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三年級短文的結構有哪幾種
文章的結構是文章部分與部分、部分與整體之間的內在聯系和外部形式的統一文章都是由中心意思、材料、結構三個要素組成的。
常見的文章結構方式有四種。
1、並列式:文章各部分的內容沒有主次輕重之分。例如培根的《論讀書》,三個部分分別談到了讀書的目的、讀書的方法、讀書的好處,就是採用並列的結構。
2、總分式;先總述,再分說。這種關系還可以演變為「分—總」或「總—分—總」的結構方式。例如《應有格物致知的精神》一文採用的就是「總—分—總」的結構:先總說「格物」「致知」就是指現代學術的基礎,即實地的探察,也就是現在所謂的實驗。
3、對照式:文中兩部分內容或進行對比,或用這部分內容烘托另一部分內容。例如魯迅先生的《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一文,前一部分反面批駁了敵論中的論據不能證明論點,即中國人失掉的是「他信力」,發展的是「自欺力」,而不是「自信力」直接批駁了敵論;後一部分從正面列舉事實,提出正確的論點,我們中國人沒有失掉自信力,間接地批駁了敵論。
4、遞進式:文章幾部分內容逐層深入。例如《不求甚解》一文,先從「不求甚解」一詞的來歷談起,分析了陶淵明的讀書方法,首先要「好讀書」,二是主張讀書要會意。再從正反兩個方面舉例說明,讀書應當重在讀懂書本的精神實質,而不是尋章摘句。最後進一步從正反兩個方面論證了讀書「不求甚解」的重要性。
(1)三年級語文課文如何分類擴展閱讀:
文章的情節是由特定的情節單元或敘事單元構成的。不同的小說篇章,其情節單元的構成方式是不同的,從而形成了不同的情節結構類型,不同的情節結構類型有不同的敘述特點和審美功能。
從對中外小說創作的研究中,我們發現小說情節結構的基本類型有6種,即線狀結構、網狀結構、畫面結構、象徵結構、寫實結構、散文結構。
⑵ 小學三年級語文怎樣標出自然段和問子
1、小學語文課本里的標自然段意思是對文章內容進行劃分。
2、標自然段是分析課文的第一步,每一個自然段前都空兩格,所以自第一段起,只要首字元空了兩格就是一個自然段。依次用1、2、3、4、……標出自然段的序號。
3、段落的劃分一般要考慮時間、地點、人物、事件甚至感情的變換。具體怎樣劃分要看文章,不能一概而定。
根據記敘文組織材料的不同,可從以下幾種劃分方法:
(1)按時間空間順序劃分。這類文章在行文上往往有明顯的標志時間的詞語,找出了有助於劃分段落的標志。如《分馬》寫了「分馬前」、「分馬中」、「分馬後」,共三段。
(2)按地點的轉換(空間位置變化)劃分。如《故鄉》,按「去故鄉」、「在故鄉」「離故鄉」劃分段落。
(3)按文章結構特點劃分。常見的如「總——分」或「分——總」可分兩大段;有的是「總——分——總」,可分三部分。如《春》的主體部分「繪春」:春回大地,萬物復甦,生機勃勃的景象(總)——春草如茵:春花爭艷;春風送暖;春雨綿綿;人勤春早(分)。《誰是最可愛的人》:抒情議論(總)——三個典型事例(分)——抒情議論(總)(「總」贊美志願軍戰士優秀品質)。
(4)按思想情感變化劃分。如《荔枝蜜》,作者以對蜜蜂的感情變化為線索,分「不大喜歡蜜蜂」、「想去看看蜜蜂」、「贊美蜜蜂」、「想變蜜蜂」四部分。
(5)按故事情節的發展劃分。如故事、小說,通常按情節劃分:「開端、發展、高潮、結局」四部分,或「開始」、「經過」、「結束」三部分。如《我的叔叔於勒》:盼於勒、贊於勒、見於勒、躲於勒。
一般情況下,在閱讀文章時要養成標自然段的習慣。
⑶ 小學語文課文的分類分幾大種
小學課文分類:精讀課文、閱讀課文、選讀課文三大種。
⑷ 語文課文分小節怎麼分
一、時間順序法
有的課文按時間轉移的先後順序安排。顯而易見,表示時間性的詞可以用來作為分段的依據。如《十萬里長街送總理》就可按「靈車到來前→靈車通過時→靈車開過後」的時間順序分為三段。再如《我的戰友邱少雲》也可按「天還未亮→中午的時候→黃昏的時候」的時間順序分段
二、地點或空間順序法
參觀、訪問和游覽所記敘的事物、空間位置不同或者觀察事物的立足點不同,可以按空間位置的先後順序分段。
如《記金華的雙龍洞》可按「途中→洞口→外洞→內洞(出洞)」等游覽地點的先後轉移來分段。如《回韶山》可按毛主席回韶山在舊居參觀的路線,「上尾場→父母卧室→自己的住房→大弟的房間→曬谷坪」以此作為分段的依據。還有的課文既可以按地點的先後變化,也可以按事件發展的順序分。
三、事件順序法
完整地記敘一件事或者以客觀事物作為線索貫穿全文的課文,可以按事情發展的順序分段。如《草船借箭》可以按為什麼借箭(發生的原因),怎樣借箭(發展經過),借箭結果(事件結果)來劃分段落。此外,《跳水》、《飛奪滬定橋》也可按事件發生、發展和結果來劃分段落。
四、事情分類法
有的課文通過寫幾件事來表達主題,分段時可考慮按不同事情來分段。如《將相和》可以按「完璧歸趙」、「澠池會」、「負荊請罪」三件事來分段。
五、總分法
有的課文是以作者的思路為線索去組織材料的,往往採取「總起——分述——總結」的形式來表述,那麼分段時就應按「總——分——總」的思路分段。如《桂林山水》先總起說「桂林山水甲天下」,再分別寫了桂林的水(靜、清、綠)和桂林的山(奇、秀、險),最後總的概括再寫桂林的山水美。
六、按人物的活動分段
如《再見了,親人》可以按老大娘、小金花、大嫂老中青三代人為依據分段。總之,分段有規律可循,但也不能千篇一律。
(4)三年級語文課文如何分類擴展閱讀:
一、分段,應遵循的原則。
1、單一性原則。一個段落只有一個單一的內容,而意思聯系不密切的自然段不能合並在一個段落里。
2、完整性原則。同屬一個意思的幾個自然段要合在一起,不能分在幾個段落里。
3、連貫性原則。一篇文章各段的意思是連貫的,它們之間有著內在的聯系,互相銜接。
二、分段,應了解的劃分依據。
1、按事情發展階段分段。
一篇記敘事情的文章,都要把事情發生的原因、經過、結果寫清楚。無論順敘還是倒敘,文中都有原因、經過和結果。分段時就是要找出哪兒是起因,哪兒是經過,哪兒是結果,把它們單獨作為一個意義段。如《凡卡》是按時間順序寫的。
即全文分為「寫信前,擔心(第1—2自然段)——寫信時,傷心(第3—19自然段)——寫信後,希望(第20—21自然段)」三部分
2、按時間推移變化分段。
有的文章是按照時間推移的順序寫的。在敘述內容時,往往用了一些表示時間推移的詞語或句子,分段時找出這些詞句,將同一時間的內容歸為一段。
如《十六年前的回憶》除開頭外,文章是按時間的推移變化來敘述的:那年的春天,被捕前(第2—7自然段); 4月6日,被捕時(第8—17自然段);十幾天後,法庭上(第18—28自然段);4月28日,被害後(第29—32自然段)。這樣課文的主體部分可以分成四個段落。
3、按地點變換分段。
一般游記、參觀、訪問類的文章多採用此種方法。閱讀時只要把文章中標明地點變換的詞句找出來,然後把屬於同一個地點的內容歸為一段。地點變了,就另換一段。如《草原》按照地點變換寫了:初入草原——目的地——蒙古包外——蒙古包內——蒙古包外。
這些內容可以分「初入草原」為第一部分,「目的地」為第二部分,「蒙古包內外」為第三部分。
4、按事物材料性質分段。
一般狀物、用幾件事寫人的文章,大多採用這種方法分段。閱讀時只要了解了作者從幾個方面來描述人或物的,就可以一個方面歸為一段。比如《我的伯父魯迅先生》一文,作者按事物的材料性質用空行來分段:眾人悼念魯迅——談論《水滸傳》——笑談「碰壁」——救護助黃包車夫——關心女傭。
5、按文章結構關系分段。
有的文章開頭總起或結尾總結,或這兩者都有(即總分總關系)。對於這樣的文章,在分段時可以把總起段和總結段各為一段,把中間分述的內容合為一段。
如《索溪峪的「野」》是按怎樣的順序來寫索溪峪的「野」的?開頭概述索溪峪總的特點是「野」,接著從四個方面具體描述——山是野的、水是野的、野物「野」性十足、遊人的「野」。這樣全文分為兩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