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語文課怎樣培養小學生正確的審美觀
美育的主要任務是培養學生初步的審美情趣和基本的審美能力。在小學語文教學中貫穿美育,具有獨特的意義和功效,是其他任何美育的形式所取代不了的。從遠期意義說,它是培養學生正確的審美觀和初步的審美能力的重要途徑,是促進學生身心和諧發展的需要,也是培養時代人才的需要。作為語文教師,在教學中不僅要讓學生不斷感受、體驗這些以教材內容為本的審美內容及形式,還要遵循學生審美的規律,由淺入深,由表及裡,由體驗到評判,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
一、精心設計――發現美
畫家羅丹說:「美到處都有,對於我們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由於小學生學識、經驗、閱歷等方面的欠缺,其審美能力較低,這就需要教師揭示語文學科潛在的多種形態的美,從詞句入手,在品嘗詞句中發現美。
在教《望廬山瀑布》時,我抓住「疑是銀河落九天」中的「疑」字。先引導學生質疑:詩人為什麼不用「真」而用「疑」呢?這樣學生就會從記憶中提調出瀑布從極高處傾泄而下的表象,腦子中出現了「真」有從天而降的圖像。接著,讓學生在想一想,這可能嗎?這樣就會理解詩人用「疑」字的原因「銀河落九天」是不可能的,只是自己「疑」而已。體會到詩人把情景說的恍恍惚惚的,這種似假還真的寫法反而給讀者留下無盡的遐想。假如我們再來一個追問:詩人為什麼不說「像」而「疑」?讓學生更進一層地想像詩人當時真實的感受――驚嘆這條瀑布的奇特。因為是人感到眼前的瀑布「像」黃河之水天上來一樣,懷疑它是從九天之上落下來的銀河呢?只有反復品味,才能理解只有用「疑」才最精當,從而感受到語言文字的「美」之所在。
二、品讀詞句――鑒賞美
高爾基曾經說過,語言是「文學的第一要素」。因此分析作品首先要抓住作品的優美語言,在領略其語言美中獲得美的享受。語文課文中包容了各種美的形象和各種美學風格,教師通過文章的語言美的挖掘和分析,一方面喚起學生情感,調動學生想像,一方面又加以理性的指點、引導,提高學生的審美鑒賞力。如在教學《桂林山水》時,我緊緊抓住描寫灕江和桂林的山的兩個優美的排比句進行反復地賞析,讓學生充分感受其水「靜、清、綠」和山「奇、秀、險」的特點,使學生彷彿暢游其中,親身感受那美好的山山水水。在教這類句子時,我引導學生反復誦讀,分析各分句之間的結構聯系,使學生充分回味其優美韻味,使學生在欣賞中得到美的熏陶,從而激發學生熱愛桂林山水秀麗多姿的強烈情感。
三、入境動情――想像美
在課堂教學中,老師要充分挖掘材料,通過自己的精心設計,用形象化的語言去激活學生頭腦中的表象,喚起學生的審美經驗和審美需要,調動積極性的聯想與豐富的想像,「入境動情」,訓練審美想像,進行美的創造。這樣,學生眼前的文字元號就會變成充滿激情的語言,字里行間就會出現栩栩如生的畫面,使人有身臨其境之感,並受到審美形象的深深的感染,從而得到美的享受。如教學李白的《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中的「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兩個寫景的句子,作者融情於景,借景抒情,展現了深邃的意境。為了開拓學生的想像力,我先要求學生以「假如我就是詩人,那是怎樣的情景」的假設進入原有的意境,學生根據教師的點撥,展開思維的翅膀:春暖花開的長江兩岸,彩蝶翩翩起舞,百花散發著芬芳,江面波濤洶涌,百舸急流……這美妙的想像融入了學生對美的理解和創造,即使是學習基礎較差的學生也能不同程度地產生身臨其境之感,體會到言外之意。因此,在語文教學中,要充分培養學生的想像力,才能不斷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
四、大膽開拓――創造美
創造美的能力,是在感受美、拓展美的基礎上的進一步的完善和發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進行審美教育,教師要引導學生充分發揮能動作用,進行創造性的思維訓練,掌握創造性的技能,大膽地運用在實踐之中,由此培養學生的審美創造力。
課文古詩《小池》:「泉眼無聲惜細流,樹陰照水愛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學生學習完課文後,我讓學生根據古詩所描繪的情境,獨立去畫一幅畫,不僅可以使學生更加深入地體會詩中所描繪的初夏小荷初現的情境,而且通過繪畫表達出對色彩美、形象美的理解。
如果說,閱讀能訓練學生對美的吸收和感悟能力,那麼,寫作則訓練學生對身邊美的表達能力。由於小學生對事物的觀察力和敏感性不強,缺乏鑒別能力,有時往往見醜事容易,見美難,甚至美醜不分。因此,對於語文教學中學生美的創造――作文來說,觀察應該是前提。用審美的眼光來觀察,燦爛的陽光、和煦的春風是美,鮮艷的花朵是美,肥沃的土地也是美……只要教師引導學生敏銳地去發現美、捕捉美,就能不斷豐富學生的審美經驗,促進美的創造。
總之,語文教育與審美教育有機地結合,對於發展青少年的感受力、觀察力、想像力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審美教育培養了學生健康的審美觀念和高尚的審美趣味,是當前素質教育中不可忽視的方面。它既是語文學科滲透德育的有效途徑,又是教書育人的重要方法之一。學生的審美素養,審美能力的發展需要有一個積累的過程,作為語文教師對此必須懷有深刻的認識,只有在不斷提高知識修養和審美素養的同時,才能以己之美啟學生之真,以己之美展現語文教學之美。不積跬步,無以致千里,只有在忠實與文本的基礎上,根據學生的身心發展的特點及審美能力水平,創造地引導學生在美的情境中自由地馳騁,持之以恆,才能在審美發展中繪就正確的審美觀念,提高審美能力,把學生領進「美」的大門,使教學超越應試的狹隘功利觀,還語文課以本來面目,才能使我們的語文教學煥發出特有的魅力。
2. 談語文教學中怎樣培養學生的審美素質
一、字斟句酌,捕捉審美信息
《語文課程標准》在「課程的基本理念」中指出:「審美教育有助於促進人的知、情、意全面發展……語文具有重要的審美教育功能,語文課程應關注學生情感的發展,讓學生受到美的熏陶,培養自覺的審美意識和高尚的審美情趣,培養審美感知和審美創造的能力。」
文本是意識的,也是審美的。作為審美客體的載體――語言,是第一要素。「語言是作品中無所不在、處處充溢的成分,能夠形成基調性的深厚的縝密的語言情緒,增加文體中的審美信息量。」我們的語文課本涉及到古今中外,包含了人,物、事、景等諸多方面,有豐富多彩的藝術形象、引人入勝的故事情節、優美生動的語句、感人至深的抒情色彩和純潔高尚的審美理想。因此,在教學中我們應充分挖掘文本語言美的信息,去激發學生的情感,讓他們在提高語文能力的同時,獲得美感的陶冶。
在教學老舍的《草原》一文時,文中描寫濃郁的草原情景:那一碧千里千里的草原風光,那馬上迎客、把酒聯歡、依依話別的動人情景,那純朴、熱情好客的蒙古族同胞,無不體現出草原的美麗,表達了作者對草原風光的喜愛和贊美之情。閱讀這些文字,作者彷彿把我們帶到了內蒙古大草原,與他共同感受大自然的美麗,也彷彿把一幅美妙的草原風光圖帶到了我們眼前,令人流連忘返。這些形象的比喻、生動精緻的語言描繪,都能讓我們捕捉到審美信息,給人以美的享受。
二、感情朗讀,品享審美意境
課本內容承載著作者的真情實感,字里行間真情流露,字字句句發自心底,《尚書・堯典》:「詩言志,歌永言,聲依永,律和聲。」語言是作者思想情感的凝結,反復朗讀,指導學生學會朗讀,體會聲音的抑揚頓挫所表達的不同情感,想作者所想,喜作者所喜,悲作者所悲,與作者一起垂淚,與作者一起愉悅,這樣的教學境界自然是對學生情感最好的塑造。
「書讀百遍,其義自現」,「百遍」的過程,就是一個深入思考,反復品悟的過程。但在現實的學習過程中,學生沒有多少閑暇的時間去反復地進行大量的閱讀。如何立足課堂這個主陣地利用好文本進行閱讀訓練顯得尤為重要。而誦讀應該作為一種重要的訓練手段,以讀激情,以讀促思。讓生在誦讀中感受語言的音韻美、建築美、繪畫美以及洋溢其中的詩情畫意,從而提高學生感知語言美的能力。但朗讀是一種語言藝術。在教學實踐中,我除了注意誦讀的常規指導,如:斷句、重讀、快慢、高低等,還採取不同的誦讀形式,有先聽後讀、先讀後聽讀、跟讀,仿讀,角色讀,齊讀,師生交叉讀,配樂讀等外,更注意學生主體化的閱讀。
《語文課程新標准》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教師在朗讀教學中只有注意創新指導,充分體現學生學習的主體性和發揮他們的主體作用,才能讓學生想讀,敢讀,會讀,讀出個性,使閱讀教學有聲有色,才能使學生在讀中求知、陶情、啟智,更好地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發展學生感知語言美的能力。通過感情朗讀,達到品享審美意境的目的。
三、展開想像,領悟審美內涵
想像是以知識和經驗為跳板,想出不在眼前的事物的具體的形象或特徵。在知覺材料的基礎上,經過新的組合而創造出新形象的能力便是想像力。素質教育不是讓學生停留在對知識的記憶上,而是要培養學生的想像力,發展學生的創造力和個性。郭沫若說過:「不要讓想像為詩人所獨占。」小學語文教材中有許多地方給學生留下許多想像空間,教師可結合閱讀教學,啟發學生展開想像的翅膀,進行想像訓練。這樣既有利於加深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又能促進學生寫作能力的提高,更主要的是能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同時,想像力的培養是教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成功的課堂教學的一個重要體現。如何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有效地滲透訓練,培養學生的想像力,讓學生在閱讀教學中展開想像的翅膀,獲得情感體驗,感受語言美。
《語文課程標准》在總目標中明確提出:「在發展學生語言能力的同時,發展思維能力,激發想像力和創造潛能。」愛因斯坦也說:「想像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有限而想像力卻概括著世界上的一切,推動著進步,並且是知識進化的源泉。嚴格地說,想像力是科學研究中的實在因素。」這話精闢地概括了想像力的作用。可以說沒有想像就沒有「萬有引力」的發現;沒有想像就沒有哈姆雷特、孫悟空那不衰的藝術形象;沒有想像,就沒有一切的發明創造;沒有想像,人類文明社會的腳步將放慢乃至停止。
在教學古詩詞的時候,如:孟浩然的《春曉》,省略了詩人夜間失眠的描寫,教學中引導學生想像詩人聽著風雨之聲,在床上輾轉反側不能入眠神遊窗外、心系物上的情況,也就能想像他一早便翻身而起去看看「花落知多少」的情景了。通過想像使學生對詩中所敘述的內容有了立體的感受,對詩人的思想才能有更加豐富的理解。
總之、在小學語文教學中,要針對學生的年齡特徵、心理特徵和認知規律,精心挖掘教材中的美,引導學生品味和欣賞,讓學生感受美的熏陶,增強美的享受,提高他們的審美觀點,進一步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3. 語文課怎樣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
一、培養學生審美感受能力
審美感受能力是人們進行一切審美、創美活動的出發點,是整個審美能力中最初始、最基本的能力,是審美想像能力、鑒賞能力、理解能力得以萌生和發展的前提和基礎,也是通往更高審美境界的橋梁。席勒說過:「感受能力的培養是時代最急迫的需要,這不僅因為它是一種改善對人生洞察力的手段,而且因為它本身就會喚起洞察力的改善。」所以,我覺得要培養孩子的審美能力,首先要讓孩子能對美有感受能力。在語文學科中,美是豐富多彩的、無窮無盡的,問題在於能否及時地、敏銳地感受它、發現它。如果學生缺乏審美感受能力,那麼,即使是最動聽的音樂和最美的繪畫也不能成為學生的審美對象,它們對學生來說是毫無意義的。
審美感受能力主要是後天通過審美教育培養的結果,但由於種種原因,各人的審美感受能力很不一樣。針對學生的感知心理,盡可能多地利用電教媒體手段,再現情境,運用線條、形狀、色彩、聲音等外在形式,具體、直觀地再現課文中豐富多彩的形象,使形象由語言文字的間接顯現轉化為一定的物質材料來直接顯現,增加強感知強度,讓學生置身於美的氛圍中,通過視覺和聽覺,發現美和感受美,從而提高審美感官的靈敏度、活躍性和統攝力。例如,在小學的語文課本中,有許多豐富多彩的藝術形象,引人入勝的深邃意境,凝練生動的優美詞句,強烈感人的抒情色彩,這就要求我們在語文教學中由淺入深,由表及裡的體驗美,這樣才能在教學中進行美的滲透,從而提高學生的審美意識和對美的感受能力。
二、培養學生審美想像能力
所謂審美想像能力,是人們在直接關照對象的基礎上,調動過去的表象積累,補充、展拓、豐富、完善對象和改造、重新組合、進而創造新對象的一種能力。它包括通感的能力,如宋代的《玉堂春》詞:「綠楊煙外曉雲輕,紅杏枝頭春意鬧」以杏花開放時的盛、繁、多、亂與可以造成聲音的人群的盛、繁、多、亂之間進行類比聯想,「鬧」字將無聲化為有聲,將靜態的美化為動態的美,將視覺形象的美感溝通為聽覺形象的美感,因而格外生動、形象,歷來為人們所稱道。又如《秋天的雨》一課,既寫了秋雨的美景,又寫了秋天的情趣,我們可以播放課件,讓學生在優美的音樂中欣賞美麗絢燦的秋景,配樂范讀,讓學生閉眼想像你聞到了什麼香味等等,創設了一個美麗而又富有情趣的童話情境。培養學生的審美欣賞能力,應根據他們的生理、心理特點,要通過引導學生朗讀、品味語言文字,使他們逐漸懂得什麼叫做審美。在教學中,通過語言分析,設身處地講出語言所表達的優美感人的藝術境界來。從而喚起他們的想像和聯想,使他們動心動情,在潛移默化中培養了審美想像能力。《秋天的雨》之所以具有打動人心的力量,就是因為文章有縝密精巧的構思,玲瓏剔透的結構,質朴凝煉的語言,綿密真摯的情致,通篇洋溢詩情畫意。在教學過程中再現這些美,自然會得到我們教學目的。由於我不是孤立地去進行審美想像能力的培養,而是緊扣課文的語言文字,引導學生欣賞景物美,體會語言文字的表現美,所以學生不僅得到了審美想像力的培養,而且得到了深刻的語言文字的訓練。
三、培養學生的審美鑒賞能力
所謂鑒賞能力,指的是對美的事物的鑒別、鑒賞的能力。在教學活動中,鑒別和欣賞二者密不可分,有鑒別才有欣賞,鑒別是為了更好地欣賞。由於客觀條件的不同和主觀上的原因,人們的鑒賞水平往往是不一樣的。我國電影導演謝晉曾在一篇文章中談到,它少年時初讀《紅樓夢》,愛上了襲人,不理解林黛玉;年歲大了,就覺得晴雯、黛玉可愛。讀《三國演義》,小時候與同學們議論,都願投奔劉備;長大了,覺得曹操其人,實在了不起。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這主要是由於思想水平和審美經驗有了提高和發展。一般來說,知識面愈廣,審美經驗愈豐富的人,審美鑒賞能力就愈高。所以,要培養學生的審美鑒賞能力,首先必須提高文化知識水平和美的修養。小學生由於知識還未積累到一定程度,還比較貧乏,知識面比較窄,因此審美鑒賞還是模糊的和不確定的,有時甚至是輕率的。所以我們要讓學生擴寬他們的知識面,在平時的語文教學中要讓每個孩子准備一個資料積累專用本,課外資料、妙詞佳句都可納入。教師對孩子自身資料袋的關注,就會激勵孩子收集整理資料的熱情,長此以往,孩子的語文能力將會得到極大的提高,知識面也不會局限於書本上的課文。隨著知識面的擴寬學生的鑒賞美的能力也會慢慢增強,如《趙州橋》一文課後並沒有提供資料袋,但是如果學生養成了積累資料的習慣,加上教師的引導,他們完全可以自主地通過課外書、網路等各種渠道了解祖國燦爛悠久的「橋文化」,能體會到橋的結構精巧,外形的美,進而加深對課文的理解,激發民族自豪感,並體會到古代勞動人民的偉大,體會到勞動者是最美的人。
四、培養學生的審美理解能力
所謂審美理解能力,指的是對審美對象的一種理性的思考、認識、判斷和評價的能力。它既不能歸結為直觀的感性認識,又不能歸結為簡單的理性認識,而是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的和諧統一。正如錢鍾書所說的:「理之如詩,如水中鹽,花中蜜,體匿性存,無痕無味。現象無象,立說無說。」審美理解不著痕跡地交融於審美感受、想像、鑒賞等心理因素中,妙合無間,發揮綜合的、整體的美感效應。審美教育不僅要求引導學生感受美、品味美、鑒賞美、理解美,而且要求訓練學生去表達美、創造美,以達到發展語言的目的。創造美是美育的目的所在,也是審美教育的最高境界。古人說得好:學以致用。發現了美,要能理解美,還要能表達美、創造美,才是真正完善、真正提高的美育。學生只有按照自己的思維、自己的方法發現美、表達美、理解美,才是創新教育、主動精神的體現。教師對學生進行美育教育,也不能只停留在感受和欣賞,而是要學生能理解並不失時機地激發學生創造的願望,為美的對象所感動,產生一種潛移默化的精神力量去創造美。現實世界普遍存在著美,而課本中的文章更是美的典範。
如,《望天門山》這首詩,人們大都贊賞「兩岸青山相對出」的「出」字,因為它使本來靜止不動的山帶上了動態美,但很少有人體會到詩人為什麼會有「相對出」的感受。如果是站在岸上某個固定的立腳點「望天門山」,那大概只會產生「兩岸青山相對立」的靜態感,只有小船行駛在江上,遠處的天門山逐漸撲進眼簾的時候,「兩岸青山相對出」的感受才會突出。這些用詞巧妙的地方,教師可以藉助一些比較直觀的教學手段幫助學生理解。教師可以先讓學生以「假如我就是詩人,那是怎樣的情景」的假設進入原有的意境,這樣,學生就可根據教師的點撥,展開想像的翅膀,體會這首詩的詩情畫意:
兩岸的青山一會兒出現一會兒又忽閃不見,一葉小舟正乘風破浪,從日邊馳來。這美妙的想像融入了學生對美的理解之中,然後讓學生分組發言,把每個人理解到的美一一表達出來。學生也展開了豐富的想像,從想像到理解,更豐富了課文的內容。使他們內心中美的情感得以自然地流露和表達,達到了美育的目的。
毛澤東同志說過:「感受了的東西,我們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東西才能更深刻地感覺它。」在教學活動中,為使學生審美認識不斷由淺入深、由低級到高級、由片面到更多的方面,從而真正深入地把握審美對象的內在意蘊,那就必須十分重視通過美育實踐,來培養和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
4. 語文有什麼用途
語文是其他學科的基礎,是學好其他學科必不可少的工具。外語、政治、歷史、地理同樣離不開語文,它們與語文有著密切的聯系。即使是數學、物理、化學、生物,似乎與語文風馬牛不相及了,如果語文基礎太差,要理解那些公式、定理、定律等也非常困難。正如工程院院士鍾南山先生所言:如果將所有科目比喻成建築的話,語文無疑是最底下起著地基作用的一層。
學語文為的是用,就是所謂學以致用,用以促學,學用相長。經過學習,讀書比以前讀得透徹,寫文章比以前寫得通順,從而有利於自己所從事的工作,這才算達到學習語文的目的。進一步說,學習語文還可以養成想得精密的習慣,理解人家的意思務求理解得透徹,表達自己的意思務求表達得准確;還有培養品德的好處,如培養嚴肅認真、一絲不苟的態度等。
語文從來都是工具性與人文性的有機統一。通過語文,我們可以接受審美、倫理、文化等各個方面的熏陶和教育,其潛移默化作用對於今後從事學術研究無疑是大有裨益的。因此,學好語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正如語文教育家周儀榮先生所言:語文是一門重要的工具學科,是人類語言文化的基礎,也是人類最好的思維工具,所以學好語文是至關重要的。
5. 淺談怎樣提高學生的語文審美能力
淺談怎樣提高學生的語文審美能力
語文教材中,有許多豐富多彩的藝術形象,引人入勝的深邃意境,凝練生動的優美詞句,強烈感人的抒情色彩。作為語文教師,在教學中要讓學生不斷感受、體驗這些以教材內容為本的審美內容及形式外,還要遵循學生審美的規律,由淺入深,由表及裡,由體驗到評判,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這樣,才能更好地在閱讀教學中進行美的滲透,從而提高學生的審美意識與審美能力。下面,本人談談如何在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審美能力的一些認識。 一、在對比中體會形象美 我們都知道,只有深入地理解課文,才能打好審美的基礎,而對比又是幫助學生提高審美能力的一種行之有效的方法,在教學中,教師要善於指導學生發現文章中美與丑的強烈對比,不斷在揣摩、理解中感受到美的形象。如《西門豹》這篇課文,就有強烈的對比特點。教學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抓住以西門豹和巫婆為代表的兩種人和事進行比較分析,組織學生展開討論,各自在不同的角度上發表對美與丑的不同看法,通過借鑒、比較,使學生認識到什麼是真、善、美,什麼是假、惡、丑,從而提高了學生的對美醜的認識,培養學生強烈的審美能力。再如《少年閏土》這篇課文,魯迅筆下的「知道無窮無盡的稀奇事」的少年閏土與「素不知道這一切」少爺公子們的兩種形象就構成了鮮明的對比。在教學中,教師要讓學生把握住少年閏土「知道海邊有無窮無盡的稀奇的事」與少爺們「只看見院子里高牆上四腳的天空」進行比較,學生便會發現閏土是一個活潑可愛、知識豐富的農村少年,而少爺們只不過一群孤陋寡聞、鼠目寸光的紈絝子弟。通過強烈的形象對比,在學生的心目中,一個健康活潑、聰明能幹、知識豐富的農村少年的形象躍然紙上。諸如此類的優秀形象還有許多,有偉人,有貧民,有中國的,有外國的,有古代的,有現代的,美麗紛呈,各具特色。而這些形象的美往往通過對立的兩個方面體現出來。因此,教師應著力引導學生對人物之間的外表與內心、客觀與主觀、形象與本質進行相互比較,讓他們在對比中認識美、體驗美和評判美。從而不斷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 二、在想像中拓展意境美 我們教育的對象--小學生,他們畢竟受教育知識及生活閱歷的局限,對事物的認識是膚淺的,對美的鑒賞力不高。因此,教師除了要鼓勵他們展開大膽、合理的想像外,還得教給他們掌握想像的方法,在想像中不斷體味文章所表達的美的意境,所以教師在教學中,要充分挖掘教材本身的特點,憑借熟悉的有關情景讓學生展開想像,根據事物的發展,讓學生進行推理想像,聯系生活實際讓學生合理想像,培養學生的審美意識與審美能力。如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廣陵》中的「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兩個寫景的句子,詩人融情於景,借景抒情,展現了深邃的藝術意境。為了開拓學生的想像能力,教師可以先讓學生以「假如我就是詩人,那是怎樣的情景」的假設進入原有的意境,這樣,學生就可根據教師的點撥,展開想像的翅膀,體會這首詩的詩情畫意;春暖花開的長江兩岸,彩碟翩翩起舞,百花散發著芬芳,江面滾滾的波浪向東流去,一葉扁舟借著長江之水,一直漂到水天相接的地方,最後消失了……這美妙的想像融入了學生對美的理解和創造之中,即使是不同程度的學生也能產生一種身臨其境之感。再如教學《望廬山瀑布》時,教師可以讓學生站在畫面前,讓學生面對畫面,邊聽音樂邊展開想像的翅膀:巍峨的廬山,瀑布從天而降……一幅氣勢磅礴,引人入勝的大自然畫卷展現在學生眼前,這樣,使學生深深地體會到祖國山河無比壯觀,從而產生了強烈的愛國情懷。因此,在語文教學中,要充分培養學生的想像力,才能不斷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 三、在推敲中欣賞語言美 在小學語文課文中,詩歌用字精練傳神,散文句式優美多樣,記敘文對話富有個性,教學時,教師要引導學生認真推敲、欣賞,這樣既能提高學生的語感,又能使學生得到美的熏陶。 1、推敲傳神的詞語 一般地說,詩人和作家都十分注重用詞的傳神,它的精妙之處就在於既形象又包含豐富的內容。課文《鳥的天堂》中作者寫道:「那麼多的綠葉,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不留一點縫隙,那翠綠的顏色,明亮地照耀著我們的眼睛,似乎每一片樹葉都有一個新的生命在顫動,這美麗的南國的樹」。這段話寫得很生動,其中的「堆」字用得特別傳神,它描繪了樹葉一片挨著一片,層層疊疊的情景,「明亮」一詞形象地寫出樹葉的色彩明亮富有光澤,「顫動」一詞把靜態的樹葉描繪得栩栩如生。這些詞語我們如不引導學生認識琢磨,就很難體會出文章所表達的美感。 2 、欣賞優美的句子 散文在小學語文教材佔有一定的比例,每一篇散文都是一個培養學生審美能力的好素材。生動的語言總是依靠優美的句式來表現。有的句式對稱,講究工整美,有的句式參差,講究段落美。如《桂林山水》這一課,作者不僅用詞十分傳神,而且句式也非常講究,在寫出「山、水」這兩段中,恰到好處地運用了工整的排比,琅琅上口的語感,把水「靜、清、綠」和山「奇、秀、險」的特點描繪得淋漓盡致。在教這類句子時,我們要引導學生反復誦讀,分析各分句之間的結構聯系,使學生充分回味其優美韻味,使學生在欣賞中得到美的熏陶,從而激發學生熱愛桂林山水秀麗多姿的強烈情感。 3 、琢磨富有個性的對話 人物對話是刻畫人物形象的一種方法,在引導學生琢磨人物對話時思考,為什麼這句話他(她)講合適,別人講就不合適。從而體會出人物性格特點乃至思想品質之美感。如《金色的魚鉤》一文中,老班長回憶起指導員對他說的一句話:「一路上,你是上級,是保姆,是勤務員,無論多麼艱苦也要把他們帶出草地。」這既是上級對下級的命令,又是指導員對戰士的關心,對話言簡意明,既反映了指導員的精明果斷,又襯託了老班長的責任重大,表現了長征時期紅軍官兵的無私無畏的奉獻精神。又如《我的伯父魯迅先生》中有這樣一句話:「四周圍黑洞洞的,怎能不碰壁呢?」(告訴我是鼻子碰扁的原因)這含意深刻而又不失幽默的話,既表現了魯迅處境的惡劣,又暗示了他藐視反動勢力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因此,在語文教學中,琢磨富有個性話的語言,對培養學生的審美意識與審美能力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四、在誦讀中體驗情感美 情感體驗是閱讀教學中不可忽視的心理因素,是對學生進行美育教育的一個重要途徑,而誦讀課文又是體驗情感的有效方法之一。我們引導學生反復誦讀課文,就是要使學生在語文文字的訓練中,更好地獲得學習語文能力,並且有機地使學生受到思想情感的陶冶。 那麼,怎樣讀課文才能使學生體驗到文中的情感美呢?一是范讀。教師的范讀作用是不可低估的,它能引發學生情感,使學生→老師→作者之間產生情感共鳴。同時,通過范讀,學生也會模仿教師的一些朗讀技巧,提高學生的朗讀水平。二是自讀,聽了范讀後,學生模仿自讀,去揣摩作者的情感,使他們進一步受到文中的情感熏陶。三是引讀,對一些特殊的、說明問題有承接性和層次性的句、段,通過引讀,能直接抒發作者與讀者的真美情感。四是議讀。通過評議朗讀,讓學生自己體會怎樣誦讀更能體驗文章的情感。 如《火燒圓明圓》一課,它通過介紹圓明圓當年的輝煌和慘遭毀滅的歷史,激發學生對祖國燦爛文化的熱愛和對侵略者強盜行徑的憤恨。我們可能過對重點詞、句的范讀、齊讀、評讀等多種誦讀方式,對諸如「不可估量」「瑰寶」「精華」「化為灰燼」等重點詞句進行輕重緩急,抑揚頓性的誦讀加以處理後,學生的情感就能很快地與作者情感同步。從而深刻地受到了歌頌祖國燦爛文化和痛斥侵略者的暴行的情感熏陶,同時也感悟到了語言文字的深刻內涵。又如課文寫「圓明圓的建築特點」時,可採用引讀的方式,不僅可以讓學生感悟到作者謀篇布局的用意所在,也同時感受到我國勞動人民是多麼的勤勞而富有智慧。 又如《再見了,親人》一課。文中所刻畫的場景、人物都充滿激情,我們可以引導學生通過多種形式的誦讀,去深刻體味中朝兩國人民的友誼,是用鮮血鑄成的。小金花、大嫂、大娘、志願軍這些有血有肉的形象無一不是真、善、美的集中體現,文中所包蘊的揚善棄惡的情感給學生留下了難以磨滅的形象。 總之,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充分利用教材特點,不斷激發學生的興趣,挖掘學生的知識潛能,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才能不斷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
6. 如何在高中語文教學中注重審美能力的培養
在語文教學活動中進行美育教學具有得天獨厚的學科優勢,語文教師要充分發現美的因素,引導學生去品賞。這樣,不僅可以活躍課堂教學,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教學質量,而且對於陶冶學生的情操,提升學生的精神境界也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那麼,如何在高中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呢?
一、用好教材,挖掘教材蘊涵的美感特徵
作為語文教師,在教學中除了要讓學生不斷感受、體驗這些以教材內容為本的審美內容及形式外,還要遵循學生的審美規律,由淺入深,由表及裡,由體驗到評判,挖掘教材蘊涵的美感特徵,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這樣,才能更好地在閱讀教學中進行美的滲透,從而提高學生的審美意識與審美能力。
(一)在推敲中欣賞語言美
在高中語文課文中,詩歌用字精練傳神,散文句式優美多樣,記敘文對話富有個性,教學時,教師要引導學生認真推敲、欣賞,這樣既能提高學生的語感,又能使學生得到美的熏陶。
1.推敲傳神的詞語
一般地說,詩人和作家都十分注重用詞的傳神,它的精妙之處就在於既形象又包含豐富的內容。課文《荷塘月色》中作者對月光的描寫,「瀉」「浮」「洗」「籠」,不同的動詞,淋漓盡致地描寫出了月光之美。引導學生認識琢磨這些詞語,就很容易體會出文章所表達的美感。
2.欣賞優美的句子
散文在高中語文教材中佔有相當的比例,每一篇散文都是一個培養學生審美能力的好素材。生動的語言總是依靠優美的句式來表現。有的句式對稱,講究工整美;有的句式參差,講究段落美。
7. 如何在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
一、挖掘課文美的內容,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 在我們的語文課本中,有《春》、《濟南的冬天》等通過描寫大自然之美來贊頌祖國大好河山的文章,教師在講析課文的過程中,要有意識地抓住關鍵的字、詞、句、段,指導學生細細品味,引導他們從中探尋美與欣賞美,深入作品美好的意境,開啟學生美的心靈之窗。對課文中所含美的圖畫可通過圖片的形式展示給學生,讓學生去感受美,從感知到領悟,再到運用和創造,從而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 二、充分利用農村優美的風光,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 在我們語文課中,有很多描寫美麗風光的,我們可以利用課余時間,把學生請出教室,讓他們到生活中去學習,讓他們到我們農村優美的風光中去感受美,從而讓他們受到美的熏陶,懂得什麼是美。 三、運用美的教學語言,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 文學作品是美的藝術品,所以課堂教學中應該用美的語言來講讀和分析。優美的語言對學生來說不僅是美的享受,而且還能像磁鐵一樣吸引學生深入作品美好的意境去探尋美、感知美。在教學中,首先,教學語言要准確、簡潔明了;其次,教學語言要生動形象、富於情感。語文課的教學與其他課程的教學有所不同,它不只是引導學生進行邏輯思維,更重要的是要引導學生進行形象思維。而情感又是培養審美能力的核心,學生審美能力的培養不能靠機械呆板的說教,只能通過形象的分析、感情的熏染來實現。因此,教師就需要以充滿激情的具有強烈感染力的生動形象的語言來撥動學生的心弦,在思想感情上使之產生共鳴,這樣就容易達到理性認識和感情接受的和諧一致,從而完成培養審美能力的目的。 四、創設美的情境,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 語文課中創造美的情境,使學生有「親臨其境」之感,對於提高學生情緒、活躍思維、展開想像、強化教學效果有很大的作用。 創設情境有多種方法: 1.巧設導讀。教師導入新課,可以由激發情感導入,由渲染氣氛導入,運用名詩名句導入,讓學生立即進入情境,同時也誘發了興趣,因而自然而然地使學生產生了求知慾與審美欲。 2.營造美的氛圍。如講《春》時,我在進行初步感知課文這一環節中,先播放課文視頻,欣賞春天的美麗、人們的活力,再播放音樂伴奏,在伴樂中讓學生朗讀課文,引領學生進入了一個優美的意境。 3.設計美觀的板書。好的板書設計,不但要求外觀相對完整,更要求能體現作品的內在聯系,有利於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文的語言、結構,更深刻地體會作品的主題、風格,從而提高認識、培養情操、增強審美能力。 五、通過身邊的人和事,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 語文課堂不應該只局限於教室,我們應該把語文教學的陣地放到生活中去。光靠課本教學滿足不了學生感情的需要,我們應該充分挖掘生活中美好的事、美好的人來教育他們,讓他們懂得外表美只是一方面的美,內心美才是最美的,讓他們懂得低下頭撿起垃圾的一瞬間也是美的。 要真正落實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還需要教師不斷地去摸索,需要我們加強綜合素質的修養,拓寬知識領域,需要我們用一顆愛心去感染學生,這才能使學生的審美能力不斷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