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語言文字 > 中學語文教學設計怎麼寫

中學語文教學設計怎麼寫

發布時間:2023-02-17 22:42:48

㈠ 怎樣進行初中語文課程設計

教學設計是一個系統工程,做好教學設計需要有正確的教學理念,如以學生為本、語文學習本質是一個言語實踐活動等;還需要學科的基本知識,如排比這種修辭是怎麼回事,其結構有哪些類型,又如散文有哪些類型,不同類型的散文該用怎樣的方式閱讀等;更需要一些基本的設計技能與方法,如學情分析、教材分析、確定教學目標、設計教學流程、設計教學反饋等。下面就選擇其中幾個關鍵點來談談語文課堂教學設計的要領。
一、以課程觀統領一節課的教學設計
以往,教學設計常常是教師對某一篇獨立的文章教學點和教學流程的理解。近年來,有關教學設計的討論有了新變化,許多研究者和語文教師已經意識到,語文課堂教學設計不應該只是針對一篇文章或一次作文的教學,語文課堂教學應該走向課程化,這就要求教師在設計課堂教學時,至少要考慮並能回答以下幾個問題:
教師是否知道這個階段(如初中階段、高中階段,或一個學年、一個學期、一個單元)的語文課程目標由哪些關鍵點構成?這些關鍵點是如何排列的?這堂課的學習目標是什麼?我選擇的目標相對集中嗎?這些思考回答的其實是「教什麼」的問題。
教師想通過哪些學習活動來落實這個關鍵點,使學生獲得這些知識技能、過程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等,達成設定的某個目標?這些學習活動之間、這些活動與學習目標之間有內在的邏輯關系嗎?學習目標的達成是不是通過具體的教學活動過程自然而然地得到實現?這些思考回答的其實是「怎麼教」的問題。
學生的言語技能、思維等是否受到這節課的影響,在這堂課上可能有哪些收獲?這些收獲與教材所隱含的主要價值與教師課堂設計的出發點是否一致?學生獲得這些知識是不是有較高的效率?這些思考回答的其實是「教得怎麼樣」的問題。
如果一個教師在上課之前仔細考慮了這些問題,並有了自己的初步答案,上課過程中能緊緊圍繞這些問題展開,在課後反思中,能經得起這些問題的檢核,這說明他基本上具有了課程意識,已經達到了在課程層面上的專業自覺。對於一個語文教師來說,達到專業自覺不是指一般的教師素養有多高,如對學生有愛心,掌握了豐富的語言文學知識,能背得出教育學、心理學的概念,對各類文章有敏感的判斷力,有出色的表達能力以及對課堂的控制能力等。而是應該對語文課程內容和實施過程具有理解、判斷和把握的能力。唯其如此,他那些語文知識表達能力才會有用武之地。反之,如果沒有一個課程層面的自覺,他熟記的那些理論、概念、語文知識提問技巧,可能就是一些華麗的碎片,單看起來炫人眼目,放在一堂課中則可能暗淡無光,有時還會互相沖突,起到相反的作用。
課標、教材、學生、教師等諸因素應該在我們的教學設計中成為一個支撐整體。
二、以實實在在的學情分析作為起點
其實,人們都知道學生是教學活動的主體,一切教學活動的實施都是為了促進學生的學習與發展。「教學設計以教學過程為其研究對象,用系統方法分析參與教學過程的各個要素,尤其著重分析學習需要、學習內容和學習者的特徵等方面的內容。」但是分析學生情況是一個復雜的課題,首先,學情內容比較龐雜,涉及許多方面,而了解分析學情的方式也多種多樣,很難落實為常規的具體的做法。其次,學情是課堂效果的影響因素之一,但並不是全部。也就是說,有時候,學情對教學效果的好壞有直接的關系,有時候又看不出直接關系,不能作為課堂的評價依據,正因為如此,雖然大家都知道掌握學生情況的重要性,但在備課中,這一問題卻常常被部分教師所忽略。
下面就「學情」的內涵展開一些討論,大體說來,可以從三個方面分析學生情況:
(1)學生的基本信息,包括這屆學生整體的代際特點以及這個班級的基本風格。如這一年齡段學生的知識結構、閱讀狀況、思維方式、情感表達方式、個性心理特徵、學習需求、認知風格、興趣愛好、對社會問題的關注熱點。總體上說,是社會、時代的特點投注於年輕人、通過「這一群」人反映出來、又與學習活動有關的特質。
(2)與該單元教學內容有關的信息,包括學生對課文所涉及的年代、社會背景的了解程度,對課文體現的價值觀、情感色彩及審美傾向的認同程度,對該話題的熟悉與敏感程度,對該教材語言習慣的接受程度。例如,學習《背影》,是否熟悉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的社會背景甚至交通條件,就直接關繫到對課文的理解;與該單元學習內容相關的學科知識、基本技能的准備情況等。例如,若是散文的教學設計,教師須知道學生以前學過哪些著名散文,他們可能了解哪些關於散文的知識等。這些信息都是很重要的。
(3)用於課堂教學組織的學習信息,大的方麵包括班級常用的學習方式、學習習慣、班級風格;小的方面諸如班級學生名單、座次、學習小組情況、學生之間的關系;學生在不同學科的表現、學生的個性特徵等。這類信息,可以供教師選擇適當的教學活動,豐富課堂教學手段,完成課堂組織和調動。例如,某校有個很有個性的學生,他讀書較多,善於思考,但好發奇談異議,原來的一位語文教師怪他上課總喜歡打岔,便不太理睬他,他在課堂上也就越來越冷漠。後來換的一位教師,了解了他的情況,在討論時,教師有意識地讓他做總結發言,不僅調動了他本人課堂參與的積極性,又常常能提升課堂討論的層次,這樣,上課的阻力變成了動力。這就是根據學情來優化教學組織的成功例子。
學情有許多內涵,在針對一節課或一篇課文的設計中,教師不可能把所有情況都當作考慮重點,因此,判斷學生哪方面的情況可能會對這節課的學習產生重要影響就顯得至關緊要。
三、確定具體明確、相對集中的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定位,也就是通常所說的「教什麼」,這是保障課堂教學效率的基本元素。也正是在這點上許多教師無所適從,導致語文課「少慢差費」的現象依舊嚴重存在著。總的說來,當前語文教學目標的錯位,甚至目標的錯誤在我們的語文教學中還是存在的。例如有教師教魯迅的《風箏》,開個「何為好的教育」的辯論會,或者展示一些工藝精美的風箏圖片,引導學生回憶自己放風箏、看風箏的情景,這顯然更是遠離了文本。更有甚者,教《愚公移山》要來個愚公很愚的批鬥會,全然不管這是一篇寓言故事。
教學目標大而空,也是教學目標設計的一大問題。華東師大教育系曾對一所重點中學所展出的35份教案作過一次統計:「發現5份無目標陳述,其餘30份陳述目標常使用的詞語是『掌握』『了解』『培養』『理解』,這些詞語所表達的教學意圖是含糊的。」
教學目標多而雜,是教學目標設計中的另一個問題。一般來說,一堂課最好有一個集中的教學目標,便於教師組織教學,也利於學生集中學習和掌握。有老師從三個維度來撰寫教學目標,每一個維度寫3~4點,合計下來超過十點,試想,一節課40~45分鍾,做一個簡單的除法就知道這些目標是否能夠實現。目標多了固然不行,目標雜了更不可能實現,東一榔頭西一棒槌,教學思路容易亂,學生也無所適從。當然,每一個教學板塊可以設一個分目標,但這些小目標、分目標,都要圍繞全課統一明確的貫穿線索,指向總的目標,共同形成一個清晰的認知結構。
閱讀教學在語文教學中佔有很大份額,閱讀教學目標的選擇目前大概有以下三種基本做法:
(1)重在理解課文介紹的內容,也就是通常所說的「教『教材』」。這種設計以課文內容為教學內容,以幫助學生理解、掌握課文「說了什麼」為主要目的。例如課文是議論文的,教學內容就是「理解題目含義,概括段落大意,領會文章的主旨」;課文是記敘文的,教學內容就是「梳理文章寫了什麼人、記了什麼事、描寫了什麼景物、抒發了什麼情,體會這些景物有多麼美、人物有什麼品德」;課文是說明文的,教學內容就是「介紹了對象的哪些方面,突出了什麼特點」。
近年來,隨著新課程觀的接受過程,「教『教材』」式的教學設計已經受到了普遍的質疑。但辯證地看,「教『教材』」其實是一種接近於傳統教學方法的設計,它本身具有兩面性,不可一概而論。因為語文學習具有價值多重性,有的課文(教材)內容不僅有價值,還可能是核心價值。至少,具有思想文化內涵的經典,思想價值突出而文體與表達特點不突出的,如《論語》等,就不妨把其「內容」列為主要學習對象;另外,以介紹語文知識和表達技能的課文如朱自清的《經典常談》,也不妨主要學其內容。
當然,有些課文的內容,只要學生有基本的識字理解能力,他們一看就能明白,這一類文章的教學目標,如果僅僅定位在「明白文章說了什麼」,教學價值就很有限。因此,不管什麼類型的課文,最好還是能兼顧「內容」和「形式」,讓學生在了解「寫了什麼」的同時,還能明白「為什麼要這樣寫」以及「怎樣寫的」。
(2)通過一篇課文,學習讀文章、揣摩思考問題的路徑,領會文章的寫法,也就是「用教材『教』」。經過多年的浸染,今天,「用教材『教』」而不要「教『教材』」的觀念差不多已經被絕大多數語文教師所接受,但在日常的教學設計及教學實施中,能自覺做到「用教材『教』」的教師並不多見。可以說,「用教材『教』」的難度不在觀念,而在於具體操作,即如何藉助一系列教學活動,把「用教材『教』」的理念落到實處。我們不妨依據下面幾點來嘗試:
教材、教參里明示過的特點或知識;
屬於某類文體中公認的典型的語言表達方面的知識,不能是自己杜撰的知識;
在這篇課文里屬於比較突出的核心性的表達特點,不能牽強和湊數;
以前的語文課中沒有學過、或值得重新認識的表達方面的知識,一般不要作簡單重復。
值得注意的是,語言特點有整體的、宏觀的,有中觀的,也有微觀的。一般來說,宏觀的容易空,微觀的容易瑣碎,對一節課或一篇課文的設計來說,以取中觀的特點作為教學內容為宜。
三種層次教學內容的差異面的例子:

不過,需要強調兩點,三種層次的大小是相對的,不要拘泥於概念;微觀特點雖然不宜作為主要內容,但是,在教學中,教師可以隨手提醒學生注意這些微觀的語言特點。
(3)以課文作為引子,借題發揮,討論社會問題。語文教學的主要教材是一篇篇課文,這些課文涉及的內容豐富多彩,如歷史、哲學、政治、藝術、自然,幾乎涵蓋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在閱讀這些文章的過程中,自然會產生各種各樣的感想和議論。如有的教師可能本來敏於思考、長於議論,自然也會把這種習慣帶到課堂教學中,以課文所涉及到的某個問題為焦點進行設計,引導學生深入探討歷史或當下的每個問題。
四、設計合乎學的邏輯的教學過程
「怎樣教」涉及到教學過程的設計、學習活動的選擇、教學技巧的運用等諸多問題。這里重點談談「教學過程」的設計。教學過程就是一堂課的邏輯結構,由一系列教學活動組成,就是將與課堂教學有關的教法與學法、教學內容和教學形式、教學目的與教學手段等各組成要素整合為一個以時間為維度的呈現順序,使得一節課中一連串的行為具有課程意義。
教學過程設計涉及哪些要素呢?在一節課的有限時間內,應該達到什麼目標?主要通過什麼途徑?以怎樣的步驟達成這些目標?這是教學過程設計要回答的核心問題,從不同角度分析教學過程可以有不同的區分:
從時間流程的角度,教學過程設計要考慮導入、學習准備、學習主活動、總結鞏固等階段;
從活動主體的角度,教學過程設計要考慮教師活動、學生個體活動、學生互動、師生互動等;
從教學行為的角度,教學過程設計要考慮教師講授、讀書、問答、小組討論、評價等;
從課堂節奏的角度,教學過程設計要考慮節奏的快、慢,鋪墊、高潮、調整、結束等;
從達成的目標來分,教學過程要考慮知識與技能目標、過程與方法目標、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維目標的匹配;
從教學質量和效益的角度,教學過程設計還要考慮「哪些學生在哪些問題上應做多少事情、可能做成多少事情」等不同的可能與相應的活動流程。
教學過程設計,就是將上述各要素整合為一個有機的、以一節課時間為單位的教學流程圖。這個教學流程,應具有一定的結構,體現一定的節奏,符合學生語文學習的基本規律。「結構」就是「把一堂課分成幾個不同的板塊或環節,主要板塊的學習目標相對集中,板塊之間有清晰的內在邏輯」;「節奏」主要是指板塊或活動之間應體現輕重緩急、高低起伏的變化,以適應學生注意力和情緒上的變化。
按照這個規律,設計一堂課,也應該把它分成前後幾個部分或板塊,這是教學設計的第一步。一般來說,劃分教學板塊應考慮如下幾方面:
活動板塊不宜太多;
每個板塊的功能明確、指向集中;
不同板塊之間邏輯關系清晰,指向這節課總的教學目標;
設計貫穿全課的主問題,使教學活動形成一條主線。
一節課一般在40~45分鍾左右,從上課伊始到下課鈴響起整節課上,學生的注意力難以一直保持高參與度,學習的內容之間也有一些區別。這些特點都要求我們一定要把一節課劃分成許多段落,但一節課的時間總體又有限,不能切割太碎,否則也沒有相對獨立的時間完成某些教學任務。一般來說。一堂課以分為2~4個板塊為宜。
從許多教師的教學設計中可以看出,有兩種傾向是比較普遍的,一是教學過程不分板塊,一口氣到底,學生沒有喘息的機會;二是時間分割太碎,活動太多,學習任務太雜,沒有停下來集中學習的時間。尤其以後一類為多。許多教師總認為,教學若不涵蓋該課文里的所有內容、不涉及有關知識,心裡就不踏實。實際上,教學活動彼此之間的關聯性很低,很難形成清晰有效的學習脈絡,而游離狀態的破碎信息穩定性比較差,很容易被遺忘。
每個活動板塊都有明確的教學目標,這是教學設計的第二步,但僅僅如此還不夠,為了增加教學活動的關聯性,還應做到環環相扣,即前一個活動是後一個活動的基礎或前提,後一個活動是前一個活動的深入與發展,這是教學設計的第三步。
設計主要活動板塊是教學設計的核心,也是完成一堂課任務學習的主要保證,如何保證這個教學活動的有效性?可以設計一組相關聯的問題,形成活動主線。這是教學設計的第四步。
在此基礎上,教師可再根據各種因素判斷各個環節可能遇到的具體情況,去豐富教學設計的細節,使一堂課的教學過程由宏觀框架到具體細節、由模糊到清晰,一步步趨於成熟。
五、設計合宜的作業,落實學習反饋
作業設計是教學設計中的一項重要因素,但是,不少老師對作業的教學價值認識不足,在作業的設計與布置上比較隨意,往往形式大於內容,對作業量的要求考慮大於對質的追求,缺少有效設計作業的意識,這是不利於提高教學成效的。作業設計需要注意以下幾點:
1.作業內容需要指向教學目標
無論是課堂作業還是課外作業,它首要的作用就是促進學習內容的保持與遷移,所以,教師設計作業時,第一個關注點就是作業內容與教學內容是否一致。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是否一致,學生的學與對學生的評價是否一致,這是考量教學是否有效的關鍵標准之一。
2.適合不同層次的學生
為了學生的全面發展,為了全體的學生,這是新課程的基本指導思想。作業設計也應該考慮到全體學生的不同層次需求。作業的難易度、作業量,乃至作業的形式,教師都應該精心設計。蘇霍姆林斯基指出,「對家庭作業的個別化應當予以特別的重視。如果教師不給某些學生布置一些個別性的作業,那就說明他沒有研究過每一個學生的力量、可能性和能力」。魏書生在《教師課上「十條」》中的第八條強調:「一堂課要留有三種不同類型的作業題,讓學生按照自己的學習情況選擇完成。」這兩位教育專家從不同的角度闡述了作業的難度等作業設計的針對性問題。
3.作業形式最好能豐富一些
學生的情況是不一樣的,這種種的差異對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同認知風格的學生對學習內容、學習材料、學習活動形式等都有不同的偏好。不同形式的作業可以更好地滿足不同認知風格學生的學習需求。
4.要求具體、表述明確
作業是布置給學生做的,很容易因為理解障礙而影響學生對作業的感情色彩與投入。在內容上,作業應向學生提出指向明確、要求具體的任務,不要出現籠統、空泛的要求。具體說來,大概有以下幾點:
明確作業涉及的范圍,如讀一段、讀一篇、讀一冊,還是做其他事情;
規定或建議採用的方法,如上網查閱資料,向父母做調查、小組討論、做批註等;
作業過程具有可操作性,如布置小組討論,應要求幾人一組,是否選出討論主持、記錄人、匯報人等;
作業質與量的要求,如完成時間、作業的字數,應盡量有明確要求;
發布、交流的方式,如網上發布,還是口頭交流等;
評價的依據,大體給出評價標准,以便學生按要求做得更好;
激勵的辦法,告訴學生可能獲得何種獎勵,會激發學生作業的積極性;
在語言表述上,作業要盡量做到句式簡短,表意明確,不能出現含糊不清甚至有歧義的詞句,否則,會讓學生無所適從。
5.適合教師檢查批閱
一般情況下,一位語文教師總是需要教授兩個班級的語文教學,不少語文教師還要擔任一個班的班主任。加上備課、改作業、與學生談心、家訪等日常事務,工作量都不小,如果作業很難批改,勢必會影響教師的工作狀態,甚至會影響教師的日常生活。實際教學中,也有教師面對沒有設計好的難改的作業敷衍了事的現象。例如,不少教師會布置「名著閱讀」的作業,可學生一旦寫好讀後感交上來之後,老師往往只給了一個「閱」字,或者含糊其辭地給出「優」「良」「中」一類的等第,缺少翔實的批改。幾次之後,學生得不到有效反饋,做起這樣的作業來往往敷衍了事。反思這一現象的出現,很大原因是教師對作業批改的工作量、批改方式等沒有進行設計,教師布置的作業很難批改,這樣的作業是起不到什麼訓練效果的。與其學生做起來沒勁,教師改起來馬虎,不如選擇有代表性的章節請學生摘錄點評,既有針對性,有利於批改,作業也就起到相應的作用了。
以上談的五點只是語文課堂教學設計這個復雜系統中的幾個方面,做好一節語文課的教學設計,還需要作好教材分析、設計好學習環境、學習媒體等,在這里就不一一展開了。當然,除了系統性之外,語文課堂教學設計還是一個螺旋式上升的過程。隨著對學生學習反饋的了解,教學設計會在反復修改中更適合教學的實際。

㈡ 高中語文教案範文

教案是指在教師授課之前,讓教師說案標、說教材、教學過程,說教法、學法及其理論依據,口頭表述一節課的教學設想的教研活動。下面是我精心為大家帶來的高中語文教案範文,歡迎閱讀。更多高中語文教案範文請關注實用資料欄目!

高中語文教案範文

教案是指在教師授課之前,讓教師教案標、說教材、教學過程,說教法、學法及其理論依據,口頭表述一節課的教學設想的教研活動。顯然,教案能夠展現出教師在備課中的思維過程,並且顯示出教師對課標、教材、學生的理解和把握的水平以及運用有關教育理論和教學原則組織教學活動的能力。

成功的教案,不僅層次清楚地說明了這節課怎樣教,而且簡煉精闢、順理成章地揭示了這節課為什麼這樣教。本文就如何使教案更深刻、更生動談幾點看法。

一、精心搜集和選用材料是使教案深刻生動的根基

課題確定後,你的教案能否深刻、生動,從而吸引人、說服人,那麼材料的搜集和選用是最關鍵的一步。否則,教案的內容不充實,只能顯示出一種淺薄,而缺乏一種厚重感。應依據哪些標准?選取哪些材料呢?

1.教學課標中的教學目標,教參對教材內容的分析。

2. 有關的教育教學理論及教學原則。

3.學生的起點行為情況。這包括學生原有的知識、技能、能力、學習方法、學習態度等非智力因素情況。

4.為了突破或分散本節難點,而需要的有關鋪墊材料。

二、削枝強干,錘煉教案內容是使教案深刻充實的保證

教案的顯著特點在於說理,即內容與說理的有機融合要體現在整個教案過程中。這樣,靠內容的充實和環環相扣,使教案具有科學性、邏輯性、深刻性。要給聽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必須做到“說主不說次”、“說大不說小”、“說精不說粗”。所以要對教案的內容進行錘煉,削枝強干。怎樣錘煉教案的內容呢?

1. 要具有清晰的結構

能抓住聽者心弦的教案,必須有一個經得起推敲的邏輯結構,要在注意把握教材自身內容聯系的條件下,組織好教案的結構。

2. 要確定明確的教學目標

依據課標、教材和學生實際,從知識、技能、能力、思想品德等方面確定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如果說教材是教案的“血肉”,結構就是教案的“骨架”,那麼,教學目標是整個教案的“靈魂”。也就是說,目標確定後,教案的整個安排,一切一切都要服從於教學目標,目標不能虛晃一槍,不能和教學內容脫節,還要具體、明確而全面。

3. 要分析准確重點難點

要結合教材的地位、作用、內容與學生的起點行為情況分析教材重點、難點,尤其要注意分析難點的位置、程度、成因和突破難點或分散難點的關鍵與措施,以及在難點的教與學中培養學生思維能力的策略。

4. 要採取有效的教學方法與教學手段

教學方法的選擇要有效,即要根據教材和學生實際選擇能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能有利於培養學生能力,盡可能適應學生個別差異的教學方法,即所選擇的教法能和學生心中的弦對准音調,能在學生心中彈奏。另外,教學手段的採取要從正確發揮教學作用,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出發。

5. 要設計有目標控制的,有啟發性的教學過程

為了確保既定教學目標的實現,在設計教學程序時,從新課引入——歸納小結,每一個環節的設計都要隨時注意教學目標的控制,要與教學目標相呼應。也就是說,使教學目標的控制必須落到實處,不搞形式,不搭花架,一錘一音,一步一印。著眼於各個環節去實實在在地完成任務。要依據教學目標對全部教學內容進行取捨,剪輯,逐一“審查”,該詳則詳,該略則略,主次分明,重點突出。

教學過程的設計,既要注意強化目標控制,又要注意具有啟發性,要始終面向全體學生,根據自己學生的實際水平,選擇恰當的教學起點、教學方法、教學手段去啟發引導,讓每個學生都能達到大綱規定的基本要求。

三、組成系統,形成說稿是形成課者思維模式的關鍵

將經過錘煉的教案內容按照它們的內在邏輯組合成一個完整的系統,在整理過程中使內容與說理有機融合,體現在整個教案中。這個過程,對於准備教案的老師來講,是對其大腦組合能力的錘煉過程。它需要而又使人得到的是認識能力的深化,尤其是對某些現象作出本質的揭示,從而使教案顯現出雄辯的本質力量和巨大的說服力;它需要而又使人得到的是思想的精確縝密、看問題的周詳全面,精當恰切。

它需要而又使人得到的是思路之敏捷,可以隨時捕捉一些現象迅速組合在教案的主體里,使之驟然生輝,發生效應;它需要而又使人得到的是情感的豐富,對學生對事物所含的情愫體察入微,移入字里行間輔助理念,以情感人;它需要而又使人得到的是邏輯的力量,把一節課的教學,如繭抽絲,層層剝落,展現內涵。總之,它需要教案者能加工處理成教案的各種要素,並使之相互關聯容納於教案范疇和軌道之中的思考能力和方式、方法。這種能力和方法是在教案講稿寫作實踐中形成和練就的,所以組成系統,形成說稿對於形成教案的思維模式起著關鍵的作用,也從而可使教案更加深刻、更加熟練。

四、 恰當的使用視覺材料是使教案生動精彩的階梯

並不是教案者在形成了教案的思維模式之後,他的教案就一定會精彩了。當然,教案者的語言(音量、音調、音速)及非語言(表情、目光、姿勢),都會影響教案的效果。應當強調,光靠說者單調的說,聽者處於被動接受信息的狀態,難免不“走神”,要抓住聽者的注意力,調動聽者的興趣,刺激聽者留下深刻的印象,並被說明接受,可靈活採用視覺材料恰當的組合在教案的主體中,將會使教案呈現生動、精彩的局面。

統計表明,聽者如果僅使用其聽覺的話,接受的信息在3小時後僅能保持70%,3天後僅能保持10%;聽者如果僅使用其視覺的話,其接受的信息處理3小時後只能保持72%,3天後,卻還能保持20%;但聽者如果結合使用視覺和聽覺的話,其接受的信息在3小時後能保持85%,3天後仍然能保持65%。可見視覺材料在教案中的重要性。所以在教案前還要設計出使用視覺材料的時間、手段。如將板書、投影儀、演示、實驗、特製的復合投影片,不同顏色的圖片、圖表、直觀教具,實物或實物圖的展示,多媒體等等,恰當的組合在教案中,可促進聽者思考,誘發聽者的參與意識,使之跟著說者的思路去理解教案的內容,從而會取得最佳的教案效果。

總之,只有有了這樣准備充分的教案,才能使您的教案既具有科學性、邏輯性,又具有說服力和感染力,充實、深刻、熟練、生動,給聽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教案中應遵循的原則

教案是教師用語言表達具體課時的教學設想及理論依據,也就是一位教師在獨立備課的基礎上,向其他教師或教研人員系統地說出自己的教學設想及其理論依據,然後由聽者評議,以達到相互交流、共同提高的一種教研形式。它是教師自身表態思維活動及心理、生理活動的綜合體現,是教師對教育學、心理學和教育理論的再學習、再深化、再提高的過程。

作為教案者不僅要說出“教什麼”和學生“學什麼”、“怎樣教”和“怎樣學”,更要從理論的高度說出自己為什麼這樣教和學生為什麼這樣學。因此,教案不僅能反映教師的教學功底,而且能體現教師的教學理論水平,是教師教學准備情況和整體教學水平的一個比較全面的綜合的外觀。

一、教案的內容

1、說教材。

就是要求教師依據《課程標准》,整體性地把握教材,要明確所教單元或教學內容在教年級、學期的教材系統中所處的地位、作用、重難點及確定的理由,充分說明這一點才能准確地把握教材的重點和難點,理清教學中前後知識聯系。

2、說教法

就是要求教師說出教學中所採取的方法和手段,以及採用這些教學方法和理論依據。教學要充分體現“雙自主”原則,要具有科學性、啟發、靈活性。教學手段要多樣化,體現直觀性原則。同時說教材還應突破重點、分散難點、分析疑點的具體措施。

3、說學法。

就是要求教給學生什麼樣的學習方法,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達到學會學習、開發智力的目的。說學法要結合教學目標、教材特點和學生年齡特點,教給學生適合的學習方法,使學生能恰當地運用學習方法,實現學習目標。

4、說教學過程。

它包括簡明扼要的板書設計、生動形象地簡筆畫,過渡自然的教學環節,清晰的教學思路和逐步推進的教學層次。等。

5、說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就是課堂教學所要達到的目的,是一堂課的出發點和歸宿。它包括知識目標、能力目標和德育目標三個方面。教學目標的確定必須依據《課程標准》的要求,課時教學優生學任務及教學對象的實際等幾個方面。

應注意的幾個原則

1、科學性原則----教案活動的前提

科學性原則是教學應遵循的基本原則,也是教案應遵循的原則,它是保證教案質量的前提和基礎。科學性原則對教案的基本要求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A.教材分析正確、透徹。教案中,教師不僅要從微觀上弄清弄懂各知識點的內涵和外延,做到准確無誤,更重要的是要從宏觀上正確把握本節課教材內容的在本學科、本年段的地位、作用以及本課內容的知識結構體系,深刻理解各知識點之間的聯系。

B.學情分析客觀、准確,符合實際。教案中教師要從學生學習本課的原有基礎和現有困難兩個方面分層次的、客觀、准確的分析學情,為採取相應的教學對策提供可靠的依據。

C.教學目的的確定、符合大綱要求、教材內容和學生實際。教學目的包括本節課的總目標與具體的基礎知識目標、發展智能目標和思想教育目標,其確定都要與教材分析和學情分析保持高度一致,並且要有切實可行的落實途徑。

D.教法設計緊扣教學目的、符合課型特點和學科特點、有利於發展學生智能,可行性強。教案中,教師既要說清本節課的總體構想以及依據,又要說清具體的教學設計,尤其是關於重點、難點知識的教法設計的構想及其依據,使教法設計思路清晰、具有較強的可操作性。

2、理論聯系實際的原則---教案活動的靈魂

教案是說者向聽者展示其對某節課教學設想的一種方式,是教學與研究相結合的一種活動。因此在教案活動中,教案人不僅要說清其教學構想,還要說清其構想的理論與實際兩個方面的依據,將教育教學理論與課堂教學實際有機的結合起來,做到理論與實踐的高度統一。

A.教案要有理論指導。在教案中對教材的分析應以學科基礎理論為指導,對學情的分析以教育學、心理學理論為指導,對教法的設計應以教學論和學科教法為指導,力求所說內容言之有理、言之有據。

B.教法設計應上升到理論高度。教師在教學實踐中,往往注意到對教法本身的探索、積累與運用,而忽略了將其上升到理論高度並使之系統化、規律化,因而淡化、淺化了教學實踐的功能。教案中,教師應盡量把自己的每一個教法上升到教育、教學的理論高度並接受其檢驗。

3、實效性原則

任何活動的開展,都有其鮮明的目的。教案活動也不例外。教案的目的就是要通過“教案”這一簡易、速成的形式或手段來在短時間內集思廣益,檢驗和提高教師的教學能力、教研能力,從而優化了課堂教學過程,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因此,“實效性”就成了教案活動的核心。為保證每一次教案活動都能達到預期目的、收到可觀實效,至少要做到以下幾點。

A.目的明確。

大體上,教案可用於檢查、研究、評價、示範等多種目的。一般來說,檢查性教案主要用於領導檢查教師的備課情況;研究性教案主要用於同行之間切磋教法;評價性教案主要用於教學評比、競賽活動;示範性教案同是為了給教師樹立教案的樣板,供其學習、參考。在開展教案活動前,首先要明確目的,也就是將要開展的是哪一類型的教案活動,以便做好相應的准備工作。

B.針對性強大。

這主要是針對檢查性、研究性兩種教案活動而言。檢查性教案一般來說主要針對以下問題:教師的工作態度、教師的專業知識、教師的教學能力、教師的教研能力;研究性教案應主要針對承上啟下的課節、知識難度較大的課節、結構復雜的課節以及同科教師之間意見分歧較大的課節等。只有加強了教案的針對性,才便於教案人和評說的准備和對問題的集中研究與解決。C.准備充分。教案前教案評說人要圍繞本次教案活動的目的進行系統地准備,認真鑽研大綱教材,分析學情,做到有的放矢。教案人還要寫出條理清楚、有理有據、重點突出、言簡意賅的教案稿。

D.評說准確。

評說要科學准確,指導性強。教案人說完之後,參加評說的人員要積極發言,抓住教學理論上的重大問題和教學中帶有傾向性、普遍性、規律性的問題進行重點評說。主持人還應該將已達成的共識和仍存在分歧的問題分別予以歸納總結,以便在教學中貫徹執行或今後繼續進行研究。

4、創新性原則----教案活動的生命線

教案是深層次的教研活動,是教師將教學構思轉化為教學活動之間的一種課前預演,其本身也是集體備課。在教案活動中,教案人一方面要立足自己的教學特長、教學風格。另一方面更要藉助同行、專家參與評說和共同研究的良好機會,樹立創新的意識和勇氣,大膽假設,小心求證,探索出新的教學思路和方法,從而不斷提高自己的業務水平,不斷提高教學質量。

應注意的問題

1、充滿激情,親切自然。

教案時要精神飽滿,充滿激情,要使所有聽課的人都能感受到激情的感染,使他們從表象上感到教案者對說好這節課的決心與自信心,從而引起聽者的共鳴。

2、擺正教案在學科教學中的位置。

教案最主要是說出教學方案設計的指導思想和理論依據,目的在於引導教師以教育理論指導自己的教學、提高運用教育理論的自覺性,它是教學過程的一個重要環節而非全部。

3、詳略得當,重點突出。

教案的聽眾不是學生,而是教師同行。所以,教案時不宜把每個過程說得太詳細,要重點說出如何引導學生觀察、思考、記憶及創新思維;說出培養學生學習能力,提高教學效果的途徑。

4、緊湊連貫,簡練准確。

教案的語言應具有較強的針對性---教師同行。語言表達要簡練乾脆,有聲有色,靈活多變,前後整體要連貫緊湊,過渡自然。

5、表現專長,突出特色。

要說出教材的教法有別於常規的特殊理解或安排,從而體現出執教者的教學專長和教學成果,突出教學特色。

㈢ 初中語文教案設計方案創意實用方案5篇

教學工作是一項創造性的工作。因此寫教案也就不能千篇一律,要發揮每一個老師的聰明才智和創造力,所以老師的教案要結合本地區的特點,因材施教。以下是我精心收集整理的初中 語文教案 設計方案,下面我就和大家分享,來欣賞一下吧。

初中語文教案設計方案1

教學內容

義務 教育 課程標准實驗教科書(語文版)語文 八年級 下冊第六單元

教學目標

(一)認知目標

1.了解有關《資治通鑒》的文學常識。

2.掌握文中涉及的常用文言詞語。

(二)過程和 方法 目標

1.能在熟練朗讀的基礎上,正確斷句和停頓。

2.通過理解文意,體會對話中的不同語氣,揣摩想像人物當時的神態和心理活動,進而分析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徵。

(三)情感目標

學生能夠懂得學無止境,學有益於人的完善和發展。

教學重點、難點

1.揣摩體會人物的語言特點,進而分析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徵。

2.聯系生活,讓學生真正領悟到讀書有益於人的發展和完善的道理。

教學過程

一、 故事 導入,激趣引讀

1.故事導入

三國時期吳國有位大將,名叫呂蒙。此人武藝高強,戰功卓著,深受吳王孫權的信賴。可呂蒙有個毛病:不愛讀書學習。孫權屢屢勸他多學點知識,可他每次都推三阻四的,還自以為自己一介武夫,讀書有何用?這回,孫權又來勸他了,結果怎樣呢?讓我們來看《孫權勸學》一文。

2.作品介紹

本文選自《資治通鑒》,題目是編者加的。《資治通鑒》是司馬光主持編纂的一部編年體通史,記載了從戰國到五代共1362年間的史事。司馬光(1019-1086),字君實,北宋政治家,史學家。(學生自主閱讀課文注釋。)

二、讀譯課文,理解文意

1.讀一讀

(1)認讀:讀准字音、停頓、節奏、表情,注意人物對話的語氣。

(2)全班齊讀。

(3)解讀:邊大聲朗讀課文邊根據課下注釋逐句理解課文大意,有不理解的,同桌可以相互討論。

(4)釋疑:交流討論不理解的語句。

(5)故事復述。

2.議一議

主要講了孫權勸呂蒙學習的故事,孫權為什麼「勸」,是怎麼「勸」的,「勸」的結果怎樣?請仔細揣摩 文章 中人物對話的語氣來談。

(1)卿今塗掌事,不可不學!」(語氣堅決果斷,神態鄭重嚴肅,既嚴要求,又充滿關心、期望,希望呂蒙能勝大任。語重心長,諄諄告誡。)

(2)「孤豈欲卿治經為博士邪!但……耳」(前一句表反問語氣,對呂蒙辭學有責備、惱怒之意,後一句則說得語重心長,言辭懇切,足見對呂蒙的關心、愛護。)

(3)「卿言多務,孰若孤?孤常讀書,自以為大有所益。」(從自己的切身體會來談,現身說法,神情激動,語氣殷切。)

(4)「卿今者才略,非復吳下阿蒙!」(既感到十分驚訝,又由衷為呂蒙的進步感到高興,驚異、贊許之態呼之欲見。)

(5)「大兄何見事之晚乎!」(表示感嘆語氣,並非對魯肅不滿,而是表現出呂蒙對自己才略長進後感到很自豪、自得。)

三、模仿表演,體驗 反思

1、模仿表演

請三位同學分角色扮演孫權、呂蒙與魯肅,然後進行對話表演。要注意模仿人物語氣,體會說話時人物的心境,演完後學生作點評。

2、體驗反思

這個故事給你有什麼啟示呢?

四、 總結 存儲,課外延伸

1、總結存儲

本文通過孫權勸告呂蒙讀書,呂蒙讀書後大有長進的故事,告訴我們學有益於人的完善和發展的道理。本文以對話為主,用不多幾句話,就使人受到人物說話時的口吻、神態和心理。

2、課外延伸

①解釋「吳下阿蒙」「刮目相待」並 造句 。

「吳下阿蒙」原指三國時期吳國大將呂蒙。意思是說人沒有學問的意思。現在多用在他人有了轉變方面,凡學識大進,或地位從低下而攀高了,以及窮困而至富有了,都可以用此語。

②寫一篇 讀後感 ,談談學了本文後你的體會。

③課後背誦全文。

板書設計

孫權勸學

《資治通鑒》

不可不學學習的必要性正面描寫

勸現身說法學習的可能性人物對話

結友而別魯肅的言行側面烘托

初中語文教案設計方案2

【教學內容】

選自義務教育課程標准實驗教科書《語文》八年級上冊第二單元

【教材分析】

魯迅先生的《阿長與山海經》所追憶的保姆,她是一個粗人,沒有 文化 、粗俗、好事,是一個很不幸的人。但她又是一個熱望一生平安的勞動婦女,質朴善良、熱心幫助孩子解決疑難。魯迅先生深情地抒寫了對她的真摯的懷念。教讀這篇文章,應引導學生學習本文選取典型事例表現人物主要性格以及詳寫與略寫相結合的寫法。了解敘述、描寫等表達方式,體會描寫的作用和方法,從而更深地感悟魯迅對阿長的深厚懷念之情,領會阿長性格中的純真美。

【教學目標】

1、整體感知課文,了解阿長這個人物形象及作者的感情

2、重點研讀買《山海經》的部分,體會語句的深層含義。

3、感悟魯迅對阿長的深厚懷念之情,領會阿長性格中的純真美

【重點難點】

1、學習本文選取典型事例表現人物主要性格的寫法。

2、領悟這篇回憶性 散文 的用雙重眼光看待人物和欲揚先抑的寫法。

【教具准備】錄音機、配樂磁帶、幻燈片

【課時安排】2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

1、說起魯迅,我想大家應該都不陌生吧!誰來 說說 魯迅?

2、在魯迅的童年生活中,長媽媽是個很有影響的、特殊的人物。魯迅沒有專門寫過回憶母親的文章,卻在他四十五歲那年,寫了這篇回憶性散文——《阿長與》。以紀念自己童年時期的一個保姆,可見對她的感情之深。(背景音樂)

讓我們滿懷深情地讀一讀課題。

3、讀了這個題目,你有什麼疑問?

(生質疑)

二、整體感知:

1、阿長究竟是怎樣一個人,她與《山海經》又有什麼關系,讓魯迅對他有這樣深的感情,讓我們帶著疑問速讀課文。

2、說說阿長在你眼中是個怎樣的人?

(生預設:無知、淳樸、善良、粗魯……)

3、師小結:

總之,阿長是個好人,但又不是十全十美的人,她是一個復雜的人。

三、拎出線索:

1、那麼這樣一個人,作者對她的感情怎樣呢?

2、自由朗讀課文,同桌討論:標出課文中表示作者對阿長感情變化的詞句。

(隨機板書:不大佩服——不耐煩——空前敬意——憎惡——新的敬意——懷念)

四、精讀買《山海經》部分

1、我們知道世上沒有無緣無故的愛,也沒有無緣無故的恨,從對阿長的憎惡到最後對她產生一生的敬意和懷念,態度發生了180度的轉變,而促使魯迅有這種變化的原因是什麼呢?

(給「我」買《山海經》)

2、輕聲朗讀課文19—29段,四人小組討論把最能打動「我」的 句子 找出來,說說理由,寫上旁批。

3、學生反饋

預設:

A、「過了十多天,……哥兒,有畫的『三哼經』,我給你買來了!」出示幻燈

(這句話充分表現了她對孩子的心思觀察的多麼細致,對孩子的願望多麼體貼,為了滿足孩子的正當願望又是那樣認真,鄭重其事。)

a 、齊讀這一句,最能觸動你內心情感的是哪幾個字?(三哼經)

b 、一個文盲,但卻能為「我」買來心愛的書,可見他是很關心「我」,在乎「我」的感受,正是從這三個字中,可以想像她都遇到了什麼困難?(生想像,並指名說)

c 、阿長為「我」買一本書可謂是歷盡千辛萬苦,但他總是把痛苦六在自己心中,而把喜悅傳達給我,哪位同學願意用朗讀把阿長的喜悅傳達給我們?(生讀——生評價——生再讀——再評價)

B、「似乎遇著了一個霹靂,全體都震悚起來了。」出示幻燈

a 、此時,我的心情如何?程度有多深?能把這種感覺讀出來嗎?(生讀)

b 、如果換做是「我」的父親或是母親為「我」買來《山海經》會有這種感覺嗎?為什麼?

c 、當阿長來問《山海經》是怎麼一回事時,「我」是怎樣想的,為什麼這樣想?

(生反饋)

d 、師小結:正是因為這是令我念念不忘的書,而且是我一直不以為然的阿長為我買的,使我對他產生的新的敬意。

C、「這又使我發生新的敬意了,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卻能夠做成功。她確有偉大的神力。」出示幻燈

a 、齊讀,為什麼說長媽媽具有偉大的神力?

b 、在你的童年生活中,有沒有這樣的一種體驗?

(生自由暢說)

c 、到底是什麼讓長媽媽有這樣偉大的神力呢?

(善良、純朴、關心孩子)

d 、朗讀指導

e 、師小結:

正是這種善良、純朴的優秀品質,讓製作粗拙的《山海經》成了我最為心愛的寶書,而且影響了我的一生,讓長媽媽成了「我」最懷念的人。

五、情感升華

出示幻燈:「仁厚黑暗的地母啊,願在你的懷里永安她的靈魂!」

1、指導朗讀

2、此時你還聽到了魯迅怎樣的心裡話,請用自己的語言為課文換一種結尾。

(生練筆)

3、小結:

是啊,這樣一個純朴善良的人,怎不讓人產生敬意和懷念呢!而這篇文章凝聚著魯迅對長媽媽的全部情思,寄託了魯迅對善良人的衷心祝福。

六、布置作業

在魯迅先生的眼裡,長媽媽和《山海經》是密不可分的。可以這樣講,沒有長媽媽就沒有渴慕已久的《山海經》。所以,這四本書就成了「我最為心愛的寶書」,以至得到《山海經》後,連「謀害隱鼠的怨恨,從此完全消滅」。

1、隱鼠一事,文中出現了好幾次,這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呢?(下發材料)

教師讀《狗?貓?鼠》的片斷。

2、《朝花夕拾》原名《舊事重提》,是魯迅的散文集,收入的十篇文章,大都是回憶童年、少年生活的。寫這些文章時,魯迅已40多歲了,所以取名為《朝花夕拾》,含義是:早晨的花晚上拾取。希望同學們能抽出時間去讀一讀。

3、認真研讀《阿長與山海經》裡面的其他故事。

初中語文教案設計方案3

【背景分析】

1、教材分析:

《三峽》節選自《水經注》,是我國南北朝時期地理學家酈道元所作的一篇寫景散文,它以簡潔凝練、富有概括力的語言,簡單勾勒了三峽峰巒重疊的景觀,並用濃墨重彩描繪江水四季的變化以及與之相伴的萬千氣象寫山,突出連綿不斷、遮天蔽日的特點寫水,則描繪不同季節的不同景象如夏季的水流迅疾,春冬的清冽明麗,秋季的空靈肅殺

文章富有詩情畫意,樸素自然,意味雋永

2、教學設想:

文言文教學在促使學生學習語言知識的同時,要有意識地增強學生的文化積淀,充實文化底蘊,培養審美意識和審美情趣新《課標》要求:「誦讀古代詩詞,有意識地在積累、感悟和運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賞品位和審美情趣」

本文是一篇優美的寫景散文,語言精煉,意境優美,猶如詩詞一般,完全可以把它當作詩詞來學因此,教學本文,除了讓學生掌握基本的文言實詞、虛詞和文言句式外,重要的是,在品讀和賞析中了解三峽的自然景觀,感受三峽的自然美,體會作品的意境美和作者的情感美

3、 教學方法 :

①藉助多媒體進行教學

②加強對文章的朗讀、欣賞、體味

4、課前准備:

①布置學生預習:反復朗讀課文,藉助工具書並結合課本註解,了解課文大意,並劃出難以理解的詞句

②要求學生在網上搜集有關三峽的資料(地理的、歷史的、文化的、經濟的、政治的等等),並將搜集到的資料提供給老師,由教師選擇應用於備課之中

③教師利用遠程教育網路下載相關圖片、視頻文件、文字材料,以製作課件、編輯拓展閱讀訓練題目

【教學過程】

一、課堂導入

(伴隨著背景音樂,多媒體展示一組與「三峽」有關的圖片:自然風景圖片、三峽工程圖片、各種字體寫成的《早發白帝城》書法作品)

師伴隨變換的畫面解說:長江孕育了中華豐厚的文化,而長江上的三峽,則以它迭出的奇境、變幻的四季、涌動的波濤、聳峙的山巒,激發了古今文人畫家無盡的靈感和情思,從而創作了無數不朽的藝術作品今天,我們就學習其中的一篇文學作品——酈道元的游記散文《三峽》

(多媒體顯示課題)

二、了解相關資料

(多媒體顯示下列互聯網搜索到的材料)

1、三峽:瞿塘峽、巫峽、西陵峽的總稱,在長江上游重慶奉節和湖北宜昌之間

2、作者:酈道元,北魏地理學家,撰《水經注》

3、《水經注》:酈道元收集有關全國水道的記載,並結合自己的游歷見聞為《水經》(魏晉時代無名氏所著,一部記載全國水道的地理書,記錄非常簡略)作的注釋該書以《水經》為綱,詳細記載了一千多條大小河流及有關的歷史遺跡、人物掌故、神話 傳說 等,是我國古代面、最系統的綜合性地理著作,文筆絢爛,語言清麗,具有較高的文學價值

三、朗讀課文,粗知文意

1、(多媒體播放配樂配圖的課文朗讀)

學生聽課文的朗讀,在聽讀中體會文章的語言美和內容美

2、教師提示生字的讀音和句子朗讀的節奏,學生再進行朗讀體會

3、教師提示本課需重點掌握的字詞(多媒體顯示下列內容)

l生字:闕(quē)嶂(zhàng)曦(xī)巘(yǎn)屬(zhǔ)引哀轉(zhuǎn)

l通假字:略無闕處(「闕」通「缺」,空缺)

l一詞多義:自三峽三百里中(在)

自非亭午夜分(如果)

l重點實詞:沿泝阻絕乘奔御風哀轉久絕素湍綠潭

四、品析課文,領略美景

(六)課文內容結構分析:

教師提示:課文五個段落,分別從「山」和「水」兩個方面來表現三峽的優美壯麗景色

教師提出問題,學生分組討論

①第一段圍繞「山」來寫景,突出了山的什麼特點?

②後四段以「水」為核心來寫景,是從哪些方面來寫的?各表現了景物怎樣的特點?

③作者描寫景物,不但有形有色而且有聲有情,請你找出表現形、色、聲、情的關鍵詞語,並認真體味

師生總結(多媒體顯示板書)

中心景物景物特點

山————連綿不斷、遮天蔽日

夏——夏水襄陵、沿泝阻絕

水春冬——清榮峻茂、良多趣味

秋——林寒澗肅、高猿長嘯

2、品析美景,領會美情:

讓學生根據對課文內容的理解,結合例句,用「三峽的美,你看,」的形式說一句話

(多媒體展示例句:三峽的山美你看,七百里三峽,兩岸都是連綿的高山,幾乎沒有中斷的地方,重重的懸崖,層層的峭壁,遮蔽天空,擋住陽光)

學生自由品析三峽的美,然後在小組內討論交流

各小組推薦代表發言,教師總結(多媒體出示板書)

三峽的山:雄壯美

三峽的夏水:奔放美

三峽的春冬之水:秀麗美

三峽的秋水:凄婉美

學生帶著感情齊讀課文,努力讀出課文中蘊含的「美」來

五、拓展閱讀和訓練

1、師:「三峽」以其優美的景色,成為眾多文人吟詠歌頌的對象,課前我們展示的書法作品——李白的《早發白帝城》,也是千古傳誦的名篇,詩歌的內容與本課對三峽的描寫也有相應照的地方

讓學生齊聲背誦《早發白帝城》(多媒體同時展示詩歌的內容)

(七)分發「同類文拓展閱讀」材料(附後),學生通過自主、互助的方式完成

六、作業

要求學生課後利用圖書館、互聯網等,再搜集其他三峽圖片、寫三峽風光的詩句、與三峽有關的傳說等,對其中的文字材料進行專題摘抄

初中語文教案設計方案4

教學目標:

1. 積累字詞

2. 學習並掌握文中比喻和誇張的運用,學會品評重點語句。

3. 感受作者對托爾斯泰的崇敬和贊美之情。

教具:PPT

教學重點:學習並掌握文中比喻和誇張的運用

教學難點:賞析重點語句,理解人物形象

關鍵:引導學生通過查詢資料,了解托爾斯泰的生平,思想變化和精神追求,形成自己的認識。

教學手段:自主、合作、探究

第一課時

一、自由交流:

以四人小組為單位,以「我所知道的托爾斯泰」為題,進行交流。交流圍繞三個重點展開,生平、藝術成就、見解與思想,約5分鍾,5分鍾後,請同學代表發言。

二、教師小結並導入:

托爾斯泰是一位文學巨匠,創作了世界文學中第一流的作品。他在俄國文壇馳騁了近60年,創作了大量的文學作品,題材廣泛,體裁多樣,可以說是浩如煙海,其中以《戰爭與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復活》最為。托爾斯泰一生都致力於尋求和諧的社會秩序,尤其是到了晚年,托爾斯泰堅決地站到農民的立場上來,強烈反對土地私有制,主張博愛,從宗教、倫理中尋求解決社會矛盾的道路,他逝世以後,遵照他的遺囑,遺體安葬在一個小森林中,沒有墓碑,沒有十字架,茨威格稱之為世間最美的墳墓。下面,就讓我們來近距離地觀察列夫托爾斯泰。

三、自學檢測:

1、給加點字注音:

黝黑 滯留 愚鈍 禁錮 軒昂 犀利 侏儒 酒肆 尷尬 熾熱 頷首低眉 廣袤無垠

2、解詞:

器宇、鶴立雞群、正襟危坐、禁錮、頷首低眉、誠惶誠恐、無可置疑、黯然失色、廣袤無垠

四、研讀課文,品味語言、理解人物形象:

(一)研讀課文第一小節:

1、師范讀課文,請同學們注意讀音和句子中的停頓。

2、請生齊讀課文

3、思考:這段文字寫了托爾斯泰哪一方面的外貌特徵?主要是通過什麼方法寫的?

明確:主要表現了托爾斯泰須發濃密的特點,通過大量比喻和誇張來表現的。

4、品讀:請同學們找出文中使用比喻和誇張的語句,體會這樣寫的好處。

明確:這一段文字抓住托爾斯泰面部多毛,須發濃密的特徵反復描寫,大量運用比喻和誇張,不僅生動寫出了托翁的特點,而且使人產生美的遐想。

(二)第2——5節

剛才我們集體研讀了第一小節,下面請同學們自主研讀第2—5節,看一看這幾節分別寫了托爾斯泰哪些方面的外貌特徵,是如何寫的。(學生自由閱讀,思考)

五、布置作業

初中語文教案設計方案5

教學目標:

1、深入走進文本,讀懂母親的優秀品格,讀懂母親的愛子之心。

2、從文章所寫的具體事件中分析母親的形象,概括母親的品性。

3、聯系生活體驗,體會母親的關愛,培養孝敬母親的情感。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導入新課——欣賞公益 廣告 《我為媽媽洗腳》。師:從廣告中可以看出:媽媽的一言一行都會對自己的孩子產生影響。板書課題、作者。

二、初步感知

1、作者的母親馮順娣,教師引用作者《先母行述》中一段話。

2、速讀課文,說說本文作者最想對母親表達什麼感情?從哪裡可看出來?

三、解讀探究

1、找一找:找出文中語句說說我為什麼要感謝母親?

如果我學得了一絲一毫的好脾氣,如果我學得了一點點待人接物的和氣,如果我能寬恕人,體諒人——我都得感謝我的慈母。

2、說一說:母親的「好脾氣、待人接物的和氣、能寬恕人體諒人」的品性,請你從文中找出概括性語句或典型事例來說一說。(教師可從「母親對我的訓練、母親與家人相處、母親對自己的人格」三方面加以引導概括並賞析語句)

課文寫了母親這樣幾件事情:

A.叫我早起,聆聽教誨,「催」去上學;

B.我說了不該說的話,她重重責罰我;

C.新年之際,債主來要債,她從不罵一聲,臉上從不露出一點怒色;

D.受了兩個嫂子的氣,她只忍耐著,忍到不可再忍時,悲哭一場,以解心中之苦;

E.聽了五叔的牢騷話,表現出剛氣,不受一點人格上的侮辱。

通過寫這些事,表現母親以下品性。

她是一位恩師,對我諄諄教誨;對我要求嚴格,卻從不拿孩子出氣;氣量大,性情好,事事留心,事事格外容忍;待人仁慈、溫和,從來沒有一句傷人感情的話。

3、想一想:作者主要寫母親是他的恩師,為什麼除了寫母親怎樣訓導我之外,還用更多的筆墨寫她與家人相處的情形?

寫母親與家人相處的情形,是為了體現母親平時的待人接物以及這些對我的影響。寫她以身示範對我的耳濡目染,潛移默化的教育和影響,這不僅寫母親對我的「言教」,更寫了母親對我的「身教」。

4、作者簡介

(四)情感體驗,拓展延伸

1、學生齊讀課文最後一節。

2、文章結尾寫道:「我在我母親的教訓之下度過了少年時代,受了她的極大極深的影響。」請說說你自己哪些方面深受父母、師長或其他事物的影響?(仿句:如果 ,如果 ,如果 ,我都得感謝 。)

(五)小結課文、布置作業

1、母親是一本永遠也讀不透的書。夜深人靜之時,請擷一輪清輝,讀幾篇關於母親的文章吧。

推薦的文章:

三毛的《守望的天使》

朱德的《我的母親》

王恆績的《瘋娘》

韓靜霆的《母愛是船也是帆》


㈣ 初中語文教案怎麼寫,就是教師資格證那20分鍾都寫什麼

教案模板
課題: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通常是字詞掌握+文體知識+讀寫聽說中的某一項具體能力
2、過程與方法:上課的流程,比如讀-議-悟-寫
3、情感、態度、價值觀:體會作者思想感情並體現在實際生活中。
教學重點:在「知識能力」目標中選擇
教學難點:在以上3個目標中選擇
教 學 過 程
一、課前導入:激趣
二、初讀感知:了解文章內容,概括。
三、精讀探究:針對某一具體片段,揣摩作者思想情感。
四、品讀賞析:學習表達方式
五、拓展延伸:鍛煉思維,舉一反三
六、小結
板書設計

由於只有20分鍾,教學過程沒辦法細寫,只要概括說明這一步要做什麼,為什麼這樣做就可以了。「板書設計」這一環節最好要顧及,實在時間不夠就只能拿掉。
附一份範例給你:
《馬說》教學簡案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積累文言知識,培養文言語感;
(2)過程與方法:按「感知與積累——探究與發現——應用與提升」三個環節設計,逐層推進。
(3)情感價值觀:體會作者情感,理解作品寓意。
教學重點:
積累文言知識,培養文言語感。
教學難點:
體會作者情感,理解作品寓意。
教學過程:
(導語執教者自行設計)
一、感知與積累
1、解題(教師解釋《馬說》之「說」)。
2、學生一讀課文,了解課文寫了哪幾種馬,主要是寫了哪種馬。
3、學生二讀課文,圈出課文中「千里馬」字樣。
4、請學生念出有 「千里馬(千里)」字樣的句子(課文第一段與第二段每一句都有「千里馬(千里)」 ),並用自己的話講出這些句子的意思.。(這一環節要引導學生充分利用課文註解,通過查閱工具書、互相研討,力求自己解決重點實詞、重點虛詞、重點句子和難句,必要時教師補充訂正。這是文言文教學過程中的重要環節,是以後教學的基礎。)
5、指導朗讀重點段落。
二、探究與發現
1、通過反復誦讀文本和品味語言,引導學生體會作者情感,理解作品寓意。
2、討論:從現代人的觀念看,千里馬應該有什麼表現,或千里馬應該對自己的遭遇負什麼責任。
(這一設計是針對教學難點進行突破,通過讓學生反復朗讀、集體討論、教師引導的方式,讓學生能夠理解文章情感)
三、應用與提升
《馬說》既是埋沒人才的社會現實的反映,又是韓愈個人懷才不遇憤懣情緒的流露(他認為自己應得到更好的待遇)。請你給韓愈寫幾句安慰的話。寫完後展示點評。
(設計這一步既是在檢查學生學習效果,是否領會作者思想情感,又是語文學習生活化的一個拓展。)

㈤ 高中語文的教學設計怎麼寫

一般要有四個部分:
一、教學目標
二、難點重點
三、課時安排
四、教學過程
1、導入
2、教學內容
3、課堂小結
4、作業布置

㈥ 初中語文優秀教案範文

抓住本文駢散結合的寫法。指導學生讀准字音,合理停頓,抑揚頓挫,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以達到順暢地背誦全文的目的。以下是我為您整理的初中語文優秀教案範文,供您參考,更多詳細內容請點擊教案查看。

篇一:《岳陽樓記》

教學目標:

1、積累掌握文言文中重要的實詞虛詞

2、學習記事、寫景、議論緊密結合的寫法,學習精煉、生動的語言;培養翻譯和朗讀的能力。

3、了解作者「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進步的政治主張。

4、背誦全文教學

教材分析:

重點:1.掌握重要加點字詞,背誦課文

難點:1.學習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闊大胸懷和「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遠大抱負。

2.抓住本文駢散結合的寫法。指導學生讀准字音,合理停頓,抑揚頓挫,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以達到順暢地背誦全文的目的。

教學設想:

本課是一篇文質兼美的文言文。作者是北宋著名的文學家范仲淹。文中除了大量的文言實詞、虛詞和重要的句子需要翻譯理解外,還要學習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闊大胸懷和「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遠大抱負。因此學習中把重點放在文言知識的掌握上,難點放在對文章主旨的把握上。

教學課時:2課時

教學流程:

岳陽樓記優秀教案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封建時代許多有志的文人士大夫都把「窮則獨善其身,大則兼濟天下」當作自己的人生信條。他們為官時積極從政,力主改革,為官一方,造福百姓;被貶時,則寄情山水,獨善其身。蘇軾、柳宗元、范仲淹都是其中的代表。特別是范仲淹「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更是表現出了闊大的胸懷和遠大的抱負。成為天下人的楷模。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他的名篇《岳陽樓記》。

二、作家作品簡介

1.作家簡介:

《岳陽樓記》選自《範文正公集》。作者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蘇州吳縣人,北宋政治家、文學家。他出身貧寒,幼年喪父,對下層人民的痛苦感受深刻。26歲登進士第,因敢於直言強諫,屢遭貶斥,久不被重用。宋仁宗天聖年間任西溪鹽官,建議在泰州修捍海堰。

寶元三年,任陝西經略安撫招討副使,加強對西夏的防禦,屢立戰功。慶歷三年,西夏請和,范仲淹還朝,任參知政事。曾提出十條改革措施,包括限制以「思蔭」為官,選用干練的人員、嚴格執行政令導項,又主張興修水利。因遭保守派反對罷政,於慶歷五年貶放鄧州,以後還做過杭州、青州的太守。後在赴穎州任途中病死。死後謚號文正,世稱「範文正公」。

他以六十四歲的人生,矢志不渝地追求自己的人生理想和政治主張,深受當世和後人稱道。文章和詩詞俱脫俗超凡,是其心志和情感的形象外化。有《範文正公集》傳世。

2.背景資料:

《岳陽樓記》是范仲淹被罷去參知政事而貶官河南鄧州時,應好友滕子京之請而寫的。膝子京請范仲淹為重修的岳陽樓寫記,並送去一幅《洞庭晚秋圖》。范仲淹依據此圖,憑著豐富的想像,寫下了千古名篇《岳陽樓記》。滕子京與范仲淹同年舉進士,因才華出眾但豪邁自負,被權貴所嫉,貶謫到岳州做太守。范仲淹熟知他的思想和性格,經常想勸慰他,卻一直無機會。適逢滕子京重修岳陽樓,請范仲淹代筆記勝,這就給了范仲淹一個規箴知己的好機會,而范仲淹自己也在貶中,亦有抒發自己理想的需要,於是范仲淹就寫下了這篇抒發自己胸襟、規勸朋友的千古名篇。

3.岳陽樓:

岳陽樓在湖南省岳陽市巴丘山下,原來是三國時期吳國都督魯肅的閱兵台。唐朝張說在閱兵台舊址建造樓閣,取名「岳陽樓」,常與文人雅客登樓賦詩。後李白、杜甫、白居易、李商隱、劉禹錫、孟浩然等詩人相繼登樓吟詠,岳陽樓聲名鵲起。

三、合作探究

(一)研讀第1段。教師范讀課文,從情感上抓住學生。

1.對照書下注釋,理解重要的詞句。

詞: 越明年、謫、守、增、制、屬、作文

句子:滕子京謫守巴陵郡。

政通人和,百廢具興。

增其舊制,刻唐賢今人詩賦於其上。

2.思考與討論

(1)第一自然段交代了什麼內容?

明確:交代了重修岳陽樓的背景和作「記」的緣由。

(2)作者開篇用「謫」字點明了滕子京當時的處境。可見滕被謫以後心情不會太好,作者開篇直指,有何用意?

滕子京雖被貶岳州,卻積極從政,政績斐然。「政通人和,百廢具興」范仲淹寫《岳陽樓記》既是為了稱贊好友不以個人沉浮為意,一心寄情與民的高尚情懷,也是為了勉勵他像 「古仁人」那樣「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同時,作者自己在慶歷五年也遭貶謫,也是為了自勉勉人。

(二)教讀第2段。先指定學生朗讀朗讀,然後學生合作解決重要的詞句。

1.要著重理解的詞句。

詞:夫 、勝狀、暉、備、然則、極、 騷人、得無異乎

句子:予觀夫巴陵勝狀,在洞庭一湖。

朝暉夕陰,氣象萬千。

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

覽物之情,得無異乎?

2.思考與討論。

這一段寫「岳陽樓之大觀」,雖然概括,卻寫得富於形象,氣魄宏大。

(l)找出本段概括描寫洞庭湖全景的句子

明確(銜遠山,吞長江,浩浩湯湯,橫無際涯;朝暉夕陰,氣象萬千。)

重點句子的賞析

如:「銜遠山」洞庭湖中有許多小山,用「銜」字形象地寫出湖與山的關系。「吞長江」長江流經洞庭湖,用「吞」字,不僅形象地寫出湖與江的關系,而且「吞」字聲音寬舒洪亮,讀來氣勢磅礴。「銜」、「吞」字連用,化靜為動,使描寫的景物富於動態和活力,「浩浩湯湯」字音響亮,疊字加強氣勢,形容水大流急,既繪聲、又繪形。「氣象萬千」寫洞庭湖上景象變化之多之快。此外如「橫無際涯」的「橫」,顯得境界開闊而有氣魄,從這些例子可以看出作者煉字的功力。

(2)這一節的寫景在全文起什麼作用?

「作者從岳陽樓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宏大開闊的景緻描寫,引出「遷客騷人,多會於此」,由此提出「覽物之情,得無異乎」的問題,自然引出下文景物之「異」和感受之「異」為結尾的議論作了鋪墊。

大聲朗讀這兩段,在熟練的基礎上背誦

四、總結:重修岳陽樓的背景 政通人和,百廢具興。

五、作業設計:熟悉全文,在理解的基礎上背誦。

板書設計:

岳陽樓記

范仲淹

作記的緣由 屬予作文以記之。

洞庭全景 銜遠山,吞長江,浩浩湯湯,橫無際涯;朝暉夕陰,氣象萬千

岳陽樓記優秀教案第二課時

一、導入新課:

岳陽樓的景緻宏大而又氣象萬千。它的早晚景緻有什麼不同?遷客騷人的覽物之情又有何不同呢?今天我們繼續學習范仲淹的《岳陽樓記》。

二、復習舊知。

1、重點詞句翻譯。

2、檢查1、2兩段的背誦。

三、講讀第3、4段。

1.指明同學朗讀第3段課文,討論解決重要的字詞及句子翻譯

2.學生齊讀第3段。

3.講析第3、指明同學朗讀第3段課文,討論解決重要的字詞及句子翻譯

4.學生齊讀第3段。4段。

重要的詞語:霪雨、霏霏、開、排、檣、楫、;薄、冥冥、景、一、集、芷、汀、而或、

重要的句子:登斯樓也,則有去國懷鄉,憂讒畏譏,滿目蕭然,感極而悲者矣。

沙鷗翔集,錦鱗游泳

登斯樓也,則有心曠神怡,寵辱偕忘,把酒臨風,其喜洋洋者矣。

浮光躍金,靜影沉璧

四、合作探究

(1)以上兩段合在一起是文章的第三部分,討論這一部分寫了什麼內容?和上文有什麼聯系?

這一段描寫了洞庭湖景色陰晴的變化以及遷客騷人登樓時不同的心情。這段內容緊扣上段概述的洞庭湖「朝暉夕陰,氣象萬千」和「覽物之情,得無異乎」的意思來寫:

先寫了霪雨霏霏中洞庭湖上蕭條凄涼的景象,很自然地引出了遷客騷人遠離京都,懷念故土的失意、憂慮、悲苦的情感。表現了遷客騷人「物悲則己悲」的思想感情,照應上文「異」字的一個方面。

其次,描寫洞庭湖春和景明時的明媚景象,很自然地引出遷客騷人此時的喜悅之情。這一段主要表現遷客騷人「物喜則己喜」的思想感情,是照應上文「異」字的又一方面。

(2).作者寫遷客騷人們或悲或喜的情感有什麼作用呢?帶著這個問題,我們來學習文章的第五段。

五、教讀第5段。學生齊聲朗讀課文,掌握重要的詞句及翻譯

1.要重點理解的詞句。

詞:嘗、求、古仁人、心、或、、為、以、是、進、退、然則、先、後、微

句子: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為,何哉

「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

這一段是學習的難點所在,教讀應著重幫助學生理清文章的思路。

2、本文前四段交代了重修岳陽樓的概況,記了登摟所見的不同的「景」以及由景而產生的不同的「情」。作為一篇「記」,寫了這些也就夠了,但作者的本意卻不在寫景抒情,而在於由此引出一番振聾發聵的議論來。本段以「嗟夫」提起下文,筆鋒突轉,提出了一個「古仁人之心」來,並且指出「古仁人之心」與遷客騷人的思想感情是不同的。請想一想:作者認為古仁人之心和遷客騷人的思想感情不同在哪裡?

明確:(遷客騷人的思想感情往往因個人遭遇或外物的變化而發生變化;他們「以物喜,以己悲」而古仁人則「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

3、這樣看來,古仁人的悲喜感情跟外物沒有關系,跟個人遭遇也沒有關系。那麼跟什麼有關系呢?

他們「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不是憂「民」,便是憂「君」——怕皇帝做出害民的事情來;他們「進亦憂,退亦憂」,可見他們的「憂」跟個人的進退、榮辱都沒有關系。他們是為民生疾苦而憂心忡忡。

4、古仁人有沒有快樂的時候呢?

在天下人感到快樂後古仁人才會快樂。可見他們的憂樂完全是隨天下人的憂樂而轉移的。這就是作者所認為的「古仁人之心」。

5、這種「古仁人」是作者心目中的理想人物, 作者以天下為己任,常說「土當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也」。他借滕子京囑寫《岳陽樓記》的機會,表明自己「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闊大胸懷和「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遠大抱負。同時也包含著對滕子京的勉慰。最後一句以問句的形式表達,自勵勵人,委婉含蓄。

六、文章主旨:

本文通過對岳陽樓周圍景物的描寫,以及對「遷客騷人」「覽物之情」的分析,表達了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曠達胸襟和「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政治抱負,也表示了對好友滕子京的慰勉之意。

總結:今天學完了范仲淹的《岳陽樓記》,我們知道封建士大夫們尚且具有「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遠大抱負,作為新時代的我們,更應該胸懷天下,以天下事為己任,努力成才,勇擔責任,為國家的富強作出貢獻。

篇二:《愛蓮說》

一:教學目標:

1、熟讀課文並把握詞、語句,疏通文意。

2、學習本文托物言志和襯托的手法。

3、認識古代仁人不慕榮利,安貧樂道,潔身自好的生活態度。

資料袋:

1、 了解「說」這種文體

"說"就是古代—種以議論為主的文體,既可以說明議論,也可用來抒發感情。本文就是一篇借物詠志諷世的散文。

2、了解作者和寫作背景

周敦頤,宋代著名的唯心主義哲學家,字茂叔。「元公」是他死後的謚號。

周敦頤非常博學,而且人品很高,胸懷磊落,為官清正,深得民心,為百姓所愛戴。《愛蓮說》是他在公元1068年擔任南康郡守時寫下的。他曾帶領屬下在官署的一側挖池種蓮,後人稱為"愛蓮池"。每當夏秋之交,蓮花盛開,披霞含露,亭亭玉立。微風吹過時,田田荷葉輕搖,朵朵鮮花頷首,陣陣馨香撲面。周敦頤憑欄放目,觸景生情,深感官場的黑暗,深愛蓮花的高潔,寫下了著名的《愛蓮說》。

二、學習過程 :

(一)、讀准字音。

周敦頤 ( ) 可愛者甚蕃 ( ) 出淤( )泥而不染

濯( )清漣( )而不妖 不蔓( )不枝 可遠觀而不可褻( )玩焉

花之隱逸( )者也 噫( ) 陶後鮮( )有聞

(二)課堂探究

1、積累重點詞語,疏通文意

蕃: 獨: 染: 濯: 益: 植:

褻: 鮮: 宜:

2、 重點句子翻譯:

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

香遠益清,亭亭凈植 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

(三)合作探究:(一)

1、作者把蓮花比作-------------

2、文章從生長( ),體態( ),氣質( )三方面寫蓮的。

3、---------------(句),贊美了蓮--------------------.

合作探究:(二)

1、課文寫了蓮,還寫了( )和( )花,分別比作( )( )。

2、文章運用了( )寫法,抒發了作者( )情感。

三、思維拓展:

聯系蓮花,,談談君子形象對我們今天如何做人,完善自我品行修養的啟示。

四、當堂檢測:

1、《愛蓮說》選自《 》,作者 ,是 時著名的 家.

2、《愛蓮說》的結構,我們可以概括為:一條線索,即以 為線索;兩個陪襯,即以 為蓮的總陪襯,以 和 作為蓮的旁襯和反襯;

3、《愛蓮說》中用來比喻君子既不與世俗同流合污,又不孤高自傲的句子是:

4、比喻君子通達事理,行為方正,美名遠揚的句子是:

5、比喻君子志潔行廉,莊重而又令人敬佩的句子是:

6、「與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意思相反的一句是:

7、文中最能概括蓮的高貴品質的一句話是:

8、作者描寫蓮花,為什麼要先寫陶淵明愛菊,世人愛牡丹?這樣寫有什麼作用?

篇三:《雷電頌》

【學習目標】

1、朗讀課文,在朗讀中把握人物的情感及人物的性格。

2、聯系背景資料,理解作品的思想感情。

3、理解和學習屈原愛國愛民的思想和英勇無畏的斗爭精神。

【學習重、難點】

1、朗讀課文,在朗讀中把握人物的情感及人物的性格。

2、聯系背景資料,理解作品的思想感情。

【知識鏈接】

1、作者、人物介紹:

屈原:名平,字原,號靈均,我國第一位偉大的愛國詩人,戰國時期出國人。用楚辭形式寫了我國第一首政治抒情詩《離騷》。因看透秦國吞並六國的野心,力勸楚王聯齊抗秦,後來遭奸人陷害,罷官放逐,但仍心繫祖國。楚國被攻佔後,自投汨羅江而死。

郭沫若:現代著名作家,詩人,劇作家,歷史學家,他從抗戰的現實斗爭中深切感受到人民的呼聲和時代的責任,又從往昔的歷史回顧中汲取著斗爭的力量與澎湃的詩情。

2、戲劇知識介紹

1)戲劇的概念:

戲劇,是一種綜合的舞台藝術,她藉助文學、音樂、舞蹈、美術等藝術手段塑造舞台藝術形象,揭示社會矛盾,反映社會生活。

2)戲劇的種類:

從表演形式上,可分為話劇、歌劇、舞劇、詩劇、廣播劇、電視劇、街頭劇、活報劇等;

從作品內容的性質上,可分悲劇、喜劇、正劇等;

從故事情節上,可分為獨幕劇、多幕劇等。

從時代分,可以分為歷史劇和現代劇。

3)戲劇的要素:包括舞台說明、戲劇沖突、人物台詞等。

4)戲劇的基本特點:

(1)、空間和時間要高度集中 (2)、矛盾沖突要尖銳集中 (3)、語言要表現人物性格

5)戲劇的文學部分,通稱為劇本,是文學的一大類別,與詩歌、散文、小說並列。

3、了解劇情和背景

時間是在午夜已經過去,黎明尚未到來的時候。靳尚前來布置和催促鄭詹尹立即執行南後毒死屈原、縱火焚屍的密令。地點是東皇太一廟正殿,神像林立,奇形怪狀,陰森可怖,給人以威壓的氣勢和令人窒息的氣氛。自然景象是雷電交加,狂風大作,無邊的黑夜在顫動,在撕裂,在爆炸。這個典型環境意味著現實世界給屈原的肉體和精神的嚴重傷害,又象徵著光明與黑暗的搏鬥。

4、關於《雷電頌》的舞台說明(正文前小字部分)

舞台說明為舞台上的屈原的動作、形象外貌作了一個必要的交代,為讀者理解下文的震天撼地的呼喊作了鋪墊。

【學法建議】 指導——自主學習

【教學流程】

一、預學思考

1、掌握下面詞語,給加點的字注音

睥睨( ) 污穢( ) 犀利( ) 迸射( ) 播弄( ) 虐待( ) 雷霆( ) 拖泥帶水 佇立 咆哮 稽首( ) 馳騁( ) 詭譎( ) 占筮( ) 潸然( ) 鞭撻( )

2、解釋詞語

睥睨: 播弄: 鞭撻:

3、閱讀舞台說明,說說舞台上的屈原是個怎樣的形象?

二、合作學習

1、朗讀課文(自由朗讀、指名朗讀,齊讀)。

2、與以往的課文相比,本文在表現形式上有什麼特別之處?

3、讀了這篇課文之後你知道了屈原的內心都想了哪些事物?飽含了屈原怎樣的思想感情?

篇四:《強項令》

教學目標:

1、學習董宣秉公執法,不畏權貴的性格和品質。

2、培養閱讀文言文的能力,整體把握課文內容。

教學重難點:

重點:在讀懂課文的基礎上,分析任務性格品質。

難點:文言詞句的分析、講解。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檢查預習,導入:

今天我們來講一個秉公執法者的故事,他就是強項令——董宣。請同學根據你的預習,復述這個故事。

二、列出生字

三、串講課文

第一節:寫董宣執法的故事。

1、董宣,字少平……吏不能得。

解詞:特,特例。

征,徵召。

蒼頭,家奴。

因,因為。

匿,藏匿。

簡析:先交代事件的起因。湖陽公主的家奴「白日殺人,因匿主家,吏不能得」。矛盾沖突就此展開。

指名朗讀,翻譯。

2、及主出行……因格殺之。

解詞:

及,等到。

以奴驂乘,以,用。

乃,於是,就。

以刀畫地,以,用。

叱,呵斥。

數,數落,列舉。

因,於是,就。

格殺,打死。之,指代家奴。

簡析:寫事件發展,董宣找准機會,「格殺」家奴。

指名朗讀,翻譯。

3、主即還宮訴帝……流血被面。

解詞:

欲,想要。

之,指代董宣。

乞,乞求。

縱,縱容。

何以,以何,憑什麼。

須,等待。

被,覆蓋。

簡析:寫事件高潮。

指名朗讀,翻譯。

4、帝令小黃門持之……宣以班諸吏。

解詞:

持,托扶。

使,命令。

謝,認錯。

從,順從。

頓,叩頭。

之,湊足音節,無實意。

據,撐,按。

俯,低頭。臧,藏,。

行,施行,施加。

敕,下令。

悉,全,全部。

班,分發。

以,把。

簡析:寫矛盾沖突的第二個回合和故事的結局。

指名朗讀,翻譯。

5、由是搏擊豪強……第一節完

解詞:

由是,從此。

震慄,害怕得發抖。

簡析:寫董宣令豪強震慄,寫他在百姓中的威望。

6、總結第一節:本段寫董宣秉公執法的一個故事,突出他的不畏權貴、執法必嚴的精神。文章敘事具體、層次清楚,只本文的寫作特點。

第二課時

一、 串講第二段

這一節寫董宣去世後家中貧困的景況。

1、在縣五年……敝車一乘。

解詞:卒,死亡。

遣,派遣

唯,只。

妻子,妻子和兒子。

敝,破舊。

簡析:寫董宣死後家中的景況,表現他的清貧、廉潔。

指名朗讀,同桌翻譯。

2、帝傷之……葬以大夫禮。

解詞:傷,悲傷,感到悲痛。

乃,才。

以,因為。

葬以大夫禮,以大夫禮葬,以,用

簡析:寫皇帝發現他是一個非常廉潔的官員,感到很傷心,按大夫的禮節安葬了他。

二 、分析課文內容和人物形象。

1、引導學生歸納兩段文字的主要內容。

學生發言後明確:第一節寫董宣嚴格執法的故事。表現他不畏權貴的精神。事件的起因是湖陽公主家奴白日殺人,因匿主家,吏不能得。發展:董宣找准機會,格殺家奴。高潮是公主回宮告狀,董宣痛陳理由,皇帝命董宣向公主叩頭謝罪,董宣寧死不從。結局是皇帝明白了個中道理,重賞董宣。第二節寫董宣去世後家中貧困的景況和皇帝對他的評價和待遇,表現他為官清廉。

2、引導學生體會表現手法上的特點

第一節是正面描寫董宣,第二節是側面寫董宣,正面和側面相互呼應。第一節是課文的詳寫部分,是課文的重點內容,第二節是課文的略寫部分,是課文的次要內容,文章詳略得當,行文活潑,富於變化。

3、引導學生歸納人物性格特徵和品質

秉公執法,不畏權貴,為官清廉,奉公克己。

三、延伸討論

董宣未經審判,「格殺」湖陽公主家奴,你對此有什麼看法?(主要是讓學生明白古代封建社會和現在文明社會「法」與「執法」的不同,他們根據自己了解的程度討論,言之成理即可。)


㈦ 初中語文教案教學設計案例

教案是教師根據教學任務而設計的,每一個教師設計的教案都是獨一無二的,在教學時就形成了自己獨有的教學風格。下面是由我為大家整理的「初中語文教案教學設計案例」,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初中語文教案教學設計案例(一)

一、目標導引

1、理清文章的脈絡,把握文章的內容。學習小說圍繞看戲這件事,記敘詳略有致,疏密相間的寫法。

2、理解本文景物描寫優美,心理描寫細膩,語言流暢自然的特點。

3、了解本文詞語使用的准確性,掌握通過人物的語言、行動來刻畫人物。

4、認識農家小友高尚、淳樸的優秀品質,體會文中所表現的對勞動人民的真摯而深厚的感情。

二、自主預習

童年對許多人來說,都是美好快樂的。在成人後回憶往事,對當時的人和事,更是充滿一種浪漫的理想色彩,是一段永生難忘的體驗。

三、誦讀積累,整體感知

(一)、范讀課文

1、畫記自己難以讀准、難以理解的字詞。

2、用圈點勾畫法標出自己最欣賞的詞、句、段。

3、了解課文內容,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學生自由誦讀課文,理清文章結構

本文的線索是到趙庄看戲。

看戲前(1—4段)——看戲中(5—30段)——看戲後(31一40段)。

四、合作探究,平橋「樂」事

1、「我」是在什麼時令隨母歸省小住平橋村的?

討論明確:清明掃墓完畢之後的天數,可能多,也可能少,「我」隨母歸省小住平橋村,當在春末夏初的時令,所以能夠看到「春賽」、社戲,吃到羅漢豆。

2、平橋村是怎樣一個村莊?「我」在平橋村得到了什麼樣的優待?表明了村民的什麼特點?

討論明確:平橋村近海臨河,「住戶不滿三十家,都種田,打魚」,是一個勞動人民住居的環境優美的小村莊。「在小村裡一家的客,幾乎也就是公共的」,村民們因為「我」的到來,特地「許可」自己的孩子「減少工作」,「伴我來游戲」,熱情好客,十分優待「我」這個小客人。而且他們不拘禮教,「我們」偶爾吵鬧起來,打了輩份很高、應該稱之為「太公」的小朋友,也沒有人想到這是「犯上」,民風淳樸。

3、「我」在平橋村有哪些樂事?

討論明確:「我們」每天大都掘蚯蚓,穿釣鉤,「伏在河沿上去釣蝦」,「不半天便可以釣到一大碗。這蝦照例是歸我吃的」。「照例」,表明釣得的蝦總歸「我」吃,已成定例,小朋友們也都熱情好客,十分優待「我」這個小客人。「我們」還常一同去放牛。黃牛水牛都「敢於欺侮我,因此我也總不敢走近身,只好遠遠地跟著,站著」;小朋友們便不再原諒「我」會讀詩經,「全都嘲笑起來了」。這嘲笑是善意的,實際是鼓勵「我」大膽些,勇敢些。「我」怕牛,還因此而被嘲笑,卻還跟著去放牛,哪怕去了也只是「遠遠地跟著,站著」,是多麼願意和這些小朋友在一起,在這放牛被嘲當中,更表現出彼此的親密。「我」跟著小朋友放牛,也自有一種很濃的樂趣。

4、本篇題為「社戲」,重在敘寫去看戲,寫這些在平橋村的一般樂事又有什麼樣的作用?

討論明確:寫這些小住平橋村的一般樂事,既多方面地表現出那段生活的樂趣,使作品內容豐富,具有生活實感;更由於這里寫了釣蝦、放牛這兩件樂事,第二部分開頭的「至於我在那裡的第一盼望的,卻在到趙庄去看戲」,就與之構成遞進兼有轉折的關系。釣蝦、放牛已是樂趣甚濃,「第一盼望」的「看戲」自更樂趣無窮。這樣,就為寫最大樂事——看戲作了鋪墊,吸引讀者讀下去。

(這一部分寫「我」隨母親歸省在平橋村的生活,意在突出人物活動的環境,同時簡寫一些「趣事」,為下文詳寫「看戲」中的趣事作鋪墊。)

五、導撥提煉

總結存儲:這樣一個偏僻的小村莊,卻是「我」的「樂土」。那是因為:

(1)「我」可以免讀「秩秩斯干幽幽南山」一類難懂的書,可以自由歡樂地生活。

(2)這里有許多年齡相仿的小朋友陪著「我」玩,彼此平等,沒有封建禮教的約束。

(3)每天可以釣蝦,放牛,生活豐富多彩,並充滿了友愛和情趣。

六、檢測反饋

(1)朗讀課文第一部分,在體味中說說自己的童年趣事。

(2)預習第二部分,初步體會夏夜航船去看戲途中的景物描寫和表現作用。

初中語文教案教學設計案例(二)

一、教學目標

1、有感情的朗讀課文,體會課文的思想內容,從中獲得對人生有益的啟示。

2、應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領會文章的思想感情。

二、教學重、難點

1、分角色朗讀,把握人物個性化語言。

2、通過朗讀感知課文,聯系生活實際談談自己的看法。

三、教學方法

1、自主合作探究法。學生閱讀、討論與教師的總結啟發相結合。

2、多媒體輔助教學。

四、教學內容

《羚羊木雕》講述的是子女和父母之間發生的一場小矛盾。「我」把羚羊木雕送給了的朋友萬芳,父母發覺了,「逼」我去要回來,「我」被逼無奈,只得硬著頭皮開口,讓萬芳把羚羊還「我」。「我」對朋友這樣反悔,傷心極了。這種矛盾說到底是一個「代溝」問題,由於時代的變遷,知識背景的不同,兩代人在對待人生、理想、親情、友情以及價值觀等方面必然會有種種差異,也必然表現在許多家庭里。

五、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我們在悄悄的長大,有了自己的主見,不再事事聽從家長了,於是「家」這個寧靜的港灣,開始有了起伏的波瀾。讓我們一起讀讀張之路寫的發生在家中的故事──《羚羊木雕》吧。(多媒體展示課題)

(二)檢查預習情況

(這篇文章你們看過嗎?)

1、生字、詞的讀音:

怦怦(pēng)、樹杈(chà)、 攥(zuàn)、逮捕(dài)、逮著玩(dǎi)、寒顫(zhàn)、顫抖(chàn)。

2、文中寫了一隻什麼樣的木雕?圍繞它發生了什麼事?涉及到哪些人物?

(1)爸爸從非洲帶回來的一件用黑色硬木雕成的工藝品。

(2)讓同學們用簡潔的語言概括。

(3)爸爸、媽媽、「我」、奶奶、萬芳和萬芳的媽媽。

(三)問題探究

語言顯示人物性格,請同學們自由讀,選自己最喜歡的方式讀,讀出人物的個性。

1、品味揣摩人物個性化語言並分析人物形象。(採用分角色朗讀的形式。要求:讀准語氣、語調。)小組討論誰讀得好,好在那裡,如果朗讀中有不足,有什麼不足?然後全班討論。

2、爸爸送我羚羊木雕,我把它送給了好朋友。我這么做,對嗎?能告訴我你的理由嗎?

3、文章最後說:「這能全怪我嗎?」為什麼?如果你是「我」,你會怎樣處理?

4、怎樣才能避免這類不愉快的事情發生?

(四)教師小結

《羚羊木雕》通過寫這場風波,告誡做父母的要理解少年之心,妥善處理孩子間的交際行為,尊重他們的友誼,千萬不能重財輕義。也告訴孩子做事應同父母商量。

(五)課堂拓展

1、作者的感情傾向是怎樣的?你的看法怎樣?

2、你遇到過類似的傷心事嗎?是怎樣處理的?如果是,現在又會怎樣處理?能告訴我們嗎?

(六)課後練筆

人與人之間的理解源於溝通和交流。周末回家與父母分享這個故事,並交流一下看法。然後,把你藏在心裡很久的話寫出來。

題目:《爸爸/媽媽,我想對您說》。

初中語文教案教學設計案例(三)

一、教學目標

1、多角度理解文章主題,培養多向思維的習慣。

2、培養學生在生活中關心幫助弱者的良好品質。

二、教學重點

1、多角度理解文章主旨。

2、學習欣賞文章美。

三、教學過程

(一)導入

由高洪波的《我的太陽》小詩導入。

(二)快讀感知課文,思考

1、文章的主人公是誰?

2、請為本文加五個小標題。形式如下:____的盲孩子。

(例:寂寞的盲孩子快樂的盲孩子見到了一線光明的盲孩子、在風雨中掙扎並得到了關愛的盲孩子重見光明的盲孩子)

(三)研讀課文

1、寂寞的盲孩子:盲孩子的寂寞體現在什麼地方?

2、快樂的盲孩子:

分角色朗讀:

(1)誰給寂寞的盲孩子帶來了快樂?

(2)影子從哪裡來?

(3)影子說這話時內心是什麼感覺?為什麼會有這種感覺?

3、見到了一線光明的盲孩子:

(1)是誰給盲孩子帶來了復明的希望?

(2)文中疊詞運有什麼妙處?(飄飄忽忽、幽幽、緩緩、小小)

(3)哪一句是中心句?

4、在風雨中掙扎並得到了關愛的盲孩子:

(1)盲孩子在風雨交加的困境中得到了哪些朋友的幫助?

(2)你覺得這風雨交加的困境是對誰的考驗?

5、重見光明的盲孩子:

(1)重見光明的盲孩子看到了周圍的哪些景物?

(2)影子最後變成了什麼?從中你感悟到了什麼?

(3)結尾說:「我們都是光明的孩子。」這句中的「光明」的含義是什麼?

(四)互助合作,探究課文主題

1.童話中出現了盲孩子、影子及螢火蟲這三個主要形象,你最喜歡哪一個?為什麼?

2.盲孩子和他的影子為何能成為好朋友?

3.盲孩子獲得了光明,影子也變成了一個美麗的孩子,從中你讀到了什麼?

(五)課外拓展,放飛思維

1.你有這種永遠不忘的朋友嗎?你有磷火一般在別人最黑暗時給他光明的經歷嗎?請你以「愛」為中心,結合自身生活經歷,寫篇短文。

2.這是一篇美麗的抒情童話,它有詩情畫意般的境界。課後繼續研讀課文,劃出文中你認為寫得美的語句,體會一下這些語言有什麼好處。

(六)教師寄語

做一個有能力獲得幸福也讓別人獲得幸福的人。

㈧ 初中語文備課教案範文模板

教案是教師在上課之前的必要准備,有助於課堂的進程推進,及時發現學生的學習問題,並作出相應的解決策略。下面是由我為大家整理的「初中語文備課教案範文模板」,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初中語文備課教案範文模板(一)

一、教材分析

鄉愁作為人類普遍的一種情結,是詩歌創作歷久常新的主題之一,文學史上留下了許多抒寫鄉愁的名篇佳作,餘光中的《鄉愁》便是其中情意深長動人的一曲,因為他抒寫的不是一般遊子的思鄉之情,而是在特殊年代由於海峽阻隔而產生的對大陸的思念之情,更是漂泊到孤島上去的千千萬萬人的思鄉情懷,具有強烈的現實感和鮮明的時代感。詩人從平凡的生活中提煉出郵票、船票、墳墓、海峽這一組意象,層層推進,生動形象地抒發了鄉關之思、故國之戀。全詩構思精巧,復沓手法以及疊音詞的運用更增強了詩的音韻美。

二、教學目標

1、 通過朗讀品悟,引導學生體會詩人濃濃的思鄉愛國之情。

2、 通過比較賞析,引導學生感悟詩歌的意象美。

3、 培養學生的朗讀能力、鑒賞能力,激發學生表達情感的慾望。

三、教學重點

引導學生結合生活體驗去感受詩人的情感。

四、教學難點

正確理解和把握詩中的四種意象。

五、教學方法

誦讀法、討論法、比較法。

六、教學過程

(一) 聽一聽: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課間多媒體播放音樂)

導語:同學們,你們從剛才的音樂中聽出了一種怎樣的情感呢?(鄉愁)是的,遊子思鄉、故土難忘,這是人類的普遍情感。由於政治原因,台灣海峽將台灣與大陸阻隔半個多世紀,台灣人民對大陸故鄉的思念與日俱增,對兩岸和平的渴望日趨強烈。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首台灣著名詩人餘光中的詩作——《鄉愁》。

(二) 讀一讀:感受詩味,體會詩的情感美。

⒈ 教師示範朗讀。

⒉ 學生自由朗讀,師指導、解疑。

⒊ 學生試讀課文。

⒋師生點評指導。

⒌ 把握詩歌主題。

(1)設疑:大家讀過不少抒寫鄉愁的詩,與一般鄉愁詩相比,這首詩在情感上有什麼突出的地方?從哪兒可以看出?這一處該怎樣讀?

(2)補充資料圖片,進一步體會兩岸同胞渴望祖國統一的愛國情懷。

⒍深情齊讀詩歌。

(三)議一議:比較鑒賞,體會詩的意象美。

1.出示改詩,引導學生比較、品評。

設疑:(1)鄉愁是一種大家都可能曾經體驗過可又說不清道不明的情感。讀了原詩,你覺得餘光中是怎樣將鄉愁形象展現出來的,使你對鄉愁有了一些具體的感覺?(運用了幾種具體的事物來表現)

(2)鄉愁怎麼是郵票、墳墓?這些事物會使你產生怎樣的聯想?老師改寫的詩有沒有這種效果?

2.學生思考、交流、發言。

3.引導學生理解何謂意象。

明確:詩歌一般是通過創設意象來抒發情感的,創設意象就是藉助某一事物,把自己的感情寄託於其上加以表達的寫作手法。在這首詩中,作者把對故鄉的思念之情寄託在郵票、船票、墳墓、海峽這些事物上,使說不清道不明的鄉愁變得具體可感了,並且能給人以豐富的聯想。

⒋美讀:想像情景,體會情感,讀出韻味。

(四)寫一寫:拓展遷移,體驗人生的情感美。

1、請根據以 下情境,結合自己的生活體驗,仿照詩句,用具體的事物來抒寫鄉愁。

①情境:中秋月圓之夜,作為一名住宿生,當你獨處寢室,這時,鄉愁是xx。

②學生自創。

2、學生思考、創作、交流,師生共同點評。

(五)布置作業。

1、 背誦這首詩。

2、 仿寫詩歌。

初中語文備課教案範文模板(二)

一、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全詩,背誦全詩。

2.通過小組合作探究等方式,理解詩情,理解全詩內容及重點詞。

3.感受詩人獨在異鄉、思念親人的感情。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理解全詩內容及重點詞。

難點:感受詩人獨在異鄉、思念親人的感情。

三、教學方法

朗讀法、問答法、小組討論法。

四、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同學們,每逢佳節親人相聚一堂,歡樂的氣氛難得難忘。有一個人在九月九日重陽節的時候在他鄉苦讀。看著別人扶老攜幼、開開心心地過節,於是他拿起手中的筆來表達心中對家鄉親人的無限思念。他是誰呢?今天我們共同走進他的詩作《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來感受千古佳作的無限魅力。

(二)初讀感知

1、思考這首詩的題目《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是什麼意思?

詩人寫這首詩的時候獨自一人在長安讀書,求取功名,恰逢重陽節,詩人無比思念家鄉的親人,就寫下了這首詩。

2、教師指導學生認讀生字。

3、教師范讀古詩,學生齊讀古詩。

(三)深入研讀

1、理解首聯獨、異鄉、為異客,理解詩句意思,體會情感。

獨:獨自一人。

異鄉:他鄉,故鄉以外的地方。在詩中指的就是長安。

為異客:做他鄉的客人。

體會出作者孤獨、無奈的情感。

2、理解頷聯詩人為什麼每逢遇到節日就加倍的思念親人?

3、詩中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請大家想一想,到底少了哪一個人呢?

4、詩人寫這首詩要表達什麼樣的情感?

(四)鞏固提高

王維的筆下,有著這樣濃濃的鄉思詩句,你還知道哪些有關鄉思的詩呢:

王維的《雜詩》中還有——君自故鄉來,應知故鄉事。來日綺窗前,寒梅著花未?

李商隱《夜雨寄北》詩雲——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

(五)小結作業

小結:道不盡的離愁,訴不完的思鄉,曲折有致地鋪展在我們面前。歷經1000多年,當我們今天再次讀起它的時候,湧向心頭的又豈止是感動。在不知不覺間我們也走進了這濃濃的鄉愁中,今後無論我們走到哪裡,同學們都不要忘記親人,不要忘記故鄉。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

作業:搜集王維的其他詩詞,研讀並賞析。

五、教學反思

本首詩歌,主要描寫了王維的思鄉之情。在教學過程中應該添加更多的吟誦、朗誦比賽等,幫助學生更好地體會詩歌。

初中語文備課教案範文模板(三)

一、教學目標

1.感受漢語之美之奇之瑰麗。

2.明確閱讀的重要性與個性化寫作的必要性。

二、德育目標

激發學生熱愛祖國語言的感情。

三、學習重點

感受語文之美,明確學習方法及要點。

四、教學難點

引導學生熱愛語文學科,激發他們的興趣。

五、課時設計

一課時。

六、教學流程設計

(一)導語

同學們好!以後就由我和大家一起學習語文。如果同學們在學習上有什麼疑難問題,或者在生活中有什麼困惑,我都願意和同學們交流、探討,我希望能成為同學們的良師益友。今天是新學期的第一課。我主要是和同學們一起來探討什麼是語文,怎樣學習語文。

雖說這已是老生常談的話題,但我覺得這確實有探討的必要性。因為,小學階段的語文學習是以識記為主,以字詞的積累為主,而現在,我們同學由小學生成為中學生了,由兒童變成少年了,我們就要去領略祖國語言文字的博大精深;去感悟《離騷》漢賦的氣勢如虹、唐詩宋詞的凝煉雋永、諸子散文的詞彩句麗;去探討那栩栩如生、生動形象的四大名著。

我們有著五千年燦爛的中華文化,學習語文豐富的內涵,他能使你滿腹詩書,出口成章;他能使你洞察歷史,志存高遠;他能使你心靈純潔,感情豐富;他能使你聰明智慧,善思善辯;他更能使你文思泉湧,筆下生輝。

(二)何為語文

第一、問大家一個應該非常簡單的問題:

什麼是語文?(自由回答)組織討論。

第二、小結

1.語:語言。語言是最基礎的社會現象,是人類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人們利用它來交流思想,表達感情。現代語言學要求每個人至少掌握一種語言。進入新世紀,要求更高,升學就業,考工晉級還要考英語。

中國的語言是漢語,我們小學階段的語文課就是漢語的基礎,初中的語文課在小學的基礎上加以拓寬延伸,就遠的方面而言,學好語文是為了國家的發展,民族的振興;就近的方面而言,學好語文是為了自己的生存。學習語文的重要性後面再具體講。

2.文:文字(文學)。文字是記錄語言的符號,是人們交際中必不可少的重要條件。古代的人最早以結繩記事,後來逐漸有了六書造字法。我們中國的文字是獨特的方塊文字,每一個字都是音、形、義的結合體。學好漢字自然不用多說,寫好漢字更顯得十分的重要。漢字的書寫非常講究,書法就是一門歷史悠久的藝術。

3.語文學科:我們今天要學的語文,除了說話寫字(語基及其運用)以外,還包括現代文的閱讀理解、文言文的閱讀理解、寫作等內容。以及聽、說、讀、寫這些基本能力的訓練。

4.語文的性質:語文學習必須與生活密切聯系。語文是交際工具,它反映生活並服務於生活。語文的使用范圍十分廣泛,它可以深入到整個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只要有人活動的地方就需要語文。古人有一句話叫做「處處留心皆學問」(蘇軾審雞頭案的故事),我們也可以說是「處處留心皆語文」(張大千與梅蘭芳的君子小人故事)。

第三、剛才的回答我們似乎是在力求科學。我們能不能改變一個風格,回答得盡可能詩意一些,這樣,我們以「語文是……」的形式在練習本上盡可能地多地寫一些話,給大家三分鍾時間,然而小組內交流,請把大家認為精彩的話作上記號,待會兒請一個同學組織一下代表小組發言。

1.獨立書寫,小組交流;

2.各組奉獻,前面已經被人講過的就不必再說(發言者自己先報姓名。老師遇到十分精彩的,要問這個創作者的姓名,要求課後交上來)。

第四、出示袁衛星的有關語文一段話,請大家盡快記誦。

1.大聲地朗讀。

語文是炫目的先秦繁星,是皎潔的漢宮秋月;是珠落玉盤的琵琶,是高山流水的琴瑟;是「推」「敲」不定的月下門,是但求一字的數莖須;是莊子的逍遙雲游,是孔子的顛沛流離;是魏王的老驥之志,是諸葛的錦囊妙計;是君子好逑的《詩經》,是魂兮歸來的《楚辭》;是執過羊鞭的《兵法》,是受過宮刑的《史記》;是李太白的杯中酒,是曹雪芹的夢中淚;是千古絕唱的詩詞曲賦,是功垂青史的《四庫全書》……(袁衛星)

2.提問:你知道其中的哪些典故?哪幾本書?

3.除此之外,你還知道哪些典故?讀過哪些本書?

4.背誦,默寫。

(三)語文學習的具體要求

第一、做好課文的預習:

1.讀課文一遍,利用注釋或工具書讀准字音,在作業本上抄注音、註解一遍,詞語三遍。作業本距離左邊1厘米處劃一豎線。第一行寫課題,第一行第一列寫日期,第二行開始寫內容,要寫題目,題號統一寫在第一列。次日交。

2.再讀課文,試著了解作者寫了哪些內容,然後明晰作者的思路是什麼,文章的主要觀點是什麼,最後總結出文章的寫作技巧是什麼,語言運用特點是什麼;文章值得借鑒的是什麼,讀後受到的啟發有哪些,文章有什麼不足及需要商榷的地方。如果是名家名篇,還需要查找資料了解作者情況及文章誕生的背景等。書上留下讀過的痕跡。

3.三讀課文,試著用有聲的語言表達出作品的意境和思想情緒。特別是抒情性強的作品,如詩歌、抒情散文等,吟誦得好,就學好了一大半。

第二、有目的的認真聽好課,做好筆記。爭取課堂多發言,積極參加討論(四人小組,組長)。注意要收放自如。有疑問的地方先做好記號,等合適的時機再問。

第三、整理思路和筆記,寫寫學習心得。按時的、保質保量完成作業。書上課後有作業的,也做在練習本上,要求同上。每篇課文上好後准備好聽寫,聽寫內容包括字詞以及一些重要的問題。作業優良計,聽寫100分計。有錯誤,及時訂正,每個寫三遍。不合格的重做重聽。

第四、其他事項:

1.課前演講,寫好稿子在方格稿紙上,提前一天給老師看,內容可關於語文的各方面。時間3-5分鍾。其他同學點評。10分計。

2.隨堂作文,45分鍾完成。寫在作文本上,第一頁寫目錄。100分計。

3.做個隨筆集,給它取個名字,自己也可以取個筆名,配點畫。每周隨筆兩篇,思想健康,內容自定,形式不限,字數最少300字。5分計。

4.做個摘抄集。每周兩次,如果是短文章,全抄,寫明作者及出處;如果是書籍中的語段,至少500字。抄完後就你所摘錄的這段寫感想。感想至少也是100字。5分計。

5.剪報本,貼好後,註明報紙名稱、版面和日期。寫點評,一個點評至少100字。半個學期交一次,一個學期交兩次。優良計。

6.課外讀本自己看,選取內容自己上。加分。

7.詞語手冊自己看,抽查,扣分。

8.作業本在預習時自己做,上完課做完作業。一個單元交一次。平時抽查,扣分。

9.每人每周練習三篇鋼筆字。

10.積累。每周背誦兩首古詩詞。

(四)結束語

同學們,如果不出意外,我們將要在一起度過x年的時光,我們要好好地度過這x年。我很愛你們,不過請記得愛是相互的,我也同樣需要你們愛我,非常需要。你們應該向我和其他人證明你們都是真誠、善良、懂事,並且勤奮學習的人。

我相信你們在這x年裡會是你們自己和我共同的驕傲,無論在語文學習上,還是在其他方面。我現在不需要你們在口頭向我保證,相信大家在內心已經向自己作出了保證,並且將會在行動中得到完美的體現!

初中語文備課教案範文模板(四)

一、教學目標

1、品味作者平淡簡捷而富有表現力的語言。

2、學習通過幾個生活片斷表現人物的方法。

3、學習勞動人民的優良品質,並以平等和人道主義的精神關注他們的疾苦。

二、教學重點

學習通過幾個生活片斷表現人物的方法。

三、教學難點

學習勞動人民的優良品質,以平等和人道主義的精神關注他們的疾苦。

四、教學用具

多媒體。

五、教學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

六、教學過程

(一)導入

談話導入,話題:在生活中,你關注得最多的是什麼人?

生:明星、家人、自己。

師:明星是因為有著耀眼的光環我們關注他們;偉人作出了非凡的成就我們關注他們;因為血濃於水我們關注家人……而我們在生活中接觸得最多的卻是那些沒有親情關系不起眼的普通人他們雖然沒有耀眼的光環,沒有作出非凡的成就,卻有著金子般的心。(意在營造親切平和的教學氣氛,發現生活中的問題。)

(二)設問導讀

1、畫說老王:

師:今天老師要給你們介紹一個十分不起眼的普通人,請看畫像。他叫老王,(板題)從畫像上看,你覺得這是一個什麼樣的人?有何依據?

生:從他滿臉的皺紋看,他是一個歷盡滄桑的老人。

生:從他破舊的衣著看,他是一個貧窮的老人。

生:從他的表情看,他是一個善良的老人。

(意在培養學生細致觀察的能力,對他人關注的習慣。)

2、問詢老王:

師:這樣一個老人就站在你的跟前,你關心他什麼?把你的關切向他表達出來。

生:老王,你是做什麼的?

老王,你生活得怎麼樣?

老王,你為人怎樣?為什麼作家會如此關注你?

(意在喚起學生對他人的關心和同情,為後面學生閱讀課文蓄勢,讓學生帶著自己的問題讀書。)

3、走近老王:

師:老王是一個普通人,寫老王的作家可不是一個普通人。簡介楊絳。楊絳——錢鍾書——《圍城》。

師:面對陌生的老王,你們有那麼多的揣測,和那麼多的關切,現在你們循著楊絳的筆墨,去走近老王,解開心中的謎團。

生:讀課文。

(三)點撥導思

1、評說老王:

師:剛才看了老王,現在又讀了老王,老王是不是你心目中的那個老王?你對他的關切作者告訴你沒有?老王在你的心目中留下了怎樣的印象?請用「老王是一個xx的人,表現在xx。」的形式表達出來。

生:老王是一個社會地位卑微的人。表現在他住在荒僻的小胡同、破破落落的大院、塌敗的小屋裡。

生:老王是一個善良老實的人。表現在送冰時,願意給我們家帶送,車費減半。他送的冰比他的前任送的大一倍,冰價相等。

生:他有一顆金子般的心。表現在送錢先生看病,不要錢。

(意在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精神,完成對文章內容的個性化理解。)

2、品味老王:

師:文章中最能打動你的是哪個片斷?在這個片斷中打動你的又是哪些細節?

生:最讓我感動的是:老王臨死還要送雞蛋香油還人情這一情節。

師:有此同感的同學請舉手。既然大家都認為這一段感動人,那麼我們一起來欣賞這一片斷。

(1)、精讀。

師:請同學們以自己喜歡的方式:默讀、小聲讀、放聲讀。可圈點,可旁批。

生:讀課文。

(2)、小組交流體會。

師:請同學們把自己的獨到體會說出來,與大家分享。

生:我覺得,課文中說老王「鑲嵌」在門框里,「鑲嵌」一詞用得好。寫出了老王消瘦與不靈活,

生:「他一手拿著布,一手攥著錢」中「攥」字也用得好。寫出了老王拿錢時激動的心情。

(3)、質疑,合作探究。

師:就這一情節,你有沒有疑問?提出來請大家幫你。

生:文章中,當「我」要給老王錢,他不要,可後來還是收了錢。為什麼?

「我」拿錢給老王是為了幫助他,而作者為什麼說「我卻拿錢侮辱他」?

(以生——生、生——師合作的形式相互質疑,培養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㈨ 初中語文教學設計的設計思路怎麼寫

[教學思路的創新設計]
所謂「教學思路」,是對如何展開教學內容的「想法」,是指教師在設計課堂教學時所規劃的、所要實施的教學流程,
教學思路的創新設計
。它或明或暗地被劃分成若干個教學步驟 ,以便在課堂上有序地向前推進。
但從中學語文大面積上的閱讀教學來看,科學地、藝術地設計教學思路的意識比較淡漠。教學模式普遍地表現為「導入 課文——熟悉課文——課堂討論——收束教學」這樣一個俗套的流程。由於在「課堂討論」中提問過多或講析過多,這里往往形成一個內容繁雜時間冗長的「不歇氣」的教學「大板塊」,從而使課堂教學缺少節奏。因此我們應該進行教學思路的創新設計,讓課堂教學的步驟明朗起來,生動起來,藝術起來。可進行如下方面的一些創新嘗試。
1.從「思路清晰」的角度進行創新。
如孟浩然《過故人庄》教學中的提問設計: 1 同學們,透過詩句,你們看見了什麼? 2 同學們,透過詩句,你們聽見了什麼? 3 同學們,透過詩句,你們聞到了什麼? 4 同學們,透過詩句,你們感受到什麼樣的情感?
這個微型教例的思路表現在哪裡 表現在4個提問之上。教師每一次的提問都組織起一次學生的品讀活動,四個提問彼此並列而又有一定的從易到難的層進關系,教學過程 由於這4個提問的出現而分成幾個教學板塊,讓人明顯地感覺到教師引導著學生在一步一步地向前走,整首詩的教學顯現出了明晰可見的思路。
2.從「重點突出」的角度進行創新。
如蒲松齡《狼》的教學設計,其教學的主體內容就品析得相當精彩:
一讀,從「屠戶」的角度理解課文的脈絡;
二讀,從「狼」的角度理解課文的脈絡;
三讀,從「故事情節」的角度理解課文的脈絡;
四讀,從「敘議結合」的角度理解課文的脈絡;五讀,從「段內層次」的角度理解課文的脈絡,

㈩ 初中語文教案範文

學生根據注釋提示,藉助工具書,疏通文句,圈點勾畫難詞難句。同桌之間討論交流,教師巡視,答疑解惑。以下是我為您整理的初中語文教案範文,供您參考,更多詳細內容請點擊教案欄目查看。

篇一:《愚公移山》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積累文言文重要的實詞、虛詞,辨析一詞多義。

2.理解課文深刻的寓意。

能力目標

1.反復朗讀課文,整體把握文意,探究文章的內涵,培養文言文自讀能力。

2.把握愚公這一人物形象,體會對比,襯托手法的表達效果。

德育目標

學習愚公精神,正視成長道路上的艱難險阻,勇往直前。

教學重點、難點

1.積累文言文常用的詞語,培養語感。

2.理解本文的時代意義,培養多角度分析問題的能力。

2.理解神話結尾的作用,體會「京城氏之子」「跳往助之」這一細節的作用。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語設計

愚公移山的故事家喻戶曉,同學們耳熟能詳,愚公移山這首歌恐怕也都吟唱自如。下面請看動漫flash——愚公移山。

學生欣賞畫面,品味美妙的樂曲。

二、朗讀課文,整體感知

1.教師示範背誦課文。學生循聲跟讀。

2.學生齊讀課文,教師提示句子停頓。

懲/山北之塞 曾不能/損魁父之丘 遂/率子孫荷擔者/三夫

鄰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遺男 命/誇娥氏二子/負二山

3.學生根據注釋提示,藉助工具書,疏通文句,圈點勾畫難詞難句。同桌之間討論交流,教師巡視,答疑解惑。

4.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並解釋。

始一反焉 汝之不惠 亡以應

一厝朔東 無隴斷焉

三、思讀課文,理解寓意

1.學生分兩組,展開課堂辯論。

辯題:愚公、智叟到底淮愚?

正方:愚公實愚

反方:智叟不智

辯詞選摘:正方:愚公實愚

兩座山雄偉高大.實難移走;愚公年且九十,山未移身先死。如何享利?全家人力量微弱,

況且只有一個七八歲的孩子幫忙;工具落後,敲石挖土,用畚箕裝了土石遠運山外;路途遙遠。運土石到渤海之尾,隱土之北。

反方:智叟不智

愚公痛感迂塞之苦,有艱苦奮斗的精神;」指通豫南,達於漢陰」,確知移山之利,有長期奮斗的思想准備;有子孫的支持,使移山之役得以順利開始;深明可移之理,「子子孫孫無窮匱也,而山不加增」,有發展變化的觀點;感動天帝,將山搬走,顯示愚公移山力量之大,精神感人至深;智叟知難而止,無所作為,譏諷阻攔愚公移山是真正的愚。

教師總結:經過一番激烈的辯駁,愚公智叟孰智孰愚已成不爭的事實,那就是愚公不愚,智叟不智。

2.提問:這是一篇古代寓言,它通過愚公移山成功的故事說明了一個什麼道理呢?

示例:要克服困難,就必須下定決心,只要堅持不懈,成功終會屬於我們。

做任何事。都要有堅定的信念,要有恆心和毅力。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

大小、多少是相對的,都可以向自己的對立面轉化,成功、失敗亦如此。

四、品讀課文,把握本文的藝術特徵

1.提問:如何理解課文的神話結尾?

生1:這是作者迷信思想的反映。

生2:這反映了作者階級的局限性。

生3:這是對愚公移山巨大力量和偉大精神的肯定和歌頌,也表達了古代人民藉助想像、寄託於神話向自然斗爭並取得勝利的願望。這個神話結尾,增強了故事的藝術效果,使「愚公移山」的形象更為高大、感人。

教師點撥:神話不同於迷信,在生產力極不發達的社會條件下,人們只能幻想通過具有超人力量的神來幫助人類征服自然。這個神話式的結尾反映了古代勞動人民的美好願望。

2.關於對比、襯托手法

學生討論,明確:文中有多處對比,如愚公與智叟、京城氏之子和智叟、愚公之妻和智叟的對比。愚公有實現「指通豫南,達於漢陰」以造福人民大眾和後代子孫的宏偉抱負,對人力的無窮盡懷有堅定信念;智叟只看到自然的威力,看不到人力的偉大,認為愚公移山是「不惠之舉」,兩相對比,一個高尚,一個平庸。京城氏之子聽說愚公移山就「跳往助之」,而智叟卻「笑而止之」,對比之下,更顯出智叟見解鄙陋,對造福千萬人的事業的冷漠態度。愚公之妻對丈夫關心,提出合情合理的疑問;智叟表現出極度的輕蔑,嘲諷之意溢於言表,一「君」一「汝」,境界全出。

文中運用襯托的例子也不少,如寫太行、王屋二山的高大,運土路程的遙遠,一年返家一次對顯現愚公的氣魄,說明移山勞動的艱巨具有襯托作用。寫操蛇之神的「懼」和天帝的「感」也從側面反映了愚公的決心不可動搖。

六、課堂小結 教師朗誦《愚公移山》歌詞:

聽起來是奇聞,講起來是笑談,任憑那扁擔把脊背壓彎,任憑那腳板把木屐磨穿。面對著王屋與太行,憑著是一身肝膽。

講起來不是那奇聞,談起來不是笑淡,望望頭土:天外天,走走腳下一馬平川,面對著滿堂兒孫,了卻了心中祈願。

無路難呀開路更難,所以後來人為你感嘆。

多媒體顯示:沒有比腳更長的路,沒有比人更高的山。

學生齊讀。結束全文學習。

七、布置作業

篇二:《詩經》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了解《詩經》的基本知識及其在中國文學史上的地位。

2.把握《詩經》賦比興的藝術表現手法和章法的節奏特點。

3.反復朗讀,直至成誦。

能力目標

1.在熟讀成誦的基礎上,培養學生形象思維能力。

2.深入理解這兩首詩,提高學生詩歌鑒賞的能力。

德育目標

正確認識古代勞動人民對美好愛情的追求和嚮往。

教學重點、難點

1.創造性地運用朗讀手段分析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2.學習兩首詩賦比興的藝術表現手法,體會它的表達效果。

3.品析語言,體會詩歌的音韻美、意境美、含蓄美。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語設計

《論語》曰:「不學詩,無以言。」古人認為經過《詩經》教化,可以使人「溫柔敦厚」。《詩經》在古代一直被選作各類學校的教材,甚至連東漢大字者鄭玄家的婢女都熟讀《詩經》,日常生活中能以《詩》相對。今天我們學習冠於三百篇之首的《關雎》。

二、資料助讀 多媒體顯示以下內容:

《詩經》是我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本來只稱《詩》,後來被儒家奉為經典,改稱《詩經》。收錄了從西周初年到春秋中葉約五百年間的詩歌305篇,也稱「詩三百」,這些詩歌分為風」「雅」「頌」三個部分。「風」又叫「國風」,是各地的歌謠,人民大眾的口頭創作,是《詩經》中的精華部分。有不少篇章揭露貴族統治集團對人民的壓迫和剝削,也反映了人們的勞動生產情況和愛情生活。

《關雎》是《風》之始也,也是《詩經》第一篇。古人把它冠於三百篇之首,說明對它評價很高。《史記•外戚世家》曾經記述說:「《易》基乾坤,《詩》始《關雎》。《書》美厘降……夫婦之際,人道之大倫也。』,孔子說:「《關雎》樂而不淫,哀而不傷。」其聲、情、文、義俱佳,足以為《風》之始,三百篇之冠。

三、朗讀全詩,整體感知

1.學生聽錄音配樂朗讀,正音,同時出示投影:

睢鳩(jū jiū)一種水鳥。

窈窕(yǎo tiǎo):文靜美好的樣子。

逑(qiú):配偶。

荇萊(xīng):一種可食的水草。

寤寐(wù mèi):這里指日日夜夜。寤,醒時。寐,睡時。

筆(mào):挑選。

2.學生自由朗讀課文,教師作誦讀指導。

教師提示:第一章雎鳩和鳴於河之洲上,其興淑女配偶不亂,是君子的好匹配。這一章的佳處,在於舒緩平正之音,並以音調領起全篇,形成全詩的基調。以「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統攝全。第二章、第三章中的「求」字是全篇的中心,寫深切的思慕和求而不得的憂思。聲調亦迫促,與前後平緩之音有別。第四章、第五章寫求而得之的喜悅。曰「友」,曰「樂」,用字自有輕重,深淺不同,應讀出興奮和快樂之情。

3.教師范讀,為感悟理解課文創設氛圍。

4.學生結合注釋,譯讀全詩。 多媒體顯示:

關 雎

關雎鳥關關和唱, 夜長長相思不斷,

在河心小小洲上。 盡翻身直到天光。

好姑娘苗苗條條, 哥兒想和她成雙。

長和短水邊荇萊, 采荇人左采右采。

水荇萊長短不齊, 好姑娘苗苗條條,

采荇菜左右東西。 彈琴瑟迎她過來。

好姑娘苗苗條條, 追求她直到夢里。

水荇萊長長短短, 采荇人左揀右揀。

追求她成了空想, 好姑娘苗苗條條,

睜眼想閉眼也想。 娶她來鍾鼓喧喧。

教師提示:詩歌重在想像、聯想,對於字面意思不必字字落實,可以疏其大意而不求甚解,但重點字詞,關鍵字詞要落實。

5.學生齊讀,放錄音,再聽一次,感受詩歌的韻律和節奏。

四、思讀全詩,把握文意

1.教師提問:這首詩講了一個什麼故事,請同學們用自己的語言來描述。

生1:寫了一個男子對一位美麗少女的相思之情,想追而不得。

生2:他日思夜想,輾轉反側,夜不能寐。

生3:他做夢夢見彈琴奏瑟,迎娶這位姑娘。

……

教師小結:這苜詩很短很完整,既寫對愛情求而不得的相思之苦,但又不陷於難以自拔的低沉哀吟,是一首古老而優秀的民歌作品。看來,冠於《詩經》之首的《關雎》的確名不虛傳。

2.教師提問:既然大家都認為它是愛情詩,那麼它是如何抒發相思之情的?請具體分析。

教師小結,前人對此有究屬賦比興何種手法的爭論。實際上就詩中這兩句看來,並不排斥是作者的實見之景,但對全詩來說,確也起著媒介、比喻、聯想,以至象徵的作用。因此我們認為不必如此拘泥。

六、試背全詩

七、布置作業

1.大聲朗讀,背誦全詩。

2.預習《蒹葭》,結合注釋,串解大意。

篇三:《蒹葭》

一、導語設計

同學們,有人會唱《在水一方》這首歌嗎?它是早些年一首電視連續劇的插曲,根據《蒹葭》改編而成,可見詩經對後世文學創作有很大影響。今天我們一起學習《蒹葭》。

二、朗讀全詩,整體感知

1.多媒體顯示畫面,讓學生感受畫面之美。有未讀文章先有情之效。

金秋之季,拂曉之時,蘆花泛白,清露為霜,瑟瑟秋風,葦叢起伏,茫茫秋水。清澈澄明,水上煙波萬頃,空中霧靄迷濛,彎曲的河道,水中的小洲,宛然在日。此時,一位痴情的戀者,躑躅水畔,他熱烈而急切地追尋著心上的戀人。那戀人好像在水一方,但一水盈盈河道阻隔。「伊人」可望而不可即,於是他徘徊往復」心醉神迷,內心痛苦,不可言狀。

2.教師播放示範朗讀磁帶或配樂朗讀課文,學生聽讀入境,體味感情。

3.學生自由朗讀全詩,教師提醒學生注意把握感情分寸,讀出凄迷之景,惆帳之情。

4.放錄音,學生復聽一次,糾正自己朗讀中的錯誤,教師可同時出示投影,檢查字詞掌握情況。 投影顯示:

給下列詞語中加點字注音。

蒹葭 伊人 溯洄 唏 湄 躋 坻 浚

明確:jiān jiā yī rén sù huí xī méi jī chí sì

5.學生結合注釋,譯讀全詩。

教師提示:詩歌重在吟誦、品味。在譯詩時,要運用聯想、想像,在頭腦中浮現此情此景。

三、美讀全詩,重在鑒賞

1.教師請同學們談初讀詩歌的感受。

生1:本文寫的朦朧縹緲,有一種說不清、道不明的感覺。

生2:這首詩意境優美,我特別喜歡秋天凄清悲涼的況味,和詩人惆悵失意的心情正好吻合。

生3:我最佩服主人公不畏艱險,不屈不撓的精神,因為詩中幾次提到「溯洄從之。道阻且長」嘛!

生4:我覺得「伊人」應該是漂亮的、高潔的,又是時隱時現、閃爍不定的。

總結:看來本詩的確「言盡而意無窮」,給了我們無限豐富的想像、開拓、創造的空間。正是這種多重意境交相疊合的開放式結構,使這首言情之作成為極富張力,意蘊宏深,多姿多彩的詩的極品。

2.作品文字簡單,內容單純,但給予人們的美感卻非常豐富,能否用幾個詞來概括作品的美? 明確:含蓄美、意境美、朦朧美。

3.具體賞析詩歌的美。

教師把全班分為六個組,每兩組負擔一個方面的鑒賞任務。圍繞「含蓄美、意境美,朦朧「美」展開討論交流。其中以一個組為主。另一個組補充、評價。

1.含蓄美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文字簡約。以表面極經濟的文字建構一個十分廣闊的想像和咀嚼的空間,這是該詩的一大長處。作品沒有直接抒情,沒有敘述這位戀人對心上人如何思念,而只寫了他左右求索,尋找戀人的行動,然而主人公那痴心的迷戀、刻骨的相思和失望的痛苦都通過動作形象而含蓄地表現出來。

形象可感。作品雖未刻意刻畫戀愛雙方的形象。但主人公的執著、「伊人」的高潔我們可以清晰感知。

餘音繞梁。詩只寫尋求之難,伊人「宛在」,便戛然而止,結果如何,給讀者留下了想像的餘地。這就是所謂「含不盡之意於言外」。

2.意境美體現在多重疊合的架構。

(1)煙水迷離的景和主人公如醉如痴的情幻化而生,難分難解。

(2)深秋一派蕭瑟的景象和主人公惆悵失意的心情渾然一體。

(3)詩人的執著追求和伊人宛在,覓之無蹤的境界渾然為一。

(4)「伊人」高潔而富有魅力的精神氣質,被蒹蒼露白、秋水澄明的景緻烘托出來。

3.朦朧美體現在寫法和模糊的意象。

作品沒有直敘心情,而是採用曲筆。作寫意式的遠距離的勾勒。距離產生美感。主人公和伊人的身份、面目、空間位置都是模糊的,給人以霧里看花、若隱若現、朦朧縹緲之感。

四、比讀全詩,問題探究

教師提問:《關雎》和《蒹葭》都可以看作愛情詩,但風格和表現手法相同嗎?

明確:《關雎》一詩重在「敘事」,可以看出主人公愛慕、追求、幻想這樣一條線索。《蒹葭》沒有一個明確故事。只選一個場景。第二、三章是第一章的反復詠嘆。《蒹葭》比《關雎》情感韻味更濃郁。

在藝術手法上,《蒹葭》比《關雎》「興」的特點更突出。「蒹葭」「水」「伊人」交相輝映,渾然一體,用作比興的事物與所要描繪的對象形成了一個完整的藝術世界。

五、課堂小結

《詩經》是人類文明的春天,是初生天地的源頭清水,開闊、豐盈、簡單、潔凈。這源泉處的草木,也跟淳樸的先民及其歌聲一樣簡朴優美。從詩經中走出的女子裊裊娜娜、款款盈盈游歷在平原秀野風和日麗中。痴情的少年千回百轉,卻找不到她的岸。讓我們於於凈凈與素心相通.吟誦這優美的文字,傳唱這古老的歌謠!

六、布置作業

1.《蒹葭》這首詩對後世的影響是相當大的。上網搜集相關信息,看哪些詩篇化用了《蒹葭》的詩句。背誦這兩首詩,並為一篇寫一段賞析文字。

篇四:《桃花源記》

教學目標:

1.認識作者通過描繪"世外桃源"所表達的社會理想。

2.學習本文以漁人行蹤為線索,以時間為順序,以簡練、質朴的語言進行記敘的寫作點。

3.了解古今詞義的變化。積累部分文言常用詞語。

教學重點;以行蹤為線索,以時間為順序 教學時數:用二課時完成。

第一課時

教學過程:1.由成語"世外桃源"導入課文。引起學生閱讀課文的興趣。2.介紹作者及本文的寫作背景 3.老師范讀課文4.指導學生朗讀課文(老師提出具體要求,指導學生朗讀。要求:一 句讀分明;二 節奏合理;三 語速適中,四 語句流暢;五 注意音韻鏗鏘。老師也可以邊提要求邊做示範。)5.對照注釋,理解課文。(注意重點詞語的解釋。)(如果程度好的班級,可以對照課文,直接筆譯,然後站起來讀,同學補充,老師作點撥)6.第一段翻譯與評點:原文:晉太元中,武陵人捕漁為業。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

重點詞語:行:指船行。忽:說明是偶然的。之:指見到的景象。異之:為見到的景象感到詫異。窮:窮盡,走到頭。

譯文:東晉太元年間,有個武陵人以捕魚為職業。(有一天)他順著小溪劃船,忘了路的遠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桃林)夾著溪水兩岸,長達幾百步,中間沒有別的樹。(地上)芳草鮮艷美麗,落花紛紛。漁人非常詫異。再往前走,想走到這林子的盡頭。

評點:寫漁人捕魚時偶然發現桃林經過。這是故事的開端。

7.讀第2段課文,翻譯並評點:

原文: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彿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垂髫並怡然自樂。

重點詞語:舍船,丟下船。才:只,僅僅。悉:都。屬:即類,之屬:即這一類事物。

譯文:桃林在溪水發源的地方就沒有了,(緊接著)就有座山,山有個小洞口,裡面好像有光似的。(漁人)便丟下船,從洞口進去。初進時,洞口很窄,僅容一人通過。只走了幾十步,突然變得開闊敞亮。(這里)土地平坦開闊,房舍很整齊,有肥沃的田地,美麗的池塘和桑竹一類的樹林。田間小路,交錯相通,雞狗的叫聲不斷傳來。里邊的人來來往往耕種操作的情形,男女的穿戴,都和外邊的人一樣,老人和小孩都高高興興地自由自在地娛樂。

評點:這段寫漁人進入桃花林,看到桃源人的生活環境,見到一片安寧和樂的世外天地。

朗讀第3段,翻譯並評點

原文: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自雲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餘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日,辭去。此中人語雲:"不足為外人道也。"

重點詞語:乃:竟然。妻子:妻子和兒女。焉:相當"於之"、即"從這里"。語:()告訴。足:值得。"問所從來":即"問從何來"。"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乃",即"竟然","無論"是兩個詞。無:不要;論:說。跟現代漢語用的"無論"不同。"餘人各復延至其家","延",邀請。

譯文:桃花源里的人見了漁人,竟大吃了一驚,問漁人從哪裡來。漁人詳盡地回答了他們。他們便邀請漁人到家中,擺酒殺雞招待他。村中聽說有這樣一個人,都來打聽消息。桃花源的人說自己的先輩們為了躲避秦朝的禍亂,帶領妻子兒女和鄉親到這個與世隔絕的地方,就不再出去了。於是就和外面的人斷絕了來往。他們問起漁人現在是什麼朝代,竟不知道有漢朝,更不要說魏晉了。漁人把自己知道的事情一一對他們說了,大家聽了都感嘆惋惜。其餘的人各自又請漁人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飯來款待他,住了幾天,漁人告辭離去。這里的人叮囑他說:"這里的情況不值得對外邊的人說啊!"

評點:這段寫漁人進入桃花源,在桃花源人家裡做客及辭去的經過。

2、3段為第二部分,是故事的發展。

朗讀第4段,翻譯並評點

原文: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處處志之。及郡下,詣太守,說如此。太守即遣人隨其往,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

重點詞語:志:同"",做標記。"便扶向路":向:從前,"向路":去桃花源時走的路。詣:到……去,這里指謁見。如此:象這樣。

譯文:(漁人)出來後,找到他的船,就沿著舊路(回去),(一路上)處處做了記號。他回到武陵郡城,去拜見太守,告訴了這些情況。太守立即派人跟他前往,尋找先前所作的標記,竟迷失了方向,再也找不到原來的那條路。

讀第5段,翻譯並評點

原文: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聞之,欣然規往。未果,尋病終。後遂無問津者。

重點詞:劉子驥,與陶淵淵明同時代的人,把他寫進去,表示真實可靠。

譯文:南陽的劉子驥,是一位高尚的名士,聽了這件事。很高興地前往,還沒有實現,不久就病終了。以後就再沒有問路探訪的人了。

評點:寫漁人離開桃源後,太守等人先後探討桃源未果的情形。這是故事的結局和尾聲。為故事的第三部分。

3.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4.背誦課文。

5.作業:

(1)完成課後作業一、二、三、五。

(2)指出下列句中加點詞古今詞義的差別:


閱讀全文

與中學語文教學設計怎麼寫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39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404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50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42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84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08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299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701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387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23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55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84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699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969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47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37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50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23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86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