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如何培養語文邏輯思維能力
語文是一門具備較強人文性的課程,高中語文教材的編選是經由眾多專家學者謹慎思考之後進行的,故教材內容、難易程度等均與高中生的認知水平、特性發展等契合。在此期間,針對學生邏輯思維能力予以培養,不但能夠在學生深入認知課文時提供幫助,也能對學生的語言組織、表述能力予以鍛煉。
一、通過單元教學進行邏輯思維訓練
藉助各教學主題單元設置對應的教學模式並構建單元教學情境,從而對學生邏輯思維能力加以培養,讓學生可以在良好的教學氛圍下對自身思維層次予以提升。還能改善學習方式,進行單元教學,幫助學生構建單元學習環境,高屋建瓴,體現知識系統的創新。
二、通過作文教學進行邏輯思維能力訓練
素質教育模式下的作文訓練,能夠較好地體現學生的價值觀。因此教師必須對作文教學的既定教學目標和意義給予足夠關注,將傳統過時的作文教學方式變革更新,推動學生更好地寫作,並在寫作中將學生的思維層次提升,且與文章內容有效結合。注重學生邏輯思維能力的發揮,在寫作教學中結合邏輯思維的培養,方可促使學生的作文內容條理清晰,邏輯分明。
三、通過分層教學進行邏輯思維能力訓練
高中生在學習、思維能力等層面會具有一定的差別,教師要通過教學工作對所有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予以訓練提升。通過落實分層訓練與分層發展,從而促使學生在分層訓練期間察覺到自己邏輯思維中存在的不足,推動全體同學通過自身邏輯思維能力發展來提升。
Ⅱ 如何提高孩子的語文思維
一、深究學習方式
1.橫向深究學習。所謂橫向深究學習,指的是在同一平面上學習的深入和思維的深入。家長或老師傳授的是一個個「知識點」和「技能點」,孩子學習和思維的深入應該藉助於這一個個「點」來進行,這種深入帶有明顯的指向性,因為,這一個個知識點(或技能點)實際上是我們思維的出發點,思維的活躍正在於在「點」的基礎上的指向,根據思維的指向,我們可以把橫向深究分為兩類:一是順向深究,一是逆向深究。
所謂順向深究是指孩子的思維活動沿著家長所提供的「點」的方向展開,對所接受的知識點進行深化研究。例:在課文里,有許多描寫、謳歌祖國大好河山的詩文,課文在「自讀提示」部分都有編者概括出的主題思想。在主題思想概括時,幾乎形成了一個固定的模式:「本文通過對……描寫,歌頌了祖國的大好河山,激發了我們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這樣的概括乍一看似乎無可深究,但如果我們沿著概括者的思路進一步延伸,引導孩子勇於打破常規,克服思維定勢的負效應,再往深處想一想,就會立即發現這種主題概括的局限性:假如這一段景色不是描寫中國的,假如我們學習的是一段描寫外國自然風光的課文,我們該如何概括主題思想呢?這樣的深究不僅是學習和思維的深入,同時也是事物及現象本質的探討,探究的結果使我們對某一個問題的理解豁然開朗,上述問題也會迎刃而解。這類課文的主題概括應該從自然美和人類共同的審美心理入手才更具說服力,也更切合實際。
所謂逆向深究即將自己的思維活動轉向,從與知識點相反的方向來探究問題的本質。比如在《項鏈》一文的教學中,一般家長讓孩子接受的是文章對主人公瑪蒂爾德虛榮心的批判,尤其是文章開頭部分作者敘寫主人公的 「夢想」 以及她不滿足於「寒傖的住宅,粗陋的傢具,破舊的衣服」的心理刻畫,似乎更加強了孩子對主人公虛榮心理的理解。一般學習到此為止,而深究學習策略的運用,將把孩子的思維引向深入。如果我們變換思維角度,展開逆向思考,問題的解決將使孩子對課文的理解進入一個更深的層次:難道主人公不去夢想,滿足現狀就合理嗎?這一深究,我們就會發現,作者的矛頭不是指向主人公的,而是指向那個不平等的社會的。這樣的深究更合作者的本意,而孩子的學習也更為扎實。
2.縱向深究學習。所謂縱向深究學習是把知識的學習放在歷史的大背景下進行,孩子的思維圍繞知識點進行歷史關繫上的探討,以考查知識點所涉及的知識在不同的背景下的表現形式,從而對知識點形成正確的理解。比如,在輔導孩子學習呂叔湘先生的《語言的演變》一文時,一般我們家長在講到該文「馬」的歷史典籍的名稱時,只會因「馬」的名稱之多,而贊嘆古人的造字之功,因為該文列舉了「馬」的名稱有數十種之多。但這樣的教學是膚淺的,孩子的收獲也是極為有限的。而講究深究學習的方法就會使孩子的收獲頗豐。家長可以以「馬」的名稱之多讓孩子深入思考:為什麼歷史上馬的名稱如此之多、如此之細,如今只用一個「馬」字來概括呢?這樣的深究提問會讓孩子的思維立即活躍起來,語文學習也變得趣味盎然,孩子對答案求解由淺入深的過程也將使孩子的學習領域變得十分開闊。孩子可能由此想到人類概括能力的增強,也可能想到「馬」這一動物在某個特定歷史時期的重要性(比如運輸、交通、戰爭方面的功能)以及這種重要性由於時代的進步、生產力的不斷發展而帶來的逐步弱化。由此,孩子可能觸類旁通,舉一反三地得出結論:當某一事物名稱多、分類細的時候,正是這一事物在「這個」時期最為重要的時候。這樣的深究學習就使得語文教學不單純是語言文字的學習,它已與文化、歷史、經濟相交接,既擴大了孩子的知識面,更利於孩子思維能力的培養。
Ⅲ 在語文教學中如何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
思維是智力活動的核心。思維是對客觀事物間接的和概括的認識過程,它能夠反映客觀規律的本質屬性和內在規律性聯系。作為智力核心成分的思維能力,它是認識的理性階段,每個人認識世界的活動不只限於認識世界的現象,而且要深入到事物的本質和內部聯系。青少年的思維從經驗型走向理論型,既要進一步發展形象思維,又要著重培養、訓練邏輯思維,思維能力是通過它本身的活動過程發展起來的。因此,教師必須有意識、有計劃地在教學過程中運用靈活多樣的思維能力。下面就語文課如何激發學生的思維能力,結合自己的體會,談一下具體的方法。 一、訓練語言,發展思維 語文教學的主要任務之一是指導學生學語言。語言是思維的武器、理解的工具,語言學習與思維發展有著密切的內在聯系,即語言是思維的直接現實,語言離不開思維,思維離不開語言,二者相互聯系。我們不難發現,語言學習中出現的問題,每每與思維活動分不開。在認字、寫字方面出錯多的是觀察力較差的學生,因為有較強的觀察力就能看出字形、寫法的細微差別;詞不達意,語病在很多情況下並不是因為有了清楚的思想內容找不到恰當的詞來表達,而是思想本身就不清楚或概念模糊造成的。因此加強語言訓練,要讓學生多讀新聞、報刊。針對某一點談談自己的看法,引導學生思考可分析的角度,並就學生提出的問題啟迪學生,進行深入的分析。例如:某中學的學生從四樓爬窗致殘。我就引導學生針對這一現象發表自己的見解,從現象得到教訓和啟示。分析這些問題時,學生往往投之高度的熱情,各抒己見,踴躍發言,思維就像燒開的水一樣被激活。這樣以訓練語言為手段,發展了學生思維,提高了他們的思維能力。 二、設疑問難,啟迪思維 1.利用設疑把握流向。學生的課堂思維比較活躍,其中也不排除散的特點,教師應緊緊抓住這一點,適當設疑,把握思維流向,語文學習更應當經常創設問題的情境,使學生在產生矛盾的情境中通過積極思考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法。閱讀教學中的設疑便是思維鍛煉的有效途徑之一,一般採用問答的方式。在《斑羚飛渡》教學中,我利用三個提問導入新課,斑羚為什麼要飛渡?斑羚到底怎樣飛渡?從斑羚悲壯慘烈的飛渡中,人類領悟到了什麼道理?這三個問題由淺入深誘導學生的思維,並規定了思維的流向,使學生的思維很快地順勢進入對課文的認識、理解。 2.利用設疑吃透題眼。所謂題眼即文章的重點。在教學過程中應緊緊抓住重點,突出重點,突破重點。一節課的成功與否,主要在於教學是否突出了重點,那麼採取何種教學方法來突出重點,這是每個教師深思熟慮的問題,而設疑能引導學生去思考、去發現作者是怎樣表達這個中心的。如《社戲》一文,為什麼作者在結尾說:真的,一直到現在,我實在再沒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戲了。通過設疑,啟發誘導思維,學生清晰地認識到:這是作者對天真爛漫自由有趣的童年美好的回憶,是對人生理想、境界的渴望和追求。從而使學生的智能得到了提高和發展。 3.培養質疑習慣。古人雲:學貴有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疑者,覺悟之機也。一番覺悟,一番長進。思維能力的培養,不能單純依賴應付提問,不能消極地接受問題情境,而是應當積極主動地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注重培養質疑問難的良好學習習慣。習慣的培養,靠的是持之以恆的努力,同時,也應借重行之有效的訓練常規。比如:在閱讀的六步自讀法中設置發問一步,要求學生按照依次遞進的三個問題,自問自答,逐步深入地理解課文,即:寫了什麼寫得怎樣為什麼這樣寫。運用這種自問自答逐步培養學生質疑問難的習慣。 三、組織討論,激勵思維 課堂討論是語文教學的一個重要方法,適當地組織學生進行課堂討論,可以讓學生動腦、動口,互相啟發,引起共振,激發學生積極思考,從而集思廣益,培養了能力,增加了智慧。 1.討論難點,提高分析理解能力,在教學過程中經常會碰到一些難點,如果採用討論的方式,把難點交給學生分析,效果會更佳。《孔乙己》中的結尾就這么一句話:我到現在終於沒有見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有學生問:孔乙己的死,作者用了互相矛盾的詞‘大約’和‘的確’,這是不是錯誤的呢?對此我先不作直接答復,而是讓學生討論,發表意見,同時提示學生聯繫上下文,然後統一意見。這樣提高了認識,解除了難點。 2.討論疑點,提高辨析能力。學生在學習中往往會發現一些疑點,把這些疑點提出來討論,可以提高學生的辨析能力。如《爸爸的花兒落了》,學生提出疑問,認為小說以爸爸的花兒落了為題不恰當。理由是爸爸的花兒與本文關系不大,課文主要是寫爸爸。這時,我就讓學生進行討論,討論的結果無疑是兩種意見,但更多的學生認為,本文標題精巧,別有用意。爸爸的花兒落了一是實指爸爸的夾竹桃的垂落,二是象徵稟性愛花的爸爸的辭世。這樣既含蓄又形象,更能突出中心思想。無疑,對疑點的討論,使學生用自己的思維解除了疑點,提高了辨析能力。 3.討論議題、材料,培養多角度思考問題的能力。思維能力的訓練是一項系統工程,應當多角度、多側面地開展。中學語文學習,根據語文課的特點,特別要注意直覺思維和邏輯思維結合應用,求同思維和求異思維協調發展,努力培養創造性思維。一個題目,一個材料,往往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即使同一個人也可以從不同的角度去審視它,理解它,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經常讓學生討論議題、材料,不但可開拓學生的思維,打開學生的思路,而且可以培養其創造思維能力。如論牽牛花這個議題,學生認為只有一個角度可以理解因為不能自立,所以只好依據在他人身上。但經過討論,讓學生明白任何議題、材料都可以從多角度探索。其二角度:過程的依賴性使它總是按別人指導的方向前進。其三角度:無論多麼艱難,只要有一點可能就不停地攀登。其四角度:善於藉助外物,所以總比外物高出一截。其五角度:無論攀到什麼高度,根還扎在泥土裡,因此能開出美麗的花。這樣學生的思維開闊了,分析問題的能力加強了。
Ⅳ 小學語文如何培養學生思維能力
小學語文思維能力該如何去培養呢?思維能力包括理解力、分析力、綜合力、比較力、概括力、抽象力、推理力、論證力、判斷力等能力。它是整個智慧的核心,參與、支配著一切智力活動。一個人聰明不聰明,有沒有智慧,主要就看他的思維能力強不強。要使自己聰明起來,智慧起來,最根本的辦法就是培養思維能力。思維能力的訓練主要目的是改善思維品質,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只要能實際訓練中把握住思維品質,進行有的放矢的努力,就能順利地卓有成效地堅持下去。
設置懸念,啟迪思維。古人常說:「學貴有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這就說明疑惑是啟迪學生思維的重要方式。在語文教學中,教師應該設置一些疑問,讓學中在思考和探討中,開發自己的思維。比如在學習《狼來了》的故事時,教師應該讓學生先去閱讀這個故事,然後向學生提問:「為什麼到最後,大人們都不再相信小孩的話」,設置一個疑問放在這,讓同學們去思考,鼓勵他們積極說出自己的看法,在不斷討論過程中,學生的思維得到了鍛煉,長期訓練下去,對學生綜合思維培養的具有積極的正面效果。
思維並非神秘之物,盡管看不見,摸不著,來無影,去無蹤,但它卻是實實在在,有特點、有品質的普遍心理現象。課堂教學的進程就其本質來說是師生思維共同活動的過程,也是培養學生思維能力的過程。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是我們教育者的重要任務之一。
Ⅳ 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 92
一、運用插圖,激發興趣,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
少年兒童具有初步的形象思維能力,認識事物具有直觀性。因而,小學語文課本內編排了大量的彩圖、彩照,便於教師在語文教學中幫助學生理解和掌握。在新課教學中,利用插圖導入,創設課文情境,能有效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好奇心和學習課文的興趣。如,我在教學《烏鴉喝水》一課時,先出示插圖,再引導學生看圖:(1)圖上畫了什麼?(2)烏鴉在干什麼?可是瓶子里的水怎樣,瓶口又怎樣?(3)烏鴉喝到水了嗎?是用什麼方法喝到水的?課文是怎麼樣描述這幅圖的內容的呢?今天我們就來學習課文《烏鴉喝水》(板書課題),聽老師讀課文。這樣不僅能使學生一上課就把注意力集中到與課文內容緊密聯系的插圖上,而且激發了學生學習課文的興趣,還培養了學生的思維能力。
二、演示實驗,讓學生理解課文內容,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演示實驗不僅能直觀、生動地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內容,更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如,我在教學《稱象》時講到曹操的兒子曹沖想到了一個好辦法,這對於學生來說理解起來較為困難。於是我准備了一些用具,用來演示該方法:(1)用一個透明的水缸裝上水,把一艘模型船放進去,然後把一頭玩具大象放入船中,看船身下沉多少,就沿著水面在船舷上畫一條線,並理解「船舷」一詞。(2)再把大象從船上拿出來,往船上裝預先准備好的小石子,裝到船下沉到畫線的地方為止。(3)然後用天平稱一稱船上的小石子。(4)小石子共有多重,就知道大象有多重了。在理解課文的基礎上,我立刻追問學生:「你們有誰能想出比曹沖這個方法更好的辦法來?」學生立刻進入冥思苦想的狀態。很快就有學生舉手回答:「我們可以用人代替石頭。因為石頭比較重,又要搬,而用人就不用搬,可以很快地計算出總重量。」這樣一來學生的思維就得到了很好的培養。
Ⅵ 如何在語文教學中培養小學生的思維能力
(一)確定教學目標,制定教學計劃
語文教學是一門目的性和計劃性較強的學科,同時以培養學生思維能力作為重要的目標。初中語文教師一般根據具體的教學計劃和教學目標,調整自己的教學內容、教學手段及方法,在此基礎上制定詳細的培養計劃。首先,教學目標是培養計劃確定的依據。初中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一般包括:學生改寫、縮寫的思維能力,聯想和想像的思維能力,提取關鍵信息的思維能力。其次,語文教師要根據培養內容的不同,恰當地選擇適宜的教學方法和手段。比如,在講授詩人王灣的《次北固山下》時,為了方便學生理解,教師要引導學生想像詩句中所描繪的場景,並將其呈現出來,這樣的教學方式有助於學生的理解和記憶。另外,在訓練學生的語文表達能力時,寫作訓練是最常見的練習方式,學生對一篇文章的完成不僅充分展示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更是衡量學生整體語文水平的體現。最後,教師要不斷對學生的學情進行監控,不定期地考察學生的學習成果,督促學生積極反思自己的語文學習過程,及時總結得失,靈活調整自己的語文學習計劃和學習方法。
(二)創造環境,開發學生思維
1.課前導入,啟發思維
課前導入和開門見山是完全對立的兩種授課方式,開門見山就是直接進入主題,這樣的教學方式容易讓學生處於迷茫狀態,而跟不上老師講課的思路。所以課前導入是語文教學提倡的一種教學方式,導入環節就是學生跟著老師的思路逐漸進入講授主題,課前導入的目的一是為了激發學生學習新知識的興趣,另一個是活躍學生大腦,讓學生主動思考提出的問題。課前導入一般採用的方法主要有問題導入、故事導入、名人名言導入、相關視頻導入的方式等。比如在講授《蘇州園林》的一課時。課前導入可以藉助多媒體播放一些蘇州園林的照片,並配上相應的音樂,讓學生產生置身其中的感覺,觀看完之後可以要求學生談一些自己的感受,這樣的課前導入,不僅有利於激發學生對文章的學習興趣,也有利於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和組織能力。
2.從文章著手訓練學生思維
文章是初中語文學習的有效載體,為了培養學生各個方面的思維能力,初中語文的教材內容包含各種題材的文章,一般來說主要是包括說明文和科學小品類的常識性文章和包含詩歌、散文的文藝性文章。不同的文章體裁需要學生及時轉化學習的思維模式,比如文藝性文章屬於含蓄性質多一點的,教師就需要引導學生將感情融入到文章中,使學生的思維隨著作者感情的變化而變換,從而讓學生更加深刻地理解文章。
3.注重對學生觀察能力和遷移能力的培養
初中語文教學中,學生對知識的遷移能力和觀察能力也是學生思維能力培養的重點。遷移能力不僅是指學生對所學知識的靈活運用,初中語文教學對學生遷移能力的培養多是指學生想像和聯想能力的鍛煉。比如學生在學習「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這樣充滿情境的詩句時,就會在腦海中會浮現出相應的畫面。觀察能力的培養不僅有助於學生開動腦筋,積極思考,還可以培養學生的文學鑒賞力。因此,語文課堂教學上,教師應該加強對學生觀察能力的培養。
總之,要提高學生的語文思維能力,必須適應新課改的時代步伐,徹底更新原來傳統的教學方式。語文課堂教學對學生思維能力的提升不是一蹴而就的,這就需要教師和學生在語文課程的學習中相互配合,循序漸進地開展思維培養的過程。
Ⅶ 如何在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
培養學生良好的思維品質,加強思維訓練,無疑是培養學生創造力的關鍵。在語文教學實踐中,我越來越深刻地認識到:語文教學要想真正出成效,不能僅局限於教法的改變,而要首先轉變教師的教學理念,把語文教學的觸角深入到學生的思維領域,把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作為語文教學的首要目標。由此看來,充分調動學生的思維積極性,培養學生正確的思維方法,是育人的重要內容。那麼,在實際操作中應該怎樣培養學生良好的思維品質呢?具體做法有如下幾點:
一、創設良好的課堂氛圍,是培養思維能力的基礎
良好的教學氛圍的創設,是教師高超的教學藝術的體現。正如名人所說:語文課堂教學中,導思的過程,若起伏跌宕,充滿有張有弛的流動感,若清新別致,能充溢著靈動和詩意的光輝,則必將營造出朝氣蓬勃的課堂氛圍,對學生思維能力的開發將大有裨益。那麼如何創設良好的教學氛圍呢?
1、精心設計導語。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好的課堂導入語的設計,其實就是成功的課堂教學的開端。精彩的導入往往能創設良好的課堂氛圍,成為激發學生思維的動力。例如:我在講《口技》一課時,先創設教學情境——播放錄音《洛桑學藝》,來激發學生的思維,要求學生努力聽,三分鍾後讓他們口述從中聽到什麼、洛桑表演了哪些內容。緊接著啟發學生:假如一個表演者,在舞台上兩手空空,他卻能演奏出優美的blues,模擬出「泰坦尼克號」的汽笛聲,彈出凄婉的《二泉映月》,他依靠的是什麼本領?這在曲藝中被稱作什麼?將學生不知不覺中帶入了《口技》之中。
2、 善於捕捉思想火花,因勢利導激活思維,是創設良好課堂氛圍、培養思維能力的又一策略。一些學習有困難的學生,思維不夠活躍,思路不夠開闊,學習質量不是很高,表現在學習上,懶於動腦,可是他們也時而閃爍出智慧的火花,教師應善於捕捉這一智慧的火花,點亮他們智慧的心燈,開啟他們思維之扉。例如教學《狼》一文時,師生都在大談狼的狡猾、屠戶的勇敢機智。這是,平時成績較差的一位同學小聲道:「兩只狼有合作精神。」我便叫他起來,請他把自己的想法說給大家聽。他膽怯地站了起來,低下頭,不敢說。我又進一步鼓勵道:「老師認為你的觀點很新穎,很有價值,你能說出來供大家借鑒嗎?」聽到這話,這位同學眼神中流露出了異樣的光芒,顫聲道:「老師,您不是說不以成敗論英雄嗎,狼雖然失敗了,但它們配合默契,這種合作精神是值得我們學習的。」聽了這話,大家報以熱烈的掌聲,而這位同學漲紅了臉,兩眼熠熠閃光。此後,他經常提出一些令人意想不到的問題。這一問一答,不僅創設了良好的課堂氣氛,而且還打開了一扇封閉的智慧之門。
二、根據學生的心理特點,結合語文課堂教學實踐,加強學生思維能力的訓練,是行之有效的途徑
語文教學的過程是一個「感知——體驗——理解——運用」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教師通過啟發誘導,能使學生獲得收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探究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而這些能力的核心還是思維能力。如何訓練學生思維能力呢?筆者作了以下幾點探索:
第一,訓練思維的敏捷性。思維的敏捷性是指思維的速度快,對問題迅速作出反應。敏捷的思維並不是天生的,而是需要經過長期訓練才能形成的。在教學中教師可採用不同的教學手段,持久地加以訓練。例如教《皇帝的新裝》時,在初讀課文後,可設計以下問題來整體感知課文,並訓練學生的快速思維能力:1、此文的作者是誰?哪個國家的?2、採用最簡潔的話概述故事的內容。3、作品中最可笑的人是誰?最可恨的人物是誰?最可鄙的人物是誰?最可愛的人物是誰?為什麼?4、勾勒出人物的特點(每個人物不得超過十個字)。通過搶答,評出優勝者。這樣,既讓學生對課文有了全方位的整體了解,又訓練了學生思維的敏捷性。
第二,訓練學生思維的獨特性。思維的獨特性是指思考問題、解決問題不依賴、不盲從、不迷信,分析判斷有獨到見解。在閱讀教學中,教師要鼓勵學生質疑、探索,努力為學生提供獨立思考探究問題的空間,從而鍛煉學生思維的獨創性。教師還要善於設計問題,所設計問題,既能給學生創造思索的空間,又能提供創造性思維的範例,使學生明白「學源於思,思源於疑」的道理,讓學生思維發展的歷程在教師這盞智慧之燈的指引下順利航行。例如學習《藤野先生》一文時,教師提出:「東京也無非這樣」中的「也」是關聯詞語,可是前面又沒有句子,與誰關聯?文章的第一句為什麼要這樣寫?這看似平淡的地方,老師卻提出了如此深刻的問題,學生馬上陷入了思索。頃刻,學生舉手答到:「這句話有潛台詞,前面省略了。」又一個同學答道:「大清帝國日暮圖窮,腐敗不堪,作者才東渡日本尋求真理,而到日本看到的是中國留學生依然渾渾噩噩、醉生夢死,令作者義憤填膺。」又一學生道:「『也』字蘊涵著作者無限悲憤之情。」教師善於問,學生善於思,在問答中授之設疑之法,於平淡中見疑,於無疑處生疑,這樣的思維成果才會有獨創性。
三、訓練學生思維的深刻性
思維的深刻性是指善於鑽研和思考問題,對事物的認識不滿足於表象,善於區分本質與非本質的特徵。其方法是:抓住矛盾加以展示。對立的事物互相排斥,容易引起思考,無論是文章的主旨,還是結構安排,或是細節描寫,只要抓住課文的本身矛盾,就可以激發學生積極思考,培養學生思維的深刻性。例如:學習《孔乙己》時,教師提出:「孔乙己既穿長衫為何站者喝酒?既窮為何穿長衫?」這一問挑起了矛盾,學生思想產生了碰撞,陷入了積極思考。經過討論,學生明白了「站著喝酒而穿長衫」這一筆實乃用心良苦,濃縮了孔乙己的整個精神世界和社會處境。通過探究學生不僅理解了作品的深意,也學會了一種質疑探究的方法——於矛盾之處生疑探疑,進而鍛煉思維的深刻性。
Ⅷ 語文教學如何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
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教師在給學生傳授基礎知識的同時,還應該注重培養學生的思維方式和思維能力,尤其是思維能力對學生學好語文有著十分重要的價值,思維能力的高低既是衡量學生對語文知識掌握程度的重要標准,也是檢驗教師課堂教學效果的因素之一。因此,筆者認為非常有必要探討學生思維的能力提升對初中語文學習的影響。
一、語文課堂教學的現狀分析
從目前語文課堂教學實施的效果可以看出,新課改並不徹底,傳統的應試教育依然是阻礙初中語文課堂教學發展的關鍵因素之一。教學方式堅持原來的滿堂灌,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扮演著主導和主體的雙重作用,學生則處於被動接受知識的地位,學生潛意識里認為自己對語文的學習就是跟隨老師的步伐,固定地完成老師布置的任務,機械地回答老師設置的問題;認為學習目的就是應付考試。一張試捲成為衡量學生語文水平高低的重要標志,這種缺乏靈活性的教學方式最終鍛煉的只是學生完成任務的效率和能力,對學生語文思維和水平的提高並起不到多大的提升作用。就從閱讀理解來說,學生拿到一篇文章時,只會簡單地理解文本的表面意思,以應付後面的習題,而不會綜合分析文章全局。長期以來形成的這種語文學習模式,不僅不利於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而且還會抑制學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發展。
二、語文課堂提升學生思維能力的現實需要
相比小學語文來說,初中語文不管是在學習內容還是學習方法上都有很大的提升,學習結構逐漸復雜化,學生需要綜合各種思維方式,才能學好語文課程的各個模塊。教學模式和教學目標也隨教學內容的轉變而轉變,初中語文學習的目的不再局限於認識生詞,而是在此基礎上學會閱讀文章、理解文章,並且逐步嘗試在文章的寫作上,提升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語言組織能力。因此,學生原來學習語文的思維方式已經不再適合初中語文的學習,尤其對語言不敏感的學生更應該提升語文的思維方式。初中語文是學生學習和理解各個科目的基礎學科,為學生以後在各個方面的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鋪墊作用。所以,初中語文課堂對學生思維能力的提升具有一定的現實必要性。下面本人將根據自己的教學經驗,提出幾點有助於提升學生思維能力的建議。
三、語文課堂教學中學生思維能力提升的建議
(一)確定教學目標,制定教學計劃
語文教學是一門目的性和計劃性較強的學科,同時以培養學生思維能力作為重要的目標。初中語文教師一般根據具體的教學計劃和教學目標,調整自己的教學內容、教學手段及方法,在此基礎上制定詳細的培養計劃。首先,教學目標是培養計劃確定的依據。初中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一般包括:學生改寫、縮寫的思維能力,聯想和想像的思維能力,提取關鍵信息的思維能力。其次,語文教師要根據培養內容的不同,恰當地選擇適宜的教學方法和手段。比如,在講授詩人王灣的《次北固山下》時,為了方便學生理解,教師要引導學生想像詩句中所描繪的場景,並將其呈現出來,這樣的教學方式有助於學生的理解和記憶。另外,在訓練學生的語文表達能力時,寫作訓練是最常見的練習方式,學生對一篇文章的完成不僅充分展示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更是衡量學生整體語文水平的體現。最後,教師要不斷對學生的學情進行監控,不定期地考察學生的學習成果,督促學生積極反思自己的語文學習過程,及時總結得失,靈活調整自己的語文學習計劃和學習方法。
(二)創造環境,開發學生思維
1.課前導入,啟發思維
課前導入和開門見山是完全對立的兩種授課方式,開門見山就是直接進入主題,這樣的教學方式容易讓學生處於迷茫狀態,而跟不上老師講課的思路。所以課前導入是語文教學提倡的一種教學方式,導入環節就是學生跟著老師的思路逐漸進入講授主題,課前導入的目的一是為了激發學生學習新知識的興趣,另一個是活躍學生大腦,讓學生主動思考提出的問題。課前導入一般採用的方法主要有問題導入、故事導入、名人名言導入、相關視頻導入的方式等。比如在講授《蘇州園林》的一課時。課前導入可以藉助多媒體播放一些蘇州園林的照片,並配上相應的音樂,讓學生產生置身其中的感覺,觀看完之後可以要求學生談一些自己的感受,這樣的課前導入,不僅有利於激發學生對文章的學習興趣,也有利於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和組織能力。
2.從文章著手訓練學生思維
文章是初中語文學習的有效載體,為了培養學生各個方面的思維能力,初中語文的教材內容包含各種題材的文章,一般來說主要是包括說明文和科學小品類的常識性文章和包含詩歌、散文的文藝性文章。不同的文章體裁需要學生及時轉化學習的思維模式,比如文藝性文章屬於含蓄性質多一點的,教師就需要引導學生將感情融入到文章中,使學生的思維隨著作者感情的變化而變換,從而讓學生更加深刻地理解文章。
3.注重對學生觀察能力和遷移能力的培養
初中語文教學中,學生對知識的遷移能力和觀察能力也是學生思維能力培養的重點。遷移能力不僅是指學生對所學知識的靈活運用,初中語文教學對學生遷移能力的培養多是指學生想像和聯想能力的鍛煉。比如學生在學習「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這樣充滿情境的詩句時,就會在腦海中會浮現出相應的畫面。觀察能力的培養不僅有助於學生開動腦筋,積極思考,還可以培養學生的文學鑒賞力。因此,語文課堂教學上,教師應該加強對學生觀察能力的培養。
總之,要提高學生的語文思維能力,必須適應新課改的時代步伐,徹底更新原來傳統的教學方式。語文課堂教學對學生思維能力的提升不是一蹴而就的,這就需要教師和學生在語文課程的學習中相互配合,循序漸進地開展思維培養的過程。
Ⅸ 如何培養小學生的語文思維能力
設置懸念,啟迪思維。古人常說:「學貴有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這就說明疑惑是啟迪學生思維的重要方式。在語文教學中,教師應該設置一些疑問,讓學中在思考和探討中,開發自己的思維。比如在學習《狼來了》的故事時,教師應該讓學生先去閱讀這個故事,然後向學生提問:「為什麼到最後,大人們都不再相信小孩的話」,設置一個疑問放在這,讓同學們去思考,鼓勵他們積極說出自己的看法,在不斷討論過程中,學生的思維得到了鍛煉,長期訓練下去,對學生綜合思維培養的具有積極的正面效果。
觀察、想像,訓練思維。想像是一種無聲的場景,能夠帶我們飛過千山萬水,體會作者那一抹淡淡的感情。在平時的教學中,教師應該留有足夠的時間讓學生們盡情地想像,想像是打開思維培養的重要方式,比如在學習《將相和》這篇文章時,教師應該向學生提出:「廉頗是如何向藺相如負荊請罪的」,讓學生展開無限的聯想,並且可以想像他們之間進行了哪些交流,廉頗說了什麼,藺相如有沒有原諒他等。這樣,學生邊閱讀課文,邊進行想像,在學習過程中,開放了自己的思維。
激發學生興趣,培養活躍思維。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以活躍的教學氛圍來激發學生們學習語文的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一旦有了學習的興趣和慾望,大腦就開始活躍起來,長期的熏陶,對培養活躍性思維有極大發促進作用。教師應該抓住重點,用此方式來教學,不僅教學質量會更上一個台階,學生的思維進步更會得到質的飛躍。
創設實際情景,培養發散性思維。所謂創設實際場景,就是要求教師在講解語文課文時,應該結合實際生活,將書中所描繪的場景再現出來,比如,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大聲朗讀詩文,創造一種有聲的情景,讓學生們體會作者的情感,或者鼓勵學生在教室里對書中所描述的場景進行表演,課堂氣氛得到極大的活躍。教師在指導學習中,應該注重開發他們的多種思維模式,養成事半功倍的學習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