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語言文字 > 高年級語文如何通讀教材

高年級語文如何通讀教材

發布時間:2022-02-26 05:04:13

『壹』 如何正確解讀教材

一、教材是什麼?教材是完成教學任務的依據,是「課程標准」目標的具體體現,是教學內容的載體,是教和學的憑借,是教學過程的支架,因此語文教學要圍繞語文教材進行。二、教材解讀的范圍教材解讀不再是狹義地對教材內容的解讀,而是對學生發展和學校社會背景下的整體解讀,這樣才可以把握教學設計的方向。現代教材解讀應該從以下五個方面展開:教學環境分析、課程目標的設置、課程內容的組織、課程的實施、課程的評價。新課程理念下的教材解讀,對教學環境的分析顯得尤為重要。教學環境分析是指各校內部、外部的環境分析。其中,學校內部環境分析主要包括本校學生、師資、學校條件等的分析;學校外部環境分析主要包括有關村社、信息、學校周邊地理環境、自然環境的分析。教學是針對本校、本年級、本班級特定的學生群體的,每所學校所處的環境各有不同。進行教材分析時,不能單純從教材出發,首先進行學校內外部環境的分析,學校內外環境的分析越客觀、越准確,對我們的教材解讀就越有幫助。這樣,不僅對教學背景有了准確的把握,並且可以充分利用校內外資源,為整合教材內容打下堅實的基礎。三、怎樣解讀教材?(一)教材解讀的內容1.弄清教材對「課標」要求的具體體現。2.了解教材的編排體系。3.把握教材的特點。4.明確教材的教學目標。5.清楚教材中的重點、難點。6.解決教材疑點、疑難。(二)教材解讀的形式1.名師解讀。充分發揮名教師的引領作用。2.教師個體解讀。體現個性化的理解。3.備課組或教研組集體解讀。搭建交流的平台。(三)教材解讀的層面1.整體解讀。教材整體解讀。從整體上對教材進行把握,包括學段教材解讀、全冊教材解讀、整套教材的編排特點、整體安排等。2.單元解讀。領會單元安排特點和要求。3.課文解讀。包括課文、注釋、插圖、課後思考等。(四)教材解讀的途徑解讀教材要「與作者對話」、「與文本對話」、「與編者對話」。要想一想「文本究竟說了什麼?」、「文本想要說什麼?」「文本能夠說什麼?」、「文本應該說什麼?」1.與作者對話。實現與作者的對話就是要理解把握作者的寫作意圖,作者要表達什麼樣思想情感,要傳達什麼樣的信息。弄清作者「想要說什麼?」也就是說,之所以作者這樣表達,背後一定有一些相關的因素;之所以這樣描寫,一定有相關的背景。因此,我們必須注意到作者個人生平、歷史背景怎樣,當時有些什麼思想,做到「知人論世」,只有做到與作者的對話才能實現對文本的准確解讀。同時還要學習作者其它相關作品,了解作者的作品風格等。2.與文本對話。教師細讀文本是教材解讀的重要前提,一篇課文不管以前有沒有讀過,有沒有教過,都應該細細地讀上幾遍,形成自己的閱讀體驗。課堂上師生對話很大程度上就是教師對文本的理解與學生對文本的理解之間的對話與碰撞。教師對文本的解讀的深度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學生對文本理解的深度,教師對本文解讀的獨特性行影響著學生思想的發展。《論語》只有區區幾萬字,可是根據台灣著名哲學教授傅佩榮先生考證,歷代以來,至少有四百多家註解,原文每一句話都有五六種解法,而且每一種講法都有道理。這就是說,《論語》的每一句話都是有生命的,他能夠透過不同時代研究者的心得開枝散葉、繁衍生息。可見,不同的人讀同一本書往往會有不同的理解,特別是人文方面的書,正所謂「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作品一旦發表,就好比嬰兒離開母體,好不好看,評價全在別人。有時還會出現「過度闡釋」——連作者都沒有想到的,卻被人家解讀的五花八門。其實也正是豐富的「解釋」讓成其為經典。不過在理解文本時,我們必須要表明自己的立場,怎樣的解讀才是恰當的、正確的,我們的解讀即使已脫離作者的意圖,也要有自己的東西。我要提醒大家一點,教材拿來後,首先要自己讀,要不斷的大聲朗讀,「書讀百遍,其義自現」,這個道理大家都明白。我看到一些教師教材拿到手裡,文章還沒有怎麼讀,就忙著找資料,看教參,上網搜尋各種教案設計,可謂捨本逐末。3.與編者對話教者要與編者對話,只有與教材編者對話,才能了解教材的編寫意圖。明確選編編寫意圖對於老師來說是至關重要的,只有明白了選編意圖,我們才能將課文定好「位」。只有與教材編者對話,才能確定正確的教學目標。任何一篇文章,置於特定的學段、特定的單元,有著它的作用與理由。而這又是你確定教學目標的重要依據。明確了教材編寫者的意圖,你就能確定教學目標,逐步實施你的教學。實現與編者對話需做到通讀教材,領會全冊教材的訓練體系。教材編寫有其很強的系統性,知識積累和訓練都是由易到難循序漸進呈螺旋式上升的。這個系統在課標和參考用書上可以找到相應的闡述。教師把握住了教材知識的系統性,就先等於抓住了教材的根本,授課時就知道哪些知識應該講,應講透,應拓展,應延伸,上課就不會無所適從,而是有的放矢,講為學用。四、教材解讀的一般步驟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和周圍的事物或現象處於一定的相互聯系中。反映在教材解讀上,就是要充分校本化地解讀、處理教材。教材解讀的最終目的是為了更好地選擇適合本校、本年級甚至本班學生的教學。一般來說,解讀教材應從解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入手,解讀教材的內容和結構,明確教學目標、重點和難點,挖掘教材的科學方法、能力培養、思想教育因素,知道工具性、人文性在語文教材中的體現,分析教材中的學習心理問題,設計適當的教學方案或提出合理的教學建議。其基本步驟可概括為「五讀」。(一)語文課程標准――研讀課標是學科教學的指導性文件,綱領性文件,是編寫教材和進行教學的依據。它詳細規定了課程的性質、任務、教學目標等。不管是城市還是鄉村,是中心校還是村小,課堂教學都要受課程標準的指導,因此,在解讀教材時應以課標為依據,以課標的要求為目的。認真研讀課標是教師正確進行教材解讀的前提。(二)有關資料――泛讀,明確課程的地位和任務所謂泛讀,指在進行教材解讀時,閱讀語文課程標准解讀、教學參考書、語文教材、與教材有關的報刊雜志等,所謂厚積薄發就是這個道理。目前,各中心校的圖書室也初具規模,基本建成,各類圖書資料上萬冊,還有各種光碟及東北師范大學遠程教育中心上網卡供廣大村小教師查閱學習。各村小還有中央遠程教育模式資源供大家學習。(一)要通過這些資料的閱讀,明確語文教材在整個小學教育中的地位和任務,明確語文知識在各個教學階段「螺旋式」上升的情況。 如:小學生寫字要求的螺旋式上升(鉛筆、鋼筆、軟筆),語文工具性體現出來的螺旋式上升(口語交際、寫一段話、寫一篇短文、寫一篇完整的文章、寫一篇有一定中心且有一定文採的文章)。(二)要明確語文與其他學科之間的聯系。 如:品德課中的思想品德教育與語文教材中的思想教育因素;美術課中的美育與語文教材中蘊含的培養學生懂得美和欣賞美的要求;又如:《臘八粥》《會飛的蒲公英》《窮人》《植物媽媽有辦法》《藏羚羊的跪拜》《網上呼救》等課文涉及到方方面面,有些內容對村小學生來說比較陌生,這就更需要村小教師進行廣泛閱讀。通過泛讀,教師深入了解了課程標准,使教材解讀既按教材又不局限於教材,全面深入地領會教材的編寫意圖,落實小學語文教學的各項目標。通過泛讀,教師了解了更低年級和更高年級語文教材的內容,為本階段的語文教學選擇一個恰當的起點,實現與前一階段和後一階段教學內容的順利銜接。通過泛讀,教師了解了語文、數學、品德、綜合實踐、科學、英語、音樂、體育、美術等相關學科的內容和進度安排,就可以更好地確定語文教學的重點和難點,合理地安排語文教學內容的次序,選擇合適的語文習題。如:有的村小教師經過泛讀,發現語文第一單元與品德第一單元就有相通之處,創造性地對教材進行了學科整合。(三)整個教材――通讀,對教材有一個總體認識所謂通讀,是指教師閱讀所教全部小學語文教材。它不要求對教材的細節進行研究,而是通過對全部教材的閱讀,了解整個教材的基本內容、知識體系、結構特點以及各部分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和邏輯關系,搞清楚教材內容是怎樣循序漸進地加以組織的,並結合課程標準的精神,分析教材的編寫意圖、內容選取、程度要求、風格特點等。通讀教材,對教材的體系結構、地位作用、文字內容、語言表達等方面進行整體了解。只有全面熟悉教材,吃透教材,才能掌握教材的技能體系,才能弄清教材要實現的目標,才有利於分析、處理教材。教師熟悉了教材的體系結構和目標定位,教學設計時就可以前後照應、整合內容、反復滲透,就容易串起教材的線索

『貳』 如何教好語文統編教材

1

減輕使用統編教材帶來的壓力

統編教材改動比較大,老師們拿到新教材,看到許多課文是新的,體例和教法是新的,改革的力度大,擔心跟不上,用起來困難。這可以理解。

但也要看到,這套教材的「新」,並非以革命的姿態把以前的教材教法全部顛覆,它是「守正創新」,是在原有基礎上的變化革新,是那種大家經過努力就跟得上的「創新」。所以不必焦慮,要以積極而又正常的心態來使用教材。

特別是高中語文統編教材,改革的幅度大,推開使用的步子應當穩一點。不能指望新教材一用,教學就來個天翻地覆。使用新教材,採用新教法,這是時代要求,大家對語文教學都有這樣那樣的不滿嘛,要借新教材的使用去改進教學。

但也不必把以往的語文教學說得一無是處,那並不符合事實,別把語文老師弄得「灰頭土臉」。其實我們就是那樣一步步走過來的,要尊重歷史,有所繼承,有所揚棄,有所發展。

使用新教材,改革我們的語文教學,一定要立足於各自的學情,根據自己所在地區、學校或者班級的條件,在原有基礎上去逐步調整、改進與更新。新教材的使用能否讓我們的教學更上層樓,關鍵是教師,老師的思想和業務水平必須跟上,吃透教材,才能用好教材。而這需要時間,不可能靠幾次培訓就解決問題。

『叄』 關於如何上好小學語文中高年級閱讀課的幾點體會

尊敬的各位領導、老師:大家好!首先,感謝領導給我這次機會, 和各位老師共同探討「如何來上小學語文中高年級閱讀課」這個問題。我是從去年才開始接觸中高年級的語文課,對此很陌生。在過去的幾次教學視導中,通過聽安科長的幾次評課、分析,為我指明了一條路。之後在自己課堂上的不斷實踐中,我由原來的迷茫變得逐步有了自己的一些理解。今天在這里想跟各位領導老師交流一下,有不當之處請各位批評指正! 《新課標》指出:「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小學語文中的閱讀教學是語文教學中非常重要的一環,我們應注意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學習活動中,掌握語文工具的知識和學會運用這種工具的能力,並重點培養學生感受、理解、欣賞、評價能力,發展學生的情感、意志、性格和良好的個性品質,把閱讀教學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有機結合起來。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怎樣在課堂中實現這一點,並能發揮學生主動性,讓他們在課堂中學有所的呢?我想以《一路花香》為例談談我的看法。一、 吃透教材,把握重難點,實現有效教學 在備課時,我們先要反復閱讀文本,吃透教材。這樣,才能理清頭緒,把握住文章的重難點。在講台上我們才能讓課堂教學有效,不做無用功。《一路花香》是則寓言故事,主要講了兩只水罐的故事。一隻有裂縫的水罐在完好的水罐面前感到慚愧,挑水工卻告訴它:從它的裂縫漏出的水澆灌出了美麗的花。向我們揭示了:世上每一件東西,每一個人都有自身的價值,我們既不能驕傲自大,也不要妄自菲薄,只要恰到好處地利用自身的特點,就能充分發揮作用。一路花香是挑水工利用破損的水罐漏水的特點形成的美好景象。重難點是:1、憑借具體的語言材料,了解挑水工妙用破水罐澆灌路邊花草的事。2、體會寓言所要闡述的道理,教育學生學會正確看待自己,樹立正確的人生價值觀。二、 全面掌握,合理分配,做到心中有數 在去桓台教材培訓時,那位專家說,聽公開課時分不清第一課時還是第二課時。笑過之餘我們想一想自己在講公開課時,其實也是將兩課時的精華融入到一課時的,所以,公開課的各環節安排都比較緊。但我們平時上課不一樣,我們可以合理安排,讓課堂更有實效。那麼,就需要我們全面掌握本課各個知識點以及重點內容,然後進行合理分配。我認為,現在四年級的孩子,自學能力提高了,我們對他們提出的預習要求也要相應提高。有效的預習後,課堂會節約出部分時間,那麼,第一課時,在朗讀流利、掌握生字詞、概括課文內容的基礎上,最好能初步理解課文,解決第二課時的外圍問題。這樣,第二課時,會有更充足的時間讓學生感悟、體會、理解課文。《一路花香》的第一課時我是這樣備的:除了檢查、鞏固學生在自學時生字詞的掌握、課文朗讀外,還在朗讀中和學生一起討論交流了重點詞語、難懂詞語的意思;積累了關於花和花香的詞語;初步感知了題目「一路花香」是什麼意思?(花美花香),學生了解第一層含義是沒有問題的;感受了解課文中三個人物的形象,初步把握了人物特點。這樣第二課時稍加深化就可以了。最後學習幾個比較難寫、易出錯的字,再出示一個小練習進行鞏固。這一切為第二課時深入文本做好了鋪墊。 三、由點及面,切入文本,避免串講串問 抓住切入點展開對課文的學習,這是我們閱讀課教學的一個重點。教師要明確本課的教學目標,深入文本,抓住課文最本質的內容,理出一條清晰明了的線。這樣更有利於由點及面深入學習,也有利於學生消化吸收,避免了課堂中的串講串問。《一路花香》的第二課時,我是以破水罐的心情變化為一條線切入文本的。這篇課文是敘事性的,中心句不好找。它不像有的課文很好找,例如《徐悲鴻勵志學畫》我們就可以文中徐悲鴻立的志向為中心句。不好找中心句的課文就需要我們認真概括,《一路花香》有好幾個亮點,比如有雙層含義的題目、兩只水罐具有不同特點等,我經過反復思考,覺得以破水罐的心情變化這一條線切入文本更簡潔明了一些,還留給了我們一個想像的空間。四、 方法指導,注重感悟,實現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 我們上語文課,還要在其中滲入學習方法的指導,哪怕一節課只訓練學生某一小方面的能力。讓學生在課堂上真正學有所得,能夠體現一個由不會到會的過程,體現學生提高、進步的過程。長此以往,學生的各項能力一定會得到提高。《一路花香》中,我設置了填空練習說話、添修飾詞語的環節,鍛煉了學生聯繫上下文積極思考的習慣。通過比較句子,讓學生體會運用詞語要准確。我還根據本課留有多出空白的特點,創設情境,啟發學生想像,鍛煉了學生的想像力、口語表達能力。我找到了四處空白處:第一處——好水罐和破水罐之間會有什麼交流來促使破水罐更慚愧而自卑?第二處——「美好的景象」是什麼樣的?第三處——它再一次向挑水工道歉時,這次他的內疚程度更深了,歉意更重了,它又會說些什麼呢?第四處——最後一段,聽了挑水工的話,如果你就是那隻破水罐,你想說些什麼?此時,文章學完了,我有引導學生回歸到題目上,體會感悟它的第二層含義:贊美像挑水工、破水罐那樣發現美、創造美的人。每一篇寓言故事都有自己的寓意,教師要引導學生充分感悟文本、體會人物情感,進而把握文本帶給學生的啟示。學生人文精神的培養,不能靠直接告訴,而是要靠潛移默化,靠感悟。教學中,我們要注重蘊人文性於工具性,實現人文性與工具性的統一、融合。五、 積累運用,拓展延伸,課堂要有「大語文」 信息化社會已經到來,課堂學習之餘,語文學習還應該在堅持「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統一的基礎上有所拓展延伸。把語文教學置於社會生活的大背景中,與生活聯系起來,形成「大語文」的概念。《一路花香》中,我讓學生積累了兩條幫助他們認識自身價值的名言警句。從課本延伸到自己身邊,讓他們像挑水工一樣善於發現美、創造美,進而幫助別人。讓本課蘊含的寓意在學生心中更加深入。 「不經一番寒徹骨,哪得梅花撲鼻香。」我們要盡自己最大的努力鑽研教材、提升自我,減少課堂中的每一次遺憾,讓語文閱讀教學切實有效、返璞歸真!

『肆』 人教版小學高段語文閱讀教學應注意什麼

隨著年級的升高,學生閱讀能力的提高,教材中精讀課文數逐漸減少,略讀課文的數量則逐漸增加。五年級上學期是小學高年級的起始階段,教師要全面把握閱讀教學的要求,為學生以後的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
一、精讀課文的教學
1、指導朗讀、默讀。讀是最經常、最重要的閱讀訓練,也是理解課文內容、體會思想感情、培養語感的基本途徑。本冊教學仍要重視朗讀訓練的要求,一般安排在課後練習第一題。教師可以根據要求,讓學生在自主的讀書中學習、思考,在讀中理解內容,體悟感情,增強語感。重點是要調動學生的情感積累和知識積累,讓學生在有感情的朗讀上下工夫。另外,要注意不是所有課文、所有段落都適合有感情地朗讀,教師要抓住重點段,指導學生練讀。
本冊默讀的重點是加快默讀速度的訓練。默讀比朗讀語速快,更利於訓練思維,要培養學生一邊默讀,一邊思考的習慣。默讀能力的提高要有個訓練的過程,教學中要給學生充分的時間來默讀,循序漸進地提高默讀要求,把訓練落在實處,不能急於求成或流於形式。
2、精讀詞句,積累語言。詞句訓練是精讀課文的主要內容。本冊教學要繼續理解詞句的意思,結合聯想和想像,加深對文本內容的理解,同時積累詞句,提高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
本冊課後練習中對詞句的學習和積累採用了靈活安排和指定相結合的方式,加強學習的指導性,也便於學生和教師操作。
3、精讀課文,領悟感情。理解課文內容是閱讀教學的重點。教學本冊教材,要根據課文的內容及文體特點,利用導語、課後習題等,引導學生理解課文的主要內容,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精讀課文可以採取多種方法:①要抓住重點詞句來理解課文內容;②閱讀中聯系生活實際,深入思考並展開聯想和想像,還要對閱讀的內容加以分析和歸納,進一步理清課文的條理和思路,從而體會課文要表達的思想感情;③讓學生聯系自己的生活體驗,入情入境地讀課文,把感情納入到課文的人物和情節中去,了解人物的命運和喜怒哀樂,從而體會課文表達的思想感情。
在理解內容、體會思想感情的教學中,要強調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讓學生自主完成學習過程,通過自悟自得或交流討論得出結論,教師可做重點指導和點撥,不要用現成的結論代替學生的思考。同時,尊重學生的理解和獨特體驗,允許學生有其他合理的選擇。另外,教師還要教會學生質疑問難的方法。
4、精讀內容,領會方法。通過閱讀,既要理解內容,體會感情,還要領會作者表情達意和寫作的方法。
本冊要重點教會學生領會兩點:①學習基本的說明方法;②「體會含義深刻的句子」的閱讀方法。前一項內容安在第三組,教師除了讓學生自己歸納總結基本的說明方法外,重點還要讓學生領會使用了這些說明方法後,文章有哪些不同。後一項內容安排在第四組,在「回顧拓展四」的「交流平台」中有所提示,教師重點是要教會學生「體會含義深刻的句子」的方法,通過上下文,通過自己的生活經驗,通過相似文章的閱讀來體會等等。體會重點詞句在表情達意上的作用,中年級雖然訓練過,到了高年級還應予以重視。
二、略讀課文的教學
本冊安排了14篇略讀課文,根據葉聖陶提的「就教學而言,讀是主體,略讀是補充;略讀指導需要提綱挈領,期其自得」的思想。略讀教學要求與精讀要求不同,略讀課文的教學,一是內容上,理解內容的要求要低於精讀,一般是「粗知文章大意」,只要抓住重點、難點,幫助學生大理解內容即可,詞句的理解不作為重點。二是方法上,教師要更加放手,要讓學生運用在精讀課文中獲得的知識與方法,自己把課文讀懂。並在以後的大量閱讀中進一步掌握讀書方法,提高閱讀能力。
略讀課文教學的大體步驟是:先由學生參照連接語中的提示,閱讀、思考、交流,初步體會內容-然後抓住一兩個重點問題,可以是內容的,也可以是寫法的,引導學生討論、交流。在具體的詞句學習上不必多作要求。
三、選讀課文的教學
本冊教材後面安排了8篇選讀課文,內容大都與單元對應,有少數是為了補充本冊精讀課文和略讀課文在某種類型上的缺乏。選讀課文供學生課外自讀,教學上不作統一要求。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程度和個體情況,決定是否選用。選用時,可以按課文內容分別插入相關專題單元讓學生讀,也可以作為期末綜合復習材料,讓學生課外獨立完成,教師酌情檢查。對主動閱讀的學生,要予以鼓勵,激發學生更廣泛地去閱讀。
四、課外閱讀的指導
語文課程標准中明確提出了課外閱讀的數量,教師不能將其作「軟任務」而忽略,因為沒有一定閱讀量的保障,學生是很難具備較強閱讀能力的。
教師一方面可以根據和教材配套的同步閱讀進行課外閱讀指導,另一方面教材特意安排了「課外書屋」這一欄目,配合單元專題,以重點推薦一本、順便推薦一批的方法,向學生推薦一些適合外閱讀的書。「課外書屋」中推薦的書大都比較輕松活,重在激發孩子的閱讀興趣,教師可以指導學生閱讀推薦的書,學生作讀書筆記,並在班上進行交流。當然,教師也並不一定只薦教材中提到的書籍,也可以配合課文的學習推薦其他書籍。

『伍』 語文教師如何讀懂教材

【作者簡介】龍墀,湖北秭歸縣教育科研信息中心。
當前,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效益現狀引起了各方極大的關注,許多同仁就更好更快地提高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提出了許多寶貴的建議和可行的主張。此情,讓我回想起毛澤東關於「歷史的經驗值得注意」的教導,同時喚起了個人的反思。1960年我開始任教研員時,隨老同志多次到小學聽語文課,評課的焦點多集中在讀懂教材和用好教材上。由此,「讀懂教材,用好教材」這個要求就深深地烙印在我的腦海中,並成為個人工作的經典,伴我到90年代末期。之後,不知為什麼,莫名其妙地對之淡薄,甚至幾乎忘卻。直到2005年,在幾所學校聽課之後,「讀懂教材,用好教材」又從腦海中跳了出來,眼下的情景,促使我不得不對這個問題進行反思。
一、讀懂教材的前奏
要真正做到讀懂教材,首先必須弄明白以下相關的三個方面。
1.讀懂教材的含義
所謂「讀懂教材」,就是指對教材的內容要有明確的了解,要理解得透徹,不能含糊,不能一知半解。具體到閱讀一篇文章,不僅知道寫的什麼,還要弄清楚怎麼寫的,為什麼這樣寫,乃至語言特點和別具一格之處等等。可想而知,讀懂教材不是一般的閱讀,而是一個必須動天君,下工夫,積極思維的讀、研活動過程,是教師的專職專利。
2.讀懂教材的意義
教材是根據現行課程標准編選的一本書,是由一篇篇文章組合而成的,它的架構、階段、組元、選文、練習等無不體現著理解、積累、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各項任務,是教與學的依據,是教學內容的載體,是教學過程的支架。沒有教材就沒有教學。因此,教材是教學活動的重要憑借,是學生必須認真學習和掌握的重要內容,也是學生學會學習的例子。
實踐經驗證明,教學效益的高低,關鍵之一取決於教師是否讀懂了教材,只有讀懂了教材,有效教學才有基礎。因此,讀懂教材是教學的需要,是提高課堂教學質量的保證。另外,讀懂教材這一要求對教師而言,是教師盡職盡責,實踐全心全意為學生服務宗旨的需要。正因為如此,我們不能把「讀懂教材」視為一般的號召或要求,應當作為國家賦予教師的政治責任和職業責任,必須嚴肅認真地履行之。
3.讀懂教材的主要內容
現行的語文教材是文選型的,入選的文章都是文質兼美的佳作,各篇文章的具體內容、表達方式、寫作技巧都各具特色,但是就每冊(本)整體而言,其主要內容不外乎以下三個方面:一是字、詞、句、標點符號;二是字、詞、句、標點符號所表達的意思;三是選文的布局謀篇和表達的技能技巧。縱觀長篇巨著或短文雜什,無一不是由這三個要素組成的。弄明白這一點,有利於根據篇目的具體特點,因文而異地組織閱讀教學,有效地提高閱讀教學質量。
二、讀懂教材的主要方法
1.通曉語文教材的編排體系
讀懂教材必須從總體上入手,現行的小學語文教材,是由編寫組依據《語文課程標准》的精神編寫出來的,必須受《課標》的理念及目標所規約。因此,教材具有法定性。現行小學語文教材基本上是以問題組元的,每單元中有識字寫字、閱讀、寫作、口語交際、語文實踐活動等方面內容。每單元之間既有聯系,又相對獨立,即有語文訓練的側重點。每個學段各冊單元量大體一致,每單元教材的編排均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為單元導讀提示,闡述本單元文章的內容及特點、訓練側重點及學習方法等,自然非常重要。第二部分為教材,均為名篇佳作,是教學的主要內容憑借。第三部分是語文園地,高年段為回顧拓展,實際上是積累語言文字和運用語言文字訓練及學習規律和方法的習得。各板塊和欄目互相聯系,形成一個整體。通曉這些特點,有利於從教學角度去透徹理解教材中的每一篇文章的內容和作用,打好用好教材的基礎。
2.走進文本,與作者對話
文本中的每一篇作品都是出自作家的手筆,其內容是一定的客觀生活經過作家的提煉之後用語言文字反映出來的。因此,文章中的人和事物及情景,無不打上作者的人生態度、世界觀和價值觀的烙印。要讀懂並透徹理解文章所要表達的情意,就必須走進文本之中,與作者對話。為此一定要改變閱讀者的角色,把自己當做文章的作者,融入文章所反映的情景和環境中,去認識、去體會、去感悟文章中的人和事物。如讀《十里長街送總理》,就要想像自己彷彿身臨其境,在與人民一道送總理。這樣當讀到「靈車緩緩在前進,牽動千萬人的心。許多人在人行道上追著靈車奔跑」時,自己也會情不自禁地淚流滿面,並感覺到在追著靈車奔跑,呼喚靈車停下來。又如讀《開國大典》,就要想像自己彷彿身臨其境,正與首都30萬人民一道參加開國大典。這樣當讀到「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在今天成立了」時,那種自豪的感情便會油然而生,會情不自禁地像作者那樣發出感嘆:「這庄嚴的宣告,這雄偉的聲音……」當讀到「新中國第一面國旗——五星紅旗徐徐上升。三十萬人一齊脫帽肅立,一齊抬起頭,瞻仰這鮮艷的國旗」時,就會很自然地體會到五星紅旗升起來了,從而升騰起對新中國無限熱愛的感情。當讀到對閱兵式的描寫時,也便會同作者一樣,對新中國的保衛者——中國人民解放軍發出由衷的贊美。這樣,不僅和文章作者相識,而且心相通,情相投,與之無間對話交流,才能真切地讀懂文章寫了什麼,怎麼寫的,為什麼這樣寫等問題。
3.明確身份,把握重點
但是就教師的讀而言,不僅是選擇的方法問題,更重要的是讀的身份問題。個人認為宜用三種身份去讀,三種身份讀的目的各有側重。
一是一般讀者的身份。目的在於掌握文章的主要內容,賞析作者的語言表達特點和寫作方法。
二是學生的身份。目的在於思考學生在閱讀中會有哪幾個字不認識,哪幾個詞的詞義不明確,哪幾個句子難以理解等難點、疑點和可能生發的問題,為課前預習參考。
三是教師身份。教師必須下工夫鑽研課文,多問幾個「為什麼」,自問自答,直至自己滿意方休。作者寫了什麼,為什麼要這樣寫,為什麼要這樣謀篇布局,為什麼要用這樣的修辭手法,為什麼要用這樣的表達方式等等。一句話,就是通過對語言文字表達形式的咀嚼、推敲、比較、分析,探究作者的真實意圖、字里行間所蘊涵的思想感情,從文字的表面深入到文字的背後,觸摸到作者的心靈。如《游園不值》中的「小扣柴扉久不開」句中的「扣」字,有「衣扣」「剋扣」「扣留」「敲」「繩結」「套住」等多種意思,在本詩句中應取哪一種意思,從比較中得出,應是輕輕「敲」,至此才能稱之為讀懂。此時此刻,文字就不是躺在紙上,而是站起來和你對話,也只有深入到文章深處,才能做到和作者敞開心扉對話,進行心靈交流。然後,要根據《課標》精神、單元目標正確確定這篇課文的教學目的及教學方法,設計怎樣引導學生理解掌握課文的主要內容的教學程序,從而為高效教學奠定基礎。
三、讀懂教材的自測
讀懂教材是教師的天職,是否真正讀懂了,還必須自覺地進行自測,對如下六個方面實施自測。
一是對文章作者個人相關資料是否了解,如作者的簡單經歷、工作和作品等。這對理解文章反映的客觀思想大於主觀思想的矛盾十分重要。
二是對文章相關的資料是否掌握,如同一體裁、主題、內容、表達形式的作品等。此舉一反三大有裨益。
三是對文章背後的含義弄明白了沒有。有的文章作者由於所處環境(時代背景)的關系,往往在反映現實生活上多採取了隱蔽的手段(方式)。或含而不露,或借物達情表意,在文字表面呈現的是平靜的湖面,裡面則是滾滾的波濤,而這正是作者所要表達的意思,對此是否明白。
四是對文章的空白找出來沒有。留空白是文章的一種表達技巧,是作者有意留下的。有的是在作品中對所表達對象的認識有爭議,有的是對作品內容理解可以深化,作者不予明確表達或深化表達,特意留下來,讓讀者自己去想,去思,去繼續表達。空白是一個思維訓練點,更是落實讀寫結合的最好契機,一定要找出來。同時回答需不需要補白,怎樣補白,不補白對文章的表情達意是否有影響,要有一個明確的態度。
五是對文章固有的內容是否全面透徹地理解了,如寫作技巧、語言特點等,此對讀寫結合,特別對寫作的教學指導十分重要。

『陸』 小學高年級語文怎樣指導學生朗讀技巧及朗讀語感

小學語文課程標准明確指出:「朗讀能發展學生的思維,激發學生的情趣。學生朗讀能力逐步提高,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就會逐步加深。」朗讀訓練是一項不容忽視的基本訓練,是眼、耳、腦多種感官共同參與的活動。加強學生的朗讀訓練,有助於訓練學生的語感,發展學生的智力,增強學生的思維能力。由此可見,朗讀是語文教學中不可缺少的環節,它不僅是一種能力,更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教學手段。
一、無效朗讀現象分析
在課堂朗讀環節上,教師大多改變了過去學生集體朗讀的方式,採取的方式是:讓學生用自己最喜歡的方式自由朗讀課文,感受文章中蘊含的感情。但是,這種方式往往卻變成了「想怎樣讀就怎樣讀」。朗讀過程缺乏層次。有的教師在學生剛開始整體感知文本時,便要求「有感情地朗讀」,這時學生往往連文章寫的是什麼都沒搞清楚,感情從何而來?有的教師看似很重視朗讀,設置了許多朗讀的環節,但只有讀的安排,沒有讀的要求,也不能深入到文本的意蘊中。
二、有效朗讀策略探討
1.明確朗讀目標,細化朗讀要求
教師一定要根據教學目標、課文特點、學生實際等因素作細致而科學的安排。另外,教師目標要清,每次朗讀訓練應有一個側重點,理清朗讀層次,不可貪多求全。一般我們可以按這樣的順序進行:
(1)初讀課文,整體感知,讀正確,讀流利。即:先引導學生通讀一遍,對課文進行「整體感知」,讓學生藉助各種閱讀工具自由地、充分地朗讀課文,感知課文中的語言,把課文讀通並初步讀懂。
(2)精讀課文,深入感悟,讀明白,讀透徹。即:初讀的基礎上,理解課文內容,並有所感悟,引導學生讀思結合,以思促讀,以讀促悟,以悟導讀。
(3)品讀課文,升華情感,讀出情,讀出味。即通過對課文的品讀,更深入地去感悟作品所表達的思想感情,更入情地體會到文中人物的情感,真正地進入角色,從而更進一步地升華思想,陶冶情感。
2.創設情境、形式,激發朗讀興趣
朗讀是語文教學中的一種重要的訓練方法。它不僅能使學生更好地掌握課文的字、詞、句,加深領會課文的內容,而且還能提高閱讀能力,陶冶學生的情操,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和表達能力。
(1)採取多種朗讀形式。有的課文適合集體朗讀,有的課文適合個別朗讀,有的課文需要分角色朗讀,教師要做到心中有數。對課堂上的分層次朗讀,教師要做到統籌兼顧,形式多樣。如教師范讀,師生配合朗讀;整體感知朗讀,情感品味朗讀;整篇文章的朗讀,個別句子的朗讀。應在不同層次、不同形式的朗讀中,激盪學生的感情,使朗讀真正成為有效教學的一部分。
(2)重視示範朗讀。低年級的學生,他們讀書還處於初步學習階段,這就要求教師根據教材的情況,結合學生的實際,教給學生一些朗讀技巧,使他們知道重音、停頓、語氣、速度、聲調在朗讀中是如何隨著表情達意的需要而變化的。實踐證明:學生十分喜歡聽以及模仿老師范讀,教師的朗讀示範作用發揮得越好,學生的朗讀水平就提高得快。
(3)創設朗讀情境。進入中高年級以後,學生對朗讀的熱情逐步減退,讀起課文時是有氣無力,毫無表現力。要改善這個現狀,只有從激發學生的朗讀興趣入手,要讓學生自覺參與朗讀訓練,教師應針對不同的課文內容和特點,創設出各種生動有趣的朗讀情境。
3.給足時間,注重實效
新課程理念要求:將「讀」作為課堂上必須完成的教學任務,要盡量減少教師的活動,精講多讀,以讀代講,要保證有足夠的時間讓學生進行讀的訓練,特別是朗讀訓練。所以要根據年級、學情、教材特點安排每節課的朗讀時間,讓學生正確地讀課文,在反復讀的實踐中,加深體驗,對文本產生從「初識」到「熟悉」再到「深入理解」以至「產生共鳴」的期待。
4.注重朗讀評價
《語文課程標准》指出:「評價學生的朗讀,可從語音、語調和感情等方面進行綜合考察,還應注意考察對內容的理解和文體的把握。」這就要求教師在聽學生朗讀時的感受能力異常敏銳,善於從學生的朗讀中去體會和捕捉他的感受。
課堂教學中對學生朗讀的評價既要恰如其分,又要妙語生花;既要以肯定鼓勵、積極引導,又要讓學生有成功的體驗。
總之,作為語文教師應該清醒地認識到朗讀訓練重要性,在語文教學中,盡可能地營造濃烈的朗讀氛圍,促使每個學生的個性充分發展。並在這樣的氛圍中,吸引學生融入情景,感受語言的神奇、內容的豐富多彩、內蘊的意味深長,再通過朗讀表達出來。

『柒』 如何提高小學高年級語文第一課時的實效

留心第一課時,我們就會發現:不論是觀摩課、展示課,還是競賽課,很少有人去執教第一課時。原因是許多教師認為閱讀教學第一課時很難出效果,而第一課時也的確頭緒繁多,牽涉到導入、字詞教學及初讀課文等環節,每一環節都不能忽略,頗有難度。其實,第一課時在語文教學中是十分重要的。它是引導學生走進文本、接受熏陶的第一步,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整體感知課文的關鍵點,是對學生進行雙基訓練、提高語文素養的起始點。正確處理好第一課時能喚起學生學習課文的慾望,能引導學生從整體上把握課文內容,能幫助學生打下扎實的語文基礎,能養成學生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那麼語文第一課時該學什麼,怎樣提高高年級語文第一課時的實效呢?筆者認為簡明的教學目標、簡約的教學內容、簡化的教學環節、簡便的教學方法,都能提高第一課時的教學實效。在簡簡單單的教學之中有大量時間讓學生進行扎扎實實的語言文字訓練,讀書感悟,第一課時照樣可以預約出與眾不同的實效和精彩。

一 以多樣的導入求實效
有效的導入就好比一台戲的序幕,它簡短巧妙,「牽一發而動全身」,牽引整個教學過程,收到先聲奪人、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有效的導入寥寥數語即能把學生引入文本的情境,接觸到文本的精神內核,但必須考慮導入語要精確、凝練、簡潔,要符合學生年齡特點,要符合文體的需要,要圍繞文本的精神內核進行設計。
1.復習舊知,導入新課
例如,教學寓言故事《蟬和狐狸》時,先讓學生復習以前學過的寓言故事《狐狸和烏鴉》,然後過渡《蟬和狐狸》。由此引入新課題既復習了原來的知識,又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可謂一舉兩得。
2.觀賞插圖,導入新課
利用插圖導入新課,既形象直觀,又能正確地理解課文內容。如教學課文《莫高窟》時,當學生打開課本,一下就被眼前的壁畫吸引了,壁畫上的仙女千姿百態,精妙絕倫。這時,學生就對學習課文有了興趣。插圖揭示了課文的內容,為新課的導入創設了美好的情境。
3.提出問題,導入新課
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根據與課文題目有關內容,向學生提出問題。如教學《裝滿昆蟲的衣袋》一文,學習課文前提問:平時同學們的衣袋裡都裝些什麼東西啊?再順著學生的回答揭示課題,以此喚起學生學習課文的情趣和好奇心,促使他們到課文中尋找答案。
二 以簡明的初讀求實效
初讀是掌握語文基礎知識的主要途徑,是學生初次感知教材,是學習一篇課文的起始階段。依據教學目標,初讀設計也要有效明了、讓學生覺得學起來目的明確,有可操作性。初讀並不只局限於要學生「讀准確、讀通順」,也不應該只局限於教學生認讀生字詞,而應該認真審讀教材,發現其有核心價值的精妙之處,提出富有挑戰性的問題,從而引導學生縱觀全篇,潛心會文。有效的初讀還可以交給學生閱讀的方法,讓學生在閱讀理解過程中少走彎路。
1.圍繞課題,引導學生把握文章主要內容
文章題目是作者反復斟酌才定下來的,或點明中心,或概括全文內容,下面的千言萬語往往從上面的課題就可見端倪。因此,第一課時教學中,可以圍繞課題引導學生把握文章內容。以課題為契機進行挖掘,這樣既能引導學生在初讀中抓住課文的結構及要點,又激發了學生對初讀課文的興趣。
2.抓關鍵詞句,引導學生感知全文
例如,「教學《裝滿昆蟲的衣袋》時,教師可以這樣指導初讀:老師知道大家對法布爾的行為充滿了不解,為什麼他的衣袋會裝滿昆蟲呢?下面請同學們默讀課文,從文中找出相關的句子來說明。」學生找到三個關鍵句後,教師進一步誘導:「三句話中哪些詞語特別能解釋法布爾的這種行為?」學生很快就能說出:著迷、迷戀、痴迷。這種初讀引導學生從提煉關鍵句到提煉關鍵詞,既讓其初步感受到文中主人公對大自然的熱愛,又教給了他們高效的讀書方法。
三 以巧妙的過渡語求實效
有效的過渡語是簡化教學環節最見效果的一個程序,學生學起來感覺教學環節清晰了,簡潔的過渡語必須是精心打磨過的,它簡短精闢,言簡意賅,既能承上啟下,又能引領學生由初讀到精讀。
方法一:抓作者內心巧妙過渡。比如教學《金蟬脫殼》一文,學生初讀課文後,感受到了小作者想要觀察蟬脫殼的急切心理,這時教師可以馬上過渡:「孩子們,此刻你們的目光在哪裡?讓我們跟隨小作者一起緊緊盯住那隻蟬蟲,可千萬別放過任何一個精彩的脫殼的細節哦,輕輕地自由讀課文,感受這奇妙的一刻。
方法二:介紹作者巧妙過渡:例如,教學《理想的風箏》一課的過渡:「有人說蘇叔陽先生的散文是一杯甘甜的山泉,山泉必須慢慢地、細細地用心去品味,其中的甘甜才會由心而生,回味無窮。讓我們來靜靜地默讀課文,靜靜地品味《理想的風箏》這杯『山泉』,看看你能品出什麼來。你品出了什麼,讀懂了什麼,或者有什麼地方一知半解,什麼地方還有疑問,都請用筆做好記號,這叫做『不動筆墨不讀書』。」(學生默讀課文)
方法三:抓文章線索巧妙過渡。例如,教學《記金華的雙龍洞》:「金華的雙龍洞是個奇特的地方,地方可大了,不知道作者都去了哪些地方,欣賞了哪些景色?」在學生充分交流的基礎上,教師再引導學生把能夠說明地點的句子劃出來,這樣一條清晰的游覽線路就找到了,為接下去學習課文打好了扎實的基礎。
課堂教學是一個永恆的話題。它浸潤著我們的操勞和智慧,鐫刻著我們的惆悵和欣喜。讓我們換一種第一課時的教法,讓老師運用創造力,使第一課時教學有效起來,激起每一個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讓師生們的智慧火花在語文的第一課時教學中齊放異彩!

『捌』 如何提高小學高年級語文閱讀能力

如何提高小學高年級語文閱讀能力
在語文教學中,閱讀教學擔當著特有的任務:提高學生正確的理解語言文字的能力,在閱讀訓練中,學生的知識得到增長,認識得到提高,思維獲得發展,情操得到陶冶,審美情趣得到培養.然而,在農村小學,這種完美閱讀似乎離我們很遙遠,學生對於課內閱讀掌握還可以,但課外的閱讀訓練學生表現出無從下手、分析能力低下的現象.面對每一次閱讀訓練,我們班失分率相當高.因此,提高小學生語文閱讀分析能力是目前農村語文教學的當務之急,否則會成為學生初中、高中乃至大學的閱讀障礙. 提高小學語文中高年級的閱讀能力可從以下幾方面抓起:一、教師的指導與學生的閱讀實踐閱讀教學是教師指導學生學習閱讀的過程.教學中,教師的指導和學生的閱讀實踐都很重要.學生閱讀能力的提高,必須以實踐為基礎,教學中教師應讓學生有動口、動手、動腦的機會,應讓學生通過讀書來學會閱讀.教師要善於精講,善於點撥,在教學中自然地滲透學法,使學生在學習一篇篇具體的課文中,在理解和運用語言文字的過程中具體感知學法.指導學生學習時,首先要在教師的示範、帶領與指導下,使學生在學習活動中感知到學習方法是什麼,一篇課文的學習是通過運用什麼方法來實現的.其次,要通過這一學習方法的運用,使學生初步獲得成功.這就要求教師的教學目標明確,通過示範和示例的教學去示法.第三,要在啟發誘導學生閱讀理解課文的同時,自然而然地蘊含著理解時所遵循的認知程序和採取的思維方法,讓學生在教師的啟發誘導下去自己嘗試學習,從而逐步明確究竟如何做才合適.滲透學法的過程是學生參與語言訓練的過程,是學生展示思維的過程,是學生感知的過程.二、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把閱讀訓練與寫作訓練結合起來在閱讀教學中,要指導學生學習作者觀察事物、分析事物、遣詞造句、連句成段、成斷連篇的方法.在作文教學中,要引導學生把從閱讀中學到的基本功,運用到自己的作文中去.閱讀和寫作有著內在的聯系,讀是寫的基礎,寫能促進讀,閱讀是吸收,寫作是表達,二者的訓練都是按照字、詞、句、段、篇的順序進行的.因此,在閱讀教學中,讀寫結合是很有必要的.1、品味教材魅力,激發寫作興趣編者為我們精心設計了一篇篇文質兼美,富有文化內涵和時代氣息,題材、體裁、風格豐富多樣的課文.教師要充分挖掘文章的美,引導學生品味、感悟其中的魅力,使他們受到熏陶和感染,發現優美的文章竟如此吸引人、打動人,故產生創作的沖動和興趣.如《桂林山水》這課以清新、流暢的語言描繪了桂林秀麗的景色,那如詩如畫,宛若仙境一般的美景深深吸引大家.桂林山水的魅力不正來源於作者筆下的優美文字嗎?我們是否也能寫出如此優美的文章呢?我想,在他們對優美詞句深刻體會和產生美感享受的一剎那,一定有人會怦然心動、躍躍欲試,寫作沖動和熱情會油然而生吧!2、豐富語言積累,成竹在胸有人說:閱讀是吸收,習作是釋放;閱讀是根,習作是果實.是啊,課堂閱讀教學是指導學生學會積累語言的主戰場,教師應該在課堂上多方面指導學生獲得豐富的語言,掌握積累的方法,指導多讀多背,讓課文中的語言文字盡可能多地印在學生的腦海里.指導摘錄優美的詞、句、段,要求學生配備一本摘錄本,做到筆記、腦記相結合.詞句是文章的磚瓦,長期積累,久而久之,詞彙豐富了,寫文章就下筆有神了.如《鄉村的傍晚》把傍晚的景色寫得非常生動,我讓學生朗讀、背誦、默寫並摘錄相關的語句,學生在讀寫中受到啟發,明白要抓住景色去寫晚霞和小河,還可展開想像,利用打比方等多種修辭手法去描寫.在學會了寫傍晚景色的同時還積累了余輝、湛藍等生動詞語.課後我叫學生以傍晚為題寫了一段話,發現他們自然而然地就用上了文中的一些優美詞句和修辭方法,而且還寫得較為生動,不至於提起筆來沒寫的.3、抓住契機,多練筆閱讀教學中會有很多好的練筆機會,我們在教學課文時一定要抓住契機,指導作文,讓學生想寫,會寫.很多文章都根據課文特點安排了小練筆,讓學生模仿其中的句式、段式、立意、寫法等進行小練筆,以提高學生的表達能力.我們應該緊緊抓住這些機會,還可以適當安排寫一些讀後感,一步一步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4、在閱讀教學中指導寫作方法課標明確指出,作文教學和閱讀教學要密切配合.在閱讀教學中要引導學生學習作者觀察事物、分析事物、遣詞造句、連句成段、連段成篇的寫作方法.在作文教學時要引導學生把從閱讀中學到的基本功,運用到自己的寫作當中去.所以,我們要抓住課文閱讀這個契機,把寫作方法和技巧的指導滲透其中.(1)、仿修辭手法(2)、仿結構a、連續結構段指段中的幾層意思是按照先後順序一層接著一層寫的,這也是小學生必須掌握的一種結構段,在寫作中經常用到.《盧溝橋》、《撈鐵牛》等課文中都有典型的連續結構段,在學生理解課文的情況下,可安排仿寫訓練,如緊扣學生的學習、生活,以《洗手帕》、《大掃除》、為題寫一段話,要求學生先想好這段話要寫的內容,接著安排好順序,明確先寫什麼,後寫什麼,哪層要寫具體,寫好還要檢查,每一層次意思前後是否連得上,有毛病的要加以修改.b、並列結構段是指一段話將事物分成幾個方面來寫.《廬山的雲霧》二、三自然段之間就是這種構段方式,它從個不同方面寫了廬山的美景.使學生懂得同時介紹事物幾個方面的時候,可採用並列結構段.可指導學生練習寫《校園一角》片斷,讓學生在具體的寫作實踐中加深對這種結構段的認識.(3)、總分結構是由總述和分述兩層構成.《蜜蜂》描寫蜜蜂辨別方向時採用了這種總分結構,先總寫出蜜蜂有辨別方向的能力的特點,然後從做實驗來具體寫出蜜蜂具有一種無法解釋的本領.指導學生仿寫時,教師可出示總述部分,讓學生圍繞總起句,寫分述部分.例:①我家養了一隻可愛的小花貓.②課間十分鍾真是熱鬧非凡.3、仿詳略小學高年級有效地開展閱讀活動,對豐富學生業餘生活,拓寬學生學習語文的視野,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提高學生學習語文的效果,起到了很大的促進作用.用這些方法既鞏固了學生學習語文的基本功,也為以後進一步學好語文,提高讀寫能力,奠定了扎實良好的基礎三、改革語文課堂的結構為了培養學生聽說讀寫的能力和發展學生的創造力,必須建立一種以教師指導下的學生自學為主的學習方式,以思維訓練為中心的課堂教學結構.1.提示、設問.教師指導學生閱讀課文時,事先要做一點提示,或明確學習目的,或介紹文章的背景及作者的情況,或提出自學的要求,或教給自學的方法等,幫助學生自學,把學生引上路.為了更好地引導學生自學,從教材和學生的實際出發,根據教學目標要求,緊扣文章的思路,提出一些思考性的問題,激發學生強烈的求知慾望,在課堂上開展積極的思維活動.2.閱讀、思考.在做了簡短的提示和提出思考題後,就給學生充足的時間讓學生帶著問題去閱讀課文,尋求答案.這樣就提高了學生的閱讀質量.3.討論、切磋.學生帶著問題讀了文章以後,組織學生開展討論,相互切磋,讓學生把思維的結果用准確的語言有條理地表達出來.4.歸納、總結.在自學的基礎上,教師幫助學生對自學所得進行歸納、總結、深化、提高.在教學過程中,邊討論邊歸納,師生共同活動,使學生的認識系統化.5.練讀、練習.學生讀懂了課文,弄清了問題,設計鞏固、提高的練習,進一步感受作品中塑造的生動形象,深入領會作品所表達的思想感情.總之,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是閱讀教學的基本任務,其方法是多樣的.根據教學目的,教材特點,學生實際,選擇適當的教學方法,各種閱讀類型密切配合,形成合力,才能有效地完成閱讀教學任務,達到培養和提高閱讀能力的目的.

『玖』 (原創)淺談小學語文教師如何解讀教材

文本是什麼?廣義的文本,首先是指創作文本。教師作為文本的解讀者,是指教師與作者的對話。從這種意義上來說,教師也是一位同學生一樣的普通意義上的讀者,由於閱讀經驗與文化的積累,又接受過專門的訓練,因此教師相對於學生而言,應該可以說是位熟練的讀者。所謂正確解讀教材就是要理解語言文字,摸准情感基調,把握分寸尺度。實際上,對文本的閱讀,都是一個分析、理解的過程,不同的讀者對相同的文本會有不同的解讀,形成多元化的態勢。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由於讀者時代、經歷、經驗、個性的差異,另一方面是由於讀者各自的閱歷、動機、信念、特質、能力、眼光等的不同。因此語文教師如何正確解讀教材,還是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
一、教師讀通課文,從不同的角度去讀課文。
首先以一位普通的讀者的身份去讀,理解它的內容,理解它的結構,理解作者的寫作意圖,理解文章所含蘊的哲理和所表現的情感,理解作者認識事物的觀點方法,理解作者遣詞造句的妙處。其次從學生的身份去讀課文;了解學生對文章所傳遞的信息,哪些是熟悉的,哪些是陌生的;積累水平生活體驗與課文有哪些相同或差異之處,以便確立今後的備課路向。
二、關注教材的總體趨向。本學期,我負責接任六年級一個班的語文教學,我發現,進入高年級後,教材更重視學生獨立閱讀能力的提高,更加重視課外閱讀的引導、落實。這是最終實現「讀好書,會讀書,多讀書」的總目標的重要一步,也是解讀高年級課文需要關注的問題。
三、文學素養是小學語文教師全面正確地把握教材的基礎
語文是文化的載體,中國文化的豐厚博大,民族文化的智慧,很大部分,學生要通過這一載體來認識,吸收。現行小學語文教材其自主性、開放性、人文性大大加強,特別是教材的選文,包括了豐富的人文內涵,包括了情感態度和價值感的導向。就是在語言編寫方面,也體現了以學生為學習主人的特徵,而在其教材的助讀體系,課後的思考和練習,均已不追求固定的思維模式和標准答案,讓孩子遐想連篇,給教師與學生的教與學留下很多的空間。教師只有具備一定的文學素養,才能領會教材的編排意圖,才能充分挖掘教材深含著的意蘊,才能理解不同體裁的文章在表達方式上的不同特點,也才能真正走進文本,與作品之間建立起一種人與人之間的精神聯系,從而為學生與文本之間架起溝通的橋梁。比如風格各異的古詩,除了引導學生理解詩的內容,更重要的是能真正體會詩人所要表達的喜、怒、哀、樂等情感;節選自《三國演義》、《水滸傳》、《西遊記》等名著的文章,除了了解故事情節,認識人物形象,還要知道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精神文化遺產;《新型玻璃》反映的是高科技發展成果;《蝙蝠和雷達》反映科學探究方法。除此之外,一些富含生命意識的文章如《挑山工》,富含環保意識的文章如《只有一個地球》等等,當代先進文化思想盡蘊含其中。只有把這些內在因素充分挖掘,才能明白語文課上要教給學生的是什麼,而不會盲目地為「怎麼教」所困惑,語文本體才不至於淡化和失落,語文課堂才能靈肉相並。
四、關注課文單元組合。所謂單元組合,即圍繞著某一主題,組織了3-4篇課文而構成的意義單元,它常常包括隨後的練習以及部分習作的內容。在教材處理時,我們要整組備課,通盤考慮;關注聯系,注意差異;前後照應,溫故知新。這樣使學生有效學習並遷移運用。從去年開始,我校——南寧市清川小學開始實驗主題閱讀教學,即——"一主兩翼"的課程體系,。"一主"是以人教版語文教材為主體,
以教材單元主題為主線;"兩翼"中一翼是與教材單元主題配,這就更要求我們語文老師熟讀教材,把握教材的主題意義。在實行這個新語文主題閱讀教學中,我發現通過更深的研讀課文,可以使我的課堂提升更多,學生的收獲更大,比如,本學期在執教六年級上冊第八單元的第25課《伯牙絕弦》一課時,我通過先熟讀教參,再大量查閱關於伯牙絕弦的背景,故事起因等相關資料,結合製作的課件,讓學生在讀中悟,在讀中記,最後還引出了與這一單元「藝術與人生」為主題的相關的兩篇文章,讓學生在此基礎上更深刻的把握課文的主題。
五、關注每一篇課文的解讀
在重難點突破上,根據我個人的經驗,我覺得可以有以下三個方法:①抓關鍵詞句,理解它們在語境中的恰當意義,辨別其感情色彩,推向它們的內涵,體會表達效果,學會遣詞造句。②抓篇章結構,揣摩表達順序,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領悟表達方法。③抓文體的辨別,,明確記敘性、說明性課文及詩歌的基本特徵和教學重點。。如《我的伯父魯迅先生》一課,從三件事體會:魯迅關心他人、敢於抨擊反動勢力,關心後代青年成長等。這樣,突出值得借鑒的表達方法,以典型時間反映人物精神面貌,體會精準的人物語言、動作、神態。又如《白鵝》中抓住「好一個……的白鵝。」這句式樣的句子反復出現,作用有四:A暗示課文要點與層次;B強調了本課要表達的中心;C巧妙地將記敘與抒情融合;D對小節內容予以概括總結。
其他還有很多的內容,我想在今後的教學中,我要細細對照,認真反思,將所學與實踐結合,努力提高教材處理分析能力和實施教學能力。
我想,如果每一個語文教師都能認真的研讀、吃透教材,那麼語文教學,再也不是先前簡單的分段、概括段意、歸納中心,了解文章表現了什麼精神,體現了什麼思想,而是更注重對語言的品味,更講究如何讓學生全身心浸染於語境之中。文學素養較高的老師,懂得什麼時機該讓學生「圈點批註、摘抄書作」,什麼時候該讓學生「品詞品句、咬文嚼字」;懂得恰到好處地「動情誦讀」來調動學生的學習情緒,知道「靜心默讀」地拉長學生的體驗過程。
在教學中真正達到正確「解讀文本」到「活用教材」的至深、至高的境界,才能更好地實現我們的教學目標,攻破我們的教學重、難點,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才能使數學課堂因解讀精闢而變得精彩紛呈。

閱讀全文

與高年級語文如何通讀教材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27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392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38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30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71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394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283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688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373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08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41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71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685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916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35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24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32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13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75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