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語言文字 > 統編語文教材三位一體是什麼

統編語文教材三位一體是什麼

發布時間:2023-02-18 19:57:18

① 部編版初中語文教材改革下的"三位一體"教學

讓語文課更重視學生自主的閱讀實踐,包括課外閱讀,努力做到課標所要求的「多讀書,讀好書,好讀書,讀整本的書」。語文課一定要延伸到課外閱讀,讓學生養成讀書的生活方式。如果只是精讀精講,反復操練,沒有激發閱讀興趣,也沒有較多的閱讀量和閱讀面,學生的語文素養包括寫作能力是不可能提升的。擴大閱讀量,這是改革的方向。這就把語文教學從課堂延伸到課外,形成「教讀—自讀—課外閱讀」三位一體的閱讀教學體制。

「教讀課」要重視教材本身設計的閱讀思考題。教讀課文的閱讀思考題主要體現在教讀課的預習提示、課後習題等方面。教讀課文的課後習題分為「思考探究」和「積累拓展」兩部分,前者主要是對文本的思考與探究,後者既有積累性知識,更有不同形式的拓展,二者的功能既截然分開又各有側重。例如,力,引導學生從文章的開頭、結尾、文中的反復及特別之處發現關鍵語句,感受文章意蘊。這當中既有美好人性的展現,更有引導學生走向真善美的人生境界,也是「立德樹人」教育目標語文式的表達和落實。

「教讀課」要重視閱讀策略和閱讀方法的滲透。部編教材很重視閱讀策略和閱讀方法的滲透,並且更加重視多種閱讀方法的整合。統編教材對不同文體課文的教學,在單元導語與預習、課後思考題、教師用書中均作了提示,教師可以參照實施,自覺運用到自己的教學中。在此過程中,要特別注意對學生閱讀方法的指導,要科學、到位。統編教材七下第一單元導語明確指出了:「本單元學習精讀方法」的目標。同時導語還提出了本單元閱讀策略:「把握關鍵語句或段落,字斟句酌,揣摩品味其含義和表達妙處」「注意結合人物生平及所處時代,透過細節描寫,把握人物特徵,理解人物的思想感情」。當然,「教讀課」同時運用多種閱讀策略和閱讀方法也是完全可以的。例如《鄧稼先》第五部分開頭引用的《弔古戰場文》就可採用朗讀的方法,通過朗讀讓學生體會出鄧稼先工作環境的荒涼,從而突出他的奉獻精神和犧牲精神。這樣既可以適應不同文本、不同閱讀目的需要,也能實現與七年級上冊學習內容的有機銜接和階段性鞏固,更能為未來高中語文學習打好基礎,同時也使課程標准有關閱讀要求落到實處,教讀課文側重教師引導下的學習,重點落實本單元的語文素養目標,可以講得精、細、全面,旨在給例子,給方法,以期舉一反三,激發學生讀書的興味;而自讀課文主要讓學生自己讀,把教讀課學到的方法運用到自讀實踐中,主要是泛讀,不必面面俱到。兩種課型不同,功能也有不同,相互配合進行,才能更好地完成閱讀教學的任務。

教讀課文,課前有「預習」,課後設置「思考探究」「積累拓展」兩個層次的練習,練習題較為復雜、詳盡。自讀課文,取消了課後練習,代之以隨文「批註」和「閱讀提示」。文旁設置「旁批」,或點撥閱讀門徑,或提示閱讀重點,或引導深入思考,通過搭建台階教學生學會自讀。文後設置「閱讀提示」,抓住文章最精粹的點進行分析,為學生的自主閱讀提供指南。

需要說明的是,旁批中也有一些問題的設計,但不是作為作業供學生解答,而是提醒學生閱讀該部分需要注意的關鍵之處,實際上是閱讀方法與策略的提示和點撥,有的甚至包含著一些隱性的語文知識。

初中則加強了「名著導讀」,改變以往那種「賞析體」寫法,每次「名著導讀」課,都引導學生重點學習某一種讀書的方法。激發興趣,傳授方法,是「名著導讀」設置的改革方向。如瀏覽、快讀、讀整本書、讀不同文體,等等,都各有方法引導。新教材還設置有課外古詩詞誦讀。這些內容可以要求學生去反復誦讀,不一定要和課文那樣逐篇講解。大家注意其導讀的寫法,除了簡明地介紹作品的內容及藝術特色,還格外注意引導學生去感受和體驗不同的藝術風格,學習有關古典文學鑒賞的某些基本的知識與技能。二是設置「名著導讀」欄目,精選書目,導向整本書閱讀。在碎片化閱讀的時代,重視整本書閱讀顯得更為重要。名著導讀的設計旨在引導學生沉下心來閱讀整本書,汲取人類文明的優秀成果,不被碎片化閱讀敗壞閱讀品位。要求教師將名著導讀納入教學計劃,將其作為閱讀課的有機組成部分,而不是當成附件,根據情況選用。

教材每冊各安排2次名著導讀,每次主推1部名著,推薦課外閱讀2部。所選名著以課程標准推薦書目為主,並盡量與課內閱讀課文配合。設計思路是,除介紹某部書的內容、寫作特色外,還專門設置「讀書方法指導」欄目,以該書為例,談某一種閱讀方法或某一類書籍的閱讀策略,以期收到學以致用、舉一反三之效。閱讀方法,有精讀和跳讀、快速閱讀、選擇性閱讀,如何閱讀古典小說,如何閱讀科普作品,如何閱讀紀實作品等。

  部編初中語文教材藉助「三位一體」的閱讀體系,搭建閱讀支架,構築能力階梯,使學生「由教師扶著走到放手讓學生自己讀,有助於學生自主建構閱讀方案,形成閱讀能力」。

部編教材就是專治不讀書,讀書少的,在這方面特色非常顯著,讓人眼前一亮,為更好的執行《課程標准》提出的「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讀整本書」的要求,從而實現課內外400萬字的閱讀總量提供了充分的保障。「教讀課」要重視課內向課外的自然延伸有機勾連。

課內外閱讀的統整與結合,可以打破課內外閱讀割裂的局面,但其能否真正實現尚需在教學實踐中進行有效的操作。首先,運用好教材中現成的課內向外拓展延伸的閱讀題。讀課」要真正做到以生為本,重視閱讀的過程性和個性化。

部編教材的教學理念非常重視學生作為學習主體的地位,從內容到形式,都充分靠慮到了學生的學習需要。語文教師要充分認識到教材不只是教師的教本,更是學生自主閱讀的學本。閱讀教學中不能只是注重字詞句篇,更要重視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和語文素養。

閱讀教學中語文教師要關注學生的閱讀體驗,閱讀過程中學生會有自己的理解、思考、感悟,而這些寶貴的閱讀體驗正是自主閱讀能力形成不可或缺的元素。 (董卿語)。在這種具有過程性和個性化的人物形象分析中,可以讓學生充分認識到人物的復雜性、多面性。當然,這一過程是緩慢的、長期的,還需要語文教師的充滿智慧的引導。因此,我們語文教師在閱讀教學中不要急於求成而忽略學生的閱讀過程,更不應重視現成結論的記憶而忽視學生思考體驗的過程。

  當然,也帶來一些需要探討的課題,比如教讀課的閱讀方法和策略能否遷移到自讀課文中,如何在有限課時內兼顧課文學習和課外拓展篇目閱讀,如何進行課外拓展閱讀的監控和指導,自讀課文教師如何介入才算適當,自讀課文旁批如何有效運用,整本書閱讀如何有效規劃,等等。這些都有待廣大教師發揮「課程建設者」的作用,進行創造性的實踐,以使教材的設計。

② 如何落實三位一體閱讀教學

「激趣」是「三位一體」閱讀教學體系中最重要的環節。因此,小學語文教讀課要把激發學生閱讀興趣放在第一位。激趣方式多種多樣,可以根據課文來設計激趣方式。如童話可以故事激趣法,詩歌可以用圖片、音樂激趣法。方法要靈活運用,不能過於死板、單一。比如教學《樹和喜鵲》這一課時,要避免出現老師大量課文分析的現象,而應該結合一年級小學生的心理特點,結合學生生活實際,讓學生去體會原來樹和喜鵲的孤單,訓練學生的思維和表達能力。一年級的小學生喜歡聽故事,愛動手,好奇心強。我們可以先用「圖片+文本」的方式來讓學生自己復述故事,再概括情節。

2.「1+X」的閱讀方法

即講一篇課文,附加若干篇課外閱讀的文章,讓「教讀」「自讀」和「課外閱讀」三者有機結合起來。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1)有計劃。閱讀要有進度,有計劃。要根據教材來設計課外閱讀的進度,更要根據學生的閱讀需要來安排。

(2)有內容。延伸閱讀的內容可以是學校自己組織編寫的校本教材,也可以是出版社出版的、適合學生讀的課外書籍。

(3)有實施。計劃、內容有了,最關鍵的是實施了。在實施的過程中要有活動、有測評、有反饋,最終形成閱讀成果。低年級的我們可以舉行「講故事大賽」「讀書小報」等活動,對孩子閱讀驚醒檢測,激勵和表揚。

3.開辟閱讀新陣地

要建構小學語文「三位一體」的閱讀教學體系,更重要的是開辟閱讀新陣地。如何開辟呢?「和大人一起讀」是「部編本」小學語文教材的一大亮點。其中「大人」指父母、老師或其他家庭成員與親友。「和大人一起讀」不是把它當成語文課來上,而是要讓這些大人也進入閱讀之中。那麼,要如何做呢?第一是要讀紙質書籍。紙質書籍有一種其它如電子書籍無可代替的魅力。因此,大人要以身作則,主動與孩子閱讀紙質書箱。第二是讀的形式多樣化。可以一起朗讀,一起講講讀後的感受,還可以一起講讀。大人扔掉手機,關掉電視、電腦,靜下心來與孩子共同閱讀。第三是讀的地點多樣化。可以在沙發上,在床上,在地板上,在草地上,在圖書館,在書店等等。地點不要拘束,最好能與孩子比較自由、快樂地共讀。第四是建立閱讀分享機制。利用家長微信群、朋友圈、家長會等平台,家長、老師、學生共同分享閱讀的快樂。這種分享機制不能把它當成作業來檢查,這樣子分享就成為學生、家長的負擔了。

總之,小學語文要抓住「部編本」新教材這一新契機,從「教讀有法,注重內容」、「略讀有度,提倡『1+X'」、「開辟閱讀新陣地」等方面入手,重新建構了「三位一體」的閱讀教學體系。

③ 漢語教學的三位一體是什麼

呂叔湘先生認為,漢語是漢字、音節、語素三位一體,漢語一般一個音節只表示一個語素,寫成一個漢字。
換句話說,我們在視覺上漢字是最小單元,在發(聽)覺上字音是最小單元,而在對語言的理解上,字是最小的音、義結合結合體。
我認為這是受傳統語音理論認為的漢語是聲韻兩分以及漢語是聲調語言的影響,具備一個字調的音段就認為是一個音節。
我在以前的文章里談到,漢語是聲調語言,但其語音還是以元輔兩分為科學。並對音節、語素進行了重新界定,認為單母音或輔音加單母音或鼻音是漢語的音節,進一步分析,漢語(漢字)有單音節和多音節,而單音節漢字為漢語的語素,這與英語的語素結構相同。

④ 三位一體是什麼

三位一體是指浙江省內高校,以及部分省外高校,拿出一定比例的招生名額,對浙江高考學子進行招生錄取。
實行的面對在浙江高考考生的以學業水平考試成績、高考成績和學校綜合測試成績三種成績,並按一定比例計算出綜合成績後,擇優錄取考生的一種錄取形式。是一種融學業水平測試、綜合素質評價和高考三方面評價要素為一體的多元化招生考試評價體系。
即省內高校拿出一定比例的招生名額。
三位一體(綜合評價招生)是指部分省份在全國率先啟動的高校招生改革重要舉措,是高考綜合改革試點方案規定的四種選拔模式之一。

⑤ 統編教材如何落實語文要素

統編教材落實語文要素

統編語文教材每單元語文要素在單元篇章頁里,在課文中的「泡泡」中,在課後練習題里,在語文園地中。

「語文要素」,是語文素養的各種基本要素,包括必要的語文知識、必需的語文能力、適當的學習策略和學習習慣等。納入語文課程與教學的語文知識,即關於語言和言語、文章和文學的聽、說、讀、寫的事實、概念、原理、技能、策略、態度等。

兒童必須具備的語文能力,即能在聽、說、讀、寫中發展語言、發展思維的能力。

養成學習語文的策略與習慣,能夠以語文的眼光積累學習語文的經驗,建構語文學習場。

教師要有「像專家一樣思考」的意識,嘗試讓自己站在編者的視角來審視教材,適時提問,深度解析,在讀懂編寫意圖的同時,提升自己的教學研究水平。

教學時,教師要讀懂編者意圖,梳理、構建閱讀要素、習作要素的圖譜,將知識點、課文前後進行關聯,並在頭腦中形成語文要素網路。只有這樣,才能從更高的視角把握教材,引導學生深入學習本單元的內容。

教學時,以語文要素為核心,縱向搜索,找尋與要素相關的練習,構建圖譜。

以語文要素為核心,橫向貫通,打通各課練習和語文園地相關欄目的關系,構建圖譜。

要素落地路徑:

1.站在單元角度,展開遞進式教學;

統編本教材將精讀課與略讀課改為教讀課和自讀課,並增加了課外閱讀指導課,構成了「三位一體」的教學結構。

要做到目標統整、循序漸進、讀寫融通。

2.創設實施情境,教學流程活動化;

教師需從教材中的語文要素出發,站在學生學習的視角來設計語言學習活動,引領學生在活動中掌握語文知識,學會語言文字運用,從而實現語文要素與學習活動的融合,實現深度教與學。

3.搭建多樣支架,學習思維可視化;

構建有效的「導學支架」,運用有效的「腳手架」策略,可以減輕學生的學習負擔,激活思維,促進深度學習,有效提升教學效率。

4.關注作業練習,落實有效性教學。

教材課後練習是語文要素的分解。要達成本單元的語文要素,就應該認真落實課後習題的要求。

在落實語文要素的過程中,教師還要注意三個問題:

一是單元語文要素的學習,不一定始於此單元,更不能止於此單元,一定要在能力習得、習慣養成、方法掌握、知識構建的過程中不斷運用,直至內化和自動化。

二是策略單元,學習閱讀策略是單元學習的重點目標,但掌握閱讀策略的目的是為提升閱讀能力和品質服務的。

三是在抓住單元語文要素這一學習目標的同時,還要把其他適切的學習目標同時落實。不能拘泥於語文要素而忽視了基礎性目標以及和與文本特性密切相關的、其他適切的學習目標。

⑥ 略讀課文如何落實語文要素

略讀課文落實語文要素

統編語文教材採取精讀、略讀、課外閱讀三位一體的編排體系。略讀課文是從三年級上冊開始編排的。和以往版本的語文教材相比,它的創新之處在於根據語文要素的達成要求進行單元的編排與設置。那基於語文要素的略讀課文應該如何施教呢?

一、鎖定語文要素,閱讀內容選擇有道

(一)關注閱讀提示,鎖定語文要素

在略讀課文中,課文題目的下面大都有編者對本課閱讀的提示。這些提示體現了本單元的語文要素的要求。閱讀教學的時候,教師要關注這些閱讀提示,鎖定語文要素,以促進學生對文本內容的整體感知,提升閱讀教學的質量。

如,三年級下冊第八單元的《方帽子店》這篇略讀課文,其提示是「默讀課文,說說故事中的哪部分內容是你最意想不到的,再用自己的話復述這個部分」。這一單元的語文要素是「了解故事的主要內容,復述故事」。教學時,結合單元語文要素與課文的閱讀提示,教師就要把關注令人意想不到的情節,用自己的話把它復述出來作為主要教學目標。這樣教學,有的放矢,有助於語文要素在課堂中的落實。

(二)抓住文章中心,落實語文要素

在略讀課文教學中,教師不可能面面俱到,要抓住文章的中心,引領學生集中突破,以實現高效的教學目標。

如,教學三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的《那一定會很好》一文,由於課文比較長,因此教師應從中心句「那一定會很好」人手,引導學生思考:「找一找這句話在文中總共出現了幾次?每一次都是在什麼情況下出現的?你從中感受到了什麼?」這樣教學,抓住了課文的中心句,拎起了整個課堂教學的主線,使學生獲得了對角色形象的認知,收到了顯著的教學效果。

(三)攫取精妙語言,落實語文要素

同精讀課文一樣,略讀課文也承載著培養學生語言運用能力的目標。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有意識地引領學生對文中表達精妙的地方進行關注,以促進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發展。

如,三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的《聽聽,秋的聲音》一文,是一首語言明快、意境優美的現代詩。值得學生學習思考的是作者對秋天的美的描寫並不單一,而是極具內涵。教學時,教師從「你聽到了秋天的哪些聲音」這個主問題展開教學,讓學生圍繞文中的擬人、比喻等修辭手法的運用,進行多層次、多方位的品詞析句,使學生對文本的言語表達形式有較深刻的感受與體驗。這樣教學,既積累了語言,又培養了語感,提升了學生的語文能力。

二、致力格局,語文要素的落實設置有方

(一)搭建支架,促進語文要素落實

略讀課文的教學要先解決的是對課文大意的了解與把握。了解課文大意的方法有很多,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為學生搭建恰當的學習支架,幫助學生更好地感知課文內容,了解課文大意。

如,三年級下冊第八單元的語文要素是「了解課文的主要內容,復述故事」。其中的《慢性子裁縫和急性子顧客》和《漏》是這一單元的兩篇精讀課文,在課後練習中以表格或者示意圖的形式為學生提供了必要的閱讀支架。有了這樣的閱讀學習作為基礎,在《方帽子店》和《棗核》這兩篇略讀課文的教學中,教師就可以讓學生把在精讀課文中學到的方法遷移運用過來,引導學生進行復述。這樣教學,降低了學生的學習難度,促進了學生復述能力的提升。

(二)前後鏈接,促進語文要素落實

編排略讀課文的主要目的是讓學生把在精讀課文中學到的閱讀方法進行運用,從而使學生熟練掌握某一學習方法。對閱讀方法的遷移運用,教師要注重對所學內容的整體規劃,前後鏈接,以提升學生的自主閱讀能力。

如,三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的語文要素是「想像畫面,體會優美生動的語句」。教學時,以這一語文要素為指引,在幾篇精讀課文的教學中,教師引導學生掌握想像畫面,體會文中優美詞句的方法。在教學略讀課文《昆蟲備忘錄》一課中,教師更要注重想像畫面,體會文中優美語句這個語文要素的落實,讓學生運用相關的方法去體會優美生動的語句的表達效果。這樣教學,前後連貫,整體推進,環環相扣,促進了學生閱讀能力的發展。

(三)合作學習,促進語文要素落實

在略讀課文的教學中,教師應給學生提供開放的學習空間,讓學生自主學習、合作探究。教師要根據教學需要提出恰當的問題,讓學生在討論、交流中經歷思想碰撞的過程,提升教學質量。

如,教學三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的《一幅名揚中外的畫》這篇略讀課文,重點是讓學生感受到這幅畫為什麼能夠名揚中外。為了這個閱讀目標的達成,教師可讓學生以小組合作的形式討論:「畫上有哪些內容?為什麼這幅畫能夠名揚中外?」在問題的引領下,學生以合作學習的形式提取信息、閱讀思考、討論交流,獲得了對文本的感悟,深化了閱讀體驗。

三、凸顯要素習得,閱讀實踐推進有法

(一)鏈接閱讀,促進語文要素的落實

課內外閱讀鏈接是提升學生閱讀能力的重要途徑。鏈接閱讀的文章可以是一篇帶多篇、一篇帶一本等。教師要注重學生的觸類旁通、舉一反三能力,以深化學生的認知,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

如,《那一定會很好》一課,閱讀提示提出了明確具體的要求。教學時,教師就可以依據閱讀提示,讓學生把《去年的樹》和《那一定會很好》這兩篇課文對比起來進行閱讀,說說它們有哪些相同與不同的地方,最後再推薦學生閱讀《丑小鴨》。這樣,把課內閱讀與課外閱讀有機地整合在一起,促進學生對童話這一文體特徵的認識,真正把「感受童話豐富的想像」這一語文要素落到實處,提升了學生的語文素養。

(二)讀寫融合,促進語文要素的落實

略讀課文中有不少文質兼美的文章。這些文章在體裁、表達和結構上各具特色。教學時,教師要從文本結構和文本語言出發,找出精教精學的切入點,鼓勵學生把閱讀與寫作有機地結合在一起,提升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如,三年級下冊的《小蝦》一課,作者除了運用比喻、擬人等修辭手法外,還運用了大量的動詞,把小蝦形象地展現在讀者面前。教學時,教師可以讓學生仿照文中的形式,運用比喻、擬人等修辭手法和動作描寫的方法寫一寫自己熟悉的小動物。這樣,使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思維品質得到極大的提升。

綜上所述,在略讀課文的教學中,教師要緊扣語文要素,刪繁就簡,確定教學目標,並注重對學生閱讀方法、讀寫能力的落實,這樣才能讓學生得言、得意、得法,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

⑦ 三位一體閱讀體系指什麼

⑧ 第952期【聽課有感】

              文/高平三中 張永剛

      統編語文教材建構了「三位一體」的閱讀教學體系,即教讀、自讀和課外閱讀,它們在閱讀中有各自的坐標和作用。對課堂教學而言,教師應著力於教讀課和自讀課的研究,並大力推進課外閱讀,真正實現「得法於課內,得益於課外」。

      說來慚愧,這么多年來,我一直沒有有意識地進行教讀課和自讀課的區分,更不要說研究了。但從教育現狀來看,自讀課越來越受到老師們的關注,很多名師在講示範課的時候都會選用自讀課文,很多學校在進行教研活動時,老師們也會選取自讀課。然而,對於自讀課研究,我們卻遲遲沒有邁開腳步。

      今天上午學校的教研活動,我們聽了牛金鳳老師的《再塑生命的人》,在評課的時候,大家一致認為這篇文章是自讀課,應該把閱讀的主動權還給學生,把課堂的展示權還給學生,更要把課堂的精彩還給學生。很顯然,我的很多同事他們對於課型的把握都遠遠超出了我的認知。這不僅讓我叩問自己:自讀課究竟應該怎麼上?

      我們先來看牛老師的教學流程及課堂呈現——

      導入新課後,老師讓學生自讀課文,完成任務:為什麼說莎莉文老師是再塑我生命的人?請用自己的話概括文章所記敘的主要事件,並找出文章的綱領句。然後學生開始讀文章,四分鍾之後牛老師和學生開始了課堂上的第一次對話。這次對話是比較艱難的,孩子們一直是在老師的追問和引導下,找問題的答案,反應快的找到了,反應慢的失去了思考的時間。

      第一次對話結束之後,老師讓學生來談題目的含義。完了讓學生找海倫凱勒再塑前後的表現,並進行板書,在對比中突出莎莉文老師的偉大。這個過程依然是沒有學生自讀課文的時間的,一直都是老師在拽著學生艱難前行。

      完成這次對話之後,老師讓學生梳理「我」的心路歷程,再讓學生談談海倫凱勒生命再塑成功的原因。這一環節學生依舊沒有自讀課文的時間,憑著初讀的印象配合著老師的提問。

        最後,老師讓學生列舉那些付出艱辛努力而成功的殘疾人的事跡,然後自擬一條座右銘來勉勵自己。這個尾聲設計挺好的,不僅豐富了課文的內容,也震撼著學生的心靈,利於對學生思想教育的滲透。

      整個教學過程中,老師留給學生閱讀文本的時間只有四分鍾,剩下的便是老師與學生艱難的對話。

      走進牛老師的課堂,反思自己的教學,對於自讀課文,我想有一點是必須明確的——自讀課應該姓「自」。

      自讀課應該姓「自」,就是課堂上要有充足的時間讓學生充分地自讀文本。 充分接觸文本,是師生對話的基礎。而課堂說白了就是師生平等對話的過程,在對話中解決疑惑,在對話中交流思想,在對話中碰撞火花,在對話中提升素養。那為什麼我們很難給學生充分接觸文本的時間呢?就我個人來說,就是在備課的時候眼中只有教材,而沒有學生。可是,備課備兩頭,一頭備教材,發現文本的關鍵之點;一頭備學生,了解學生的疑難之處。現實的情況是,我們會以一個成年老師的狀態去同化學生的現狀,所以,充分接觸文本就變成了瀏覽課文,課堂就很難深入進去。從這節課的課堂呈現來看,老師和學生對話艱難,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孩子們接觸文本的時間太不充分了。所以,自讀課首先時間上要有足夠的保證,要保證學生有整塊的時間,用來靜靜地讀書和思考,用來分享與交流。

      自讀課應該姓「自」,最好讓學生自己發現問題,解決問題。 教學的基點在哪裡?當然至於學生的問題;學生知道的如果我們還是反復講解,講得再好聽,學生也不會買賬的。我就經常做這樣的啥事,後來發現問題的嚴重性,就經常組織學生讀完文章後用紙條的方式提問,有的放矢地展開教學。遺憾的是,這樣的做法只是偶爾為之,學生發現問題的能力就無法得到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也就無從談起了。我想,很多老師一定和我一樣,覺得學生會提出什麼有價值的問題,讓他們提問簡直就是浪費時間。所以,孩子們的發問能力就越來越弱了。而自讀課正是這樣一個很好的契機,讓我們課堂的基點,從學生中來,讓我們課堂的結點,到學生中去,讓我們課堂的成長點,走進學生的心間。當然,如果我們備課時充分考慮學情,設計出學生亟待解決的問題,那也是一件很好的事情。

      自讀課應該姓「自」,還要讓全體學生自主地活動起來。 課堂應該是學生自己的舞台,特別是自讀課文,更應該把這個舞台讓給學生,讓他們自主地去讀,去說,去寫,去悟。餘映潮老師特別注重對學生的集體訓練,他認為語文教學不是要培養幾個語文尖子,而是要提升每一個孩子的語文素養。他的觀點深深影響著我,也指導者我的語文教學。在這節課上,牛老師組織了兩次集中的自主學習活動:四分鍾的課文閱讀;兩分鍾的自創勵志名言。但這樣的集體訓練、全員動作有點太少了。教學目標不是我們把學生拉到那個位置上,而是教師要設計課堂活動,讓學生主動登上那個位置。也就是說,老師應該設計各種各樣豐富多彩的學生活動,把教學目標落在實處。

      寫這篇文章的時候,正好讀到了徐傑老師的文章《自讀課要有充分的「自讀」活動——<動物笑談>自讀課執教感言》,他說,自讀課的課堂評價也應該姓「自」,這是我沒想到的,引用如下——

      自讀課的課堂評價也應該姓「自」。教讀課上的課堂評價權,大多數情況下掌握在老師手裡。老師對學生的課堂活動信息進行及時的處理,生成新的活動。而在自讀課上,對學生自主閱讀之後得出的信息進行評判、修正、補充、提升、總結……這些話,如果學生能做,一定要讓學生自己做。自讀課,就是老師逐步放手的課。怎麼放手?先把課堂評價權交給學生。

      那麼,《再塑生命的人》這篇自讀課文如何設計會更好呢?只看病不開方有點不妥。這樣優化一下,是不是會舒服一點呢?

      課堂可以由三個板塊構成——

      第一板塊:前後對比知「再塑」

      學生閱讀課文,聚焦課文開頭結尾,海倫凱勒在莎莉文老師到來後的巨大變化,明確是莎莉文老師再塑了「我」的生命。

      第二板塊:圈點批註探「再塑」

      聚焦課文5-12段,圈點評注,探究莎莉文老師是如何再塑「我」的生命的。引導學生理解莎莉文老師溫柔、和藹、善良、親切的性格;理解、尊重、耐心、真誠的品質;啟發、喚醒等高超的教育藝術。

      第三板塊:重點研讀悟「再塑」

      聚焦課文第4段,誦讀感受,理解「再塑」的深刻內涵:再塑生命的人不只是莎莉文老師,還有海倫凱勒自己,引導學生感悟到,一個人的內驅力才是這個人成長的真正原因,從而鼓勵學生自我成長。

      這樣優化後,教學思路就清晰了許多,教學層次逐層遞進,三個板塊都有學生的自讀時間,三個板塊三種自讀方式,由面到點,自讀之中有精讀。相信各位老師還有更好更多的教學設計,我只是針對牛老師的課,在不改變她的設計意圖下簡單做了一點優化。

      自讀課文應姓「自」,在以後的教學中,我會把目光多多聚焦於自讀課文,努力讓自讀課文和教讀課文區別開來,真正讓自讀課文姓「自」。

      文章結尾,我想引用徐傑老師在《自讀課要有充分的「自讀」活動——<動物笑談>自讀課執教感言》一文最後「不太恰當的比方」結束我的感悟,也請大家一起來感悟「自讀課」的內涵。

      譬如,我請朋友們吃飯,我自己沒有菜,於是打電話給張三、李四,讓他們每人帶個菜來;

      譬如,我家冰箱里有菜,客人可以打開冰箱,根據自己的喜好和口味,選擇食材和加工方式;

      譬如,我自己准備了食材——雞鴨魚肉,但是來吃飯的客人沒有現成飯吃,只能繫上圍裙,自己下廚;

      譬如,我端出幾個菜,讓每個人都好好品評我的菜,甚至把我的菜「回鍋」再造……

      反正,等著吃現成飯的客人,不是合格的客人;不顧客人口味而一廂情願整一桌子菜的主人,也不是合格的主人。那種在別人吃菜時自顧自地絮絮叨叨、品頭論足的,都應該被趕出餐廳,活該餓肚子。

⑨ 【深度解析統編初中語文教材】陳恆舒:自讀課文的設計思路

2017年秋季,國家統編初中語文教材在全國范圍內的起始年級使用。為幫助廣大教師全面、准確地理解統編語文教材設計的理念、意圖和特點,教學更有效,本刊約請人民教育出版社中語室四位教材編輯從不同角度闡述統編教材要點,溝通教材編者和一線教師,明中探討新教材的教學。

統編初中語文教材自讀課文的設計思路

人民教育出版社陳恆舒

國家統編初中語文教材一個突出特點就是,試圖構建「教讀—自讀—課外閱讀」「三位一體」的閱讀教學體系。在這個體系中,自讀課是一個重要的創新點。它以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為目標,以自讀課文為主要材料,以學生自我閱讀實踐為主線,充分激發學生的主體意識,引導他們自求自得,使教讀課所學知識、方法和能力有效遷移和拓展。可以說,它是聯結課內與課外的重要紐帶,是實現學生素養提升的關鍵環節,是實現「教是為了不教」的有效渠道。以下試以七年級上冊為例,對自讀課文的設計思路作簡要介紹。

一、為什麼要設置自讀課文

自讀課文並不是一個新生事物。早在人民教育出版社1978年版初中語文教材中,就有一部分課文被標明為「閱讀課文」。1987年版則區分為講讀、課內自讀、課外自讀三類,並明確了三者在教學中的不同地位:「講讀課文由教師教讀,課內自讀課文由教師指導學生在課堂上閱讀,課外自讀課文由學生在課外閱讀。」而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的初中語文教材延續了這一思路,但只區分教讀、自讀,不再有課內自讀和課外自讀的區分。這樣的區分,盡管初衷只是「為了不加重教學負擔」(當時一冊教材的課文總數是35—40篇,教讀、自讀各佔一半左右),但也確實彰顯了編者區分課型、提倡自主學習的意圖。新課改以來,則改為精讀和略讀的區分,不獨人教版教材如此,蘇教版、語文版等也都區分出了略讀課文。這就帶來了一些問題:首先,《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准》(實驗稿)和《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准》(2011版)均將精讀、略讀作為學生應該掌握的閱讀方法,再拿來作為課型的名稱,難免造成概念指稱上的混亂。更重要的是,精讀和略讀對於課型的定位不夠明確,從而導致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往往對所有課文都採取以精讀精講為主的辦法,只是精讀課文用的課時多,略讀課文用的課時少而已;甚至有的學校或地區怕完不成教學任務,乾脆「砍掉」幾篇「不重要」的課文,其餘一律巨細靡遺地精講。為了糾正這種教學偏向,統編初中語文教材首先在名稱上恢復了「教讀」「自讀」的提法,明確了兩種課型特別是自讀課的基本定位——所謂「自讀」,要以學生的自主閱讀為主。

當然,自讀課文的設置並不是簡單的「回歸傳統」。盡管過去自讀課文的設計目的定位在「在教師指導下,由學生自己閱讀,培養自學能力」,但課前有提示、課後有練習的設計與教讀課文差別不大;至於新課標教材中的精讀課文和略讀課文,在助學系統和作業系統的設計上幾乎沒有差別,教師在實際的教學過程難以准確地把握兩類課文不同的教學特質。為了更好地區分課型,讓教師一看教材就能意識到兩種課型的差異,教材編者做了大膽的嘗試,對兩類課文採取了截然不同的編寫體例。

二、自讀課文的編寫體例

自讀課文在體例上與教讀課文有著顯著的差別:不設預習和課後習題,而代之以旁批和閱讀提示。這種編寫體例是為自讀課的課型服務的:不設指向明確而具體的預習和課後習題,是為了避免教師根據教材設定好的要點和路徑去精講,從而為學生提供充足的自主空間;而設置旁批和閱讀提示,則是為了提供一些「抓手」,使學生的自主閱讀更有效,教師也可以利用這些「抓手」來組織教學活動。以下就以七年級上冊的自讀課文為例談談旁批和自讀提示的設計意圖。

1.旁批

旁批隨文設置,內容豐富,形式多樣,力避結論的直接呈現,強調啟發性和引導性。這些旁批從呈現方式上看大致可以分為兩類:

一類是點評式的,針對課文內容的關鍵之處、寫作技法、文筆精華等精要點評。針對內容關鍵之處的如:

啟示真理,給「我」以愛——莎莉文老師再塑「我」生命的兩個支點。(《再塑生命的人》)

問題的提出來自細致的觀察。 (《動物笑談》)

針對寫作技法的如:

開篇點題,引起下文。(《雨的四季》)

交代自己身體狀況不佳,埋下伏筆。(《走一步,再走一步》)

針對文筆精華,側重語言賞析的如:

春雨「洗淋」萬物,夏雨卻「澆灌」大地,准確寫出雨的不同特點。(《雨的四季》)

注意品味文章語言的清新典雅。(《散文詩二首》)

另一類是以問題的形式呈現,啟發學生思考。這些問題有的指向文本內容,如:

爸爸出現了。他會怎樣幫助「我」脫險呢?(《走一步,再走一步》)

「逗笑」「怪誕不經」「瘋子」,這位動物觀察者會有怎樣奇怪的行為?(《動物笑談》)

有的指向寫法或語言特色,如:

這里為什麼要插敘與故鄉園院里的「蓮花」有關的往事?(《散文詩二首》)

「說也奇怪」是神話、童話等作品中常用的話。作者為什麼要這么說?(《女媧造人》)

有的指向對文本的深度思考,如:

這里的「一小步」與脫險時的「一小步」有什麼不同?(《走一步,再走一步》)

女媧用黃泥造人,而我們常把土地比作母親,你能從這個「巧合」中讀出什麼?(《女媧造人》)

還有的帶有拓展延伸的性質,如:

嘲笑「我」已是不對,更不該棄「我」而去。如果你是五個男孩之一,會怎麼做?(《走一步,再走一步》)

這些問題不一定都需要學生回答,有的是為了引起學生的興趣,讓他們帶著問題往下讀;還有的則是提示學生,這里有不尋常之處,讀到這樣的地方可以停下來想一想。

另外,旁批還具有示例的意義。自讀課文除了旁批,還留有不少空白,留白的主要目的不是讓學生抄筆記或者回答問題,而是希望他們能夠仿照教材上的旁批,自己做一些個性化的批註,自主品評、鑒賞文章。雖然七年級下冊教材會專門講「學做批註」,但在之前也不妨做一些初步的嘗試。此外,在後續冊次中,還會安排一些不設旁批、僅有閱讀提示的自讀課文,供學生自主批註,這也顯示了教材設計的梯度。

2.閱讀提示

閱讀提示位於課文之後,一般是配合單元重點,抓住文本的獨到之處進行精要的指導,不求面面俱到,但求「一課一得」。比如《雨的四季》的閱讀提示:

優美的寫景散文常常用飽含感情的、細膩生動的筆墨,把景物描寫得分外美麗,分外靈動。文中的四季之雨,「容貌」有別,「性情」各異。作者用詩一般的語言,調動我們的各種感官,全面感受這四季之雨,讓我們親近雨,體會雨的不同情致與風韻。例如:

水珠子從花苞里滴下來,比少女的眼淚還嬌媚。……小草似乎像復甦的蚯蚓一樣翻動,發出一種春天才能聽到的沙沙聲。呼吸變得暢快,空氣里像有無數芳甜的果子,在誘惑著鼻子和嘴唇。

這段文字從視覺、聽覺和嗅覺的角度描寫雨後的世界,牽動著美妙的聯想和想像,帶給我們全方位的感受。課文中這樣的精彩語句還有很多,再找出一些來,朗讀並細細體味。

《雨的四季》所在的七年級上冊第一單元,其學習重點一是朗讀,二是揣摩和品味語言;而這篇文章的最大特點也正在於詩一般的語言。本課的閱讀提示正是扣住上述要點來設計的,既點出作品的精妙之處,又提供範例、方法、路徑,以輔助學生的自主閱讀。

除此之外,閱讀提示還會盡可能向課外閱讀延伸,引導學生由教材中的單篇課文走向課外更廣闊的閱讀天地,增加閱讀量,培養閱讀興趣。這也是「三位一體」閱讀體系和「將課外閱讀納入教學計劃」理念的落實。七年級上冊的六篇自讀課文,五篇的閱讀提示中都有關於課外閱讀延伸的提示:

可以看到,閱讀提示不僅提供了豐富的閱讀內容,而且往往有著明確的閱讀指向,如感受風格或內容的異同、感受作者的精神、體會作品的趣味等,絕不是「為讀而讀」。

三、自讀課文教學應該處理好三組關系

關於自讀課文的教學,筆者認為應該處理好以下三組關系:

第一,處理好教師與學生的關系。自讀課姓「自」,應該以學生的自主閱讀、自主探討為主,而教師則是讀書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一方面,應該充分相信學生的能力,放手讓他們自己去讀去思考,能夠由學生自主發現和建構的內容盡量不要去講;另一方面,自讀不等於放任自流,要突出教師的組織和引導作用,包括激發學生的自主閱讀興趣,設置合理的閱讀重點和閱讀方向,加強對於閱讀方法的過程性指導,等等。

第二,處理好教材與教學的關系。本套教材的每個單元都有明確的能力訓練重點,而自讀課文的旁批和閱讀提示也分別提示了該篇課文局部和整體的要點,教學的實施應該以上述內容為依據。但也要看到,教師面對的學情千差萬別,同一個班級內的學生層次也是參差不齊。因此,在以教材為依據、尊重學生自主性的前提下,可以根據學情靈活地、創造性地設計教學內容和教學環節,也要允許學生的自主閱讀處於不同的層次,下要保底,上不封頂,通過「底」的抬升實現整體水平的提高。

第三,處理好自讀課與教讀課的關系。自讀課與教讀課有著不同的教學目的,承擔著不同的教學功能,但二者也是有機聯系、相互配合的。教讀課是舉例子,給方法;自讀課是把教讀課上學到的知識和方法遷移運用到閱讀實踐中去。教讀課是展示台,自讀課是練兵場。比如七年級上冊第一單元,教師在教讀課文《春》和《濟南的冬天》中教給學生朗讀的技巧和比喻、擬人的相關知識,在自讀課文《雨的四季》的教學中就可以提示和引導學生運用這些技巧、知識來品析課文。

自讀課文的設計是這套教材的一個亮點,希望廣大初中語文教師能夠體會編者的用意,用好自讀課文,為我們的語文教學帶來新氣象。

閱讀全文

與統編語文教材三位一體是什麼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05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372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18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10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48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369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260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671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350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989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23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49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659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32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13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01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08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388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52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