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語言文字 > 語文的語感從哪裡來

語文的語感從哪裡來

發布時間:2023-02-27 06:05:11

① 怎樣培養語文的語感能力

一、朗讀訓練培養語感
在現代語文教學中,朗讀不但在聽、說、讀、寫等言語活動中起關鍵作用,而且是語感最初形成的基本手段。
1.質疑理解,讓學生想讀。一般課堂閱讀教學結構中包括初讀、研讀、品讀、創讀四個環節,各節讀的功能主要體現在整體感知,了解文章的主要內容和把握文章給你的最初的感覺,並且讀通讀順,保證讀的時間,真正做到讓每一個學生「讀得字字響亮,不可誤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研讀環節主要是探究、思考、理解,養成深入閱讀的能力。創讀環節,指學生在有了對課文獨有的理解後,能通過自己的讀把自己理解、體會表達出來,這是培養語感和展示語感的不可缺少的一個環節,同時鼓勵學生在讀中能發表自己的獨立見解,展示自己創造性學習活動的成果。
2.傳授方法,教學生會讀。
(1)問題法。(2)勾畫、摘錄法。(3)「眼看心到」的默讀法。(4)筆記法。
總之,閱讀教學中朗讀的形式很多,有齊讀、輪流讀、指名讀、分角色讀、引讀等等。無論哪種朗讀都不僅是閱讀教學中的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更是幫助學生培養語感、理解課文內涵、從而達到教學目的的重要手段之一。而有效的讀的訓練,必須同思維活動緊密地結合起來,特別是同想像緊密地結合起來,才能誘發學生的語感。
3.恰當評價,促學生多讀。課堂上經常聽到學生在評價他人朗讀時總是非常機械單調的幾句:「有感情」、「讀出重音」等等,缺乏的是在聆聽他人朗讀後自我內心真實感受的正確抒發,或是在聽的過程中加深了對文章理解後的深一層次的表達,所以課堂朗讀導向意識非常重要。朗讀評價形式有師評、生評、師生互評、生生互評等,主要導向通過讀對課文內容的感知、理解、感悟、體會,導向個人頭腦中的「放電影」,即談談自己的眼前浮現了什麼。
總之,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要想體現學生自主的精神,要想讓學生最大限度地獲得知識,提高學生的能力,就必須強化朗讀訓練,把主動權交給學生。
二、說話訓練培養語感
1.營造良好氛圍,消除膽怯心理。民主、和諧的教學氛圍,是學生的積極主動性發揮的前提。當學生處於一種寬松的環境中,心情愉快,就能進入學習的最佳狀態,樂於思維,敢於表達。低年級學生多數膽子小,聲音輕,怕說錯話,怕老師批評,怕別人笑話,少數人雖能積極舉手,想說但又說不清。營造一個寬松、愉快的學習氛圍尤為重要。因此,教師首先必須消除兒童的膽怯心理,鼓勵其大膽說話,要把自己當作學生的朋友,態度和藹可親,說話熱情而富有童趣。
2.創設多種情境,激發說話興趣。興趣是主動學習的最好老師。根據低年級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易受情感因素影響的特點,教師要巧妙地創設各種情境,以調動學生學習知識的良好動機,藉助興趣的動力,促使學生積極參與,樂於參與。在教學工作中,我採取以下方式,這樣不僅鍛煉了口語能力,而且增強了奮發向上的競爭意識。
(1)表演引趣。
(2)比賽激趣。
3.多種形式結合,教給說話方法。
(1)看說結合。
(2)聽說結合。
(3)讀說結合。
(4)演說結合。
現行教材中的每一篇文學作品都是經過精心挑選和編排的,注意到知識的系統性和科學性,有著生動活潑的語氣、節奏、句式、格調,蘊含著作者的情感意旨。並還有許多聲像教材是由有經驗的人朗讀、播講,語音標准,語言規范,為學生提供了最優良、最規范的學習樣板,使學生能寓緊張的學習於輕松愉悅的氣氛之中,其效果不是傳統的教學手段可以比擬的。
總之,語感就是對滲透著思想內容的語言有一種靈敏而准確的感悟。我們學習語文,首先接觸的是課文的語言,於是我們便要研究:這樣的語言表達了怎樣的思想;接著,我們更要研究:這樣的思想為什麼要用這樣的語言、而不用那樣的語言來表達。顯然,這樣一個「語言——思想——語言」的學習過程,將使我們最終習得課文作者的最有個性化的、表層質朴而深層含蓄的句子,即對內界定了詞語的意義、對外溝通了其他句意進而構建了文章脈絡,既相對獨立又相對完整的句子,將使我們既從中汲取思想營養,又用來模仿文字表達。對此我們是不能不多加思考、多加汲取,以豐富我們自己的語言積累以備不時之需的。

② 語文怎樣培養語感

http://www.ht88.com/article/article_7720_1.html 一、從優秀的篇章中感知、積累、豐富語感。 漢語是世界上最美、最豐富的語言,鼓勵學生讀背一些文質兼美,情文並茂的篇章,是學生積累知識、培養語感的很重要的途徑。 1、聽說結合,感受語言魅力,培養語感。「聽話是憑借語言、理解說話者所講的意思。聽的言語活動不是機械、被動地接受和簡單重復反映信息,而是積極主動思考,重組語言材料,創造性地理解和接受信息的過程。」可見,聽是接收信息最有效的手段之一。鑒於此,在語文課堂上,我們舉行了課前美文欣賞活動。學生在聽的過程中接收優美的語言,經過大腦的加工後,對聽到的美文進行評價,表達出自己的想法。我認為在教學中要積極幫助學生端正聽的態度,培養學生多聽、會聽,在聽中積極、感知語感。如此經常練習,學生的語感能力就會不斷提高。 2、讀寫結合,培養語感。閱讀是提高學生人文底蘊、提高語文能力、培養積累語感的有效途徑。多讀、熟讀、讀後深思,能有效地激發語感。所謂「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講的就是誦讀的效果。古時的私塾先生們就很看重誦讀,他們要求學生反復讀,仔細讀,做到熟讀成誦。「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便是對誦讀的評價。現代心理學研究表明,誦讀中語調、節奏、語流反復刺激,便在學習者特定的精神上留下「聲音映像」,這種內在的映像遇到外界的刺激,熟悉的語言流便自然而然地從記憶中溢出。 學生在讀中獲得感知之後,還要進一步要求他們展開聯想與想像,加上自己的理解、看法及獨特的情感體驗進行必要的練筆,來鞏固讀的成果,這樣,良好的語感就會在讀中得到積累,在寫中得到發展。 3、勤記多背,積累知識,豐富語感。「語感要憑借已有的知識和生活經驗去感知。」顯而易見,生活經驗和自身的知識積累是語感的源泉。初中學生由於生活經歷不足,實踐經驗有限,所以,勤記多背,積累知識,將語言材料內化為自己的言語,將是積累、豐富語感的重要途徑。 二、在語文實踐中領悟、分析,培養語感。 由於語感的培養離不開理性思維的參與,離不開對語言文字的靈敏感覺,離不開學生的悟性。因此,我就積極創設語感情境,讓學生學會分析、琢磨,從而實現對語言的准確領悟。 「悟」是在充分感知的基礎上,在思維、想像、情感等心智活動的參與下對語言材料的內涵及語言組織形式的深層把握,使主體的「神」與客體的「神」融為一體,達到「物我交融」的境界。領悟的最佳方法是「熟讀精思,分析琢磨」。在教學辛棄疾的《西江月》時,我讓學生分析後兩句「舊時茅店社林邊,路轉溪頭忽見」,學生很容易就發現這兩句話與註解的話順序不同。這是為什麼?學生討論後得出結論,這是強調作用,表示詞人的驚喜之情,因為他找到了避雨的地方,在山野夜行遇雨而又能找到避雨的地方,這時心情會是何等欣慰?這種樂趣不是身臨其境的人又怎麼體會得到?從而體現這首詩的旨意。在教學中積極引導學生分析,推敲,讓學生獨立思考,用心用情去體驗去感悟,品味作者遣詞造句的妙處,揣摩作者的思路、情感。久之,則詩歌中所蘊含的「玄機」就會通過有血有肉的語言從學生的口中傳出來,這樣學生的語感就會得到進一步鍛煉。 三、對積累的語文素材吸收、加工、運用,培養語感。 這是培養語感的高級層次。積累如吸氣,運用如吐氣,只有吸夠了氣,才能吐出氣。因此它的完成需要引導學生通過積累的知識來獲得,除此教師必須引導他們聯系自己的生活實際,幫助他們展開合理的想像和聯想,藉助思維和審視能力,對語言材料進行品評、鑒賞,能夠愜意地抒發自己的內心世界情感。這需要學生與文本對話,需要學生與作者在生活體驗上溝通,需要學生與作者在心靈情感上的共鳴。這樣學生不僅能充分領會語言文字的字面意義,還會領會語言文字的弦外之音,言外之意,才能抒發讀完文本後的獨特的情感體驗。這樣反復訓練與內化,學生的語感能力才會發生質的飛躍,學生才會對語言敏感。正如葉聖陶先生所言:「如果單靠查字典,就得不到什麼深切的語感。惟有從生活方面去體驗,把生活所得的一點一點積累起來,積聚得多了,了解得就越深切。直到自己的語感和作者的不相上下,那時候去鑒賞作品就真能夠接近作者的旨趣了。」(《葉聖陶語文教學論》)在教學實踐中我在教授《走一步,再走一步》時,課堂上學生的發言,就能充分證明上面的觀點。我是這樣延伸拓展的:作者從小時候一次脫險的經歷中學會了解決人生中的困難與挫折的方法,你是否有一定的啟示,請聯系自己的實際談一談。同學們踴躍舉手,其中一名同學是這樣回答的「我媽媽總想讓我考重點,每天我都感覺前途挺渺茫的,現在我覺得只要鼓足勇氣也不難,重點不過600多分,我要在初中學習三年,平均每年200天,那麼只要我每天能學到1分我的夢想就會實現,同學們我們一起努力吧!」通過學習學生明白了「要將大困難分解成若干個小困難,著眼於眼前的一小步」這個道理。我又趁熱打鐵,讓學生回家寫了一篇讀後感,每一篇讀後感都流露出學生的真情實感。通過引導學生感受和體驗學習,不但培養了學生的語感,還升華了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

③ 小學語文教學如何培養學生的語感

一、深入情境,熏陶語感

小學生有很強的模仿力,精彩的范讀能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調動他們學習語文的積極性。在教學中可選擇精彩的范讀,要求學生聽清楚、聽完整、抓要害,從語音、語調、節奏、重音、停頓等方面讓學生充分感受、反復琢磨,並跟隨練習,這樣自然會使他們的語言變得流暢、正規,語言感受力得以提高。教師精彩的范讀,也能讓學生在具體語境中加強語感能力。如學生在學習《四季之美》一文時,我通過一組表現四季美景的圖片,讓學生感受到了四季之美,學生在敘述過程中,已經初步體驗到了四季的美與美在哪裡。另外通過一段帶視頻的誦讀播放,讓學生進一步感受到了祖國大地春之明媚、夏之熱烈、秋之沉靜、冬之妖嬈,受到了語感的熏陶。

二、插上想像的翅膀,豐富學生的語感

培養語感,必須把朗讀和想像結合起來,即訓練學生運用形象思維的方法進行朗讀。我在教學三年級上冊《燕子》一課時,就讓學生展開想像,精讀、體會,為培養學生的語感下功夫。《燕子》是現代著名作家鄭振鐸先生的一篇寫景狀物的散文佳作,長期以來就是小學語文教材的必選篇目,文質兼美。這篇散文描繪了春天裡燕子活潑機靈的外形體態,特別是在春光飛掠和憩息的畫面,著力寫出了它「為春天增添了許多生機」,充分表現了小燕子的可愛。

其中有這樣一段特別優美:在微風中,在陽光下,燕子斜著身子在天空中掠過,唧唧地叫著,有的由這邊的稻田上,一轉眼飛到那邊的有的橫掠過湖面,尾尖偶爾沾了一下水面,就看到波紋一圈一圈地盪漾開去。在指導學生朗讀時,要讓學生深入理解,充分體會飛行中燕子的各種姿態,用敘述性的語氣讀,節奏輕快。「斜著身子」,強調燕子的飛行姿勢的輕快靈活;「一轉眼」,「掠過」,強調燕子飛行的快速;「唧唧叫著」,強調燕子飛行時的歡快心情;「波紋一圈一圈地盪漾開去」,放慢速度,用活潑有趣的語氣讀,「有的……有的……」呼應性重音,一幅眾多的燕子鬧春圖頓時凸現。

這一系列的指導,讓學生體會到了燕子的活潑、機靈,和春天裡旺盛的生命力以及蓬勃的生機。應該說這段文字處理飽含了作者的想像和聯想,是具體的、生動的。但是高超的言語總是「意則期多,字唯期少」,言有盡而意無窮,所謂「言外之意」、「弦外之音」、「力透紙背」,這就為讀者留下了再創造、再想像的餘地,否則「掠過」、「波紋一圈一圈地盪漾開去」便會令人莫名其妙、不可理解了。人們之所以能夠理解這段文字的意義,並產生豐富多彩的感受,正是想像和聯想在語感中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想像和聯想可以使人對言語的感受進入一個全新的境界。

三、朗讀品味,領悟語感

語感不是先天就有的,它是外部語言刺激和內在知識能力迅速交融的產物,它的獲得是建立在對語言現象條件反射般熟悉的基礎上的,它是有直覺的特徵。語感蘊含在朗讀之中,朗讀是培養學生語感最有效的方法。培養語感,必須引導學生緊扣課文中某些語感因素很強的地方,反復咀嚼、深入品味,達到「文章讀之極熟,即與我為化,不知是人之文、我之文也」的境界。

如《荔枝》一文中:母親撲哧一聲笑了,筋脈突兀的手不停地撫摸著荔枝,然後用小拇指甲蓋劃破荔枝皮,小心翼翼地剝開皮又不讓皮掉下,手心托著荔枝,像是托著一隻剛剛啄破蛋殼的小雞,那樣愛憐地望著捨不得吞下,嘴裡不住地對我說:「你說它是怎麼長的?怎麼紅皮里就長著這么白的肉?」畢竟是第一次吃,畢竟是好吃!
母親竟像孩子一樣高興。學生在學習時,通過反復朗讀,體會出這段話寫出了母親第一次吃荔枝時的美好感受和為兒子的孝心而欣慰。「一隻剛剛啄破蛋殼的小雞」,在媽媽的眼中那分明是一個鮮活的生命,她怎麼忍心把它吃掉;而一個「托」字,把媽媽對這種世間尤物的愛憐,生動形象地展現出來。嘴裡不住地對我說:「你說它是怎麼長的?怎麼紅皮里就長著這么白的肉?」孩子似的那種激動和喜悅同時也讓讀者體會到了作者心中隱隱的酸楚。

四、注重實踐,增強語感

語感是學習規范語言長期積淀的結晶,只有強化聽說讀寫的實踐,持之以恆,養成習慣,才能形成對文章的感受能力。這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的實踐活動:聽,就是教師創設一定的語言環境,諸如上課聽講、聽別人講話、聽電視廣播等。在這一過程中,要求學生集中注意力,及時捕捉語言信息,了解內容,抓住中心和要點等。

這有助於學生對語言的感受,更好地培養學生的語言感受能力。說,就是在一定的場合中,讓學生用言語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這一過程就是言語的口頭運用,在說的過程中,學生的思維在積極地活動,組織語言極快,要求說話的語言准確、連貫、得體。因此,教師要在教學中安排豐富多彩的語文實踐活動,如開故事會、舉行朗誦比賽、表演話劇等,在語言運用中增強語感能力。

④ 小學語文如何培養語感

如何讓,小學生,培養語感,我認為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來進行訓練,首先要,熏陶語感,創設情境,模仿是小孩子的天性,課堂上精彩的,販毒,能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調動他們學習語文的積極性,第二,要,豐富,魚桿,拓展思維,培養學生的語感,必須把,朗讀和想像,結合起來,要訓練學生,運用想像思維的方法進行朗讀,其三。我們要做到。注重朗讀領悟語感學生的語感不是天生都有的,他是外部語言刺激和內在知識互相交融的產物是建立在語言。現象條件反射的基礎上的。再有就是。敏銳的語感還要注意平時的積累材料敏銳的語感還要靠學生的平時的積累來獲得這就是我的意見。

⑤ 什麼是「語感」語感怎麼培養

《語文課程標准》指出:「現代社會要求公民具有良好的人文素養和科學素養,具備創新精神、合作意識和開放的視野,具備包括閱讀理解與表達交流在內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運用現代技術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語文課程應致力於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語文素養是學生學好其它課程的基礎,也是學生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的基礎。」在關於學生的語文素養,《語文課程標准》這樣指出:「培養學生熱愛祖國語文的思想感情,指導學生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語文,豐富語言的積累,培養語感,發展思維……」從此處可以知道:培養學生的語感是語文教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什麼是語感呢?語感是讀者對語言文字的敏銳感受,就是在感知語言材料時直接產生的一種對語言文字含義、情味和理趣的理解力。語感的主要特徵是直覺性何自動化。
怎樣在學習語文的過程中強化學生的語感訓練和積累呢?
我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一、生活中的積累,是積累語感的基礎
葉聖陶先生說:「要求語感的敏銳,不能單從語言文字上去揣摩,應當把生活經驗聯繫到語言文字上去。」「單靠翻字典,就得不到什麼深切的語感。惟有從生活方面去體驗,把生活所得的一點一滴積聚起來,積聚得越多,了解越見深切。」從葉老的這段話中,我們也感知到:生活經驗與語感積累的關系是非常重要的。
首先,我們喚起學生對生活的熱愛,讓他們為每一天的生活都會留下美好、愉快的回憶。熱愛生活,才會追求美好的生活。在小學生的眼中,豐富多彩的校園活動,是他們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有意識、有目的地組織的各種活動,更能積累語感。不同年齡階段的學生,組織不同層次的實踐活動。低段重在詞語的積累,簡單內容的事件的描述。中段重在對事件過程的描述,且能抓住要點。在大量的活動中,建立詞語與生活的聯系。如:只要說到公雞,學生會說出不同顏色、不同形狀的公雞的特點,好鬥的雞、生活中的帶著一群母雞的公雞,其特點各不相同。春天裡欣賞的美麗景色,應該是那樣的美麗;夏天裡看到的是那樣的充滿無限的生機;秋天裡感受到的是一片成熟的金色;冬天裡出現的更能激發學生不同的遐想。這些生活的經驗從哪裡來呢?只有從生活中來到學生的美好的記憶。
二、閱讀中對美的欣賞,也能加深對語感的培養
《語文課程標准》強調:「閱讀是搜集處理信息、認識世界、發展思維,獲得審美體驗的重要途徑。」
「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閱讀教學的重點是培養學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的能力。」
現代教學觀認為:教材不是學習的唯一憑借,應該利用教材,挖掘教材,超越教材。同時,學生對教材的感悟不是老師能夠講出來的,而是在語文閱讀的實踐中積累感悟的。
葉老提出:「一字未宜忽,語語悟其神。」就是強調抓住詞語的理解和感悟。語文是以字詞為載體,讓學生在語言藝術的寶庫中尋幽探勝,含英咀華,通過積極的智力活動,通過形象思維和抽象思維,去體會語言高手們怎樣做到「意能稱物,詞能逮意」,領悟語言的神韻和妙境,養成對語言的強烈興趣,磨礪敏銳的語感。
我們在學習《飛奪瀘定橋》一課時,從課文的題目著手:讓同學們猜一猜,你從題目中知道了什麼?你還想知道什麼?課文可能寫了什麼?以此激發學生的興趣。為什麼用「飛奪」,而不用「走過、越過」?從學生的學習中,逐步知道,這「飛奪」突出了紅軍的急速、神奇和通過這座橋的難度。
每個學生的良好語感不是在一朝一夕就形成的,而是通過每一次的積累,達到良好的語感狀態。著名的特級教師賈志敏老師就是這個方面的榜樣。從學生的每一句話中,幫助他們實現良好的語感積累的過程。
於永正老師說:「文如看山不喜平。」在一篇文章中蘊涵了作者的「情」、「理」和「法」,讀者怎樣把作者的觀點變成影響學生的、實現學生自我教育的過程呢?朗讀是學習語文的根本之法,葉是教語文的根本之法。情,要在讀中悟;理,要在讀中悟;法也要在讀中悟。但這個「悟」,是學生主動探索的過程,是學生自主的體驗,而不是老師的包辦代替。這正是新語文觀的要求。
《學會生存》中說:「現代教學,同傳統的觀念與實踐相反,應該使教學適應學習者,而學習者不應屈從於預先規定的教學規則。」我們在引導學生把握文章的感悟時,應該是學生主動積極的思維過程,而且是不同學生的不同感受,正如「一百個讀者就有一百個哈姆雷特」一樣。
在這讀的過程中,實現語文知識的積累,語言的積累,更重要的是生活的積累和感受的積累。這語感是其中的一部分。
深思《語文課標》的內容,聯系實際的需要,小學語文教學的目的,也可以這樣說:給每個孩子一個金色的童年,給每一個學生留下美好的記憶,是為了把孩子教出靈性來,讓他們玩出靈性來。
這美好的記憶從哪些地方來呢?應該從大量的美文中來。在閱讀大量文章的過程中實現語感的積累,實現語文知識的積累。關於大量的閱讀,在《語文課程標准》中這樣規定:「小學第一學段,閱讀量不少於5萬字;第二學段閱讀量達40萬字;第三學段,閱讀量達100萬字。六年中閱讀量不少於145萬字,達到400萬字。」也就是說,小學語文必須通過大量的閱讀,積累豐富的語言、豐富的經驗、豐富的積累和善於用腦子所產生的智慧。這就是學習所達到的靈性。
朗讀中,還要求背誦規定的篇目的詩文。從大量的語言實踐里,體會言語中所蘊涵的東西,積累語感。在讀中,要細系品味。葉老說:「我們讀一篇東西,無論詩文詞曲,總要像吃東西一樣細細咀嚼,一句也不輕易放過,一個詞兒也不隨便對付,才能達到透徹地理解。所謂欣賞,是以透徹地理解為基礎的,理解不透徹,即使多少能欣賞點兒,總不免遺漏若乾地方,沒有把滋味辨出來。」這樣的閱讀過程,同樣培養了學生的人生態度,又豈止是學習語言文字呢?
滿意請採納。

閱讀全文

與語文的語感從哪裡來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05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372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18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10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48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369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260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671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350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989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23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49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659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30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13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01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08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388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52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