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開展實踐教學
《標准》在教學建議中提到「在教學中努力體現語文的實踐性和綜合性,溝通課內外,充分利用學校、家庭、社會等教學資源,開展綜合性學習活動,拓展學生的學習空間,增加學生語文實踐的機會.」
我在語文學習活動中,充分體現了以學生為主體,以學生發展為本的「四突出」為教學理念:即突出活動過程,啟發自主參與;突出語文知識的整合應用,體現師生的合作創新;突出實踐體驗,協調發展;突出「校本課程就在身邊」的活動過程與策略,引導學生用多種方式呈現學習的過程與結果。具體做法如下:
1 將口語交際、習作融於活動中 , 開展綜合性學習
聽說讀寫能力的培養是語文教學的基本訓練要求,綜合性學習的過程就是聽說讀寫能力的整體發展過程。在綜合性學習的過程中,教師可以根據教學內容和教學任務的不同,把聽說讀寫巧妙地融合到活動中。例如以「我愛家鄉」為主題的綜合性學習,我設計了如下幾個活動內容:(1)了解家鄉的歷史 請學生當一回小記者,采訪有關人士或咨詢周圍人,了解家鄉的風土人情、名優特產。(2)聽爺爺、奶奶講那過去的故事了解他們兒時的生活經歷。以日記的形式寫一篇「我和爺爺奶奶比童年」的小練筆。(3)利用口語交際以「濃濃的鄉情」為交流內容,把自己收集的所見、所聞、所感和其他同學交流。在牡丹江的旅遊文化節期間,我組織學生開展了「我為客人做導游」等語文綜合性學習活動。
通過上述活動的開展,把學生收集、處理信息的能力與口語交際及寫作知識整合於綜合性學習之中,注重了課程資源的開發\利用和優化.,引導學生走出課堂,走出書本,在生活中收集信息,處理信息,學會學習,較好地促進了學生綜合能力的發展。
2 提倡課外專題性閱讀,開展綜合性學習
蘇霍姆林斯基說:「會不會閱讀,決定著一個人的智力發展。」書籍是人類永恆的精神食糧,古今中外的大家,無不從閱讀中汲取營養。 在綜合性學習中,我們可以突破課時的局限、教室空間的束縛以及教材的拘囿,開設一些適合學生課外閱讀的綜合性學習,拓展學生的學習資源。在「我愛閱讀」為專題的綜合性活動中,教師不僅要在閱讀中引領學生能夠結合學習和生活實際習得一些讀書和習作方法,更重要的是讓學生明白閱讀的重要意義,激起閱讀的興趣。為此,我設計了以下教學思路:(1)圍繞一個小主題確定閱讀內容,如英雄成長的故事、科學家的故事、科普讀物等,讓學生和好書交朋友。一段時間按學生的讀書進程安排一個小專題內容,在班級中營造了良好的讀書氛圍。(2)引導學生搜集名人讀書故事(或讀書名言),與愛讀書的人交流讀書體會。(3)去圖書館或書店了解圖書的種類,給自己的圖書歸類並做書目。(4)找一本喜歡的書閱讀,作摘抄或填寫閱讀記錄卡。(5)結合口語交際引導全班同學就感興趣的一個話題展開深入交流,利用交流平台交流讀書樂趣的體會和學到的讀書方法。
重點以探究「讀書方法」為線索,以「課外自由閱讀喜愛的書」為載體激發學生的讀書興趣及對漢語言文字的熱愛,指導學生自由閱讀課外書,找到喜歡的書目和讀書方法匯報交流.引導學生在談古論今中,激發讀書興趣。
通過這樣一系列的課內課外綜合性活動的進行,加強了教材的整合和課內外的結合,把讀與悟、讀與寫,讀書與活動有機地結合到一起。學生對閱讀充滿了興趣,使閱讀成為學習生活的主要組成部分。這也是對《課程標准》中提出的「要讓學生多讀書,讀好書,好讀書,讀整本的書」的具體實踐。
3 倡導合作學習方式 , 開展綜合性活動
合作學習是一種學習方式,也是一種教學策略。是學生個體學習的有效補充和有力延伸。綜合性學習要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合作學習有利於學生主動深入地解決問題,增加學習的信息量。提供學生交流情感,展示個性的機會。「遨遊漢字王國」的綜合性學習,改變了以往單一的教材編排,突破了以課文為主體的單元結構。目的是為了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培養策劃、組織、協調和實施的能力,特別是語文的綜合運用能力。這也是學生第一次開展較長時間的綜合性學習,為保證活動的效果,我安排學生以小組合作的形式開展活動內容:(1)活動前以小組為單位討論和制定計劃。活動結束後,以小組展示和交流活動成果。(2)舉行猜字謎游戲。各小組自選內容,同時開展不同的活動。如第一小組猜字謎,第二小組搜集歇後語,第三小組搜集帶諧音的笑話,第四小組了解漢字的來源。由於各小組學習任務的不同,教師要及時進行具體的指導和幫助,要求小組明確分工,每個成員都有具體的任務。(3)以小組為單位開成果匯報會,共享學習成果。可以說,通過合作學習,學生增強了團結合作的思想意識。在交流評價中,促進了情感的提升,也大大地提高了學習效率。
4 參與社會實踐活動 ,開展綜合性活動。
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學習資源與實踐機會和生活緊密相關。美國教育家杜威提出「教育就是生活。」。藉助豐富多彩的語文實踐活動,開展綜合性學習,可以使學生生活的空間是學語文、用語文,提高學生語文實踐能力。我在綜合性學習中努力體現語文的綜合實踐活動,溝通課堂內外,充分利用學校、家庭和社區等社會教育資源,開展扎實有效地綜合性學習活動,拓寬學生的學習空間,增加學生語文實踐機會。在各種綜合性學習活動中,指導學生在學校開展演講、辦手抄報、演課本劇等活動。在節假日,提倡學生在家長的帶領下外出旅遊,進行參觀訪問。組織學生深入社區、家庭做調查采訪,學寫簡單的調查報告等。通過讓學生接觸大自然,深入社會實踐,增強了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開放了語文課程。在「節約用水,愛護我們的家園」活動中,讓學生寫倡議書,設計公益廣告詞等一系列活動,體現語文學習與社會實踐的結合。同時也達到了「語文生活化,生活語文化」的效果。可以說生活的空間有多大,語文綜合性學習的空間就有多大。
綜合性學習是一種全新的學習方式。新課程標准注重學生對學習能力的培養,而語文綜合性學習正是學生形成「自主、合作、探究」學習方式的重要途徑。它重在學科內外的聯系,重在學習過程,較好地整合了知識與能力,尤其是有利於在實踐中培養學生的觀察感受能力、綜合表達能力、人際交往能力、收集、搜集信息能力、組織策劃能力、互助合作和團隊精神等.它將課堂的學習在實際生活中得以實踐,也真正體現了語文學科的工具性特點。開展綜合性學習,對於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具有終身學習的願望和能力,意義深遠。廣大教師要充分利用現實生活中的語文教育資源,優化語文學習環境。引導學生開展豐富多彩的語文綜合性學習活動,使他們在廣闊的空間里學語文、用語文,在實踐中提高語文素養
㈡ 如何開展小學語文綜合實踐活動·
語文綜合實踐活動是語文學科教學與綜合實踐活動整合的一種新形式,是新課改的一個亮點。它是以語文教材為依託,開展綜合實踐活動,讓活動能夠與學生的生活相聯系,走出課堂,走向社會,拓展視野。自從語文綜合實踐活動這個新生命悄然來到我們身邊之後,使課程發生了質的變化,使教師有了創造的新空間,讓孩子們走出了封閉的課堂,在廣闊的天地里實踐、探索、體驗、創造……學生們渴望的是豐富多彩的課堂。大量的信息、豐富的活動、美麗的大自然,對孩子們充滿著無窮的吸引力。如何將課堂所學的語文知識有創意地與豐富多彩的生活實踐緊密聯系起來,讓學生輕松地由厭學變為樂學,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個難題。
一、按照學段、年級合理安排語文綜合實踐活動內容
1、掌握教材中綜合性學習的編排體系。
縱觀我們所使用的人民教育出版社課程標准實驗教科書,不難發現,教材都十分重視綜合性學習,但是在不同的學段出現的次數、呈現的方式和內容都不同。如第一學段:「每組都有但不標明,跟語文實踐活動不作明確區分」,呈現方式為課文後有建議,在語文園地中的「展示台」交流。內容有「結合語文學習,觀察大自然,用口頭或圖文等方式表達自己的觀察所得;熱心參加校園、社區活動。結合活動,用口頭或圖文等方式表達自己的見聞想法。」第二學段:每學期出現兩次。在精讀課文後面布置,在語文園地中的「展示台」交流。內容既有學科內的,如「讀童話、講童話、編童話、演童話」,也有跨學科的,如「生活中的傳統文化」、「保護綠色家園」、「走進大自然」。第三學段:每學期兩次,一「大」一「小,有一組集中安排,以活動建議為主,閱讀材料為輔。進入第三學段,每冊除安排了一次以課外為主的綜合性學習外,出現了整組集中的、課內外一體的綜合性學習。如五年級上冊的《遨遊漢字王國》,五年級下冊的《走進信息世界》,六年級上冊的《輕叩詩歌大門》,六年級下冊的《難忘小學生活》。
2、針對不同的年級安排不同的活動。
綜合實踐活動要針對不同年級安排不同的活動。低年級首先應該注重提高學生識字的興趣,引導學生感悟識字的方法,從而有效地擴大識字量,改變過去那種死記硬背的學習方式,在游戲活動中識字,學生會感到輕松愉快,而且記憶深刻。隨著年級的升高和學生識字量的增加,活動方式也應當不斷變化,為中高年級的習作打下良好的基礎。其次,為培養學生聽、說、讀、寫能力的「畫一畫、說一說」、課本劇表演等活動都可以獲得一舉多得的作用。中年級目標應該是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表達能力。到了中年級,小學生已經有了一定的自我意識,教師應當有意發展學生的這種自我做主的意識,讓學生學會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進行獨立的選擇,讓學生想看什麼就看什麼,看到什麼就說什麼,聽到什麼就說什麼。那麼,「看說寫」、「聽說寫」這兩種語文實踐活動是非常必要的。而這些活動的中心是動手、動嘴、動筆。能夠主動去說去寫便是我們希望學生達到的學習的最高境界。而高年級就應當注重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的鍛煉了。讓學生走出班級和校園,在交流與訪問中加深對社會、生活的認識。引導學生針對當前的熱點問題充分發表自己的觀點,談出自己的認識。讓學生在針鋒相對的思維交鋒中完善自己,提高自己。
二、語文綜合實踐活動的實施途徑
(一)以教材為依託,把生活中豐富的資源與教材相結合。
1、充分挖掘教材資源,解決語文綜合性學習中遇到的問題。
語文的課程資源包括課堂教學資源和課外學習資源。學生在校學習,主要就是進行課堂學習,教材是語文課堂教學的重要資源之一。因此,我們應該以教材為依託,以綜合實踐活動為媒介,把生活中豐富的語文學習資源與教材相結合,建立開放的語文課堂教學體系。
在開展語文綜合性學習的教學過程中,語文教師要改變「唯語文」的教育模式,要充分挖掘教材資源,加強與其它學科的整合,為綜合性學習找准「結合點」,鼓勵學生運用所學的各科知識解決語文綜合性學習中遇到的問題。如小學語文第七冊有一組課文安排了一個專題的綜合性學習活動——「可愛的小動物」,可以首先讓學生進行小調查,收集有關動物種類、分布、生活習性等資料。再趁此機會開展動物過冬知識競賽、動物趣聞交流會、編人和動物童話故事等關於動物的系列綜合性學習活動。對這些有趣的學習活動,學生的積極性會很高,他們通過看課外書籍、上網、調查等多種形式查找資料,以個人、小組等多種方式交流匯報。在學習活動中,學生津津有味地講述趣聞,頭頭是道地編寫故事,畫說唱跳,熱烈地交流,學生的音樂、美術、信息技術等多學科的知識在語文綜合性學習活動中確確實實地得到了綜合運用。
又如語文第三冊「語文園地一」是關於秋天的綜合實踐活動。有秋遊、送給教師節的禮物、詩歌積累等。恰好《品德與生活》中也有《美麗的秋天》這一課,綜合實踐活動又有《秋天的樂趣》這一內容,何不將它們融合在一起呢?於是,我讓學生走出校園,去感受濃濃的秋的氣息。採集各種樹葉、種子並將採集來的物品進行歸類;語文課上同學們將自己的發現和優美的課文融為一體,將自己的發現說給大家聽,並用美麗的樹葉貼畫作為教師節的禮物。美術課上,同學們和秋天一起玩,用樹葉、花朵、種子貼畫,畫自己喜歡的樹葉,和同伴一起用秋天的物品裝飾黑板報……開展這樣的活動,學生的說話能力、識字能力、審美、繪畫、想像、創造、探究等能力都得到了提高,而且加強了語文學科與藝術學科的整合,符合新課程改革的理念,培養了學生合作、探究意識,開闊了視野,提高了學習語文的興趣。在教學過程中,我們要盡可能地「放」,鼓勵、引導學生將語文學習與其他學科相融合,發揮特長。
2、通過多種渠道,拓展語文綜合實踐學習的內容。
如今,學生獲取信息的渠道廣泛,通過圖書館、網路技術等,可以使各種語文資源與現行語文教材緊密結合,拓展語文學習的內容,使語文課程更加多元化、立體化。我們在教學時,要以語文教材為中心,抓住某一知識點,引導學生開展查閱文本、網上搜索等拓展性實踐活動。例如在學習語文第五冊《我們的民族小學》這篇課文時,我們結合《品德與社會》學科、《美術》學科一起組織了「誇誇我的小學」的綜合實踐活動。學生們用畫筆、相機,用一雙雙明亮的眼睛記下了學校每一個美的景緻,還通過查閱資料和采訪老師等形式發現了學校一個又一個曾經的輝煌。語文課上同學們將自己的發現和優美的課文融為一體,與民族小學的學生們一起誇自己心愛的小學,表達對學校生活的熱愛。品德與生活課上,學生製作了《校史報》,為學校光榮的歷史感到驕傲,美術課上學生們用畫筆畫下了「美麗的校園」,還發揮想像畫下了「未來的校園」,並配上了精美的設計說明,用繪畫的形式表達了對學校深深的愛。這樣的活動加強了語文學科與其他學科的整合,開闊了學生的視野,激發了學生的興趣。
3、修改延伸課本,開闊學生語文綜合實踐學習的視野。
課程改革實驗教材中的課文,不是以傳統的一篇一篇「課文」的形式而是以一組一組課文的形式出現的。一組課文一個主題,根據這樣的編排特點,語文綜合性活動的內容可以緊扣一組課文的主題進行延伸,拓展綜合實踐活動的時間和空間。
例如語文第六冊教材的第五組安排了以「愛」為主題的一組課文,我們在學習這一組課文的過程中進行了「爸爸媽媽我愛你」的語文綜合實踐活動。活動中我們安排了以下幾個內容:向親人鄰居了解爸爸媽媽是怎樣疼愛你的;仿照課文內容寫一份「爸爸媽媽的賬單」;為爸爸媽媽做一張感恩卡;請近期過生日的爸爸媽媽到學校匯報綜合性活動的成果,共慶生日。這些活動內容,有的是這一單元教材原來就安排的綜合性活動內容,有的是結合教材拓展延伸的內容。這兩方面的內容都緊扣教材,並體現活動的層次性,學生通過「學」課文能夠初步體會父母對子女的愛,,然後通過「向親人鄰居了解」、「仿寫爸爸媽媽的賬單」等活動,深深地感受到了父母對自己的愛,最後用具體的實踐活動「為父母做一張感恩卡」、「為父母慶生日」表達自己對父母的愛。這樣,父母對子女的愛、子女對父母的愛都得到了融合和提升,學生的心靈得到了洗禮,實現了教師「教」學課文、闡述文本、培養能力與學生「學」習課文、理解文本、體會真情、提高能力的有機整合。
(二)密切關注生活,實現語文與生活的溝通。
1、課堂與自然生活緊密結合,提供更多的語文實踐機會。
陶老先生認為:生活是一部活的教科書,「我們的教育不限於學校的形式」,「整個社會是我們的學校,全部生活是我們的課程」。的確,生活是語文的「源頭活水」,選擇貼近學生自身生活和社會生活的綜合性實踐活動,必然會調動學生主動參與探究的積極性,幫助學生樹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意識,促進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的發展。教學中,老師設計的活動應該密切聯系「自己身邊的、大家共同關注的問題」和「生活中感興趣的話題」。如針對蘭州的快速發展,我引導學生開展了《美麗的蘭州我的家》的綜合性學習活動,讓學生調查家鄉的歷史人物、名勝古跡、旅遊風景、名優特產等,寫出調查報告,並在全班交流,交流中可以採用畫畫、製作電子小報、當導游、當記者、舉辦交流會等多種形式來展示學習的成果。這一綜合性學習活動,完全打破了課堂教學的局限性,學生在課堂上學到的知識與能力在社會這個「大課堂」上一展風采,既培養了學生搜集、篩選、整理資料的能力,又培養了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使得語文綜合素養在「小課堂」中生根,在「大課堂」中發芽、開花、結果。
如我在教學《去打開大自然綠色的課本》時,首先布置學生觀察大自然,讓學生可以把看到的景色拍攝下來,也可以搜集描畫大自然美景的圖片、描寫大自然的詩歌等。在課堂上,學生展示自己課前拍攝的或收集來的圖片,向大家介紹圖片描繪的大自然中的美景,有的朗誦贊美大自然的兒歌。這些活動,使語文課堂教學生動活潑,學生學習情緒高漲,培養了學生對事物的好奇心,培養了他們觀察大自然的興趣。事實證明,將語文課堂教學與自然生活緊密結合,就為學生提供了更多的語文實踐機會,拓寬了學生進行語文學習的渠道,十分有利於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
2、讓綜合實踐學習活動回到本身就是綜合的生活中。
「生活即學校,社會即課堂」,我校開展了「話說金城蘭州」的綜合實踐活動,讓學生深入了解家鄉蘭州的變化,從而認識家鄉、感悟家鄉、熱愛家鄉,弘揚「河匯百流、九曲不回、創新創業、和諧共進」的蘭州精神。同時體會生活中的語文底蘊,培養敏銳的認知力、獨特的領悟力、豐富的情感力。讓學生分組去調查,家鄉的人民是怎樣勤勞致富的,收集有關的小故事,同時也走進學校周邊的工廠、商廈進行調查訪問,最後整理成語言文字,在全班進行交流。在這些活動中,通過讓學生大膽地走出課堂,走進社區,讓學生對家鄉有了更深一層的了解,也讓學生領悟到:我為蘭州而驕傲,我應為蘭州而努力!我們力求讓學生的學習活動能回到真實的情境中,回到本身就是綜合的生活中,打破書本與生活的牆剁,豐富心靈體驗,讓語言重煥生命的光彩,讓語文綜合實踐活動回到人類的語言賴以存在與發展的豐富多彩的生活世界中。
(三)實施多元評價,體驗成功喜悅,體現激勵性。
1、採用「自我參照」標准,引導學生自我評價。
針對學生情感、態度、興趣等內隱性因素,可以設制學生綜合實踐活動自我評價表,強化評價的感性認識,鼓勵每一位學生建立自己的綜合實踐活動檔案,教師或家長根據觀察學生活動中的表現,檔案袋中的活動成果等,用一般人能夠理解的語言,說明學生活動令人滿意或需要改進的地方,以便學生能夠深入地了解和肯定自己的能力,並能與其他人一起分享自我探索的體會,分享進步的喜悅。
2、注意增強評價的多元化和民主性。
新的評價理念強調評價的多元化和民主性,即實現學生自評、學生互評和家長、師生互評的多元化評價,讓學生在評價中體驗活動的喜悅,有利於提高綜合性學習的實效性。評價應側重學生學習的過程,要注重使其形成綜合素質,而不能側重於看學習結果。既要注重學生的量化成績指標,又要把著眼點放在過程中,看學生學習過程中主動性如何,參與的積極性如何,探究的能動性如何,以及方法的科學性如何等,從上述幾個層面來綜合評價學生的整體素質。
如對書面材料的評價與學生的口頭報告、活動、展示的評價相結合;教師的評價與學生自評、互評相結合;小組的評價與組內個人的評價相結合等。既有教師的評價,又有家長評價、社會評價。評價方案也要呈多樣化,如我在開展《走進大自然》語文綜合性學習活動的時候,就採用了多種的評價方案:A、最佳作品評價方案:學生把自己在實踐活動課中認為最好的作品交給老師,由教師針對其製作或設計的態度、效果進行評價。如果學生對自己的作品不滿意,可以與教師協商,暫不記錄成績,學生在經過更充分的准備之後,可再次參加評價。B、演講評價方案:採取演講的形式是讓每個學生都說一說參加這一次語文綜合性學習活動課的體會,重點圍繞「我在哪些方面得到了提高」、「我在哪些方面希望得到教師的幫助」、「我最喜歡參加哪方面的語文綜合實踐活動」作口頭陳述,教師對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參與的深度與廣度做合理的評價。C、評議表:在活動結束後,對學生進行一次綜合評價,以表格的形式出現,評價學生的水平。只有採取多渠道的評價,才能全面評價學生,最大限度地發現學生的優點,進而採取鼓勵方式對學生優點加以肯定,讓學生獲得成功的喜悅,進一步激發他們的探究熱情,從而形成了良性的循環。
在語文綜合實踐活動中,作為教師,應該不斷拓展思維空間,探索各種行之有效的方式方法,使綜合實踐活動真正多元化,使學生在生活中學語文、用語文,使學生的語文能力、實踐能力、合作能力都得到充分鍛煉,語文綜合素養才會春風化雨般悄悄潛入學生的心田。
㈢ 小學語文實踐活動怎樣開展
語文綜合實踐活動,就是將語文課堂教學中所學到的基礎知識與學生日常生活中的各種現象與問題有機地結合起來,從而成功地解決學生實際生活中的問題,提高學生語文素養和實踐能力的一種活動方式。那麼小學語文實踐活動怎樣開展呢?下面是我為大家整理的關於小學語文實踐活動怎樣開展,希望對您有所幫助。歡迎大家閱讀參考學習!
小學語文實踐活動怎樣開展
一、創設情境,激發實踐的興趣
興趣是學習最好的老師,沒有什麼 方法 比提高學生的興趣更有效了。如果教師能夠把語文教學與日常生活緊密聯系起來,創設合適的實踐情境,就會令學生學習語文的積極性大增,興趣提高了,教學就會取得事倍功半的效果。
在教學中,我緊緊抓住小學生的這一特點,讓語文教學充滿活力,充分調動了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如在教學《我們愛你啊,中國》時,我要求學生回顧一下去過哪些地方,了解哪個民族的風土人情和土特產品。如果有照片或錄像資料就帶到學校來。學生非常興奮,第二天,紛紛將照片或錄像資料交給我。
教學時,我利用多媒體教學設備,讓學生把自己所帶的資料放大給全體同學看,然後再讓學生讀《我們愛你啊,中國》,加深對課文的理解,讓同學們更清楚地明白,祖國幅員遼闊、景色優美、物產豐富,從而也激發了學生的愛國熱情。在下課前,我還利用幾分鍾時間進一步激發學生:「同學們,我們偉大的中國,不僅山河秀麗,物產豐富,還有各具風情的建築,悠久的歷史,燦爛的 文化 。」學生又一次振奮了,都睜大渴求知識的眼睛,希望老師給他們講講有關祖國建築、歷史、文化方面的知識。
可時間有限,老師不得不無奈地告訴學生,下課了,同學們都埋怨鈴聲響得太早。「怎麼辦呢?」我問同學們。許多同學說,下節課我們再講吧,有的學生說,下節課有下節課的內容。我進一步啟發學生,「老師倒有一個辦法,你們上網去查,網上的相關知識比老師明白的還要多。」這一下就達到了我的教學目的,家庭作業也不用我布置了,學生回去就找資料,第二天,同學們帶來了很多資料在班上交流。同學們在交流中豐富了知識,開拓了視野,心中不由得升騰起一種民族自豪感。
二、落實課標,拓展實踐的空間
課程改革的一個核心亮點是「整合」。教學內容和教學思路的改變,使課堂教學變封閉為開放,改變了以往純語文的教學模式,逐漸演變為以有利於學生發展為宗旨,以某一學科為主,其他學科為輔的綜合性的課程。語文與其他學科的整合,利於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
古詩詞是中華文化的瑰寶,在思想內涵上是華夏後裔固守的精神家園,又極具美學價值。《課標》對小學生提出了背誦古詩詞的要求,學生生活在濃濃的詩文氛圍中,能充實心靈,完善人格,升華精神。我校古詩文誦讀活動也和全國各地一樣,開展得如火如荼,從一年級開始就有「課前一誦」習慣,如今,我班學生背詩的數量少的幾十首,多的上百首,常常是出口成誦,用於識字,寫話、交流……其樂無窮。「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隨著詩文誦讀活動的不斷深入,學生又嘗試作詩,並給詩配畫,不僅進一步受到了中華文化意蘊的熏陶,而且鍛煉、發揮了創造力。
課程改革的又一核心亮點,是重視「過程」的優化,而不片面追求結果。閱讀是一種思維碰撞和心靈交流的動態過程,也是一種「被引導的創造」。因此,教師如何在這個過程中引導學生去創造,就成了過程優化的關鍵。為了落實學生的課外閱讀量,激發讀書興趣,我們班開展各種關於讀書的專題活動。
什麼「讀書之星」的評比,製作書簽,比賽誰讀的書最多,誰的 讀書筆記 最豐富……孩子們自主地在書海中盡情遨遊,讀書的熱情日益高漲。一個學期下來,有的學生讀書多達幾十本。在鼓勵學生自主讀書的過程中,又注重了培養探究性閱讀和創造性閱讀的能力。我利用班會定期舉行了閱讀交流活動,推薦好書,交流讀書方法。在活動中,他們不僅學到了好的讀書方法,了解了多方面知識,提高了語文素養,而且大大提高了審美情趣、創新精神、綜合運用所學知識技能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等。這樣,讀書成了一種享受。
三、走進生活,放飛實踐的翅膀
「生活即語文」。新的課程設計注意了這種關系,將「生活世界」引進教材。從社會生活、自然現象中去發現問題,展開語文實踐,進行探究性學習,實現了語文教學的課內外聯系,校內外溝通,擴大了學生的視野,增加了學生學語文的實踐機會。現在的獨生子女大多飯來張口、衣來伸手,針對這種狀況,我在教學習作《介紹自己喜歡的一種美味》時,設計了「我製作的蛋炒飯」的實踐作業。
鼓勵學生在家長的指導下親手操作,親身體驗蛋炒飯的過程,感受蛋炒飯的色、香、味、形,同學們興趣盎然,回家後都認真地完成了這道實踐作業。第二天到校,通過同學小組合作交流,蛋炒飯的色、香、味、形,製作材料,製作過程就非常清楚,自然進行寫作就水到渠成。這項活動還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收獲,學生從這次活動中體會到父母的艱辛,覺得父母每天為他們准備一日三餐,還要做好自己的工作實在不易, 決心長大報答父母的養育之恩。
怎麼開展小學語文實踐活動
一、小學低年級
1、「識字劇場」
「識字劇場」是針對低年級的識字教學而設計的一項趣味游戲活動。它利用豐富多彩的形式,提高低年級學生識字的興趣,引導學生感悟識字的方法,從而有效地擴大了識字量,改變了過去那種死記硬背的學習方式。
2、「課本劇場」
小學 語文教材 中有許多 故事 性很強的課文,這樣的 文章 適合於學生的表演;課外的一些讀物中也有適合學生表演的作品,對於這類文章,我們改編成課本劇,讓學生擔當課文中的角色進行繪聲繪色的表演。這就是我校的「課本劇場」。
在表演課本劇之前,我們讓中高年級學生自己動手把課文改變成課本劇。改編的過程也就是學生深入理解課文內容的過程。當然改編不要過於拘泥於劇本的形式,學生只要能對課文進行一定的文字上的處理,就應當給予充分的表揚。
可以讓學生分組改編,最後交換閱讀,看誰的改編更精彩,更適宜於表演。排演節目,所有同學都可以報名,同一個角色假如有若干同學報名的話,那就要開展競爭,由報名的同學面向全體同學講述自己對於角色的理解,誰的理解透徹,就由誰來演。課本劇表演時,小演員們在台上表演,其他同學在下面觀看。看完後,先由演員向老師、同學介紹自己的角色,自已在劇中的「地位」,表演時自己的心情,表演後的 自我評價 ;然後觀眾同學再談自己的 觀後感 受,並對小演員的表演作的自己的評價。
3、「課本劇場」
也是一項綜合性極強的活動,它不但加深了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更重要的是鍛煉了學生的合作能力、組織能力,培養了小學生勇於表現自我的意識。
二、小學中年級
1、「看說寫」
所謂「看說寫」,就是先讓學生看具體可感的圖畫、實物、錄像等,然後讓學生把自己看到的說一說,寫一寫,目的是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表達能力,減緩三年級學生 作文 難度,順利完成從二年級看圖說話到 三年級作文 的過渡。
「看說寫」首先是看什麼的問題。我們在教學中,要注重學生之間的互評,因為既然要評價別人,就必須認真聽別人說,這無疑是對學習習慣的一種培養。同時,要對別人的說作出評價,就必須有自己的見解,這又是對思維能力的一種培養。當然評價的過程也是吸取借鑒他人長處的過程。這樣的活動,最大限度地調動了全體學生的積極性,使每個學生都有物可看,有話想說,有內容可寫, 語文學習 也就成了一件快樂的事情。
2、「聽說寫」
所謂「聽」,即聽有關故事的錄音,通過聽,了解故事內容,記憶重點詞語,把握語調的抑揚頓挫;「說」,即在聽的基礎上,發揮個人想像,用自己的語言講述聽到的內容;「寫」是「聽」和「說」的繼續,聽得全面,才能說得流利,寫得通暢。
3、「畫說寫」、「看說寫」、「做說寫」、「聽說寫」系列語文實踐活動的中心是「三動」:動手、動嘴、動筆;其核心是「三自」:自主去做,自主去說,自主去寫。能夠主動實踐,主動說寫,這應當是學生學習的最高境界。
三、小學高年級
1、「焦點訪談」
「焦點訪談」是中央電視台一個著名的新聞欄目。通過觀察,我們發現社會上的焦點為人們所關注,而校園做為社會的一部分,也存在焦點、 熱點 問題,而這些正是學生了解社會、認識社會的一個基本途徑。因此,我們就借鑒「焦點訪談」的形式,讓學生充當小記者,用心觀察、體驗社會、校園的方方面面,在相互的訪談中增長知識才幹,鍛煉自信、自強的心理素質。
2、「實話實說」
「實話實說」也是中央電視台的一個名牌欄目。學生也是社會中的人,生活中也會經常遇到一些自已感到困惑的問題,而這些問題是教材中所沒有的,也是.僅靠課堂教學所無法解決的;「焦點訪談」又由於受采訪人物、地點的限制,話題往往展得不開,不夠深入。為此,我們借鑒「實話實說」的形式,讓學生在深人的討論中分清是非、辨別美醜。
3、「談天說地」與「 辯論 會」
「談天說地」屬於一個聊天和新聞發布性質的活動。每天早晨我校都拿出十多分鍾的時間,讓學生談論自己的所思所見。這類活動沒有一個固定的話題,而是學生想談什麼就談什麼,但必須有一個中心,把自己的意思表達清楚就可以。這個活動的目的是鍛煉學生的口頭語言表達能力,拓展學生的信息視野。
總而言之,高年級的這幾個活動,「焦點訪談」重在「訪」,讓學生走出班級和校園,在交流與訪問中加深對社會的認識;「實話實說」是學生針對當前的熱點問題充分發表自己的觀點,談出自己的認識,「說真話,吐真情」是其最突出的特色;「談天說地」主要是讓學生在知識積累的過程中有一個展現自我的機會,在輕松愉悅中學到知識;「辯論會」則是以「辯」見長,讓學生在針鋒相對的思維交鋒中完善自己,提高自己。應當說,開展這些活動的初衷是提高學生聽說讀寫的能力,但經過幾年的實踐,我們發現它們的效益是綜合的,學生的各方面素質都得到了鍛煉和提高。由此看來,21世紀的 教育 應當注重教育教學內容和方式的整合,應當讓學生在各種綜合性的活動中全面吸取營養。
小學語文綜合實踐活動如何開展
一、因地制宜,開展實踐活動
讓學生走出課堂,走出固有的教學環境,走出學校,走進自然,走入社會。教師要讓學生去實踐,使學生在實踐中學到知識,提高能力。語文綜合性學習,就是讓學生在實踐中動口、動手、動腦,親自體驗,獲取知識,培養能力。
如在 教師節 來臨時,我們可以組織學生舉行「我心目中的老師」的語文實踐活動;到烈士陵園參觀,讓學生從中受到熏陶和教育,並讓學生以「今天的幸福生活來之不易」為主題寫下自己的 心得體會 ;結合學校 安全教育 周,學生可以通過 手抄報 宣傳 安全知識 ,在做中學,在學中做。陶行知先生早就提出了「教、學、做合一」的「生活教育」理論。他指出:「教、學、做是一件事,而不是三件事。我們都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學。」所以,學校的活動為語文實踐活動提供了良好的素材,符合教學實際需要,能提升學生學習語文和運用語文的能力。
二、因勢利導,搭建活動平台
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精心設計語文實踐活動,在每次活動前,我要求學生通過查閱工具書、上網搜集相關信息、請教家長等形式,儲備相關的資料。在活動過程中,學生們個個摩拳擦掌,躍躍欲試,情緒高昂。
大部分語文實踐活動應採取比賽的形式,以小組為單位開展合作學習,讓學生一起策劃、組合和研究,公平競爭,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讓每一位學生都有展示自我的機會。小組合作學習,能集思廣益,組員們個個思維活躍敏捷,始終興趣盎然,台上台下互動交流,氣氛熱烈。每個學生都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是組織者、引導者,在愉快的合作學習中,在友好而激烈的競爭中,學生們完成了語文實踐活動。
教學《規則》這一單元課文後,教師可以開展一次綜合實踐活動,先讓學生自己組成小組,調查學校或生活當中的規則,寫成小型的調查 報告 ,進行分類整理。然後,搜集生活當中違反規則的資料,再通過辦手抄報或以「規劃,使我們的生活更和諧」為主題開展一次中隊活動課,宣傳和發動全校、全社會遵守規則。這樣的活動形式既打破了以課堂為中心的空間約束,又拉近了語文學科與社會學科的距離,創造了許多鍛煉學生交際能力、語言表達能力的機會,培養了學生適應社會的綜合素質。
三、因材施教,激發學習興趣
設計和實施小學語文實踐活動,學生不僅能從中獲得親身參與探究的體驗,還提高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不僅學會了合作、分享,而且在這樣的活動中激活各科學習的興趣,嘗試相關知識的綜合運用。所以,組織開展小學語文綜合實踐學習活動,能更好地幫助學生構建自立、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
如教學《雪》這一單元課文時,我通過開展語文實踐活動,完成了本課的學習任務。首先,在下雪時,我把學生們帶到了白雪覆蓋的田地上,學生們到了這樣的環境中,一下子歡呼雀躍起來,有的唱,有的跳,快樂得手舞足蹈。此時,他們的精神和思維完全處於興奮、放鬆的狀態,沒有絲毫的拘束感。於是,我讓學生跟我看遠處的山、近處的樹木和村莊;在雪地上走一走,看留下的腳印;聽一聽「吱呀吱呀」的聲音;在雪地里打雪仗、堆雪人。有了對雪景的親身體驗後,課堂氣氛活躍,學生發言熱烈,朗讀得有聲有色。沒想到,學習語文還有如此的樂趣!
四、因人而異,展示自我舞台
綜合實踐學習活動要充分考慮學生原有的知識水平,採取不同的方式,促使學生在活動過程中觀察、走訪、查閱,自主尋求答案。這種答案具有不唯一性,對於學生所取得的每一點成績,教師都應給予鼓勵,對於探究過程中出現的偏差,也要採取寬容的態度,引導學生自己發現,自己改正。老師應將評價權交給學生,讓學生進行自我評價和相互評價,在展示成果的同時, 反思 自己的不足,整理自己的 學習方法 。
為保證語文綜合實踐活動行之有效,教師在開展活動時應給每一個學生提供展示的機會,確保所有學生在原有的基礎上獲得實實在在的發展。在給學生的活動進行評價時,教師應把重心放在學生活動的過程上,看實踐活動中學生的探究方法是否科學,是否有合作態度和合作能力,是否能主動發現問題和探索問題,而不是僅僅通過書面考試來評價一個學生的得與失。另外,教師可採用多種形式的綜合評定來評價學生綜合實踐學習的效果,既讓學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悅,又讓他們找到自己下一步努力的方向,真正讓語文實踐活動成為學生展示自我的舞台。
小學語文綜合實踐活動反思
一、正確認識小學語文實踐活動的內涵
小學語文實踐活動應體現在努力創設和營造真實而有意義的語文學習環境和應用環境,充分利用教學資源,整合學科教學內容,採用議、演、畫、唱等形式,以活動為核心,以完成教學任務為目標,為學生提供充分的語言表達與實踐機會,鼓勵學生大膽參與,充分運用已有的知識儲備與語文素養,進行交流與探究。
語文實踐活動是對片面強調知識掌握、忽略情感價值的反思,是對教育培養目標與發展方向的重新審視,是對封閉性學習的調整,它通過趣味濃、涵蓋廣、活動效度大的呈現方式調動學生參與到主動學習之中,讓學生在動腦、動手的過程中,完成對語言直觀的操作,並由此產生交際需要,基於此,實踐既是一種需要,也是一種目的,體現了學生發展的意義。
二、小學語文實踐活動存在的問題
認識問題受傳統的教育觀念的影響,部分教師教學過程重結果、輕過程、重求同、輕存異、重表達、輕實踐,教學趨向封閉,部分教師對實踐活動的理解停留在走過場,落實在打打鬧鬧上,教學策略簡單化、機械化,訓練價值不大,呈現的是虛假繁榮,學生缺乏思維的深刻性和靈活性,對於落實創新綜合實踐活動沒有多大幫助。
方法問題實踐活動,顧名思義,可以積累學生的生活積累,鞏固學習成果。但活動究竟採取什麼形式才能起到實效呢?這就涉及到方法。
目前實踐活動組織中教師存在幾點不足,方法過於單一。實踐活動落腳點應是教育作用和訓練的價值上,一味地放任,只能把實踐活動演變成游戲、繪畫等,而失去其應有的作用,教師應努力結合文本內容,挖掘發展因素組織開展,鼓勵學生積極參與,調動元認知,促進知識向能力的遷移轉化。二是缺少必要的指導。學生的實踐不是孤立的、獨立進行的,而需要必要的指導,教師應重視實踐中產生的生成性知識,組織其探究、思考,然後重新審視與考察知識要領,幫助其建立積極的知識體系。
組織問題一直以來,小學語文實踐活動處在零散的作坊形式的組織狀態,教師依據自身的認識,教學的需要進行實踐活動的安排,從積極角度出發,它一定程度激發了教師工作的積極性,適應了教師教學的需要,另一方面作為生成性資源,豐富了學生的學習課程,但是由此導致的目標不明、方法欠科學的個性缺陷也暴露了出來。實踐活動本身應具有多學科整合、多情境應用、多角度拓展等優勢被忽略,學校缺少必要的統籌安排與管理,知識在走向生活與自然中欠缺了理性的色彩。
三、小學語文實踐活動的實施過程
語文實踐活動實施不應脫離於語文教學的需要,不應不顧及學生發展的需要,不能夠增加學生的負擔,可以根據實際情況靈活處理,切實地安排在課內或課外,實行專題與個性並行,整體與個體結合,為學生語文素養的提高打下基礎,提供機會。
課堂實踐活動所謂的課堂實踐並不是單純地依託課堂來單獨訓練,而是把活動融入到每一個教學環節中,這就要求教師考慮如何活化教材內容,挖掘實踐活動的素材,讓學生在實踐中學習,在學習中實踐,經常開展真實而有意義的實踐活動,是激發、保持和發展全體學生學習興趣的重要手段,由此倡導的是「生活化」的課堂教學,是豐富、靈性、和諧的教學情境,真正激發每個學生參與,在參與中體驗,在體驗中享受學習。
課外實踐活動所謂課外實踐其外延很大,但語文課外實踐即小小課堂與大生活相結合,培養學生觀察生活,關注社會的習慣和能力,用敏銳的眼睛捕捉靈動的信息,填補課堂的空白。如我曾組織學生開展過「啄木鳥行動」,就是讓學生去街頭尋找錯別字,然後說服別人改正錯別字,再把當天的情況記錄下來,豐富 日記 內容。回到學校後交流,在這實施過程中,學生調動多種感官,以積極的心態關注生活,參與交際,積極合作。同時經過交流,讓學生更深刻地認識到易用錯的字,這比空洞的說教、反復的訓練更為直觀,效果也更好。
四、小學語文實踐活動的評價
新課程標准指出:評價體系由形成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構成,在語文實踐過程中,應以形成性評價為主,注重培養和激發學生的積極性和自信心,始終關注學生在活動中體現出來的信心、興趣、價值觀和世界觀,注重保護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造能力,適時採用生生互評、父母評議等形式,激勵內在動機。終結性評價應著重檢測學生綜合語言能力和應用能力,避免甄別和選拔的負效應,為學生的終身學習創造民主、充滿期待的氛圍。
小學語文實踐活動怎樣開展相關文章:
1. 小學生綜合實踐活動實施方案
2. 小學語文綜合實踐活動實施工作計劃(2)
3. 小學語文如何進行強化閱讀訓練
4. 2017小學語文綜合實踐活動計劃
5. 小學語文閱讀作業如何布置
6. 小學社會實踐活動實施方案
7. 小學語文怎樣調動積極性
8. 小學綜合實踐課活動方案範文
㈣ 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體現語文的實踐性和綜
教學是實施課程標準的語主渠道如何把課程標准所體現的新的教育理論新的教學策略轉化為教師的教學行為,轉化為實際的教學效果,使學生真有所獲,確有所得,這是教學建議應有回答的問題。《語文課程標准》的教學建議特別提到了,要在教學中體現語文的實踐性和綜合性,語文是人類最重要的交際工具,要學生掌握好工具,只靠口耳是不行的。需要引導學生在語文實踐中去自悟,自得,自己去獲得語言能力,自己鍛煉用語言去吸收、去交流、去儲存的本領,對此別人無法代替,也別無捷徑可走。
1、 當前語文教學主要關注的是學生主動參與的程度,教學過程的優化和學習情境的創設,優化課堂結構組合,使課堂結構更加符合課堂教學的自然規律,更加符合教學目標達成的需要,這就決定了學生在語言教學中的語言實踐活動是有目的、有計劃的活動,教師藉助教材,按照一定的目的要求,把學生學習語言的活動,組織在特定的教學過程之中。教師起著組織引導的作用,學生則充分發揮其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
2、學生的語言實踐活動又是個性化的活動。語文教學歸根結底是要讓學生自己去掌握理解和運用語言的本領,由於學生學習語言不是從零開始,他們在學齡前期已掌握了大量的語言,有的還會背誦古詩和兒歌,每個學生學習的起點不同,興趣愛好不同,思維特點不同,個性有差異,這些都需要教師善於引導,因材施教,使全體學生都得到發展。
3、學生的語言實踐活動又是一種綜合實踐活動。主要反映在注重字詞句篇基本知識的學習和聽說讀寫基本技能的結合,是課堂教學和課外活動的結合,語文和學生生活的結合,以促進學生在語文學習中口、耳、手、腦並用,知行統一。 關於語文的綜合性,《語文課程標准》較之歷屆「大綱」提得更為明確,更有新意。 心理學家索里和特爾福德指出:人是統一的單元,當他有所活動時,是整個人去反應。當一個人的行為模式由於經驗而有變化時,其運動的觀念情感的方面都要發生變化。又指出:人的每一個活動總是程度不同的包含運動觀念和情感的變化。
《語文課程標准》正是從一個新的維度論述語文教學的綜合,主要是:知識與技能。對於語文知識,一要有序,二要有度,三要有的放矢。 有序,即按照學生學習語文的規律,由淺入深地傳授有關語文知識,例如低年級以識字、寫字為重點,有必要讓學生了解一些有關漢字的筆順筆劃、偏旁部首的知識,低中年級讓學生了解一些有關標點符號的知識,5、6年級要求學生在「閱讀中揣摩文章的表達順序,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領悟文章的基本表達方法」閱讀說理性文章,能抓住要點,了解文章的基本說明方法,學習瀏覽,擴大知識面,根據需要搜集信息。 有度即語文教學中傳授語文基礎知識是必要的,但要有度,不能提高要求,不要把知識體系化,不要脫離能力培養去孤立地傳授知識。提倡在學生語言實踐活動中傳授知識,在傳授知識的過程中關注能力的培養。 有的放矢即語文教學中傳授的知識是有明確目的的,不是為了傳授知識而傳授知識,提倡在學生的語言實踐活動中傳授知識,不追求知識系統化,要明確在語文教學中掌握了一定知識不是終極目標,而是為了培養能力,發展能力,健全人格。 過去我們對語文能力的分項研究較多,綜合性研究較少,所以在今後的教學活動中研究聽說讀寫能力之間的關系和聯系,研究字高句篇知識和聽說讀寫能力之間的關系和聯系,及其互補互促的特點和規律。 情感和態度 在語文教學中,情感是一個十分主要因素。因為語言文字除了達言,還有傳情功能。在語文教學中,大多是文質系美的創造。在情感的陶冶中,展開想像,後動思維,從中感受、體會、感悟、理解並獲得一定的語文能力。
閱讀是一實踐活動,所以必然有其起始、發展、高潮、結束的過程,我們關注閱讀教學過程,也就是關注學生讀書的過程,關注閱讀能力形成的過程,關注閱讀中的感知,想像思維過程,關注閱讀中的感悟、體驗、揣摩、領悟的過程,是學生由不懂到懂,由不會到會的過程。 在教學中,雖然教學步驟是致的,但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表現卻是千差萬別的思維活動,方式不同,情感活動的一種體現。 在語文教學中,知識能力和情感態度過程方法是相互滲透,相輔相成的。其中知識、能力是基礎,在一定知識基礎上培養能力,在形成能力的過程中獲取知識方法是知識轉化為能力的中介。
無論是形之於外的動作技能,行為操作,或是隱伏於內的心智活動,都體現在一定教學過程中,在語言實踐活動中產生情感體驗,樹立正確的態度、情感、態度伴隨教學過程又推動教學過程。
㈤ 如何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小學語文論文
《新課程標准》明確指出:"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著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培養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應是語文實踐,不宜刻意追求語文知識的系統和完整。語文又是母語教育課程,學習資源和實踐機會無處不在,無時不有。
因此,應該讓學生更多地直接接觸語文材料,在大量的語文實踐中掌握運用語文的規律。"因此,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㈥ 在小學閱讀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
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是小學語文教學中的一項重要任務,承擔著培養學生聽說讀寫各項能力的任務。一般來講,學生的閱讀能力包括認讀力、記憶力、理解力及閱讀速度和閱讀習慣幾個方面,一旦學生具備了獨立閱讀能力和習慣,將對提升他們的語文素養有著很大幫助。正因為如此,才應該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注重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讓學生學會閱讀、愛上閱讀。
一、在教學過程中重視閱讀理解能力培養,養成閱讀時思考的習慣
學生接觸到的閱讀材料很重要的一個來源就是課本,所以課堂授課過程中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對課內教材進行拓展閱讀訓練可以起到非常好的效果。
讓學生課前對需要學習的知識進行拓展搜集和閱讀,提高學生的感性認知是讓學生對閱讀產生興趣的一個很好方法。如筆者教授李白的古詩時便設法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讓班裡學生提前搜集一些除課本介紹之外的關於李白生平的資料、逸聞趣事,然後在班級里分享給大家聽,讓學生在正式學習之前從各個方面對李白有更深入的了解,讓學生更完整地認識李白,並對他的詩為什麼會形成這樣的風格有一個了解。豐富感知後,學生心裡的李白不再是單純的名字,而是一個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某種程度上使部分學生對進一步接觸人物、走進李白的內心世界產生沖動,而這正是課程想要達到的效果。
搜集人物生平資料的另一個好處是,學生在搜集過程中發現這些偉大人物不是十全十美的,他們也有自己的缺點和弱項,盡管流芳千古卻依然是人而不是神,這樣的發現讓這些偉大的人物變得平易近人,而不是高高在上、遙不可攀。
不僅如此,筆者還要求學生思考如何用最合適的方式將搜集來的故事講給同學聽,風格或生動有趣,或沉鬱悲慨,不是簡單地把情節復述出來,這樣既加強復述學生對搜集的故事的理解,又激發其他同學的興趣,讓他們有動力搜集更多故事,搜集和思索如何描述故事的過程恰恰就是他們進行閱讀和思考的過程。學生不僅在正式上課前對詩詞作者的生平有所了解,還潛移默化地培養邊閱讀邊思考的習慣,提高語文素養和閱讀能力,這一點是非常寶貴的。
二、重視學生朗讀能力的培養,加深學生閱讀時的思考程度
想要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一定要明白閱讀和朗讀能力的培養是分不開的。如果能把學生的朗讀能力培養好,那麼學生的閱讀能力也會隨之提高許多。
語文課程學習中,朗讀是和閱讀相伴相生的重要能力,很多課程傳授過程中都需要以讀代講,如果課文朗讀不到位,那麼應當傳達的情緒就沒有辦法正確傳達出來,而情緒傳達不到位必定會影響閱讀理解程度。所以把課上閱讀變成朗讀,在朗讀中閱讀和思考是一個很好的習慣。
筆者在課堂上常採用的做法是讓學生自己舉手站起來閱讀,或在有對話的地方讓學生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讀。這就要求學生課前必須熟讀課文,並且對課文中一些字句的讀音和聲調感情進行把握,自行分析這句話傳遞的是一種什麼樣的感情,到底應該用歡喜的、平靜的,還是焦急的語氣把這種感情傳遞出來?有時學生會在語言情感傳遞上出現失誤,這是很正常的現象,這時候筆者就會讓班裡所有同學一起思索這個地方到底表達了什麼樣的情感,然後通過討論得出正確結論。討論中學生進行了思考,彼此間交流對課文的理解。
課程要求比較高或者課文感情難以把握時,筆者選擇自己范讀,要求學生在下面小聲跟讀,邊讀邊想,有時筆者會刻意讀錯幾個地方,然後問學生之前的閱讀中有沒有什麼問題,讓學生打起十二萬分的精神思考閱讀內容,體會文章情感,這樣訓練後,學生對文章思想感情的把握和情感態度的認知會有很大提升。
朗讀是積累語文素養的好方法,使課文中無聲的書面語言變成豐富多彩的口頭語言,這個過程中需要學生眼、口、耳、腦等多種感官同時參與進來。不僅促進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記憶,而且幫助學生在較短時間內積累詞彙和句子,有助於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和表達能力,對學生作文也能起到很大幫助。
三、允許學生進行課外閱讀,通過閱讀拓寬知識面
除了重視學生的課堂閱讀之外,課外閱讀也是提高學生閱讀能力的重要途徑。課外閱讀的一大優點是,可讀內容比課內豐富,故事性和趣味性遠超課內讀物,比課堂閱讀更容易吸引學生興趣,讓學生可以在最短時間內對閱讀產生興趣。
正因為有著這樣的優點,筆者認為課外閱讀是語文課堂不可或缺的延伸部分。部分老師認為課外讀物會影響學生的學業而嚴禁學生帶課外書進班或嚴禁學生看課外書,這種做法明顯不可取,學生想像力的豐富性和對生活的初步觀察都來源於這些課外讀物,只要老師正確引導,課外閱讀將是拓寬學生知識面,讓學生積攢文化底蘊的最好途徑。
綜上所述,教師應在閱讀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不僅要培養學生對閱讀的興趣和喜愛,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在閱讀過程中對文章內容進行思考和接納,理解文章內容,感受文章內容傳達的思想感情,從而和作者的感情產生共鳴,達到陶冶情操的目的。筆者在教學過程中深
㈦ 淺談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
語文課程標准》指出:「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著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培養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應是語文實踐,不宜刻意追求語文知識的系統和完整。」語文是母語教育課程,學習資源和實踐機會無處不在,所以語文教學應該回歸生活,運用各種方式去還原、去豐富其描述的生活本身,讓學生在有限的時空中,透過語言文字去領略生活的精彩和美妙,提高對社會生活的感性認識,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完善學生的語文素養。一、緊扣教材,開展有針對性的語文實踐活動 語文課程資源包括課堂教學資源和課外學習資源。教科書是語文課堂教學資源之一。因此,我們以教材為依據,充分利用好課堂這塊陣地,把生活中豐富的語文學習資料與教材相結合,建立開放的語文課堂教學,開展有針對性的語文實踐活動。 1、利用自然、生活中的資源,探究學習中遇到的問題。 語文教材上的許多文章與學生的生活密切相關,當學生在閱讀中提出問題時,怎麼辦?以往,一般都是由教師直接告訴學生,或請學生幫助解答,而忽略了引導學生自己從生活中,從大自然中去觀察、體驗,尋求問題的答案。這樣做,扼殺了學生自主學習和探究的慾望,不利於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所以我盡量引導學生自己尋找問題的答案。比如:在上《火車的故事》《蘭蘭過橋》這類課文時,學生對文中的科學現象既好奇又不解,於是我鼓勵他們回家動手試試,然後在課堂上陳述實驗過程,這樣一來,學生學習情緒高漲。事實證明,將語文課堂教學與自然生活緊密結合,為學生提供了更多的語文實踐機會,拓寬了學生進行語文學習的渠道,有利於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 2、利用圖書館、網路等渠道獲取信息,培養搜集、處理信息的能力。 在信息社會時代,學生獲取信息的渠道有很多,他們了解的信息有時比老師的還要多。在語文課上,有時我在介紹文章時代背景等有關資料時,有的學生莫不關心,或者根本就不聽,因為他早就知道,或者不想知道。而當我讓學生自己想辦法解決一些靠課文不能解決的疑問時,他們就變得很有興趣,一定要想辦法解決,匯報交流時還非常積極主動。如教學《植物媽媽有辦法》《小動物過冬》《稱象》等課文時,我鼓勵學生通過網路等渠道搜集資料,處理資料,通過自己的努力認識課文中的人物,結果學生們了解到的資料比我了解的要多得多。聽了他們的匯報交流,我自己也增長了見識。 3、開展小組學習,培養學生合作、探究的精神。 在課堂上分小組進行學習,是學生進行合作、探究性學習的有效形式。如教學《荷葉圓圓》一課,我把學生分成學習小組,開展小組討論,選擇喜歡的段落,選擇喜歡的方式進行學習,我負責巡視,指導學生的學習。匯報交流時,小組長先介紹學習情況,然後組織大家匯報。這樣的學習活動,改變了單一的教師講,學生聽,教師問,學生答、學生讀的形式,使學生始終處於積極的合作、探究的學習活動中。 我認為,扎實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是培養學生實踐能力的前提條件。我們應該「兩手都要抓,兩手都要硬」,既注重夯實基礎,又注重在夯實基礎的前提下,充分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二、走出教材,開展綜合性的語文實踐活動 語文素養是學習所有科學知識、從事各種社會工作必不可少的基礎素養。光靠教材的幾篇文章,學生要學會表達是不可能的。所以,不但要帶學生走進教材,還要帶著學生走出教材,擴大他們的閱讀范圍,加強語文實踐活動,提高學生語文的綜合能力。 課堂是小天地,天地是大課堂。教師要充分利用當地的自然、人文景觀,如,風景名勝、博物館、紀念館,引導學生在自然、社會的大課堂中觀察、調查、獲取信息,學習語文;要根據學生心理特點和興趣愛好,開展豐富多彩的語文實踐活動,讓學生根據自己的學習方式,將自己學到的知識、技能恰如其分地運用於實踐,在實踐中鍛煉,在實踐中成長。例如,我們學校開展的綜合實踐活動《我們身邊的垃圾》,就是讓學生利用各種渠道,調查了解當地的環境、以及生態情況,並在此基礎上寫出調查報告和環保建議,編輯「環保小衛士報」……。通過這一系列活動的開展,很好地鍛煉了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也使學生進一步了解和熱愛自己的愛鄉,積極為家鄉的環保出謀劃策,並自覺做綠色家園小衛士,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另外,校園是學生學習、生活的主要場所,要合理地利用校園、教室等條件,創設多彩的校園文化,促進學生語文實踐能力的發展。如,在教室里張貼學生自己的書法、繪畫作品,發動學生精心布置班級的「圖書角」,「我會讀」「我真行」評比欄,「看誰寫得棒」習字欄,在校園的草坪寫上「小草正在睡覺,請不要打擾她」等充滿愛心和詩意的話語,讓學生在多彩的校園環境中,通過讀讀、寫寫、畫畫、看看、比比、做做等各種形式,感受語文、學習語文,提高語文實踐能力。 葉聖陶先生曾說過:語言文字的學習,出發點在「知」,而終結點在「行」;到能夠「行」的地步,才算具有真能力。實踐證明,要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就必須改變日復一日口耳相授、單調枯燥的教學方式,採取能夠充分體現學生自主學習與實踐的教學形式,給學生提供廣闊的時空領域,讓學生在豐富多彩、生動活潑的語文實踐中學習語文,在體驗、研究、交際、習作、評價等活動中促進發展,形成扎實的語文能力。三、聯系生活,開展豐富多彩的語文實踐活動 生活是豐富多彩的,語文學習同樣應該千姿百態。如果老師講、學生聽,老師站、學生坐,作為語文教學最主要的外部形態特徵。學生在單一的課堂形態中,所形成的技能,就難以適應生活對語文的全方位需求。語文教學應更開放,運用多樣化的語文學習活動,去鍛煉學習的認知能力、組織能力、競爭能力和挫折能力等,讓生活中必備的基本素質,能在語文學習活動中得到操練。
教學中可採用以下幾種形式:1、多演。讓學生扮演角色,再現課文中的故事情節,進一步擴大對教材內容理解的廣度與深度,更重要的是體驗角色的語言、動作、表情、心理活動,從而體驗到每一個角色在生活中的酸甜苦辣。如《狐狸和烏鴉》,在演中能體驗到狐狸與烏鴉豐富細膩的內心情感。2、多做。現實生活說少做多,俗話說:眼過百遍不如手過一遍,智慧出於手指尖。語文實踐也一樣,從文到物,需要一個轉換過程,心靈與手巧是相互促進的。語文學習中的多做主要有這幾種類型:(1)積累性。如摘抄、剪貼、收集等。(2)驗證性。如《畫風》讓學生動手畫一畫,弄清"想的角度不同,樣子也不一樣。"(3)探索性。如《動手做做看》,依據文字說明製作一個風向袋,探索文字敘述與實際操作是如何轉換的。(4)創造性。如自創小報,據文字(如詩句等)結合自己的感想創作圖畫等。3、多賽。有競賽就有輸贏,讓學生不斷領會自然界賦於我們的生活准則――優勝劣汰,學會勝不驕,敗不餒,跌倒了爬起來,培養他們的競爭意識和挫折能力。競賽給語文活動注入了無窮的動力。主要有兩種競賽:一種是選拔性的,如朗誦比賽、演講比賽、語文知識競賽等等;一種是鞏固性的,如成語接龍、比講故事、比誰讀得好等等。四、回歸生活,布置靈活多樣的語文實踐性作業 這里的作業主要指讓學生在課外時間完成的作業,因大都帶有強制性,對學生的語文實踐具有指向性。這種留有時間,目標明確的作業,加強了語文與生活的聯系。可布置三種作業:觀察性作業。觀察性作業主要有:a、熟悉了解。如學習第二冊的《識字八》,要學生仔細觀察一下初一到十五的月亮有什麼不同,讓學生自己了解月亮變化的規律。b、擴展知識。如教學《地球爺爺的手》,請學生觀察生活中還有那些例子說明地球爺爺是有手的。體驗性作業。如,教學《春天的發現》,請學生在學校、池塘或公園觀察春天,感受一下大自然的美。教《愛吃的水果》,讓學生嘗嘗各種各樣的水果,體驗一下吃各種水果的感受和滋味。操作性作業。如教《我們的小製作》,讓學生製作各種各樣的小製作。 語文教學重整合、重實踐、重積累、重熏陶。只有在多渠道的反復實踐當中,不斷提高學生綜合運用能力,不斷完善語文學習與生活實踐的外在內化與內在外化的過程,才能讓學生掌握運用語文的規律,才能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
㈧ 如何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
貴州省仁懷市城北小學 陳世銀 一、質疑—─滿載希望 學貴有疑。亞里斯多德有一句名言:「思維是從疑問和驚奇開始的。」疑問是思維的起點,是思維的動力,是生長新思想、新方法、新知識的種子,只有當學生感到需要問個「是什麼」「為什麼」「怎麼辦」的時候,思維才會真正啟動起來,創新型課堂教學的簡要任務就是引導學生發現各種各樣的疑問,並帶著滿腦子的疑問進行學習,善於利用疑問是教師教學藝術的重要表現之一。教師通過設疑,為學生創造「憤悱」情境,激發學生探索、求知慾望與熱情;學生通過質疑、探疑、解疑的過程,開拓了思維,發展了智力,強化了創新意識,培養了創新能力,例如教學《小壁虎借尾巴》一課時,在教師的啟發引導下,學生主動質疑,先是提出一些理解課文中心內容的疑問:①小壁虎為什麼要借尾巴?②小壁虎向誰借尾巴?③它們為什麼沒有把尾巴借給它?然後又提出一連串有利於開啟智力、發展創新能力的新問題:如果小壁虎被蛇咬住,掙不斷會怎樣?小壁虎長出了新尾巴心裡會怎樣?這時教師乘勢繼續點撥,如果你們遇到高興的事會向誰說?小壁虎長出了新尾巴遇到了小魚、黃牛、小燕子會對它們怎樣說?又會怎樣做?以這些疑問為線索引導,學生不但能通過朗讀,從課文中找到答案,還能開支腦筋,展開各種各樣的聯想,想像小壁虎和小魚、黃牛、小燕子會怎樣想,怎麼說、怎樣做,在展開想像的過程中,他們的創新思維利於到了有效的開發。 二、情境——孕育意識 小學生由於年紀小,注意力難以持久集中,認知事物往往帶有情緒性,而情緒又直接對學生的學習傾向起一定支配作用,影響學生的學習效果,因此巧妙創設情境,能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增添學習興趣,孕育創新意識,激發創新潛能,就現有條件來說,可通過欣賞掛圖、配樂朗讀、播放錄像、課本劇表演以及製作多媒體課件等,創設一定的教學情境,結合生動的語言描述渲染課堂氣氛來感染學生,促使學生全身心投入學習,發揮出創新的潛力。例如《海底世界》這課,作者精心地描寫了海底五光十色的景象,還具體刻畫了海底各種動物的聲音和形狀的變化。教學時,教師通過演示多媒體課件,把課文所介紹的海底景色和動物聲音的變化過程表現得活靈活現,以動態效果展示給學生,教者著意引導學生進行欣賞,然後通過指導學生有表情朗讀,使學生真正入情入境,當學生領悟了課文的表現手法後,教師又通過製作的展示另一種與課文所述不同的海底情境,讓學生觀看後作口頭描述,結果學生的創造性充分顯示出來,他們展開豐富的想像,如對海底魚類的聲音,有的描述像飛機一樣轟轟,有的描述像汽車一樣叭叭,有的形容像火車一樣嘟嘟等等。他們己不受課文語句所局限,自由地觀察想像,有聲有色地描述,顯得十分生動形象。 三、好勝——開鑿泉眼 好勝是兒童的天性,教師要善於利用兒童好勝這一心理特點,有機結合教材,引入競爭機制,在聽、說、讀、寫的訓練中適當開展一些「比一比」「賽一賽」活動,創設兒童創新思維的場合,讓學生嘗到成功的甜頭,感受到創新的快樂。例如《一定要爭氣》一課講的是我國己枚著名生物學家童第周在學生時代勤奮學習,為國爭光的兩件事,在教這課時,教師抓隹契機問:「這課寫了童第周幾次爭氣?為什麼他能為國爭光?」學生討論後總結出:童第周要為國爭光是因為他愛國,他之所以能為國爭光是因為他從小努力學習,打好基穿接著要求學生抒發自己的情懷:學了這課後有什麼感想,談談各自的理想和願望,讓全班同學都來比一比自己的遠大抱負以及今後要如何做,學生誰也不甘示弱,紛紛表示一定要向童第周學習,現在好好學習,長大後要做一個威武勇敢、保家衛國的軍人,有的要做教書育人優秀,有的要當著名工程設計師……從學生競賽式的即興演講中,足以表明他們的創造性思維已被調動,言語中飽含他們的讐,並因此而逐漸形成為讐而努力學習的意志。 四、想像——展開翅膀 想像就是在過去感知材料的基礎上,在頭腦中對已有表象進行加工改造、重新組合而創造出新形象的心理活動過程。愛因斯坦說過:「想像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概括著世界上的一切,推動著進步,並且是知識進貨的源泉。」想像力的培養是形成創造性思維能力的基礎,也是語言素質教育的一項重要任務。教師要善於利用教材,引導學生或者挖掘課文言而未盡之意,或者填補課文的潛在信息,或者填補課文的「藝術空白」,多方提供訓練機會,讓學生展開想像的翅膀,鍛煉思維和說寫能力,如《豐碑》一課中,有三處描寫了將軍見到軍需處長雕塑般的身軀後產生外部神情變化,這三次神情變化也是將軍三次心理活動變化的過程,讓學生有感情地口述出來,從而更加准確地把握軍需處長這個人物的形象。又如《將相和》一文「負荊請罪」這個故事,對人物的神態、動作、語言等未作具體細致的描寫,教學這部分內容時,可以引導學生想一想、說一說、寫一寫。這種形式的訓練,有利於學生進一步理解課文,有利於提高讀寫能力,也有利於對學生想像力和創造力的培養。 我們要充分認識到小學語文教學在培養學生實踐精神和實踐能力中的重要作用和有利條件。轉變教學觀念,改進教學方法,優化課堂教學,充分發揮學生主體地位,通過多種途徑和方法激發學生實踐熱情,提高學生實踐能力。
㈨ 小學語文如何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
豐富多彩的教學實踐活動是學生學習的源泉,是形成學生能力的最廣闊的空間。綜觀國外教育,都十分重視學生探究能力實踐能力的達成。而要培養學生這些方面的能力,關鍵是教師要注重培養學生自己判斷、合理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積極主動、創造性地參與解決問題和探究活動的能力,使學生明白自己應有的姿態和生活學習方式。下面我就課堂教學、作業設計及課外活動三個環節簡單談談如何培養學生語文實踐能力。
在課堂教學中,我們教師要特別注重引導學生學會提問。「提出問題往往比解決問題更重要」,教師不僅僅提供教材或資料讓學生去理解、記憶,而且還應呈現一個個需要學習、探究的問題,引導學生多問幾個「為什麼」、「怎麼樣」,鼓勵學生從不同角度、不同側面去思考,從多種形式、多種層面去求得答案。要使學生不僅「愛問」,而且「會問」,形成較強的質疑解疑能力。同時,教師不能讓學生按照自己設計的「圈套」回答問題,而應該引導學生敢於針對課文內容、課外讀物,針對社會生活,針對教師和同學的不同觀點等提出質疑,敢於挑戰教師,挑戰權威。
在引導學生質疑、調查、探究的課堂教學中,我就曾有過這樣一次實踐性的教學。《死海不死》的第四段是全文的重點段,說明死海的本質特徵——鹹度高。作者從三個方面予以說明:1、用絕對數字說明死海海水的礦物質含量多。2、用相對比例數字說明海水說明海水含量與海水總量之比大。3、比較說明海水密度大於人體密度。從而說明人在死海海水裡沉不下去的奇異現象。這其中包含了若干物理方面的知識,於是我把實驗引入課堂,我沒有從文章方面直接說明本段說明特點,而是與學生一起實驗、直觀感受。我拿一個燒杯,裡面放上水,拿一個雞蛋當作在水裡游泳但不會游泳的人。雞蛋放入水中,沉了下去。我問大家:「誰能想辦法讓雞蛋浮上來呢?」一個學生興沖沖地跑了上來,他向燒杯里放了一定數量的鹽,雞蛋浮了上來,我趁機對大家說:「這個同學運用他學的知識,解決了我的問題,你們還有什麼 問題需要我們幫父解決的嗎?」一個同學搶先問道:「老師,雞蛋浮上來是不是一定數量的鹽起了決定作用呢?」另一個同學也趕緊問:「怎樣才能讓雞蛋再沉下去呢?」我沒有回答,而是將問題交給了其他同學。一個同學自告奮勇地上前面來,又倒入一些水,雞蛋又沉了下去。問題迎刃而解,我問學生:「如果換成鐵球呢?」對這顯而易見的推理,同學們都笑了。我請同學們總結,這個燒杯里水浮力的大小相對什麼而言?一個學生說,是相對於那個雞蛋人而言。同學們又笑了。我讓同學們再次閱讀第四段,請他們自己歸納作者在說明死海浮力大的原因時是怎樣說明的。很快,學生得出答案。我想,在實踐中,學生自已綜合運用知識探究得出答案比老師包辦代替要強得多。
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是現代教育的目的,把學生從堆山積嶺的作業中解放出來,給學生以思維的時間和空間,是碰頭學生實踐能力的重要條件之一,傳統的作業內容基本是重復課堂上所學過的知識,學生只要啟動記憶功能就能圓滿地完成作業,不用怎麼動腦筋,這樣的作業對於培養學生的能力是沒有幫助的,作業要結合教材,根據學生的最近發展水平設計訓練,讓學生能跳一跳摘到桃子,產生「我能行」的愉快體驗。要點燃學生智慧的火花,開發學生的潛能,要注重培養學生靈活運用知識的能力,讓學生學會綜合,學會遷移,學會開拓,如在教學《魯提轄拳打鎮關西》之後,我布置了這樣一道作業:請你講述一個節選自《三國演義》的故事,要求說出故事所涉及的人名,並准確地簡明地敘述有關情節,在敘述中至少運用一條成語或俗語、格言、名言警句。課後同學積極准備,有的找名著,有的請人講述,有的上網查資料,還有的乾脆去買《三國演義》的碟子觀看,幾天後,同學們交上了自己的作業,還有「聰明反被聰明誤」的楊修,有「神機妙算」的諸葛亮,有「顧全大局」的魯肅……故事情節概括得准確、精煉,大多數同學的成語、俗語、名言等使用得很恰當。這種綜合性的題需要學生進行課外閱讀、搜集信息,然後再分析綜合,在這種訓練中,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得到了提高。
《語文課程標准》指出:「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著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不宜刻意地追求語文知識的系統和完整。」因此,我們的語文課再不能只圍繞著若干知識點進行「少慢差費」式的教學,再也不能老師的講解去代替學生自己的實踐,我們要大膽地解放學生,鼓勵他們自己去實踐,讓他們在實踐中得到鍛煉,從而逐漸提高自己的語文素養。我國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說過:「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在教學實踐中,我們不難發現學生語文水平普遍不高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閱讀量不夠,缺乏對現實生活必要的了解,學生的知識完全禁錮在薄薄的幾本教材和教輔書上,生活經驗完全局限在家庭和學校之間。《語文課程標准》針對這一時弊特別強調學生要達到一定的課外閱讀量,強調了要充分開發和利用課外學習資源。其目的就是要讓學生接觸更多的語文材料,並通過大量的接觸這些材料進行廣泛的語文實踐活動,最終掌握,運用語言規律,形成良好的語感,積累豐富的語言材料,提高語文素養。
有一位教師為了培養學生的語文能力,特地創設了一個交際情景,他帶著學生走出課堂,先讓每個學生留心觀察秋天的一片樹葉,再讓學生們分別採回不同的樹葉,這個老師指導學生仔細觀察自己手中的葉子,然後思考:在什麼時間、地點,是什麼原因令你感動地揀起這片樹葉?再聞聞它,用心靈傾聽其聲音……最後,讓每個人將自己的這片樹葉用一段有文採的話介紹給大家!教師創設這樣的實踐活動,使學生的語言表達得到了較好的訓練。
我校曾有一個班級,因為整體語文水平較低,語文老師急得抓破頭皮,在別人的建議下,他們班辦起了一個「圖書園地」,同學們紛紛帶來各種名著、寓言、童話、名人故事等,他每周利用課外活動的時間,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愛的讀物自由地閱覽,每周再抽出一至兩節課的時間,讓學生談談閱讀後的感悟,講講喜愛的故事,評評喜歡或討厭的人物,在不到半年的時間里,老師們驚喜地發現,學生的語文水平整體上了一個台階,說話語無倫次的同學語言表達有條理了,經常說病句的同學語句變得通順了,說話不著邊際的同學在表達時也能有一個中心了,在學校組織的各項語文活動中,同學們踴躍報名參加,甚至有同學在活動中開始嶄露頭角。同學們嘗到了讀書的甜頭,閱讀課外讀物的興致越來越高了。
還有一個班級,班上開展了「每周一事」的活動,老師要求學生每周寫一則新聞報道,內容可以是自己身邊發生的,還可以從網路、電視或報刊上看到的,要求學生留心關注生活,用心講述生活,真心感悟生活,在活動中同學們認真寫好每則新聞,人人爭當「優秀通訊員」,不知不覺中,這個班同學的語言功底越來越厚實了。
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還可以採取其它形式,如語文能力競賽、故事會、朗誦會、討論會、演課本劇、辦手抄報、編習作集等。例如出班級手抄報,這種實踐活動能充分體現和調動學生合作學習的積極性。每期小報,同學們都會互相評比,取長補短,擇優刊登,發揮學生的潛能,讓全班同學一起學習和欣賞。這不僅體現了學生的合作精神,培養了實踐能力,也增強了同學間互助友愛精神和班集體的凝聚力。
總之,語文教學一定要注重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在大量的、豐富多彩的語文實踐中培養語感,逐漸感悟、習得,逐漸掌握運用語文的規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