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語言文字 > 語文教學中如何使用比較閱讀

語文教學中如何使用比較閱讀

發布時間:2023-02-26 18:50:18

小學語文教學中怎樣進行對比閱讀

(三)是解決瓶頸問題的有效途徑
在多年的一線教學及教研工作中,我們發現:教材理解得不準確、不到位、不全面,以及閱讀教學高耗低效,是阻礙小學語文教學發展的兩大瓶頸。
教師缺乏對教材的整體把握,只見樹木不見森林,缺乏對本年級、本冊、本單元教材的知識、方法的橫向與縱向的梳理、比較、綜合,不能站在一定的高度去審視教材,不能在更深的層次上去把握教材內容與形式上的特點,不能把零碎的知識整合起來、把握知識的內部體系,使得對教材的理解總是不夠到位,總是欠缺了火候。理解教材的方法很多,我們以為:樹立「比較」的意識,經常用「比較」的眼光去看我們的教材,隨時進行比較閱讀,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方法,更是捷徑。
閱讀教學的高耗低效,導致學生閱讀能力的嚴重缺失,除了教師教學方法的簡單枯燥,還源於學生閱讀中思維的局限性和語感比較弱。一般而言,學生的閱讀過程可劃分為四個層面,分別為「文字性閱讀」「解釋性閱讀」「批判性閱讀」「創造性閱讀」,國際上比較重視後兩種閱讀,但我們的小學語文課堂提供給學生的往往是前兩種閱讀途徑。而比較閱讀不屬於「文字性閱讀」「解釋性閱讀」范疇,而是一種思考性閱讀,具有批判性閱讀、創造性閱讀的性質,這正是目前學生所缺失的閱讀方式。改變學生的閱讀方式,可以說是提高閱讀教學實效性的一個嶄新途徑。
二、課堂教學
(一)基本內容
課堂上,字、詞、句、段、標點的比較是大家常見的、也是最基本的比較閱讀的內容。
1.字詞的比較
從字、詞入手進行比較,一般通過增、刪、改、換、調等方式,使學生體會不同字詞表達的不同意思、不同情感、不同效果,從而准確理解內容、情感,積累語言,培養語感,提高閱讀、欣賞能力。
對於學生容易混淆的形近字、同音字,將它們放在一起觀察、比較、辨析,比三令五申、反復強調的效果要好。例如「本」「末」「未」這三字,僅僅從字形上引導學生區分,學生在書寫、運用時仍舊會出錯,若從「形義結合」的角度進行講解,進而使學生真正明白它的含義,從而就能有效地避免問題。
本——木字下面加一橫。「木」表示樹木,「本」表示樹木最下面的部分即樹根、主幹。
樹根、主幹就是一樹之本。
未——「木」字上加一小橫。表示樹木剛剛長出小芽,還沒長大,是「沒」「不」的意思。
末——「木」字上加一長橫。本意是樹梢,樹的尾梢、末梢。
引申義表示:東西的盡頭〈末梢,秋毫之末〉。
通過比較的方法辨析形近字、同音字,尊重了漢字「形義結合」的突出特點,加深或強化了漢字的音形義,尤其是形與義,大大減少或避免了學生書寫錯別字的問題。
例如,在學習《松鼠》一課中描寫松鼠活動特點的內容時,教師引導學生比較著閱讀下面兩句話:
「只要有人觸動一下樹干,他們就躲在樹枝底下,或連蹦帶跳地逃到別的樹上去。」
「只要有人搖動一下樹干,他們就躲在樹枝底下,或連蹦帶跳地逃到別的樹上去。」
學生通過對「觸動」和「搖動」的比較,很容易就體會到了松鼠的機靈、用詞的准確。
2.標點的比較
標點符號是無聲的語言,看似簡單的符號,卻具有豐富的內涵。不同的標點,往往會產生不同的語義效果。在課堂教學中,以「比較」的眼光關注標點符號,抓住那些對表現文章中心,表達作者情感具有重要作用的標點,引導學生比較、揣摩,體會語言的節奏感和暢達感,從而增強學生的語感,逐步加深學生的情感體驗。
例如,在第12冊《蜀僧》的教學中,我們這樣引導學生感受標點的妙處:
「子何恃而往?」與「子何恃而往!」——請讀出不同的語氣,並說明理由。
通過朗讀理解,學生明白了:同一個句子,因標點的不同,竟然就能表達或疑問或嘲笑或諷刺這樣完全不同的意思。
課文學完後,教師把一份資料發給了學生,資料記載的是一個傳說:
有一次,乾隆皇帝讓紀曉嵐在摺扇上題字,他就寫了王之渙的《涼州詞》——「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可是這位才子一不小心,把第一句的「間」漏寫了。乾隆皇帝發現了,不說什麼,只叫他把寫的念一念。紀曉嵐接過來一看,明白了,但他很聰明,不慌不忙地讀成了一首詞:
「黃河遠上,白雲一片,孤城萬仞山。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學生讀後均驚嘆不已。
接著,在《珍珠鳥》的學習中,我們又進行了如下教學:
下面兩個句子,請你多讀幾遍,看看有何感受?
「更小喲,雛兒!正是這個小傢伙!」(原文)
「更小喲,雛兒。正是這個小傢伙。」(改後)
短暫的沉寂之後,學生紛紛舉手:(原文)(1)說明作者很喜歡雛兒;(2)感情強烈得多;(3)有驚奇的意思;(4)是驚喜、恍然大悟;更有學生總結道:標點雖小作用大!
3.句的比較
細讀文本,你會發現很多文章的動人魅力大多隱藏在句子、細節裡面,它們往往是文章的點睛之筆、感人之處。找到它們並在課堂上善加利用,可以幫助學生深入把握文章的內涵,品味表達的妙趣,培養語感,提升欣賞鑒別能力。
例1,《鼎湖山聽泉》中有這樣的句子:「安詳厚重的鍾聲和歡快活潑的泉聲,在雨後寧靜的暮色中,匯成一片美妙的音響。」
教學中我們引入了原文:「安詳厚重的鍾聲和歡快活潑的泉聲,……在雨後寧靜的暮色中,相互應答著,像是老人扶杖立於門前,召喚著嬉戲忘返的孩子。」
老師問:「你更喜歡哪一句?」學生有的喜歡課文的句子,因為簡潔,還能引起想像;有的喜歡原文,因為描寫細膩生動,畫面感強,讓人彷彿看到那個情景。
此處的比較,除訓練學生的語感外,最突出的作用,用學生的話來說,就是:「老師常說『生動形象』,這回我可算知道什麼叫『形象』了。」「平時我挺羨慕別人作文寫得特別具體,現在我覺得,『簡單』也挺好的。」
例2,《木笛》一課,文中有這樣兩處細節描寫:
①朱丹輕輕走進屋,小心地從絨套中取出木笛。
②朱丹佇立雪中,小心地從絨套中取出木笛吹奏起來。
課堂上,我們這樣引導學生進行比較閱讀:自己比較著讀讀兩個句子,看看有什麼發現?
想一想,作者為什麼要重復寫到這個細節呢?
生1:作者前後兩次強調這個細節,我認為是獨具匠心的。朱丹如此小心地對待木笛,是因為木笛在朱丹的眼裡,不是一段普通的木頭,而是一件聖物,是他的理想,是比生命還要重要的東西。
生2:行動是心理的外在表現。「小心」一詞生動地表現了朱丹對木笛的熱愛,對音樂的熱愛。
生3:在考場上,他卻為了悼念南京大屠殺遇難者,毅然放棄了夢寐以求的終試,從中我們更感受到了朱丹濃濃的愛國之情。
關注到文本中這樣的細節,無疑可准確把握人物特點,使課堂魅力無窮。
4.段落的比較
段落的比較材料很多時候是「藏在深山人不識」,需要教師細心去尋找。而一旦實施,則可以幫助學生對文章的描寫手段、組材方式、表達效果等獲取深刻認識,從而實現知識及思維方法、成果的遷移、運用,提高其理解、欣賞評價、習作能力,使思維發展進入一個全新的境界。
例1,四年級的《神秘的死海》一課,一位老師在課尾引導學生關注到書下註解:「……選入課文時有改動。」並設置懸念:改了哪?為什麼改?之後,出示原文,引導學生與課文做比較,發現原文中寫傳說的第3自然段選作課文時調到了第1自然段,進而引導學生體會課文開頭引人入勝的特點,滲透科普類說明文的開頭如何吸引讀者,從而為本單元的綜合實踐活動介紹「奇妙的鹽」打下了較好基礎。
例2,京版第12冊選編了蘇叔陽的《理想的風箏》一文,無獨有偶,人教版第教材也選編了此文。兩個版本較明顯的一處不同是結尾。
人教版教材的結尾是:「已經近三十年沒有見到劉老師了,倘使他還健在,一定是退休了。我曾見過一位失去了一條腿的長者,年復一年地躺在床上,失去了活動的自由。我相信我的劉老師不會這樣,他一定依舊仰仗那功德無量的圓木棍,在地上奔走、跳躍、旋轉,永遠展示生命的頑強和對生活的愛與追求。」
北京版課文的結尾是:「已經近三十年沒見到他了。然而他永遠在我的記憶里行走,微笑。他用那雙寫了無數個粉筆字的手,放起一架又一架理想的風箏。那些風箏將陪伴著我的心,永遠在祖國的藍天上翱翔。」
京版結尾,深刻雋永、耐人尋味,但有可意會不可言傳的味道,學生在閱讀理解時卻有難度:究竟「是什麼」陪伴著我的心?為什麼是「理想的」風箏?(課後作業有要求)
當教師把這兩處不同展示給學生後,不僅難題迎刃而解,原來是「劉老師生命的頑強和對生活的愛與追求」在陪伴著「我」的心,在影響、感染著他的每一個學生,使他的學生在困難面前也能如此樂觀、積極向上。
接著,我們引導學生對兩個版本不同的結尾進行賞析、評價:「你更喜歡哪個結尾,為什麼?」學生先是沉默、沉思,然後興趣盎然,熱烈討論,各抒己見。
孩子們見解雖不見得多麼高明,但兩處文字孰優孰劣本來就不是比較的目的,「學生能夠獨立思考,不步人後塵,不人雲亦雲,認識事物有自己特定的感受、獨有的見解」才是我們的目的所在。

⑵ 如何專業的使用語文教科書

一、對教材進行有效的重組

有效的重組教材,就是教師根據教學的實際需要,靈活地把教材中或教材之外的有一定聯系的文本組織起來有效使用的方法。這種方法,有利於開展比較性閱讀、探究性閱讀、合作性學習等學習活動,有利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思維能力,有利於促使學生加強記憶和深入思考,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這為教師教學的有效提供了廣闊的空間,教師可以根據自己的個性特長和學生的發展實際,突破現行教材以單元編排的局限,對教材進行重新整合,以求得更好的教學實效。(1)以主旨相似作為重組依據。從思想文化內涵上的交叉點和聯系點出發,在語文教材中為課文文本找出其他的類似文本,進行比較閱讀。可以按主題整合,並進行有價值的分類。這樣的整合使原本散亂的單篇教學呈現出了新的格局,在一個較小的平台上解決了語文教學零敲碎打的弊病,為初中語文學習呈現的嶄新格局。(2)以題材相似作為重組依據。人教版語文八年級下冊岑參的《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可以整合同冊書「課外古詩詞誦讀」中王維的《渭城曲》、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都是送別詩。(3)以體裁相似作為重組依據。人教版語文八年級下冊,已經將《小石潭記》《岳陽樓記》《醉翁亭記》和《滿井游記》編為第六單元,還可與《桃花源記》(人教版語文八年級上冊)《核舟記》(人教版語文八年級上冊)等文章進行比較,進一步了解「記」是古代一種常見文體,可寫景可記事,還可說明和議論。(4)以作者作為重組依據。一個作家的風格自有其穩定的一面,但作家在成長及作品產生過程中都必然要受到社會環境的影響,從而打上時代的烙印。因而對同一作家的作品進行比較會使學生領悟到知人論世的重要性,以培養其正確的思維方式。

二、對教材進行有效的整合

整合教材是指在有效的使用語文教材的實踐活動中,以學生的生活經驗為依據,把教科書這本小書與生活這本大書融為一體,將語文學科與其他學科建立有機的聯系,使語文課程更加豐富多彩。這就要求教師必須增強開發課程資源的意識,增強課程資源整合的能力。首先,要關注語文學科與其他學科的聯系。語文是一門包容性很強的學科。在語文教學活動中若能因勢利導,那麼語文課堂將會充滿活力和魅力。正如陳鍾梁先生所說:「語文教學需要『雜交』,教學也是一種生態,遠親繁殖有利於培育良種。」只要教師用心而且有一定能力,學科間的溝通融合就會變成語文課堂教學的現實。其次,語文學科要與生活相聯系。語文教師必須樹立大語文的觀念。溝通課堂內外,聯系教材與生活。家庭生活、校園生活、社會生活均是語文課程的重要資源。這樣,才能使語文課堂充滿生活氣息和時代氣息,才能激活學生記憶倉庫中的素材,才能增強學生生活體驗對語文學習的推動作用。如《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就可與校園生活聯系;而《背影》《我與地壇》等就可與家庭生活對接;而《唐睢不辱使命》等則可以與社會生活呼應。在進行教材與生活聯系的過程中,教師必須努力突破狹義課程教學的局限性。

三、對教材進行適當的延伸

(一)利用背景資料豐富教材資源

老師的每一堂課都是創造,不能局限於教材提供的那些信息,很多時候我們需要給學生提供或讓學生去查找、搜集相關材料的機會。利用背景資料可以激發學習情緒,渲染課堂情緒,加深學生對文本的理解。例如:在教學《奇妙的克隆》一文時,為了幫助學生理解「克隆」,可以在課前布置學生查找有關「克隆」的資料。在課上讓學生展示相關資料,加深對克隆知識的了解。使學生對當代最新科技成果——克隆有所了解。這既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也培養了學生搜集信息、篩選信息的能力,無形中還培養了學生熱愛科學的精神。

(二)根據教學目標挖掘教材資源

教學目標是一切教學過程的出發點,又是教學過程的歸宿,拓展延伸教材必須立足於教材本身的開放性,以教學目標為重要保證,一切圍繞目標教學。以教材為活動框架,搭建學生合作探究的平台。例如:八年級下冊課文《端午的鴨蛋》《吆喝》《春酒》都藉助「美味」傳遞出了豐厚的飲食文化,而且單元的綜合性學習是「到民間采風去」。因此,可以通過這些教材帶領學生去探究本民族、本地區的精神內涵,搞一次《舌尖上的重慶》綜合實踐活動。這樣的語文活動,貼近學生的生活,學生樂於參加,充分調動學生的聽說讀寫思,挖掘潛能,培養綜合能力,對學生的影響極大。

⑶ 淺談比較法在語文教學中的運用

摘要 培養學生思維能力是語文教學的重要任務,也是提高學生語文總體水平的關鍵。「比較」,作為一 種教學手段,確為發展思維、培養能力不可缺少之方法。運用得當,比較可以激發學生興趣,充分調動學生的 學習積極性,促使其積極開動腦筋,去比較、分析、綜合,從而去開拓新的思維空間,去獲取新的知識。

關鍵詞 語文 比較法教學 思維

比較,是思維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人們認識事物往往始於比較。昆侖、岱宗同為名山,昆侖雄奇而岱宗 俊秀;華山、青城均為奇岳,但華山險,而青城幽。《西廂記》為王實甫所作,《牡丹亭》出於湯顯祖之手, 比較而知異曲同工,共為絕唱。即便是論證、演繹、運算,也離不開比較方法的運用。通過比較可以鑒別異同 ,從而找出事物間的聯系。俄國大教育家烏申斯基說過:「比較是一切思維與理解的基礎,我們正是通過比較 來了解世界上一切的。如果我們面前出現某種新東西,我們既不能拿它去同什麼東西比較,又不能對他同什麼 區別開來,……那麼,我們就不能對他形成一種思想,也不能說出一句話來。」人們正是在實踐中通過各種認 識活動尤其是思維活動,在頭腦中不僅保留著對當前可感知的事物的辨認,而且仍保持著過去曾感知過的事物 印象,並推想將來可能發生的變化,則感覺、知覺、觀察、注意、記憶、思維、想像等一切心理活動總是離不 開「比較」與「鑒別」——比較是開拓學生思維的重要手段。所以比較法的運用,在語文教學中具有十分重要 的意義。

運用比較可以使學生大大加深對人物形象的把握,從而更加明確其意義。

如同樣是描寫中國婦女的作品,魯迅筆下的祥林嫂,是一個被政權、神權、夫權、族權四大繩索下的犧牲 品形象;葉聖陶《夜》中的老婦人,則是一個經歷了由悲痛到憤怒、迷惘到覺醒、膽怯至勇敢的過程,終於成 為一個主動承擔撫養革命後代重任的勇敢反抗者;而孫犁筆下的水生嫂(《荷花澱》)是一個勤勞純朴、真摯 多情、機智勇敢、奮發向上的農村勞動婦女形象。——通過這樣的比較,可以看出中國勞動婦女的命運是怎樣 與革命的形勢、國家的命運息息相關的。

再如同屬批判現實主義作家筆下的人物,巴爾扎克《歐也妮·葛朗台》中的老葛朗台和里戈理《死魂靈》 中的潑溜希金,雖有其共同性:愛財如命、貪婪、吝嗇。但卻又各具特色:一個是兇狠、虛偽、狡詐,十九世 紀資產階級上升時期暴發戶的典型形象;一個是無恥的吝嗇鬼,驚人的浪費者,迂腐透項的怪物——十九世紀 俄國沒落時期的地主階級的典型形象。

又如《孔乙己》中的孔乙己和《范進中舉》中的范進,兩人都是備受封建文化、封建科舉制度毒害、腐蝕 的知識分子,孔乙己不善經營,好吃懶做、酸氣十足,迂腐可笑,一生窮途潦倒,始終沒能爬上去,但還有值 得同情的一面;而范進的遭遇不會使人同情,只能引起人們的嘲笑和唾棄。

魯迅筆下的閏土、祥林嫂、阿Q、華老栓雖然身份不同,遭遇不一,性格各異。但卻有驚人的共同點:都是 愚昧、落後、麻木,都被壓在社會最低層,受盡壓榨,最終一個個被舊社會吞噬。通過比較分析,能使學生加 深理解作者塑造這些人物的良苦用心:為的是喚醒民眾,以期對吃人的舊制度引起「療救的注意」。

運用比較有助於學生對文章「作法」的理解,從而使學生明確「怎樣寫」和「為什麼這樣寫」。

例如可以對《芙蕖》和《愛蓮說》作多層次多角度的比較,兩篇都是寫蓮,行文都很簡朴,都是文言文。 不同之點是:首先表現角度不同。《芙蕖》重在寫「形」,《愛蓮說》卻重在寫「神」,李漁寫荷花從「荷錢 出水」、「菡萏成花」、「蓬中結實」寫到敗葉零落。尤詳列荷花的許多好處:花葉之形可悅目怡情,花葉之 香可驅署生涼,荷藕荷籽可芬齒爽口,荷葉經年可以「裹物」,全文多為客觀的敘述,愛荷之情洋溢字里行間 ,他愛的是荷的實用價值。周敦頤寫蓮是從蓮的內涵著眼的。蓮「出污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看似寫其形 ,實則寫其神,顯其品格和精神。其次是表現手法不同,周敦頤作為哲學家,採用的是「說」這種文體,借蓮 以發高論,托物寄情,表現一種內在的品格;李漁寫的是說明文,他要說明的是荷的花、葉、根、實帶給人的 實際好處,注重的.是蓮的外在形態和實用價值。通過上述比較,可讓學生體味到:同是一物,從不同的角度去 看,可以發現不同的意義,表現不同的旨意和情趣。真正領略「橫看成嶺側成峰」的哲理。

如分析《松樹的風格》一文寫作特點時,可與陳毅詩句「大雪壓青松,青松挺且直。欲知松高潔,待到雪 化時」作比較。兩者皆托物寄情,但在立意的角度上有所不同,《松樹的風格》由松樹的特點聯想到共產主義 風格,從而贊美具有共產主義風格的人;陳毅詩主要贊美松樹的正直高潔,以松喻人。如此進行比較就可讓學 生領會,同一題材,可寫出不同的文章,有利於開拓學生的多向思維。

另外,選進教材中的文章大都文質兼美。但是愈是好文章便愈是順情合理,天衣無縫,不露任何刀痕斧跡 。對此,學生反而不大容易領略其中妙處,怎樣啟發學生從那看似平淡之中體味到「妙在其中」呢?比較就能 收到很好的效果。如教材《土地》一文中就有這樣一道思考題:如果把下列各句中劃線的動詞改成括弧中的動 詞好不好?為什麼?「一個農民捧起(拿起)一把泥土,仔細端祥,想鑒定(決定)適宜於種植什麼穀物和蔬 菜」,「捧起」顯得鄭重、珍惜,「拿起」就顯得比較隨便了,缺乏老農對土地的那種真摯、那份情感;「鑒 定」意味著仔細鑒別、辨析而後決定,顯得十分慎重,而「決定」就表達不了那種深意。通過這樣的比較和思 考,大大有利於培養學生詞語的選擇和運用能力。

再如在教《井岡翠竹》一文中可進行這樣的比較:「這些青翠的竹子,沿著細長的滑道,穿雲鑽霧,呼嘯 而來。它們滑下溪水,轉入大河,流入贛江,擠上火車,走上迢迢的征途。」問「如果把這段話里的『穿雲鑽 霧』改為『騰雲駕霧』,『擠上』改為『乘上』怎麼樣呢?這樣就可讓學生從反復推敲比較中體會到課文的精 妙:毛竹從高聳入雲的山頭上滑下來,其速之迅,其勢之猛,只有用「穿」「鑽」方能確切表達,而決不可能 有「騰雲駕霧」這樣悠哉悠哉。而「擠上」這個動詞則運用擬人手法生動地表達了毛竹也希望為社會主義建設 建功立業的急迫心情。

運用比較有助於學生加深對主題的理解,從而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刻意求新能力。

在教魯迅的小說《故鄉》時,不妨啟發學生去比較閏土的外貌變化,看看少年閏土是怎樣一個可愛的形象 ,而中年閏土外貌發生了哪些變化?通過比較,使學生深深懂得閏土的外貌變化正深刻地表現了他的生活和思 想感情的變化,深刻地反映了舊中國農民的悲慘命運和不幸遭遇,從而加深了學生對文章主題的理解。

語文教師應具備的審美能力,主要包括審美感知能力、審美鑒賞能力和審美創造能力。本文擬從這三個方面來探討一下語文教師審美能力與語文教學的密切關系。

人對事物的認識是從感知開始的,審美也必然從感知開始。審美感知力要求主體對美的諸因素能直接把握和領悟。語文教師缺乏審美感知力,就會成為語文教學的門外漢。

語文教師的審美感知力表現在善於從語言文字入手,既能零散地感知審美對象,不輕易放過一字一語,又能從整體上去把握,透過語言所描繪的形象去作深層的理解。只有這樣,才能進入美的領域,領略美的意蘊。感知力還要講究快而深,將審美內容盡快傳遞到大腦,促進主客體的和諧。雖然對美的感知側重於感性直觀,但它也是一種社會意識活動,積淀著一定理性思考的因素。因此,審美感知力包含有選擇力,這對教學程序、教學內容、教學方法的安排都具有指導性。

語文教學的審美感知力既要求對色彩、音韻、節奏、結構等形式因素有敏銳感知,更要求以豐富的想像力,把那些靜止的文字,轉變為鮮明可感的形象,因為「美只能在形象中出現」(黑格爾),而語文教師的這些審美感知力不只是為了自身的審美愉悅,而是為了引導學生去感知課文中的美。語文課文大都是藝術精品,儲藏有豐富多彩、千姿百態的美:有感情激越的詩歌,有文辭優美的散文,有條分縷析的說明文,有邏輯嚴密的議論文,其中不乏偏重於形式的自然美,偏重於內容的生活美,講究形式與內容統一的藝術美。如果語文教師缺少對審美對象的感知力,就感知不到作者的創造之美,美文就只剩下了乾巴巴的無生命的文字,那怎能讓學生感知到美呢?

有了審美感知力,「一個人的心靈就能在不知不覺中接受各種美的觀念,並且最後接受同美觀念相聯系的道德觀念。」(盧梭語)語文教學強調文與道美的統一,語文教師的審美感知力有助於語文教學運用漢語這種具有豐富的美的資源的語種,展開優美的抒情和滔滔的雄辯,展示生動的審美場景,使美質像春風細雨般滲入學生心田,讓學生體驗美,培養高尚的道德情操。無論是識字教學、閱讀教學,還是作文教學,只有語文教師具備了較強的審美感知力,才能抓住形象性、情景性等引導和培養學生感知形體、結構、意境的美,並感知和捕捉生活的美。

審美感知力需要生活底蘊,語文教師應不斷積累生活,豐富自己的閱歷,拓寬自己的視野,才能左右逢源,從多方面深刻地感知美,能夠認識文字形象美,感悟語言音樂美,品味詞語意蘊美,領會句式變化美,把握整體風格美,從而把語文課教「活」、教「實」、教「美」,讓學生在對美的感知中獲得高品位的陶冶,使師生的情感交流自然默契。

羅丹說過,對於我們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語文是一座百花盛開的園地,這里處處有美,萬紫千紅,美不勝收。語文教師只有具備了敏銳的審美感知力,才能在美的花園中領略到美,並帶領學生進入美的聖地,去感知千姿百態的美,使師生都體驗到審美的愉悅。

審美鑒賞力是比審美感知力更高層次的審美能力,語文教師必須具備這一能力。鑒賞力指對審美對象的欣賞評判能力,既包括對審美對象的美醜識別,也包括對審美對象的審美性質的深刻理解,還包括對審美對象的類型、形態的領悟。審美鑒賞力的形成,不僅要有扎實的美學知識作基礎,還須有一定的審美觀念、趣味、理想作為鑒賞標准。

現代語文教學對語文教師的審美鑒賞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即必須做到高屋建瓴,獨具慧眼。審美鑒賞力的構成需要豐富的情感,需要有準確的評判力,還需要有審丑能力。

美是連結情感的紐帶。列寧說:「沒有人的情感,就從來沒有,也不可能有人對真理的追求。」審美鑒賞是一種藝術認識活動,它始終伴隨著活生生的形象和內心的情感反應。贊可夫說:「審美情感是人特有的本性。」語文教師只有具備豐富的審美情感。才能看到文章中美的形象,感到美的力量,認識美的本質。

語文課文都帶有作者的審美情感傾向,體現著作者的審美理想。語文教師首先要根據作者的審美意識和審美指向,挖掘教材中的審美情感,使自己從作者崇高精神美和自身創造的價值美的享受中受到強烈的鼓舞。情是文之根,語文教師抓准了它,就可以轉變成學生之意,從而使他們品嘗到尋幽攬勝的樂趣。

語文教師情感應隨作者感情波動而波動,決不偏離開作品的感情基調。激昂時慷慨動情,使人共鳴;悲壯時義正辭嚴,令人動容;委婉處如春風化雨,潤物無聲。只有這樣,語文教學才能融美於心靈,啟開心扉,觸發情思,讓學生在欣賞中得到美的情感的熏陶和感染。另一方面,語文教師又必須有理性的穩定的審美情感,只有形成這樣穩定的情感,才能有效地控制好語文教學的情感節奏,使學生的審美情感趨向穩定,以形成自覺的道德行為。這種入乎其中又出乎其外的審美情感傾向,是語文教師審美鑒賞力已經達到較高水平的重要標志之一。

語文教師一旦具備了豐富的審美情感,不僅可以縮短與作品的距離,而且可與作者的美的情感溝通,正確把握作品的基調和節奏,並從初入到滲透再到共鳴,准確而有效地把它傳遞給學生,使學生產生不可言喻的美感,從而撥動學生的心弦,使之在「想像里滲透一種內在的欣喜和滿足」(愛迪生語)。

語文教師的審美評判力是其審美鑒賞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審美評判力是對審美對象的美醜、好壞、高低的分辨和評價能力,這樣的評判比科學認識的評判包含著更為復雜的心理因素。它需要建立於高尚健康的審美觀基礎之上,在方法上要對審美對象進行綜合分析、概括、比較,以准確地評判審美事實和審美價值的意義,分辨良莠。因此,語文教師只有具備了審美評判力,才能透過形象,透過表象,通過理性的審美評判,挖掘其本質。課文中有不少名篇佳作都具有作者獨特的藝術美感,語文教師應具備把作品放在它所描寫的廣闊的社會背景中去進行評判的能力,這樣才能抓住課文的顯著美學特徵。如對柳永的詞與蘇軾的詞進行比較評判,我們只有把准當時的時代脈搏和文學傾向,才能對婉約派詞人表現出的情思纏綿、清麗飄逸的陰柔之美和對豪放派詞人創造出的激昂慷慨、豪爽明快的陽剛之美有深刻的認識,並認識不同作家的風格和作品內容的進步性與歷史局限性。

⑷ 在語文教學中如何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

一、提高學生閱讀的興趣
新課程的基本理念中明確提出「努力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應拓寬語文學習和運用的領域,注重跨學科的學習,使學生在不同的內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滲透和整合中開闊視野,提高學習效率。」的大閱讀策略。現代心理學之父皮亞傑說過:「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賴於興趣。」興趣是學生學習最直接的動力。只要感興趣的事,他們就會不厭其煩地做。學生閱讀興趣有顯著年齡差異。不同年齡的學生的閱讀興趣與讀物性質有密切關系。一般來說,低年級學生對童話故事比較感興趣,中、高年級學生對童話的興趣隨著年齡的增長遞減,轉為對戰爭題材、英雄模範人物、驚險神秘之類的故事產生興趣,且隨年齡升高興趣遞增。學習成績優異的學生,喜歡讀一些文學和自然知識內容的文章,而學習成績差的學生則停留在低層次的童話故事和偵探內容方面的文章。
因此,教師要有目的有計劃地組織好課外閱讀,及時檢查閱讀效果,以保持學生閱讀興趣的穩定性和持久性。要堅持天天閱讀,一天也不停,固定時間,雷打不動;而且每天要有一定的閱讀目標,可按年級不同適當提出要求,可做知識卡片、寫讀書筆記等。教師要經常檢查,開展讀書交流活動,及時鼓勵,不要批評,要鼓勵、鼓勵、再鼓勵。
這樣,學生養成了良好的閱讀習慣,主動擴大閱讀面,拓寬視野,豐富知識,提高了自身的語文能力。學生由於感到閱讀卓有成效,意識到課外閱讀在他們學習中的推動作用,是他們自身的需要而不是教師的強求責難,從而逐漸增強求知慾,使閱讀技能得到發展。
二、指導選擇課外讀物
對於學生而言,好讀書只是開始,讀好書更至關重要。因此,教師應從以下三個方面給學生選擇課外讀物。
一是選擇符合社會需要的課外讀物。社會需要主要指反映社會主流價值觀的要求。從這個方面說,只要是進步的、健康的、有益身心的讀物都可以讓學生讀。如《三國演義》、《紅樓夢》等名著。
二是選擇符合學生自身閱讀興趣的課外讀物。孔子雲:「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有的學生喜歡《電腦愛好者》、有的喜歡《四書五經》、有的卻去看《中國法律和中國社會》。學生只有對讀物感興趣,才能主動去閱讀,積極去思考,才不會把讀書當作是一種苦事、一種負擔。
三是選擇符合學生閱讀能力的課外閱讀。低中年級學生適宜讀圖文並茂的短文,如童話、寓言、民間故事等,高年級學生知識面較廣,閱歷較豐富,可以閱讀一些游記、驚險和科幻小說甚至古典名著等。
兒童文學作家秦文君接觸中學生比較多,她的發言應該比較有權威性。她建議中學生們應該多看些常規性的書,比如《古文觀止》、魯迅的《吶喊》,她認為《三國演義》邏輯性好,比《紅樓夢》更值得中學生一看。泰戈爾的《飛鳥集》,科普書《十萬個為什麼》等都是對課堂知識性東西的有益補充。
「一本好書可以改變人的一生」,特別是學生,在他們跌跌撞撞邁向社會的第一步時,更需要一本好書把他們牽引走向成長的彼岸。我們應該引導學生選擇好入門之書。高爾基說:「讀書,這個我們習以為常的平凡過程,實際是人的心靈和上下古今一切民族的偉大智慧相結合的過程。」
三、指導學生掌握科學的、正確的閱讀方法
九年義務教育語文課本,增加了學生的自讀課文量,並且新編了自讀課本,這無疑是提高學生閱讀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的有效方法。課內學方法,課外求發展。課內是有限的,課外是無限的。學生課外閱讀既能鞏固和擴大課堂教學成果,又能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和寫作水平,所以在教學中,教師應有意識地注重課外閱讀和加強對學生課外閱讀的指導。那麼怎樣才能提高閱讀能力呢?關鍵要掌握有效的閱讀方法。
(一)朗讀、背誦法。朗誦是把准了文本情感的脈博,融人了自己的情感體驗,交流是情感的流動,是人性的共鳴。朗讀法就是化無聲的文字為有聲的語言,領會和理解文章內容的一種閱讀方法。聽一個人朗讀文章,往往可以看出他對文章的理解、領會的程度。讀得流暢、自然、有節奏、抑揚頓挫、富有感情,這說明他理解了文章的內容,而且領會了文章的語言特點,這樣他閱讀的收獲是多方面的;如果讀起來結結巴巴,停頓不當,語氣不對,這就很難說他對文章有了正確的理解。因此反復朗讀是理解文章的好方法。此外,我們還可以要求學生朗讀自己的作文,以便發現用詞不當、句式不對、語言不通、思路不清等毛病,並設法糾正。教師還要在語文課上注重培養學生的朗讀能力,並在指導課外閱讀中多多朗讀,增強語感,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背誦法是指定一些篇目去背誦,識記學習文章的內容和形式技巧的一種閱讀方法。如朱自清的《春》,就是一篇優秀的散文,要求學生背下來後,對於指導學生抓住景物特徵,運用多種修辭方法作文就大有好處。還可以在課本中劃出一些精彩的段落和句子背誦,特別是古代文學中的名句。背誦的過程中,要在理解的基礎上運用適合自己的方法去背誦。新語文大綱要求「背誦一定數量的名篇」,其附錄二要求背誦20篇古文,50首詩詞,這無疑是對學生現實而較高的閱讀能力的期望。我們語文教學中,要強調長時記憶,這是前人學習的有效方法,古人說的好:「讀書百遍,其義自現。」「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書讀的多了,熟了,就能增強語感,逐步理解文章內容,掌握知識的有關規律,對提高閱讀寫作能力,無疑大有裨益。
(二)評點法。閱讀時,隨時記下自己的體會、感受、意見、評價,劃出精彩片段、句子、詞語、修辭手法等,這就是我們通常用得很多的評點法。著名的文章評點家李贄、金聖嘆讀《三國演義》和《水滸》,就是用的這種方法。評點法的主要特點是:通過邊讀邊評,把讀、想、記緊密地結合在一起。這樣能把書讀活,能積累很豐富的知識。對學生來說評點法主要是學習別人文章的長處,但也要鼓勵他們敢於說出自己的不同意見。既包括對文章佳筆的玩味和欣賞,也包括對文章瑕疵的評批和看法。這種方法形式活潑,使用方便,學生閱讀時可以廣泛地使用,中學語文課本中有這樣的訓練,進行這種訓練可從簡單的記敘文開始,然後再閱讀說明文、議論文等,通過理解評點內容,著重掌握這些文體的特點和寫法。運用評點法學生的閱讀能力和寫作水平會很快提高。法國著名思想家布豐說:「讀書不作記號等於不讀。」我國教育家徐特立說:「不動筆墨不讀書。」這兩句話中的「作記號」、「動筆墨」,就是圈點批畫的意思,這就是指閱讀中的文字批註法。在這一閱讀方法上,偉大導師列寧、毛澤東為我們作出了榜樣。列寧是博覽群書的革命家,他讀書時非常喜歡在書頁空白處隨手寫下豐富多採的評論、注釋和心得體會。毛澤東同志多年來養成一種讀書習慣,就是手中無筆不讀書。他每讀一本書都要在重要的地方畫上各種符號,在北京豐澤圓的圖書室里,他圈點批畫過的書就有1萬3千餘冊。在閱讀時認真作符號、寫批註,可以促使自己在讀書時開動腦筋,記下某些感受,記錄某些思想火花,這是一種卓有成效的讀書方法。
(三)讀寫法。讀寫法就是選定自己喜愛的一篇或一段優美的文章,用心讀上幾遍,大致記住了,就開始默寫的一種閱讀方法,默寫時不記得原話的,用自己的話寫,寫完之後與原文對照,看看哪些地方不如原文,如果有層次、句式、用詞等方面的錯誤,要分析原因。然後再讀、再想,有意識地把注意力集中在上次默寫不如原文的地方。這樣閱讀,可以比較,加深理解,增強記憶,直接幫助寫作能力的提高。這比泛泛地讀,機械地背,收效要勝過幾倍。讀寫法也還可以在另外一種情況下採用。如背熟的文章或段落,過了一段時間,有些遺忘或生疏了。這時別去讀,而是先默寫一遍,然後再去對照復習原文,這樣印象就會格外深刻,對文章的要點就會掌握得既快又牢固。
(四)測讀法。測讀法就是讀書時把自己擺進去,站在作者的立場上,設身處地去想,邊讀邊推測、揣摩作者的構思、文章的主要內容及結構等的一種閱讀方法。如讀論說文,就推測中心論點將怎麼提出,可能會擺出什麼論據,將會怎樣逐層論述下去,最後將怎樣結束。讀小說就推測故事情節將怎樣發展,矛盾沖突將如何激化並獲得解決,人物的命運將會是怎樣的,開頭為什麼這樣寫,後邊可能怎樣寫。如果後邊的安排正如自己所料,則說明自己理解了作者的思路形成過程;如果後邊的安排出乎自己的意料就要好好想一想,作者為什麼這樣處理,而自己卻沒想到,他的安排好在什麼地方。如果作者的安排並不很好,也要想想這是什麼原因。這樣閱讀將會收到很好的效果。可以運用測讀法給小說、故事寫續集。在教學《孔乙己》時,讓學生給孔乙己寫個結局,學生結合實際體驗,給他設計了中舉的喜劇結局,在挫折後自謀生路的結局。
(五)抓住「文眼」精讀法。戲有戲眼,文有文眼。戲眼是一出戲里最精彩的場面,是一出戲中最吸引人的地方;文眼是文章的窗戶,正像眼睛是心靈的窗戶一樣,打開這扇窗戶就能窺見全課,帶起對文章的理解,更好地把握全文的中心。例如茅盾先生的名篇《風景談》中,「自然是偉大的,然而人類更偉大」便是它的文眼。在閱讀能力的培養中,就要善於引導學生把握統攝全篇的「文眼」,剖析「片言」與「眾辭」的依存關系,從而深刻領會文章的主旨和作者構思的匠心,從而在思想上受到啟迪,感情上受到陶冶,藝術上得到鑒賞。抓住「文眼」,舉綱張目,既是精講的主要用途,又是提高閱讀能力的有效方法。

閱讀全文

與語文教學中如何使用比較閱讀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38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403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49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41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83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07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298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700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386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22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54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83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698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968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46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36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49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22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85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