……注重培養學生的獨立性和自主性,引導學生質疑、調查、探究,在實踐中學習,促進學生在教師指導下主動地、富有個性地學習。」可見具有質疑能力是學生應該達到的一項學習目標。新教學理念呼喚學生學習方式的變革,強調培養學生的「探究意識和發現問題的敏感性」,「鼓勵學生自由地表達、有個性地表達、有創意地表達」,發展學生「獨立閱讀的能力。善於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對文本做出自己的分析判斷,努力從不同的角度和層面進行闡發、評價和質疑。」由此,我們提倡,讓學生的質疑行為走進課堂。筆者認為在新課程背景下的語文教學中,要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慾,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首先必須著力培養學生的質疑能力,因為好奇心與質疑能力有著密切的聯系。通常,當人們尋求真理的好奇心受到傳統觀念的擠壓時,好奇心就會轉化為質疑精神。而建立在觀察與思考基礎上的質疑精神是對好奇心的進一步推進。須知,學習的過程就是一個不斷的產生疑問並解除疑問的過程。學起於思,思源於疑。宋代學者朱熹認為:「學貴有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愛因斯坦也曾說過:「提出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那麼,在我們的語文課堂中為什麼大部分學生沒有質疑的習慣和能力呢?新課程背景下的語文教學中,我們又如何培養學生質疑能力呢?筆者做了如下的探索和嘗試。
閱讀教學中學生無問題產生的原因可以歸結為以下三點:
(一)習慣已成自然
好奇心、求知慾本是人的天性,可當孩子們跨入學校大門後,問題便逐漸減少以至無問題產生了。這是為什麼呢?就閱讀教學而言,學生總是處於「被組織」的狀態,主動權始終掌握在教師手裡,提問成了教師的專利,學生只有回答的義務。教師按自己事先精心加工設計的問題,步步為營,環環相扣,追問不舍,學生則在教師的設疑布陣、發問襲擊中忙於應付。至於哪些問題,為什麼這樣問,學生不知其所以然。在這種不斷強化的閱讀教學環境中,使學生形成了一種思維定勢,養成了一種不良習慣,即教師不問便不知道怎樣學,更無問題產生,課堂教學完全依附於教師的「牽引」,學生缺乏閱讀的主動性、自覺性和創造性,只能循教師而動,哪有問題產生?當前,盡管「問題教學」成為新課標下的閱讀教學研究和實踐的一個熱點,可是,從教學期刊上發表的有關論文、教學設計和教學實錄來看,幾乎都側重於怎樣研究或實施教師通過設計問題來引導學生閱讀的,少有言及怎樣培養學生閱讀的問題意識的文章。由此可見,教師仍沒有把學生視為真正意義上的主體,教學中師生觀的轉變還任重而道遠。

(二)崇尚教師和教材
學生無問題意識還來自於教師權威和教材權威。長期以來,我們進行的是「聽話教學」,這種教育反映在語文閱讀教學中,就是要恭敬地聽老師的分析講授,視教師所講為唯一正確的觀點,甚至記錄下來幫助自己理解和掌握。就教材而言,編輯者在單元提示、課文提示與課後練習中或明示或暗含課文的思想意義和形式技法,這便成了學生閱讀時的「憑借」,即學生不是靠自己的閱讀來發現和提出問題,展示自己的真實閱讀情況,而是從提示和練習當中去尋找對課文理解的問題和答案,使學生養成了一種依賴性和惰性。重慶渝西學院蔣獨見教授做過調查,在其數年來帶師范生教育實習時做過問卷統計,截取528名初中學生,此類情況佔了73%。總之,教師權威和教材權威對學生產生了強大的認同感,形成了一種「集體無意識」,鉗制著學生的思想、思維,消解了學生個性化的閱讀質疑。
(三)文體知識的束縛
閱讀教學的知識主要表現在以有限的文體知識來駕馭閱讀教學活動。比如,小說教學就是對人物塑造、情節發展和環境描寫的解剖;議論文教學就是憑借論點、論據和論證的知識來理解,或者從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思路方面進行機械的知性分析,如此等等。以上這些知識方法雖然具有同類文體的一般特點,但它必然要遺漏文章寫法的豐富性。因此,不能簡單地用抽象的術語來取代閱讀的具體分析,只有使學生觸摸到每一篇技法的個性,才會有疑問出現。
由於視簡單的文體知識為閱讀教學的「法典」,它帶來的直接弊端還表現為:常使學生的注意力集中於「是什麼」,而不關注於「為什麼」,往往注重同類文體的共性,忽略同類文體中不同文本的個性,這種簡單的程序化教學致使學生缺少新鮮感和好奇心,不易產生問題,學生繽紛的聯想和想像很難喚起,自然會喪失閱讀中覺察、發現和探索的樂趣。
那麼,在語文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質疑能力呢?
一、相信學生,寬容學生,鼓勵學生大膽質疑。
在新課程背景下的語文教學中,教師應該充分發揚民主作風,努力營造和諧、寬松、開放的教學氛圍,讓學生打消顧慮,大膽質疑,在健康寬松的集體心理氛圍中愉快的學習。
教師是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是平等中的首席。為了有效的組織引導學生的學習活動,教師首先要充分的信任學生,始終相信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閃光點,都具有發展的潛能;其次,教師要在平時的教學中喚醒學生的自信心、上進心,同時還應學會蹲下來看學生,寬容學生在質疑時所犯的錯誤。例如,在語文實踐活動中,我發現一位在課堂上從未舉手發言的性格內向同學,在活動中顯得十分的害羞靦腆。為此,我常常主動接近他,和他聊天,得知他是一位酷愛讀書的學生,腦子里有著許多稀奇古怪的問題,就不斷的鼓勵他多提問題。記得在學習《誇父逐日》時,他提出了「誇父是否聰明」的問題,引起全班學生的爭議。對此,我抓住他這一較好的表現進行表揚,使自卑的他臉上綻放著燦爛的笑容,從此樹立了學習語文的信心。又如,在學習《旅鼠之謎》時,當講到旅鼠的繁殖速度驚人的時候,一學生突然站起提出一個課文中關於旅鼠繁殖的計算性的數學問題,我當時並未放過這一「不是語文」的問題,恰恰相反,讓學生拿起筆來計算,極大的保護了這一學生的好奇心。再如,當我讀詞語「愛憎分明」時,有一學生突然站起,告訴我「憎」應讀第四聲,不應讀第一聲,對此我沒有批評,而是微笑著點頭,然後讓他當時查一查字典。正是在這種信任、寬容的心理氛圍之中,學生才敢於質疑,才能夠不斷的主動學習、超越自我。
二、提供信息,培養懷疑的精神,鼓勵學生挑戰權威。
學生大部分有「惟書是從」「唯教師是從」的迷信權威的思想意識。須知,「學貴有疑」、「盡信書則不如無書」。為了破除學生迷信書本和權威的思想,教師可以利用最新的教學雜志或網路給學生提供關於文本的一些新穎的信息,讓學生明白課本也有一些不足之處,並帶頭「挑刺」,讓學生明白懷疑與學問的內在聯系。例如,在《敬畏自然》的教學中,我給學生提供了作者嚴春友的信息和「人與自然」的相關文章,讓學生通過比較閱讀來體會作者的觀點和語言,並帶頭挑刺,談自己的讀後感受。接著,我就鼓勵學生挑戰嚴春友。於是,同學們深入細讀文本,紛紛從語言修辭、措辭表達和邏輯思想等不同角度,有理有據的提出了自己的觀點看法。有的同學提出了「作者否定了人類歷史上取得的成績」的看法,有的同學提出「文中比喻不夠恰當貼切」的觀點……多種看法和觀點,在語文課堂上交流碰撞。通過這一堂課的學習,同學們的懷疑精神得到了很好的培育,治學的態度和習慣得到了較好的培養,徹底破除了迷信書本迷信權威的思想。
宋代學者程頤說過:「學者先要會疑。」長期的接受性的教學使我們的學生失去了個性,增加了依賴性,他們往往提不出有價值的問題,或者根本不知道從何發問質疑。因此,在新課程背景下的語文教學中,我們教師應該通過示範啟發,向學生展示發現問題的思維過程和方法,並且注重質疑方法的指導,讓學生學會質疑、善於質疑。

三、探究文章局部,指導學生質疑
教師在學生整體感知文本的基礎上,可以從標題、開頭、結尾和過渡語段等文章的局部出發,指導學生質疑。例如,在《偉大的悲劇》的教學中,我要求學生針對標題來質疑。同學們提出了問題:「文章講述了一個怎樣的悲劇?為什麼說悲劇是偉大的?」這兩個問題的提出促使同學們繼續深入的學習文本、進行自主探究。又如,在《喂——出來》的教學中,我引導學生品味小說的結尾,讓學生質疑:城市確實會變得越來越美嗎?城市美的背後又隱藏著什麼樣的隱患呢?同學們通過對此問題的自主探究,不但體會了文章結尾的文學意味,更加深刻的把握了文章的主題思想。又如在上《孔乙己》這篇小說時的情景:當大家在討論「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接近尾聲時,一學生突然提出「孔乙己是怎麼死的?」教師愣了一下,但他馬上轉過神來,並趁此引導學生討論「孔乙己之死」,在讀書思考、默想之後,有的設想出他餓死的慘景,有的構想出他凍死的情景,有的說他是疼死的,有的談他又凍又餓而死的目不忍睹,而一名女同學則說他是笑死的,並描繪出催人淚下的一幕場景:在一個風雪交加的夜晚,已被傷病痛和飢餓折磨的奄奄一息的他,蜷縮在屋角冰冷的破床上。恍惚間,他眼前一亮,霞光中現出了輝煌壯麗的金鑾殿,花甲之年的他終於高中皇榜,他峨冠博帶,滿臉紅光,在肅穆的氣氛中,在悠揚的宮廷音樂里,邁著不熟悉的步子,審視著身旁的漢白玉廊柱和腳下的紅氈地毯,一時忘了身處何地,昂首捧腹,得意地大笑起來……在笑聲中,他一頭栽倒在石柱上……這笑聲僵止在他那乾裂如松樹皮般的臉上……他告別了人世。
這是一次意外的收獲,對教師來說,盡管這個不經意的提問打斷了他的教學流程,但是其效果卻又是遠非僵死的預設所能企及的。
於漪老師在教學《木蘭詩》時,結尾處有學生提出異議:「同行十二年,不知木蘭是女郎。這根本不可能,不說別的,木蘭一洗腳就露餡,小腳怎麼藏得住?」此時,老師給予提問的學生充分的肯定,並在課後師生共同查閱資料,使學生獲得了滿意的答案。這樣,既保護了學生的求知慾,使課堂探求氣氛極濃;又讓學生學到了教師尊重知識、嚴謹治學的科學態度
四、通過聯想比較,指導學生質疑
聯想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現象。而比較則是一種很好的認識問題的方法。正所謂,有比較才有鑒別。教師可以通過聯想,引導學生將具有可比意義的文章、材料組合在一起進行分析比較,從中挖掘文本中更為深刻的疑點加以質疑。例如,在《孤獨之旅》的教學中,我將《丑小鴨》拿來與之比較,同學們發現杜小康經歷暴風雨而學會堅強的過程,正是丑小鴨變成白天鵝的過程,很自然的得出了「孤獨是人生的一筆財富」的觀點。由此我讓學生列舉了古今中外的名人的孤獨,可其中有一同學卻提出了「皇帝的孤獨能否算是孤獨」的問題,引起同學們的爭議。為此,課後我引導學生比較「杜小康的孤獨」和「古代皇帝的孤獨」,將學生對孤獨的體認引向深入,從而使學生進一步明確小說所蘊含的人生哲學意味。
五、通過平等對話,進行思想碰撞,在激烈辯論中訓練思維
《語文新課程標准》指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的對話過程。它包括:師生與文本之間的對話和教師與學生以及學生與學生之間的對話。學生在閱讀文本的過程中的質疑行為,實際上就是一種與文本的對話行為。而師生間和生生間的平等對話,則是一種建立在師生關系平等和諧基礎之上的,強調通過對話式的交流或感悟,來促進學生自主學習和自由發展的教學方式。鑒於此,教師可以通過開展平等對話,使學生在質疑中成長,在質疑中收益。筆者在平時的教學中主要從以下兩方面進行實踐的。
蕭伯納說過:「你有一個蘋果,我有一個蘋果,互相交換各自得到一個蘋果;你有一種思想,我有一種思想,互相交換,各自得到兩種思想。」因此,語文教師應當珍視學生在質疑中閃現的思維火花,積極組織學生間的交流辯論,使不同的思想進行碰撞,讓學生在激烈的辯論中訓練思維。有一位教師在講授《山坡羊 潼關懷古》時,為了深化學生對「興,百姓苦;亡,百姓苦」一句的理解,他引用杜甫「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的詩句,並解釋道:「大戶人家的酒肉多得發臭,而路上卻有貧窮人被凍死的屍骨……」話未說完,便有學生對此提出了異議,他覺得老師的解釋不合理:因為從詩句中可以判斷是冬天,既然能把人凍死,那麼肉就不會發臭,怎麼能聞到臭味呢?更何況酒是不會發臭的。聽了他的發言,教師很意外,但轉瞬便鎮定下來了。在略微思考並肯定該學生的勇氣和質疑精神後,教師讓學生們就這句詩及剛才同學的發言進行探討。經過討論,大家一致認為,問題出在「臭」字上。在查找了相關工具書後,結論便出來了:盡管《新華詞典》上的條目與教師的解釋相同,但「臭」還有另外一個讀音,音同「嗅」,解釋為「用鼻子辨別氣味」,顯然後者更符合常規及文本意思。
此舉在無形中將師生存在的疑慮化為虛無,從接受美學及心理學角度來說,它不啻為一種潛在的思維。在教學中只要善於捕捉學生質疑中閃現的思想火花,抓住契機以展開學生間的辯論和交流,就能夠訓練學生的思維,促使學生在質疑中收益。
六、進行贊賞評價,讓學生在成果展示中體驗成功
人們都渴望得到別人的贊賞和肯定,渴望得到成功的體驗。因此,教師在與學生的對話過程中要進行贊賞性的評價,要對學生自主學習時質疑的成果適時進行展示,讓學生體驗到成功所帶來的樂趣,使學生在不斷的質疑中增強自信心,持續而恆久的養成勤學好問的良好習慣。例如,在《我的第一本書》的教學中,一位同學通過二黃毛和「我」的兩種人生命運的比較,大膽的發揮想像,提出了疑問:「假如不讀書的二黃毛生活在今天,是我們的同學,他會有什麼樣的人生命運呢?」對該同學的質疑,我除了進行贊賞評價外,還抓住契機,連續用了兩課時,與學生一起展開了「讀書有用與否」的辯論,並要求學生結合課文發揮想像寫一篇記人記事作文《我的同學二黃毛》,最後選出佳作進行展評。這一由學生的質疑而生成的語文對話教學,極大的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更大程度上肯定了提問同學的價值,使同學們體驗到了成功。又如,在《天上的街市》的詩歌教學中,一位語文成績並不理想的同學在研讀詩句「不信,請看那朵流星,是他們提著燈籠在走」一句時,從「燈籠」和「流星」的速度上,提出「把流星比喻成燈籠是否恰當」的疑問。對此,我大加贊賞,誇贊他愛動腦筋肯思考,促使他語文學習上有了濃厚的興趣。當學生踴躍地發表獨立的見解,教師與同學們一起投去贊許的目光;當學生大膽地對名篇提出不同的看法、向教師表達自己的意見時,教師與同學們報以熱烈的掌聲;當學生提出一些有質量的問題時,教師不僅組織討論,而且張貼示範。經驗告訴我們:對學生期望越高,學生成功的機率就越大,教師的信任可以化作學生進步的動力。相反,冷嘲熱諷、不恰當措辭則會扼殺學生的上進心。對學生提出的幼稚、古怪的問題,教師不能橫加指責,一定要持寬容態度,要允許學生出錯、允許改正、允許保留,歡迎質疑。惟有如此,學生才願意質疑,敢於質疑。
美國學者布魯巴克認為:最精彩的教學藝術,遵循的最高准則就是讓學生提問。語文名師李鎮西也說過:「如果真正把學生的心靈需要作為教學的起點,那就應該從學生提問開始真正的教學。」學生的提問就是學生的質疑。綜上所述,新課程背景下的語文教學中,教師應當積極營造民主和諧的對話氛圍,注重學生在自主學習的過程中的質疑能力的培養,使學生敢於質疑、善於質疑、益於質疑,逐漸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
總之,如何培養學生在語文閱讀教學中的質疑釋疑能力,需要我們研究探索,尋求規律,掌握方法。為閱讀教學增添魅力,為開發學生智力,培養學生能力,提高學生素質而充分發揮它的作用。

❽ 如何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該文嘗試探討如何在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文章主要從五方面來討論,即更新教育觀念,解放教育思想,指出如何在教學中加強對學生創新意識的培養。如何 營造創新環境,保護學生的好奇心 ,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逐漸更新學生的觀念,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在創新已無可厚非地成為時代主題的社會背景下,在語文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已經成為各類教育和教育工作者不得不思考的重要課題。作為長期從事小學教育的工作者,我們深知小學教育對學生形成創新思維的關鍵性和重要性。下面就我在教學過程中如何培養學生創新意識的一些嘗試,與大家共同探討。 關鍵詞:語文教學、學生、創新意識 一、 更新教育觀念,解放教育思想,樹立創新榜樣。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指出,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是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重點,因此,我們必須重新認識教師的職責和作用,要樹立以學生為本的教育觀念。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做到心中有學生,要堅持啟發式和討論式教學,要「以學生為主體」來創設教學情境,設計教學流程,考慮教學環節,運用教學手段,從而真正做到教師的教為學生的學服務,教師的講解為學生的活動服務,教學的過程為學生的發展服務。同時,我們還要解放教育思想,開放教學空間,不僅要在教學過程中開放學生的思維空間,還要在教學過程中開放課堂的教學空間,因為「創造力是沒法教的,所謂創造力教學指的是學生要真正有被鼓勵展開並發表他們想法的機會,如此才能發展他們富於創造的才能。」(貝爾納)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淡化教師的表演,強化學生的表現,讓學生盡展其能而不是教師獨霸講台進行單獨表演,要通過學生的成功來展示教師的成功。作為教師,還應以創新者的形象出現在學生的面前,因為教師是學生學習的榜樣,教師的言談舉止、學習態度、工作方法、思維方式等,無時無刻不在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學生,所以,教師自己要有創新意識,這就要求教師要以更新的觀念和知識技術武裝自己, 不斷的獲取新知識,接收新理念,學習新經驗,以新的思想和學識啟迪學生。這樣,在語文教學中就能藉助教材這個載體,精心組織教學內容,設計教學環節,構思教學流程,循循善誘,點燃學生的創新火花,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 二、營造創新環境,培養學生創新意識。 教師要與學生建立起合作、友愛、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努力將自己的心理調適到符合兒童特點,符合教學內容需要的狀態,將激情和微笑、趣味和愛心帶進課堂,這樣不但可以活躍課堂氣氛,減少學生因學習緊張引起的心理壓力,而且還能使學生在輕松、愉快的環境中學到知識,激發了學習興趣。學生敢於說話,敢於爭辯,無所顧忌,往往迸發出智慧的火花,透露出創造的萌芽。如在教學《荷花》第二段時,引導學生背誦:「荷花已經開了不少了。……有的才展開兩三片花瓣兒。有的花瓣兒全都開了,露出嫩黃色的小蓮蓬。有的還是花骨朵兒……」背著背著,一個學生問:「老師,我向編書的老師提個意見!你看這一段後三句,寫得多沒順序呀!……像課本上這樣寫,我們很容易背錯。我不按課本寫的順序背行不行?算不算錯?」「對課本能提出不同意見,這很好!你也說得很有道理,至於說怎樣背,那看老師怎麼要求了,要求按課文背你就按課文背,要求創造性復述,那就可以按你的想法發揮了……」我們不僅為學生的大膽「質疑」和創新意識鼓掌喝彩,而且為教師以平等的態度、友善的語氣和學生討論問題的民主精神所感動。又如上《威尼斯小艇》時,老師在引導學生理解「縱橫交錯」一詞後,隨手在黑板上勾了縱橫交錯的威尼斯河道簡筆畫;接著讓學生把課前製作的、想像中的威尼斯小艇貼到黑板上的「河道」上來,一時間黑板成了五光十色的紙船世界;然後老師就讓學生手拿小艇模型在紙船世界中表演船夫駕駛自如、穿梭自由的絕技,要求這名「船夫」一邊表演一邊說怎樣駕駛。扮演船夫的學生猶如身臨其竟,使出渾身解數誇自己的駕駛技術如何之好,從他們身上所展露出的自信、從容、幽默,不正是新型人才所要求的素質嗎?教師與學生平等、和諧的地相處,感情上會更融洽,心裡上會更溝通,氣氛會更寬松,也就會更愉快地投入到教學活動中去。師生共同思考研究的合作中,學生主動地探求知識,獲得知識,運用知識,讓學生創造性地解決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問題,這樣學生的創新意識將進一步得到培養。三、保護學生的好奇心 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 潛能,是創新意識的萌芽。瓦特由水開時壺蓋掀動而成功的發明了蒸汽機;阿基米德洗澡時因身體感到水的浮力而發現了阿基米德定律;牛頓看到蘋果落地而發現了地球有引力等等,舉不勝舉。這些發明和發現無不與他們強烈的好奇心求知慾有關。「好奇」是學生的天性。好奇心可以說是與生俱來。一個嬰兒從呱呱墜地的那一刻起,他便對周圍的一切事物產生了好奇。隨著年齡的不斷增長,隨著他們對客觀事物認識的不斷增加,他們一定想去了解更多的事物及問題。因此,在學校教育中,教師

❾ 語文教學中如何滲透心理健康教育

語文教學中如何滲透心理健康 教育 ?小學語文教學的特點是在培養和提高學生語文能力的同時,注重對學生情感態度、意志品格、良好習慣和健康個性等心理品質方面的要求和培養。下面是我為大家整理的關於語文教學中如何滲透心理健康教育,希望對您有所幫助。歡迎大家閱讀參考學習!

1語文教學中如何滲透心理健康教育

提高自身修養,注重人格的表率作用。教育中的一切教育活動都以教育者的人格為基礎的,教師的人格影響著學生的情感與個性品質的發展。 在語文教學中教師注意利用人格的張力感染和教育學生,去消除學生的心理、情緒和學習障礙,以逐步增強學生對人、對社會、對自然強烈的責任感和建設未來的使命感。因此,作為語文教師的我不僅努力提高自己的業務知識,更注重提高自身的修養,力求通過言傳身教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

營造和諧氛圍,優化心理環境。蘇霍姆林斯基曾指出:「我堅信,常常以教育上的巨大不幸和失敗而告終的學校內許許多多的沖突,其根源都在於教師不善於與學生交往。」這一精闢見解不僅強調了師生交往在教學活動中的重要性,更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教師怎樣才能善於與學生交往。

以朋友的身份走進課堂。試想:一位擺著架子,整天板著臉不與學生溝通的教師,怎能讓孩子們沒有心理負擔地與你接觸?又怎會使他們學會與人交往呢?小學生心理狀態還不成熟,遇事容易受挫折,便會產生心理壓力,這時,就更需要教師做他們的知心人,耐心傾聽他們傾訴,敞開心扉與他們交流,幫助他們解決困難,減輕壓力。那樣,他們才能逐漸學會與人溝通,敢於面對挑戰,適應社會。課堂上,教師與學生間如若建立起了民主、平等的關系,學生發言必將積極許多,因為他們沒有太多顧慮。他們在語文課上回答問題是完全不拘束的,膽子特別大,敢於發表自己的見解。沒有了心理負擔,思考的環境也輕鬆了,自然,效果也就更好了。

以長輩的身份開導學生。教師的身份應是多重的,教師的責任也是多方面的,朋友式的平等關系讓學生有了一個輕松和諧的學習環境。然而學習上的困難等還會使他們產生憂慮。如有的孩子,父母對其學習的期望值很高,這些學生每次考查前都會憂心忡忡,怕萬一「失手」,該如何是好?教師此時就應以長輩的姿態出現,告訴學生成績並不代表全部,它只是我們平時學習的一次並不全面的檢查,況且,語文這門功課不是一個分數或等第所能測量出來的,只要你認真學習,學得能力,學到本領,不要太在乎這一兩次成績,如果我是你的父母,我會理解你的,相信你的父母也會的。細心開導,孩子們逐漸會對此憂慮慢慢減輕。

2提高教學質量的新舉措

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

小學生正處在最開始的學習階段,小學階段所養成的學習習慣會影響學生以後的學習,從小能夠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會讓學生在以後的學習當中受益。習慣都是一點點養成的,是在人的學習和生活當中逐步養成的,小學語文教學過程當中,教師要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一旦養成了良好的學習習慣,教師就能夠輕松教學。比如,教師要培養學生養成 課前預習 、規范書寫、認真寫作業、按時完成作業的習慣。多少差生的學習習慣都不好,上課不專心聽講,也不會獨立完成作業,所以,教師要加強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

抓好考試和後進生的學習

考試前給孩子們講答卷的要求,從一年級時,就給孩子們 總結 考試要做到"字跡工整、仔細審題、認真答卷、反復檢查、不準漏題"這20個字。閱讀題怎麼答,說話寫話怎麼審題,寫 句子 要加標點。考試當天的早上,我們還關注孩子們的精神狀態是否飽滿,如發現誰精神不振作,一定要及時鼓勵,讓每個孩子都精力充沛地參加考試。考試後及時總結,對成績出色的、進步大的孩子給予鼓勵和嘉獎。

教師要備好課

小學語文教師在課堂教學之前都要做好充足的准備,為了保證課堂教學的效果,教師需要設計好教學的情境,還要設計靈活多變的 教學 方法 來應對課堂教學過程當中遇到的特殊情況;還可以使用多媒體進行教學,使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可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還可以讓教師的素質有很大的提升。教師根據教學內容要設計一些問題,在教學中讓學生回答,學生回答問題的時候教師要用鼓勵的目光來讓學生變得膽大,這種親切和信任的感覺會讓學生發揮自己的 想像力 ,還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吸引學生上課時候的注意力,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教師要改變自己的教學觀念,要面向所有學生,以人為本,讓學生的綜合素質得到提高;還要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要放下架子,讓學生感覺到親切;還要能夠充分發揮教師與學生的共同作用,要積極投入到教學過程當中,通過自己的 經驗 尋求更加合適的教學方式,努力提高教學質量。

3營造語文課堂良好氛圍

營造民主、輕松、和諧、濃郁的課堂氛圍,激發學習興趣

營造民主、輕松、和諧、濃郁的課堂氛圍,是激發學習興趣、煥發課堂活力的前提條件。教師要放下唯師是從的尊嚴,尊重學生 的人格和個性,建立新型的民主交流、教學相長的師生關系,多給學生展開想像的時間和空間,多給學生發表意見的機會和自由,師生應是平等的合作者,要彼此尊重、互相信賴、互相合作,只有在這樣的課堂氛圍中,師生之間才能形成互動、交流的對話平台,學生才能輕松愉快、活潑熱情、興致盎然地發揮想像力,以最佳狀態進入 語文學習 ,煥發出語文課堂獨有的活力。學生與眾不同的想法,特別是與老師不同的意見;鼓勵學生敢於不屈從於教師,不迷信於權威,不盲從於教材,敢說「我認為」。學生在一種無拘無束自由暢達的空間,盡情地自由參與自由表達,往往能產生一種寬松、新奇、愉悅的心理體驗,學習興趣高漲,從而誘發潛在的創造智能,迸發出創造的火花,展現語文課堂的無限活力。

提高教師的教學藝術

教學藝術是教師達到最佳教學效果的方法、技巧和創造能力的綜合表現,它主要表現在教師對教學過程的把握和教學方法的運用上。在影響語文課堂氣氛的諸因素中,教師的教學藝術是一個重要因素,教師首先應從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放手,應積極培養和保護學生的好奇心、探索欲。「學起於思,思源於疑。」鼓勵學生獨立思考,大膽質疑。同時,教師要善於用自己的態度、語言和技巧創設一種寬松、和諧和進取的課堂氣氛,使學生思維處於高度活躍狀態,此時,教師也不需擔心教學效果如何。

以微笑的方式授課,塑造教師親切可感的外在形象

在營造良好的課堂氣氛中,充滿微笑地去授課,這是一種簡單易行,而又行之有效的方法。當然,這種微笑是發自內心的,是對學生的一種關愛,是一種與學生心理上的交流,而非一種矯揉造作、虛假的表情。學生在洋溢著微笑的課堂中,會感到教師的可親可敬。現在有些教師在授課時,總是板著面孔,處處想著在學生中樹立威嚴感,這就在無形中就扼殺學生對你的親切感。那樣的話,試問,學生還願意和你交流問題嗎?其實,教師的威嚴不是建立在嚴厲的表情基礎上的,而是來自於你的學問和修養。微笑著面對學生,其實是一種自信,一種認為自己的魅力可以征服學生的自信。而板起面孔去說教,往往是因為覺得自己沒有能力征服學生,而運用一種外來的壓力去迫使學生去做,這有時似乎會起到一定的效果,但往往不能持久。因此,語文教師要想使學生在一種歡悅、暢快的課堂氣氛中去追求知識,那就要首先自己充滿這種情緒,用自己歡悅的情緒去感染學生。

4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

1.影音相結合進行導入

在教學《火燒圓明園》這篇課文之前,我就給學生播放電影《火燒圓明園》。電影中清政府與英法聯軍兩方勢力交涉時的不同丑態,交戰時清政府的節節敗退,英法侵略者強取豪奪園中珍貴物品時的貪得無厭,火燒圓明園時的火光沖天等。對清政府腐敗無能的憤慨與無奈,對侵略者的憤怒與反抗以及當時社會環境下普通百姓的懦弱與膽小怕事,學生都會在觀看電影時體會出來,並且激發了學生強烈的愛國心裡,想用自己的力量將我們的祖國母親建設的更加強大、不再受外國侵略者欺侮的美好願望。影視畫面有時所起到的作用要遠遠超過文字。給學生一個視覺上的強烈沖擊,讓學生的視野不僅僅區停留在白紙黑字上,從而增強學生對語文的學習興趣。

2.妙語佳句吸引學生

語文不同於數學的理性,它具有很強的歷史承載性與情感性,極具特色的語言文字具有很強的感染力。我在教學過程中盡量收集與課文內容有關的妙語佳句。如在學習王安石的《泊船瓜洲》時我就給學生朗讀一段朱自清的《春》,讓學生在朱老先生的「春風」里,軟綿綿的草地上去感受春天的生機盎然,讓學生帶著春的氣息走進「春風又綠江南岸」時另一種勢不可擋的春的生命力。讓學生懂得語文不是一潭深不可測的死水,而是一股清澈流動的小溪,能夠給人帶來靈動與歡樂,是我們能夠去接近與喜歡的。

3.通過 故事 引入新課

在 八年級 語文課本中有一篇課文是《羅布泊,消逝的仙湖》。羅布泊這個名詞對於大多數學生來說可能是模糊的,如果學生對其沒有一個直觀的印象,就不會對羅布泊這個仙湖究竟是如何消逝的產生學習興趣。我想,如果在講課前給學生講一個有關余純順等探險家的冒險故事,就會使學生對羅布泊抱有一種神秘感,激發學生的好奇心,讓學生在課本中進行一次解密羅布泊探險活動。這樣,就調動了學生學習本課的學習積極性,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課堂效果很好。由此可見,好的課堂導入能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相關 文章 :

1. 小學語文教學核心論文

2. 有關心理健康教育個人感悟五篇

3. 小學2017-2018學年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計劃

4. 小學教師心理教育培訓感悟五篇

5. 2020年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總結五篇

❿ 如何在語文課上激發學生的興趣

【內容提要】 課堂教學是實施素質教育的主要渠道和重要陣地,課堂教學改革是落實素質教育的關鍵所在。在課堂教學改革的過程中,課堂教學方法的改革是教學研究永恆的課題,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關鍵,而在課堂教學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則是培養學生創造能力,提高教學效果的重要手段,因為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學習的動力,是發展能力的契機,是學生追求真理,探究科學知識的內驅力。
【主題詞】激發 課堂教學 興趣正文:課堂教學是實施素質教育的主要渠道和重要陣地,課堂教學改革是落實素質教育的關鍵所在。在課堂教學改革的過程中,課堂教學方法的改革是教學研究永恆的課題,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關鍵,而在課堂教學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則是培養學生創造能力,提高教學效果的重要手段,因為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學習的動力,是發展能力的契機,是學生追求真理,探究科學知識的內驅力。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如何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呢?現將我在教學中的幾點體會淺談如下:
一、採取形式多樣的新課導入,激發學習興趣
新穎有趣的導語,可以使學生受到啟迪和感染,成功的導入更能先聲奪人,引人入勝,激發學生強烈的求知慾,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特級教師於漪說:在課堂教學中要培養學生的興趣,首先應抓住導入課的環節,一開始就要把學生牢牢吸引住,精彩的課堂開端不僅能很快地集中學生的注意力,而且可以激起學生參與教學的興趣,使之精神飽滿。因此,教師在教學活動開始,應根據教材內容和學生心理及年齡特徵,充分挖掘教材中的趣味因素,創設學生樂於參與的教學情景。如:1、.情境導入,教師在講課前,用簡潔明快的語言,創設一種美好的情境,使學生帶著一種強烈的好奇心投入到新課的學習中去。如講《看月食》一課,上課之前,可先播放音樂《月亮船》,配樂朗誦兒歌,讓學生閉上眼睛邊聽邊想:晴朗的夜空,有個彎彎的月亮,多像一隻小船,在夜空中飄盪。我想生出翅膀,飛到你的身旁,坐上月亮船,飄到遙遠的地方。音樂結束後,教師問學生:聽完這首兒歌你想到了什麼?停了一會兒又說:的確,明朗的月夜是美好的,誘人的,可你們知道嗎?有時候潔白的月亮會變成一個黑影,這種奇妙的現象就是月食。通過這一番情境設計,同學們就能情緒飽滿,好奇心十足,心情愉快地投入到學習課文之中。2、猜謎語導入,《曼谷的小象》是這樣導入的:鼻子像鉤子,耳朵像扇子,大腿像柱子,身子像堵牆。大家猜一猜是什麼動物?對,是大象,大象是一種聰明的動物,在泰國首都曼谷,人們馴養的大象,能幫助人們做好多事情呢?我們快來讀課文,看課文中是怎樣說的。3、談話導入,在講《小壁虎借尾巴》一課時,教師聯系實際生活和學生進行談話,師問:同學們,你們平時除了喜歡學習還喜歡干什麼?生答:幫媽媽幹活、玩耍。師說:真是個懂事的好孩子,有沒有別的愛好呢?生答:打乒乓球、跳繩、看動畫片。師又說:今天,我給大家帶來一個非常有趣的動畫片,想看嗎?學生齊說:想看。師說:那我們一起來看看吧。4、懸念導入,教學《蛇與莊稼》一課時,有位老師這樣導入:看了這個課題,你們有什麼疑問嗎?在學生眾說紛紜的基礎上,教師眉頭一皺說:是啊,蛇是一種動物,它和莊稼有什麼關系呢?請同學們認真讀課文,你就會知道。5、直觀導入,就是以實物、圖片、影像等直觀景象,把學生帶入具體形象的情境中。有位老師在教學《葡萄溝》一課時,先發給學生每人幾粒葡萄乾品嘗,讓學生說一說味道及自己想到了什麼,然後老師總結:這葡萄乾酸甜可口,產於我國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那裡的葡萄又多又好,你想去看看嗎?總之,上課開始,老師創設情境,精心設計導語,能很好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為課堂營造一個和諧愉悅地學習氛圍,使學生積極地參與到教學中去主動地獲取知識。
二、引導學生學會質疑,激發學習興趣
古人雲:學貴有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質疑的過程就是積極思維的過程,是提出問題、發現問題的過程。愛因斯坦說過:發現問題比解決問題更重要。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指導學生多想、多問,讓學生敢提問,破除學生怕提問、怕嘲笑的心理疑慮,讓學生大膽地問,毫無顧忌地問,凡是提問,不管好與壞、對與錯,均應 給予肯定和稱贊;要教給學生提問的方法,要引導學生抓住重點詞和句,抓住關鍵處提問,不能淺問輒至,而應刨根問底,多角度地思考,多方位地發問;要在質疑上捨得花時間,決不能走過場,搞形式,而應實實在在地讓學生學習提問,經歷由不敢問到敢問,由不會問到會問的全過程。這樣,可以改變學生學習中的被動局面,使他們變得積極主動,從而激發他們探求新知的慾望。如一位教師在上《落花生》一課時,先讓學生默讀課文,再用筆畫出自己不理解的句子和詞語,學生讀完課文後很茫然的望著老師,沒有一個人舉手發問。這時,老師就笑著對學生們說:我最喜歡勇敢的同學,誰有不理解的地方就提出來,看誰第一個舉手。一個男生非常小心地舉起了手說:老師,『茅亭』是什麼意思?老師表揚說:你是班上最勇敢、最聰明的同學,你提出了第一個問題,真了不起,請大家鼓勵。接著,第二個第三個同學也提出了不同的問題,在老師的鼓勵和循循誘導下,一個又一個有價值的問題提出來了。這樣,既提高了學生學習的興趣,還活躍了課堂氣氛,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三、引入多種教學形式,激發學習興趣
小學生喜歡接受新鮮事物,有很強的求知慾和好奇心,他們爭強好勝,有很強烈的表現欲,他們喜歡做游戲、愛玩、愛動手製作等等。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充分利用這些特點,引入比賽、表演、游戲、爭論、辯論等學生喜歡的教學形式來調動學習的積極性,使他們全身心投入到學習中去,讓他們感到學習是一件非常快樂的事,讓他們在快樂中學習。例如,老師用猜謎的形式進行識字教學,其效果遠遠好於常規方法。分組教學、小組競賽既培養了學生合作精神,又造就了學生競爭意識,在互幫互助你追我趕的學習中,學生輕松愉快高效率高質量的完成了學習任務,學習成了學生的快樂享受。爭論往往能折射出智慧的火花,有爭論的課堂就有求知的高潮,學生們在爭論問題中各抒己見,擺事實、找根據,與對方開展爭辯,從而極大地活躍了課堂氣氛。辯論可以讓學生盡展才智、鍛煉口才,滿足學生自我實現的精神需要,從而不斷激勵學生努力學習。
四、運用電化教學手段,激發學習興趣
藉助錄音、電腦、多媒體課件製作等電化教學手段,可以突出表現語文教材文質兼美、文學性強的特點。尤其是多媒體教學的運用為語文課堂教學提供了音畫結合的新境界,人機 互動的新天地。聲音、圖像、文字並用,把抽象的文字所塑造的形象、所揭示的內涵,轉換成圖文並茂的可欣賞的畫面展示出來,使語言與畫面、視覺與聽覺、感知和理解融為一體,創設出一個嶄新的語文教學審美的空間和環境,在更加生動、直觀地知識傳授中,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對於語言優美的散文,可選用配樂錄音朗讀,為學生創設語言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提高對語言文字的領悟。如在教《蘇州園林.》時,按課文順序播放蘇州園林錄像的精彩剪輯,再配上音樂朗讀,學生欣賞了 幕幕優美的園林景緻之後,在看、聽、想中仔細體味無論站在哪個角度都是一幅畫的優美境界,從而激起一股熱愛之情、自豪之情、贊美之情,學生在趣味盎然情緒興奮的狀態下,何愁不能把握文章呢?詩歌,尤其是古詩文的教學,可用電腦製作課件,精心設置相關畫面,在現詩文的意境,同時配上文字,加深學生對詩歌意境的理解,更好把握詩歌的意蘊;科學性強的說明文,則可搜集大量圖表、圖片、配上解說文字,搬上熒屏,使教學生動、直觀,便於理解。這樣,在課堂上合理、恰當地使用電教手段,不但增加了課堂教學的容量,而且使學生喜聞樂見,學習興趣大增。
總之,學生的學習興趣是提高課堂教學效果和學習成績的關鍵。在教學中,教師要採取多種多樣、行之有效的形式,充分挖掘學生的潛能,增強學生的參與意識、實踐意識和競爭意識,讓學生學得主動、學得積極,真正把學生推到學習的主體地位,使學生在輕松愉快的學習環境中學習語文、運用語文以達到教學的最佳效果。這樣,才能使學生的語文素質得到全面有效的發展,才能使學生覺得學習是一件快樂的事,高興的事。

閱讀全文

與語文課堂如何保護學生好奇心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05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372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18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10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48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369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260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671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350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989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23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49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659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32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13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01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08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388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52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