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語言文字 > 如何上好一堂語文課活動記錄

如何上好一堂語文課活動記錄

發布時間:2023-03-12 15:45:37

❶ 如何上好新學期的第一堂課

內容提要:英語課堂教學是實現英語教育學科目標的主渠道,作為課堂教學的有機組成部分,開場課在整個課堂教學過程中有其獨特的地位和價值,因此在內容安排和實施步驟上,開場課也都應表現出自己的特色。然而,現實的英語教學中,很多教師對此認識不足或重視不夠,因而不能實施有效的教學策略,導致此後教學活動的被動局面,最終給教和學帶來不應有的負面影響。文章對開場課教學模式和實施過程中應注意的問題進行了探討,以期引起更廣泛的關注,從而推動開場課教學效果的提高,並最終帶動整個英語課堂教學。一、把握尋常中的不尋常 每學期開學的第一天,看起來跟其他的日子沒有什麼兩樣,但是,無論對教師,還是對學生來說,它都有其特殊的意義,因為它是師生由假期生活到學校生活的一個轉折點,也是新一階段教學活動的起點。每個教師在自己的教學生涯中,都會不斷地面對新學期第一堂課,也就是開場課。開場課上得是否成功,會給接下來的整個學期甚至將來更長時間的教學帶來極大的影響。所以,開場課的價值遠遠超過了一般意義上的四十五分鍾。 然而,並不是所有教師都能清醒地認識到開場課與一般課堂的不同份量,很多教師未能認識到開場課在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上的特殊性,不能很好地把握這一契機給自己的教學帶來收益。我們在幾所學校所作的小范圍調查也表明:不少教師對開場課的重要影響沒有足夠的認識,或者未能實施有效的課堂教學模式。他們或者認為,開學伊始學生的心還比較散,可以先不用著急,應讓他們慢慢適應幾天再說;或者教師本人對新學期開始的生活就不太適應,懶懶散散,不願花力氣備課,草草應付,敷衍了事。另外一些教師看起來表現得比較「負責」,有的在開學第一天就給學生考試,初衷或許是為了讓學生在最短的時間內興奮起來,回到正常的學習狀態;或許是藉此來鎮住學生,讓他們學習得「更踏實」,結果卻往往事與願違。還有的教師一上來就迫不及待、一板一眼地照本宣科,實施新學期的教學內容,生怕耽誤一點兒寶貴的時間,這種做法看似珍惜時間,實則是浪費。凡此種種做法都很難說是恰當的,其後果也只能是在不知不覺中錯過每學期只有一次的大好機會,給接下來的教學帶來本不應有的負面影響。二、認識規律,知己知彼 要想抓住機會,成功地度過開學的第一天,教師首先要從自我做起,對自己提出嚴格要求,使自己提早進入工作狀態。開學前幾天,要認真總結上學期教學中存在的各種問題,提出矯正方案,整理出教學計劃,並認真備課。尤其是開始的幾節課,決不能讓自己在惰性和慣性中開始新學期的工作。其次,教師應該了解和分析學生在學期開始時的心理狀態和心理需求,做到有的放矢。不同學生在開學之初的心理狀況是不同的,有的學生希望快些開學,快些見到老師和同學,快些開始新的學校生活,他們對學校生活充滿企盼,這些學生往往對學校生活適應比較好,而且多是學業成績比較優秀的;也有的學生害怕或者厭惡學校生活;更多的學生可能處於這兩者之間。無論是哪種類型的學生,他們對第一天的學校生活都會有某種新鮮感,內心會充滿某種希望和不安,部分學生還可能有某種程度的焦慮。因此,能否用適當的教學策略保持學生的希望和新鮮感,克服學生的不安和焦慮,幫助他們樹立信心,就成了第一堂課能否成功的關鍵。大量研究和試驗都已經證明了輕松的學習環境和學習者的良好心理狀態對學業成績的積極影響,因為第一天的學校生活會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和深遠的影響,教師必須認真對待。 教師需要了解的另一個方面是,師生關系是影響學生學習興趣的重要因素。學生對於不同學科的學習興趣是不一樣的,而造成這種差異的原因,除了個人興趣和歷史原因,任課教師人格力量的影響不可低估。良好的師生關系不僅是提高教學效果的前提,而且也是新課程理念的必然要求.很多有經驗的教師都有這樣的體會,當學生喜歡某一位老師時,他就會喜歡這位教師所教的學科。在學校我們會經常見到這樣的現象:某個學生本來很喜歡數學,但是由於換了數學老師,漸漸地他對數學沒有了興趣。很多時候並不是因為後來的數學教師業務水平比不上前面的教師,出現這些現象的原因很可能是在學生對教師本人的接受程度上。相反的,學生由於喜歡某個老師而漸漸喜歡起從前並不喜歡的學科的例子同樣很多見。華東師范大學的熊川武博士對這一現象做過專門的研究分析,最後他立足試驗結果,向廣大一線教師大聲疾呼:「要想讓學生喜歡你的課,首先要讓學生喜歡你本人。」
讓學生喜歡你有很多途徑,也有許多功夫要下。而開學第一課無疑是眾多途徑中比較關鍵的,也是容易產生長遠影響的一個契機,如果以前學生不太喜歡你教的學科,你應該抓住學期開始的時機改變現狀,讓學生重新認識你和你教的學科。如果你面對的是新學生,那麼就更應該給他們留下正面的第一印象,這一印象的作用十分重大,很值得教師多下些功夫。三、立足學科特點,形式靈活多樣 「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上好新學期第一課,可以為接下來的教和學奠定一個更好的起點。總的來說,新學期的第一節課氣氛應該是民主的、輕松的、積極向上和充滿希望的;教學內容方面一般不宜安排課本新知識的教學。學生的假期生活多種多樣,不是每個學生都有好的學習環境和學習習慣。經過一個長長的假期,多數學生對課本內容的學習都有不同程度的放鬆。因為沒有學校的學習環境,很多學生對學習內容又有了新的陌生感。所以新學期的第一節課,教師應該特別注意幫助學生「回溫」。以英語課為例,教師在新學期的第一課可以實施以下教學活動: 1.教師應該有意識地控制課堂氣氛,盡可能使之輕松愉快。比如,教師可以先講一些假期接觸到的趣聞軼事,先讓學生活躍起來。然後,與學生共同回顧豐富多彩的假期生活,引導學生討論各自的收獲和感受,共同分享重回溫暖集體的快樂。 2.教師引導學生交流各自在假期里所見、所聞、所學到的與英語學習有關的知識,這一環節建議採取小組活動的方式進行,以取得更好的效果。討論後,每組選一個代表綜合本組的討論內容,向全班介紹本組同學的假期收獲。匯報的內容可以很寬泛。從具體的語言知識,如「SARS的英文全稱怎麼說?」「Smile And Remain Smiling是什麼意思?」等,到相關的文化內容,如:學生聽過的英文歌曲,看過的外國小說、電影、電視節目等;從相關的新聞時事到學生在假期生活中遇到的各種與英語學習相關的問題和困惑等都可以作為匯報內容。總之,重要的不是討論的內容本身,而是學生的積極參與和討論給學生帶來的積極影響。教師對學生的發言宜表現出極大的興趣和熱情,這樣可以幫助學生重新燃起學習熱情,讓學生很快找回英語學習的感覺。 3.檢查上學期布置的學習任務和實踐項目,對作業完成情況進行客觀、合理的評價,教師要特別注意以鼓勵性評價為主。為盡快使學生回到學校生活狀態,教師還可以提前設計一些與本學科有關的趣味游戲和競賽,有選擇地回顧以前學過的內容,促進和喚醒學生的英語學習興奮點,結束假期生活的懶散狀態。 4.師生共同商討、制定新學期的學習計劃。每學期開始,學生就進入更高階段的學習,教師也要在以前學習的基礎上對學生提出相應的要求,讓學生樹立一個明確的目標和努力方向。教師還可以就教學內容、教學進度等問題徵求學生的意見,師生共同討論。已有的研究和試驗證明:師生對學習目標和學習內容的認識協調一致時,教學更容易達到預期的目標[5]。因此,教師絕對不能認為教學計劃只是教師的事,學生只要聽老師的話,跟著老師走就行了。學生的主動參與是實施以學生為中心的素質教育的重要前提之一。 除了這些活動形式,教師還可以根據實際需要設計更多的活動。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英語水平適當使用一定比例的英語,但是一定是在保證學生能接受的前提下使用。 上完第一堂課後的總結也是非常重要的,這個環節不可忽視。教師應該對課堂上不同學生的表現做好記錄,分析整理學習者的個性差異,為下一步提出有針對性的措施做好准備。有些教師是第一次走上講台,或者是新接其他教師的課,對於這些教師,第一堂課就更為重要。他們面對的是陌生的學生,這就要求教師除了上面的工作,還要花更多的時間去了解每個學生,了解他們的個性特徵和學業情況,還要准備自我介紹、認識新同學等內容。 當然,以上教學活動只是建議和舉例性質的,更不是什麼「最優模式」。基於教學策略的指向型和靈活性,在具體實施過程中應該因時、因地、因人而異。事實上,不論哪一種課堂類型,都不可能有什麼「最優模式」,因為學校和學生的實際情況千差萬別,每個教師的教學習慣和風格也不盡相同的,教師應從實際情況出發,積極開動腦筋,不斷探索自己的教學模式。本文的意義也不過是拋磚引玉,引起對這一問題的更廣泛的注意,希望更多的一線教師提供更多更好的點子。 盡管實施形式可能多種多樣,但無論以何種形式呈現,新學期第一課的教學目標和教學重點應該是比較明確的:它主要不是語言知識和技能的學習,而是分析和滿足學生的心理需求,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初步形成一種積極開放的心理狀態。同時,這一基本出發點不但適用於英語學科,對其他學科同樣具有指導意義。教師以此為出發點來准備開場課,就比較容易實現「開門紅」,從而使以後的教學更加順利,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四、持之以恆、錦上添花 從整個教學過程來看,教師僅僅上好開場課是遠遠不夠的。實現學科教育目標決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工作,更不可能一勞永逸。它還需要教師在接下來的日常教學中不斷調整教學策略、不斷積累經驗,逐漸實現對學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實際上,上述對於開場課有重要意義的原則,如現代教學法中提倡的「創造心情舒暢的氣氛原則」,「建立高度自信原則」以及「情感原則」等,同樣應該貫徹於整個英語課堂教學的始終。但是不管怎麼說,每一個聰明的教師都應學會利用開學第一課的機會,給學生和自己一個良好的起點,為以後的教和學奠定一個堅實的基礎。

❷ 高中語文聽課記錄

高中語文聽課記錄 篇1

一、導入

閉上眼睛聽雷雨的聲音,引出課題

二、預習:

自己讀讀課文,那幾段是寫雷雨前、雷雨時、雷雨後的?

(教師的語言很簡潔明了,讓學生明白自己學習的任務。)

三、檢查預習:

1-34-67-8

讀了課文,你明白是一場怎樣的雨?

四、默讀課文第二段,想想哪些句子寫雨下得很大?能夠用橫線畫出來。

(不動筆墨不讀書,這是好習慣,需要從低年級開始培養)

生:第五自然段:雨越下越大,樹呀,房子呀都看不清了。

師:誰能說說,為什麼樹房子都看不清了。用因為所以說說。

生:因為……所以

師:還有誰會說?

生:因為雨下在窗戶上,所以樹呀房子呀都看不清了。

師:你會說嗎?跟你的同桌說一遍。

很多小朋友這天很能幹,一說好就坐好了。

(教師的評價語言不錯,很簡潔,也很有效)

還有哪句話寫出了雨很大?

生:嘩嘩嘩,雨下起來了。

師:你明白什麼?

生:嘩嘩嘩,說明雨很大

師:我彷彿看見有人用臉盆在倒水。誰能讀出雨很大的感覺?

生:讀

師:誰能讀得更大一點?更急一點?

生:讀

師:我們一齊讀讀好嗎?(老師讀第一個「嘩」,女同學、男同學分別讀第二第三個)

五、學習第一段:大自然會告訴我們一些現象,默讀1-3小節

1、默讀:找找大自然有哪些變化?

2、交流:雲——壓

結合寫「壓」:你寫的時候會注意哪點?---豎撇點

老師示範,點明寫字的要求:抬頭

(老師示範的時候學生自己在寫,沒有到達示範的作用。呵呵,還要明確一點任務)

寫好的同學想想,你有什麼好的辦法把它記住?

(怎樣寫,怎樣記最好一齊教,讓學生在寫的時候就記。但是這是小節。)

怎樣的雲壓下來了?(黑沉沉)

你能讀一讀嗎?我覺得不夠黑啊!

滿天的烏雲,說明什麼?很多

學生:還有厚厚的雲

師:很多、很厚、黑沉沉的雲壓下來,這時候是多麼的悶呀?

出示:蟬為什麼一點也不叫呀?(太悶了)

3、還有哪些也變了?——風

樹枝會怎樣亂擺?——搖來搖去歪了飄呀飄

大風還會吹到什麼?——灰塵蜘蛛

學習「蜘蛛」

(訓練學生的說話潛力意識還是比較強的,低年級這很重要。會連貫的表達,自然語文潛力就得到了提高。)

學習:垂——想像一下,蜘蛛是怎樣逃走的?

還有什麼表現?——閃電越來越亮(用豎線表示)

雷聲越來越響(用圓圈表示)

大家能讀出來嗎?

(這個創意很搞笑,對於調節課堂的氛圍很有好處。)

訓練:把「漸漸」放到下面的句子中:

天黑下來了。

粉紅色的花兒開放了,真美呀!

太陽像個大火球,淺水窪中的水幹了。

4、積累:學習下雨的詞語:烏雲密布等

六:下課

總體感覺:

1、教師的教學設計層次清楚,思路明晰

2、能夠注重學生各方面潛力的培養。如:說話、想像等

3、教師本身的素質很好,語言表達簡潔明了,指令明確

推薦:

整個課堂教學的氛圍是不錯的,但是缺乏「主體性」:學生自己的學習、創造性的表現,這一類的東西很少。為什麼?因為老師引導、指引、指令性學習行為過多了。也許這和低年級課堂教學特點有關。

在情景的營造上,學生是被動理解的,是不是能夠創造一種互動的、活潑的學習環境,讓孩子們更快樂的學習。

當然,說說容易,做做難。聽了閻春燕老師的課,還是感覺獲益匪淺的。謝謝!

高中語文聽課記錄 篇2

【活動目標】

1、在游戲中引導幼兒點數4以內的物品,明白總數。

2、鼓勵幼兒用心參與點數游戲,體驗快樂。

【活動准備】

4名蟲蟲衛兵、蟲寶寶若干、蟲蟲的家、聖誕情景。

【活動過程】

一、情景引入

聖誕節快到了,蟲蟲王國要開一個聖誕宴會。蟲蟲王國的蟲蟲們可熱情了,也邀請了小朋友去參加。

衛兵:「歡迎光臨。」

師:「這四個衛兵長的一樣嗎?」

二、歡慶聖誕——游戲:我的朋友在哪裡

衛兵發給每個幼兒一個蟲蟲朋友進入聖誕宴會做游戲。

唱玩歌曲後,教師出示蟲蟲,請和老師一樣的蟲蟲將蟲蟲舉起來,一齊點數。(4次)

三、宴會結束

衛兵:「天黑了,月亮升起來了,我們要回家了。」

師:「謝謝你們的邀請,我們一齊送你們回家吧!」

步驟:

1、送小朋友手中的蟲子

師:「天黑了,我們必須要數清蟲子的節數,不要把他送錯家了。」

2、糾正送錯家的蟲蟲

3、將剩下的蟲蟲送回家

四、自然結束

和蟲蟲們說再見!

高中語文聽課記錄 篇3

師:我們已經學過畫風了,一齊來學習。

讀兒歌:宋濤………………

我們拿出小手一齊怕節奏一齊讀好不好?

生:一齊讀

師:我們在讀的過程也就學了一些生字,來讀一讀

生:讀

師:誰再來讀一讀。嗯,多好呀。

生:

師:這兩組詞你有什麼發現?

生:趙小藝是花旗幟飄風車轉的,……

師:還有什麼發現?

生:上一行是人物,後面一行是什麼東西怎樣樣

師:真聰明,我們一齊來讀讀。下面的東西都是他們畫的是不?(板書:旗幟風車……)

這些東西和文章「畫風」有什麼關系?上節課說風摸不著,看不到,是誰說的?

生:陳丹

師:誰來讀讀這句話

生:陳丹說:「風看不見,摸不著,誰也畫不出來。」

師:陳丹是說有人畫出來嗎?

生:沒有人畫得出來

師:我們所有的「陳丹」一齊肯定的說說

生:學生讀

師:有人畫的出來嗎?

生:有

師:請你看課文,誰能畫出來?是怎樣畫出來的?

生:讀書

師:誰畫出來了

生:趙曉藝陳丹……

師:(出示課件)

生:讀(旗桿、彎彎的大樹烏雲拿風車的小男孩,風車在呼呼的轉)

師:這些「他」、「她」是誰?

生:陳丹宋濤趙曉藝

師:誰能把這些人的名字帶進去讀?

生:讀

師:彎彎的好像讀得個性好我好像看到很多動詞呀從那些地方看出畫的是風呀?

生:轉—最能體現飄烏雲斜斜的雨絲

師:風畫出來了嗎?

生:畫出來了

師:誰能讀出來?

生:讀

師:你們最喜歡風車是嗎?我們一齊讀

生:讀

(落實意識很好。學生讀得不好,老師隨機的點撥和指導,讓孩子讀好,讀准。課堂的氛圍很好,學生的用心性得到了充分的發揮。)

師:自己隨便選幾句,好好的讀一讀

生:讀

(給所有孩子讀的機會,滿足孩子的內需)

師:黃老師自己來讀一讀好嗎?——讀

生:好

師:讀(把「呼呼」讀成「呼」——疊詞的改成單詞)

生:老師少讀了一個字

師:這樣好不好

生:不好

師:那我們讀讀看,哪個好?

生:疊詞好。

師:少一個字感覺就差遠了,是不是?

生:是

師:出示圖片

生:一張張畫加上了風,就顯得更美了

師:多美的畫呀,因為他們畫上了什麼了,才顯得更美了?

生:風

師:剛開始不是不能畫嗎?可見他們想了很多的辦法

一齊看課文4-8自然段,看看他們怎樣想辦法的?

生:趙曉藝眨眨眼想了想---動腦筋了

陳丹書我也學會畫風了——(老師沒有評價,學生舉手說他有意見,多了一個字)

師:陳丹高興嗎?

生:高興

師:原先不會畫,此刻都會畫了,是一群怎樣的孩子呀?

生:一群聰明的孩子

師:是呀,一群愛動腦筋的孩子、看,風真的來了---出示:三個小朋友這樣正說著……

出示:風來了,風來了,風把紅旗吹飄了,風兒藏在舞動的紅旗里了;

風來了,風來了,風把小樹吹()了,風兒藏在搖擺的小樹里了;

風來了,風來了,風把雨絲吹()了,風兒藏在()的雨絲里了;

……

生:一齊讀這句話

師:老師加上一個題目,就變成一首小詩了。我們都是愛動腦筋的孩子,我們一齊來寫寫好嗎?

出示:風來了,風來了,

風把()吹()了,

風兒藏在()的()里。

生:學生寫

(孩子是快樂的,所以寫作就快樂了。孩子們願意寫,是基於前面老師的引導和示範。感覺示範的速度太快了,不明白學生能否理解。寫作的雙重目的很好:理解課文、遷移課文、學習寫詩歌。這樣的訓練意識很好)

師:誰來交流一下。

生:交流。

陳諾:風來了,風來了,風把小草吹彎了,風兒藏在彎彎的小草里。

風來了,風來了,風把頭發吹飄了,風兒藏在飄飄的頭發里。

師:小組交流一下自己的詩歌好嗎?

生:好(交流)

師:看來我們班有很多的小詩人呀!課後寫出來、讀出來,還能夠配上圖畫呢。

生:還能夠配上音樂

師:是呀!我們古代就有很多的詩人寫過這樣的詩,一齊來學習《風》

(到這個環節學生過於興奮了,所以老師還要適當的整肅一下紀律)

生:解落三秋葉,風吹萬桿斜……

師:還有呢。我們一齊學學葉聖陶的《風》

生:讀

師:老師范讀一段

生:一齊讀

師:誰也能學著說說這樣的詩句?

生:學生回答(學生的回答很不錯,看來模仿是文學創作的基礎技能是很對的,呵呵)

師:其實呀,生活中風的作用很大。這節課我們就到這兒。謝謝大家!

高中語文聽課記錄 篇4

聽課是我們中學教師最經常的活動,也是自我學習提高、促進專業發展的最有效途徑。每學期除各教研組組織的正常的同事間的相互聽課外,還有學校教務處組織的新教師的展示課、過關課,優秀教師的示範課、研討課等等,提供許多聽課學習機會。但是,在不少學校里,許多老師卻將聽課這種有意義的活動流於形式,把聽課當作一項不得不完成的任務,敷衍了事,在聽課過程中無所事事,精力不集中,甚至出現打瞌睡的現象,尤其是在聽非本專業的課時這種現象更加普遍。聽課時更是很少做聽課記錄,即使做聽課記錄,也僅僅是了了幾筆,記下的僅是施教者板書的部分內容,而且聽過就算了,很少對聽課記錄進行回顧整理,更沒有進行深入剖析與反思。

聽課記錄是聽課的第一手資料,是課後進行教學反思交流的材料和依據,更是促進教師專業成長和提高教學水平的極其寶貴財富。不僅要做好聽課記錄,而且課後要再次回顧,要對教學活動進行剖析與反思,多一份思考就多一份提高,反之,不願做聽課記錄,不願對聽過的課再次作深入思考的教師,即使聽N節課,也許只是一節課的N次重復,不可能有什麼改進和提高。那麼如何做聽課記錄,聽課時應記錄什麼呢?

一、記錄施教者亮點即成功之處

俗話說:三人行必有我師,我們在聽課時首先要抱著學習取經的態度和目的,哪怕是才從學校畢業剛剛走上講台的新老師,也一定有值得我們學習的東西,何況一般施教者都精心准備,是其才華和智慧的充分展示,一定會有許多地方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我們要及時捕捉並記錄下來。比如一種好的教學方法,一個巧妙的教學設計,一種新的思維方式,對某一問題的獨特的處理技巧,一個意外事件巧妙處理,一個巧妙的引入過渡承轉,獨具匠心的留白,甚至是一句實用的話,一個貼切的詞語。例如,有一次作為地理教師的我,聽一位數學教師講授函數單調性的公開課,用「每況愈下」描述減函數的圖象,用「蒸蒸日上」來形容增函數的圖象,十分貼切形象。聽課時就在聽課記錄上記錄下來,促使我在以後的地理教學中,也學習使用精妙的貼切的成語來形象地描述地理事物,給學生留下很深的印象並取得較好的教學效果,獲得較大的反響。』。

二、記錄施教者瑕點即不足之處

聽課時還要帶著批判和審視的目光,無論多麼資深的教師,准備得多麼充分,教學過程中也難免有疏漏失誤之處,也一定會有「敗筆」之處的,記錄下來,回顧、梳理和剖析這些「敗筆」之處,吸取教訓。作重新思考設計,以便在以後自己教學時得以改進和提高,同時以此為鑒,也可以使我們在以後的教學中少犯或不犯同類錯誤,減少失誤,提高教學水平。

三、記錄學生的困惑

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思維,他們會從各自角度去考慮問題,有時他們往往會有一些不同的問題和困惑,把它記錄下來,這些可以促進教師尋找和探求新的好的方式、方法加以突破。例如,聽一位教師在講地球的公轉,他安排學生讀圖1.19北緯40~地IX--~——至日正午太陽高度和晝夜長短的變化,並計算其晝長。這時學生發現這個地區冬至日和夏至日的晝長之和是24小時,並產生這樣的困惑:全球各個地區是否都如此呢?我及時將學生的困惑記錄下來,促使我課後進一步思考並尋找好的方法,來講清這個問題。最後請教數學教師,通過引導學生利用數學平面幾何知識加以證明,得出肯定結論,這才徹底地講清這個問題。藉助數學知識解決學生的困惑,提高了教學效率,增強了教學能力。

四、記錄學生的獨特見解和發現

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思維,他們會從各自角度去考慮問題,有時他們往往會有獨特見解和發現。例如,我在聽一位新教師講授「中國南北氣溫的差異」,他安排學生閱讀「我國1月平均氣溫」和「我國7月平均氣溫」兩幅圖,讓他們觀察兩個月份的最高溫和最低溫以及相應的地點,使學生得出我國「冬季南北溫差大,夏季普遍高溫」的結論。這時學生卻發現並提出:為什麼7月等溫線圖里有許多虛線,如在1CC和24℃兩條之間加了一條虛線(20℃等溫線),而1月等溫線圖上卻沒有這種情況?我不僅為之贊嘆:真是個好問題啊!把它記錄下來,並在以後進行這部分內容教學時,就利用這個學生發現的問題引導學生分析討論發表見解。

有的學生認為,從圖中後加的20℃等溫線分布狀況分析,可以看出夏季我國大部分地區普遍高於20%,屬於高溫季節。所以加上這條等溫線可以幫助人們得出我國夏季氣溫的總體特點。有的學生認為,7月等溫線圖中的虛線出現在有山脈的地區,說明山區海拔變化大,等溫線密集,溫度變化大。而1月等溫線圖上沒有虛線,說明冬季氣溫隨著海拔的變化而變化不如隨著緯度的變化明顯。這就使學生對「我國南北氣溫的差異」理解更加透徹。所以,記錄並利用學生在課堂教學中提出的獨到的見解和發現,是對教學設計疏漏的補充和完善,不僅可以拓寬了教師的教學思路,也提高了教師教學能力,增強了教學效果。

五、記錄自己昕課中閃現的靈感

在聽課過程中,聽課教師往往會因為一些特殊情景或一些偶發事件而產生瞬間靈感,「這些智慧的火花」若不及時去捕捉並記錄下來,就會因時過境遷而煙消雲散。例如,一位教師講述正午太陽高度在一年中的變化時,分析強調太陽直射北回歸線時,南半球各地正午太陽高度達到一年中的最大值,而不能說北半球各地正午太陽高度達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只能說北回歸線以北的地區正午太陽高度達到一年中的最大值。講述了半天,還是有學生不是很清楚。

剛巧我看到教室里的學生南北坐向,突然想到以中間一排為赤道,前後第三排為回歸線,教師為太陽,進行演示,請不同位置的學生觀察並回答其所代表的緯度地區,在一年中其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及何時達到最大值。在聽課時將此想法及時記錄下來,在下節課自己施教時就加以運用,發現此演示做法極大地調動學生積極性,活躍了課堂氣氛,而且耗時不多,效果十分顯著,有效地提高了課堂教學質量。甚至是一句實用的話,一個貼切的詞語。例如,有一次作為地理教師的我,聽一位數學教師講授函數單調性的公開課,用「每況愈下」描述減函數的圖象,用「蒸蒸日上」來形容增函數的圖象,十分貼切形象。聽課時就在聽課記錄上記錄下來,促使我在以後的地理教學中,也學習使用精妙的貼切的成語來形象地描述地理事物,給學生留下很深的印象並取得較好的教學效果,獲得較大的反響。

高中語文聽課記錄 篇5

前兩天,一次全國性的課堂比賽——「我的模式我的課」在我的學校舉行,作為評委,我完整地聽了六堂課。

因為要評出個你高我低,聽課時就不敢有一絲一毫懈怠,講得精彩,為之頷首;講得別扭,為之長嘆。邊聽邊記,收獲不小,整理出來,既可以供自己回顧,也可以供同仁借鑒。

一、融情入境,就地取材,增強課堂的真實感。

這次參評的課題,都是早就明確了的,事先有充足的時間准備,所以對於教材的分析都不會出大問題。課也可能反復地演練過,老師一環扣一環地像根據劇本排戲,流暢中也難免機械。這種情形下,靈活機智地即興「生成」,就顯得可貴,給人以真實感、親切感。有位老師講《雨巷》,當天下雨,這位老師就從雨天帶給人的感受說起,很自然地導入課題,這就極富生活感。另一位老師講《歸園田居》,看到教室後邊牆上「不忘初心」的對聯,就藉此對聯來結束本課,既切合課題內容,又巧妙地就地取材,顯出了教學的智慧。

二、貼近學生,略施小技,增強課堂的興奮度。

按照規定,這次參賽的老師事先與學生沒有接觸,這就容易帶來師生隔膜,設計不好,會影響課堂氣氛,而課堂缺乏了必要的興奮,死氣沉沉,是不利於學生學習的,當然也影響老師的發揮。有兩位老師對於這一點處理得很好。他們的導入都別具匠心。有位老師一上來先來個猜圖片,不但引出感性思維理性思維之別,而且調動了學生的好奇心。該老師還准備了「簽名照」獎勵那些積極發表意見的`同學,這種小技如果是平時給自己的學生講課,也許不太必要,但面對一群陌生的學生,應用得當,確實可以起到調動課堂氣氛的作用。另一位老師則從去年流傳極廣的「世界那麼大,我想去看看」的辭職信說起,導入陶淵明,打通古今,又饒有趣味。 又在閱讀環節提出「誦讀大PK」的建議,收效也不錯。

「小技」雖小,要運用好也不容易。有個老師運用分組競賽法,按學生座次從南往北臨時分為8個小組,哪一排有學生回答問題即加分。這本來是比較通用的一個辦法,但是,在這個老師的課中,卻幾乎沒有起到效果。究其原因,我以為主要有兩個方面:一、各組成員臨時由老師指定,彼此沒有交流,缺乏團體認同感,也形不成團體榮譽感;二、老師為了照顧學生情緒,不論學生回答的質量如何,一律給2分,缺乏差異評價,不能調動積極性。

三、當急則急,當緩則緩,調整課堂的發展節奏。

因是事先做足了功課,授課老師不存在無話可說的困窘。相反,大多老師准備得東西太多,彷彿突然做一次遠游時的旅行箱,擠得滿登登的。

這樣做帶來的問題不少。

從老師這方面說,每個環節都預設好了時間,精確到分秒,恐怕越雷池半步,心裡裝著任務,急急忙忙去完成,事實上不是完成任務,而是完成「步驟」。

從學生這方面說,鼻子被老師緊緊地牽著,老師指東就向東,指西就向西,走一步算一步,無法深入思考,不能細細品味,所謂的個性閱讀也只能流於形式。

這次講課,有兩個老師都講「以詩入文」,她們都寫一手好字,都有很動聽的普通話,都製作了精美的幻燈片,都把握住了「以詩入文」的價值和辦法,都展示了文采飛揚的下水文段,然而,兩相比較,唯在一點上存在很大區別,一個步驟繁多,一樣接一樣,令人眼花繚亂,幾無喘息之餘地;最後勝出的那個老師,則設計簡潔,氣定神閑,特別關注學生接受、理解、掌握的程度,其效果也就好一些,於是勝出。

四、注重實效,講求和諧,力避生搬硬湊。

這次大賽,主持者王勤教授再三提出「樸素」的要求,旗幟鮮明地反對花架子。總起來說,老師們做得不錯。讓我印象深刻的是,有個老師在即將結束課堂時,提出這樣一個問題:「同學們說一說這節課有什麼收獲吧。」這樣的設計就很實在,很有價值。

一堂課應當是一個有機的整體,前前後後各個環節和諧一致,給人一種舒服感,能集中力量較徹底地解決一個問題。

可惜還是出現了不少生搬硬湊的東西。所謂「生搬」,是指盲目模仿,把別人的做法挪過來用;所謂「硬湊」,是指不顧一堂課內在的和諧性,生硬地拼湊環節。兩者都有很重的形式主義的成分,都缺乏創新意識。例如課堂開始時播放歌曲,六堂課有三堂如此,再如課堂後半場的寫作訓練,一節課目的明明在於欣賞詩詞,非要拿出10多分鍾來搞片段訓練,前半是水,後半是油,不相融,很別扭。而片斷訓練,又總是給課文中的人物寫頒獎詞,僅從筆者的聽課經歷,自打央視《感動中國人物》頒獎詞出現,近十年來,無數的公開課、競賽課上採用這種形式,實在難以忍受。

五、博覽群書,能讀能寫,提高教師的人文素養。

一個不能朗讀、不會寫作的老師,在語文課堂上,是有些尷尬的。

我聽課的幾位老師,大多展示了自己朗讀、寫作的能力。不過老師展示的文字,沒有一個是當堂寫就,美則美矣,現場感沒有,震撼力就小些,建議有此能力的老師,能學學曹植、王勃,與學生同步寫作,這樣帶給學生的示範價值更大些。朗讀能力也是語文老師很應具備的素養,有的老師講詩詞,可是自己不范讀;有的老師雖范讀,但是讀得不如學生精彩;有的老師讓學生起來讀,可是不會評判優劣,不能指導門徑。有兩個年輕老師在這一點上做得很好,他們極認真地范讀,而且讀得聲情並茂。

對於一堂已經准備許久、演練充分的課,是不容易判斷老師的人文素養尤其是學識素養的。不過如果留心,還是會有蛛絲馬跡。我聽這樣的課,特別關注老師與學生之間的交流:對於學生的看法,老師的評價到不到位;對於學生的問題,老師的解答有無水平。

在這一點上,有的老師做得很好。例如,有學生在黑板上寫出「物是人非是是休」一句,句子切合語境,但出現別字,老師一句「瑕不掩瑜」就很得體。再如講《歸園田居》的那個老師,概括陶淵明最後的選擇時,學生有「歸園田」「守園田」之爭,老師評點說:「『歸』是一個客觀的動作,『守』是內心的執著。」原話記不準了,意思大致如此。這個評點就比較到位。有個學生說自己感知中的《雨巷》是青色的,這時老師跟了一句:「天青青在等雨。」引用學生們熟悉的周傑倫的歌詞,又恰合詩意,這就很有味。

有的老師則做的不夠好,對於學生的回答,或者一味說好,或者充耳不聞,或者點說些「今天天氣哈哈哈」之類不痛不癢的話,總之,不得要領,缺乏見識,體現不出水準,暴露了語文素養的淺薄,而語文素養,是語文老師的看家本領,糊弄不得的。

還有一些問題,太瑣碎,略而不談了。

❸ 精選初三語文聽課記錄心得

「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為素質 教育 之首。下面就是我給大家帶來的初三語文聽課記錄心得,希望能幫助到大家!

初三語文聽課記錄心得一

近期,我參加學校組織的初三語文教學公開課活動,聆聽不同年級、不同學科老師的課,收獲良多。下面就談談我個人的一些 心得體會 吧。

一、教師語言具有藝術的魅力

當我聽著教師們的課時,我想教師的語言竟有如此之魅力,它能帶領學生重溫校園生活片段,引出狹小的課堂,深入人的心靈深處。有的老師在教學時,她讓學生一邊觀看圖片,一邊聽老師的介紹,聲情並茂的語言勾起了學生思緒。

教學是一門藝術,教學語言更是一門藝術,誰能將它演繹得好,就能抓住學生的心。老師扣人心弦的過渡語言,烘託了課堂的氣氛,同時也激發了學習興趣,為學生理解課文內容奠定了基礎。課堂語言簡潔,准確,能使學生的心靈受到震撼,喚醒學生沉睡的記憶。

二、自讀感悟、開放引導的課堂讓人耳目一新

新課標中說到:學生的自讀感悟是第一位,教師的引導調控才是第二位。著眼於學生自主發展的閱讀教學,既是對學生感悟結果的評價,也指向了學生的感悟態度,指導了感悟的 方法 ,同時,其激勵的效果也是不言而喻的,在課堂上用我們欣賞的眼光、贊賞的話語去激勵學生,我們是能辦到的。

三、實現了師生角色的轉變

幾位教師由教學的主宰、中心,轉變為學生學習的夥伴,學生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學生由被動的接受者,轉變為學習的主人,他們不僅有老師的組織下進行共同學習的義務,而且有自主選擇學習內容、學習夥伴、學習方式進行個性化學習的權利。

四、實現了學習方式的自主合作

這些課關注學生學習的過程、學習的方式,這是引導學生學會學習的關鍵。一方面在課堂教學中,把學生的自主學習貫穿於教學的全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學生的自學探究是基礎,合作學習是重要的方式,教師的指導是實現有效學習的重要條件。教學是在教師的指導下,師與生、生與生交流對話,教學相長的過程,也是由領悟 學習方法 、運用學習方法到將學習方法融會貫通,能用適合自己的方法學習的過程。另一方面,專題性、綜合性學習引起重視,加強這一類學習的研究與實踐。這類學習更具綜合性、探究性,也更富於挑戰性。學生在綜合性學習的過程中,有效地培養主動探究、團結合作、勇於創新的精神培養綜合運用知識、方法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五、這些課教育學生做真人

「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為素質教育之首。這些課能關注學生的生活,教育學生做真人。一句教育 名言 說得好:「什麼是教育,那就是學生把在學校所學的東西都忘記以後剩下的東西,」我想,我們每一位教師在上完一堂課後,該問問自己:當學生把這堂課所學的知識點忘記以後,還剩下些什麼?十年,幾十年以後,當學生把所學的知識全忘掉以後,我們給他們留下些什麼?我們的教育,能否給孩子們留下正確的 思維方式 ,留下解決問題的能力,留下他們真正需要的。

語文閱讀教學中的朗讀、評價、合作交流……要想得到及時有效地展示,實踐證明,就要把教學工作不僅要體現在課堂上,還可以延伸到課外、平日學習上。在活動中多角度,多側面的進行訓練,有時為了一個訓練點可以把課時延長。下面,就我的塊狀訓練具體談談做法。最初可以通過小黑板出示訓練內容及過程,讓學生讀一讀,體會體會然後讓學生一步一步去做,時間長了學生自然而然懂得按照這個程序去操作。

從事語文教學我得到了許多,同時也發現了自身的很多不足。語文教學是一個紛繁復雜的工作,在今後漫長的教學生涯中,我還要不斷努力,不斷學習,提高自己的 文化 水平和業務水平,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切實為提高學生語文素質更好地服務。

初三語文聽課記錄心得二

這學期,我參加了聽課學習活動。聽了幾位老師的課,我感觸很深,收獲頗多。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這是我*深的體會。「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也就是方法比知識更重要,學習方法是否科學,思維方法是否合理、正確,影響著學習效率的高低。因此,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不失時機地創造機會,指導學生如何學習,使他們不但能學會,而且能「會學」,即:掌握 語文學習 方法,發展思維,形成能力,能獨立解決問題。許多老師在課的開始運用復習舊知引入新知的方法導入新課,這本身滲透了「溫故而知新」的學習方法。當學生面對材料中的問題時,老師又告訴學生閱讀 說明文 要講究知識性、文學性,「先思考再動筆」這種很好的學習方法。

個別老師的課思路清晰,環節流暢,從整體到部分合理過渡,再接著重點切入到品讀詩句上;課扎實有效,注重訓練,板塊清晰,值得我深刻學習!

總之,幾位老師的課處處體現著學生是主體,教師起主導作用的教育理念,運用多種 教學方法 和方式引導學生積極主動的學習,掌握語文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以及它們所體現的語文思想方法,為學生進一步學習打好基礎。

聽了他們的課後,我深刻地 反思 自己這幾來年的語文教學歷程,感慨良多。在語文教學過程中,自己雖然也算極其敬業,但跟語文大家相比,差距實在是太大了!主要表現在教學設計上,我沒有達到一定的高度,很多教學環節的內容設置沒有深度,在點撥功夫上還是欠缺得很,尤其是課堂評價語言,我更是單調,沒能很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致使語文教學成績沒能達到我意想的效果。聽了他們的課,我學到了很多,今後自己一定將所學到的教學新方法應用到自己的教學中去,盡快地提高自己的教學能力,不辜負領導和家長學生的期望。

初三語文聽課記錄心得三

一、教師的魅力。

教師的魅力,課堂中無處不在。置身於課堂教學中,他們氣定神閑,信手拈來,不時激起一個個教學的浪花,他們不僅令學生陶醉、痴迷,更讓聽課的教師們連聲贊嘆。教師扎實的基本功與深厚的文化底蘊在每一個環節的設置、課堂生成,教師點撥引導中處處彰顯,播音員是的嗓音,富有穿透力的聲音、標準的普通話,不僅聽課者欣賞,這樣的課堂學生怎能不喜歡哪呢?來自福建的林莘老師執教《凡卡》一課時,緊緊地抓住了每位聽課者的心,在引導學生感受凡卡在鄉村的快樂生活與僱主家的悲慘命運進行對比時,老師自己的情緒也隨著文本起伏跌宕,鮮明對比。或朗讀、或想像、或表演,在林老師的引導中,真正的帶領大家進入文本,與凡卡共歡喜,同悲傷。「什麼樣的文本還它什麼樣的味道.」至今我還記得竇桂梅老師的這句話。讓我深深地感慨,教師要有當演員的基本功。

二、文本的解讀。

還記得看見過這樣一段話「李家棟老師作為山東省小語學科的帶頭人,帶領青年教師參加全國閱讀教學大賽做指導,僅僅用兩天的時間備課,每次都得到一等獎中的*名。當別人問他的秘訣時,他的回答就是——解讀教材。」這次向我們所展示的12節課,無非都在教材的解讀上下了功夫。解讀作者、解讀語言、解讀文意、解讀時代背景等等。課堂中呈現的都是自己的思想。真的做到了語文課上不是在教教材,而是在教語文。而想起自己備課的方法,實在慚愧。平常只要上研討課、評比課,不管三七二十一, 文章 略讀大概,還沒弄清楚、沒讀通文章,都不知道分幾個自然段就開始大量搜集別人的教案。不是在備教材,而是備教學設計,教學效果可想而知。通過此次學習,讓我深刻的感悟到了教學不能急功近利,忌燥忌急。忘記教師的身份,教學的目的,只有以一個閱讀者、欣賞著的角度去讀,沉下心來深入研讀、讀透文本,才能設計如何去教。

現在很流行這樣一句話「培訓就是福利。」通過培訓給我們帶來的是寶貴的知識財富。非常感謝各級領導給我們提供的學習機會,今後我將在在各方面不斷地深入鑽研,對課堂教學不斷探索,努力提高自身的整體素質,走出適合自己的教學路子,為教學事業的發展奉獻出自己的一份力。

初三語文聽課記錄心得四

學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我是一個愛學習的人,在我的工作中,時常會出現很多的問題,每當這些讓我頭疼的問題纏繞我的時候,我會痛苦不堪,急於去解決,聽課是我最常用的解決這些問題的方法之一,通過聽課這個業務上的學習,我解決了許多讓我感到頭痛欲裂的難題,正是這樣的方式,我得到了進步。

觀摩其他老師的課,我 總結 了她們的有以下幾點:

一、吃透教材是最根本的

可以看出我們的老師們備課都非常用心,對課本的內容了解的很透徹。

二、注重引導學生朗讀

大部分老師都非常注重指導學生朗讀,但決不是為了讀而讀,而是在體會情感的基礎上去讀,並且對讀的要求也不盡相同,例如:武老師在上課時,首先讓學生大聲自由的讀並找出,配樂讀,讓學生深情並茂的體會英子的感情升華。學習中還穿插著齊讀、分組讀、示範讀,進而激發同學閱讀興趣,讓學生在閱讀中更好的領會文章所表達的愛的精神,層次非常清晰。

三、注重學生讀准字音

老師在學生閱讀的過程中及時的糾正文字的發音,潛移默化的教導學生字音要讀準的習慣。還有的老師一直強調「不動筆墨不讀書」,做好批註,有利於培養學生集中精力的好習慣。

四、注重啟發式教學,讓學生主動學

新課程標准要求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教師是這個主體的引導者。這幾位老師都充分的做到了這點。例如劉老師《讓小草生生不息》時,通過課件的設計,精彩的品讀,引發學生邊讀邊想像,體會了祖國的大好河山的美。

五、親切的評價語言

幾位老師評價學生的語言是那麼貼切,到位,如趙主任運用「你最聰明、你會更加努力的、我的孩子,你真棒、你的眼睛已經告訴我答案了」等來鼓勵學生。這些朴實,自然的語言,對我感觸很深。在以後的課堂上,我也試著讓我的學生感受這些美麗的評價語言。

今後的職業道路上,我會努力吸取這些老師的寶貴 經驗 ,以長取短,避免在教學上的不足,必須不斷地學習,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要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通過這些業務上的這些直觀聽課學習活動,我對語文教學應是動情去讀去感受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學習了很多的寶貴經驗,讓我煩惱的問題通過這些活動煙消雲散,讓我在以後的職業道理上更加輕松,也大大提升了我的工作水平。

初三語文聽課記錄心得五

學校組織語文教師到庄口初中聽課學習。我聽了三堂語文課,每一堂課都是具有學習意義,但都各有特色。對於正在語文教學的路途上摸索前進的我來說,這次學習使我產生很大的思想震動,當然收獲也很多。我謹將自己的所得所獲所悟從以下幾個方面談一談:

一、注重指導學生朗讀,恰當點評學生的發言

在語文課堂中應讓學生多讀,讓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進入境界,並且還要生發聯想,才能更有感情的朗讀,也才能更深入地理解文意。在這次語文課堂上,許老師在執教《羚羊木雕》一課中將閱讀貫穿始終,對學生的讀書通常做了如下安排:

1、觀其大意,謂之粗讀,只要求將課文讀通,了解其大意,

2、在已然把握文章情感的基礎上,分角色有感情的朗讀。

3、點評朗讀。通過這三步既發揮了學生的客觀主動性,又在學生自己閱讀的過程中培養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教給學生好的學習方法,注重學習習慣培養

很多老師會在課件上給學生出示「學習方法」,名字多樣「溫馨提示」,如汪萍老師在執教《夏感》品讀課文環節是這樣設計的:結合課文內容 說說 這是一個怎樣的夏天?括弧中是這樣提示的:(提示:如找關鍵詞,相對應的 句子 等)。讓學生收獲一種學習的方法,當他以後遇到類似的問題時才能夠用自己的力量解決。個別老師很注重對學生語文學習習慣的培養,一直強調「不動筆墨不讀書」,有利於培養學生集中精力的好習慣。

三、設置簡單有效的課堂情境,創設自然和諧的課堂氛圍

托爾斯泰說過:「成功的教學所需要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學生的興趣。」興趣是學習的推動力,是幫助學生獲取知識的捷徑。因此,很多老師在新課的導入中會有意地設疑,激疑或精心設計,或課前播放歌曲,或課前進行語言互動,去激發學生的興趣,緊緊地吸引住學生,使學生很快地進入新課意境。

我對王小兵老師印象深刻,在他的 作文 課堂上,我發現他非常擅長並注重語言的運用,極其幽默。學生非常喜歡這種活潑的授課方式,整個課堂歡樂愉悅,讓我們聽課老師也深深陶醉其中、樂在其中,很輕松。

四、進行了恰如其分的課堂評價,進行適時鼓勵和評價

課堂評價,是師生交流的一種有效方式,它不僅是某個環節的終結,更重要的是能調動學生參與學習的積極性,激發學生更強烈的求知慾望。這次活動中,老師幾乎運用了及時評價,並且在課堂上,充分運用自己的體態語言、一個手勢、一個眼神、一個撫摸、一個微笑等對學生的表現給予評價。

五、具有扎實的教學基本功,調控課堂游刃有餘

教學基本功是所有教師都必須掌握的。這次語文教學學習中,每一位老師的教學基本功都比較的深厚,例如許老師那堂《羚羊木雕》。雖短短幾個字的板書,卻能簡明扼要出文本主要內容,使人一目瞭然就知其主要內容。

通過參加這次活動,讓我感到受益匪淺,對此我也仔細的反思了一下自己的教學,認識到自己的專業基本功還應需加強,教學過程中,我的教學方法應須改進,盡可能的利用多種教學方式,為學生提供一個自然和諧的學習氛圍。實現學生的主體性,從而有效提高教學質量。

❹ 怎麼學好語文呀

一、語文需改變觀念

語文學科是一門基礎學科,對於學好其他學科和今後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同時,可以全面提高我們的語文素養,也有利於弘揚中華優秀文化,吸收人類進步文化,提高國民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

什麼是語文?語文即語言和文學。並不是認得幾個字就學好了語文。如何學好語文是一個老話題了,人人都能說出一大套來。我這里首先要談的是學好語文必須改變觀念:大部分人認為中國人學語文太容易了,誰學不好自己的母語呢?還有人則認為語文難學,見效太慢。認為難學者當然學不好語文,認為易學者是否就能學好語文呢,我看未必。因為在我所接觸到各類人群中,讀錯字音,寫錯字形,說錯詞義,弄錯文學常識的文化現象可謂數不勝數。可見不少人並沒有真正學好語文。究其原因,還是對語文這門學科認識不足,觀念上存在偏差,語文這門學科實際上既不難學也不容易學,此所謂會者不難,難者不會。怎樣才能「會」呢?一句話,掌握科學 的學習方法。有了好的方法就會收到事半功倍之效,自然而然能將語文學好。

二、學好語文要抓好課堂和基礎

(一)抓住每一堂課

語文知識的獲得和語文素養的提高,主要靠課堂。語文老師深入淺出的分析,抑揚頓挫的朗讀,循循善誘的講解,無不引導我們去感悟語文。同時語文課本上的每一篇課文都出自古今中外文學名家之手,我們上課時實際上是在語文老師的引導下去結識這些文學名家。

如何上好每一堂語文課呢?簡言之要做到四動:動耳、動腦、動口、動手。

動耳:即集中注意力聽老師講課,看戲時不會看的看熱鬧,會看的看門道。上課時也要能聽出門道,要抓住要點和重點,要跟著老師的講課思路走。

動手:上課時要邊聽邊記,畫出課文的重點詞句和疑點,記下老師補充的與課文相關的知識點,以便使聽課過程系統化和以後的復習。

動腦:即上課時要高度投入,充分調動思維,多思考、多分析、多設疑、多問一問為什麼?達到專心致志的程度。

動口:就是敢於舉手發言。舉手發言是與動腦密切相關的,舉手之前你已動腦思考了。舉手發言益處多多,它使你學會用語言表達自己的見解,能鍛煉你的思維、膽識和口才。

如何上好課,提高課堂四十五分鍾的效率,關鍵在於思考。我們要用心思考,積極參與課堂活動的每一個環節。孔子雲「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可見「思考」對於學習是多麼的重要。

(二)抓牢雙基

雙基包括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

語文基礎知識涉及的范圍很廣,可謂包羅萬象,按照高考考綱上規定:主要是字的讀音、字形、詞義、成語運用,語法修辭,文學文化常識等。

擴大語文基礎知識除了課堂、課本外,課外活動也是一個重要的來源,怎樣擴大知識面,下文另有介紹。這里專門談談我們應持什麼態度。對待語基,我們應「處處留心,時時在意」,比如「汨」和「汩」二字,粗心者則會混餚,還有不少人讀錯寫錯一些常見字也是粗心造成的。學習語基不能「不求甚解」,遇到生字生詞應隨時查看工具書或向他人請教,不可走馬觀花。

語文基本技能主要是「聽、說、讀、寫」幾個方面的能力。這里著重談一談「讀」和「寫」。

「說」,即說話,要說普通話,閑談、讀書、回答問題都應講普通話。隨著時代的進步和經濟的發展,普通話將更顯示其重要性。

「寫」,指寫字和寫文章。

寫字,應寫規範字,書寫字體端正、美觀大方.我們每個同學都趁著年輕時利用睡前飯後練好鋼筆字,有條件的和有興趣的同學最好練一練毛筆字.俗話說「人是衣裳馬是鞍」,字在某種程度上也是人的外衣.怎樣練好鋼筆字呢,很簡單,選擇你喜歡的字體,買一本字貼。每天臨寫一兩頁,堅持一年半載即可。寫一手漂亮的鋼筆字不僅能使你在高考中取得高分,更會使你終身受益。

會寫文章,是每一個中學生都應具有的能力。怎樣寫各種體裁的文章,主要了解一些常用文體的常識和特點。說明文、記敘文、議論文、應用文不僅各有特點,而且對語言的要求也不盡相同。怎樣寫好文章,則不是一日之功了。俗話說「巧婦難為無米之炊」,要寫好文章,你得有東西可寫,這就要像古人所說的去「讀萬卷書,走萬里路」,留心身邊的人和事,觀察世態萬象,也就是說要有素材,同時要掌握一些詞語、名言警句、修辭手法和寫作技巧。設想一下,如果一篇文章,既無成語,也無名言警句,既未運用修辭手法也不講究寫作技巧,那肯定不能算好文章,要寫好作文,首先是立意和語言,其次才是結構。人們常說煉句不如煉字,煉字不如煉意。是強調寫詩要重意境。同樣寫文章也要注重一個「意」字。

三、學好語文重在「三多」

(一)多積累

語文知識可謂浩瀚無邊,這就要我們不斷地積累,集腋成裘。那麼怎樣積累呢?

多記憶,像成語典故,文學常識、文化常識等要靠平時記憶。「胡服騎射」、「莊周夢蝶」「《詩經》四始」「《春秋》三傳」「五嶽」「花中四君子」「三元及第」、外國文學作品中的四大吝嗇鬼形象,中國民間故事中四大傳說,中國古典小說四大名著等知識,在平常學習過程中要及時記憶。

多背誦:「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背誦一些古今中外的名家詩文,是提高語文水平的極好方法,所謂「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講的正是這個道理,詩聖杜甫之所以能成為一代宗師也得益其書讀得多,背得多。我們除了必須完成課本中要求背誦的詩文,還應主動地去背誦課外的詩文。

勤作筆記:俗話說「好記性不如爛筆頭」。作筆記是幫助記憶積累知識好方法。平常讀書看報、看電視與人交談,碰到一些有關文學、文化常識方面的知識和好的詞句、對聯諺語、名言警句什麼的,應隨時記錄下來,這樣日積月累,你的語文知識自然會豐富起來。要做到不動筆頭不讀書。明代文學家張溥的書齋叫「七錄齋」,是說他每讀一篇詩文都要抄錄七次,邊抄邊記,撕毀再抄,至少抄七遍,直至爛熟於心。

另外,也可作一些知識卡片,或用電腦建立個人知識庫等方法。

(二)多讀課外書

人們常說「語文的功夫在課外」,就是說學習語文僅靠課本還遠遠不夠,這就要去廣泛閱讀,多方汲取。

廣泛閱讀課外書可以擴大我們的視野,拓寬我們的思路,豐富和提高我們的思想,那麼讀哪些書怎樣去讀呢?

我們首先應該把目光投向中外名著之上,如古典小說四大名著,英國的莎士比亞、法國的巴爾扎克、俄羅斯的列夫托爾斯泰的作品,其次歷屆諾貝爾文學獲得者的作品,詩經、《論語》、《孟子》、《莊子》等諸子百家散文、唐宋八大家的散文,唐詩宋詞、明清小說、元雜劇也應該去廣泛涉獵。再次一些名人傳記也值得一讀,因為從中我們可以領略到名人們是怎樣奮斗的是怎樣同命運抗爭的,從而領悟到人生之真諦。另外當代文學可以選讀一些「茅盾文學獎」獲獎作品。順便說一下,武打小說也不是不能讀,像金庸、梁羽生的作品是值得一讀的,而大部分武打小說文字粗俗、品味低俗、思想庸俗,看這樣的書,既浪費了寶貴的時光,語文水平也得不到提高,還是不看為好。

學海無涯,書海無邊。這么多的書怎樣讀呢?可採用泛讀與精讀相結合之法。

泛讀,就是陶淵明的「不求甚解」法。這樣做是因為一個人有時間有限,精力有限,要博覽群書,雜采眾家,只有如此,而實際上有些問題隨著書讀得多了,也會迎忍而解的。泛讀,就是解決「面」的問題,面越廣越好,書讀得越多越好。

精讀,就是認真研讀。因為僅靠泛讀,語文水平不會多大的提高。精讀既可精細到字詞、修辭,也可從篇章結構入手。有人讀《紅樓夢》能讀二三十遍,甚至可倒背如流。為什麼紅學家從《紅樓夢》中可以學到文學、建築、醫學、烹飪等知識,這就是精讀的效果。

另外看報刊雜志,看電視新聞,也是一項很有益的課外閱讀,它可以使我們接觸社會,接觸生活,也接觸了文學。

課外閱讀對語文學習可謂至關重要。首先使基礎知識更加扎實,其次是理解能力的增強,第三是寫作水平得到了提高,最後就是通過大量閱讀我們

的眼界更開闊了,看問題的方法、對事物的見解便有了獨到之處。

(三)多練筆

語文水平究竟如何,一篇文章便可得知。所以近幾年高考試卷加大了作文分的比重。要寫好文章不是一日之功,僅記住一些程式化的東西是寫不出好文章的,我們要養成勤動筆的好習慣。

多寫日記,每天一則,有話則長、無話則短,也不必事事詳盡,只要記下那最具概括性的想法,最難忘的事件,甚至一句話、一個詞。這樣長期以往,日積月累,你的素材便會越積越豐富,你的文筆便會越練越流暢。

多作讀書筆記,我們在看書讀報之時每每有所感悟,深受啟迪。這時可將看書的感受述諸文字。這樣做既鍛煉了自己的思維,也提高了自己的作文水平。

多寫一些自由命題的作文,我們在課堂上寫作文大都是按照老師要求作文,有些題目有時使我們感到無話可寫,因為自己對題目涉及的內容一無所知,當然無從下筆。所以我們在平時可以多寫一些自己熟悉和感興趣的文章,心有所思之際靈機一動之時,有感而發,欣然動筆,往往能寫出感情真摯的好文章。

多寫一些文藝性作品。要想使自己的作文水平上一個台階,我們就要多參加作文競賽或向報刊雜志投稿。各類體裁的文章都應有所涉及,童話、故事、小說、散文、雜文、評論、詩歌等,我們都試著寫一寫,雖然不一定每一個人都能成為作家,只有寫得多了,你才會才思如泉湧,才會達到「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的境界。

❺ 怎樣更有效地進行語文教學

一、功夫下在備課上
課堂教學效果如何,關鍵在於備課。教師只有深入鑽研教材,精心設計課堂教學,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備課的要求是多方面的,但至少要做到以下三點:即了解學生的知識底細,明確教學目標,掌握課文的重點內容。只有知道學生該學什麼,才能弄清自己該教什麼。教學目標決定課堂教學的方向。課堂教學目標明確,可以有效地克服教學中的隨意性和盲目性,加強教學的針對性。只有認真備課,深鑽教材,才能抓住教學重點問題和難點問題進行突破和講解。
蘇霍姆林斯基在書中曾寫過:一位有三十年教齡的歷史老師上了一節公開課。課上得非常出色,聽課的教師聽得入了迷,竟連做記錄也忘記了。課後,鄰校的一位教師對這位老師說:「我想請教您,您花了多長時間來備這節課?不止一個小時吧?」那位歷史老師說:「對這節課,我准備了一輩子,而且,總的來說,對每一節課我都是用終生的時間來備課的。」 如果每個人都用一輩子的時間去備一節課,那麼又怎麼能有不成功的課呢?語文課又何嘗不是如此,所以要想上好語文課,教師自己要在課前充分地吃透教材,精心設計好導學案,在盡可能的條件下,針對教材內容,查閱相關資料,做到對教材及其相關知識了如指掌,只有這樣,教師才會在課堂上真正能做到「以不變應萬變」。所以說課前精心的准備可以讓我們的語文課充盈生命的活力。
教拿目標制定來說:
有效地學習始於准確地知道達到的目標是什麼。——布盧姆
教學目標要根據學生基礎制定,既體現文本特點,又符合課標規定的年段目標和教材特點,力求恰當、全面、明確、適度,適合本班學生的水平,學生經過努力可以達成。寧少務多,寧低務高,「每天進步一點點」。
例如:《掌聲》教學目標之一的比較:
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太大,不具體)
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有感情地朗讀描寫兩次掌聲的句子;在老師的幫助下,初步把握課文的主要內容。(降低,細化,適當)
具體。用清晰明白的語言描述學生學習行為的變化,可操作,可檢測。
例如:《桂林山水》情感目標的比較:
(教參)增強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的美好感情。(全面、大)
(教師)為有灕江這樣美麗的山水而自豪,產生去桂林山水游覽的願望。(可檢測)
全面。目標包含知識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三個維度,相互滲透,融為一體,避免顧此失彼。
二、學生做好預習是基礎
預習是課堂的「前奏曲」,它直接影響著課堂教學質量,影響著學生的發展。語文教學大綱中,明確提出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習慣與能力,而這種要求尤其表現在課前的預習環節,學生通過相關的學習資料,從搜集到整理,閱讀與思考,可以獲得與文本相關的大量信息,為學習課文奠定了一個堅實的基礎,更重要的是在預習過程中,學生熟讀課文,學習生詞,理解詞句意思。課堂教學中減少了大量的時間,真是事半功倍。所以我給學生制定了預習要求讓學生明確預習的目標。
一般說來,每堂語文課時,我都留出一定時間,檢測預習效果。通過聽寫,檢測學生字詞句段知識、閱讀理解能力和背誦能力。通過小組匯報,預習會了什麼,想到了什麼,集中難點、亮點(課文精彩之處),鍛煉學生說的能力,語言概括能力、發散思維能力。教師一個人的智慧、時間都是有限的,把學生的智慧匯集起來,再難的課文也不難了。書後作業學生會當堂理解,課文重點、難點能自主掌握,大大減輕了課後的作業量。預習使語文學習成為一件真正開心、快樂的事。
預習習慣的培養,不僅是良好學習方式的形成,對自我價值的認定,對語文學習興趣的增強、情感的加深,同時也培養了良好的生活習慣,個性化學習,因人施教,提升了小學生的語文綜合素質,實現了語文教學的總體目標,對提高課堂效率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三、「趣」字入手,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1)導入激趣。俗話說:「良好的開頭是成功的一半。」因此,一節課的開端若以趣引入,就會激發學生強烈的興趣。如在教學《鮮花和星星》時,我在課前收集了許多有關資料。課堂上,我說:「大自然多美呀,你們知道夏天有哪些鮮花嗎?」學生們對答如流:「茉莉、葵花、荷花、虞美人、夜來香……」我接著說:「小朋友們都找到了自己喜歡的花兒,並且用最美的顏色畫出來了。你們願意讓這些鮮花開滿草地嗎?」同學們爭先恐後的把事先畫好的花貼在黑板上的「草地」上。我又說:「小朋友們畫的花多美呀,能用成語形容一下嗎?」「五彩繽紛」「五顏六色」「爭奇斗艷」……學生們興趣盎然。老師順水推舟:「在小朋友的贊美聲中,花兒們開得更艷了。」……在教者的精心引導下,學生的思維得到了有效開發,快樂學習、精心創意的興趣空前高漲。
(2)形式有趣。在課堂教學中,如果抓住時機,適當組織一些小競賽活動,不但能活躍氣氛、提高效果,而且能培養學生積極向上,勇於開拓的優秀品格。比如,認讀生字時,可以組織開火車讀、搶答等形式;識記生字時,可以組織加一加、減一減、猜字謎等形式。如在學生充分感受到《廬山雲霧》的神奇、美麗之後,我就進行了廣告詞設計大賽,學生們踴躍參與,於是「不到長城非好漢,不去廬山真遺憾」等經典廣告語就誕生了。
四、善於設計問題,促進學生思考
(1)教師的提問要有梯度
這里的梯度不僅指教師所提的問題的難易的合理把握,還指學生接受知識程度的把握。例如:教學《宋慶齡故居的樟樹》,學完4、5小節總結過渡時說:「樟樹蓬蓬勃勃,充滿生命力、香氣能驅蟲,到處可見,為何人們單單記住了宋慶齡故居的樟樹?」然後,教者先出示了宋慶齡的簡介,接著播放了三段能反映宋慶齡一身正氣與滿腔愛國熱情的視頻。這三段視頻激起了學生的思考,也激起了學生對宋慶齡的崇敬之情。隨即,我先後引導學生思考了三個問題:「結合剛才的介紹,你覺得宋慶齡是一個怎樣的人?」「如果樟樹的香氣讓蟲子害怕,那麼宋慶齡的一身正氣讓誰害怕?」「這篇課文僅僅是在贊美樟樹嗎?」通過三個問題引導學生一步步深入了解宋慶齡,並形象的感受宋慶齡和樟樹之間的共同特點,進而幫助學生理解了文章的主旨。
(2)教師要抓住時機,將問題推向深入。
抓住時機是指把握「期待時間」。 「期待時間」指提出問題到回答這個問題之間的時間,或回答完畢與下一次講話之間度過的時間,是一個無言的時間段。實踐表明,若「期待時間」過短,教師就提問別的同學或別的問題,學生作答後教師立即肯定或糾正學生的回答,久而久之,學生就會失去思考的機會。我將「期待時間」增長到4——6秒,使更多的學生回答問題並主動發問。
五、加強朗讀指導
讀書百遍,其義自見。注重閱讀教學中的朗讀指導,是每個語文教師應盡的職責。《語文課程標准》在教學建議中指出:「各個學段的閱讀教學都要重視朗讀和默讀。」朗讀既可以促進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記憶,又可以幫助學生積累大量的詞彙和句子,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和表達能力。因此,朗讀訓練不僅是課堂教學上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更是讓學生更好地掌握和運用語文這一工具性、基礎性學科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葉老先生說過:「多讀作品,多訓練語感,必將能駕馭文字」。因此,小學各年級的閱讀教學都要重視朗讀,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熏陶,還語文課堂琅琅書聲。
如《鳥島》這一課,在指導朗讀「一眼望去,密密麻麻的鳥窩一個挨著一個。」我出示了鳥島上整片整片密密麻麻的鳥窩圖,離孩子們的生活很遠的情景,一下子那麼近地呈現在他們眼前,多麼新奇,多麼美。通過看圖,他們一下子就理解了「密密麻麻」「一個挨著一個」等詞語,感受到了鳥蛋之多。再來指導朗讀,讀出鳥蛋的多,就能事半功倍地達到了應有的效果。能夠幫助孩子們更好地理解感受文本,在一定程度上激發了學生的興趣, 激活他們的想像和情感。
六、教給學生讀懂課文的方法,提高閱讀理解力
「授之以魚不若授之以漁」,可見學習方法的知識是最有價值的知識。學習方法是學生為了達到預期的學習目的所採用的某種方式、手段、途徑。學生只有掌握了學習方法,有了學習的主動權,才能獨立地探索新的領域,獲取新的知識,並運用這些知識去組合、去創新。語文教育家葉聖陶老先生也說過:「教,是為了不需要教。」因此,讓學生掌握學法,學會學習,應成為語文學習創新的主旋律。讀懂課文的方法是多方面的,從識字、解詞、釋句,到理解主要內容,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從理解文章題目,理解思考課後問題到自己能圍繞課文的某一詞句提出問題,從理解文章的語言文字,到體會其內涵,品味作者遣詞造句,布局謀篇的方法都需要教。
七、注重課內外結合
美國的一位教育家指出:「課堂的外延與課外的外延相等。以課堂學習為核心,能動地向學生的學校生活、家庭生活、社會生活等各個生活領域自然延伸和拓展,使課堂訓練與課外行為訓練形成有序、有趣、有力、有效的結合,取得語文教學的整體效益。」在課程改革實踐中,我們已把語文教學的觸角伸向了廣闊的天地。通過收集與閱讀,為深入理解課文內容奠定了基礎。其次,重視豐富多彩的語文實踐活動。此外,注意學科間的整合。讓學生從不同角度,採用不同的途徑獲得知識,培養能力。
教給學生課外閱讀的方法:
(1)制訂好讀書計劃,並按照讀書計劃,利用學得的知識、方法去廣泛閱讀課文以外的文章和書籍,使他們「得法於課內,受益於課外」。
(2)在課外閱讀指導中,我們不僅要引導學生愛「讀」,還要指導他們會「讀」。具體方法:a.瀏覽讀,b.品嘗讀,c.篩選讀
八、注重指導和評價
在小組活動期間,教師要進行巡視,對活動中出現的問題及時指導,如有的學生參與不夠積極,有的學生合作不夠主動,有的學生發言聲音太小,有的學生表達不清,有的學生與別人意見不一致等問題,這時我就給予具體指導,教他們如何與別人溝通:「你可以這樣說,我與你的觀點不同,我是這樣想的…… 或者說我幫你補充一下……」;教給學生展示的規范語言。如:「我們組來展示這個問題」、「我們組展示完畢,請其他組補充和訂正」、「我代表我們組來補充」、「我代表我們組來點評」等等,使每一組、每一位學生的展示都能引起傾聽者的注意,同時也提醒傾聽者認真傾聽。
每次小組展示之後教師都要及時進行總結評價,以便學生了解自己小組的展示成果,自覺彌補缺陷與不足。一方面是對小組展示的情況進行總結,既讓學生體驗合作展示成功的喜悅又讓學生明確展示的不足,使學生在不斷展示中成長和進步。另一方面,對小組的展示情況進行評價,分階段在小組內對每個同學的表現進行評價,主要從參與是否積極、展示是否主動和大方,發言是否規范和准確等方面進行評價,目的是讓每個學生了解自己在小組活動展示中的表現。同時在組與組之間進行評比,看一看哪個小組的活動開展得最好,哪個小組的同學最積極主動、尤其要特別關注那些在學習上有一定困難的學生,他們是否積極參與。想盡一切辦法鼓勵他們大膽展示、增強自信。
九、課後反思至關重要。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貽」。這些古代至理名言用在我們的教學工作中也有著深刻的借鑒意義。課後小結是回顧、總結這一節課是否成功、是否達到了預期目的的手段。通過反思能及時地對教學中的「得」與「失」進行認真而全面地分析、總結、判別優劣,及時了解學生學習的反饋信息,這樣既可以起到備忘錄的作用,又能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是一舉兩得的好事情。

❻ 一年級語文聽課記錄

一年級語文聽課記錄 篇1

課題 :識字四。

授課教師 :周xx。

授課班級: 一(1)班。

授課時間 :xxx年4月7日(星期二)下午第一節。

一、出示多媒體課件(昆蟲活動畫面)

師:同學們看見什麼?

生1:我看見蜻蜓在空中飛。

生2:我看見蝴蝶在花間采蜜(散評:蝴蝶在花間抓迷藏,不是采蜜,蜜蜂才是采蜜。但老師沒有評價糾正)。

生3:我看見蚯蚓在土裡……

生4:我看見螞蟻在地上運食糧。

生5:我看見蝌蚪在水裡游來游去。

生6:我看見蜘蛛在織網。

(散評:教師在這一環節的教學中能夠注意引導學生把話說完整,很好!)

二、在黑板上張貼六種昆蟲圖片。

師:同學們能說出這六種昆蟲的名字么?

生:(齊聲,依次說):蜻蜓、蝴蝶、蚯蚓、螞蟻、蝌蚪、蜘蛛。

師:老師講台上有這六種昆蟲名字的生字卡片,誰能上來把它們分別貼到黑板上對應的昆蟲上?

(散評:讓同學上台將生字卡片貼到黑板上對應的昆蟲圖片上,我很欣賞周老師這一教學環節的設計。不過,其中一位同學將位置貼錯時,我覺得老師應該做必要的引導,而不能只是簡單的將其挪到正確的位置。)

三、多媒體出示生字(標有注音)

蜻蜓 蝴蝶 蚯蚓 螞蟻 蝌蚪 蜘蛛

師:我們用什麼方法把這些字記住呢?

生1:拼音。

生2:它們的名字都是從小動物來的(散評:生2的回答顯然是不正確的,但教師沒有評價糾正)。

師:除了用拼音外,還有什麼方法?

生3:(在教師引導下)熟字加偏旁。

師:請同學們自由地讀生字(散評:在學生生自由讀的過程中,有些同學沒有讀,有些同學讀音不正確,但教師沒有注意發現問題並予以糾正)。

師:誰願意上來領讀這些生字?(一生上台拼讀,全班跟讀)。

四、多媒體出示課件(生字,去掉拼音)。

師:去掉拼音後,同學們還認得這些字么?

生:(齊聲)認得——。齊讀一遍。

五、多媒體出示課件(將生字的偏旁加紅)。

師:同學們,平時生活中,你在哪個地方認識這些字呢?

(散評:學生反應不上來,回答不出。其實,教師的意思是:這些生字去掉偏旁後,另外部分的字已經在上學期學過,如:青、科等。但這個提問表述不清、指向不明,導致學生無法回答。)

師:這些字我們在上個學期中都已經學過了。

六、多媒體依次相關昆蟲圖片。

1、展——蜻蜓半空展翅飛。

師:同學們能不能用動作來表示「展翅」的意思?

(散評:學生在下面有的做,有的沒做。教師對沒做的學生沒有要求,對做不正確、不到位的學生也沒有糾正。)

2、運——螞蟻地上運食糧

師:螞蟻從早到晚都在干什麼呢?

生:螞蟻地上運食糧。

3、師:蝌蚪長大後是什麼?

4、網——蜘蛛房前織網忙。

七、多媒體出示課件(將生字偏旁加紅)

師:這些字都有一個什麼共同的地方?

生:都有「蟲」字旁,都跟昆蟲有關。

師:(依個指著)這些字去掉「蟲」字旁怎麼讀?加上「蟲」字旁又怎麼讀?(生跟著師依個讀)。

師:這就是形聲字。

師:數一數,這篇課文有幾個這樣的形聲字?

(散評:老師在提出這個問題後,並沒有等候學生去數,也沒有要求學生回答。)

師:除了這篇課文的形聲字,你還認識哪些形聲字?(散評:課堂上老師對學生應盡量少用第二人稱「你」,而多用「同學們」、「咱們」,這樣會顯得親切些)。

生1:(教師用於投影)虹 蠶……

師:「蠶」字是形聲字么?不是。(散評:為什麼不是,教師沒有解釋)。

八、師:請打開課本54頁,用圓圈把課文中的生字圈起來。

(散評:生按照要求在課文中圈生字。但有些同學沒圈,有些同學圈不全,有些同學圈不對,教師沒有巡查發現。)

師:(范讀後)請大家自由讀課文,並用手勢表示昆蟲的動作。

(散評:老師在本堂課中,至少有兩次採取學生自由讀的方式進行教學,一是自由讀生字,二是自由讀課文。當然,我不是說自由讀的方式不好,但我覺得在學生自由讀的過程中,教師應該注意巡查傾聽,注意發現問題並予以糾正,不然會出現濫竽充數的現象。)

(下課鈴響)

師:打開小練習冊23頁,做第四題(將昆蟲圖片、地點、動作連線)。

總體印象:

1、關於學生課堂狀況:整節課有3位同學睡覺;我聽課位置旁邊有3位同學的鉛筆不到一寸長;學生寫字習慣不好,書寫時不認真,剛寫完就使勁用橡皮膠擦,弄到本子上全是橡膠泥。這些現象教師自始至終都沒有發現。

2、關於課時安排。對照上傳博客的教學設計方案,顯然周老師這堂課遠沒有完成教學任務。我想,可能是周老師將一個教案分成兩節課來上吧?要是這樣,我不敢苟同。我還是覺得,老師在備課時,應首先認真分析教材,包括結合實際科學合理地安排教學課時,並做到分課時設計教學方案。因為,如果一篇課文需要兩個課時進行教學的話,每個課時的教學目標和重點、難點是不相同的。

3、關於識字教學。在低年級識字教學中,教師應注重抓住規律幫助學生識字。《識字四》是人教版一年級下冊的一篇典型的集中識字韻文,編者獨具匠心地將14個生字編排在一首充滿童趣的兒歌中。周老師這堂課,能夠抓住形聲字的特點幫助學生認識「蜻蜓蝴蚯蚓螞蟻蝌蚪蜘蛛」這11個字,也能夠引導學生通過動作演示認識「展」字,但未能有效幫助學生認識「運網」這2個生字。我覺得,可以這樣指導學生分別認識這2個字:加一加認識「運」字(「雲」字加走字旁),換一換認識「網」字(把「同」換成「網」)。

4、關於課件運用。老師在課堂使用多媒體課件似乎有點泛濫。整堂課,像放電影似的,一個課件接著一個課件,使人感覺眼花繚亂——這似乎已是當下我們老師課堂上的一個普遍現象。其實,我覺得,課堂就如散文一樣並不是越華麗越好,有時候越是簡單朴實才越值得稱道。課件只是一種媒體,一種手段,目的是藉助其能夠有效地達成課堂教學目標。課件太過泛濫,可能會分散學生的注意力,影響到課堂教學目標的有效落實。

5、關於課堂板書。我發現,自從學校裝備了班班通多媒體教學設備以來,不說電子白板的功能至今還沒有得到挖掘使用,就連傳統黑板的教學功能也被一些老師漸漸地忽視了。周老師整堂課下來,手不沾粉筆,字不寫一個,連課題都沒有板書。我還是堅持認為,課堂板書應該是必不可少的,其內容應該是教師根據教學目標和重點、難點精心設計的,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在黑板的中心位置顯示並固定下來,讓學生一目瞭然。課件演示絕不可以替代教師的板書。因為,一節課當中,教師的課件演示往往像走馬燈一樣竄過來竄過去,不用說是孩子,就是我們大人也不一定能夠記住。

6、關於課堂小結。做事要有頭有尾,寫文章要有頭有尾,上一堂課也應該有頭有尾。導入課題是一堂課的「頭」,課堂小結是一堂課的「尾」。課堂小結的作用在於對課堂教學進行歸納整理,給學生一個整體印象,幫助學生掌握知識總結規律。周老師這堂課,無論是從教學設計方案還是從課堂實施情況看,都沒有安排課堂小結

一年級語文聽課記錄 篇2

活動過程:

一、雨中找春天:

1、導入:

小朋友,你們看,現在外面正「沙沙」地下著春雨。雨中的春天,有許多新的變化,你想知道嗎?待會我們就睜大眼睛,去我們的校園里仔細地找找有哪些新的變化,好嗎?

2、指導合作觀察:

1)請你想一想,有什麼辦法可以幫助我們發現更多的春天的新的變化呢?

2)老師這兒有好多的紅蘋果,想要和我們班合作最好、動作最快的小組、觀察得最仔細的小朋友交朋友呢!好。我們出發吧!

老師帶領撐著傘分組尋找雨中春天的新變化,注意聽取學生的發現,並及時發現表揚愛護花草、觀察仔細的小組。

二、說春天:

1、小朋友,你有沒有發現雨中的春天和平時有好多的不一樣呢?

2、下面就請小朋友一個一個小組上來說說你的發現。

3、小朋友一說,老師發現雨中的春天更美了!其實春天啊,它就在小朋友的眼睛裡,我們生活中,就要這樣細心地觀察,隨時地記錄,及時地發現更多的春天的新變化,好嗎!

三、分組活動,自由創作春天:

1、是呀,雨中的春天是那麼美麗,那麼快樂。我們想個辦法把春天留下來,把這么多的快樂留下來,好嗎?

2、你想用什麼辦法呢?學生交流。結合指點:畫一畫、貼一貼、唱一唱、演一演、說一說……等。

3、請小朋友挑自己喜歡的方式和小朋友一塊創作春天吧!

分工:畫畫的在一桌、貼畫的一桌、唱歌的一組、背古詩的一組,演一演的一組……自由准備。

四、展示春天:

唱春天――折紙、舞蹈――展示畫、背誦古詩(一定評價語:小百靈、小畫家、小詩人)

學生進行評價。

五、延伸:

1、小朋友創作的春天真美啊!你們看,花兒紅紅的、草兒綠綠的,燕子飛來了,它們給我們的生活帶來許許多多的快樂。小朋友想一想,我們能為它們做些什麼事呢?讓它們也快快樂樂地長大。

2、交流

六、小結:

我們班裡的小朋友個個都是護綠小衛士、護花小天使。今天我們在一起,睜大小眼睛去尋找春天,用我們的小手畫春天,我們一起演春天唱春天,春天裡,真是快樂多多啊!

希望小朋友在課後繼續去發現春天,記錄春天,愛護春天!去尋找更多的春天的新變化。

一年級語文聽課記錄 篇3

這一課,整節課教者都落實了新課程改革的理念,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課堂開放而有活力。具體表現如下:

一、學法遷移,合作探究

合作探究能激發學生的創造力,有助於培養合作意識和合作技能,有利於學生之間的交流與溝通。課堂中,老師充分調動學生的合作學習精神。讓學生運用學法自由組合學習小組,經過小組討論,最後由學生匯報學習結果。整個過程都是學生自主合作探究,這不僅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自主性,而且增強了創新的意識和團結協助的精神。

二、情境營造,激發興趣

語文教學中的情境營造不僅在於提供刺激物,增強氣氛,還在於語文學習需要熏陶感染。這一節課就體現了信息技術全程營造情景的特色。教者在教學一開始,就利用課件,把學生帶入情境,誘發學生追蹤故事情節,調動學習興趣。

三、自讀自悟,自主學習,自我評價。

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是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語文教學應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為學生創設良好的自主學習情景,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鼓勵學生選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引導學生在實踐中學會學習。這方面陳在課堂中也處理得很好。

四、以情促讀,讀中感悟,加強讀書方法指導

語文新課標注重了讀中理解、讀中體會、讀中感悟,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一年級語文聽課記錄 篇4

《小松樹和大松樹》是一則兒童喜愛的童話故事。葛老師能抓住童話特點,通過教師生動語言和形象的板貼畫,把學生愉快的帶入童話故事中在情境的創設中,學生積極的充當其中的角色,能自主的讀、演、說。根據我個人的學習感受,概括為以下四點:

一、教學理念全面落實,融會貫通

理論是行動的的指南。這節課,葛老師把《語文課程標准》中關於一年級閱讀教學的目標定位很准,始終把提高學生的語文基本能力,貫穿於課堂教學的每個環節。從聽、說、讀、從指導學生的識字到寫字,甚至到最後環節中深層的情感挖掘,葛老師把握的都非常好。第個環節落實的也很好。不僅如此,他結合新課改教學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沒有把一年級的孩子當作不懂事的孩子,沒有以老師的講代替學生的說話,代替學生的想像。而是把他當作學習的主人。以學生為主體,教師自己為主導。讓學生在盎然趣味中產生讀書的激情,使學生在分角色朗讀中流露真情;利用多種形式,內化文本的語言,不斷提高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小語一年級課標中寫的很清楚)

二、教學目標訓練扎實,達成度高

葛老師的這一課,教學目標設計的很恰當有一定的坡度,符合一年級學生的認知特點,體現了一年級閱讀教學的目標要求。具體表現在:能抓住重點,安排詳略得當。能以朗讀為主,抓住重點詞引導學生體會課文,在學習課文中去識字。重點抓住三處:小松樹的話、風伯伯的話和最後的「慚愧」。考慮孩子的年齡特點,他在開頭設計了貼圖的環節,通過貼圖,調動學習興趣。分角色朗讀時,讓學生戴上頭飾,學生表演的積極性被調動起來,同時教師能適當地指導學生對表演進行評價,通過表演引導學生體會小松樹的驕傲、自滿情緒。課使學生進一步理解了驕傲使人落後的道理。這是教學的重點也是難點。

三、教學環節設計緊湊,獨具匠心

葛老師的這節語文課備課充分,設計獨具匠心。從開頭的導入課文,新授、總結等每個縱向的教學流程。設計的很緊湊,過度語銜接自然和諧,沒有生硬的感覺。始終能夠吸引住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有最好的狀態來學習新的內容。這樣的學習效果非常顯著。另外,為了讓學生讀懂課文,老師設計了多種促讀的方法,如邊讀文邊看圖,分角色表演讀、指名讀、集體讀、四人小組讀、師生共讀等等,並在讀後評議,引導學生自讀自悟這樣的「讀」落實了語言實踐過程,不僅鞏固教學內容,提高學習興趣,還完成了每個教學目標。

四、教學語言獨具特色,富有童趣

對於教材的處理,全國著名的特級教師於永正老師說過:語文教學要多些情趣,少些理性。他的語文課就上的十分有情趣、有意思,學生學習興趣高,效果就好。葛老師的教學語言本來就很有輕柔,容易讓學生接近。加上整節課,葛老師能夠用一些鼓勵表揚性的語言,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整節課,有孩子們在教師賞識,贊許的目光下學習。在老師鼓勵關懷下成長,這種感覺,這種愉快的學習,孩子樂學,效果非常好。不僅如此,葛老師已經注意到通過貼圖、分角色讀課文等形式讓學生充滿樂趣地讀著、學著。

一年級語文聽課記錄 篇5

教學目標:

1,理解積累詞語

2,理解作者從「脫險」經歷中感悟到的生活哲理。

3,學習多角度探究課文內容的閱讀方法,培養創造性閱讀的能力。

教學步驟:

一, 導語

1, 讓一個同學讀課文中的「導語」部分。

2, 教師補充:「導語」中說「寫的是?我?童年時一次?脫險?的經歷」,既然是「脫險」,那麼,是什麼「險」呢?,怎麼會陷入險境的呢?又是怎麼能脫險的呢?時隔57年,65歲的作者為什麼要寫這次經歷呢?說「其中蘊涵著生活的哲理」,是什麼哲理呢?

二, 默讀 :看完後要會復述故事情節。

1, 就故事情節要素搶答:

①,故事發生在美國的哪個城市? 費城

②,故事發生在什麼時間? 七月里一個悶熱的日子

③,爬懸崖的一共幾個孩子?有名字的是哪兩個? 5個,內德,傑利。

④,那座懸崖有多高?岩石架有多高?

2, 由此,故事可分為「冒險」與「脫險」兩部分,指名學生分別復述兩部分的內容,師生共同評議復述中的得失。

3, 學生輕聲朗讀課文,解決閱讀障礙。

補充:聳立(高高地直立); 顫抖(哆嗦,發抖); 迂迴(迴旋,環繞)屢次(每一次); 凝視(集中注意力看)

4, 學生大聲朗讀課文。要求;用普通話正確、流利地有感情朗讀,注意發音、停頓、重音、語調、速度。

三, 研討主旨

1,從課文內容看,標題「走一步,再走一步」是什麼意思?

明確:無論怎樣的危險和困難,只要把它分解開來,分解為一小步一小步,困難就不大了。

2, 在人生道路上,面對困難,「走一步,再走一步」是什麼意思?

3, 一個巨大的困難分成「一步一步」是什麼意思?

4, 為什麼不要想著距離有多遠?

5, 我們從中悟出怎樣的生活哲理?

明確:在人生道路上,不管面對怎樣的艱難險阻,只要把大困難分解為小困難,一個一個地認真解決小困難,終將戰勝巨大的困難,贏得最後的勝利。

四, 多角度閱讀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從不同角度閱讀文章,就會有不同的發現,關鍵在於確定角度。

1, 評論父親的做法:

2, 作為孩子,路要自己走,不能老師讓大人抱著走,在自己走的過程中,要從大人那裡接受經驗。

3, 傑利的做法:富於友情。

五, 課堂小結

作者從一件往事,感悟到一個人生哲理,成為一筆精神財富。這給我們一個啟示,生活中要善於感悟,要善於從事件中悟到道理。善於感悟,人就會變得聰明起來的。

一年級語文聽課記錄 篇6

一、名言激趣導入:

英國科學家培根有句名言:「幸運並非沒有恐懼和煩惱;厄運也決非沒有安慰和希望。」不知大家是否贊同?(學生討論)請大家隨著著名哲學家周國平先生一起來探討人生的兩大難題:如何對待幸與不幸。(板書《白兔與月亮》)

二、自由朗讀

由學生自由朗讀《白兔與月亮》,初步感受課文,准備復述課文。

三、故事重現

1.復述故事。

2.用一句話概括這則寓言講了一件什麼事情?

四、探討研究

1.白兔賞月的心態前後有什麼變化?為什麼會有這種變化?

2.白兔為什麼請求諸神之王撤銷那個「慷慨的決定」?

擁有月亮不僅她失去了原有的賞月的閑適心情,同時帶來的更多的是不安與痛苦。

3.試想一下,假如白兔擁有的是蘿卜、白菜、它還會患得患失嗎?(這個問題可以引導學生正確理解寓意)

4.從白兔前後不同的情感體驗中你能悟出一個什麼道理?

擁有巨大的財富並非好事,反而使她生出無窮的得失之患,令她緊張不安,失去了生活的樂趣。作者是想告訴我們,擁有巨大財富,或其不配擁有的財富就會患得患失。

五、一顯身手

作家嚴文井是這樣描述寓言的:「寓言是一個魔袋,袋子很小,卻能從裡面取出很多東西來,甚至能取出比袋子大得多的東西。」同學們一起歸納了這篇寓言的深刻寓意,那麼你還能從《白兔與月亮》這則人生寓言中取出什麼東西呢?請用精闢的語言概括出來。比如:

(1)遇事總是計算利益,貪圖佔有,生活在焦慮之中。

(2)比較超脫,心胸寬闊,能夠享受生命的樂趣。

(3)要能夠發現和欣賞美,不可抱有佔有的態度。

(4)美好的事物應該大家共分享。

(5)擁有非分之財就會勾起無窮的得失之患。

六、奇思妙想

本文的結尾是這樣寫的:「我們的主人公畢竟慧心未泯,她終於去拜見諸神之王,請求他撤銷那個慷慨的決定。」其中「終於」一詞可見白兔是進行了一番心理斗爭,才下定決心的,請發揮你的想像,描摹一下白兔復雜的心理活動,完成一篇練筆。

七、布置作業

這則寓言的語言很精美,請將你喜歡的優美詞句積累下來。

❼ 如何上好完整高效的語文課

有效性是教學的生命,是教學的源泉。有效的課堂教學實際上是通過一定的教育教學活動,使學生的收獲達到預期的最佳效果。這里的教育教學活動不僅僅指教師的教,還包括學生的學以及學習過程中的師生互動。可以說課堂是開展教學活動的核心陣地,知識的傳授、能力的培養、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養成,核心在課堂。因此課堂教學的效果直接關繫到教學的質量和人才培養的實際價值。那麼,我們如何來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呢?
一、認真地備好每一節課是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的首要條件。正如於永正老師所說,備課不等於寫教案,備課其實包括鑽研教材、搜集信息、了解學生、考慮教學思路和教學方法、寫教案等。寫教案只是備課的最後一個環節——把鑽研教材等方面的所思所得,把教學的目的要求、重點難點、教學過程和方法以及搜集到的有關教學的信息記錄下來,是」備忘錄」--供課前翻閱,以便把課上好。備課是教學的重要行為之一,是教師上好課的關鍵,如果備課無效,教學就必然無效。我們花氣力研究備課實際上是「磨刀不誤砍柴工」。所以我認為備課的研究應比教學其他環節的研究更為重要,要大力提倡和實施有效備課。教師應該從學生學習活動的角度來備課。這堂課會有哪幾項活動,怎樣安排,在活動過程中教師怎樣指導,怎樣與學生互動,在活動中怎樣進行評估和調控等等,應該是教師著重考慮的問題。而且不僅需要事先備課,還要學會事後備課,就是進行教學反思。通過閱讀一些教學著作,發現很多特級教師在成長的過程中都進行了大量的教學反思。怎樣把課前備課和課後反思相結合,是我們要進行研究的問題,這也是一個創新。教師要對教材進行創造性的處理,把學生作為教學的基本出發點,關注學生的發展。要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這一點是非常重要的。這也是新課標以學生為主體的體現。但有很多課仍然是先教師講,然後要求學生配合教師。例如,我在教學《蘇州園林》一文時,我先讓學生自己體會作者描寫的園林美圖,學生很快找出了一些美麗的景物,然後我便按自己備課的教學思路,來概括園林獨具特色的特點,卻忽略了學生自己對於途中風光的體會。那麼,怎樣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角,這是一個基本的問題,是我們應該一起認真研究的問題。只有讓學生成為真正的主角,其創新思維的發展才能有一個比較大的空間。同時,要尊重學生,尊重學生思考的多樣性,尊重學生思維綻放的火花,要始終把學生放在心裡,也就是說備課一定要備學生。在教學實踐中,教師要有效使用教材,加大學生的發展力度,增強教育的責任心,增強教育的服務意識。教師一方面要盡可能的豐富教材資源,為學生提供優質的學習材料;另一方面要能夠為學生提供主體教材資源,為學生提供優秀的活教材,使學生產生濃厚的興趣。教師要使自身成為學生學習的榜樣,真正起到身教勝於言教的作用。

二、加強學生課堂上的學習體驗是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的關鍵條件。在新課程改革的課堂中,學生的學習體驗,一般來源於強烈的認知沖突,並在親歷性的認識和實踐活動中解決問題,獲得體驗。例如,我在教學《尊嚴》一文時,先讓學生感知傑克遜大叔和年輕人的情感變化,感受年輕人既虛弱又堅定的語氣是因為什麼,年輕人為什麼不肯吃東西,然後再讓學生帶著自己對文中人物的理解,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這樣,學生在讀後,基本上都能體會出文中人物的情感脈絡。所以,不斷的強化和拓展學習活動體驗,有利於為後續學習積累新的經驗。同時我們教師要在教學中為學生疏通必要的信息通道,使教學更加開放和對話,讓課堂成為融入學生的生活世界,讓學生在生動的信息背景下進行思維的加工,形成新的思維成果。如學生在寫作時,都想到了可以用比喻、擬人等修辭手法使文章顯得生動、形象,但很多學生的比喻都天馬行空,不貼切實際,於是,我便悄悄地引導學生去聯系生活,用生活中較常見的物體作為比喻、擬人的對象,這樣就使文章顯得更為生動、形象,可讀性、精彩性也增強了不少。當然,在課堂中,我們還應該強化學生的個性化的體驗。引導學生去努力質疑,鼓勵學生進行有效的、民主的對話,在沙龍式的課堂思辨中不斷擦出創新的火花,在有價值的課堂論辯中使學生成為有自己思想的學生。

三、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是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的重要條件。《語文課程標准》中明確提出,「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轉變學生學習方式是目前新課程倡導的新教學理念,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是三種基本的學習方式。隨著新課程的全面實施,對課堂教學有了重新認識和定位,學習方式作為新課程理念之一用來指導我們的課堂教學行為,合作、自主、探究的學習方式對學生的成長、發展來講,它的意義和地位是不言而喻的,我曾嘗試著在課堂上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引導學生去感知課文內容,學生在課堂上的自主性大大增強了,但此時,教師的引導則是至關重要的,因為學生的自控能力及目標明確性較弱,正確的引導能更好的幫助學生提高學習效率,當然教師的引導應著眼於引,不可操之過急。當然在課堂教學中要真正體現學習方式的作用,為學生的長遠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必須處理好以下幾個關系:
1、處理好教師與學生、個體與小組之間的關系。教師除了組織正常的課堂教學,更要有目的、有計劃地就學生個體及小組的學習品質、態度、方法和習慣的培養,而不是像傳統教學,一切由教師包辦;教師的作用也僅不是對個體學習、小組學習內容的重復。所以,在新教材的教學中,要實現學習方式的價值,必須培養學生的學習態度、習慣和方法入手,最終達到分工明確,各負其職的目的。在個體學習中疏通文章的含意,落實掌握字詞,解決基本問題,記錄疑難問題和學習感受,小組合作學習是對基本知識的檢查,經驗心得的交流和對個體學習存在問題的解決,並提出新的問題,然後在教師的組織引導下共同解決,使個體、小組、教師的經驗認識、智慧在課堂上得到充分的交流、提升。
2、處理好文本與生活的關系。語文教學應樹立大語文觀,這里有兩層含義:從課文角度看,缺乏生活體驗的學習只是獨立於「人」之外的簡單認識;從語文綜合性的設計看,更加關注現實生活,引導學生到生活中、到大自然里學習語文,引導學生在實踐中學語文、用語文……,如《將心比心》、《以誠待人》等。只有把語文同生活聯系起來,語文才更能體現出人文價值和生命價值的意義,語文課堂方能煥發出生命的活力,但這一切同樣需要教師的引導、培養,所以,在課堂上要加強生活意識的培養。在有效性課堂教學中,教師應明白新課程的基本價值取向是:為了每一個學生的發展。這將對語文教師的角色定位和教學方式產生重大影響。第一,教師角色:由「傳授型」向「研究探討型」轉變。以往的教學方式教師強調「齊步走」、「滿堂灌」。這種教學對教師的角色定位很明確,只需要「傳授」,教師的基本職能就是「照本宣科」,而事實上,學生的個性是有差異的。這樣的課堂教學,不利於課堂教學有效性策略的實施,不利於因材施教。教師如果不能實行由「傳授型」向「研究探討型」的角色轉變,那麼他就無法承擔新課程政策下的使命,也就無從做到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第二,教學方式:由「傳授型」向「師生互動型」轉變。一支粉筆,一塊黑板,我講你聽,耳口相傳,是我國語文教育沿襲已久的主要教學方式,這種教學方式無視學習是主體的活動過程,它也與當代的信息技術突飛猛進的發展現實相去甚遠。今後的語文教學方式必然需要發生相應的變革,即把教學過程變成師生交往、共同發展的互動過程。這是一種不可逆轉的、必然的趨勢。所以,在新課程的語文課堂教學中要真正起到教師的組織、引導、學習參與的作用,教師必須自然地融入到學生的學習小組和班級中去,在教學環節和細節中找到適合新課程學習方式新理念的形式和方法。

作為一名語文教師,我們是語文課堂的組織者,學生是我們的教育對象,文本是我們主要的教育內容,我們的教育目的是發展學生的語文素養。因此我覺得有效的語文課堂應該是教師用智慧的語言將學生、文本及教者融合為一體的。所以我相信有效與智慧是共存的,有效的課堂會時時閃現智慧,智慧的課堂也會處處彰顯有效。

閱讀全文

與如何上好一堂語文課活動記錄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04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372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17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10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48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369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260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671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350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989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22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48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659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29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13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01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06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388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52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