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語言文字 > 淺談語文教學如何落實三維目標

淺談語文教學如何落實三維目標

發布時間:2023-03-07 10:24:16

㈠ 淺談在語文教學中如何落實三維目標

語文課程制定的目標,是從「知識與能力」 「過程與方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緯度來設計的,是面向全體學生,力爭使每個學生都能達到、獲得現代公民必須具備的基本語文素養,注重的是學生語文素養的全面提高。那麼,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如何有效落實三維目標,提高語文課堂教學的實效性,是語文新課程改革的主攻方向。因此,我主要從以下幾方面去著力落實三維目標,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一、轉變學習方式,促進學生發展
所謂學習方式,是指學生在完成學習任務過程中基本的行為和認知取向。學生的學習方式有接受和發現兩種,兩種學習方式相輔相成、缺一不可。而傳統學習方式強調接受,建立在人的客體性、受動性、依賴性的一面上,從而導致人的主體性、能動性、獨立性的不斷銷蝕,窒息了人的思維和智力,消磨了人的學習興趣和熱情,阻礙了學生的發展。轉變學習方式就是要轉變這種被動性的學習態度,把學習轉變成人的主體性、能動性、獨立性不斷生成、張揚、發展、提升的過程,使學生學習的學習過程成為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
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促進學生發展,關鍵是讓課堂教學真正成為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天地。自主、合作、探究三者相輔相成,水乳交融,有機結合。學生採取這樣的學習方式,在學習的過程中有情感的投入,能獲得有效的情感體驗,有利於學生良好的價值觀的形成。同時也發展了學生的能力,使知識、文化得到積累。如學習《將相和》一課,讓學生自由組合三人小組合作表演課本內容,此時,學生便自由組成了一個整體,他們為表演好課本內容,獻計獻策,互相幫助。這樣,在自主、合作、探究的過程中,大家的積極性得到了充分調動,學生的潛能得到了開發,主體地位得以真正體現,促進了學生的共同發展。
二、轉變教師角色,促進師生交往
傳統的教學觀把教學理解成是教師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向學生傳授知識技能、發展智力、培養能力、陶冶品德的過程。顯然,在這個過程中,教師是教學過程的控制者、教學活動的組織者、教學內容的制定者和學生學習成績的評判者,具有絕對的權威,師生之間是一種不平等的關系。現代教學論指出,教師過程是師生交往、積極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沒有交往,沒有互動,就不存在或未發生教學,那些只有教學的形式表現而無實質性交往的「教學」是假教學。如課堂上,一位學生對某個問題做出了正確解答,老師仍然追問:「他回答的對不對啊?」學生則齊答:「對。」由此可見,只有交往的形式,而無實質性的內容,教師必須轉變教師角色,促進師生之間的真正交往。
教學的過程是師生共創共生的過程,是師生平等參與教學的過程,教師要打破「教師中心」「課堂主角」的舊思想,在民主平等的學習氛圍中引導學生自由表達,自主探索。同時教師作為學生發展的促進者,應積極創設自主探究合作的餓空間,建立和諧、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促進師生之間的真正交往互動。
三、注重課堂評價
美國教育家斯蒂芬表示,課堂評價是對學生學習過程的評價,目的是為了刺激學生的學習動機而不僅僅是對學生的一種測評。他認為,對學生的課堂評價是有效、成功的教學的一部分。可見,課堂評價是一種教育手段,用它來改進學生的學習,提高學生成績。如一位教師在教學《草船借箭》時,問:「諸葛亮向魯肅『借箭』能不能說明諸葛亮『神機妙算』?」大多數學生認為:諸葛亮能准確地把握魯肅的真誠,並大膽地向魯肅借船,沒有聰明的才智是做不到這一點的,所以借船能說明諸葛亮神機妙算。但也有個別學生認為:預見大霧,預知曹操不敢出戰,這確實高明,但借船不算,因為大家都知道魯肅誠實,不打小報告,向他借船這不算什麼神機妙算。學生還因此激烈地爭論起來,一時難分高下,最終把焦點落在了教師的評價上。這位教師沒有將學生引入到事先設定的框框中,而是巧妙地做出這樣的評價:「『借船』能不能說明諸葛亮神機妙算,同學們各有各的理解,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是正常。因此,大家講的都有道理,特別是後面學生的發言能與眾不同,表達自己獨特的見解,真了不起!」這位老師充分尊重學生的意見,不僅培養了學生的自尊、自信的個性品質,使學生愛思考、敢思考、會思考,還有利於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在課堂上,教師總會有許多鼓勵性的評價。如:「相信自己,你們會讀好的。」「你真行!」「再努力一下就成功了。」「我怎麼沒想到?你體會得太精彩了。」「多好的問題,會讀,會思考,進步真大!」……可見,在課堂評價中有效地落實了三維目標,尊重學生生命發展的獨特性,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在教學中得到發展,體驗到生命成長的快樂。
四、注重課堂教學的生活化
著名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說過:「生活即教育。」美國著名教育家華特做出「語文學習的外延與生活的外延相等的論斷。」因此,在《語文課程標准》根據語文教學的實際狀況強調語文課程的生活化,要求進一步密切語文學習與生活的聯系,要求教師指導學生在生活中學語文、用語文,把語文學習的背景擴大到學生整個的生活世界。如學習肖復興寫的《荔枝》、史鐵生寫的《秋天的懷念》、馬克·漢林寫的《地震中的父與子》等歌頌父母的課文時,則可以讓學生想一想、說一說、寫一寫父母關愛自己的事。學習《魯本的秘密》等孩子關愛父母的課文時,則可以讓學生設身處地想一想自己如何愛父母的。這樣聯系生活實際進行教學還能對學生的心靈產生強烈的震撼,很好地實現語文教學的情感目標。再如有的教師在學習了《只有一個地球》、《黃河是怎樣變化的》、《大瀑布的葬禮》等課文後,布置學生開展當地的生態和環境狀況進行調查研究的活動。類似這樣的活動,把語文課堂學習和社會生活直接聯系在一起,擴大了語文學習和實際運用的范圍,新課標所要求的對學生實施的語文綜合素養的教育才能落到實處。
總之,在課堂教學中真正落實三維目標,能帶給學生一個全新的課堂,能夠為學生的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提供切實有效的幫助。

㈡ 如何在小學語文課堂上實現三維目標

(1)教學目標有新突破,更加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及其情感、態度、價值觀,教學目標科學、全面地體現了語文課程,促進學生全面、持續、和諧發展的基本出發點。
(2)教師努力營造讓學生愛學、樂學的課堂教學環境,教師能密切聯系學生實際,創設教學環境,使學生在真實的情境中學習語文。
(3)精心設計組織教學活動,力圖給學生提供「再創造」的通道。把抽象的語文知識通過生活化的語言,轉化成語文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去探索、去學習、去領悟。
有效的語文教學,就是經過教學,使學生在知識和能力,情感態度價值觀獲得進步與發展,使語文素養得到提升,並親歷學習過程和掌握學習方法。實行有效教學,落實三維目標,必須做到以下幾點。
(一)主體參與的有效化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已成定論。重要的是怎樣引導學生有效參與,引導學生自主學習。
1、首先是教師要尊重學生的人格,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建立民主和諧的課堂氣氛,使學生有情緒上的安全感。其次是建立一個溫暖的、學生能彼此接納的和相互欣賞的學習場所,讓學生有個安全的心靈港灣。
2、教師要學會贊賞學生,幫助學生樹立學習的信心;要樂於給予學生需要或渴望的額外幫助。
3、培養學生的選擇能力和履行責任的能力。學生有能力選擇學習內容和學習方式,能夠勝任獨立學習以及合作學習中的自己的任務。
4、教學要與學生的生活世界相聯系,激活學生的生活經驗,撥動學生的心弦。
(二)教學目標的具體化三維教學目標必須具體,才便於在課堂教學中落實。把三維教學目標具體化,應包括以下內容:
1、教學對象;
2、學生的行為;
3、確定行為的條件(條件是指能影響學習結果所規定的限制);
4、程度。程度由行為的速度、准確性和質量三個方面來確定。
當前,課改正在全國蓬勃地展開,激烈的碰撞最後演變為幾對觀念的對決,也成為檢驗新舊課程的分水嶺,那就是:課堂到底是關注學科抑或是關注人?是重結論抑或是過程?是問題性教學抑或是問題教學?下面我就這三個問題談談自己的體會和認識。
第一、關注學科的人文性。
充滿人文性的課堂教學應該是怎樣的一個情景呢?我認為:應是師生互動、心靈對話的舞台,而不僅僅是優秀教師展示授課技巧的表演場所;應是師生共同創造奇跡、喚醒各自沉睡的潛能的時空,離開學生的主體活動,這個時空就會破碎; 應是向未知方向挺進的旅程,隨時都有可能發現意外的通道和美麗的圖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須遵循固定線路而沒有激情的行程;應是向在場的每一顆心靈都敞開溫情雙手的懷抱,平等、民主、安全、愉悅是她最顯眼的標志,沒有人會被無情打擊,更沒有人會受到「法庭」式的審判;應是點燃學生智慧的火把,而給予火把、火種的是一個個具有挑戰性的問題,讓學生走出教室的時候仍然面對問號,懷抱好奇;如果要用一句話來概括,那麼就是:煥發出生命活力的課堂才是理想的課堂。這樣的課堂,也就是新課程所追求的數學課堂。
我們說,一個平凡的老師,只要把自己的生命與學生的心靈相融,就可以展開如此富有詩意的課堂圖景。新課程的理想課堂並非高不可及,首要條件是教師全身心的投入傾注出滿腔的愛。因而,在新課程的課堂上,我們將看到這樣的景象:即使是知識、技能的傳授,也融入了師生共同分享成功的喜悅,也充滿了美麗的想像,有時還不乏人生智慧的火花,就更不用說那些本身就富有人文氣息和生命詩意的教學內容了。因此,這樣的每一堂課,都是師生人生中美好的記憶,都是不可重復的生命體驗。贊訶夫說過這么一句話:「課本知識如果沒有經過教師心靈世界的加溫,傳授越多,您的學生將變得越冷漠、越無知。」 伴隨知識的獲得,他是變得越來越有同情心和愛心,越來越有責任感,還是反過來,越來越沒有教養、同情心、愛心?所以現在新課程講三大目標體系,講培養人,淡化學科意識,注重人文教育。
第二、關注結論更關注過程。
(一)結論與過程
新課程理念下的課堂教學更關注教與學的過程,強化體驗。體驗是教學過程的顯著特徵,是達成「三維」教學目標整合的介質。如果沒有過程的體驗,知識與能力將停留於記憶性層面,學生很難有對方法的感知,更難有對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領悟,這樣的結果則是教育的失敗。要強化體驗必須承認學生之間的差異,尊重學生的自我感受,尊重學生對問題的獨特闡釋和創新理解,相信學生的自我經驗,肯定學生的自求自得。
結論跟過程可以說是教學過程中一對非常核心的關系。傳統上基本是重結論的,它有過程,但它是從屬服務於這個結論的。只有結論才是目標。新課程非常強調過程,認為過程本身就可以是課程目標、教學目標。課標在闡述目標時就是讓學生去經歷一下、感受一下、想像一下、思考一下、嘗試一下,這本身就是目標,不是說你嘗試一下最後得出什麼結論,這個結論才是目標。過程本身就是目標。從學科本身來講,過程表徵該學科的探究過程與探究方法,結論表徵該學科的探究結果。
從教學角度來講,所謂教學的結論,即教學所要達到的目的或所需獲得的結果;所謂教學的過程,即達到教學目的或獲得所需結論而必須經歷的必要程序。如果不經過一系列學生的獨立思考、質疑、想像、操作、觀察、體驗,不經過一系列非常豐富的過程,那麼這個結論的獲得可能就失去了它的前提和意義。這個過程變得比結論還更重要。現在我們提倡研究性學習,實際從小學就開始要求,不要說小學生,就是本科生、研究生經過一段時間研究,它得出的結論可能十九世紀就己經達到了,但你能說這個沒意義嗎?但是這個研究過程對個人的素養是至關重要的。你要小學生就開始研究性學習,就要成為小發明家、小創造家,那是根本不可能的。這也不是目的,目的就是獲取這么一個研究意識,這就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素養。
從教學的角度講,重結論、輕過程的教學只是一種形式上走捷徑的教學,把形成結論的生動過程變成了單調刻板的條文背誦,它從源頭上剝離了知識與智力的內在聯系。重結論、輕過程的教學排斥了學生的思考和個性,把教學過程庸俗化到無需智慧努力只需聽講和記憶就能掌握知識的那種程度,於是便有了掌握知識卻不思考知識、評判知識、創新知識的"好學生"。這實際上是對學生智慧的扼殺和個性的摧殘。正因為如此,我們強調過程,強調學生探索新知的經歷和獲得新知的體驗。當然強調探索過程,意味著學生要面臨問題和困惑,挫折和失敗,這同時也意味著學生可能花了很多時間和精力結果卻一無所獲,但是,這卻是一個人的學習、生存、生長、發展、創造所必須經歷的過程,也是一個人的能力、智慧發展的內在要求,它是一種不可量化的"長效"、一種難以言說的豐厚回報,而眼前耗費的時間和精力應該說是值得付出的代價。
(二)、體驗學習
「紙上得來總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心中悟出始知深」,學生要想牢固地掌握知識,就必須用內心的創造與體驗來學習。體驗是指「通過實踐來認識周圍的事物」,是人類的一種心理感受,是帶有主觀經驗和感情色彩的認識,與個人的經歷有著密切的關系。學習中的體驗是學生個體在學習活動中,通過行為、認知和情感的參與,獲得對學習事實與經驗的理性認識和情感態度。當然,強調個性尊重差異,並不表示對學生自由,而是在充分尊重學生的基礎上,引導學生認識更加全面,思考更加合理,體會更加深刻,情感更加豐富。
第三、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 ,促進學生的思維發展
沒有問題的學生不是好學生!新課程認為,教師不以傳授知識為目的,而是以激發學生的問題意識加深問題的深度探求解決問題的方法,特別是形成自己對解決問題的獨立見解為目的。
從本質上講,感知不是學習產生的根本原因,產生學習的根本原因是問題。沒有問題也就難以誘發和激起求知慾,沒有問題,感覺不到問題的存在,學生也就不會去深入思考,那麼學習也就只能是表層和形式的。問題意識是指問題成為學生感知和思維的對象,從而在學生心裡造成一種懸而未決但又必須解決的求知狀態。問題意識會激發學生強烈的學習願望,從而注意力高度集中,積極主動地投入學習;問題意識還可以激發學生勇於探索、創造和追求真理的科學精神。沒有強烈的問題意識,就不可能激發學生認識的沖動性和思維的活躍性,更不可能激發學生的求異思維和創造思維。總之,問題意識是學生進行學習特別是創造性學習的重要心理因素。
要保護和發展學生的創造性,首先要保護和發展學生的問題意識,進行問題性教學。 著名教育家、原復旦大學校長、現被聘為英國諾丁漢大學第一位華人校長的楊福家教授說得好:「什麼叫學問?就是學習問問題,而不是學習答問題。如果一個學生能夠懂得怎樣去問問題,怎樣去掌握知識,就等於給了他一把鑰匙,就能夠自己去打開各式各樣的大門。」 創造性並不神秘。這種求異思維的沖動和能力,可以說是人人都有的、與生俱來的天然稟賦,是人生下來能夠適應各種環境的天然保障。它與人的智力水平並沒有簡單的正相關,而更多地與文化習慣、與教育影響相聯系。
問題意識、問題能力可以說是創造性、創新能力的基礎。問題意識是怎麼日益萎縮的?當小孩開始學會說話以後,最多的就是問題:「這是什麼?那是什麼?」無窮無盡的問題。當你回答了他的問題,他接下來就是新的問題??「為什麼?」「沒有什麼為什麼。」這是我們經常聽到的家長對孩子的回答。「那為什麼沒有什麼為什麼?」家長以為可以搪塞過去了,不料引來了更大的麻煩。「……你長大了就知道了。」
學生帶著問題走進教室,沒有問題走出教室,我把這種教育稱為「去問題教育」。而美國人卻不這樣理解教育,他們認為:學生總是充滿好奇和疑問的,他們走進教室的時候,帶著滿腦子的問題。老師在回答他們問題的過程中,有意通過情景、故事、疑問、破綻等激發學生更多的問題。老師的回答使學生產生更加多的問題,最後老師不得不「投降」:「你們的問題我已經回答不了了,我的知識就是這么多,我回去再學習,再准備,下次再來回答你們,你們回去也去思考,去尋找答案。」學生帶著問題走進教室,帶著更多的問題走出教室。這就是以問題為紐帶的教育。教師並不以知識的傳授為目的,而是以激發學生的問題意識、加深問題的深度、探求解決問題的方法,特別是形成自已對解決問題的獨立見解為目的。
總而言之,新課程將改變學生的學習生活,新課程也將改變教師的教學生活。只有廣大教師都能深刻認識三維目標的含義,並在實踐中不斷探索和反思,課程改革才能沿著正確方向進行。

㈢ 請問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如何實現"三維目標"

新的課程標准明確提出:「課程目標根據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三個維度設計。三個方面相互滲透,注意語文素養的整體提高。」「三維目標」構造了一個全面育人的框架,新課程的價值追求是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這給了我們語文教學以正確的導向,我們不僅僅要關注學生知識學習的結果,還要關注學生學習的過程、方法以及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方面的問題,實現"三維目標"的整體融合。
一、以"知識和能力"為基礎,實現"三維目標"的整體融合
語文知識和能力對一個人的發展起著基石作用,也是另外兩個維度的目標實現的依託。在語文教學中要讓學生扎實打好語言知識的基礎,真正理解、掌握祖國的語言、文化,還要具備現代語文讀、寫、聽、說、思考、創造等能力,這是語文的基本任務,也是語文首先必須要重視的方面。
第一、重視文本。
我們應充分挖掘教材中的知識源,以其為平台,即使是最簡單的詞語理解,也有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交融。
例如:《魯迅與時間》中的重點句:時間就像海綿里的水,只要願擠,總還是有的。1、找:找出句中的重點詞語。擠(演示:海綿擠水)--「抓緊,不放鬆」;2、要求學生聯系課文內容:找與句子有關的課文內容,課文是怎樣寫魯迅先生抓緊時間的?3、討論交流:(1)學習第二節,魯迅「每天」是怎樣抓緊時間的?(白天,接待一批又一批客人,工作到第二天凌晨,睡覺連衣服都不脫。)(2)學習第三節,魯迅在「除夕夜」又是怎樣抓緊時間的?(寫作、翻譯、編集、整理日記、計劃第二年的工作。)填空,討論:表格中的具體數字說明了什麼?(魯迅抓緊時間,善擠時間)
在這段對字詞「願擠」的教學中,我通過引導學生學習關鍵字詞「願擠」,不僅讓學生掌握了理解句子含義的方法,還讓學生體會了魯迅一生中抓緊時間、善擠時間的精神。由此可見,在字詞的教學中,同樣可以融合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三個維度的目標。我想:只要我們潛心鑽研文本,就不難發現其中的一詞、一句、一段都將是多元目標的依據之一。只要我們充分挖掘,促進教學目標與文本的真正溝通。
第二、重視實踐。
課堂是落實三維目標,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的主陣地。語文課堂要盡可能地為學生提供語文實踐的機會,以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
學習知識是為了能夠運用,而學生正確、靈活地運用知識的能力只有在實踐中才能形成,所以在閱讀教學課堂上要多提供學生實踐的機會,如朗讀、討論等。
例如:在學習《獨果》這篇課文時,在「互讓」這部分中小榮、媽媽與奶奶的對話佔了絕大部分,我讓學生分角色朗讀,以便學生對人物形象有更加深入的理解。我還根據課堂教學的內容進行適當的延伸、擴展,給學生課外練筆的機會,全面提升學生的語文能力,形成良好的學習方法和情感、態度、價值觀。
《課程標准》指出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該讓學生更多地直接接觸語文材料,在大量的語文實踐中掌握運用語文的規律。採取多種形式,給學生創造盡可能多的實踐機會,不斷開發充分利用無處不在、無時不有的語文資源,增強學生在各種場合學語文、用語文的意識,提高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
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網路上豐富多彩的教學資源不容我們語文教師忽視,新的語文教材也注意將課文學習與網路資源的開發利用結合起來。如四年級語文下冊《魚雷快艇的秘密》一文學完後,我告訴學生們,在國防現代化的今天,還有許多科學的奧秘等著我們去探索,我布置學生從課外閱讀中、從網路上檢索關於魚雷快艇的資料;在教學中,
我經常把很多事情交給學生去處理,如作家生平、作品背景的介紹,以及教學涉及到的相關內容,都可以讓學生自己去查閱,這樣一方面增加了學生的閱讀量,另一方面也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總之,語文教育要在反復實踐中,落實三維目標,不斷提高學生綜合運用的能力,全面提高語文素質。二、以"過程與方法"為橋梁,實現"三維目標"的整體融合其實,在課堂教學中,三個維度是相互交融、滲透在一起,是一個有機的整體,而這個整體又是以"過程與方法"為橋梁,滲透在師生的交滲與合作之中,在文本、學生之中。
比如在教《童子救城》時,為了讓學生理解「行動描寫及表現人物品質的作用」。我先安排學生從課文中找出了有關的詞語:「隱隱約約、躡手躡腳、連忙,猛戳,轉身又向……」正當我准備布置學生討論這些詞語的作用時,有位學生舉手發言:「我認為這些行動描寫表現了小男孩機智、勇敢的精神。」這脫口而出的正是完全正確的「標准答案」,如果我們僅僅關注結果,那麼,教學目的顯然已經達到了。但是,我不滿足於此,接著問了一句:「你很聰明,你是怎麼看出來的?跟大家說說好嗎?」由此,從對結果的肯定轉向了對過程的詢問。
關注過程,是三維目標對我們最有益的啟示。在學習的過程中,掌握方法,獲取知識,形成能力,培養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三維目標才能夠相互滲透,交融一體,真正得到貫徹落實。三、以"情感態度與價值"為紐帶
,實現"三維目標"的整體融合我們在教學中要重視語文課程對學生「思想感情、思維品質、審美情趣」的培養,加強人文性、情感性的熏陶和感染。把學生帶進教材,讓學生在閱讀課本的過程中,直接體驗作品的人文性、工具性。
「情感是語文教學的根」。教師在教學中應重視用文學性的語言把學生帶進教材,讓學生在聽、說、讀中體會課文的美。這樣做,能直接培養學生熱愛祖國語言文字和中華優秀文化的思想感情,更能直接培養學生的欣賞能力,使學生在作品中直接受到愛國主義教育、社會主義思想品德教育和科學方法的啟蒙教育,受到美的熏陶。
蘇霍姆林斯基說:「教師的語言是一種什麼也替代不了的影響學生心靈的工具,教學的藝術首先是說話的藝術。」教師充滿深情的語言對學生來說是一種激發、引導,是一種潛移默化的熏陶感染。我們應用自己的積極的情感因素來激發培養學生的積極情感。老師的每一個充滿深情的微笑、撫摸與鼓勵,目光中的關切與期待都會激發學生的情感,會成為學生情感升華的催化劑。同時,我們應充分發揮多媒體的強大功效,以直觀可感的手段調動學生的情感參與教學過程。
為了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應該在「情感、態度、價值觀」的這個維度所創設的學習氛圍下,讓學生學會語文「知識」,鍛煉語文「能力」,培養良好的學習「方法和習慣」。
如何在課堂內具體落實三維目標,並將三維目標進行有機整合,這將成為我們每位語文教師都需要認真思考與實踐的課題。語文新課程標准如春風吹綠了我們的語文課堂教學,三維語文教學目標如一盞明燈照亮了我們的語文課堂教學。相信每一位與時俱進的語文教育工作者都會抓住新課改這一大好機遇,在課堂教學這一主陣地上有一番新的作為。

㈣ 語文課怎樣將三維目標落實於教學

首先要保護和發展學生的問題意識、輕過程的教學排斥了學生的思考和個性。當你回答了他的問題,而是以激發學生的問題意識加深問題的深度探求解決問題的方法。」這是我們經常聽到的家長對孩子的回答。問題意識是怎麼日益萎縮的,結論表徵該學科的探究結果。如果一個學生能夠懂得怎樣去問問題,但是,激活學生的生活經驗,而是以激發學生的問題意識,挫折和失敗。如果沒有過程的體驗。 從教學角度來講、價值觀、一種難以言說的豐厚回報,更加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及其情感、觀察,在新課程的課堂上?」無窮無盡的問題,而是在充分尊重學生的基礎上,越來越有責任感:學生總是充滿好奇和疑問的、現被聘為英國諾丁漢大學第一位華人校長的楊福家教授說得好、愛心,幫助學生樹立學習的信心,落實三維目標:應是師生互動,體會更加深刻,讓學生帶著問題去探索,也充滿了美麗的想像;所謂教學的過程。 總而言之,產生學習的根本原因是問題,隨時都有可能發現意外的通道和美麗的圖景,就更不用說那些本身就富有人文氣息和生命詩意的教學內容了,與個人的經歷有著密切的關系、培養學生的選擇能力和履行責任的能力。要強化體驗必須承認學生之間的差異。 問題意識、感受一下,這就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素養、去學習、創造所必須經歷的過程。這實際上是對學生智慧的扼殺和個性的摧殘,平等,他接下來就是新的問題,也就是新課程所追求的數學課堂,於是便有了掌握知識卻不思考知識,更難有對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領悟,能夠勝任獨立學習以及合作學習中的自己的任務、質疑,特別是形成自己對解決問題的獨立見解為目的:「課本知識如果沒有經過教師心靈世界的加溫,思考更加合理。過程本身就是目標。當然強調探索過程,促進學生全面。正因為如此,都是師生人生中美好的記憶、樂學的課堂教學環境,是帶有主觀經驗和感情色彩的認識、同情心,就是經過教學,學生也就不會去深入思考,更沒有人會受到「法庭」式的審判,它得出的結論可能十九世紀就己經達到了,最後老師不得不「投降」,把教學過程庸俗化到無需智慧努力只需聽講和記憶就能掌握知識的那種程度,促進學生的思維發展 沒有問題的學生不是好學生; 4,認為過程本身就可以是課程目標:煥發出生命活力的課堂才是理想的課堂,有時還不乏人生智慧的火花,重結論所謂三維目標是指:「這是什麼、首先是教師要尊重學生的人格,那麼學習也就只能是表層和形式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獲得進步與發展,轉化成語文問題,特別是形成自已對解決問題的獨立見解為目的:「知識與技能」。新課程非常強調過程,引導學生認識更加全面。學習中的體驗是學生個體在學習活動中、創造和追求真理的科學精神。新課程的理想課堂並非高不可及,使語文素養得到提升,必須做到以下幾點,建立民主和諧的課堂氣氛,它是一種不可量化的",而不是學習答問題: (1)教學目標有新突破;應是向在場的每一顆心靈都敞開溫情雙手的懷抱,這樣的結果則是教育的失敗。只有廣大教師都能深刻認識三維目標的含義,知識與能力將停留於記憶性層面。 (3)精心設計組織教學活動,相信學生的自我經驗。 從本質上講,而更多地與文化習慣、操作,我的知識就是這么多:「什麼叫學問?是問題性教學抑或是問題教學,懷抱好奇。重結論、教學對象,淡化學科意識,而不僅僅是優秀教師展示授課技巧的表演場所。重要的是怎樣引導學生有效參與。「那為什麼沒有什麼為什麼,沒有問題,新課程也將改變教師的教學生活,是人類的一種心理感受,再准備,也融入了師生共同分享成功的喜悅?、教師要學會贊賞學生、想像一下,我們將看到這樣的景象,感覺不到問題的存在?就是學習問問題。 著名教育家。 當前?那是什麼、創新知識的"。 (2)教師努力營造讓學生愛學。問題意識是指問題成為學生感知和思維的對象;問題意識還可以激發學生勇於探索、心靈對話的舞台,都是不可重復的生命體驗、生存,不料引來了更大的麻煩、「過程和方法」、越無知、價值觀」、生長; 2、問題能力可以說是創造性,也成為檢驗新舊課程的分水嶺,它有過程,並不表示對學生自由。從學科本身來講,創設教學環境、教學目標,而不是一切都必須遵循固定線路而沒有激情的行程,它從源頭上剝離了知識與智力的內在聯系,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因而、小創造家,那是根本不可能的?是重結論抑或是過程,注重人文教育。這種求異思維的沖動和能力。這也不是目的。」 創造性並不神秘,就必須用內心的創造與體驗來學習,就是本科生、與教育影響相聯系,才便於在課堂教學中落實?所以現在新課程講三大目標體系、學生能彼此接納的和相互欣賞的學習場所,首要條件是教師全身心的投入傾注出滿腔的愛、教學要與學生的生活世界相聯系;。 充滿人文性的課堂教學應該是怎樣的一個情景呢,所謂教學的結論、體驗學習 「紙上得來總覺淺。體驗是教學過程的顯著特徵; 3。其次是建立一個溫暖的,去尋找答案、破綻等激發學生更多的問題、「情感。為了更好的落實教學目標,並在實踐中不斷探索和反思。問題意識會激發學生強烈的學習願望,有意通過情景。學生有能力選擇學習內容和學習方式、創新能力的基礎,他們認為:即使是知識;長效",學生很難有對方法的感知、智慧發展的內在要求。 (一)主體參與的有效化學生是學習的主體、確定行為的條件(條件是指能影響學習結果所規定的限制)。」學生帶著問題走進教室,我回去再學習!新課程認為?」「沒有什麼為什麼。 有效的語文教學,使學生在真實的情境中學習語文。」 學生帶著問題走進教室,過程表徵該學科的探究過程與探究方法。 (二)。 (一)結論與過程 新課程理念下的課堂教學更關注教與學的過程,傳授越多,尊重學生對問題的獨特闡釋和創新理解,你們回去也去思考,您的學生將變得越冷漠,講培養人。因此?」家長以為可以搪塞過去了。課標在闡述目標時就是讓學生去經歷一下;應是師生共同創造奇跡。 結論跟過程可以說是教學過程中一對非常核心的關系,不是說你嘗試一下最後得出什麼結論,更不可能激發學生的求異思維和創造思維、全面地體現了語文課程,也是一個人的能力,肯定學生的自求自得,新課程將改變學生的學習生活、態度。 2,而眼前耗費的時間和精力應該說是值得付出的代價。 (二)教學目標的具體化三維教學目標必須具體;應是點燃學生智慧的火把,強調個性尊重差異,把形成結論的生動過程變成了單調刻板的條文背誦。教師並不以知識的傳授為目的,讓學生有個安全的心靈港灣,就不可能激發學生認識的沖動性和思維的活躍性、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 ; 應是向未知方向挺進的旅程,即達到教學目的或獲得所需結論而必須經歷的必要程序,他們走進教室的時候,我們強調過程,並親歷學習過程和掌握學習方法、關注學科的人文性。如果不經過一系列學生的獨立思考,下次再來回答你們,怎樣去掌握知識,是人生下來能夠適應各種環境的天然保障,獲得對學習事實與經驗的理性認識和情感態度。總之,不要說小學生。只有結論才是目標。體驗是指「通過實踐來認識周圍的事物」。這就是以問題為紐帶的教育,絕知此事要躬行」,「心中悟出始知深」;、體驗,教師能密切聯系學生實際,在課堂教學中我認為教師要做到。傳統上基本是重結論的、探求解決問題的方法。贊訶夫說過這么一句話。老師在回答他們問題的過程中,力圖給學生提供「再創造」的通道、火種的是一個個具有挑戰性的問題、關注結論更關注過程,那麼就是,學生要想牢固地掌握知識。 4:課堂到底是關注學科抑或是關注人,帶著滿腦子的問題,積極主動地投入學習。把抽象的語文知識通過生活化的語言。你要小學生就開始研究性學習、與生俱來的天然稟賦、研究生經過一段時間研究、准確性和質量三個方面來確定,就能夠自己去打開各式各樣的大門: 1,感知不是學習產生的根本原因,而給予火把,這樣的每一堂課。 從教學的角度講。 第二。 要保護和發展學生的創造性,不經過一系列非常豐富的過程、態度,已成定論,教學目標科學,通過行為,這同時也意味著學生可能花了很多時間和精力結果卻一無所獲。它與人的智力水平並沒有簡單的正相關,課改正在全國蓬勃地展開。而美國人卻不這樣理解教育、思考一下,應包括以下內容,從而注意力高度集中,一個平凡的老師,情感更加豐富,我把這種教育稱為「去問題教育」。沒有強烈的問題意識,教師不以傳授知識為目的,尊重學生的自我感受。老師的回答使學生產生更加多的問題。實行有效教學?當小孩開始學會說話以後、持續,實際從小學就開始要求。 第一?「為什麼,就要成為小發明家,這個時空就會破碎?我認為,意味著學生要面臨問題和困惑、喚醒各自沉睡的潛能的時空。現在我們提倡研究性學習。沒有問題也就難以誘發和激起求知慾、加深問題的深度。 我們說,問題意識是學生進行學習特別是創造性學習的重要心理因素;好學生",還是反過來,離開學生的主體活動,帶著更多的問題走出教室,使學生在知識和能力;如果要用一句話來概括,使學生有情緒上的安全感、疑問,但它是從屬服務於這個結論的。程度由行為的速度,這卻是一個人的學習,越來越沒有教養:「你們的問題我已經回答不了了。當然,沒有人會被無情打擊。把三維教學目標具體化,可以說是人人都有的、民主,只要把自己的生命與學生的心靈相融,強化體驗、故事、發展,即教學所要達到的目的或所需獲得的結果、嘗試一下,沒有問題走出教室,這個結論才是目標。這個過程變得比結論還更重要,就可以展開如此富有詩意的課堂圖景,那就是。」 伴隨知識的獲得,他是變得越來越有同情心和愛心,那麼這個結論的獲得可能就失去了它的前提和意義,強調學生探索新知的經歷和獲得新知的體驗,讓學生走出教室的時候仍然面對問號,這本身就是目標,引導學生自主學習。 3,課程改革才能沿著正確方向進行、技能的傳授,最多的就是問題,目的就是獲取這么一個研究意識。 第三、輕過程的教學只是一種形式上走捷徑的教學,就等於給了他一把鑰匙。 1、原復旦大學校長、學生的行為,是達成「三維」教學目標整合的介質,進行問題性教學、安全、和諧發展的基本出發點、去領悟?下面我就這三個問題談談自己的體會和認識?但是這個研究過程對個人的素養是至關重要的;要樂於給予學生需要或渴望的額外幫助,激烈的碰撞最後演變為幾對觀念的對決,撥動學生的心弦,從而在學生心裡造成一種懸而未決但又必須解決的求知狀態、程度、認知和情感的參與、評判知識。「……你長大了就知道了、愉悅是她最顯眼的標志,但你能說這個沒意義嗎。這樣的課堂、想像

㈤ 小學語文教學論文:談三維教學目標在課堂中的落實

小學語文教學論文範文:談三維教學目標在課堂中的落實

導語:在新課程中,三維目標是主要矛盾,知識與能力是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語文素養的核心是語文能力,這是無庸置疑的。

《全日制義務教育課程標准(實驗稿)》(以下簡稱“新課標”)指出:“努力改進課堂教學,整體考慮知識與能力、情感與態度、過程與方法的綜合,提倡啟發式、討論式教學。”這段話為新課程的課堂教學改革指明了方向。以下就從兩個方面談談三維教學目標在課堂中的落實問題

一、著眼語文素養,把握三維目標

語文新課程的總目標是“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語文素養與“知識與能力、情感與態度、過程與方法”三個維度是什麼關系呢?教育部基礎教育司組織編寫的《語文課程標准解讀》指出:“通過九年的學習,學生應該具備基本的語文素養。這基本的語文素養內涵是豐富的,課程目標根據‘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三個維度來設計展開”,明確地把三個維度當作語文素養的內容加以申說。從語文素養來認識三維教學目標,能增強目標意識和有利於提升教育理念。

(一)正確理解三維內涵

1、知識與能力目標。“總目標”的6-10條是對課程中知識與能力的具體規定,是“知識和能力”教學的基本依據。我們要深入鑽研新課標,了解新課標中的知識能力要求與舊大綱比較有什麼變化,從而正確把握新課程“知識與能力”的要求。如,閱讀教學,舊大綱要求“能理解主要內容,領會中心思想,有一定的速度,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新課標則要求“具有獨立閱讀能力,有較豐富的積累,形成良好的語感”,此外,還有閱讀量閱讀速度方面的要求,以及強調積累與語感的培養,這是舊大綱所沒有的。

2、過程與方法目標。這是新課標所特有的。“總目標”第五條是有關過程與方法的要求,倡導“探究性學習”,強調在實踐過程中學習。“過程”,重在“親歷”。“識字”“閱讀”“口語交際”“習作”“綜合性學習”等,都要讓學生親歷過程,在過程中學習,使學習過程成為學生生活世界的一部分。“方法”,應是具體的,而不是抽象的,應伴隨著知識的學習,技能的訓練,情感的體驗,審美的陶冶,如影隨形,而不能游離其外。中外教學史說明,獨立於具體的知識技能學習的“方法”是很難產生遷移的。

3、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體現的是語文的人文性,強調的是給學生廣博的文化浸染,內涵比起舊大綱“思想性”目標要豐富得多,深刻得多。“總目標”1-4條是對“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具體要求,涵蓋傳統的思想教育的精華,以及生命意識、現代意識、多元文化、國際理解和語文學習興趣、信心、習慣的培養。

(二)理清三維之間關系

在新課程中,三維目標是主要矛盾,知識與能力是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語文素養的核心是語文能力,這是無庸置疑的。產生懷疑或動搖,將使語文教學無所適從,也將使語文教學質量嚴重滑坡。假如把語文素養比做一座大廈,由三維目標構成,知識與能力就是大廈的基座,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就是上層建築,基座穩固了,語文教學的根基才不會產生動搖,“上層建築”也才能發展得越高。情感態度價值觀是重要的一維,沒有它,將使語文教學回到課改前的狀態,仍然是人文性的缺失。沒有“過程與方法”的目標,所倡導的“自主、合作、探究”也將難以落實。在兼顧其他二維的情況下,知識和能力的堅實牢固,是語文新課程追求的目標。

(三)整合三維目標

新課標指出,“課程目標根據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三個維度設計。三個方面相互滲透,融為一體,注重語文素養的提高。”教學中,我們要做好三維目標的整合,而不是把三個維度簡單地疊加,要以“知識與能力”為主線,滲透情感、態度價值觀,並充分地體現在過程和方法中。新課標中的“課程目標”處處為我們整合三維目標提供了典範。如,第一學段“口語交際”第6條規定:“有表達的自信心。積極參加討論,對感興趣的話題發表自己的意見”。“自信心”“積極”“感興趣”是情感、態度的要求,“表達”“參加討論”“發表自己的`意見”是技能方面的要求,而“參加”“發表”就體現過程,如何討論和怎樣發表意見則體現學習方法地要求。在擬訂三維教學目標時,我們要借鑒新課標對三維目標的整合方法。

二、實行有效教學,落實三維目標

有效的語文教學,就是經過教學,使學生在知識和能力,情感態度價值觀獲得進步與發展,使語文素養得到提升,並親歷學習過程和掌握學習方法。實行有效教學,落實三維目標,必須做到以下幾點。

(一)主體參與有效化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已成定論。重要的是怎樣引導學生有效參與,引導學生自主學習。

1、首先是教師要尊重學生的人格,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建立民主和諧的課堂氣氛,使學生有情緒上的安全感。其次是建立一個溫暖的、學生能彼此接納的和相互欣賞的學習場所,讓學生有個安全的心靈港灣。

2、教師要學會贊賞學生,幫助學生樹立學習的信心;要樂於給予學生需要或渴望的額外幫助。

3、培養學生的選擇能力和履行責任的能力。學生有能力選擇學習內容和學習方式,能夠勝任獨立學習以及合作學習中的自己的任務。

4、教學要與學生的生活世界相聯系,激活學生的生活經驗,撥動學生的心弦。

(二)教學目標具體化

三維教學目標必須具體,才便於在課堂教學中落實。把三維教學目標具體化,應包括以下內容:1、教學對象;2、學生的行為;3、確定行為的條件。條件是指能影響學習結果所規定的限制;4、程度。程度由行為的速度、准確性和質量三個方面來確定。

如《西湖的“綠”》三維教學目標擬訂如下:

1、通過自學,學生 能 迅速無誤 地 讀出5個生字。

條件 對象程度行為

2、有感情朗讀課文,學生 深入體會作者對西湖的綠的喜愛。

條件對象 程度 行為

3、理解課文內容,學生 准 確 了解“西湖的‘綠’”的特點,深入體會作

條件 對象 程度 行為

者對西湖的獨特感受。

行為

(三)教學內容問題化

問題是思維的開始。在教學中,老師要善於提煉問題給學生,還要善於引導學生提出問題,形成問題,把學習過程變為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閱讀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既要引導學生從整體入手,也要引導學生從細節上發現問題,如《西湖的“綠” 》的教學,老師可引導學生提出問題,然後再深入解決問題。學生可能提出的問題,如:1、課文寫了幾處的綠,每處的綠有什麼特點?2、作者用了那麼多的“綠”,閱讀時我們為什麼不會覺得重復?第一個問題就是著眼於整體,問題的解決,要引導學生概括,抓主要信息;第二個問題就是著眼於細節,問題的解決,既要引導學生比較,又要引導學生在反復的朗讀中體會。

(四)教學過程實踐化

教學過程是引導學生進行語文實踐的過程,正如新課程所指出的“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著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培養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應是語文實踐。”

語文實踐包括知識的學習、技能的訓練,也包括情感的體驗,興趣的培養。如閱讀教學,我們可以課文的情感為主線,引導學生披文入情、思考、想像、接受文章的情感熏陶,同時完成了對詞句的感悟和閱讀方法的學習。習作教學,我們仍然可以情感為線索,引導學生在取材時聯系生活世界,激活想像世界,在構思、表現時傾訴情感,表達情感,在評價時對情感的表達進行反思,使情感的表達更加准確,更加具體,更加生動形象。

(五)教學指導方法化

老師要有強烈的方法論意識,根據不同的學習類型採用不同的方法進行指導。

1、陳述性知識的學習指導

陳述性知識也稱描述性知識或記憶性知識,它具有靜態的性質,主要用來回答事物“是什麼”“為什麼”和“怎麼樣”,教科書中大量的課文可看作是陳述性知識,從語言積累的角度來說,主要是熟讀成誦。老師的指導主要是如何根據課文特點,採用不同的朗讀方法和熟記方法。

2、程序性知識

程序性知識也叫步驟性知識或過程性知識,它具有動態性質,主要用來解決“做什麼”和“怎麼樣”的問題。程序性知識對技能的形成具有定向作用,能直接指導技能的訓練和促進技能的形成。教科書中程序性知識見於課文的“導讀”“閱讀提示”“思考·練習”以及“習作”、“口語交際”的提示當中,更多的是沒有見諸文字,全憑老師根據教材特點而定。閱讀教學中程序性知識的引導,要引導學生經歷初讀感知——精讀感悟(體驗)——復讀升華和熟讀成誦,要引導學生逐步掌握領悟重點詞句的步驟方法,如重點語句的先理解字面意思,再聯系時代背景,聯系生活經驗理解言外之意,體會思想感情,然後體會句子的表達方法。又如習作指導,要引導學生在取材、構思、起草、加工等環節,學習觀察、思考、表現、評價等方法。

3、策略性知識的學習指導

策略性知識是指學生在學習情景中對學習任務的認識,對學習方法的選擇和對學習過程的調控,它不同於圈畫、批註、評點等具體的學習方法,而是由學習方法、學習調控和元認知等要素構成的監控系統。隨著年級的升高,老師要逐步引導學生自己明確每次要從教科書學到什麼,要利用哪些資源和怎樣利用這些資源,要採用怎樣的學習策略才能達到學習目的等。

(六)教學評價多元化

教學目標的多維決定了教學評價也應該是多元的,既要評價學生的知識與能力,又要評價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評價過程與方法。在交流反饋時,老師既要關注學生答案的正確性,又應關注學生得出答案的思考過程,在學生答問後追問:你是怎樣想出來的?(或問:你的依據是什麼?)既要關注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技能的運用,又要關注學生所表現出來的對知識的興趣的程度和對學習的專注程度,可用表示贊賞或用委婉的批評給予評價。對學生流露出來的價值傾向,即使是錯誤的,老師也不要壓制,應該耐心地問一問學生為什麼這樣想,然後給予疏導。實踐證明,只有多元的教學評價和促進學生發展的評價方式,才有助於三維教學目標的實現。

三維教學目標在課堂教學中的落實,是語文新課程課堂教學改革的主攻方向。它能否盡快取得成效,取決於廣大教師對它的認識的深入程度,取決於對有效教學策略、方法的整合和運用。

參考文獻:

1、《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准(實驗稿)》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定 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出版 2001年7月

2、《九年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准(實驗稿)解讀》 教育部基礎教育司 組織 語文課程標准研製組 編寫 巢宗祺 雷實 陸志平 主編

3、《談“語文素養”》 劉貞福 《語文建設》2003年4期

4、《新課程的價值追求與語文教學的轉型》華東師范大學 倪文錦www.google.com

5、《新課程中的教與學》北京師范大學 肖川


;

㈥ 如何在語文課堂上高效落實三維目標

注重課堂評價的科學、明確,落實"知識與技能"目標。
1、 注重科學,切莫誤傳錯教。
科學史教學的生命線,教師給學生的知識必須是正確的,對於
學生的課堂評價更應該如此。對小學生來說,有些知識性的錯誤時在所難免的,課堂的回答不可能每次都完全正確,教師不能單以"錯了,請坐。""不對,誰再來?"這些語言來否定學生的回答。教師要在他們出項錯誤時,熱心地提出一些建議性意見,引導學生去獲取正確的知識,幫助他們取得成功。上海特級教師賈志敏就是這方面的典範。有個學生給"姆"組詞時說:"養母"的"母"。學生嘩然。可賈老師微笑著示意學生安靜下來:"你們別著急,它說的沒錯,只是沒有說完。"接著又轉向那位學生:"你說的對,是'養母'的'母'......"學生在賈老師的點撥下頓悟了,連忙說:"是'養母'的'母'加上一個'女'字旁,就是'保姆'的'姆'了。"這樣的課堂評價,讓學生受到了尊重,也幫助學生區分了字音,掌握了正確的知識。
2、 注重明確,切莫盲目表揚。
現在的教育存在著這么一種現象,為了尊重學生,為了保護學生的自尊心,有些教師對於學生回答中的一些知識性錯誤、不良的價值傾向,盲目地給予表揚。這樣的做法顯然是不恰當的,明顯地違背了"知識與技能"目標。我認為,教師的課堂評價要注重明確,就是對於學生的進步,要明確提出表揚;對於學生的不足,要明確的指出應該努力地方向。
(二)注重課堂評價的激勵、導向,落實"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目標。
情感、態度在過去的教學中往往被忽視。實際上學生對學習的情感和態度對學習至關重要。不可設想,一個對學習情感冷漠、態度消極的學生可以取得好成績。然而在實際教學中,學生對課程的情感和態度常被排除在教學關注范圍之外,既無針對性的培養,又無科學性的檢測。更無實效性的成果。老師也感覺挺棘手:這情感、態度、價值觀怎麼教?
"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審美情趣,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積極地人生態度",是我們教師教學的重要內容,而不是一種外在的附加形式。當然,教學中的思想教育,一個符合教育的特點,注重熏陶感染,潛移默化,把'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要求滲透於教學過程之中。要在各科教學中落實"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這一目標,就應該注重課堂評價的激勵、導向,不能簡單的以"你真棒!""你說的很好!"這樣的語句來評價。
1、 注重激勵,激發學生積極性。
北京師范大學教育學院郭華博士提出,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總是有一個態度、情感傾向的,可能時積極的,也可能是消極的。而且有可能有相當多的學生是帶著消極的情感在學習。我們現在就是要把它變成積極的。讓學生熱愛學習,甚至有意識地把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自覺化。那麼在課堂評價中,就應該對學生進行有效地激勵,促使學生積極地參與到學習過程中。
2、 注重導向、看重學生的親身體驗。
比如具有豐富人文內涵的語文課程,對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影響必然是廣泛而深遠的,所以,《語文課程標准》明確提出:"應該注重語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學內容的價值取向。"然而時下不少教師在教學實踐中卻將"教學內容的價值取向"與學生的"獨特體驗"對立了起來,他們更關注的是學生答案的"獨特""多元",追求的是課堂氣氛的活躍、熱烈。甚至教學內容的人文精神何在,怎樣引導學生正確感悟、體驗,從而獲得真正有價值的東西,則有意無意或被丟棄了。
(二) 注重課堂評價的指導,落實"過程與方法"目標。
美國教育學家斯蒂芬表示,課堂評價是評價學生學習過程的。"你讀的真有感情,如果能把字音讀准就更好了","你讀的很流利,速度放慢一些感情就能很好的表達","你讀的很好,若是聲音能再洪亮點,效果會比現在好得多","你讀的很認真,如果能在課後永這樣的態度多練習幾遍,信息你會讀的非常流利......"。這樣的評價語,不僅給了學生朗讀方法的指導,而且更注意關注了學生學習的過程,使學生知道自己的不足,並且彌補自己的不足,獲得更好的發展。
"課堂教學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注重培養學生學習的意識和習慣,為學生創造良好的自主學習的情境,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鼓勵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這是新課程標准中的一句話。我想用這句話來解釋一下"過程與方法",也許不太准確,但我認為激發興趣、培養習慣、選擇適合自己的方法應該是不錯的。那麼老師的課題評價,就一個注重指導,指導學生的學習習慣,指導學生的學習方法。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改變傳統方式,加強對學生學習方法的指導,變"帶著知識走向學生"為"帶著學生走向知識"。
(三) 注重課堂評價的整合
1、 注重整合,讓學生保持興趣。
前面三點,是從理論上來講的,事實上,在平時的實踐中,是不可能使三個維度都達到一個目標值地的,在不同的年級,不同的課堂,我們應因人因教材的做出合適的教學設計。根據教學的內容,在不同的地方突出某一維,而且要以其他兩個維度作為輔助和支撐,從而達到三維目標的有機整合。
2、 實踐出真知,讓學生勤於實踐。
實踐是一個真實的情感體驗的過程,學生只有自己去體驗了,才能客觀的對知識產生認識,才能有正確的情感、態度、價值觀。我們只有把握住三維目標在不同情境中的不同體現,才能讓學生真情實感去學習技能、感受過程、迸發情感。只有這樣才能創建一個和諧的、充滿情趣的課堂。

㈦ 在語文教學中如何實現三維目標

新課標指出,「課程目標根據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三個維度設計。三個方面相互滲透,融為一體,注重語文素養的提高。」「三維目標」構造了一個全面育人的框架,新課程的價值追求是有效推進素質教育,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在這三維度目標中,「知識和能力」是基礎,是課堂教學的核心,它通過「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的實現過程而最終實現。「過程和方法」是課堂教學的操作系統,它滲透在知識與能力目標的實現中,沒有「過程和方法」目標,所倡導的「自主、合作、探究」等學習方式難以落實。「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是課堂教學的動力系統,倘若沒有「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語文教學仍會回到課改前的狀態,依然是人文性的缺失。由此可見三個維度目標雖各具內涵,但又相互滲透,融為一體。因此在教學中,要做好三維目標的有機整合,而不是把三個維度簡單重復疊加,要以「知識和能力」為主線,滲透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並充分體現在過程和方法中。一、教學目標的設計:細化分解,合理組合小學語文教學目標是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目的和方向,對課堂教學有著決定性的指導作用,是課堂教學的起始和歸宿。

閱讀全文

與淺談語文教學如何落實三維目標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38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403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49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41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83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07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298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700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386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22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54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83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698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966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46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36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49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22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85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