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語言文字 > 如何通過信息技術提高語文課堂

如何通過信息技術提高語文課堂

發布時間:2023-03-13 04:24:56

Ⅰ 如何有效利用信息技術輔助教學提高語文教學課堂

淺談如何利用信息技術優化語文課堂教學


隨著時代的發展和科學技術的進步,整個社會生活越來越「信息化」,現代教育技術手段也在不斷提高,二十世紀人類科學技術的最偉大的成果之一--計算機多媒體技術和網路技術被引入教育教學過程。學生的閱讀對象不再限於文字和圖片,而且有大量的有聲讀物、大量的動畫等視頻資料。

為了適應這個發展趨勢,國家大力提倡信息技術與其他學科課程的整合,以此整體推進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我國教育部在2001年6月頒布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中明確指出:基礎教育課程改革要「大力推進信息技術在教學過程中的普遍應用,促進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的整合,逐步實現教學內容的呈現方式、學生的學習方式、教師的教學方式和師生互動方式的變革,充分發揮信息技術的優勢,為學生的學習和發展提供豐富多彩的教育環境和有力的學習工具。」作為基礎教育的主要課程之一,語文學科與信息技術的有機結合是進行語文課改的必然趨勢。

語文是一門工具學科,有其特有的學科特點,「語文課不僅以讀懂內容為目標,而應以同化語言為目標。」同化過程也就是由內化到外化的過程。內化就是指學習、理解、積累課文內容,外化是指運用、語言實踐。學習語文就是要幫助學生從學習、理解、積累課文內容到語言實踐、運用的一個過程。

運用以計算機為核心的現代信息技術手段優化語文教學,促進改革進程,是提高語文課堂教學質量的有效途徑之一。一方面,運用多媒體技術輔助語文教學,必然促使課堂教學生動、形象、直觀、感染力強,符合小學生的認知特點,可以激發學生積極性,主動參與獲取知識的過程,幫助每一個學生都得到充分地發展。其次,可以活躍課堂學習氛圍,促進學生的認識活動由感性向理性的飛躍。學生不但可以藉助計算機閱讀圖、文、聲、像並茂的電子讀物,而且可以通過上網瀏覽豐富的網路知識,幫助落實「大語文」的教學觀。再則,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技術手段實現視聽結合,引導學生動手、動口、動腦,增加學生的活動機會,促進學生語文素質的綜合提高。

所以,運用信息技術優化語文課堂教學,把信息技術與語文教學有機結合起來,將信息技術與語文課程的教與學融為一體,以信息技術為載體來提高教與學的效率,改善教與學的效果,打破傳統教學模式中存在的多種局限。這對於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改革具有積極的推動作用。

一、利用現代教育技術,創設教學情境,激發學習興趣

美國教育家布魯納說:「學習的最好刺激,乃是對所學材料的興趣。」我國教育家孔子也曾經說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興趣對學習產生的巨大力量是不言而喻的。而多媒體的引入,就像課堂教學中的一個「魔術師」,在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方面,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它可以藉助聲、光、影、像,化遠為近,化虛為實,把大量的感性材料直接展現在學生眼前,使教學內容更加具體、生動、形象。這較之教師的抽象講解、有限的板書更

容易誘發學生的求知慾,激發學生興趣,使學生很快地、效果顯著地進入教師創設的學習情境之中。

(一)積極導入、激發求知的催化劑

一堂課巧妙的開頭設計,有利於創設良好的課堂教學情境。在這個環節使用多媒體手段,可以在激發學生強烈的求知慾的基礎上,增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所以在導入新課時,適時利用多媒體手段是語文老師喜歡的一種方式。以本人教學《魚游到了紙上》為例。在新課伊始,先用動畫的形式展現話題:動畫中,幾條魚在水裡歡快地游著,游著游著,竟游上一張白紙。這時,畫面打出課題──《魚游到了紙上》。屏幕上,生動的畫面再配以有趣的音樂,一下子把學生的注意力吸引了。這時,再引導學生進入所學習的新課文,同學們都會表現出極大的興趣。讀題後,我問學生:「你想從文章中知道什麼?」這時學生活躍起來,紛紛提出問題:「魚真的游到了紙上嗎?」「魚為什麼會游到紙上?」多媒體設置疑問、創設懸念的效果真明顯,它將不可能的事情生動地展現在眼前,怎能不催化學生的好奇心?他們個個急於想從課中探個究竟,在這樣強烈的學習慾望驅使下,他們的學習過程必然是主動積極的。

(二)創設氛圍、渲染情感的添加劑

在課堂教學中,有時會出現一種讓我們教師十分尷尬的場面:一篇情深意切的文章,教師早已入情入境了,可是學生大多十分冷漠,無動於衷,對情感的體驗出現了「剃頭挑子一頭熱」的現象。而合理地運用信息技術,能幫助我們在教學中創設良好的情境氛圍,往往會產生「未有曲調先有情」的效果,收到事半功倍的奇效。

在教學《永遠的白衣戰士》一課時,我對學生進行了調查了解,發現由於受到年齡特徵的影響,2003年那場讓我們刻骨銘心的「非典」災難,學生卻是知之甚少。不認識到當時事態的嚴重,就不可能體味到人物的高尚風格。那麼,如何才能讓他們增強對「非典」的認識,進一步理解葉欣舍己為人的崇高品質,從而產生心靈上的強烈震憾呢?經過反復鑽研教材,我決定從葉欣的追悼會入手,去激發學生的情感,提綱挈領,引導學生深入學習課文。為此,我搜集了大量相關資料,精心製作了相關的教學課件。課堂上,在令人悲痛欲絕的哀樂聲中,當葉欣追悼會上花圈如海、淚飛如雨的情景出現在同學們面前時,大家震驚了:一個普通的護士長,她的去世為什麼會有這么多人前來送行?人們為什麼稱她為「永遠的白衣戰士」呢?望著孩子們驚異的目光,我為他們介紹了「非典」給人們帶來的恐慌和危害,並讓他們瀏覽了葉欣的生平簡介。這一環節的設計,創設了良好的教學氛圍,對學生的情感起到了很好的渲染,起到了牽一發而動全身的效果。

(三)有聲有色,激情朗讀的強化劑

利用現代教育技術,可以使課文無聲的語言材料變成可感的聲音,讓課文中的語言形象和情感迅速滲透到學生心裡去,從而使學生耳醉其音、心醉其情,激發朗讀願望。像《五彩池》這樣充滿色彩美的課文,在文字的顯示條件下,課文美感的展現絕對受到大量約束。但是,多媒體的介入,使教學效果得到顯著改善:伴隨著優美的旋律,娓娓動聽的誦讀,屏幕上的五彩池千姿百態、形狀各異,在陽光的照耀下,閃耀著各色光芒,真是神奇瑰麗、奇妙無窮。畫面獨有的魅力深深地印在了學生的腦海中,揮之不去。回到課文中,學生余興未盡,情緒達到了最佳狀態,一種愉悅明快的情感在他們心底油然而生,促生了「我要讀」的強烈慾望。此時,我因勢利導,以境引情,引導學生懷著對五彩池的贊美之情進入朗讀課文的教學環節。由於學生已經成功進入文字描述的情境中,被五彩池的神奇和美麗所感染,朗讀激情隨之而生。

二、利用多媒體教學,突破語文教學的難點

學生在學習語言文字過程中的障礙就是我們教學的難點。一堂課中的教學難點,往往與學生已有知識之間有一定的距離,使學生在學習中產生困惑。究其原因,或是知識過於抽象,或是知識過於復雜,或是知識過於陌生。要解決這一難點,由教師單槍匹馬、一味講解,往往

適得其反,這時,教師可發揮電教媒體的作用,直觀、形象、准確地展示知識,幫助學生排除思維障礙,達到對新知識的深刻理解,進而突出重點,擊破難點,促進知識內化,實現能力提高的教學目標。

(一)化困難為簡易

在語文教學中,往往會為了突出教學重點或突破、解決教學難點而花費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然而結果是學生的感觸仍不深,還易產生疲勞感,甚至有厭煩情緒。而電教媒體能活化課文內容情景,化難為易,促進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

如教學《詹天佑》一課時,講到詹天佑順著山勢設計了一種「人」字形線路一部分,由於這方面內容離學生生活實際較遠,學生在刻板的文字說明中很難理解和接受課文知識。我為了平緩教學的坡度,突破教學難點,在教學中運用了電教媒體,設計了這樣的一個動畫教學環節:一列兩個車頭的火車向北前進,前面的車頭拉,後面的車頭推,過了「人」字形線路的岔口就倒過來,原先推的火車頭拉,原先拉的火車頭推,輕松地爬上陡直的山坡。動畫使學生觀看到了火車爬上直坡的全過程,並且特別注意到了用紅色醒目地閃現出來的「人」字爬坡軌跡。接著我讓學生根據自己看到的內容自由發表意見,說說火車是怎樣爬上陡直山坡的,以達到加深對課文體會的教學目的。由於前面巧妙地借用了電教媒體,所以學生在短時間內輕而易舉地理解了「人」字形線路的含義,更加具體地體會到了詹天佑超人的智慧和傑出的創造精神。

(二)變抽象為具體

在語文教學中,有些內容詞句包含的意義是非常抽象的,這些內容僅僅靠老師的講解很難使學生理解,如果使用多媒體輔助教學,閱讀的效果就會事半功倍了。

如在教學《富饒的西沙群島》一課時,學生對課文中所涉及到的「海防前哨」、「祖國的南大門」等詞語的含義很不理解,於是我先用媒體出示了中國地圖,讓學生看著地圖,告訴學生西沙群島在祖國的最南方,地理位置很重要,就像我們家裡的大門一樣,所以稱「南大門」,學生自然地接受了這個新的詞意。

(三)變靜態為動態

在語文學科的教學中,往往會滲透著許多自然科學知識,如《看月食》一文向學生介紹了月食形成的原因及其過程。學生對天文方面的知識積累極少,而月食這一天文奇觀也並非隨時能見到。為了讓學生能夠直觀地理解月食是如何形成的及月食發生的整個過程,在教學《看月食》一課時,我利用課件,通過動畫展示三種天體,以太陽為中心,地球繞太陽公轉,並自身自轉,月球繞地球旋轉,三球同時運動,當月球繞地球運動到地球在太陽照射下的陰影區,月球逐漸由部分變暗到全部變暗,此時月偏食、月全食便發生了。在屏幕上,月食的整個過程生動地重現在學生面前,使學生身臨其境,把本來用許多語言也很難說清的月食的原因及過程,用幾秒鍾的動畫演示,變得形象易懂。

再如《看雲識天氣》一文,雲的種類有卷雲、卷積雲、積雲、高積雲等,這些概念也非常抽象,區分起來很困難。我們就可以把各種雲的畫面用多媒體展現在同學面前,再結合生活中諺語和根據學生觀察到的現象,引導學生理解課文,解決難點,同時也可以藉助多媒體的展現落實學生親身體驗「看雲識天氣」的趣味。

(四)突破時空限制

電教媒體可以不受時間、空間的限制,可以改變微觀、宏觀的約束,直接表現各種事物和現象,使教學中一些無法讓學生實際接觸的事物可以通過聲音和畫面顯示出來,拓寬學生的視野,獲取學習所需的材料,為學生提供具體生動的形象,從而突破教學難點。

如教學《富饒的西沙群島》一課時,結合課文內容,我適時播放了一些描繪海灘和海島美景以及海底世界的錄像片,有靜有動,有聲有色。學生一會兒觀賞海灘和海島的美景,使他們好像看到了一望無際的海灘上到處是形態各異的貝殼,還有龐大有趣的海龜;海島上綠樹成

林;一會兒彷彿又潛入海底,探索海底的秘密,大海深處,無數的魚兒游來游去,穿梭不停,美麗的珊瑚千姿百態,好像還聽到了海底的動物發出的各種聲音。整個觀看過程中,學生們如臨其境,如聞其聲,思想高度集中,情緒十分高漲。

由此可見,電教媒體把遠的拉近了,把虛的變實了,把難的變易了,把復雜艱巨的認識活動變得簡易且輕松愉快,從而幫助學生解除抽象思維、邏輯思維、語言理解表達方面的困難,降低難度,使教學中的難點得以順利突破。

三、利用現代教育技術,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

在傳統的教學過程中,一切都由教師主宰,從教學內容、教學策略、教學方法到教學步驟,學生只能被動地參與整個過程。

新的語文課程標准提出,在語文教學中,要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這一理念不僅強調了學習方式的變化,而且強調了學習和發展的主體是學生,學生在語文教學中的主體地位得到重新的確認。

信息技術環境下的以學生獨立探索為主要形式的個別化學習和基於網路的協商學習兩種模式,恰恰是新課標倡導的學習方式的集中體現。運用現代教育技術這樣互動式的學習環境,學生可以平等地共有、共享人類的學習資源,可以按照自己的學習基礎、學習興趣來選擇學習內容、方法、策略和發展目標,學生在這種開放式的學習空間里有了主動參與的可能,有了自主學習的天地。所以,信息技術介入課堂教學,完全可以構建「自主、合作、探究」的新型學習方式,充分顯示信息交流的多向性,豐富性和快捷性。它可以通過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師機互動、師機生互動、生機互動、生機生互動的多種友好合作方式,為學生提供立體式的多向交流的機會,有且於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

如教學《秦兵馬俑》一課時,我充分利用多媒體網路進行了教學,設計了如下的教學環節,讓學生圍繞以下問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①上網搜索查尋有關秦兵馬俑的相關資料;②運用所查尋的資料,自學《秦兵馬俑》一文;③針對疑難問題進行交互解答;④以自己喜歡的方式向大家介紹你從網路上所了解到的秦兵馬俑。

這一教學設計,把學習的主動權完全交給了學生,教師的角色轉換為學習活動的引導者和組織者,使學生真正成為語文學習的主人。他們通過信息技術這一學具,採用不同的方法、工具來完成同一任務,不僅感受到了秦兵馬俑的規模宏大,類型眾多、個性鮮明、神態各異,而且感受到了中華民族悠久燦爛的文化和古代人民的智慧,激發了學生的民族自豪感。這進一步證實,信息技術的介入,改變了學生以往被動地聽講、機械地記憶為主的學習方式,從而轉變為個性化的主動參與、發現、探究和充分表現的學習方式。

四、利用現代教育技術,優化教師的教學方式

新課程目標向教師提出了基礎教育下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實質性內容和具體要求,目標以學生的學習為中心,讓學生學會學習,促成學生的全面發展和終身學習為目的。在這樣的背景下,作為教師,我們在積極地參與這場課程改革之中的同時,應及時地對教育觀念、教學過程進行反思,重新審視自身的教師角色,盡快轉變自身的教師角色才能適應新課程目標的要求。

在傳統的以教師為中心的「傳遞式」教學方法中,教師是知識的傳授者,學生是知識的接受者,學習的基本過程是學生感知、理解、鞏固和運用。教師在講台上講述、示範、演示,學生相應地吸收、記憶、存儲,課堂上圈劃重點,課後反復抄寫、背誦。事實證明,這種以應試能力為目標的教學方式,最大的弊端是扼殺了兒童的創造能力和創新精神。

在信息化教育環境下,教師不再以是否能夠把教材講解得清楚明白、分析得深入透徹作為課堂教學評價的重要標准。信息化教育環境下,教師的角色必須發生根本變化,由前台的「演」轉為後台的「導」,這就要求教師要深入鑽研教材,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為學生提供豐富有序的學習材料,為學生創設最佳學習情境,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主動性,組織性。

Ⅱ 如何應用信息技術,提高語文課堂中的學生學習效率,優化課堂教學

《語文課程標准》中指出:語文課程應植根現實,面向世界,面向未來,應拓寬語文學習和運用的領域,注重跨學科的學習和現代科技手段的運用,使學生在不同內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滲透和整合中開闊視野,提高學習效率,初步獲得現代社會所需要的語文實踐能力。所以,教學中通過網路獲得相關信息來輔助我們的語文教學顯得尤為重要。在這一信息時代,把現代流行的信息技術融入到我們的學科教學中,也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下面我就結合這幾年的教學,談談信息技術與語文學科的整合有哪些優勢:
一、有利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愛因斯坦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如何引起學生注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形成學習動機,是非常關鍵的。而充分運用多媒體,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發展學生的思維,豐富學生的感知能力,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有著明顯的效果。比如:《龍卷風》一課的教學中,光靠分析龍卷風的威力和想像它給人們帶來的傷害,對於沒有發生過龍卷風的地方的孩子們是很難認識到它的破壞力的,而計算機就可以為我們提供大量的圖片,聲像等資料,以其生動形象,直觀震撼的表現形式躍然紙上,直接作用於學生的各種感覺器官,使學生在頭腦中形成鮮明的形象。從而取代了一支粉筆一張嘴站講台的教學模式,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更拓寬了學生的視野,也激發了學生的情感。
二、有利於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
作為教師,每個人都希望在自己的課堂上,學生興致勃勃,積極熱情的從事學習和思考,然而傳統的教學方式,總是圈住教師的思維,有的人認為運用多媒體只不過就是花樣繁多,一節課看似熱熱鬧鬧,其實學生並沒有學到什麼真的本領,所以在許多課堂上仍然存在教師講,學生聽的灌輸式的教學方式。語文素質教育的目的是培養學生熱愛並正確理解運用祖國的語言文字,具備聽、說、讀、寫及觀察思維能力,所以我們要充分的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創設情境,化靜為動、化虛為實、變無聲為有聲,讓學生可聽可看、可思可想,學生有了這種感受,有了興趣之後,才會願意去思考,去表達,我們的目的才會達到。比如:教學《桂林山水》一課時,課上展示桂林山山水水的圖片,學生就會一下子被這美麗的景色所陶醉,有了美的感受,講授中他們才會更願意表達;最後在《醉美天下》這首天籟之音下結束全課,讓學生的思維仍然馳騁在那片藍天碧水之上,自由徜徉,在這種良好的氛圍之中,老師教的也輕松,學生學的輕松,寓教於樂,其樂無窮。
三、使知識的獲取更為簡便快捷。
俗話說:「三人行,必有我師焉。」這句古語沒錯,可是在這個時間就是效率的社會中,在這個網路風行的年代,計算機卻成了我們的良師益友,其中的信息資源豐富如大海之水,可以被隨時隨地地打開,訪問與探索,古今中外,上下五千年,穿越時空的界限,把你引領到那個無邊無際的知識的海洋,方便又快捷,高效又准確。比如:低年級的識字教學,就可以利用課件進行生字書寫的演示,既調動學生的思維,又讓學生跟隨教學軟體一同進行練習,有助於學生對知識的獲取與掌握;再比如,我們講解不同年代的不同歷史事件的時候,對於相關的時代背景可能不是了解的很准確,或者講解各地的名勝、風俗習慣等等的時候,你再也不用翻閱半天書籍,或是去請教很多的學識豐富的人,只需上網搜索一下,便獲取了相關的資料,不僅使學生了解了其人其事,更加深了學生對作品的了解,對作者的認識,還培養了學生對知識的探究、鑽研的精神。
四、培養學生的審美觀,陶冶人的情操。
語文憑借文字向人們傳達信息,反映社會生活實際,但是任何枯燥的空洞的分析,也不如讓學生全身心的投入其中,感悟、品讀課文的內容。而要想讓學生身臨其境,就必須為學生創設一定的環境,在這種美的意境當中,很容易喚起學生的共鳴,從而深入的探究文本,同時又陶冶了學生的情操。如何才能激活學生的思維呢?多媒體可以直接展現,如教師根據文章內容,配以適當的文字或圖片,這樣,學生就會一下子進入文本,產生共鳴,進而很好的幫助學生了解文本,解讀文本,增強了教學效果。比如:講授《二泉映月》這篇課文時,配以月夜圖片,並配上阿炳那如泣如訴的音樂,一下子就會把大家帶到那美麗的泉水邊,感受那美麗寧靜的夜晚,同時也會讓人感到黑暗中孤獨的阿炳是怎麼艱難的度過每一天的。長此以往,相信我們的同學身心會得到真正的凈化與提升。
五、補充豐富的教學資源,延伸課堂教學。
語文學科是一個涉及范圍很廣,信息量極大的學科。有人說:「語文就是生活,生活處處有語文。」新課標也指出要開發語文學習資源,擴大學生的知識面,增大學生的閱讀量,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利用多媒體技術可以使學生增加大量信息,多媒體文本、動畫、視頻、音樂等,很好的使文本內容擴展,延伸,大大豐富了教學內容,拓寬了學生的視野,節約課堂教學時間,同時也能幫助學生理解課文的重難點,提高課堂效率。比如,要了解太空生活,我們只需從網上搜索一段視頻就可以讓學生了解,同時加深了他們對太空的認識和掌握,激發了他們努力學習,探究大自然奧秘的興趣。再次,學生從網路上搜集到的新聞、圖片等又為學生辦好各種板報提供了大量信息,在搜集與處理的過程中,鍛煉了學生的能力,培養了他們的綜合素質
六、有利於激發學生情感,產生寫作慾望。
每一科的學習,最終的目的都是為了應用,語文在生活中應用的最為廣泛,由最初的聽和說, 由閱讀、理解課文到運用和寫作,信息技術可以為此提供大量的幫助。它強大的視聽效果,激發了學生的情感,使之產生寫作慾望。其次,網路上有很多的資料,也為我們課外閱讀提供了大量素材,為我們進行習作訓練提供了很大的幫助,我在任教五年級的語文課程時,從網上搜集了許多感恩故事,讀完後,我們便一起寫感受,這些豐富的資源,觸動了孩子們的心弦,讓孩子們有話可說,有情要訴,寫下了一篇篇感情真摯,思想淳樸的文章。學生的思維能力,開闊性與敏捷性都有了很大的飛躍,提高學生的習作能力,為作文教學改革插上了騰飛的翅膀。
七、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實踐能力。
運用現代信息技術,不但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想像能力,自主學習能力,特別是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在教學實踐中以現代信息技術為手段,充分運用網路資源,創設生動形象,賞心悅目的立體教學情境,構建具有趣味性、教育性、實踐性、創造性的活動結構形式,鼓勵學生動參與、主動思考、主動探索、主動實踐,以趣促學,樂此不疲,實現學生多方面創新能力的全面發展,促進學生整體素質的提高。
總之,運用信息技術進行語文教學,有助於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陶冶學生的情感,能讓學生學得興趣盎然,老師教得生動活潑,達到激情引趣,以情促思,寓教於樂的目的。語文學科與現代信息技術的整合,為語文教學提供了強有力的學習工具和方法,給語文教學帶來了新的生機和活力。正確把握使用多媒體的時機和「度」,要少而精,不搞花架子,不流於形式。只有這樣,才能真正發揮多媒體技術在語文教學中的作用。我們也更加相信信息技術與語文學科整合,必將對教育的發展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必將成為今後學校教育教學的重要手段。

Ⅲ 如何利用信息技術優化語文課堂教學

內容摘要:隨著教育教學改革的發展,現代信息技術的應用越來越重要。將現代信息技術自然地恰如其分地融合到語文學科的教學活動中,運用到課堂教學和課外學習中,用直觀生動的視聽材料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用變換字形等動畫效果突出教學的重點,用多媒體的反饋評價功能調控教學活動進程,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增加學習信息量,豐富了學生課外知識,利用多媒體網路環境,拓寬作文空間,使教與學的活動變得更加豐富多彩,使教師教得輕松,學生學得愉快,優化了課堂教學過程,提高了語文教學效率,為全面提高學生語文素質提供廣闊的發展空間,也為新課程的實施插上飛翔的翅膀。

關鍵詞:現代信息技術 視聽材料 動畫效果 反饋評價 網路環境

正文:國家教育部制定的《語文課程標准》提出了要「努力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的基本理念,要求廣大教師注重現代科技手段的運用,使學生能夠開闊視野,提高學習效率,初步獲得現代社會所需要的語文實踐能力。作為教師,我們應該告別一支粉筆走天下,只落得兩袖清風一身粉筆末的形象,應該適應教育媒體的現代化趨勢,把握現代化教學技術、製作課件、運用網路,達到教育技術現代化的所需要求。 那麼怎樣讓現代化信息技術優化我們農村中學的語文課堂?

一、用直觀生動的視聽材料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心理學家布魯諾曾經說過:「學習最好的刺激,乃是對所學材料的興趣。」只有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才能主動、愉快地學習,才能在課堂教學中發揮主體作用和主動精神。因此,在日常課堂教學中,創設恰當的教學情境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重要途徑之一。多媒體最大的特點就是直觀性、生動性、形象性和變化性,因而它能極大限度地營造教學情境、激活課堂氣氛。例如上《周庄水韻》、《蘇州園林》、《游恆山記》等寫景抒情或介紹景物的課文,文中所描繪或介紹的地方是我們農村大多數孩子未曾見識過的,我們可以根據課文內容在互聯網上搜集這些地方的相關圖片,並把它們製成CAI視聽課件;同樣對於《駱駝尋寶記》、《犟龜》這樣的童話,我們還可以根據文章內容,製作動畫課件,上課時運用多媒體播放出來。這些優美詩意的畫境、趣味盎然的情境帶給學生的聽覺、視覺等感官上的享受是傳統教學所無法企及的,學生可謂百看不厭,百聽不倦。欣賞的同時,老師應相機引導學生通過朗讀來感受文章語言的精妙。他們的朗讀能力、欣賞能力就會在這邊聽邊看邊讀的多媒體教學課堂中不斷提高。

二、用變換字形等動畫效果突出教學的重點

農村中學傳統的語文教學工具是粉筆,傳統的教學流程是從書本到黑板,由於受板面的影響,許多重要的內容不能在黑板上呈現,師生互動效果不太顯著,學生容易疲勞,思維常常停滯。多媒體技術可以全面展示所學課文的重點內容。如引導學生賞析課文的精點段落,像七年級下冊《海燕》一文的第1、第8自然段等。可以通過多媒體把這兩段落的內容顯示在大屏幕上,對於其中「天上也是皎潔無比的蔚藍色,只有幾片薄紗似的輕雲,平貼於空中,就如一個女郎,穿了絕美的藍色夏衣,而頸間卻圍繞了一段絕細絕輕的白紗巾」等等這樣生動優美的句子及段落的重點、要點內容,可以進行閃爍、下劃線、改變色彩或字形等動畫設置,若有必要還可配上朗讀。這樣,鮮明的表象與語言文字就會在學生的頭腦中建立起雙向聯系,學生非常樂意麵對屏幕字斟句酌,有針對性地對文段重點進行積極的思考,從而培養學生思維的准確性、嚴密性。

三、用多媒體的反饋評價功能調控教學活動進程

教學活動是一種復雜的信息交流過程,通過反饋信息把學生的注意力集中到學習任務的某些重要部分,突出矛盾,有利於學習難點的解決,而且,反饋越及時越有利於學習。運用多媒體能夠對學生的學習及時進行反饋評價,並及時調控師生活動進程。如在課件製作是,應用交互中的「判斷」功能,當學生的回答結合符合題意時,屏幕就出現一隻鼓掌的小動物,並同時播放一至五秒的掌聲,連小動物也肯定自己的表現,學生會無比興奮,更想好好表現,當學生的回答結合不符合題意時,屏幕上就出現一位小朋友,說「沒關系,請加油!」這種新的評價方式,能調節課堂氣氛,促使學生愉快學習。

四、用功能多樣的展示台優化練習,延伸擴展

利用現代教育技術進行語言練習,將知識實行延伸、擴展以達到理解基礎上的運用,可以較平時運用普通教法更省時、省力,更直觀,易掌握。如教學生仿照例子用「生活像一塊五彩斑斕的調色板」的句式說話,可以運用電教媒體手段,在圖像上出示若干本體,再以提示方式出示相應的喻體。可以讓學生很快找到本體和喻體之間的聯系,生動形象的句子自會脫口而出。

在課後練習中,運用多媒體電腦可以展示更多學生感興趣的習題和課文補充材料。用現代教育技術設計的教學軟體,可以把習題的形式變得更活潑、新穎,把習題的內容擴展得更廣、更深,這也是課文知識內容的補充。這樣在落實知識的同時,擴大了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調動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使練習部分由枯燥,而變得有形有聲,如游戲般易操作,好掌握。

五、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增加學習信息量,豐富了學生課外知識。

《語文課程標准》指出:「應拓寬語文學習和運用的領域,注意跨學科的學習和現代科技手段的運用 ……」現代信息技術體現了很強的網路優勢,能收集更多的語文學習的信息資源,能將教師、學生、圖書館及自建的資料庫的信息有機結合起來,增大教學的信息量,充分地開發了語文資源。教學活動基於網路環境下,師生雙方在交流、討論、啟發等活動中實現資源的共享。在聽、讀、說、看、操作活動中,大量信息刺激著學習主體,學習的容量增加了,信息量加大了。同時信息和知識緊密聯系在一起,由於使學生能獲取大量的知識信息,這樣就可以更好的使學生掌握更多的知識,如教完朱德寫的《回憶我的母親》之後,為了讓學生的知識面不只停留在書本上,對朱德同志有更深入的了解,教師課後可以讓學生繼續搜集有關朱德同志的故事,開展「我心中的十大元帥」讀書交流。同學們馬上分工合作,有的在互聯網上搜索圖片,有的上圖書館查找資料,通過各種途徑同學們把收集到的各種資料匯總,這樣學習小組的同學可以做到資源共享,可見信息技術給學生提供了生動、豐富、快捷的資源,這樣既學到了課本上的知識,又在現有知識的基礎上進行了延伸,學生也受到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教育。

六、利用多媒體網路環境,拓寬作文空間。

傳統的習作教學由於教學信息傳遞的單向性(師→生),造成了教學信息的反饋延時。指導課很少有師生之間交流的機會,學生只能在習作交給教師一周甚至更長的時間後,才能獲得老師對習作質量的評價。而在網路環境下的語文教學中,教師可利用計算機的交互性,給學生提供作文教學的個別化學習,網路媒體指導的習作教學信息多向傳遞,反饋及時。它可以通過網路媒體使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進行多向主動式信息交流。指導課上不僅當即獲得來自教師方面的知識信息,還可以網路媒體、學生之間交流的信息,以此調整自己的習作。教師針對學生參差不齊的作文水平,分別給予不同的寫作要求和不同的評語,還可把學生的文章展現在所有學生的電腦顯示器上,讓學生參與作文批改。例如我上的一堂網路習作教學《母愛》,充分利用多媒體網路教學,創設教學情境,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把網路技術作為學習的工具和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載體,讓學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中展現個性,在互改、互評、切磋學習的過程中提高寫作能力。

總之,運用現代化信息技術巧妙地運用於語文課堂教學,將音、像、視、聽有機地結合起來,可提高教學內容的表現力和感染力,使學生在學習中始終保持興奮、愉悅,渴求上進的心理狀態,進而使學生獲取最多的知識,優化課堂教學,使語文課充滿活力,從而提高語文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中國基礎教育新課程的理念與創新》(中國人民出版社 宋乃慶 徐仲林 靳玉樂 編著)
2、《信息技術與教育相整合的過程》(中國教育出版社 劉儒德著)
3、《電教媒體對課堂教學的優化》
4、《語文課程標准》
5、《教育信息技術》(2004年1到8期)

Ⅳ 如何利用信息技術上好語文課

1,使用信息技術手段是為了激發學生興趣,調動學生情感,幫助學生更好地解讀文本,理解重點、突破難點,因此在內容的選擇上要深思熟慮,力求准確高效。
2,信息技術手段必須要用在合適的地方、恰當的時段才能最大程度發揮它的效力,因此必須注意把握時機。
3,識字寫字教學是低年級的重中之重,很多教師的板書缺乏示範性,而運用課件展示生字的寫法直觀、形象、規范,學生易於接受,樂於接受,已成為教師指導學生寫字的重要而有效的手段。
4,朗讀是語文課堂教學中必不可少的內容,而藉助信息技術手段,可以使課文無聲的語言材料變成可感的聲音,讓課文中的語言形象和情感迅速滲透到學生心裡去,從而使學生耳醉其音、心醉其情,激發朗讀願望。

閱讀全文

與如何通過信息技術提高語文課堂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36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401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47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39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81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05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296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698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384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20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52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81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696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964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44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34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47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20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83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