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語言文字 > 語文教學應堅持些什麼

語文教學應堅持些什麼

發布時間:2023-03-11 15:51:06

小學語文教學過程應遵循哪些基本原則

一、學習語文與認識事物相統一的原則

學習語文和認識事物是辯證統一的關系,語言文字反映了客觀事物,學生是在學習語文中認識課文描述的種種客觀事物的,加深了對客觀事物的認識,又能更好掌握課文的語言文字,兩者相對獨立,又互為聯系、相互促進。

二、語言文字訓練與思想教育相統一的原則

語言文字與思想內容是緊密地聯系在一起的。可見「文道統一」是客觀存在。在小學語文課文中,無論是敘事、寫人、狀物、寫景的,都表達了一定的思想內容。

原則的實施

一、遵循思維發展規律,提高教學效率。

1、遵循思維發展規律,包括:動作思維、形象思維、形式思維、辯證思維。

2、培養思維的智力品質,包括:思維的敏捷性、思維的靈活性、思維的深刻性、思維的獨創性。

二、培育創造性思維,增進創新能力。

創造性思維是主動獨創地發現新事物,提出新見解,解決新問題的思維形式。托爾斯泰說:「如果學生在學校里學習的結果,是使自己什麼也不會創造,那他的一生將永遠是模仿和抄襲。」語文教學內容的豐富性和復雜性給創造性教學以必要性和可能性准備了優越的條件。

⑵ 小學語文教學原則

小學生語文教學有其自身的教學原則,是語文教師進行語文教學的規律。

一、思想教育與文字訓練相結合的原則

語文課程是我國教學體系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小學語文教學具有較強的思想性和工具性,主要對小學生的思想品德、語文能力、學習能力和認識能力進行培養。

小學語文教師進行教學的過程中,主要利用語文教材將課文中的思想、良好的道德傳遞給學生,進而塑造學生良好的品質。教師進行小學語文教學時,先讓學生對課文中的文章進行學習,理解文章的思想含義,再讓學生對文章的結構、詞句特點以及寫作方法進行體會。學生只有掌握了文章的思想內容和情感,才能真正理解、掌握文章。

語文教師進行語文教學時,不可在忽視文章思想感情的基礎上一味地講解文章的遣詞造句,肢解文章的結構。這種講解會讓語文課堂枯燥無味,無法讓學生從文章的字里行間領會作者的感情,也就使學生無法真正理解該文章。

當然,也不可以只一味地講思想感情,這種講解方式會使思想感情失去載體而變得難以理解。因此,教師進行小學語文教學時,應注重文字訓練與思想教育並行,將課文的思想與詞句有機地結合起來,讓學生易於掌握。

例如,語文教師在上《一次感人的京劇表演》這篇課文時,蓋叫天的右小腿骨折了!斷骨從靴子里穿了出來,鮮血染紅了戲服。但是,蓋叫天就一直堅持著,直到舞台的幕布落下來,他才倒在地上。學生不理解這種情感,但是從蓋叫天的職業素養上出發,就可以讓學生理解職業道德的重要性,進而使學生真正地體會本文傳遞的思想感情。

二、培養學生的認識能力與文字訓練相結合的原則

小學語文課程教材均是教育學者根據小學生的年齡和心理特點,從社會實際生活出發,結合自然界的發展規律而精心製作的,能夠將世界的人物與事情客觀地反映處理。小學教師進行語文教學時,主要通過教授學生學習語言文字來使學生獲取知識,進而培養學生的認識能力。

同時,學生只有完全認識了事物,才能真正理解描寫事物的詞句。小學語文教材中有各種各樣的插畫,主要目的是讓學生認識相關事物,並讓學生組織語言文字對這些圖畫進行描述,使學生的文字運用能力和認識能力均得到提高。

因此,語文教師對小學生進行授課時,應注重認識能力與文字訓練相結合的原則,指導學生仔細、認真地閱讀課文,根據教材內容,引導學生對課文中反映的事物進行觀察、分析和理解,培養學生的認識能力。

例如,語文教師上《父子騎驢》這篇課文時,應讓學生認識到人雲亦雲的壞處,讓學生認識到保持主見的重要性,進而使學生養成勇於堅持自己觀點的思想觀念。

三、學生主動學習與教師主導作用相統一的原則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主要是根據教學任務和教學計劃組織教學,但是,教學的主要目的是讓學生能夠獲取知識,正確地認識世界,進而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需要學生自己努力學習,學會這些知識,能夠知曉如何運用這些知識。而在這一過程中,教師對學生的影響作用較大,能夠調動學生學習的自覺性。

因此,教師進行小學語文教學時,應重視並培養學生自覺學習的能力,採用啟發式的教學方法,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提高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並引導學生對相關問題進行思考,進而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創造能力等。

對此,教師應全面掌握學生的個性特點和學習情況,結合個別教學與小組輔導的教學方式,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進而促進學生學習成績的提高。

四、教學的整體性與階段性相結合的原則

小學語文教材中的文章具有整體性,文章的思想含義、詞句結構和內容具有統一性。作者通過段落安排和詞句應用來表達中心思想,而學生要想真正體會文章的含義,就必須全面把握整個文章的結構和形式。

而教學的階段性是指不同年級階段的教學,其教學要求不同,高年級的教學要求較高,而低年級的教學要求較低,但是,不同教學階段教學的最終目的是實現整個小學的教學目標。

因此,小學語文教學應重視教學整體性與階段性相結合的原則,並對不同年級、不同階段的學生制定對應的訓練任務。通過實施有計劃性的教學措施能夠逐步提高小學生的語文水平,使教學質量得到提高。

⑶ 中學語文教學怎樣堅持立德樹人

《教育規劃綱要》明確提出,堅持以人為本、全面實施素質教育是教育改革發展的戰略主題,要堅持德育為先、立德樹人。那麼作為一名語文教學工作者,我們應在時代的引領和課改的要求下,擔起立德樹人的使命,進一步增強其德育意識,善於結合學科特點,並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因勢利導地滲透德育教育,使學生既學到學科知識,又接受德育引領,且以此來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
情感上親近學生針對我上面提到的學生,教師首先的走進、親近他們,獲得他們的認同。他們的內心是渴望被人關愛的。在日常的生活,他們滿足不了這種的需求。往往以另一種極端的方式表達自己的願望。這個時候,教師需要的是耐心和寬容,而不是指責。作為一名老師,要從多面了解這個學生這樣做的原因,找准學生的病因,對症下葯。方式可以多種多樣。比如冷處理。冷處理並不是不處理,而是隔一段時間,找准機會處理。
教學上引導學生在語文課堂上,充分利用語文學科的思想教育性,對學生的德育進行多方面的引導。
引導學生對成長的理解。有些課文題目是課文的精華。一方面要引導學生鑒賞課文題目的寫作技巧,另一方面也要引導學生理解課文的內涵,達到教育的目的。例如曹文軒的《孤獨之旅》。學習本課,結合課文的內容理解孤獨之旅的含義。通過閱讀,學生很快就找到了答案。在反復閱讀,和教師的引導下,學生要能夠根據課文理解,談談對成長的的看法。目的是讓學生明確成長是一個過程,它從不成熟走向成熟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可能會遇到一些暴風雨,或喜,或悲,或憂,或迷茫,或孤獨,或彷徨……面對這些要積極的對待,平凡也好,精彩也罷,都是成長。
教會學生用心體會身邊的愛。由於鄉村教師教育地對象多數是留守兒童,他們對父母,老師,同學之間的愛理解比較片面,膚淺。教師就要抓住書中親情類的文章,對學生進行愛的教育,提高他們對愛的感知能力。例如朱自清的《背影》「我看見他戴著黑布小帽,穿著黑布大馬褂……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傾,顯出努力的樣子。」不見一個愛字卻讓作者淚流滿面。這是為什麼呢?這就是父愛!愛並不一定需要直白的表達,它也可以蘊含在一碗飯,一次擁抱,一個眼神,一次通話中……教師除引導學生體會文中的父子情深,還要讓同學回憶自己與家人相處的片段。父母雖然不能時時刻刻的陪伴在我們身邊,但是他們對我們的愛從來不會遲到,更不會遺忘。
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除引導學生體會身邊的愛,更要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有國才有家,國是千萬家。沒有國,哪有家?初中語文教材中有關愛國課文的有《過零丁洋》、《黃河頌》、《蘆花盪》等。這些文章中反映勇抗外辱,有對祖國山河壯麗,物產豐富的贊美,有反映祖國歷史悠久的……構成了一個有機的愛國主義整體。在學習這些課文的時候,要引導學生對背景資料的查閱從而幫助學生理解愛國主義精神。學習課文後,思考怎樣讓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與時俱進?愛國不是一句口號,它落實到我們的日常生活中。例如,薩德事件引發的抵制樂天,你是怎樣看待的?這樣拓寬了學生的視野,也使學生明白愛國要理性。
對學生進行集體主義教育。語文課文都是經過層層精選的。在學習課文內容的時候,要善於利用課文內容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例如,學習人教版七年級下冊第六單元的《斑羚飛渡》這篇文章時,要對學生進行集體主義的教育。尤其是斑羚羊面對進退維谷的時候,為了種族的延續,鐮刀頭羊帶領全族做出犧牲一半,挽留一半的舉動是多麼的悲壯啊!是什麼讓一群羊這樣做?那就是集體主義精神!多麼的無私偉大啊!我們生活在一個班級里。班級就是我們的集體。我們每一個人都要為班級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哪怕是日常的打掃衛生。做到了,你就是一個有集體榮譽感的人!你就是一個了不起的學生。
總之,教育貴在以人為本。學語文,先學做人。語文教學非常內容,找准切入點,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培養他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作為一名語文教師,應讓學生在快樂中學語文,更應在傳授知識的同時滲透德育教育,力求做到「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⑷ 中學語文教學應遵循的原則有哪四項

一、堅持「以培養學生對語言材料的感悟能力」為唯一宗旨

閱讀教學不是一種知識體系,而是一種能力建構,閱讀的過程不是一種純客觀的認識過程,而是一種帶有濃厚主觀色彩的感性和理性相統一的感悟過程。這種感悟,不是純知識性的感知,而是對文字所包涵滲透的情感、思想、韻味等等綜合性的體驗和領悟,同時,也是一種獨特的個體情感的體驗和領悟。 黑格爾所說道:「在藝術里,感性的東西是經過心靈化了的,而心靈的東西也借感性化而顯得更動人」。我想,這也就是我們閱讀教學時應把握的感悟,而這種感悟,又恰恰最能充分體現學生的個性特點。這足以說明閱讀教學的唯一宗旨就是培養學生對語言材料的感知能力。事實上語感敏銳的學生,在閱讀中往往能迅速、直接地捕捉到文字信息的豐富內涵,弦外之音,甚至包括連作者自己也難以用語言確切地表達,而又流淌在字里行間的種種微妙之處。比如我校的熊蕾同學就能做到這一點,但是其餘學生很難做到。

這種感悟,不是純知識性的感知,而是對文字所包涵滲透的情感、思想、韻味等等綜合性的體驗和領悟,同時,也是一種獨特的個體情感的體驗和領悟。曹操的《觀滄海》中有這樣描寫秋景的詩句:「秋風蕭瑟,洪波湧起」,在上課中,不同的學生對這句詩意境的感悟各不相同,而從他們不同的理解中,我清晰地看到學生不同的性格特點和他們對生活、對自身的認識,由此,我感到在閱讀中要重視對學生內心世界的了解,鼓勵學生的奇思妙想和各種慾望,引導他們的最敏銳的發散性思維,「以人為本」,讓他們能自覺不自覺地從作品中尋找、體驗並領悟到某種與現實生活相溝通、相聯系的智慧和美感,並以此去填補文本的閱讀空間。因此,閱讀,不但是讓學生在感悟中認識作品,同時,也在感悟中認識自我,體現自我。

二、切實做到「教學方式和師生角色」兩種轉變

閱讀教學是語文課堂教學的重點,也是學生掌握知識的重要途徑。教師的任務不是給學生灌輸知識,而是引導學生去探究知識。「引導」實際上是教師為學生提供學習的思路和方法。

傳統的閱讀教學最大的弊端是:學生讀書、感悟少,教師提問、分析多;學生自主探究少,教師牽引灌輸多;學生缺乏興趣,教師忽略培養;閱讀訓練不全面;教學過程和教學方法僵化。新課程改的推行,把我們帶進了教學改革的新時期,推行閱讀教學的改革,要真正實現教學方式的轉變和師生角色的轉變,盡力凸現閱讀教學的個性美。
-

閱讀是閱讀主體對閱讀對象(即作品)的再創造。在閱讀中,只是教師「一言堂」,一味的「教師讀、講學生聽,教師寫學生抄」是不行的,應讓學生依其自身個性建構自己對文本意義的認識和新發展,教師根據學生的實際狀況,創造性地引導學生運用已有的知識去吸收新的知識,用充滿個性的心靈去與作者碰撞,以實現學生的自主建構,以體現閱讀中學生的主體性。

以習得一種語言為學習目標的閱讀教學,還擔負著構築學生「精神家園」、重塑學生「個體人格」、凈化學生「靈魂世界」的重大使命。《語文課程標准》指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這深刻地揭示了閱讀教學的本質。

葉聖陶先生在《文藝作品的鑒賞》一文中談到閱讀教學時說:「文字是一道橋梁,這邊的橋墩站著讀者,那邊的橋墩站著作者。通過這一道橋梁,讀者才和作者會面,不但會面,並且了解作者的心情,和作者的心情相契合。」由此可見閱讀教學絕不能僅僅著眼於書面文字,而是要通過作品的語言,全面的審視和把握作品的顯性意義和直觀圖景,品味、感悟作品的內在意蘊和情趣,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的樂趣。

三、務必要達成「語文知識和能力的培養、過程和方法的指導與運用、充分挖掘課文的人文性內涵」的三維目標

新課程的課程目標是:知識與能力的培養、過程與方法的指導及運用、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滲透三個維度。為了達成這三維目標,遵循閱讀教學的唯一宗旨,切實轉變教學方式和師生角色。我在閱讀教學時堅持以下原則:

原則一、高度重視知識和能力的培養

首先是重視文本。課本是教學和學生學習的依據,任何時候都不能脫離它。盡管我校的教學手段已日趨先進,信息技術在語文教學中已經廣泛運用,但我還是堅持從具體的教學篇目入手,認真落實好其中的字詞的讀音、意義、用法等。對於文章中包含的文學常識、文體知識等有選擇地讓學生扎實掌握,充分挖掘出文章本身所包含的人文性內涵,對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給予適時、適當地引導。

其次是重視積累。一定的語文知識的積累對學生頭腦中的理論知識是一個補充,讓理論知識的框架血肉豐滿,也會讓學生在頭腦中有一個儲備倉庫,在實際運用是能夠信手拈來。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我讓學生記憶課文中出現的字詞的音、形、意、用法等,此外還讓學生積累一定量的具體語言材料,讓學生對文章中優美、精彩的句子,片斷或是整篇文章進行背誦,以此來豐富學生的詞彙量。如教學《愛蓮說》這篇課文,我就讓學生背誦整篇文章,除了能體味學習作者的高尚情操外,其中的名句「出淤泥而不染」等還要求學生學會在習作中運用。

文中需要記憶的知識,提醒學生不要死記硬背,學會在理解的基礎上進行記憶,要求弄懂它的意思和用法,從而大大提高了學生學習的效率,在運用時也會正確運用了,避免了張冠李戴現象,填補了「根本不懂得學為所用」的空白。

再次要重視實踐。學習知識就是為了能夠運用,培養學生正確、靈活地運用知識的能力,只有在實踐中才能形成,所以我在閱讀教學課堂上時常為提拱學生實踐的機會,如朗讀、討論等。例如在教學《陳毅市長》這篇課文時,首先,我在教學中積極投入自己的感情,模仿陳毅的地方口音進行范讀,在陳毅與齊仰之的「當面交鋒」部分讓學生分角色朗讀,尤其要模仿陳毅的地方口音,使學生對人物形象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其次是引導學生從文本中挖掘出人作者確實要表達的文性內涵,強調學生要結合作者的生活經歷、寫作背景,再聯系自己的生活實際,深切體味作者的思想感情,積極與作者對話,尋找情感上的共鳴,提醒學生切記不能憑空捏造、任意誇大。始終堅持以文本為根據,就這樣對學生進行了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教育,同時還根據課堂教學的內容進行了適當的延伸、擴展,給學生以課外練筆的機會,全面提升了學生的語文能力,形成了良好的學習方法和情感、態度、價值觀。

原則二、重視過程和方法的指導與運用

「授之以漁」貴在導,為了讓學生親歷學習過程,在大量的實踐活動中去自覺掌握知識、形成能力,正確引導他們的情感、態度、價值觀,並讓他們形成正確的學習方法。

在閱讀教學中,我時刻注意讓學生形成正確的語文學習的方法。如在學習《陳毅市長》這篇課文時,要求學生初讀過程中把握文章內容及主題、在品讀中掌握文章寫作方法、在精讀時分析寫作特色。回答「文章寫了什麼?為什麼寫?」「文章用了哪些表達方式和修辭手法?」「作者採用這些表達方式和修辭手法的好處是什麼?」三個問題,學習完《陳毅市長》這篇文章以後,又啟發學生思考:現實生活中有沒有齊仰之式的化合物?齊仰之「出山後」會做些什麼?……讓學生用思考、批判的眼光來看待生活。

另外,我在語文教學中還教給學生一般的學習方法,這些方法適用於任何學科的學習,如學習過程中要積極思考,將「學」和「思」結合起來,時刻牢記「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鼓勵學生大膽質疑,敢於挑戰權威,擁有批判性、創造性的思維等等。使他們在後來的學習中受益匪淺。

原則三、充分挖掘課文的人文性內涵

我的語文教學不僅是講字、詞、句、章等方面的知識,還注重挖掘課文本身的人文性內涵,對學生進行潛移默化的引導,讓學生在學習語文知識的同時培養起他們豐富的情感、高尚的情操、積極的人生態度、正確的人生態度、正確的價值觀等。

原則四、為了更好地達成三維目標,我還注意了以下幾點:

第一、注重學生的情感體驗,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

第二、評價學生只注重過程,不太追求結果。

第三、堅持多鼓勵、少批評,注重對學生的正面引導。

四、在閱讀教學中必須堅持「自主性、開放性、探究性、實踐性」四項基本原則

葉瀾教授曾提出:「人類的教育活動起源於交往,教育是人類一種特殊的交往活動。」教學活動作為教育活動的一部分,它是人類交往活動中更特殊的一種。因此,交往可以看作是教學過程的一種本質。而在人與人的交往中,每個人都是作為主體而存在的,每個人都是彼此相互認識和交流的對象,每個人都應具有自己獨立的人格。因此,教學中的師生關系不再是「人—物」關系,而是「我—你」關系;教師不再是特權式人物,而是與學生平起平坐的一員;教學便是師與生彼此敞開心扉、相互理解、相互接納的對話過程。我在閱讀教學過程中,為了形成「師生學習共同體」,為了讓學生都能作為平等的一員參與到學習過程中來,師生之間、生生之間進行心靈的溝通與精神的交融。我始終堅持「學生的自主性、內容的開放性、問題的探究性和活動的實踐性」這四項基本原則。這四項基本原則是語文閱讀教學的立教之本、發展之基。

自主性原則

在新課程條件下,我的閱讀教學活動中,學生不再是被動的接受者,而是積極主動地參與到閱讀活動中,他們積極主動地去探索、嘗試,主動去選擇適合自己的閱讀內容和方式,自覺承擔起實現閱讀目標的義務,使全體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開放性原則

為了有效地促進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互動,我堅持開放教學時空,實現時空共有;開放學習內容,力求內容共創;開放組織形式,實現意義共生;開放探究結果,達到成功共享。

探究性原則

在閱讀教學中,我的學生不是被動地記憶、理解教師傳授的知識,而是在自主閱讀中敏銳地問題、主動地得出問題、積極地探究問題。探究的結論不是教師的傳授或從書本上直接得到的,而是學生獨立思考、小組討論、師生合作得到的屬於學生自己的結論。

實踐性原則

文學作品本身就來源於生活,是社會生活的集中反映,所以在閱讀教學中我竭力引導學生關注現實生活、接觸社會生活實際、參與社會實踐活動並關注身邊的一切,採用「感性經驗——感性認識——理性認識」的教學模式,遵循「生活——文學——生活」的原則,讓學生在實踐中閱讀,閱讀後實踐,從而提高學生的感悟能力。

⑸ 語文教學怎樣堅持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

一、正確認識工具性。語文的工具性是由語言的功能決定的,正如列寧所說:「語文是人類最重要的交際工具,」語文自然也是表情達意,交流思想的工具。語文如果脫離工具性,「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那就更談不上「受到文化、文學、思想、情感的熏陶」,「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也將成為一句華而不實的口號。可見在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能力,將是不變的教學內容與任務。也就是說語文教學應該以語文知識教學為本,以語文技能訓練為主,在教學的過程中兼顧人文精神,潛移默化地熏陶、感染學生的品德修養和審美情趣。二、正確認識人文性。語文雖具有工具性,但它不是一般的工具,是表情達意的工具,是交流思想的工具。翻看教材中一篇篇題材不同,體裁各異的文章無一不具有自己的思想主題,即使是作為語言材料的詞彙、句子也無一不帶有作者的感情色彩。語文課程所具有的人文教育優勢理所當然地要求它應發揮陶冶情操,培養高尚審美情趣,塑造健全人格的積極作用。如教《最後一課》,不能只側重於語言的樸素自然,也應使學生體會文中高尚的愛國主義思想情感,教《皇帝的新裝》,不能只著眼於情節的曲折、離奇,也應使學生把握文中蘊含的生活哲理。語文課程的人文性是什麼?尊重人,尊重人的生命價值,尊重人的文化及其多樣性。通過語文學習,學生將認識到中華民族文化的深厚博大和世界各地文化的豐富多元,吸收民族文化的智慧和人類文化的營養,不斷提高自己的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學生還將在愛國主義情感、社會主義道德品質等方面獲得陶冶和培養,逐步形成積極的人生態度和正確的價值觀。三、正確認識工具性和人文性的辨證統一關系盡管新課標一再強調「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才是語文學科的基本性質,但是關於兩者之間的關系,在具體的語文教學操作上卻一直存在著爭議。出現了以下兩種爭議 1、教師把主要精力放在了學習語言文字、寫法上,對於文本的人文性視而不見。因為這部分教師的認為語文的工具性是語文的主要內容,教學的最終目的就是要讓學生掌握語言文字,教學就要為實現這個工具性而努力。 2、為了開掘文本的人文價值,強化人文的感悟,教師在教學一篇課文教學時,把大部分精力對課文內容的理解上,而置文章的語言文字與不顧,還謂之曰:「這是尊重學生的獨特體驗,張揚其個性。」其實,這兩種做法都是片面的理解了語文的性質,它們將一個整體截然地分裂了。語文的工具性與人文性是相輔相成、水乳交融的。工具性是人文性的載體,「皮之不附,毛將附焉」,沒有了工具性又哪來的人文性?而人文性又是工具性的升華。沒有了人文性,工具性就會因失去了靈魂而黯然失色。語文的工具性昭示著語文不是一般的工具,而是融合著人文性的工具;語文的人文性也不是一般的人文性,它是負載在語文的工具性之上的。因而,我們在語文教學中要恪守語文姓「語」不動搖,切不可丟掉語言文字這個本體,忽視對文本語言文字的理解、揣摩、積累和運用;也不可置人文性的感悟於一邊,忽視對文本的豐富多彩的人文性的體驗。要讓學生在品味文本語言的過程中給學生以人文關照,讓學生在獲得言語智慧的同時,也得到了人文精神的滋養,從而把人文性落實在工具性上面,使兩者相得益彰,同生共構,促進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只有在人文情感的語境中發展學生的語言與思維,獲得審美的情感熏陶,整體把握,不斷積累,螺旋式漸進,逐步沉澱,包括語言材料、結構樣式、人生體驗、情感態度緊緊結合在了一起,才可以說是真正的語文的工具性與人文性的有機同一! 因此,把語言學習作為本體的學習,讓學生在這種掌握和提高語言文字能力的過程中,使他們的精神世界、審美情趣、創造能力、道德情操等人文素養潛移默化地受到感染和滋生,從而使學生的人文關懷落到實處,又將工具掌握在手。歷史的經驗值得注意。當前實踐課標的過程同樣也要我們要特別注意已經出現的人文性的泛化,用人文性涵蓋語文學科的基本屬性,而忽視工具性。人文性的泛化與工具性的泛化後果一樣,都會嚴重影響語文素養的形成,都會導致語文素養的「營養不良」。那麼在語文閱讀教學中該如何落實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防止將二者人為地割裂開來呢?第一,把握尺度,在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中超越語言文字訓練和個性化感悟好比語文天平的兩個托盤,重了一頭,天平必然要傾斜。不管鍾情語言文字訓練,還是痴迷文章感悟,偏重一個勢必會造成語文能力的失衡。新課程改革的指揮棒讓我們關注人文,重視感悟,於是我們的課堂開始虛了,學生得意卻忘言了。僅在詞語方面的掌握就出現了以下這樣的問題; 課標對低年級提出的是「了解」詞語的意思,「了解」在字典中的意思是弄明白,懂得很清楚。真正做到明白、清楚就必須能夠用語言來表達,現在提倡感悟,老師們錯誤地認為,了解詞語的意思只要意會就可以了不必言傳,這不言傳,教師就不能把握學生了解的程度。有時學生甚至對課文中的個別詞語不知所雲。中年級要「體會課文中關鍵詞句在表情達意方面的作用」課堂教學中的感悟出現了得意妄言的現象,學生對課文只有一個整體感受,浮在表面。至於這種感受是從哪個詞中傳遞出來的,老師沒有引領學生捕捉這樣的詞語,也就談不上體會詞語對表情達意方面的作用了,對詞語的理解、揣摩不到位。正是因為學生對詞語的理解不到位,所以即便是學生將一些詞語記住背下來了也不能准確地應用。 其次,語文教學在很大程度上忽視了造句的訓練,特別是關聯詞語的運用。雖然說造句有生拉硬拽之嫌,但是不經過大腦苦思冥想就不會在學生頭腦中留下深刻的印象,需要用時自然產生不了相應的了聯想,於是,學生在說話、寫話中就出現瞭然後…然後…,完了…完了…的連接,學生不清楚自己前言後語之間的關系。 因此,在新課程教學實踐中,我們必須以語言實踐活動為憑借,著眼於學生語文素養的生成,在訓練語文能力的過程中滲透人文性,讓學生在感悟、理解、欣賞語言,積累語言和運用語言的同時,受到情感的熏陶和美的陶冶。第二,緊扣語文本體,關注言語形式的教學語文本體就是語言文字。學語文就是學習語言,能正確理解、運用祖國的語言文字;語文教學的基本任務就是組織、指導學生學習語言,積累語言、運用語言,培養學生的聽讀說寫能力。要把語文課上成真正的語文課,就必須充分重視語言形式,從語言入手,去理解思想內容,以及領悟思想內容是如何表達的。語文教學,老師的責任就是引導學生完成從關注言語內容到關注言語形式的過渡,理解言語形式,才能深刻理解言語內容,才能真正學會閱讀。 四、正確實現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崔巒曾經說過:工具性與人文性是表與里、皮與毛、血與肉的關系。工具性是「表」,人文性是「里」。工具性是載體,人文性是靈魂。工具性如「皮」,人文性如「毛」,「皮之不存,毛將焉附」?工具性如「肉」,人文性如「血」,有血有肉,才是鮮活的生命。首先必須打破單一、沉悶的課堂,改革以往語文教學把內容分解成上百個知識點、能力點,圍繞知識點、能力點以老師講解代替學生問答,以老師分析代替學生思考的單一做法。本人認為改革這一教學模式,首先要做的就是學習目標的改變,學習目標的制定既要注重語言的積累、感情和運用,又要注重陶冶情操,培養高尚的審美情趣,塑造健全完美的人格。如在設計《只有一個地球》一課的教學時,我緊緊抓住「我們的地球太可愛了,又實在太容易破碎了」這句話從兩方面入手,一是學習文章優美生動的語言和精彩的描寫,了解地球的浩瀚與美麗,這一學習目標通過生動朗讀,驚現場面再現(多媒體),精彩片斷仿寫等步驟實現;讓學生真正理解體會地球的可愛。二是發動和引導學生通過查資料、上網、收集有關地球的資料圖片以及調查整理人們對地球的破壞程度,從而使學生能從自己獲得的第一手資料中感受到地球將面臨的危機,這樣讓學生了解了人類賴以生存的地球的特點及地球上有限的資源。了解人類的開發對地球產生的危害,加強了學生保護環境的意識,同時進一步使學生懂得人類「只有一個地球」,要保護好地球。 第二,從生活中挖掘豐富多彩的語文課程資源,讓學生更廣泛地接觸到豐富、活潑的語言材料,受到更形象、直觀的思想教育,《語文課程標准》在闡述課程的基本理念時指出「語文課程應植根於現實」,「應拓展語文學習和運用的領域」。從生活中學,在生活中運用、提高是語文工具性的直接體現,而人文教育在語文課程教學中也體現為追求語文教學的社會化、人格化、與個性化,所以語文課堂不僅是學生獲得知識和技能的場所,也是學生體驗人生的地方,語文課應實現知、情、意的統一。我們教師要恰當地把握新課標的精神,在指導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語文的過程中,在培養語感、發展思維、積累語言、積淀文化的過程中,吸收人文內涵,培植人文精神。總之在新課程改革中,我們對語文性質要有更准確、更成熟的認識與把握,然而要在語文教學中真正貫徹落實新課標內容還需我們每一位語文老師的努力付出。我想只要我們堅持「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這一指導思想,我們一定能達到「全面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的教育目的。

⑹ 如何在高中語文教學中落實新課程理念

進入21世紀,人類加快了向現代化社會邁進的步伐,科學技術、思想 文化 日新月異,力爭全方位地落實科學素養 教育 ,為學生的終身發展奠定基礎。下面是我為大家整理的關於如何在高中語文教學中落實新課程理念,希望對您有所幫助。歡迎大家閱讀參考學習!

1如何在高中語文教學中落實新課程理念

以合作學習為手段,共同提高學習效果

1.有意識的創設問題情境,讓學生合作學習。教師有意識的為學生創設問題情境,讓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在此基礎上進行小組合作學習,讓學生全員參與到分析、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在課堂上,合作學習的主要方式是小組合作,學習小組的確立一般是由前後桌四人或同桌二人組成,在小組學習中,針對學生提出的疑難問題,教師給予整理後明確分工給各小組,這樣學生既可以自主獨立學習思考,又可以互相討論,互 相學 習;提倡學生下座位自由討論,每個同學都可以充分發表自己的見解,允許不同意見的存在,不追求統一標准答案。同時,學會的同學還可以教不會的同學,以達到共同提高的目的,教師作為其中的一員,有針對性地參與到部分小組學習中去,給予指導。

2.教師引導各小組匯報交流,讓學生達成共識。小組間交流是小組學習完成之後進行的,先由一個組首先發表意見,其餘小組加以補充,在此期間,對有爭議的地方,全班再進行答疑。教師針對答疑的情況,擇要精講釋疑,並注重基礎和關鍵點,同時注意語言、情感藝術的巧妙運用,藉此誘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讓學生通過互學、小組合作、全班合作、共同參與等形式,逐步養成互助互愛、互相促進、共同提高的良好品德,並從中感受到融洽的、親如兄弟姐妹的感情,從而使學生提高學習興趣,獲得認識與情感的全面發展。

以探究學習為主線,培養學生創新品質

鼓勵學生質疑問難,誘發創造思維。「學起於思,思源於疑。」疑是點燃學生思維的火種,學生有了疑問才會進一步思考問題,才能有所發現,有所創造。愛因斯坦說過:「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在教學中,要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就要鼓勵學生自主質疑,去發現問題,教學中堅持給學生充足時間質疑問難,通過質疑問難把學生帶到某種特定的情境之中,由此啟發其探求知識的慾望,誘發其創造性思維。

如教學魯迅的《記念劉和珍君》時,教師通過「記」和「紀」的質疑,提出魯迅先生是不是寫了一個錯字,讓學生陷入困惑,有的學生說:「魯迅先生不會寫錯字!」又有的學生說:「魯迅先生就怎麼不會寫錯字?」學生七嘴八舌議論起來,教師抓住契機,激發他們求知、探索的慾望。提問:「你能有辦法證明魯迅先生不會寫錯字嗎?」「你能有辦法證明魯迅先生是寫了錯字嗎?」學生在教師的鼓勵下,分組研究,共同探究出:這是一篇白話文;魯迅先生所處的時代漢字還沒有規范等等……通過質疑、解疑,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發現了白話文的一些相關知識,有利於更好地學好這篇 文章 ,而且培養和發展了學生善於發現問題、積極思考問題、勇於解決問題的創新能力。

2語文教學落實新課程改革

堅持以人為本,培養終身學習型人才

進入21世紀,人類加快了向現代化社會邁進的步伐,科學技術、思想文化日新月異。這是一個終身學習的時代,一個更加註重開發人類自身資源、潛力與價值的時代。 終身學習既是個人可持續發展的需要,又是社會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必然要求。新課程的核心理念要求「以學生發展為本,結合學科教學特點,力爭全方位地落實科學素養教育,為學生的終身發展奠定基礎」。

學校是教育工廠,學生是教育產業的「產品」,也是祖國的未來,民族的希望。普通高中教育是與九年義務教育相銜接的高一層次基礎教育 ,肩負著為高等學校和社會各行各業輸送素質良好的高中 畢業 生的重任。語文教學要適應新課程改革的要求,為社會發展培養全面發展的人才。要關注學生的終身學習和可持續發展能力的培養。學生要具有終身學習的動力,需懷有積極向上的人生理想。因此,總目標提出要讓學生「探討人生價值和時代精神,以利於逐步形成自己的思想、行為准則,樹立積極向上的人生理性」。在學生終身學習和持續發展能力培養方面,總目標也要求高中學生要「了解 學習 方法 的多樣性,掌握學習語文的基本方法,能根據需要,採用適當的方法解決閱讀、交流中的問題」。語文教學要堅持以人為本,培養終身學習型人才。

優化課堂活動,增強自主意識

課堂活動是落實新課程改革的主陣地,要使教學內容更易於學生掌握,課堂活動前,教師要在教學各個環節中精心准備、合理組織,研究教材,研究學情,充分發揮主導作用,探索適合本學科特點的教學方式。學生是教學活動的主體, 最好的方式是學生主動參與教學活動中去。鼓勵學生自主選擇、自我體驗學習,努力營造學生自主體驗的學習環境,並加以引導,培養自主學習意識 。

優化高中語文課堂教學,要以人為本,充分挖掘人的各方面潛力,調動人的積極性,主動性,培養人的個性,激發學生的靈氣,增強課堂活力,有效地優化課堂教學。培養學生自主參與課堂教學的意識,把課堂變成學生探索知識,提高學生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發揮創造才能的舞台。使學生獲得知識與技能的過程,同時成為學會學習和形成正確的價值觀的過程。在教學中,增加觀察、調查、討論、演講、社團等課堂活動,面向豐富多彩的社會生活,開發和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 經驗 ,選取學生關注的話題,圍繞學生在生活中存在的問題,幫助學生了解和掌握社會生活的要求和規范,提高適應社會的能力。

3語文課堂 教學方法

思源於疑

古人雲:「學貴則疑」、「學則須疑」。現在教育學家也認為,疑是思維的火花,疑是創新的動力。不斷發現問題、提出問題是一個人思維活躍的表現,是勤於動腦、善於思考的表現。質疑的過程,實際上是一個積極思維的過程,是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的過程。質疑的人類思維的精華,擁有創新能力的培養離不開對學生質疑精神和質疑能力的培養。因此,教師要十分重視培養學生的質疑能力,可以啟發學生小到課題、遣詞、 造句 的質疑,大到聯系前後文探究文章中可能存在的問題與矛盾,培養他們善於發現問題的能力,激發他們的強烈的求知慾。

培養和引導學生質疑,在課堂教學中要安排一個環節,至於這個環節安排在什麼時候,那要看情況而定,有時可以安排在揭題時,如:《「私塾先生」》揭題後,引導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學生紛紛提出質疑:「課題上的引號表示什麼?」「私塾先生是誰?」「陳毅同志為什麼要假扮私塾先生?」……學生的思維活躍了,教師再引導學生選擇重要問題,便於教學的針對性。有時為了檢查效果,可以安排在新課後,有時安排在教學重點處,如在《黃繼光》教學過程中,第三段是本文的重點,當談到黃繼光用自己的胸膛堵住了敵人的槍口而光榮地犧牲時,絕大多數學生認為:當時情況緊迫,黃繼光已沒有一件武器了,想到自己肩負著使命感,毅然不顧自己的生命,撲上去用自己的胸膛堵住槍口,掩護戰士們的沖鋒。也有少數學生大膽提出質疑,有同學認為:「黃繼光可以用石頭堵住敵人的槍口,因為敵人的火力點已塌了一半,我想那裡一定有石頭。」也有同學認為:「指導員還可以派人援助他。」這幾個學生大膽質疑,不僅使全班同學得到了一交很好的教學求異思維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的訓練,而且還產生了一個創新的見解。

疑則須議

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有了疑難問題,教師要起到主導作用,給予解疑。我總是在教學的重點或是難點處設計同桌交流,四人小組討論的環節。這樣,可以給學生提供暢所欲言、各抒己見,人人參與的機會,同時讓他們取長補短,相互啟發,增加課堂信息量,促使他們全面深入地思考問題、分析問題,理解課文內容。 四人小組討論時,每小組的學生一般是好、中、差兼顧,由小組組長組織本小組同學討論,推選一位同學歸納小組同學的討論結果,准備參加全班交流。在這期間,教師要把握好學習重點和時間,對於討論的深度和難度也要把握好,並根據學生的反饋信息,不斷做好引導調節工作。值得注意的是討論交流要講求實效,不求形式上的熱鬧,可有可無的討論不要安排。

如《「私塾先生」》,重點之一是引導學生體會陳毅同志智勇雙全的大無畏精神。我在教學過程中,向學生提出:「你們讀了課文後,感覺陳毅同志是怎樣的一個人?從哪些地方看出來?」然後組織學生四人小組進行討論。學生討論激烈,各抒己見。教師在這期間要來回巡視、指導,防止討論時間空耗。討論以後,我組織學生集體交流,每小組推選出的「發言人」匯報討論結果。有的說:「陳毅同志是位多才多藝、英勇無畏的人,從殺氣騰騰的敵人端著槍察看的情況下,陳毅同志神態自若地給學生講寫字的要領,還連說帶笑地講述著動聽的 故事 。」有的說:「陳毅同志是智高膽大、臨危不懼的人,從他一進學堂到敵人離開這個過程中,顯示出了他的智慧超人,在敵人面前毫不畏懼,從容不迫,終於蒙過了狡猾的敵人。」還有的說:「陳毅同志是位機智勇敢、沉著冷靜的人,我從日本鬼子問他是干什麼的,他泰然地說自己是教師的幹活。」學生通過討論,真正理解了課文的內容。

4營造語文課堂良好氛圍

善於鼓勵學生

作為一個有自尊的人,學生渴望得到肯定。他們好動、好奇,自我表現慾望強烈,人人都有追求成功的願望。對於他們的討論與回答,教師應該及時給予反饋,並堅持鼓勵為主,增強學生的學習自信心。而這種鼓勵應該貫穿於課堂教學的全過程,應該面對每一位學生。老師的鼓勵對學生很重要,成年人尚且喜歡聽好話,更何況是孩子。打擊呵斥並不能幫助孩子提高成績,有時甚至適得其反會使孩子徹底失去信心,自暴自棄。我接到一個班,大多數學生的 作文 組織能力很差,寫出的作文枯燥無味,所以語文整體成績很不理想。於是我改變策略,每一次測試都要強調學生一定要寫完作文。

在改卷中我特別細心,在每個學生試卷上都寫了評語,寫得好的作文我每一次都在班上讀出來,鼓勵他們繼續努力。吳寶同學是班上習作成績比較差的一個,他的第一次測試卷作文只寫了五句話,內容是符合習作要求的,我就在班上讀了出來,鼓勵他已經有進步了,繼續努力,肯定會很棒的。得到了老師的鼓勵,他好像變了一的人,上課特別認真聽講,也敢大膽發言了,看出他對學習很有興趣和信心了。以後的每一次習作都有進步,而且構思新穎,有自己的風格。學生的潛力是巨大的,給了他們一點陽光,他們會擁有整個明媚的春天:給了他們一個支點,也許他們會撬起整個地球。

傾聽孩子們不同的聲音

傳統的課堂教學多是老師掌握著「話語霸權」,學生只能當作一個個容器,等著老師往裡灌東西,可結果,園丁的辛勤,往往扼殺了學生的天性,「人類靈魂的工程師」使我們培養的學生變成了統一模式鑄造的標准件。新課標提出教師要多傾聽學生的發言。筆者認為,學生「講」教師『聽」。有三大好處:⑴通過「聽」可以使教師更好地了解學生。

筆者通過「聽」常常被學生天馬行空的 想像力 、獨到深刻的見解、幽默睿智的語言所折服;⑵通過「聽」可以真正使教師領悟「教學相長」的 真諦;⑶通過學生「講」教師「聽」,可以鍛煉學生。學生越說越會說,越說越想說,越說越自信,課堂成了他們發揮的舞台,這更激發了他們學習的興趣,煥發出課堂的活力。



⑺ 小學語文課的教學方法

導語:小學語文教學的方法是多種多樣的,正所謂「教學有法,教無定法」。語文教師選擇什麼樣的教學方法沒有固定的套路,要根據學生的狀況,選擇最適合學生的教學方法,這樣才能促進學生的學習。反之,如果教學方法不適應學生,就是無效的教學,反而阻礙了學生對知識的掌握。

小學語文課的教學方法

一、在課堂教學中,滲透寫字練習

教師在進行語文教學中,要突出並強調四個「堅持」:一是要堅持寫字,將識字和寫字進行有機結合。教師在教會學生認識某一個字之後,可以有意地教學生如何寫好該字,使其有目、有意識地練習寫字。

二是堅持指導寫字和培養習慣有機結合。對學生寫字的姿勢有所要求,要想寫好字,寫字的姿勢要正確,而且還要愛惜寫字工具,維護環境衛生。

三是堅持提高寫字技能技巧與審美教育、品德教育有機結合,即結合書寫指導和書寫評價、賞析,有機激發學生審美情趣,滲透德育,培養學生專注、耐心和頑強的意志力,使學生的品性得到實實在在的訓練和提高。四是堅持課堂教學評價與評價寫字教學有機結合。

另外,在教學中,教師要加強寫字基本技能的訓練:

1.基本筆畫的訓練,重在指導運筆。由於小學生的模仿能力較強,因此,教師要進行直觀教學,加強示範。基本筆畫的訓練應一絲不苟,讓學生懂得筆畫的位置和形狀,並體會起筆、行筆和收筆,以及運筆的輕重、緩急和提按,從而把每個基本筆畫寫得規范、順利。

2.獨體字的訓練,重在定準主筆(即字的骨架)。大多獨體字有一兩個主要筆畫,定準主筆,其筆畫(即字的血肉)的位置也就容易擺布了。教學時要注意引導學生觀察找出字的主筆,如「木」字,它的主筆是「|」,如果「|」寫歪了,那麼「木」的重心也就不穩了,所以教學重點便是讓學生認准並定準主筆,擺布好副筆,做到疏而不空,重心平穩。

3.偏旁部首的訓練,重在揭示規律。偏旁部首大多是從獨體字演變過來的,字的偏旁部首直接影響到整個字的結構和重心。

4.合體字的訓練,重在把握部件比例。合體字的結構比較復雜,教師要注意幫助學生把握上下、左右、上中下、左中右、全包圍、半包圍等結構的合體字各部件的大致比例,使學生的書寫比例恰當、穿插合理、揖讓得法、勻稱美觀,引導學生給漢字分類,能夠舉一反三,觸類旁通。

二、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

俗話說,「少成若天性,習慣成天然。」意思是說,小時候養成的習慣會在一個人的成長過程中起到定勢的作用,會成為很自然的一種行為。因此,小時候養成良好的習慣是非常有必要的。

小學階段是學生行為習慣養成的關鍵時期,因為小學生沒有辨別能力,需要教師給予正確的指導。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學要從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開始。學生有了良好的學習習慣,學習的能力具備,學習成績自然提高。不光如此,良好的學習習慣也會促進其他行為習慣的養成,好習慣會使學生終身受益的。

1.養成獨立解決問題的習慣

傳統的教學方法是教師把知識灌輸給學生,學生好比容器,被動地依賴教師學習,教師教什麼、學生學什麼,缺乏自己咀嚼體悟的過程。因此,教師在教學中應該培養學生獨立解決問題的習慣。

學生在學習上有困難時,教師不要馬上告訴他們答案,應熱情地鼓勵學生自己試一試,通過查找工具書,查閱舊知識等去想辦法解決。如果學生無法獨立解決問題,教師就要一步一步去耐心啟發,在不露痕跡的引導下,讓學生覺得是靠自己的力量完成的,從而他們就會有成功的體驗,增加信心,獨立解決問題的積極性也得到提高。教師也可以通過小組學習讓學生探討解決。在小組討論中,大家共同發表不同的意見,進行辯論、分析,集思廣益、取長補短,在互相合作下解決問題,找出正確的答案。

2.記筆記並事後整理的習慣

做筆記是學生學習活動中必不可少的環節,「不動筆墨不讀書」「好記性不如爛筆頭」都在說記筆記的必要性。隨著學習內容的增多和復雜化,記筆記有助於學生抓住課堂學習的重點,便於課後復習鞏固。那麼,怎樣才能做好比較學習呢?①要准備好筆記本。要有語文專門的單獨筆記本,不能在一個本子里什麼學科的筆記都有,這樣查找起來費時費力,很混亂。還要准備不同顏色的筆,通過顏色的'區分筆記的重點內容和不同內容。②在課堂上記筆記做到:字跡清晰,筆記干凈。教師在黑板寫的內容要有選擇性記下來,不能什麼都記,應記難點和重點。

在記的同時,要耳聽、眼看、腦思考,這樣才不會是機械記,能理解內容。要學會聽記作業內容及要求,做到一字不落。對沒有記下來的內容,要先認真聽,課下向教師和同學借筆記。③如果記的筆記筆跡零亂,那麼課下還要進行整理,使其變得全面、有條理、系統化。整理的過程是一個很有效的過程,能鍛煉自己分析、總結、歸納的能力,可謂一舉多得。

3.作業及 時改正的習慣

讓學生隨時准備一隻紅筆和一個本子,將練習本和試卷上的錯誤及時地改正並收集起來。隔一段時間都拿出來看看,以此溫故,避免以後再犯同類型的錯誤。

4.有條理的習慣

學生安排學習時間做好事先定好,知道在什麼時間段做哪方面的學習,以及要學習多長時間。學慣用具要收拾齊全,書本在書包、書桌、抽屜的擺放要有次序等等。學慣用品存放無規律,要用東西時,費力翻找,極易影響學習情緒。作業書寫要條理清楚,東一榔頭西一棒子,學習效率肯定不高。

5.積極閱讀的好習慣

對於學生來說,閱讀是掌握知識的主要途徑。每天課外閱讀時間累計不少於30分鍾,每天觀看少兒電視節目不少於10分鍾,每周背誦古詩文不少於2首。訂閱的報刊應及時閱讀,摘抄課外讀物的精彩片段,或在精彩處圈點,記上自己的體會。教室的牆上可以掛上名言警句;教室的角落可以設計成圖書閣;板報上寫出每期的閱讀材料;廣播里可以播放兒歌、新聞等各種形式,使學生逐漸養成積極閱讀的好習慣。

在課堂書本閱讀的基礎上,擴大學生的閱讀量,拓寬思維和開闊視野,讓學生進行課外閱讀。教師要推薦優秀健康的課外讀物,題材要豐富多樣,不拘一格。如科普類、童話類、小說類、散文類、傳記類,范圍包括古今中外,像《格林童話》《十萬個為什麼》《西遊記》等。

由此看來,教學方法沒有固定的模式,傳統的黑板加粉筆的單一教學已經不適應現在的教育,不符合學生的學習需求。教師要用全新的理念去理解教學,教學方法的運用要靈活多樣,這樣才能更好將課本文化知識傳授給學生,讓他們有知識、能力、情感的全面收獲。



⑻ 語文教學怎樣堅持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

一、正確認識工具性。語文的工具性是由語言的功能決定的,正如列寧所說:「語文是人類最重要的交際工具,」語文自然也是表情達意,交流思想的工具。語文如果脫離工具性,「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那就更談不上「受到文化、文學、思想、情感的熏陶」,「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也將成為一句華而不實的口號。可見在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能力,將是不變的教學內容與任務。也就是說語文教學應該以語文知識教學為本,以語文技能訓練為主,在教學的過程中兼顧人文精神,潛移默化地熏陶、感染學生的品德修養和審美情趣。二、正確認識人文性。語文雖具有工具性,但它不是一般的工具,是表情達意的工具,是交流思想的工具。翻看教材中一篇篇題材不同,體裁各異的文章無一不具有自己的思想主題,即使是作為語言材料的詞彙、句子也無一不帶有作者的感情色彩。語文課程所具有的人文教育優勢理所當然地要求它應發揮陶冶情操,培養高尚審美情趣,塑造健全人格的積極作用。如教《最後一課》,不能只側重於語言的樸素自然,也應使學生體會文中高尚的愛國主義思想情感,教《皇帝的新裝》,不能只著眼於情節的曲折、離奇,也應使學生把握文中蘊含的生活哲理。語文課程的人文性是什麼?尊重人,尊重人的生命價值,尊重人的文化及其多樣性。通過語文學習,學生將認識到中華民族文化的深厚博大和世界各地文化的豐富多元,吸收民族文化的智慧和人類文化的營養,不斷提高自己的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學生還將在愛國主義情感、社會主義道德品質等方面獲得陶冶和培養,逐步形成積極的人生態度和正確的價值觀。三、正確認識工具性和人文性的辨證統一關系盡管新課標一再強調「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才是語文學科的基本性質,但是關於兩者之間的關系,在具體的語文教學操作上卻一直存在著爭議。出現了以下兩種爭議 1、教師把主要精力放在了學習語言文字、寫法上,對於文本的人文性視而不見。因為這部分教師的認為語文的工具性是語文的主要內容,教學的最終目的就是要讓學生掌握語言文字,教學就要為實現這個工具性而努力。 2、為了開掘文本的人文價值,強化人文的感悟,教師在教學一篇課文教學時,把大部分精力對課文內容的理解上,而置文章的語言文字與不顧,還謂之曰:「這是尊重學生的獨特體驗,張揚其個性。」其實,這兩種做法都是片面的理解了語文的性質,它們將一個整體截然地分裂了。語文的工具性與人文性是相輔相成、水乳交融的。工具性是人文性的載體,「皮之不附,毛將附焉」,沒有了工具性又哪來的人文性?而人文性又是工具性的升華。沒有了人文性,工具性就會因失去了靈魂而黯然失色。語文的工具性昭示著語文不是一般的工具,而是融合著人文性的工具;語文的人文性也不是一般的人文性,它是負載在語文的工具性之上的。因而,我們在語文教學中要恪守語文姓「語」不動搖,切不可丟掉語言文字這個本體,忽視對文本語言文字的理解、揣摩、積累和運用;也不可置人文性的感悟於一邊,忽視對文本的豐富多彩的人文性的體驗。要讓學生在品味文本語言的過程中給學生以人文關照,讓學生在獲得言語智慧的同時,也得到了人文精神的滋養,從而把人文性落實在工具性上面,使兩者相得益彰,同生共構,促進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只有在人文情感的語境中發展學生的語言與思維,獲得審美的情感熏陶,整體把握,不斷積累,螺旋式漸進,逐步沉澱,包括語言材料、結構樣式、人生體驗、情感態度緊緊結合在了一起,才可以說是真正的語文的工具性與人文性的有機同一! 因此,把語言學習作為本體的學習,讓學生在這種掌握和提高語言文字能力的過程中,使他們的精神世界、審美情趣、創造能力、道德情操等人文素養潛移默化地受到感染和滋生,從而使學生的人文關懷落到實處,又將工具掌握在手。歷史的經驗值得注意。當前實踐課標的過程同樣也要我們要特別注意已經出現的人文性的泛化,用人文性涵蓋語文學科的基本屬性,而忽視工具性。人文性的泛化與工具性的泛化後果一樣,都會嚴重影響語文素養的形成,都會導致語文素養的「營養不良」。那麼在語文閱讀教學中該如何落實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防止將二者人為地割裂開來呢?第一,把握尺度,在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中超越語言文字訓練和個性化感悟好比語文天平的兩個托盤,重了一頭,天平必然要傾斜。不管鍾情語言文字訓練,還是痴迷文章感悟,偏重一個勢必會造成語文能力的失衡。新課程改革的指揮棒讓我們關注人文,重視感悟,於是我們的課堂開始虛了,學生得意卻忘言了。僅在詞語方面的掌握就出現了以下這樣的問題; 課標對低年級提出的是「了解」詞語的意思,「了解」在字典中的意思是弄明白,懂得很清楚。真正做到明白、清楚就必須能夠用語言來表達,現在提倡感悟,老師們錯誤地認為,了解詞語的意思只要意會就可以了不必言傳,這不言傳,教師就不能把握學生了解的程度。有時學生甚至對課文中的個別詞語不知所雲。中年級要「體會課文中關鍵詞句在表情達意方面的作用」課堂教學中的感悟出現了得意妄言的現象,學生對課文只有一個整體感受,浮在表面。至於這種感受是從哪個詞中傳遞出來的,老師沒有引領學生捕捉這樣的詞語,也就談不上體會詞語對表情達意方面的作用了,對詞語的理解、揣摩不到位。正是因為學生對詞語的理解不到位,所以即便是學生將一些詞語記住背下來了也不能准確地應用。 其次,語文教學在很大程度上忽視了造句的訓練,特別是關聯詞語的運用。雖然說造句有生拉硬拽之嫌,但是不經過大腦苦思冥想就不會在學生頭腦中留下深刻的印象,需要用時自然產生不了相應的了聯想,於是,學生在說話、寫話中就出現瞭然後…然後…,完了…完了…的連接,學生不清楚自己前言後語之間的關系。 因此,在新課程教學實踐中,我們必須以語言實踐活動為憑借,著眼於學生語文素養的生成,在訓練語文能力的過程中滲透人文性,讓學生在感悟、理解、欣賞語言,積累語言和運用語言的同時,受到情感的熏陶和美的陶冶。第二,緊扣語文本體,關注言語形式的教學語文本體就是語言文字。學語文就是學習語言,能正確理解、運用祖國的語言文字;語文教學的基本任務就是組織、指導學生學習語言,積累語言、運用語言,培養學生的聽讀說寫能力。要把語文課上成真正的語文課,就必須充分重視語言形式,從語言入手,去理解思想內容,以及領悟思想內容是如何表達的。語文教學,老師的責任就是引導學生完成從關注言語內容到關注言語形式的過渡,理解言語形式,才能深刻理解言語內容,才能真正學會閱讀。 四、正確實現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崔巒曾經說過:工具性與人文性是表與里、皮與毛、血與肉的關系。工具性是「表」,人文性是「里」。工具性是載體,人文性是靈魂。工具性如「皮」,人文性如「毛」,「皮之不存,毛將焉附」?工具性如「肉」,人文性如「血」,有血有肉,才是鮮活的生命。首先必須打破單一、沉悶的課堂,改革以往語文教學把內容分解成上百個知識點、能力點,圍繞知識點、能力點以老師講解代替學生問答,以老師分析代替學生思考的單一做法。本人認為改革這一教學模式,首先要做的就是學習目標的改變,學習目標的制定既要注重語言的積累、感情和運用,又要注重陶冶情操,培養高尚的審美情趣,塑造健全完美的人格。如在設計《只有一個地球》一課的教學時,我緊緊抓住「我們的地球太可愛了,又實在太容易破碎了」這句話從兩方面入手,一是學習文章優美生動的語言和精彩的描寫,了解地球的浩瀚與美麗,這一學習目標通過生動朗讀,驚現場面再現(多媒體),精彩片斷仿寫等步驟實現;讓學生真正理解體會地球的可愛。二是發動和引導學生通過查資料、上網、收集有關地球的資料圖片以及調查整理人們對地球的破壞程度,從而使學生能從自己獲得的第一手資料中感受到地球將面臨的危機,這樣讓學生了解了人類賴以生存的地球的特點及地球上有限的資源。了解人類的開發對地球產生的危害,加強了學生保護環境的意識,同時進一步使學生懂得人類「只有一個地球」,要保護好地球。 第二,從生活中挖掘豐富多彩的語文課程資源,讓學生更廣泛地接觸到豐富、活潑的語言材料,受到更形象、直觀的思想教育,《語文課程標准》在闡述課程的基本理念時指出「語文課程應植根於現實」,「應拓展語文學習和運用的領域」。從生活中學,在生活中運用、提高是語文工具性的直接體現,而人文教育在語文課程教學中也體現為追求語文教學的社會化、人格化、與個性化,所以語文課堂不僅是學生獲得知識和技能的場所,也是學生體驗人生的地方,語文課應實現知、情、意的統一。我們教師要恰當地把握新課標的精神,在指導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語文的過程中,在培養語感、發展思維、積累語言、積淀文化的過程中,吸收人文內涵,培植人文精神。總之在新課程改革中,我們對語文性質要有更准確、更成熟的認識與把握,然而要在語文教學中真正貫徹落實新課標內容還需我們每一位語文老師的努力付出。我想只要我們堅持「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這一指導思想,我們一定能達到「全面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的教育目的。

閱讀全文

與語文教學應堅持些什麼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36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401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47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39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81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05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296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698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384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20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52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81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696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964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44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34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47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20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83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