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如何在語文教學中的滲透傳統文化23
我國是一個歷史悠久、文化資源豐富的國家,幾千年的歷史,積淀了豐厚的傳統文化。語文是民族文化的載體,語文課程是最具社會文化、民族文化和歷史文化的。她能涵蓋倫理道德、 藝術審美等元素,字里行間無不流淌著濃濃的鮮活的民族文化的血液。而中國社會在向現代化轉型的過程中,許多優秀的民族傳統文化正在消失,並且隨著外來文化的滲透,越來越多的中國孩子熱衷於外來文化,他們吃的是洋快餐,看的是動畫片,很少了解自己的傳統文化,造成用方塊字傳承的中華民族幾千年的文化史正面臨斷鏈的危險。
《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准》明確指出:「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可見,語文不僅是學習語言的手段,更是學習文化的工具,從一定程度上說,文化傳承的功能是目的,語言學習是手段。所以,在語文教學中,滲透中華傳統文化的教育是時代發展的需要,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學習並傳播中華文化經典,是語文課程當仁不讓的使命。所以我們要努力營造語文課堂的傳統文化氣氛,深入挖掘教材的文化內涵,讓學生在語文學習中感受祖國語言文字的秀美,受到祖國優秀文化的熏陶。那麼,怎麼樣在語文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呢?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做起:
一、 漢字激趣
漢字是中華文明古國的重要標志,是世界上唯一的方塊文字。領略漢字之美,可以說是國學基礎。作為語文教師,特別是小學啟蒙教師,更有責任和義務引領學生走近中國漢字,讓他們體會漢字的神奇與美麗。一個漢字就是一部微型的文化史。漢字,有形可識,有音可讀,有義可尋。在識字教學中,可通過多媒體演繹漢字演變過程,從甲骨文的象形文字,到小篆、隸書,再到現今的宋體。如「門」字的甲骨文很像兩扇門的樣子,指的是建築物的出入口,又指安裝在出入口能開關的裝置。這樣不僅從形體的變化,而且到文字意義的認識,都給學生一個具體生動的意象,寓教於樂。漢字教學還要抓會意字、形聲字,從造字的意義著手,解釋字義,這樣教學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另外,還可以安排書法教學進入語文課堂。特別是針對現在電腦、手機流行,讓學生寫好字,書寫端正、工整,教師面臨著重大的責任。日常教學中可每周安排一兩個課時進行寫字教學,要求學生寫字的筆順、筆畫、間架結構、偏旁部首等規范。在教學生寫字時積極倡導「寫好字,走好路,做好人」的教學理念,不論是上書法欣賞課還是臨摹課、練習課我都要重復一句歌詞「最愛寫的字是先生教的方塊字,橫平豎直堂堂正正做人也像它。」讓它這一豐厚文化底蘊和情感感染學生,使他們對書法藝術產生濃濃的興趣與嚮往之情後,再讓學生由一筆一畫做起。學生從中收獲的不只是正確的書寫姿勢,也不只是端端正正、瀟瀟灑灑的一幅幅書法作品,更重要的是我在引導學生欣賞、臨摹書法作品時注意挖掘其中的「文化」因素。例如:字的結構方面,很多字由於結構的要求,產生了需要變化的偏旁部首,有的字需要注意各部分的「大小」和「避讓」,形成巧妙的顧盼與呼應之美,這正如做人需要有寬大的胸懷和尊重他人的品格一樣。使學生認識到學寫字、寫好字是弘揚祖國文化傳統,從而對祖國的文化更加熱愛。
二、經典詩詞吟誦
文化經典是一個民族文化傳統中最具權威的著作,在傳統文化的歷史傳承中起到奠基和引領的作用。在小學中開展誦讀活動是加強傳統文化教育的有效方法。通過誦讀經典讓學生體會「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胸懷,「天人合一」「和為貴」中所倡導的人與自然、人與人之間的和諧,讓學生知道現代社會所倡導的「和諧社會」都能在傳統國學經典中找到淵源。
俗話說: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做詩也會吟。可見,在誦讀經典詩詞的過程中,學生的閱讀能力、文學修養和寫作水平在逐漸提高。古代詩文是我國傳統文化的載體,古代詩文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中國古代文明的精神,值得我們仔細地欣賞、品味。在我們小學階段的課本當中有許多膾炙人口的名詩佳句,教師要引導學生品味其中的精髓和真正的內涵,感受古詩文所凝結的文化精髓。從漢樂府《長歌行》「百川東到海,何時復西歸。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中,讓學生懂得惜時;從《弟子規》「首孝悌,次謹信。泛愛眾,而親仁」中,讓學生懂得仁孝,明白做人的道理;從文天祥《過零丁洋》「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中,學生懂得了怎樣愛國;從屈原《離騷》「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中,學生明白了為了崇高的理想,堅持不懈的追求態度;從梁啟超《少年中國說》中「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富則國富,少年強則國強,少年獨立則國獨立,少年自由則國自由,少年進步則國進步」,更讓學生樹立了要珍惜時間,努力學習,將來為國家奉獻的遠大抱負。可見,一首好詩就是一道美麗的風景,在聲情並茂的經典誦讀中,讓學生輕松記住一生受用的禮義廉恥,懂得謙卑,懂得真誠,懂得仁孝。
在平時教學中,我們可以採用多種方式,自由誦讀,開朗誦會,演講、表演讀等,讓學生咀嚼體悟,自然就潤養身心,化育靈魂,鑄造人格的支柱,傳統文化中的思想精髓在無形中得以傳承。此外,我們還應該加強課外閱讀,開闊學生視野,增加對傳統文化的積累,達到「潤物細無聲」的效果。
三、故事熏陶
小學生都喜歡聽故事,這是孩子的共性。國學是中華民族文化寶庫中的一粒明珠,正確地使用它,往往能起到言簡意賅、畫龍點睛的作用。很多國學,如三字經、弟子規、成語等它們本身背後就是一個故事。故事給學生以知識、以夢想、以信任、以思索,給學生講故事,可培養他們的想像力、創造力和人際交往能力。
小學語文教材中有許多經典的國學故事,如成語故事《揠苗助長》《守株待兔》《三顧茅廬》《聞雞起舞》等,三字經中的《孟母三遷》《孔融讓梨》《鐵杵成針》等等。在課堂中開展以故事為主要內容的聽、說、讀、寫、記、演等形式的綜合性語文訓練活動,能有效提高小學生的語文素質和文化素養。每天利用課前幾分鍾的時間,由教師繪聲繪色地給學生講故事,目的是讓學生感到國學故事的無限精彩,對成語產生濃厚的興趣。然後,讓學生說一說從中明白了什麼道理,從而為學生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打下基礎。最後,由學生合作表演故事,他們積極性很高,表演慾望強烈。表演的過程正是理解的過程,這樣不但展示了學生的表演能力,而且鍛煉了其合作能力。
四. 傳統節日熏陶
中國的傳統節日具有悠久的歷史文化內涵,他本身就是弘揚民族精神的最佳機會,在此期間開展的傳統教育活動會讓學生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中華傳統文化的魅力。但如今情人節、愚人節、聖誕節這些洋節卻在中國大行其道。如果能在重陽節向學生介紹重陽節的來歷及有關習俗:登高、賞菊、飲酒、插茱萸等,並吟誦王維的詩《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在中秋節時組織學生朗讀李白的《月下獨酌》孟浩然的《秋宵月下有懷》等詩篇,並收集有關月的古詩文,專門開一節專題課進行賞月品詩,進行一次詩文熏陶;在清明祭掃烈士墓和懷念親人時引導學生誦讀杜牧的《清明》等詩篇;在端午節時,引導學生查詢和端午節相關的一些信息,從而了解愛國詩人屈原的生平事跡,學生從活動中感受到特有的民族風情,這樣的文化傳承是意義深遠的。
五、營造文化氛圍
在教室的牆壁上張貼古代名人的畫像和書法家撰寫的名言警句,在黑板報上專門開辟「民族文化快餐」一角,以此來營造一種濃厚的文化氛圍。當涉及到傳統文化課文教學時,引用與課文相關的典故詩文,鋪墊蓄勢導入新課,激發學生強烈的學習慾望和興趣。同時還可以根據課文內容選擇恰當的音樂或影像資料,讓學生在耳濡目染中,感受中國文化藝術的精湛與美妙。與此同時,也可利用校園廣播、宣傳欄、黑板報等向學生介紹中國的優秀傳統文化,如:古箏曲創設傳統文化的校園育人氛圍。
總之,五千年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民族文化的傳承已到了不容忽視的地步,語文教學具有傳承民族文化的重要職責。小學語文教學只有適應新形勢、新要求,在課堂教學中滲透中華傳統文化教育,才能讓學生在祖國燦爛的文化長河中游弋、翱翔。讓我們在教學中肩負起傳承民族文化的重任,做好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人吧!
2. 如何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小學語文教學
文化是一個民族的靈魂,對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也是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應有之義。現行的小學語文教材來看,其中也包含了大量的優秀傳統文化內容,語文教師應當具備傳統文化的滲透意識,在潛移默化中幫助學生更好地認識與理解傳統文化,這也是當前小學語文教學的關鍵所在。
一、加強認識,提高教師自身文化素養
不少語文教師在平時的教學中還缺乏傳統文化滲透教學的自覺意識,由此要更好地開展小學語文傳統文化滲透教學,語文教師首先應當具備傳統文化的滲透意識,能主動在教學中滲透優秀傳統文化,這是開展傳統文化滲透教學的前提所在。
學校可以多開展這方面的宣傳學習,可以讓語文教師認識到傳統文化滲透教育的重要性,從而主動在語文教學中開展這方面的滲透教育。
二、課內多種方式實施優秀傳統文化教育
1、創設教學情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小學生年齡還比較小,特別是小學低段的學生,他們剛剛入學,有強烈的好奇心,但注意力很容易分散,由此教師需要在教學中營造情境,以吸引他們的注意力。
2、開展合作探究,挖掘傳統文化要素
小組合作學習是課堂教學中常用的一種教學方法,也比較適合於小學語文的教學,語文教師在開展傳統文化滲透教育時,也可以嘗試開展小組合作探究的教學,讓學生以小組合作的方式去學習與探究,從中更好地理解與認識中國優秀傳統文化。
三、課外多種途徑並施優秀傳統文化教育
1、鼓勵課外傳統文化閱讀,營造傳統文化氛圍
2、開展豐富多彩活動,滲透傳統文化要素
為讓傳統文化的滲透教育更有效,除平時的課堂中所進行的文本教學之外,語文教師還可以開展一些豐富多彩的傳統文化實踐活動。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小學語文教學的要點:
1、要教會學生讀准字音。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經典中有許多的生僻字,學生可以通過查字典、拼拼音等形式讀准字音。
2、是要識別一定數量的文字。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經典中,有許多古今不同義的字詞,了解它的古今意思,能更好的理解古文。
3、是掌握一定的詞彙量,如諺語、俗語及成語等。這些有助於我們更好地深入研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經典著作。
3. 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傳承中華優秀的傳統文化
1、扎實學生的語言文字基礎,研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經典著作。
創設濃厚的學習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氛圍,充分利用學校部分宣傳欄、班級「文化展板」專欄,專門開辟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學習專欄,介紹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內容、學習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性、意義、方法等。
總之,我們應該把小學語文中的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看做是一個長期而系統的工程,不能僅僅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看成是知識體系,更不能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曇花一現。
4. 怎樣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
傳統文化是我們中華民族賴以生存的土壤,是我們民族賴以存活的養分,是我們活的靈魂,它就像我們的母親一樣給予我們前進的動力,促進我們的成長,對國家的復興和發展起著重要作用。但是從近代以來,外來文化逐漸的傳入中國,使得中國的傳統文化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沖擊,如來自西方的快餐文化,受到越來越多的中國青少年的青睞,而中國的優秀傳統文化則被人越來越少問津,面臨被拋棄的尷尬處境,正在逐漸走向衰弱。這種狀況引起了國家領導人的高度重視,領導人號召人們要傳承中國傳統文化,在傳承的過程中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要進行創新與發展,提高國家的文化軟實力。然而進行文化傳承必須從小做起,從小學語文教育做起。因此教育部在進行小學新課程改革中,對小學語文教學課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在教師進行教學過程中要注意傳統文化的滲透,來提高學生的傳統文化底蘊,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了解中國的傳統文化,並對其加以繼承,使其能夠源源不斷地傳承下去,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促進學生的綜合發展。但是目前教師在進行語文教學傳統文化滲透的現狀卻不容樂觀,存在許多問題,急需教師找出有效的解決措施來走出目前的教學困境,解決怎樣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進行傳統文化滲透的問題,進而促進傳統文化在小學語文教學課堂中的傳承,進而提高學生的文學素養,促進學生的綜合發展。
一、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的必要性
(一)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
小學生是祖國的花朵,承擔著國家發展與富強的重任,是國家的希望。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對學生進行傳統文化的滲透,有助於提高學生對傳統文化的了解與熱愛,進而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並且小學生正好處於懵懂的年紀,思想不成熟,容易受外界的誘惑,而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通過授課講解進行傳統文化的滲透,如中國儒家提倡的仁、義、禮、智、信的滲透,能夠對學生的為人處世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進而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抵禦外界的不良誘惑。這對五年級的小學生來說尤為重要,這與他們正好處於叛逆期以及正好是三觀形成的重要時期有關,教師通過傳統文化的滲透加以適當的引導,幫助其樹立正確的三觀,從而使學生能夠正確識別外界的誘惑,堅持正確的價值觀,正確對待別人給予的建議與批評,促進自身的成長與全面發展,提高學習成績。
(二)提高學生的道德素養,培養學生的文化底蘊
小學語文教學中進行傳統文化的滲透對學生的道德素養的提高有重大的意義。教師通過傳統文化的滲透向學生潛移默化地傳播古代的優良品德,如孔融讓梨、卧冰求鯉等故事,提高學生的道德素養,如教師在講解五年級語文課文《絲綢之路》的時候,可以適當地介紹絲綢之路開辟的背景,可以運用多媒體向同學們播放張騫出使西域的紀錄片,進而讓同學們從中學習絲綢之路精神,從而提高學生的道德素養,進而提高學生的文化底蘊,促進學生的發展。
(三)幫助學生樹立人文和諧觀念
傳統文化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滲透能夠將中國古人提倡的人文和諧相處潛移默化地傳遞給學生,對學生的思想觀念的形成產生深遠的影響,進而幫助學生樹立人文和諧相處的觀念。如教師在講解古詩《牧童》的時候,教師可以通過多媒體技術向同學們再現當時的情境,讓學生置身於情境中,感受古詩所營造的意境,使學生樹立和諧相處的人文觀念,進而提高學生的文化內涵,增加學生的知識儲備,促進學生文化底蘊的提升。
(四)促進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提高國家的文化軟實力
傳統文化的滲透有助於促進文化的傳承,教師在進行文化滲透的過程中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有選擇地對學生進行影響。這是對文化的創新與發展,有助於使傳統文化永葆青春活力,促進傳統文化的與時俱進,生生不息,增強國家的文化軟實力以及國家的綜合實力,促進國家的富強與繁榮。
二、小學語文教學中傳統文化滲透的現狀
小學語文教學中傳統文化的滲透是傳承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舉措之一,也是提高學生綜合素質,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必備選擇,但是傳統文化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滲透現狀卻不盡如人意,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且存在許多問題。如傳統文化滲透力不足;學生對文言文的理解不到位,須藉助參考書來了解文言文的字面意思,對其內涵理解不足;對教材中的古詩鑒賞能力差,不能深究其詩人所要表達的深層次含義,達到很好的學習效果。再則教師雖然響應新課改的號召,也認識到傳統文化滲透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作用,但在實際授課過程中卻對學生的傳統文化熏陶不到位,往往是為了完成教學任務,追求學生的課堂效率,忽視傳統文化對學生的影響,導致對學生傳統文化的教學滲透力不足,影響教學效果,從而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面臨許多問題。
三、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的措施
(一)教師語文教學中要提高傳統文化的滲透意識
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幾千年來的智慧結晶,傳承中國傳統文化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而中國的傳統文化要想永遠傳承下去,必須從小做起,從小培養學生的文化底蘊,提高學生的文化內涵,而在這過程中小學語文教師起著關鍵性的作用。教師必須對中國傳統文化有一個正確的認識,提高教師的傳統文化培養意識,在進行小學語文教學時要對傳統文化進行適當的滲透,為學生營造一個良好的傳統文化學習氛圍。如教師在講解《白楊》這一課的時候,教師應緊緊圍繞服從需要、紮根邊疆、無私奉獻這幾個詞進行講解,從而使學生產生共鳴,提高學生的思想水平,讓學生懂得自己將來要向白楊那樣,不畏艱難困苦,自強不屈,無私奉獻自己的一生。教師也可以在課文結束後穿插地講解一些古代像白楊一樣具有這種品格的人,使學生的感情得到深華,更能深刻地體會到課文的內涵。
(二)教師應注重對學生進行教材中漢字學習的挖掘
漢字是傳承傳統文化的重要手段,教師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注重培養學生對教材中漢字的學習和文化挖掘,也是一種傳統文化滲透的重要舉措。中國的漢字是一種表意文字,具有好多種意思,經過了幾千年的傳承,發生了好多次的字體變換,蘊含著深刻的中國傳統文化。雖然現在提倡少寫多認,但我卻認為教師在語文教學中要注意培養學生的漢字書寫規范以及漢字所代表的含義,這樣才能讓學生在學習新知識的時候潛移默化地傳承傳統文化,幫助學生更好地接受傳統文化教學,使教師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傳統文化滲透事半功倍。如教師在講解《清平樂·村居》時,學生通過對這首詩主要漢字的學習以及字義的了解,可以使學生在老師的幫助下對古詩句的字面意思有個初步的了解,對老師後續的講解以及古詩整體的情感有個大致的把握,進而提高學生的傳統文化底蘊,使傳統文化滲透事半功倍。
(三)教師應注重培養學生的誦讀習慣
培養學生養成誦讀的習慣也是小學語文教學中傳統文化滲透的一個關鍵所在。小學語文教材的內容都是經過專家學者經過慎重討論選定的,這些課文對小學生傳承傳統文化,發展自身有著重要的作用。教師在進行教學過程中一定要注重培養學生的誦讀習慣,學生在反復的誦讀過程中能夠體會課文中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進而影響到學生自身,但是教師要注意糾正學生在誦讀中的不良習慣。如教師在講解人教版的《白楊》的時候,一定要讓學生反復誦讀課文,體會課文豐富的思想感情,但是教師一定要先帶頭充滿感情地朗讀課文,給學生起一個好的示範作用,並在學生誦讀的過程中注意糾正其缺點,如學生在讀課文時容易搖頭晃腦不帶感情地念,沒有置身其中,學生在教師的指引下通過反復的誦讀能夠體會到白楊那種無私奉獻,紮根邊疆,服從需要,面對艱苦環境自強不息的高貴品質,進而對學生的思想產生間接影響,促進學生的發展,傳承傳統文化,達到傳統文化滲透的目的。
(四)注意對古詩文進行有效的情境講解
古詩文一般是學生學習能力最缺乏的一塊,但是古詩文教學是小學語文教學中傳統文化滲透力最強的一塊。對古詩文的學習有助於學生了解傳統文化,提升學生的文化底蘊,但是由於學生從小接觸的是白話文,淺顯易懂,而古文晦澀難懂,表達的感情方法含蓄,不易理解,使得學生常常斷章取義,不能很好地鑒賞古文,掌握其情感,造成傳統文化滲透障礙。因此教師在進行古詩文教學時應進行有效的情境講解,適當的時候可以利用多媒體技術進行情景再現,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古詩文所表達的內涵。如教師進行古詩《牧童》講解的時候,教師就可以對古詩中的情境進行講解和利用多媒體技術進行情景再現,然後再讓同學進行誦讀並輔以教師細致的講解,從而促進學生對傳統文化的理解,進而實現傳統文化的滲透。
(五)創新教學情境,注意傳統文化的滲透教學
創新教學情境也是一種很好的傳統文化滲透方法,教師可以採用空間情境方法,利用教室的有限空間進行傳統文化的滲透,從而促進小學語文教學中傳統文化的滲透力度,如在教室中粘貼古詞古句或名言警句等,來加強傳統文化的影響。
四、小結
小學語文教學中傳統文化滲透是一種傳承中國傳統文化的有效措施之一,本文著重從必要性、現狀、措施三個方面來論述了怎樣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進而提高學生的文化底蘊,促進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
5. 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弘揚傳統文化
中華傳統文化是我國民族的靈魂,它承載著一個民族的歷史與精髓,五千年悠久燦爛的中華文化為人類文明進步做出了巨大的貢獻。生活中,我們處處可以感受到豐富多彩的中華傳統文化。我們有精美的民間工藝,如:剪紙、陶瓷;有古老的民族藝術,如:戲劇、國畫;有獨特的風俗習慣,端午節賽龍舟、元宵節鬧花燈……,都有著深厚的文化內涵。語文是民族文化的載體,語文課程最具有社會文化,民族文化和歷史文化,傳統文化在語文教學中根深蒂固。那麼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如何弘揚與傳承優秀傳統文化呢?這是我們語文教師所肩負的重任,更是我們學習語文的目的,我認為應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一、 加強課內介紹中國的傳統文化
中國是一個歷史悠久,文化資源豐富的國家,幾千年的歷史,積淀了豐厚的傳統文化,北京故宮、山東泰山、山西五台山等都已經被列為世界遺產,傳統文化,明間工藝、藝術、風俗等都蘊涵著深厚的文化傳統。這就對教師學科知識、教學能力、文化素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難忘的潑水節》一文,本文記述的是一個充滿溫情的感人故事。「一年一度的潑水節」被傣族人民視為最美好,最吉祥的日子,是傣族最隆重的節日。教師應採用圖文對照的方法,引導學生自主觀察,進行探究式閱讀,感受傣族人民和周總理一起過潑水節的和快樂,在這一文中就涉及了民族、節日、風俗等許多傳統文化,這就需要教師查找、搜集資料,引導學生了解我國民族節日和民間習俗。再如:《天馬》一文,天馬又稱「馬踏飛燕」,是東漢時期的一件藝術珍品,是我國古代造型藝術,冶鑄技術的結晶,是我國歷史文化的傑作。作為中華旅遊的圖形標志,它不僅顯示了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還代表具有悠久歷史文化的中國正在騰空飛速前進,走向世界。在學習本課時,教師不僅要了解青銅奔馬的歷史背景,通過學習引導學生了解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卓越的創造才能和象徵意義,還要學習濃郁的中國特色文化和文物文化的博大精深。因此,在知識的海洋里,教師還要不斷學習,不斷進步,這樣才能讓學生了解更多的文化知識,雖然在新課程標准里,學生是課堂的主體,但在必要的時候,教師還要拓展、啟迪、陶冶。培養學生熱愛祖國傳統文化的感情。
從閱讀中了解傳統文化
通過課內,課外閱讀,了解我國優秀文化,積累詞句,體會故事情節,文章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