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語言文字 > 初中語文教育如何進行德育

初中語文教育如何進行德育

發布時間:2023-02-17 20:03:16

1. 怎樣把德育貫穿於初中語文教學之中

初中教師培養的對象就象一塊未經琢磨的玉石,只能由教師來共同進行加工,才能現出瑰麗的玉石,德育的教育必須滲透在傳授知識之中,這樣就不是空洞的說教,而是有色有味、有趣有情、極賦實效。
一、 德育教育與語文教學的關系
語文教學中德育滲透的目標是:學習和掌握語文基礎知識,培訓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學習和生活中所遇問題的能力;在知識傳授中滲透中華民族悠久歷史和文化傳統的教育;通過典範的文章,使學生熱愛祖國,培養關注人民的情感,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建設者和接班人。
語文教學中的德育滲透內容,應當是潛移默化,寓教於樂。它既包括知識教育和能力培養,又包括愛國思想、集體觀念、奉獻精神等,從而使學生既有知識能力,又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質。
二、語文教學中的德育滲透要把握學生心理特徵。
1.尚未形成完整的人格心理。心理學調查證明,青少年一般在小學階段已較為充分地發展了形象思維能力,而在初中階段,抽象思維能力也開始得到發展,不過還很粗淺幼稚。
2.尚未形成穩固而系統的人生觀和世界觀。初中生大多還沒有可能進行大量的社會實踐,因此,他們的人生觀、世界觀大多呈現出朦朧、多變的特點,可塑性十分突出。
3.感情豐富,易於接受形象性強、感性強的事物。初中語文教材對課文類型的安排也是針對這一特點而設計的。各類記敘文、說明文、應用文、都具備了直觀、淺顯、形象、易懂的特點,即使在初二開始安排了一些議論文,也都短小精煉,論點明確,論證層次少而清晰,使學生學習、練習都容易入手。
在語文教學中掌握學生心理特徵,激發興趣十分重要,學生雖然年少,可心靈十分純潔,他們都希望表揚,表揚會使他們更加自尊自榮。三、德育滲透在語文教學活動中的方法與藝術性探索
1、認識漢字美
宋代理學家朱熹曾寫過這樣一首詩:「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雲影共徘徊。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初讀這首詩,許多學生以為這是一首寫景詩,「方方的小池塘,就像鏡子般明亮,藍天白雲呀,一起在池水中盪漾。問池塘,你為什麼這樣清澈?池塘說:你看上面股股清水正往我這里淌。」多麼美的意境呀!實際上,這首詩還有著更深刻的寓意,即從它的題目《觀書有感》上可以找到答案,做學問的人要多讀書、讀好書才可以心明如鏡,明辨是非。文字的表達往往是作者在特定情景下的獨特感受和體驗,而漢字又具有靈活性、凝練性,所以,是否找到開啟這段文字的金鑰匙,就需要我們不斷的學習祖國的語言文化,積累知識,充實自己,方能破譯漢字中的「密碼」,感受漢字中蘊含的豐富的生活哲理。
法國作家雨果曾經說過:一個不熱愛自己祖國語言的人,又怎能談得上熱愛自己的祖國?我想,培養學生熱愛漢字,熱愛自己祖國歷史悠久的文化,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是語文教學中的首要任務,同時這又是提高學生個人道德修養的第一步。
2、樹立積極人生觀
英國哲學家培根說:「知識能塑造人的性格」;我國著名教育學家陶行知先生也有句至理名言:千學萬學學做真人,千教萬教教人求真。當今社會,很多學生迷戀於紛繁復雜、良莠並存的快餐文化、電腦游戲而心浮氣躁,所以,讓學生學會識別真偽、樹立積極正確的人生觀,在語文教學中也是非常重要的。
3、學會自立自強
冰心作品《小桔燈》中的小姑娘形象至今還深深印在大家的腦海中,「她的鎮定、勇敢、樂觀的精神鼓舞了我,使我覺得眼前有無限光明。」教會學生「怎樣做人」,也是語文教學中德育滲透的一個重要內容。朱自清先生的《背影》,愛,是不能忘記的。只有人人都懂得愛的力量,生命才會越來越珍貴,生活才會越來越美好,讓我們學會珍愛自己、關愛他人,自立自強,譜寫生命中最絢麗的交響樂吧!
四、 初中語文教學中德育滲透的幾點建議
1、要不斷增強教師的德育滲透意識
語文教師應是探究教學育德功能的「弄潮兒」,在深入理解、鑽研教材時對教材體現出的思想與情感內涵保持激情,用高度的工作熱情、深厚的才識與高超的教學藝術精心地設計教學過程 ,尋找育德育智的最佳結合點,啟動學生的內在學習動力,實現他們思想與情感的升華、進化,使課堂教學的智能訓練、品德教育、美感陶冶與行為修正諸多作用融為一體。
2、開展形式多樣的語文學科活動,在活動中實現德育滲透目標
語文教師應加強指導學校每周一舉行的國旗下的講話稿寫作;指導學生編輯學校小報、牆報和黑板報;指導學生搞好第二課堂活動,豐富課余文化生活,充分展示每個學生的特長與才能。
3、發揮德育在增強學生心理素質方面的作用
教學中的德育滲透,在當前更有其深遠的現實意義。「人之初,如玉璞。性與情,俱可塑」。作為正處在十五六歲年齡段的初中生,雖早已告別「人之初」的童年,但心理學上正處於第二次「斷乳期」,正處於世界觀、人生觀的形成期,他們的心理判斷能力還較弱,這就更需要每一位為人師表者在教好書的同時,要積極利用課堂教學工作,創造一個教書育人的良好氛圍,也正如著名特級教師於漪說的:「學語文不是只學雕蟲小技,而是學語文學做人」。時刻牢記「教之道,德為先。」的道理,不顧此失彼,真正肩負起教書育人的使命。
總之,初中語文教學中的德育滲透作為一項長抓不懈的工作,新世紀的「德育工程」任務還很艱巨,如何將德育工作有機的滲透於我們的各個學科的教學之中,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使自覺的接受到愛國主義教育,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還有待於我們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去深入細致的嘗試與探索。

2. 如何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

教書育人是教育的主旋律。作為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統一的語文學科,有著非常豐富的人文教育因素。文質兼美的語文教材比其他教材有著得天獨厚的育人作用。可是近年來,許多家長和教師都把目光集中在了學生的學業成績上,忽視了學生良好個性和健全人格的形成。也有許多人錯誤的理解為學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是思品教師的是,與自己所教學科無關。這也是教育陷入誤區的重要原因之一。其實,每個教育工作者都肩負著教書育人的雙重任責任。我們應該結合自己所教學科的特點和學生的實際情況,選擇合適的方法將德育融入教學活動中。達到潤物細無聲的效果。下面我談一下在語文教學中的幾點做法。

一、語文教學中滲透愛國主義教育愛國主義教育作為精神文明建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學校德育的永恆主題。語文學科蘊涵著生動、豐富的愛國主義教育因素,因此,教師應在語文教學中進行愛國主義思想滲透,使愛國主義教育與語文學科教學有機地統一起來。例如在學習《最後一課》時,可讓學生了解到主人公小弗郎士面對國家的淪陷,把自己的滿腔愛國熱情表現在對祖國語言文字的學習上。針對學生普遍重外文輕國文的現象討論,作為新世紀的青少年,又該如何對待自己祖國的語言文字呢?其實給學生以啟示,教育學生愛國並非空洞遙遠,它就在我們日常生活中,在我們的身邊,這就是愛國的行動。又如在教授《誰是最可愛的人》一文時,先讓學生充分體會志願軍戰士那種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在感動氛圍的基礎上,再啟發引導學生:那麼在和平年代的今天,我們還需不需要這種精神呢?該如何去做才是愛國呢?並讓學生結合自己的親身體會談一談自己的感受,從而培養學生的愛國意識;再如《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沁園春•雪》以及《藤野先生》等。後者向我們展示了魯迅先生抱著尋求救國道路的心願到日本學醫,但在日本期間的見聞,使他深感凡愚弱的國民,即使體格如何健全,也只能做給別人示眾的材料,從而使他毅然棄醫從文。這種強烈的愛國主義思想,如何傳達給學生,是需要教師認真下一番功夫的。教師和學生的溝通要藉助於感情。一種經驗要成功地向別人傳達,也必須藉助於感情。所以,初中語文課中的思想內容多數呈現為經驗形態,決定了語文教師進行思想教育時必須注重相應的情感教育。

二、語文教學中滲透環保意識教育環境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環保已經成為與人類休戚相關的熱門話題。實踐表明,搞好環境保護既要靠管理,靠科學技術,更要靠不斷提高全民族的環保意識。而學校教育首當其沖要承擔起培養下一代人環保意識的任務,因此在中學語文教學中,有必要結合教材滲透環保教育。如在學習《向沙漠進軍》一文時,首先讓學生了解沙漠對人類的危害以及想要戰勝沙漠必須付出巨大代價。其次,啟發學生,土地沙化的原因是什麼呢?原來是我們人類人為造成的,那我們人類就得自食其果。再聯系實際,談談近幾年來西北地區發生的「沙塵暴」給人類造成的巨大危害,然後再啟發學生為了我們人類以後不再遭受土地沙化之苦,應從我做起,從一點一滴做起,用自己的言行去影響和帶動身邊的人,來共同保護我們的生存環境。

三、語文教學中滲透集體主義精神教育現代青少年大都是獨生子女,優越的生活條件和父母的精心照顧、培養教育使他們有聰慧能乾等優點,但同時也滋生著個性強、突出自我和嬌縱任性等缺點,尤以自我為中心表現特別嚴重。在教學中,怎樣讓學生懂得個人服從集體的協作關系,有團結合作、互幫互助的集體主義觀念呢?在學習《斑羚飛渡》這篇文章時,先讓他們整體感知內容:一群斑羚被逼上傷心崖,陷入進退維谷的絕境,老斑羚為了贏得種群的生存,心甘情願地選擇死亡,讓年輕的斑羚獲得新生。學了朱自清先生的《背影》,我又讓同學們討論「如何看待父愛母愛」,同學們在列舉了父愛母愛的種種事實後感慨:誰言寸草心,難報三春暉!有位同學這樣說道:「世間最純潔的便是母愛,她的寬容涵蓋了我們一切的幼稚和無知,她的寬容更無法掩飾我們內心的自私,如果要學會愛別人,就先從熱愛自己的父母開始吧。」還有一位同學說:「我們不能再做父母羽翼下的小鳥,我們要自立自強,在天空中展翅高飛。」

藉此,啟發學生: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中,我們需不需要這種集體主義精神呢?讓學生與之相比較,談認識,從而讓學生明白我們的生活的的確確少不了這種團隊合作、自我犧牲和集體主義精神。

四、語文教學中滲透生命意識教育古人雲:「人無禮則不生,事無禮則不成,國無禮則不寧。」由此可見育人教育的作用是如何之大。而生命對於每個人來說,都僅有一次,是來之不易的。針對我們的一些學生有浪費生命的現象,在講授《熱愛生命》一文時,我教育學生不要因為生之本質在於死就任意把生命浪費掉。而是應該憑時間的有效利用,去彌補匆匆流逝 的光陰。針對我們的一些學生認為世上無愛心從而把自己的愛心收藏起來的這種現象,教育學生只有尊重生命,才會愛惜自己,進而愛惜他人。在學習《白蝴蝶之戀》時,讓學生了解到作者先是尊重生命,然後才會去愛憐白蝴蝶,這是發自靈魂的愛。但是我們的一些中學生由於缺乏對生命的認識,不尊重自己的生命,把自己的生命當做兒戲,吸毒、泡網吧、輕生、群毆致傷致死等這些不光彩的事不乏發生。針對這些情況,在教學《敬畏生命》一文時,我讓學生了解到:我們每個人的生命都是經過豪華的、奢侈的投資之後才得到的。因此我們每個人都要珍惜、熱愛我們這來之不易的生命。作為世紀之交的中學生,應該試著去尊重生命、熱愛生命,那麼就會發現我們的生活處處有愛心。法國著名美學家羅丹說:「生活中並不缺少美,而是缺少美的發現。」我要說,生活中不是沒有愛心,只是我們缺少發現罷了。

五、語文教學中滲透謙虛上進教育韓愈說:「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閱讀好文章,就是和大師對話!由於學生的認知能力和社會閱歷有限,不能很好地理解文章的言外之意,這就要求教師要引導學生體會蘊涵在文中的深層含義。例如莊子的《秋水》《兩小兒辯日》都要求教師要適時准確地加以引導,並拓展開去,讓學生明白:學無止境;人活到老學到老;天外有天,人外有人的道理,唯有如此,方能不斷進步,受益無窮。

六、語文教學中滲透責任感教育一個人富有強烈的責任感是有所作為、事業成功的基本因素之一。如果學生缺乏責任感,就難以擔負起時代、國家賦予的重任,而起重要作用的正是學校的教育。但現實生活中有的學生出現了話不由衷、不負責任的言行,作為語文教師,應把學生的這種不良行為扼殺在萌芽狀態里。如在學習莫懷戚的《散步》時,先引導學生理解「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穩穩地、走得很仔細,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來,就是整個世界」的深刻含義———表現了作者肩上肩負的承上啟下的使命感和責任感。進而啟發學生聯系生活,我們需不需要這種使命感和責任感呢?要求學生結合自己談感受,使學生的責任認知與現實狀況有機聯系起來,並逐步落實到行動上。

這樣不僅能培養學生的責任感,而且能促進他們綜合素質的全面提高。

總之,德育滲透不能只局限在課堂上,應與課外學習有機結合,我們可以適當開展一些語文活動課和語文主題活動。在語文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也要注意它的策略性,一定不要喧賓奪主,要提高滲透的自覺性,把握滲透的可行性,注重滲透的反復性。我相信只要在教學中,結合學生思想實際和知識的接受能力,點點滴滴,有機滲透,潛移默化,以達到德育、智育的雙重教育目的。教育貴在以人為本,語文學科是集知識性、科學性、思想性於一體的綜合學科,作為語文教師,應讓學生在快樂創造中學習語文,更應在傳授知識的同時滲透德育教育,從而為新形勢下的大語文譜寫出嶄新的一頁。

3. 如何在語文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

一、語文教學中滲透愛國主義教育 愛國主義教育是學校德育的永恆主題。語文學科蘊含著生動、豐富的愛國主義教育因素,因此,在語文教學中進行愛國主義思想滲透,使愛國主義教育與語文學科教學有機地統一起來。

如在教授《誰是最可愛的人》一文時,先讓學生充分體會志願軍戰士那種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在感動氛圍的基礎上,再啟發引導學生:那麼在和平年代的今天,我們還需不需要這種精神呢?以及該如何去做才是愛國的?讓學生結合自己的親身體會談一談自己的感受,從而培養起學生的愛國意識。

二、語文教學中滲透環保意識教育 環境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實踐表明,搞好環境保護既要靠管理,靠科學技術,更要靠不斷提高全民族的環保意識。而學校教育首當其中要承擔起培養下一代人環保意識的任務,因此,在中學語文教學中,有必要結合教材滲透環保教育。

如在學習《向沙漠進軍》一文時,首先讓學生了解沙漠對人類的危害以及想要戰勝沙漠必須付出巨大代價。其次,啟發學生,土地沙化的原因是什麼呢?原來是我們人類人為造成的,再聯系實際,談談近年來西北地區發生的「沙塵暴」給人類造成的巨大危害,然後再啟發學生為了我們人類以後不再遭受土地沙化之苦,我們該如何做呢?引導學生從我做起,從一點一滴做起,用自己的言行去影響和帶動身邊的人,保護我們的生存環境,使之真正成為全社會共識

三、語文教學中滲透集體主義精神教育 現代青少年大都是獨生子女,優越的生活條件滋生著個性強、突出自我和嬌縱任性等缺點,尤以自我為中心表現特別嚴重。在教學中,怎樣讓學生懂得個人服從集體的協作關系,要有團結合作,互幫互助的集體主義觀念呢?

在學習《斑羚飛渡》這篇文章時,先 讓他們整體感知內容:一群斑羚被逼上傷心崖,陷入進退維谷的絕境,老斑羚為了贏得種群的生存,心甘情願的選擇死亡,讓年輕斑羚獲得新生。藉此,啟發學生: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中,我們需不需要這種集體主義精神呢?讓學生與之相比較,談認識,從而讓學生明白我們的生活的的確確少不了這種團隊合作、自我犧牲和集體主義精神。

四、語文教學中滲透生命意識教育 而生命對於每個人來說,都僅有一次,是來之不易的。但是我們的一些中學生由於缺乏對生命的認識,不尊重自己的生命,把自己的生命當作兒戲,厭學、早戀 、泡網吧、群毆等這些不光彩的事不乏發生。

針對這些情況在教學《敬畏生命》一文時,我讓學生了解到:我們每個人的生命都是經過豪華的、奢侈的投資之後才得到的。因此我們每個人都要珍惜、熱愛我們這來之不易的生命。

五、語文教學中滲透謙虛上進教育 韓愈強調:「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閱讀好文章,就是和大師對話,由於學生的認知能力和社會閱歷有限,不能很好地理解文章的言外之意,這就要求老師要引導學生體會蘊含在文中的深層含義,如在教學《兩小兒辯日》適時准確地加以引導,並拓展開去,讓學生明白:學無止境;人活到老學到老;天外有天,人外有人的道理,唯有如此,方能不斷進步,受益無窮。

六、語文教學中滲透責任感教育 一個人富有強烈的責任感是有所作為,事業成功的基本因素之一。如果學生缺乏責任感,就難以擔負起時代、國家賦予的重任,而起重要作用的正是學校的教育。但現實生活中有的學生出現了話不由衷、不負責任的言行,作為語文教師,應把學生的這種不良行為扼殺在萌芽狀態里。

如在學習《散步》時,先引導學生理解「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穩穩地、走得很仔細,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來,就是整個世界」的深刻含義——表現了作者肩上肩負的承上啟下的使命感和責任感。進而啟發學生聯系生活,我們需不需要這種使命感和責任感呢?要求學生結合自己談感受,使學生的責任認知與現實狀況有機聯系起來,並逐步落實到行動上,培養起學生的責任感,能有效地促進他們綜合素質的全面提高,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

總之,教育貴在以人為本,語文學科是集知識性、科學性、思想性於一體的綜合學科,作為語文教師,應讓學生在快樂創造中學習語文,更應在傳授知識的同時滲透德育教育,願能在新形勢的大語文背景下譜寫嶄新的一頁。

4. 如何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

一、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德育資源
1、在導入中、介紹時代背景時進行德育滲透
作者每寫一篇文章,都有自己的創作動機,或闡明某種觀點,或抒發某種情感,或說明某個道理,不過這些內容不是像畫家和演員那樣直接用形象表現出來的,而是以語言文字為中介、蘊含在語言文字之中。因此,我們為了讓學生充分理解文章的思想內容、接受品德教育,得體的導入或介紹時代背景就顯得尤為重要。如在學習《駱駝尋寶記》時我是這樣導入的:同學們,你們想成功嗎?一個人若要成功須具備怎樣的品質?《陋室銘》是劉禹錫在貶謫、戲弄與侮辱中最後屈居斗室憤然寫就的,昭示世人,明己心志。
2、吃透內容,挖准教材的「亮點」
中學語文課本所選入的課文大多文質兼美,就內容而言,有反映社會生活,贊美人情美的;有描繪自然景物,謳歌祖國河山的;也有講述寓言童話故事,闡明道理的。可以說,語文課本是最好的德育教材,我們在向學生傳授知識的同時,也要滲透德育,在學生的心靈播下適應健康發展的種子,但是要能做到這一點,我們必須挖准教材中的德育「亮點」。 例如,朱自清的散文《背影》,我們該讓學生通體會文中深摯的父子情,讓學生認識到親情的可貴;在童話故事《皇帝的新裝》中,要讓學生認識皇帝及大小官員虛偽、奸詐、愚蠢的丑惡本質,教育學生無私無畏,敢於講真話,做一個誠實的人;冰心的《小桔燈》,要抓住小姑娘的性格特徵,教育學生樂觀向上、充滿自信,力戒憂郁頹廢。可見,只有挖准了教材的德育「亮點」,在課文教學中,我們才能做到既教書,又育人。
3、抓住關鍵詞句反復誦讀,深化學生情感體驗。
作者的思想感情往往蘊含在文章的字里行間。如果我們抓住課文的關鍵字、詞,句深入剖析品味,就容易領悟文章的主旨及其深刻的思想內容,迸發學生的感情火花。如教《石榴》可抓住「夏日的心臟」讓學生體會石榴的熱烈、不屈服;《強項令》中讓學生找出董宣動作、語言、神態的描寫,不難理解董宣不畏權貴、秉公執法的精神。對於閃爍著思想光芒的句子,我們應緊緊抓住,圍繞課文提供的語言材料和中心,加以重點分析和講解。講解魯迅小說《故鄉》,不僅要分析閏土的藝術形象,同時也要學生理解和背誦最後的句子:「希望是本無所謂有,無所謂無的。這正如地上的路;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鼓勵學生:在未來的生活道路上,應有勇於開拓、勇往直前的精神。
4、捕捉引導、適時滲透,有針對性地進行德育
語文教學德育滲透要捕捉最佳德育滲透時機,要把握好德育滲透的「度」。 如學習《馬說》一課,在把握文意的基礎上,我向學生提了三個問題,讓他們討論:首先問:「你是否想成為千里馬?」同學們異口同聲地回答:「想!」接著又問:「你認為怎樣才能成為千里馬?」同學們七嘴八舌地發表著自己的看法。之後我再問:「如果你無法成為千里馬,怎麼辦?」同學們頓時陷入了沉默,接著一陣交頭接耳。過了一會兒,有學生舉起手,說:「雖然如此,也要面對現實,用自己最佳的狀態,積極地學習生活。」他的話贏得了同學們熱烈的掌聲。我知道這雖然是個別同學的想法,但學生們畢竟對自己的問題有了直接的思考,這些問題能引導他們如何更實際地面對生活。
5、通過作文教學對學生進行德育滲透
作文教學是語文教學的重要一環,也是德育滲透的重要途徑。我認為要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除強調寫作技巧、文字功夫外,重要的是幫助學生增強道德意識,提高思想認識水平和思想覺悟。俗話說「作文先做人」,一個道德意識淡薄、認識水平低下的人,是無論如何也寫不出內容豐富、思想健康的文章的。因此,在選擇作文題目時,我都是慎之又慎,選擇一些既具有人文氣息又現實性較強的話題,既讓學生有話可說,有興趣寫,讓作文不再成為學生的負累,又能在寫作中培養學生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例如作文「在路上」,主要引導學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在作文中,有的學生書寫自己的成長之路,感恩於一路上的收獲,感恩於一路上的關懷;有的學生書寫自己的求學之路,有困惑有奮進,幾多淚水幾多歡笑,寫得真實感人。例如話題作文「比較」,主要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取向,鍛煉學生的思辨能力,生活中究竟需不需要比,比什麼,比的標準是什麼,怎樣比等。一系列的作文訓練,既提高了學生的寫作能力,又陶冶了學生的情操。
6、合理、有效地利用多媒體、網路資源
近年來,隨著多媒體教學的深入,在教學中,他發揮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如優美的音樂欣賞陶冶了學生的個人氣質和修養。直觀的教學手段使學生認識到知識的更新靠的是真才實學,從而更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
網路的迅速發展和青少年網路群體的日益龐大,給學生的網路道德素養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結合網路時代的新特點,探索加強學生網路道德素養的方法,是擺在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眼前的嶄新課題。可是我想網路說到底還是一種新的技術工具,是由人發明出來的,本身不是什麼洪水猛獸,它給青少年德育教育工作提出嚴峻挑戰的同時,也存在著巨大的機遇。我們應當趨利避害,加強引導,把學生的德育教育工作與現代網路結合起來,利用網路的平等性、開放性和互動性的特點,寓教育於網路,通過網路開展生動活潑的青少年思想政治工作。比如:讓學生利用網路收集語文學習資料,通過網路發布學生的習作,都是合理利用網路資源讓學生認識網路的用處,對學生進行德育的好的方式。
7、指導課外閱讀,在閱讀中滲透美德
課外閱讀是語文德育實施的途徑之一。積極開展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語文課外閱讀,不僅有利於發展學生的意志性格特徵,而且有助於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
當然,書有良莠之分,不能不加選擇地讓學生去讀。教師應該針對學生的年齡特徵、興趣愛好、思想實際,向學生推薦有關讀物,列出書目,引導學生去讀,要加強閱讀指導,激發學生課外閱讀興趣,教給他們讀書方法,特別是評價與欣賞的方法,使學生從閱讀中有所收獲。例如針對有些學生沉迷於某些談情說愛、情意綿綿的情節,便組織學生認真學習有關文藝理論的書籍,引導學生了解任何作品中人物的悲歡離合,總是離不開時代特點的;針對某些學生閱讀時只注意故事情節,教育他們在閱讀文藝作品時要掌握作品的思想內容,看到它的社會意義,從中受到有益的感染。一本好書相當於一位良師益友,不僅可以擴大學生的知識面,提高學習成績,而且還能培養刻苦學習、戰勝困難的奮斗精神,所以應該鼓勵學生訂閱書刊雜志,使學生擴大視野,提高思想覺悟。
二、樹立「大語文」觀,活化德育空間
《語文課程標准中》指出:語文教學要溝通課堂內外,充分利用學校、家庭和社區等教育資源,開展綜合性學習,拓展學生的學習空間,增加語文學習機會。而德育的內容也十分寬泛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這就要求語文教師樹立「大語文」觀,在實踐中學習語文,在實踐中把德育落到實處。在本學期我班就開設了「小眼睛看大世界」的作文專欄。學生紛紛把自己看到的社會生活的用文字描繪出來,表達自己的觀點和看法。特別是今年的三八節我校搞了「我為媽媽洗洗腳」的活動。同學們都積極參與,投稿十分踴躍。「媽媽,摸著你粗糙的雙腳,我知道你的辛苦和勞累。這一次為你洗腳只是女兒最小的回報。」「媽媽,我愛你,今天我終於有了屬於我的表達方式——為你洗一次腳。」「看著媽媽布滿老繭的腳,我不禁有點難過。我想說媽媽您辛苦了,我會用我的努力換來你的笑容的。」一份份稿件都洋溢著對母親的愛.通過這樣的德育活動,體現德育教學中的知行統一的原則.這樣的德育比任何的說教都成功。
三、通過語文教師的自身形象,對學生進行德育滲透
「學高為師,德高為范」這就要求教師不但要有廣博堅實的業務知識,而且要不斷充實和更新,要有強烈的責任感和敬業精神。德育教育既要言傳,又要身教,處處為人師表,凡是要求學生做到的,教師要先做到,用自己的愛心和人格魅力感染影響學生。我的具體做法是運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多表揚、少批評」「多鼓勵,少指責」激發學生興趣,樹立樂觀向上的學習態度和學習精神。在課堂教學活動中,我總是盡可能地使不同層次的學生參加難易不同層次的活動,對成績差的同學盡可能予以肯定,激發他們的學生熱情,保護他們的自尊心和學習積極性。同時還經常注意自身的穿著打扮,言談舉止,給學生樹立榜樣。只要細心發掘德育工作和學科教學的最佳結合點,並在備課的同時注意將二者融為一體,都可以讓學生得到「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潛移默化教育作用,而不會使德育成為空泛的口頭說教,從而很好地促進學科知識的學習,為學科知識的吸收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
四、在語文教學中滲透德育還要注意以下幾點:
第一、科學性與藝術性的統一。在語言學科教學中滲透德育,首先要做到科學。科學就是要使方法合乎教材內容的特點,合乎教學及學生思想品德發展的規律。正面引導,積極啟發,長期培養。合乎學生思想品德形成與發展的規律,就要因材施教,堅持「知、情、意、行」的辯證統一。所以,學科教學中德育的方法,必須合乎這些科學性的規范。
第二、教授性與實踐性的統一。教授性是指學科教學中的德育要做到講事實、擺道理,把基本的思想品德規范傳授給學生,使學生理解、明白和掌握,明辨是非,知曉善惡,懂得美醜。這就是「教」和「授」,沒有「教」和「授」,學生就無知,而無知就難於立德、立美。所以,學科教學中的德育在教法上有教授的一面。但教授是遠遠不夠的,還必須要實踐,即行為習慣的養成。只知不行,只說不做,是談不上有道德的。對於少年兒童來說,思想品德要真正確立,必須有日常的行為鍛煉,通過實踐,把行為習慣化,從「他律」為主變為「自律」為主。所以,在學科教學中,不能因為是「教學」,就忽視思想品德實踐;同時又不能因為是「德育」,就不進行必要的教授,二者應相輔相成。
第三,集體性與個別性的統一。目前,我們的教學形式還是以班級教學為主。在課堂上教師面向集體,學生在豐富多彩的集體活動和正確的集體輿論中形成良好的道德認識和行為習慣。根據少年兒童的年齡特點,心理環境對他們的思想道德的形成和發展有著關鍵的作用,他們往往互相影響,甚至模仿。因此,教師在課堂上對於學生共同能夠接受的東西,要提出統一要求,統一規定,統一行動,使學生在良好的集體環境中受到應有的教育。但是,也不能忽視和偏廢個別性。個別性就是在學科教學中,針對個別學生的思想實際進行教育,有時是有針對性的提問和培養,有時是對個別學生進行個別指導。只有堅持因材施教,顧及到個別性,才能堅持德育的集體性。

閱讀全文

與初中語文教育如何進行德育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39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404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50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42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84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08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299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701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387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23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55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84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699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969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47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37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50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23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86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