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小學語文朗讀指導策略有哪些
(一)、明確要求,讓朗讀更規范。
在一年級學生開始學習讀課文時,我就讓他們明確朗讀的要求,即:聲音響亮、正確、流利、有感情。
1、大聲讀、讀出自信。
我要求每個學生都要大聲勇敢地讀。我常說:「要讓班級里離你最遠的同學也能聽清楚。」當學生朗讀聲音小時,我就反復提醒他,直到聲音響亮為止。就這樣,經過一年多反復地訓練,學生已經能夠在大聲朗讀中學會欣賞自己,變得越來越自信。
2、反復讀,讀得正確。
正確朗讀就是:讀書時不添字、不丟字、不錯讀、不顛倒、讀准每個字的音。初讀課文時,我要求學生邊讀邊把生字連同詞語圈出來,並且多讀幾遍,直到讀准每個字的字音;再讀時對於學生出現的漏字、加字等現象,我有針對性地加以指導。如:有的學生讀錯字音,我引導他利用漢語拼音進行正音;有的學生讀破不理解的詞或句子,我訓練他們按詞連讀,連詞成句。我就是這樣通過有層次、有針對性地反復訓練,讓學生逐步掃除朗讀障礙。
3、節奏讀,讀得流利。
「流利地朗讀課文」就是讀得連貫、不重復、速度適中、讀准停頓、讀對節奏。例如,在教學《雨點兒》一課時,我先讓學生讀准詞語,把詞語讀出節奏以後,我再訓練學生讀句子,當學生讀不準句子節奏時,我適時地范讀和指導。如「雨點落進池塘里,在池塘里睡覺」,我邊示範邊說「里」是輕聲,讀得短一些,看到逗號停頓一下,後面的「在池塘里」和「睡覺」之間雖然沒有標點符號,但也要稍微停頓一下,「睡覺」讀得輕一些。隨後學生仿讀句子。就這樣從詞語、短語到句子,再到整篇文章,我逐步訓練學生有節奏地朗讀,直至學生能夠自覺地讀准標點,讀出節奏,把句子讀得流利。
4、理解讀,讀出感情。
我認為,對於低年級的學生來說,「讀出感情」就是在學生理解課文的基礎上,把自己對課文的感受用適當的語調、語氣和動作表現出來。
(二)、教師范讀,讓朗讀更有味。
我通常在這四種情況下進行范讀:當需要正音時,當需要迅速把學生帶入課文情景時,當遇到重點句式,特殊句式時。當學習重點段落,需要理解課文時。
如:在教學《筍芽兒》中春雨姑娘喚醒筍芽兒一句時,學生多次讀後,仍然不能讀出春雨姑娘和雷公公不同的語氣。這時,我便示範這句:「筍芽兒,醒醒啊,春天來啦!」聽後學生明白春雨的聲音是輕輕的、溫柔的,接著學生根據我的方法悟出了雷公公應該用粗重的聲音朗讀,竹子媽媽要讀出嘮叨的語氣。
(三)、多種形式,讓朗讀更投入。
我根據課文特點選擇朗讀形式。當需要藉助讀來分清段中內容、層次時我採用引讀;當遇到對話較多、情趣較濃的課文時我採用分角色朗讀;當需要渲染氣氛、推波助瀾時我採用齊讀。此外,課堂上根據不同的教學需要還可以採取領讀、賽讀、分組朗讀,配樂讀等方式。實踐證明,多種形式的朗讀活動能讓學生讀得更投入。
(四)、巧妙評價,讓朗讀更精彩。
在教學中,我常使用有針對性的、富有童趣的、激勵性的評價語言來幫助學生讀好課文。如:當學生唱讀時,我會說:「哎呀,像唱歌一樣,好聽是好聽,誰能像讀書一樣地讀?」當學生的讀音不準確時,我會說:「節奏感多強呀,來,掌聲送給他。不過有幾個音要正正。」??
漸漸地,學生也學會了從字音,節奏,語氣,語調等不同角度來評價他人的朗讀。在這種賞識評價、多元評價、形象評價中體驗進步、享受成功。
㈡ 小學語文朗讀有什麼技巧
小學語文教學中學生要提高朗讀技巧,老師要善於指導。下面是我整理的小學語文朗讀技巧的相關內容,歡迎閱讀。
小學語文朗讀技巧【1】
一、採用多種形式朗讀
朗讀是一項技能技巧,是一種藝術再創造活動。
朗讀技巧的習得、掌握和運用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須通過長期的實踐,不斷的反復的訓練,才能熟中生巧。
為了避免單調、枯燥,朗讀形式應盡量多變,以激發學生的興趣。
通過強化讀的環節,可以把學生帶人到文本的情境,加深對文本的理解和把握。
二.邊朗讀邊想像、聯想.
想像和聯想是形象思維的主要形式。
教師應注意引導學生在朗讀中展開豐富的聯想與想像,努力激起學生對於作品內在意境美的再創造,使文中描寫的情景像電影畫面一樣一幕幕地從學生腦海中映過。
這樣,學生對於作品思想內容的把握就會更加深入,對於文章語言表達形式的領會就會更加深刻,就會從中受到真的啟迪、善的教化、美的熏陶。
尤其是朗讀詩歌和一些優美雋永的散文,學生通過聯想和想像,可以把文本中抽象的概念形象化,使籠統的描述具體化,把省略的情節明朗化。
如教學《春雨沙沙》一課時,教師可利用投影,讓學生想著去感受柳枝的輕柔、桃花的嬌媚、田野的碧綠、小朋友的可愛、春雨的潤物細無聲……學生們從心靈上受到感染,讀時就特別人情人境,從讀書聲中找到了春天的影子、春雨的力量,進而培養了豐富的想像力。
三.適當的朗讀技巧指導
所謂朗讀技巧是指對各類文章的不同讀法,也就是對語音、語速、語調、停
頓等的掌握、控制和運用。
《語文課程標准》指出:“能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是朗讀的總要求。
根據階段目標,各學段可有所側重。”要想達到這一要求,教師必須根據課文類型的不同,根據每個課時教學任務的不同,對學生進行朗讀技巧的指導和訓練,尤其是在低年級的教學中更不容忽視。
如果從低年級就開始進行朗讀技巧的指導,學生到中高年級達到感情朗讀的要求是不成問題的。
在朗讀時,我首先要求學生把課文讀正確,把音讀准,然後做到“六不”,即:不添字、不漏字、不唱讀、不重復、不顛倒、不讀破句。
有的句子很長,要對學生進行指導。
如《蘭蘭過橋》一文中有個長句子:“蘭蘭驚奇地站在潛水橋上,透過玻璃看見大大小小的魚游來游去,各種各樣的船隻從橋頂上駛過來劃過去。”如果讓學生在一些詞的後面做上停頓記號,學生就會讀得很好。
如:“蘭蘭驚奇地站在潛水橋上,透過玻璃/看見大大小小的魚/游來游去,各種各樣的船隻/從橋頂上駛過來劃過去”在正確、流利朗讀的基礎上,要求學生再進行有感情的朗讀,把作者的感情融化在自己的感情中。
要做到這一點,必須教給學生一些朗讀的技巧。
如在《嘀哩嘀哩》一課的教學中,我首先讓學生全面理解文本,然後讓學生用符號形象地標出朗讀的技巧。
“|表示停頓較長,“l”表示_般的停頓,“.”表示讀重音,“一”表示速度加快,“……”表示速度稍慢,“/”表示升調,“”表示降調,“。”表示曲調。
教學中通過投影片,直接用符號在文中表示,使朗讀訓練具有了目標性、可感性。
這樣,學生在朗讀時便有所憑借,他們就能繪聲繪色地讀出春天的美麗。
在以後的文本朗讀中,學生會有意無意地運用這些技巧,從而大大地提高朗讀水平。
小學語文朗讀技巧【2】
朗讀是“把訴諸視覺的文字語言轉化為訴諸聽覺的有聲語言的活動”,【1】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朗讀的地位不容忽視,師生首先要把握朗讀的基本技巧。
“技巧不應處於被動消極適應的地位,技巧應該理直氣壯地站出來,為感情的抒發鳴鑼開道”【2】。
朗讀技巧是指把文字語言轉化為有聲語言時,為了表達思想內容、目的情感而運用的方法,主要表現在停連、重音、語氣語調、節奏等方面【3】
我們需要認真地沿著為朗讀界、播音界等所接受的方式,按照“停連—重音—語氣—節奏”的路徑進行訓練。【4】
一 恰當停連
停連是生理上換氣的需要,更是表達作品思想內容和聽眾感受情緒的需要,停連包括停頓和連接。
恰當停連可以把語言的層次表達清楚,可以增強語言的表現力和感染力,可以引起聽眾對語言內在含義的思考。
停連不恰當會造成語義分歧、語流不暢。
停連有語法停連和強調停連之分。
語法停連,是由語言的結構形式決定的語流聲音的中斷和延續。
停頓時間是:句號(包括問號、感嘆號)>分號>冒號>逗號>頓號。
從結構上,是段落>層次>句子。
學生朗讀時,教師應給予適當提示。
強調停連,是句中特殊的間歇和連接,是為了突出強調某一事物,突出某個語意或某種情感,或為了加強語氣而作的停連。
示例:
別了,我愛的中國,我全心愛著的∧中∧國!
“現在,這海∧就完全屬於我們的了!”
示例:
我看見過∧波瀾壯闊的∧大海,欣賞過∧水光瀲灧的∧西湖,卻從沒有看見過∧灕江∧這樣的水。
灕江的水∧真靜啊,靜得∧讓你感覺不到∧它在流動;灕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見∧江底的沙石;灕江的水∧真綠呀,綠得∧彷彿是一塊∧無瑕的翡翠。
只有船槳激起∧一道道水紋,擴散出∧一圈圈漣漪的時候,才讓你感覺到∧船∧在前進,岸∧在後移。
除了標點顯示的停頓外,以上標示了強調停頓的地方。
二突出重音
重音是指在朗讀時應根據句子的語法結構和情感表達突出重點的詞語。
朗讀時突出重音一般技巧:一是重音重讀;二是重音輕讀;三是重音慢讀,拖長音節;四是利用前後停頓。
【5】重音有語法重音、邏輯重音之分。
語法重音是根據句子的語法結構特點,為突出句子成分自然讀出的重音。
強調重音是為了突出語意重點或表達某種思想感情而特意讀出的重音。
示例如下:
晚飯過後,火燒雲上來了。
(主語)
山朗潤起來了,水漲起來了,太陽的臉紅起來了。
(謂語)
她的名字叫翁香玉。
(賓語)
以上三句是語法重音,加點詞必須重讀。
桂林的山真奇啊,桂林的山真秀啊,桂林的山真險啊。
(並列性重音)
駱駝很高,羊很矮。
(對比性重音)
燕子去了,有再來的.時候,楊柳枯了,有再青的時候,桃花謝了,有再開的時候。
(排比性重音)
以上三句是邏輯重音,加點詞語必須重讀。
三變換語氣
語氣表達作品的感情色彩與分量,語氣的聲音形式就是語調,通常有四種:平直調、高升調、降抑調、曲折調。
示例:
⒈狗跑在我的前邊。
(平直調)
⒉你以為這是什麼車?旅遊車?(高升調)
⒊說起森林的功勞,那還多得很。
(降抑調)
⒋許是累了?還是發現了新大陸?(曲折調)
要把一篇作品讀得有聲有色,必須理解作品內容和作品表達的感情色彩,根據具體語句變換語氣語調。
因此,在指導朗讀前,教師必須引導學生深入品味作品。
例句一客觀地陳述在打獵歸來的路上,狗與作者行進的先後順序,不帶任何褒貶色彩,因此語氣語調平直,沒有顯著的高低升降變化。
例句二是一位送孩子去醫院停車時被人警告車位是用來停放緊急車輛時生氣的父親的話。
一向不愛表達的父親在孩子出事時非常著急,當別人不讓他停車時他發出了憤怒的反駁,語氣急促高昂,句尾音強而且向上揚起。
例句三中作者對森林的作用與功勞是了如指掌的,因此以肯定的語氣告訴讀者,採用降抑調,語流狀態由高向低,句尾音強而短促。
例句四作者對小鳥的落下表示猜測,因此語流狀態是起伏曲折,採用曲折調。
四把握節奏
節奏是指“由一定思想感情的波瀾起伏所造成的,在有聲語言的表達上所顯示的抑揚頓挫、輕重緩急、回環往復的聲音形式”。
【6】教師在教學中應注意引導學生根據課文的內容和基調,從句子表達的語氣和情感需要出發,讀出其高低升降、輕重緩急的變化,使全篇富於節奏美。
【7】文章節奏類型有:緊張型、低沉型、高亢型、舒緩型、輕快型、凝重型。
緊張型:聲音多揚少抑,多重少輕,語速快,氣較促。
示例:
排炮過後,敵人竟使用了燃燒彈,我們附近的荒草著火了。
火苗子呼呼地蔓延,燒得枯黃的茅草畢畢剝剝的響。
我忽然聞到一股濃重的棉布焦味,扭轉頭一看,哎呀!火燒到邱少雲身上了!他的棉衣已經燒著,火苗趁風勢亂竄,一團烈火把他整個身子包住了。
(《我的戰友邱少雲》)
在訓練此段文字時,學生語速較慢,語調輕柔,情緒舒緩。
讀完後,筆者如此評價:“感覺這火不是燒的戰友!是燃燒的篝火吧?”。
學生立即領悟,換了一種急促的語氣,讀出了緊張與焦急,甚至讀出了心痛。
低沉型:語勢沉緩,多抑少揚,多重少輕,音強而有力,情感壓抑。
示例:
第二天清晨,這個小女孩坐在牆角里,兩腮通紅,嘴上帶著微笑。
她死了,在舊年的大年夜凍死了。
新年的太陽升起來了,照在她小小的屍體上。
小女孩坐在那兒,手裡還捏著一把燒過了的火柴梗。
(《賣火柴的小女孩》)
高亢型:語速較快,語勢多揚少抑,聲音強勁有力,情懷激越。
示例:
在蒼茫的大海上,狂風卷集著烏雲。
在烏雲和大海之間,海燕像黑色的閃電,在高傲地飛翔。
(《海燕》)
舒緩型:語速較慢,語勢平穩,聲音輕柔而不著力。
示例:
“吹面不寒楊柳風”,不錯的,像母親的手撫摸著你。
風里帶來些新翻的泥土的氣息,混著青草味兒,還有各種花的香,都在微微潤濕的空氣里醞釀。
鳥兒將巢安在繁花嫩葉當中,高興起來了,呼朋引伴地賣弄清脆的喉嚨,唱出宛轉的曲子,跟輕風流水應和著。
牛背上牧童的短笛,這時候也成天嘹亮地響著。
(《春》)
輕快型:語速較快,多輕少重,多揚少抑,聲輕不著力,歡快、詼諧。
示例:
我家有個小弟弟,/聰明又淘氣,/每天爬高又爬低,/滿頭滿臉都是泥。
/媽媽叫他來洗臉,/裝沒聽見他就跑;/爸爸拿鏡子把他照,/他閉上眼睛格格地笑。
(《小弟和小貓》)
凝重型:多抑少揚,多重少輕,音強而著力,語勢平穩,語速偏慢。
示例:
又是秋天,妹妹推著我去北海看了菊花。
黃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潔,紫紅色的花熱烈而深沉,潑潑灑灑,秋風中正開得爛漫。
我懂得母親沒有說完的話,妹妹也懂。
㈢ 小學語文教學中如何進行有效的朗讀指導
小學語文課標中明確指出:「朗讀能發展學生的思維,激發學生的情感。學生朗讀能力逐步提高,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就會逐步加深 .」可見朗讀是指導學生感受語言情境,體味語言情感,理解語言蘊味的重要方法,也是培養學生語言的感受力、領悟力、品評力、表現力的有效手段。是訓練學生理解課文,提高學生語言表達能力,豐富學生的想像力的重要途徑,所以新課標提出:在語文教學中應鼓勵學生多誦讀,在誦讀實踐中增加積累,發展語感,加深體驗與領悟。因此,在閱讀教學中,恰當地,充分地運用朗讀手段,可以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內容,發展語言,發展思維和陶冶情感。同時,朗讀也是一種藝術的再創造,它在使無聲的書面語言變成有聲有色的口頭語言的過程中,眼、口、耳、腦等多種器官並用,既可以促進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記憶,又可以幫助學生積累大量的詞彙和句子,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和表達能力。顯然,注重閱讀教學中的朗讀指導,是每個語文老師應盡的職責。那麼,如何進行有效的朗讀指導,讓學生在語文課中想讀、能讀、樂於讀、讀出感情、讀出個性呢?下面就這個問題談談本人的幾點看法: 一、創設情境 營造氛圍 讀出情趣1、朗讀不是簡單地吧文字轉換成聲音,照本宣科,而是用感情去讀,以情帶聲,以聲傳情,聲情並茂,而這種情來自於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和感受。感情如何來調度動?先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小學生往往對直觀、生動的事物最感興趣,課堂上我們可以適當的運用一些多媒體、音樂、圖片以及老師的范讀來渲染課文情景,首先讓學生有身臨其境的感覺,才會對所讀的內容產生興趣,產生讀書的慾望。例如:今年這學期一、二、三年級教材中的第一單元課文,全是描寫春天美麗景色的,為了給學生創造良好的朗讀氛圍,我們可以在網上找出很多課文中所寫到的春天美景的圖片或者布置學生利用雙休日到郊外找春天等,上課伊始把圖片展示給同學們看,他們不禁會發出陣陣贊嘆聲,因勢利導,這麽美的春天,同學們誰能通過朗讀來讓大家感受到春天的美麗呢?我想學生會爭先恐後地舉手的,每位同學都會盡情地抒發自己內心對春天的贊美和喜愛!2、老師的范讀也十分重要,因為課文中有些地方需要以讀代講,有些地方不讀好久不能理解好課文內容。有時朗讀還可以營造氣氛,讓課堂氣氛達到最高點,這就需要教師本身鑽研教材,研究朗讀,朗讀好課文,把學生的注意力吸引過來,師生才能情不自禁的共同進入角色。當然,教師范讀時要讓學生邊聽邊想,邊看邊畫,正確聽出節奏、停頓和速度,帶學生進入意境。例如:去年我在召市小學聽了一位老師上的二年級《兩只青蛙》,當小青蛙經過自己的不懈努力,終於爬出井口看到了多彩的世界,小青蛙當時那種驚奇、興奮、喊叫、、、、學生自己練讀時老是沒找到感覺,老師適時的進行了范讀,學生馬上領悟出來,朗讀由原來的平平淡淡變成了有滋有味起來。並且學生還讀出了不同的理解。課文的第三自然段,講的是小青蛙堅持自己的決心,不斷沿著井壁向上爬,跌下來,又繼續爬,其中有個同學朗讀時速度讀得很慢,老師問他為什麼這么讀,他說小青蛙爬井壁很困難呢,又爬得慢,所以我就讀得慢,雖然慢但讀的語氣很堅定。而另一個同學讀時就讀得稍快,他解釋說,小青蛙很想快點爬出井壁看到外面精彩的世界,他的心情急切,所以快讀!多麼貼切的解釋!可見現在的小孩領悟力都很敏銳,關鍵在於我們老師怎麼去啟發他,點撥他。相似的課堂情節,在去年我們縣舉行的小學語文教師課堂教學大賽中一小陳敏老師的課堂也有出現,課堂上老師不止一次地進行范讀,就在老師指導同學們讀「我的眼淚嘩嘩地流了下來,我沖出教室將父親拉進來,對老師說:『這是我爹!』在老師的激情指導下孩子們一次比一次更有感情的朗讀著,其中有一個女同學讀得精彩極了,讀出了自己的獨特感悟,因為這句話里有幾個連續的動作,就像電影里的快鏡頭一樣,這個學生抓住了幾個動詞重讀並用較快的語速讀完這句話,語感是那麼的好,並說出了這么讀的理由:當作者看到父親冒著寒霜雨雪紋絲不動地站在教室外面旁聽家長會,作著那種震驚、激動、感動以至內心陣陣隱痛等待復雜情緒噴涌而出,所以感覺要這么讀!聽!這就是我們現在的孩子,一個五年級的小學生,他以完全浸潤在課文的字里行間的,融入到作者的感情世界裡。此時,已不是人之文而是我之文呢。 二、保證學生的朗讀時間,品評朗讀,讀出時效。 在很多閱讀教學課堂中常常存在朗讀時間不充分的現象,充斥於語文課堂的「講問教學」擠掉了學生讀書的時間,朗讀練習往往是來去匆匆。如預習性的朗讀,要求學生讀通課文,讀准生字新詞,但實際上還有不少同學連一篇課文都未讀完,老師就示意學生停下來,馬上轉入到下一個程序了,朗讀成子教學中的一個過渡環節而已。而我們常常觀摩學習的名師課堂中,老師往往要讓學生在文中走幾個來回,熟讀課文後才進入學習理解環節。所以我們要根據年級、學情、教材特點安排每節課的朗讀時間,並自我監控達成度,要留有充分的時間讓學生正確地讀課文,要求用普通話,聲音響亮,吐字清楚,讀准字音,不讀破句,特別是自學性朗讀,要讓每個學生都讀完、讀好,切不可只做個讀的樣子,勿勿過場,草草收兵。在初步理解基礎上的表達性朗讀,要留夠時間讓學生試讀,練讀,讀出感覺,讀出味道,讀出情緒,切不可未准備好就倉促上陣,要留讀後評議的時間,學生朗讀完畢後,老師要及時發現他們的不足,適當點撥,給予鼓勵,並提出更高的要求,引導他們逐漸在實踐中掌握朗讀的規律,學會朗讀的基本方法。例如:去年我聽一小骨幹教師李代珍老師上的《松樹和青藤》一課,當學生用一般語氣讀小杉樹而小青藤的話後,老師指出沒讀出人物的特點來,然後點撥指導並親自范讀:小杉樹是踮起腳,嚷嚷著說的,應讀得快點,大聲一點。而讀小青藤的話應抓住「幼小」、「微弱」、「請您」這幾個詞用非常友好而禮貌的語氣,很輕柔的聲音讀出小青藤的話。卡耐基曾說:「使一個人發揮最大能力的方法是贊美和鼓勵。」小學生尤其喜歡贊揚和鼓勵,因此老師應帶著欣賞的態度去聆聽和感受學生的每一次朗讀,讓他們體會到被賞識的快樂和成功的喜悅。但是對學生所出現的明顯的錯誤也不能一味的誇獎和稱贊,這一點在我們很多年輕教師的課上易見,明明學生讀錯了字,讀得也不是很好,還一個勁地誇真棒真好,這種單一的大而空的評價形式,極不利於學生讀懂、讀好課文的。好的教師應善於巧妙、機智地誘導評價學生,做到引而不發,不經意地找出學生的閃光點進行表揚,再委婉地提出值得改進的地方,這樣既成就了學生成功的願望,又能使學生對自己的不足心領神會。 三、創新求異,方式多樣 指導學生朗讀的方法很多,但各種形式的朗讀有各自的功能和適用范圍,當需要激情引趣或學生讀得不到位時,宜用范讀指導,如老師的輕聲示範或者是藉助媒體的范讀,但無論是放錄音還是老師范讀,都要根據課文的特點來確定示範的時機,教會學生處理重音、停頓,恰當運用語氣、節奏、音色等,對一些比較難讀懂的文章或古詩,可以一開始就以示範引路,這樣可以降低難度,放緩坡度。一般來說,當學生無法達到朗讀要求或者是學生的朗讀出現偏差時,宜用范讀。如:你們聽了范讀,想想為什麼要這樣讀?聽老師用不同的方法朗讀課文,幾種讀法中,你們最喜歡哪一種?為什麼?這樣的提問必然引起學生的注意,引起他們的思考,從而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又能在范讀中學到具體可感的朗讀知識和技巧。而當需要藉助朗讀來幫助學生分清段中的內容、層次時,宜用引讀。當遇到對話較多,情趣較濃的課文時,宜採取分角色朗讀;當需要渲染氣氛、推波助瀾時,宜用齊讀。但要注意的是:范讀中引路而已,只能起到示範啟發作用,而不是讓學生機械模仿,一節課中范讀不能太多,要盡可能多的留些時間讓學生自己練讀。慎用齊讀,因為有學生會「濫竽充數」並易產生唱讀的不良習慣,這在我們鄉下學校常見。著重朗讀課文中的重點段落。有些課文的重點段中,有些詞語用的非常精確,有些句子含義很深刻,對表現課文內容作用很大,直到學生讀好這些詞語、句段,可以幫助學生深入地體會人物的思想感情,道德品質,領悟文章的要旨。例如:二小的王莉老師代表龍山參加湘鄂邊區優質示範課活動時執教的《豐碑》一課,緊緊抓住課文重點段第七自然段中「塑像」、「鎮定」、「安詳」這些重點詞語反復吟詠,感悟體會軍需處長的內心世界,老師先指導學生理解句子中帶點的詞,然後反復朗讀,要求把帶點詞語讀重音,讀出感情,從而使學生真正體會到:為了革命的勝利,軍需處長早已把生死置之度外,他把棉衣讓給了別人,把生的希望讓給了別人,他的死是從容的,是無所畏懼的,當他看到戰友們在繼續前進時,他無牽無掛地離開了這個世界。軍需處長的形象在同學們心中豐滿起來。這是通過對重點詞句和段落的朗讀指導,既可加深學生對課文中心意思的掌握,又可以促進對重點段中含義深刻的語句意思的理解,從而達到訓練語感,為真正有感情的朗讀課文打下堅實的基礎。 正如《朱作仁談朗讀》一文中指出:「講讀是死的,如同進行解剖,朗讀是活的,如同給傷口以生命。講解只能使人知道,而朗讀更能使人感受。」學生在反復朗讀中熟讀成誦,不但可以感受文中的思想美、情感美,而且更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因此,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精心設計朗讀訓練過程,抓好朗讀訓練,讓課堂充滿讀書聲,堅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熏陶。」如果我們能夠不斷地探索和思考,語文教學一定會變得更加生氣勃勃與靈性跳動。
㈣ 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朗讀能力
【如何在閱讀教學中培養小學生的朗讀能力】
一、激發興趣,體味真情實感
朗讀是「口耳之學」,朗讀教學的基本手段是「口授耳聽」。課文的語言琅琅上口,適於朗讀,其中的古詩、散文等,更是培養學生朗讀的好文本。教師可以通過有感情的范讀,以優美的語言、逼真的形象感染學生,激發學生朗讀的興趣。例如,教學《荷花》一文時,教師先以有感情的配樂范讀,把學生帶入美的意境中。之後,在這種意境中進行全文的以讀串講。如在讀描寫「荷花」的句子「落葉挨挨擠擠的像一個個碧綠的大圓盤」時,要學生理解「挨挨擠擠」是寫出了荷葉長得多而密;「碧綠」寫出了荷葉的顏色;「大圓盤」寫出了荷葉的形狀,這句話點出了荷葉長得十分茂盛。在理解的基礎上,教師引導學生思考。怎樣才能讀出荷葉的這一特點呢?在個別讀、評議、自由練讀中,學生就會發現「挨挨擠擠」要重音輕吐讀,才能突出荷葉多而密,而「碧綠」和「大圓盤」要讀得重些。接著在理解課文後,引導學生聯系生活的所見所聞,展開合理的想像,進一步感受荷花開放時的不同美姿。
二、理解課文內容,把握真情實感
一篇感情豐富的文章,如讀不出真情實感,聽者會覺得乏味。學生如果不能深刻地理解課文,體會不出文章所表達的思想感情,就讀不出真情實感。只有讓學生在理解課文內容和作者表現的情感的基礎上,正確地運用停頓、重音、速度、語調、節奏等進行朗讀,才能把無聲的文字變成有聲的語言,才會喚起與作者感情上的共鳴,從而受到高尚思想情感的熏陶和教育。如《豐碑》一文,其中一段文字是描寫將軍感情變化的,當將軍看到凍死的戰士衣服是那樣單薄時大發雷霆,甚至罵人。要使學生讀好這一段,首先要讓學生搞清將軍向誰發脾氣,為什麼發脾氣。一是將軍因埋怨軍需處長失職而生氣;二是突出將軍對戰士深深的愛,正因為將軍「愛兵如子」,才會發這樣大的脾氣。學生只有體會出這些復雜的感情,才能把握感情。將軍發脾氣的幾句話,不僅聲音要讀得響亮,還要讀出憤怒指責的語氣。當將軍得知被凍死的戰士正是軍需處長時,「怔怔佇立了足有一分鍾」。將軍怎能相信這掌握衣物的人會凍死呢?可這是事實。他被這舍己為人、忠於職守的精神震撼了。這里「怔怔」「足」要讀出重音,而且「足」聲音要拉長。將軍向豐碑「敬了一個庄嚴的軍禮」,要讀出庄嚴的氣氛,聲音要逐漸提高。學生只有在真正理解文章內容的基礎上,讀出來的文章才會感人至深。
三、激情朗讀,還原真情實感
《大綱》對小學中高年級朗讀的基本要求是:學生在掌握了朗讀的基本技能和技巧的基礎上,逐步地讀出抑揚頓挫和作品的風格,達到能夠恰當表現作品意境的目的。在訓練學生朗讀時,可憑借教材中生動的語言、掛圖以及某種手勢(據教材需要、教材內容教師所做的手勢),讓學生發揮豐富的想像,使學生在自己的腦海中浮現出清晰、具體、鮮明的形象,從而調動學生讀出真情實感。
四、指導欣賞,運用真情實感
無論是教材中還是課外讀物中,都有許多膾炙人口的佳作名句,教學中可充分利用這些佳作名句指導欣賞和朗讀。如本學期筆者讓學生建立了優美片斷集錦。每周讓學生把搜集到的優美片段摘錄下來,並在班上朗讀。
五、形式多變,掌握朗讀技巧
豐富多彩、生動活潑的朗讀形式,既能不斷刺激大腦神經的興奮,又能使朗讀成為學生理解課文的一種需要。
1.引讀傳情,把握語感
筆者除了設計指名讀、齊讀、散讀以外,還設計了設問引讀和以讀引讀的形式。如《船過三峽》一文的教學,在採用設問引讀時,教師將事先設計好的問題讓學生以讀代替。
2.賽讀激趣,主動感悟
在學生掌握了一定的朗讀技巧後,根據學生爭強好勝的心理特點,通過競賽使學生獲得成功的喜悅,從而激發對朗讀的興趣。如《燕子》一文,筆者先指名讓學生朗讀課文,然後是集體朗讀。為了讓每位學生都有興趣投入到朗讀的行列中來,採用「淘汰讀」比賽方法,即按座次順序自動就讀,前一人若有錯讀、漏字、加字、停頓不當等失誤,即被淘汰。後一人接著讀,誰失誤少、讀得多即獲勝。這種競賽體現了學生的主體性,又能激發學生朗讀的興趣,同時促使個別思想不集中的學生能集中注意力,使靦腆膽小的學生得到鍛煉的機會,使全班學生在你追我趕的氛圍中,逐漸提高朗讀能力。
3.表演朗讀,領會內涵
表演是兒童的天性。它能激發學生興趣,營造愉快的學習氛圍。閱讀教學中學生的表演固然也有教師的指導,但主要還是靠學生在領悟課文內容的基礎上自己進行設計:怎樣表演才符合課文內容?怎樣表演才能更好地表現所表演的角色?
總之,採用多種形式激發學生的朗讀興趣,既加深了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又提高了學生的朗讀能力。同時,在培養學生朗讀能力的過程中,學生的閱讀量不斷增加,而在閱讀的過程中積累了大量語言材料和寫作材料,學生的寫作能力也相應提高。
㈤ 小學語文教學中如何有效地指導朗讀
寧夏中衛市第二小學校 常玉琴 朗讀是小學生完成閱讀教育任務的一項重要的基本功,就語文學習而言,它是閱讀的起點,是理解課文的重要手段,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有助於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語文課程標准》指出:「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熏陶。」小學語文飽含著作者強烈的情感,或直抒,或含蓄,或激昂。在教學中,教師應該注重朗讀教學的策略,引導學生領會文本的內涵,感受文章的韻味,體會文中的情感,強化語言的敏銳性,這就是有效性朗讀。縱觀大多數語文課堂,在朗讀教學中存在最大的問題就是朗讀指導的機械匱乏,朗讀教學指導方法單調、機械、生硬,常見教師在分析、理解之餘來一句「請同學們有感情地讀讀這部分」,或「把某某語氣讀出來」,諸如此類隔靴搔癢的引導,導致朗讀不能熔「導」、「練」於一爐,不能集理解、感悟於一體。嚴重影響了學生語文能力的提高。那麼,如何進行有效的朗讀指導,讓學生在語文課中想讀、能讀、樂於讀、讀出感情、讀出個性呢?下面就這個問題談談本人的幾點看法: 一、創設情境 營造氛圍 讀出情趣 1、朗讀也是一種藝術的再創造。它在使無聲的書面語言變成有聲有色的口頭語言的過程中,眼、口、耳、腦等多種感官並用。朗讀不是簡單地吧文字轉換成聲音,照本宣科,而是用感情去讀,以情帶聲,以聲傳情,聲情並茂,而這種情來自於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和感受。小學生往往對直觀、生動的事物最感興趣,課堂上我們可以適當的運用一些多媒體、音樂、圖片以及老師的范讀來渲染課文情景,可以激起學生心靈的共鳴,讓學生帶著身臨其境的感覺,才會對所讀的內容產生興趣,產生讀書的慾望。如教學《桂林山水》一課,教師可以一邊展示灕江兩岸秀麗風景,一邊動情地范讀,為學生解說畫中的風光,待學生的心思都被吸引到桂林山水的優美意境中時,再對學生說:「現在我們已經來到了甲天下的灕江上,乘著木筏,欣賞著桂林美景。如果能有位朗誦家來上一段就更好了。」這一招非常有效,課堂上立刻洋溢著活躍的氣氛,同學們懷著愉悅、輕松的心情展開朗讀,第一次試讀就讀得有點有聲有色了。 二、保證學生的朗讀時間,品評朗讀,讀出時效。 在很多閱讀教學課堂中常常存在朗讀時間不充分的現象,充斥於語文課堂的「講問教學」擠掉了學生讀書的時間,朗讀練習往往是來去匆匆。如預習性的朗讀,要求學生讀通課文,讀准生字新詞,但實際上還有不少同學連一篇課文都未讀完,老師就示意學生停下來,馬上轉入到下一個程序了,朗讀成子教學中的一個過渡環節而已。而我們常常觀摩學習的名師課堂中,老師往往要讓學生在文中走幾個來回,熟讀課文後才進入學習理解環節。所以我們要根據年級、學情、教材特點安排每節課的朗讀時間,並自我監控達成度,要留有充分的時間讓學生正確地讀課文,要求用普通話,聲音響亮,吐字清楚,讀准字音,不讀破句,特別是自學性朗讀,要讓每個學生都讀完、讀好,切不可只做個讀的樣子,勿勿過場,草草收兵。在初步理解基礎上的表達性朗讀,要留夠時間讓學生試讀,練讀,讀出感覺,讀出味道,讀出情緒,切不可未准備好就倉促上陣,要留讀後評議的時間,學生朗讀完畢後,老師要及時發現他們的不足,適當點撥,給予鼓勵,並提出更高的要求,引導他們逐漸在實踐中掌握朗讀的規律,學會朗讀的基本方法。 三、教師可適當對學生進行示範點撥 。要提高學生的朗讀水平,教師可以在朗讀技巧上作必要的示範指導,無論放錄音還是教師范讀,都要根據課文的特點來確定示範的時機,教會學生處理重音、停頓,恰當運用的語氣、節奏、音色等,對一些比較難讀懂的文章或古詩,可以一開始就以示範引路,這樣可以降低難度,放緩坡度。一般來說,當學生無法達到朗讀要求或者是學生的朗讀出現偏差時,教師可以范讀,並作相關的提問,如:你們聽聽老師這么讀,想想為什麼要這樣讀?聽老師用不同的方法朗讀課文,幾種讀法中,你們最喜歡哪幾種?為什麼?……這樣的提問必然引起學生的注意,引起他們的思考,從而加深對課文的理解。這樣,通過老師正確、流利、有感情的范讀,可以把文字上無法表達的內在情感通過語調的輕重緩急充分表達出來,或把學生吸引到優美的語境中,或使學生對語言有所頓悟,或給學生以整體的感知,或給學生樹立朗讀的榜樣,或讓學生對自己的錯誤有所反省,或給學生以美的享受、情感的熏陶、智慧的啟迪……雖然朗讀指導離不開一定的技術指導,但不能只靠「輕、重、停、連」等技術行為去支撐朗讀,要先從文本中喚起內心的情感波動,產生情感共振,再在教師的示範點撥下,運用自身感悟到的朗讀技法,表達自身感悟到的情感。「強哭者,雖悲不哀,強怒者,雖嚴不威。」只有情動於中方能聲情並茂。 四、讀得有效,需要教師激勵性地評價 教師作為教學活動的「組織者」,要不斷地縮短學生與「文本」間距離,引領學生走進「文本」,設身處地地感受「文本」所要傳達的情感。當學生與「文本」存在障礙時,教師要盡可能給予學生方法上的指導和心理上的激勵,使學生自主地排除障礙,達到與「文本」零距離接觸的目標。評價是促進學習的有效手段,在朗讀訓練中教師對學生開展的激勵性評價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當學生朗讀得十分出色時,教師不要吝惜自己的贊美之詞,要給予學生充分的肯定;當學生朗讀得不盡人意時,教師要予以點撥,給予鼓勵性的語言,引導學生聯繫上下文,結合生活經驗來理解課文,必要時教師進行示範,學生稍有進步再次鼓勵,幫學生樹立朗讀的自信心。在《去年的樹》教學中,我組幾組教師能不時地送上激勵性的評價和幾句贊賞的語言,學生朗讀得更加投入,課堂的氣氛會更加和諧,朗讀訓練的效果自然更加理想。課文外顯的是小鳥對大樹的友情,這一般通過朗讀可以體會得到。而友情的另一端——大樹的情感卻因為描寫角度的不同留下了空白,這恰巧為學生建構文本留下了空間。讓老師和學生以故事主人公的身份參與文本的建構,從大樹的角度來表達,我覺得並不是可有可無,而是非常有必要。因為這不僅利於學生對課文中主人公情感的深度體驗,更有助於全面把握課文的思想內涵。這一過程中,我們可以發現學生對文本的理解也並不是一元的,而是多元的。 總之,朗讀訓練在閱讀教學中佔有重要的一席,朗讀訓練的切實有效直接影響著閱讀教學的效率。作為語文教師應該清醒地認識到朗讀訓練重要性,在語文教學中,盡可能地營造濃烈的朗讀氛圍,促使每個學生的個性充分發展。並在這樣的氛圍中,吸引學生融入情景,感受語言的神奇、內容的豐富多彩、內蘊的意味深長,再通過朗讀表達出來。努力做到「讀得有效」,把朗讀訓練落到實處。
㈥ 如何培養小學語文朗讀教學
一、要充分激起學生朗讀的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要充分激起學生朗讀的興趣,使學生形成從「要我讀」轉為「我要讀」的良好的朗讀意識。為增強學生的朗讀興趣,可以著手如下措施:
1.加強學生對朗讀作用的認識。其實,學生在識記理解文章方面,朗讀比看文章的效果要好得多。大聲、有感情地朗讀有助於觸動學生思維,充分地挖掘文章的靈魂所在。同時,朗讀是提高演講能力的基礎。養成良好的朗讀習慣,能彌補言語的缺陷,鍛煉口才,提高自已表情達意的能力。教師可以向學生講一些名人在口才方面中的故事,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2.注重講讀結合,提升朗讀效果。在教學中,教者要先指導學生理清文章內容。然後發揮學生的創造性,啟發學生通過朗讀把課文的思想感情正確、形象地表達了出來。
3.利用好課文錄音,潛移默化地提高朗讀的審美能力。磁帶上的朗讀准確、規范、聲情並茂,與之相配的情境音樂渲染出課文的意境,既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為進一步學習課文融入感情基礎,又帶給學生美的享受。因此聽課文錄音,可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之中提高對朗讀的審美能力,感受到聲音的無窮魅力。如教學有趣的童話故事《七顆鑽石》《小豌豆》等,先讓學生聽課文錄音。朗讀者用繪聲繪色的語調把故事的情節起伏表現得淋漓盡致,學生一下子被課文吸引住了,不知不覺進入了故事的情境之中,受到了感染,有的不自覺地跟著錄音默默地讀起來,有的在隨後精讀課文時模仿錄音中語氣、語調收到了很好的效果。課文錄音大大激發了學生的閱讀興趣和朗讀慾望,都想通過有感情地朗讀來表現故事中的角色個性和動人情節。
4.採取激勵機制,讓學生體會成功的喜悅。成功的歡樂是一種巨大的情緒力量,它能夠使學生產生學習的強烈願望。因此,教師要抓住學生在朗讀中的「閃光」之處,給予肯定,使學生有成功感。在教學中,我常採用畫表得星的方法,看誰讀得好,讀得好的就得相應的星星,這個激勵方式效果非常明顯。很多同學都希望自己能多得到一些星星,這樣也能滿足同學們的心理需求,從而激發了學生朗讀的興趣。
二、充分發揮教師在朗讀中的示範作用。
在指導朗讀的教學中,教師要充分發揮自身在朗讀中的示範作用,堅持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訓練為主線的原則,把指導學生朗讀貫穿在全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范讀時要全身心地投入,把自已融入作品之中,運用聲調、音量、速度、停頓等變化,使語調高低起伏、抑揚頓挫、鏗鏘有力,深深打動學生的心,使學生身臨其境,倍受感染。但是,范讀是起「示範啟發」作用,而不是讓學生機械地模仿,應該教會學生總結朗讀的經驗,把握朗讀的技巧。
三、巧用多種朗讀形式。
教師在培養學生朗讀能力的過程中,不能一味地讀,不講求形式的多樣性,要通過巧用多種朗讀形式,多方面地來促進朗讀水平的提高。比如:採用個別讀、自由讀、開火車讀、齊讀、比較讀、配樂朗讀、表演朗讀等。同時,要考慮不同階段學生的特點,有選擇地採用適當的方式進行練習。低年級的學生喜歡以競賽、表演的方式進行朗讀。高年級的學生喜歡速讀、品讀等。
1.個別讀。在朗讀過程中教師可以了解學生對課文中字詞及內容掌握情況,在讀後進行糾正、講評。
2.自由讀。一節課的時間畢竟有限,自由讀就彌補了這一缺陷,給學生時間、自由,讓他們盡情體驗、表現,語調、語速、感情可以反復試讀體會,不受集體約束。
3.開火車讀。是一篇課文由幾個同學接著讀的方式。教師可指名一個同學讀,讀到中途沒有到一段結束,再指定下一個同學接著讀下去。這種讀法可喚起同學的注意力,同時充滿趣味性。
4.齊讀。齊讀可以營造熱烈的課堂氣氛,能體現一個班級的精神風貌。齊讀則可在課的收尾階段,細心品味課文內容時進行。
5.比較讀。每位學生都有好勝心,如果有人比他棒,經常得到老師的表揚,他就會更加努力。通過學生之間的比較,也可以更好地進行朗讀訓練。
6.配樂朗讀。教師根據課文內容選取恰當的音樂給學生創設情境,讓學生受到感染,在情境中朗讀。
7.表演朗讀。即讓學生在分角色朗讀的基礎上,加上自編動作,把課文「演讀」成小小課本劇,也可以讓學生邊讀邊演,這種朗讀形式學生很喜歡,幾遍「演讀」,學生幾乎可以背誦文章的某些段落。
四、作好朗讀評價,取長補短。
1.教師評價。教師應採用激勵性的評語,盡量從正面加以引導,在評價時要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促進每一個學生的健康發展。
2.自評反思。有反思才會有進步。古人說得好:「不僅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在朗讀教學中,讓學生說說為什麼這樣讀,可以促進學生對文本的感悟、理解。
3.互評糾正。培養自學能力要引導學生積極參加聽、說、讀、寫的實踐,重視在實踐中學習語言、理解語言、運用語言,要教給學生一些學習方法,鼓勵學生採用適合於自已的方法,主動地進行學習。因此,在朗讀教學中,圍繞正確、流利、有感情的要求,展開相互評價很有必要。你一言,他一語,甚至是爭辯,讓學生暢所欲言。在評價中反思糾正,從中感悟,在感悟中朗讀。這樣,每個學生都在朗讀和評價中提高了能力。
總之,朗讀不僅能提高學生表情達意的能力,還能促進學生的感性思維向理性思維發展。但學生朗讀能力的提高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作為一名語文教師要結合學生的實際,制定好培養方案,運用科學的方法,不斷地增強學生的朗讀能力。
㈦ 小學語文朗讀技巧
語文朗讀教學是語文閱讀教學的一個重要的方式,如何有效利用語文朗讀教學提高語文朗讀的能力,朗讀有哪些技巧呢?接下來我為你整理了小學語文朗讀技巧,一起來看看吧。
小學語文朗讀技巧一:採用多種形式朗讀 朗讀是一項技能技巧,是一種藝術再創造活動。
朗讀技巧的習得、掌握和運用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須通過長期的實踐,不斷的反復的訓練,才能熟中生巧。為了避免單調、枯燥,朗讀形式應盡量多變,以激發學生的興趣。通過強化讀的環節,可以把學生帶人到文本的情境,加深對文本的理解和把握。
小學語文朗讀技巧二:邊朗讀邊想像、聯想.想像和聯想是形象思維的主要形式。教師應注意引導學生在朗讀中展開豐富的聯想與想像,努力激起學生對於作品內在意境美的再創造,使文中描寫的情景像電影畫面一樣一幕幕地從學生腦海中映過。這樣,學生對於作品思想內容的把握就會更加深入,對於 文章 語言表達形式的領會就會更加深刻,就會從中受到真的啟迪、善的教化、美的熏陶。尤其是朗讀詩歌和一些優美雋永的 散文 ,學生通過聯想和想像,可以把文本中抽象的概念形象化,使籠統的描述具體化,把省略的情節明朗化。如教學《春雨沙沙》一課時,教師可利用投影,讓學生想著去感受柳枝的輕柔、桃花的嬌媚、田野的碧綠、小朋友的可愛、春雨的潤物細無聲„„學生們從心靈上受到感染,讀時就特別人情人境,從讀書聲中找到了春天的影子、春雨的力量,進而培養了豐富的 想像力 。
小學語文朗讀技巧三:適當的朗讀技巧指導 所謂朗讀技巧是指對各類文章的不同讀法,也就是對語音、語速、語調、停頓等的掌握、控制和運用。《語文課程標准》指出:“能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是朗讀的總要求。根據階段目標,各學段可有所側重。”要想達到這一要求,教師必須根據課文類型的不同,根據每個課時教學任務的不同,對學生進行朗讀技巧的指導和訓練,尤其是在低年級的教學中更不容忽視。如果從低年級就開始進行朗讀技巧的指導,學生到中高年級達到感情朗讀的要求是不成問題的。
在朗讀時,我首先要求學生把課文讀正確,把音讀准,然後做到“六不”,即:不添字、不漏字、不唱讀、不重復、不顛倒、不讀破句。有的 句子 很長,要對學生進行指導。如《蘭蘭過橋》一文中有個長句子:“蘭蘭驚奇地站在 潛水 橋上,透過玻璃看見大大小小的魚游來游去,各種各樣的船隻從橋頂上駛過來劃過去。”如果讓學生在一些詞的後面做上停頓記號,學生就會讀得很好。如:“蘭蘭驚奇地站在潛水橋上,透過玻璃/看見大大小小的魚/游來游去,各種各樣的船隻/從橋頂上駛過來劃過去。”在正確、流利朗讀的基礎上,要求學生再進行有感情的朗讀,把作者的感情融化在自己的感情中。要做到這一點,必須教給學生一些朗讀的技巧。如在《嘀哩嘀哩》一課的教學中,我首先讓學生全面理解文本,然後讓學生用符號形象地標出朗讀的技巧。“|表示停頓較長,“l”表示_般的停頓,“.”表示讀重音,“一”表示速度加快,“„„”表示速度稍慢,“/”表示升調,“”表示降調,“。”表示曲調。
小學語文朗讀的基本表達手段(一)停頓
停頓指語句或詞語之間聲音上的間歇。停頓一方面是由於朗誦者在朗誦時生理上的需要;另一方面是句子結構上的需要;再一方面是為了充分表達思想感情的需要;同時,也可給聽者一個領略和思考、理解和接受的餘地,幫助聽者理解文章含義,加深印象。停頓包括生理停頓、語法停頓、強調停頓。
1.生理停頓
生理停頓即朗誦者根據氣息需要,在不影響語義完整的地方作一個短暫的停歇。要注意,生理停頓,不要妨礙語意表達,不割裂語法結構;
2.語法停頓
語法停頓是反映一句話裡面的語法關系的,在書面語言里就反映為標點。一般來說,語法停頓時間的長短同標點大致相關。例如句號、問號、嘆號後的停頓比分號、冒號長;分號、冒號後的停頓比逗號長;逗號後的停頓比頓號長;段落之間的停頓則長於句子停頓的時間。
3.強調停頓
為了強調某一事物,突出某個語意或某種感情,而在書面上沒有標點、在生理上也可不作停頓的地方作了停頓,或者在書面上有標點的地方作了較大的停頓,這樣的停頓我們稱為強調停頓。強調停頓主要是靠仔細揣摩作品,深刻體會其內在含義來安排的。例如:
遵義會議║糾正了│在第五次反“圍剿”斗爭中所犯的“左傾機會主義性質”的嚴重的原則錯誤,團結了│黨和紅軍,使得│黨中央和紅軍主力勝利地完成了長征,轉到了│抗日的前沿陣地,執行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新政策。
“遵義會議”之後沒有標點符號,但是為了突出“遵義會議”的地位,強調“遵義會議”在我黨歷史上的偉大意義,就應有一個停頓,而且比下面的 其它 強調停頓時間要長一些。“糾正了”、“團結了”、“使得”、“轉到了”、“執行了”這些詞語後面也沒有標點,但為清楚顯示“遵義會議”的偉大歷史意義,應用停頓,句中劃“║”和“│”的都表示強調停頓。
如果不仔細揣度作品而任意作強調停頓,容易產生錯誤的理解。例如賀敬之《雷鋒之歌)中的一句:“來呵!讓我們緊緊挽住雷鋒的這三條刀傷的手臂吧!”有人在“三條”之後略作停頓,就會給聽眾造成“三條手臂”的錯覺,影響理解的正確性。
(二)重音
重音是指朗誦、說話時句子里某些詞語念得比較重的現象。一般用增加聲音的強度和長度來體現。重音有語法重音和強調重音兩種。
1.語法重音
在不表示什麼特殊的思想和感情的情況下,根據語法結構的特點,而把句子的某些部分重讀的,叫語法重音。語法重音的位臵比較固定,常見的規律是:
①一般短句子里的謂語部分常重讀;
②動詞或形容詞前的狀語常重讀;
③動詞後面由形容詞。動詞及部分片語充當的補語常重讀;
④名詞前的定語常重讀;
⑤有些代詞也常重讀;
如果一句活里成分較多,重讀也就不止一處,往往優先重讀定語、狀語、補語等連帶成分。如:
我們是怎樣度過這驚濤駭浪的瞬息!
快把那爐火燒得通紅。
值得注意的是,語法重音的強度並不十分強,只是同語句的其他部分相比較,讀得比較重一些罷了。
2.強調重音
強調重音指的是為了表示某種特殊的感情和強調某種特殊意義而故意說得重一些的音,目的在引起聽者注意自己所要強調的某個部分。語句在什麼地方該用強調重音並沒有固定的規律,而是受說話的環境。內容和感情支配的。同一句話,強調重音不同,表達的意思也往往不同,例如:
我去過上海。(回答“誰去過上海”)
我去過上海。(回答“你去沒去過上海”)
我去過上海。(回答“北京、上海等地,你去過哪兒?”)
因而,在朗誦時,首先要認真鑽研作品,正確理解作者意圖,才能較快較准地找到強調重音之所在。強調重音與語法重音的區別是:
①從音量上看。語法重音給人的感覺只是一般的輕重有所區別,而強調重音則給人鮮明突出的印象。強調重音的音量大於語法重音的音量。
②從出現的位臵看。強調重音可能與語法重音重疊,這時語法重音服從於強調重音,只要把音量再加強一些就行了。有時,兩種重音出現在不同的位臵上,此時,強調重音的音量要蓋過語法重音的音量。
③從確定重音的難易上看。語法重音較容易找到,在一句話的范圍內,根據語法結構的特點就可以確定,而強調重音的確定卻與朗誦者對作品的鑽研程度、理解程度緊密相連。
(三)語速
語速是指說話或朗誦時每個音節的長短及音節之間連接的緊松。說話的速度是由說話人的感情決定的,朗誦的速度則與文章的思想內容相聯系。一般說來,熱烈,歡快、興奮、緊張的內容速度快一些;平靜、莊重、悲傷、沉重、追憶的內容速度慢一些。而一般的敘述、說明、議論則用中速。以(雷雨)中周朴園和魯侍萍的對話為例,朗誦時應根據人物心情的變化調整語速,而不應一律以一種速度讀下來。如:
周:梅家的一個年輕小姐,很賢慧,也很規矩。有一天夜裡,忽然地投水死了。後來,後來——你知道嗎?(慢速。周朴園故作與魯侍萍閑談狀,以便探聽一些情況。)
魯:這個梅姑娘倒是有一天晚上跳的河,可是不是一個,她手裡抱著一個剛生下三天的男孩,聽人說她生前是不規矩的。(慢速,侍萍回憶悲痛的往事,又想極力剋制怨憤,以免周朴園認出。)
魯:我前幾天還見著她!(中速)
周:什麼?她就在這兒?此地?(快速。表現周朴園的吃驚與緊張)
魯:老爺,您想見一見她么?(慢速。魯故意試探)
周:不,不,不用。(快速。表現周朴園的慌亂與心虛。)
周:我看過去的事不必再提了吧。(中速)
魯:我要提,我要提,我悶了三十年了!(快速,表現魯侍萍極度的悲憤以至幾乎喊叫)
(四)句調
在漢語中,字有字調,句有句調。我們通常稱字調為聲調,是指音節的高低升降。而句調我們則稱為語調,是指語句的高低升降。句調是貫穿整個句乾的,只是在句未音節上表現得特別明顯。句調根據表示的語氣和感情態度的不同,可分為四種:升調、降調、平調、曲調。
1.升調(↑),前低後高,語勢上升。一般用來表示疑問、反問、驚異等語氣。
2.降調(↓),前高後低,語勢漸降。一般用於陳述句、感嘆句、祈使句,表示肯定、堅決、贊美、祝福等感情。
3.平調。(一),這種調子,語勢平穩舒緩,沒有明顯的升降變化,用於不帶特殊感情的陳述和說明,還可表示庄嚴、悲痛、冷淡等感情。
4.曲調。全句語調彎曲,或先升後降,或先降後升,往往把句中需要突出的詞語拖長著念,這種句調常用來表示諷刺、厭惡、反語、意在言外等語氣。 除了以上這些基本表達手段外,要使朗誦有聲有色,還得藉助一些特殊的表達手段,例如:笑語、顫音、泣訴、重音輕讀等,這里我們就不詳細介紹了。
猜你喜歡:
1. 關於小學生朗讀的技巧
2. 小學語文朗讀技巧方法
3. 小學語文朗讀技巧
4. 小學生朗誦技巧學習
5. 關於朗誦的實用技巧
6. 小學語文朗讀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