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在語文教學中怎樣仔細品味,悟透課文的人文內涵
從文章的敘事角度和敘事手法吧,就像分析古詩中的情感一樣,個人覺得人文內涵還是需要老師本人有一定的歷史文化知識的,精因為人文這個東西本身就是不斷積累而來的銳。
『貳』 淺談語文教學中怎樣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
語文教學要立足於人的全面發展,把"教書"與"育人"緊密結合起來。教師既要培養學生的聽、說、讀、寫(師范加上"教")的能力,又要把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作為課堂教學追求的一個目標。這樣,我們教育出來的學生,才可能是一個適應時代發展的人格健全、情感豐富的人。
語文作為一門基礎學科,具有明顯的人文性質。語文學科要落實素質教育, 就應該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語文學科具有一定的德育功能、智育功能和美育功能。在語文教學中可以使學生提高認識、訓練思維、陶治情操、凈化情感、完善人格。因此,語文教學是培養人文素養、人文精神的重要途徑。那麼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呢? 一、挖掘教材人文內涵,對學生進行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教育小學階段正是人生觀、世界觀形成的重要時期。(剩餘1423字)
一、啟發式教學方法,傳遞人文精神
語文教學承載著傳播祖國語言文化的重大意義,對富有深刻文化韻味的中國文化傳承有著重要的作用,它同時擔負著民族人文精神建構以及民族文化傳承的重大社會使命。中職生要想在強手如林、競爭日益激烈的社會中佔有一席之地,就不僅要具有聽說讀寫等基礎語文應用能力,還需要具備良好的社會交際應變能力。因此這就要求我們中職教學更加強調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採用多元化的教學形式,進一步提高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
啟發式教學實際上是一種引導式的符合學科認知規律的教學方法,它的主要教學特點在於「啟發」二字上,主要遵循的是「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現代教學指導思想,力求在教學過程中,學生通過教師的引導,找到掌握知識的方法。例如在學習《亡人逸事》一文時,為了能讓學生在「不太使人感傷的斷片」中,理解作者對亡妻的愧疚、自責與深摯的思念之情,筆者運用啟發式教學,通過提問,讓學生進行討論、理解。筆者設計了以下提問:(1)請大家閱讀課文,看一看文中具體地寫了亡妻生前哪些逸事?(2)通過作者的筆觸,我們可以從中分析出妻子具有怎樣的性格、品質,作者對她又有著怎樣的情感呢?(3)既然作者對妻子的情感如此之深,為什麼要距離亡妻離世已經12年才寫文悼念呢?(4)文章又為何要以「一絲幸福的笑容」作為結尾?通過大家的分析和討論,學生能夠更加深入地了解到課文的情節,能夠更自然而然地感受到中國勞動婦女身上所具有的傳統美德,收獲感動,收獲健康的愛情觀。而這也有利於提升學生對人文涵養的深度認識與思考。
二、「輸出式」教學方法,引導人文素養內化
「輸出式」教學是基於要素教育理論的教學方式,它主要是指在語文教學中,引導學生將所學的知識進行「輸出」,讓學生將自己的情感與精神內化體現在輸出的作品之中。現階段中職語文教學中採用的「輸出式」教學形式一般包括寫作、口語交際、綜合實踐活動等形式。這些教學方式不僅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加強學生的精神內化與情感因素的鍛煉,更能夠改善中職生交際能力以及書面表達能力差的弱點。
例如在《我所敬仰的蔡元培先生》一文的教學中,可採用「輸出式」的教法:課文中一共寫了蔡元培先生待人接物上的四件小事,讓學生上講台即興表演這四個場景。通過這些練習可以培養學生的想像力,同時達到理解蔡元培先生嘔心瀝血培育學生君子品格,以及親身實踐自由平等思想的大儒精神,推行學術自由不畏強權的改革家氣魄的目的。這樣對課文進行「輸出式」的拓展訓練,可以提高學生參與課堂、參與探索課文內在的人文精神的積極性,不僅使得語文課堂更富有生趣,還深化了課文的內涵學習,同時也增加了學生自我表達的機會,使他們的口語能力得到了鍛煉和提高。
三、多媒體教學方法,營造人文環境
現代教學裝置給語文教學提供了更多的教學資源,教師能夠創造更多彩的學習情境,從而實現最優化的教學實踐過程。單純依靠教師與學生之間的口耳相傳,並不能夠充分地表現出教材中所表述的那種情感,而透過現代化多媒體教學方法,卻能夠達到細化教材情境的作用,能夠更加深入地傳遞人文精神,以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
以《念奴嬌・赤壁懷古》的教學過程為例,筆者的主要目的是讓學生通過對比學習來掌握婉約派和豪放派的特點,掌握宋詞的鑒賞技巧,品味宋詞的語言。但是如何品味詩詞的風格,是一個很抽象的概念。而採用多媒體教學方式,能夠更加細化詩詞的情境,讓學生能夠更容易觸控詩詞中所包含的人文素養和情懷。例如教師可以在教學開端通過課件展示書法作品《念奴嬌・赤壁懷古》,激發學生的興趣;再通過播放本文的音訊朗讀,配合課件展示長江波濤洶涌的浪濤聲,讓學生們先行感受其中的情感,然後教師再細致帶領學生進行詩詞鑒賞。在這樣的教學過程中,學生先進行了主觀的自我認知,緊接著在教師的領導下,對課文有了客觀的認識,對詩詞所包含的人文素養有了更加全面的認識。
總的來說,提高中職學生的人文素養,必須要首先打好扎實的語文知識功底。教師通過不斷地引導、啟發,設立更細致的教學情境,讓學生有更加全面的認知,並通過「輸出式」教學,強化對知識的訓練,從而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提高學生對語文知識的綜合運用能力,在整體能力上得到發展。
小學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的技巧:
一、重視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
「語文素養」指在語文課程學習過程中,學生通過識字與寫字、閱讀、寫作(話)、口語交際、綜合性學習,內化優秀的漢語言文化成果,最終在自己身上實現一種新的價值或達到新的水平。
1、反復誦讀,加深理解:
怎樣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呢?簡單地說就是遵循語文教育的客觀規律,著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語文實踐就是聽、說、讀、寫的實踐,其中對人文素養的提高起決定作用的是讀。簡卡爾說:「讀一切好的書,就是和許多高尚的人說話。」培根說:「讀書在於造成完全的人格。」高爾基說:「讀書愈多,精神就愈健康而勇敢。」大量而有台階性的誦讀訓練,能引導學生一步步深入課文,並獲得不同的心靈感悟。教學時教師的范讀能很快把學生引入課文情境中去,使學生在初步了解了故事的大概情節的同時產生了一個個疑問:為什麼會有雪孩子?雪孩子為什麼會動呢?雪孩子的鼻子為什麼是紅的?……這些問題之所以過於淺顯,是由於學生尚未深入學習課文,因此教師不必急於回答,而是讓學生自由多讀幾遍課文。在多次誦讀中,伴隨著學生的思考,以上問題多半會不答自解:有雪孩子是因為課文一開頭就介紹到「下了一天一夜的大雪」,有雪當然可以堆雪孩子;雪孩子會動是因為這是一篇童話故事;通過讀圖,學生也不難發現雪孩子的鼻子原來是用胡蘿卜做成的,所以是紅的。學生一方面通過誦讀自己尋求到了答案,同時又產生了新的、有深意的問題,像「小白兔家為什麼會著火?」「雪孩子為什麼要去救小白兔?」「雪孩子怎麼會飛到天上變成雲呢?」「雪孩子還會回來嗎?」「他回來後小白兔會跟他說什麼?」等等。面對這些問題,教師仍然不用回答,而是引導學生再次在反復誦讀中自己去尋求答案。
2、體會意境,感受美好:
俗話說:「書讀百遍,其義自見」,不僅如此,在加深理解的同時,學生還經歷了情感的體驗,逐漸接受到文化、審美的薰陶:「下了一天一夜的大雪。房子上、樹上、地上一片白。」這里描寫的是下雪時銀裝素裹的自然美。「看著可愛的雪孩子,小白兔真高興。他和雪孩子又唱又跳,玩得很開心。」這是小白兔與雪孩子和諧愉快的純真美。「雪孩子從大火中救出了小白兔,自己卻化了。」這是雪孩子舍己為人精神美,以及雪孩子「飛到了空中,成了一朵白雲,一朵很美很美的白雲」的意境美。《課程標准》要求學生「在語文實踐中薰陶感染、潛移默化」,在閱讀時能「感受語言的優美」,「嚮往美好的情境,關心自然和生命。」顯而易見,良好的語文素養無疑可以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
二、感悟生命的寶貴,確立「以人為本」的價值觀
一個具有人文素養的人必定把「生命」看成人類最寶貴的財富,從而珍惜它,謳歌它。在教學時,我們應努力讓學生在閱讀理解中感受到生命的寶貴,建立他們「以人為本」的人文精神世界。傳統的教學在知識傳授上往往過於注重語文的工具性或思想性,在教學手段上則經常採用老師提問、學生回答或者老師引導學生質疑,再由學生回答的方法。然而,這種「為學習而學習」的「師本位」知識體系和教學方法本身已經忽略了對學生的關懷,忽視了對個體發展的關懷。要想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我們的課堂教學也應該是人文的。閱讀是一種自主的、多元的行為,不同的人有著不同的閱讀感受,正是「一千個讀者眼裡有一千種林妹妹」,教師怎能限制學生的所疑所惑、所感所悟呢?因此我們要讓學生暢所欲言:可以提問,可以說說自己的感想,還可以回答別人的問題……總之想說什麼就說什麼,怎麼說都可以,教師不界定對錯,只引導評價好壞,一方面鼓勵學生大膽發言,另一方面讓學生從老師的評判中體味到如何抓住重點,如何發現有價值的問題,如何更准確地表達自己的意思。在教學《雪孩子》一課時,有學生就這樣說:「我明白了睡覺時不要把柴堆放在火爐旁邊,不然會著火的」,(很好,懂得了一個安全知識);「雪遇到熱會化成水,水會變成水蒸氣升到空中,形成雲」(不錯,學到了一個氣象知識);還有的學生注意到插圖非常漂亮,細心的孩子甚至發現圖上「雪孩子融化時,連小鳥都哭了」(多麼善於觀察啊!)。這樣,在暢所欲言中,學生不僅學到了知識,更重要的是被語言文字所呈現出來的情景打動:為失火時小白兔仍渾然不覺而焦急萬分,為小白兔最終獲救感到歡欣鼓舞,也被雪孩子的勇於獻身深深感染,從而感受到生命的寶貴,甚至開始思考生命價值之所在。這樣的教學能較好地體現《課程標准》提出的「關心生命」的要求,把語文課從以往較濃的思想教育中解脫出來,「肯定人是世界的中心」,還語文課的真實面目──形成和發展學生的人文精神。
三、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要注重體驗,升華情感
語文課不是思想品德課,同樣也不是自然常識課。學生在語文學習中獲取語文知識的同時,更應該「注重情感體驗」,「受到高尚情操與趣味的薰陶」。在深入理解《雪孩子》的內容後,許多學生都會想到這樣一個問題:雪孩子明明知道自己一遇到火就會融化,他為什麼還要去救小白兔呢?難道他的生命就不寶貴了嗎?這時,我引導學生們把自己變成雪孩子,想像當時的情景:去救,自己會融化;不去,小白兔會被大火燒死……到底去不去呢?能不能想出兩全其美的方法?大火無情,已經沒有時間多想了,救人要緊,更何況小白兔是自己的好朋友啊!通過想像,學生進一步感受到了雪孩子捨己救人的高尚情操,體會出友誼的美好與偉大。課文結尾寫道:「雪孩子哪裡去了呢?他飛到空中,成了一朵白雲,一朵很美很美的白雲。」讀到這里,學生被雪孩子那美好的心靈深深打動,情感得到了升華,極大地豐富了自己的精神世界。
小語教材所選用的課文莫不包含著人的各種情感,充滿了對人的關懷,體現了人本主義的價值觀。如果說《雪孩子》是培養學生對生命的關注,那《小熊住山洞》則是培養學生對自然的關注。《爺爺和小樹》很好地體現了人與自然的關系,而《借生日》、《平平搭積木》體現的則是人與人之間的相互關心。不僅課文如此,就連拼音也不再是一個個形狀古怪、刻板生硬的字母,而是充滿了人的情趣:比如,紅紅臉蛋羊角辮,張大嘴巴啊啊啊──一個多麼可愛的女孩子啊!古詩還可以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使他們變得高雅起來。正是由於語文教材的內容具有其他學科(特別是自然學科)少見的人的情感,是非常感性的,所以我們在教學時就應該從語文教材的這個特點出發,抓好學生的情感教育。應該看到,語文學好了,情感也必將得到升華。這是因為在語文學習中,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通過大量的閱讀,被文中人物的喜、怒、哀、樂所感染,心靈受到碰撞,品格得到陶冶,獲得了美的薰陶,加深了對人類的情感的認識和理解,使我們感情變得更加細膩。語文教學應該擔負起升華學生情感的重任。
葉聖陶先生說:「國文教學的目標,在養成閱讀書籍的習慣,培植欣賞文學的能力,訓練寫作文字的技能」,現代社會要求公民要具備良好的人文素養,而語言課程應致力於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從而使他們的綜合素質得到切實的提高。
語文作為一門基礎學科,具有明顯的人文性質。語文學科要落實素質教育, 就應該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語文學科具有一定的德育功能、智育功能和美育功能。在語文教學中可以使學生提高認識、訓練思維、陶治情操、凈化情感、完善人格。因此,語文教學是培養人文素養、人文精神的重要途徑。那麼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呢? 一、挖掘教材人文內涵,對學生進行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教育小學階段正是人生觀、世界觀形成的重要時期。
如何在初中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
新知識是在舊知識的基礎上發展、變化、引申而來的,因此教師在備課時要根據所教知識的內容,找出與新知識有關的舊知識,看一看哪些知識學生已經把握了,哪些知識還沒有完全把握,確定需要跟學生補哪些知識漏洞,課始安排什麼溫習內容,新授選擇什麼學習方法和教學方法等,這就是我們常說的備學生的知識水平,只有這樣,我們在備課、上課時才能有的放矢。
語文教育與21世紀社會發展更緊密的結合已揭示出語文教育價值觀的變化,即語文教育應該培養人的更內在、更深刻的東西——人文素養和人文精神。語文課的目的不是要求學生讀懂課文,它指向的是「人」。總之,初中語文教師要明確教學任務,高度重視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創造性的開展各類活動,把人文素養滲透到初中語文教學中,讓初中語文教學回歸到人文教育的軌道上,重視對人自身的關懷與完善,從而培養其良好的人文素養,弘揚人文精神。
①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②善於提問激疑,引導教學步步深入;
③注重通過在解決實際問題中啟發學生獲取知識;
④發揚教學民主。
《語文課程標准》在教學建議中指出:培育人文素質是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同時強調培育人文素質的基本途徑是「貫穿於日常的教學過程之中」,基本方法是「薰陶感染,潛移默化」。這就是說,語文學科中學生人文素質的培育是在語文教學過程之中、是在指導學生理解語言和運用語言的過程之中,不是在語文教學過程之外「附加」一個培育人文素質的環節。
收藏推薦 《語文課程標准》在教學建議中指出:培育人文素質是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同時強調培育人文素質的基本途徑是「貫穿於日常的教學過程之中」,基本方法是「薰陶感染,潛移默化」。這就是說,語文學科中學生人文素質的培育是在語文教學過程之中、是在指導學生理解語言和運用語言的過程之中,不是在語文教學過程之外「附加」一個培育人文素質的環節。因此,人文教育的「主戰場」就是課堂。一、中學語文教師要積極開發語文學習資源,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作為中學語文教師要積極開發語文學習資源,不斷地給學生輸入新的血液。語文學科是一門綜合性很強的人文學科,我們應該開發和利用生活中豐富的語文學習資源,以培養學生的興趣為基礎。語文學習資源包括課堂學習資源和課外學習資源,其中課堂學習資源主要以教科書為主。教師在授課時也要多給學生們講一些我們生活中的例項,真正把課堂學習和課外學習緊密的聯絡起來。
『叄』 語文課程的內涵從哪幾個方面把握
用葉聖陶老先生的一句話來理解,就是:「國文教學的目標,在養成閱讀書籍的習慣,培養欣賞文學的能力,訓練寫作文字的技能。」
課程標准中這樣論述道:「語文課程應該培育學生熱愛祖國語文的思想感情,指導學生正確地理解和運用中國語文,豐富語言的積累,培養語感,發展思維,使他們具有適應實際需要的識字寫字能力、閱讀能力、口語交際能力。語文課程還應重視提高學生的品德修養和審美情趣,使他們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促進德、智、體、美的和諧發展。」
『肆』 如何在語文教學中的滲透傳統文化23
我國是一個歷史悠久、文化資源豐富的國家,幾千年的歷史,積淀了豐厚的傳統文化。語文是民族文化的載體,語文課程是最具社會文化、民族文化和歷史文化的。她能涵蓋倫理道德、 藝術審美等元素,字里行間無不流淌著濃濃的鮮活的民族文化的血液。而中國社會在向現代化轉型的過程中,許多優秀的民族傳統文化正在消失,並且隨著外來文化的滲透,越來越多的中國孩子熱衷於外來文化,他們吃的是洋快餐,看的是動畫片,很少了解自己的傳統文化,造成用方塊字傳承的中華民族幾千年的文化史正面臨斷鏈的危險。
《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准》明確指出:「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可見,語文不僅是學習語言的手段,更是學習文化的工具,從一定程度上說,文化傳承的功能是目的,語言學習是手段。所以,在語文教學中,滲透中華傳統文化的教育是時代發展的需要,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學習並傳播中華文化經典,是語文課程當仁不讓的使命。所以我們要努力營造語文課堂的傳統文化氣氛,深入挖掘教材的文化內涵,讓學生在語文學習中感受祖國語言文字的秀美,受到祖國優秀文化的熏陶。那麼,怎麼樣在語文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呢?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做起:
一、 漢字激趣
漢字是中華文明古國的重要標志,是世界上唯一的方塊文字。領略漢字之美,可以說是國學基礎。作為語文教師,特別是小學啟蒙教師,更有責任和義務引領學生走近中國漢字,讓他們體會漢字的神奇與美麗。一個漢字就是一部微型的文化史。漢字,有形可識,有音可讀,有義可尋。在識字教學中,可通過多媒體演繹漢字演變過程,從甲骨文的象形文字,到小篆、隸書,再到現今的宋體。如「門」字的甲骨文很像兩扇門的樣子,指的是建築物的出入口,又指安裝在出入口能開關的裝置。這樣不僅從形體的變化,而且到文字意義的認識,都給學生一個具體生動的意象,寓教於樂。漢字教學還要抓會意字、形聲字,從造字的意義著手,解釋字義,這樣教學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另外,還可以安排書法教學進入語文課堂。特別是針對現在電腦、手機流行,讓學生寫好字,書寫端正、工整,教師面臨著重大的責任。日常教學中可每周安排一兩個課時進行寫字教學,要求學生寫字的筆順、筆畫、間架結構、偏旁部首等規范。在教學生寫字時積極倡導「寫好字,走好路,做好人」的教學理念,不論是上書法欣賞課還是臨摹課、練習課我都要重復一句歌詞「最愛寫的字是先生教的方塊字,橫平豎直堂堂正正做人也像它。」讓它這一豐厚文化底蘊和情感感染學生,使他們對書法藝術產生濃濃的興趣與嚮往之情後,再讓學生由一筆一畫做起。學生從中收獲的不只是正確的書寫姿勢,也不只是端端正正、瀟瀟灑灑的一幅幅書法作品,更重要的是我在引導學生欣賞、臨摹書法作品時注意挖掘其中的「文化」因素。例如:字的結構方面,很多字由於結構的要求,產生了需要變化的偏旁部首,有的字需要注意各部分的「大小」和「避讓」,形成巧妙的顧盼與呼應之美,這正如做人需要有寬大的胸懷和尊重他人的品格一樣。使學生認識到學寫字、寫好字是弘揚祖國文化傳統,從而對祖國的文化更加熱愛。
二、經典詩詞吟誦
文化經典是一個民族文化傳統中最具權威的著作,在傳統文化的歷史傳承中起到奠基和引領的作用。在小學中開展誦讀活動是加強傳統文化教育的有效方法。通過誦讀經典讓學生體會「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胸懷,「天人合一」「和為貴」中所倡導的人與自然、人與人之間的和諧,讓學生知道現代社會所倡導的「和諧社會」都能在傳統國學經典中找到淵源。
俗話說: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做詩也會吟。可見,在誦讀經典詩詞的過程中,學生的閱讀能力、文學修養和寫作水平在逐漸提高。古代詩文是我國傳統文化的載體,古代詩文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中國古代文明的精神,值得我們仔細地欣賞、品味。在我們小學階段的課本當中有許多膾炙人口的名詩佳句,教師要引導學生品味其中的精髓和真正的內涵,感受古詩文所凝結的文化精髓。從漢樂府《長歌行》「百川東到海,何時復西歸。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中,讓學生懂得惜時;從《弟子規》「首孝悌,次謹信。泛愛眾,而親仁」中,讓學生懂得仁孝,明白做人的道理;從文天祥《過零丁洋》「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中,學生懂得了怎樣愛國;從屈原《離騷》「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中,學生明白了為了崇高的理想,堅持不懈的追求態度;從梁啟超《少年中國說》中「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富則國富,少年強則國強,少年獨立則國獨立,少年自由則國自由,少年進步則國進步」,更讓學生樹立了要珍惜時間,努力學習,將來為國家奉獻的遠大抱負。可見,一首好詩就是一道美麗的風景,在聲情並茂的經典誦讀中,讓學生輕松記住一生受用的禮義廉恥,懂得謙卑,懂得真誠,懂得仁孝。
在平時教學中,我們可以採用多種方式,自由誦讀,開朗誦會,演講、表演讀等,讓學生咀嚼體悟,自然就潤養身心,化育靈魂,鑄造人格的支柱,傳統文化中的思想精髓在無形中得以傳承。此外,我們還應該加強課外閱讀,開闊學生視野,增加對傳統文化的積累,達到「潤物細無聲」的效果。
三、故事熏陶
小學生都喜歡聽故事,這是孩子的共性。國學是中華民族文化寶庫中的一粒明珠,正確地使用它,往往能起到言簡意賅、畫龍點睛的作用。很多國學,如三字經、弟子規、成語等它們本身背後就是一個故事。故事給學生以知識、以夢想、以信任、以思索,給學生講故事,可培養他們的想像力、創造力和人際交往能力。
小學語文教材中有許多經典的國學故事,如成語故事《揠苗助長》《守株待兔》《三顧茅廬》《聞雞起舞》等,三字經中的《孟母三遷》《孔融讓梨》《鐵杵成針》等等。在課堂中開展以故事為主要內容的聽、說、讀、寫、記、演等形式的綜合性語文訓練活動,能有效提高小學生的語文素質和文化素養。每天利用課前幾分鍾的時間,由教師繪聲繪色地給學生講故事,目的是讓學生感到國學故事的無限精彩,對成語產生濃厚的興趣。然後,讓學生說一說從中明白了什麼道理,從而為學生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打下基礎。最後,由學生合作表演故事,他們積極性很高,表演慾望強烈。表演的過程正是理解的過程,這樣不但展示了學生的表演能力,而且鍛煉了其合作能力。
四. 傳統節日熏陶
中國的傳統節日具有悠久的歷史文化內涵,他本身就是弘揚民族精神的最佳機會,在此期間開展的傳統教育活動會讓學生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中華傳統文化的魅力。但如今情人節、愚人節、聖誕節這些洋節卻在中國大行其道。如果能在重陽節向學生介紹重陽節的來歷及有關習俗:登高、賞菊、飲酒、插茱萸等,並吟誦王維的詩《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在中秋節時組織學生朗讀李白的《月下獨酌》孟浩然的《秋宵月下有懷》等詩篇,並收集有關月的古詩文,專門開一節專題課進行賞月品詩,進行一次詩文熏陶;在清明祭掃烈士墓和懷念親人時引導學生誦讀杜牧的《清明》等詩篇;在端午節時,引導學生查詢和端午節相關的一些信息,從而了解愛國詩人屈原的生平事跡,學生從活動中感受到特有的民族風情,這樣的文化傳承是意義深遠的。
五、營造文化氛圍
在教室的牆壁上張貼古代名人的畫像和書法家撰寫的名言警句,在黑板報上專門開辟「民族文化快餐」一角,以此來營造一種濃厚的文化氛圍。當涉及到傳統文化課文教學時,引用與課文相關的典故詩文,鋪墊蓄勢導入新課,激發學生強烈的學習慾望和興趣。同時還可以根據課文內容選擇恰當的音樂或影像資料,讓學生在耳濡目染中,感受中國文化藝術的精湛與美妙。與此同時,也可利用校園廣播、宣傳欄、黑板報等向學生介紹中國的優秀傳統文化,如:古箏曲創設傳統文化的校園育人氛圍。
總之,五千年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民族文化的傳承已到了不容忽視的地步,語文教學具有傳承民族文化的重要職責。小學語文教學只有適應新形勢、新要求,在課堂教學中滲透中華傳統文化教育,才能讓學生在祖國燦爛的文化長河中游弋、翱翔。讓我們在教學中肩負起傳承民族文化的重任,做好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人吧!
『伍』 淺談中學語文教學中人文素養培養
淺談中學語文教學中人文素養培養
論文關鍵詞:中學 語文 人文素養
論文摘要: 新課程標准在確認 語文 學科工具性的同時,首次強調了 語文 學科對人文精神由單一性(工具性)向雙重性(工具性和人文性)的轉變。昭示了 語文 教學對人文精神回歸的呼喚,還 語文 以應有的面目,給 語文 以應有的地位。
人文素養可以這樣理解:學習者通過長期學習文學、藝術、哲學等人文學科的知識而獲得的精神上、思想上的修養積淀。它包括人文知識的修養和人文精神的修養。人文知識的修養是通過學習各種人文學科而獲得的文學修養、藝術審美修養、哲學理論修養等,人文精神的修養是在獲得人文知識的過程中所形成的人生觀、世界觀、道德觀、價值觀、審美觀等。 語文 學科豐富的人文內涵決定了 語文 教學的重要目標之一就是提高學生的人文修養。也就是讓學生在學習 語文 的過程中形成較強的 語文 能力、崇高的道德情操、堅定的理想信念、良好的行為習慣、合作的團隊意識、健全的人格魅力等。
一、珍視新教材,挖掘教材人文素養的內涵
根據《 語文 新課程標准》精神,新版初中 語文 教材的課文內容將視角廣泛地投向家庭、社會,關注親情、友情等真情,引導學生聯系自身實際,感悟種種人生哲理。面對初中 語文 教材的這一改編,我們教師應主動去挖掘課文的人文內涵,由原來的「課堂指導者」變為「課堂促進者」,讓 語文 課成為「大 語文 」的舞台,洋溢著文學的氣息。以初中 語文 七年級為例,七年級的第一單元所選擇的課文均屬於敘事文章,文章中蘊涵著很多深刻的人生哲理。第一課《在山的那邊》是告訴學生:要有目標、堅持不懈地去追求,最後一定可以看見「大海」。這一課對於我們山裡的孩子更是有著重大的意義,從小生活在山裡的他們,也特別嚮往著走出山溝溝去看看外面的世界,這對於鼓舞他們認真學習起著重大的作用。《走一步,再走一步》則告訴了孩子們:不要看著遠處的目標感到畏懼,我們要著眼於眼前,克服現在的困難,一步一步腳踏實地的走,最後成功永遠屬於我們,使學生的意志品質得到了熏陶。相信只要肯去挖掘教材,認真分析,就能很好地利用教材中的人文素養去感染學生。
二、深入學習,簡單考試
深入的學習,簡單的考試,它包含了兩個方面的內容,既指教師的教,又指學生的學。中學 語文 ,老師有本事深教,學生有能力深學,考試卻大可不必故弄玄虛,煞有介事地模仿數理化學科搞標准化 語文 深考。恰恰相反,這時正要看你 語文 老師有沒有膽略敢不敢淺考。 語文 近期學什麼就考什麼,很深廣的內容,教師分階段明確限定范圍,學生即可就感到淺顯了。對一些較難的綜合性 語文 考卷,未嘗不可以開卷考試,再深的試題,一開卷相對也就淺顯了。就機智就鮮活就有趣就收獲了,依然就可持續發展了。顯然這不僅是有無膽略敢不敢淺考的觀念問題,而是關涉到有無能耐會不會淺考的技能問題。或以比較淺顯的方式考了較深的內容,學生掌握了較深的內容或以比較淺顯的內容考了較高的技能,學生具有了較強的運用能力。在這個過程中,有些老師過分強調了學生的自得,依賴於學生的自我領會,還有一些老師錯誤地理解了「學生主體、教師主導」,讓學生放任自流,漫無邊際地發揮;老師放棄了應有的言傳,而安於散漫性、隨意性的教學現狀,忽視了對學生學習 語文 方法的方法指導,對 語文 教改中出現的新思維新理論、新方法、新形式不屑一顧。這是老師思維僵化的表現。
三、優化課堂教學手段,深化人文素養的深度
古人雲:「文以載道」,作為人類文化載體的 語文 ,其語言文字、文學作品中飽含著豐富的人文精神和道德因素,蘊藏著濃厚的文化積淀,閃耀著理性思索的光芒,是提高學生人文素養的最佳材料。「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李白眼中的廬山瀑布是那樣壯美;精衛填海、愚公移山,彰顯的正是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不屈意志;赤壁之戰、草船借箭,閃耀的`正是運籌於帷幄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的驚人智慧……如何將這些材料中的人文素養加以深化,除了閱讀理解之外,藉助其他藝術手段也可為我們的 語文 課堂增添色彩。畢竟,文學作品的藝術享受如果只憑口舌傳達,未免太過抽象,但如果藉助音樂(錄音)、網路圖片、多媒體教學等直觀藝術形式,充分調動學生的感觀功能就會有更好的效果。如《孔雀東南飛》所表現的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嚮往,表現對封建社會的憎恨與小提琴名曲《化蝶》又是多麼相近。文學作品與其他藝術形式本來就是相通的。 語文 教師應該善於運用多種教學手段,豐富、充實我們的課堂教學,更多的吸引學生關注的目光,加深學生對教材中人文素養的理解和吸收。
四、精心塑造人文素養品行
身正為師,學高為范。 語文 教師一方面要堅持身教重於言教,要善於將教材中提倡的人文知識和人文精神見諸行動,體現在自己的一言一行中,使課外做的與課堂講的相一致,為學生樹立好榜樣,當好示範。另一方面,要努力引導學生躬行實踐,自覺做中華民族和世界先進人文精神的傳人。既要尊老愛幼,扶貧助弱,伸張正義,又要要求學生關心同學,樂於助人,明辨是非;既要自強不息,發奮有為,也要要求學生刻苦學習,知難而進,拼搏進取。同時要教育學生愛護環境,謀求人與自然和諧發展;要講道德,重信譽,發揚中華民族愛國主義的優良傳統,熱愛黨、熱愛祖國,做有利於社會、有利於人民的人。若能長此以往堅持不懈地精心疏導,言傳身教,那麼,在傳統文化精神的潛移默化中,在優秀人物榜樣力量的激勵下,在教師本人師德及人格魅力的感召下,學生的人文品行是可以逐步培養塑造出來的。
總之, 語文 教學離不開培養人這個目標,教師要不斷地提高自身的人文素養,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注意 語文 教學的價值取向,把語言知識訓練和人文素養教育和諧統一起來,這樣的教學才能鮮活,才能獲得成功。
參考文獻:
[1]孫瑞明,辛成華.提高學生人文素養的研究與實踐[J].小學 語文 教育,2008,(10).
[2]吳友智.教育:彰顯學生「解放的智慧」[J].教書育人,2007,(6).
[3]李廣,姜英傑.把握《 語文 課程標准》,樹立 語文 教育新理念[J].現代中小學教育,2009,(4).
[4]李鎮西.共享:課堂師生關系新境界[J].課程教材教法,2009,(11).
『陸』 如何在語文教學中滲透中國文學史
傳統文化是指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在其自身歷史的發展過程中不斷積淀並傳承下來的各種文化因素,是思想觀念、道德情操、行為准則、人格修養、人生價值、審美方式、民族精神的有機組合。在中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教育,是當務之急,是義不容辭的責任。
一、親近古詩文,在古詩文的誦讀中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
蘇辛的豪邁,屈李的浪漫,建安的風骨,易安的婉約,古人為後世留下了這么多舉世無雙的珍寶。因此就應當在誦讀的過程中,領略古今相通的永恆的情感和思考,在潛移默化中接受傳統文化的熏陶,提高自身的文化素養。
第 1 頁
二、注重營造「傳統文化課堂教學」的氛圍
語文教材充溢著倫理道德、藝術審美、哲學思想等元素,融載道、載情、載史於一體。引導學生閱讀它們,就是讓學生穿越時空,和聖者、智者對話,和先驅者、跋涉者交流思想,感受他們偉大的心靈、深邃的思想、超凡的智慧和創造的力量。這就要求教師深刻挖掘教材的文化內涵,不只是簡單地學習教材內容,更要深入領會其中的精神特質。學習「天下為公」的理念、「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風骨、「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胸懷、「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操守、「位卑未敢忘憂國」的精神、「無為而無不為」的智慧以及「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的道德原則等。
『柒』 如何豐富小學語文教學人文內涵
一、挖掘教材的人文因素,陶冶人文之美
語文是一門飛揚著作者靈性、飽含著濃郁人文特色的學科。每一篇課文都是作者主觀感受的表達,是內心情感的流露,是個人見解和智慧的展現,無不積淀著豐富的文化內涵與人文精神。很多作品有助於學生增強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有助於培養學生從事祖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獻身精神,有助於學生樹立辨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世界觀。
教師要善於「披文入情」,通過語言文字讓學生徜徉於課文的意境,以陶冶學生的情操,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教師充滿激情的導語和聲情並茂的范讀,能把學生帶入意境,對語言文字理解和感悟。教師的引導在其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例如,課文《媽媽的賬單》,教師先以一首非常感人的歌曲《燭光里的媽媽》創設情境,在學生的心中激起情感的漣漪。接著用親切感人的語言引出話題,引導學生通過反復誦讀文本。在對彼得和媽媽的賬單比較後,明白盡管彼得的媽媽為他做了那麼多的事,但賬單上都O芬尼,讓學生真切地感悟到媽媽的愛是無私的,偉大的,是世界上最美麗的感情!教師接著引導:「母愛是永恆不變的主題,其實,又何止小彼得的媽媽,我們在座小朋友的媽媽,肯定也是這樣用綿綿不斷的愛陪伴你們長大的,是嗎?」「那幺,此時此刻,假如日夜為我們操勞的,我們最親愛的媽媽就站在我們的面前,你最想做些什麼?」一句真誠的祝福、一個熱情的擁抱、一杯濃濃的熱茶……在那一刻,孩子們的語言是樸素的,但內心卻是最真誠的!整堂課洋溢著「母愛是世界上最偉大感情」的人文魅力;師生都沐浴在盪氣回腸的情境中,顯示出了濃郁的人文色彩。
二、關注學生的生命個體,凸現人文關懷
顧名思義,語文教學的人文性首先要把學生當一個「人」來看,尊重其人格和發展的權利,並給予充分的信任。語文教學不是簡單的、規范化的、單一的、一致化的課堂傳授,而是給予學生更多的人文關懷,關注並發展人性,以發展學生健全的個性、健康的人格。
語文的學習是一種個性化的內心旅途,是一個生命的體驗和感悟的歷程。學生內心的體驗和感悟往往比外在的接受和學習更為深刻,它帶著生命烙印,涌動著生命的激情。每個學生都是獨特的生命個體,這又決定了體驗和感悟的獨特性和不可替代性。語文教學的人文性,應該重視在學習過程中讓學生充分體驗、感悟。體驗過程、體驗成功、體驗樂趣;感悟真理、感悟真情、感悟文化。
語文教學是極具個性化的,課堂教學就是要為學生創造個性表達的舞台,這應當成為語文教學設計的新走向。尊重學生富有個人感情色彩的表達,尊重學生對文本的獨特感悟,這才是對學生最好的人文關懷。
三、重視學生的語言訓練。催化人文之情
「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語言文字訓練與人文教育是血肉與靈魂的關系,是語文形式與思想內容的統一,是語言文字工具訓練與人文精神陶冶的綜合。語言的工具性,只有與人文性統一,才能煥發強大的生命力。語文中的人文性,也只有以工具性為基礎,才能是有源之水,源遠流長,發揮語文育人的作用。
在語文教學中,我們應該著意引導學生於語言習得過程中確立主體意識,鍛煉獨立人格,陶冶良好性情。「聽」與「讀」是語言文字理解能力的訓練,主要是對外在信息、知識、文化等的吸收,是內斂的指向人內心的思維過程,是自我精神生活逐漸豐厚與升華的過程。因此,首先要培養學生養成一種開闊的閱讀視野與傾聽、容納一切聲音的博大情懷。教師應多為他們提供、創造多來源的語言信息,讓學生充分地傾聽與閱讀。
四、開發語文學習資源,召喚人文內涵
語文是母語教育課程,因此學習資源無處不在,無時不有。我們應該構建開放的語文學習體系,樹立大語文教學觀,拓寬學習渠道,開發和利用生活中豐富的語文學習資源,以讓學生充分地受到文化的熏陶和啟迪。如報刊、電影、電視、廣播、網路、圖書館、各種標牌廣告等,以及自然風光,文物古跡、風俗民情、國內外重大事件等,都是學生學習的極好資源。
「人文教育是塑造人類靈魂的教育,是塑造民族靈魂的教育,沒有強大的人文精神支持就沒有崇高的獻身精神,就難有『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境界。」讓我們真正揚起語文教學的「人文」風帆,在語文教學中轉變觀念,開闊視野,多角度、多渠道地引導學生關注「人文」,走近「人文」,使語文學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比翼雙飛,去迎接語文教學的真正春天!
『捌』 課文為例,談談如何挖掘文本的教育教學價值
《語文課程標准》關於閱讀目標要求:欣賞文學作品,要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初步領悟作品內涵,從中獲得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有益啟示。對作品的思想感情傾向,能聯系文化背景做出自己的評價;對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說出自己的體驗;品味作品中富於表現力的語言。要注重培養學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的能力。那麼,如何在七年級語文課堂上培養學生閱讀和欣賞散文的能力?如何挖掘文本的教育教學價值呢?下面我就以人教版七年級《蟬》一文的教學為例,從以下幾個方面談談自己在課堂上是如何利用文本,通過問題的設置,培養學生能力,挖掘文本的教育教學價值的。
一、尊重文本內涵,從文本出發,以問題的形式引導學生疏通文意,在把握文本基本內容的基礎上,做最初層次的理解分析。
首先我用《鋼鐵是怎樣煉成的》這部名著中的有關生命的意義的文段:人最寶貴的東西是生命.生命對人來說只有一次.因此,人的一生應當這樣度過:當一個人回首往事時,不因虛度年華而悔恨,也不因碌碌無為而羞愧;這樣,在他臨死的時候,能夠說,我把整個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獻給了人生最寶貴的事業——為人類的解放而奮斗作為課堂導入語,入題後,指導學生朗讀並初步感知文意。思考:1、作者都寫了蟬的哪些特點,從這些敘述中你能否讀出作者對蟬的感情是怎樣的?2、文章中有沒有你覺得用語法現象無法解釋的句子(或你認為的病句),如果有,請找出來共同分析。3、從這篇文章中,你明白了哪些道理?4、你認為作者寫這篇文章僅僅只是在寫蟬嗎?如果不是,那還寫了什麼內容?在通過這些問題梳理之後,學生對於文章中的內容以及修辭都有了較好的理解,對文章的內涵也有了初步的感知。
二、重視文本情感挖掘,以情感帶動學生思維。
有人說:「詩歌賞析時,詩中得有一個『我』在」。我認為,在散文的閱讀賞析中也應有一個「我」在。賞析散文不僅要賞析文章的語言,更重要的是在閱讀中要有自我的情感體驗,要有對社會、多人生的領悟。這就要求我們,在賞析文本時,要重視情感的分析和理解。《蟬》是一篇小散文,全文通過對蟬的生命過程的描述,重點要讓學生從中感悟、認識生命的意義以及如何對待生命等問題。本節課的教學對象是七年級學生,他們的分析理解領悟能力還不夠成熟。因此,在本文的教學中,我更側重於讓學生將情感融於全文,用自己的情感去揣度作者的情感。在這一環節中,我設計了最直白、淺顯的問題:文章前後內容中,作者對蟬的感情態度一致嗎?如果不一致,有什麼變化?這一變化產生的原因是什麼?這些問題的答案學生從課文中就能找到,一方面通過這些問題的解讀,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把握文章的情感和對人生的感悟,同時也幫助學生理解和掌握了「欲揚先抑」的寫作手法,輕松完成了本文中有關表現手法的教學目標。
三、重視拓展延伸和課堂評價
課堂拓展、延伸的主要內容可以是相似的文本的相互解讀,也可以是學生學完全文後的感悟,還可以讓學生模仿文本內容和形式去搞一些小創作用於課堂交流。在本節課中,我設計了這樣的拓展延伸任務:從蟬的身上,你得到了什麼啟示?試運用抑揚結合的手法,寫一個動物、植物或人。
拓展延伸任務的完成是和學生的討論交流分不開的, 在任務結果的展示過程中,學生對結果的討論必不可少,此環節應是教學任務得以落實的過程。因此,整個交流討論的環節中,教師要盡量尊重學生的個人體驗,在保護學生積極性的同時,要作出正確的引導,要有明確的評價態度,不能一味肯定或含糊其辭,結果讓學生滿頭霧水。討論過程中出現的錯誤結果,教師評價時切忌不可打擊學生課堂交流的積極性,可以把它當做討論的話題,在課堂中繼續交流進行進一步討論,給學生留下充分的說話的機會,答錯的同學可以說出自己理解的理由,其他同學參與其中交流答案的可存在性,不必太在意課程進度的問題,要真正做到讓學生掌握正確的知識。課堂上運用的這些形式和方法,可以充分調動學生的閱讀興趣,因為問題的設計緊扣文本內容,學生只要認真閱讀文本,就能比較輕松的找出答案,所以,學生的積極性會因回答問題產生的成就感而被調動,他們的閱讀自信也就會因之建立 。
總之,文本的教育教學價值,不僅要有學生個人的感悟,更要有教師合適的引導。散文文本教育教學價值在課堂中能否得以體現,教師的正確有效的引導是至關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