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如何在語文學科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
一、課題的提出
縱觀國內外和省內外關於學科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現狀,各地都有不同程度的實踐和探索,並且在不同程度上取得了不少經驗和成果。但在學科教學中將如何進行學科滲透心理健康教育還沒有成型的、可借鑒的教育模式,只是停留在理論上的論述,缺乏實踐意義。一線教師在上課時如何進行操作仍然把握不好,心理健康教育只是停留在形式上口頭上,實際效果不好。
1、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需要。新課程改革下的教學理念提倡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學習,這種形勢下的學習方式需要教師為學生創造民主和諧的課堂氣氛,這種民主的氣氛將有利於學生良好心理素質的形成。「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是新課程的三個基本維度,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養屬心理的范疇,因此,基礎教育改革需要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在課堂教學中滲透心理教育。
2、學生心理發展的需要。學生心理的發展是一個不斷完善的過程,需要各方面的密切配合,要創設符合心理健康教育所要求的物質環境、人際環境、心理環境。尋求心理健康教育的契機,注重教師在教育教學中人格魅力和為人師表的作用,建立起民主、平等、相互尊重的新型師生關系。
3、構建符合我鎮心理健康教育實際的教育模式的需要。目前我鎮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各校發展水平參差不齊,亟待全面發展和提高。為了全面提高我鎮心理健康教育整體水平,形成合力,形成以中心教研站為核心的輻射全鎮的網路,以點帶面,整體推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二、實驗的方法和原則
(一)實驗的方法
1、變數實驗法 包括操作自變數、選定因變數、控制無關變數。
2、文獻法 通過報刊、書籍、網路等檢索搜集國內外心理健康教育的成功經驗,並加以分析、研究,提煉精華,以確保實驗的准確性、科學性。
3、分析研究法 在實驗過程中,合理運用測量、測試等問卷形式,通過分析研究獲取實驗的相關數據,尋求解決問題的途徑。
4、典型案例法 加強各校實驗班的管理,及時發現典型,總結成功經驗,由點及面,發揮典型的示範作用。
(二)實驗的原則
1、面向全體的原則。面向全體學生展開普遍性的教育活動,使學生的心理素質協調發展,互相促進,共同提高。
2、學生主體性原則。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是為了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生活。學生是自我發展的主體,通過調動學生的主體積極性和創造性來訓練自我、優化自我。
3、點面結合原則。集體活動與個別教育相結合,全體參與個別對待相結合,使全體學生受到適當的教育又使個別學生的心理問題得到解決。
4、協同工作原則。培養學生的心理素質不能孤立地進行,要與學校的各項活動有機結合起來,多角度、多層次的協同工作,培養學生的心理素質。
5、針對特點原則(或因材施教原則)。和其他教育一樣,心理健康教育必須針對學生特點因材施教。
三、實施的基本途徑:
1、建立組織機構。
成立了兩個小組:以教研站站長、部分骨幹教師組成的領導小組;以各校實驗教師組成的課題實驗小組。分工合作,搞好本課題實驗。
2、抓好兩個層次的隊伍建設。
提高層——市區級骨幹教師、各校實驗教師。要求自加壓力,主動承擔課題的實驗工作。逐漸成為「專家型」的教師。
普及層——各校學科教師。要主動完成課題組交給的各項實驗任務,加強實驗,總結經驗。
3、建立評比交流機制。在實驗過程中,教研站適時組織學科教學教研工作,在講座的基礎上,搞評比、競賽。不斷加強各校的交流,取長補短,共同發展。
四、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教科研實驗活動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個全新的課題,沒有現成的經驗,沒有捷徑可走,為了探索出適合我鎮學生實際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我們努力加大了教科研力度。
1、開設心理健康教育活動課
心理活動課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徑,也是對學生進行心理教育的主陣地。為了保證活動課的質量,我們採取了「一定二學三評比」措施:
(1)「一定」即規定活動課的時間。為了保證活動課能順利開展以制度的形式要求各校做了硬性規定,每周三下午第三節為心理活動課時間,雷打不動。要求教師做到「三有一寫」即有計劃、有備課、有總結、寫隨筆。
(2)「二學」即組織學習。一是組織學習外地經驗。為了搞好這項工作,課題領導小組先後組織教師到兄弟學校聽心理活動課,同時從外地借來活動課錄相帶,組織教師一節一節觀看,及時點評,摸索活動課的路子。二是組織學習省心理教育自讀課本,聘請區教研室的心理教研員做教材輔導。理解教材,掌握教材的編排體系和重點訓練項目。充分利用省心理教育自讀課本,上好每節活動課。
(3)「三評比」即組織教案、活動課、課後反思評比。每學期組織一次教案、活動課、課後反思評比活動。特別是活動課的評比,無論學校事務多忙,都雷打不動地組織心理活動課評比。每聽一節課,由教師談設計,找不足,寫感想,寫隨筆,一起交流,一起研究,提高了教師組織心理健康教育活動的施教能力,同時從不同角度培養了學生的自我意識的發展。
2、營造健康心理生活的課堂
學生喜歡在一個安全的課堂環境里學習,這個環境一定是平等、寬松、民主、和諧的。在這個環境里,與同學、老師甚至教材進行對話,講錯了沒有關系,提出問題有人關注,不認同老師的意見不會受批評,對教材有異議也沒有人指責;當學習遇到困難時會得到善意的幫助,當取得成功時會得到誠摯的祝福,當標新立異時會得到大家的喝彩。在這樣的環境里,與大家交流自己的學習體驗是一種迫切的願望,於是課堂成了學生放飛心靈的天空。
② 如何在高中語文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
針對初中生心理障礙的主要表現,通過四種形式在語文教學中有機地滲透心理健康教育:1、挖掘教材中的真善美,引導學生的發展方向;2、以作文教學為切入點,疏導學生積郁的情感;3、通過語文實踐活動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4、對學生主體地位的尊重與賞識可以激發他們自信心和求知慾,形成良好的自我評價心理。以此來培養學生健康向上的心理,達到加強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
【關鍵詞】真善美;作文教學;實踐活動;尊重與賞識;心理健康教育
初中階段是學生身心劇烈變化的時期,這個階段是學生成長的「轉折期」,教育的「困難期」。處於少年期向青春期轉變過程中的中學生由於思維定勢的單一和片面,很容易因生活中的突發事件、學習過程中的挫折、人際交往中的不利因素等原因導致不良的心理反應,不僅有害於健康,更影響到正常的學習生活。因此,作為一名語文教師,我們應當把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看作語文學科的一項新任務。 一、 初中生心理障礙的幾種主要表現 由於現在的學生絕大多數是獨生子女,缺乏獨立生活能力的鍛 煉,缺乏堅韌意志的培養,因此吃苦耐勞、團結協作的精神和承受挫折的能力也較差。面對越來越激烈的升學競爭,紛繁復雜的社會現象,以及青春期生理變化帶來的困惑和躁動,許多學生的心理存在不同程度的疾患,主要表現為:
1、 缺乏辨別是非的能力。如:對回答不出問題的同學,他們以鬨笑的態度對待;而對某人某事進行表揚並號召向其學習時,有些人卻不屑一顧;紀律不好的學生影響正在學習的學生,被影響者不會去制止。
2、 逆反心理。他們不願聽從父母、老師或其他成人的意見,生活學習中 處處與成人唱反調。
3、 缺乏感恩的心。對父母、老師對他們的付出視之為理所當然,讓寫關 於親情的作文,某生說,父母現在對他好是因為將來老了要靠他贍養。
4、 思想極端,易鑽牛角尖,經常陷入思想的泥潭無法自拔。某男生因為 被心儀已久的女生拒絕後,無心向學,成績直線下滑。找他談心就好上幾天,幾天後又繼續萎靡不振,情緒反復無常。諸如此類,均屬心理健康問題。 有調查表明,影響學生學習成績的因素一般有三個,學習心態、學習方法和智商數值,而這三者中,心態是支配因素,因此,教師應該重視對學生心理健康的教育。 二、如何在語文教學中有機地滲透心理健康教育 眾所周知,語文學習具有工具性、思想性、藝術性、社會性等特點,這些特點在學生良好心理素質形成中具有特殊地位。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把學生當作發展的人去看待,充分尊重他們的人格和個性,努力使他們獲取寬松、新奇、愉悅的心理體驗,並促使這種心理趨向得以鞏固和發展,進而提高學生認識未知世界的能力和技巧。
1、 挖掘教材中的真善美,引導學生發展方向 語文教材大多蘊含熱愛祖國、熱愛生命的主題,大多表現出對真善美的謳歌和對假惡丑的鞭笞,因此,深入挖掘教材主題和思想,是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良好途徑。 語文教材展現了世界的美。《三峽》描寫的是山川之美;《隆中對》展現的是歷史之美;《蘇州園林》介紹的是藝術之美。 語文教材大多蘊含熱愛祖國、敬崗愛業的主題。學習艾青的《我愛這土地》,讓學生體會詩人對祖國博大深沉的愛,樹立報效祖國的遠大理想。學習梁啟超的《敬業與樂業》,讓學生反思自己的學習精神和生活態度,對照作者提出的「敬業與樂業」的生活原則,使學生對自己的人生價值有更深的領悟。 語文教學應該擔負起培養意志的使命。如宋濂的《送東陽馬生序》一文中,作者敘述了自己青少年時求學的種種艱辛,盡管條件惡劣,但用心專一終於學有所成。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多對學生進行點撥,讓學生明白勤奮與艱苦是互相聯系的兩個方面,一個人如果沒有主觀能動性和強烈的上進心,是不可能戰勝困難學有所成的。學生比照宋濂年少時那種艱苦的學習條件時,進一步認識到自己學習過程中意志力體現的程度,激發自己奮發向上的情感,由此產生一種良好心理效應。 當然,在教材中,學生還會接觸到反面的揭露醜惡事物的內容,如莫泊桑《我的叔叔於勒》中菲利普夫婦的自私貪婪;莎士比亞《威尼斯商人》中夏洛克的陰險兇殘;契訶夫《變色龍》中奧楚蔑洛夫的見風使舵等,我們在剖析時,從學生心理素質的角度加以引導分析鑒別,引起學生在心理上的厭惡和憎恨,留給學生深刻的印象。同時可以糾正學生不健康的心態,達到完善學生心理素質的目的。 但語文教學畢竟不同於心理健康教育課,語文教材貫穿的是語文知識,其心理教育的內容只是零星地潛隱在具體的課文中,這就要求我們能細心地挖掘出教材中的心理健康因素。還要注意的是:「准確把握教材的感情基礎和實質性內容,准確把握學生的心態變化,特別注意的是學生的『期待心理』與『滿足期待心理』,還要設身處地用真情實感去感染學生,要用學生的眼光去看世界,這樣才能准確滿足孩子的心理需要。」
③ 淺談語文教學中如何滲透心理健康教育
【摘要】 作為基本的交際工具和文化的載體,語文學科是一門重要的集工具性和人文性為一體的基礎學科。在語文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比其他學科有得天獨厚的條件。在語文教學中可以藉助文章主題提煉,進行教育引申,抓住語文閱讀欣賞,進行熏陶感染,堅持課內外練筆,完善自我人格,重視口語交際課,引導學生健康成長。
【關鍵詞】 語文教學 滲透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教育是學校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學科滲透是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徑之一。在基礎教育各學科中,語文作為基礎學科,以其思想性和藝術性的完美統一,人文性和工具性並重的特點,在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過程中,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
1藉助文章主題提煉,進行教育引申
現行中學語文教材在篇目上大都貼近生活,反映真善美,注重培養科學人生觀和健全人格,強調內在真情實感的感化教育,弘揚真善美,鞭撻假惡丑。
課文中有許多中外文學名篇,也有古詩文欣賞,還有精品至情散文等等。這些文章都強調了文學本身的美感,注重了優美的語言情景和精巧的布局構思對學生的感染。因此,教師在引導學生學習這些文章時,應該調動學生的一切感官,通過視覺(幻燈、影視)、聽覺(錄音機)、想像(繪畫、描摹)等方面的感受來體味其中的真諦,從而領悟文章的主旨。在此基礎上,教師若再適當引申和遷移,聯系實際生活,跟學生講一講人的進取心、愛心、真情等等,把這些內容在文章主題的分析中不知不覺的表現出來,學生既受到了美德教育,也提高了對人生的認識。
2抓住語文閱讀欣賞,進行熏陶感染
閱讀能力是現在語文教學中和寫作能力同等重要的語文基本功,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是我們教學中必須時刻關注的問題。古人的「涵詠」法受到了許多教育專家的青睞,它提倡「讀書百遍,其義自見」,要求學生對文章的反復閱讀來感知它的主題,進而弄懂它的意思。這種整體感知法在語文閱讀欣賞中作用很大,同樣,對學生心理素質的培養也有很大的幫助。語文教材中選編較多的古文、白話文中的抒情散文、現代詩歌等內容,都需要學生在不斷的閱讀中去感悟領會,使情感受到熏陶、感染。
3堅持課內外練筆,完善自我人格
寫作是運用語言文字進行表達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認識世界、認識自我,進行創造性表述的過程。通過指導學生寫日記、作文的'方法是之排遣不良的情緒,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為其心理保健築起一道「防線」。日記是學生真情實感的流露,是學生心靈的密語。教學中堅持讓學生寫「心靈日記」,做學生的知心朋友,鼓勵學生在日記中要說真話、訴真情。引導學生在日記中宣洩內心的喜怒哀樂、遷移情緒和升華情感,克服消極的心理狀態,完善自我人格,從而逐步形成健康的心理。與此同時,教師往往能夠透過日記這扇反映學生心理活動的「窗口」,及時了解學生的心理狀態,為教育工作提供有益的線索。通過這種方式,在提高學生作文水平的同時,有效的發現、糾正一些學生的錯誤觀點,幫助他們認識自己,超越自己,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和正確的學習態度,培養他們健康向上的人格。
4重視口語交際課,引導學生健康成長
新標准中指出:「口語交際能力是現代公民的必備能力。應培養學生傾聽、表達和應對的能力,使學生有文明和諧地進行人際交流的素養。」口語交際課不僅提高學生口語交際能力、語言組織能力、思維能力,而且學生在口語交際的過程中加強了交流與溝通,能夠讓學生的不良情感得到解脫,從而不斷完善自己,形成良好的個性,使自己健康成長。如口語交際課《成長的煩惱》里三項活動都是圍繞「成長的煩惱」這個主題展開的,「說一說自己的煩惱」要學生盡可能的列出自己曾經有過或正在有的煩惱,這樣才能消除煩惱,用積極樂觀的心態面對生活。「媽媽(爸爸、老師、朋友……)少年時期的煩惱」引導學生了解到煩惱並不是自己獨有的,關鍵是怎樣對待煩惱,並通過成年人對當年煩惱的認識和感受,從而得到生活上的啟示。「替朋友解脫煩惱」則是想辦法幫朋友解脫煩惱。這三項活動的設計既易化解學生心中的煩惱,又讓學生體驗到愛心的重要性,使學生安全度過心理上的不舒服,快樂、健康地成長。
綜上所述,初中語文教學注重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夠幫助學生保持心理健康,形成健全的人格,從而讓學生能愉快地面對每一天,走好人生的每一步,為將來更好地適應社會打下良好的基礎。
【參考文獻】
[1]王賽群。心理健康教育在語文教學中的實施與滲透[J].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2008(23)
[2]鍾鴻雁。 責無旁貸 勢在必行——談在語文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可行性和緊迫性[J].科技風。2010(19)
[3]施小紅。充分發揮語文教學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滲透作用[J],生活教育,2011.10
[4初中語文教學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滲透[J].現代閱讀(教育版)。 2011(06)
[5]李文傑。試論心理健康教育在語文教學中的滲透[J].廣西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1(S1)
④ 淺談小學語文教學如何滲透心理健康教育
小學語文教學如何滲透心理學健康教育具體如下:
一、培養語文學習習慣,促進心理健康發展:
語文學習習慣它是教學有效性發揮的基礎,學生沒有良好的的習慣,老師的教學再精彩、再用心良苦,對學生的作用都不大,更遑論改變其心理、塑造其靈魂。習慣是長期養成的某種穩定的行為方式,深層說,它是某種心理定勢的外在折射。培養一種習慣就是在強化一種心理機制。語文學習最重要的習慣有三個:閱讀、寫作、交流。
首先,閱讀,要養成精讀課內文章和泛讀課外作品的習慣。課內文章是編者精選的範文,具有語言暢達、思想健康、情感真摯、條理清晰等特點。進行精讀,品味其語言的典雅、質朴、優美或醇厚,它們相對於時下鄙俗的流行語,更能喚起人們心中的美好情愫;感受其思想的崇高、深刻或冷峻,體驗一種有別於淺薄的快餐文化的厚重;體味其情感的真摯、自然、淡泊或濃烈,它們和網上流行的功利、暴力、血腥、淫穢等內容形成鮮明對比,能夠幫助學生培養一種正確的、純潔的情感訴求,進而形成正確的價值觀。最後,感受文章清晰的調理,透過文字看作者的邏輯,可以鍛煉總結歸納能力,培養清晰的思維。關於課外閱讀,我主張泛讀。課內閱讀用於感受文學作品的精緻,課外閱讀用於拓寬思維和視野。學生廣泛涉略,便可以觸類旁通,看到現象背後的本質,掌握事情的走向,形成面對問題的正確態度,思想不鑽牛角尖,眼光不狹隘,行動不走極端。
其次,寫作,寫作就心理健康教育而言,有三個作用:
1、寫作是一種表達形式,表達具有緩解情緒的作用,比如寫日記就對調節情緒大有裨益。情緒得到表達,心理便趨於穩定。
2、寫作可以梳理思想,寫作的過程,就是記敘、抒情、描寫、議論或者說明的過程,一開始行文或許是無序的,但慢慢的便會變得有條理,文字的條理性本質上是思維的條理性,養成清晰的邏輯思維習慣,遇事便會有條理地進行分析,有利於權衡利弊,三思後行,保持心理的平衡性。
3、寫作可以幫助准確、委婉地解決問題。口頭表達隨意性強,容易詞不達意,有時一言不合「友誼的小船說翻就翻」。當遇到問題,尤其是溝通有障礙時,可以用書面形式進行交流,一方面這種形式比較正式,可以讓對方直觀地感受到你認真的態度;一方面文字表達出來的感情更確切、更真切,更容易打開對方心門。所以我經常會讓學生通過隨筆的形式來解決一些問題,有同學把對某個同學的歉意寫在本子上,我看到了就會轉交相關同學,效果較好。還定期讓同學寫「表達牆」,把近來對班上不良現象的不滿和解決辦法寫在紙上,貼到牆上,對於出現頻率很高的問題,都會引起同學的關注。
最後,交流,交流跟寫作一樣,也是一種表達形式,養成交流的習慣,善於在合適的場合展示自己的想法,分享自己的喜怒哀樂,不壓抑自己的情感,利於培養開朗隨和的性格和積極向上的心理。善於交流的學生,人際關系好,朋友多,有煩惱可以找人傾訴,遇問題有人幫助,有利於心理健康。能充分展示自我的人,能從他人的贊許中看到自己的價值,獲得積極向上的自信力。語文課上,我總是適時設置問題,讓學生探討、交流,並充分展示。鼓勵學生打開封閉的心,提高課堂參與性,營造活潑生動的課堂。同學們在互助合作中增進關系,形成良好的學習氛圍,獲得較強的發展動力。
二、充分挖掘教材的心理教育資源:
語文教材中的很多文章是進行心理教育的優秀資源,運用得當可以達到潤物無聲的效果。老師開展心理工作時要盡量做到「造化無痕」、「天衣無縫」,如果以某個心理問題為主題開展講座、進行說教,學生會產生抗拒性。要把心理工作自然地貫穿在平時的教育中,給學生以潛移默化的感染和熏陶。
「愛美之心人皆有之」,中學生都很關注自己的外表,但有的過度關注,或塗脂抹粉,或穿金戴銀,或搞個殺馬特造型等,這自然就忽略了內心的塑造。在上《林黛玉進賈府》時我將外貌描寫的內容進行延伸,引導學生正確認識什麼才是真正的美。描寫王熙鳳時,曹雪芹說:「這個人打扮與眾姑娘不同,彩綉輝煌,恍若神妃仙子:頭上戴著金絲八寶攢珠髻,綰著朝陽五鳳掛珠釵;項上帶著赤金盤螭瓔珞圈......」王熙鳳在外表上狠下了一番功夫,極力使自己從眾人中「脫穎而出」。如果老師賞析說這種打扮很美,就會誤導學生過度關注自己的外表。我引用林清玄《生命的化妝》中的話進行啟發:「三流的化妝是臉上的化妝,二流的化妝是精神的化妝,一流的化妝是生命的化妝。」
又如講《再別康橋》時,在明確愛情的美好之餘,教學生不忘責任、敢於擔當。1928年,徐志摩和張幼儀離婚,准備和林徽因結婚,結果林徽因忽然回國和梁思成結婚了。徐志摩把「河畔的金柳」比喻成「夕陽中的新娘」,絕非偶然。詩化的語言總是美好的,但當年徐志摩跟張幼儀離婚時,張幼儀正懷著他的孩子,大腹便便,生存處境艱難,但徐志摩居然拿著離婚協議逼著張幼儀簽字,其語言、行為讓人涼透脊背。後來徐生活困窘,居然又恬不知恥地去跟張幼儀要錢。活著從來不是一個人的事,追求愛情也從來不是一個人的事,愛情不僅僅意味著心和心的融合,更意味著責任和擔當。
此外,在上《沁園春·長沙》時,注意營造宏闊的意境,讓學生感悟毛澤東的磅礴氣概和博大胸懷,培養積極向上的心理。高中階段,教材選文多是傷春悲秋、懷才不遇、壯志未酬一類的主題,《沁園春·長沙》是少有的格調激揚、氣勢雄渾,具有崇高的美學特徵的作品。帶著同學認真體味「恰同學少年,風華正茂,書生意氣,揮斥方遒」的朝氣,感受「到中流擊水,浪遏飛舟」的豪情,激發學生心中的奮斗慾望。還有上《蘭亭集序》時,帶著同學深入解讀魏晉風度,感受文人「流觴曲水」雅聚吟詠的高雅,這些娛樂給人的精神陶冶,遠非現在的KTV、酒吧聚會所能及。以此培養學生高雅的追求、高潔的志趣。這對完善學生人格、提高學生心理素質大有裨益。
三、通過課外活動加強心理健康教育: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生活是教育的源泉,生活素材為心理教育提供豐富的資源和教育契機。適時開展課外活動,有利於促進學生心理建設。課外活動是課內學習的延伸,學生深入其中進行實踐,手腦並用,在多重感官刺激中獲得較深的體驗,緩解純知識學習的枯燥,多角度感受語文的魅力,激發對語文的興趣,在審美陶治中汲取自我完善的情感力量,將實踐內化為具體的信念和行為方式,進而形成穩定的心理特徵。
語文課外活動具有開放性、愉悅性、知識性和自主性等特徵,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渠道。通過組織豐富多彩的語文課外活動,讓學生在具體實踐中磨練心性、完善人格。我平時通過以下活動對學生進行心理建設。
(一)詩詞一站到底。比賽包括課內詩詞和課外詩詞,既幫助學生夯實課內基礎,又激勵他廣泛積累。活動由科代表統籌組織、設計,全體學生參與,主持人在班裡選,評委在班裡選,廣大同學報名參賽,還要拉個親友團,老師只最後做點評並頒獎。活動中,無論參與哪個環節、充當什麼角色,都要充分准備,就連親友團也要好好背一陣子古詩詞。在積累的過程中必然感受到詩詞的魅力,詩詞對怡養性情大有裨益。而且活動增強了競爭與合作意識,選手的心理素質也得到了鍛煉。
(二)辯論會。辯論是才識的展現、心理的較量、智慧的交鋒。辯論准備的過程,是廣泛查詢、篩選信息並和隊員群策群力的過程,辯論場上,一方面充分對己方觀點進行論證,一方面要聆聽對方觀點,在不同的聲音中加深思辨,獲得對事物的深入認識。辯論能訓練學生的信息整合能力、歸納分析能力、思維能力和表達能力。又由於論題經常會涉及心理教育,因此無論是選手還是觀眾,都會獲得心理健康的諸多知識。
其他的諸如實地訪學、繪制文學地圖、課外讀書交流等活動,對學生心理的建設作用也較明顯。
總結:
學習活動產生效果,根本上是心理素質在發揮作用。上述語文教育實踐,不僅提高了學生對語文的興趣,而且加強了學生心理健康建設,完善了學生人格。應試教育側重於關注分數,但一味盯著分數忽略其背後的原因,往往會適得其反。相反,關注學生的心理動態,著眼於塑造人,教育會更有溫度。只有注重學生學習習慣的培養,充分挖掘課內心理教育資源,適時開展課外活動,全方位、多角度、多層次幫助學生構建健康的心理空間,才能讓學生獲得知識和素質的全面發展,真正成為社會需要的人才。
⑤ 如何在語文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 張蘭君
一、利用教材中人物原型對學生進行人格培養
新教材極為重視人的發展,語文教師要在教學中把握關鍵,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因素,引導學生從中感悟,使心理健康教育在語文教學過程中自然地得以滲透。教材涵蓋的內容十分廣泛,既有語言文字訓練的內容,也有思想品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因素;它不僅選入了大量文質兼美的出色篇章,還塑造了豐富多彩的人物形象。這是一條極其精美、豐富的人物畫廊,老師應該讓學生在認識這些人物高尚靈魂的同時,引導學生把這些人物形象作為榜樣,使學生在學習語文的過程中潛移默化地受到教育,心靈得到凈化,情操得到陶冶;同時,利用課本中的反面人物形象,引導學生分辨、否定這些人格中的雜質,對比自己人格中缺失的地方,修正人格中的缺陷,努力往健全人格方向發展。
二、利用課本中的國家元素對學生進行社會主義道德教育
小學語文教材中有許多課文內容表現了對祖國的愛,對民族的自豪感和尊嚴感,對社會勞動和公共事務的義務感,對社會集體的榮譽感,對同學的友誼感及國際主義情感等,而這正是人格因素的主要內容。如教材中《萬里長城》、《趙州橋》等課文介紹的都是我國寶貴的歷史遺產。讓學生為這些寶貴的歷史遺產而驕傲,培養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引導學生樹立集體主義思想,克服個人主義,把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道德觀念、道德原則變成學生普遍遵循的道德風尚和道德習慣。
運用多媒體教學法。當今社會提供信息快、知識更新快、觀念變化快。
且現代中學生一出生就被現代工具所武裝:電視、影碟、錄音機、錄像機、照相機、電腦等是他們的夥伴和導師,置身於這樣的環境,課堂教學中,學生就更易於接受現代教學手段了。特別隨著計算機多媒體的發展,多媒體教學系統已成為目前開發和應用的熱點。它集聲音、符號、文字、圖像於一體,並兼有了幻燈錄音、錄像等媒體的特點,使教學內容圖文並茂,生動形象,是一種「無塵」教學,是傳統電教媒體的飛躍。教學中,有效地發揮多媒體教學的作用,能充分挖掘學生潛能,發揮主體作用,達到激活課堂。例如,在語文復習課中,如果按照傳統的教學方法,教師按單元按篇目「炒冷飯」,照本宣讀,學生沒有主動參與,必然感到枯燥無味,沒有勁頭。
但是,如果利用多媒體手段創設教學情境,教師根據復習的知識點設置形式多樣、生動活潑的搶答題、答辯題等,採用自測、改錯等形式,有利於引導學生疏理知識要點,多角度思考問題,鼓勵學生勇於探討,使學生在復習過程中成為積極的參與者和探索者,而不是被動的接受者,從而激發學生的參與與意識,增強學習的動力。教師又通過提問辯論、質疑探究等形式,使學生在活動中體驗學習的過程,思維的質量也得到了相應的提高。只要我們的教師樹立「一切為了學生,為了學生的一切」的育人思想,就能夠找出切實可性、學生樂於接受的教學方法。更好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激活課堂。
4
怎樣教會學生學習語文
明確語文學科的教學要求。
要教會學生學習語文,語文教師必須首先明確語文學科的教學要求。語文學科的真正意義上的教學要求,是培養學生讀、說、聽、寫的能力。即學生會讀,會說,會聽,會寫。這四會,既包含了學科知識、學科能力,又包括了學科素質。這四會才是對語文教學的最基本的要求。 高考作為選拔性的考試,主要考查的是學生的閱讀、表達和寫作能力。而學生具備了這三種能力,也就能夠適應現代社會的需要了。
認真研究高考考試說明和高考考卷,就會發現高考試卷實際上就是三個區域,即閱讀、表達、作文這三大區域,這就意味著對語文教學提出了教會學生閱讀,教會學生表達,教會學生寫作的具體要求(包含著對名詩名言的記識,知識累積的要求)。就閱讀而言,包括社科類說明文、議論文的閱讀,文言文的閱讀,詩歌賞析,文學作品和實用文體的閱讀。而表達則是病句識別,成語、熟語使用加上對其他有關表達方式的隨機測試。作文就遼寧卷而言,是寫材料作文。經過這樣分析,我們覺得,對語文教學的要求是明朗化了。這就是我們教會學生學會學習語文所應遵循的。
學會運用教材文本,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
語文教學應該以教材文本為憑借,引領學生走進異彩紛呈的語文世界中去,在完成了語文知識,文學文化常識知識的整合、記識的基礎之上(這一點不能淡化,只能強化,因為厚積才能薄發),指導學生閱讀――品味――感悟,生成學科學習所具備的閱讀能力。
老師怎樣教呢?這是個值得研究和形成教學的共識問題。自古以來,就是「教無定法」的,我們提倡教學要「百花齊放」教師要形成自己的教學藝術風格,張寫自己的教學個性。但是怎麼教卻無論怎麼說,都應該是形成共識的問題。我認為,高中語文教師,應該在教學中側重教給學生思維的方法,讓學生學會想,即想像、聯想、推斷。也就是說教師要痛下功夫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形象思維能力、抽象思維能力)。例如閱讀小說,怎樣理解分析環境描寫的內容與作用、人物形象(性格特徵)、主題思想、情節發展與矛盾沖突等等。學生具有了這些方面的思維能力,就說明他們學會了學習小說。考試就可以順利解答出小說閱讀的試題了。
⑥ 語文教師如何滲透心理健康教育
一、在情感教育中培養學生的健康心理
語文學科不僅傳授知識,而且每篇課文都滲透著情感教育,情感教育是構成心理素質的重要成分。因此,作為傳道、授業、解惑的語文老師,要想方設法讓自己的語文課堂如春風般溫暖,用自己積極、樂觀、向上的精神感染著學生。每一個真誠的微笑,每一次耐心的等待,每一次鼓勵的話語,每一次聲情並茂的范讀……都會讓學生產生積極向上的心理。教師繪聲繪色地講,學生如醉如痴地聽。在學習課文中、在閱讀中激發學生對大自然的熱愛,對祖國山河的熱愛,增強民族自豪感,產生我要為祖國增光、為祖國拼搏、為祖國努力的動力。在別人有困難的時候要主動幫助,懂得贈人玫瑰手有餘香的道理。學會感恩,體會親情、友情的可貴,學會辨別真、善、美、假、惡、丑……總之,情感教育是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的一條行之有效的途徑,我們語文教師要牢牢地把握住。
二、在活動中培養學生的自信心
愛默生說過:「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訣。」有一部分學生並不是他們不行,而是他們缺乏自信,自己覺得不行。這就要幫助學生樹立自信心,將來他們踏入社會才會善於展示自己,讓自己的特長、自己的能力讓領導發現,讓領導賞識,才有機會發揮自己的才能。因此,培養學生的自信心十分重要。自信心是在一次次鍛煉中,一點一滴成長起來的。在語文教學中,我上完課都布置一個3分鍾的講故事或小演講的任務,學生回家准備,每節課上課前按順序由一名學生展示,一學期下來每個學生都能輪到兩三次,這樣不僅培養了學生的組織語言能力和表達能力,還培養了學生的自信心。每個月我都要搞兩次朗讀比賽,並評出「朗讀冠軍」,不僅學生的朗讀能力提高了,而且自信心也在不聲不響地增強。在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自信心,方法多種多樣,這就需要我們去尋找,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受到熏陶,成為有自信的人,為學生的成才打下一個良好的基礎。
三、在評比中培養學生的競爭意識
競爭的力量會讓一個人發揮出巨大的潛能,在競爭意識的驅使下創造的成績會更驚人,學生獲得成功的機會更多。因此,教師要積極創設比、學、趕、幫、超的學習氛圍,注重過程性評價,通過評比培養學生的競爭意識。在預習環節要比誰的課文讀得好,誰生字記得多,誰組的詞多。在課堂上檢查「會認的字」,我設計了多種兩人競賽形式,如:打地鼠、青蛙過河、摘蘋果、掛蘋果、坐著飛機去旅行、打紙牌等。在驗收「會寫的字」,我通過評選「生字大王」,讓學生為了得到這張獎狀而主動練習。在背誦課文評比中,我採取了排名的形式,並將背誦的名次在班級展台上展示一周。在作業評比中,我採用了「星星牆」的形式,學生每次作業得了優秀就會得一顆小星星,學期結束,累計小星星的數量,評出冠軍、亞軍、季軍。在作文評比中,我採取了誰的作文寫得好就用展台展示,並在全班讀自己的作文。在課後,比誰讀的書多,誰收集的資料多等。總之,競爭意識的培養,首先從評比開始,並將其貫穿於語文教學的各個環節。
四、在合作中培養學生的協作精神
新課程改革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這種學習方式,讓課堂學習效果達到高效,是值得推廣的一種學習方式,更是語文教學的法寶。今後要想有更大的發展,必須具備合作能力。語文課在自學生字、詞語時,採用小組合作的方式,既可以糾正學生讀音中存在的錯誤,又可以做到一字組多詞;既可以交流識字方法,又可以互通有無;既可以幫助學困生,又可以集思廣益。在作文的批改方面也可以採取小組合作的方式,先在小組內組員互相批改,圈出錯字和使用不恰當的詞語。然後組員互相交流,指出結構、語法、句子存在的毛病,組員互相交流如何修改,修改後再由老師批改,這樣學生就知道自己的作文哪方面有問題,對以後寫作文有很大幫助。在知識拓展方面,組長給自己的組員布置不同的任務,在相同的時間里完成了更多的學習、收集任務,提高了學習效率。合作學習最大限度提高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培養了學生的合作能力。
小學生正處於身心發展的關鍵時期,語文學科又是小學階段的主要學科,因此作為一名語文老師,在語文學科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既讓學生學好語文知識,又讓學生心理健康,讓學生茁壯成長,為國家輸送全面發展的合格人才。
⑦ 如何在語文學科滲透心理健康教育
語文是培養語言、寫作、涵養、心理素質、精神面貌等的一門綜合學科。
心理健康是指在引導學生正確的思想,建立興趣愛好,樹立正確人生觀世界觀等。
就拿寫作為例:心裡偏激狹隘的人寫的文章多少都會在文章中體現出來,你說這樣的文章對讀者好嗎?所以要引導學生的心理方向,樹立正確的觀念,是很有必要的!
⑧ 如何在語文學科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
談如何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
【摘要】針對初中生心理障礙的主要表現,通過四種形式在語文教學中有機地滲透心理健康教育:1、挖掘教材中的真善美,引導學生的發展方向;2、以作文教學為切入點,疏導學生積郁的情感;3、通過語文實踐活動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4、對學生主體地位的尊重與賞識可以激發他們自信心和求知慾,形成良好的自我評價心理。以此來培養學生健康向上的心理,達到加強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
【關鍵詞】真善美;作文教學;實踐活動;尊重與賞識;心理健康教育
初中階段是學生身心劇烈變化的時期,這個階段是學生成長的「轉折期」,教育的「困難期」。處於少年期向青春期轉變過程中的中學生由於思維定勢的單一和片面,很容易因生活中的突發事件、學習過程中的挫折、人際交往中的不利因素等原因導致不良的心理反應,不僅有害於健康,更影響到正常的學習生活。因此,作為一名語文教師,我們應當把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看作語文學科的一項新任務。 一、 初中生心理障礙的幾種主要表現 由於現在的學生絕大多數是獨生子女,缺乏獨立生活能力的鍛 煉,缺乏堅韌意志的培養,因此吃苦耐勞、團結協作的精神和承受挫折的能力也較差。面對越來越激烈的升學競爭,紛繁復雜的社會現象,以及青春期生理變化帶來的困惑和躁動,許多學生的心理存在不同程度的疾患,主要表現為:
1、 缺乏辨別是非的能力。如:對回答不出問題的同學,他們以鬨笑的態度對待;而對某人某事進行表揚並號召向其學習時,有些人卻不屑一顧;紀律不好的學生影響正在學習的學生,被影響者不會去制止。
2、 逆反心理。他們不願聽從父母、老師或其他成人的意見,生活學習中 處處與成人唱反調。
3、 缺乏感恩的心。對父母、老師對他們的付出視之為理所當然,讓寫關 於親情的作文,某生說,父母現在對他好是因為將來老了要靠他贍養。
4、 思想極端,易鑽牛角尖,經常陷入思想的泥潭無法自拔。某男生因為 被心儀已久的女生拒絕後,無心向學,成績直線下滑。找他談心就好上幾天,幾天後又繼續萎靡不振,情緒反復無常。諸如此類,均屬心理健康問題。 有調查表明,影響學生學習成績的因素一般有三個,學習心態、學習方法和智商數值,而這三者中,心態是支配因素,因此,教師應該重視對學生心理健康的教育。 二、如何在語文教學中有機地滲透心理健康教育 眾所周知,語文學習具有工具性、思想性、藝術性、社會性等特點,這些特點在學生良好心理素質形成中具有特殊地位。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把學生當作發展的人去看待,充分尊重他們的人格和個性,努力使他們獲取寬松、新奇、愉悅的心理體驗,並促使這種心理趨向得以鞏固和發展,進而提高學生認識未知世界的能力和技巧。
1、 挖掘教材中的真善美,引導學生發展方向 語文教材大多蘊含熱愛祖國、熱愛生命的主題,大多表現出對真善美的謳歌和對假惡丑的鞭笞,因此,深入挖掘教材主題和思想,是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良好途徑。 語文教材展現了世界的美。《三峽》描寫的是山川之美;《隆中對》展現的是歷史之美;《蘇州園林》介紹的是藝術之美。 語文教材大多蘊含熱愛祖國、敬崗愛業的主題。學習艾青的《我愛這土地》,讓學生體會詩人對祖國博大深沉的愛,樹立報效祖國的遠大理想。學習梁啟超的《敬業與樂業》,讓學生反思自己的學習精神和生活態度,對照作者提出的「敬業與樂業」的生活原則,使學生對自己的人生價值有更深的領悟。 語文教學應該擔負起培養意志的使命。如宋濂的《送東陽馬生序》一文中,作者敘述了自己青少年時求學的種種艱辛,盡管條件惡劣,但用心專一終於學有所成。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多對學生進行點撥,讓學生明白勤奮與艱苦是互相聯系的兩個方面,一個人如果沒有主觀能動性和強烈的上進心,是不可能戰勝困難學有所成的。學生比照宋濂年少時那種艱苦的學習條件時,進一步認識到自己學習過程中意志力體現的程度,激發自己奮發向上的情感,由此產生一種良好心理效應。 當然,在教材中,學生還會接觸到反面的揭露醜惡事物的內容,如莫泊桑《我的叔叔於勒》中菲利普夫婦的自私貪婪;莎士比亞《威尼斯商人》中夏洛克的陰險兇殘;契訶夫《變色龍》中奧楚蔑洛夫的見風使舵等,我們在剖析時,從學生心理素質的角度加以引導分析鑒別,引起學生在心理上的厭惡和憎恨,留給學生深刻的印象。同時可以糾正學生不健康的心態,達到完善學生心理素質的目的。 但語文教學畢竟不同於心理健康教育課,語文教材貫穿的是語文知識,其心理教育的內容只是零星地潛隱在具體的課文中,這就要求我們能細心地挖掘出教材中的心理健康因素。還要注意的是:「准確把握教材的感情基礎和實質性內容,准確把握學生的心態變化,特別注意的是學生的『期待心理』與『滿足期待心理』,還要設身處地用真情實感去感染學生,要用學生的眼光去看世界,這樣才能准確滿足孩子的心理需要。」【1】
2、 以作文教學為切入點,疏導學生積郁的情感。 俗話說,「言為心聲」,學生的作文常常顯現出學生心理活動的軌跡。引導學生把思想上、學習中出現的問題訴之於筆端,痛快淋漓地表達內心的喜怒哀樂,這有助於抑制消極的心理狀態,盡快擺脫困擾,從而逐步形成健康的心理。老師透過這扇反映學生心理活動「窗口」,便能及時發現問題,並加以疏導。 有一個男學生,在家裡嬌生慣養,每天上學連鞋帶都是由他媽媽給他綁的,這個學生承受挫折的能力也比較弱,經常因為成績不理想而情緒低落。還好他信任我,在作文中常常宣洩他的這種心情,在他的字里行間,我發現他之所以這么經不起挫折,除了缺乏堅韌意志的培養外,還有一點就是他沒有清楚地認清自己的實力,有點高估自己了。正所謂希望越大,失望越大。針對這一點,我多次找他談心,告訴他認清自己實力的重要性,並告訴他,人不能太看重自己,過於看重自己是痛苦之源。在多次談心之後,他比之前開朗多了,對自己的實際也有了較客觀的認識。在後來的作文中,他對失敗的態度再也不是之前的一蹶不振,而是處處流露出對困難的挑戰和「直掛雲帆濟滄海」的豪情。 可見,通過學生在作文中所表達的心聲,流露出其思想上的偏激、看問題的片面等問題,如同學之間因為誤會而導致友情的不和、對學習中的挫折產生悲觀泄氣情緒,都要予以高度重視。可以評語為橋梁,用飽蘸真情的筆和學生交流;多從生活的細節上關心他們,做好耐心細致的思想工作。教師的及時教誨能如甘露般滋潤學生心田,使其對一些問題的看法發生轉變,從而重新樹立生活與學習的信心。
3、 通過語文實踐活動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調動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上好語文實踐課是很好的途徑。教師可利用課前五分鍾演講、故事會、朗誦比賽等,讓學生參與說話訓練,並藉此機會,表揚、鼓勵學生,使學生獲得人格的尊重。研究表明,「每一個學生在立體的語言交際中表達出自己的認識和見解,實現著自己的精神價值,同時又可以藉助語言交往尋找到最符合自己的心理需求的文化信息,形成自己新的文化結構。」【2】這種訓練不但能強化學生口頭表達能力,而且培養了學生開朗、大方的風度,增強了他們參與人際交往的自信心。 同時,教師還要把語文實踐課和現實生活聯系起來,讓學生放開思路,提出自己的見解,以便師生共同探討,進而使教與學的視野更廣闊更全面。「課堂教學中適當聯系實際,創設教學情境,可以加深對教材內容的理解,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3】如綜合性學習《金錢,共同面對的話題》中,可以讓學生調查采訪、查閱資料、採集信息,在課堂上進行成果交流,了解金錢的過去、現在和未來,並對本班同學的消費現狀做調查整理,由此談談個人的消費觀。教學中對錢這個敏感的話題,導向要明確,既要鄙夷見利忘義的卑鄙齷齪行為,又要提倡「君子愛財,取之有道」的正當行為。把握好分寸,掌握好尺度,對培養學生的道德情操、審美情趣,樹立正確的價值取向非常重要。 4、對學生主體地位的尊重與賞識可以激發他們的自信心和求知慾,形成良好的自我評價心理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的主導地位容易得到承認和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卻往往容易被忽略和遺忘,這就使得為數不少的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處於被動地位。對學生主體地位的尊重首先要求教師具備寬容的心態,從人格平等的基本觀念出發,不把學生視為容納知識的器具,而視為有思想有個性有獨立意識和能力的人。做到這一點,教師就要放下權威的架子,營造民主和諧的課堂氛圍。 教師可充分合理地安排小組、全班交流合作,讓學生樹立參與意識,在討論、爭辯的過程中大膽地展現自我。「展開熱烈的課堂辯論,不僅僅是教師與學生的雙邊活動,還應該讓學生帶動學生,讓學生影響學生,讓學生評價學生。」【4】如在教完《愚公移山》後,我設置了正方論題「愚公應該移山」,反方論題「愚公應該搬家」,讓學生分組進行辯論。學生在辯論中,既有立論,又有駁論;既能自圓其說,又能針鋒相對;既能依賴課文,又能觸及課外;既能明確主題,又有接受思想教育„„下課鈴響了,雙方欲罷不能,其樂融融。 教師還可多給學生表現的機會,如角色扮演,讓他為這個角色而行動,並暗示他:「你不比別人差,你能行!」從而樹立起他的自信心,使其對自己有客觀的評價。 作為一名合格的教師,不能吝嗇對學生的鼓勵和贊美,有時候,哪怕只是一句話,一個眼神,便能將你對學生的肯定傳達出來。而這對學生而言,恰恰是比知識更需要的心理調節劑,它能治癒學生心理上的某些自閉或怯懦的疾患,喚起他們對自己的信心。只有當學生的主體意識被喚醒並得到強化時,他們才能處於最佳學習狀態。 語文教學中的心理素質教育內容是極其豐富的,以上四個方面只是我在教學體驗中的管窺之見。在語文教學中滲透的心理健康教育,既是發展人的個性的需要,也是語文教學自身的應具有的功能。理論是灰色的,實踐之樹常青。願我們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成為教育領域的拓荒者。
參考文獻:
【1】 劉宏武,新課程的教學藝術指導,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04,71
【2】 田瑞雲,語文教育與人格發展,泰安:泰安師專學報,1999,5
【3】 劉宏武,新課程的教學藝術指導,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04,70
【4】 劉宏武,新課程的教學藝術指導,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04,91
——汕頭市社會心理學會2012年學術年會論文
⑨ 一年級語文教學如何滲透心理健康教育
語文,作為重要的交際工具、思維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載體,是進一步學習和參與社會生活及參加社會工作的基礎,是對學生進行良好習慣培養和道德品質養成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學習語文與學生的心理發展是密切相關的,學習語文以學生已有的心理發展水平為前提,學習語文能推動學生心理向前發展。教師在教學中發掘教材中的心理教育內容,滲透心理健康教育,還要抓住課堂上的契機,對學生進行適當的心理疏導,使語文教學成為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陣地。下面我就如何在語文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談一談我的粗淺認識:
一、 利用語文教學培養學生積極穩定的情緒
心理健康的學生,有正常而平靜的心境,積極而樂觀的激情,持續穩定的熱情,喜怒有度,愛憎有別,悲歡有節。因而,他們愉快、樂觀、開朗、滿意、積極向上和充滿期望的情緒狀態總是占優勢。
班上有一名同學,因家庭變故整天唉聲嘆氣,愁眉不展,認為自己是世界上最不幸的人。針對這種情況,在學習《賣火柴的小女孩》時,學生深入理解課文內容,學習作者是怎樣展開合理想像後,我有意設計了這樣的問題讓學生討論:在那樣又黑又冷的大年夜,小女孩光頭赤腳流落街頭賣火柴。在她又冷又餓時,擦燃火柴看到的情景說明了什麼?問題剛出口,教室里頓時像開了鍋似的,熱鬧非凡,最後一致認為:小女孩是個堅強、樂觀的人,在她人生的最後一刻,依然對美好的生活充滿希望,充滿信心。幾天後,那位同學找到我,談了自己的認識,表示要駕奴好自己的情感,做情感的主人。從此以後,笑容終於又在這個孩子臉上綻放。
二、 通過語文教學培養學生正確的自我意識
一個心理健康的學生,應能夠體驗到自己存在的價值,不會對自己提出苛刻、非分的期望與要求,能正確、客觀的評價自己,努力發展自身潛能,避免將自己陷入自傲或自卑的漩渦。
例如:《駱駝和羊》這則寓言故事,駱駝長得高認為高好,羊長得矮就認為矮好,它們都用事實證明自己的說法是對的,卻還爭論不休。利用電教媒體,讓學生感知駱駝和羊是如何夠到樹葉的,再啟發學生思考和討論:你看到了什麼?聯系實際,你懂得了什麼?明白駱駝和羊各有長處和短處,它們都只看到自己的長處,看不到自己的短處,這是不對的道理後,學生的思想也受到一定的震動:該如何客觀、公正的看待自己?怎樣發揮自己的長處,取長補短?
三、 藉助語文教學和諧學生人際關系
樂於與人交往,能認可別人存在的重要性和作用;在與人相處時,友善、同情,信任多於猜疑、嫉妒、敵視。這是學生心理健康的又一標志。
多數獨生子女不可避免的有一種唯我獨尊的意識,什麼都看不順眼,與周圍的人格格不入,遠離集體。個別同學還看不起學習差的;或者對家庭條件好的同學頂禮膜拜……只有改變這種狀況才能有利於學生與班級的發展。因此,在教學口語交際《請到我家來玩》時,我創設了這樣的情景:小明在班上從不理人。集體勞動時,他躲在一邊;同學像他請教問題,他卻高傲的抬起頭…星期天,是小明的生日,他邀請同學們去他家玩,可是約定的時間過去了,同學們卻一個也沒有來,小明懊惱的坐在沙發上暗自垂淚。看完這段表演,教室里靜默下來,有的同學羞紅了臉,有的低下了頭。教師沒有任何的說教,就使學生受到了教育,收到了此時無聲勝有聲的效果。
四、 憑借語文教學完善學生人格,培養良好的社會適應能力
心理健康的人應具有積極進取的人生觀,把自己的需要、願望、目標、行為統一起來,能面向現實,接受現實,並能主動的適應現實,改造現實。自愛而不自誇,自尊而不自傲。在教學中,教師要時刻把握學生的思想脈搏,及時對學生進行必要疏導。
班上有一名學習尖子生,非常羨慕這樣的生活:不用任何付出,就可以衣食無憂,悠遊自在過一生。在學習《小白兔和小灰兔》時,我設計了一組思考題:1、小白兔和小會兔准備做什麼?2、它們分別是怎樣想的?怎樣做的?3、結果怎樣?4、若你是小灰兔會得到什麼樣的啟示?學生根據問題展開想像和討論。後來,集體回顧了動畫片《小貓咪咪》,我讓學生回家後根據這兩個故事想想自己的體會。第二天,這名尖子生主動給大家講了自己的感受以及對小白兔的「只有自己種,才有吃不完的菜」和小貓咪咪「只有刻苦練功,才能學會生活的本領」的理解。最後,他深情的告訴大家:自己今後會踏實學習,為實現自己的理想而不斷奮斗!那時,我和他都會心得笑了。
⑩ 如何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
現在中學生,大多是獨生子女,家庭條件優越,抗挫折能力比較差,容易走極端;有些偏僻地區,還有許多留守兒童、單親家庭的學生,在這種環境中,他們在學習、生活、自我意識等方面會產生各種心理問題,他們更容易出現孤僻、人際關系不好、自大、膽小、自卑感強、依賴性強等心理問題。學生出現這些心理問題,教師如果不對其進行正確引導,不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有些學生會有極端的做法,甚至會走上違法犯罪的道路,而大多數學校開設的心理健康課很少,心理健康課老師又奇缺,在這種情況下利用語文教學對學生進行心理方面的教育就顯得非常重要。那麼,如何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呢?作為語文教師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一、解讀情感態度價值觀,培養學生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
中外許多詩詞都抒發了這種樂觀自信的人生態度,如劉禹錫的《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中寫道「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透視了作者達觀的態度,並以形象生動、比喻深刻,成為千古名句,詩人雖惆悵,但不悲觀,表明自己要振作起來,重新投入新的生活,體現了豁達的胸懷。又如,普希金的《假如生活欺騙了你》中寫道「假如生活欺騙了你,不要悲傷,不要心急!憂郁的日子裡需要鎮靜:相信吧,快樂的日子將會來臨。」這首詩沒有華麗的語言,詩句很簡單,卻給了身處逆境中的人以無限的鼓勵。人的一生不可能是一帆風順的,當你遇到困難和挫折時,能像普希金那樣以積極樂觀的心態去面對生活。這樣,在詩詞的反復吟誦之中,讓學生感受一種積極的態度和樂觀的心理,從而讓他們相信自己的未來是光明的,要始終保持一種樂觀的心理狀態,這樣自己的一生才能是愉快、幸福而有意義的。
二、把握課文主旨,培養學生戰勝挫折的能力
生活中要經歷許多挫折,學生常常會因為學習上有許多不會做的題、朋友的不信任或誤解、生活失意等而憂郁苦悶緊張,從而產生挫折感,影響身心健康。語文教師通過富有教育意義的課文,使他們從中吸取力量,以七年級課文《爸爸的花兒落了》為例,本文敘述了爸爸種植的花殘落了,也暗示爸爸的生命結束了,「我得知爸爸不行了,首先意識到這里就數我大了,我是小小的大人了,然後就對老高說話,而且是從來沒有過這樣的鎮定,這樣的安靜,最後在心裡默念我已不再是小孩子了。」通過學習,讓學生體驗到主人公經歷了巨大的家庭變故後,突然間長大了,堅強了,這是一個成長的過程,正是他成長的體驗,從無奈、小孩子、不懂事、害怕、無助到適應、面對現實、戰勝困難。今後學生遇到挫折時,以書中的主人公作為自己行動的楷模,自覺鍛煉自己的意志,正確面對挫折,學會調適心理。使他們明白,不經歷風雨怎麼見彩虹,不經歷挫折,不戰勝它,人就不能成長。教師深深體會到了,將心理健康教育與語文教學緊密地結合起來,能夠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使他們健康成長。
三、吸取文中的情感因素,培養學生關愛他人
關愛自己的父母,感恩父母,這是基本的道德情感,是我們提倡的正能量。一個人連父母都不愛,那麼他會愛他人、愛人民、愛祖國嗎?在胡適的《荷葉母親》中,他說「母親啊!你是荷葉,我是紅蓮,心中的雨點來了,除了你,誰是我在無遮攔天空下的蔭蔽?」世上有一種最偉大的愛,那便是母愛;《荷葉母親》中的荷葉在滂沱大雨中護住了紅蓮,就像母親用臂膀護住了子女一樣的無私。讀《荷葉母親》使我懂得了母愛的偉大,因此我們要感恩父母,理解父母,報答父母。通過這篇課文的學習,讓每一個學生都用自己的愛回報我們的父母,回報他人,回報我們的社會吧!只要人人都獻出一點愛,那麼我們的世界一定會變成美好的人間。
四、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愛情觀
歌德說過:「哪個少年不鍾情,哪個少女不懷春?」正值花季的少男少女,必然對愛情充滿了好奇和遐想。初中學生畢竟涉世未深,對社會人生缺乏深刻了解,他們還沒有形成正確的、良好的愛情觀。作為初中語文老師,在語文教學中通過對愛情類課文的學習,並採取有效的方法,能讓學生對愛情這一美好的情感形成一個正確的認識。
語文課文中有許多豐富的心理健康教育資源,語文教師應讓這些文學作品中美好的情感最大化地影響學生,這樣可以愉悅學生的身心,陶冶學生的性情,要引導學生,學會辨別美、欣賞美,讓美的文字、美的情感陶冶他們年輕的心,使他們擁有積極健康的心理,樹立正確的愛情觀,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從而擁有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