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語文教學中如何加強對學生的思想教育
一、根據教材具體內容,有針對性地對學生進行不同方面的思想教育
語文課的內容是豐富多彩的,思想教育的內容是十分廣泛的,而每一篇語文課都對培養學生的高尚品德發揮著積極作用。如,《地震中的父與子》在本課的教學中,我重點引導學生感受父愛的偉大與堅定。要想使學生動情,教師自己首先得動情,用飽含感情的語言作為「引語」能點燃學生情感的火花,使充滿主觀意識的課堂教學活動得到發揮。我巧妙地運用搭橋性的語言,在層層推進中強化感受,促使感知轉化為深刻的感悟。當學生被偉大的父愛感動得痛哭流涕時,我提醒學生你們每時每刻都感受著父母對自己的愛,可是生活中不是每個人都能經歷這種驚心動魄的事。父母的愛就是早起為我們熱好的牛奶,就是上學路上一聲聲的叮嚀,就是風雨中加在我們身上的棉衣……每一天我們都感受著父母那種無微不至、體貼入微的深深的愛,濃濃的情。此時立即激發學生愛父母的熱情,學生在課堂上表達對父母的感激之情,我還要求學生回家為父母做一件事。第二天交流時,發現一夜間學生長大了,幫媽媽洗腳、刷碗、掃地、做飯、給爸爸捶背……
二、運用口語交際課對學生實施品德教育
我們教師在指導學生進行口語交際訓練時,除了鼓勵學生自由表達,敢說心裡話外,還要注意培養口語交際的文明態度和語言修養。如,交談時要認真、耐心地傾聽別人的講話,說話、請教、商討時要注意態度自然大方,做到有禮貌,文明交流。如,在教學《學會道歉》的口語交際時,通過即興演示、播放生活小錄像、聯系生活等多種方式讓學生學會道歉,並告訴學生這樣的事不僅發生在校園,就是在校外,我們也會經常遇到。今後如果你無意間傷害了別人,那一定要記住,及時真誠地向別人道歉,說聲「對不起」「我不是故意的」「請原諒」等,這樣大家才能更好地相處,成為真正的好朋友。
三、發揮評價語的作用,巧妙地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
教師的教育對象是活生生的有個性的人,在教學過程中,隨時會有教師在備課時意想不到的變數出現。如果教師面對變數應變無術,甚至不理不睬,那麼,我們就可斷言,這肯定是一堂既忽視學生主體地位又缺乏教師文化個性的平淡無味的課。
四、通過作文教學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
1.抓住作文命題的環節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要訓練學生觀察生活,貼近生活,思考生活。命題的好壞,直接影響著學生的思路,影響著中心的確立。因此教師的命題,可以結合社會、人生以及學生的實際情況,結合課文教學注入思想內容。如,以環保、互聯網、現代科技、反腐倡廉、西部開發、國家改革等命題來訓練學生。提高學生關注社會、理解社會、感悟社會的能力,並提高學生的辯證思維能力,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水平。
2.抓住作文講評環節進行思想教育,講評可以培養學生良好的思想品質和高尚的情操,使「作文」與「做人」有機地結合起來。講評時,我注意選擇那些能突出文章中心的段落、思想性較強的語句、突出人物品質的細節描寫,激勵學生學習他人文章中的好思想。作文講評要發展學生的正確認識,澄清模糊認識,糾正錯誤認識,培養學生明辨是非的能力。作文講評不能只講「文」不講對事物的認識,要針對學生作文中反映出的思想認識問題,不斷提高他們認識事物的能力。
五、通過課外活動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
語文教師應當充分利用語文教學以外的時間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比如課余時間讓學生聽新聞、講國內大事、搞「新聞發布」,培養學生關心國家、熱愛國家的思想感情。讓學生搜集名人軼事、名人名言,課前搞「每日自勉」,從中受到啟迪、教育。出一些富有思想教育意義的演講題目,進行「課前三分鍾口頭講演」,組織辦手抄報等等,讓學生從中受到鍛煉。還可以充分利用班隊課的時間召開題為「我的理想」和「三十年後的聚會」等主題班會。
總之,在語文教學活動中進行自覺的思想教育不僅是必需的、應當的,而且對提高語文課的教學效果是有益的,值得我們廣大從事語文教學的同仁進一步探討。
② 如何在語文教學中滲透思想政治教育
教材是課堂教學內容的載體,在教材中挖掘教育切入點進行直接或間接的滲透思想政治教育,這是在學科中進行滲透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方式。尋找滲透思想政治教育的契機進行滲透。對學生進行適時教育,這樣一方面學生掌握了知識,另一發面也從中體會到我們國家、我們家鄉取得的輝煌成就,從中體會自豪感。在教學中適時地、自然地利用它們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會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結同時更能激發學生強烈的愛國情和民族自豪感,而且也激勵起學生學習的進取精神。把德育滲透到具體學科中,使傳授科學知識與育人有機的結合起來具有較強的可接受性。同時,教學中滲透德育方式是日積月累、潛移默化,容易做到扎實有效。但在學科教學中進行德育滲透,一定要抓住有機的聯系,要找准教材中知識教學與德育的「結合點」,適宜、適時、適度地進行,做到水乳交融,不要硬灌,勉強,否則,便會顧此失彼,達不到預期的綜合效果。學生在學科學習中要接觸大量的作業、練習、試題,這是向學生滲透德育的重要渠道。各科教師在編選作業、練習和命題時,要注意增強思想性,發揮其教育功能。如語文課在選取閱讀練習的文章,給作文的材料、試題素材時,必須針對學生的思想實際,選取有教育意義的文章或片斷,使學生在訓練中受到思想教育同時滲透思想政治教育。
③ 如何在語文課中進行思想品德教育
語文學科教學與思想品德教育正如教書育人一樣,是一個統一的過程,兩者密不可分,相輔相成,相互促進。
語文課程在對學生滲透德育教育中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
因為語文是生命之聲,是文化之根,是人的精神家園,具有豐富的人文內涵,那麼,如何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在語文教學中得到潛移默化的教育效果。
現將教學中滲透德育的幾點感受、做法總結如下:
一、抓住課前三分鍾演講
在每節語文課上正課之前,都會讓學生進行三分鍾演講的說話訓練。
有時讓學生講述成語故事。
成語是民族文化的結晶,蘊涵了豐富的哲理,是進行中華民族優秀傳統道德教育的極佳的教材。
學生講完故事後,並沒有簡單的一帶而過,走過場了事,而是讓其他學生評論該成語講述的道理或對自己的啟發。
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得到了思想品德的熏陶。
如「孟母三遷」、「水滴石穿」、「自食其言」等成語教會了學生不要受外界不良環境的影響、做事要持之以恆、做人要重誠信等做人的道理。
有時讓學生評述社會生活中的事件。
抓住這個時機,啟發引導學生用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來看待這個世界。
二、研究教材,創造學生情感投入的時機
小學語文的教材中,有不少進行德育教育的、形象生動的圖畫和有說服力的教學材料。
因此將小學語文教材,作為融知識傳授、能力培養和思想品德教育為一體的綜合性載體,深入挖掘其中的思想品質教育的因素,培養學生具有良好的思想品質。
教師在教學中要深入鑽研教材,明確教育目的,抓住結合點,通過融合、滲透的方法,有目的、有計劃、自覺地寓德育於語文課堂教學之中。
1、結合教材內容,陶冶愛國情操
江澤民在2001年全國教育工作會議的重要講話指出:「思想政治素質是最重要的素質。
不斷增強學生和群眾的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思想,是素質教育的靈魂。
」凡是有利於提高學生思想道德素質,有助於學生學習怎樣做人的,且教學內容本身具有思想教育因素,都是語文學科思想教育的內容,加強語文教學的德育滲透,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已迫在眉睫。
現行小學語文教材內容豐富,圖文並茂,每篇課文都體現了文以載道,道以文蓋的原則。
小學語文課的課文所涉及的德育滲透內容,方方面面無所不有,包括思想政治、道德品質、科學思想、審美情操……,但每篇都有其側重點。
教師只要通過字、詞、句輻射,深究課文的內在思想性,使學生由技能的學習提高,直至思想的升華。
如教學《頤和園》一課時,上課伊始,通過頤和園的全景圖投影,配以錄音機播放的柔和優美的曲子,學生們的情感被牽動了,隨即揭示課題。
指導學生邊聽朗讀,同時重點思考作者從幾方面觀察頤和園美麗景色,要求學生從文章中找出有關詞句。
課文的朗讀在音樂的伴奏中進行,學生們的情感已完全融合在課文所描述的情境之中。
當學生們對「美麗」有了身臨其境的認識後,又進一步問學生:「喜歡頤和園。
為什麼。
」並結合彩圖組織學生討論。
學生們此刻已經產生對頤和園景緻的嚮往和對國古代勞動人民創造性才能的熱愛。
藉此時機,介紹了頤和園遭八國聯軍破壞的歷史。
簡單介紹了北京還有一座比頤和園規模更大,景色更加瑰麗的圓明園,遭到八國聯軍的毀滅性破壞,這既激起學生強烈的愛國意識,又使沉浸在「的祖國多麼壯麗」的遐想之中。
2、體會故事之美,激發英雄主義
古人雲:「文章不是無情物」、「凡為文以意為主」。
在語文教學中對學生進行思想道德教育,是滲透在語言文字教學過程中的。
小學語文教材中有不少憂國愛民的英雄人物形象、許多革命先烈、革命領袖人物前赴後繼、視死如歸的動人故事,用鮮血和生命譜寫的一曲曲驚天地、泣鬼神的英雄主義詩篇,激勵著一代又一代人們。
如《狼牙山五壯士》、《戰友邱少雲》、《豐碑》、《再見了,親人》等。
學習這些課文時,可抓住人物的動作、神態、語言描寫等語句,讓學生細心品詞賞句,用心靈感悟英雄人物的愛國激情和高尚的愛國情操,在故事情節中升華的英雄主義。
學習此類課文時,教師通過查閱資料,利用多媒體課件展示,讓學生自主討論、交流,加上點撥,了解當時的時代背景,在深入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領悟人物高尚情操,從中汲取力量,受到感染。
三、精心設計教學,滲透德育教育
1、創設教學情境,滲透德育教育
情境教學是教師圍繞課堂教學目標而創設的能幫助學生學習的一種常見的教學形式。
著名的教育家葉聖陶曾說過這樣一句話「作者胸有境,入境始與親」。
有時候作者在文中所要表達的情感,學生由於入不了「境」所以不容易理解和接受。
這時候就需要教師用各種方法創設一種符合課文內容的情境,使學生似親眼所見,親身經歷,好似言出己口,情出己心一樣。
讓學生與作者能夠產生在情感上的「親」,從而引起學生的共鳴,做到入境悟情。
創設情境的方法很多,有活動展現情境,有音樂渲染情境,有畫面再現情境,有感人故事喚起情境……但必須注意到要根據教學內容與學生認識水平去考慮創設情境,以取得良好的德育效果。
如在上《小珊迪》這節課時,教師先播放一首符合課文情調的歌曲,在課堂上製造出一種「十分悲慘」的氣氛。
然後教師再用語言導入正課。
這樣就很容易喚起了學生對同齡人——小珊迪的美好情感,引起深入學習課文的興趣。
在講課文時,教師可以作兩個「情境」設計:用語言配合課文插圖描繪出在小利比中,小珊迪被馬車撞傷,車夫揚長而去的驚心動魄場面和小珊迪臨死前的悲慘情景。
向學生再現這些感人的場面後,讓自己深刻地感受到主人公美好的品質和資本主義社會的人情冷暖,並認清資本主義社會吃人的、黑暗的本質,從而更加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2、巧妙設計問題,滲透德育教育
課堂提問是小學語文教學中的一個重要環節。
在教學中,教師的問題設計得好,有啟發性就能引起學生思考問題的興趣,激起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深化學生的認識。
亞里斯多德曾有句著名的名言:「思維是從疑問和驚奇開始的。
」 所以教師在講授課文的同時,巧妙地設計問題抓住課文中一些富有啟發性的因素對學生進行啟發、引導、提問就可以起到深化學生對課文認識的作用。
如在教學《戰友邱少雲》一課時,當學生學到邱少雲被熊熊烈火包圍這一段時,思緒就會如海水一樣翻滾的。
這時候教師就要抓緊時機,巧妙地設計問題:「邱少雲為什麼一動也不動。
」,「他怎麼能做到一動也不動的。
」,「假如他動了後果會怎麼樣。
」等等。
面對這一個個問題,學生就對問題的答案產生興趣,這樣就要積極地開動腦筋。
從而能夠更深刻地理解到邱少雲是為了朝鮮人民的解放,為了戰友的生命安全,為了戰斗的勝利才會自覺嚴格遵守紀律並英勇獻身的。
由此可見,巧妙地設計問題就能揭示蘊含在課文深層次德育因素的內涵。
四、充分利用各類語文活動
語文課外活動是對學生產生道德影響的途徑之一,也是養成良好品德行為習慣的途徑之一。
行為習慣需要在實踐活動中不斷訓練。
比如在上閱讀課時,以「最喜歡看的一本書」為主題,要求學生進行分組交流,然後全班舉行讀書報告會,並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評比。
這既培養了學生團結協作的團隊精神,又讓學生受到了課外書中正面人物思想言行的影響與熏陶。
總之,語文教師只有善於捕捉和創造各種時機,將德育從課前到課內再到課外,滲透在語文教學的全過程中,才不會使德育成為空泛的口頭說教,從而很好地促進語文知識的學習,使語文學科教學和思想品德教育真正的水乳交融,齊頭並進。
④ 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開展思想教育
一、小學語文教學進行德育滲透的原則
1.實際性原則
思想品德教育,要從青少年實際出發,要考慮到他們的知識和思想水平,不能要求過高。人教社根據《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准》編寫的一、二年級語文實驗教科書選文方面就根據兒童的實際特點,把過於成人的、思想太露的文章刪去,增加了一些表現童心、童趣的文章。如:《雪孩子》講的是助人為樂的事,《小熊住山洞》告訴學生要保護樹木,《失物招領》讓學生明白環境保護要從身邊的點滴小事做起。學生讀起來感覺貼近他們的生活,就象發生在自己身邊的事,讀後能聯系自己的實際想一些問題,會收到較好的教育效果。
2.滲透性原則
在語文教學中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切忌空洞說教、空談理論。
要從青少年心理特點出發,採取多種多樣的喜聞樂見的形式,寓品德教育於自然滲透中,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不斷提高自己的思想覺悟。在滲透原則中教師應注意到:教學中既要充分利用課堂教學資源,也應重視利用多種課外資源。如一年級上冊第十一課《我多想去看看》一文,寫了大山深處的孩子想去北京看升旗的事,就滲透了愛國主義教育。再如《自己去吧》一課,通過小鴨自己學會了游泳、小鷹自己學會了飛翔的童話故事,滲透了自強自立的精神,鼓勵孩子自己去探索,引導學生要敢於創造。
3.經常性原則
在語文教學中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不可零敲碎打,要有計劃的堅持經常。品德教育要有一個過程,學生隨著年齡的增長,隨著閱讀量的加大,他們對事物就會有自己的認識和看法。這就要求語文教師在同一時間把知識的傳授、智力的開發、思想品德的滲透有機地結合起來,「教文教人」、「借事育人」,不斷用豐富的精神養料滋潤學生的心田。如:針對學生的實際情況,不同時期有不同的教育內容;注意做好個別學生教育工作;定期到社會大課堂中吸收「養料」等。總之,要持之以恆,方能奏效。
二、小學語文教學滲透思想道德教育的途徑
1.在語言文字的訓練中滲透思想道德教育
文章是作者思想感情的外在物化,情動辭發;欣賞文章時,應該由文入情,觀於目動於心。教學中,抓住字、詞、句,結合聽說讀寫的訓練,對學生進行扎扎實實地語言文字訓練,引導學生進入作者的內心世界,與作者同喜同悲,同愛同恨,產生情感上的親近感和認同感。這樣他們就樂於接受作者所講的道理,就自然地受到文章主題思想的影響。
讀是閱讀教學中最經常最重要的訓練,教學中我通過靈活多樣的形式指導學生讀,使他們讀中明情,讀中悟理。在學生充分與作者感情契合後,要指導他們反復誦讀,從容回味,使學生頭腦中浮現出優美景物,讀出自己由衷的喜愛與贊美之情。這種影響是潛移默化的,雖不直露張揚,卻更持久有效,如春雨無聲無息,深入孩子們的心田,滋潤他們幼小純潔的心靈。
2.在學生的情感體驗中滲透思想道德教育
小學生的認知以感性認識為出發點,小學語文教材中則蘊含著真摯豐富的情感。教學中注意創設情境,以情引人,以情動人,以情感人,讓每節課堂教學都成為學生的一次情感體驗過程。而有情就會觸動學生的心靈,促使其產生學習的內驅力,去尋根求源,探索情感產生的原因。由情悟理,由情明理,情感體驗的過程進而也成為學生由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認知過程。這樣教學,課堂自始至終充滿動人的情感,使學生情趣盎然地經歷閱讀過程,在強烈的感染中產生情感共鳴,感動於熱愛祖國和崇尚民族精神的情境之中。
3.在學生的行為習慣養成教育中滲透思想道德教育
公民意識、愛國意識等思想政治教育是德育的非常重要的內容,但決不是它的全部內容,德育教育還有一個必不可少的內容——學生行為習慣的養成教育。小學階段,特別是低年級是對一個人行為習慣影響最大的一個時期。而一個人行為習慣的養成取決於其本身的道德素質和心理素質。教學中,我充分發揮小學語文教材所負載的德育功能,抓住教學中的一點一滴,抓住學生的一言一行,加強對學生的道德素質教育和心理素質教育,進行全方位的德育滲透。
4.滲透思想道德教育,注意與學生實際情況相結合
現在的小學生大多為獨生子女,一方面他們擁有優越的物質條件,知識豐富,富有想像力,思維活躍;另一方面,由於他們全家寵愛集於一身,長於溫家暖房,少經風吹雨打,又大多比較自私,依賴性強,意志不堅強,心理承受能力差,不會與人交往相處。教學中我結合這種情況,增強滲透思想道德教育的針對性和目的性。結合學生實際,有兩個層面的意思:一是結合學生實際理解內容,並圍繞學生實際情況確定滲透德育教育的側重點;二是結合實際,引導學生自覺用受到的思想道德教育指導自己的行為,把德育落實到實處。
5.在語文教學改革中滲透思想道德教育
以往,在應試教育的重壓下,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發生畸形變異,教師不是主導而是主演,學生不是主體而成了學習的「奴隸」,以致陷於費時低效的窘況,滲透德育多流於空泛,成了一句空話。如今,在素質教育思想的影響下,我們努力探索教學中滲透德育的新方式、新方法,大膽改革,利用多種手段調動學生的重要性,自覺學習知識,主動接受教育。
⑤ 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思想教育
新課程標准指出:小學語文是義務教育中的一門重要的基礎學科,不僅具有工具性,而且有很強的思想性。小學語文教學目的之一是在聽說讀寫訓練的過程中,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品質教育。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心理品質等方面的教育內容蘊藏在語言文字之中。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應依據語文教材的特點,充分利用滲透手段,通過潛移默化熏陶感染,對學生加強思想教育,對於不同的教材,運用不同的方法進行教育,使語文課真正成為教書育人的陣地。文章結合教學實踐,主要探討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滲透思想教育的方法。
一、品析詞句,配合說練,滲透思想教育
品析詞句,理解教材中的課文用詞、語言,選擇合適重點詞句,會使學生深入理解文章的語言美,同時豐富語言積累並逐步感悟。學《鋤禾》這首古詩時,我抓住「粒粒皆辛苦」一句中的「辛苦」這個詞,師生共同討論:碗里的飯是怎麼來的?通過討論,學生知道農民伯伯耕地、耙地、播種、施肥、澆水、鋤草、收割、脫粒,最後媽媽做成飯,不知要經過多少人的辛勤勞動,才能吃到香噴噴的飯,從而懂得糧食來之不易,要愛惜糧食。緊接著我又出示三幅圖讓學生口述作文,使學生把懂得的道理應用到實踐中去。第一幅圖上畫的是一個小朋友正在和媽媽一起吃飯,第二幅圖是小朋友把米粒撤在桌子上媽媽讓他背《鋤禾》,第三幅圖是桌子上沒有米粒了。學生看了圖後就會練習口述:小朋友背完《鋤禾》後,媽媽給他講愛惜糧食的道理。這個小朋友聽後想:是啊,每一粒糧食都來得多麼不易!我應該愛惜糧食。於是,他把撒在桌子上的米粒一粒一粒拾起來。就這樣,學生在理解語言文字內容的同時,思想上受到了感染,感情上受到了熏陶。
二、創設情景,培養想像力,滲透思想教育
愛因斯坦說過:「想像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是概括著世界上的一切,推動著進步,並且是知識的源泉。」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創設教學情景,激發學生進行想像,對學生的身心素質的全面發展,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通過續編故事,既培養了學生的想像能力,又使學生從中受到了思想教育。課堂上這樣創設情景對培養學生的想像力有非常好的效果。
三、剖析內心,培養思維能力,滲透思想教育
思維能力的發展是在思維過程中實現的,而學生思維活動的正確展開,有賴於教師積極的引導。聽《英雄爆破手》故事,「導火線快要燒完了,爆破筒就要爆炸了,陶紹文還是使勁地頂著」,講到這兒,我啟發學生思考:在這萬分危急的時刻,陶紹文會想些什麼?通過思考和老師的啟發誘導、講解,學生理解到:當時陶紹文想:不炸碉堡,部隊不能前進,整個戰斗不能勝利,為了祖國,為了人民,為了勝利,犧牲自己年輕的生命也是值得的,他想到的是祖國、是人民、是戰斗的勝利,唯獨沒有他自己。通過對人物行動思想的剖析,使學生深刻體會到英雄人物崇高的精神境界,從而讓學生在感受人物形象中受到教育和感染,立志向英雄學習,聯系生活,開拓視野。又如學了《童年的發現》一文後,我啟發學生想一想,我們每個人都有著愛觀察的眼睛和會思考的大腦,自己在哪方面有所發現,寫成小日記記錄下來。這樣的作業,把學生的胡思亂想以書本上所學知識為引子,引導學生做科學的猜想,從而培養他們熱愛科學,勇於探索的精神。作業要和生活巧妙聯系,還可以利於特定的節假日,如母親節、教師節、重陽節等給孩子們留愛心作業,讓他們做賀卡,做小製作送給親人或老師。同時,讓學生關注有益的教育類節目,如看《開學第一課》《感動中國》等也不失有好的作業形式,為學生的全面發展奠定基礎。
四、誦讀重點句,學習刻苦精神,滲透思想教育
誦讀語文中有關刻苦學習的句子,進行思想教育,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如:「達?芬奇聽了老師的話,用心地畫雞蛋,畫了一張又一張,每張畫上都畫了許多不同形狀的雞蛋」;「爺爺說的話是真的嗎?這孩子一夜沒睡好,幾次起來看星星」;「聶耳把冬衣賣了,買了小提琴自己練,他拉琴時常常入了迷,忘了周圍發生的一切事情」。這些句子要求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誦讀幾遍,達到經常用他人刻苦學習的精神鞭策自己,從而努力學好文化知識,提升思想認識。
五、展開討論,提高明辨能力,滲透思想教育
當前很多老師只重視基礎課,語文的教學忽視思想品德教學,往往是老師在課堂上講,學生在下邊聽,一節課講完了,課本往書包里一塞,萬事大吉。雖然道理也聽懂了,但怎樣把道德認識和道德情感落實於行動,那又是一回事。我們培養的人是德、智、體全面發展的,不光要智育好,更重要的是品德好。如學《我的哥哥》一課,我結合課文內容,提出討論題:「哥哥買電影票老老實實排隊傻不傻?」「犯了錯誤,做了錯事,只要別人不抓住,我就不承認,這樣對不對?」「自己省吃儉用省下錢幫助別人這樣是不是傻的表現?」通過激烈的討論,各抒己見,使學生能多方位、多角度思考,明辨了是非,作出道德判斷,樹立了榜樣,改正了缺點,提高了認識。討論的過程也就成了學生受教育的過程。
總之,作為一線教師應認識到,教育的任務不是單純地傳播知識,而應是注重人的各方面素質的培養。在語文教學中滲透思想教育,教師應做到合理靈活運用教材,多方結合,充分發揮學科作用,不斷滲透思想教育,讓學生成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新一代有用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