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語言文字 > 語文課例分析怎麼寫

語文課例分析怎麼寫

發布時間:2023-02-17 02:43:07

① 一年級語文課堂教學案例分析怎麼寫

一年級語文《畫》教學案例
精品學習網觸屏版 2012年10月08日 14:11:16
【編者按】為了豐富同學們的學習生活,精品學習網小學頻道搜集整理了一年級語文《畫》教學案例,供大家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一年級語文《畫》教學案例

教學要求:

1、鞏固7個生字,掌握「有——無」「遠——近」等反義詞。

2、能用自己的話說出詩的意思,並猜出謎底。

3、會正確朗讀、背誦課文。

教(學)具:

山水畫一幅,小鳥。

教學過程:

一、談話揭題。

1、以前我們學過謎語嗎?背背看,對,背的是謎面,那謎底是什麼?

2、今天我們再來學一首謎語詩,詩的名字叫「畫」(板書)。

3、出示畫。

二、導入新課。

1、師:老師這兒也有一張畫,是一張我們中國傳統的山水畫。

2、指導觀察畫、理解詩的前兩句。

(1)山是什麼顏色?(先請前排一位學生說,再請後排一位學生說。)遠看也看得清楚,我們戶外活動時,很遠的大山的顏色是不是也看得很清楚呢?

(2)為什麼這兒山的顏色站得很遠都看得清呢?(因為這是「畫」)

(3)聽山上流水的聲音,仔細聽。

(4)如果到九溪去玩,水的聲音聽得到嗎?水聲音是怎麼樣的,學學看。

(5)看,這兒的水從那麼高的山上流下來,聲音是很大的,可我們都聽不見,為什麼呢?(因為那是畫!)

三、朗讀指導。

1、這兩句詩里,有兩對意思相反的詞,請每一個小朋友都找一找,用筆把它們圈出來,指名回答。

2、看,聽,都是可以做出動作來的。

山和水,都在大自然中找得到。

3、古代的詩人很講究用詞的,看上下句,有一對反義詞,動詞對動詞,名詞對名詞,多整齊。

4、看手勢,朗讀。

(手勢打高,語調升高,手勢打低,語調放輕,把詩的美念出來。)遠看/山有色,近聽/水無聲。

四、指導觀察、理解詩後兩句。

1、現在是什麼季節?春天開什麼花?

2、春天來了,桃花還開嗎?秋天,桃花、迎春花還在不在?

冬天呢?

3、那為什麼這兒春天過去了,桃花還是開著呢?(是畫!)

4、出示小鳥。

(1)這里有隻小鳥,你用手扇扇它,小鳥怎麼啦?

(2)害怕了,你用一個字來說是什麼?

(3)「驚」就是心裡害怕了,所以是豎心旁,左邊一個北京的「京」,左義右聲,這樣的字,被稱為什麼字?(形聲字)。

(4)請一位學生走至畫前)請你用手扇扇,小鳥驚嗎?為什麼不驚?

(5)請在這兩句詩里圈出反義詞。指名回答。

5、朗讀指導。

(1)古代的詩很講究用詞,這後兩句詩也不例外,名詞對名詞,春去花還在,人來鳥不驚。

(2)看手勢朗讀後兩句。

(手勢移動長,語調加長,手勢起伏加大,語調快。)

(3)朗讀全文。

(4)背誦全文。

五、小結。

這首詩的謎底是什麼呢?(畫)詩抓住了畫上山水花鳥的特點,寫得很美,也寫得很整齊。

六、寫字指導、講評。

重點:色、聲、無、驚。

以上就是小學一年級語文《畫》教學案例全文,希望能給大家帶來幫助!

更多文章進入:

精品學習網小學頻道 一年級語文教案

查看原文

小學語文教學案例分析怎麼寫

《小學語文教學設計案例2016》網路網盤資源免費下載
鏈接:https://pan..com/s/1SLjBMkzQSnP-rWy4whPBcA

提取碼:fgi8

小學語文教學設計案例2016|小學語文微型課與微課程2016B|小學語文微型課與微課程2016|小學語文微課程設計數據表2016|小學語文情境朗讀微課程|小學語文課堂觀察與回溯設計2016|小學語文課程教學設計2013-2016|一冊第7課小小的船情境朗讀.mp4|一冊第20課小熊住山洞情境朗讀.flv|一冊第19 課文雪孩子情境朗讀.mp4|一冊第18課借生日情境朗讀.flv|一冊第16課小松鼠找花生情境朗讀.flv|一冊第12課雨點兒情境朗讀.flv|一冊第11課我多想去看看情境朗讀.mp4|二冊第9課兩只鳥蛋情境朗讀.flv

③ 小學語文教學案例分析範文

教案是教師為了順利而有效地開展教學活動,根據教學大綱的要求,以課時或課題為單位對教學內容、教學步驟、 教學 方法 等進行具體的安排、設計的一種教學文書。下面是有小學語文教學案例分析,歡迎參閱。
小學語文教學案例分析 範文 1
《幾何原本》(The Elements)由希臘數學家歐幾里得(Euclid,公元前330年~公元前275年)所著,是用公理方法建立演繹數學體系的最早典範。是至今流傳最廣、影響最大的一部世界數學名著。

《幾何原本》全書共13卷。第1卷,給出了歐幾里得幾何學的基本概念、定義、公理、公設等;第2卷,面積和變換;第3卷,圓及其有關圖形;第4卷,多邊形及圓與正多邊形的作圖;第5、6卷,比例與相似形;第7卷,數論;第8卷,連比例;第9卷,數論;第10卷,不可通約量的理論;第11卷,立體幾何;第12卷,利用“窮竭法”證明圓面積的比等於半徑平方的比;球體積的比等於半徑立方的比,等等;第13卷,正多面體。《幾何原本》一書從很少的幾個定義、公設、公理出發,推導出大量結果,最重要的是它給出的公理體系標志著演繹數學的成熟,主導了其後數學發展的主要方向,使公理化成為現代數學的根本特徵之一。《幾何原本》是數學史上的一個偉大的里程碑,問世以來,受到廣泛的重視與傳播。除《聖經》之外,沒有任何一本著作,其使用、研究與印行之廣泛能與《幾何原本》相比。2000多年來,它一直支配著幾何的教學。因此,有人稱《幾何原本》為數學的《聖經》。 戰爭使大量人類 文化 和珍貴書籍化為灰燼。歐幾里得的《幾何原本》手稿至今也盪然無存。現存《幾何原本》的一種版本是公元4世紀末泰恩(Theon)的《幾何原本》修訂本。還有一個版本是18世紀在梵蒂岡圖書館發現的一個10世紀的《幾何原本》希臘手抄本,其內容早於泰恩的修訂本。

《幾何原本》傳人中國,首先應歸功於明末科學家徐光啟。徐光啟(1562~1633),字子先,上海吳淞人。他在加強國防、發展農業、興修水利、修改歷法等方面都有相當的貢獻,對引進西方數學和歷法更是不遺餘力。他認識義大利傳教士利瑪竇之後,決定一起翻譯西方科學著作。利瑪竇主張先譯天文歷法書籍,以求得天子的賞識。但徐光啟堅持按邏輯順序,先譯《幾何原本》。他們於1606年完成前6卷的翻譯,1607年在北京印刷發行。

徐光啟和利瑪竇《幾何原本》中譯本的一個偉大貢獻在於確定了研究圖形的這一學科中文名稱為“幾何”,並確定了幾何學中一些基本術語的譯名。“幾何”的原文是“geometria”,徐光啟和利瑪竇在翻譯時,取“geo”的音為“幾何”,而“幾何”二字中文原意又有“衡量大小”的意思。用“幾何”譯“geometria”,音義兼顧,確是神來之筆。幾何學中最基本的一些術語,如點、線、直線、平行線、角、三角形和四邊形等中文譯名,都是這個譯本定下來的。這些譯名一直流傳到今天,且東渡日本等國,影響深遠。

徐光啟要求全部譯完《幾何原本》,但利瑪竇卻認為應當適可而止。由於利瑪竇的堅持,《幾何原本》的後9卷的翻譯推遲了200多年,才由清代數學家李善蘭和英國人偉烈亞力合作完成。李善蘭(1811~1882),字壬叔,號秋紉,浙江海寧人,自幼喜歡數學。1852年到上海後,李善蘭與偉烈亞力相約,繼續完成徐光啟、利瑪竇未完成的事業,合作翻譯《幾何原本》後9卷,並與1856年完成此項工作。至此,歐幾里得的這一偉大著作第一次完整地引入中國,對中國近代數學的發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徐光啟在評論《幾何原本》時還說過:“此書為益能令學理者祛其浮氣,練其精心;學事者資其定法,發其巧思,故舉世無一人不當學。”其大意是:讀《幾何原本》的好處在於能去掉浮誇之氣,練就精思的習慣,會按一定的法則,培養巧妙的思考。所以全世界人人都要學習幾何。
小學語文教學案例分析範文2
一、情境導入

同學們,春天來了,淘氣的春風娃娃對著雲兒使勁兒的吹,使得春雨沙沙地下。在春雨的滋潤下,大地悄悄地發生著變化。不知什麼原因,一群小鳥嘰嘰喳喳地爭論起來。下面請幾位同學,配樂朗讀課文,讓我們從文中找出答案。(讀後進行鼓勵性評價)誰來 說說 它們爭論的原因?(它們為春雨的色彩而爭論)教師板書課題:春雨的色彩。今天我們繼續來學習這課書。

二、感悟課文內容

1、學習課文的第一自然段,感悟春雨的特點:

⑴請同學們看屏幕,說說春雨的特點是什麼?(小而密)

⑵請你自己讀一讀第一自然段,體會春雨的特點,練習朗讀。

請同學讀,讀後評價。

⑶聽老師讀,“春雨沙沙,沙沙,沙沙……”選擇正確的讀法。

學生練習朗讀。指名讀。

2、抓住“爭論”一詞,結合下文來學習體會其含義:

⑴咦,小鳥們在干什麼?請你在書中找到小鳥們的對話,自己讀一讀。

⑵你喜歡哪只小鳥?把它的話讀給大家聽一聽。

學生讀,教師板書:

小白鴿無色的

小燕子綠色的

春雨的色彩

小麻雀紅色的

小黃鶯黃色的

⑶請你在小組內找到一個適合自己的角色,讀一讀。

⑷請小組內的同學們分角色戴上頭飾,匯報朗讀。

⑸小鳥們對春雨的色彩看法不一,都認為自己說的對,所以爭論得很激烈,你們覺得剛才那組同學讀得怎樣?

⑹請你感悟當時小鳥們的心情,讀出小鳥們爭論時說話的語氣,可以加上動作輔助朗讀。

⑺再請一組同學戴上頭飾加上動作,匯報朗讀。

⑻請同學說一說“爭論”是什麼意思?教師隨機點撥。

⑼聽了它們的爭論,不知你們覺得誰說的有道理。

⑽誰來說一說你的看法?請同學到屏幕前點擊電腦,講明理由。

(如,學生認為小白鴿說的對,可根據生活 經驗 所知。小麻雀、小燕子、小黃鶯為什麼會認為春雨有不同的色彩呢?學生如果答不上來,可以在組內交流討論)教師可根據不同的情況隨機點撥。

3、小雨不停地下,小鳥們的爭論引來了 其它 的鳥兒也來發表自己的意見:

屏幕上出現學生常見的鳥類,如:孔雀、啄木鳥、仙鶴、大雁等。

請學生選擇其中的一種鳥類說說你眼中的春雨的色彩。讓學生感悟平時所見到的春天色彩的美麗。

4、春雨不停地下,讓我們一起來聽聽春雨是怎樣說的:

⑴放錄音,聽學生朗讀課文的最後一個自然段。

⑵請你打開書,自己讀一讀,思考:春雨為什麼下得更歡了。

⑶體會“沙沙沙”的讀法。引導學生體會,讀“沙沙沙”時,語氣要逐漸加強有力。

⑷理解 句子 “我本身是無色的,可是我能給春天送來美麗的色彩”的意思。

(教師點撥:植物的生長與春雨有關,在春雨的滋潤下,植物吐綠,花兒盛開,大地呈現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所以,春雨的色彩是美麗的。)

三、選擇性作業

1、練習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用你手中的畫筆,畫出春天的美景。

3、和父母一起到公園去尋找春的色彩。
小學語文教學案例分析範文3
教學目的要求:

1.學會本課的9個生字和由生字組成的9個新詞,認識新部首“衣字底”“竹字頭”。

2.看懂圖意,圍繞“我”和“浪花”進行觀察,培養學生的想像能力。

3.理解詞句的意思,激發學生熱愛大自然的感情。

4.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教學重點難點:

1.學會生字新詞,掌握有關句式,感知句子輔助成分。

2.在理解圖意的基礎上,理解句子的意思;初步認識擬人的修辭法(把浪花當作人)。

教學思路:

藉助漢語拼音讀准字音、仔細觀察課本插圖,看懂圖意,理解課文內容,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完成課後練習。

教學用具:

彩色掛圖。

教學時間:

三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同學們,你們看見過大海嗎?看到過浪花嗎?在沙灘上揀過貝殼嗎?有一位小朋友在沙灘上玩耍,看到了海邊的浪花(板書課題),可好玩了,今天我們就來學習20課。(齊讀課題:20、浪花)

二、指導看圖。

1.整體看圖:從近到遠圖上畫了些什麼?(小女孩坐在沙灘上、光著腳丫在玩耍。還可以看到:籃子、貝殼、浪花、海面、船、海鳥、雲等)理解“沙灘”意思。

2.仔細觀察,展開現象:浪花是什麼樣?想像一下浪花捲上沙灘或退回大海時會發出什麼聲音?(輕松、走、悄悄、嘩嘩嘩、唱著、笑著、跑……)

3.觀察小姑娘的動作、神態,想像一下她的心情是怎樣的?

4.再看看小姑娘身邊的小籃子裝些什麼?想像一下小姑娘揀貝殼、捉小蝦的情景?

5.把以上幾個問題連起來說一說。(夏天的一個下午,一位小姑娘光著腳丫,來到海邊的沙灘上揀貝殼、捉小蝦。浪花嘩嘩地卷來了,小姑娘坐在沙灘上,浪花沖著小姑娘的腳丫,逗得她哈哈大笑。浪花退下去了,沙灘上露出了美麗的貝殼,還有活蹦亂跳的小蝦。小姑娘揀啊、捉啊,揀得滿滿的一籃子,她高興極了,笑得嘴也合不攏了)

三、藉助漢語拼音,自學課文。

1.自由讀課文。要求讀准字音,給生字新詞做上記號。

2.認讀生字卡片:浪、貝、殼、籃、步、次、悄、蝦、唱、裝。

3.課文分幾個自然段?每個自然段各有幾個句子?

4.指名朗讀課文,注意正音。

5.教師范讀課文。

四、結合看圖,再讀課文,讀懂句子。

1.學生自學。

(1)圖文印證,讀懂句子。

(2)標出句中要求掌握的生字新詞。

2.檢查自學情況:你讀懂了哪些句子,說說課文中的哪些句子寫了圖畫上的哪部分內容?

3.指名朗讀第一自然段。提問:“我”是在哪兒玩耍?為什麼說浪花是“邁著輕輕的步子”,“悄悄地搔癢了我的小腳丫”?

通過句子的比較讓學生理解:

(1)浪花邁著步子。

浪花邁著輕輕的步子。

(2)搔癢了我的小腳丫。

悄悄地搔癢了我的小腳丫。

通過比較,後一句更讓我們感到浪花是那麼頑皮淘氣。

再讀課文第一自然段。(理解“笑得我眼淚都流出來了”時,讓學生觀察圖上小姑娘的表情,體會浪花給“我”帶來的歡樂。“才嘩嘩嘩地笑著跑回家。”“才”是說浪花笑夠了,逗夠了,頑皮夠了;“跑”是講浪花退回去的速度,“家”這里指大海)

4.小組齊讀第二自然段。提問:為什麼說“浪花又唱著笑著跑來了”?“捧來”在這是什麼意思?(課文把浪花涌來的聲音說成是浪花的唱、笑,進一步表達了我的歡快心情。“捧”是用手托的意思。“雪白的”“青青的”是寫貝殼和小蝦的顏色。“裝不下啦”是說貝殼和小蝦很多)

學生齊讀第一、二自然段,讓學生體會:沙灘上景美情也美。景:藍色的大海,黃色的沙灘,白色的貝殼,青青的小蝦。情:輕輕、笑、唱、捧。情和景的結合組成了一幅富有情趣的畫面。

5.齊讀第三自然段。思考:為什麼說浪花“像一群淘氣的娃娃”?(讓學生體會小浪花的可愛,大海的可愛。激發學生熱愛大自然的感情)

五、指導朗讀。

1.指名朗讀,語調要歡快、流暢,表達一種興奮的心情。

2.聽老師配音范讀。(海浪聲)

3.想像小姑娘的心情,再讀課文。

4.全班同學配音齊讀。

六、作業。

1.讀通課文,理解句子的意思。

2.讀熟詞語。

④ 語文案例分析

語文案例篇一:

小學語文教學案例分析——抓住寫作教學的規律

一、一次妙趣橫生的作文教學

師:同學們,端午節快到了,我非常想到你們各家去過端午節,不知哪位同學願意請我?生:(面露喜色,大聲喊)老師到我家!我願意請您!

師:大家都願意請我,我很高興。但這樣爭也不是辦法。我看這樣吧,誰會做菜,而且做的菜色香味俱全,我就到誰家去做客。

生:(面露難色,不知如何回答)

師:這個條件可能讓大家為難了。不過,離端午節還有好幾天呢,如果同學們肯學,一定能學好,能請到我的。

學生:(興高采烈)好,一言為定!

〔兩天後的作文課上〕

師:同學們學會做菜了嗎?

生:(大聲齊)學會了!

師:呀,這么快?跟誰學的?

學生1:我跟爸爸學的。

……

師:感謝你們的一片誠心。那你們都學會做什麼菜了呢?一定很好吧?

生:(不等老師叫,就紛紛起立,七嘴八舌、爭先恐後地說起來。老師請了幾位上講台說給大家聽。)

師:剛才這幾位同學都講得不錯。聽他們一講,我就知道菜一定做得不錯,老師連口水都快流出來了。但全班這么多同學,不可能每個人都上來說,有什麼辦法能讓老師知道每個同學學會了做什麼菜,做菜的過程怎樣呢?

生:老師,讓我們把做菜的過程和做的什麼菜寫出來,您不就知道了嗎?

師:這個主意真好。這樣,老師不但要知道你們做的什麼菜,而且還能比較一下,看誰的菜做的最好,我就到誰家去做客,好嗎?

生:好!

師:好就快寫吧.

這則作文教學與傳統的作文教學有什麼不同?它對你有什麼啟示?

二、評析

傳統的作文教學,大多是命題或是半命題的作文,其內容老化、枯燥、脫離生活。所以作文一般拘泥於課本,從句式到文章結構,模仿的居多,雷同的居多。在傳統課堂上,寫作被限制在課堂里,100%屬於課堂教學。學生在課堂上的寫作過程大體上可以分為兩個階段:一是思維階段,包括審題、立意、選材構思;二是書面表達階段,包括起草和修改。教學中,又由於一些教師思維定勢,致使學生作文千人一面,毫無新意可言。長時間的傳統教學中,學生一直處於被動接受的狀態,以致「談寫色變」。

案例講述的作文教學體現了課改後的新作文教學觀。從寫作教學的內容和方法看,新課標倡導「寫作教學應貼近學生實際」,倡導學生「自主寫作」,「減少對學生的束縛,鼓勵自由表達和有創意的表達。提倡學生自主擬題,少寫命題作文」。從寫作教學的過程看,教學不在局限與課堂,而是為學生「提供有利條件和廣闊空間」,在寫作前體驗生活,「引導學生關注現實,熱愛生活,表達真情實感」。

案例中的教師抓住了寫作教學的規律,選用了「學燒菜」為寫作內容,素材直接來自生活。教學時,教師先以「老師要到菜燒得最好的同學家過端午節」為由,不覺中給學生布置了學燒菜的任務。這是引導在寫作前先對生活實踐進行體驗,在體驗中培養學生觀察、思考、表達的能力。到了寫作課上,教師先通過充滿智慧的談話引導學生說說做菜的過程,然後借口方便老師比較讓學生書面寫作。因為每個學生都想請老師做客,所以整堂課上,雖然教師隻字未提「作文」二字,可學生們卻在寬松、和諧的氣氛中積極主動地完成了寫作。從教學片段中,我們可以看到,學生一直處於主動學習狀態,個個都充滿了表達的慾望。可以說這則作文教學真正做到了「讓學生易於表達,樂於表達」,「說真話、實話、心裡話」。

這個案例,讓我們這些語文教師明白了:寫作來源於生活;寫作描寫生活;學生只有觀察生活、體驗生活、思考生活的基礎上才能表現生活,只有在像生活一樣的環境中才「易於表達,樂於表達」。一句話:文無定法。

小學語文教學案例分析——贊賞鼓勵的魅力

《語文課程標准》(實驗稿)指出:實施評價時,應注意教師的評價、學生的自我評價與學生間互相評價相結合。在新理念的指導下,教師在強化閱讀教學的同時,還要注重對學生的評價,及時調動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我在教學中逐步地實施師生之間互動評價,通過豐富的課堂閱讀教學形式,引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正確地關注自我,認識自我。經過一段時間的

實踐,收到了一定的效果。

例:我在上《生命生命》時,在閱讀教學過程中有這樣一個片段:

師:小朋友,現在請你們把第二段中自己認為最美的句子讀給大家聽,把快樂與大家分享,

好嗎?

生1:我認為「沖破堅硬的外殼,在沒有陽光??茁壯成長」這句話最令我感動!師:為什麼呢?

生1:我從「不屈向上,茁壯成長」可以感受到香瓜子對生命的渴望和頑強拼搏,所以我很感動!

生2:你說得真好,我同意你的意見,香瓜子在艱苦的環境下不屈不撓、茁壯成長,的確令我們感動。

生3:你們都說得有理,但我要給你們補充一點,「那小小的種子里包含著一種多麼強的生命力啊!」這句話也將香瓜子對生命的渴望表現得淋漓盡致!

師:同學們,你們真聰明,能從不同的角度體會到了生命的珍貴和香瓜子對生命的渴望。哪誰能用朗讀的形式來表現香瓜子對生命的渴望呢?(一學生朗讀)

生1:你讀得真不錯,我也想讀一讀。

師:你們倆讀得真好,讓老師感受到了香瓜子對生命的渴望!

生2:老師,他們讀得語氣很美,我彷彿看到了香瓜子在惡劣的環境下屈壯成長的畫面,我想和他們比一比。

生3:你的朗讀水平進步了許多,把句子中的幾個重點詞語讀出不同語氣了。

師:同學們不但讀得好,而且評得也很到位,你們都很了不起!還有沒有句子令你們感動呢?

生4:「即使它僅僅只活了幾天」這句話也寫得好。

師:你的眼力不錯,我也認為這句話寫得好。可好在哪裡呢?

生4:我認為「即使」這詞用得好。

師:為什麼呀?說給大家聽聽。

生1:我說不清楚,可我就是覺得「即使」用得好。

師:說不清楚是正常的,你能覺察到「即使」用得好,就已經非常了不起了。大家想一想,「即使」字還可以換成別的什麼詞?

生:即便、雖然、縱使、就算、哪怕``````

師:你們的小腦子好靈活呀,詞語那麼豐富!自己用心讀一讀,體會一下。你們還覺得寫得好的有哪些詞呢?

生:「僅僅」這個詞也用得好!(就這樣你來我往的,下課的鈴聲響了)

[分析與反思]

新課程強調:要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給學生以更多的發展和表達的機會,教學要發揚民主,提倡「群言堂」,倡導多向信息交流。在《生命生命》這一教學片段中,師生之間、學生之間充分地展開了互動式的評價方法。教師給予學生鼓勵的眼神,富有激勵的話語,如「你

讀得真棒、你評得很到位、你已經非常了不起了,你的腦子好靈活,詞語真豐富!」之類的話語,受到老師真誠的贊賞,學生的積極性大大提高了,學習的空間更加廣闊了,學生的主體地位也隨之得以更加充分的發揮,學生真正把自己當成了學習的主人。

贊賞是一種由衷的真情的表揚。面對學生的精彩回答,教師應給予出自內心的`贊賞,這可能對學生是一次終身難忘的鼓勵。學生互評在這一片段中運用的非常頻繁,小學生喜歡模仿老師去評價別人,這種互評方式有利於學生互相學習優點,改正不足,也可以鍛煉自己的判斷是非能力和口語表達能力,不斷地發展和完善自己。如在朗讀時,學生能對同伴的朗讀作一番點評:「你讀得真不錯,我也想讀一讀。你讀得語氣很美,我要和你比一比。你的朗讀水平進步了許多。」在評價中學生學會了朗讀,學會了競爭,鍛煉了自己各方面的能力,促進自己全面發展。

在整個教學片段中,我非常注重每個學生的感受,以激勵為主,敏銳地捕捉其中的閃光點,並及時給予肯定和表揚,讓學生感受到教師和同伴心誠意切、實事求是的評價,激勵學生積極思維,營造一種熱烈而又輕松和諧的學習氛圍,把學生引導到評價中去,調動所有的學生關注評價、參與評價,使學生在評價中交流,在交流中學習,並且在評價中得到進步,共同提高,全面發展,從而使課堂評價有效地促進學生的發展。

小學語文教學案例分析——抓導語促生成

案例:教師布置一道思考題給學生:「『春風又綠江南岸』中的『綠』字,作者在作詩過程中曾改過多次,試想想,作者可能用過哪些字?」學生的答案有「吹」「到」「來」「染」「過」??教師讓學生把這些字放到詩中讀一讀,和原文作比較,然後問他們哪個字用得好。有學生比較完後說自己的字比原文用得好。教師說:「你也變成個詩人了,不過還是『綠』

字用得好。」這樣的評價是不能讓學生心服口服的。

其實,教師在評價時可以加入這樣的導語:「同學們都有自己的見解,這值得贊賞。請把你選擇的字放到詩句中,讀一讀,想一想,再讀原文,告訴大家,你彷彿看到了什麼,想到了什麼?」讓學生去讀,去比較,去感悟,去發現「綠」字的美妙,也體會自己選擇的字的不同

凡響,而不必一定非得要學生接受「綠」字就是唯一的好答案。筆者當時就在聽課,問了坐在自己身邊的學生為什麼覺得自己的字用得好。他說:「『染』字讓我想到春天就像一個畫家,她把小草染成綠油油的,而讓花兒開得五彩繽紛。『綠』字讓我彷彿看到了漫山遍野的綠草,充滿春的生機。我覺得自己用的字所描繪的世界很美。」你看,這學生說得多好,不值得肯定嗎?

分析:在本案例中,教師沒有將隱含教育價值的生成內容轉換為學生的學習活動,也就是說教師重知識目標的達成,輕過程體驗與經驗的積累,輕情感態度和能力的培養,課堂中的生成與預設沒有有機的融合,教師即時評價的語言沒有給予學生更多的時間和空間,因此就不能達到及時回應、有效回應的效果。

小學語文教學案例分析——抓爭論促生成

【案例】教學《金色的魚鉤》,老師讓學生用一定的速度讀課文,完成一道填空題:這是一個_____的班長。小組合作討論之後,學生代

表發言。

生:這是一個舍己為人的班長。

生:這是一個誠實守信的班長。

生:老師,我反對。老班長沒有做到誠實守信。

生:老師,這篇課文講的是老班長犧牲自己,成全三個小戰士的事情,與「誠實守信」沒有什麼關系。

師:我建議同學們先別急躁,你們都靜下心來聽聽他的理由,好嗎?

生:老班長答應過指導員,無論多麼艱苦,也要把三個小戰士帶出草地。而在還有二十多里路就要走出草地的時候,老班長卻死了。所以我說他沒有實現自己的諾言。而且在老班長奄奄一息的時候,他自己也親口說「我沒有完成黨交給我的任務」。

師:老師很喜歡聽到你這樣的觀點,說明你認真看書,認真思考,這個方法值得所有的同學學習。生命誠可貴,難道老班長就不願意讓自己好好活下去嗎?請同學們再讀課文,一邊讀一邊想,老班長為什麼就不喝那救命的魚湯?(學生讀書思考。)

生:我從「奄奄一息」這個詞看出來老班長快要死了,他知道自己就算喝了魚湯也活不下

語文案例篇二:

背景:

最近一段時間,我發現好多的學生聽講時的狀態不是很好,回答問題很被動。我在思考:我們的語文課是不是遠離了學生的生活?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得到發展了沒有?為什麼有些學生,讀書時間越久,語文學習的熱情越低,而表現出種種消極心理?然而,這些問題卻往往被我們有意無意地忽略了。

描述

我在講解古典詩歌的藝術創作手法時,《詩經》里"賦"與"興"手法的運用往往成為學生理解的難點。朱熹關於"賦""比""興"的定義雖然准確簡潔,但老師如果照本宣科,學生會感到既難以理解,又枯燥無味。怎樣才能化深奧為淺顯,化抽象為形象,化枯燥為生動?我在講"賦"和"興"時引入了同學們喜歡和熟悉的流行歌曲。講"賦"時,在解釋了"賦"的含義實際上就是直接進行敘述或描寫後,我引了《小芳》的歌詞:"村裡有個姑娘叫小芳,長得美麗又善良,一雙美麗的大眼睛,辮子粗又長……"指明這種從多方面進行描寫的方法實際上就是古代所說的"賦"。講"興"時,我引了《纖夫的愛》的歌詞:"天不刮風天不下雨天上有太陽,妹不開口妹不說話妹心怎麼想",講清了"先言它物以引起所詠之辭"的含義。這種以俗解雅的方法,在教學中顯得輕松風趣,極大地調動了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在這節課中,課堂氣氛活躍,學生接受知識的效果也較好。

思考:

這個案例說明:教師一定要具備課堂開發的意識與能力,善於把握和調控課堂氣氛,增加課本知識容量和密度,在課堂教學中創設誘人的情境。從而讓語文教學走向生活,走向實踐,走向智慧。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可見,愛好和興趣以及生活經驗在學習活動中是非常重要的,往往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教師要善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調動學生的生活體驗。教學實踐中,雖然我不善於創設誘人的情境,但我感到應該朝這方面努力。因為這樣做,可以有效地激發學習興趣,激活課堂氣氛。我想,語文老師在課堂教學中真的能化"壓力"為"魅力",讓"學生喜歡你教的東西",學生學習語文的消極心理就可逐漸消除,而走向積極。只有具備了這種意識與能力,以往那些被我們忽視的生活場景與生活體驗,才會被拿來當作語文教學的材料,從而為語文教學開辟出一片新天地

同時,我認為語文學習既是一種學生個性化的活動,也是一種學生創造性的活動。因此,教師要善於把教學目標轉化為學生的需求,因為學生是學習的主體,離開了主體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效果當然不會很理想。作為教師不僅要珍惜學生的感悟、體驗,更要保護他們的智慧火花。這樣更有利於開發學生的創造性潛能。認真備課,把握重、難點,完成教學任

務固然很重要,但我認為更重要的是把語文教"活"、讓學生"活"好,讓學生學得聰明一點、靈氣一點,讓學生課堂所獲得的各項語文能力、語文知識,在綜合實踐中整合起來,並加以積淀,成為一種綜合素養。這才是語文學習的靈魂。如果教師死守教案,那麼最好的教案也會成為束縛教學的桎梏。活生生的學生也會變成課本的奴隸。課堂靈活地放開一些,反而更能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更能活躍思維,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以上是我近來思考的問題,或許在正確理解新課標之後這些問題會迎刃而解。不可否認,這也正是解決問題的源泉所在,源活則水清,只有深刻地吃透新課標精神,才能解決好語文教學中教師教無成就、學生學無興趣的問題。

語文案例篇三:

作為一名中學語文教師,我熱愛我的工作,注意在學習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他們主動參與到教學過程中來。但是,我真的感覺學生有的時候實在是太吵鬧了。在講課過程中,有的學生會在下面說話或插話進來;在自學或做練習時,有的同學會在那裡竊竊私語或很自由地討論問題;在課堂討論的時候更是難以把握,學生會爭論不休;在課間休息時更是亂作一團??。

課堂確實需要紀律,但課堂氣氛更加重要。課堂紀律要有助於營造一個良好的課堂氣氛,符合學生的生理和心理發展特點,容納學生的不同個性。學生的動作與聲音(言為心聲)是學生成長的一部分,學校應適應學生的發展,允許學生比較自由地參與。動作和語言是學生情緒、情感的伴隨物,在激烈的討論中學生可以表達自己內心的喜悅、憤怒、遺憾和沮喪。教師要與學生分享這種情感。

不追求課堂的絕對安靜,保持稍稍的喧鬧。改變課堂的權威結構和主體定位,即由教師作為權威的主體和偏向於教師的權威結構向以學生為學習的主體、師生民主平等的權力結構轉變。

為了提高作業批改的反饋效果,我問同學們:「大家喜歡什麼顏色來批改你們的作業?紅色代表火焰和熱烈,黃色代表寶貴和權力,黑色代表剛、堅強,藍色代表大海、希望,綠色代表自然、生命??」同學們幾乎異口同聲地說:「我們喜歡色!」「老師,你用綠色給我們批改作業吧!」「好!就這樣決定了。那麼,在作業批改中,你們喜不喜歡用打叉的符號?」「最好用!」於是,在初中三年中,我一直堅持用綠色來批改作業、改考卷。在批改中,我不用叉號,改用「?」和批語。綠色的批語起了不小的激勵作用,同學們非常喜歡我批改的作業,學習的反饋效應很好。同學們不僅糾錯能力得到了加強,學習成績也有了顯著的提高。

評析:要改變只讓學生適應教育、適應教師的狀況,要努力造就適合學生成長的良好情境和氛圍。為學生服務,是教師應該盡到的責任

⑤ 語文課例怎麼寫

「課例」即課堂教學案例,它是案例的一種特殊形式。一個課例就是一個包含有疑難問題的實際教學情境的描述,是一個教育教學過程中的故事,描述的是課堂教學過程中「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事」。可從以下方面認識:
(一)課例與教學實踐相關
(二)課例和教師職業責任相關
(三)課例蘊涵了教學問題的復雜性
三、課例的類型
(一)按課例的內容或主題分類 1、意外式課例
1)界定:這是反映師生巧妙處理教學中發生的出人意料而又合乎情理的偶發事件的課例
2)特點:出乎意料之外,但在情理之中;問題格外集中,矛盾十分突出;故事情節不復雜,但能使人由小見大、深受啟示。 第二類,主題式課例
內涵是師生圍繞一定主題而展開教學活動的典型實例。
這一類課例的特點是:主題鮮明,內容新穎;注重專題研究,富有學術價值。
突出功能是,可啟發和促進廣大教育工作者探索與落實課堂教學的新主張以及研究和解決教學中出現的新問題
第三類,綜合式課例
這是師生運用教材中的一課或一節內容進行教學的典型實例
綜合式課例有三個突出特點:(1)體現教學活動的整體性 ;(2)以學生的學習活動為主線。 (3)強化教學的精彩場面。
功能。其一,有助於大家探討新課程的實施和開發;其二,便於中小學教師參與科研和教改。
第四類,課題研究式課例
這是學生在教師引導下按課題展開自主研究的典型實例。這種課例基本上是通過綜合實踐活動課的學習活動開發的。
主要特點有三:(1)學生的學習以研究為主。通過課題研究,學生運用已學知識,獲得最新信息,取得直接經驗,從而達到解決問題的目的。(2)學生的研究具有很強的自主性。他們在教師的引導下,把個人的自主探究與小組的合作研究結合起來。(3)學生的學習活動與社會生活緊密結合。通過參觀調查,學生可以接觸各種社會人士。
這種課堂大、教師多的教學組織形式極有利於學生的健康成長。這類課例的開發,對於探索研究性學習的規律,提高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質量具有重要意義
(二)按課例研究的深度分類
按課例研究的深度,可將課例分為情境型課例、經驗型課例和理論型課例。
(一)課例的基本結構
1、標題。一般地說,課例有兩種確定標題的方式:一是用事件定標題,突出事件;二是用主題定標題,反映課例的主題。
2、教學背景。關於課程、教材、教學、教師、學校、學生等教育環境信息。
3、基本教學過程。在觀察、記錄和實錄的基礎上,對課堂進行描述,可以引用教師學生的言語;要求突出中心思想。

⑥ 語文教學案例怎麼寫

語文教學案例仿照下面格式寫:
一、案例的撰寫應遵循以下原則
(1)指導性。案例的撰寫必須體現課改精神以及我省教育廳下發的教學指導意見等文件精神,能有效指導教師教學。
(2)有幫助。案例的撰寫必須從教師的實情出發,面對教師的實際困難,給教師提供切實的幫助。要把對教師的「你應該如何」的要求,轉化為廣大教師可操作或具有實際作用的教學設計。所編撰的教學設計的撰寫語言,提倡朴實。
(3)體現教材本身的追求。案例的撰寫具有教材二度開發的含義,目的是為了更好地使用教材。所撰寫的教學案例,在理念、體系、課文處理方式等方面,必需與教材本身的追求保持一致。案例的撰寫主要工夫應該花在如何把教材的「幾道題」轉化為課堂教學的45分鍾(或90分鍾)。
二、教學案例的格式:
以下格式供參考
(一)
【標題】
標題要具體、明確。通用格式為「**版**年級**內容的教學設計」,一般不用副標題。可以設計一個課時,也可以設計幾個課時或系列教學。
【署名】
寫明單位、姓名、郵編、聯系電話、電子信箱。如果署名是教研組或多人合作,應說明誰是執筆人或第一作者。
【正文】
一、設計思想
簡要說明本課教學的指導思想、理論依據和設計特色。
二、教材分析
1.分析《課程標准》、《學科教學指導意見》對本課教學內容的要求。
2.分析本課內容的組成成分和在模塊學習中的地位和作用;
3.分析本課內容與初中教材相關內容的區別和聯系。
三、學情分析
1.分析學生已有的認知水平和能力基礎;
2.分析學生學習本課可能遇到的困難和問題;
3.分析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可能採取的各種學習策略。
四、教學目標
用具體、明確、可操作的行為語言,描述本課的知識、技能、能力、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等方面的教學目標。
五、重點難點
本課的教學重點和教學難點。
六、教學策略與手段
本課教學中所運用的教學模式、教學策略和教學手段。
七、課前准備
1.學生的學習准備;
2.教師的教學准備;
3.教學環境的設計與布置;
4.教學用具的設計和准備。
八、教學過程
這是教學設計的主體部分。分幾個環節具體說明教師指導活動、學生學習活動及師生交互活動。一般應採用文字敘述加點評的格式,不要採用表格或流程圖的形式。
九、知識結構或板書設計
十、作業設計
【問題研討】
提出2-3個與本課設計相關的、值得反思和討論的問題。
【參考資料】
具體列出本課設計的主要參考資料,格式舉例如下:
著作類
文章類
網路文章類
翻譯著作類
【字數要求】
每課教學設計字數以2000—6000字為宜。

⑦ 小學語文案例分析怎麼寫

一、自主學習與教師引導

1、《草》:最後一個教學環節

師:小朋友,放學回家誰願意把詩背給媽媽聽?(學生舉手,老師請一名學生到前面來)我當你媽媽,你現在背給我聽好嗎?想一想,到了家裡該怎麼說?
生:媽媽,我今天學了一首古詩,背給你聽聽好嗎?
師:我女兒真能,老師剛交完就會背了。
師:誰願意回家背給哥哥聽?
生:哥哥,今年天我學了一首古詩,背給你聽好嗎?
師:那一首?
生:《草》。
師:噢,這首詩我也學過,它是唐朝大詩人李白寫的。
生:哥哥,你記錯了,是白居易寫的。
師:反正都有「白」字。我先背給你聽:離離原上草,一歲……
生:一歲一枯榮。
師:野火燒不盡,春……春……
生:春風吹又生!
師:還是弟弟記性好!
師:誰願意背給奶奶聽?你奶奶沒文化,耳朵有點聾,請你注意。
生:奶奶,我背首古詩給你聽好嗎?
師:好,背什麼古詩?什麼時候學的?
生:背《草》,今天上午剛學的。
師:那麼多花兒不寫,干嗎寫草啊?
生:(一愣)嗯……是因為草很頑強,野火把他的葉子燒光了,可第二年又長出了新芽!
師:噢,我明白了。背吧!
師:「離離原上草」是什麼意思?我怎麼聽不懂?
生:這句是是說,草原上的草長得很茂盛。
師:還有什麼「一歲一窟窿」?
生:不是「一歲一窟窿」,是「一歲一枯榮」。枯,就是乾枯,榮,就是茂盛。春天和夏天,草長得很茂盛,到了冬天就乾枯了。
師:你看俺孫女多能耐,小小年紀就會背古詩了!奶奶先你怎麼大的時候,那有錢上學啊!好,今天的課就上到這兒,小朋友,放學回家就把這首《草》背給家裡人聽。

(激發學生興趣,活潑而實在。學生背古詩,既是一個整體把握、復習鞏固的過程,也是檢測學習效果的過程。在背的過程中,學生的記憶、對古詩的理解以及展示、運用都有所顧及,而且每一輪引導都逐漸深入。問題:正確流利有感情朗讀的能力?寫字能力及鞏固?背誦的面——其他學生背的效果?時間——有人說是表演,玩花樣!)

2、《可愛的草塘》:揭題-瀏覽課文-讀,然後教師要求學生:作者是怎麼寫的呢?其大家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去體會草塘的可愛。(已經先入為主,後來讀的時候果然體會不到,教師又花了很多時間才把調動了一點。應當自己體會,說對草塘的感覺,然後對照課文作者的感覺來學習。)

3、《只有一個地球》:教完課文後,要求學生根據下面幾個方面寫句子:「地球小而美、資源有限、資源可以再生、遷居無望、要保護地球」。引用者認為「學生們都完成了任務,學出了各式各樣動人的句子,如:
「啊,我愛美麗而壯觀的一葉扁舟!」
「地球,謝謝你賜給我們有限的資源!」
「人類啊,不要再破壞資源了!」
甚至說:「看到這一個個詩一般的句子,怎能不讓人佩服老師巧妙地挖掘了學生的潛能?在激發學生創造潛能的同時,又發展了學生的語言能力和思維能力,促進了學生的主動發展」。(學完了課文,還寫這樣的句子,是引導還是捆綁?學生是否一定認為「地球小而美」?「遷居無望」?人類都是破壞資源的嗎?這時應讓學生發揮更好)

4、 三年級作文課:
(1)先從三段話中找出中心句。
(2)然後用「悶熱」造句。
(3)在一個句子里同時用上悶熱、冷飲兩個詞。
(4)用悶熱、冷飲、青蛙三個詞說一句話。引導學生有描述情景,到表達一個情節。學生到最後都知道應該寫成:悶熱的下午,我用媽媽給我買冷飲的一元錢買了一隻大青蛙,歸途上,我把它放回了大自然。
(5)寫成作文:把悶熱的下午寫具體。聽寫六個詞:太陽、風、樹葉、知了、大黃狗、汗珠。用這六個詞來表達「悶熱的下午」的意思。學生都知道了應該寫成:大黃狗爬在樹蔭下伸著舌頭,大口大口地喘著粗氣。盡管我使勁的搖著扇子,可是額頭上的汗珠仍然像斷了線的珍珠似的一個勁往下滴。難怪媽媽直嘮叨:這么些年,還沒見過這樣的鬼天氣!」

(表達模式化、虛構的合理化、生活的模擬化=作文背離生活。思維、個性不能自由發展,違背學習的規律和課程標准喜愛作文、自由表達的精神。還有就是教學生編假話、空話、套話。是20世紀80年代的作文序列化、系統化的復辟和倒退。培養的目標是一個模子里的學生,是機械化生產似的教學模式。結論—誤人子弟!)

5、教師裝傻現象解構。許多教師引導學生朗讀,往往會說:一定讀得比老師好!連著名的特級教師也不例外。例如:於永正在《廬山的雲霧》教學中,就說了好多次:我不敢和你(學生)比,要找一個學生代替他讀。當然這樣能讓學生自豪一下,也有機會多讀,確實把時間、空間都給了學生。一方面,這需要學生讀的能力很強,容易把握,一般不能照搬;另一方面,教師形象貶值後,其的影響力大大削弱,其他方面言傳身教的功效大打折扣,合作也是以不平等的態勢出現。可謂丟了西瓜,撿了芝麻。

一位老師再指導口語交際《過生日請同學吃飯好不好》時說:對於這個問題,我也很想知道好不好,我們一起來討論好嗎?如果一位教師連這都不知道,還用當教師嗎?對教師的信任、興趣沒了,這難道不是更大的損失?不是重要教育資源的浪費?

6、《螞蟻和蟈蟈》:學生讀了幾遍課文後,問:這一篇課文說什麼呢?我們來學第一段。學生讀第一段,學生評價「滿頭大汗」沒讀出來。教師學生分別示範,原來的學生再讀,全班讀。(點評:牽引學生。讀了以後,就應當說說全文的意思。又逢開學第一段,因為教案設計了,非得這么做。但以讀代講,符合語文閱讀課特點。注意學生反饋,落實語文能力。)

7、《漫談溝通》:學生在提出問題後,教師引導學生從各個方面理解溝通。然後,以問答大比拼的游戲方式,引導學生思考:不同溝通方式的目的是什麼?動物與人的不同方式比較是要提出什麼觀點?友好的工具就能溝通好嗎?(而不是:你最喜歡什麼溝通方式?你表演一下你最喜歡的溝通方式。)

結論:自主學習是需要的,但在自主學習時,教師引導一定要加強。而且要引導到真正有效的的語文學習上:語言文字的學習、好的學習習慣、想像和思維能力培養等。有一些「主體作用」不過是彩色的泡沫,活動形式很多,唯獨學生寫字不多,讀書不多,思考不多。任何主體作用,都應是有利於學生學習和掌握語文的「主體作用」,有利於語文素養的形成和發展的「主體作用」。

二、個性化與共性

1、師生平等對話:《一夜的工作》

參與討論:總理深受人民愛戴,從課文中能找出答案來嗎?
(學生說)
生:如果說總理關心人,為什麼不像把作者的文件批了,讓他先回家睡覺呢?
(教師把球踢回給學生,有些學生說是刻意安排的。)
師:有些同學說,這是刻意安排的,總理是這樣的人嗎?
生:「我」是後來的,總理工作嚴謹,講究先來後到。
生:新中國剛成立,總理日理萬機,有許多重要文件等著總理批示。這個文件只是他自己的一個講話稿,可能總理認為這不是十分重要,所以放在後面。
最後,老師讓學生面對總理的工作畫像,用簡潔的語言說出心裡話。
生:辛勞啊!無奈啊!被迫啊!(滿堂大驚)
生:新中國剛成立,多少事情等著總理去處理,它不這樣夜以繼日地處理,行嗎?這不是無奈嗎?當時的中國,經歷了那麼多年的戰爭,國家肯定非常窮,作為一個國家的總理,怎麼能鋪張浪費呢?這不是形勢所迫嗎?

(如果批評學生亂說,就沒有了學生精彩的發言,也許這個學生因為這一節課改變了他的一生。)

2、一位教師教《落花生》,讓學生畫果實,喜歡畫什麼就畫什麼。然後對比花生,突出「默默無聞」。(這是一種誤導!畫什麼,未必就能突出「默默無聞」;而且這么比,贊揚了默默無聞,那就是貶低個性張揚。難道別的果實就不如落花生?畫不如改為議、說或別的方式,不一定畫了才能體驗,也不要為了所謂綜合性學習活動而畫。必要的時候才用,用了就要有實效。)

3、一些老師喜歡在指導朗讀時教:那裡讀大聲,那裡讀輕聲。

《問銀河》:一個學生高聲地讀,一個學生輕聲地讀。一些學生發現了,有人就說讀輕聲不好。老師就問讀高聲的學生:為什麼讀高聲?學生說:銀河那麼遠,要讀高聲才聽得見呀!問讀輕聲地學生為什麼,學生說:銀河出來時在晚上,我要輕輕的問,怕把它吵醒了!怕影響了別的星星休息。老師肯定了後者,但也沒有否定前者。(一些教師指導朗讀過於重技巧,忽略了個體的感受)

4、《識字 六》:記「虎」字,老師說:把「慮」的「心」換成「幾」。學生的記字方法:有幾只老虎在玩耍。然後放動畫,按詞串說有關動物故事,想像動物在做什麼。在讀的時候,還有些同學讀不出快樂的感覺。老師讀,然後讓別的學生讀,配上動作讀。(問題在於許多學生沒進入情境;還有個反饋的問題:沒讀好的學生,可能仍然沒讀好;配上動作是否一定能讀好?規定每個人都作動作,是否新的形式主義和教師壟斷?)

5、現在流行的兩句話:你喜歡學那裡(段、句)就學那裡(段、句),你喜歡怎麼學(讀)就怎麼學(讀)!一方面用多則濫;另一方面,個性化張揚時卻失去了共性!忽略了課程標准和教材的基本要求。如一位老師教《棉花姑娘》(人教),要求學生:選擇你最喜歡的一段(句)來學。到後面學完了,也是說:選擇你最喜歡的一段來讀。試想:學生在老師的權威下不敢不選,隨著民主化自主學習的逐漸深入,學生如果敢於說:我那一段都不喜歡!那課怎麼上?解決的辦法不是自選課文,就是強制學生學了。(學生不喜歡的,想法讓他喜歡;學生喜歡的,想法讓他的喜歡表達出來,讓他們互相感染。如果都不喜歡的,就讓教師來傳授、感染、熏陶吧!)

一位老師教《桂林山水》:先讓學生整體感知課文,然後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一段,細細品讀。在學生品讀時,發現他們的選擇表現出鮮明的個性化傾向,女生大多品讀寫水的一段,他們喜歡灕江水的安靜、清純、柔美。男生大多選擇寫山的一段,因為他們更富於冒險精神。(桂林山水,明明是山清水秀,山水相依。硬要為了所謂個性化,把山水分開來理解,一方面割裂了原文的整體意境,另一方面,學生的思維是支離破碎的,造成發展的畸形化。)

6、一個老師問我:自主學習、自由發展,體現了學生的主體性,孩子的個性很強,以自我為中心,我們要求的課堂紀律、課堂秩序、行為習慣和平時要求不一樣,和社會上的要求也不一樣,怎麼辦?(任何教學都要有秩序,當然不能過於強調秩序。美國式無秩序教學已經嘗到了苦果,我們不能再重蹈覆轍。教師既然是組織者、引導者,就要發揮組織、引導的作用,建立適當的教學常規,對教學活動要有計劃,對學生的活動在適當時候有一定的引導、約束。特別是在學生水平發展尚低的時候。)

7、一位老師教學生習作:寫一種水果。據說沒有相關的課文,學生不會寫。學了《我愛故鄉的楊梅》,學生仿寫,就寫得比較像。

(關鍵在於教師沒有引導學生回顧原有的生活體驗,僅僅停留在模仿,有時可以學到一些技巧,但千篇一律,思維受限制,寫不出好東西。)

7、《大自然的語言》:

師:預習了大自然的語言,都有誰在說話?
(根據學生說的,課件出示:白雲、螞蟻、大雁、蝌蚪、大樹。)
師:你最感興趣的是什麼?請把你最喜歡的那節詩找出來,美美的讀一讀;想一想,為什麼喜歡它?
(學生挑選自己喜歡的詩朗讀)
師:好!下面我們設白雲、螞蟻、大雁、蝌蚪、大樹五個合作小組,挑選自己最喜歡的一節詩來研究,說說你喜歡它的理由。

【賞析】:教是引導步步深入,學生選擇有的放矢,各自鎖定鍾情的學習內容。這些內容體現著學生的興趣愛好;或反映著學生的學習要求;或聯系著學生的生活經驗;這一選擇,不僅調動了學生的學習情趣,而且推動教學向縱深發展。

(教育和教學,是為培養人的,不是為讓學生高興的!學生喜歡的就學,不喜歡就不學!那科學探險那樣艱難的事、危險的事誰來做?課程標準的要求怎麼達到?怪不得現在生物、地理、勘探、農林這些學科根本沒人報考!我們基礎教育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8、為了發展學生個性,一些教師給出不同層次的問題,讓學生選擇去學習、探究或評價。如分A、B、C三級測試,如果給學生自主選擇,他們往往選擇了與自己水平不相適應的級別。如為了得分高,能做A級的選擇了B級。這就不僅僅是教學的問題,因為個性的問題,往往涉及到心理學問題,但僅靠語言的鼓勵往往是蒼白無力的,應當在評價時有不同的政策。例如原來做C級題,能做到良好,現在做B級題,也能良好,那發展方面評價就要加分。原來做A級題,得良好,現在做C級題得優秀,發展性評價得分也不能加。

結論:學生個性化學習必須提倡,這是時代的要求!在發展學生個性的同時,應當全體學生都有一個基本的學習要求,就是社會培養的要求,就是課程標准和教材的要求!包括識字、朗讀、習作、口語交際的要求和社會基本的倫理道德准則、行為規范等。這就是共性的。否則,個性發展了,卻不容於社會,不容於集體,不是教育的成功!

三、基礎與創新

1、《手術台就是陣地》:師:老師喜歡發言錯的同學!練習選詞填空:
連續—— 陸續—— 繼續——

由學生做、評、改正:連續— 陸續…… 繼續——

評:學生的自主學習,教師要創設寬松的氣氛,讓學生真正動腦、動手、動口。不但要樂於學習,還要敢於探索、勇於合作,充滿自信。

2、《歡迎小雨點》:先理解感受小雨點,出示多媒體課件朗讀,沒讀好。然後說雨點——表達對小雨點的喜歡畫、唱(用生日歌的旋律)——想像小雨點落在那裡。學生說:落在池塘里,消失了,落在花叢里,花兒開了;落在雨傘上,嘀嗒嘀嗒;落在頭上,頭發變黑了……創造性思維得到了發展,最後再讀課文,還是沒讀好。(注重了活動,注重了想像和感悟、體驗。但是,朗讀、寫字、表達的能力淡化了。這樣的教學多了,語文會變得越來越虛。)

3、有些教師在教學中為了貫徹《語文課程標准》中的「重感悟」、「不宜刻意追求語文知識的系統和完整」,就只要求學生讀,對涉及到的一些語文知識不敢講,淡化分段和概括大意,對重點段、重點句也不敢引導學生加深理解,無論什麼課文都不敢進行分段、概括段落大意。(不是絕對不能,而是「不宜刻意」,不宜「系統、完整」。課標在教學建議中指出:「在閱讀教學中,可以引導學生學習必要的語法和修辭知識,但不必進行系統的、集中的語法和修辭知識教學。」對於「感悟」,修訂大綱是「感悟、積累、運用」,課程標準是「積累、感悟、運用。」可見,感悟並不是語文學習中最重要的、唯一的。)

4、《中國小學語文教學論壇》:《新標准帶來新理念——關於「師生平等對話」的實踐與啟示》由一個案例:「孫中山種了中華民國」。《小貓種魚》的公開課尾聲,教師讓學生用「種」擴詞,並說句話。學生說了學多句子:農民伯伯在田野里種花生;媽媽在山坡上種玉米;我和姐姐在花園里種花……」這時,一個學生說:老師,可不可以說種太陽!學生鬨堂大笑。老師問:好孩子,可以,但你為什麼這么說?學生說:不是有一首歌叫《種太陽》嗎?「沒錯」,老師帶頭為這個學生鼓掌,「你能把這首歌唱給大家聽嗎?」學生邊唱邊跳。歌舞結束後,一個小女孩神氣十足地說:「孫中山種了中華民國!」課堂上熱鬧起來,老師掩飾不住內心的興奮,把這個一鳴驚人的句子寫在黑板上,然後介紹了孫中山的事跡。「小女孩激動不已,兩腮緋紅。孩子們似懂非懂,但在老師激昂情緒感染下,都陶醉的笑了,那笑,肉如一朵朵燦爛的鮮花,開在每個人的臉上,開到每個人的心裡。」

(創新是有了,但基礎呢?如果連說話都不通,又談何創新?創新,必須是在扎實的基礎上才是合乎民族發展的需要。創新並不是第一位的語文素養,也不是最重要的語文素養,而只是語文素養的比較重要的一環。文化底蘊才是語文的核心!)

5、過去是教師主講,學生聽。現在是學生主講(主要是尖子生),教師插話補充。許多教師不講課文,而讓學生海闊天空,說長道短,甚至大談網上看到的新聞。彷彿教學的中心已經由教移到學上了,彷彿是課內向課外延伸。但是,讀書的時間少了,思考的時間少了,對課文中語言文字的理解、品味、運用的時間也被擠掉了。對於學生收集信息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有一定作用,但為什麼不在打好基礎的前提下去延伸、拓展呢?

6、由於不再提倡逐段講解,一些課隨意打亂文章順序,而不進行梳理;任意肢解課文而不回歸整體。有時突然冒出一個或幾個句子讓學生分析比較。(沒有了語言環境和課文背景,語文的形象、情感、意境就沒有了,也就大大削弱了語文的熏陶感染作用。)

教材和學生是第一資源!是最寶貴的學習資源!

7、中期評估:市裡好學校學生朗讀幾乎都用喊。而郊區條件較差的學校則老老實實,讀好書、寫好字。雖然沒有多媒體,老師也沒有機會出去,但語文數學都學的扎扎實實。

結論:對於語文教育來說,創新是重要的,但絕不是最重要的!創新不能脫離基礎,在基礎學習中同樣可以培養創新的意識。語文課程本身就是一種文化!語文的本質是「文化」!語文的范疇是生活!楊再隋教授:「語文課就是讓學生在絕大部分時間里學習識字、寫字、閱讀、習作和口語交際。這就是語文課上的語文實踐活動,白白的浪費時間去幹些別的什麼,而不在語文課上進行語文實踐,這樣的課能說是語文課嗎?

四、合作學習與獨立思考

合作學習能提高學習效率,合作學習與獨立學習是同樣重要的。

1、《高大的皂莢樹》:(1)自瀆思考,提出問題;(2)分組解決問題,先獨立思考,再小組討論。(3)匯報,教師組織提煉問題,再討論。

評:獨立與合作,每個人都動了腦筋,有自己的思考;但是,又能夠互相借鑒,互相促進。自主學習和教師的指導緊密結合,保證了學習的效果。

2、讀(說、演、寫)給同桌聽(看):讀(說、演、寫)給同桌聽(看)的作用是什麼?是交流、相互影響、相互評價,共同提高。僅僅讀給同桌聽,讀完就完了,沒有任何目標,是無效的合作。(四季)

3、合作學習的形式:以小組討論為主。實際上討論時,有些學生不發言,有時學生權威壟斷發言權或誤導其他學生思維。而且討論在無序狀態下,往往停留在表面或問題的某一點,既無法展開,也無法深入。

提防學生權威霸佔課堂。由於生態平衡的關系,每個班總有一些特別活躍,特別聰明的學生。他們反應快,思維敏捷。往往回答問題搶先舉手,想的也比別人快。所謂「叫得歡的小鳥先得食。」老師的注意力不由自主會被他們吸引,更多地關注他們,給他們機會。小組討論,也是只有他們說話的份。兒童容易受榜樣的影響,更有從眾心理,有人先說,後來者紛紛跟上,思路就難以打開。這些人被稱為「學生權威」!處理不好,大面積提高難以達到,合作學習也成為無效的合作。

(解決建議:這是一種慣性心理、從眾心理。可以讓他們帶動其他學生學習,對他們的評價里,注重讓他們玩更高程度發展,側重他們「小老師」或「合作者」的作用。)

4、合作學習的有效性(三種層次)

(1)自由討論。
(2)分工:組長、主持人、中心發言人、記錄人、展示人。
(3)大家提出問題,討論篩選問題,分頭研究問題的不同側面,質疑問題,匯報、匯總。

結論:合作與獨立思考是並列的關系,有些時候需要合作學習,有些時候需要獨立思考。是並列的關系,可以融合,互相促進。合作學習不僅僅是小組討論,要探索真正有效的合作學習方式。

五、探究體驗和接受學習

1、許多教師反映:以讀為本,整天只是讀來讀去,沒有什麼東西!強調在讀中感悟,在讀中體驗,語文課是不是只要讀!

(要區分開來看待:一些優美的、抒情的詩文,可以通過多讀來體會、感悟。但不一定所有的課文都能這樣,例如一些比較平白的文章、說明性文章、應用性文章等,也許默讀、獨立思考或查閱資料更有實效。強調要重感悟,是對前一階段輕感悟,重分析的糾正。但感悟決不是唯一的,以讀代講也決不是語文最重要的、唯一的方式。語文學習的方式是多種多樣的。)

2、一位教師教完《小壁虎借尾巴》的主要內容後,安排了這樣一個環節:說其他動物的尾巴的作用。簡筆畫松鼠或其他動物,續編故事。(過多的、無關的活動妨礙語文學習!這里的處理要注意,重點應在續編故事,其他動物的尾巴作用和畫尾巴,是多餘的。關鍵在於現象小壁虎的尾巴長出來以後會怎麼樣?會發生什麼事?其他動物尾巴和畫尾巴方面是為了讓學生拓展知識,體驗其他動物的尾巴的作用。但是這種體驗不是語文課的任務!是自然課的任務!在語文課中是一種無效活動。如果在教學主要任務完成後,利用這個拓展活動來開展口語交際應當不錯。)

3、《秋天到了》:葉子變成什麼顏色?葉子怎麼落下來? 畫出來。學生沒畫完,老師叫起來:說停就停,那個停筆最快?然後進行說詞:一片,一片片……又指導讀「落」字:要讀得又輕又慢,便做手勢邊讀。(過多的接受變成灌輸!環節太多,學生很難跟上,教師組織活動有困難。為趕進度而沒有完成的活動,除了浪費時間和削弱了老師的影響力之外,就是給學生許多的無奈。當時一個學生拿一張紙拋落,像落葉一樣,教師沒有發現,這是一個很好的體驗活動。那些亂七八糟的活動,不如改讓學生美讀,邊讀邊想想落葉飄飄的樣子。)

(結論:體驗是需要的,親身的實踐給人留下的深刻印象有時是終生難忘的。而且在探索過程中的思維方式、探究精神、合作精神等培養,是其他學習方式不可替代的。但是,活動的安排要切合實際。一方面是教學的實際,教學內容能夠安排、設計活動。促進教學的進程,幫助學生發展。另一方面符合學生實際,學生能做,樂做,做了能發展學科專長。過於強調綜合性活動,沒有學科特點,那就不是語文教學!)

⑧ 教學案例分析怎麼寫

教學案例分析是改進教學、提高教師教學水平的一個重要手段。以下是我為大家帶來的關於教學案例分析 範文 ,供大家閱讀!

更多教學案例相關 文章 內容推薦(↓↓↓)

小學語文教學案例分析範文

英語教學案例分析範文模板

小學數學老師教學案例分析範文

小學 一年級數學 教學案例分析

成功的教學案例精選

教學案例分析範文篇1:

請閱讀___老師成長經歷片斷,並結合自身的實踐回答問題。

40年前,我是一名師范生,走出師范的校門,便走進了小學,這一進去就是40年。40年來,我感受最深刻的就是:不斷塑造自我,努力提高自身素質。

在自我塑造中,最重要的是心靈的塑造,這是對高尚精神境界的追求。我愛學生,學生也愛我。我熱愛和學生、青年教師在一起的生機勃勃的生活?雖然青春早已逝去,但是,我覺得我的心永遠是年輕的。

這樣的精神世界驅動著我,鞭策著我,不敢怠惰,不肯荒廢,於是,我會為尋找孩子觀察的野花,在郊外的河岸、田埂專心致地認別、挑選;我會為了孩子第一次感知教材獲得鮮明的印象,在家人熟睡的時候,一個人在廚房裡練習「范讀課文」;夜深人靜之時,我進入教材所描繪的境界會為文章中的人物深深感動,從而一個個巧妙的構思如涌之泉流瀉而出;課堂中,我的一舉手、一投足都能使學生心領神會;一場 大雪 後,我又會興致勃勃地帶著孩子們去找臘梅,去看望蒼翠的「松樹公公」,然後和孩子們在雪地上打雪仗。當孩子們把雪球扔中了我,我笑得比孩子們還要開心,彷彿一下子年輕了幾十歲。

我在讀師范時,認真學好各門功課,還認真 學畫畫 、練美術字、參加詩朗誦會、創作舞蹈,我也很喜歡音樂,學指揮、練習彈琴,夏天在小小的琴房裡練彈琴,盡管蚊子叮,渾身是汗,卻樂趣無窮,整個身心都沉醉在琴聲中了。這些在我後來的工作中發揮了很大的作用。

在當教師之後,我堅持每天黎明即起,坐在校園的荷花池畔背唐詩、宋詞,背郭沫若、艾青、普希金、海涅、泰戈爾等中外的名家的詩篇,用優美的詩篇來陶冶自己的情操,我摘抄的古今中外的優秀詩篇,就有厚厚的幾本。近20年來,為了搞 教育 科研,我又如飢似渴地學習教育學、心理學和美學,還閱讀了許多中外教育家的論述及國外教學實驗的資料,做了不少卡片。學習對一個教師來說是永無止境的追求。我常常用屈原的話來鼓勵自己,「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1、教師應具備怎樣的職業知識結構?

2、教師應具備怎樣的職業能力結構?

簡要分析:

一、有關教育理論知識

該案例涉及到的運用現代教育理論,即教師應具有的教育素養:

(1)林崇德教授把教師應具備的知識結構分為三個方面:一是本體性知識,主要指學科專業知識;(即學科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二是 文化 知識,指的是與教育有關聯的綜合性知識;(新的課程結構尤其強調教師應打破原有的學科壁壘,具備跨學科知識);三是條件性知識,即教育科學知識,也就是怎樣教書育人方面的知識。

(2)教師必須具備的職業能力:

①信息能力。教師只有具有信息能力,也才能培養學生的信息能力,指導學生去獨立地獲取知識。(指搜集、處理和運用信息的能力,這是教師職業的一種新的能力,將廣泛應用於課程整合和學生研究性學習的開展);

②教學能力。駕馭教學的能力,運用各種 教學 方法 的能力,培養學生非智力因素的能力,現代教育技術的能力等。

③表達能力。口頭表達和文字表達這是教師職業能力一個重要的方面。(還有肢體語言,音像訊息等)

④組織能力。(組織和管理能力是教師職業的重要能力,許多案例都會涉及這方面內容)

⑤教育科研能力。(同時也包含一種擴展的專業知識能力)

(此外,還有課程開發能力,課程設計能力,課程整合能力,與原有的過分依賴教科書和教學參考書相比,現代教師將更富有創造性,不僅會教書而且會編書,現代教育給教師提供了一個創造性發揮教育智慧的空間)。

此道題的設問與案例本身的關聯性較少。

教學案例分析範文篇2:

某校三年級有位叫_-的學生,經常遲到、曠課、上游戲廳,甚至打架、敲竹杠,學習成績就更不說了,門門功課掛紅燈,盡管老師多次教育,仍不見好轉,還是經常曠課、打游戲,向同學借錢,同學不借就打同學,以至班裡同學見了他都躲得遠遠的。雖然偶爾也有進步,但沒過兩天又恢復原樣,以至老師對他失去了信心。

不過,這個學生並不是一無是處,他百米賽跑速度超人,在校運會上,他連續兩年獲得百米賽冠軍,為班級爭得了榮譽。除此以外,他還特別喜愛畫畫,象棋也走得非常棒。

請你結合自身教育教學實踐,談談如何對待這樣的學生。

簡要分析:

一、有關教育理論知識

該案例涉及到的知識主要為轉化後進生方面的知識:

後進生的特點:(心理需求與現實狀況存在許多矛盾)

(1)自尊,往往得不到別人的尊重;

(2)好勝,往往不能取勝;

(3)有上進心,而意志薄弱。

轉化後進生的途徑和方法:

(1)確立後進生也能成才的信念;(洋思中學的 經驗 :沒有一個教不好的學生)

(2)深入了解後進生的心理特徵;(通過觀察、調查等手段深入了解)

(3)善於捕捉後進生身上的積極因素;(通過觀察、調查等手段深入了解)

(4)創造各種條件,促進後進生的轉化;

(5)要反復抓,抓一點,進步一點,鞏固一點。

二、圍繞問題展開分析

該案例的問題是「談談如何對待這樣的學生。」即該採取哪些途徑和方法。

(1)「經常遲到、曠課、上游戲廳,甚至打架、敲竹杠,學習成績就更不說了?」說明該生學習差,品德也差,轉化不是易事,但作為班主任應看到王峰才三年級,年齡小,可塑性強,只要肯下功夫是一定能轉化的,一定要想辦法挽救;

(2)主動與學生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這是做好後進生轉化工作的極為重要的前提和條件;

(3)在信念的基礎上展開全面調查,了解王峰壞習慣形成的原因;

(4)「不過,這個學生並不是一無是處,他百米賽跑速度超人,在校運會上,他連續兩年獲得百米賽冠軍,為班級爭得了榮譽。除此以外,他還特別喜愛畫畫,象棋也走得非常棒。」

(要全面、辨證地看待後進生,要挖掘後進生身上的積極因素;)

(5)要為後進生轉化創造各種條件;(主動與學生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爭取家庭的配合與支持,樹立學生的自信心,依靠、發揮班集體的力量等)

(6)抓反復,反復抓。(注意銜接處,在低谷時應注重培養自製力,在進步時,應予以鼓勵,看到不足,在復發時,應確立信心)

教學案例分析範文篇3:

有這樣一個真實的事例:

幾個學生正趴在樹下興致勃勃地觀察著什麼,一個教師看到他們滿身是灰的樣子,生氣地走過去問:「你們在干什麼?」

「聽螞蟻 唱歌 呢。」學生頭也不抬,隨口而答。

「胡說,螞蟻怎會唱歌?」老師的聲音提高了八度。

嚴厲的斥責讓學生猛地從「槐安國」里清醒過來。於是一個個小腦袋耷拉下來,等候老師發落。只有一個倔強的小傢伙還不服氣,小聲嘟囔說:「您又不蹲下來,怎麼知道螞蟻不會唱歌?」

請你運用現代教育理論對該教師的行為作一評析。

簡要分析:

一、有關教育理論知識

該事例摘自《人民教育》中的一篇文章,題目就叫「螞蟻唱歌」,該案例涉及到的運用現代教育理論,即教師應具有正確的教育思想及教育觀念:

(1)教育觀:

要樹立以學生發展為本的教育觀。在教育取向上,不僅要重視基礎知識、基本技能的掌握,還要重視基本態度和基本能力的培養。尤其在學生創新精神和實

踐能力的培養上,要重視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學生學習的興趣的培養以及學生個性的發展。

(2)學生觀:

要把學生看成是具有能動的、充滿生機和活力的社會人。(是人,而不是容器)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是學習的主人,在一切活動中,教師要充分地發揮學生的能動性,促進其發展。要尊重、信任、引導、幫助或服務於每一個學生。 師生要平等相待。(在人格上是平等的,要平等對話,實行等距離教學)要堅持教學民主,要廢除教學中的權威主義、命令主義。

二、圍繞問題展開分析

該案例的問題是「對該教師的行為作一評析。」圍繞該教師的行為運用現代教育理論進行分析。

(1)「聽螞蟻唱歌呢。」孩子具有童心、童真與童趣,具有孩子特有的 想像力 ,教師要善於了解孩子的「內心世界」。(新的教育取向不只關注知識和技能,還要關注過程與方法,情感與體驗。「聽螞蟻唱歌」是學生的一種體驗,教師要尊重並保護孩子的興趣與想像。)

(2)一個教師看到他們滿身是灰的樣子,生氣地走過去問;(學生在興致勃勃地觀察著什麼,處於其自身的活動過程,學生是能動的、發展的人,教師要善於保護,給學生心理上的支持,而該教師不尊重學生的主觀能動性。)

(3)「胡說,螞蟻怎會唱歌?」老師的聲音提高了八度。嚴厲的斥責?。(師生要平等相待,教師不能以權威壓制學生。)

(4) 小聲嘟囔說:「您又不蹲下來,?(教師缺乏民主意識,要和學生實行等距離教學,「請你蹲下來和學生說話」「請你走下高高的講壇」)

三、掌握答題技巧

在答題中,許多老師的答案是正確的,但沒有回答「為什麼」而不能得到理想的分數。答題時,首先要明確答案,本題中即首先明確「該教師的行為是不正確的」。第二,說明理由。

(1)先講結論(2)聯系本案例具體案情(3)寫出理論依據。掌握答題技巧最重要的一點是要全面。

教學案例分析範文篇4:

《幾何原本》(The Elements)由希臘數學家歐幾里得(Euclid,公元前330年~公元前275年)所著,是用公理方法建立演繹數學體系的最早典範。是至今流傳最廣、影響最大的一部世界數學名著。

《幾何原本》全書共13卷。第1卷,給出了歐幾里得幾何學的基本概念、定義、公理、公設等;第2卷,面積和變換;第3卷,圓及其有關圖形;第4卷,多邊形及圓與正多邊形的作圖;第5、6卷,比例與相似形;第7卷,數論;第8卷,連比例;第9卷,數論;第10卷,不可通約量的理論;第11卷,立體幾何;第12卷,利用「窮竭法」證明圓面積的比等於半徑平方的比;球體積的比等於半徑立方的比,等等;第13卷,正多面體。《幾何原本》一書從很少的幾個定義、公設、公理出發,推導出大量結果,最重要的是它給出的公理體系標志著演繹數學的成熟,主導了其後數學發展的主要方向,使公理化成為現代數學的根本特徵之一。《幾何原本》是數學史上的一個偉大的里程碑,問世以來,受到廣泛的重視與傳播。除《聖經》之外,沒有任何一本著作,其使用、研究與印行之廣泛能與《幾何原本》相比。2000多年來,它一直支配著幾何的教學。因此,有人稱《幾何原本》為數學的《聖經》。 戰爭使大量人類文化和珍貴書籍化為灰燼。歐幾里得的《幾何原本》手稿至今也盪然無存。現存《幾何原本》的一種版本是公元4世紀末泰恩(Theon)的《幾何原本》修訂本。還有一個版本是18世紀在梵蒂岡圖書館發現的一個10世紀的《幾何原本》希臘手抄本,其內容早於泰恩的修訂本。

《幾何原本》傳人中國,首先應歸功於明末科學家徐光啟。徐光啟(1562~1633),字子先,上海吳淞人。他在加強國防、發展農業、興修水利、修改歷法等方面都有相當的貢獻,對引進西方數學和歷法更是不遺餘力。他認識義大利傳教士利瑪竇之後,決定一起翻譯西方科學著作。利瑪竇主張先譯天文歷法書籍,以求得天子的賞識。但徐光啟堅持按邏輯順序,先譯《幾何原本》。他們於1606年完成前6卷的翻譯,1607年在北京印刷發行。

徐光啟和利瑪竇《幾何原本》中譯本的一個偉大貢獻在於確定了研究圖形的這一學科中文名稱為「幾何」,並確定了幾何學中一些基本術語的譯名。「幾何」的原文是「geometria」,徐光啟和利瑪竇在翻譯時,取「geo」的音為「幾何」,而「幾何」二字中文原意又有「衡量大小」的意思。用「幾何」譯「geometria」,音義兼顧,確是神來之筆。幾何學中最基本的一些術語,如點、線、直線、平行線、角、三角形和四邊形等中文譯名,都是這個譯本定下來的。這些譯名一直流傳到今天,且東渡日本等國,影響深遠。

徐光啟要求全部譯完《幾何原本》,但利瑪竇卻認為應當適可而止。由於利瑪竇的堅持,《幾何原本》的後9卷的翻譯推遲了200多年,才由清代數學家李善蘭和英國人偉烈亞力合作完成。李善蘭(1811~1882),字壬叔,號秋紉,浙江海寧人,自幼喜歡數學。1852年到上海後,李善蘭與偉烈亞力相約,繼續完成徐光啟、利瑪竇未完成的事業,合作翻譯《幾何原本》後9卷,並與1856年完成此項工作。至此,歐幾里得的這一偉大著作第一次完整地引入中國,對中國近代數學的發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徐光啟在評論《幾何原本》時還說過:「此書為益能令學理者祛其浮氣,練其精心;學事者資其定法,發其巧思,故舉世無一人不當學。」其大意是:讀《幾何原本》的好處在於能去掉浮誇之氣,練就精思的習慣,會按一定的法則,培養巧妙的思考。所以全世界人人都要學習幾何。

教學案例分析範文篇5:

一、情境導入

同學們,春天來了,淘氣的春風娃娃對著雲兒使勁兒的吹,使得春雨沙沙地下。在春雨的滋潤下,大地悄悄地發生著變化。不知什麼原因,一群小鳥嘰嘰喳喳地爭論起來。下面請幾位同學,配樂朗讀課文,讓我們從文中找出答案。(讀後進行鼓勵性評價)誰來 說說 它們爭論的原因?(它們為春雨的色彩而爭論)教師板書課題:春雨的色彩。今天我們繼續來學習這課書。

二、感悟課文內容

1、學習課文的第一自然段,感悟春雨的特點:

⑴請同學們看屏幕,說說春雨的特點是什麼?(小而密)

⑵請你自己讀一讀第一自然段,體會春雨的特點,練習朗讀。

請同學讀,讀後評價。

⑶聽老師讀,「春雨沙沙,沙沙,沙沙……」選擇正確的讀法。

學生練習朗讀。指名讀。

2、抓住「爭論」一詞,結合下文來學習體會其含義:

⑴咦,小鳥們在干什麼?請你在書中找到小鳥們的對話,自己讀一讀。

⑵你喜歡哪只小鳥?把它的話讀給大家聽一聽。

學生讀,教師板書:

小白鴿無色的

小燕子綠色的

春雨的色彩

小麻雀紅色的

小黃鶯黃色的

⑶請你在小組內找到一個適合自己的角色,讀一讀。

⑷請小組內的同學們分角色戴上頭飾,匯報朗讀。

⑸小鳥們對春雨的色彩看法不一,都認為自己說的對,所以爭論得很激烈,你們覺得剛才那組同學讀得怎樣?

⑹請你感悟當時小鳥們的心情,讀出小鳥們爭論時說話的語氣,可以加上動作輔助朗讀。

⑺再請一組同學戴上頭飾加上動作,匯報朗讀。

⑻請同學說一說「爭論」是什麼意思?教師隨機點撥。

⑼聽了它們的爭論,不知你們覺得誰說的有道理。

⑽誰來說一說你的看法?請同學到屏幕前點擊電腦,講明理由。

(如,學生認為小白鴿說的對,可根據生活經驗所知。小麻雀、小燕子、小黃鶯為什麼會認為春雨有不同的色彩呢?學生如果答不上來,可以在組內交流討論)教師可根據不同的情況隨機點撥。

3、小雨不停地下,小鳥們的爭論引來了 其它 的鳥兒也來發表自己的意見:

屏幕上出現學生常見的鳥類,如:孔雀、啄木鳥、仙鶴、大雁等。

請學生選擇其中的一種鳥類說說你眼中的春雨的色彩。讓學生感悟平時所見到的春天色彩的美麗。

4、春雨不停地下,讓我們一起來聽聽春雨是怎樣說的:

⑴放錄音,聽學生朗讀課文的最後一個自然段。

⑵請你打開書,自己讀一讀,思考:春雨為什麼下得更歡了。

⑶體會「沙沙沙」的讀法。引導學生體會,讀「沙沙沙」時,語氣要逐漸加強有力。

⑷理解 句子 「我本身是無色的,可是我能給春天送來美麗的色彩」的意思。

(教師點撥:植物的生長與春雨有關,在春雨的滋潤下,植物吐綠,花兒盛開,大地呈現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所以,春雨的色彩是美麗的。)

三、選擇性作業

1、練習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用你手中的畫筆,畫出春天的美景。

3、和父母一起到公園去尋找春的色彩。


教學案例分析怎麼寫相關文章:

★ 教學案例分析範文

★ 教育案例分析範文

★ 英語教學案例分析範文模板

★ 小學數學老師教學案例分析範文

★ 八年級數學教學案例分析範文3篇

★ 小學語文教學案例分析範文

★ 英語教學案例分析範文怎麼寫

★ 案例分析報告範文6篇

★ 教育教學案例分析

var _hmt = _hmt || []; (function() { var hm = document.createElement("script"); hm.src = "https://hm..com/hm.js?"; var s = document.getElementsByTagName("script")[0]; s.parentNode.insertBefore(hm, s); })();
閱讀全文

與語文課例分析怎麼寫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39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404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50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42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84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08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299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701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387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23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55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84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699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969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47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37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50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23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86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