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小學語文課堂如何進行深度教學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准》對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要求教師不僅要教授學生專業的語文知識,還要培養他們的語文素養,提高他們的各種能力,使他們獲得全面的發展。由於生活環境和家庭教育的不同,學生的原有知識、理解能力以及個性等之間存在一定的差異性,因此在課堂教學之前教師要對他們進行深入和全面的了解,進而根據他們的特點進行教學,這樣才可以使他們獲得發展和提高。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運用以下的方法深入進行因材施教。
一、從生活到課堂
小學語文教材的內容是豐富多彩的,其涉及各個方面的內容,其中有些內容是比較抽象的,對於部分學生來說是很難理解的,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運用因材施教的方法進行教學。為了使所有的學生都可以深入地了解教學內容,教師可以運用生活情境進行教學,這樣可以將抽象教學內容進行轉化,進而可以降低課堂教學的難度,提高他們的學習效率。教師創設的生活情境要符合學生的認知特點和心理發展特點,同時要與教學內容緊密聯系,這樣可以將生活實際與課堂教學相融合,進而可以使他們更好地進行學習。例如,在講解《觸摸春天》這一篇文章時,教師可以運用生活情境進行教學。本文描寫了一個安靜的盲童在春天充滿花香的早晨竟然捉到了一隻蝴蝶,並將蝴蝶放飛的故事,表達了盲童對生命的熱愛。對於部分學生來說,本文是比較難理解的,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根據他們的認知特點,運用多媒體展示一些與春天相關的視頻和圖片。為了更好地進行因材施教,教師可以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對展示的生活情境進行交流和溝通,這樣可以使他們在小組的交流中獲得成長和提高。在課堂教學中運用生活情境進行教學不僅可以達到因材施教的目的,而且可以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二、差異化的教學目標
世界上沒有完全相同的兩片樹葉,更何況是具有一定思維能力的學生,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運用因材施教的方法進行教學。每個班級中都會有學困生,一般情況下教師很少會將精力和時間花費在他們身上,這就使得學生之間的差距越來越大,進而影響了課堂教學的質量。為了使每個學生都獲得成長和發展,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布置一些差異化的教學目標,這樣可以使他們根據自己的特點進行學習,進而可以提高他們的學習興趣和學習效率。例如,在講解《夜鶯的歌聲》這一篇文章時,教師可以設置一些差異化的教學目標。本節課的教學目標:認識生字、生詞;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深入理解文章內容,體會蘇聯衛國戰爭中少年兒童的機智勇敢和愛國主義精神;理解文章中含義深刻的句子。對於優等生,在課堂教學之前教師可以讓他們對蘇聯衛國戰爭進行深入的了解,並對文章的主旨進行探究;對於學困生,在課堂教學之前教師可以讓他們對文章進行朗讀,並對其中的陌生字詞進行理解。通過這樣的方法不僅可以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而且使每個學生都獲得成長和發展。
三、差異化的學習方法
好的學習方法是學生學習成功的關鍵,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根據他們的特點對他們進行引導和幫助,進而可以使他們形成一種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以課前預習為例進行講解。有的學生認為:通過預習他們不僅可以了解教學內容,而且可以找到自己不會的知識點,進而有針對性地進行學習。有的學生認為:通過預習他們可以了解和掌握教學內容,因此課堂教學對於他們來說已經沒有了吸引力。雖然不同的學生對預習有不同的看法,但是預習還是很有必要的,因此教師可以讓他們採用不同的方法進行預習。對於認同預習的學生,教師可以讓他們根據導學案的內容預習;對於不認同預習的學生,教師可以讓他們從其他的方面進行預習,如作者的生平經歷、寫作風格,文章的寫作背景、寫作手法、文章與生活實際的聯系等等。通過這樣的方法可以使每個學生都能對教學內容進行預習,進而可以使他們更好地進行學習。例如,在講解《小苗與大樹的對話》這一篇文章之前,教師可以讓學生運用不同的方法進行預習。對於認同預習的學生,教師可以將教學的重點、難點以及教學目標等告訴他們,並讓他們進行預習;對於不認同預習的學生,教師可以讓他們對訪談的方法和技巧、作者的生平經歷和寫作背景等進行了解。
結合以上的論述我們可以知道,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運用因材施教的方法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效率,而且可以提高課堂教學的質量,因此教師要深入理解因材施教的內涵。
參考文獻:
[1]袁敏.獨辟蹊徑注重遷移:小學語文課堂在因材施教中取得高效[J].校園英語,2014(3):89.
[2]李曉霞.小學語文教學中如何因材施教[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5,12(8):200.
[3]楊月華.因材施教從這里開始:淺談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如何進行學生分層、目標分層[J].新課程導學,2014(3):48.
2. 如何進行語文學科的深度教學
小學語文怎麼進行深度學習
深度學習為有效課堂提供了新的方向和思路。從理論上說,深度學習是基於建構主義理論的一種學習方式,是在理解學習的基礎上,學習主體能夠批判性地學習新知識、新理論,學習的感受、感知與感悟有機地融入自己原有的認知結構中,進而提升學習層次,強化學習能力,去適應新情境、探究新問題、生成新能力的綜合學習。[1]它是有效學習、高效學習的必然要求。 為了幫助學生在美好的語文世界裡倘佯、想像、創造、發展,不斷吸引學生投入深度學習,我們要讓語文課堂成為一個磁力充足的強"磁場"。筆者通過課堂教學實踐探索,發現了促進深度學習的幾個有效策略:
多角度建設:讓深度學習"磁場"更豐厚
語文教學要"拓寬語文學習和運用的領域,注重跨學科的學習和現代科技手段的運用,使學生在不同內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滲透和整合中開闊視野,提高學習效率,初步養成現代社會所需要的語文素養。語文課程應該是開放而富有創新活力的"[2]。我們應從不同角度去建設文本教材,既要利用豐富的生活資源,也要融入學生的主觀創造,促使學生變被動的文本"接受者",成為文本"創造者"、"享受者"。
刪"繁"就"簡",話題提煉突出"精"字。要想讓學生進入深度學習,進行個性化的感悟,教師需從課文眾多的信息中提煉出最本質的核心信息(最具有教與學價值的"精華"),它可以是一個字詞、一個句段、一個技能點、一個情感點等等。教師可通過一個精當的、觀點鮮明的話題,來切入文本建設。
由"薄"變"厚",資源整合突出"巧"字。語文教學要引導學生走進生活,博覽群書,開闊眼界,擴展視野。教師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既要重視文本的規定性,又要補充教材,拓展內容,重組資料,要充分利用、合理開發、有效整合各種資源,實現對教材、課堂、教師自身的不斷超越。
由"靜"變"動",實踐方式突出"活"字。為了進一步強化和內化文本內容,可開展一些語文實踐活動,如當小導游、演課本劇等,通過師生共同研讀文本、挖掘語言實踐點,讓活動過程本身也成為一份豐厚的課程資源。這些活動過程促使學生應用語言、內化語言,使學生真正將學習的感受、感知與感悟有機地融入自己原有的認知結構中,進而提升學習層次,強化學習能力,適應新情境、探究新問題、生成新能力
3. 如何拓寬小學語文教學的深度
一、小學語文教學深度:被懸置與迴避的原因分析
筆者認為,小學語文教學深度的命題之所以被懸置與迴避,主要原因有三:
原因之一,不知「深度何為」——缺乏對深度意義的重視。人們在觀察、探究、思考、討論一些社會問題時都不約而同地試圖透過表面、越過膚淺,直指深度,但是深度對於小學語文教學是否必要,對於小學生是否有可能卻缺乏一致的、清晰的認識,甚至有人明確地提出,兒童的認知、思維、視閾等決定了「深度」的追求與實踐對於兒童而言只能是揠苗助長,對小學生的發展不利,小學語文的教學必須迴避深度。因此,閱讀過程中「只關乎表層的詞語和詞語的表層,不見語言中的『人』之存在」,「所謂的閱讀只不過是一場沒有指涉、反思、深度和意義的『觀看』,只是遺棄意象與情理後的物質表層的細摹」。小學語文教學自然被矮化和簡單化。
原因之二,不知「何為深度」——缺乏對深度本質的探尋。一般意義上講,「深度」指向於事物的本質,促使事物向著更高的方向發展。不過,小學語文教學深度的內涵到底是什麼,在教學實踐中深度如何確定,等等,人們對這些問題還缺少實質性的思考、研究和實踐。過去有段時間,小學語文界曾就「簡單語文」與「深度語文」展開過一些研討。簡單語文追求教學目標簡約,教法簡潔,教學的最高境界是真實、朴實、扎實;而「深度語文」強調學生對語言文字的深度感悟,挖掘蘊含在文本中深層的人文內涵。實事求是地說,這兩種追求都有其合理性。但透過討論的表層,我們會發現兩者的話語指向並不一致。因此,這樣的研討並未能對小學語文教學深度本質的理解起到實質性的推動。
原因之三,不知「如何深度」——缺乏對深度呈現的把握。「如何深度」就是指怎樣在教學實踐中讓深度得到落實。綜觀當前課堂中的實踐,有這樣兩種傾向值得關註:一是教學停留在淺層的理解,限於甚至低於學生已有的水平,即使教學手段花樣繁多,也難以將教學真正推向深度,學生學得「索然無味」;二是對文本的深度摳挖、無限制地拓展延伸,超出了學生理解的水平,學生學得「一頭霧水」。這兩種傾向說明小學語文教學深度的呈現還沒有找到恰當的方式。長此以往,「深度」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逐漸被模糊、被擱置、被忽略就成了一種必然的現實。
除此以外,小學語文教學深度的研究也有意無意地受到一種不良風氣的影響,總擔憂「深度」的提法似乎針對著、涉及到有關人,有關事。因而,一些研究者、教育者故意繞開,以避免因此而產生的復雜關系,爭論自然逐漸銷聲匿跡。實際上,任何一種討論都需要勇於批判的研究精神,否則將要影響研究的推進和深入,小學語文教學深度的研究也不例外。
二、小學語文教學深度:必然與可能的追問
從以上問題的討論中不難看出,小學語文教學深度這一話題是十分重要的,甚至可以說是小學語文教學中一個帶有根本性的命題,這一命題影響著、決定著教學中諸多要素的研究、推進。之所以作出這樣判斷,是因為深度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有其必要與可能。我們需要為這一命題辯護。
1.深度是肩負文化傳承重任的母語教育的必然追求
小學語文教學是系統的母語教育的起始階段,其責任不言而喻。日本著名文化學家岸根卓郎在《文明興衰的法則》一文中說:「放棄母語,就是通向亡國(毀滅文明)的捷徑。」具有五千年歷史的中華民族使得我們的母語學科不僅僅是一種知識系統,更積淀了民族的精神、智慧和文化。
而承載著自身民族發展的母語,其文化層面的內涵才是最核心、最本質的。構建學生的文化平台,傳承民族的文化,培養一代具有中國靈魂和世界眼光的站起來的中國人,這是母語的生命,也是母語神聖不可推卸的責任。
如果小學語文教學缺乏文化內涵與深度將難以擔此重任。新課標明確指出,語文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語文學習過程中,無論是培養愛國主義感情,還是樹立積極的人生態度;無論是認識中華文化的豐厚博大,還是吸收民族文化的智慧;無論是發展語言能力,還是發展思維能力、激發想像力和創造潛能……教學都不可僅僅停留在文字的表層,必須關注文本深度意義的闡釋,語言的表達母語教育的文化傳承。
2.深度是以兒童文學為主體的小學語文教學的應有之義
兒童文學、教育專家朱自強特別強調:「小學語文教育一定要走兒童文學化這條路。所謂兒童文學化,就是指兒童文學能真正成為小學語文教育的資源和方法。」
兒童文學要顧及到兒童生理和心理特點,以及閱讀的興趣,但也應該具有一種追求深度的藝術價值取向,拓展兒童文學的審美天地。
兒童文學的深度追求決定著小學語文教學同樣不應迴避深度。語文教材需要思想深刻的課文,成為「思想的壁櫥」(亞伯拉罕對圖書館的譬喻)。不具有深度的文章,即使再美也不能被選入。事實上,小學語文教材中也不乏文學性、思想性都較高的作品。教學中應該用思想來啟發思想,用深度去誘發深刻。學習中對優秀作品的「深度」視而不見,對一般作品的「深度」缺乏挖掘,實質是對兒童文學認識的淺薄。
3.兒童具有無限的可能性,語文教學既要適應他們,更應提升他們
小學語文教學深度的探尋是必然的,也是可能的,因為兒童是一種無限的可能性。
當今時代,兒童的地位和價值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兒童與成人是生命中的兩種不同的形態。老子說過,成熟的有智慧的聖人的精神狀態是與兒童一致的;科學家愛因斯坦與皮亞傑在探討兒童游戲本質後得出了一個令人吃驚的結論:「認識原子同認識兒童游戲相比,不過是兒戲」……由此可見,兒童有屬於自身的深度。
陶行知先生早就說過:「人人都說小孩小,誰知小孩心不小。你若小看小孩子,便比小孩還要小。」事實上,兒童在某些方面是超越成人的:他們有著自己獨特的思維,有著超乎成人的想像,……他們面對各種現象總要發出無數個「為什麼」的追問,表現出極大的對事物本質的關注。可能性是學生的成長性、創造性和終身發展性,是學生的最偉大之處。因此,無論從理論還是實踐上都不難得出結論:兒童是不成熟的,但不等於沒有深度。我們應該揭開「此在」的現實蒙蔽,關注潛能的開發,打開現實性與可能性之間的通道,實現教育的「跨越」。深度不是將兒童引向深淵,而是兒童生長中不可缺少的要素之一。
4. 如何實現初中語文深度教學的一點思考
二、如何實施語文深度教學的策略思考
1.備課環節:心中有全局
以我們人教版七年級上冊(2013年版)第二單元的現代文閱讀教學為例,我設計了如下單元目標:
(1)學會歸納文章中所寫事件。
(2)學會作者在敘述事件的過程中,通過對人物進行外貌、動作、語言、神態等描寫方法來刻畫人物形象,表達對這個人物形象的思想感情。
在這個整體單元目標之下,我結合本單元課文的特點,又分別設計不同層次的小目標,打算將這兩個知識點教深、教透,讓學生真正學會歸納事件:
《我的老師》一課所寫事件很明確,所寫事件時間、地點、人物、事件本身標志很明顯,於是目標設計成:①學會一件事的表述方法:誰+干什麼。②學會根據時間、地點、人物的是否變化來判定作者是否寫了另一件事。
《再塑生命的人》一課所寫事件更復雜一些,不同時間甚至不同地點發生的一件件小事,其實是件大事的一部分,應該合稱為一件事。比如,寫莎莉文給我一個洋娃娃,在我手上做拼寫doll的游戲,後來有一天莎莉文給我一個更大的新洋娃娃,在我手上拼寫doll,這兩件事,其實可以合並起來歸納成:莎莉文老師教我認識doll。因為後文還有一件事是:莎莉文老師教我區別「water」和「cup」。於是,在教學這課的時候,我設計了:教學生學會「合並同類項」歸納事件的方法。
《王幾何》一課所寫事件與前幾課又不相同,全文實際就寫一件事:王幾何老師為我們上了第一堂課,讓我們永遠銘記。但圍繞這件事,又寫了課堂上的幾件小事。它和《再塑生命的人》一課的事件歸納其實是反其道而行之,《再塑生命的人》是要把幾件事合並成一件事,這課是要將一件事拆分為幾件事,而到底歸納為幾件事,並不取決於這是不是一件事,而是取決於題干要求在哪個范圍內去歸納事件。說《王幾何》一課寫了什麼事,那一定就只有一件事:王幾何上第一節課。就是說,在第一節課上發生了什麼事?那麼一定就是六件事:王幾何先擠進教室;然後站在台上啞笑;然後轉身在黑板上反手徒手畫圓和等邊三角形;然後宣布姓名和綽號;然後叫我們上黑板畫圓和三角形;最後下課告訴我們一個簡單的道理。於是,我圍繞學會歸納事件這個能力點,設計了讓學生歸納事件時仔細審題,學會關注題乾的教學目標。在實施這個目標的時候,我還特意引導學生回顧前幾課的事件,其實如果問法不同,歸納出來的事件就不同。如《我的老師》一課,問「寫到了我和老師之間的哪些事?」和「寫了老師的哪些事」就應該得出不同的答案。
這樣,就一個「如何歸納事件」這個閱讀能力訓練點,通過這一個單元的集中深入學習,我們從不同角度深入分析研究歸納可能會遇到的各種情況,真正搞懂了如何歸納。我想,這應該就是深度教學吧。
2.課堂實施環節:心中有學生
「要優化深度教學,必須『專注於學生對知識的發現與構建,而不是簡單的『告訴」。的確,對於這一點,筆者深以為然。以前,課堂教學時,要教學的內容多,什麼都想教給學生,總覺得多多益善,忽略學生的主體性和參與度,只好加快速度。加快速度的最好方式,只好是:告訴。這樣,學生只是一味聽見,一味接受,沒有思考時間,沒有思維空間,更沒有思維碰撞,也就沒有機會去自己發現自己構建知識體系。不僅如此,筆者還認為,在課堂教學中,老師還不僅僅應該注重引導學生自己去發現知識並構建知識體系,還應該著力於引導學生,教會學生如何去發現知識,如何去構建知識體系。
5. 小學語文教學中如何引發學生的深度學習
語文教學,小學;個人覺得老師應該博覽群書;將事件前因後果都講清楚,比如講到一首詩,可以講一下詩人生平;趣事;讓學生知道原來這個作者是個人,不是神仙;他也有和我們一樣的童年;千篇一律的東西學生聽得太多,出格的東西學校不讓老師講;但是你想讓學生來興趣,不玩點絕活,學生又不是一群傻子;就聽你在背書;語文真的要學好,廣闊的知識面是避免不了的;但是呢期末考試又不要求這個,所以就讓學生背道理,表達;其實只要老師肯把故事整體脈絡講完整,學生的理解水到渠成;深度學習的話,除了讓學生知道你很吊以外,特別是吊到沒邊那種,學生才會對你言語中隨口提到某一本書記下來專門找來看,而不是巴拉巴拉將一堆,讓學生們記好一堆筆記,然後布置一本書說,讓老師看看哪位小朋友最厲害先看完;很多人都懶得理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