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語言文字 > 如何理解語文

如何理解語文

發布時間:2022-02-27 01:54:20

⑴ 如何理解語文閱讀

要多讀多想多思考哦~~
加油啊~你的名字里是不是有 璇 這個字啊 我也是~~嘿嘿~~
第一、巧用信息整體把握
閱讀過程本身就是獲取信息的過程,閱讀質量的高低取決於捕捉信息的多少。
做題時可先看看文章的作者、寫作時間和文後注釋等內容,同時特別要瀏覽一下後面問了哪些問題,從題目的選項中揣度出文章大概主旨是什麼。如果是小說,則要主語其人物、情節等,如果是議論文,則要著重把握論點、論據、論證等要素。了解作者的主要寫作意圖後再整體把握全文,對解題也就心中有數了。
第二、確定區域圈點勾畫
閱讀大段文章主要用精讀的方法,需逐字逐句推敲揣摩,故平時練習要養成圈點勾畫、多做記號的習慣,可以先看題目涉及到文中哪些段落或區域,和哪些語句有關。確定某一答題區域後,再仔細弄懂這一段每一句的意思,進而理清段落之間的關系,了解行文思路。有了這一習慣就有可能形成較強分析綜合能力。閱讀時反復琢磨題干,圈畫與之相關的內容,答題時就不需要再從頭至尾搜尋,可節省不少寶貴時間。
第三、注意摘取原文
離開了原材料恐怕誰也答不準,答不全。因此,准確解答閱讀題最重要最有效的方法是在原文中找答案。大多數題目在文章里是能夠「摳」出答案的。當然,找出的語句不一定能夠直接使用,還必須根據題目要求進行加工,或摘取詞語或壓縮主幹或抽取要點或重新組織。即使是歸納概括整段整篇文意也必須充分利用原文。
在閱讀中還要注意的一點就是不少同學基礎知識的記憶能力較強,但遷移能力比較弱,特別是對有關字、詞、句的語境義以及作用之類的題目感到為難。這里,提供十六字訣的解題方法供你參考。
1、字不離詞。漢語中一詞多義現象相當普遍。在理解詞語中某個字的意思的時候,必須把它放到這個詞語中去考察,即字不離詞,這樣才能准確的理解這個字的意思。如:道聽途說,道,指道路;志同道合,道,指道理.
2、詞不離句。在綜合閱讀題中,常常要求理解詞語在上下文中的含義和作用。這類要求有以下幾方面情況:
一詞多義。這在文言文中是常見的。如:策之不以其道,策,驅使;執策而臨之,策,馬鞭.在現代文中則多表現為語境義,這些,都應根據具體的語言環境即句子本身去推斷它的意思,也就是詞不離句。如:「見教」一詞的本意是客套話,指教(我)的意思。它在不同的語言環境中則表現為不同的意義。在《范進中舉》一文中,范進中舉前面對胡屠戶的「教導」,稱「岳父見教的是」。
至於某個詞在句中的表達作用,更要根據具體的語言環境去理解,而不能離開句子作單獨解釋。
3、句不離段。也就是說,對句子的分析理解不能離開具體的語段,不能離開具體的語言環境。如果離開具體的語段,離開具體的語言環境,許多句子只能狹隘的理解甚至於不知所雲。只有結合具體的語段和語言環境,才會知道這句話在全文中占著什麼樣的位置。
4、段不離文。段落是文章的有機組成部分,體現了作者的寫作思路。因此,對語段的閱讀理解不能離開文章的主要意思,不能偏離文章的中心。否則,對語段內容或作用的理解就會發生偏差。

⑵ 你對語文有什麼理解

一般而言,語文是語言和文字,語言和文章,語言知識和文化知識的簡約式統稱。語文是聽、說、讀、寫、譯、編等語言文字的能力和語言知識及文化知識的統稱。語文能力是學習其他學科和科學的基礎,也是一門重要的人文社會科學(學科),是人們相互交流思想等的工具。哲學認為語文是進行表述、記錄、傳遞口頭或書面信息的文字言詞的物質存在形式;語文是描述事實、引證思維、陳述思想、表達意志、抒發情懷以及改造事物和思想的信息定位的一種意識存在內容。語文具有統一的工具性與人文性等性質。

⑶ 語文的真正含義是什麼

語文是語言文字、語言文章或語言文化的簡稱,其本義是語言文字。

語言包括口頭語言和書面語言。口頭語言較隨意,直接易懂,而書面語言講究准確和語法;文學包括中外古今文學等。而語文中的文章不但有文藝文(文學、曲藝等),還有很多實用文(應用文)。

一般認為是語言和文化的綜合科。語言和文章、語言知識和文化知識的簡約式統稱等都離不開它。它是聽、說、讀、寫、譯、編等語言文字能力和知識,文化知識的統稱。也可以說,語文是口頭和書面的語言和言語的合稱,是語言規律和運用語言規律所形成的言語作品的言語活動過程的總和。

(3)如何理解語文擴展閱讀:

陳金海釋「語文」:

《中國文學史》現當代各版本教材,都少不了「話本」這個詞。「以中文系出身為主的語文老師們大概都知道「話本」是「舊時說書的人說唱時用的底稿」。老中國話本曾是「不登大雅之堂的小說」。明清兩朝作興的是「八股文」。

不知何時起,「話本」上的語言被叫作「白話」,「話本」上的文章和跟「話本」語言風格相同的文章有了「語體文」的名號,跟「文言文」平起平坐、分庭抗禮了。當代中國人都寫「語體文」,不再之乎者也破承起束了。

我查過文言文家族的衰敗史,其統治地位被語體文奪去,是鴉片戰爭以後的事,是連續倒霉背運上百年的結果。

帶頭造反的康有為、梁啟超,搞了次「新文體運動」,隨後是一批無產者搞「『五四』文化運動」,再後來,文言文的寶座在三十年代中後期國民黨統治區的「文藝大眾化問題大討論」中搖搖欲墜。

最後在四十年代的「延安文藝整風運動」中轟然倒塌。新中國之前,「語文」是「古今中國書面語言作品」——「語體文」和「文言文」——的「聯合式簡稱」,是名詞術語,是可以抽出「文章」之象的一個普遍概念。(引用自《陳金海:釋「語文」》)

⑷ 語文 你是怎樣理解文中

答:這句話的意思是:食肉鳥吃綠龜是正常的,大自然規律是這樣,讓他們靠自己去吧!

⑸ 怎樣理解小學語文教育

淺談語文教學中情境創設應注意的幾個問題
如何進行語文情境的創設就是一個焦點問題。最初,很多語文教師將語文教學中的情境創設局限在課堂導入的范圍之內,於是語文課出現了熱熱鬧鬧開場,匆匆忙忙結束的怪現象。幸好,現在這種錯誤傾向已經得到了很大程度上的扭轉,人們對於語文教學情境創設問題的理解和研究也有了可喜的進展。如,人們這樣給語文情境創設下定義:是在教學過程中為了達到既定的教學目的,從教學需要出發,引入製造或創設與教學內容相適應的具體場景或氛圍,引起學生的情感體驗,幫助他們迅速而正確地理解教學內容,促進他們的心理機能全面和諧地發展,提高教學效率。從這個意義上來說,語文情境的創設可以包括以下2個方面:1. 利用導入引導學生快速進入課程學習;2.引導學生有效參與學習的全過程。那麼到底怎樣才能達到我們的預期目的呢,我主要談以下幾個方面的認識:
語文情境教學的幾點認識
摘要 情境教學具有情感性互動性等特點,能較好地帶動學生投入課堂氣氛中來。本論文主要從情境教學的特點、方法出發,結合平時教學實踐及點滴感悟,融入自己的分析總結,切實地提出有關情境教學的認識。
淺談「情境教學」在中學語文教學中的運用
「情境教學」是隨著素質教育的發展應運而生的一種現代教學方法。現代教育教學理論認為,「情境教學」就是教師根據教學目標、教學內容、學生原有的認知水平和學生無意識的心理特徵,通過圖片、音樂、文學語言等多種教學手段的運用,再現教材情景、背景或環境,從而使學生產生積極的情緒反應,給學生以強烈的真實感,以更好地達成預期的教學目標。《語文新課程標准》明確要求,語文教學應為學生創設良好的學習情境(即情景、背景或環境)。這就要求我們教師在語文課堂教學中為學生創設良好的學習情境,以現代教學手段為媒介,積極開展「情境教學」使學生自融其中,融情入境。「情境教學」具有以下的主要作用:
情境化教學在語文課堂中的運用
一、語言描繪,帶入情境

導入新課,是課堂教學的一個重要環節。因此,導語設計的好與不好,將直接影響整節課的課堂效果。可以說,好的導語是開啟學生興趣之門的鑰匙。教師如果能通過巧妙的導語設計,把學生的感情引入到課文情境中來,那將會為這堂課的成功奠定基礎。
語文情境教學初探
一、「情境教學法」的內涵

情境教學簡單地說就是創設一定的情境,激起學生的情,達到提高學習效率的目的,即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根據實際的需要,創設一定的場景或氛圍或提供具體的活動場景,激發學生的情感,使他們能夠主動學習,迅速而准確地理解教材內容,促使他們的心理機能和諧、全面地發展的一種教學方法。
關於語文情境教學的幾點經驗
一、導入情境

「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一課伊始,教師如果能通過巧妙的導入設計,調動學生,創造出學習、競賽、思考、優美等等各種於課堂教學目標相對應的情境,那就為一堂好課奠定堅實的基調。我們在教學實踐中常有這樣的體會,當一節課的開始學生們積極發言,那被調動不僅是學生,甚至還包括我們自己。可以說,好的導入,是打開學生興趣之門的鑰匙。可是萬事開頭難,以下是我參考眾多名師結合個人教學實踐後的一點感想。
語文教學中的情境設計
一、情境教學的界定

在傳統的教學過程中,教書先生灌輸式的教授方式在中國延續了千年之久,這種現象的出現不可否認同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思想有很大的聯系。如今中國千百年來的封建制度的影響雖然已經減弱,但在教育領域內起的消極作用仍然不可忽視,現在的教育中還存在著「教師教是為了應考,學生學也是為了應考」的觀念。

⑹ 怎樣理解 語文 二字

有一種看法認為:語文就是文字。但這種看法未免太狹隘。他只是語言的紀錄,知識語言系統的一部分。如果按這種說法來講,難道我們學語文學了十二年就是學了十二年的漢字?這樣恐怕要貽笑大方了。 很顯然,以上兩種解釋是荒謬的。 在歷史上,作為私塾教材的「四書五經」只是因為它的特殊性。作為倫理讀本、政治讀本、道德讀本。而他其中的文學內涵被閹割或被掩蓋了。八股取仕是寫的八股文中要學習聖人的語氣,聖人的思想,而並沒有要求學書中的文化。 語文——這門課,從隋朝科舉制開始一直延續到現在。其中不免有些彎路,但如今人們對於語文應該有了新的認識。 在語文課程標准中提出「吸收人類先進文化」。課程標准中也規定了中學生必讀的名著篇目。作為古今中外的文學經典,其中包含了人類在幾千年發展創造的歷史中人文精神的精華。閱讀名著主無疑是對自身的熏陶和滋養。西方國家作為教育的先進國家,母語教學中對於母語文化講授是十分重視的。這應該成為我們所應借鑒的,在我們的漢語教學中對於文化的教育應遠遠多於語言的教育。只有這樣才能使學生的文學素養又提高,而文學素養的提高是語文教學的十分重要的一個方面。。 如今,眾多語文老師要求學生學習《論語》、《詩經》……這些語文老師把學生領進了以中國古典文化的世界。目的在於讓學生在學習語文的同時學習中國的文化。英國著名科學史專家指出:今天保留下來的中國文化、中國的傳統、中國社會的精神氣質,對日後指引人類世界做出了十分重要的貢獻。對於我們,中國人語文課上學習語言的同時切不可忘記中國文化的學習。 的確,學習語文就是學習一種文化。以文化人,實質就是人文化、民族化。語言文化的陶冶是語文教育的靈魂。失去了靈魂語文就只剩下個空殼。學習祖國的語言文字,就要知言養氣,讀書修身,塑造完美人格。數千年以來中華民族以「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精神創造了舉世矚目的文明。學習語文就是與塑造、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與民族感情。此外還要學習民族崇德重義的價值取向。自強務實的人生態度,樂善好施,見義勇為……通過語文將中國文化傳承。 語文,是一門博大精深的學科,需要有學習興趣,好的學習習慣等都是很重要的。有人感到學習語文很吃力,我想主要是由於沒有掌握正確的方法,沒有擁有一把打開語文之門的金鑰匙。 對語文學習感興趣,就為你的語文學習奠定了最堅實的基礎。無論做任何事,興趣是最重要的。兩千年前的「文聖」孔子就曾說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這句話正說明了「好」、「樂」對於一個人對某種事物的追求,可以說是精神支柱,朋友,如果你現在暫時對語文,並不感興趣,沒關系,你可以從「0」開始。培養興趣,可以去背誦,抄錄一些精彩的片斷,富有哲理的名人名言,以及課外知識都可以。這樣,慢慢積累,在某一天,你會突然發現,原來當一個才多識廣,知識淵博的學者就是如此容易。你還可以參加一些關於語文方面的活動,比如演講、徵文等等。愛因斯坦說過:「在學校里和生活中,工作的最重要的動機是工作中的樂趣,是工作獲得結果時的樂趣,以及對這種結果社會價值的認識。」正如剛才說的,你可以參加社交活動,那有人便會問了,如果贏了,當然會使我們鬥志高昂,興趣更濃烈,而相反,則會挫傷我們的積極性,對語文反感,那豈不是適得其反嗎?我可以肯定回答:「不會的」。這樣看你如何認識結果的價值。正如所說,會信心百倍去學好語文,如果失敗了,可以自我檢討,是哪裡做得不好,「挫折是強人的一筆巨大財富,弱者的萬丈深淵」,你可以想想,正因為發現了缺陷,我們才會去彌補,才會做得更好。學習興趣是基礎的話,好的學習習慣,則是一位技藝超群的建築師。 學習習慣的好壞,直接關繫到你學習質量的好壞。葉聖陶認為:「從小學老師到大學教授,他們的任務就是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習慣,幫助學生養成政治方面文化科學方面的良好習慣」。由這句話我們至少可以看到好的習慣的重要性,其實好的習慣,主要還是靠自己去養成的。農村有句俗語是這樣說的「習慣成自然」如果你堅持一個好的學習習慣,久而久之,則會成為雷打不動的「自然」。那怎樣養成好的學習習慣,我們可以從學習實踐中,文章作品中去領會。《禮記》中說「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這就是一個好的學習習慣,我們可以把它慢慢融入我們的學習之中。「學而不思則罔 ,思而不學則殆」,則又給我們敲響要「學」「思」結合的警鍾。「學而時習之」,「溫故而知新」有許多的名人對學習做出了總結,我們不妨一試(但不可盲目)。其實,更重要的是要我們從學習中去總結,比如說,在一個幽靜的地方,我們不妨坐下靜靜心,默默想想散文、名言之類,不但更能愉悅心情,而且還增深了印象。如果說好的學習習慣是一位獨具匠心的建築師,那好的學習方法則是精美實用的建築材料。 說學習方法,其實與學習習慣有許多交叉之處,比如:抄錄精彩片段,吟誦古詩,隨時寫下精彩瞬間,等等都是好的學習方法。語文學習重要的就是積累與運用,上面的那些方法都是積累的重要手段。我們運用語文知識可以說是包羅萬象,可用在諸方面,譬如:社交、寫作、演講……無不與我們密切相關,有人學習語文很有一套,但運用時卻是茶壺里裝餃子——倒不出來。其實學的目的就是用,這是綱。由於方法因人而異,我就不多討論了!我相信親愛的朋友你定會有錦囊妙計的。好的學習習慣,興趣很濃,方法很對,若沒有語文學習能力那還是無濟無事。 學習能力是漸漸培養和積累的。有人說魯迅的文章很難懂,其實就是因為沒有找到突破口,我們理解一句話一定要聯系當時的時代背景,及上下文語境,這樣你才會將難題迎刃而解。學習 要重識基礎能力鞏固,首先要謹記一些寫法、修辭及符號的用意,只有這樣堅實的基礎,才可去拔高。「欲速則不達」學習能力的培養並非一日之功,需要你的恆心。 上述皆為鄙人愚見,多為淺薄之言,其實每人都有他的一本經,都有一套未發掘的(有的當然發現了)學習秘籍。 朋友,當你看完這篇文章後,掩卷沉思時,希望能使你有所受益。為語文功底差的人,改變現狀,為功底好的人錦上添花。

⑺ 如何正確理解語文文章內容

這里還有兩種不同的情況需要加以區別,一種是課文(課本上的文章),另一種是課外的文章,可能是報紙、雜志上的文章,也可能是試卷中的閱讀文章.這兩種情況在方法技巧上是有區別的.

對於課本上的文章,就我的理解、感受與十幾年的教學經驗來看,主要有以下幾種角度和方法可以採用:

1、可以引導學生關注課本教材編者的整體編寫思路與體例,教材的編寫和一般著作的編撰是相同的,都要圍繞一種基本思路與構架,每一部分之間會有一種內在聯系,這些可以幫助學生來整體把握某一部分(比如單元、文章類型等)的一篇課文的整體內容及其特點.
2、根據課文的體裁整體把握其內容大概(類型上的).比如記敘文,其內容主要記述人物的性格特徵與內心世界,重要事件的起因、經過、結果與影響、意義等,比如議論文,其內容主要是論證某種觀點看法,表明某種態度傾向,比如散文,其內容主要是描繪山河美景,或表現人物情緒情感與精神思想,或深入剖析社會現象、百態人生,表現深刻的思想與認識等,比如說明文,其內容主要是說明(介紹)事物的特徵,比如文言文也可根據其大體類別依此類推.
3、知人論世,聯系作者的家庭出身、人生經歷、社會思想、生命體驗,甚至還可以聯系作者的創作歷程等,來把握文章的內容.(這是時代的大背景,社會背景.)
4、了解、分析文章的創作背景,涉及作者的人生遭際與思想特點、創作意圖等.(這是小的時代背景,社會背景.)
5、結合作者的創作風格與主體思想傾向.這一條對那些問題特徵特別明顯的作家尤其適用,比如像沈從文的《邊城》,蕭紅的《呼蘭河傳》,巴金的《家》,汪曾祺的《胡同文化》,史鐵生的《我與地壇》,高曉聲的《陳奐生上城》,魯迅的小說、雜文等.
以下就是具體的一篇文章的主要內容的把握了,對課本上的文章當然同樣適用,我在下面來說.

對於課外的文章,包括報紙、雜志上的文章,和試卷中的閱讀文章,就我的理解、感受與十幾年的教學經驗來看,主要有以下幾種角度和方法可以採用:

1、文章題目.
尤其是試卷中的閱讀文章,特別是高考題中的閱讀文章,一般都是精心選擇精心設計的,包括文章題目,都是非常規范與標準的,這類文章的題目就一定會有一定的提示作用,比如提示文章體裁,提示文章內容範圍,提示問題,甚至直接揭示文章主題.
我這里所說的文章,也包括(古代)詩歌.像今年山東卷高考試卷中的古詩鑒賞題選取的是晚唐詩人杜牧的《寄遠》,這首詩的題目有兩種版本,還有一個版本是《南陵道中》,查閱相關詩集選本與類籍,我們可以發現《南陵道中》這個版本是更為流通的,出題人卻偏偏題作《寄遠》,我感覺就有提示的用意(作用),如果考生能夠注意到題目的作用,就可以降低審題和把握詩歌內容的難度,然後再聯系張九齡的名作《望月懷遠》,這首詩大部分考生小學就能夠背誦的,就可以明確這里的「遠」都是指遠在故鄉的親人.這樣就很容易地把握准了詩歌的主題,分析理解判斷寫作手法都不會有特別大的偏差了.
當然,報紙、雜志上的文章或者是一般模擬試題上的閱讀文章,題目的設計可能就粗疏一些,這種辦法不一定白分百奏效.
2、作者.
作者的情形又分幾種情況,一種是知名作家,大家都很熟悉,你也熟悉;一種是一般作者,不熟悉;第三種,是知名作家,可能有很多人熟悉,但是你不熟悉;第四種,不是知名作家,可能很少有人熟悉,但是你熟悉.
如果是大部分人都比較熟悉的作家,就有可能有一定的提示或暗示作用,或者文章內容與主題會隱含在作者的某些背景情況之中.如果學生能夠調動起自己的儲備,將對文章主題的理解與把握與此結合起來,也會有很好的效果.
如果是大部分人都不熟悉的作家,可能就較少提示或暗示作用(尤其是在試題中),但是文章作者與文章主題之間一定有聯系,所以,如果你自己熟悉的,還是可以聯系作者的相關資料,知人論世.
3、文章體裁.
對考試題中的文章來說,主要是科技類、社科類文章(以說明介紹情況為主,主要採用說明或者說明色彩很濃的議論的表達方式),以及以議論性散文為主的文學類作品,以新聞特寫、新聞綜述、人物訪談、人物評傳類文章為主的實用類文章.這些不同體裁的文章,在文章主要內容及主題的把握上都有各自的特點,這些特點都可以利用.
比如議論性散文,或者抒情性散文,就需要特別注意文章中的議論和抒情性的語句,包括有強烈的思辨色彩和感情色彩的詞語.比如科技類、社科類文章,就需要特別注意文章中的主要概念和不同人物的不同觀點以及前後觀點或語句之間的邏輯關系(特別是因果聯系).
4、文章思路與結構.
文章的思路揭示作者思想的發展過程與結果(即情感或觀點),結構就是思路的外部形式,這對把握文章主題至關重要.凡是文章思路不清楚者,表明文章作者的感情不冷靜不深刻,思想不成熟,觀點不明確,這是一條文章寫作的死律.而高明的作家則不會出現這種情況,所以,好的文章思路都非常清楚明確;我們完全可以放心地通過梳理文章的思路來把握文章的內容與主題.試題中的尤其是高考試題中的文章都應該具備此項條件.
需要注意的是,這一方法需要與文章體裁結合使用.不同體裁的文章,其行文思路的特點不同,兩者結合起來才能更迅速更准確地把握文章的內容與主題.
比如議論性散文,其行文思路一般是遵循「總——分——總」「總——分」「分——總」等基本模式,所以一旦確定了文章的基本體裁,就可以特別注意文章開頭一段和文章最後一段.一般說來,這應該基本就可以把握住文章的基本主題了.而且,高明的作家,不只是整篇文章都思路清晰邏輯嚴密,就是文章的每一部分甚至每一段,都是如此,所以每一部分每一段的主要內容的把握也可以採用這種辦法來把握.
比如今年山東卷高考試題心中的第一篇大閱讀文章,選取了周國平的《記住回家的路》,這篇文章就非常典型.文章第一段就點明了主旨:「你不妨在世界上闖盪,去建功創業,去探險獵奇,去覓情求愛,可是,你一定不要忘記了回家的路.這個家,就是你的自我,你自己的心靈世界.」而且第一段的思路非常清晰,先是敘述自己每到一個陌生城市總喜歡隨便走走的習慣,然後順勢一轉,「我想,人生也是如此」,接著就擺出了自己的基本觀點:人應該努力創業做事,但是不能忽略內心世界的保養與追求.這樣就不難理解和把握文章的主旨了.
(而且,這篇文章符合高手文章的條件,所以「文章題目」也可以考慮.這篇文章的題目中的關鍵詞是「家」,「家」在這篇文章中是一個象徵,作者在第一段就對其象徵意義作了非常明確的解釋:「這個家,就是你的自我,你自己的心靈世界.」「回」就是回歸.「記住」就是不要忘記,就是不能忽略,就是要好好把持,保護.)
5、抒情性的或議論性的詞句.
對於抒情性的或議論性的文章,自然不在話下.其實,無論是何種體裁的文章,抒情性的或議論性的詞句的都是揭示文章主旨的重要標志.對於作者來說,這是方法;對於讀者來說,這也是方法.另外,充滿感情色彩或有明顯感情傾向的詞句也是一個非常可靠的標准,比如在記敘性的、抒情性的或議論性的文章里,表示色彩的詞語往往有特別的韻味.
6、使用了修辭格的文句.
記敘性的、抒情性的文章里,都會或多或少地使用一些修辭手法,這些文句往往都包含很深的意蘊,需要深入揣摩,也一定會對把握文章內容與主題起到很重要的幫助作用.而且,就試題的考查方式來看,很多試題就直接結合文章中的修詞句來設題,尤其是比喻.在議論性的文章里,比喻雖然不被稱作修辭格,但是也時常用的論證方法之一,也經常被作為考查點來設題,其實也可以放在這一類情況里來掌握.
7、類似的詞語或文句.
尤其是一些抒情性的或議論性的詞句,因為它們往往具有暗示或者揭示文章主旨的作用,所以與這些詞語或句子相近似的詞句,也就同樣起到了這樣的作用,它們可能是為了具體解釋,也可能是為了強調突出.
聯系試題中的題目設計來看,大閱讀試題中有一個非常重要的考查點是「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具體到試題設計,一般是直接讓考生分析兩三個句子在文中的含意.既然命題人將這個句子拿來設題,那這個句子一定是「重要」的,其重要性就體現在它與文章主旨緊密相關.這就需要首先對這幾個句子進行分析,找出其中的關鍵詞(所謂關鍵詞,就是揭示句子、文段或文章主要內容的詞語),然後再將這個句子還原到原文當中去,聯繫上下文分析文章思路,聯系全文主旨分析其准確含意(既然是關鍵詞,文章一般就很可能會反復出現,或者反復出現與此「關鍵詞」相近的詞語).據我的經驗,這種辦法基本上是屢試不爽.

當然,把握文章的內容與主題的角度與方法肯定還有很多,以上只是我在自己的教學實踐中逐漸摸索、提煉、積累起來的一些粗淺的方法,希望與各位同仁互相學習,共同提高.

閱讀全文

與如何理解語文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693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360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04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00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36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356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249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661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335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980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11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37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647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798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02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286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595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376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39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