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語言文字 > 語文課如何加強語言文字的運用

語文課如何加強語言文字的運用

發布時間:2023-03-09 14:35:32

A. 小學語文教學怎樣加強語言文字訓練

如今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加強語言文字積累訓練變得越來越重要。這一方面反映了著力改進語文課堂教學,提高小學生語文學習質量的實踐要求,另一方面也說明通過幾十年的反復討論,大家對小學語文教學性質和任務的認識逐漸趨向一致,這就是:小學語文學科是進行社會交際的工具學科,其核心任務是培養學生運用連貫的語言文字的能力,同時要恰當地完成思想品德教育、發展認識能力
提高審美能力和培養健康個性的任務。
那麼如何在完成教學內容而又無須增加學生的作業負擔的情況下加強這方面的工作呢?教師面臨的任務就是:加強語言文字的積累訓練,提高課堂效益,讓學生在讀中理解語言文字,背誦銘記後化為己有,需要時能靈活運用。
在這里,我想就小學語文教學中語言文字積累訓練方法談幾點粗淺的看法:
一、語言文字積累訓練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現狀。
通過這幾年的觀察我發現:小學語文教學中語言文字積累訓練,沒有引起多數老師的重視。因為多數老師認為,在低年級進行語言文字積累,實際上是徒勞無功,是加重學生的課業負擔,低年級的重頭戲,還應該是識字寫字,而不應把太多的時間花在積累上,積累應在中高年級中進行。因此,很多的低年級語文課堂,還是把大量的時間放在識字寫字上,語言文字積累十分欠缺。還有一些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只注重對課文內容繁瑣的分析,而忽視了對語言文字的訓練:只
注重「理解語言」訓練,而忽視了「積累、表達、運用」的訓練。如此狀況會使我們的學生只會學語文,而不會用語文。
二、簡要闡明小學語文教學中語言文字積累訓練積累的意義。
俗話說:「巧婦難為無米之炊」。《語文新課程標准》強調積累,規定了課外閱讀總量和背誦篇數,列出了背誦推薦的篇目,對低、中、高年級的閱讀,也有了明確的要求,如低年級要閱讀淺近的童話、寓言、故事,誦讀兒歌,童謠和淺近的古詩,積累自己喜歡的成語和格言、警句,背誦優秀詩文50篇(段),課外閱讀積累總量不少於5萬字。隨著新課程標準的誕生,輿論的導向已將積累放在凸顯的位置來看待。針對新課程標准要求,我認為只有讀得多,記得多,應用
起來才能得心應手,達到運用自如的境界。
三、激發小學語文教學中語言文字積累訓練的興趣。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如果我們教師不顧學生的興趣願望,以我們的好惡代替學生的自主選擇,把語言文字積累訓練變成硬性灌輸的過程,這樣「硬按牛頭喝水」的教學肯定會事倍功半。為什麼要讀要背?為什麼背這些而不是背那些?只籠統地說對語文學習有好處是不夠的。我們要巧妙地激發學生的興趣,讓學生為語言文字積累的對象所吸引,產生讀、背的需要和慾望,積累才會有內驅力。正所謂「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要把選擇的機會還給學生。「好之」「樂之」,當然就「愛之」,愛讀是多讀的必要前提,多讀則是愛讀的必然結果。重要的不是要讓孩子讀多少書,重要的是讓孩子喜歡上書,跟書交朋友,培養學生讀書的興趣。最直接的方法是教師根據學生大都愛聽故事,表現欲強的特點,可以借著給學生講故事的機會,向學生推薦好書,並引導他們自己講故事。再在每天早讀前的五分鍾進行匯報,以贈送「營養早餐」的形式,來交流看故事的情
況。最後,語言文字興趣積累要逐漸升華為審美積累。審美積累才是一種恆久的有強大內驅力的語言文字積累。
四、提高小學語文教學中語言文字積累訓練的有效策略。
十餘年來的語文教學實踐,我以為在課堂教學中引導學生有效地積累語言,提高學生的語言應用能力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嘗試:
1、通過激情誦讀,促進語言文字的積累訓練
有感情地朗讀是理解課文語言文字的有效方法,葉老曾譽之為「美讀」。語文教材中文質兼美的課文應該引導學生認真讀,反復讀,以此來感受語言,積累語言。如《桂林山水》一文,作者以如詩的筆觸,為我們展示一副桂林山水的秀麗畫卷,抒發了作者熱愛祖國山河、陶醉大自然之情。教學中我們可讓學生聽配樂朗讀,接著引領學生觀看桂林山水的圖片、錄像,也可讓有幸游覽過桂林山水的學生談談真實感受,激發學生對桂林山水的熱愛嚮往之情。在此基礎上配樂讀,
表演讀,甚至流利誦讀,學生心通其意,
身臨其境之感,水到渠成地將自己與優美文字聯系起來,就在感情朗讀中順理成章地積累了語言。
2、在朗讀中理解詞語,促進語言文字的積累訓練。
在聲情並茂的朗讀中學生可以理解詞語的內涵,領悟作者寫作的情感和目的。比如《我們愛你啊,中國》,內容是學生所熟悉的,但是所有的內容以現代詩的形式出現,要引導學生弄清整首詩的主題、內涵就要反復朗讀,在讀中了解祖國的可愛之處?哪一個詞語最能概括祖國的幅員遼闊,哪一個詞語最能體現祖國的精神?對一些詞語如:「巧奪天工、巍峨、濃妝淡抹」,要在具體語言環境中理解,傣家竹樓、布達拉宮、吐魯番、戈壁灘是祖國有代表性的風物。松樹的偉岸、梅花的高潔,博大的胸懷、恢弘的氣魄。反映了中華民族剛強不屈、純潔高尚、胸襟博大、氣魄恢弘的精神 ,當讀到這些詞語、句子時,每個表現出的是自豪、是驕傲。在悟情的基礎上自然地理解祖國的可愛之處,然後讓學生舉例暢談祖國的大好河山,特別是班級有來自全國各地的學生要讓他們說說家鄉各種風俗、美景、特產等,讓本地的學生說說家鄉這幾年的巨大變化。最後以幅員遼闊、
山河壯麗、物產豐富、文化燦爛、民族偉大、奮發開拓等詞來提綱挈領地串連全詩,復述詩句,達到以讀悟情、以讀解詞、以詞概文的目的。
3、通過熟練背誦,促進語言文字的積累訓練。
小學階段是人的一生中記憶力最好的黃金時代。趁著小學生的記憶好,在他們的小腦袋裡裝點詩文佳作,並為其轉化為自己的語言文字做好一定的鋪墊,尤其是對於學生「不會表達」的缺憾是一種很好的補償。低年級的語文教師盡量做到精講多練,擠出時間指導學生背誦。要求學生會背的課文,作為教師,必須做到先會背,與生同背,與之同樂。同時還可以利用課外時間進行下列活動:1、每日背一句。低段學生可由老師選擇一句簡單優美的課內外語句、詩句。每天早上利用5分鍾時間帶領學生背誦。2、每周背一詩。教師每周選擇一首適合學生的古詩,要求學生不僅會背誦而且能理解其意,感悟其情。背誦不受任何條件的限制,而且形式多樣,可檢查性地抽背,鞏固性地小組背、齊背,可游戲性地同桌
或兩組對背,也可在課間背、課前背、放學背、路上背等。
4、通過閱讀遷移,促進語言文字的積累訓練。
「教材無非是個例子」,在課堂教學中,我們要善於憑借教材這個例子舉一反三,選擇合適的補充材料擴展閱讀,指導學生有效積累語言。補充閱讀的可以是一句話、一段話或一篇文章,或開闊視野,或加深理解,或升華課文的思想內涵,或拋磚引玉,引發學生豐富而大膽的想像,或引導學生自讀自悟,體會文章語言之美、用詞之妙、結構之新、描寫之實。這樣,便自然地形成了以課文的詞、句、段、篇為中心輻射點的課文與課外材料有機融合的大閱讀格局。如:學了《鳥的天堂》一課後,可引導學生觀察文中插圖,學習課文中寫鳥聲、鳥影和榕樹的句段,抓住那隻機靈可愛的,但課文中並沒有細細描寫的小畫眉寫一段話,注意寫出小鳥兒自由自在地在樂園中飛翔、嬉戲的情形。這是練習對課文句段的遷移來積累語言。再如,教學《秦兵馬俑》一文後,要求學生靈活剪輯文中語言,加上自己平時的積累,做做小導游,用富有激情、流暢的語言介紹西安兵馬俑這一「世
界第八大奇跡」、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這是幫助學生遷移積累篇章語言。
5、通過課外閱讀促進語言文字的積累訓練。
博聞強識,能給大腦皮層多側面的語言刺激,而在閱讀過程中,能再次強化大腦皮層已有的語言信息,使大腦中業已形成的聯系系統更為完整、嚴密,進而形成系統化。引導學生廣泛閱讀,擴大閱讀量,其實也是在積累語言文字,充實語言倉庫。呂淑湘先生說:「問語文學得好的人,無一不得益於課外閱讀。」葉聖陶先生也強調指出:「為養成閱讀習慣,為充滿自己的生活, 都非多讀不可。」因
此,我們除了上好閱讀課外還注意指導學生開展課外閱讀,讓學生從大量的課外閱讀中汲取養料。
我們可根據學生實際和教學的需要,向學生推薦適合他們的書目。比如,從學生年齡出發,向低年級學生推薦童話、寓言、卡通等生動有趣的讀物,向中年級學生推薦情節動人、曲折的故事,如歷史故事,民間故事,科幻小說,向高年級學生推薦文質兼美,富有情趣的名篇佳作。也可以從教學需要出發,引導學生閱讀與課文相關的文章。如在教學《將相和》時,教師根據學生愛聽故事的特點,繪聲繪色地講幾段將相和之前的或之後的故事片斷,當學生聽得津津有味時,教師嘎然而止,然後告訴學生,要知道故事發展如何,課外書里都有,只要自己去看書,就會知道更有趣味的故事。接著趁熱打鐵,向他們推薦《史記》等。又如學了《蝙蝠和雷達》,推薦學生讀一讀兒童科普讀物……這樣不僅能激發課外閱讀的興趣,也有利於語言的積累。
6、通過生活積累,促進語言文字的積累訓練。
學生的生活是豐富多彩的,這種多彩的語言文字積累資源,就要靠老師去慧眼識得。作為老師,應該想方設法將其各種生活體驗充實到他們的腦海中,視線里,引導、啟發他們的積累。如:小朋友們都愛看動畫片,老師不防允許他們在晚上完成作業的基礎上,看10分鍾的動畫片,讓他們在動畫片里找人物的名字。另外學生還可以把動畫片里的故事記在腦子里,和小夥伴們分享,真是其樂融融,語言文字積累的興趣馬上激發起來了。電視廣播媒介有很多豐富多彩的語言文字,而積累這些語言文字,對學生來說是沒有負擔的。最值得一提的是小朋友們都愛吃東西,玩玩具,很多商家都通過做廣告的形式,對自己的商品進行推銷,很多好的廣告詞,其實都是詩詞般精練簡潔含義深刻、琅琅上口、的優美語句。
平時讓小朋友們多關注這些語句的話,真的是一筆不小的財富。
7、通過勤思勤記,促進語言文字的積累訓練。
教師要盡量鼓勵學生堅持寫日記。寫日記,既能積累語言文字寫作素材,又能鍛煉學生運用語言文字的本領,可以是自己一天中的所見,所聞,所感,也可以是看過的有意義的畫片、糖果紙、門票、小照片等剪貼而成的剪貼式日記,在日記本上,根據自己貼、畫的內容用上自己的語言文字寫幾句或一段話。
通過以上這樣語言文字的積累訓練,學生的思路會逐步清晰,閱讀能力會隨之提高。多知才能多智,厚積才能薄發。在積累了大量語言文字後及時練說練寫再加以創造性想像,將來就能揮灑自如地應對考試、寫作和辯論。在語文教學中,如果我們始終堅持以語言積累為軸心,讓學生在理解、感悟的基礎上,多讀、巧記、樂說、善寫,讓記憶與感悟融合,積累與運用並重,儲存與整合統一,趣味性與生活性兼顧,多管齊下,持之以恆,堅持不懈,對於學生正確地理解和運用
祖國語言文字、培養語感、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具有重要的作用。

B. 小學課堂如何強化語言文字運用

2011年版新課標對語文課程性質做出了明確說明:「語文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這一性質將語文課程的目標和內容直接聚焦於「學習語言文字的運用」。這是廣大語文教育工作者多年對語文課程孜孜探索的結晶,是語文課程研究的重大成果,也是修訂版課標最為亮麗的一筆。「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首次提出,揭示了語文教學的本質是言語能力建構,而非語文知識傳授。這一內涵與理念的重大突破,必將引發語文教學的深刻變革。
縱觀現在的語文課堂教學,長期以來,我們一線教師從一年級開始,就把重點都放在了培養學生閱讀分析能力和對課文的理解上,忽視語言的積累和運用。而絕大部分時間里,學生似乎理解了內容,卻並不代表真的理解並會應用,其實只是在老師的循循善誘中回答了老師的問題而已,而理解也只是存在於淺表的、字面的。對於文字真正表達的意義,學生只是把作品存在於課堂上和記憶中,多年後化為雲煙。由此看來其實很多的老師對作品也可能並不理解或者是理解偏差,導致周而復始,學生的語言文字的運用能力逐漸減退。
理解是學會語言文字運用的基礎,語文中的理解不僅僅指理解思想內容,還包括理解怎樣運用語文。我認為,教學中通過培養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的能力,既培養了理解語言文字的能力,又培養思維能力和口語表達能力,是對語言文字運用的一個促進。如「低年級在理解詞句中培養准確地遣詞造句的能力;中年級在整合信息中,培養分析、概括能力;高年級在進行評價中,培養個性化理解能力,培養富於個性活力地運用母語評論的積極的語用能力。」這樣便能使學生逐步掌握語言文字的運用能力,從而達到我們學習語文的目的。
看看當今小學生語言文字運用能力的現狀,可以說仍然有很多欠缺。例如在生活中,可以看到很多孩子在同伴交往中真是口若懸河、滔滔不絕,可是一旦到了課堂上,沒有條理、抓不住中心、用詞欠妥,考試和作文中,別字泛濫,成語誤用,寫作文病句連篇、標點修辭亂用,並且經常性用到很多網路用語,這基本是反映出了學生的語言文字運用能力還有很多欠缺。這和我們的日常教學分不開,所以課堂教學是培養學生語言文字運用能力的一個重要途徑。下面我就來粗略的談談如何在課堂上培養學生的語言文字運用能力。
首先,營造輕松愉快的教學氛圍,激發學生表達和運用的慾望。興趣是一種學習的內驅力,能夠激發學生表達和說的慾望,能夠化低效為高效,特別是中低年級的學生,注意力集中的時間短,興趣就成為延長注意力的有效手段。愛因斯坦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通過教師抑揚頓挫的朗讀,符合學生認知特點的提問,以及學生的參與,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提高興奮點,從而達到激發學生表達和運用的慾望,在一種輕松愉快的氛圍中去表達自己看法。教師切不可為了完成任務而打斷學生的滔滔不絕、也不能武斷的讓學生停止述說進行下一項工作。當學生的興趣濃烈時,也正是他願意主動接受知識、願意積極學習應用的時候,高高舉起的小手、閃閃發亮的眼睛和紅紅的小臉都是教師成功調動積極性的表現,此時應當很好的調控孩子的情緒,不能信馬由韁,讓學生的興奮牽著鼻子走,而是應該巧妙地把訓練與興趣結合,達到訓練的目的。這就要考驗教師的課堂調控能力是否有效,否則課堂就成了游樂場,無法收拾。這需要教師學會賞識學生,擁有孩子般的童真,還要有調控課堂的能力。
用賞識的眼光看待孩子,並且真誠的表揚孩子,能夠給孩子以無窮的動力。而惡意的中傷和批評則會挫傷一個孩子表達和說的慾望。孩子和我們成人擁有不一樣的天空、不一樣的思維方式和觀察角度。只有擁有一顆孩子般的童心,把自己變成一個小孩子,才能走進學生的內心世界。語文課堂教學中的很多問題都沒有標准答案,學生的很多回答雖然有很多和你預設的不一樣,但是他們的回答非常地富有創造性,值得表揚和肯定。用一種孩子的語言去和孩子溝通,用一種孩子的語言去傾聽學生的回答。
這就要求教師要具備豐富的知識儲備、靈活的應變能力、還要具有貼近學生生活的豐富經驗。如二年級學生在上《稱贊》這篇課文時,一個學生表揚小獾做的小椅子太給力了!他的回答引來聽課教師的一片笑聲,當孩子正准備洋洋自得的坐下時,上課的教室臉色未變,不滿意的評價:「以後少用網路語言,會學壞的!」這個孩子焉著頭坐下來,剩下的時間他不在興奮的發言,也不在注意力集中了,其他的孩子生怕再得到老師的不高興,怯怯的不敢發言。下課了,老師和學生心裡都有了遺憾。由此可見,教師不是高高在上的聖主,教師要與時俱進,應該時刻和學生貼近,感受他們的生活,體驗他們的情感,巧妙的引導學生體會、掌握、運用語言文字,這樣才有能力把控學生的精神世界,否則,課堂只能是冷漠和距離,談不上生動活潑,更談得上語言文字的訓練。。
其次,要充分利用課堂,設置課堂情境,增加語文課堂的實踐活動。語文課文為教學提供了進行語言實踐活動的具體情境。雖然

C. 如何加強語言文字的訓練,讓語文課堂充滿語文味

隨著課改的不斷深入,小語同仁們一致認為:為了減少小學語文教學中的無效勞動、把語文課上得扎實而富有成效,必須加強「語言文字訓練」, 「語言文字訓練」歸根到底就是語文的「聽、說、讀、寫」的訓練。只有這樣,才能使語文課堂有「濃濃的語文味」。
如何將「語言文字訓練」貫穿課堂始終,體現「濃濃語文味」呢?我認為落實三步很重要:
第一步:課前找准訓練點。
葉聖陶先生說:「語文教材無非是例子,憑這個例子要使學生能夠舉一反三,練成閱讀和作文的熟練技能。」葉老的話告訴我們,培養學生的語文能力應當利用語文教材這個例子搞好訓練。語文教材既是語文知識的載體,又是語言文字訓練的憑借,教材中精當的用詞、多變的句式、生動的描述、嚴密的說理、巧妙的構思……這些語文因素都是足以構成訓練的素材。我們語文教師在備課時就應當有一雙獨具的慧眼,善於從教材文本中發現語文因素,並具有憑借語文因素進行訓練的意識,找准訓練點。
第二步:課中落實訓練點。
語文教學的根本目的不僅在於傳授知識,更在於把知識轉化為運用語言的能力、培養語言技能。 「聽、說、讀、寫」四種基本技能既是不同的訓練點,又是相輔相成,不可分割的。具體到課堂,既要有專項的訓練,如
(1)、聽的訓練。可以聽課文的示範朗讀,學會傾聽學生發言、教師提問,甚至聽寫句子,聽賞學生的例文、樂曲等。注重培養學生「聽」的興趣,學習「聽」的方法,養成良好的「聽」的態度和習慣。
(2)、說的訓練。可以安排課前兩分鍾講演訓練,課堂中想方設法為學生營造「說」的環境,充分給學生「說」的機會。改革課堂形式,採取辯論、情景再現表演、小組合作討論、復述匯報等形式,使學生有「說」的機會,在「說」的過程中,激發說的慾望,提高說的能力。
(3)、讀的訓練。現在教師在課堂上往往重視課文的朗讀、精讀、泛讀、略讀,卻往往輕視「讀」的能力的訓練。我們應該在重視朗讀、精讀的基礎上,更強調默讀、速讀的能力訓練。教師要充分挖掘教材中「讀」的趣味點,對文章的謀篇布局、風格特點、題旨意境等進行生動的分析和點撥,使學生想讀、愛讀,最終達到理解文章、激發情感,內化品質。
(4)、寫的訓練。課堂上特別要關注「寫」的訓練,低年段突出「寫字」教學,中高年級要養成課堂作筆記、做批註的習慣。
當然,課堂中更多的是「聽說讀寫」的整合訓練。
如教學《桂林山水》一文,作者以如詩的筆觸,為我們展示一副桂林山水的秀麗畫卷,抒發了作者熱愛祖國山河、陶醉大自然之情。教學中我們可讓學生聽配樂朗讀,接著引領學生觀看桂林山水的圖片、錄像,也可讓有幸游覽過桂林山水的學生談談真實感受,激發學生對桂林山水的熱愛嚮往之情。在此基礎上配樂讀,表演讀,甚至流利誦讀,學生心通其意,必有身臨其境之感,水到渠成地將自己與優美文字聯系起來,就在感情朗讀中順理成章地積累了語言。
從而,實現了「聽、說、讀」的有效整合,課堂的語文味才「濃」。
再如,支玉恆老師在《最珍貴的東西》的教學中成功地進行了讀寫結合訓練。教材文本共9個自然段,其中2至7自然段以基本相同的表述方式逐一贊美6種「最珍貴的東西」,如:「陽光,是免費的……」,「空氣,是免費的……」。第8自然段列舉了信念、希望、春風、細雨、月華、星輝等8種事物,但沒有詳細描述。支老師在引導學生理解賞析課文的基礎上要求他們從第8自然段列舉的事物中選取一種,仿照課文2至7自然段的寫法寫一段完整的話,並且要求用上排比和反問的句式,寫完後讀給大家聽。
學生A:月華,是免費的,無論是乞丐,無論是富人.無論是老人,無論是孩子,在觀賞月華時哪一個人付過一分錢?
學生B:細雨,是免費的。當大地乾旱時,它為花草送來甘霖,不讓你付一分錢。
教師聽了學生B的朗讀後說:「寫得好。如果再加上『當……時候,當……時候』,構成排比,就更好了。」這個學生在教師的指導和鼓勵下把那段話修改得更完整而生動了——
細雨,是免費的。當大地乾旱時,它為花草送來甘霖;當氣候乾燥時,它為人們送來濕潤;當你專心讀書時,它在窗外為你伴奏,它可曾讓你付過一分錢?
學生一個接一個起來朗讀自己寫的話:「星輝,是免費的……」,「信念,是免費的……」
支老師這節課,可以說自始至終都是在進行訓練,如果沒有前面理解賞析課文內容形式的扎實訓練,最後的讀寫結合訓練也不可能取得如此理想的效果,這樣的語文課「語文味」才濃。
第三步:課後重視訓練反饋。
在訓練過程中,恰當地運用反饋原理,對於提高訓練效率有著不可低估的作用,教師對學生情況的了解來自學生反饋的信息,依據這些信息隨機應變,因勢利導,以確保訓練目標的實現。反饋的過程中,教師要有善於發現的眼睛,選取典型,運用鼓勵性評價語言,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學生體會到成功的喜悅。
語文是一門最基礎的學科,只有遵循語文教學的規律和學生學習語文的規律,真正落實語文的「聽、說、讀、寫」的訓練,把學習的時間、主動權還給學生,精講精練,課堂才會有「濃濃的語文味」,學生的綜合素質才會提升。

D. 如何加強語言文字的運用 提高學生語文素養

全國小學語文特級教師高端論壇在青島舉行。論壇以課(青島南京路小學劉默晗老師執教《猴子種果樹》、福州市教育學院附屬第四小學林莘執教《蟋蟀的住宅》、江蘇淮安市外國語實驗小學劉廣祥執教《船長》)為例,分組研討如何把准「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學段目標、著力提高學生語言文字運用的能力,達成一些共識。「共識」部分由全國小語會理事長陳先雲同志傳達。陳先雲理事長還就「學習語言文字運用」談了「自己的認識與體會」。此文分三個部分敘述,即(一)如何把准「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學段目標的小組研討成果;(二)陳先雲理事長對「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認識與體會;(三)筆者在小組研討中對把握學段目標與第三學段「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側重點的認識與體會。僅供參考。
一、把准「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學段目標,到位而不盲目越位——各小組就如何「把准『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學段目標」的研討成果
(一)第一學段
1.重在激發興趣,培養習慣,保護兒童天性;
2.重點做到「四好」:認好字,寫好字,學好詞,讀好文;
3.識字寫字學詞學句重在方法的學習與指導;
4.字詞句訓練要抓住關鍵點,即對閱讀理解有幫助、有啟發、可以遷移運用的點;
5.字詞句式的理解與運用要聯系學生生活經驗,打開學生的思路;
6.低年級的閱讀教學要突出「四要素」:讀(多種形式的朗讀),說(敢說想說),背(背誦積累的內容要有價值、終身受用),演(在游戲、活動中學習運用)。
(二)第二學段
1.重視圍繞聽(傾聽與提問)、說(說具體連貫)、讀(表達感情的朗讀方式)、寫(圍繞一個意思寫完整、寫具體)開展語文教學活動;
2.確立教學目標以段為主,逐步向篇章過渡,滲透學法指導與運用;
3.逐步樹立訓練意識,重視從文本中發現、挖掘語言文字訓練點。訓練點宜小不宜大、宜具體不宜空泛;
4.增強學生的主體意識,要提供一定的時空主動學,提高自主學習的能力,既要保證學習的趣,又不斷提升學習的質;
5.了解學生的已知(經驗、能力、水平),取捨學生的未知,激發學生的想知,引導學生的需知;
6.加強語言的積累,逐步將文本語言內化為學生的語言;
7.教師要提升自身的課堂語言質量,為學生提供示範。
(三)第三學段
1.挖掘文本蘊含的核心價值,找到、找准語言文字運用的切入點,要學會取捨,力爭一課一得;
2.加強體會、揣摩文章表達方法的學習,重視讀寫結合;
3.增強文體的意識,注重整體性,明確教學的重點是什麼、難點是什麼;
4.語文學習要言意兼得,通過語文實踐活動得意得言;
5.注重語言學習的開放性,在生活中、大自然中學語文、用語文,不斷擴大學習運用的領域;
6.注意綜合運用小學階段掌握的閱讀和習作的方法,形成綜合運用能力。
二、從「理解·表達·交流·分享」四個維度理解「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內涵——陳先雲理事長對「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認識與體會
1.《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准(2011年版)》(以下簡稱2011年版課標)提出「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意義。2011年版課標提出一個核心理念:「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在理論界和一線教師那都予以高度關注和充分肯定。此理念跳出了過去某一辭家之說以及「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的爭論,是對「語文課程本質特性是什麼」的正面回答、是中國本土化的核心理念。
2. 2011年版課標提出「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背景。課標修訂是一個艱難的過程(2004年修訂基本完稿)。修訂教材到現在還沒有。「2011年版」是中國歷史上唯一一次「某年版」——說明課標還要有變化——這種變化可能非本身的變化,可能是小、中、高乃至大學的語文課程的整體設計所帶來的。「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理論性強於實踐性,教學中往往「人文性」強於「工具性」。「工具性」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削弱,出現「去知識」、「去訓練」、「去能力」的現象。語文課堂離「語文」本位越去越遠。課標提出「學習語言文字運用」是對語文課程本質的回歸、是對語文教學改革的方向的調控。
3.語文課程的根本特點是語言文字的理解與運用,這是區別於其他學科的根本特點。「運用」不僅是口語和書面語的表達。對語言文字運用的狹隘處理表現為——僅只每節課動動筆寫一寫就算「運用」了,或多在閱讀教學中討論、在口語和書面語運用中討論——這是誤解、窄化。學習語言文字運用還要在生活中、在大自然中學習、運用。
4.釐清概念,少走彎路。語文課程基本的、核心的概念,如,「語文素養」,大家爭論不休。概念不清,就容易走彎路,讓老師們感到「忙碌」、「茫然」,最後是「盲動」,甚至出現方向性問題。因此,有必要釐清基本概念。如,什麼是「語言文字運用」?從目標角度這樣定義行不行?「我個人認為,學習語言文字運用就是利用語言文字的特點和規律,滿足學習、生活和工作中的需要」。其要素有哪些?「我個人認為包括字詞句段篇的綜合運用,聽說讀寫的綜合運用或其他方面的運用」。「語言文字運用」與「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區別與聯系是什麼?「我個人認為,運用是目標,學習是過程。」由於「學習」語言文字運用,要在開設的課程中探討、要區分語文課堂運用與生活運用。關鍵要弄清學校開設語文課的主要目的是什麼?「我個人認為,是引導學生正確理解與運用祖國的語言文字。」「學習語言文字運用」與「語言文字的訓練」聯系在一起,是不是又回到「以訓練為主」的道路上去?這種擔心是有必要的,忌矯枉過正。定位在學生已經會用的情況下討論怎麼運用的問題——思考、討論,不要忽視「過程」——只重視結果而忽視過程是不完整的。「學習」與「學會」有本質區別,「學習」要有科學方法的引導,方法貴在實踐中運用。「學習」體現由不懂到懂、由知少到知多、由不會到會、由不得法到得法、由不能到能。要體現學生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過程。這個過程是綜合的、多元的、具體的、實踐的。即便如此,訓練也不應該成為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唯一方式。單就「訓練」而言,我認為要把握四個方面的核心因素:(1)訓練什麼?即選擇什麼內容開展教學活動。基於教科書層面,鼓勵教師創造性使用教材。大部分教師要達到「用好教材」。「教科書內容」與「教學內容」有區別有重合——學生的因素(學生已知)、教師因素(教師水平、經驗)都影響著取捨「教科書內容」為「教學內容」;課程資源、環境因素也可能影響其取捨。從文本中挖掘訓練點是總體方向。(2)怎麼訓練?有了內容怎麼練,涉及方法、步驟、環節等。(3)用什麼訓練?事關教學手段,資源運用的問題。(4)為什麼訓練?知其然而知其所以然。能回答「為什麼」的老師不多,但這是核心問題,是關鍵所在。弄清楚了「為什麼訓練」,語文教學才會走困境。
5.「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內涵,是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維目標的統一。「我用『理解·表達·交流·分享』四個維度來認識」。
(1)理解。建國以來,課標和大綱都強調語文課程的基本任務是培養學生正確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能力。2011年版課標雖未提「理解」,並非意味「理解」不重要。理解與運用是不可分割的整體,缺一不可。理解是前提和基礎,運用要在理解的基礎上進行。語文教學的核心是閱讀教學。閱讀教學的重點是了解、體會內容和主旨;品味和積累語言;學習表達的方法和實踐。學生在學習課文的過程中,須運用自己的經驗和已有能力去思考和推測。聯系生活經驗、知識結構和閱讀經驗以及具體語境理解、推斷字詞的意思、中心句或關鍵句的意義、文本的主旨和表達方法。思考、推斷、揣摩,既是理解的過程,也是學習運用的過程。
理解的重要途徑是什麼?是讀。「書讀百遍,其義自見。」以讀為本,書聲朗朗。朗讀有三重境界,一是在初讀時,讀懂詞句意義、疏通文意,讀得正確、流利,整體上把握文章大意;二是在精讀時,讀出詞句段的意義結構,讀出感情;三是誦讀,讀出文本情趣、主旨,讀得聲情並茂。讀的目的不同,方式就不同,朗讀、默讀、精讀、略讀、瀏覽等等,要訓練,才能獲得技能和策略。讀是語言文字運用的重要形式。
(2)表達。形式主要是寫。表現為書面語言文字表達,實現由口語向書面語轉換。口頭語言體現在教學中、生活中,書面語言發展主要通過學校語文課程實現。傳統閱讀教學的做法——讀寫結合——值得提倡。理解是手段,運用是目的。
(3)交流。表現為師生之間、生生之間互動交流。教學要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要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陶行知先生在談啟發式教學時說,「教育中要防止兩種不同的傾向:一種是將教與學的界限完全泯除,否定了教師主導作用的錯誤傾向;另一種是只管教,不問學生興趣,不注重學生所提出問題的錯誤傾向。前一種傾向必然是無計劃,隨著生活打滾;後一種傾向必然把學生灌輸成『燒鴨』。」反饋評價環節是交流的集中反映。在評價環節,教師的課堂語言一定要規范,評價要到位,不要太隨意。
(4)分享。有對象才有分享。分享還有個人情感因素,離不開參與者的傾聽——傾聽的習慣與能力要培養,還要編碼和加工以做出及時反饋。交流分享的過程既是運用聽說能力的過程,也是培養聽說能力的過程,同時還是培養情感價值觀的過程——涵蓋聽說讀寫,體現三維目標。
這四者的關系:理解是前提,表達是目標;有了理解和表達,才有交流和分享。四者都不忽略、不割裂。我們不是把語文課上成語言文字訓練課。語文課堂不僅是引導學生親歷語言文字運用的課堂,也是師生、生生之間交流分享學習成果的課堂,還是情感激盪、思維碰撞的過程。總之,沒有理解與表達是空泛的,沒有交流與分享是無趣的。(註:以上根據筆者現場聽講的筆記整理,未經陳先雲理事長審核。)
三、用「四種視角」察視學段目標以及第三學段「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側重點——筆者在小組研討中的發言
(一)用「四種視角」察視學段目標
由於語文學科目標(學段目標)是清晰與模糊的「混合物」——語文學科的特殊性,所以,需要課程實施者——教師運用四種視角來審視目標,在「清晰」與「模糊」之間「游刃」而至「有餘」。
1.四種視角。第一種視角——平視,察視學段乃至年級、單元、課時目標,找准此時此在「教(學)什麼」;第二種視角——俯視,察視「此時此在」之前,它從哪裡來、是什麼樣;第三種視角——仰視,察視「此時此在」之後,它去哪裡了、又是什麼樣;第四種視角——環視,將平、俯、仰視所得匯聚成一個整體——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精進語言文字運用並汲取語言智慧。
2.四重境界。與「四種視角」對應的是四重境界——如同「庖丁」察「牛」。第一重境界——不見全牛,只顧眼前而不知前後左右深淺高下;第二重境界——見全牛,把此時此在放在全局中,明白之間的聯系;第三重境界——見筋胳機關,明白所教所學之精髓、精華,瞄準舉一反三的「一」;第四重境界——不見全牛——眼中無牛心中有牛,達到為我所用,游刃有餘之境,達成「不教」之教。
比如閱讀之「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體會文章表達的思想感情」(「學習語言文字運用」之一)目標。其來龍去脈——第二學段是「能初步」;之前的第一學段沒有明確要求,但對「淺近的童話、寓言、故事」提出「嚮往美好情境」、「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之後的第三學段發展為「了解文章的表達順序」、「初步領悟基本表達方法」進而又分文體提出閱讀要求:「敘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詩歌,大體把握詩意」、「說明性文章,能抓住要點」以及第四學段的再發展(略)。
那麼,有這樣的目標,對應到具體的年級、課文的教學如何找到對應的訓練點、訓練方式和訓練度?比如,《船長》(六年級)是小說,劉廣祥老師開宗明義「雨果的小說」,要求學生「簡潔」概述「主要寫了件什麼事」進而精簡為「三句話」,最後精煉為「三個詞」——「遇險」「自救」「殉職」,不斷提高抽象概括能力;然後重點學習「小說」中「人物」的語言描寫——本文的一個突出特點,以人物語言是怎樣表達准確的意思和人物內心及品質——是第三學段的目標要求。而《猴子種果樹》(二年級)是童話故事,劉默晗老師則分兩步滲透性引導二年級孩子「初『初步』」把握主要內容:第一步「猴子種過了哪些樹?」並連起來說(體現故事性或語言性);第二步「猴子為什麼『什麼樹也沒種成』?」(體現思想性)——突出文體、學段和學情特點,接著重點引導學生讀好故事(演一演)——讀出人物語言、行為、心情等;第三步,拓展續編故事——「猴子重新種果樹」——實現將被動語言(文本語言)轉為主動語言(學生創作)。
(二)第三學段「學習語言文字運用」應在連續中有所側重
第三學段「學習語言文字運用」應在前兩個學段的基礎上繼續發展,側重在以下三個方面特點。
1.加強口語交際訓練,在參與討論的基礎上,培養初步的辯論能力;在簡單發言的基礎上,培養初步的演講能力。由此,口語交際課由「泛」交際向主題明確的「實」交際過渡,如,主題演講、問題討論(辯論)。
2.加強瀏覽報刊雜志和「讀整本書」的訓練,在廣泛閱讀的基礎上,提升閱讀速度、尤其在快速瀏覽中捕捉所需要的信息的能力;在精讀中重點揣摩作者的表達方法及精妙、汲取語言表達智慧並即時遷移實踐;在讀整本書的基礎上,培養做讀書筆記的能力,提升閱讀品味。

閱讀全文

與語文課如何加強語言文字的運用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38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403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49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41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83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07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298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700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386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22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54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83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698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966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46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36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49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22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85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