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怎樣做一名合格的初中語文教師
一、熱愛教育事業,具有強烈的敬業精神和一顆砥礪世俗的心
作業一名教師,首先應該熱愛自己的崗位,既然有幸成為眾多教師隊伍中的一員,那麼就要熱愛教師這一職業,決不丟下那些因為家庭貧困而又渴求知識的學生,也決不辜負了「人類靈魂的工程師」這個光榮的稱號。
二、擁有扎實的教學基本技能,廣博精深的知識結構
教師具備扎實的基本功是做一名合格教師的前提,那麼語言表達能力又是語文教師的基本功之一,它主要抱括三個方面:其一,口語表達能力。教師要善於藉助口語的情感力量,提升表達技能,才能激起學生真善美的共鳴,達到引導學生心智的目的。其二,書面表達能力,教師要有勇氣和能力親自實踐和學生一起寫文章,作出範例,增進對作文教學改革的感性認識。其三,體態語表達能力。「語文教育不僅是一種智力投入,而且是教師整個人體的參與,應該認識到身體是教學技術行為的載體,是載知識之車,寓道德房舍的一個載體,人體同樣具有教育能力」。語文教師應注意自己的面部表情、身體姿勢、手勢等體態語,充分發揮目光的教育能力,使更多的學生感受到老師的積極興趣。
三、具有開拓精神和創新意識
要培育具有創新精神的人才,首先要培養一批敢幹創新、善於開拓的教師。目前的語文課堂教學,存在著教授單一的問題。教師拿教材站在講台前,面對學生講解課文,課堂氣氛沉悶,那麼怎樣才能打破這種機械化、程式化的教育方式呢?怎樣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呢?這就是要求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當有創新意識,想方設法設計一些新形式的教學方法,學生會更樂於接受。
四、具備開明的思想,尊重學生的想法
有些語文教師教育觀念陳舊僵化,完全從「應試教育」出發,語文教學只拘泥於大綱和教材,授課時僅限於考點、重點,缺乏教學積極性,對學生提出的新思想、新見解,一味採取嘲諷、拒絕的態度,忽視了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消磨學生的創新精神。作為當下的教師,應當把學生作為軸心,充分發揚民主、開明的思想,給予學生思想的自由發展空間。教師不應該做學習的主導者,而要做積極的配合者,不能以自我為中心,而搶殺學生的個性發展,在教學過程中,要適時地給學生正確的指導,讓學生學會學習、學會做人、學會思考、學會開拓。
五、具備科研、實踐能力
教學過程是一個踐的過程,教師在這個實踐過程中,應該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對在教育實踐中存在的問題,獲取經驗教訓並作歸納總結,甚至可以通過實驗做進一步的探究。因此,對於新教師而言,具有科研、實踐能力更為重要。
六、具有不斷學習,不斷提高的恆心
作為教師,只有自己做熱愛學習的表率,才會對學生的學習產生積極的影響,沒有豐厚的學識儲備,語文教學就會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會變得枯燥乏味,長此以往勢必會影響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語文教師必須多讀書,多學習,才能對學生進行積極的引導。語文教學關繫到學生的方方面面。所以,語文教師必須學識淵博,見解不俗,視野開闊。要做到這些,必須不斷學習,最基本的方法就是多讀書,多積累儲備知識。
七、努力讓語文教學由封閉走向開放,讓語文與生活緊密結合
怎樣才能由這種封閉走向開放呢?語文教師必須轉變觀念,認識到語文不僅是學習教材的知識,還要培養學生多方面的能力與素養,語文課堂是學生探索新知,認識世界的開始,它不是孤立的、封閉的,語文教學必須把學生引入廣闊的生活天地,真正讓語文與生活緊密結合起來,使學生真正意識到生活中處處有語文,語文中又離不開生活的實際。
八、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在語文天地中自由飛翔
學生是生活的主人,理應成為學習的主人。那麼,怎樣才能讓學生成為學習的真正主人呢?首先,尊重學生個性,著眼於學生未來的發展,為發展學生的個性創造良好的機會。如課堂上鼓勵他們發表自己的看法,學習中要勇於質疑。其次,培養學生學習語文的良好習慣。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自然會使學生終生受益,養成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主要指多聽多說多讀多寫的習慣。再次,幫助學生成為有思想的人。有思想的人才是真正的人,才是有發展的人,才是適應今天社會需要的人。
九、傾注師愛,與學生建立融洽的師生關系
教師要熱愛、關心每個學生走進學生的生活,與學生共同體驗這份愛。如果教育沒有情感,就如同池塘沒有水一樣,沒有水,就不能稱其為池塘,沒有愛就沒有教育。作為一名教師,應該做到愛生如子,這一點我深有感觸。我才來學校任教時,我就發現我們班的一些學生總是不與人說活,總是坐在角落裡,不愛和別人交流,作業也完成得不好,成績相當不理想,而且這部份學生有強烈的自卑感。通過深入班上對學生多方面的了解,弄清這些學生的情況後。認真找他們談心,這樣我主動的去關心他們,積極地給他們發展機會,慢慢地這部份學生的自信有了,學習興趣也提高了,他們克服了心理障礙,戰勝了自卑。後來他們的成績有了明顯的提高。通過這個事例,使我明白了作為一名教師不但要有耐心、恆心,同時還應該努力使自己變成一名心理醫生。因為心靈的征服是最有效的。
總之,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語文課程應致力於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語文素養是學生學好其它課程的基礎,也是學生全面發展和終生發展的基礎。那麼要使學生獲得基本的語文素養,初中語文教師就得扮演一個很重要的角色。在二十一世紀的今天,在我們融入國際化進程中,要構建「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教師隊伍,就必須提高教師的個人素質,加深教育國際化、終生化、個性化、競爭化的理念,不斷提高自身修養以最終達到培養符合社會需求的人才的目標。
B. 初中語文教學方法有哪些
一名合格的語文教師,既要從理論上掌握教學方法,又應在實踐中靈活地運用,善於在完成教學任務的同時,也教會學生如何獲得知識的方法。下面是我整理的初中語文教學方法有哪些。歡迎閱覽。
新課程向所有奮戰在一線的教師提出了一個最基本的且最具震撼力的口號:「教育理念的更新」。這個響亮的口號尤其對培養學生人文素養的語文學科,搭建了一個更科學更合理的的教學平台,為語文教學行為提供了一個適合學生發展,適應社會對人才需求的大舞台。筆者現結合新課程中的新理念,對教師在語文教學中的一些普遍行為進行反思,以便對新課程新理念認識得更為深刻。
一、德育滲透力度不夠
語文是綜合性最強的一門人文學科。通過教學不僅要求學生獲得語文知識,而且更要達到陶冶情操、凈化心靈從而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的目的。但在我們平時的語文教學中往往偏重於對語文知識的傳授,對句子的理解分析,修辭方式的運用等等,而忽視了語文的教育功能;文章所傳達的思想,精神、人生觀、心理狀態等,以及對於學生應該從中借鑒什麼,學習什麼、批判什麼……新課程則提出了「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展」的核心理念,為教師的教學行為提出更高要求,尤其更強調「育人為本」的教育觀念。這就要求語文教師讓學生在課堂上不僅獲得知識,更重要的是讓學生學會在成長中如何以健康的心態面對人生的種種挑戰。
二、作文教學流於形式
雖然在此之前我們經常倡導創新作文,也強調作文在教學中的份量,但在實際行為中, 我們很多教師只在作文課堂上進行寫作教學,造成了學生為學作而寫作,沒有對學生的寫作進行日常化系統化教學,使大部分同學的作文空洞而缺少感動,有的只是優美詞語的堆砌或是乾巴巴的敘事。新課程強調「以人為本」,我們教師就應該引導學生感悟生活,隨時寫,及時寫,讓學生情不自禁的、發自內心的、主動而積極地渴望去抒寫。日積月累的寫作,何愁作文課寫不出好作文?
三、評價方式過於簡單
教學中,我們往往用成績來評價學生的好壞,忽略人與人之間的差異以及情商在學生成長中的作用。例如某個勤奮的學生經過努力語文考了95分,沒有上優秀,我們則不會稱他為好學生,也許會說他腦子慢再學也不行。這樣做的結果會讓他自卑而沮喪。新課程提倡尊重和贊賞學生,讓學生的閃光點在我們正確的評價中熠熠生輝。誠然,教學行為因師而異,因人而變,但無論怎樣的不同,只要遵循新課程中的新理念,語文課堂就會在我們教師的科學耕耘下,成為學生成才的良田活土。
一、建立平等的師生關系
平等的師生關系有利於師生之間相互溝通、相互了解。在一個大的班集體中,學生的學習成績必然存在好壞之分。作為教師,不能歧視成績差的學生,應該給予他們更多的鼓勵與幫助,幫助他們重新找回學習的自信,與他們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一名合格的教師,應該時刻把「愛」字擺在首位,只有把自己真實的感情傳遞給學生,學生才能感受愛的溫度,從而願意去接近教師,願意和教師吐露自己的心聲,這樣彼此之間才能建立起穩固的友誼橋梁。如果說師生間在情感上有矛盾,教師對學生毫無熱情,學生見到教師也只有討厭的感覺,甚至是害怕教師,那麼在思想上雙方就會有負擔,甚至有些學生會因為討厭這個老師而不認真的聽課。
二、准確地掌握學生的學習起點
由於每個學生生活的家庭環境不同,個體與個體之間也存在著很多智力、能力上的差異,這就導致了班級里學生的學習起點不同。同時,我們國家各方面的水平正在趨向國際化,新興的電子產品讓更多的孩子知識面變得寬廣。所以說,教師一定要准確地掌握學生的學習起點,這就要求教師要做到以下兩點。
第一,教師要在上課之前對所講的課程進行系統的分析,把握好每一個細小的知識點,准確掌握本課的重難點,並且對學生進行調查,了解學生在學習本科之前在生活中接觸過的與本課相關的知識。比如說在學習《沁園春·雪》這首詩的時候,有很多學生在上中學之前就會背誦,這時候老師應該鼓勵會背誦的同學站起來為全班同學表演詩朗誦,並且給予誇獎、稱贊。
第二,由於每個孩子的家庭背景不同,父母的文化水平不同,對孩子的教育方式也不同。有些家長對孩子的管理方式屬於寬松模式的,由著孩子的興趣愛好去發展。而有些家長很嚴格,從小就注重孩子各方面的發展,為孩子的學習提供很多便利條件。比如說好記星學習機、平板電腦等等。針對不同類型的學生,教師應該採取不同的對待方式,對學習起點較高的學生提出更高的要求,這樣才能滿足學生的需求。
三、活躍課堂氣氛
死板的課堂只會讓學生昏昏欲睡,不僅達不到應有的教學效果,還會影響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老師的任課積極性。平時多觀察學生的'興趣愛好,每一個學生都有自己的興趣愛好,每個年齡段的學生也都具有一些相同的愛好,可以在日常的觀察中發現集體或單一的特性,並在要求學生回答問題的時候,結合學生的興趣愛好。例如當講授《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這一課時,教師可以先講述自己的童年樂趣,或者講述大家都感興趣的童年往事,調動起學生積極性,並用言語對其進行引導,在閑談中給予鼓勵,談論他們所喜歡的,結合到提問中來。在這個過程中,即使會出現學生不會回答的情況,也能讓學生有興趣去思考問題。這樣就達到了教學的目的,讓學生變被動為主動。
四、運用多種教學方法
靈活多樣的教學方式能夠讓學生在一個快樂的氛圍中接受知識、掌握知識。
1、運用小組討論法。小組討論的教學方法要求教師把學生分成幾個小組,每個組中選出一名小組長。當老師提出問題的時候小組之間的成員進行組內討論,然後確定自己的觀點,由小組長陳述。在這個過程當中,教師要認真地傾聽每一組的觀點,進行指導的同時給予鼓勵,對說得精彩的地方做出及時的肯定,不足的地方進行及時的補充。
2、運用談話法。所謂的談話法就是教師在課堂上與學生進行一對多形式的口頭問答,從每個學生的回答中找到突破口,准確掌握學生的大致思維方式。比如說,在講到《背影》這一課的時候,設計問題如:「在同學們的印象中,有沒有讓你至今難忘的背影?」相信同學一定會爭先恐後地發表自己的觀點,挖掘出自己腦海中印象深刻的記憶。這樣教師就能在學生的回答當中,准確地抓住課堂的切入點。
3、因材施教法。在一個大的班集體中,相信有優差生之分。教師要想使每個層次的學生都有所進步,就要體現因材施教的教學觀點。教師在課堂上設計的問題應該有一定的層次,難易程度由低到高、循序漸進,相對簡單明了的問題針對基礎差的學生進行提問,較難的問題則有基礎較好的學生來回答。這樣,整個課堂就會「活」起來,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同時,又保證了課堂的質量。
學習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為人師者,必須要有耐心、有信心、有愛心、有恆心,只有這樣才能讓學生更喜歡學習,更熱愛學習。教師要在平時的生活工作當中,多多地積累經驗,切實地提高自己的能力,真正地提高課堂上學生的學習效率。
一、教學方法的概念。
現代語文教學的內容和方法應當並重,方能贏得最佳的教學效果,隨著教學目標要求的提高、教學內容不斷更新和現代化教學手段日益普及,教學方法的地位也日益重要。
教學方法是師生雙方為完成教學任務而採取的活動方式。它是一種復雜的教育現象,包括教法和學法。教法是教學過程中控制學生學習的方法,要通過學生的認識活動來完成,所以教法要體現學法,學法是教師引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各種智力活動,學法反映了教法。教學永遠是雙邊活動,要發揮教與學雙方的積極性,實現教法與學法的完美結合。
二、教學方法的分類。
教學方法的分類便於教師認識各種教法的原理,從而根據個人具體實際優選不同的教學方法。
從教師的哲學觀上分,有啟發式和注入式兩類。前者確認學生是能動的、發展的、變化的學習主體,要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自覺性、主動性和創造性,旨在培養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後者把學生看成是一成不變的、僵化的、靜止的「瓶子」,強行灌裝死知識的教學方法。
從師生雙方活動分,有講授法和發現法兩類。講授法是我國傳統語文教學的方法。它以教師為核心,能在較短時間內傳授較多的系統的語文知識,仍不是為最有效、最經濟的一種教法。它要求注意講授的啟發性,克服學生被動學習的弊端。發現法的特質在於學生參與求知的過程,領悟知識的形成和發展,主動獲取知識,如運用發現法進行單元教學,可以引導學生發現一類課文共同的特點和規律。
從教學信息傳遞方式分,有語言法、直觀法、練習法等。語言法是通過語言載體學習知識的方法。如講述法、討論法、朗讀法、默讀法,還包括廣播、錄音、多媒體等教學手段。直觀法是學生在直觀感知中學習知識的方法。如用圖片、影視、實地參觀等方法進行教學。練習法是通過實踐活動增長知識、訓練能力的方法。口頭和書面的練習是提高語文教學質量的重要方法。
教學方法在國際上尚無統一的分類標准。巴班斯基的三分法比較科學:第一類從認識論原理,提出組織認識活動的方法;第二類從辯證法原理,提出刺激學習認識活動的方法;第三類從控制論原理,提出檢查學習認識活動效果的方法。語文教學方法理應受到教學論教學方法共性的制約,這些教學方法的分類,對研究和建立語文教學方法的科學體系有重要的借鑒作用。
三、教學方法的藝術性。
語文教學內容的豐富性、教學方法的多樣性、審美教育的感性等,決定了語文教學方法的藝術性的基本要求。誇美紐斯指出:「把一切事物教給一切人類的全部藝術」,教改的新形勢要求不斷提高語文教學方法科學性與藝術性統一的程度。
教學方法的藝術性,要求熟練的掌握教學規律,靈活運用各種教法,充分發揮教育才能,激起學生的思維活動和積極的情感體驗,使教學形式與教學內容完美結合,達到教學的科學性與創造性的統一。「教亦多術矣,運用在乎人。」這是教學成功的根本因素。
四、初中語文教學的常用教學方法。
初中語文教學的方法很多,普遍使用的有以下幾種:
1、閱讀法。
閱讀法是以默讀和朗讀等形式傳授語文知識和技能的方法。按有無聲分,有朗讀和默讀;以速度分,有速讀和慢讀;以程度分,有精讀和略讀。
2、講授法。
講授法是教師以口述的方式傳授知識和技能的方法。它是傳統教學方法,至今仍被廣泛採用。它最大的價值在於傳授知識的系統性、高效性、示範性等方面。但是,他的地位隨著教育改革的深入已有改變,主要是因為運用這種教學方法學生容易處於被動狀態,得不到說合練的訓練,難以開展非同步教學,學生個性發展受到影響,講授要得法,富有啟發性,必須從學生實際出發,盡可能的與其它方法組合使用,滿堂灌的講授是不可取的。
3、討論法。
講述法是單向傳遞信息,討論法是師生、學生之間進行多向交流信息的教學方法。討論法制在發揚教學民主,讓學生充分發表意見,把問題引向深入。學生在答辯中有利於發展智能訓練表達能力。討論法是普遍受到重視的一種現代教學方法,但使用時要防止論題以偏概全,討論放任自流。對於學生不掌握的基本知識,不宜濫用討論法。
4、練習法。
練習法使學生在教師指導下鞏固和運用知識、形成技能技巧的方法。語文學習需要反復練習,才能使知識轉化為能力。練習能培養學生深入思考、獨立鑽研的學習態度,全面訓練聽說讀寫能力。但是練習法不宜濫用,過多的機械訓練,必將影響智力發展。
五、近幾年出現的幾種新的教學方法。
隨著教研教改的深入和素質教育的基本要求,近幾年,陸續出現了多種新的語文教學法,分別有:語文導讀法、整體回環閱讀法、語文課四步教學法、文言文五步教學法、語文目標教學法、長文短教法、作文四步教學法、讀寫結合法等。
以下主要介紹一下語文目標教學法。
語文目標教學法,即按照擬定的目標進行教學,以達到預期教學目的的一種教學方法。概括起來,可以分為以下幾個階段:
第一階段:定目標。
即根據語文教材和教學大綱的內容、要求以及學生的實際水平,確定整個學期及該學期各個階段的語文教學目標。這些教學目標依次是:每課時細化目標、每單元小目標、其中中目標和期末總目標。細化目標是根據每一篇課文的基本要求確定的,小目標和中目標是綜合每一單元的單元要求確定的,總目標是較高的教學目標,它依據語文教學大綱和語文教材的總體要求而確定。
確定教學目標時要考慮到目標的三性:及可能性、可行性和激勵性。
第二階段:明目標。
就是教師將指定的小目標、中目標、總目標告知學生,使他們對本學期的教學任務胸中有數,以便自覺的安排自己的學習目標。
第三階段:查反饋。
即教師檢查學生准備實施語文教學目標的情況。學生了解了本學期的教學目標,一般會自覺的為完成教學目標做准備,並結合自己的實際制定出自己的學習目標,教學應把握這些情況,及時檢查並予以指點,幫助學生為完成教學目標打好基礎。
第四階段:作輔導。
這是實施目標教學的關鍵,輔導可以在課內,主要體現在課堂教學上;也可以在課外,主要是開展形式多樣的創新性語文活動,要引導學生自主創造條件完成學習目標,切實將教與學統一起來。
第五階段:查效果。
即教師檢查學生目標完成情況,看學生是否達到目標的要求,經過評核、總結、表揚成績優秀的學生,輔導那些沒有達到目標的學生,使其盡快趕上來。
語文目標教學作為改革語文教學的一種嘗試,有著十分積極的意義,它在充分發揮教師主導作用的基礎上,調動了學生學習語文的積極性,為有效地實現教學目標奠定了基礎,是語文教學沿著科學化、標准化目標邁進了一步。
C. 國際學校是怎麼做到國際化的
·國際化之課程體系
在課程安排上,國際學校與普通學校是有很大區別的,根據了解到的情況,大多數國際學校都是以國際課程體系為主,在國際高中階段體現的會更為明顯,其中採用比較多的主要有:IB課程、AP課程、A-Level課程、加拿大BC課程等等。這些課程都是在國際上備受認可的,眾多知名高校對其都有很高的評價。
·國際化之學生培養
普通學校對學生的培養,基本上都是以提升考試成績為主,對其他方面幾乎是沒有涉及的,雖然是國情需要,但是對學會的成長並不是太好。國際學校則不然,考試成績不再是唯一目標,促進學生的全面成長才是主要培養方向,包括:思維邏輯、獨立自主、團隊協作、領導力等等。
中方教學范圍更小,但是內容較之於西方教學內容要深的多,西方教學范圍雖然廣,但在中國學生的眼裡不過是蜻蜓點水。不過所謂的教學范圍也因不同的課程有所不同,AP、A-Level、IB、SAT、VCE等等都不盡相同,這僅僅是個大體趨勢。
D. 如何實現語文課堂教學效能最大化
一 、明確教學目標,做到有的放矢
語文課堂教學要有明確的目標。語文教學目標從縱向看有四個層次:《大綱》要求:——總目標;年級要求——階段目標;單元要求——單元目標;課文要求——達成目標。這四層目標之間的關系是:達成目標必須在課堂教學中一一落實,緊扣單元目標,體現階段目標,關聯總目標。這就要求教師吃透大綱精神,用好教材,研究學生,寫好教案,做到腦中有綱,腹中有書,目中有人,胸中有案。這樣才會在課堂上「教不亂譜」、「學不亂套」、「練不亂陣」,避免了「天馬行空,架空分析」的現象, 課堂的效率自然能夠得到提高。
二、更新教育觀念,改革教學方法
由於受高考、中考指揮棒的影響,有的教師講的面面俱到;有的教師搞題海戰術,學生負擔重,語文能力得不到培養、開發。因此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必須向提高學生素質轉變,必須體現教為客、學為主的原則。我的教學思路是:以教法滲透學法為指導思想,以改進學習方法為突破口,以打好基礎,培養能力,減輕負擔,提高素質為最終目的,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以學促教,以教導學。
那麼怎樣改革教法呢?我認為,改革教學方法,必須拋棄舊的程式化模式,建立新的靈活高效的教學體系,要因人施教,因文定法。我在講讀課中往往採用如下六個步驟進行教學:
第一步、「展示教學目標」。這樣師生在課堂上就能做到心中有數,有的放矢。
第二步、「以綱就本查預習」。要求學生三看(看重點、看提示、看課後練習),一讀(讀課文),一提問(提問疑難點),從而使學生明確重點、難點,熟悉課文,找出疑難點,明確了學習方向。
第三步、「自主探究質疑」。要求學生利用手邊的工具書自學教材後獨立思考並解決問題,有困難的提出疑問供小組討論。
第四步、「共同討論談看法」。要求學生就在自學中的疑問展開全班討論,各抒己見,共同解決,如有全班同學都解決不了的問題,請老師幫忙。
第五步、「教師點撥、引導」。班上大部分同學不明白的問題,教師要給予點撥、引導、解決。因為有前面學生預習、自主合作、探究做鋪墊,這時就需要教師通過精講發揮主導作用,用最少的時間獲得最佳的效果。
第六步、「科學訓練、落實基點」。訓練,首先要求有層次性。其次,要注意新舊知識的聯系。其三,訓練方式要多樣化,將能力訓練與基礎知識訓練有機結合,讓學生練的省時、省力,收效大。
當然,語文的教學方法很多,但不管採用何種教法,關鍵是擺正教師和學生的位置,處理好講和練的關系。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訓練為主線的「三為主」原則,是實施素質教育的今天每個語文教師都應堅持的一個重要原則。
E. 課程目標與課程內容的關系,對你的語文教學理解,有什麼啟示
一、牢固樹立正確的語文教育觀
(一)明確目標,為學生打好文化和精神的底子
首先,要充分認識語文學科的首要功能。明確語文學科的首要功能,就是要弄清楚語文學科的性質是什麼。如果我們對語文學科性質的認識模糊不清,勢必會在思想上引起混亂。
那麼語文學科的性質是什麼呢?1980年8月,在中國教育學會小學語文教學研究會成立大會上,著名教育家葉聖陶先生在書面發言中回顧了「語文」這個學科名稱的由來,進而說明了它是一門「學習運用語言」的功課,再次強調「聽、說、讀、寫四種本領同樣重要」。呂叔湘先生在書面發言中也強調了語文學科的重要性,說它是「學習一切科學、一切文化的重要工具」。可以說,語文學科有別於其他學科的根本屬性是它的基礎工具性。語文是交流的工具,是思維的工具。
其次,要賦予「語文雙基」以時代內涵。1961年以後,語文界為了糾正「左」傾思想所產生的把語文課上成政治課、嚴重削弱了語文能力訓練、導致語文教學質量下降的影響,明確提出了要加強語文教學的「雙基」。所謂「雙基」,即指語文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當然,時代發展了,我們對語文學科「雙基」的認識也應該賦予新的內涵。根據21世紀對人才素質的要求,語文學科應著重從兩大方面為學生打好基礎。
1.打好文化的底子
(1)獲取語文字、詞、句、篇基礎知識,有較扎實的語文基本功;
(2)有初步的中國和世界優秀文化的積累;
(3)初步掌握學習語文的基本方法;
(4)初步具備聽、說、讀、寫能力等。
2.打好精神的底子
(1)有閱讀的興趣、良好的閱讀習慣和閱讀品位。小學階段是閱讀興趣和閱讀習慣培養的關鍵時期,培養學生閱讀興趣和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應成為小學階段總的教學目標,引導學生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
(2)學會與人合作、與人相處。未來社會人與人之間少不了競爭,但更需要合作。教學中要注重培養學生與人和睦相處和正常交往的思想、能力;
(3)具備良好的意志品格和健康的個性。這是影響和決定一個人一生的根本因素。
(二)正確處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關系
在課程改革中如何把握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以來各地關注的一個熱點。但是,語文教學常常受大形勢所左右,容易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過去語文教學往往偏重知識的掌握,忽視對學習過程、方法的研究,忽視人文精神的熏陶;在當前語文教學改革中,又出現了另一極端傾向:不夠重視知識技能的掌握!一些教師在一節課中又是搞合作學習,又是用多媒體,又是讓學生表演,又是做游戲,語文學習的目標不明確、不落實。究其原因,他們把主要精力都用在這些形式上了,而忽略對語文學習目標的把握。
語文教育專家張志公先生說,語文教學「不能喧賓奪主,熱熱鬧鬧搞了許多名堂,卻沒有把語言文字訓練本身搞好。」語文教學的這個「主」,或者換句話說,語文教學的根本任務就是引導學生學習語言,理解和運用祖國的語言文字,提高聽說讀寫的能力。我們不能佔用課堂時間,開展一些與語文學習無關的活動。
談到語文學科的人文性,它的內涵究竟是什麼呢?我認為,語文學科的人文性有別於其他學科的人文性的根本點就是語文教育的人文性來源於漢語漢字。讓學生了解漢語漢字中所包含的民族的思想和文化,體驗漢語漢字表達出來的作者的獨特感受和凝聚的民族感情;學習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發展學生的個性,培養健康的情感;初步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語文教育的人文性應該在培育學生熱愛祖國語言的思想感情,豐富語言的積累,使他們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的語言文字的過程中來體現,來落實,不能游離於語言文字的訓練之外。在工具性與人文性的問題上,我們不能強調一方面而排斥另一方面,也不能任其成為語文教育的「兩張皮」,各走各的道。
二、語文教學要促進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
語文教學的最終目的,用葉聖陶先生的話說就是「自能讀書,不待老師講;自能作文,不待老師改」。要實現這一目標,促進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是關鍵之一。對此,須把握和處理好以下關系。
(一)正確把握教與學的關系
教學論認為,教師是教學過程中的主導,學生是教學過程中的主體。《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准(實驗稿)》(以下簡稱語文課程標准)也指出:「語文教學要充分發揮師生雙方在教學過程中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就是說教學中要充分發揮教師的組織者、引導者的作用,調動學生的參與性、主動性和積極性。要防止由過去的教師牽著學生走、串講串問、一問到底、費時低效的教學狀況,變成放任自流或教師被學生牽著走的局面。我們應當把教師的活動壓縮到最低限度,但教學過程中不能忽略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如,學生讀書不會斷句、書讀不通順,就需要教師進行示範朗讀;放手讓學生質疑問難,教師要適時給予歸納、總結,放得開還要收得攏;學生學習遇到困難、進行不下去時,需要教師及時幫助。
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首先要樹立在教學活動中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思想。要發揮學生的主動精神,使之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教學中做到「以學定教」「順學而導」。正如有的教師所說,這一點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語文教學改革要向著這個方向努力,大家教學時要有這個意識,只要努力了,意識加強了,學生的學習方式是會得到改變的。
(二)正確處理接受性學習與自主、合作、探究性學習的關系
語文課程標准關於「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的提出,是對傳統語文教學重接受輕探究、重認識輕體驗的接受性學習方式的揚棄。這一理念強調了學習和發展的主體是學生,學生在課程與教學中的主體地位得到了真正的確認和尊重,調動了每個學生的參與意識和學習積極性,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給語文課堂面貌帶來了生機。但是,教師在貫徹課程標准倡導的探究性學習方式的理念時,也存在一些誤區,值得大家思考。
首先,既要重視探究性學習,也要打好語文基礎。知識是能力形成的基礎,語文作為母語,作為學校教育的一門重要的基礎學科,讓學生掌握一些語文知識,認識和了解一些語言現象,有助於他們更好地理解語言文字,減少甚至避免口頭表達或書面表達上的混亂或錯誤。尤其是在小學階段,學生字寫不好,書讀不好,沒有一定的語言積累,打不好語文的基礎,會影響他們今後的學習、生活和工作。教學過程中要引導學生開展探究性學習,就得有時間讓學生去試驗自己的新想法,還得有時間用來開展相互討論等等。而語文課堂教學時間是有限的,如果教學中一味強調探究,勢必影響學生對祖國語言文字的理解和運用,從而影響語文教學的質量。
其次,接受性學習和探究式學習都是有益的學習方式,二者應該優勢互補,不可偏廢。現在一些地方上觀摩課,經常聽到這樣的議論:「都課改了,你怎麼還像以前那樣上課?」「這節課沒有體現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似乎探究性學習就是先進的,接受性學習就是落後的。這實在是認識上的一個誤區,須加以改正。
第三,探究性學習不能只重形式,更要注重實效。語文教學如果過於追求探究性學習這一形式,而忽視課堂教學的效率,那就會走進死胡同。在課堂教學中,根據目標引導學生選擇什麼樣的學習方式,這是課堂教學的基本原則。學生在學習語文的過程中,教師應根據學生學習的實際,引導他們綜合運用多種學習方式。
(三)注重教學過程的優化,提高語文教學質量
近年來,大家普遍感到要想徹底改變語文教學的少、慢、差、費現象,提高教學效率,關鍵是要優化教學過程、改革課堂教學結構。
優化語文教學過程要以省時高效、減輕負擔為標准。用最佳的形式,用最經濟、有效的方法和手段來組織學生學習,通過教師少教而學生多學,達到聽懂別人的話,說好自己的話,讀懂別人的文章,寫好自己的文章的目的。
提高語文教學質量,要以課堂教學為中心,向40分鍾要效率。語文學科教學過程的實質,就是要充分利用好教科書以及課堂上創設的語言環境,在教師的主持、組織和引導下,實現師生與作者和編者之間、師和生之間的語言的交流、思想和情感的溝通。這就需要教師加強對教科書的理解、把握和處理,憑借文本提高學生識字、寫字、閱讀、習作、口語交際和進行綜合性學習的能力;要注重引導學生潛心鑽研文本,防止用集體討論代替個人閱讀或作遠離文本進行過度的發揮。同時我們要克服語文教學改革中的形式主義的東西,那種超越教材、超越課堂的做法,是不值得提倡的,會讓廣大一線教師無所適從。多年來,素質教育的主渠道在課堂已經深入人心。
三、學語文用語文相結合,在實踐中培養學生的語文能力
「主動參與性」是21世紀世界教育的一個重要特徵。語文課程標准明確規定:「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著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培養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應是語文實踐。」又強調:「應該讓學生更多地直接接觸語文材料,在大量的語文實踐中掌握運用語文的規律。」因此,語文教學要注重語文活動環境的創設,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積極實踐。
學生在課堂上從事語文實踐活動的主要憑借是教材。所以,教師應充分開發利用教材提供的語言材料,引導學生以此為著力點來拓寬語文學習的領域,獲得現代社會所需要的語文實踐能力。要鼓勵學生熟讀、精思,對文中含義深刻的句子,要啟發學生結合上下文和生活實際去體味,從中獲得有益的啟示。在理解課文的同時,引導他們揣摩文章的表達順序,體會表達方法,豐富語言積累,以發展學生的思維和語言,提高語文水平。要注重引導學生將所學的語文知識運用於實踐之中,做到學語文與用語文的有機結合。要在語文實踐中不斷使學生認識到,學習語文既要多讀多寫,又要掌握規律和方法,從而提高思維品質,培養創造潛能,有效地促進知識的構建,提高學習和運用語文的能力。
同時,要樹立大語文教育觀,注意加強課內語文學習和課外語文學習的緊密聯系,和學生現實生活的緊密聯系,引導學生在生活中學語文、用語文,在實踐中不斷提高語文能力。
四、繼承傳統的優秀語文教育經驗,在繼承中發展
現代社會的發展客觀上要求語文教育現代化,但強調語文教育的現代化並不等於就要割裂傳統。近百年來,我國的語文教學改革一方面善於繼承傳統語文教學的精華,又勇於對傳統語文教學中的糟粕進行批判,同時善於吸收先進的西方教育思想,代之以新觀念、新方法。比如,語文教學改革正在突破幾十年來教師講學生聽的舊觀念和教師「滿堂灌」的課堂教學模式,代之以「學生是教學過程中的主體」的新觀念;突破了語文教學串講、串問的費時低效的狀況,同時創造了許多寶貴的語文教學經驗或教學模式,如「情境教學法」教學模式、「讀寫結合」教學模式,識字方法更是豐富多彩,大大豐富了我國語文教學的理論與實踐。
改革是要拋棄以往一切不合理的東西,絕不是全盤地「自我否定」。新與舊,傳統與現代,不是截然對立的;舊的並不都是落後的,新的並不都是好的。比如,我們今天提高了口語交際在語文課程中的地位,古人早就提出了「不學詩,無以言」,並把它列為語文學科基本功能之一;再如,電腦速度快了,有些方面卻退化了,如,人類的思維、閱讀的興趣、閱讀的習慣、漢字書寫的質量。
對於傳統教學中的好經驗,要重視繼承與改造。有些要根據現在出現的新情況,融入新的思想與方法,不斷地豐富,推陳出新,促進其發展,以適應時代發展的需要。例如,我國傳統語文教學中一條基本經驗是「多讀多寫」。提高學生的讀和寫的能力,離不開讀寫實踐,但是,在科學技術迅猛發展的今天,如何改進讀寫訓練、提高教學效率,用盡可能少的時間、取得盡可能大的效果,是當前語文教學追求的目標。又如,背誦是積累語言材料的最常用、最有效的方法,在小學階段背誦積累一定數量的好文章很有好處,這也是語文課程標準的要求。但背誦也要得法,我們不能回到私塾時代不給學生任何指點、讓他們搖頭晃腦、一味地死記硬背許多不知其意的東西,這樣做是與當今教育目標相違背的。
小學語文教學要不斷改革,要不斷創新。改革需要循序漸進,不要輕易否定過去的一些經驗,要總結過去的做法,哪些是好經驗,哪些已不符合當代要求。要改哪些不符合當代要求的思想、方法,對於一些問題的處理要有辯證觀點。語文教學改革只有在繼承和發揚優秀語文傳統經驗的基礎上,才能健康發展。完整、正確地認識傳統,可以使我們更清楚改革的起點和目標,減少盲目性和重復勞動,也可以減少改革中遇到的困難與阻力。
另外,學習國外先進的教育理論和方法,要立足於本民族、立足於我國國情,要突出地體現漢語教育的特點,符合漢語教育規律。失去了民族化,就沒有了具體化和行動化,也就更談不上國際化了。
五、要重視語文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
語文課程標准強調,語文教師「應創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積極開發課程資源,靈活運用多種教學策略,引導學生在實踐中學會學習」。在用好教科書的基礎上,在現有的教學條件允許的情況下,適當地引導學生收集相關資料,閱讀相關的文章,課後推薦閱讀相關讀物,以增加對作品背景和主人公的了解,拓展學習內容,提高閱讀能力,這充分體現了課程標準的精神。當前語文教學改革,有的課游離了文本的學習,成了自然課或社會課;課堂成了「資料展示廳」,內容龐雜,形式令人眼花繚亂,忽略了如何引導學生將收集到的資料進行選擇、整理和利用。
重視語文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應注意以下三個方面。
一是要充分認識到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特別是電腦的普及、網路的發展對語文教學產生的影響。傳統的教學系統是由教師、學生和教科書(或教學內容)這三個要素構成的,在現代化教學環境下還要增加一個要素,這就是現代教學媒體。語文教師要利用好現代教學媒體,創造性地開展各項語文活動,促進語文課堂教學面貌的改變,努力使語文教學新鮮、活潑、豐富起來。
二是要加強現代教學媒體運用的實效性。在語文教學中使用多媒體課件,首先要清楚為什麼用,用的目的是什麼,不要只注重形式。教學手段的運用也要講經濟成本與效率。傳統的小黑板、教學掛圖、卡片等低成本、行之有效的教學手段,近年來在語文課堂上不多見了,指導學生讀課文不是用書而是讀屏幕,即使教材中已有了精美插圖也非得再有多媒體不可,甚至有的地方上觀摩課,如果教師沒有用多媒體就評不上獎。這種現象的出現與蔓延值得大家思考。
三是要根據本地和本校的特點,充分利用已有的資源,積極開發潛在的資源。在我國現有的教學條件和教學資源的情況下,我們主張一切從教學實際出發,從方便教學、提高教學效率出發,根據各個地方的特點和現有的辦學條件,發揮各自的優勢。
F. 如何提高初中語文課堂效率
提高初中語文課堂教學效率的辦法
一、建立平等的師生關系
平等的師生關系有利於師生之間相互溝通、相互了解。在一個大的班集體中,學生的學習成績必然存在好壞之分。作為教師,不能歧視成績差的學生,應該給予他們更多的鼓勵與幫助,幫助他們重新找回學習的自信,與他們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一名合格的教師,應該時刻把「愛」字擺在首位,只有把自己真實的感情傳遞給學生,學生才能感受愛的溫度,從而願意去接近教師,願意和教師吐露自己的心聲,這樣彼此之間才能建立起穩固的友誼橋梁。如果說師生間在情感上有矛盾,教師對學生毫無熱情,學生見到教師也只有討厭的感覺,甚至是害怕教師,那麼在思想上雙方就會有負擔,甚至有些學生會因為討厭這個老師而不認真的聽課。
二、准確地掌握學生的學習起點
由於每個學生生活的家庭環境不同,個體與個體之間也存在著很多智力、能力上的差異,這就導致了班級里學生的學習起點不同。同時,我們國家各方面的水平正在趨向國際化,新興的電子產品讓更多的孩子知識面變得寬廣。所以說,教師一定要准確地掌握學生的學習起點,這就要求教師要做到以下兩點。
第一,教師要在上課之前對所講的課程進行系統的分析,把握好每一個細小的知識點,准確掌握本課的重難點,並且對學生進行調查,了解學生在學習本科之前在生活中接觸過的與本課相關的知識。比如說在學習《沁園春·雪》這首詩的時候,有很多學生在上中學之前就會背誦,這時候老師應該鼓勵會背誦的同學站起來為全班同學表演詩朗誦,並且給予誇獎、稱贊。
第二,由於每個孩子的家庭背景不同,父母的文化水平不同,對孩子的教育方式也不同。有些家長對孩子的管理方式屬於寬松模式的,由著孩子的興趣愛好去發展。而有些家長很嚴格,從小就注重孩子各方面的發展,為孩子的學習提供很多便利條件。比如說好記星學習機、平板電腦等等。針對不同類型的學生,教師應該採取不同的對待方式,對學習起點較高的學生提出更高的要求,這樣才能滿足學生的需求。
三、活躍課堂氣氛
死板的課堂只會讓學生昏昏欲睡,不僅達不到應有的教學效果,還會影響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老師的任課積極性。平時多觀察學生的興趣愛好,每一個學生都有自己的興趣愛好,每個年齡段的學生也都具有一些相同的愛好,可以在日常的觀察中發現集體或單一的特性,並在要求學生回答問題的時候,結合學生的興趣愛好。例如當講授《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這一課時,教師可以先講述自己的童年樂趣,或者講述大家都感興趣的童年往事,調動起學生積極性,並用言語對其進行引導,在閑談中給予鼓勵,談論他們所喜歡的,結合到提問中來。在這個過程中,即使會出現學生不會回答的情況,也能讓學生有興趣去思考問題。這樣就達到了教學的目的,讓學生變被動為主動。
四、運用多種教學方法
靈活多樣的教學方式能夠讓學生在一個快樂的氛圍中接受知識、掌握知識。
1、運用小組討論法。小組討論的教學方法要求教師把學生分成幾個小組,每個組中選出一名小組長。當老師提出問題的時候小組之間的成員進行組內討論,然後確定自己的觀點,由小組長陳述。在這個過程當中,教師要認真地傾聽每一組的觀點,進行指導的同時給予鼓勵,對說得精彩的地方做出及時的肯定,不足的地方進行及時的補充。
2、運用談話法。所謂的談話法就是教師在課堂上與學生進行一對多形式的口頭問答,從每個學生的回答中找到突破口,准確掌握學生的大致思維方式。比如說,在講到《背影》這一課的時候,設計問題如:「在同學們的印象中,有沒有讓你至今難忘的背影?」相信同學一定會爭先恐後地發表自己的觀點,挖掘出自己腦海中印象深刻的記憶。這樣教師就能在學生的回答當中,准確地抓住課堂的切入點。
3、因材施教法。在一個大的班集體中,相信有優差生之分。教師要想使每個層次的學生都有所進步,就要體現因材施教的教學觀點。教師在課堂上設計的問題應該有一定的層次,難易程度由低到高、循序漸進,相對簡單明了的問題針對基礎差的學生進行提問,較難的問題則有基礎較好的學生來回答。這樣,整個課堂就會「活」起來,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同時,又保證了課堂的質量。
學習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為人師者,必須要有耐心、有信心、有愛心、有恆心,只有這樣才能讓學生更喜歡學習,更熱愛學習。教師要在平時的生活工作當中,多多地積累經驗,切實地提高自己的能力,真正地提高課堂上學生的學習效率。
G. 上好語文課的四點建議
一、師生充分利用課前時間,做好課前准備,是上好語文課文的前提。
俗語說:台上一分鍾,台下十年功。要想上好語文課,首先教師自己要在課前充分地吃透教材,精心設計好教案,在盡可能的條件下,針對教材內容,查閱相關資料,做到對教材及其相關知識了如指掌,只有這樣,教師才會在課堂上真正能做到以不變應萬變。其次,教師還得在課前布置學生有針對性地作好課前預習。這是教師上好語文課必不可少的一環。如在執教《只有一個地球》一課前,教師可事先讓學生利用課余時間到圖書室或校園網上查詢相關資料,了解地球的表面積、陸地面積、海洋面積,世界總人口等有關數據,並了解一下人類開發利用自然資源及目前世界環境污染、生活周邊環保現狀。在課堂上,教師便可利用學生掌握的數據和資料引導學生圍繞主題展開討論。這樣不僅教給了學生學習的方法、培養了學生學習的習慣,更重要的是使語文課堂充滿活動,效果上勢必事半功倍。
二、以學生為主體,體現以人為本,努力營造民主和諧、愉悅輕松的開放式課堂教學氛圍,是上好的語文課的重要保證。
新課標強調:學生是自主學習的主體,是語文學習的主人,教師的職責是讓學生樹立主體意識,發展主體能力。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學生是主體,教師是主導,以學生為主體是第一位,以教師為主導是第二位。這正體了新課標中明確指出的。
語文教學必須體現以人為本的精神。體現以人為本,重要的是在教學中教師要努力營造民主和諧、愉悅輕松的開放式課堂教學氛圍。怎樣使課堂教學氛圍變得民主、和諧、愉悅輕松呢?首先,改變傳統的說教、滿堂灌式的教學方法是當務之急。過去那種一問一答式、填鴨式的教學模式,既不利於推行素質教育,更不利於創新,無法滿足社會發展需要。因此,我們的語文教師必須盡快地從陳舊的教學模式中解放出來。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新方式。其次,教師要改變觀念,擺正自己的位置。我們有的教師在學生面前開口一個老師,閉口一個老師,這無形之中,在學生面前張揚了自己,給學生一種高高在上的印象,久而久之,學生就對老師產生敬畏感。上海市著名特級教師袁王容在指導青年教師時曾語重心長地告誡他們:千萬莫要在學生面前左一聲老師右一聲老師。新的觀念告訴我們,師生之間是一種朋友式的平等關系,這是民主的體現。教師只有擺正了自己的位置,師生關系才會融洽和諧,課堂教學才會得心應手。第三、教學方法要靈活多變,教學手段要出奇出新。教有方法、教無定法,有經驗的教師總是善於借鑒他人經驗,取其之長,補已之短,甚至惟我所用,讓自己的課堂不斷推陳出新,永葆活力。只有課堂活力四溢,我們的語文課堂才會真正呈現出民主而和諧,愉悅而輕松的良好氛圍,我們的語文教學也會隨之熠熠生輝。
三、以讀為主體,體現以讀為本,讓讀激活語文課堂,是上好語文課的主要途徑。
古人雲: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可見讀對於語文教學是多麼的重要。依本人之見,讀書不僅要注重讀的數量,還要重視讀書的形式和質量。讀書在形式上有教師的領讀、范讀,學生的默讀、朗讀、誦讀、自由讀、分組讀、分角色讀、表演讀等。在教學中,教師可以根據教材內容引導學生選擇相應的'讀書形式,如在教學散文題材的文章《桂林山水》、詩歌類題材文章《長征》時,教師可讓學生在自由讀熟的基礎上學會誦讀,這對學生掌握一定的語言基本功、加強語言文字的積累很有幫助。如在執教《奴隸英雄》一課時,教師可運用分角色讀與表演讀相結合的形式進行(在表演時,教師還可設計讓學生各自用上事先准備好的道具),這樣一來,既使教學內容形象化,又使課堂氣氛變得生動活潑,此乃一石雙鳥。
在某種意義上說,讀書的形式其實就是為質量(即:教師的教學目標)服務的,既然如此,在教學中教師首先要讓學生讀有目的,即帶著疑問去讀,或是在讀中讀出疑問,當然後者比前者更具有創新,這就靠教師如何去引導。其次,教師要重視讀的指導。在學生讀的過程中,如遇學生停頓不當、情感把握不準時,教師有必要作示範指導。第三,是要引進評價激勵機制,對同學之間的讀書質量通過相互評價,相互激勵,最終達到取長補短,提高自身讀書能力的目的。讀是語文課堂的主旋律,只有讀到了位,語文課堂才會煥發生機。
四、注重語文學科同其它學科知識的融合,是上好語文課的時代要求。
《新課程標准》明確指出:語文教學應體現時代特點和現代意識,關注人類,關注自然,理解和尊重多樣文化,重視學生的整體素質。語文是網路之母,將語文學科同其它學科知識相互融合並引進語文課堂,既是上好語文課的時代要求,同時又是提高學生整體素質的需要。
將語文學科同其它學科相互融合,讓我們的母語課堂呈現無窮魅力,有許多出色的語文教師在這方面作了有益的償試。如:在執教《爬山虎的腳》一文時,我就親眼目睹過一位青年教師在讓學生讀罷文中描寫爬山虎的腳的特點一段後,吩咐學生拿出畫筆畫出爬山虎的莖、葉、腳,有細心的學生還將它們分別著上了不同的顏色,真是栩栩如生。這堂課與美術學科結合得是那麼樣的完美無瑕,真讓人感嘆教師的教學設計是何等獨具匠心。又如:教師在執教《第一場雪》時,讓學生回憶雪是如何形成的,既引導學生回顧了自然知識,又有助於學生了解課文內容;在執教《長征》一文中,教師適時地講解巧奪金沙江,飛奪瀘定橋等歷史故事,這使學生既了解了相關歷史知識,又加深了對詩句的理解。
顯然,只有通才語文教師才會准確根據教材內容,將語文學科同其它學科融合得相得溢彰,讓我們的母語課堂呈現出無窮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