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小學語文優秀教案設計範文模板
教案是老師在進行教學的重要參考材料,對教學進度和節奏的把控有重要的作用,可以提高教學效率。優秀的教案設計可以幫助老師提高教學水平,對教學過程進行預測和推演,從而更好地實現教學目標。下面是我整理的小學語文優秀教案設計 範文 模板,歡迎閱讀。
目錄
小學語文《守株待兔》教案
小學語文《游山西村》教案
小學語文《日月潭的傳說》教案
小學語文《守株待兔》教案
一、教學目標
1.正確、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掌握重點字詞,梳理 文章 大意。
2.通過朗讀,理解文章主要內容;創設情境、小組合作,懂得其中蘊含的道理。
3.懂得不勞動就不會有收獲這一道理。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掌握重點字詞。
難點:理解文章主要內容,懂得其中蘊含的道理。
三、 教學 方法
朗讀法、小組討論法、情境創設法。
四、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同學們,我們都愛聽 故事 ,那誰能給大家分享一下你們喜歡的故事呢?(《逃家小兔》《鄭人買履》《狐狸與烏鴉》),感謝同學們的分享,大家都聽得很入迷呢,那今天我們要學習的就是課文就是一篇 寓言故事 ,我們一起來看看這個寓言故事講了什麼內容吧。(板書課題)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解題,齊讀課題,想一想:「守株待兔」是什麼意思呢?你們有什麼疑問呢?
明確:「守株待兔」是守在樹旁,等待兔子的到來。
為什麼要等兔子到來呢?兔子真的會來嗎?
2.播放名家范讀,學生圈畫難認或難理解的生字詞。
(多媒體出示生字詞)指名讀。
3.指名讀,要求讀准字音,讀通 句子 。
教師進行指導。
4.自讀課文,藉助課下注釋和工具書,疏通文意。
(三)深入研讀,重點感悟
1.想一想,這個種田人守在樹樁旁,在想什麼呢?
明確:兔子呀,你快來!
「不用種田了,可真舒服啊!」
2.同桌交流,分享感受。
明確:
①農夫很懶惰,想不勞而獲。
②農夫是等不到兔子的,會被餓死的。
③上次的兔子撞到了樹樁上,只是一個意外。
3.你們都是從哪裡知道的,農夫不會等到兔子的呢?
明確:「兔不可復得,而身為宋國笑。」
4.讀完這個故事你懂得了什麼道理呢?
明確:要想有所收獲就不能懶惰,要有所付出。
5.這樣簡短的文章卻給我們講了這樣一個寓意深刻的故事,這種文體的故事跟我們平時所聽到的有什麼不同呢?
明確:文言文語言簡潔,豐富。
(四)拓展延伸
你能勸一勸農夫嗎?
(五)小結作業
學生談收獲,教師 總結 。
作業:將這個故事寫成現代文,下節課分享。
五、教學 反思
在教學中重視學生的文言詞彙的記錄是教學重點,但是在教學過程中這方面的引導仍然不夠完善;教學方式不夠豐富,如果時間充足,可以採用情境表演等方式豐富課堂,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理解文本,體會情感。
<<<
小學語文《游山西村》教案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學會本課4個生字,了解「山西村、臘酒、豚、疑」等詞語的意思,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過程與方法】通過反復誦讀、聯想、想像,感受村民的淳樸以及蘊含的哲理。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感受鄉親們的淳樸熱情以及詩人對農村生活的真摯感情。體會「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哲理思想。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品讀重點詞語,感受鄉親們的淳樸熱情以及詩人對農村生活的真摯感情。
【難點】理解「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意思,並嘗試加以運用。
三、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蘇軾在游歷西林山寺有感而發,題詩寫詞,而流傳至今,而在宋朝同樣也有這么一位詩人,在游歷一座村落時,也寫下了千古絕唱!這位詩人他是誰呢?又留下了怎樣「絕唱」?今天就一起來學習下《游山西村》。
(二)初讀感知
1.讀過標題你是否有疑問?
預設:山西村在什麼地方?
過渡:山西村只是一個小山村,作者去這個山西村遊玩會有什麼收獲呢?
2.老師范讀課文,要求學生聽准讀音和停頓。
3.學生自由朗讀,解決生字詞。
指導:學習生字「豚」,注意:不要在「豚」的上面加點,寫法上左窄右寬。
4.學生齊讀,思考概括詩歌大意。
(三)深入研讀
1.試著用自己的話說一說四句詩都是什麼意思?
2.作者這次出遊到底收獲了哪些呢?(小組合作)
收獲一:村民的熱情
(1)從哪裡看出來村民熱情好客?
明確:莫笑農家臘酒渾,豐年留客足雞豚
(不要笑話農民朋友家的臘酒渾濁,豐年待客的雞肉豬肉十分充足。山民招待客人時的情景,他們會盡其所有、想盡辦法的去招待客人,唯恐自己不夠客氣。你能把山民的這份淳樸、好客情感通過讀表達出來嗎?此刻詩人已被山民這份淳樸,這份熱情深深的打動了,從「莫笑」一詞可以看出,詩人叫大家不要笑。這里的酒菜雖然簡單、淳樸,但包含了村民對詩人的深厚情誼。)
(2)再次齊聲朗讀,讀出情感。
收獲二:人生哲理
(1)從哪句詩獲得哲理?
明確: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山重水復真好像已無路可走,柳暗花明處又冒出一個村莊。)
(2)在山重水復,作者以為無路可走的時候,突然他眼前一亮,看到了什麼?這里景色怎麼樣?
(3)這句詩看出了怎樣的哲理?
明確:對自己眼下困頓遭遇表示樂觀豁達。提出了不論前路多麼難行難辨,只要堅定信念,勇於開拓,人生就能「絕處逢生」的人生哲理。
(4)詩人此時的心情肯定是非常欣喜,你能把它讀出來嗎?(指導朗讀)
(四)鞏固提高
詩人出遊獲得了很多收獲,那麼經過今天的學習,你有哪些收獲呢?
(五)小結作業
小結:回顧本課所揭示的哲理,有感情的朗讀詩歌,結束課堂。
作業:1.將這首詩背給你的家長聽,並和他們談談你對這首詩的理解。
2.製作「陸游小檔案」。教師鼓勵學生自己設計,不要拘泥課本中的形式,可配畫,編目錄,題寫前言、後記,包括作者的生活年代、代表作品等,也可做成本周的綜合學習資料。
四、教學反思
在本課的教學中,不同於以往沉悶的逐字逐句翻譯的教學,而是從題目入手,設置疑問,隨後的教學過程中,每次提問以及活動的組織都是圍繞設疑的「收獲」進行的。這樣的環節設置能夠帶學生進入情境,在情境中感受詩歌蘊含的情感及道理。在此次教學過程中,通過學生們的反應狀況可以感知這種教學方法還是可行的,所以在接下來的教學生活中,我將根據不同的課文、不同的學情用心設計教學,使學生樂學、好學。
<<<
小學語文《日月潭的 傳說 》教案
一、教學目標
【知識和能力】
學會本課10個生字;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復述課文。
【過程與方法】
抓住關鍵詞句,在朗讀中感悟大尖哥和水社姐的形象,了解故事的起因和發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體會大尖哥和水社姐捨生忘死、除邪懲惡、為民造福的高貴品質。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
解故事的起因和發展,感悟大尖哥和水社姐的形象。
【難點】
體會大尖哥和水社姐捨生忘死、除邪懲惡、為民造福的高貴品質。
三、教學方法
朗讀品析法、探究討論法、情境設置法
四、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
台灣是我國的一座寶島,在寶島上有一個著名的風景區吸引了許許多多的中外遊客,你知道那是什麼地方嗎?
放課件:出示日月潭圖片,欣賞日月潭的風光。
教師簡介日月潭的形狀以及日月潭在黎明、黃昏、晴天、雨天時的不同景象。
導入:多麼迷人的日月潭呀,關於它的得名,還有一個動人的傳說呢?今天我們就一起去聽聽這個美麗的傳說吧。(板書課題)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自由輕聲讀課文,要求讀准字音,讀通句子。
2.出示本課的生字詞:
日月潭、漆黑、拯救、聚集、躲、阿里山、剪刀、社、一籌莫展、翻山越嶺、冒著、餓、荊棘、英雄
(1)指名讀詞,評議正音。
(2)開火車讀詞,及時糾正不足。
3.再讀課文,理清文章脈絡。
(三)精讀課文,深入體會
1.大尖哥和水社姐為什麼要去降伏惡龍呢?找出原因,勾出相關句子。
師導:太陽和月亮與人們息息相關,可以說沒有太陽,就沒有這個美麗可愛的世界,大尖哥和水社姐為了千千萬萬的人決定尋找太陽和月亮,他們心地多善良,那他們是怎樣找到太陽和月亮的呢?
2.自由讀課文第3自然段。討論:要想降伏惡龍,拯救日月,需要什麼?為什麼?
3.齊讀文中人們說的話,理解兩個關聯詞:「只有……才能……」體會降伏惡龍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4.就在人們一籌莫展、心急如焚,甚至有點絕望的時候,年輕的漁民大尖哥和水社姐挺身而出,要去降伏惡龍。
(1)你覺得在這個時候挺身而出需要什麼?(勇氣,戰勝惡龍的決心)【如果學生回答的是砍刀、火把等,就引導學生「他們更需要什麼呢?」】
(2)老師相信你一定能夠把這句話讀好。齊讀。
5.同學們的朗讀讓我感受到了大尖哥和水社姐的英雄氣概,他們不畏艱險,不怕犧牲,那麼這兩位英雄是如何降服惡龍,拯救日月的呢? 說說 :大尖哥和水社姐為了降伏惡龍做出了哪些努力?從中你體會到了什麼?
明確:他們翻山越嶺,披荊斬棘,吃盡了千辛萬苦,終於拿到了金斧頭和金剪刀。
6.學生默讀課文第5、6自然段。說說:降伏惡龍後,大尖哥和水社姐發生了什麼變化?
7.為什麼人們把這個潭取名為日月譚?
(四)拓展延伸
從此,人們來到日月潭就會看到這兩座山。導游也會滿懷深情的講述這個動人的傳說。各位小導游,當世界各地的遊客來到日月潭旅遊時,你會如何講述這個動人的傳說呢?
練習一分鍾,指名講述。(播放日月潭風光片)
(五)小結作業
1.把文中的故事講給爸爸、媽媽聽。
2.摘抄文中自己喜歡的詞句。
五、教學反思
這篇美麗動人的傳說帶給學生的不僅僅是日月潭的秀麗風景、兩位英雄的義舉,還有那一處處留白帶給學生的思考,拓展學生思維想像的空間。
為了幫助學生更好地感知大尖哥和水社姐取得金斧頭和金剪刀的來之不易,我也是採用了清風雅韻一樣的說話訓練內容,學生通過想像說話,把原來抽象的「翻山越嶺」、「披荊斬棘」、「千辛萬苦」變成了一幅幅具體生動的畫面,學生在理解時也更立體一些。
文中的訓練點還可以挖掘,比如英雄在海底與惡龍決戰三天三夜的情況,我想一定是充滿了驚險和刺激;英雄變成兩座青山後,鄉親們的感激場面;遊客來到日月潭,聽了這個故事後的想法……課文中的留白成為課堂上的亮點
<<<
小學語文優秀教案設計範文模板相關文章:
★ 小學語文教案模板
★ 小學四年級語文優秀備課教案設計
★ 人教版小學語文優秀教案
★ 小學散文教學設計範文3篇
★ 小學語文教師教學安排優秀模板五篇
★ 中小學語文板書設計範例
★ 小學語文老師教學設計方案
★ 語文教學設計
★ 小學二年級語文優秀教案設計
var _hmt = _hmt || []; (function() { var hm = document.createElement("script"); hm.src = "https://hm..com/hm.js?"; var s = document.getElementsByTagName("script")[0]; s.parentNode.insertBefore(hm, s); })();㈡ 怎樣進行初中語文課程設計
教學設計是一個系統工程,做好教學設計需要有正確的教學理念,如以學生為本、語文學習本質是一個言語實踐活動等;還需要學科的基本知識,如排比這種修辭是怎麼回事,其結構有哪些類型,又如散文有哪些類型,不同類型的散文該用怎樣的方式閱讀等;更需要一些基本的設計技能與方法,如學情分析、教材分析、確定教學目標、設計教學流程、設計教學反饋等。下面就選擇其中幾個關鍵點來談談語文課堂教學設計的要領。
一、以課程觀統領一節課的教學設計
以往,教學設計常常是教師對某一篇獨立的文章教學點和教學流程的理解。近年來,有關教學設計的討論有了新變化,許多研究者和語文教師已經意識到,語文課堂教學設計不應該只是針對一篇文章或一次作文的教學,語文課堂教學應該走向課程化,這就要求教師在設計課堂教學時,至少要考慮並能回答以下幾個問題:
教師是否知道這個階段(如初中階段、高中階段,或一個學年、一個學期、一個單元)的語文課程目標由哪些關鍵點構成?這些關鍵點是如何排列的?這堂課的學習目標是什麼?我選擇的目標相對集中嗎?這些思考回答的其實是「教什麼」的問題。
教師想通過哪些學習活動來落實這個關鍵點,使學生獲得這些知識技能、過程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等,達成設定的某個目標?這些學習活動之間、這些活動與學習目標之間有內在的邏輯關系嗎?學習目標的達成是不是通過具體的教學活動過程自然而然地得到實現?這些思考回答的其實是「怎麼教」的問題。
學生的言語技能、思維等是否受到這節課的影響,在這堂課上可能有哪些收獲?這些收獲與教材所隱含的主要價值與教師課堂設計的出發點是否一致?學生獲得這些知識是不是有較高的效率?這些思考回答的其實是「教得怎麼樣」的問題。
如果一個教師在上課之前仔細考慮了這些問題,並有了自己的初步答案,上課過程中能緊緊圍繞這些問題展開,在課後反思中,能經得起這些問題的檢核,這說明他基本上具有了課程意識,已經達到了在課程層面上的專業自覺。對於一個語文教師來說,達到專業自覺不是指一般的教師素養有多高,如對學生有愛心,掌握了豐富的語言文學知識,能背得出教育學、心理學的概念,對各類文章有敏感的判斷力,有出色的表達能力以及對課堂的控制能力等。而是應該對語文課程內容和實施過程具有理解、判斷和把握的能力。唯其如此,他那些語文知識表達能力才會有用武之地。反之,如果沒有一個課程層面的自覺,他熟記的那些理論、概念、語文知識提問技巧,可能就是一些華麗的碎片,單看起來炫人眼目,放在一堂課中則可能暗淡無光,有時還會互相沖突,起到相反的作用。
課標、教材、學生、教師等諸因素應該在我們的教學設計中成為一個支撐整體。
二、以實實在在的學情分析作為起點
其實,人們都知道學生是教學活動的主體,一切教學活動的實施都是為了促進學生的學習與發展。「教學設計以教學過程為其研究對象,用系統方法分析參與教學過程的各個要素,尤其著重分析學習需要、學習內容和學習者的特徵等方面的內容。」但是分析學生情況是一個復雜的課題,首先,學情內容比較龐雜,涉及許多方面,而了解分析學情的方式也多種多樣,很難落實為常規的具體的做法。其次,學情是課堂效果的影響因素之一,但並不是全部。也就是說,有時候,學情對教學效果的好壞有直接的關系,有時候又看不出直接關系,不能作為課堂的評價依據,正因為如此,雖然大家都知道掌握學生情況的重要性,但在備課中,這一問題卻常常被部分教師所忽略。
下面就「學情」的內涵展開一些討論,大體說來,可以從三個方面分析學生情況:
(1)學生的基本信息,包括這屆學生整體的代際特點以及這個班級的基本風格。如這一年齡段學生的知識結構、閱讀狀況、思維方式、情感表達方式、個性心理特徵、學習需求、認知風格、興趣愛好、對社會問題的關注熱點。總體上說,是社會、時代的特點投注於年輕人、通過「這一群」人反映出來、又與學習活動有關的特質。
(2)與該單元教學內容有關的信息,包括學生對課文所涉及的年代、社會背景的了解程度,對課文體現的價值觀、情感色彩及審美傾向的認同程度,對該話題的熟悉與敏感程度,對該教材語言習慣的接受程度。例如,學習《背影》,是否熟悉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的社會背景甚至交通條件,就直接關繫到對課文的理解;與該單元學習內容相關的學科知識、基本技能的准備情況等。例如,若是散文的教學設計,教師須知道學生以前學過哪些著名散文,他們可能了解哪些關於散文的知識等。這些信息都是很重要的。
(3)用於課堂教學組織的學習信息,大的方麵包括班級常用的學習方式、學習習慣、班級風格;小的方面諸如班級學生名單、座次、學習小組情況、學生之間的關系;學生在不同學科的表現、學生的個性特徵等。這類信息,可以供教師選擇適當的教學活動,豐富課堂教學手段,完成課堂組織和調動。例如,某校有個很有個性的學生,他讀書較多,善於思考,但好發奇談異議,原來的一位語文教師怪他上課總喜歡打岔,便不太理睬他,他在課堂上也就越來越冷漠。後來換的一位教師,了解了他的情況,在討論時,教師有意識地讓他做總結發言,不僅調動了他本人課堂參與的積極性,又常常能提升課堂討論的層次,這樣,上課的阻力變成了動力。這就是根據學情來優化教學組織的成功例子。
學情有許多內涵,在針對一節課或一篇課文的設計中,教師不可能把所有情況都當作考慮重點,因此,判斷學生哪方面的情況可能會對這節課的學習產生重要影響就顯得至關緊要。
三、確定具體明確、相對集中的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定位,也就是通常所說的「教什麼」,這是保障課堂教學效率的基本元素。也正是在這點上許多教師無所適從,導致語文課「少慢差費」的現象依舊嚴重存在著。總的說來,當前語文教學目標的錯位,甚至目標的錯誤在我們的語文教學中還是存在的。例如有教師教魯迅的《風箏》,開個「何為好的教育」的辯論會,或者展示一些工藝精美的風箏圖片,引導學生回憶自己放風箏、看風箏的情景,這顯然更是遠離了文本。更有甚者,教《愚公移山》要來個愚公很愚的批鬥會,全然不管這是一篇寓言故事。
教學目標大而空,也是教學目標設計的一大問題。華東師大教育系曾對一所重點中學所展出的35份教案作過一次統計:「發現5份無目標陳述,其餘30份陳述目標常使用的詞語是『掌握』『了解』『培養』『理解』,這些詞語所表達的教學意圖是含糊的。」
教學目標多而雜,是教學目標設計中的另一個問題。一般來說,一堂課最好有一個集中的教學目標,便於教師組織教學,也利於學生集中學習和掌握。有老師從三個維度來撰寫教學目標,每一個維度寫3~4點,合計下來超過十點,試想,一節課40~45分鍾,做一個簡單的除法就知道這些目標是否能夠實現。目標多了固然不行,目標雜了更不可能實現,東一榔頭西一棒槌,教學思路容易亂,學生也無所適從。當然,每一個教學板塊可以設一個分目標,但這些小目標、分目標,都要圍繞全課統一明確的貫穿線索,指向總的目標,共同形成一個清晰的認知結構。
閱讀教學在語文教學中佔有很大份額,閱讀教學目標的選擇目前大概有以下三種基本做法:
(1)重在理解課文介紹的內容,也就是通常所說的「教『教材』」。這種設計以課文內容為教學內容,以幫助學生理解、掌握課文「說了什麼」為主要目的。例如課文是議論文的,教學內容就是「理解題目含義,概括段落大意,領會文章的主旨」;課文是記敘文的,教學內容就是「梳理文章寫了什麼人、記了什麼事、描寫了什麼景物、抒發了什麼情,體會這些景物有多麼美、人物有什麼品德」;課文是說明文的,教學內容就是「介紹了對象的哪些方面,突出了什麼特點」。
近年來,隨著新課程觀的接受過程,「教『教材』」式的教學設計已經受到了普遍的質疑。但辯證地看,「教『教材』」其實是一種接近於傳統教學方法的設計,它本身具有兩面性,不可一概而論。因為語文學習具有價值多重性,有的課文(教材)內容不僅有價值,還可能是核心價值。至少,具有思想文化內涵的經典,思想價值突出而文體與表達特點不突出的,如《論語》等,就不妨把其「內容」列為主要學習對象;另外,以介紹語文知識和表達技能的課文如朱自清的《經典常談》,也不妨主要學其內容。
當然,有些課文的內容,只要學生有基本的識字理解能力,他們一看就能明白,這一類文章的教學目標,如果僅僅定位在「明白文章說了什麼」,教學價值就很有限。因此,不管什麼類型的課文,最好還是能兼顧「內容」和「形式」,讓學生在了解「寫了什麼」的同時,還能明白「為什麼要這樣寫」以及「怎樣寫的」。
(2)通過一篇課文,學習讀文章、揣摩思考問題的路徑,領會文章的寫法,也就是「用教材『教』」。經過多年的浸染,今天,「用教材『教』」而不要「教『教材』」的觀念差不多已經被絕大多數語文教師所接受,但在日常的教學設計及教學實施中,能自覺做到「用教材『教』」的教師並不多見。可以說,「用教材『教』」的難度不在觀念,而在於具體操作,即如何藉助一系列教學活動,把「用教材『教』」的理念落到實處。我們不妨依據下面幾點來嘗試:
教材、教參里明示過的特點或知識;
屬於某類文體中公認的典型的語言表達方面的知識,不能是自己杜撰的知識;
在這篇課文里屬於比較突出的核心性的表達特點,不能牽強和湊數;
以前的語文課中沒有學過、或值得重新認識的表達方面的知識,一般不要作簡單重復。
值得注意的是,語言特點有整體的、宏觀的,有中觀的,也有微觀的。一般來說,宏觀的容易空,微觀的容易瑣碎,對一節課或一篇課文的設計來說,以取中觀的特點作為教學內容為宜。
三種層次教學內容的差異面的例子:
不過,需要強調兩點,三種層次的大小是相對的,不要拘泥於概念;微觀特點雖然不宜作為主要內容,但是,在教學中,教師可以隨手提醒學生注意這些微觀的語言特點。
(3)以課文作為引子,借題發揮,討論社會問題。語文教學的主要教材是一篇篇課文,這些課文涉及的內容豐富多彩,如歷史、哲學、政治、藝術、自然,幾乎涵蓋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在閱讀這些文章的過程中,自然會產生各種各樣的感想和議論。如有的教師可能本來敏於思考、長於議論,自然也會把這種習慣帶到課堂教學中,以課文所涉及到的某個問題為焦點進行設計,引導學生深入探討歷史或當下的每個問題。
四、設計合乎學的邏輯的教學過程
「怎樣教」涉及到教學過程的設計、學習活動的選擇、教學技巧的運用等諸多問題。這里重點談談「教學過程」的設計。教學過程就是一堂課的邏輯結構,由一系列教學活動組成,就是將與課堂教學有關的教法與學法、教學內容和教學形式、教學目的與教學手段等各組成要素整合為一個以時間為維度的呈現順序,使得一節課中一連串的行為具有課程意義。
教學過程設計涉及哪些要素呢?在一節課的有限時間內,應該達到什麼目標?主要通過什麼途徑?以怎樣的步驟達成這些目標?這是教學過程設計要回答的核心問題,從不同角度分析教學過程可以有不同的區分:
從時間流程的角度,教學過程設計要考慮導入、學習准備、學習主活動、總結鞏固等階段;
從活動主體的角度,教學過程設計要考慮教師活動、學生個體活動、學生互動、師生互動等;
從教學行為的角度,教學過程設計要考慮教師講授、讀書、問答、小組討論、評價等;
從課堂節奏的角度,教學過程設計要考慮節奏的快、慢,鋪墊、高潮、調整、結束等;
從達成的目標來分,教學過程要考慮知識與技能目標、過程與方法目標、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維目標的匹配;
從教學質量和效益的角度,教學過程設計還要考慮「哪些學生在哪些問題上應做多少事情、可能做成多少事情」等不同的可能與相應的活動流程。
教學過程設計,就是將上述各要素整合為一個有機的、以一節課時間為單位的教學流程圖。這個教學流程,應具有一定的結構,體現一定的節奏,符合學生語文學習的基本規律。「結構」就是「把一堂課分成幾個不同的板塊或環節,主要板塊的學習目標相對集中,板塊之間有清晰的內在邏輯」;「節奏」主要是指板塊或活動之間應體現輕重緩急、高低起伏的變化,以適應學生注意力和情緒上的變化。
按照這個規律,設計一堂課,也應該把它分成前後幾個部分或板塊,這是教學設計的第一步。一般來說,劃分教學板塊應考慮如下幾方面:
活動板塊不宜太多;
每個板塊的功能明確、指向集中;
不同板塊之間邏輯關系清晰,指向這節課總的教學目標;
設計貫穿全課的主問題,使教學活動形成一條主線。
一節課一般在40~45分鍾左右,從上課伊始到下課鈴響起整節課上,學生的注意力難以一直保持高參與度,學習的內容之間也有一些區別。這些特點都要求我們一定要把一節課劃分成許多段落,但一節課的時間總體又有限,不能切割太碎,否則也沒有相對獨立的時間完成某些教學任務。一般來說。一堂課以分為2~4個板塊為宜。
從許多教師的教學設計中可以看出,有兩種傾向是比較普遍的,一是教學過程不分板塊,一口氣到底,學生沒有喘息的機會;二是時間分割太碎,活動太多,學習任務太雜,沒有停下來集中學習的時間。尤其以後一類為多。許多教師總認為,教學若不涵蓋該課文里的所有內容、不涉及有關知識,心裡就不踏實。實際上,教學活動彼此之間的關聯性很低,很難形成清晰有效的學習脈絡,而游離狀態的破碎信息穩定性比較差,很容易被遺忘。
每個活動板塊都有明確的教學目標,這是教學設計的第二步,但僅僅如此還不夠,為了增加教學活動的關聯性,還應做到環環相扣,即前一個活動是後一個活動的基礎或前提,後一個活動是前一個活動的深入與發展,這是教學設計的第三步。
設計主要活動板塊是教學設計的核心,也是完成一堂課任務學習的主要保證,如何保證這個教學活動的有效性?可以設計一組相關聯的問題,形成活動主線。這是教學設計的第四步。
在此基礎上,教師可再根據各種因素判斷各個環節可能遇到的具體情況,去豐富教學設計的細節,使一堂課的教學過程由宏觀框架到具體細節、由模糊到清晰,一步步趨於成熟。
五、設計合宜的作業,落實學習反饋
作業設計是教學設計中的一項重要因素,但是,不少老師對作業的教學價值認識不足,在作業的設計與布置上比較隨意,往往形式大於內容,對作業量的要求考慮大於對質的追求,缺少有效設計作業的意識,這是不利於提高教學成效的。作業設計需要注意以下幾點:
1.作業內容需要指向教學目標
無論是課堂作業還是課外作業,它首要的作用就是促進學習內容的保持與遷移,所以,教師設計作業時,第一個關注點就是作業內容與教學內容是否一致。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是否一致,學生的學與對學生的評價是否一致,這是考量教學是否有效的關鍵標准之一。
2.適合不同層次的學生
為了學生的全面發展,為了全體的學生,這是新課程的基本指導思想。作業設計也應該考慮到全體學生的不同層次需求。作業的難易度、作業量,乃至作業的形式,教師都應該精心設計。蘇霍姆林斯基指出,「對家庭作業的個別化應當予以特別的重視。如果教師不給某些學生布置一些個別性的作業,那就說明他沒有研究過每一個學生的力量、可能性和能力」。魏書生在《教師課上「十條」》中的第八條強調:「一堂課要留有三種不同類型的作業題,讓學生按照自己的學習情況選擇完成。」這兩位教育專家從不同的角度闡述了作業的難度等作業設計的針對性問題。
3.作業形式最好能豐富一些
學生的情況是不一樣的,這種種的差異對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同認知風格的學生對學習內容、學習材料、學習活動形式等都有不同的偏好。不同形式的作業可以更好地滿足不同認知風格學生的學習需求。
4.要求具體、表述明確
作業是布置給學生做的,很容易因為理解障礙而影響學生對作業的感情色彩與投入。在內容上,作業應向學生提出指向明確、要求具體的任務,不要出現籠統、空泛的要求。具體說來,大概有以下幾點:
明確作業涉及的范圍,如讀一段、讀一篇、讀一冊,還是做其他事情;
規定或建議採用的方法,如上網查閱資料,向父母做調查、小組討論、做批註等;
作業過程具有可操作性,如布置小組討論,應要求幾人一組,是否選出討論主持、記錄人、匯報人等;
作業質與量的要求,如完成時間、作業的字數,應盡量有明確要求;
發布、交流的方式,如網上發布,還是口頭交流等;
評價的依據,大體給出評價標准,以便學生按要求做得更好;
激勵的辦法,告訴學生可能獲得何種獎勵,會激發學生作業的積極性;
在語言表述上,作業要盡量做到句式簡短,表意明確,不能出現含糊不清甚至有歧義的詞句,否則,會讓學生無所適從。
5.適合教師檢查批閱
一般情況下,一位語文教師總是需要教授兩個班級的語文教學,不少語文教師還要擔任一個班的班主任。加上備課、改作業、與學生談心、家訪等日常事務,工作量都不小,如果作業很難批改,勢必會影響教師的工作狀態,甚至會影響教師的日常生活。實際教學中,也有教師面對沒有設計好的難改的作業敷衍了事的現象。例如,不少教師會布置「名著閱讀」的作業,可學生一旦寫好讀後感交上來之後,老師往往只給了一個「閱」字,或者含糊其辭地給出「優」「良」「中」一類的等第,缺少翔實的批改。幾次之後,學生得不到有效反饋,做起這樣的作業來往往敷衍了事。反思這一現象的出現,很大原因是教師對作業批改的工作量、批改方式等沒有進行設計,教師布置的作業很難批改,這樣的作業是起不到什麼訓練效果的。與其學生做起來沒勁,教師改起來馬虎,不如選擇有代表性的章節請學生摘錄點評,既有針對性,有利於批改,作業也就起到相應的作用了。
以上談的五點只是語文課堂教學設計這個復雜系統中的幾個方面,做好一節語文課的教學設計,還需要作好教材分析、設計好學習環境、學習媒體等,在這里就不一一展開了。當然,除了系統性之外,語文課堂教學設計還是一個螺旋式上升的過程。隨著對學生學習反饋的了解,教學設計會在反復修改中更適合教學的實際。
㈢ 語文教師如何高效設計閱讀教學課的教案
【摘要】 語文閱讀教學是中小學語文教學中的一塊重要內容,也是語文教學的難點和關鍵點。由於當下一線語文教師缺少對「閱讀」「閱讀能力」「閱讀教學」等概念的理解,認識不清,改善語文閱讀教學的困境迫在眉睫。《閱讀教學設計的要訣》作為一部理論與實踐結合的書籍,為我們闡明了「閱讀」「閱讀教學」「閱讀能力」「閱讀方法」等概念,指明了閱讀教學的任務和路徑,並就教學內容的選擇與教學環節的展開提出建議,為一線語文教師提供了教學幫助。基於語文閱讀教學的現狀和閱讀感受,筆者提出了四條設計閱讀教學課教案的策略:第一,遵循文本體式;第三,設計學的活動;第二,搭建學習支架。
【關鍵字】 語文教師;閱讀教學;教案
一、引言
語文閱讀教學是當下中小學語文教學中的一塊重要內容,尤其是對中學階段的語文教師來說,大部分的語文課都在進行閱讀教學,教授教材中編排的若干篇課文。在閱讀教學實踐過程中,筆者常常聽到身邊的語文老師抱怨「期末考試要到了,我課文都還沒上完呢」「課文多上幾篇和少上幾篇是沒有關系的」之類的話,也有不少的語文教師「沉迷」於閱讀教學,一篇一篇仔仔細細的教,不放過課文篇目中任何一個客體的知識點,但是閱讀教學的效果卻差強人意。
基於此,筆者認為閱讀教學效果的不理想或者說閱讀教學無法按時完成,在於語文教師缺少對「閱讀」和「閱讀教學」的理解,缺少統籌規劃,教學時通常是「只見樹木不見森林」,平時也缺少系統的語文閱讀教學理論知識的學習,導致理論與實際教學脫節。著名語文特級教師肖培東說:「語文教師是最會讀書的教師。」顯而易見,閱讀對於一位語文教師來說太重要了。因此,語文教師對於理論知識的匱乏,會對閱讀教學產生一定的負面影響。
筆者認為,語文教師應積極閱讀與語文教學相關的理論書籍,豐沛自我的理論知識,並自覺運用到語文教學實踐中去。基於語文閱讀教學的現狀和困惑,筆者閱讀了王榮生教授的著作《閱讀教學設計的要訣》,希望從中汲取營養,積累與閱讀教學相關的理論知識,學習語文優秀教師如何設計語文閱讀教學課的教案。
閱讀的意義有三個方面:生活的需要、生存的需要、生命的需要。[1]筆者希望通過此舉來提高語文閱讀教學的效率,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引導學生掌握閱讀方法,提升學生的閱讀素養和閱讀品質,並汲取書中的精神力量。
二、作者簡介與著作概述
(一)作者簡介
王榮生,浙江大學文學碩士,華東師范大學教育學博士,現為上海師范大學教育學院課程與教學論專業博士研究生導師。王榮生教授主要研究的方向有語文課程與教學論和語文教師專業發展,著有《語文課課程論基礎》《語文課程與教學內容》《語文教學內容重構》《聽王榮生教授評課》《求索與創生:語文教育理論實踐的匯流》等專著。在語文教學中,王榮生教授非常強調「為了語文知識的『實用』而進行的教學,才是貨真價實的語文教學」[2]的觀念,這也為廣大一線語文教師的語文教學提供了路徑和方向,同時也發人深省。
(二)著作概述
《閱讀教學設計的要訣》是一本語文閱讀教學的著作。語文課程的學習主要分為五個領域:識字與寫字、閱讀、寫作、口語交際與綜合性學習。閱讀作為其中一個重要的分支,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在這部著作中,王榮生教授認為「閱讀教學的主要目的是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是教會學生『如何閱讀』,是使學生掌握並運用『閱讀方法』」。為此,我們語文教師首先要弄清楚什麼是「閱讀」,什麼是「閱讀教學」,什麼是「閱讀能力」,什麼是「閱讀方法」。語文教師只有搞清楚這些概念,才能真正在語文閱讀教學中落到實處,實現老老實實教語文!
王榮生教授撰寫的這部《閱讀教學設計的要訣》,一共分為四章。在第一章中,作者著重介紹了四種讀者傾向(海綿型、磨砂玻璃型、過濾型、鑽石型),閱讀理解的含義,其它國家對閱讀的定義和理解,閱讀取向和閱讀方法的概念,閱讀的規則和策略,並在此基礎上明確了文學鑒賞的概念和劃分了文學作品的類型。在第二章中,作者著重闡述了閱讀教學的任務及其路徑,提出了閱讀教學的兩條重要原則:(1)學生是閱讀理解和感受的主體;(2)學生獲得是與課文相符合的理解和感受。從閱讀教學的重要原則入手,作者提出閱讀教學的三條基本路徑:(1)喚起、補充學生的生活經驗;(2)指導學生學習新的閱讀方法;(3)組織學生交流和分享語文經驗,並認為文學鑒賞有三種形式:引學生欣賞、帶學生欣賞、教學生欣賞。在第三章中,作者又具體闡述了閱讀教學內容的選擇與教學環節的展開,教學內容要依據文本體式和學生學情來確定、選擇,教學環節和教學流程要緊緊圍繞學生的學來設計,合理安排好教與學的關系,並為我們提供了閱讀教學設計的模板,供一線語文教師參考和借鑒。在書本的第四章中,作者結合語文名優教師的閱讀教學設計課例,從散文閱讀、小說閱讀、詩歌閱讀、實用文章閱讀、文言文閱讀入手,分別舉例闡釋,面對不同的文本體式要採取不同的閱讀教學方法,選擇合適的教學內容。
三、閱讀與閱讀教學
(一)閱讀
對於一般讀者來說,閱讀無非是拿著一本書,從頭到尾,一字不漏的看完。但是,語文教學中的閱讀並非如此。從語文學科來說,閱讀,始終是讀者自願、自主地與文本對話。在閱讀的過程中,讀者表現出濃厚的閱讀興趣和趣味,能夠自主的選擇閱讀的書目,並且保持良好的閱讀態度,這樣的閱讀態度貫穿閱讀前、閱讀中、閱讀後。
對閱讀的定義,並非是一成不變的。一些國家和地區的語文課程標准對「閱讀」都有不同的定義。例如,《韓國語文課程標准》對閱讀的定義如下:讀書是通過文章表現讀者與著者之間發生的心理、社會的相互作用。讀者調動背景知識閱讀包含著者的意圖與信息的文章,然後再理解文章的意思。還如,加拿大對閱讀的定義如下:閱讀是一個復雜的過程,包括對書面語和口語之間關系的理解,顯示了閱讀過程中觀念與信息的碰撞,顯示出這些觀念和信息與個人腦海里固有的知識和經歷的某種聯系。再如,美國對閱讀的定義如下:閱讀是一個讀者與文本相互作用、建構意義的動態過程。
雖然韓國、加拿大、美國對「閱讀」的表述有所不同,但是我們不難發現,它們之間有一個共同點:閱讀是一種與文本對話的過程,我們不僅僅獲得信息和知識,同時也在提升自我對世界和人生的認識。並且,王榮生教授在本書中提出,閱讀包含兩個過程:解碼和解釋。解碼主要指向對於客體文字的識記,解釋則是透過文字本身去理解、感受。
(二)閱讀教學
閱讀教學通常指語文教科書的課文教學。王榮生教授在書中指出:閱讀教學就是建立學生與「這一篇」課文的鏈接。因此,語文教師要對閱讀教學有一個明確的認識:課文不僅是學習材料,而且是學習對象;課文中包含高於學生現有語文經驗的因素;建立學生與「這一篇」課文的鏈接。
此外,語文教師更要明確閱讀教學的兩條重要原則:第一,無論是在閱讀教學之前、之中或之後,對一篇課文的理解、感受,始終都是學生這一閱讀主體的理解和感受;第二,在閱讀教學中,學生閱讀的,是「這一篇」課文;學生要獲得的,是與課文相符合的理解和感受。
在書中,王榮生教授將語文閱讀教學分為散文閱讀教學、小說閱讀教學、詩歌閱讀教學、實用文閱讀教學和文言文閱讀教學五個板塊。
四、目前閱讀教學的困境
語文閱讀教學困境的產生在於一線語文教師對文體意識淡薄,閱讀教學不分文體,也在於教學起點模糊,沒有正確處理好教與學的關系。
(一)文體意識單薄
王榮生教授認為中學語文教材中的課文應該分為小說、散文、詩歌、實用文、文言文五種類型,針對不同類型的文本應採用不同的閱讀教學方式,選擇不同的教學內容。但是,在具體的閱讀教學中,不少語文教師往往因為文體意識淡薄,導致教學內容選擇不當,課堂教學效果低下。例如,筆者曾聽過校內某語文教師的公開課莫懷戚的《散步》,該教師的核心環節是分析文中人物的性格特點。《散步》作為一篇散文,其教學內容的選擇重點不在於人物,而在於作品的語言。課堂上,學生的「學」出現了方向性的錯誤,教學效果可想而知。
(二)教學起點模糊
閱讀教學的起點究竟是什麼呢?閱讀教學有起點,必然也有終點。其實,筆者認為閱讀教學的起點和終點是一致的,即這堂課上學生應該學到什麼。而現實的語文課堂上,語文教師往往只注重教師應該教什麼,而忽視了學生應該學什麼,往往只注重自己是否完成了預先設計的內容,而沒有根據課堂上學生的學習狀態做出相應的調整,一味牽強的讓學生按照自己設計的方向前進。
因此,在閱讀教學中,語文教師應該明確教學的起點是這一篇學生可以學到什麼,而不是這一篇我該教什麼,合理設計「學的活動」,而非一味執著於「教的活動」。
五、高效設計閱讀教學課教案的策略
(一)遵循文本體式
在上一部分內容中,筆者就剖析了語文閱讀教學中部分語文教師文體意識淡薄,但是閱讀教學效果不甚理想。為此,一線語文教師在設計閱讀教學課的教案時,一定要遵循文本體式。
語文教師要用詩歌的方式去解讀詩歌,要用散文的方式去解讀散文,要用小說的方式去解讀小說,要用文言文的方式去解讀文言文,不可一鍋亂燉,濉隨心所欲。顯而易見,遵循文本體式更需要語文教師對文本解讀到位、合適。
那麼如何合適、到位的解讀文本呢?根據《閱讀教學設計的要訣》一書中的闡述,王榮生教授認為合適的文本解讀需要符合兩個要求:第一,對這種特定體式的文本,閱讀取向要常態。也就是說,像正常人、像能讀這樣作品的人那樣去閱讀。第二,在特定的文本體式中,要運用符合這種體式的閱讀方法。比如,符合詩歌閱讀的方法,符合戲曲閱讀的方法。針對第一條,筆者認為語文教師在拿到一篇課文時,應該把自己當成是一個讀者,而非是一位語文教師,用讀者的眼光去解讀文章,感受文章,發現疑難之處。針對第二條,王教授再次強調了文本體式的重要性,這關乎教學內容選擇正確與否。
因此,語文教師設計閱讀教學課的教案時,首先應關注文章的文本體式。
(二)設計學的活動
語文閱讀教學包括教與學兩方面,要正確處理好教與學的關系。閱讀教學中教師提問的特徵是懂得(教師)向不懂的人(兒童)提問。[3]因此,教師在提問之後要將問題轉化成學生「學的活動」。王榮生教授也在書中認為,閱讀教學的教學環節就是組織「學的活動」,部分語文教師往往以「教的活動」為基點,發生了閱讀教學方向性的錯誤。同時,建構主義提倡,由學生自己來建構、論證和展示他們的理解。[4]
反觀當下的語文閱讀課堂教學,的確如王教授所說的那樣,教師「教的活動」結構完整,但是學生「學的活動」非常散亂,教師「教的活動」豐富、多樣,而學生「學的活動」單調、稀少,往往只是你來我往「一問一答」的學習方式。整堂語文課,語文教師往往會成為一個「出彩」的人,而學生只是在教師需要時配合一下,淪為配角。所以,當下的語文閱讀教學課要轉變成以「學的活動」為基點,讓教師組織學生進行充分的「學的活動」。
活動的目的是體驗、實踐、成長、提升,活動的主體是學生,活動的主導是老師。[5]一堂語文課,可以安排2-3個學習活動,每個環節15分鍾左右,即每個環節的大部分時間是「學的活動」。例如筆者在設計《紫藤蘿瀑布》閱讀教學時,安排了三個「學的活動」:初讀紫藤蘿,感受藤蘿之美;再讀紫藤蘿,讀懂宗璞之情;三讀紫藤蘿,感悟生命之意。三個學習活動的主體都是學生,逐層遞進、逐步深入。每一個學習活動都圍繞一個教學目標展開。
語文教師需要做的,不是設計自己教什麼、怎麼教,而是設計學生學什麼、怎麼學。
(三)搭建學習支架
王榮生教授在書中提出了閱讀教學設計的思路:依體式,定終點;緣學情,明起點;中間搭2-3個台階。筆者認為,閱讀教學中間設計2-3個教學環節,要給學生搭建閱讀學習支架,利於學生開展較為充分的「學的活動」。
心理學家伍德將支架用來描述同行或者有成就的人對學習者的學習過程所施與的有效支持。在此基礎上,建構主義者根據前蘇聯著名心理學家維果斯基的「最近發展區」理論,提出了支架式教學法,其核心策略是一步一步地為學生的學習提供適當的、小步調的線索或提示(支架)。通過這種「支架作用」讓學生一步一步的攀升,逐漸發現和解決學習中的問題,掌握所要學習的知識,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成為一個獨立的學習者。[6]
結合筆者的閱讀教學經歷,筆者在推進《紅星照耀中國》專題閱讀教學時,設計了「人物專題」學習任務。為引導學生能夠更好的理解作品中紅色人物的精神,筆者兩次為學生搭建學習支架。第一次支架:請你摘錄、整理書中與XXX人物相關的內容;第二次支架:請你參照範例,給該人物設計人物名片,要求名片能夠體現人物的精神品質。兩次教學支架中,第一次搭建的目的在於幫助學生整理作品中與某一人物相關的內容;第二次搭建的目的在於給學生提供一個範例,相當於給學生提供一個學習的路徑,讓學生在範例支架的引領下開展學習,並最終呈現學習成果。
我們認為,給學習支架,即教師為學生提供積極的、暫時的幫助,以便讓他們養成獨立學習的習慣。[7]
六、結束語
閱讀能力的高低直接體現出思維品質的水平。[8]基於此,閱讀教學是教師精心設計「學的活動」,帶領學生結合自己的實際生活經驗,在文本當中來來回回,去理解、感受作品背後的精神力量。
《閱讀教學設計的秘訣》一書,給語文教師的閱讀教學設計指出了方向,但是只憑借這一本書是遠遠不夠的,語文教師應閱讀其它與語文閱讀教學相關的書籍,不斷提升自我的理論水平,並將其運用到閱讀教學實踐中去。
筆者認為要改善語文閱讀教學的現狀,需要建立在合理的知識基礎之上,並且語文教師要保持長久的研究、實踐熱情。
參考文獻:
[1]吳再柱. 一位鄉村語文教師的閱讀報告[J].語文教學通訊.2019(8)
[2]陳朕.談 新課改下如何提高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效率 [J]. 廣西寫作學會教學研究專業委員會.2019
[3]韋冬余. 閱讀教學中的教師提問:問題與突破[J].初中語文教與學.2019(7)
[4] [美]Marylou
Dantonio. 教師怎樣提問才有效[M]. 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15
[5]郁皎.自讀課的基本定位和常見課型[J]. 語文教學通訊.2019(4)
[6]張小虎.閱讀教學支架建構例談[J]. 中學語文教學.2016(7)
[7][美]安德魯·波拉德.反思性教學[M]. 中國青年出版社.2017
[8]喬麗.核心問題鏈:名著閱讀的有力抓手[J].語文學習.2019(7)
Grh��`��;���<
㈣ 小學語文如何設計教學活動
一、圍繞語文素養進行教學活動的設計
語文教學的目標主要是使學生的語文素養得到提高,在小學的語文教學中必要的知識為漢字的音、形、意,字詞句以及良好的閱讀理解能力,在語文學習的過程中需要學生積累語言。
二、根據教學目標來設計教學活動
在新的語文教學目標中,有知識技能,方法過程,情感態度和價值觀這幾方面,這三方面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但在實際教學中,每堂課的教學目標都較為簡單,一般都是根據教學的具體內容進行相關設計,這樣的教學只會使學生達到某一方面的目標,方法以及知識,但是很多學生不能在課堂中得到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上的學習。
因此教師在課堂設計的活動中,主要使學生在課堂中收獲知識以及學習方法,還要在此基礎上使學生能夠感受到一定的情感態度,並樹立自己的價值觀。如,對於每篇課文,教師都會將其中的語法知識,字詞、語句知識,清楚的為學生講解。同時,還可以要求學生針對每一句或者每段話,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情感,體會文章中蘊含的感情,從而促進學生閱讀的理解能力。
三、根據學習內容來設計教學活動
小學生在語文學習方面,由於閱讀的文章和書籍較少,所以積累的語言素材較少。在教學中主要依靠課本中的文本內容,這部分內容也都是出色的作品,其中有較多的人物語言、神態,生活場景以及細節這些具有生活化的東西,為了使學生更好的理解文中的內涵和感情,可以使學生根據課文內容進行改編,或者對將文中的內容表演出來,將人物對話和細節都給予細節上的模擬。
通過這些活動,使學生對課文內容有了更深層次的理解和創造,能夠使學生對文章中的東西更好運用。
四、根據學習方式來設計教學活動
在新課改中,要求學生能夠做到探究學習,自主學習、研究性學習以及合作學習,對於小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學習方式較為重要,但如果在課堂中為學生進行這些學習方式概念的講解,學生只能機械的接受,卻不能在學習中熟練的運用,也不能轉變為自己的學習方式。
因此需要在課堂中進行相關活動的設計,使其能夠每天接觸到這些學習方式。如,教師可以出一個難度較大的問題,要求四人小組的同學進行討論,每人都闡述自己的想法,並根據四個人的答案進行判斷和總結,最終得出答案,這樣可以充分培養學生的探究學習與合作學習。
㈤ 語文教案
作為一名默默奉獻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寫一份優秀的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綱與課堂教學的紐帶和橋梁。優秀的教案都具備一些什麼特點呢?以下是我幫大家整理的語文教案3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一、教學目標:
1、反復誦讀課文,感受作者熱愛大自然,感悟人生的思想感情。(重點、難點)
2、學習作者抓住自然景物特點進行形象而細致描繪的手iuofa,品味其藝術魅力。(重點)
二、課時安排:一課時
三、教學步驟:
1、導入新課:
徐志摩曾帶領我們於泰山之巔觀賞雄偉、壯觀的雲海,今天,我們將透過一位女作家的視角,觀賞另一種風格的雲海。(板題)
2、作者簡介:
唐敏,原籍山東,1954年生於上海,1959年隨父母遷居福州。曾當過知青,後相繼在福建圖書館、作協福建分會、廈門市文聯工作。1979年以來發表了若干散文、小說。其中中篇小說《太姥山妖氛》、散文《女孩子的花》等產生過一定影響,已出版《青春緣》等散文集,曾多次獲國內外文學獎。1990年因小說《太姥山妖氛》入獄。近年來著作不斷,《走向和平》等作品一再轟動文壇。唐敏與一些作家一起進行著散文創作的新探索:讓散文深入到人的內心世界,展示個體對外在世界的獨特感知和人的自然性靈。著有《遠山遠水》、《心中的大自然》、《誠》、《青春夢》等。
3、學生自讀課文,初步感知課文。完成自主學習1、2題。
核實重點字詞:
慪氣(òu) 婆娑(pó suō) 懊悔(ào) 汩汩(gū gū)霓裳(ní cháng) 纖纖(xiān xiān) 憧憬(chōng jǐng)粗獷(guǎng)
4、初步把握課文,完成合作探究3題,將不會的地方標示出來。
5、合作探究:
互動1: 作者筆下的雲有什麼特點,找出相關句子進行賞析。
明確:變幻多端、形態美、富有動感。
互動2:作者青年時生活在什麼樣的環境中,你從哪些句子中可以讀到?
明確:與世隔絕,人與人交往少。(文中記敘性的話語中找)
互動3:
年少時我為什麼喜歡雲?而成年之後卻沒有了當年的那種激情? 結合溫馨提示探究。
明確:年少時我是在寧靜中度過的,與人交往的很少,有隔世之感。單調、乏味的生活,使我格外關注天氣,也因此喜歡上了雲,把整個身心都融入到了雲海之中。而成年之後晚飽經滄桑,以徹底地融入了世俗,沒有了心靜,自然也沒有了當年愛雲的激情了。
6、小結全文:
本文回顧了自己青年下鄉當知青時在山中的一段生活,以
為線索,選用 、 的修辭手法,融情於景,對山中雲
海進行了描述,表達了作者
之情,抒發了 的人生感悟。
7、拓展延伸:
1、寫出你所知道的描寫「雲」的詩詞名句。
2、要體現自然景物的特點,就必須進行形象而細致的描繪。你能模仿本文第3段的寫法也寫一寫天上的雲彩嗎?
新課改要求教師轉變角色,變知識的傳授者為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參與者、合作者,注重培養學生的獨立性和自主性,根據這一指導思想,我在本課教學時,採取自讀圈畫法、合作探究法、適時點撥法,使學生在輕松的氛圍中學到知識。
根據以上的教學方法,主要體現以下的學法:
(一)預習清障法,通過課前預習使學生初步了解課文,掃清文字障礙,有利於提高聽課的效率,使課堂效果事半功倍。
(二)自主悟讀法,通過學生自己的個性閱讀和感悟,加深其對文章主旨及感情的理解,培養學生自主閱讀能力。
(三)合作交流法,合作交流有利於形成學生不同知識結構、思維方式和性格特徵的優勢互補,不僅極大地提高了學習效率和學習質量,而且最大限度地滿足了學生的表現慾望和對成功的渴求。
本詩是兒童曲《快樂的節日》的歌詞,詩歌內容貼近兒童生活,語言生動形象,旋律歡快、活潑,多年來一直是孩子們愛唱的歌曲之一。詩文運用比喻和擬人的手法,反映了少先隊員們歡慶自己節日時快樂、幸福和自豪的心情,表達了他們長大後決心報效祖國的志向。全詩以「樂」為線,心情之樂、成長之樂、理想之樂、場面之樂,貫穿全詩,生動地描繪了少年兒童歡慶節日時的快樂心境和歡樂熱鬧的情景。
1、能學會本課中的.生字,會讀二類字,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2、以用歡快的語調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能隨著優美的曲調歌唱。
3、感受生活在祖國懷抱里的幸福,激發學生熱愛祖國的感情,從小樹立建設社會主義祖國的遠大理想。
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訓練學生朗讀詩歌,讀出詩歌的韻味。
《快樂的節日》這首小詩共有四個小節,重點是第二、三小結。教學時應從誦讀和引發學生想像為主,首先抓住題眼,從學生的舊知識入手,激發學生讀的慾望,然後通過不同的朗讀要求,引導學生不斷的與文本對話,逐層感悟詩歌的內涵,體會其意境。要合理的將本課和其它課整合,利用音樂來激發學生的情感,體會詩歌內容的快樂和語言的優美,培養學生的語感。課文配有彩圖,學習時可根據畫面展開想像,幫助學生理解詩歌內容。
本文是一首優美的兒歌,在設計片斷教學前,我讓學生事先充分預習課文,感知生活的快樂和幸福,在預習時熟讀課文,自我探索識字,然後再進行課堂教學,檢測學生預習效果,逐步指導歸納識字方法。
第一課時
歌曲導入,初步了解課文內容,激起學習的興趣,通過不同形式地朗讀理清文章的思路,教學生字詞。
第二課時
一、復習生字詞,激趣導入:
1、小朋友們,這節課我們接著來學習,齊讀——指板書:快樂的節日
2、點擊課件:(聰明猴來了,他說小朋友們要想去過快樂的節日,就一定要完成他設置的闖關任務,你們有信心嗎?)
第一關:詞語(點擊課件)
祝賀 敬愛 豐滿 紅領巾
歌唱 希望 健康 白楊樹
鮮艷的紅領巾 美麗的衣裳 美麗的小鳥
可愛的祖國 敬愛的老師 親愛的夥伴
快樂的時光 健康的成長 勇敢地飛翔
(1)你們會讀嗎?指名學生讀。
(2)齊讀。
第二關:句子
你能用上剛才的詞語,說說課文內容嗎?(指名2——3名學生說)
第三關:朗讀
指名學生分段朗讀課文。
(設計意圖:用闖關的游戲形式讓學生朗讀詞語、課文,學生的學習興趣被很好地激發。用上幾個詞語說說課文內容,訓練了說話能力,並檢查了學生對課文內容的掌握。)
二、理解課文,感受意境:
過渡:小朋友們真棒,詞語、課文都讀得那麼好!聰明猴要帶大家一起享受快樂的節日!請打開書本81頁。
(一)學習第一小節
出示:小鳥在前面帶路,風兒吹著我們,我們像春天一樣,來到花園里,來到草地上。鮮艷的紅領巾,美麗的衣裳,像朵朵花兒開放。
1、喜歡這小節的小朋友一起來讀讀吧!
2、沒有讀的小朋友評價:你們覺得他們讀得怎樣?
3、用你喜歡的方式自由讀這一小節。
4、理解
(1)為什麼把「我們」比成「春天」呢?
(春天充滿生機,小朋友們也象春天一樣充滿活力。)
師:在小鳥和風兒的陪伴下,小朋友們在廣闊的天地間盡情地玩耍,充滿了活力。就像春天一樣給人一種生機勃勃的感覺,所以說我們——引讀。
(2)理解句意:鮮艷的紅領巾,美麗的衣裳,像朵朵花兒開放。
(討論後小結:小朋友們戴著鮮艷的紅領巾,穿著美麗的衣裳,就像一朵朵花兒一樣美。)
我們美美地讀一讀吧!
學生齊讀。
5、小朋友們來到花園里,來到草地上,最想說什麼?最想做什麼?(指名學生說)(板書:花園 草地)
6、師:他們是那麼快樂,那麼幸福,讓我們把自己想像成其中的一員,讀一讀這一小節。
7、小朋友們,這么好聽的兒歌,你們可要仔細聽哦,感受那份快樂。(播放《快樂的節日》)
(設計意圖:讓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朗讀,可以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引導學生通過討論,朗讀課文,感悟字、詞、句的意思,使學生的情感表現地淋漓盡致,進而體驗到生活的快樂。最後聽歌曲,優美的歌聲更能引起學生的共鳴。)
(二)學習第二小節
過渡:小朋友們,在這快樂的節日里,還有誰也在為我們高興呢?
出示:花兒向我們點頭,白楊樹嘩啦啦地響。它們同美麗的小鳥,向我們祝賀,向我們歌唱。它們都說有了我們,可愛的祖國就更有希望。
1、指名讀,思考:它們同美麗的小鳥,向我們祝賀,向我們歌唱。「它們」指誰?(板書:花兒 白楊樹 小鳥)
2、理解「祝賀」。你能用「祝賀」說句話嗎?
3、創設情境:家裡爸爸生日了,你想對爸爸說什麼?同學取得了優異的成績,你想對他說什麼?(學生說)那麼花兒、白楊、小鳥都在向我們祝賀,為我們歌唱。它們會向我們說什麼?(指名答)
4、老師也想想你們祝賀,想聽嗎?(教師范讀)聽懂老師的祝賀了嗎?
5、男女生賽讀,體會。
師:是啊,這個世界上有我們就更加美麗,有我們就充滿希望,因為我們是祖國的花朵,祖國的未來需要我們去創造。
6、出示:它們都說有了我們,可愛的祖國就更有希望。
7、指名讀,評價。
8、齊讀這一小節。
(設計意圖:理解課文內容時,對學生進行說話訓練,發揮了他們的想像,思維能力得到發展。讓學生進行評價,既鍛煉了學生聽的能力,也指導了朗讀。)
(三)學習第三小節
過渡:可愛的祖國有了我們就更有希望。所以我們要感謝祖國。
出示:感謝親愛的祖國,讓我們健康地成長。我們像小鳥一樣,等身上的羽毛長豐滿,就勇敢地向著高空飛翔,飛向我們的理想。
1、自由讀,你讀懂了什麼?還有什麼不懂?
2、結合學生提出的問題理解
(1)為什麼要感謝祖國?(板書:祖國)
(黨和祖國就像媽媽一樣,哺育著少年兒童幸福成長,沒有祖國媽媽的培養、愛護,就沒有今天的幸福生活。)
(2)出示句子,理解含義:
我們像小鳥一樣,等身上的羽毛長得豐滿,就勇敢地向著高空飛翔,飛向我們的理想。
(3)學生討論後小結
(開始,小鳥羽毛沒有長好,不能飛翔,等翅膀硬了,就能獨立飛向藍天。小朋友們也一樣,隨著身體、知識、思想等方面都比較成熟,就能獨立生活,建設祖國,保衛祖國。)
(4)你的理想是什麼?你將來准備怎樣建設祖國?
分小組討論一下要實現自己的理想需要什麼樣的本領?這些本領你現在還沒有,應該怎麼辦呢?
小結:我們應該從現在開始,認真學好建設祖國的本領,長大把祖國建設得更加美好。
3、指導朗讀,讀出自豪感和對祖國的感激之情。
(設計意圖:讓學生通過讀、然後討論,加深對課文的理解。設計學生說自己的理想,意在讓學生明白讀書的重要。)
(四)學習第四小節
過渡:在這快樂的節日里,我們怎能不又唱又跳呢!
出示:唱啊,跳啊,敬愛的老師,親愛的夥伴,我們一起度過這快樂的時光。
1、指名讀,「夥伴」指誰?(同學們)
2、我們唱啊,跳啊,度過了——(板書:快樂的時光)
3、指導朗讀第四小節。(歡快的語氣)
(五)總結全文
過渡:聰明猴說小朋友們學得很認真,他要獎勵我們(點擊課件聽錄音朗讀)
1、聰明猴讀得怎麼樣?你知道她為什麼能讀得這么好嗎?
2、小結:對,因為她帶著自己的感情去讀了,我們讀書不但要聲音洪亮,讀流利,而且還要帶著自己的感情去讀,你們想不想讀好啊?
3、下面,我們就學學聰明猴的樣子來讀課文,也把它讀得有感情!(齊讀課文)
(設計意圖:聽錄音朗讀課文,教給學生朗讀的方法,學生更能聲情並茂地進行朗讀。)
三、指導背誦
1、同學們真聰明!學得真快,有的同學偷偷地告訴老師說他已經會背誦這一篇課文了,還有的同學告訴老師說他還會邊背邊動作呢!真了不起,現在先讓同學們准備一下,等下請你到上面來好好表現一下。(學生自由准備)
2、指名同學背誦,評一評誰最棒。
3、接龍背誦。
(設計意圖:設置表演背誦和接龍背誦,激發了學生的背誦興趣。)
四、唱誦詩文,升華內涵。
1、同學們,我們今天學的這篇課文非常神奇,它不但讀起來好聽,而且唱起來也非常好聽, 讓我們一起來聽聽歌吧!(播放歌曲《快樂的節日》)
2、學生聽歌,可以一邊聽一邊小聲跟唱或是打節拍,做動作。
3、同學們,除了用歌聲來表達我們快樂外,你還想用什麼方式表達你的快樂呢?(學生回答:可以讀詩歌,也可以唱歌曲,也可以表演詩歌,還可以畫畫等)
(設計意圖:通過聽歌曲,使學生對課文更感興趣,更想把它背誦下來,珍藏起來。)
五、情感升華,總結全文。
1、同學們,今天你過得快樂嗎?你有沒有想過快樂是誰送給我們的?(學生回答)
2、對,是祖國媽媽。是我們的祖國給了我們幸福的生活。沒有祖國媽媽對我們的培養、愛護,就沒有我們今天的幸福生活。所以希望同學們好好珍惜現在的幸福生活,好好學習,長大報效祖國。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說說是誰讓我們這么快樂,主要就是激發學生熱愛祖國的感情。)
六、作業設計
回家把這篇課文用不同的形式演給父母看。
板書設計:
花園 草地
快樂的節日 花兒 白楊樹 小鳥 快樂的時光
祖國
一、教材分析
《將心比心》是人教版小學語文四年級下冊第二單元中的一篇略讀課文。在這個以「真誠待人」為主題的單元里,作為本單元的最後一篇文章,本文以"將心比心"為題,通過發生在日常生活中的兩個小故事,揭示了令人深思的人生哲理:如果在生活中我們能將心比心,那麼,我們就會對老人生出一份尊重,對孩子增加一份關愛,就會使人與人之間多一些寬容和理解。故事顯淺而緊扣生活,在情感態度教育方面,它通過揭示「多為別人著想」這一道理,突現了本組教材「以誠待人」的專題。從知識技能方面,它是「與文中人物進
行對話,感受人物思想品質」這一訓練重點的有利承接。可以說,這是一篇有助於學生獨立閱讀、感悟、理解並從中明白一定道理的好文章。「將心比心,以愛換愛」的呼喚直逼人的心靈深處。本文的教學目的是引導學生在深入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學會在生活中將心比心,寬容他人、善待他人,就是善待自己這個道理。
二、教學目標
1.能夠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並通過自主學慣用自己的話說出課文的主要內容;
2.能辨別多音字「將」的不同讀音;正確讀出「扎」這個翹舌音字;理解「將心比心」的本義以及在課文中的真正含義;
4.通過品讀人物的語言描寫,體會人物的品質,感悟生活中只有將心比心,才能以愛換愛。把「將心比心」運用到生活實際中,關心自己的長輩、朋友,體諒別人的感受。
三、教學重難點
重點:結合課文所寫的兩件事,體會將心比心的真正含義。 難點:通過品讀人物的語言描寫,體會人物的品質,感悟生活中只有將心比心,才能以愛換愛。
四、教具准備
多媒體課件,廣告視頻《媽媽,洗腳》,音樂《愛的奉獻》
五、教學時數:一個課時
六、教學過程
(一)導入:
1.上課之前,讓我們先來看一下這幾張圖片。請看大屏幕
(1)如果你細心一點,你會發現,電梯里常常有一面鏡子,那麼這面鏡子有什麼作用呢?許多人可能回答不上來。當我偶然間知道了真實的答案時,我心裡的感動,像微雨似的紛紛落下。這個答案是:當有殘疾人搖著輪椅進來的時候,他(她)不必費力地轉過身來,就可以從鏡子里看到樓層的顯示燈。
(2)一般三四歲的小孩子總是不喜歡呆在商場
里.這常常讓大人們感到不能理解。為什麼
商場里琳琅滿目的商品和豐富的食品都不能
吸引小孩子呢?
有一位兒童心理學家輕而易舉地解答了這個問題。他的方法其實很簡單:你蹲下來,處在和小孩子同樣的高度環視四周的景象,結果看到的都是大人們的腿。
(3)這兩種現象蘊涵了什麼道理?
這兩種現象蘊涵了這樣的道理:換位思考,將心比心。
4)引出課題,今天我們也來題為「將心比心」的課文。(板書:8*將心比心)
全班同學齊讀課題。(「將」是一個多音字,表示動作的時候,讀第一聲;表示名詞的時候讀第四聲,可以根據意思判斷它的讀音,「將」的基本字義: 1.快要2.帶領,扶助
3.拿,持(拿自己的心去衡量別人的心,形容做事應該替別人設想)
2.你是怎樣理解將心比心這個成語的呢?這兩個心的意思一樣嗎? 課文中誰將心比心,又是怎樣對待別人呢?讓我們帶著問題來讀讀課文吧!
二.初讀課文,感知內容:
下面請同學們打開課本28頁
1.各自採用自己喜歡的方式閱讀課文,讀准字音,讀通句子。
2.課文寫了哪兩件將心比心的事?誰來說一說?(指名回答)
3.1)第一件事,主要講了哪兩個人之間的故事? 板書:阿姨 奶奶
( 阿姨幫奶奶推門是作者聽說的事兒)
2)第二件事,又講了誰和誰之間的故事?
板書: 媽媽 護士
(媽媽鼓勵護士給自己扎針是作者親身經歷的事兒)
4.體會作者的心理(溫暖與幸福)
這兩件事都讓作者受到了啟發,留下了深刻地印象,所以作者在每一件事情的結尾,都講到了什麼?我們把它讀出來。 第一件事,作者聽奶奶講完以後,她心裡——溫暖了許久 第二件事,她親眼目睹之後,她心裡——充滿了溫暖與幸福
5.體會詳略寫法
兩件事情,哪一件是詳寫,哪一件是略寫?作者重點寫了哪一件事情?(媽媽鼓勵護士給自己扎針的事)
三、默讀課文,尋找「感動」
1. 現在,請大家快速默讀課文,比較一下課文中的兩件事,然後說一說這兩件事情中哪些地方讓你印象深刻或者感動了你?
2. 導語:這兩件事情都讓作者感到了幸福和溫暖,我想這也讓同學們心裡有所觸動吧?誰願意和大家分享一下,文中讓你感觸的地方?(指名答)
3. (課件)「一次她去商店,走在她前面的一位阿姨推開沉重的大門,一直等到她跟上來才鬆手。」「我媽媽和您的年齡差不多,我希望她遇到這種時候,也有人為她開門。」
1)阿姨和奶奶,體會「尊重」
(阿姨面對素不相識的老人,卻願意為她推開大門,用手撐著,一直等到奶奶跟上來才鬆手。從小事可以看出阿姨是個懂得關心尊重別人的人。板書:愛心、尊重) 阿姨為什麼要這么做?她想到了誰?
(當阿姨看到了奶奶,她不由的想到了自己年老的母親,將心比心,因為她希望——我媽媽和您的年齡差不多,我希望她遇到這種時候,也有人為她開門。」)
2)體會「扶幫」,
當奶奶要謝謝阿姨時,阿姨說了什麼?讀出來
(當奶奶向她道謝時,那位阿姨輕輕地說——我媽媽和您的年齡差不多,我希望她遇到這種時候,也有人為她開門
3)同學們,現在我有個疑問,我不明白阿姨說的「這個時候」指什麼時候?
(我父母遇到困難的時候,也會有人給他開這扇門,也就是說,給他幫助與扶持(板書:幫扶)。人生當中肯定會遇到很多困難,但是只要我們之間能夠相互幫扶,就一定能夠克服困難。
4)理解「門」
當你為別人打開一扇門的時候,別人也為你打開一扇門,文中「開門」僅僅是指簡單的門嗎?這並不是簡簡單單的一扇門,而是愛心的門,打開心靈的門,正是這樣的故事,我的心溫暖了許久。「許久」這個詞,我們還可以用什麼詞來換換?(很久)
5)除了可以幫推門,平時還能為老人做什麼?
(展示圖片)比如,公車讓座,扶摔倒的老奶奶、、、、、、 情境創設:
1.場景:在公車上,一名少先隊員見到年邁的老奶奶上車後,主動讓座,他們會說些什麼呢?
2.表演,仿造文中阿姨與奶奶對話的句子
把你們的對話寫下來
總結:她幫助的不是自己的親人和朋友,而是一位素不相
㈥ 小學語文教師怎樣備課
導語:俗話說,「台上一分鍾,台下十年功」,教師良好的課堂教學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教師備課的有效性。在新課程改革的教學中,教師為上好一堂語文課,常常瀏覽大量資料,參閱多堂名師範例及教案,經過精心整合、預設,形成了一份幾乎無瑕疵的多頁詳案,但實際執教起來並不如設想中那樣順利,往往出現量大超時,環節倉促,顧此失彼,束縛手腳等現象,形成低效的課堂教學。那麼,怎樣才能做到有效備課呢?下面和我一起來看看吧!
一、備課標
課程標准、教材和參考書是教師備課前必須讀的「三本書」。教師備課時,往往只讀教材、參考書,照本宣科,忽視了課程標準的指導性作用,這樣的備課尤如井底之蛙,站不高、看不遠,教材也不可能真正鑽研深、鑽研透。備課,先從讀課程標准開始。課程標準是教學的「圭臬」、是源頭、是方向,也是方法。讀課程標准,就像砍柴前磨刀一樣,事半功倍。著名特級教師於永正說,他把課程標準的年段目標抄下來,貼在教案本的首頁,每次備課時都要翻看。由此可見,備好課標是備好課的基礎之步。
二、備教材
備教材是備課中的重要的一環。如何把握教材並創造性地加工教材呢?
第一步:鑽研文字。一篇課文擺在案頭,先做什麼?先理解字詞句在課文中的意思,邊讀邊畫出生字、新詞及含義深刻的句子。隨著悟性的提高,有些關鍵詞語,寫得精彩之處,以及課文的重點、難點,也會很快抓住。抓住了,便做上記號。
第二步:朗讀課文。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四五遍。這是鑽研教材、語文備課重要的環節。朗讀是活的,是躍出紙外的,賦予了作品生命力。朗讀好了,鑽研教材就成功了一大半。老師朗讀水平有多高,學生就會有多高,並超過老師。師生朗讀得精彩的課堂,必然是充滿生機的、充滿靈性的、富有情趣的課堂。
第三步:正確領會作者遣詞造句、謀篇布局的意圖。教材中所選文章都是精品,語言運用得准確、生動就更不要說了。對於作者推敲、錘煉文字的匠心,一定要細心琢磨、體會。每篇課文都有不同的謀篇布局方法,也要把握好,以便引導學生去感悟、去學習、去運用。老師領悟得深,學生才能領悟得深,甚至在老師的引導下,超常發揮。否則,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就會成為一句空話。
第四步:認真思考課後練習題的要求,有的要先做一做。例如,要求學生背誦的部分(或全文),教師要先背下來;要求學生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的課文,教師要先努力去做。
第五步:查閱資料。一是閱讀《教師參考用書》,二是上網查閱許多相關的背景資料。
三、備學生
在傳統的語文備課中,教案就是師案,是教師如何教課文的方案。這種教案往往是從教師的教學需求出發來進行設計的,教師在寫教案時考慮第一位的是自己如何教,而不是學生如何學,學生的學要服從於教師的教,它是只為教師准備的,是只為教師服務的。它從教案上第一個字的出現起就已把教師的教作為主動的活動,把學生的學作為被動的活動來對待。在這種教案指導下的語文課堂,學生要做的最要緊的事就是如何去適應教師的教案;教師最渴望的是學生與自己的教案親密配合,最害怕發生的則是學生的學偏離自己教的方向。一旦教學效果不理想,那教師埋怨的往往是學生沒有理解自己的良苦用心,怪學生沒有與自己備的教案好好配合。這樣的課堂,究其原因還是教師備課沒有充分備學生。
四、備教案
1.教學目標設計——三維目標不能少
2.教學過程設計——科學合理可操作
(1)說好第一句話
著名特級教師於漪曾說過:「課的第一錘要敲在學生的心靈上,激發起他們思維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樣把學生牢牢吸引住。」由此可見,課堂教學要講究導入的藝術。一個精彩的導入,既使學生情趣盎然,又可激起強烈的求知慾望,讓課文教學收到良好的效果。因此我們要創造科學有效的導入形式,就必須把握課文的特點,根據學生好奇心理,運用喜聞樂見的導入形式導入新課。
(2)提好一個問題
「提問」或者「問題」是組織閱讀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一般的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學目標的實現,教學重難點的突破,課堂教學知識的遷移和延伸主要都是靠提問來進行支撐的。 高質量的提問是教師研究教材與設計教學時思想的結晶,它們具有角度優美,形式多樣,內涵深度,激發力強的特點,在教學上能夠發揮出高質量的引領,激發,牽動作用。
(3)用好一塊黑板
板書是一門高度濃縮的「提練」藝術,是「提純的金,琢成的玉」。它用概括的文字、簡明的圖表、簡單的構圖、凝練而直觀的形式把教學內容濃縮起來,節省了教學時間。語文課的板書設計要從課文的教學目的出發,選取恰當的切入角度,對全文作鳥瞰式的綜合,應力求結構上簡明扼要,語言上精心錘煉,形式上新穎有趣,有審美價值,能寓教於樂,寓智於美,既有"三秋樹"的簡練,又有"二月花"的新穎。
3.教態語言設計——富有魅力感化人
一個氣質高雅、精力充沛、神采飛揚的教師必定更容易被學生所接受,而且小學生最善於模仿,我們的言談舉止定會潛移默化地影響著我們的學生。備課時,我們雖不可能把每句課堂語言都預設好,但比較重要的過渡語言和總結性語言還是可以預設的,這部分能預設的語言,一定要仔細推敲。要考慮到是否言簡意賅,通俗易懂?是否能最直白地表述核心知識點?怎樣呈現就更富有激情,具有「煽動性」,更能為實現教學目標服務?怎樣做到口頭語言與肢體語言合二為一,相得益彰,從而一程一程地推進課堂教學甚至形成課堂的高潮。
語文課堂是學生獲得知識、技能的場所,更是學生積淀文化、體驗人生的空間,如何做好這個神聖空間的守望者、引領者,當好這人生課堂的首席,我覺得教師必須做好每一節課前的教學准備,扎扎實實備好每節課,使備課真正發揮實效。
㈦ 如何巧妙設計好一堂語文課
如何設計一節高效的語文課一、認真地備好每一節課是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的首要條件。正如於永正老師所說,備課不等於寫教案,備課其實包括鑽研教材、搜集信息、了解學生、考慮教學思路和教學方法、寫教案等。寫教案只是備課的最後一個環節——把鑽研教材等方面的所思所得,把教學的目的要求、重點難點、教學過程和方法以及搜集到的有關教學的信息記錄下來,是」備忘錄」--供課前翻閱,以便把課上好。備課是教學的重要行為之一,是教師上好課的關鍵,如果備課無效,教學就必然無效。我們花氣力研究備課實際上是「磨刀不誤砍柴工」。所以我認為備課的研究應比教學其他環節的研究更為重要,要大力提倡和實施有效備課。教師應該從學生學習活動的角度來備課。這堂課會有哪幾項活動,怎樣安排,在活動過程中教師怎樣指導,怎樣與學生互動,在活動中怎樣進行評估和調控等等,應該是教師著重考慮的問題。而且不僅需要事先備課,還要學會事後備課,就是進行教學反思。通過閱讀一些教學著作,發現很多特級教師在成長的過程中都進行了大量的教學反思。怎樣把課前備課和課後反思相結合,是我們要進行研究的問題,這也是一個創新。教師要對教材進行創造性的處理,把學生作為教學的基本出發點,關注學生的發展。要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這一點是非常重要的。這也是新課標以學生為主體的體現。但有很多課仍然是先教師講,然後要求學生配合教師。例如,我在教學《蘇州園林》一文時,我先讓學生自己體會作者描寫的園林美圖,學生很快找出了一些美麗的景物,然後我便按自己備課的教學思路,來概括園林獨具特色的特點,卻忽略了學生自己對於途中風光的體會。那麼,怎樣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角,這是一個基本的問題,是我們應該一起認真研究的問題。只有讓學生成為真正的主角,其創新思維的發展才能有一個比較大的空間。同時,要尊重學生,尊重學生思考的多樣性,尊重學生思維綻放的火花,要始終把學生放在心裡,也就是說備課一定要備學生。在教學實踐中,教師要有效使用教材,加大學生的發展力度,增強教育的責任心,增強教育的服務意識。教師一方面要盡可能的豐富教材資源,為學生提供優質的學習材料;另一方面要能夠為學生提供主體教材資源,為學生提供優秀的活教材,使學生產生濃厚的興趣。教師要使自身成為學生學習的榜樣,真正起到身教勝於言教的作用。
二、加強學生課堂上的學習體驗是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的關鍵條件。在新課程改革的課堂中,學生的學習體驗,一般來源於強烈的認知沖突,並在親歷性的認識和實踐活動中解決問題,獲得體驗。例如,我在教學《尊嚴》一文時,先讓學生感知傑克遜大叔和年輕人的情感變化,感受年輕人既虛弱又堅定的語氣是因為什麼,年輕人為什麼不肯吃東西,然後再讓學生帶著自己對文中人物的理解,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這樣,學生在讀後,基本上都能體會出文中人物的情感脈絡。所以,不斷的強化和拓展學習活動體驗,有利於為後續學習積累新的經驗。同時我們教師要在教學中為學生疏通必要的信息通道,使教學更加開放和對話,讓課堂成為融入學生的生活世界,讓學生在生動的信息背景下進行思維的加工,形成新的思維成果。如學生在寫作時,都想到了可以用比喻、擬人等修辭手法使文章顯得生動、形象,但很多學生的比喻都天馬行空,不貼切實際,於是,我便悄悄地引導學生去聯系生活,用生活中較常見的物體作為比喻、擬人的對象,這樣就使文章顯得更為生動、形象,可讀性、精彩性也增強了不少。當然,在課堂中,我們還應該強化學生的個性化的體驗。引導學生去努力質疑,鼓勵學生進行有效的、民主的對話,在沙龍式的課堂思辨中不斷擦出創新的火花,在有價值的課堂論辯中使學生成為有自己思想的學生。
三、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是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的重要條件。《語文課程標准》中明確提出,「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轉變學生學習方式是目前新課程倡導的新教學理念,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是三種基本的學習方式。隨著新課程的全面實施,對課堂教學有了重新認識和定位,學習方式作為新課程理念之一用來指導我們的課堂教學行為,合作、自主、探究的學習方式對學生的成長、發展來講,它的意義和地位是不言而喻的,我曾嘗試著在課堂上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引導學生去感知課文內容,學生在課堂上的自主性大大增強了,但此時,教師的引導則是至關重要的,因為學生的自控能力及目標明確性較弱,正確的引導能更好的幫助學生提高學習效率,當然教師的引導應著眼於引,不可操之過急。當然在課堂教學中要真正體現學習方式的作用,為學生的長遠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必須處理好以下幾個關系:
1、處理好教師與學生、個體與小組之間的關系。教師除了組織正常的課堂教學,更要有目的、有計劃地就學生個體及小組的學習品質、態度、方法和習慣的培養,而不是像傳統教學,一切由教師包辦;教師的作用也僅不是對個體學習、小組學習內容的重復。所以,在新教材的教學中,要實
㈧ 高中語文優秀教案教學設計課型模式
高中語文優秀教案教學設計課型模式
引導語:通過學習馬克思的有關論述,開闊學生的思路,引導學生對本文的觀點做進一步研討,下面是我為你帶來的高中語文優秀教案教學設計課型模式,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一、指導思想
為全面實施素質教育,深化課程改革,打造優質、高效的高中語文課堂,根據市教育局《關於全市開展中小學優秀教案評選活動的意見》精神,特製訂本辦法。
二、評選要求
1.教學理念新穎。要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體現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2.教學設計最優化。是教師備出來、上出來、賽出來的,要好用、實用、管用。
3.教學手段使用恰當。根據教學實際,恰當運用多媒體輔助教
4.教學設計環節完整。要有課後反思,同時對本教學設計提出使用建議。
5.引領與借鑒作用大。要真正發揮優秀教學設計的帶動、引領作用。
6.教學設計要求詳案。
三、教案基本要求
1.按照國家《課程標准》(高三《考試說明》)的總體目標和教學要求,教學目標明確,教學知識點、能力點、教育點、重難點得到有效突出。
2.根據教學內容,科學、靈活地選用教學模式和方法。所採用模式和方法,能有效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體現“以學生為主體、以問題為主線”的教學理念。
3.側重於課堂活動和問題的設計。要突出教學活動的有效性和普遍性,關注活動的實際效果。問題的設計要具有思維深度,具有啟發性和指導性。
4.充分利用各種教學手段和教學資源。要精心製作課件、教具,提高教學效益。充分利用網路、圖書報刊資料和各種媒體資源,豐富教學內容,開闊學生視野,滿足學生個性化的發展需求。
5.教學流程要符合認知的一般規律。充分體現教學過程的層次性、漸進性,環節過渡自然;教學指導語准確、簡練、流暢,教學指令清晰。
6.充分體現語文課程的育人功能。引導學生關注社會、關注生活、關注人生,有利於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有利於身心的健康成長,有利於興趣、習慣、思維品質的培養。
四、教案要素結構
1.教學內容:課題、課時、課型、目標。
2.教學目標:依據課程標准,對本課時的知識點、能力點、教育點、重難點等四個方面的目標,進行細化、具體化的描述。
3.教學模式、方法和手段:對本節課使用的教學模式、教學方法和手段進行簡要描述。
4.教學過程:對任務設計、問題設計和活動設計,進行詳細的說明;對課堂教學用語,如導入語、過渡語、評價語、講解語、總結語要有清晰的表述。
5.隨堂訓練和拓展性素材:要有為達成教學目標所設計(或採用)的鞏固性訓練題(組)、閱讀材料等課堂教學資源。
6.課後作業:根據教學內容,設計多樣化的課後作業。作業數量要適當,課時作業總量不超過30分鍾。
7.教學反思:根據實施情況,對本節課的教學得失進行反思和總結。
五、評選辦法
1.本次徵集、評選活動,面向所有全市普通高中高一、二年級全體語文任課教師。
2.本次徵集、評選的教案,為課文詳案,必須為經過實際的課堂教學驗證,具有較高的課堂達成度的課時教案。
3.本次徵集、評選的教案,必須為教師個人(或集體)獨立編制、且與本人所帶年級教學進度一致、隨堂使用的課時教案。
4.參賽教案必須經過層層選拔產生。各高中學校要成立相應的評選組織機構,負責初評;教師個人申報的教案,不納入評選范圍。
5.評審以1周為周期,各單位力爭周五完成推薦,下周一上午務必申報完畢。
6.市教研室組織相關專業人員組織評選,適時公示結果。
8.申報的教案應採用電子稿形式,發到指定郵箱。
附件:1.高中語文優秀教學設計課型模式
2.高中語文優秀教學設計(樣案)
附件1:
高中語文優秀教學設計課型模式
現代文新授課
一、激趣導入,檢查預習
結合文本思想內容、藝術特點,作者生評,寫作背景等,藉助語言、圖片、音頻視頻等手段,設計精要的導入語,激發學習興趣,打開學習突破口。
教師提前布臵預習任務,課堂上檢查。預習任務以語言基礎知識、文體、作者、疏通文本等方面的內容為主。
二、目標導航,自主閱讀
目標的確定以中等學生知識水平為准,要兼顧“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維目標。
根據學習目標、結合文本特點從思路梳理、整體感知、關鍵語段、藝術特點等方面設計探究性問題。提出明確的自學要求,結合學案,組織學生自學。
要特別強調學生對文本的熟悉度,加強對文本的誦讀,初探文意,形成對文本的整體認知。這是語文學習的基礎和關鍵。
三、合作學習,交流探究
以問題的形式呈現,引導學生反復閱讀文本,完成三個基本任務: ⑴語感生成:進行必要的聽、說、讀、寫的訓練。
⑵情感萌發:在朗讀中體會作品及作者的情感。
⑶思想積淀:培養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陶冶高尚的情操和形成健全的人格。
學習小組內部相互交流、研討,解決自學過程中不能解決的問題;在教師指導下,班內交流發言,解決小組內不能解決的問題。學生不能解決的疑難問題是教師講解的重點。
四、重點講解,深度研習
適當引入與文本相關的延伸閱讀或升華主題的內容,強化課堂教學內容。針對重點難點,教師“精講”。講授的內容要突出重點、難點,講解問題透徹到位,始終把訓練學生思維能力,培養學生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主動學習的品質和創新意識放在首位。
五、當堂達標,拓展提高
選取與文本內容相近、文體相似的作品,文本賞析性作品或同一作者的作品,參照高考閱讀題命制題目,以延伸閱讀空間,開拓閱讀視野,陶冶審美情趣,提高閱讀能力。我們認為適當的課堂檢測能有效的.鞏固課堂教學效果,進而促生學生的能力,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文言文新授課
一、導入新課,檢查預習
結合文本思想內容、藝術特點,作者生評,寫作背景等,藉助語言、圖片、音頻視頻等手段,設計精要的導入語,激發學習興趣,打開學習突破口。
教師提前布臵預習任務,課堂上檢查。預習任務以語言基礎知識、文體、作者、疏通文本等方面的內容為主。
二、明確目標,安排自學
學習目標要緊扣文本,盡量涵蓋“知識技能、過程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三個方面,但又要根據情況有所側重,不宜面面俱到。根據學習目標、結合文本特點從思路梳理、整體感知、關鍵語段、藝術特點等方面設計探究性問題。提出明確的自學要求,結合學案,組織學生自學。要特別強調學生對文本的熟悉度,加強對文本的誦讀,這是語文學習的基礎和關鍵。
三、合作學習,交流探究
學習小組內部相互交流、研討,解決自學過程中不能解決的問題;在教師指導下,班內交流發言,解決小組內不能解決的問題。學生不能解決的疑難問題是教師講解的重點。
在充分自學的基礎上,盡量鼓勵學生自己解決文本翻譯的問題。必要時可以把譯文發給學生(或者讓學生在對照注視互相探討後,再
把文言文譯文發到學生手中,或者運用電子幻燈片把譯文展示給學生),讓學生對照文言文原文和譯文加深理解。
四、教師重點講解
講解重點詞語和句式,適當回顧以前學過的文言現象,構成小的知識板塊。
五、討論、點撥
討論、點撥文章思想內涵、藝術特色等。不能把文言文教學變成古代漢語教學,要充分重視對古代作品的思想、情感等極其豐富的人文內涵的挖掘,學習其高超的藝術表達技巧。否則,文言文教學就變成了枯燥乏味的痛苦過程。
六、檢測反饋
選取與文本內容相近、文體相似的作品,文本賞析性作品或同一作者的作品,參照高考閱讀題命制題目,以延伸閱讀空間,開拓閱讀視野,陶冶審美情趣,提高閱讀能力。我們認為適當的課堂檢測能有效的鞏固課堂教學效果,進而促生學生的能力,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要特別重視背誦和默寫。
寫作訓練課
就寫作的某一方面——文體、結構、語言、表達等進行片斷講練。
一、課前准備
教師根據講練內容提前印發材料,以備課堂分析研究使用。
二、明確目標,自主研讀
明確本節課要解決的問題及達成的目標,學生對材料進行自主研讀,歸納文段特點。
三、討論交流
在老師的引導下,組內討論,班內交流,共同總結寫作規律。
四、練習提高
布臵片斷寫作任務,學生進行寫作練習。要求學生寫作時仿照所研讀的文段特點,依照所總結的寫作規律進行,寫作水平不高的學生可以“照葫蘆畫瓢”。
五、習作交流修改
班內交流習作,師生共同點評;學生修改自己的習作。
作文講評課
一、教師覽閱
教師收上作文後,快速翻閱,根據此次作文的訓練重點,找出學生作文中存在的帶有普遍性的問題。印發範文和供修改的中檔作文各一至二篇。
二、中檔作文修改
教師講解本次作文要求和學生寫作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和批改要求。
師生分析範文的可借鑒處,修改印發的中檔作文。就中檔作文的存在的明確不足,讓學生充分地發表意見,並進行修改,通過學生個體的修改行為發現中檔作文與優秀作文存在的差距,掌握作文“提檔”的方法和訣竅。
三、互批交流
隨機發放作文,每四人一組,選出組長一人,對組中的四篇作文討論批改。由一位同學執筆,寫出眉批、旁批、總批等。
每組推薦優秀作文,在全班交流;作者談寫作體會,其它同學談感想評價。
作者與批閱者“面對面”交換意見。
四、自我修改
學生根據老師的指導意見、同學的修改意見和自己對此次作文的再認識,全面修改自己的作文。必要時進行二次重作。
要高度重視對學生作文重作的要求。修改和重寫是作文教學中十分重要的一環,對學生寫作水平的提高有著極為重要的作用。
五、檢查反饋
教師課後再次將作文收齊,檢查批改情況和修改、重寫情況並向學生反饋。
從寫作到修改再到反饋,一個作文教學過程的時間最多不超過一周。
專題復習課
一、明確任務,自學定向
教師布臵學習任務,明確學習目標,提出自學指導意見,組織學生結合教材和導學案自學。在學生自學過程中,教師巡迴指導,發現問題。
要緊扣課程標准(或考綱考點)提出明確的復習目標,讓學生知道學什麼,怎樣學,用多長時間,達到什麼要求,如何檢測。
二、學生自學,探究交流
學生自學研究典型例題,自行構建知識框架,總結應用規律;學習小組內部研討;班內交流發言。
三、教師重點講解
針對學生在自學和交流過程中出現的問題,教師通過典型例題分析和變式題目重點講解,以消除學生的錯誤認識,幫助學生走出思維誤區,構建扎實的知識框架,提高應用規律和方法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四、檢測反饋,鞏固提高
利用導學案或隨堂檢測題對當堂所學內容進行檢測。檢測之後,教師總結講解。隨堂檢測必須由學生獨立完成,以確保檢測結果的真實有效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