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做語文閱讀的方法有哪些
語文是基礎 教育 課程體系中的一門重點教學科目,是一門重要的人文社會科學,那麼接下來給大家分享一些關於做語文閱讀的 方法 有哪些,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一、做閱讀理解的兩個步驟
1、通讀全文,掌握大意。在解答閱讀理解時,同學們先要快速的瀏覽一下整篇 文章 ,重視標題(中心)、開頭段(觀點)、結尾段(結論)及各段落的首句(主題句),理清脈絡,了解基本梗概,不要把時間花在生詞難句上。每認真讀完一段,要及時概括段意。
2、瀏覽考項,細讀答題。在掌握文章的大意之後,同學們可瀏覽一下短文後面的題目,然後帶著這些問題仔細的閱讀第二遍,以做到有目的的閱讀。(要做到認真讀題目中的每個字,並在原文找出大體范圍,就等於答對該題的一半了。)
3、復讀全文,驗證答案。答題完畢時,同學們應對照答案將整篇文章從頭到尾再看一遍,以確保答案的正確,同時答案要求:准確,簡潔,全面。
簡要概括來說:一、縱觀全文,把握主旨。二、認真審題,定向掃描。三、篩選組合,定向表述。
二、閱讀理解答題技巧點撥
1、某段或某句在文中的作用。
在首段----總領全文、首尾呼應、設置懸念,激發讀者的閱讀興趣,為下文做鋪墊、與下文進行對比,反襯出……
2、概括某段大意---
(1)要准確的概括出段意,首先要讀懂段落每句話的意思,還要弄清楚段內各句的相互關系,找出能揭示全段意思的主要 句子 ,即所謂的中心句(中心句的位置多數在段首或段末,個別也有在段中的)。如果沒有中心句的,就要抓住全段的中心意思,自己 總結 概括。
(2)摘句法,即找出段落中的中心句。例如《我的老師》中的第二自然段,就可摘取其中的「她從來不打罵我們」一句來概括段意。
(3)概述法,用自己的語言概述全段的主要意思。例如《故鄉》的第二部分,內容很豐富,記述的人物事件很多,可用自己的話概括:「我」回到故鄉的所見、所聞、所感。
(4)聯合法。有些段落講的不止一個意思,概括時必須用簡練的語言把幾個意思表述出來,缺一不可,這就是聯合內容要點加以概述。例如《記一輛紡車》的第四段,就要綜合三層意思:紡線使衣著自給,紡線使大家愛惜自己製作的衣服,紡線是大家形成了新的美的觀念。
3、概括全文的主要內容的答題模式:誰----為了什麼-----做了什麼----結果怎樣
4、 說說 主人公思想性格變化題型----關鍵要答出「變」來,如:他從以前……變得……
5、五種表達方式:記敘、描寫、說明、議論、抒情。
記敘文 中的議論是作者在記敘中所記事物發表自己的看法。或贊揚,為什麼贊揚;或反對,為什麼反對。
記敘文中的抒情是作者在記敘的過程中對所記事物抒發自己的感情。它一般可分為兩大類:直接抒情和間接抒情(托物言志、借景抒情)。
6、怎樣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
文章的中心思想就是作者的寫作意圖、目的。它是通過文章的字、詞、段、篇的結構形式表達出來的。我們要歸納中心思想,首先必須讀懂文章的主要內容、段意或文章的中心句來概括總結,也可以從審題、文章的開頭、結尾、重點段、議論部分或從考題中得到提示入手。其主要方法有:
(1)先概括文章的主要內容,再想一想作者為什麼要寫這些內容,然後領會寫作目的,即中心思想。如《窮人》主要描寫了漁夫和他的妻子桑娜,不管自己家境困難依然收養了自己已故鄰居的兩個孤兒這件事,想一想作者為什麼要寫這些呢,從文中可以分析出作者的寫作目的是:反映沙俄時代漁民的悲慘生活和窮人寧可自己吃苦,也要互相幫主的高尚品質。
(2)分析課文的重點段。從文中找出中心思想,如《賣火柴的小女孩》的第二段,描寫了賣火柴的小女孩幾次擦燃火柴所產生的美好的幻覺以及幻覺瞬間消逝,重新回到冷酷的現實,再聯系第一段和第三段「慘死接頭」就不拿找出中心:作者的目的就是要揭露資本主義社會的罪惡,表達了他對小女孩的不幸遭遇的深切同情。
(3)從文題找中心,有些文章的題目就直接點明了中心。如《偉大的友誼》,文章歌頌了馬克思和恩格斯的偉大的革命友誼。
(4)、從中心句找中心,如《我的伯父魯迅先生》中最後一句:「伯父就是這樣一個人,他為別人想得多,為自己想的少。」又如《我的心事》中反復出現的一句話:「說話要算話」就是這篇文章的中心。
7、景物描寫的作用----交代 故事 發生的時間、地點;渲染氣氛,烘託人物心情;表現人物性格;推動情節的發展。
語文閱讀的8個步驟
1、文章開頭一段的某一句話在文章中的作用,中間某段或句的作用,最後一段某句的作用
對於這種題型我們可以從兩個方面來回答:
對於第一段的問題,從結構上來說,是落筆點題,點明文章的中心,開門見山,總領全文,或起到引起下文的作用;從內容上來說,是為下文作鋪墊和襯托,為後面某某內容的描寫打下伏筆。
中間某段的問題,在結構上是起到承上啟下、過渡的作用。
最後一段或某句的作用是總結全文,點明文章主旨,讓人回味無窮,並與題目相照應。
2、文章表達了作者什麼樣的思想感情?
這需要根據文章的具體內容來回答,常見的有歌頌、贊美、熱愛、喜愛、感動、高興、渴望、震撼、眷念、惆悵、淡淡的憂愁、惋惜、思念(懷念)故鄉和親人、或者是厭倦、憎惡、痛苦、慚愧、內疚、痛恨、傷心、悲痛、遺憾等。
一般作者的情感可以從文章的字里行間可以看出來的,有的也許寫得比較含蓄,有的是直抒胸臆。
3、概括文章主旨
對於這種題目,在回答之前一定要把全文仔細看幾遍,然後可以用這樣的關鍵詞來進行回答:「通過……故事,歌頌(贊美)了……表達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揭示了……的深刻道理。
我們也可以從文中去找,在文章的每一段特別是第一段或最後一段的第一句或最後一句,文章中富有哲理性的句子往往是作者所要表達的主題。
4、文中劃線句子運用了什麼表達方式?有什麼作用?
看到這種類型的題目,我們首先要看一看這一句用了哪種表達方式,敘述、描寫、說明、議論、抒情;
特別是描寫中又分為人物描寫、景物描寫和帶綜合性的場面描寫。而人物描寫還可細分為語言描寫、動作描寫、心理描寫、肖像描寫和細節描寫,描寫的作用是使文章生動、形象、感人。
如果文中有一些 神話故事 、民間 傳說 以及自然界當中的神奇景象的描述,它的作用是增加了所寫內容的神秘色彩,引起讀者的興趣。
5、文中某句運用了什麼修辭手法?有什麼作用?
修辭有很多,常用的有8種,比喻、比擬、誇張、排比、對偶、反復、設問、反問。其中考得最多的是比喻、擬人、誇張、排比;
比喻的作用有三:一是使深奧的道理淺顯化,幫人加深體味;二是使抽象的事物具體化,叫人便於接受;三是使概括的東西形象化,給人鮮明的印象。
擬人的作用是可以使讀者不僅對所表達的事物產生鮮明的印象,而且感受到作者對該事物的強烈感情,運用擬人表現喜愛的事物,可以把它寫得栩栩如生,使人倍感親切自然;表現憎恨的事物,可以把它寫得丑態畢露,給人以強烈的厭惡感。
誇張的作用是可以深刻地表現作者對事物的鮮明的感情態度,從而引起讀者的強烈共鳴;通過對事物的形象渲染,可以引起人們豐富的想像,有利於突出事物的本質和特徵。
排比的作用在於能突出文章的中心,表達強烈奔放的情感,增強語言的氣勢;是提高表達效果的重要環節。
還有疊詞、短句使用,使文章富有節奏感,具有音韻美,讀起來朗朗上口。
還有一種修辭用的比較多的就是引用,有時閱讀理解中會有引用的詩句、名人故事、還有名人語言或名人著作中的有關內容。
對於「文章中引用的內容有什麼作用?」這種題目,回答時要注意答到這樣兩個關鍵詞,一個是「襯託了記述對象的品質,突出了主人公的某種精神」。
6、文中某句話有什麼含義?或告訴我們什麼深刻的道理?請說說你的理解
這種問題的回答不是簡單地從文中尋找現成的句子就可以解決的,這需要我們的同學平時多讀多看多積累,多看並記住一些富有哲理性的 名言 警句,這樣才能真正地理解文章的意思,豐富回答內容,用自己的語言把自己對文章的理解准確地表達出來。
7、比較閱讀理解
有時考試會把課內文章和課外與之相似內容的文章進行比較閱讀,對於這種類型的題目,我們可以從文章的內容、寫作特色、感情基調等方面進行比較。
以上是有關記敘文的常規問題回答,下面我們來看看 說明文 的閱讀理解。
8、說明文的閱讀理解
對於說明文的閱讀理解,我們可以抓住三點:說明對象、說明順序、說明方法。
說明順序就是三種:包括時間順序、空間順序、邏輯順序。
最重要的是說明方法及其作用,常用的說明方法有分類別、舉例子、打比方、列數據、作比較、下定義、作詮釋、畫圖表、引資料。其中涉及較多的是分類別、舉例子、打比方、列數據、作比較。
分類別的作用是可以將復雜的事物說清楚。舉例子可以起到使內容具體、加強說服力的作用。打比方的說明方法跟修辭格上的比喻是一致的,這種方法可以突出事物的性狀特點,增強說明的形象性和生動性。
列數據可以使說明的事物更具體,便於讀者理解相關內容。作比較跟修辭格上的對比是類似的,在說明某些抽象的或是人們比較陌生的事物,可以用具體的或者大家已經熟悉的事物和它比較,使讀者通過比較得到具體而鮮明的印象,事物的特徵也往往在比較中顯現出來。
做語文閱讀的方法有哪些相關文章:
★ 語文閱讀題一般怎麼做
★ 小學三年級語文閱讀方法有哪些
★ 語文一年級閱讀方法有哪些
★ 做高中語文閱讀理解的方法有哪些
★ 小學語文閱讀的教學方法有哪些
★ 培養小學生語文閱讀能力的方法有哪些
★ 小學生語文閱讀題方法有哪些
★ 小學語文閱讀訓練有哪些方法
★ 小學語文閱讀方法有哪些
② 怎麼才能做好語文課文閱讀
在學校教學中,語文是一門極為重要的學科,而閱讀教學又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因為書籍是知識的寶庫,閱讀是攝取知識的基本途徑,它既能豐富人的精神世界,提高人的審美能力和綜合素養,也能夠加強語感訓練,提高學生對語言文字的理解能力和感受能力,積累詞彙和語言材料,從而學好語文,用好語文。因此,古代就有「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的說法。那麼,如何上好語文閱讀課呢?這一直是我們每一位一線的語文教師需要深入思考的問題。現在新課程的要求改變了以往教師與學生的傳統角色和教學模式,因此在閱讀教學中,教師必須轉變觀念,善於當好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和「組織者」。
首先要加強學生的個性化閱讀,使每個學生在讀中積累知識、發展能力,展開豐富的情感活動,獲得個人感受,教師要珍視學生的獨特感受,不斷提高學生的感受能力。在我們的閱讀課堂上,「讀書」是學生理解課文內容、賞析精彩句段、把握文章主旨的一個重要手段和方式。如:初讀感知,目的是引導學生通過自由朗讀的方式,了解文章的主要內容,鍛煉和提高學生對文章的整體把握能力。在這個環節中,引導學生以自己喜歡的方式來讀課文,提倡個性化閱讀和創造性的閱讀。同時,在閱讀教學的其他環節中,我們也能聽到學生們那朗朗的讀書聲,感受到語文課堂獨特的生命力。
品味文章的語言美,學習作者的寫作、表達方式,是閱讀教學的第二個環節。《語文課程標准》對閱讀要求中有這樣的概括:在通讀課文的基礎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內容,品味和推敲重要詞句在語言環中的意義和作用。所以在課堂教學中,我們重視對學生品味語言能力的培養。教學中,對一些字、詞、句進行 「咬」文「嚼」字,讓學生在領悟語言文字所創造的意境中,揣摩語言的情韻,培養學生感知語言、品讀文章的能力。在具體的教學中,引導學生揣摩文字所包含的「情韻」時,要讓學生注意關鍵詞句,注意有特殊語序的句子,注意重復出現的詞句,並把自己對這些語句的理解和體會寫在書的空白處。文章的重點語句,一般是文章或文段的主要內容的概括、總結,或是文章的主旨,我們把握好對這種關鍵句的理解,對理解課文的主要內容,把握文章的主旨常常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怎樣才能讓學生在閱讀過程中了解文章內容,體會文章的思想感情,學會「感悟」是很必要的。教學的本質不僅僅是「傳授」和「接受」,更重要的是「感悟」,通過情境引導學生去實踐,去體驗,去經歷,去感受。我認為引導自己去感悟的過程就是學生能力得到鍛煉和提高的過程。在閱讀教學中,我主要通過以下幾種手段引導學生感悟課文。一是創設情境。在閱讀教學中,創設情境,讓學生在美好的情境中閱讀、感悟。二是讓學生走進文本,走進人物的內心世界,客串角色反復誦讀,細細品味,在這種分角色朗讀中理解人物形象,揣摩作者的寫作意圖。還有一種方法是讓學生面對語言文字,專心致志,聚精會神地加以品讀、推敲、咀嚼,在反復的推敲中感悟語言。
「讀——品——悟——思」是我們在語文教學中施行的一種模式,當然這幾個環節並不是界限分明、孤立地存在的,而是緊密地、有機地聯系在一起,以此引導學生學好語文、用好語文。教學有法亦無法,讓我們用心去上好每一節閱讀課,上好每一節語文課,讓語文課堂煥發活力和光彩!
③ 2020年小學語文課文閱讀方法
閱讀能力是孩子的終身能力,必須從小抓起,立足於早,立足於興趣,立足於養成。下面我為大家帶來了小學語文課文閱讀 方法 ,供大家參考。
1小學語文課文閱讀方法
一、了解 文章 大意
可從兩方面著手。
1、讀題。題目是文章的眼睛,通過它可以了解到文章的大意,我們可以把審題與讀課文結合起來,這就是我們常說的:讀文先讀題。
從課文的題目看,大致可以分為以下幾類:①以人命題的,由人想到事,圍繞事情提出問題。②以事命題的,抓課題的中心詞,圍繞中心詞提出問題。③以物命題的,從抓物的特點入手,理事及人。④以地名命題的,由題目想到景物,圍繞景物特點提出問題。
讀文時,又要反過來看看文章內容是怎樣緊扣題目,展開自己提出的問題與文章所寫內容是否吻合。
2、了解思路。文章的結構是作者思路的外部體現,了解作者的思路就能掌握文章的大概意思。
文章一般是按照下述思路組織材料的:①.縱向思路,如按事情發展的順序或時間先後順序安排材料,讀這類文章,我們要想一想,作者先寫什麼、後寫什麼,或者事情是怎樣發生的,怎樣發展的,結果怎樣。
如:《做風車的 故事 》,我們就可按上述提示,邊讀邊摘要點:喜歡做手工→做風車→贊揚→嘲笑→難受→發憤學習,我們用恰當的詞語把上述要點串聯起來就是文章的大意了。②.橫向思路,如按事情的特點安排材料,讀這類文章注意有沒有思路。
如:<<富饒的西沙群島〉〉,開頭先概括介紹了西沙群島的地理位置和重要性:那裡風景優美、物產豐富,是個可愛的地方。接著分別從海面、海底、海灘和島上四個方面描述西沙群島風景優美和物產豐富,最後 總結 西沙群島的富饒,我們抓住了開頭這一句話,全文脈絡就清楚了。
二、讀懂每一句話
掌握了文章的大意,我們從整體上對文章內容有了初步印象,這還不夠,還要深入到文章的各個局部,研究作者如何用詞 造句 ,組句成段、組段成篇,文章有幾層意思,最後才能對文章的主要內容和表達的思想感情有深切的體會和整體的理解,文章是由一句句話組成的,文章應該讀懂每一句話。
尤其是一些關鍵性的 句子 和比較難懂的句子,更要認真思考。
1、抓關鍵詞語。一個句子里詞語很多,但最能表達句意的詞只有一兩個或幾個,這就是一句話的關鍵詞語,我們能理解關鍵詞語在句子中的特殊意義和感情色彩,整個句子的意思便清楚了。
2、聯繫上下文。聯繫上下文中有關的詞句或段落是正確理解句子的主要方法。
3、聯系時代背景。閱讀文章要聯系文章寫作時代背景,才能領會它的含義。
4、用縮句法讀懂長句。有些句子附加成分多,句子較長可以用縮句的方法,先抓「主幹」,剔去「枝幹」,然後再分析這些「枝葉」的作用,逐步深入理解句子的意思。
以上四種方法,不是孤立的,我們在閱讀文章時要綜合運用這些方法,不斷提出問題,步步深入地去理解句子的含義。
三、讀懂每一段話
在讀懂每一句話的基礎上,要准確而又迅速地了解每段話的意思,必須掌握「讀懂一段話的方法」。
1、抓中心詞。一段話總是圍繞一個主要意思來寫的,就像一句話中有關鍵詞語一樣,有的段落它有一、兩句表明主要意思的句子,這就是中心句,抓住了中心句就容易概括一段話的意思。
2、理清層次。有些自然段沒有中心句,必須通過逐句分析,理清一段話層次,先弄清每層意思,再歸納這個自然段的意思。
四、劃分段落
劃分段落,就是按照一定的順序,把文章分成幾個意思相對完整而獨立的部分。因此,分段時,先要理清全文的順序找到分段的依據,然後進行劃分。
五、最後掌握文章的主要內容和中心思想
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1、 把各段大意連起來,就是全文的主要內容。
2、抓住 記敘文 基本要素歸納文章內容。
3、抓住幾個主要問題歸納主要內容。
2小學語文課文閱讀方法
一、問題法
讀書時帶著自己渴望解答的問題去讀,邊讀邊思考,達到基本上讀懂課文的目的。
二、移位法
課外同步閱讀既是教學的一種補充,也是向縱深閱讀練習的一個過程。教師在選擇課外讀物給學生閱讀時,應該根據所教文章的特點有計劃、有目的地選擇,讓學生不知不覺地在移位中獲得知識。
三、勾畫、摘錄法
閱讀時一邊讀,一邊想,一邊勾畫,畫出本課生字詞,並註上音;畫出重點詞語和句子以及自己喜愛的詞句;畫出自己不懂的地方,並註上符號。通過閱讀,在課本上留下自己「鑽」過、「爬」過的痕跡。
當然,閱讀時也要對必要的詞句等作適當的摘錄,如麗詞佳句、難詞難句、文章主旨等,逐步養成做筆記的好習慣。
四、默讀法
默讀是 語文學習 中最經常最重要的訓練之一。默讀跟朗讀不一樣,朗讀講究「三到」,即眼到、嘴到、心到;默讀只講究「兩到」,即眼到、心到,默讀時只能用眼睛看,不能用手指著字一個一個讀,更不能讀出聲來。
要求較高的默讀,要做到邊看邊思考,而且要有比較快的速度。邊看邊思考,就是要把每句話、每段話的意思看懂,讀完一段就想一想,這一段大意是什麼,最後把大意連起來,概括出全文的主要內容。
五、其他
1、培養良好的閱讀習慣
如果說好習慣是學生的幸福之源的話,那麼良好的閱讀的閱讀習慣便是豐厚的語文素養的有力保障。生活在一個這樣信息化的時代,大多數孩子的課餘生活被電腦、手機占據著,書離孩子們的生活越來越遠,讀書對於現在的孩子們來說也變得遙不可及。
所以不失時機的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也成為一種必然。例如:有效利用班級的圖書角,從學校圖書館借書,定期更換;由孩子們交流自己的好書,進行推薦,放到圖書角。讓圖書角不再是一個形同虛設的角落,而是書香四溢,成為孩子們談天說地的小舞台。
2、教給孩子閱讀的方法
無論是課內還是課外,學生讀文章,都提倡學生自讀自悟,實現個性化閱讀。由於每個學生在認知水平、生活 經驗 都存在著很大的差異,所以學生在讀文章時,總會有不同的感受,不同的看法。
因此學生在閱讀時,應該做到手不離筆,邊讀邊做批註,隨時記下自己的疑惑或感受,讓學生真正做到「不動筆墨不讀書:。當學生的個性化理解瀉於筆端時,無論多少,肯定會與作者產生情感或思想上的碰撞或共鳴。這時,學生的個性化閱讀也就由此產生了。
然而一次批註或許很容易,但如果長期的堅持,學生定會受益匪淺,學生的閱讀能力也會得到提高。
3、沒有疑問不讀書
帶著問題讀書,無疑給讀書指明了方向。漫無目的第讀文章恰似大海撈針。無論是課內還是課外閱讀,都提倡學生帶著問題讀文章。邊讀邊思考,讀前問幾個為什麼,讀後再問幾個為什麼。
當讀文章有了明確的目的時,讀文章也便有了動力。「書讀百遍便不再是要求,而是一種內在需求。因為學生迫切的需要知道「自現其義」是什麼。
3小學語文課文閱讀方法
一、在閱讀中培養學生的欣賞能力
學生有沒有欣賞能力,這直接關繫到對課文內容、思想、感情、意境、情趣的理解、體會。作者寫文章是通過語言文字來表達思想感情的,如果我們沒有一定的欣賞水平,那精彩的文章也不會讀出味道。
所以,閱讀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欣賞水平也是主要的任務之一。我們如何培養學生的欣賞水平呢?第一,就是要引導學生用心體會作品。聯系創作背景,體會作者當時寫這篇文章的目的,要表達的思想情感,只有這樣才能深刻理解作者的創作動機。
第二,要善於聯系實際,許多知識都有著內在的聯系,如在閱讀教學中,能巧妙地組織這些聯系,從知識的聯系中發展學生的思維,對提高學生的認識水平會有很大的幫助。第三,培養學生想像和聯想能力。
在閱讀教學中,學生想像豐富,不僅可以更充分、更深刻地領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寓情於景,而且還可以啟發學生進行藝術的再創造。小學課本中的許多文章屬於形象文章,形象文章要用形象方式來讀。通過想像,把話變為畫,讓學生頭腦中浮現出優美的意境。這樣,就能更好地拓寬思維空間。
二、指導學生進行比較性閱讀
著名 教育 家烏申斯基說過:「比較是一切理解和思維的基礎,我們正是通過比較來了解世界上的一切的。」從語文教學方面看,比較法是整個學習過程中不可忽視的方法。比較可以使學生在學新課時聯系舊課文,實現學習過程的正遷移,收到開闊視野,啟發思路的效果。
在小學語文教學材中,體裁相同而主題不同的文章,主題相同而體裁不同的文章,同一體裁、主題而選材不同的文章,都可以通過比較性閱讀來了解其內容,揣摩其技巧。
如《桂林山水》和《索溪峪的「野」》同是寫景的文章,學生通過閱讀,可以領略祖國不同地方,不同風格的美,從中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
三、鼓勵學生進行探究閱讀
所謂的探究閱讀就是指在語文課文的學習過程中,提倡學生以個人或者集體的方式通過質疑、探究與討論等方式獲得知識技能。在語文課本中,會涉及到一些關於歷史人物或者是歷史事件的文章,如《十里長街送總理》這篇文章。
在閱讀這篇文章前,可以讓學生查閱有關周總理的生平,事件以及那個歷史時期的一些重要事情,這樣既可使學生在閱讀課文中的內容時有更深刻的體會,更能使他們通過查閱,對中國的歷史有一定的了解與閱讀,激發他們的閱讀興趣。
同時,如果在課文中有出現 成語 典故 等,也可以讓學生查閱,這樣他們不僅對這個成語有一個更好的掌握,通過這些故事,也可以使他們閱讀的興趣,提高文學素養。
四、強化朗讀和背誦能力
無論是課內閱讀還是課外閱讀,歸根到底就是通過閱讀,將字、詞、句、段、篇搞清楚,掌握必要的字、詞、句,了解文章的篇章結構,而要達到以上目的,關鍵在讀,閱讀一般分為朗讀、默讀及背誦。
朗讀主要是為了訓練節奏、語感的掌握,體會作者的感情;默讀是消化的過程,在默讀中可以更用心地對原文加以感悟,把握作者情感動向;背誦是小學生的基本功之一,也是積累語言的重要方法。所以,在閱讀教學中要強化背誦訓練,交給學生必要的背誦方法。
五、指導學生進行質疑性閱讀
小學生經過幾年的啟蒙教育,已經走出了思維的沙漠和智能的荒原,他們不僅有了完全屬於他們自己的思維的綠洲,智能的園地,而且具有一定的質疑問難的基本素質和辨別是非的能力。
因此,我們每一位教師都具有一種不可推卸的責任,要想方設法提高學生質疑問難的自覺性和科學性。開始,學生可能提不出什麼問題,教師可作示範性提問;當他們能提一些問題時,應積極鼓勵,決不可以笑其膚淺、簡單,從而挫傷他們的自讀質疑的積極性。
學生經過一段時間的訓練,如果能提出一些質量較高的問題時,那就是「水到渠成」了。
質疑性閱讀是較高層次的閱讀,在質疑性閱讀中,解疑是最關鍵的舉足輕重的一道程序,它直接決定著質疑性閱讀的效果。因此,教師要講求「技法」去引導學生解疑。有些疑點對於小學生如同「八卦陣」,學生鑽進去了,沒有老師的指導是鑽不出來的。
然而,引導歸引導,學生終究要自己「鑽出來」,而且也只有學生自己「鑽出來」,才能識破迷津,走出迷魂陣。對這一類疑點,有的則給予點撥即可有的應提供思路,還有的則不僅要扶「上馬」,還應「送一程」。
4小學語文課文閱讀方法
一、讓學生喜歡閱讀-----使閱讀更加自由
薩特說:「閱讀就是自由的夢。」閱讀只有插上自由的翅膀才能真正感受閱讀的味道,在聯想與想像的空間里學會理解,發展思維,陶冶性情,進而形成獨特的情感體驗和人生感悟。
語文教學的第一要務是「培植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情感」,閱讀教學的第一要務是「喜歡閱讀,感受閱讀的樂趣」。只有把閱讀真正還給孩子,孩子才可能真正地喜歡閱讀。
1、 給學生充分的閱讀時間。
閱讀中的傾聽和對話,就是讀者和文本、讀者和作者心靈的對話。這種心靈的對話,應該是自由的,而不是強迫的。在這種對話基礎上的自由交流和討論是更廣范圍內人們的對話,有利於每個讀者認識的提高、思維的發展、情感的熏陶。
就在這樣的過程中閱讀能力形成了。閱讀能力的不斷提高,又反過來加深了讀者閱讀對話的深度和廣度。
在做課堂預設時,教師往往更多考慮教學模式的選擇,教學流程的推進,教學環節的銜接,而更多地願意擠占學生的閱讀時間,來保證整個教學的完整性,殊不知,正是在一次次的演練中,孩子的自主閱讀成為了一種形式。
剝奪學生自己閱讀文本,就是剝奪學生的傾聽和對話,剝奪學生和作者的心靈對話,也就是放棄閱讀能力的培養。沒有充分的閱讀,就扼殺了學生思維的火花,失去了閱讀的快樂。
2、 創設怡人的閱讀環境。
良好的閱讀環境是有效閱讀的保證,學生是閱讀的主人,作為教師,有義務為學生創設良好的閱讀環境。
在教學初始,教師的導語可以把學生快速地引入閱讀環境。開始閱讀,教師根據閱讀內容,可以靈活性地選擇音樂渲染、合理的閱讀形式(朗讀、默讀、誦讀、精讀、略讀、瀏覽等)、帶問題讀書等。
學生讀書之後,要創設開放自由的討論環境。這些都有利於鞏固學生的閱讀效果,增強學生的閱讀興趣。在閱讀過程中,問題的設計非常重要。問題是激發思考的鑰匙,有效閱讀中教師提出的問題應當具有開放性,難度恰當有梯度,反對滿堂問和以問代罰,既要面對大多數,又有利於個別生的發展和思維。
3、 尊重學生獨特的閱讀感受。
有多少名觀眾,就有多少個哈姆雷特。閱讀是個體的行為,由於個體的性格、經歷、知識體系的不同,同樣的文字,閱讀後的感受並不相同。新課標要求,要充分尊重個體獨特的感受和體驗。因此,在師生對話和生生對話中,教師應該充分重視學生的個體觀點,進行正確的評價和引導。
要注意傾聽孩子的觀點,不要輕易打斷,讓孩子把話說完。不要吝嗇你的評價,評價時給點熱情,給點期望,同時又要指出問題,指明方向,一味的表揚和一味批評同樣可怕。
二、讓學生學會閱讀-----使閱讀更輕松
語文課堂沒有最終目的,但是有即時目的。學生的閱讀能力不是一蹙而就的,需要長期地閱讀和訓練。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正是課程計劃賦予語文課的重要任務。
1、 循序漸進,有層次地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
語文閱讀課,應該努力讓學生自主讀書,但自主不等於放任,閱讀與訓練是相輔相承的,學生的字詞語言思維等閱讀能力的提高都需要長期的訓練。不同的年齡段,學生的閱讀水平是有差異的,小學生閱讀理解能力的培養也是有層次的,《語文課程標准》中有明確的規定。
我們應該從各年段發展的連續性上整體把握,不要只盯著本年級的目標。如低年級學生閱讀課文,可以按「讀准——讀通——讀懂」這樣幾個層次進行。中高年級也可以按照「讀通——讀懂——品讀」這樣幾個層次引導學生閱讀課文。
這里強調「品讀」,按照年級的不同有一定的培養欣賞、評價能力,這樣逐步培養探究性閱讀和創造性閱讀能力。
2、多元輻射,培養學生創造性閱讀
閱讀教學是在教師指導下的學生自主的閱讀實踐活動。在小學閱讀教學中應該努力提倡學生創造性閱讀,培養學生的創造性語言和創造性思維。
廣義地說,讀、述、唱、畫、演、問、比、思都是閱讀的形式。把他們有機結合,從而形成讀述結合(把學生自讀課文與指導復述結合起來,即把朗讀、默讀、速讀與詳細復述、簡要復述和創造性復述相結合。
讀唱結合(把指導閱讀理解和音樂演唱結合起來,讓學生在音樂氛圍中加深對課文的領悟,提高朗讀能力。
讀畫結合(把讀與美術繪畫結合起來,在讀中或學生自畫,或師生共畫,或展現現成圖畫。
讀演結合(把閱讀和表演相結合,在學生閱讀中,或教師獨演,或學生自演,或師生共演。
讀問結合(把閱讀和質疑問難結合起來,讓學生在讀中學會問,在疑中加強讀。
三、 讓學生廣泛閱讀-----使閱讀成為習慣
閱讀是一項長期的系統工程。學生的閱讀不僅僅局限於課堂,更包括課外。學生的課外閱讀是一項大工程,同樣需要學校與老師的幫助指導。研究表明,中國 兒童 的閱讀量遠遠少於同年齡西方兒童,中國兒童大量閱讀的時間也比西方兒童兒童整整晚了四年,這些,都嚴重影響著孩子閱讀能力的形成。
利用學校的資源,自主開發資源,通過課外大量的閱讀,不僅是對閱讀教學的補充,更是閱讀積累,思想積累,方法積累的有效途徑。
方法有:
(1)、學校應該盡可能開放圖書閱覽場館,班級成立讀書角。發動學生帶來閱讀資料。組織好閱讀小組,對閱讀資料進行分類刪選,註明閱讀字數,閱讀時間、提出閱讀任務, 做好「學生閱讀情況記錄」。
(2)、定期不定期的開展閱讀競賽活動。(3)、成立閱讀小組,組織閱讀測試等。
④ 小學語文課內外閱讀的方法
閱讀,課內為點,課外為面。在課內外閱讀整合的過程中,教師應該應注重課內 方法 的引導。下面我為大家帶來了小學語文課內外閱讀的方法,供大家參考。
1小學語文課內外閱讀的方法
一 明確目標,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
目標是個人、部門或整個組織所期望的成果。有了明確的目標,學生的學習就有動力。教學目標的設計是教學活動的核心工作和關鍵環節,它決定著整個教學活動的方向、過程和結果評估,直接關繫到教學的效果和學生的發展。
因此,課外閱讀的指導要注重目標的設定,必須靈活性強,層次性明顯。當然,僅有目標還不夠,還必須讓學生對課外閱讀充滿興趣。可通過推薦學生感興趣的讀物等方式,提高學生的閱讀興趣。
二 推薦讀物,充實學生的閱讀資源
1.選擇與教學內容密切相關的課外讀物
現行使用的課本中的 文章 都是經過精挑細選的適合學生閱讀和開展教學的文章。因此,學生的課外閱讀應圍繞課堂教學進行,由課內帶動課外,以課外豐富課內。
同時,教師在課堂上進行一些相關知識的介紹,會使學生感受到課外知識的趣味性,而要獲取的最好方式就是讀與課文相關的書。這些書可以進一步充實課文的內容,豐富學生的知識,有利於發展學生的聯想和比較能力。
2.選擇敘事作品和合適的詩歌
新課標指出,閱讀敘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簡單描述自己的感受。閱讀詩歌,大體把握詩意,想像詩歌描述的情境,體會詩人的情感。多閱讀這類書可以豐富學生的文學知識,開啟學生的智慧,提高學生的文學修養和語文素養,為學生的寫作打下堅實的基礎。
三 傳授方法,確保學生的閱讀效果
課外閱讀是教學的課外延伸。要提高課外閱讀教學效果,關鍵在於要讓學生掌握有效的閱讀方法。
1.做到精讀與略讀相結合
略讀是最常用的閱讀方法。因此,教師要指導學生讀書先讀前言、目錄、後記等,讀報先看標題、欄目,在瀏覽中形成粗略印象,藉此選擇圖書,尋找資料。同時,學生在課外閱讀時,要有重點地選擇一些與學習密切相關或自己最感興趣的章節進行精讀,做到精讀與略讀相結合。
2.做到摘錄與寫作相結合
在指導學生課外閱讀時,教師要提出明確的要求。要求學生隨時把精彩的詞句和片段摘錄下來,以備所需。新課標指出,要注重學生的個性化閱讀,要求學生具有探究性閱讀和創新性閱讀的能力。特別是閱讀完名著之後,要思收獲,談體會,發表見解,寫出 讀後感 ,做到閱讀與寫作相結合。
四 正面引導,培養學生的良好習慣
1.指導學生養成利用時間閱讀的習慣
學生參與教學活動所花費的時間較多,特別是小學生,並不能或不懂利用零碎的時間閱讀。因此教師要指導學生養成利用零碎時間閱讀的習慣和隨時翻閱書籍的習慣,堅持每天擠一點時間,讀一篇或半篇文章。
2.指導學生養成讀書動筆的習慣
在學生的閱讀過程中,要求學生在文中進行圈點勾畫,做批註。好的 句子 、段落、篇章,要求學生摘抄,感受較深的要求寫成 讀書筆記 或讀後感,定期讓學生們交流,養成讀書動筆的良好習慣。
每周上好課外閱讀的指導課,重點指導學生如何做筆記,引導學生在閱讀中抓住重點。這樣,不僅有利於提高學生的閱讀感知能力、鑒賞力,而且還有利於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
五 不斷激勵,構建完善的評價體系
學生課外閱讀效果如何,需要有一個比較完善的激勵和評價體系。通過觀察法、調查法等方法可了解學生課外閱讀的概況,根據學生的積累情況、寫作水平,可進行評價。
1.單項評價與綜合評價相結合
評價體系中應考慮到學生個性和基礎的差異,根據學生的綜合表現進行評價,也要突出評價學生某方面的良好表現,做到單項評價與綜合評價相結合。
2.他人評價與 自我評價 相結合
他人的評價相對比較公平。他人評價包括同學評價和教師評價,通過同學互評,使同學之間相互交流,又提高了各自的能力,教師評價則有比較性,他人評價可使學生了解自己的閱讀效果。
重視自我評價是現代 教育 評價的一個突出特點。學生通過自我評價,可以不斷 反思 自己在課外閱讀中學到了什麼,方法是否科學等。當然,自我評價主觀性較強,是其不利的一面。因此,要做到他人評價與自我評價相結合。
2小學語文課內外閱讀的方法
一、注重學生的個性閱讀
《語文課程標准》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教師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應加強對學生閱讀的指導、引領和點撥,要善於通過合作學習解決閱讀中的問題,但要防止集體討論來代替個人閱讀。」
在日常的課堂閱讀教學中,不論是 記敘文 還是 說明文 ;不管是 散文 詩歌,還是名著童話,我都引導學生獨立思考文中的中心問題,並在文中找出相關的語句寫上自己的體會。
如在教學人教版六年級下冊《十六年前的回憶》一課,我主要圍繞兩個難點貫穿,一是李大釗是個怎樣的人?二是作者運用了什麼修辭手法來突出李大釗的高尚品質?在問題拋出後,引導學生進行第一項環節:獨立思考,在文中找出相關句子圈點批註,時常8—10分鍾。
接著進行第二環節:小組長組織組員展開討論補充完善,時常5—8分鍾;最後選派小組展示匯報,同學互相補充質疑,教師相機引導解疑板書 總結 ,時常10—15分鍾。整堂課學生的自主合作探究性學習氛圍濃厚,既尊重了學生的個性化閱讀,又強調了合作學習閱讀中的問題的形式。
結果很明顯,學生從不懂從何下手到精準找句、明確句中關鍵字詞、詳細寫下自身感受體會。
學生閱讀能力的提高離不開個性化閱讀,在教學中,我們應積極引導學生閱讀要融入自身獨特的想法和理解,從而對閱讀材料以及作者的表達思想有獨特的見解和認識。
二、課內拓展延伸閱讀
閱讀視野只著眼於課內是遠遠不夠的,在閱讀教學中,我常與學生分享與課題有關的文章,引導學生分析異同以及每篇文章的出色之處,從而拓寬學生的學習廣度,提高學生閱讀分析能力。
比如在教學人教版六年級上冊《金色的腳印》時,教學任務結束後,出示文章《丹頂鶴的 故事 》、《海龜救人》,引導學生 快速閱讀 課外篇物思考這兩篇文章與《金色的腳印》有什麼區別和聯系。
學生能夠在提示下准確分析出:1.三篇文章都體現了人與動物關系密切,動物也擁有人一樣的感情;2.引導教育我們要保護動物,與動物和諧相處;3.三篇文章的寫作方法相同,都是以記敘故事的形式將人與動物的感人事表達得淋漓盡致;4.三篇文章的感情色彩不同。
《金色的腳印》、《海龜救人》都已喜為局,《丹頂鶴的故事》以悲為局;5.題目的擬定不同,《金色的腳印》所涵蓋的意義深厚,比較深奧,其他兩篇則淺顯易懂。
在閱讀教學中長期堅持課內拓展延伸,是拓寬學生的學習廣度,提高學生閱讀分析能力的重要途徑,作為教師,我們應該給學生提供平台,表演會精彩紛呈。
三、提倡廣泛閱讀,學以致用
人教版五年級《小苗與大樹的對話》中季老先生說到他時主張看閑書的,他文采斐然、妙筆生花主要是因為他博覽閑書。現班中有個非常熱衷閱讀的孩子,日有所誦已成為習慣。但這個孩子比較特殊(出世時因缺氧,導致有些呆滯症狀),目覽千本書,可理解能力、習作能力遠不及班中的其他孩子。
遇此情況,我常用歌德的「 經驗 豐富的人讀書用兩隻眼睛,一隻眼睛看到紙面上的話,另一隻眼睛看到紙的背面。」來引導孩子在閱讀中要日積月累,並轉化為自己的知識,深化作者所表達的思想產生共情,在學習生活中學以致用,做到課內外閱讀的有機整合。
四、對待學生在閱讀中的進步不吝嗇最廉價的評價
不管是小孩、大人,被肯定時,心中總是美的,總會有股上進的干勁促使我們做得更好。作為學生的領路人,應給予他們前進的動力,在教學中,我認為可以圍繞以下三個「多一點」出發:
(一)多一點肯定
一個眼神、一個動作、一張笑臉、一句話······學生的要求僅僅是老師一次次的肯定。
「晟晟(呆滯症狀的學生化名),這次習作中老師看到一段非常 優美的句子 ,最近你又看了很多書吧!也一定積累了很多美麗的辭藻吧!老師為你墨水又更濃表示祝賀!相信在今後的閱讀中你會積累更多,有一天會寫出曠世美文的!」他的臉部表情變得豐富,能感覺到他很開心,緊接著的單元考,他以93分的成績位居班級第一,他那難以置信的眼神告訴我「老師,是您的話語激勵了我。」給人肯定就給人安全感,學生要的僅此而已!
(二)多一點引導
班級中大部分孩子是不愛閱讀的,很多粗淺的書物讀起來都比較費勁。針對這些情況,我選擇在課內學生獨立圈點批註時給那些學生以指點,並要求他們完成的任務可以比其他同學少些。可以看出,他們不是不懂,是閱讀速度慢,閱讀量少導致理解能力低。
在全班匯報環節,我會事先和各組組長溝通,盡量多給這些同學發言的機會,並和他們分享自己的體會從而讓他們有所收獲。
很多時候我們都會遇到迷津,更何況是學生,在教學中應多給學生一些引導,不僅可以增長學生的知識以及學習技巧,還可以提高學生的閱讀興趣和理解能力。
(三)多一點交流
閱讀後,交流很重要。在教學中,經常引導學生去看某些書籍,比如《三國》、《水滸》《女生賈梅》 《男生賈里》等,在課後活動時間,常找一些學生進行交流, 說說 這些書籍中感興趣或者記憶最深的一個環節、一段故事。
可以敘述故事內容、可以作故事梗概、可以說說故事後折射的含義、可以說體會、可以仿寫續寫等等。在交流中不僅融洽了師生間的關系,還讓學生的思緒拓寬,對同一故事環節有了多方位的理解。由此可見,交流可以引領人成長!
3小學語文課內外閱讀的方法
一、找准課內外閱讀的銜接點,課內激活課外,課外延伸課內
找到課內閱讀與課外閱讀的銜接點,這是做好課內外閱讀銜接的關鍵所在。只有找到了這個銜接點,學生的閱讀慾望才能有效地開掘,閱讀視野才能由課內轉向課外,我們的課內閱讀也才找到了一個發展點,支撐點,從而搭建起學生閱讀的橋梁。
1、以教材疑難問題為銜接點選擇課外閱讀材料,引導學生閱讀。
在平時的課堂閱讀教學中,我們經常會遇到一些疑難問題,教師適時地出示相關材料,引導學生進行閱讀、比較、分析,從而形成自己的認識,建構個性的意義理解。
比如六年級《聞管軍收河南河北》一詩的教學中,學生對於詩人聽到失地收復的消息時不禁驚喜欲狂的心情總是理解不到,此時,將安史之亂的 歷史故事 及作者的生活背景穿插到課堂上進行講解,既深入理解古詩的含義又增長了知識,還激發了學生課外閱讀歷史故事的興趣。
2、以與單元主題相關的課外讀物為銜接點,拓展閱讀廣度。
這一拓展方式,是教師帶領學生對教材的一些特定知識點、 文化 點進行延伸、重組、升華,讓教材成為學生「課外閱讀」的出發點,讓教材成為學生學習語文的「源頭活水」。
如在六年級有一個單元是以「走進魯迅」為主題進行編排的,課本中涉及了《少年閏土》《我的伯父魯迅先生》《一面》等和魯迅相關的文章,「資料袋」「日積月累」中還介紹了魯迅和魯迅相關的作品和 名言 。
整個單元學習完之後學生對魯迅這個人物形象已經有了一個初步的認識和了解,這個時候推薦閱讀《守望百草園和三味書屋》《逝去的銳利》等書籍,學生也會興趣十足。
3、以教學內容為銜接點選擇課外閱讀材料,由一篇文章進入到整本書的拓展閱讀。
在教學中,為了幫助學生理解文章內容,更深入全面的體會人物特點,我們也可以適時引入相關文章或書籍,激發學生課外閱讀興趣。如在《臨死前的嚴監生》一文的教學中,課堂上再講到嚴監生吝嗇的特點時,教師可以將《臨死前的葛朗台》這篇文章讓學生進行對比閱讀,教學之後可以出示不同版本的《儒林外史》,引導學生課後進行整本書的閱讀。
學了《將相和》,讓學生閱讀《史記》中的 其它 故事;學了《草船借箭》,讓看過的學生講講其它體現諸葛亮才智過人的故事,激發學生閱讀《三國演義》的興趣。
4、以教材中文章的作者為銜接點,由一篇課文走進一個作家的作品。
教材中由一篇課文走進一個作家作品的閱讀元素有很多,如果老師能掌握這個元素,就會讓學生產生強烈的閱讀期待,並由一篇文本順利過渡到整本書的閱讀需要。如在四年級《蟋蟀的住宅》一文選自法國著名昆蟲學家法布爾的《昆蟲記》,學完此文後學生對蟲子的世界充滿了新奇,就可以推薦學生閱讀《昆蟲記》。
二、利用課內時間及時反饋,定期交流,使學生保持課外閱讀的積極性
開展閱讀活動,保持持久的閱讀興趣和閱讀期待,將課內所得之法運用於課外閱讀中,將課外所得感悟於課內及時交流。
1、全班同學「同讀一本書」,閱讀並做批註,寫一寫閱讀的收獲和感受。教師及時調研學生的閱讀情況,及時發現閱讀中存在的問題,利用課內的時間進行階段性的閱讀匯報交流。共讀一本書結束之後,還可以讓學生談談通過這樣的拓展閱讀,自己對課內文本的再感悟。
2、自助式閱讀,根據近段時間的學習,找到相關的閱讀作品,進行自助式的(自由選擇內容、根據實際選擇數量)閱讀,教師隨時、了解學生課外閱讀效果,給予學生及時必要的課外閱讀的指導。利用課內閱讀時間,開展「好書推薦」「故事會」等活動,通過介紹,同學之間可以交換閱讀。
3、開展「師生共讀、親子共讀」活動。教師與學生一起閱讀,做學生閱讀的領路人。父母和孩子共讀,營造家庭的閱讀氛圍。
4、定期進行「閱讀小明星」「書香家庭」評比活動,進一步激發學生的閱讀積極性,使家長認識到閱讀的重要性,保證孩子課外閱讀的時間。
4小學語文課內外閱讀的方法
一、 架設橋梁,找准閱讀銜接點
課外閱讀不僅是語文課外活動的主要內容之一,而且也是課內閱讀的補充和延伸。但是課外閱讀應建立在課內學習的基礎之上,教師的參與不僅體現在對課內閱讀的方法指導上,更應該體現在對課外讀物的把握與引領中。
我校各個年級均立足於學段特點,選取各具特色的閱讀銜接點引導學生開展課外閱讀。
我所執教的三年級,選取了下冊第八單元「 神話故事 和民間 傳說 」為實驗藍本,本單元有《古詩兩首》《女媧補天》《西門豹》《誇父追日》四篇課文以及「語文園地」中的 成語 故事《畫龍點睛》等內容。
每篇課文或體現了神話故事想像的神奇,或體現了民間傳說中人物品質的美好。為了進一步引導學生體會到兩種類型文章的特點,結合課文我們推薦給學生諸多神話故事和民間傳說,如學習了《乞巧》和《嫦娥》這兩首古詩後。
我們推薦了與之相關的神話故事《牛郎織女》《嫦娥奔月》;學習了《女媧補天》後,我們帶領孩子閱讀了《女媧造人》;學習了民間傳說《西門豹》後,我們推薦了《西門豹罷官》;學習了「語文園地」中若干與神話故事、民間傳說有關的 歇後語 後,我們又推薦了《八仙過海》《包公斷案》等故事、傳說,還推薦了《西遊記》《三國演義》等長篇故事的片段。
此外,《後羿射日》《神農嘗百草》《鯉魚跳龍門》等都是教師在學完本單元課文後的推薦篇目,學生暢游在課外閱讀的海洋中,從而進一步體會神話故事和民間傳說的特點。
二、 立足課堂,激發閱讀興趣
在課題的前期調查中,我們發現一些學生並不愛看書,他們是因為老師和父母的規定而不得不讀。只要不在老師和父母的視線范圍,他們寧可發呆也不願拿起書本,即使捧起書本,也不是全身心地投入其中。這種閱讀興趣的喪失,造成了閱讀量少,語言的吸收和積累不夠,閱讀質量不高的局面。
從某種意義上說,閱讀興趣的喪失,是學生閱讀的最大敵人。如果我們的老師費盡心機,尋找適合孩子閱讀的書籍,興致勃勃地推薦給孩子,卻發現孩子們壓根不願意去閱讀,那將是一件多麼掃興的事。「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為了避免這種情況出現,如何調動學生的前期閱讀興趣,是我們老師需要直面的問題。
老師要想解決這一問題,第一陣地應是課堂。
三年級下冊第八單元的單元專題為「神話故事和民間傳說」,我在執教這一單元的課文時,感慨於人教版教材編寫者的匠心獨運。《古詩兩首》是本單元的第一組課文,編排了《乞巧》和《嫦娥》這兩首古詩。
詩中寫道:「七夕今宵看碧霄,牽牛織女渡河橋」「嫦娥應悔偷靈葯,碧海青天夜夜心。」人們為什麼要在七夕這天抬頭仰望星空去「看碧霄」?牽牛織女是誰?他們為什麼要「渡河橋」?嫦娥為什麼會偷靈葯?靈葯有怎樣的作用?偷了靈葯為什麼會後悔?課堂上。
孩子們預習完古詩後的一個個問題,就是促使他們進行課外閱讀的最佳時機。我在還沒有執教這兩首古詩的時候就下發了閱讀材料《牛郎織女鵲橋相會》《嫦娥奔月》,讓學生帶著自己初讀古詩的感受和疑惑去課外閱讀這兩篇神話故事,學生個個躍躍欲試,表現出極大的興趣。
在對古詩相關的神話故事有了了解的基礎上,再讓他們在課上說說這兩個故事,帶著閱讀感受進行古詩學習,不僅學生的疑問豁然開朗,也進一步體會到詩人的情感,詩意的表達,課內閱讀收效顯著。
當然學生的閱讀興趣不僅與課前留疑、課前激發有所聯系,更和課後交流、展示評價息息相關。教師要保護、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使學生樂讀、愛讀,讓課內外閱讀互為補充,閱讀自主性得到充分發揮,何愁語文能力得不到提高?
三、 歸納總結,運用閱讀方法
葉聖陶先生曾經說過:「在課內,閱讀的是國文教本。那用意是讓學生在閱讀教本的當兒,培養閱讀能力。憑了這一份能力,應該再閱讀其他的書,以及報紙雜志等。這才可以使閱讀能力越來越強。並且,要閱讀什麼就能閱讀什麼,才是真正的受用。」這便是「得法於課內,得益於課外」。
《語文課程標准》指出:我們應該立足於「學生的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的確,我們教會學生讀通、讀懂文本不是目的,學生是否能運用在課堂上學到的方法來進行自主閱讀,提高語文能力,服務於未來的生活、學習,方是語文教學的目標。
因此,我們在課內進行閱讀教學時就得注意閱讀方法的指導和滲透,以服務於學生的課外閱讀。
仍以三年級下冊第八單元的單元專題「神話故事和民間傳說」為例,我在執教這一單元時,為達成目標中提出的「引導學生感受古人豐富的想像,感受故事的神奇」,「學習故事中人物出色的品質」等目標。
經過一個單元的教學,我結合每課教學的目標,引導學生歸納出閱讀此類神話故事和民間傳說的一般方法為 「劃句子」「想畫面」「寫感受」。「劃句子」即標注出能表現出故事的神奇的句子,如《女媧補天》中「女媧把它裝在一個大盆里,端到天邊,對准那個大黑窟窿,往上一潑,只見金光四射,大窟窿立刻補好了。」
《誇父追日》中「誇父伏下身子,去喝黃河、渭河裡的水。咕嘟咕嘟,霎時間兩條大河都給他喝乾了,可是還沒止住口渴。」然後結合這些神奇的描寫,引導學生「想畫面」,大膽想像當時的情景,在深入討論中感受主人公不怕困難、為民造福的出色品質,最後「寫感受」,表達自己個性化的體驗。
此外,對於在課外閱讀中學生常見的疑難問題,如不認識的生字,不理解詞語,我也指導學生運用「查字典」「跳過去」「猜一猜」等方法去解決,運用課內方法,疏通課外困難,指導學生自主閱讀。
四、搭建平台,交流閱讀成果
蘇霍姆林斯基主張:「要讓 兒童 始終能看到自己的進步,不要有任何一天使學生花費了力氣而看不到成果。」 教師在引導學生進行大量課外閱讀之後,要給學生搭建展示閱讀成果的平台,讓學生體會閱讀的快樂,成功的喜悅。
課外閱讀交流和展示的形式多種多樣,概括起來可分為講、展、賽等形式。「講」即講述,舉行讀書匯報會、故事會、閱讀心得交流會;「展」即展評,就是展評出色的讀書筆記、記錄卡、剪報等;「賽」即競賽,知識競賽,查閱資料比賽等。
通過多種形式的成果展示和交流,使孩子們看到學習的成果,從而相互借鑒,表揚先進,鞭策後進,讓所有的孩子共同提高。
⑤ 小學語文閱讀課怎樣教
在閱讀教學中,讓學生掌握閱讀 方法 ,形成閱讀能力並不是一蹴而就的。下面是我為大家整理的關於小學語文閱讀課怎樣教,希望對您有所幫助。歡迎大家閱讀參考學習!
小學語文閱讀課怎樣教
一、強化朗讀,體味閱讀情感
在閱讀教學中,朗讀是學生需要掌握的最基本手段,特別對於一些情感性很強的 文章 來說,閱讀顯得更加重要。作為小學語文教師,應該在課堂上多鼓勵學生進行朗讀,通過朗讀來提高學生對課文的感悟能力,培養他們的認知能力,促進朗讀水平的完善。教師要把朗讀的主動權交給學生,充分地信任學生,引導學生明確朗讀的思路,幫助學生讀好課文、讀懂課文,從而提高小學語文課教學的效率。
二、遵循學生的學習特點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應該遵循學生的學習特點,深入了解學生,從學生的角度出發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例如,在講解《地震中的父與子》一課的時候,其教學的重點就是讓學生在閱讀中體會父子二人的精神力量,了解他們了不起的原因。如果從成人的角度看,一般都會突出父親的了不起,但是如果從學生的角度出發,他們多數很敬佩兒子的勇敢。因此,在這個時候教師就應該從學生思考的內容出發,這樣不但符合學生的實際需求,還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小學語文閱讀課教學的質量得以提高。
三、緊扣課文,培養學生的分析能力
由於新課標強調學生語文素質的培養,因此,作為小學語文教師,應該做好閱讀課教學的設計,緊扣課文,把文章分成幾個重要的段落,讓學生分段閱讀,在學生閱讀的過程中,教師要利用段意來引導學生理解課文,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使學生在不斷地閱讀中具備分析課文的能力,調動學生閱讀的積極性,只有這樣才可以使學生的思維在閱讀的過程中得到有效的鍛煉。
四、創設開放而有活力的閱讀教學環境
教師創設開放而有活力的閱讀教學環境,充分利用課外的學習資源來激發學生閱讀的興趣,在開放的環境中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可以使學生的心境開闊,樂於參與到教學當中。例如,在口語教學中,教師可以把班級里的學生進行分組,讓他們在小組內輪流練習當小記者,對別的學生進行采訪,引導學生把課堂上所學的知識運用到實踐當中。通過讓學生練習當小記者,可以使學生了解課本中沒有的知識,開闊他們的視野,使學生的 語文學習 內容得到有效的拓展,從而為學生的閱讀打下堅實的基礎。
小學語文課外閱讀課教學策略
1、閱讀前要巧妙設置問題
學生們在初讀一篇課文的時候,往往具有很大的盲目性。這樣,如果一節新的閱讀課,老師一上來就領著學生讀課文,就象教幼兒背唐詩一樣,結果只能是事倍功半,大大降低語文教學的功效。反之,如果能夠在閱讀前圍繞課文的題目,巧妙設問,啟發學生運用自己豐富的 想像力 ,去構思這篇文章,來設想這篇課文的內容,盡管同學們設想的內容可能距離課文內容相差很遠,但只要是有益的,就應當把它作為課文內容的拓展和補充予以充分肯定。
這樣不僅可以調動學生積極參與課堂互動的熱情,而且能夠極大地激發學生深入閱讀課文的興趣。例如,在講《送奶的師傅》一課時,我就採用了這種方法。我首先要求學生不要看課文,而是在把課文題目寫在黑板上後,一連串寫下了這樣五個設問:①課文寫的是什麼人,是男的還是女的?②課文寫的是什麼事兒?③師傅將把奶送給哪些人?
④如果送給你想像的人可能會發生什麼事情?⑤發生了你所想像的事情,師傅該如何正確處理?同學們紛紛舉手,踴躍發言。有的說是個男師傅,有的說是女的;有的說送給老人和小孩,有的說送給病人,還有的說送給有錢人家;有的說師傅可能生病了仍堅持送奶,有的說師傅可能摔傷了還忍痛給客戶送奶,有的說天下雨了師傅冒雨送奶,有的說家裡沒人師傅一直在等,直到把奶送交客戶手裡等等。這樣,課堂氣氛一下子活躍起來。在充分肯定大家的想法後,我因勢利導,讓學生們帶著興奮和各種設想打開課本,進行閱讀,起到了較好效果。
2、閱讀中要求學生發現和提出問題
在我們糾正「灌輸式教學」方法的同時,我們的一些老師,把語文課堂變成了老師滿堂提問、學生競相搶答的智力競賽,這是對教學互動的曲解。真正的互動必須建立在學生自己能夠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基礎之上。學生通過閱讀課文,能否提出問題、提出的問題是否深刻,是考察一個學生的用心程度、深入程度的關鍵所在,也是閱讀課能否講「活」的關健所在。因此,我們不要小看學生,要放手讓學生自己去從閱讀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對於學生們沒有發現的問題,老師應充分發揮「導」的作用,及時啟發和誘導學生去認識和發現。
只要師生互動的氛圍已經形成,學生發現和提出的問題會令你滿意的,有時甚至會使你意想不到的。在講《豐碑》一文時,同學們讀完課文後,有的問「紅軍為啥不坐汽車走大路,非要走那冰天雪地的雲中山幹啥?紅軍戰士為啥不多穿些衣服呢?」有的問「軍需處長是幹啥的?」還有的問「為啥說被 大雪 覆蓋了的軍需處長變成了一座晶瑩的碑?」
「將軍咋能聽到腳步聲說話呢?腳步聲咋會說話呢?」這些問題反映出,生長在當今時代的孩子,由於對革命前輩們艱苦奮斗的創業史知之不多,使得他們對紅軍戰士的行為很難有一個正確的認識,這正是本節課要解決的重點。因此,針對上述問題,逐步引導學生對革命前輩的大無畏英雄氣概和獻身精神有一個全面和正確的理解,也就自然地回答了課文最後「如果勝利不屬於這樣的隊伍,還會屬於誰?」的反問,從而幫助同學們真正弄懂「豐碑」的含義。
3、閱讀後要組織好學生間的互問互答
提出問題是為了解決問題,根本目的在於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組織好學生之間的問題解答,既是師生互動的重點,又是講「活」閱讀課的難點。工作中,我們不難發現這樣的課,老師「千呼萬喚」,學生就是不「動」;老師又哄又獎,只有幾個學生「動」;要不就是說「動」一起「動」,滿堂鬧哄哄,都在說,沒人聽。因此,課堂上要避免「動」不起來,使「動」而不僵;又避免「動」極失控,使課堂「動」中有節,對老師的課堂調控能力都是一種考驗。
因此,作為老師,要善「導」,必須首先對全班學生的性格特點和認知水平有一個正確的認識,這樣,對同學間提出的問題,相對簡單的盡量讓性格內向或反應較慢的同學回答,增強他們參與互動的勇氣和自信心;對一些較難理解的問題,要讓那些性格外向反應敏捷的同學來回答,即使他們答不出來,大多不會放在心上,反而能激發他們深入探索的熱情。總之,必須讓每個學生都積極參與課堂互動,在互動中得到鍛練和提高,而不能僅僅局限於幾名「活躍分子」之間,如果那樣,閱讀課即使講「活」了,也是失敗的。
4、最後引導學生的思想的在閱讀中升華
評讀作為一節課的歸納和小結,在閱讀課教學中起著畫龍點睛的作用。任何一篇文章,都是作者真實感情的流露和內在思想的表達。只有把這種思想感情傳達給了學生,使學生把文章巧妙的表達方式與健康的思想內涵結合起來去進行閱讀,這樣的閱讀課才是成功的。因此,老師在評讀中必須體現學生這一主體,善於從學生們的問答中去發現和歸納正確的觀點和健康向上的思想內涵。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的思想向更高的層次升華,最終把學生的認識統一到課文的主題思想上來,實現了課堂上「活」的氣氛與學生們「動」的思想的有機結合,從而達到培養興趣、提高能力之目的。
小學語文閱讀課教學模式
一、激發閱讀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有了興趣,學習內驅力被極大地激發起來,產生極強的學習動機。 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方法很多,諸如創設情境、開展競賽、巧設問題、電教手段的使用等等。如我在教學《周總理借書》一課前,翻閱了大量資料,寫了一篇充分體現總理一生鞠躬盡瘁、大公無私精神的短文。當我聲情並茂地讀完時,自己都感動得流淚了。學生也受到了老師的感染,他們懷著崇敬的心情,深刻地體會總理精神的偉大,他們體會詞句的那種精細程度是以前沒有過的。在這種情況下,學生能夠表現出超常的勇氣、毅力和智慧。
小學 語文教材 里, 記敘文 和文學作品佔了大部分,這些課文寫人、記事、繪景、狀物,內容具體,形象生動。在學習課文時,教師要引導學生欣賞文章中精煉的語言,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使他們對文章里生動的記述和描寫產生強烈的感受,在腦子里喚起相應的形象,在情感上引起共鳴。這時,他們就會被形象的畫面所吸引,進入文章所描繪的境界;他們就越讀越想讀,越讀越愛讀,閱讀當中得到樂趣。
二、創設閱讀情境
在閱讀教學中,讓學生掌握閱讀方法,形成閱讀能力並不是一蹴而就的。由於小學生的閱讀經歷有限,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不能直接將抽象的 學習方法 硬性塞給學生,要他們去背;更不能以讓學生學會讀書為借口而放任自流 ,讓其「暗中摸索」 。師生應處於一個平等的地位進行讀書、討論、研究、爭論。教師應是一名與學生平等的參與者,並起著積極的引導作用。學生也正是在互相問答、互相討論的相互作用的共同活動中,成為能動的學習主體。在這種寬松民主和諧的氛圍中學習,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和合作精神自然而然地發揮出來,同時也獲得了精神上的愉悅。教師要根據教材特點,抓住訓練時機,巧設思維情境,滲透學法指導,讓學生主動而又生動活潑地學習,積極發揮其主體作用,使「教材」變成學生的「學材」,在師生共同實踐探索中使學生領悟學習方法。
三、 總結 閱讀方法
科學的學習方法來源於成功的學習實踐。因此,教師要善於引導學生在理解課文的基礎上回顧學習過程,引導學生把自己的學習過程作為認知對象,幫助他們從成功的學習中總結出閱讀規律,以便今後自覺運用這些規律去探求新知。學法指導也要體現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原則。一方面教師要因勢利導,另一方面要將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課本讓學生讀,思路讓學生講,規律讓學生找,學法讓學生悟,使閱讀方法真正成為學生主動獲得的一種可貴的精神財富。
四、序列閱讀訓練
學生掌握了幾種具體方法不等於學會了閱讀。學會閱讀的核心是學生將具體的方法整合內化,成為系統的、較完整的、靈活的認知策略。這種整合內化的過程需要教師長期艱苦的工作,需要教師從課堂教學的每個環節抓起,有計劃、有意識、有序列地進行持之以恆的訓練。學法本身具有一定的序列性,它隨著年級的增長由低到高,由淺入深,螺旋上升。因此我們注意明確大綱對不同年級的閱讀要求,通過調查了解和認真研究各年級學生的「已有基礎」,總結出學生以往所掌握的學習方法,在教學中引導學生站在已有的基礎上「自己跳起來」夠一夠,在教師的點撥下邁出新步;在教師的序列指導下不斷積累和豐富自己的閱讀方法。
五、創造性閱讀
如果說,質疑性閱讀是較高層次的閱讀,那麼,創造性的閱讀則是更高層次的閱讀。這種閱讀要求教師應順應學生的思維規律,並加以恰當的點撥和引導,使學生的思維散發,在閱讀中實行再「創造」。這種既能培養學生認真研讀課文,深入理解作品的習慣,又利於開拓學生的 發散思維 ,發揮他們的創造能力。古人讀書貴在「自得」,又雲「書讀百遍,其義自見」,意思是對一篇文章只要多讀,熟讀就能大有益處,不用解說,自曉其義。有口無心的讀不同於專心致志的讀;盲目的讀有別於自覺的讀;應付式的讀「食不知味」,有目的讀「津津有味」。因此,需要教師通過啟發、誘導,使學生帶著明確的目的,求取最佳的讀法,專心致志地、自學地去讀,邊讀邊議,比較異同,釋疑解難,力求創新,從而逐步提高閱讀能力和分析能力,以適應未來的需要。
如何有效地進行小學語文閱讀課教學
(一)為學生創設良好的閱讀氛圍
很多教師在閱讀課上喜歡喋喋不休地講述課文作者和背景或不厭其煩地分析課文,教師的講解完全代替了學生的自主活動,或把一個接一個的問題作為誘餌,所謂「帶著問題去閱讀」。讓學生統一到教參的標准答案之中,學生總是處於被動狀態,一節課學生沒多少時間真正閱讀。其實教師應千方百計地營造寬松的教學環境,給學生充分閱讀的時間,讓學生自己用心讀課文,調動各種感官,讀出感覺,讀出味道,讀出情趣。學生在良好的個性化閱讀氛圍中,會有「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感覺,於是才能積極地思考,去把握、分析和賞析課文,使閱讀成為個人化的行為,只有學生主動、自由地個性化閱讀,才能在其中形成自己獨特的閱讀感受。
(二)提倡「探究性閱讀」和「創造性閱讀」
《語文課程標准》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聯系閱讀教學,就是要提倡自主性閱讀、交流性閱讀、創造性閱讀。
在閱讀教學過程中應盡可能地提供給學生主動權,讓學生在自主學習的過程中,有自我發現、自我探索的時空,從而培養學生的創造性。相信學生在學習性閱讀中應該而且也可能進行探究性和創造性閱讀。閱讀創造,就其結構,包括創造意識和創造能力;就其過程,包括理解中的創造和運用中的創造;就其層次,包括原創和仿造;就其核心,包括創造性思維和創造性想像。在形成良好閱讀習慣上,要讓學生養成閱讀行為定勢;但在訓練創造性思維和想像時,卻要突破閱讀思維定勢,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不同層次去探究。在閱讀探究中如果小學生能有一點獨特體驗,哪怕是膚淺的,但確實是自己在讀中悟到的見解,都應熱情鼓勵。
(三)培養學生熟練掌握閱讀方法
《語文課程標准》規定:要求學生「學會和運用多種閱讀方法」。具體包括「精讀(含朗讀)、略讀(含默讀)、瀏覽」三類。我以為「瀏覽」是快讀的一種常用方法,其含義狹窄,沒有「快讀」的內涵豐富,且為「略讀」所採用,它與精讀、略讀不相稱,還是換成覆蓋面更大的「快讀」概念更好。「新概念閱讀」包括閱讀原理和閱讀技法兩個層次。從古今中外閱讀技法看,完整的閱讀技法系統就是精讀、略讀、快讀三大法:精讀法,用朗讀方式,要求每分鍾讀250字以下,理解和記憶率達80%以上;略讀法,用默讀方式,要求每分鍾讀250~500字,理解和記憶率在80%左右;快讀法,用視讀方式,要求每分鍾讀500字以上,理解率和記憶率分別是70%、60%。這是著眼閱讀的時間和效率來區分的,是依據閱讀能力的發展程序來排位的。
精讀是略讀、快讀的基礎。小學閱讀教學應以精讀訓練為主,但應降低要求,降低難度。追求理解深度是沒有限度的,彈性很大,教師須適應小學生年齡特徵有所控制。略讀、快讀是精讀的重要補充,是閱讀廣度和速度上的發展。在小學閱讀教學中,精讀、略讀、快讀是綜合運用的。在閱讀一篇課文的過程中,三者還常常遵循「快讀→略讀→精讀」的次序:先用快讀法,迅速選擇閱讀材料;再用略讀法,迅速抓住閱讀材料中的主要內容,確定閱讀重點;後用精讀法,正確而有創見地理解閱讀材料,從而達到自己的閱讀目的。
(四)鼓勵課外閱讀
在抓好課內閱讀的同時,也要大力開展課外閱讀,使「小閱讀 教育 」向「大閱讀教育」方向發展。當然搞好課堂閱讀教學,「向課堂40分鍾要質量」是對的。然而過分地依賴課內閱讀,把培養閱讀能力的全部希望都寄託在課本閱讀上,那是閱讀教學的一個誤區。閱讀資源和閱讀實踐無處不在,無時不有。因此,必須在搞好課堂閱讀教學的同時,加強和加快閱讀活動課程和閱讀環境課程的開發。
所謂「大閱讀教育」,從閱讀對象來說,提倡讀紙本書(包括紙介質的書報雜志)、電子書(電腦、網路、影視、音像)、無字書(自然萬物和社會人情之事理)三大類;從閱讀內容來說,不但要選擇真、善、美的讀物,而且要博覽新、活、寬的讀物;從閱讀課堂來說,要開發課外和校外的閱讀第二、第三課堂,自讀課應超過教讀課的四五倍。閱讀的課內外聯系、學科間融合,必得靠課外閱讀活動才能實現;閱讀的校內外溝通必須靠家庭閱讀教育、社區(社會)閱讀教育才能實現。最重要的是課外和校外閱讀永遠是小學生課外生活的快樂選擇。
(五)教師做好引路人
對於低年級的閱讀教學,我們倡導多讀少講,但並不是提倡一點不講,只是讓學生機械地、重復去讀,不關注讀的層次和深度,不關注讀的意義和進步,這樣的閱讀教學是徒勞無益的。引導和指導學生閱讀,是教師必須做的事情,而且是必做的事情,因為教師是學生的學習夥伴,而且是「首席提琴師」,應當帶領學生走向文本,讓學生能有層次地去讀,循序漸進地去讀從讀通到讀懂,從讀懂到生情,把每一次閱讀的嘗試都當做一次閱讀能力提升的契機,語言語感發展的經歷。
在本環節的教學中怎樣做好引導和指導,這就要求教師首先要明確課文的哪些詞語、 句子 、段落是課文的重點。這樣,在教學中才能得心應手發揮引導作用。同時要根據學情而教,及時根據課堂上的情況來調整自己的思路,使學生讀有所感,思有所啟,練有所得,學有所獲。讓課堂教學真正成為思想交流、情感溝通、生命對話的場所。
⑥ 小學語文中年級閱讀方法技巧
閱讀是一種復雜的思維過程,它是閱讀者對閱讀材料進行篩選、加工的過程。那麼對於中年級的學生閱讀 方法 有哪些呢?下面我為大家帶來了小學語文中年級閱讀方法,供大家參考。
1小學語文中年級閱讀方法
一、閱讀步驟
瀏覽(Survey)。首先要對一章內容有個大概了解。因此要做以下工作:讀一下該章的標題和前面幾個段落;隨手翻過幾頁,讀讀小標題,並注意標題的長短和編排;如果有一章小結的話,就讀一讀;再從頭開始,重讀所有的標題,同時留心看一看插圖或表格。這一步驟的目的是要消除對書本內容的神秘感,樹立信心。
抄題目(Copy)。拿一張白紙,寫上章節的標題。翻閱整個章節,將小標題抄寫下來,但盡可能把它們改成疑問句,如「學習的重要性」改為「為什麼學習很重要」。這一步驟的結果是得到了一份非常簡明的提綱。
定目標(Orientate)。確定學習的順序和重點;把課堂上未弄懂的問題作為重點來學習;先學習感興趣的部分。
閱讀(Read)。要進行有批註的閱讀,在書頁的空白處寫下你的觀點、疑問或理解。讀完一章後,把批註的內容歸納起來,寫在提綱中的空白處,再在提綱中加上課堂筆記中的重點。最後,把提綱中的關鍵詞劃出來。這樣,你手頭就有了一份簡明扼要的一章內容的綱要,而且這些內容都經過了自己的思考和消化。
評估(uate)。通過復述、概括要點等方法,評估自己的學習狀況,看自己通過閱讀掌握了多少知識。
二、閱讀方法
(1)概覽(Survey),指首先概覽大小標題、框題、注意深色字體,或者大字、粗體字,或者加著重號的內容、圖片,以及首尾兩段,以粗略了解 文章 是關於哪一方面內容的,從而對文章形成總體的印象,這樣就能夠清楚地意識到自己閱讀的任務目標。
(2)提問(Question),自己對課文提出一系列的問題,特別把大小標題轉換成問題,這樣可激發求知慾與閱讀興趣,但提問應圍繞閱讀目的和任務來進行。
(3)細讀(Read),把自己提出的問題帶到閱讀過程中,並試圖在閱讀過程中逐一解答這些問題。
(4)復述(Recite),在細讀之後,用自己的話對問題進行解答,通過這種方式復述課文中的重要觀點、主要事實和原理,必要的時候可重讀不了解或沒記住之處,直到能對文章的主要內容進行回憶為止。
(5)復習(Review),要能回憶出盡可能多的信息,特別要根據自己的提問復習學習材料,確信自己已牢固地記住了這些問題的答案。
三、閱讀注意事項
1.不要反復瀏覽。一般只須順著讀一遍即可。如有必要,也要等整篇讀完之後,再回過頭重復某項內容。避免眼睛不斷地來回轉動。
2.採用「篩選」式閱讀法。有意識地為所需要的信息而讀。
3.要默讀,不要朗讀。發聲的閱讀是快速法的大敵。
4.閱讀時,視線應與讀物成垂直線,並充分發揮視線的「餘光」作用,多覽到一些內容。
5.要聚精會神地閱讀。 快速閱讀 必須有「強化」的注意力。
6.提倡有理解地閱讀。閱讀時,抓住實質性的關鍵詞,理解、把握閱讀內容的實質。
7.在閱讀中,運用要領記憶的基本方法,有目的地去記。不必去記無關緊要的詞句,卻要記住作者意圖及內容實質。
8.學會運用多種形式的學習法,不斷提高閱讀速度。
2小學語文中年級閱讀方法
一、課外閱讀有利於培養學生獨立閱讀的能力。
經常課外閱讀可以使學生具有獨立閱讀的能力,為他們今後習作和終身學習打下良好基礎。課內閱讀 除了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更側重的就是使學生學會運用多種閱讀方法。
方法的指導是必須的,但要掌握這種閱讀方法,還要通過大量的閱讀,並形成一種習慣。學生在運用多種閱讀的同時自身要理解,理解之後必須能夠運用,知識是必要的,但是這種知識必須成為習慣。語言文字的學習,出發點在『知』,而終極點在 『行』,能夠達到『行』的地步,才算具有了這種生活的能力。」
因此,學生的獨立閱讀能力,更多地需要在課外閱讀實踐中逐步養成。
二、教予課外閱讀方法。
學生的課外閱讀興趣被調動起來了,但光有興趣而毫無目的、不求方法地在茫茫書海中「瀟灑走一 回」,我想收效是微乎其微的,課外閱讀也就失去了它的意義。常有家長反映:老師,我給孩子買了許多書,而他也都喜歡看,可怎麼就沒覺得他各方面能力地提高 呢?我想問題大多由於學生的閱讀方法不對。
因此,我們教師應教予學生閱讀的方法,讓他們不僅愛讀書,而且會讀書,從書中汲取所需的營養。
1、指導精讀。就是說在每句閱讀時,先理解每字的意思,然後通解一句之意,又通解一章之意,相 接連作去,明理演文,一舉兩得」這是傳統的三步精讀法。它是培養學生閱讀能力最主要最基本的手段。在課堂上教師就已經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做到口到、眼 到、心到、手到,邊讀、邊想、邊批註,談感受。
對於課外閱讀,教師可鼓勵學生將課上所學得方法加以運用,養成認真有效閱讀的好習慣。
2、指導速讀。在現代社會當中,對信息的篩選能力和篩選速度尤其重要。如果每篇文章都字斟句 酌,則很難適應時代的要求,跟上時代的步伐。作為教師的我們應指導學生根據自身所需選擇讀物進行速讀,當然在速讀的同時也不能忽略對內容的理解,這樣學生 們就能在最少的時間獲取盡量多的信息。
3、指導寫 讀書筆記 。文章中富有 教育 意義的警句格言、精彩生動的詞句、段落,可以摘錄下來,積 存進自己設立的「詞庫」中,為以後的 作文 准備了豐富的語言積累。目前許多學生將讀書筆記作為一項硬性任務,我想我們可以將讀書筆記做得更鮮活一些,比如做 成 賀卡 、書簽等,這樣閱讀就會變得更精彩,更有實效。
4、朗讀和默讀朗讀,也叫誦讀,這是一個將無聲的文字化為有聲的言語的過程。朗讀把「目視」與 「口讀」結合起來,聽讀並舉,聲情並茂,有利於理解、體驗和記憶,便於培養語感,一般詩詞文賦的閱讀多用此法。默讀是不出聲地目視。文字元號通過視覺直映 大腦,為大腦提供思維材料。默讀的視覺廣度大,閱讀速度快。
默讀可以重復看,反復看,有助於理解。由於閱讀時默默無聲,更利於思考。除詩歌以外一般閱讀多 用此法;在查閱資料,閱讀報刊,以及在理解性閱讀、研究性閱讀中也廣泛使用默讀法。學生在默讀時,如果經常伴有標劃、批註、摘錄、做筆記、列提綱、畫圖表 等筆頭活動,會更有助於提高閱讀效率。
3小學語文中年級閱讀方法
一、快速閱讀的基本技巧
1、避免發聲。出聲閱讀是影響閱讀速度的重要因素。實驗統計表明,朗讀的速度最快每分鍾只能達 到200字,而默讀每分鍾可達800字左右,是朗讀的4倍。
因此,提高閱讀首先要學會默讀。默讀的關鍵在於避免出聲,有的人在讀時雖然聽不到有明顯的出聲現象,但是仔細觀察會發現他的唇或舌在動,說明其閱讀仍有不易覺察的潛在發聲現象,這仍會影響到閱讀的速度。在實際閱讀訓練中,要有意識地克服唇動、舌動 的現象。
2、減少注視點。閱讀過程中,眼睛是以快速眼跳運動的方式進行的。其中眼跳運動的時間只佔10%,而眼睛停留在各個注視點上停頓的時間佔到總時間的90%。
可見,眼睛主要不是靠眼跳的運動,而是通過眼跳中的注視停頓來獲取信息。這樣,減少一行乃至一頁文字中的注視點,也就相應使得視覺幅度擴大,每次眼停獲得的信息增多,從而可以節省閱讀時間,提高閱讀的效率。
3、縮短眼停時間。眼停時間是指眼睛在每個注視點上停留的時間。減少停留的時間,也會相應提高整體閱讀的速度。
4、避免回視。回視是指眼跳經過某一注視點後又重新返回。回視的次數越多,閱讀的速度就會越慢。因此,必須努力克服回視的毛病。一般來說,回視的出現是由於注意力不夠集中、閱讀缺乏自信,總擔心沒有完全看清楚。要避免回視,就應從這些方面多加註意。
二、快速閱讀的主要方法
1、瀏覽法。瀏覽法是指對一般不需要細致了解的書籍,只是從總體上粗略掌握書中大概內容的一種閱讀方法。它可以在有限的時間內盡可能廣泛地了解信息,有助於開闊視野,是博覽群書所常用的重要方法。
瀏覽閱讀主要是重點注意文中的一些關鍵位置:一是篇名,包括文章的題目和書名,題目是文章的眼 睛,往往集中概括了全文的主要論點、主要論題或是主要內容等。通過研究題目,可以對文章或書籍有一個總體的認識。
二是目錄、序言、提要、索引等,這些將會幫助讀者對文章或書籍大體框架、基本思路有所了解。
三是正文,這一部分瀏覽的關鍵主要是開頭、結尾以及中間各段落起首的中心句。將這些關鍵部分瀏覽完畢 後,會對文章或書籍形成總的印象,如果經回憶有不夠完整的地方,或有值得深究之處,可再作必要的重點補閱。
2、掃讀法。掃讀法是指對文章內容一目數行、一目十行地掃瞄,以大容量獲取信息的一種快速閱讀方法。
掃讀法不像傳統閱讀方法那樣逐字逐句地來讀,而是將眼停的視域盡可能擴大,將幾行文字、一段文字甚至整頁文字作為每次眼停的注視單位,在快速掃視中獲得對文章或書籍的總體印象、整體理解。這種方法最快可以由數行掃讀達到一頁一頁掃讀,逐頁掃讀的方 法又稱為面式閱讀法。
由於擺脫了個別字句上的語意糾纏,這種方法不僅提高了閱讀速度,而且並不像有些人擔心的那樣會影響理解程度,很多時候甚至比逐字逐句閱讀更能夠把握文章內容的精髓。
掃讀法閱讀的速度非常快,但要熟練掌握這種方法必須經常專門訓練,比如經常做一些視力擴展訓練,在平時閱讀時要注意克服逐 字逐句閱讀的習慣,有意識地擴大每次眼停的視野范圍。利用舒爾特數字表等進行專門的視力擴展訓練,也是非常有效的方法。
3、跳讀法。跳讀法是指跳過一些無關緊要的部分而直取讀物的關鍵性內容的一種快速閱讀方法。
跳讀與掃讀不同,掃讀是逐頁掃視,而跳讀則是有所取捨地跳躍式前進,只停留在那些最有價值的內 容上閱讀,其他次要內容則大段大段甚至整頁整頁地略過。所以,善於運用跳讀法閱讀,不但可以提高閱讀速度,而且能夠很快抓住關鍵,把握文章要旨。
跳讀的具體方法有多種:可以抓住標題、小標題、黑體字等關鍵處跳讀,這些往往都是文中主要內容、中心題旨所在;可以根據關鍵詞語的提示閱讀,有關鍵詞語的地方大都 是同閱讀者所關心的內容或問題聯系最密切的;可以重點在篇章的開頭、結尾,文中段落的首句或尾句跳讀,這些常常是議論性文體的主要觀點或論據要點的所在; 可以沿著情節發展線索跳讀。
如在 記敘文 體中情節之外的純景物、人物的大段靜態描寫可直接略過;可以根據語法結構的提示跳讀,通過結構詞語的幫助來把握書中 的思路,如「由此看來」、「總之」等就可提示讀者很快找到關鍵性的 總結 句。
4、尋讀法。尋讀法是指為得到急需的有關資料,在眾多相關書籍資料中搜尋查找的一種快速閱讀方法。
尋讀法是日常工作和學習中經常使用的一種快速閱讀方法。我們在辭典中查閱某個字詞的意義或讀音;在報紙上查看當天的重要新聞;在電視報上了解想看的電視節目;在產品 說明書 中查訊某個故障的排除方法;在某本書中通過目錄提要尋找自己最感興趣的內容;在寫作中搜集需要引用的有關資料等時,都會自覺不自覺地用到尋讀法。
尋讀時,要在快速掃視書頁的過程中,能夠很快地對自己所要查找的某些問題的細節如 人名、地名、事件、年代、概念術語等,作出識別判斷。這種快速篩選識別信息的能力,需要在閱讀實踐中不斷鍛煉提高。
5、猜讀法。猜讀法是指在讀書讀文章時,以所了解的題目或已看的前文作為前提,對後面的內容預作猜想,然後將其與後文實際內容進行印證比較的一種閱讀方法。
猜讀法使讀者角度轉換為作者,為作者設身處地地考慮作品內容的安排,這就使閱讀活動始終處於高 度活躍的積極思維狀態,有助於鍛煉提高讀者的認識判斷能力、創造能力。隨著猜讀准確性的提高,讀者在閱讀中領會把握作品內容的時間就會大為減少,因而猜讀 的能力對提高快速閱讀能力也會起到重要的促進作用。
猜讀法最常見於情節類的作品閱讀中,如《老人與海》中在讀到桑提亞哥剛遇到鯊魚之時,讀者便可以猜想作 者會怎樣寫他與鯊魚的較量?最後結局會是如何?其他類型的作品,也可用猜讀法閱讀。讀議論性文體時,可以先由題目設想作者怎樣提出論點,採用哪些論據,用什麼方法來具體論證。
運用猜讀法時需要注意,猜讀要以原文的某些材料作依據,不能毫無依據地憑空亂想。猜想之後,要在原文的相關處重點閱讀,將猜想與原文的內容進行對照,一致便說明自己較好地准確理解了作品,不一致則說明自己的理解或作者對內容的處理有問題。在不斷的猜想、比較、總結中,猜讀能力會不斷提高,思維能力與創造能力也會得到很好鍛煉。
4小學語文中年級閱讀方法
一、讀材料
所謂「讀材料」,就是要閱讀試卷上的文字材料,粗讀全文內容,把握文章主題。了解材料的基本大意,理清材料的層次和段落。在瀏覽全文,了解全文的概貌之後,應記住文章的要點,重要的結論以及一些關鍵性的人名、地點、定義和數字,不同的人名、地點可用鉛筆在試卷上分別打上不同的記號,以便查找。
閱讀理解試題的文字材料主要用來測試學生的閱讀速度、理解能力和記憶能力。有的採用一個 句子 ,有的採用一段文章或整篇文章。內容廣泛,題材各異。以題目的難易程度分析,人們常常把它們分為表層理解和深層理解。
所謂表層理解就是對文中的客觀事實 的感知和記憶;所謂深層理解是根據文中的客觀事實, 在認真思考後進行邏輯推理、總結或概括,得出結論。
通常閱讀試卷上的文字材料,第一遍需要速讀,首先要重點理解文章的體裁是記敘文還是 說明文 。答題時切忌文章都沒完整的閱讀過試卷上的文字材料,就匆匆忙忙地寫答案。最好先把文章從頭到尾通讀一遍,對文章有一個整體的認識和理解。其次要初步理清文章的思路。
一般來講,文章的每一段、每句話歸根到底都是為闡明中心服務的,都歸向文章的主旨。平時要學會為文章標段,歸納每段意思,歸納中心思想。它在要求概括段落大意一類的閱讀理解的解題中,往往是行之有效的一個辦法。
有的學生要用"順讀法",就是先讀短文後讀題目,然後再讀短文尋找正確答案。有的學生採用"倒讀法",就是先讀題目(四個選項不讀)後讀短文, 最後尋找答案。我比較贊成"倒讀法",因為這種閱讀方法是帶著問題閱讀,目的明確,容易集中,能及時抓住文中與解題關系密切的信息,從而節省了閱讀時間。
「倒 讀法"對表層理解的題目(提問時間、地點、原因等)效果最好,對深層理解的題目,要從短文的整體內容出發,進行概括和總結,分析所提供選項,作出准確的判斷。
因此,解答這類題的中心步驟就是閱讀,既要閱讀短文,又要閱讀題目。閱讀時要注意閱讀技巧,提高閱讀效率。在做到以上幾點的基礎上,就可以對文章後面所給的問題,分別用「一次判斷」、「逐個分析」以及 「排除法」等方式來進行判斷解答了。
二、找原話
所謂「找原話」,就是要找到語文閱讀理解上要求的關鍵字、詞或句子所在段落,要求學生在閱讀文字材料時有重點地圈下來,然後再來重點理解與分析。當然找原話的目的是為了弄清題意,確定解決問題的閱讀空間和范圍。
在通讀全文的基礎上,將要回答的問題放到閱讀試卷上的文字材料中來,再去瀏覽所要回答的試題,經過初步的思考,確定解決問題的閱讀空間。對短文進行理解,然後分析句子結構,確定該詞的詞性和在句子中的成分。
同時利用句子提供的信息,這樣我們可以從文章中或文字材料中直接的提取有效信息。
有些試題它要求用文中原話來回答,我們就可以用文中的原話來作答,這時就可以「從文章中直接提取信息」來回答問題。
如果它沒有明確要求用文中的原話來作答,我們也可以「從文章中直接提取信息」來回答問題。如若它指定必需要使用學生自己的話來回答的話,我們也可以讓學生將文中的原話加以翻譯,再換言之。力求挖掘原句子的隱含信息和深層含義。有些試題則需要結合全文內容,挖掘句子的隱含信息,經過縝密的思考,尋求完美的答案。
三、看要求
所謂「看要求」,就是要求學生再審視語文閱讀理解所要求回答的問題要求,關鍵的關鍵字、詞或句子也要讓學生用筆圈下來,作為扣題作答的要點,也是學生回答問題的可能的得分點。
要做到細讀文章的內容,機智從容答題。第二遍讀文章要求考生帶著問題細讀全文。在進行語文閱讀理解訓練時一般要做到如下幾點:
一要認准關鍵詞句,把握其基本意義,認清它們在句子中的具體含義,根據上下文琢磨它們的升華意義,學生特別是要學會在閱讀文字材料中發現有效信息,即是對回答閱讀材料要求所的提問題的文字和內容。
二要排除生詞的障礙,遇到生詞要通過上下文,大膽地對閱讀文字材料中的個別詞義、語義和句義進行推測、推理和推斷,還可以通過構詞常識大膽猜測。
三是原文中有明顯的准確答案,要善於利用閱讀文字材料中的「原文」材料,果斷作答。對於一般不影響句子或全文理解的生詞,可以放過去,不必務求理解。遇到重要生詞時,不要著急,也不要輕易放棄,我們可以採取根據上下文來猜詞或根據構詞法來猜詞等方法來猜出這個詞的大致意思。
解題時不要邊看閱讀理解的問題邊從閱讀理解的文中查找答案,因為用這種方法難以提高閱讀理解的效果,尤其是對於深層理解閱讀理解的文章。
首先應瀏覽閱讀理解的全文,了解閱讀理解全文的概貌。看完後,應記住閱讀理解文章的要點,閱讀理解重要的結論以及閱讀理解中的一些關鍵性的人名、 地點、定義和數字(不同的人名、地點可用鉛筆在試卷上分別打上不同的記號,以便查找)。同時我們一定要掌握好閱讀理解的解題速度,有效地控制閱讀理解的考試時間,先易後難是閱讀理解的考試時答題的一般方法。
碰到閱讀理解的難題時,千萬不要鑽牛角尖,耽誤太多時間。一時做不出的閱讀理解的題,要果斷舍棄,以免影響解別的較有把握的閱讀理解題。待全部閱讀理解題解完 後,如有剩餘時間再回來做放棄的閱讀理解題。
⑦ 小學語文閱讀課的教學方法
在閱讀教學中,基本的對話就是教師與學生的對話,學生與學生的對話,但是教師要清楚的認識到對話的中心是每一個學生個人,而不是我們教師。下面是我為大家整理的關於小學語文閱讀課的 教學 方法 ,希望對您有所幫助。歡迎大家閱讀參考學習!
1小學語文閱讀課的教學方法
課文是小學語文教學的主體,也是學生進行課內閱讀的主要對象,如何才能提高學生閱讀的興趣,提高閱讀的理解能力。
一、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
我在語文教學過程中制定了一系列的制度、方法:如「早讀制度」、「圖書交換制度方法」 「一幫一制度方法」等。這樣就能有序、有效的開展語文教學活動。 當以上的制度、方法完善並實施一段時間以後,學生在學習上也就形成了良好的學習習慣。
但有些習慣不是一天兩天能夠養成的,這就需要教師動腦筋、想辦法。記得剛接手我現在任教的這個班時,在閱讀教學中,我就要求學生讀一篇課文必須先標上小節號,必須要了解主要內容。這就要求學生讀書時做到「眼到、口到、心到」,「不動筆墨不讀書」。
二、把 學習方法 教給學生
新課程標准中提到,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對於教材的處理,應由過去的「教教材」轉變為「用教材教」,這就表明教材是「材料」是「例子」。在語文教學中,我將教材內容進行歸類。分為「寫人記事」、「寫景狀物」、 「 說明文 」、「古詩」、「哲理性 文章 」等。
在教學過程中將這些類型文章的學習方法教給學生。例如:「寫人記事」的文章,我讓學生按這幾步去學習,第一步,讀課文,必須要了解課文寫的是什麼人、什麼事;第二步,讀課文,必須要了解課文敘述順序、理清課文的脈絡;第三步,抓住文中描寫人物有關外貌、動作、語言、神態、心理的語句,反復讀去體會文章所表達的感情或文中人物的感情。
再例如:「寫景狀物」的文章,我讓學生按這幾步去學習,第一步,讀文章,了解寫了什麼內容;第二步,了解寫作順序或觀察順序;第三步,讀,了解作者抓住了景物的什麼特點寫的;第四步,抓住文中的重點詞、句、段反復朗讀去體味感情。這樣的教學,培養了學生的語感,同時也提高了學生的閱讀和寫作能力。
三、把主動權給學生
在語文教學中,我認為教師應該營造一個有利於學生個性化活動的氛圍,把學習的主動權給學生。首先,主動權給學生,我認為要將讀書時間的主動權讓給學生,讓學生有充分的時間去讀書,不能讓讀書成為閱讀課上的形式,走過場,草草了事。那樣的讀是起不了效果的。
其次,主動權給學生,我認為應當在學生學習方法掌握的情況下,讓學生自主學習、小組合作學習。但是在自主學習和小組合作學習時教師應當讓學生明確學習目標,讓學生有目的地去學。特別是合作學習,除了明確學習目標外,還應當制定小組長職責。讓小組長真正成為合作的組織者、領導者、發言者。
使小組學習有序、有效的開展。小組長輪換制,調動每個學生參與。這樣,不但能夠激發學生學習興趣,還鍛煉了學生的能力。把主動權還給學生,是不是教師不聞不問了。教師應在巡視的過程中,主動去發現問題,提醒學生有必要時甚至要參與到學生的學習中去,聽取學生的不同見解。
這樣的自主學習、小組合作學才有效果。最後,主動權給學生,在閱讀教學的匯報、交流時,往往一位學生答對了一個問題,這個問題也就解決了。一位學生答錯了,就請第二位、第三位,直至有一位答對了,於是,這個也就解決了。一位學生答對了,就能代表全班學生都懂了嗎?顯然,這是重結論、輕過程,面向少數人的表現。
同時,忽視學生的個性差異也較普遍,如:一些學生掌握了,另一些學生還沒有掌握,就會受到批評。提出把主動權給學生,面向全體,注重個性,就是要求教師在教學中考慮學生的個性差異,為每一個學生個性的全面和諧發展創造條件。
四、提高閱讀興趣,拓展學生的閱讀面
課外閱讀是課內閱讀的擴展和延伸,是學生獲取「精神食糧」的重要途徑,小學生除了學好教材以外,再閱讀一些其他書籍,既可以豐富詞語,又可以廣泛的學習語言表達方法,提高讀寫能力,養成自學的習慣。那麼,如何提高學生的閱讀興趣呢?首先,在平時的閱讀教學中,我將一些淺顯易懂的課文當作 故事 課來上。
通過講故事的形式,調動學生的興趣。其次,組織讀書活動,檢查閱讀效果。組織生動活潑的讀書活動,有利於促進課外閱讀深入持久地開展。如:開展讀書競賽活動,看誰讀的書多;舉行故事會,激發學生讀書的興趣,鞏固加深對課外讀物的理解;舉行 讀書心得 交流會,談體會,談收獲,相互啟發;還可以舉行詩歌朗誦會等活動。
通過這些檢查讀書效果。檢查後,認真 總結 ,表揚認真閱讀的學生,鼓勵學生的課外閱讀興趣。
2小學語文閱讀課的教學方法
1.突出學生在閱讀中的主體地位
在閱讀教學中,基本的對話就是教師與學生的對話,學生與學生的對話,但是教師要清楚的認識到對話的中心是每一個學生個人,而不是我們教師。教師必須強調學生閱讀的自主性和獨立性,文本的意義是學生在閱讀過程中自行發現,自行建構起來的,要讓學生自己閱讀、自己會閱讀。所以要從各方面來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
美國心理學家羅傑斯認為,要想培養學生的創造力,必須要形成發展學生的「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因為創造性活動從本質上講就是與眾不同,有創造力的人在心理上必須有「自由」、感到「安全」,自由能使人的潛能得到最大發揮。所以在閱讀教學中師生間應當建立一種平等、民主、親切、和諧的關系,確立學生閱讀的主體地位。
孔子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小學生的學習興趣很重要,它是學生學習知識的內在動力和關鍵所在。合理的提出閱讀要求,引導學生閱讀課文,要適合學生的年齡特徵和知識水平,過深會挫傷孩子們的學習積極性,過淺容易導致孩子浮躁。
因此,在教學中遵循「循序漸進」的 教育 方針,一年級上閱讀課文時,只要求孩子藉助拼音讀懂一句話,能用自己的話大體說出一句話的意思,就應該給予表揚和鼓勵。二年級時,要求學生不僅能讀懂、讀通一句話,而且要准確地讀斷句,有一定的感情,且能用自己的話較准確地理解一句話的含義。
三年級時便提出更高的要求,要求學生把各句聯系起來讀懂一段話,甚至一篇文章,能夠理解句與句之間的聯系,能從句與句之中體會作者的感情。正是這樣一步一個台階,不同時期提出不同的要求,久而久之,學生都能做到逐句逐段讀懂,以至理解全篇內容。
2.注意對學生進行朗讀指導和練習
重點進行基本功練習。指導學生用普通話朗讀,指導學生在閱讀中的語調語氣、停頓及表情等,開展個人朗讀表演,師生共同評價活動,激勵學生表現自我,積極參與朗讀活動,體驗朗讀樂趣,達到正確、流利、有感情朗讀課文的標准。利用抒情性課文,練習學生感情朗讀,深入理解課文內容。
例如《懷念母親》指導學生讀出作者對兩個母親的懷念,從而教育學生感受母愛,愛自己的媽媽,上升到愛偉大的祖國。《桂林山水》,指導學生讀出表現桂林山水特點的語句,讀出作者對其山水的贊美和喜愛之情。
期刊文章分類查詢,盡在期刊圖書館
又如,《白楊樹》、《窮人》等含對話的課文,讀中引導學生讀好對話,分角色朗讀,引發學生朗讀熱情,優化朗讀練習,重點指導不同角色的不同語氣,把握角色的思想感情,學生具體形象地感知了各種動物的不同本領。讓學生更充分的時間嘗試合作、享受成功。
教師退居一旁,牽引、點睛,教者、學者的角色都由孩子們擔當,營造出一派濃濃的生生互動的學習氣氛。
3.注重激發學生的閱讀思維
恩格斯曾經說過:思維著的精神是人類最美麗的花朵。教師作為園丁,有責任澆灌這最美麗的花朵。發展學生的智力,培養他們的思維能力是我們課堂教學的一項重要任務。
從閱讀心理看,閱讀是期待產生,期待實現,同時產生新的期待這樣一個不斷推進的心理矛盾運動過程。學生在閱讀過程中,從接受到讀物的第一個信息時,他的閱讀思維活動就啟動了。他要對這個信息進行詢問、作出猜測、產生期待。正是這種詢問、猜測、期待,成為閱讀活動得以自主、自由進行的內驅力。
教師有熱情,學生才會被感動。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適當的煽情能激發學生的閱讀熱情,增強學生學習的慾望,引發學生深層次的思考,讓他們帶頭積極主動的進行學習。同時,教師在閱讀教學中要倍加珍視和把握學生情感活動的脈搏,使其隨著閱讀過程的推進得到強化。
小學生還處於 兒童 時期,其感情總是處於運動的狀態,他們在感受課文形象為之動情時,情感趨向高漲,大腦皮層的興奮中心開始轉向課文本身的語言,老師應從學生的面部表情、朗讀的聲調、發言的措辭,敏銳地覺察到情感的浪花正在學生心頭涌動。
教師要適時牽住學生的情感紐帶,引導他們去感受、去體驗,學生情感的波紋必然會漸漸地涌動起來。如教學《月光曲》中描寫《月光曲》的內容時,通過圖片、音樂引導學生進入《月光曲》的意境,從而進行感悟、欣賞,再從貝多芬在幽靜的小路上散步--走進茅屋彈奏--即興創作的情感變化中找出貝多芬創作的靈感和激情。
使學生用整個心靈去感受美妙的《月光曲》,感受音樂家貝多芬高超的琴技與高尚的品質,馳而神往,激起孩子極大的興趣,撥動他們的心弦。
4.注意讀寫結合
讀寫結合,這是語文教學的一大規律。讀可豐富詞彙、積累語言,為寫奠定基礎;反之,寫對讀又有促進作用,能提高讀的自覺性、積極性,能提高讀的質量。為此,每學期,我都要求學生做一定數量的 讀書筆記 ,摘錄課外閱讀中自己喜歡的詞、句、斷,甚至篇。
同時指導學生出 黑板報 、 手抄報 ,要求主題突出,內容豐富,這就勢必讓學生自覺地進行課外閱讀,廣泛地收集所需要的材料。通過指導學生在閱讀中勤動手、動口、動腦相結合,教師在這方面予以足夠的重視,採用最佳的閱讀方法,才能提高學生閱讀水平。
3小學語文閱讀課的教學方法
一 精心設計教學方法
作為一名教師,其教學對象是學生,是活生生的個體,教師要根據實際情況精心設計教學方法,使學生掌握知識和技能,獲得最大程度的提高。作為閱讀課的教師對課堂教學方法的設計是非常重要的。
首先,教學內容決定著教學方法,如果沒有了教材內容,也就無所謂教學方法可言了。教學必須根據教材的具體內容特點,選擇適當的教學方法。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不同體裁的教學方法各不同。教學方法選擇一定要從教學內容出發,要避免花架子,不要用教學方法的展示沖淡了課文內容的學習。
同時,在設計教學方法時根據學生的實際來進行,學生是學習的主人,任何教學方法要適應學生的基礎條件和個性特徵,要學生歡迎和接受。反之,對於學生來說缺乏感性認識的課文,就不能只靠抽象講授,而要盡量採用直觀的方法形象地進行教學。
由此可見,精心設計教學方法是提高閱讀教學有效性的關鍵。「教無定法,貴在得法。」不管採用什麼方法,選擇有效的教學方法才是最為重要的。總之,閱讀課堂教學是一個諸因素構成的動態系統,教師只有不斷提高和完善自身的素養,不斷地在教學實踐中探究摸索,才能提高閱讀教學的有效性,讓閱讀教學的課堂更加精彩。
二 課文內容重現的方法
一篇課文是一個開放的系統,通過角色扮演可以幫助小學生以多元的方式建立語言的形象、展現豐富的想像,還可以幫助學生在表演中獲得全面的信息、經歷充分的體驗。
角色扮演法是一種很好的教學方式,但這種活動應該是在對課文有了一定的理解,進行了一定量的朗讀訓練以後才能進行的,而且教師心中應該有個「譜」:為什麼表演?絕不能為表演而表演,表演的目的是為了深化學生對課文中各種形象的特質的理解和感悟。
另外,應該鼓勵學生自由發揮,只要意思差得不遠就行了,要給學生留有再創造的餘地。
三 問題情境創設法
書是靠學生自己去讀懂的,教會學生讀書可受用一輩子,語文課本充其量只是個例子而已。以啟發式教學為例,不少教師仍止步於「我問你答,我啟你發」的淺層次上,結果學生的主動性、求異性都受到傷害。其實,教師們不妨大膽嘗試,以學生為中心,留足夠時間讓學生先想、多想。
教師給學生引路架橋,學生學會自己走路過橋。方法上,注意運用「遷移」規律,變封閉式為開放式,使小課堂與家庭、學校、社會大課堂互相滲透。擴大信息量,創造機會,增加實踐,從深度、廣度和效度上鞏固知識技能,彌補小課堂之不足。
總之,以豐富多彩的活動促進 語文學習 ,在活動中發展思維,開闊視野,培養能力,陶冶情操,力求達到變教為學、會教會學、樂教樂學、活教活學的理想境界。語文教師應千方百計讓學生在知識的海洋里遨遊。
四 促進教師閱讀教學能力的提高
隨著基礎教育改革的不斷推進,語文教育、教學改革也取得了很大的進展。廣大教師積極參加新的語文課程改革和實踐,教師和學生都充分認識到了閱讀的重要性,並積極加強研究和實踐。
根據本人學習和教學實踐,為了提高學生參與的積極性,激發他們閱讀的興趣,形成積極的 學習態度 ,發展學生探究學習和合作精神,從而提高學生閱讀分析和判斷能力。我在語文日常閱讀課教學中不斷地探索和研究,創造性地實施了「問題情景教學法」的嘗試,形成了以下的認識:
在處理了語言點知識,對文章整體認識後,老師可精心設計一些激發學生興趣的問題,有些問題可讓學生相互討論。進一步促使學生去了解作者觀點、態度,提高捕捉加工與整合材料信息的能力。
以「問題」的形式,以「情景」的方式,引導學生參與、體驗閱讀的快樂,激發學生閱讀的興趣,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形成積極的學習態度和有效的學習策略,培養學生綜合語言運用能力,這也正是新的語文課程標准所提倡的。
五 在設計導入內容時,需注意的問題
第一,閱讀課的導入部分不宜佔用過長的上課時間。畢竟導入環節只是閱讀前的熱身活動,是為閱讀文章做准備,佔用時間過長,會導致學生難以把握教學重點,降低閱讀課效率。
第二,語言知識和背景知識兩者是可以有機結合的。比如可以讓學生根據文章標題,想一些可能會出現在文章中的詞彙,這個活動既可以解決詞彙問題,也能激發學生回憶已有的、關於文章內容的背景知識。
第三,在設計導入部分的背景知識時,要認識到其原則是使學生們意識到他們並非對文章內容一無所知。每個人對他所讀的文章或多或少都會有一些了解,如果他們不具備相關的背景知識,需要幫助他們建立相關的背景知識,以確保學生有足夠的信息來理解文章的內容。
4小學語文閱讀課的教學方法
一、探究閱讀教學法
在探究閱讀教學的實施中,應遵循「先學後教」的原則,給學生充足的尋找問題和提出問題的時間,使學生在提出問題和討論問題中激發求知慾,調動主體性,培養思維能力。探究閱讀教學分四步進行:首先是感知材料。
教師通過讓學生朗讀、默讀和背誦等多種形式來感知課文;其次,學生在感知課文的基礎上圍繞教師設計的問題和學生提出的問題展開討論;再則,在討論問題的基礎上教師引導學生解決問題,使他們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得到鍛煉和提高,讓學生在自主學習,自主探究中完成教師的教學目標。
最後教師根據探究活動情景,進一步歸納重點,遷移訓練,讓學生掌握方法,舉一反三,形成能力。這種方法適用多種體裁的課文,可以有效提高小學生的語文閱讀能力和對課文知識的理解能力。
二、比較閱讀教學法
「有比較才有鑒別」,比較閱讀教學法就是把同類型的或相反類型的兩篇課文或段落放在一起講,使學生在學習中認真參照、反復比較,從中發現它們之間的異同。例如,我們剛學過 六年級語文 上冊第七單元——「人與動物」這組課文,在總結單元課文的特點時,我讓學生回憶以前學過的有關動物的文章,然後以小組討論的方式,分別從內容與寫法兩方面進行比較。
雖然不少同學對以前的課文記不清楚了,但是對剛學過的課文還是有印象的,經過引導以後,同學們不僅對新課文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同時對舊知與新知有了一個橫向的比較,明確了之間的聯系與區別。這樣比較著學對知識的掌握會更加牢固。
三、體驗閱讀教學法
體驗閱讀就是人們常說的「情景閱讀」,體驗閱讀教學要求教師要在課文中找訓練話題,為學生創設一種情景,讓學生進入角色, 發表評論,進行 辯論 。體驗閱讀教學要讓學生體驗閱讀,體驗語感,體驗修辭的美妙和感情的真實。
教學中,教師要對學生充滿信心, 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而教師在課堂上該講的要言簡意賅, 作好引導作用,盡量讓學生勤奮起來,在勤奮中思考,在勤奮中內化。
四、讀寫結合閱讀法
「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這句話准確的闡述了讀與寫的關系。寫是閱讀教學的落腳點,它將學生在閱讀教學中所有收獲通過一種自由的具有個性的方式表現出來,完成讀的升華。語文閱讀教學的最終目的除了教學生理解課文內容,把握作者的寫作意圖和情感,最重要的目的是要學生在閱讀的基礎上,不斷積累寫作素材,學習寫作。
讀寫結合閱讀法,可結合課文或仿寫,或續寫,或改寫。學生在閱讀那些典範的篇目中,潛移默化地掌握了語言規則,積累了佳句和詞語,領會了修辭的效果,有利於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和運用。
書教千法以讀為本。以上所舉教法,都體現了讀的特點,這不僅符合教學本身規律,也充分體現出了現代教學的新理念。這些方法在實際運用中要靈活運用,因文而教,因人施法,不斷提高語文閱讀教學質量和學生的閱讀鑒賞能力。
⑧ 如何有效的閱讀語文課文
如何有效的閱讀語文課文
明確閱讀目的閱讀教學的宗旨是培養學生綜合性的語文素養,換言之,就是培養學生語文諸方面的能力和素養,接下來我為大家整理的如何有效的閱讀語文課文,希望大家喜歡!
一、明確閱讀目的
閱讀教學的宗旨是培養學生綜合性的語文素養,換言之,就是培養學生語文諸方面的能力和素養。是將書面材料中提供的信息與讀者頭腦中已有的知識相整合,從而構建出意義的過程。呂叔湘先生說:「語文教學的首要任務是培養學生各方面的語感能力。」此外,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和閱讀習慣。語文綜合素養包括:情感、態度、價值觀及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閱讀能力是綜合性很強的能力,認清閱讀能力的結構,對於認識閱讀教學的目的、途徑、方法都有極其重要的指導意義。從閱讀過程來看,構成閱讀能力的要素應當是認讀能力、理解能力、鑒賞能力和評價能力及運用能力。它們之間相互聯系互為補充,認讀能力是理解能力的出發點和前提條件,只有認讀能力得到鍛煉和提高,才能促進理解能力的協調發展,與此,只有理解、鑒賞透徹全面深入,評價才能深刻、犀利有針對性。
二、閱讀活動的本質特徵
1、通過對閱讀目的的認識,我們不難發現閱讀活動的本質特徵的共識:第一,閱讀是一種吸收的過程,是從書面言語中提取信息。
2、閱讀活動是一個復雜的心智活動過程,這種心智活動不是消極的、被動的,而是積極的.、活躍的、充滿創造的。是閱讀主體在閱讀過程中通過分析、綜合、概括、判斷、推理等思維活動將感知的材料歸並於已有的知識結構中,貯存起來,根據需要隨時提取並加以運用。
3、閱讀是一種智力技能。是通過大量的閱讀訓練逐漸形成的技能過程,這種技能是閱讀主體在進行閱讀活動過程的同時,伴隨一系列可操作的行為,我們稱之為技能,是閱讀成功的必要條件。
三、提高閱讀效果的基本途徑
1、明確閱讀目的,提高閱讀興趣
目的明確是我們閱讀的動力和前進方向,語文教材中每單元前都有單元內容簡介和閱讀指導方向,是我們「行動」的指南和主功方向。我們在語文教育教學過程中要明確指導方向,充分利用各種教育教學資源,圍繞中心和核心採用行之有效的教學手段和方法循序漸進地開展教學活動,例如第十二冊第二組導讀指出:「學習本組課文,要注意收集有關的資料。有的可以在閱讀前收集,為理解課文作些准備;有的可在閱讀後收集,使學習活動進一步擴展。堅持這樣做了,一定受益匪淺。」同時,結合《讀寫例話》中的讀法指導進行針對性的閱讀教學,促進閱讀能力的提高(人教版)。在進行目標閱讀教學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和創新思維,在閱讀助推器的作用下,保持積極、飽滿、活躍、清晰的閱讀情緒與單元教材「親密接觸」。通過教材資源的整合,刪繁就簡,自下而上的、自上而下的和相互作用。在促使學生明確閱讀目的的前提下,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充分調動學生閱讀的自主性和創造性。只有興趣高了,閱讀目的性明確了,學生才能以飽滿的精力投入到閱讀的內容中去,才能提高閱讀效率。
2、拓寬豐富知識,提高認識
課外讀物暫且不說,僅就課文課本內容而言,天文地理,科學技術,海洋生物、中外科學家等等,無所不有。一些反映近年來科學技術新成果的文章(克隆技術等),陸續編入課本中來。語文課本內容的時間、空間的跨度之大,是其他教材難於相比的,可見內容之豐富。學生閱讀這樣的教材,沒有豐富的知識,是無法深入理解課文,更談不上鑒賞、評價課文的。我們要擴大學生知識面,注意收集積累,並提高他們的認識。
3、培養閱讀的概括力和思維品質
豐富知識,開拓視野,是閱讀教學的目的之一,但絕不是唯一目的,比這更重要的是通過閱讀教學來發展學生的智力,智力和能力的核心成分是思維,閱讀能力的核心更是思維,閱讀過程的主要心理活動是思維,因此,培養閱讀能力首先培養思維能力。而思維的最基本特徵是概括,即概括是智力與能力的首要特點,所以培養思維能力,首先要培養概括能力。
思維品質是屬於意識范疇,它既不能手把手地傳遞,也不能腦對腦地傳輸。學生要從閱讀中獲得知識,提高自身的思維品質和概括能力,只能通過自己一系列復雜的思維活動來吸收。因此,在閱讀教學過程中,不不僅要關注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的結果,更要關注學生思維品質的發展,關注思維活動的發展過程。
閱讀能力培養要從思維能力培養入手,而思維能力培養培養應以培養思維品質作為突破口,因為思維品質的好壞標志著智力層次的高低。
4、閱讀技能的訓練
閱讀能力是完成閱讀的某個方面活動的能力,是閱讀能力的基礎。閱讀技能的訓練應著重從以下幾方面:
1、理解詞語技能的訓練
例如詞意、詞性等的理解以及它們的用法,在詞意理解方面:可引導學生自覺地運用查字典、聯繫上下文、變換句式、同桌或小組合作合作探究等多種方法准確理解詞語;更重要的是教給學生詞語理解的方法,進行理解詞語的練習。
2、理解句子技能的訓練
例如名言警句的理解;課文重點的句子的深刻含義的理解等。抓住重點段落重點句子或含義比較深刻的句子通過聯繫上下文和生活實際、小組合作探討的方法理解句子。並通過背誦、摘抄、運用等形式積累富於意義的句子。
3、理解段落技能的訓練
讓學生理順課文的基礎上,劃分分析段落層次;歸納段落大意;理解段的表達形式,如承接式、總分式、並列式、因果式、遞進式、轉折式。
4、理解篇章的技能訓練
在閱讀中學會歸納概括課文主要內容和中心思想;理順課文之間的結構與思路,如總——分——總,分——總等多種結構安排;領會課文的表達方法,如前後照應的寫法,分層論述的表達方法。
5、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
6、什麼是習慣呢?心理學認為,在一定條件下經常地完成某種行動的需要,就是習慣。習慣一旦形成就比較穩定。因此,良好習慣對於培養積極的個性品質有著重要作用。閱讀中還常常會觸發深刻的思考,而一些很有價值的見解又往往稍縱即逝。這就需要邊讀邊動筆。此外,在閱讀中也會發現一些有價值的資料,也應及時或作摘記或作索引。如果學生能養成這些良好的閱讀習慣,那將會終生受益。教師要在有意識、有目的、有組織的閱讀訓練過程中,培養學生良好的讀書習慣。
當然,提高閱讀效率的可效性還有許多種方法,但不可否認,明確閱讀目的,提高閱讀興趣、拓寬豐富知識,提高認識、培養閱讀的概括力和思維品質、閱讀技能的訓練、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
能有效地促進學生閱讀能力的提高,激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更有效地實現教學目標的完成。
⑨ 語文閱讀理解如何做
語文閱讀以及作答的時候,一些基本的技巧要掌握。比如段落,掌握段意較為方便的辦法是抓「主句」,也就是抓住說明全段主要意思的句子。或者文章的脈絡主旨,有的文章標題就說明了中心思想;有的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點明;有的則通過主要事件來表達,只要根據主要事件,就能很快確定......閱讀理解答題裡面也是有很多套路,也就是相對固定的回答方式,總之平時要多留意,梳理總結。
閱讀作答之後,可以與參考答案作比較:有哪些點是你沒想到的?又有哪些點是回答得不夠准確的?不要看了答案之後只是「哦,原來是這樣」就過了,一定要學會分析你為什麼沒答上來,比如審錯題意、閱讀抓取關鍵信息能力差等方面。
提高語文閱讀能力,也需要堅持課內外閱讀。
語文水平較好的學生,大多得益於課外閱讀。要提高自身的閱讀技巧和能力,只依靠課內的閱讀是不夠的,還需要通過有計劃的、大量的閱讀,以及進行多種閱讀方式的訓練。課外閱讀的內容是比較寬泛的,基本的你可以根據課內閱讀進行延伸,因為文章,包括閱讀理解都會有來源說明。人選書不好選,但書選書就容易多了,你讀的書越多,你就越知道怎麼選。
對於學生來講,平時課業也較多,想要大量的課外閱讀相對也是有難度的。所以對於課外閱讀,學生可以學習掌握快速閱讀的技能,提高一下自己的閱讀效率和能力,比如我練習過的「精英特快速閱讀」,掌握到一兩千字每分鍾的閱讀速度是非常容易的。
閱讀的過程中,不僅僅是讀,要多注意收集摘錄,平時一有時間就可以拿來翻翻,久而久之這些故事或名言精句等就會轉化成自己的東西,活躍在你的腦海和文章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