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語文公開課選擇什麼課題好呢
講閱讀挺好的,內容選材豐富,也容易在符合教學進度的前提下,教師要盡量選擇自己熟悉的、符合自己教學風格的內容。
選公開課主要可以根據以下幾點:
1、首先要根據課時的進度。最好是適應進度的,雖然有時候也可以把後面的內容提到前面來上,但為了保證質量不影響整體計劃,還是需要跟課時走。
2、其次要根據課題的內容。課題內容最好是生活中經常能夠應用到的,學生比較熟悉的,這樣容易有發揮的題材。
3、再次要根據老師的個人風格。有的老師思維嚴謹邏輯性強,適合上概念性或者應用題之類的課題。有的老師性格活潑喜歡現場發揮,適合上圖形類課題。
4、最後要根據硬體條件。選擇硬體完備的課題對自己有好處。
B. 我是新到小學的一年級語文老師,怎樣准備好公開課呢
准備公開課有一定的「章法」可循,大致可分為八個步驟:
步驟一,選定上課內容
一般來講,公開課要符合教學進度,為了上公開課隨意提前或推遲某一教學內容,反而會影響教學效果,因為這樣做會打亂教材的邏輯順序,也會影響學生的思路。在符合教學進度的前提下,教師要盡量選擇自己熟悉的、符合自己教學風格的內容。如果選擇自己不熟悉的內容,始終會有一種不自信的心理狀態。如果不符合自己的教學風格,比方說情感不是很豐富的教師,偏選了偏重於情感體驗類的教學內容,這樣的課上起來教師會感到不能揮灑自如。
步驟二,設計教學活動
一節課能否吸引住學生及聽眾,取決於它的設計是否靈活,教法是否新穎。教師應在備課時注重創新,力求上出一節有自己風格特色的好課。(1)善用啟發式進行教學。平鋪直敘的講述剝奪了學生在通過思考後獲得知識的成功感,並容易使學生失去參與的熱情,課堂變得沉悶。因此,教師應在課堂中善用啟發式,由淺入深,層層誘引,最後讓正確的答案或結論從學生的口中得出。既牢牢地吸引住了學生的注意力,也把「一言堂」變成了人人參與的討論或交流活動,活躍了課堂氣氛,也使學生對知識的印象特別深刻,有更強的活用能力,收到好的教學效果。(2)注重師生間的互動。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注意與學生間的交流,發現他們的疑難困惑,及時解釋清楚。同時也抓住他們感興趣的活動或事物,調動其積極性。師生默契配合,共同把課堂活動推向高潮。(3)教學環節要過渡自然。一節課總是由好幾個環節構成,講解某個知識點也要經過幾個步驟。教師備課時應注意這些環節或步驟間的的自然銜接,力求做到水到渠成,不露痕跡。這樣,一節課的思路就顯得非常清晰,而學生的思維也不會因某個教學環節的突然中斷或突兀轉折而打斷,從而順暢流動,思維非常活躍,聽眾也就感到整節課是一個完美的整體。
步驟三,挖掘課程資源
確定了內容和教學模式以後,教師應考慮用什麼形式的課程資源來表達主題。課程資源很多,教師既要注意到多樣性和豐富性,又切忌造成資料視覺轟炸的效果。學生一節課看得眼花繚亂,沒有思考的空間。一個教學主題常常會搜集到一大堆的資料,這就需要教師從中篩選出最能說明問題的材料,忍痛割愛,刪繁就簡,否則會造成材料的堆積。
步驟四,製作課件,製作課件應不求華麗精美,只求有效實用
於花哨的課件會使學生的注意集中在課件的形式上,而忽略了教學內容。一般來講,用PowerPoint製作的課件就完全可以符合公開課的要求。課件的流程要順暢,便於操作,不要做得一會兒翻前一會翻後,影響教學的流暢性。課件背景和文字要選擇反差較大的顏色,否則學生看起來很費力,影響學生的視力,一節課中的所有課件的背景最好選擇同一種顏色,不要赤橙黃綠青藍紫一齊用,引起學生視覺疲勞。要追求一種簡潔、典雅、明快的風格。選擇的顏色還要要符合教學內容,比如新中國的成立可以選擇喜氣的大紅色;抗日戰爭的爆發則不能選擇大紅色,可以選擇褐色或黑色。
步驟五:試講與修改教學設計
這里指的試講不是在上公開課的班級試講,如此便是做假課,這一點幾乎是所有教師的共識。試講指的是教師可以在同年級的其他班試講。試講時教師可以請本教研組的教師聽課,幫助自己發現問題。根據試講的情況,調整教學設計,特別要注意設置的提問是否准確:在試講的班級引起了怎樣的反應?教學的時間是否合適等問題。
步驟六:上公開課
上課前要帶齊所有的資料和課件、調試好的電腦、選擇使自己心情愉悅的和得體的服裝(對於女教師尤其重要)。教師應提前一些到教室,跟學生們聊幾句,緩解學生和自己的緊張情緒。上課時要發揮自己的教學機智,特別注意抓住課堂教學中動態生成的問題。在課堂當中有時會有些偶發的小事故阻礙課堂教學的順利進行。教師在備課過程中就要考慮得特別周詳,盡量把這些偶發事件的發生率控制為零,或事先作好思想准備:假如事故真的發生了,如何處理?如:上課前先去檢查要使用的電教設備是否已經安裝或調試好,以免到上課時出差錯;上課要用的圖片、練習題或其它的教具有否准備就緒,並統一放好;萬一時間充裕,完成了教學任務卻仍未到下課時間,應臨時增加哪些活動;又萬一時間緊,差不多下課了還未完成准備好的教學內容,該刪掉哪些環節等。有了多方面的准備就保證了你的公開課能如你所設計的步驟有條不紊地順利進行,收到預期的效果。
步驟七:評課
很多上公開課教師一到評課的時候就非常緊張,生怕別人提出否定的意見。其實,教學就象演電影一樣,是一門遺憾的藝術,完美無缺的課幾乎是沒有的。對於別人的評課意見,要認真聽取,仔細分析。由於每個人的認識水平有差異,教學風格不同,同一節課,往往會有多種設計。評課的過程既是向別人學習和也是使別人了解自己在教學上的思考的好機會。應把評課變成輕松愉快的交談和切磋,讓上課教師和聽課教師都有所收獲。
步驟八:總結分析
上課教師根據別人的評課意見,認真分析自己的教學過程,明確哪些方面是自己的長處、哪些方面是自己應該改進的?為自己確立努力的方向。
除了以上八個步驟外,一節高質量的公開課還要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1、教師要注意自己的儀表,有激情,幽默。
2、講課時說話精練,不帶口頭語,語素不要太快,要規范,聲音洪亮。
3、照顧到聽眾。增加聽眾的參與機會,使他們也了解學生的動態,跟著學生歡笑、迷惑、或恍然大悟,營造一種非常融洽的課堂氣氛,讓聽眾也感到心怡神悅。
4、公開課要回歸常態課,避免失真、作秀,課力爭上得自然平實,決不擺花架子,讓所有聽課者有親切感和真實感。
在作好以上幾方面的准備後,一節成功的公開課也基本准備就緒。只待上課鈴聲的敲響時,教師便可精神抖擻、信心百倍地邁上講台,去收獲贊美的掌聲。
C. 老教師高中語文公開課上什麼類型的課比較好
我覺得公開課上內容故事比較有趣,
故事性強,文章相對篇幅沒那麼長的文章會好些,容易一些,公開課需要老師提前做好各項准備,包括研讀教材,教參,准備好課件,准備課堂上要用的材料,就拿四年級上冊的語文來說,我們可以選擇《爬天都峰》這篇文章,故事簡短,條理很清晰。
D. 新教師語文公開課選什麼樣的班級上比較好呢
選擇課堂紀律比較好的班級,同時學生也比較優秀的班級。
教師資格證是教育行業從業教師的許可證。在我國,需要在社會上參加認證考試等一系列測試後才能申請教師資格證。
教師資格證分(自上而下兼容):
(一)幼兒園教師資格證。
(二)小學教師資格證。
(三)初級中學教師資格證。
(四)高級中學教師資格證。
(五)中等專業學校、技工學校、職業高級中學文化課、專業課教師資格證(以下統稱中等職業學校教師資格證)。
(六)中等專業學校、技工學校、職業高級中學實習指導教師資格證(以下統稱中等職業學校實習指導教師資格證)。
(七)高等學校教師資格證。
(八)成人/大學教育的教師資格證,按照成人教育的層次,依照上款規定確定類別。
E. 高一語文必修一教學計劃
時間就如同白駒過隙般的流逝,我們又有了新的學習內容,我們要好好計劃今後的教育教學方法。為了讓您不再為做教學計劃頭疼,下面是我為大家收集的2021高一語文教學計劃(通用5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使用教材: 人教版必修三、四。
基本情況: 所教兩個班學生的語文基礎知識積累不夠,底子較差,知識面窄,缺乏良好的學習習慣和正確的解題方法,閱讀、理解的能力較差。但大部分學生的學習態度不錯。
教材分析: 必修三以小說、唐詩、文言文、議論文為主;必修四以戲劇、宋詞、文言傳記為主;寫作教學重點為寫議論文。
教學目標: 力求合格率達百分之八十,優秀率達百分之二十,提高率達百分之九十五。努力拓寬語文知識面,扎實深化語基底子,培養學生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要求每一個學生都能寫一手較好的鋼筆字;寫好議論文,全面提高學生的文學欣賞能力。
措施與方法:
1、狠抓背誦默寫和基礎訓練,注重課內外結合,立足訓練提高,面向高考,以練為主,注重發揮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作用。
2、認真抓好課前五分鍾活動,實現資源共享。
3、狠抓背誦默寫,實行在規定時間內人人過關的方法,務求背誦默寫無缺漏。
4、狠抓課堂紀律,提高上課質量。
5、努力鑽研教材和專業知識,認真備課,講求上課質量,務求不虛擲課內時光。
6、注重語基的訓練與指導,重視語法知識的講授,提高學生的語文層次。
7、注重課外知識的講座,合理運用「梳理探究」與「名著導讀」,激發學生的語文學習興趣,鼓勵學生把觸角伸向課外。
8、注重對學生學習習慣的培養,指導學生做好知識積累。
9、抓好書寫訓練和寫作訓練,努力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
10、努力開展語文活動,全面推進語文教學改革。
教學進度安排:
1—2周:必修三唐詩單元 朗誦《理想》。
3—4周:必修三小說單元 文學作品的個性化解讀 學習名著《紅樓夢》《高老頭》。
5—6周:必修三說明文單元 「討論」 交際中的語言運用 語文學習的自我評價 。
7—8周:必修三文言文單元, 選講「語文基礎訓練」。
9—10周:學習立論,寫好議論文,學習使用論據,寫好議論文。期中考試 ,總結分析上半期語文學習。
11—12周:必修四宋詞單元,《談美》,影視文化。
13—14周:必修四戲劇單元,莎士比亞戲劇,學習橫向縱向議論。
15—16周:必修四議論文單元,學習辯證分析,邏輯和語文學習。
17—18周:必修四文言文單元,中華文化精神。學習反駁。
19—20周:選講「語文基礎訓練」,復習迎考,期末考試、總結。
一、教學任務:
完成必修一和必修二的教學,全面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以及解題能力;講練結合,夯實基礎,為下一階段的學習做好充分准備。
二、學情分析:
本屆高一學生由於入學成績總體偏低,故情況不容樂觀,初中基礎普遍不夠扎實,閱讀能力、分析鑒賞能力及對文章整體感知能力均令人擔憂,且有相當一部分學生不重視語文。所以,在對學生全面強化督促的同時,如何抓好基礎,強化針對性,有的放矢,探索改進講與練的方法並努力提高效益,就成為這一階段教學的重中之重。
三、教學目標:
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正確把握語文教育特點,不斷地提高學生正確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能力,重視積累、感悟和熏陶和培養語感,使學生養成良好的語文研究性學習習慣。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加強文言文閱讀教學,靈活運用語言文字,強化寫作指導,提高口語交際能力,不斷地培養學生研究性學習精神,努力開發有活力的語文新課程。
四、 教材分析:
普通高中課程標准實驗教科書語文必修1、必修2分為「閱讀鑒賞」「表達交流」「梳理探究」「名著導讀」四個部分。前3個部分納入課內學習計劃,「名著導讀」在課外自主安排。
(一)必修1
本冊教科書「閱讀鑒賞」部分所選的課文,既有寫景抒情的詩歌散文名篇,也有與現實生活息息相關的實用文章。4個單元分別是:情感與意象(現代詩歌),提要鉤玄(古代敘事散文),品人與品文(記敘散文),博觀約取(新聞、報告文學)。「表達交流」中的寫作部分主要從寫作內容的角度訓練記敘文的寫 作,寫作專題分別是:《心音共鳴 寫觸動心靈的人和事》《親近自然寫景要抓住特徵》《人性光輝 寫人要凸顯個性》《黃河九曲 寫事要有點波瀾》。「口語 交際」專題為《朗誦》。「梳理探究」設計的專題有:《優美的漢字》《奇妙的對聯》《新詞新語與流行文化》。「名著導讀」介紹了《論語》和《大衛科波菲爾》。
(二)必修2
本冊教科書「閱讀鑒賞」部分4個單元分別是:情趣與理趣(中外抒情散文),含英咀華(詩經、楚辭、漢魏六朝詩歌),情景交融(古代抒情文),對話與交流(演講辭)。「表達交流」中的寫作部分主要從寫作方法的角度進行記敘文的訓練,寫作專題分別是:直面挫折 學習
描寫,美的發現 學習 抒情,園丁贊歌 學習選取記敘的角度,想像世界 學習虛構。「口語交際」專題為演講。「梳理探究」設計的專題有:成語,中華文化的縮微景觀;修辭無處不 在;姓氏源流與文化尋根。「名著導讀」介紹了《家》和《巴黎聖母院》兩部長篇小說。
五、主要措施:
1、認真學習。學習新教材、新課標,明確課標對高一年級的要求;認真鑽研新教材,扎扎實實備好課,講好課,充分發揮課內45分鍾的效力,科學支配時間,注重教學效果。
2、提高備課質量。對每一個單元每一篇課文,都要詳細分析教材的重點、難點、基點、疑點,設計好課堂練習,靈活處理教材。
3、作文教學依據教材編寫體例,完成教本上的「表達交流」訓練,但又適當超越教材。調動學生參與作文批改與點評,提高批改實效。重視自能作文,要引導學生、要求學生多練筆,教師認真批閱。教師適當做做「下水作文」,以期評點學生作文時心態主動、親切,真正撓到癢處。本期擬做大小作文8~10次,課外練筆若干。
4、充分利用《語文讀本》擴展學生的閱讀面,培養學生自學語文的能力。積極開展周末閱讀活動,每周精選較有思想性、篇幅短小的現當代美文和文言短文,提供給學生閱讀,,努力通過學生的自身積累和教師的指導,從閱讀
習慣、語感等多方面提升學生閱讀能力。
5、 要提倡「自主、探究、合作」的學習方式。要有計劃地引導學生自學,引導他們自主鑽研課文,自奮其力,自力得知;要突出研究性學習特點,拓展課堂內容,深化課文理解;要組織合作學習小組,鼓勵學生相互切磋,相互討論。
一、情況分析:
1、教材教學:高一下學期是高中階段比較關鍵的一個學期,從教材上來看,難度有了很大的提升,如閱讀教學上對學生的要求已由一般的閱讀理解上升到品味鑒賞,還新增了詩詞、小說等閱讀單元。寫作上則要求學生較好掌握議論文的寫作和應對話題作文的能力。
2、學生分析:學生在高一上學期的語文學習還處在比較被動的狀態下,對語文的學習興趣欠佳。語文基礎知識掌握不夠好,課外遷移不夠,閱讀和寫作能力還有待加強。
二、本學期教學目標
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正確把握語文教育特點,不斷地提高學生正確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能力,重視積累、感悟和熏陶和培養語感,使學生養成良好的語文研究性學習習慣。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加強文言文閱讀教學,夯實「雙基」,強化寫作指導,提高口語交際能力,同時注意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思維品質和文化品位,發展個性,形成健全人格。不斷地培養學生研究性學習精神和創新意識,努力開發有活力的語文新課程。
三、工作重點:
1、提高備課質量,繼續學習新大綱,鑽研新教材,探索新教法,體現知識和能力要求,充分發揮教師的個性和優勢,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
2、加強對學生語文學習習慣的培養,加強常規工作的落實和檢查,並有階段性檢查小結和整改措施。
3、以閱讀和寫作教學為抓手,帶動其它方面的教學工作。
4、強化語文知識的積累,包括名言詩句、文學常識、文化常識、成語等。
5、運用各種方法,提高學生課外閱讀的興趣和能力,拓展學生語文學習空間。
四、具體措施:
1、以模塊教學為「點」,以讀寫實踐為「鏈」,拓展常規教學思路。
新編語文教材以實現不同能力層級目標而劃分「模塊」,根據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與價值三個維度編排,注重語文素養的整體提高。因此,教師在使用新教材過程中,要注意教學模塊的整體性、能力性以及讀寫結合的「系統性」,還應注意「閱讀」與「寫作、口語」的交替式(穿插)教學,避免單一的直線式重復性教學。
2、精講「教讀課」,指導「自讀課」,形成探求式能力課型。
每個模塊精講「教讀課」,以「課」為例,舉一反三,側重能力的全程培養,突出以學生為中心的思想,努力改變教師教學方式,從而促進學生的學習方式轉變,以達「教,為了不教」之目的。「自讀課」型必以學生自學為主,強調自學課型的內在特點和學法指導,不可將「自讀」與「教讀」兩課型作簡單化「一刀切」的辦法處理。
3、重視文言文閱讀能力培養,增強學生文化底蘊。
新教材的文言文古典文化氣息濃郁,但本學期的學習重點還是應放在積累文言知識,理解文章內容,增強學生文化功底之上。計劃文言文模塊教學,特別注意培養學生文言文閱讀興趣,並適當為其補充有關文言知識。
4、用好《讀本》,擴大學生閱讀量,不斷提高語文素質。
《語文讀本》已作為高中教材中必要的組成部分,必須安排一定的課時,對學生進行閱讀指導,提出具體的閱讀意見,做到有計劃、有措施、有效果,不搞形式,不走過場,切實抓好《讀本》「讀好」的工作。或點評、或自讀、或檢測、或講座、或串講……因材施教,因「校」制宜,將《讀本》教學落實到實處。
一、指導思想:
1.貫徹《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准》,樹立科學的、民主的、開放的、以人為本的語文教育觀念,不斷地探索能適應學生發展和學生實際需要的新教法。
2.培養學生具備良好的人文素養和科學素養,具備創新精神、合作意識,具備包括閱讀理解與表達交流在內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運用現代技術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為升高二進高三入社會打下堅實的語文基礎。培養學生良好的高中語文學習習慣,幫助他們掌握知識點的學習方法,為終身學習准備好必備的能力。
3.發現新問題,探索新教法,把課堂的研究性閱讀推向深入,把新課標配套的「自學——探究——反思」模式新課型加以完善。
二、學情分析:
本學期我任教高一327班和334班兩個班,其中327班66人,334班55人,學生來自全縣各地及周邊縣市。從入學摸底考試的情況來看,學生初中基礎普遍不夠扎實。閱讀能力、分析鑒賞能力及對文章整體感知能力均令人擔憂,且有相當一部分學生不重視語文。所以,在對學生全面強化督促的同時,如何抓好基礎,強化針對性,有的放矢,探索改進講與練的方法並努力提高效益,就成為這一階段教學的重中之重。
三、教材分析:
1、新教材的體系和構建,在試驗修訂本的基礎上作了「四大改革」:
(1)、建立了閱讀、寫作、口語交際三線並行的教材編寫體系;
(2)、破除了比較復雜的記敘、比較復雜的說明、比較復雜的議論的三個階段模式,閱讀部分不再以文體為中心編排,而結合能力培養目標和課文實際組織單元;
(3)、編寫了與教材相配套的語文讀本,作為語文教材的有機組成部分,供學生在課外閱讀;
(4)、設計了探究性學習的內容,培養學生的探究意識和探究能力。
2、新教材的教學重點
閱讀教材,高一階段著重培養理解分析能力;寫作教材第一冊按寫作心理要求編排,著重培養學生個體主體能力;第一冊口語訓練的重點,培養單向的口語交際能力:傾聽、應答。探究性學習著眼於對文學作品主題的多種解讀、書法文化的思考。
四、教學策略及實施:
1、策略:
(1)改變觀念,加強學習,增強新課標意識,重視知識更新。
(2)重視思維訓練,注重能力培養,增強素質教育意識,扎扎實實學好課本。
(3)重視作文教學,努力提高學生語文學習的整體水平。
(4)加強語文第二課堂的組織,充分發揮第二課堂的輔助作用。
2、實施:
必修課
1.教本
(1)進度安排
必修1、2的閱讀教材,著重培養理解文章的能力、欣賞文學作品的能力和閱讀淺易文言文的能力。本著由淺入深、分散化解難點的原則,教學安排前半期完成一、二、五單元,後半期完成六、三、四單元。
(2)教學要求
本期教材文體多樣,有詩歌與散文,還有講演詞、序言等,內容比較分散,涉及到古今中外,因而在教學中要突出各種文體的特點,引導學生欣賞與學習並模仿與創作.每個單元的教學都要精心組織,單元內部的各篇課文在突出自身特點的同時,一定要和單元的整體特徵和要求相一致。每個單元的教學完成後,要指導學生對單元知識進行小結,明確每單元知識的重點和難點。
2.讀本
根據教本和讀本相結合的原則,為使學生「得法於課內,得益於課外」。
3.個性研討:
著手進行國學的普及,從晨讀入手,選一些經典名句與大家一起涵詠。
一、總體目標:
根據新課標的精神和要求,我們的教學總體目標是:努力使學生在以下五個方面獲得發展。
(一)積累·整合
能圍繞所選擇的目標加強語文積累,在積累的過程中,注重梳理。根據自我的特點,揚長避短,逐步構成富有個性的語文學習方式。了解學習方法的多樣性,掌握學習語文的基本方法,能根據需要,採用適當的方法解決閱讀、交流中的問題。經過對語文知識、本事、學習方法和情感、態度、價值觀等方面要素的融匯整合,切實提高語文素養。
(二)感受·鑒賞
閱讀優秀作品,品味語言,感受其思想、藝術魅力,發展想像力和審美力。具有良好的現代漢語語感,努力提高對古詩文語言的感受力。在閱讀中,體味大自然和人生的多姿多彩,激發珍愛自然、熱愛生活的感情;感受藝術和科學中的美,提升審美境界。經過閱讀和鑒賞,深化熱愛祖國語文的感情,體會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源遠流長,陶冶性情,追求高尚情趣,提高道德修養。
(三)思考·領悟
根據自我的學習目標,選讀經典名著和其他優秀讀物,與文本展開對話。經過閱讀和思考,領悟其豐富內涵,探討人生價值和時代精神,以利於逐步構成自我的思想、行為准則,樹立進取向上的人生夢想,增強為民族振興而努力的使命感和社會職責感。養成獨立思考、質疑探究的習慣,發展思維的嚴密性、深刻性和批判性。樂於進行交流和思想碰撞,在相互切磋中,加深領悟,共同提高。
(四)應用·拓展
能在生活和其他學習領域中,正確、熟練、有效地運用祖國語言文字。在語文應用中開闊視野,初步認識自我學習語文的潛能和傾向,根據需要和可能,在自我喜愛的領域有所發展。增強文化意識,重視人類文化遺產的傳承,尊重和理解多元文化,關注當代文化生活,學習對文化現象的剖析,進取參與先進文化的傳播和交流。注重跨領域學習,拓展語文學習的范圍,經過廣泛的實踐,提高語文綜合應用本事。
(五)發現·創新
注意觀察語言、文學和中外文化現象,學習從習以為常的事實和過程中發現問題,培養探究意識和發現問題的敏感性。對未知世界始終懷有強烈的興趣和活力,敢於探異求新,走進新的學習領域,嘗試新的方法,追求思維的創新、表達的創新。學習多角度多層次地閱讀,對優秀作品能夠常讀常新,獲得新的體驗和發現。學慣用歷史眼光和現代觀念審視古代作品的資料和思想傾向,提出自我的看法。在探究活動中,勇於提出自我的見解,尊重他人的成果,不斷提高探究本事,逐步養成嚴謹、求實的學風。
二、具體措施:
我們准備從以下幾個方面開展工作:
(一)、進取研究課改實施辦法。
高一所有的語文教師都是課改成員。所有成員都要認真學習語文新課程資料,探究其精神。充分利用每周的備課組活動時間,有計劃、有步驟地討論每個單元的教學資料、操作程序、教學方法,做到活動主題明確,有中心發言人。
(二)、進取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語文課堂教學應為學生創設良好的自主學習情境,幫忙他們樹立主體意識,根據各自的'特點和需要,調整學習心態和策略,探尋適合自我的學習方法和途徑。而合作學習有利於在互動中提高學習效率,有利於培養合作意識和團隊精神。所以,我們鼓勵學生在個人鑽研的基礎上,進取參與討論及其他學習活動,善於傾聽、吸納他人的意見,學會寬容和溝通,學會協作和分享。為了改變過於強調理解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狀況,我們提倡並實施在課堂上開展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努力提高組織教學和引導學生學習的質量。
組織學習小組,開展合作性學習。
落實課前預習疑難問題收集制。
課堂教學突出學生主體地位,努力創設交流、表達空間。
三、多閱讀,開闊眼界,陶冶情操。
除教學上安排的閱讀資料外,我們將充分利用圖書館和網上的資源,讓學生閱讀更多的課外知識,同時要求做好摘記,寫讀後感、隨筆等,這樣,提高學生閱讀的速度、理解文章資料的水平,訓練學生學會自我找資料,既到達開闊學生的視野又積累資料的目的。
課時組合:3節閱讀教學+1節電子閱讀(圖書閱讀)+2節課堂讀寫連堂課。
課前語文活動突出成語、古詩詞、好書等介紹。
四、改變做練習的習慣
如何處理練習問題,我們嘗試以下辦法:
1、整合原則。
將練習處理融合到課文教學當中,在課堂上解決。因為練習是圍繞課文資料和單元要求而設計的,它對課堂教學起必須的引導作用。所以,決不能將課堂教學與練習的處理分割開來,而應當將二者巧妙地整合,有專家說:「教師在帶領學生學習課文的過程中,練習的某些問題能夠不知不覺、自然而然地解決。」這樣,既讓學生學得簡便,又能節省教學時間,提高課堂效率。
2、自由原則。
新課標在練習設計上富有彈性及開放性,這就為教師和學生自主處理練習供給了靈活的空間。教師能夠根據不一樣的教學環境和不一樣的教學對象採用不一樣的處理方法。此外,教師在處理練習時應留給學生更多的選擇空間,各取所需,要求學生根據自身情景靈活機動地完成。學生能夠把練習中的字詞抄上幾遍;能夠發揮想像,把這些字詞連綴成一段文字;也能夠摘抄書中包含以上字詞的句子。不一樣程度的學生會根據自我的興趣和學習實際選擇練習的形式。總之,讓每個學生都成為學習的主人,讓他們不再把練習當成負擔。
3、重視過程。
傳統的處理練習的方式是注重結果,追求答案的准確性。教師提出一個問題,常常預先設計好結論,然後讓學生千方百計進入所謂標准答案的窠臼。這種消極理解的方式,剝奪了學生獨特的閱讀體驗,把學生變成了不善於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兩腳書櫥」。而重視過程策略,是呈現解決問題的過程和方法,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本事。運用過程策略要注意引導學生對問題進行分解和細化。對於一些難度不大的理解性練習,教師也不要急於讓學生說答案,而是先讓他們思考,並將思考的過程說出來,最終再說出答案。運用過程策略,有利於培養學生的思維品質,教給他們科學的學習方法,使學生由「學會」變成「會學」。
4、評價策略。
評價是一種檢測激勵機制。對學生完成練習的情景做出評價,能使學生構成競爭意識,激勵他們不斷提高。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運用評價策略要堅持構成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相結合。過去,我們一味強調終結性評價,用百分制、劃分等級等方法來評價學生完成練習的情景,缺乏構成性評價的意識。所以,我們在平時的教學中,要注意評價學生在完成練習的過程中所表現出的主動參與精神,認真負責的態度,注意發現並及時表揚他們取得的微小提高,淡化學生之間的差異。同時,練習評價的形式要多樣化,克服過去那種學生練習由教師裁決的單一模式,除了教師評價,還可讓學生互相評價,學生自我評價,或讓家長進取參與評價活動。從而在評價活動中,既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的興趣,又培養評價意識、合作意識,提高學生的本事和提高的信心。
總之,新教材練習設計的目的不是為了加重學生的負擔,而是為了幫忙他們更好的理解課文。課上,引導學生動起來,質疑問難,深入探究,師生一齊切磋學問,砥礪思想;課外,經過少而精的作業,積累知識,激發興趣,培養本事。課堂內外,都要讓學生意識到:自我才是學習的主人!
五、改變寫作的方式,自編個人作品集。
我們能夠嘗試以下作文教學,其操作程序為:
1、編個人作品集。要求每個學生,從高一入學時開始,就為編個人作品集做好以下工作:
①為自我的作品集起一個動聽的名字;
②每周完成1500字的練筆,練筆的時間、資料自定;
③給自我的每周練筆做些美工,如插圖、文字配色、貼相片、配底紋等;
④為自我的作品集寫一篇序言;
⑤每十周就編一個小集子。一個學期編一個大集子。
高中三年就有個人作品集6本。高三下學期期中,選編一個《個人作品集精選》。這樣,到高中畢業時,每個學生手頭上就有自我的作品集七本。
2、選編班級作品集。以班為單位,選編《XXX班學生優秀作品集》(或者取個更動聽的名稱)。每學期期中出版,在家長會時贈送給到會家長。
3、選編年級作品集。以年級為單位,選編《XXX年級學生優秀作品集》,每學期出版一次。作品入選者可獲得一本留念。每班發一本傳閱。
4、選編徵文作品集。在每年教師節、國慶節、元旦、五。一節、暑假等節日或長假時間,舉辦徵文活動,然後選編《XXX徵文獲獎作品集》。作品獲獎者可獲得一本留念。每班發一本傳閱。
5、舉辦學生個人作品集展覽周。在每學年第二學期開學第二周,以年級為單位,舉辦「XXX年級學生個人作品集展覽」。時間為一周,地點在圖書館閱覽室。參加展出的作品是該年級全體學生的個人作品集。無論美醜,無論優劣,要求全體學生的作品都必須參加展覽。按一、二、三、四、五等評定學生個人作品集的等級,獎勵獲得前三個等級的作者。組織各班學生輪流參觀、瀏覽,每班參觀時間為1節課。
F. 語文教學內容選定的基本原則
語文教學內容選定的基本原則
曹公奇
(寶雞市教育局教研室,陝西 寶雞721004)
【摘要】 針對目前中學語文在教學內容方面存在的混亂現象,從語文課程的特性、語文課程標準的要求、學生學習的認知情況、文本體式的特點、教材的助學系統等方面,結合具體文本,全面系統地論述語文教學內容選定的基本原則,為教師在教學時實際選定語文教學內容,提出了具體可靠的原則依據和參考幫助,從而真正提高語文教學的效率。
【關鍵詞】 語文教學內容選定基本原則
中圖分類號:G63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2-2155(2017)01-0027-05
王榮生教授關於語文教學內容的選擇和確定問題提出十多年來,中學語文界進行了許多有益的研究探討。但是,目前中學語文的教學現狀依舊,許多語文教師並沒有意識到教學內容選定這個問題的重要性,教學過程中存在著隨意性、盲目性,沒有語文課程特性的考慮,沒有整體學段的考慮、沒有年級層次的考慮,沒有單元教學的考慮,沒有文本特殊性的考慮,沒有學情的考慮,想起什麼教什麼,教到哪裡是哪裡,常常以「課文內容」代替「教學內容」,以人文性內容作為語文教學的全部內容,對於文本所包含的內容不會取捨選定……致使語文教學始終效率不高,備受各界詬病。
「課文內容」不等於「教學內容」。課文內容本身並不是語文教學的內容,它只是我們學習語文的憑借。所以,葉聖陶說:「語文教材無非是例子,憑這個例子要使學生能夠舉一而反三,練成閱讀和作文的熟練技能。」[1]通過這篇課文可以學語文,通過另外的課文也可以學語文,不能把這個「例子」當做唯一的學習內容。
鑒於此,在研究語文教學內容選定問題時,我們力爭提出語文教學內容選定的一些基本原則,為語文教師在選定語文教學內容、實施教學時提供依據和幫助。
原則一:根據語文課程特性選定教學內容
語文課程有其本身獨特的特點,是一門爭議較大、最具特殊性的課程。語文課程不像數學、物理、化學、政治、歷史、地理等課程那樣具有完整的知識體系和嚴密的邏輯關系,語文教材也不像別的教材是章節式的,而是文選式的。而文選式教材中的每一個文本,它所表現的內容五花八門,各不相同,導致了許多以「課文內容」為主的語文教學,比如教學《動物游戲之謎》,就一心只探討動物游戲原因的幾種假說,並就此展開討論、爭論,完全不顧作為一篇科普文章,語文教學應該引導學生從中學些什麼;教學《包身工》,就專門探討包身工這種制度的根源、危害,甚至現代社會一些用工制度的問題,就是忘了作為語文學習應該教與學的內容。這樣以「課文內容」為主的語文教學,嚴重偏離了語文教學的軌道。
即使有些教師在教學生學習語文的內容,但因為不會取捨選擇,照樣存在很多問題。我們要學習的語文知識,它散布在教材的一篇篇文本中。文選式教材的每一篇文本,都涉及到語文知識的方方面面,諸如字、詞、句、段落、篇章、語法、修辭、文學知識、文體知識、文化知識、閱讀、寫作、綜合性學習等等,語文教學中如果不能根據語文課程特性去選擇和確定這些教學內容,勢必會造成每一篇課文的教學都在重復語文教材和知識的方方面面,勢必會形成什麼都教都學了,結果什麼也不會的局面。
著名特級教師錢夢龍說:「語文作為一門具體的課程,它在中小學設置的目的是什麼?它自身的任務是什麼?答案其實很簡單,就是對學生進行本民族語的教育;具體些說,就是通過讀、寫、聽、說的訓練,培養學生正確理解和運用祖國語文文字的能力。這樣為語文課程定向,就可以減除多年來強加給語文課程的許多『非語文』的額外負擔,使語文課的教學目標變得比較簡單,不再『亂花迷眼』。」[2]
語文課程的特性,決定了語文教學要以「言語運用」為核心,要摒棄那些人為的「非語文」的東西。黃厚江老師就說:「所謂把語文課上成語文課,就是要以語言為核心,以語文學習活動為主體,以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為目的。語文課就是要在感悟語言、解讀語言、品味語言、積累語言、運用語言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培養學生健康豐富的情感,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和審美情趣,培養學生的獨立人格和偉大情懷。」[3]
特別是在文學作品教學中,更要以品味語言、學習語言為核心,通過語言來理解文學作品所表達的思想感情。王榮生教授說:「在文學鑒賞中,『品味語言』不是一個獨立的閱讀過程,它與理解、感受同步進行。換句話說,理解、感受的過程就是品味語言的過程。」[4]他又強調:「『品味語言』所要品味的,不是『用於積累』的脫離語境的所謂『好詞好句』,而是那些在具體語境中貼切地表達意思、意味的字詞和語句。其中所品味的,不是『好詞好句』的『精彩』——給它們貼上『生動』『傳神』等標簽,然後畫出記住,而是這些字、詞、語句在具體語境中的含義。」「品味語言,實質是發掘文學作品中字里行間所蘊含的意思、意味。」[5]像教學小說《祝福》一課,分析祥林嫂和魯四老爺的人物形象特點,只是根據大致的情節,籠統地、概念化的概括人物性格特點,不能抓住描寫人物的關鍵詞句,如對祥林嫂的三次外貌描寫,特別是對其眼睛的集中刻畫來品析人物形象;也不能抓住人物自身的獨特語言,如抓住魯四老爺的幾次「可惡,然而……」去細細品味、琢磨,也就能品出人物的形象復雜特點,而不是概念化的術語。
所以說,根據語文課程的特性,立足於語文課程的根本,以品味語言、學習語言為核心,選定語文教學內容,就不會走向偏差,就不會把語文課上成「非語文」課。這是語文教學內容選定的一個基本原則。
原則二:根據「課程標准」選定教學內容
「課程標准」是國家意志的體現,是語文教學的綱要,我們一切的教學活動都必須遵循的「標准」。「 課程標准」關於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這個核心目標也一直很突出,這是我們選擇教學內容的一個基本原則。
張秋玲老師認為:「追索現代語文教育的百年歷程,『言語運用』的觀點非常清晰。1904年《奏定初等小學堂章程》中規定:『中國文字其要義在使識日用常見之字,解日用淺近之文理,以為聽講能領悟、讀書自解之助,並當使之以俗語敘事,及日用簡短書信,以開他日自己作文之先路,供謀生應世之需要。』[6]1912年的《中學校令施行規則(摘錄)》明文規定『國文要旨在通解普通語言文字,能自由發表思想,並使略解高深文字,涵養文學之興趣,兼以啟發智慧。』[7]《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准》(2011版)要言不煩地寫著『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8]無論是史實,還是現實均以無可爭辯地事實確證了『言語運用』是語文教學內容的核心。」[9]
2011版《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准》和《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准》,除對語文課程下了確切的定義、明確了語文課程的核心素養以外,還對語文教學做了有許多要求。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准》指出:「語文課程致力於培養學生的語言文字運用能力,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為學好其他課程打下基礎。」[10]在閱讀目標中又要求:「在通讀課文的基礎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內容,體味和推敲重要詞句在語言環境中的意義和作用。」[11]「隨文學習基本的詞彙、語法知識,用來幫助理解課文中的語言難點;了解常用的修辭方法,體會它們在課文中的表達效果。了解課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識和文化常識。」[12]《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准》也指出:「能感受形象,品味語言,領悟作品的豐富內涵,體會其藝術表現力,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和思考。」「應該讓學生在廣泛的語文實踐中學語文、用語文,逐步掌握運用語言文字的規律。語文教學應該注意漢語言文字的特點,重視培養語感和整體把握能力。」[13]這些表述,都是對語文教學內容的相關要求。
根據課程標準的相關要求,選定語文教學內容,得到語文界的廣泛認同。王榮生教授指出:「『教師即課程』,意味著教師可以走『語文課程標准——語文教學——選擇語文教材』的線路,依據學校、班級、學生的實際情況對教科書進行適當的『剪裁』,甚至大幅度地增刪取捨,重組自己的教學內容。」[14]
人教版必修一的《別了,「不列顛尼亞」》是一篇新聞報道,教學時,就應該把教學內容的重點放在通過對新聞事實的分析和結構的學習,了解這則新聞事件和細節的典型意義、事實與觀點的相互關系以及這則新聞的價值取向等方面,而不是把教學重點放在播放一下香港回歸的視頻,說說香港的屈辱歷史,只是讓學生了解了這個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歷史時刻,而沒有從語文、從新聞的角度學到什麼。因此,《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准》(實驗)指出:「閱讀實用類文本中的新聞,應引導學生注意材料的來源與真實性、事實與觀點的關系、基本事件與典型細節、文本的價值取向與實用效果等。」[15]其他的文本的教學也是如此。
「課程標准」是教學的綱領性文件,在進行語文教學內容選定時,我們必須遵循其規定的原則和要求。
原則三:根據學生學情選定教學內容
王榮生教授特別重視根據學情選定教學內容,他說:「教師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將課程專家提供的『一般應該教什麼』轉化為『實際需要教什麼』,將教材專家建議的『通常可以用什麼去教』轉化為『實際上用什麼去教』。關注與學生實際的契合,這是『語文教學內容』的本來含義。」[16]
依據學情是選定教學內容的一個重要原則。學生的學情,從大的方面來說,就是學生學習語文的基本情況,即閱讀的數量、閱讀的習慣、解讀的能力、思維的方式等等;從小的方面來說,就是學生面對一篇具體的文本,哪些是不喜歡的,哪些是喜歡的,哪些是自己能讀懂的,哪些是讀不懂的,哪些是讀不好的等等,都要了解清楚。學情分析是一個具體細致的工作,對於「學情的分析,如果不是具體到每篇課文學生所具有的學習經驗,比如,他們已經懂了什麼,已經讀出了什麼,他們還有哪些不懂,還有哪些讀不好,感受不到,實際上就等於沒有做學情分析。」[17]
只有對這些學情分析具體細致,選擇教學內容時才能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來確定教學內容,教學時才能因材施教。「老師要教的,是學生不喜歡的地方,是學生讀不懂的地方,是學生讀不好的地方。」「不喜歡的地方,使他喜歡;讀不懂的地方,使他讀懂;讀不好的地方,欣賞不了的地方,使他讀好,能夠欣賞。這是我國優秀語文教師成功的經驗。」[18]
如果是我們自己班的學生,我們對學情可以了解得更清楚些。如果是借班上課,那我們也需要大致了解一些學情。所借班級的學校總體屬於哪個層次,所借班級的學生是否學過了要教學的課文,學了哪些方面,學生的基礎怎樣,學生對我要教的這課,哪些會了,哪些還存在問題,這些都是我們選定教學內容的學情依據。教學《雷雨》,首先要了解所教班級,有多少學生讀過《雷雨》全劇?或者有多少看過《雷雨》電影?學生對戲劇常識了解多少?戲劇塑造人物方法是什麼?對節選的這部分內容能讀懂多少?哪些地方是難點?……調查了解清楚了學生對《雷雨》的基本狀況,這樣才能根據學生的實際去選定教學內容,或者重點賞析人物的對話,或者重點學習矛盾沖突的構成,或者以課文為例學習戲劇的基本知識等等。
只有立足於學生的學情狀況,去解讀文本,去選定教學內容,才能貼合學生實際,才能收到教學的效益,否則一切就是盲目的。「站在學生立場解讀文本,教師除了要理性地處理好自己的解讀和教學內容之間的關系外,還要立足不同學生對象選擇合適的閱讀教學內容。」「學生需要是選擇教學內容最重要的出發點。要知道學生需要什麼,教師就必須首先站在學生的立場去解讀文本。」[19]而且,對於學情,要細細了解,全面掌握,針對具體教學文本,了解學生的認知狀況,就像王榮生教授說的那樣:「了解學情,並不是指對學生的情況泛泛而論,而是要針對某一篇具體課文,去探測學生的學習經驗——哪些地方讀懂了,哪些地方沒讀懂,哪些地方能讀好,哪些地方可能讀不好。」[20]只有這樣,才能准確了解到真實的學情,才能根據學情去選定教學內容,這是語文教學內容選定的一個重要原則。
原則四:根據文體特徵選定教學內容
不同的文體特徵,決定了教學內容選定的不同。文學作品中的小說、散文、詩歌、戲劇,實用文中的說明文、議論文、新聞、演講詞等,因為各種文體特徵不同,選定的教學內容自然也就不同。即使相同的文體,也要根據具體文本的不同特點去選定教學內容。
依據文本體式選定教學內容是研究語文教學內容選定問題的重要思路。閱讀教學的首要任務是文本解讀。文本的教學解讀,與其他類型的文本解讀不同,它立足於語文教學,不同於學院式的研究解讀或學術解讀。所以,王榮生教授說:「什麼是合適的文本解讀呢?即要符合下面兩個要求:第一,對這種特定體式的文本,閱讀取向要『常態』。也就是說,像正常人、像能讀這樣作品的人那樣去閱讀。第二,在特定的文本體式中,要運用符合這種體式的閱讀方法。比如,符合詩歌閱讀的方式、符合戲曲閱讀的方式等來閱讀。」[21]
文本解讀合適了,教學內容的選定就會准確、恰當,語文教學就會不走偏路。「好的閱讀教學,往往基於合適的文本解讀;不那麼好的文本閱讀教學,其原因往往是不顧文本體式,採用了莫名其妙的解讀方式、閱讀方法。比如散文,不管是什麼體式的散文,不少語文老師都一律採用『整體感知』『重點段分析』『詞語揣摩』的模式,這樣的『文本解讀』方式不出問題才是怪事。」[22]
優秀的閱讀教學,一定是遵循了文本體式特點來選擇教學內容、來組織教學的。比如學習演講辭,首先學習演講辭的文體特徵,其次是會運用這些特徵,即會演講或寫作。這就是我們根據文體特徵選定教學內容的基本原則。《紀念伏爾泰逝世一百周年的演說》是一篇演講辭,選定教學內容時,就應該把重點放在學習這篇演講辭的語言、形式上,其中的人道主義思想就滲透到對語言和形式的學習上。即使同一種文體的散文也要區別對待,不能全用所謂「形散神不散」的特徵去衡量所有散文。比如《荷塘月色》《小狗包弟》都是散文,但《荷塘月色》是寫景抒情散文,就要以通過景物描寫來分析文本所表現的情感為主要教學內容;《小狗包弟》是敘事散文,就要以通過文本記敘的事件來理解作者的情感變化為主要教學內容。
堅持以文體體式特徵來選定教學內容,要注意這個文本體現出來的這種體式的獨有特徵,再從這些獨有特徵中,根據學情等其他因素,精當地去選定這篇文本的教學內容。
原則五:根據教材的助學系統選定教學內容
語文教材是教學的憑借和載體,所以,教學一定要用好教材。顧之川先生說:「教材不等於教學內容。葉聖陶說:『教學不能不從課本入手,可是決不能限於課本里的語言文字,課本里的語言文字原始實際的反映,必須通過它而觸及實際的本身。』[23]教學需要教材,但又不局限於教材。教材不是教學的全部內容,教學內容應遠遠大於教材。」[24]
我們要充分利用好教材,首先就是要准確理解教材編輯的意圖,根據教材的助學系統來選定教學內容。助學系統指的是教材的整體目標、單元提示、課前導讀、課後思考練習題、有關注釋、資料鏈接、知識短文、附錄選文以及教師教學用書等等。
1. 教材整體構架
對所用整套教材的整體構架、編排思路、學習目標等方面必須有所了解,這樣才便於我們統籌安排,進行合理取捨,精準地選定教學內容。每套教材都有前言之類的內容,這些就是我們掌握教材整體構架和思路的憑借。比如人教版高中教材必修一在《致同學們》中,對高中段的必修和選修教材分布,對必修教材的內容分布安排、單元編排、每部分內容安排,本冊書的內容及學習要求等,都做了具體的說明,便於我們對整套教材有一個全面了解,對本冊教材有具體了解,在選定具體的教學內容時,以此為根據。再如人教版初中語文教材七年級上冊有《寫在前面》,對初中階段教材的內容、學習的外延、學科的綜合、資源的應用、學習的方式等,都做了介紹說明。
我們對整套教材、整冊教材思路、結構、編排方式、學習要求都有所了解,這樣,我們在選定教學內容時,就可以在整體框架范圍內,整合、調整、取捨、選定具體的教學內容。
2. 單元提示
教材的每個單元,一般都有單元提示,不但有具體的內容介紹,還有學習的要點說明。比如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一第二單元是古代記敘散文,在單元提示中說:「文言敘事特有一種簡潔之美,學習時要注意反復朗讀,悉心體會。還要學習提要鉤玄的閱讀方法,學會抓住關鍵詞語,概述文章的敘事脈絡,做到綱舉目張,化繁為簡,提高概括能力和表達能力。」[25]再如人教版語文八年級下冊第二單元提示說:「學習本單元,要加強朗讀,注意課文中的聯想與想像,了解直接抒情和間接抒情的表達方式,學習抒情性語言。」[26]
這些單元提示,對教學重點說明很具體,這也是教材編者對教學的具體建議和要求,我們教學某一單元時,根據單元提示的要求去選定某一課的教學內容,就能准確體現編者意圖,就不會使語文教學走偏。
3. 導讀及研討與練習
教材中的課文,一般正文前有「導讀」,後有「研討與練習」。比如人教版初中語文教材,每篇課文前都有一個「導讀」,引導我們去閱讀學習文本;課後的「研討與練習」,則從內容的理解、語言的品味、寫法的應用等方面,提示了本課要學習的內容、重點等。人教版高中語文教材,雖然沒有課文前的「導讀」,但課後的「研討與練習」也很具體,對文本內涵的探討、對語言的品味等,也在為學習本課做提示和要求。例如,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一第二課《詩二首》,分別是《雨巷》《再別康橋》,課後第一題是:「從課文中選出一兩節詩劃分節奏,標出韻腳,反復朗讀,體會其音樂性,並背誦這兩首詩。」第三題:「《再別康橋》這首詩,讓人感到很美,你覺得美在哪裡?第一節和最後一節在語意上同中有異,請仔細揣摩其中的意味,這兩節在節奏上則完全相同,形成回環往復的結構形式,這樣寫有怎樣的表達效果?」這兩個題實際就是提示教師,選擇教學內容時,要注意通過反復朗讀來體會詩歌的意蘊;再就是要學習詩歌回環往復這種結構形式的表達效果。
課文前後的「導讀」和「研討與練習」,特別是課後的「研討與練習」,是教材編者對我們學習這篇課文的一些提示和要求,選定一篇文本的教學內容時,這也是必須重視的條件。
4. 教材中其他助學材料
教材中關於課文的有關注釋、資料鏈接、知識短文、插圖、附錄選文等,也屬於助學系統的材料。這些助學系統的材料,也是我們選定教學內容時的參考。比如,關於作者和文本的注釋,有助於我們對文本寫作背景的認識和文本體式的准確定位;相關資料鏈接,有助於我們在更廣闊的視野背景下去解讀文本;知識短文,有助於我們在教學設計時結合文本對某種知識予以強化;附錄選文,有助於我們與同類文本比較、延伸……例如,必修三《林黛玉進賈府》一課,文中有林黛玉和賈寶玉的畫像插圖,課後附有《<紅樓夢>賈府人物關系表》,這對於我們教學時理清人物關系很有幫助。
我們在選定教學內容時,可以參考這些這些助學材料,使得教學內容的選定更加精準、更加符合教材對教學的要求。
5. 教師教學用書
教師教學用書,過去叫做「教學參考」,是教材編者為了幫助教師更好地理解教材編寫意圖、解讀文本、選定教學內容、有效組織教學而編寫的教學參考書。它既不是教學必須遵循的「聖旨」,也不是貽害教師的「洪水猛獸」,它僅僅是教師教學的參考書。准確定位它的「參考」地位,我們就會合理、恰當地使用它。
教師在自我解讀文本、獨立設計教學的基礎上,或者在遇到困惑無法解決的情況下,可以充分地利用教師教學用書,從中獲取解答或啟發,從而進一步完善我們的教學設計。只要是不以教師教學用書為唯一標准,只要是教師有自我解讀、自我思考、自我認識的能力,那麼,教師教學用書也就一定發揮它的最大效能,也就會成為我們選定教學內容時的一個重要依據。
這些助學材料,都可以做我們選定教學內容的依據,它會幫助我們更科學、更恰當地設置教學目標,確定教學重點。
教學內容選定的原則是多角度、多層次的,本文所論述的,只是選定教學內容的一些基本原則,並不是全部或唯一的原則。我們根據需要,從每一篇課文的教學到每一單元的教學,再到每一學期、每一學年的教學,直到整個初中或高中學段的語文教學,在語文教學內容的選定上統籌安排,每篇課文根據不同依據選定不同教學內容,每個單元、每冊教材的側重點不同,每一學年直至中學三年,突出語文核心素養,全面覆蓋語文素養,這樣,使我們的語文教學具有更強的序列性、針對性和實效性,進而促使語文教師更加重視對語文教學內容選定問題的研究,更加重視自己專業發展的方向,全面提高語文教學的水平,真正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基金項目】本文系曹公奇主持的2015年陝西省中小學教學名師工作室立項課題「中學語文閱讀教學內容選定的原則和策略研究」(課題編號:MSKT1514)的成果之一。
參考文獻:
[1]葉聖陶.葉聖陶語文教育論集[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5:113.
[2]錢夢龍.我這樣上語文課[J].課程·教材·教法,2016(3).
[3]黃厚江.創造充滿活力的語文課堂(上)[J].中學語文教學參考(上旬刊),2015(1-2).
[4] [5] [17][18][20] [21][22]王榮生.閱讀教學的要訣[M].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15:37-38、38、116、109、117、100、102.
[6][7]課程教材研究所.20世紀中國中小學課程標准·教學大綱匯編(語文卷)[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8][10][11][1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准(2011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
[9]張秋玲.語文學科教學內容的基本特點[J].課程·教材·教法,2016(1).
[13][15]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訂.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准(實驗)[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14]王榮生.語文教學內容重構[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227.
[16]王榮生.語文課程與教學內容[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5:234.
[19]黃厚江.學生主體在文本閱讀中的體現[J].語文建設,2015(5).
[23]葉聖陶.葉聖陶集(第11卷)[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4:223.
[24]顧之川.教材使用的藝術[J].中學語文教學,2015(8).
[25]課程教材研究所等.普通高中課程標准實驗教科書·語文(必修1)[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15.
[26]課程教材研究所等.義務教育課程標准實驗教科書·語文(七年級上冊)[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55.
(原載於《中學語文教學參考(上旬)》2017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