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四年級下冊語文課文第一課三首古詩是怎樣寫的
《獨坐敬亭山》是唐代詩人李白的一首五言絕句.詩人寫的是自己的孤獨,寫的是自己的懷才不遇,但更是自己的堅定,在大自然中尋求安慰和寄託,是詩人表現自己精神世界的佳作.作者以奇特的想像力和巧妙的構思,賦予山水景物以生命,將敬亭山擬人化,寫得十分生動.
作品譯文
鳥兒們飛得沒有了蹤跡,天上飄浮的孤雲也不願意留下,慢慢向遠處飄去.只有我看著高高的敬亭山,敬亭山也默默無語地注視著我,我們誰也不會覺得滿足.誰能理解我此時寂寞的心情,只有這高大的敬亭山了.
《獨坐敬亭山》讀出詩人與敬亭山的寂寞孤獨;
《望洞庭》是唐代著名詩人劉禹錫所著的一首山水小詩,該詩通過對洞庭湖高曠清超的描寫,充分表現出詩人的奇思異彩.
譯文
洞庭湖的湖水和月亮交相輝映,顯得十分和諧.潭面無風好似一面未磨的銅鏡.遙望洞庭湖非常美麗.就好像白銀盤上的一個青螺.
《望洞庭》讀出月色籠罩下的洞庭湖的寧靜;
《憶江南》本為隋唐時期詞牌名,原名《望江南》、《夢江南》、《江南好》、《春去也》.《金奩集》入「南呂宮」.唐代白居易作《憶江南》三首,調名遂改名為《憶江南》.單調二十七字,三平韻.中間七言兩句,以對偶為宜.第二句亦有添一襯字者.宋人多用雙調.
①憶江南――既是標題,也是詞牌名.②舊曾諳――從前很熟悉.③江花――江邊的花.④藍――藍草,葉子青綠,可制染料.白居易曾在江南杭州和蘇州做官,很受當地群眾的愛戴.這首詞是他回憶江南景物的作品,藝術上很有特色.先說選材.這首詞就是寫春天日出時的江南風光.江南風光之美,在於她的秀麗明艷,而最美麗的是那碧綠的江水,最明艷的是那鮮紅的江花.可以說,寫江南的「日出江花」和「春來江水」,正是寫最美的地方,最美的時刻,最美的景色.再說修辭.形容花紅和水綠的兩句詩,都是比喻:春風吹拂的滿江綠水,就像青青的藍草一樣綠;晨光映照的岸邊紅花,比熊熊的火焰還要紅.這樣形象的比喻,把江南的春天渲染得多麼絢麗多彩,多麼生機勃勃啊!那迷人醉人的春色,當年在蘇杭是曾經金屬錳覽過的,而今卻沒有那樣的機會了.詩不禁嘆息地說:叫人怎能不懷念江南呢?結尾這個反問句,訴說了詩人對江南的深深的熱愛,也激發著讀者對那美麗風光的深深的嚮往.《憶江南》讀出對江南春景的贊美與熱愛.
Ⅱ 小學四年下冊語文書6首古詩
人教版四年級下冊古詩
1、獨坐敬亭山 (唐)李白
眾鳥高飛盡, 孤雲獨去閑。
相看兩不厭, 只有敬亭山。
白話譯文:
群鳥高飛無影無蹤,孤雲獨去自在悠閑。
你看我,我看你,彼此之間兩不相厭,只有我和眼前的敬亭山了。
2、望洞庭 (唐)劉禹錫
湖光秋月兩相和, 潭面無風鏡未磨。
遙望洞庭山水翠, 白銀盤里一青螺。
白話譯文:
洞庭湖上月光和水色交相融和,湖面風平浪靜如同未磨的銅鏡。
遠遠眺望洞庭湖山水蒼翠如墨,好似潔白銀盤里托著一枚青螺。
3、憶江南 (唐)白居易
江南好, 風景舊曾諳。
日出江花紅勝火, 春來江水綠如藍。
能不憶江南?
白話譯文:
江南的風景多麼美好,如畫的風景久已熟悉。太陽從江面升起時江邊的鮮花比火紅,春天到來時碧綠的江水象湛藍的藍草。怎能叫人不懷念江南?
4、鄉村四月 (宋)翁卷
綠遍山原白滿川, 子規聲里雨如煙。
鄉村四月閑人少, 才了蠶桑又插田。
白話譯文:
山坡田野間草木茂盛,稻田裡的水色與天光相輝映。天空中煙雨蒙蒙,杜鵑聲聲啼叫,大地一片欣欣向榮的景象。
四月到了,沒有人閑著,剛剛結束了蠶桑的事又要插秧了。
5、四時田園雜興 (宋)范成大
晝出耘田夜績麻, 村莊兒女各當家。
童孫未解供耕織, 也傍桑陰學種瓜。
白話譯文:
白天在田裡鋤草,夜晚在家中搓麻線,村中男男女女各有各的家務勞動。小孩子雖然不會耕田織布,也在那桑樹陰下學著種瓜。
6、漁歌子 (唐)張志和
西塞山前白鷺飛, 桃花流水鱖魚肥。
青箬笠,綠蓑衣, 斜風細雨不須歸。
白話譯文:
西塞山前白鷺在自由地翱翔,江水中,肥美的鱖魚歡快地游著,漂浮在水中的桃花是那樣的鮮艷而飽滿。
江岸一位老翁戴著青色的箬笠,披著綠色的蓑衣,冒著斜風細雨,悠然自得地垂釣,他被美麗的春景迷住了,連下了雨都不回家。
Ⅲ 四年級下冊語文古詩全部 四年級下冊語文古詩有哪些
1、獨坐敬亭山 李白(唐)眾鳥高飛盡,孤雲獨去閑。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
2、望洞庭 劉禹錫(唐)湖光秋月兩相和,潭面無風鏡未磨。遙望洞庭山水翠,白銀盤里一青螺。
3、憶江南 白居易(唐)江南好,風景舊曾諳。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能不憶江南?
4、鄉村四月 翁卷(宋)綠遍山原白滿川,子規聲里雨如煙。鄉村四月閑人少,才了蠶桑又插田。
5、四時田園雜興 范成大(宋)晝出耘田夜績麻,村莊兒女各當家。童孫未解供耕織,也傍桑陰學種瓜。
6、漁歌子 張志和(唐)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
7、獨坐敬亭山(唐)李白 眾鳥高飛盡,孤雲獨去閑。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
8、望洞庭(唐)劉禹錫 湖光秋月兩相和,潭面無風鏡未磨。遙望洞庭山水翠,白銀盤里一青螺。
9、憶江南(唐)白居易 江南好,風景舊曾諳。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能不憶江南?
10、鄉村四月(宋)翁卷 綠遍山原白滿川,子規聲里雨如煙。鄉村四月閑人少,才了蠶桑又插田。
11、四時田園雜興(宋)范成大 晝出耘田夜績麻,村莊兒女各當家。童孫未解供耕織,也傍桑陰學種瓜。
12、漁歌子(唐)張志和 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
Ⅳ 小學語文四年級下冊的古詩內容(共6首)
獨坐敬亭山
唐。李白
獨坐敬亭山
眾鳥高飛盡,
孤雲獨去閑。
相看兩不厭,
只有敬亭山。
望洞庭
唐。劉禹錫
湖光秋月兩相和,
潭面無風鏡未磨。
遙望洞庭山水色,
白銀盤里一青螺。
憶江南
唐。白居易
江南好,
風景舊曾諳。
日出江花紅勝火,
春來江水綠如藍。
能不憶江南?
鄉村四月
( 宋 )翁卷
綠遍山原白滿川,
子規聲里雨如煙。
鄉村四月閑人少,
才了蠶桑又插田。
四時田園雜興
南宋。范大成
晝出耘田夜績麻,
村莊兒女各當家。
童孫未解供耕織,
也傍桑陰學種瓜
漁歌子
唐。張志和
西塞山前白鷺飛,
桃花流水鱖魚肥。
青箬笠,綠蓑衣,
斜風細雨不須歸。
http://www.chinese001.com/xxyw/rjkbb/4njxc/4njxc.jsp這個是電子課本 你可以看下
Ⅳ 四年級下冊語文書古詩詞
四年級下冊語文書古詩詞三首
四年級下冊語文書古詩詞三首是哪幾首呢?下面是我為大家分享有關四年級下冊語文書古詩詞三首,歡迎大家來閱讀!
一 教材解讀
獨坐敬亭山
1.課文簡說。這是李白於天寶十二年(公元753年)秋遊安徽省宣州時所作。當年,詩人被迫離開長安已整整十年,世態炎涼,長期的漂泊生活使他飽嘗了人間辛酸的滋味,孤寂之感倍生。詩人通過對敬亭山景象的描寫,抒發了因懷才不遇而產生孤獨寂寞的感情,也正是詩人投身到大自然懷抱,以山為伴,尋找安慰的真實寫照。全詩的大意是:仰望天空,只見幾只鳥兒向遠處飛去,直到看不見影子;一片白雲也慢悠悠地越飄越遠,四周一片寂靜。我靜靜凝視著山,覺得山也在看著我,好像在互相交流,彼此總是看不夠。此時此刻,我的心裡似乎只有那座敬亭山了。
2.詞句解析。(1)“眾鳥高飛盡,孤雲獨去閑。”既寫眼前之景,又抒發了孤獨之感:天上幾只鳥兒高飛遠去,直至無影無蹤;寂寥的長空有一片白雲,卻也不肯停留,慢慢地越飄越遠,似乎世間萬物都厭棄詩人遠離而去。“盡” “閑”兩個字,把讀者引入一個“靜寂”的境界;在飄忽的白雲消失之後感到特別的清幽平靜。這兩句詩中“動”中有“靜”。無論是“靜”與“動”,都烘託了詩人心靈的孤獨和寂寞。這種生動形象的寫法,暗示了詩人在敬亭山游覽靜觀之久,表現出他“獨坐”時孤寂的情景,也為下聯“相看兩不厭”作了鋪墊。(2)“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運用擬人的手法寫詩人與敬亭山的相知之情。鳥兒飛走了,雲飄遠了。詩人只有靜靜地凝視著敬亭山,而敬亭山似乎也一動不動地看著詩人。此刻詩人十分動情,世上大概只有它還願和我做伴吧,真是難得一知己!“相看兩不厭”,表達了詩人與敬亭山之間的互為知己的感情。“相”“兩”二字同義重復,把詩人與敬亭山緊緊聯系在一起,表現出一種惜惜相憐的感情。結句中“只有”兩字也是經過提煉的,突出了詩人對敬亭山的喜愛。
望 洞 庭
1.課文簡說。詩人以輕快的筆觸,勾勒出一幅優美的洞庭湖秋月圖。明月當空的夜晚,詩人經過洞庭湖,記下所見的景象,故名為“望洞庭”。全詩的大意是:湖光秋月互相輝映,顯得多麼和諧,平靜潭水無風,如一面沒經過打磨的迷濛的銅鏡,那月下洞庭湖裡蒼翠的君山,從遠處看,就好像在白銀盤里盛放著的一枚青螺。
2.詞句解析。(1)“湖光秋月兩相和,潭面無風鏡未磨。”總寫洞庭湖的秋色。在月光皎潔的秋夜,洞庭湖的波光和皎潔的月光互為映襯,顯得那麼和諧 寧靜。在月光的映照下,無風的洞庭湖平靜得像一面沒有打磨過的鏡子,朦朧中帶著一種寧靜 柔和的美。洞庭湖其實面積很大,方圓數百里。說“潭面”,是作者有意把很大的洞庭湖說成是小小的水潭,意味著作者十分廣闊的胸懷。(2)“遙望洞庭山水翠,白銀盤里一青螺。”詩人以奇特的想像,確切的比喻,描繪洞庭湖的山水。先寫從遠處看洞庭湖的山光水色;再把洞庭湖的水色比喻成“銀白色的盤子”,將洞庭湖中的群山比喻成一隻小小的“青螺”。銀白色的盤子里擺放一隻小小的青螺,顯得小巧玲瓏,十分精緻,又和月光籠罩下的湖水 山色相稱。也是對上一句作的補充說明。宋人黃庭堅《雨中登岳陽樓望群山》中的“可惜不當湖水面,銀山堆里看青山”,便是從這兩句中脫化而出。
憶 江 南
1.課文簡說。這首詞是白居易離開杭州,回到洛陽以後懷念杭州時寫了三首《憶江南》中的第一首。“憶江南”,詞牌名。詞的內容也是回憶江南。白居易曾經當過杭州刺史。詞中所回憶的是詩人曾經觀光游覽當地風景時所留下的印象。課文選了其中第一首,原題下的另兩首是:其一江南憶,最憶是杭州。山寺月中尋桂子,郡亭枕上看潮頭。何日更重遊。其二江南憶,其次憶吳宮。吳酒一杯春竹葉,吳娃雙舞醉芙蓉。早晚復相逢。
2.詞句解析。(1)“江南好”這是詩人對江南春天的贊美。“風景舊曾諳。”“舊”:從前,指詩人年輕時游過杭州。“曾”:曾經。“諳”:熟悉。我對江南的美麗風景曾經是多麼的熟悉,多麼的了解。(2)“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春回大地的時候,百花盛開,每當太陽從東方升起,陽光普照大地,遍地開放的鮮花更加艷麗,春光水碧,綠波粼粼,由於紅日映照,所以紅花更紅,像燃燒的火焰;由於江花紅,所以江水更顯得碧綠,“藍”字,形容春水深碧的美好景象。(3)“能不憶江南?”江南的這種風光在洛陽是看不到的,所以詞的結尾用反問句說,江南的風景這樣美好,能不讓人回憶嗎?選編這三首古詩詞的目的,是使學生通過對詩詞的誦讀和欣賞,感受南方自然風光之美。體驗詩人的思想感情,同時積累古詩詞名句,增強對祖國語言文字的熱愛之情,增加文化積淀。本文的教學重點應放在品味詩句,指導背誦,積累語言上。在學習語言的過程中體會江南山水的特點,激發愛美的情趣。
二 教學目標
1.認識2個生字,會寫5個生字。能正確讀寫“洞庭 江南 敬亭山”等詞語。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三首古詩詞,默寫《獨坐敬亭山》《望洞庭》。
3.學習通過看註解 邊讀邊想像畫面等方法,感知詩詞大意,用自己的話說說詩句的意思。
4.感受江南山水的自然美,受到美的熏陶。
三 教學建議
1.三首古詩詞可以按先後順序分別進行教學,也可以把三首詩詞進行比較教學。教學的程序可按照運用插圖和教師的導語帶入詩的意境──理解詞句 想像畫面──吟誦詩詞 體驗詩情來進行。
2.引導學生理解詞語的意思時,可先放手讓學生憑借課文中的注釋,聯繫上下文進行嘗試學習,讓學生說說詞語的大概意思,理解句意是難點,教學時可要求學生把初步理解的詞語放進句子去試著講講句子的意思。在學生講述的過程中教師要作如下點撥:《獨坐敬亭山》中的“閑”,是“悠閑”的意思,在說句子的意思時,要作詞序的調整,即“一片白雲悠閑地飄去”。“厭”的注釋是“滿足”。在說句的時候要進行適當的變通,如:我看著山,山也看著我,互相都看不夠。《望洞庭》中的“鏡未磨”,要讓學生知道古代的鏡子是用銅製做的,鏡表面需要經過打磨。《憶江南》中的“舊曾諳”要交待詩人的`生活背景和再引導學生查字詞典幫助理解。在理解詞句意思時,應鼓勵學生質疑,形成師生之間互相對話的氛圍。
3.在理解句意的基礎上,通過創設情境,說說全詩的大意。如用第一人稱來說,用角色對話的形式說,根據提供的畫面來說,形成寬松的 相互交流的環境。在學生說的過程中,要關注他們的語言質量,看是否詩意理解正確,語言是不是連貫等。
4.重視詩詞的朗讀指導。採用多種形式訓練學生誦讀。避免單純的朗讀技巧指導,要緊密聯系詩詞的內容和體驗作者的思想感情,啟發學生思考。把握每首詩的感情基調。如《獨坐敬亭山》,圍繞著“靜”來寫,朗讀時注意語調輕緩,節奏要緩慢;通過朗讀,表達詩人如找到了知己似的一種輕松感。《憶江南》,以飽含深情的回憶之情朗誦。
5.在理解詩意時,要引導學生運用形象思維,根據詩句的意思,聯系自己的生活實際和以往學過的有關課文,開展合理的想像,或用自己的語言加以描述,或通過畫畫等活動方式,體會詩句所表達的意境,不要停留在簡單的意譯層面上。
6.鼓勵學生在課外搜集有關山水風光的古詩詞或名句,並啟發學生在說話和習作時加以引用,提高語言表達的品位。
7.如採用三首詩詞比較教學,可以在基本疏通詞句意思的基礎上,抓住詩人不同時間所見景物和景物的特點,以及詩人當時思想情感等方面作相互比較;對詩和詞的形式上作些對比。還可以運用不同的音樂作配音朗誦,藉以體會詩人當時的不同心境。
8.教學本組生字,要引導學生自學生字,通過查字典和聯繫上下文理解字的意思,然後教師在班上檢查。注意“諳”讀ān,不要讀成yīn;“亭”字下面不要寫成“子”;“庭”字中“壬”下面的一橫要短。
四 相關鏈接
劉禹錫
(772—842)字夢得,洛陽(今河南洛陽市)人。唐代文學家 哲學家。劉禹錫的詩以律 絕為工,格調高亢,意向簡括,氣骨桀驁;樂府小章尤為著名。他與柳宗元 白居易交遊 唱和,並稱為“劉柳”與“劉白”。白居易稱他為“詩豪”,清人王夫之稱他為“小詩之聖”。
敬亭山
古名昭亭山,又名查山。在安徽省宣州市北5公里,山高286米。原有翠雲庵 廣教寺 穿雲亭 丹梯亭 額珠樓 太白樓等古跡,今已無存。諸勝跡中僅有山南麓之雙塔與古昭亭石坊。自南北朝時,南齊詩人謝 唐代詩人李白在此賦詩,此山遂名於天下。
洞庭湖
湖南省北部,長江南側。為我國第二大淡水湖。有湘 資 沅 澧四水匯入,北納長江洪水,並於城陵磯注入長江,對長江洪水起著調節作用。
君山
又稱洞庭山,在洞庭湖中,孤峰突起,景色秀麗。唐代詩人張說有《送梁六自洞庭山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