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如何在高中語文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
在高中語文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是個較大的命題,提出幾點供商榷:
教師要有較好的古代文學的修養和藝術修養。這是個人能力。
2、教師要有鑒別傳統文化的優良特質的能力。這是個人素養。
3、語文教材要涵有傳統文化的優良特質。語文教學,教材是根本。
4、引導課外閱讀是滲透傳統文化教育的重要途徑。國人最缺少閱讀,愛好文化快餐。而優良傳統文化往往是在閱讀中潛移默化地形成。
5、藉助傳統文化的載體,如傳統節日、歷史名人生誕紀念日、傳統文化遺產、傳統藝術形式等等,舉一反三融會貫通。
Ⅱ 如何在語文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
語言是一切文化的載體。
傳統文化也是以語言為載體的。
雖然古漢語和現代漢語無論是語音還是語義語法上都是有區別的。
但畢竟是同一源頭。
比如一個字一個音以及聲調的變化打造了格律詩詞。
而每一個文字也有每一個字的起源及變化,這個變化的過程也和文化的發展和演化分不開。
總之,如果說在數學中滲透傳統文化也許有些困難,但在語文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再簡單不過了。
Ⅲ 如何在語文教學中滲透中國文學史
傳統文化是指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在其自身歷史的發展過程中不斷積淀並傳承下來的各種文化因素,是思想觀念、道德情操、行為准則、人格修養、人生價值、審美方式、民族精神的有機組合。在中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教育,是當務之急,是義不容辭的責任。
一、親近古詩文,在古詩文的誦讀中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
蘇辛的豪邁,屈李的浪漫,建安的風骨,易安的婉約,古人為後世留下了這么多舉世無雙的珍寶。因此就應當在誦讀的過程中,領略古今相通的永恆的情感和思考,在潛移默化中接受傳統文化的熏陶,提高自身的文化素養。
第 1 頁
二、注重營造「傳統文化課堂教學」的氛圍
語文教材充溢著倫理道德、藝術審美、哲學思想等元素,融載道、載情、載史於一體。引導學生閱讀它們,就是讓學生穿越時空,和聖者、智者對話,和先驅者、跋涉者交流思想,感受他們偉大的心靈、深邃的思想、超凡的智慧和創造的力量。這就要求教師深刻挖掘教材的文化內涵,不只是簡單地學習教材內容,更要深入領會其中的精神特質。學習「天下為公」的理念、「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風骨、「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胸懷、「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操守、「位卑未敢忘憂國」的精神、「無為而無不為」的智慧以及「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的道德原則等。
Ⅳ 淺談語文教學中如何滲透傳統文化
一、傳統文化教育的現狀
人具有社會性,歷史和時代巨大的變遷帶給了人們很大的心理震盪。而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繼承者與發揚者的青少年,更是對中國古老、精深的傳統文化不屑一顧,反而對舶來文化趨之若鶩。他們熟稔於一部部「國外大片」,卻對於中國的歷史故事知之甚少,他們在各種洋節面前積極活躍,在中國傳統節日卻冷漠敷衍。這種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自輕自賤,不免讓人擔憂。
那麼怎樣才能讓學生在學習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作品的同時能夠學習古人光明磊落、豁達坦盪和「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優秀品質呢。這是擺在廣大語文教師面前的一個重大而艱巨的課題。
二、進行傳統文化教育的途徑
1.經典名著,重視推介工作
作為傳統文化代表的中國經典名著經過了歷史的考驗與驗證,具有很強的教育意義和傳承性。是中學生必須了解與學習的範本,在學習經典名著的同時,可以讓學生了解「民族精神」的真諦――自強不息、厚德載物。在經典名著中,我們可以看到個體在困厄中掙扎的頑強;我們可以看到民族危亡之時所爆發出的團結與奮斗。這些都是語文課上必須重視、加以推介的重要內容。然而在推介的過程中的困難和問題是很多的。
學生在學習人教版必修3中的《林黛玉進賈府》一文時,很多學生存在著「看不進去、讀不懂」的問題。究其原因,是現在社會上盛行的「快餐文化」對學生的影響太大。「快餐文化」主要以微型小說、卡通、漫畫的形式呈現,具有篇幅短小、情節集中、主題單一明確的特點。
作為一部73萬字的巨作,在閱讀的時候,不僅需要大量的時間,更需要很好的耐心。而且,《紅樓夢》中人物眾多,關系復雜,這些都是學生閱讀《紅樓夢》的障礙。所以,勸導學生「開卷有益」,每天抽出一點時間,讀一讀原著,寫一寫讀書筆記,並利用課上時間,開展交流活動,讓學生將一段時間的所讀、所想、所感表達出來,以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並在閱讀中有所收獲。
除此之外,《論語》《孟子》讓學生深入了解了孔孟的思想精華;《史記》讓學生通過歷史故事感受俠肝義膽、忠貞愛國的內涵,等等。我們可以借中國經典名著來培養學生崇高的民族精神。
2.古典詩詞,培養審美情趣
中國傳統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非古典詩詞莫屬,很多外國人出於對中國古典詩詞的熱愛,遠渡重洋,來到中國。而中國青少年中,卻有一部分人只會背誦《詠鵝》等一些通俗詩詞,對於詩詞的鑒賞更是毫不了解。
而詩歌作為中國的優秀文化能夠流傳下來不僅僅是由於詩詞語言的華美,更因為詩人與眾不同的人生經歷、詩詞中所展現的愛國之情及偉大抱負,更因為詩詞中對於美的關注。
高中語文中所涉及的詩詞無不體現著「美」。《孔雀東南飛》歌頌了對愛情忠貞之美;《蜀道難》表現了瑰麗想像之美;《登高》則抒發了詩人暮年悲壯之美;《錦瑟》體現的則是一種朦朧之美,等等。如此之美的詩詞,如果不能給予學生審美的享受,那絕對是對古典詩詞的一種褻瀆。
賞鑒古典詩詞,首先要知人論世。詩詞作品,均是作者人格的寫照,讓學生設身處地地以作者的思維去思考,去解讀,方能真正走進作者的世界。
鑒賞古典詩詞,第二步是熟讀成誦。古語雲:「書讀百遍,其義自現。」教師要改一改以前填鴨式的教學方法,不要告訴學生詩中寫了什麼,而要讓學生自己去品讀詩中的美,並能將這種美呈現出來。
鑒賞古典詩詞,當然也不是學生自己能夠獨立完成的,教師要做的是引導與點撥的工作。「以我之境,以我觀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要讓學生了解,「一草一木皆有情」的道理。而這「情」均是與詩人的性格、經歷、人生理想、愛國情操有著密切的聯系的。只有理解了詩詞中「物」的內涵,才能與作者進行精神的對話,才能真正享受詩詞之美。
更重要的是將詩詞中所表現的愛國精神、高尚的人格、忠貞的操守帶入我們的學習、工作、生活中。正所謂:「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以史為鏡,可以知興衰。」
3.古典散文,學會關注人生
在紛雜的人生當中,除了鮮花與掌聲,我們還要經歷坎坷、失敗與痛苦。而當代的中學生中,有一些人抗壓能力極差,動不動就覺得生活拋棄了他。如何讓學生提高抗挫折能力呢?
在語文課堂上,語文教師就要在傳承優秀傳統文化的基礎之上,引導學生向古人學習,將關注的目光投向生活的道路。
例如在學習《蘇武傳》時,教師要引導學生去關注蘇武在出使匈奴的19年中是如何飲血吞氈、矢志不渝、不辱使命的。讓學生將自己生活中遇到的困難和蘇武進行比較,讓學生懂得,關注人生才是對自己最大的負責。
三、對語文教師的要求
語文學科不僅是中學學習中的基礎學科,同時也是工具學科。學好語文,尤其是學好傳統文化,不僅能在考試中取得令人滿意的成績,更重要的是能夠讓學生更多地了解社會,感悟人生,同時能夠在別人的人生經歷中找到自己的方向。這樣就對語文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首先,要求語文教師要有豐富的傳統文化儲備,淵博的知識,廣泛的社會閱歷。在講解一篇具體的傳統作品
Ⅳ 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教育
一、利用文本 加以豐富
教師在教學時不能僅僅作為一篇文章講解分析,而應該挖掘文章中的深層內涵。如在教學愛國詩人陸游的《示兒》時,首先介紹陸游當時生活的社會背景,再來學習這首古詩,作者在彌留之際仍然惦記著國家統一,沒見到祖國統一是唯一的遺憾。告誡孩子們等到祖國統一,祭祀先祖時要把這個消息告訴他。詩人留下的這份「遺囑」飽含著深深的愛國情懷令人感動。教師還可以讓學生自己再讀一讀陸游的另一首詩《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藉助相關知識的了解和兩首詩的學習,更能感受作者對祖國深深的愛國之心。
二、緊抓常規 誦讀經典
如何讓學生在小學六年的有限時間里,了解更多的傳統文化?我將小學必背的詩詞進行歸類,學期開學伊始,每一周我都會在黑板上抄寫一首有關春天或春季里傳統節日的古詩或詞,上課鈴一響學生就坐後就有課代表帶領學生集體誦讀。還有就是充分利用空餘時間,放學後學生排著路隊出校門,途中與其讓學生嘰嘰喳喳說話,不如讓學生們來集體背誦詩詞,這樣不僅路隊顯得整齊劃一,又能加鞏固詩詞加深印象。
三、將傳統文化教學與傳統民俗相結合
傳統文化的滲透教學不能僅僅只限於書本,要適當拓展,將傳統文化教育的陣地充分延伸到課外學習、生活中。如:教學王安石的《元日》時,教師就可以結合春節,先請學生說說自己過春節的經歷,談談他們在春節期間發現的一些習俗,再來教學古詩,同時滲透春節的傳統習俗。課後進行拓展,讓學生閱讀老舍的《北京的春節》進一步了解、感受春節這一傳統習俗和人們對春節的喜愛及習俗中蘊含的深層文化;隨後開展實踐活動——收集春聯,舉辦「春聯吟誦會」。教師把古詩作為切入點,一步一步進行延伸拓展,傳統文化教育有效地進行了滲透。
四、傳統文化與道德教育相結合
學習詩詞歌賦,可以讓學生從中獲得很多的人生啟迪,豐富精神世界。教師可以針對某一主題形成一條主線進行傳統文化的滲透。如:在教學龔自珍的《己亥雜詩》時,我以古人的愛國精神,憂患意識為主線,羅列出屈原《離騷》中「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范仲淹《岳陽樓記》中「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等詩句。這些先人們的愛國精神,憂患意識,教育和鼓舞了一代又一代中華兒女。相信同學們通過學習,這些經典中的人物品質會潛移默化地成為學生們學習的榜樣。
Ⅵ 如何在語文教學中的滲透傳統文化23
我國是一個歷史悠久、文化資源豐富的國家,幾千年的歷史,積淀了豐厚的傳統文化。語文是民族文化的載體,語文課程是最具社會文化、民族文化和歷史文化的。她能涵蓋倫理道德、 藝術審美等元素,字里行間無不流淌著濃濃的鮮活的民族文化的血液。而中國社會在向現代化轉型的過程中,許多優秀的民族傳統文化正在消失,並且隨著外來文化的滲透,越來越多的中國孩子熱衷於外來文化,他們吃的是洋快餐,看的是動畫片,很少了解自己的傳統文化,造成用方塊字傳承的中華民族幾千年的文化史正面臨斷鏈的危險。
《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准》明確指出:「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可見,語文不僅是學習語言的手段,更是學習文化的工具,從一定程度上說,文化傳承的功能是目的,語言學習是手段。所以,在語文教學中,滲透中華傳統文化的教育是時代發展的需要,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學習並傳播中華文化經典,是語文課程當仁不讓的使命。所以我們要努力營造語文課堂的傳統文化氣氛,深入挖掘教材的文化內涵,讓學生在語文學習中感受祖國語言文字的秀美,受到祖國優秀文化的熏陶。那麼,怎麼樣在語文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呢?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做起:
一、 漢字激趣
漢字是中華文明古國的重要標志,是世界上唯一的方塊文字。領略漢字之美,可以說是國學基礎。作為語文教師,特別是小學啟蒙教師,更有責任和義務引領學生走近中國漢字,讓他們體會漢字的神奇與美麗。一個漢字就是一部微型的文化史。漢字,有形可識,有音可讀,有義可尋。在識字教學中,可通過多媒體演繹漢字演變過程,從甲骨文的象形文字,到小篆、隸書,再到現今的宋體。如「門」字的甲骨文很像兩扇門的樣子,指的是建築物的出入口,又指安裝在出入口能開關的裝置。這樣不僅從形體的變化,而且到文字意義的認識,都給學生一個具體生動的意象,寓教於樂。漢字教學還要抓會意字、形聲字,從造字的意義著手,解釋字義,這樣教學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另外,還可以安排書法教學進入語文課堂。特別是針對現在電腦、手機流行,讓學生寫好字,書寫端正、工整,教師面臨著重大的責任。日常教學中可每周安排一兩個課時進行寫字教學,要求學生寫字的筆順、筆畫、間架結構、偏旁部首等規范。在教學生寫字時積極倡導「寫好字,走好路,做好人」的教學理念,不論是上書法欣賞課還是臨摹課、練習課我都要重復一句歌詞「最愛寫的字是先生教的方塊字,橫平豎直堂堂正正做人也像它。」讓它這一豐厚文化底蘊和情感感染學生,使他們對書法藝術產生濃濃的興趣與嚮往之情後,再讓學生由一筆一畫做起。學生從中收獲的不只是正確的書寫姿勢,也不只是端端正正、瀟瀟灑灑的一幅幅書法作品,更重要的是我在引導學生欣賞、臨摹書法作品時注意挖掘其中的「文化」因素。例如:字的結構方面,很多字由於結構的要求,產生了需要變化的偏旁部首,有的字需要注意各部分的「大小」和「避讓」,形成巧妙的顧盼與呼應之美,這正如做人需要有寬大的胸懷和尊重他人的品格一樣。使學生認識到學寫字、寫好字是弘揚祖國文化傳統,從而對祖國的文化更加熱愛。
二、經典詩詞吟誦
文化經典是一個民族文化傳統中最具權威的著作,在傳統文化的歷史傳承中起到奠基和引領的作用。在小學中開展誦讀活動是加強傳統文化教育的有效方法。通過誦讀經典讓學生體會「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胸懷,「天人合一」「和為貴」中所倡導的人與自然、人與人之間的和諧,讓學生知道現代社會所倡導的「和諧社會」都能在傳統國學經典中找到淵源。
俗話說: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做詩也會吟。可見,在誦讀經典詩詞的過程中,學生的閱讀能力、文學修養和寫作水平在逐漸提高。古代詩文是我國傳統文化的載體,古代詩文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中國古代文明的精神,值得我們仔細地欣賞、品味。在我們小學階段的課本當中有許多膾炙人口的名詩佳句,教師要引導學生品味其中的精髓和真正的內涵,感受古詩文所凝結的文化精髓。從漢樂府《長歌行》「百川東到海,何時復西歸。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中,讓學生懂得惜時;從《弟子規》「首孝悌,次謹信。泛愛眾,而親仁」中,讓學生懂得仁孝,明白做人的道理;從文天祥《過零丁洋》「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中,學生懂得了怎樣愛國;從屈原《離騷》「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中,學生明白了為了崇高的理想,堅持不懈的追求態度;從梁啟超《少年中國說》中「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富則國富,少年強則國強,少年獨立則國獨立,少年自由則國自由,少年進步則國進步」,更讓學生樹立了要珍惜時間,努力學習,將來為國家奉獻的遠大抱負。可見,一首好詩就是一道美麗的風景,在聲情並茂的經典誦讀中,讓學生輕松記住一生受用的禮義廉恥,懂得謙卑,懂得真誠,懂得仁孝。
在平時教學中,我們可以採用多種方式,自由誦讀,開朗誦會,演講、表演讀等,讓學生咀嚼體悟,自然就潤養身心,化育靈魂,鑄造人格的支柱,傳統文化中的思想精髓在無形中得以傳承。此外,我們還應該加強課外閱讀,開闊學生視野,增加對傳統文化的積累,達到「潤物細無聲」的效果。
三、故事熏陶
小學生都喜歡聽故事,這是孩子的共性。國學是中華民族文化寶庫中的一粒明珠,正確地使用它,往往能起到言簡意賅、畫龍點睛的作用。很多國學,如三字經、弟子規、成語等它們本身背後就是一個故事。故事給學生以知識、以夢想、以信任、以思索,給學生講故事,可培養他們的想像力、創造力和人際交往能力。
小學語文教材中有許多經典的國學故事,如成語故事《揠苗助長》《守株待兔》《三顧茅廬》《聞雞起舞》等,三字經中的《孟母三遷》《孔融讓梨》《鐵杵成針》等等。在課堂中開展以故事為主要內容的聽、說、讀、寫、記、演等形式的綜合性語文訓練活動,能有效提高小學生的語文素質和文化素養。每天利用課前幾分鍾的時間,由教師繪聲繪色地給學生講故事,目的是讓學生感到國學故事的無限精彩,對成語產生濃厚的興趣。然後,讓學生說一說從中明白了什麼道理,從而為學生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打下基礎。最後,由學生合作表演故事,他們積極性很高,表演慾望強烈。表演的過程正是理解的過程,這樣不但展示了學生的表演能力,而且鍛煉了其合作能力。
四. 傳統節日熏陶
中國的傳統節日具有悠久的歷史文化內涵,他本身就是弘揚民族精神的最佳機會,在此期間開展的傳統教育活動會讓學生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中華傳統文化的魅力。但如今情人節、愚人節、聖誕節這些洋節卻在中國大行其道。如果能在重陽節向學生介紹重陽節的來歷及有關習俗:登高、賞菊、飲酒、插茱萸等,並吟誦王維的詩《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在中秋節時組織學生朗讀李白的《月下獨酌》孟浩然的《秋宵月下有懷》等詩篇,並收集有關月的古詩文,專門開一節專題課進行賞月品詩,進行一次詩文熏陶;在清明祭掃烈士墓和懷念親人時引導學生誦讀杜牧的《清明》等詩篇;在端午節時,引導學生查詢和端午節相關的一些信息,從而了解愛國詩人屈原的生平事跡,學生從活動中感受到特有的民族風情,這樣的文化傳承是意義深遠的。
五、營造文化氛圍
在教室的牆壁上張貼古代名人的畫像和書法家撰寫的名言警句,在黑板報上專門開辟「民族文化快餐」一角,以此來營造一種濃厚的文化氛圍。當涉及到傳統文化課文教學時,引用與課文相關的典故詩文,鋪墊蓄勢導入新課,激發學生強烈的學習慾望和興趣。同時還可以根據課文內容選擇恰當的音樂或影像資料,讓學生在耳濡目染中,感受中國文化藝術的精湛與美妙。與此同時,也可利用校園廣播、宣傳欄、黑板報等向學生介紹中國的優秀傳統文化,如:古箏曲創設傳統文化的校園育人氛圍。
總之,五千年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民族文化的傳承已到了不容忽視的地步,語文教學具有傳承民族文化的重要職責。小學語文教學只有適應新形勢、新要求,在課堂教學中滲透中華傳統文化教育,才能讓學生在祖國燦爛的文化長河中游弋、翱翔。讓我們在教學中肩負起傳承民族文化的重任,做好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人吧!
Ⅶ 如何將傳統文化滲透於語文教學
如何在語文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是本人自走上教師崗位即開始思考並努力付諸實施的重要課題。自2002年至今,本人在每天的語文教學中,從備課、上課、布置作業等環節入手,尋求滲透傳統文化的途徑和方法,爭取在每一堂語文課上,都能有傳統文化的影子,達到細水長流,耳濡目染,潛移默化的效果。現在,回顧自己近九年的教學之路,談一談自己的得失成敗,以拋磚引玉。
首先,確定滲透傳統文化的主陣地——語文課堂。課堂是學生生命成長的原野,而語文課堂就是學生培養、提高自己文化素養,豐滿生命、鍛造生命的樂園。所以,在語文課堂上不僅是要傳授語文知識,更要注重滲透傳統文化。因此,在語文教學中,要根據語文教學實際,創設必要的情境,給學生提供接觸、感受傳統文化的渠道,讓學生在特定的文化環境中進行甄別、汲取,使他們在活動中感悟文化,體驗文化,規范自己言行舉止。這樣,學生在語文課堂上,得到的不僅僅是語文知識,更重要的是傳統文化的熏陶、滋養。最終,學生將獲得一個靈秀、豐滿的生命。
其次,確定滲透傳統文化的主要方法——在教授學生知識中滲透傳統文化。所謂傳統文化就是文明演化而匯集成的一種反映民族特質和風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歷史上各種思想文化、觀念形態的總體表徵。世界各民族都有自己的傳統文化。而我們中國的傳統文化是以儒家為內核,兼有道教、佛教等文化形態,包括:古文、詩、詞、曲、賦、民族音樂、民族戲劇、曲藝、國畫、書法、對聯、燈謎、酒令、歇後語等。要想把這些文化因素滲透、融入我們的語文教學中,實在不是一件容易事。本人是這樣嘗試的:
在備課時下足功夫。所謂備課是教師根據自己所教學科課程標準的要求和本門課程的特點,結合學生的具體情況,設計最合適的表達方式和順序,以保證學生有效地學習。我們要想在教授學生知識中滲透傳統文化,就必須在備課時下功夫。要備課,首先要備教材,其次要備學生。備教材時,要弄清楚一篇課文有沒有涉及傳統文化的影子,又包含了多少傳統文化的因子,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我們如何創設情境,讓學生最大限度接觸、感受傳統文化;備學生時,要弄清楚學生現階段所掌握的傳統文化知識,知道什麼樣的傳統文化要滲透,什麼樣的傳統文化已不需要耗費時間等。
在上課時做足功夫。所謂下足功夫,其實可分為兩種情況,即顯性教授和隱性滲透。顯性滲透就是在學習課文時,一些傳統文化知識就在其中,是必須學習的一部分。例如,我們在學習高中語文必修課時,古文部分已然分開,即散文和韻文之別。
先說散文,散文大致分為:
論說文(如柳宗元的《捕蛇者說》、賈誼的《過秦論》等)
應用文(如韓愈的《祭十二郎文》、歐陽修的《伶官傳序》等)
雜記文(如范仲淹的《岳陽樓記》、蘇軾的《石鍾山記》等)
史傳文(如左丘明《左轉》、司馬遷的《史記》等)
而如果從創作時間上劃分的話,大致可分為:
先秦散文(如左丘明《左傳·燭之武退秦師》)
兩漢至南北朝散文(如王羲之《蘭亭集序》)
唐宋散文(如唐宋八大家作品)
明清散文(如歸有光《項脊軒志》)
這些不同時期不同形式的散文,最終成為我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而與之同時滋養我們的精神世界的還有韻文,即詩、詞、曲、賦等文體。
詩,分為古體詩和近體詩兩類。古體詩一般形式比較自由,不受格律的束縛。從詩句的字數看,有所謂四言詩、五言詩和七言詩等。選入魯人版高中語文必修課的詩歌如《詩經·氓》《古詩十九首·行行重行行》。近體詩,又稱今體詩或格律詩,是中國講究平仄、對仗和壓韻的詩體。在近體詩篇中句數、字數、平仄、押韻都有嚴格的限制。近體詩是唐代以後的主要詩體,代表詩人有:李白、杜甫、李商隱、陸游等。在中國詩歌史上有著重要地位。選入魯人版高中語文必修課的詩歌如杜甫的《登高》李商隱的《錦瑟》等。
詞,即宋詞,分為婉約派和豪放派。婉約派側重兒女風情,結構深細縝密,音律婉轉和諧,語言圓潤清麗,有一種柔婉之美。選入魯人版高中語文必修課的有李清照的《聲聲慢》和柳永的《雨霖鈴》等。豪放派表現出充沛的激情,豐富的想像力和變化自如、多姿多彩的語言風格,作詞豪放、大氣。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和辛棄疾的《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等。
曲,即元曲,主要由雜劇和散曲組成。我們高中語文魯人版必修課本主要有關漢卿的《竇娥冤(節選)》。
賦,主要是漢賦。是由楚辭衍化出來的,當然也繼承了《詩經》諷刺的傳統,是一種介於詩歌和散文之間的文體。漢賦也經歷了漢賦、辭賦、俳賦和文賦等幾個變體。魯人版高中語文必修課中像陶淵明的《歸去來兮辭》屬於辭賦,而杜牧的《阿房宮賦》,蘇軾的《赤壁賦》則屬於文賦。
這些傳統文化皆是顯性教授的內容。那麼,隱性的傳統文化又在哪裡呢?答案當然是在課文里。
歸有光在他的《項脊軒志》中講到「吾妻來歸」。「歸」是指古代女子出嫁。為什麼叫「歸」呢?唐代大學者孔穎達註疏說:「女人……以夫為家,故謂嫁曰歸也。」而且,稱嫁曰「歸」早在先秦時期就確定了。《詩經•周南•桃夭》有詩句雲:「之子於歸,宜其家室。」 歸有光又在文中講到「吾妻歸寧。」「歸寧」,出嫁的女子回娘家看望父母。《詩•周南•葛覃》:「害浣害否,歸寧父母。」朱熹解釋說:「寧,安也。謂問安也。」即出嫁的女子向自己的父母問安。《左傳•庄公二十七年》:「冬,杞伯姬來,歸寧也。」杜預註:「寧,問父母安否。」 這就是傳統文化。
司馬遷在《史記·屈原列傳》中有這么一句:「屈平既黜,其後秦欲伐齊,齊與楚從親。」這短短的一句話就包含了兩個傳統文化的因子:古代官員的任免升降制度,和戰國時期的合縱連橫。古代官員的任免與升降,這里簡單地講。除、授、拜、封、召等都表示授予官職,如李密《陳情表》中講到「拜臣郎中」「除臣洗馬」等;還有轉、調、徙、遷等都表示調動官職,如《張衡傳》中講張衡仕途「順帝初,再轉,復為太史令」;罷、免、黜、左遷主要表示免職或降級,如上文講到的「屈平既黜」等。
合縱連橫簡稱縱橫,戰國時期縱橫家所宣揚並推行的外交和軍事政策。蘇秦是當時著名的縱橫家,他曾經聯合「天下之士合縱相聚於趙而欲攻秦」(《戰國策·秦策》三),他游說六國諸侯,確定「合縱」政策,要六國聯合起來西向抗秦。秦在西方,齊、楚、燕、韓、趙、魏在東方,六國土地南北相連,故稱合縱。與合縱政策針鋒相對的是連橫。連橫是強秦為了避免六國真正團結起來,自己孤立無援,就派張儀游說各國幫助秦國攻打其他弱國。後來的成語「縱橫捭闔」就是由此而生。
不管是顯性的傳統文化還是隱性的傳統文化,我們都應該認真對待,努力讓傳統文化滲透、滋潤我們的年輕一代。
不忘滲透傳統文化的第二戰場——作業。我們一定不能忘記,作業是我們滲透傳統文化的第二戰場。作業大致可分為平時作業和假期作業。平時作業除了考慮復習、鞏固所學知識之外,還可以借勢滲透傳統文化。在布置平時作業時,大致可以有以下幾種情況:
1、古詩文的熟讀與背誦。古詩文本身就是傳統文化,或者是其載體,熟讀或者背誦的過程就是傳統文化滲透的過程。
2、作文的布置與寫作。學生在寫作文時,多多少少會引用古代名人的事跡或其詩句,而這也是一種傳統文化的滲透。
3、成語的日常積累。我們整日講高考題型,說成語是一種必考題型,想辦法幫助學生學習和積累,但請不要忘記,成語有很大一部分是從古代相承沿用下來的,在用詞方面往往不同於現代漢語,它代表了一個故事或者典故。如「完璧歸趙」出於《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破釜沉舟」出於《史記·項羽本紀》,「草木皆兵」出於《晉書·苻堅載記》。可見,成語不僅是傳統文化的一種形式,同時還是傳統文化的一個載體。
除了平時作業,還有假期作業。我們布置假期作業時,已經並且還將如此進行下去,即讓學生在假期中讀一本古代名著(如《三國演義》),看一部高質量的古裝電視劇,抑或讓學生體會春節的習俗,看一看掛滿街頭的燈籠,抄錄並仿寫幾幅對聯等等,相信傳統文化不知不覺中浸入學生的頭腦和思想意識當中。
第四,不忘滲透傳統文化的主要使者——教師本人。其實,以上幾個方面的工作,還需依靠教師的推進和落實。教師就是要向學生傳遞人類科學文化知識和技能,發展學生的體質,對學生進行思想道德教育,培養學生高尚的審美情趣,把受教育者培養成社會需要的人才的專業人員。要滲透傳統文化,語文教師當仁不讓。而要做好這個艱巨的工作,首先需要高度的責任感。沒有責任感,為教書而教書,或是為高考而教書,語文教師就成了一個狹隘的工具;有了責任感,語文教師才能勇於貫徹傳統文化的精神,把傳統文化發揚光大。其次,需要自身素質的提高。俗語說,要想教給學生一杯水,自己必須擁有一桶水。要想向學生滲透傳統文化,我們語文教師的自身文化素養必須達到一定的高度。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我們知道,在語文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是一個艱巨而又光榮的任務,我們全體語文教師也有幸承擔了這樣一個任務,我們相信,在我們全體語文教師的共同努力下,傳統文化將在美麗的校園里,廣大的學生中,發出新芽,抽出新綠,開出新花,結下新果!
Ⅷ 如何在語文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腳注
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做:
一、從詩歌中激發學生的愛國之情。
二、在文言文體會中國傳統文化。
三、利用閱讀課及課外時間,閱讀經典。中華傳統文化的弘揚需要每一位語文教師的努力,需要每個學生的努力,更需要每一個中國人的關注和努力,使學生熱愛祖國文戶的感情充盈胸中,良好的人文素質也在祖國文化熏陶下形成。
Ⅸ 如何在語文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
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它以各種不同的形式深植於每一名中國人的血液里,涵養著中國人的精神世界。而在各種文學作品中,體現中國傳統文化的文章更是比比皆是,有很多古典文章通篇都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寫照。在中國人民進入新世紀、步入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今天,中國傳統文化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與價值。那麼,在高中語文教學中,應該如何滲透我國的傳統文化呢?
一、在發掘教材資源中滲透傳統文化
能夠入選到語文教材中的文章都是經過嚴格把關、認真篩選的,每一篇選文都是經典中的經典,都蘊含著豐富的教育信息與文化信息。作為高中語文教師,一定要把課本中的文本當作寶藏,要深入發掘、為我所用。特別是語文教材中的古文,更是蘊含著傳統文化的精華,教師有責任、有義務把這些寶貴的財富開發出來,變成閃耀著中華傳統文化之光的明珠,讓學生熱愛傳統文化、理解傳統文化、傳播傳統文化。例如,荀子的名篇《勸學》既對學生有著極高的教育價值,又蘊含豐富的傳統文化信息,教師就可以先從大家耳熟能詳的「青出於藍而勝於藍」這句話切入,在《勸學》中有「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由此句話化用,得到「青出於藍而勝於藍」。學生熟悉的話語很容易會激起他們的興趣,一旦學生進入了學習情境,就會發現這篇選文的優美,這篇文章的修辭方法運用的十分精妙,既有形象的描述,又有嚴謹的論述,既體現了思辨的力量,又富於動感,讓人真切的感受到了傳統文學、傳統文化的無窮魅力。
二、在聯系歷史背景中滲透傳統文化
文史不分家,很多古典文學作品其實反應的就是那個時代的歷史、那個時代的文化與風土人情。任何人都逃脫不了特定的歷史時代的局限,文章的作者也不例外,其思想情感也必然是那個時代的社會環境、人文環境的寫照。從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入手,可以實現傳統文化滲透這個目標,這就要先讓學生了解作品的歷史背景。例如,辛棄疾的《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這個作品,南宋王朝偏安一隅、毫無鬥志,辛棄疾當時已經六十多了,他對於國土的被侵犯無比悲痛,卻又報國無門,只好訴諸於文學作品,通過對孫權、劉裕等英雄的追憶,表達自己報效祖國的志向。聽到當時的官員想要北伐的時候,辛棄疾認為他們太過草率,又開始憂心忡忡。在作品中,辛棄疾的這些思想情感得到了充分的展現。經過教師的引導,學生了解到這些後,可以深入理解這篇詞的本質。特別是最後一句「廉頗老矣,尚能飯否?」對詞作者那種報國無門憤慨表現得淋漓盡致。
三、在組織參與傳統節日中滲透傳統文化
中國是少數幾個有著文化連續性的國家,我國的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其中,傳統節日就是這種淵源流長的傳統文化的明證,也是其重要的承載形式。很多傳統節日表達著遠古的情思,寄託著人們的美好願望,其根深植於我國傳統文化的沃土中。語文教師可以藉助於傳統節日滲透傳統文化,在節日中,營造濃濃的文化氛圍,讓學生領略傳統文化的魅力,體驗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強民族自豪感與自信心,形成愛國主義情操。例如,在端午節,可以結合當地的諸如「賽龍舟」等活動,組織「紀念屈原」的主題活動,通過組織學生朗誦屈原的《離騷》,讓學生感受到屈原那強烈的愛國之情,同時引導學生體會「騷體」這種詩歌題材特有的浪漫主義情懷。在清明節,可以組織到烈士陵園進行掃墓的活動,在活動中滲透烈士們的英雄事跡,讓學生產生仰慕之情。還可以給學生講解一些與清明節有關的歷史人物,告訴學生,清明節的由來是因為一個人,這個人叫做介子推,他是春秋時代的名臣,為了紀念他才產生了這個節日。曹操為了讓他治下的百姓的身體健康,推行過一個法令叫做《明罰令》,這個法令規定,清明節不能吃寒食。這樣,巧妙地利用好這些節日,就可以讓學生了解到我國的傳統文化,體驗到我國古代先賢的人文精神與思想。
向學生滲透、傳播我國傳統文化是語文教學義不容辭的重要職責,作為語文教師,只有吃透語文教材,努力提高自身的教學水平,採取必要的策略,才能很好地履行這一職責,讓中華傳統文化之花在語文課堂開花結果
Ⅹ 如何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小學語文教學
文化是一個民族的靈魂,對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也是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應有之義。現行的小學語文教材來看,其中也包含了大量的優秀傳統文化內容,語文教師應當具備傳統文化的滲透意識,在潛移默化中幫助學生更好地認識與理解傳統文化,這也是當前小學語文教學的關鍵所在。
一、加強認識,提高教師自身文化素養
不少語文教師在平時的教學中還缺乏傳統文化滲透教學的自覺意識,由此要更好地開展小學語文傳統文化滲透教學,語文教師首先應當具備傳統文化的滲透意識,能主動在教學中滲透優秀傳統文化,這是開展傳統文化滲透教學的前提所在。
學校可以多開展這方面的宣傳學習,可以讓語文教師認識到傳統文化滲透教育的重要性,從而主動在語文教學中開展這方面的滲透教育。
二、課內多種方式實施優秀傳統文化教育
1、創設教學情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小學生年齡還比較小,特別是小學低段的學生,他們剛剛入學,有強烈的好奇心,但注意力很容易分散,由此教師需要在教學中營造情境,以吸引他們的注意力。
2、開展合作探究,挖掘傳統文化要素
小組合作學習是課堂教學中常用的一種教學方法,也比較適合於小學語文的教學,語文教師在開展傳統文化滲透教育時,也可以嘗試開展小組合作探究的教學,讓學生以小組合作的方式去學習與探究,從中更好地理解與認識中國優秀傳統文化。
三、課外多種途徑並施優秀傳統文化教育
1、鼓勵課外傳統文化閱讀,營造傳統文化氛圍
2、開展豐富多彩活動,滲透傳統文化要素
為讓傳統文化的滲透教育更有效,除平時的課堂中所進行的文本教學之外,語文教師還可以開展一些豐富多彩的傳統文化實踐活動。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小學語文教學的要點:
1、要教會學生讀准字音。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經典中有許多的生僻字,學生可以通過查字典、拼拼音等形式讀准字音。
2、是要識別一定數量的文字。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經典中,有許多古今不同義的字詞,了解它的古今意思,能更好的理解古文。
3、是掌握一定的詞彙量,如諺語、俗語及成語等。這些有助於我們更好地深入研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經典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