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漢語熱形成的原因
1、中國綜合國力的強勁
改革開放40年以來,中國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在過去的5年,中國對世界經濟的平均貢獻率達到30%,位居世界第一位。
中國綜合國力的強勁在世界中也已穩居第二,創下世界史上一頁輝煌的篇章。這讓許多國家看到中國的重要性,也意識到了漢語的重要性,尤其是2013年9月習近平主席對「一帶一路」的提出和實施,使得世界各地的國家更加迫切的學習漢語。因此可以說,漢語走向世界其根本原因就是「漢語熱」背後的「中國熱」。
2、國外孔子學院的建立
截止到2018年,全世界學習漢語的人數將超過1.5億人,國外孔子學院春遊的建立,起到了推動漢語熱的重要作用。在孔子學院的推動下,參加漢語考試的人數十年的時間里做到了數十倍的增長,漢語水平考試的規模也已經接近雅思考試的水平。
(1)結合政治生活相關內容分析中國的漢語文化為什麼受到歡迎擴展閱讀:
關於漢語熱的其它相關介紹:
近年來,海外「漢語熱」的不斷升溫已經明白無誤地告訴人們,漢語絕不升陪僅僅只是一種交流的工具,而且還是人類和諧相處的工具。
以孔子學院為依託來推廣漢扒笑銷語,正是取孔子精神所代表的意義。2000多年前,孔子曾經立言:「禮之用和為貴」、「君子和而不同」,他主張「和諧」、「和睦」、「和平」,他強調「和合之境」,這也就是今天孔子學院的主旨所在。
美國華美協進社孔子學院副社長Nancy說,在美國,因為經濟、商業的目的而學習中文的人數在所有學習中文者中占的比例最大,增長速度也最快。越是經濟發達的大城市,人們學習中文的熱情就越高。在華爾街,人們連保姆都願意請懂得漢語的。
㈡ 運用文化生活的知識說明為什麼越來越多的中國文化被世界人民所認可接受
1.改革開放以來,中華文化正在越來越快地走向世界。在中國舉辦的國際盛會充分展示出中華文化的豐富內涵,吸引了世界的目光;而中國在世界各地創建孔子學院、共同舉辦「文化年」、搭建「肆槐姿漢語橋」等文化交流活動,促進了中華文明配明與世界其他文明的交融。如今,面對中國的迅速崛起,越來越多的外國人渴望開始了解中華文化,到中國各地觀光旅遊。中華文化正在被世界各國人民認知和接受,中華文化在與世界不同文化的碰撞中正發出美妙的樂音。中華文化在走向世界的同時,也在不斷汲取著外來優秀文化的營養。但在對待外來文化問題上,社會上出現了兩種錯誤傾向:一是盲目崇拜外來文化,如熱衷於過情人節、聖誕節等洋節日,卻對中國的傳統節日知之甚少;二是主張抵制外來文化,保持中華文化的純潔性。
聯系材料,運用「矛盾同一性和斗爭性關系」的知識,分析說明裂絕在文化交流中應如何處理好中華文化與外來文化的關系。
㈢ 運用政治生活相關知識分析我們為什麼要弘揚中華文化注意是政治生活相關知識!
1.有利團茄於提高國家綜合國力,增強國家軟實力
2、是中國共產跡攜黨對三個代表的新發展,新提高
3、提高國名素質,促進社會和諧的需要
4、防止文化霸權主義,抵制文化侵入的戰略部姿或伏署
5、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需要
㈣ 漢文化的特點
漢文化的主體性:
漢文化獨自開創並形成完備的文化體系。梁漱溟說:「中華文化獨自創發,慢慢形成,非從他受。」、「自來公認中國、印度、西洋並列為世界三大文化系統者。
漢文化的獨特性:
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載體和傳承工具,也是文化陵或最顯著的標志。每個漢字都有其形成演變的歷史。繪畫、建築,以至飲食、服飾等都有昌飢獨特性。
(4)結合政治生活相關內容分析中國的漢語文化為什麼受到歡迎擴展閱讀:
歷史
漢文化源遠流長,上古漢文化有很長的發展期,考古發現了約10000年前的中國耕作文化。根據流傳文獻記載,中原文明在黃帝時期取得了很大的發展。
漢文明和古蘇美爾、古巴比倫、古埃及、古印度等都是地球上重要的早期古文明,考古方面發現的中國古城文明則較晚,近代起初的發現僅至周朝,殷墟發現後推進至商朝,之後又有對更早期的考古。
漢文明的一個獨特之處是,在中國盡管存在各朝代、政權和統治者的更替,但是漢文化卻始終延續,外來民族在漢地建立統治王朝後多入鄉隨俗漢化,而試圖以外來馬列文化進行統治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政權隨後也在實質上放棄了其階級斗爭、無產階級專政。
共產的基本思想以及文字拉丁化等主張並且同時中國大陸出現了中國文化的回歸發展,所以漢文化是持續至今最古老的文化。 流傳地域廣至東亞與東南亞地區耐汪返,影響層麵包含政治意識、思想宗教、教育、生活文化。其文化概念亦被稱為「漢文化」與「漢字文化圈」
㈤ 運用所學文化生活知識概括漢字與中華文化的關系
文化是我們中華民族賴以安身立命的根基,是解決許多麻煩問題,實現持續發展、和平崛起與國家整合的依託。沒有中華文化的人類文化,將是多麼殘缺的文化! 歷史是一個粗線條的大師,它勾勒了全球化的進程,卻忽略了人們為這個發展和進步付出了極大的代價;幸好,歷史又是一個自相矛盾的大師,當今世界的趨勢並不是單向度的。 中國的長項在於文化。中國文化近二百年來遭受了嚴峻的考驗,已經和正在獲得新生。近代以降,中華文化不但暴露了它的封閉愚昧落後挨打的一面,更顯示了它的堅韌性、包容性、吸納性,自省能力、應變能力與自我更新能力。 中國的目標應該是在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同時建設文化大國。文化是我們中華民族賴以安身立命的根基,是我們中國的形象,是解決許多麻煩問題,實現持續發展、和平崛起與國汪攔敗家整合的依託。中華文化是全體華人的驕傲和共同資源。中華文化是當今世界上的強勢文化的最重要的比照與補充系統之一,中華文化是人類文明的寶貴財富。沒有中華文化的人類文化,將是多麼殘缺的文化! 這里,我著重就一些個人的感受、經驗談一談漢語漢字(海外習慣通稱為華文華語)與我們的人文文化傳統與現狀的某些關系。 對於大多數民族來說,她們的獨特的語言與文字是她們的文化的基石。尤其是使用人數最多,延續傳統最久,語音語詞語法文字最為獨特的漢語漢字更是我們的命脈,我們的靈魂,我們的根基。 漢語屬於詞根語,漢藏語系。我的小說《夜的眼》譯成了英、德、俄等印歐語系許多文字。所有的譯者都向我提出過一個問題:「眼」是單數還是復數,是「eye」還是「eyes」? 我無法回答這個問題,因為漢語是字本位的,「眼」是一個有著自己的獨立性的字,它的單數和復數決定於它與其他字的搭配。漢字「眼」給了我以比「eye」或者「eyes」更高的概括性與靈活性:它可以代表主人公的雙眼,它可以象徵黑夜的或有的某個無法區分單數與復數的神性的形而上的而非此岸的形而下的眼睛,它可以指向文本里寫到的孤獨的電燈泡。 漢語培養了這樣一種追本溯源、層層推衡埋演的思想方法。眼是本,第二位的問題才是一隻眼或多隻眼的考量——那是關於眼的數量認知。眼派生出來眼神、眼球、眼界、眼力、眼光等概念,再轉用或發揮作心眼、慧眼、開眼、天眼、釘子眼、打眼(放炮)、眼皮子底下等意思。 動詞與系動詞也是如此,華文里的「是」字,既是「tobe」也是「am」,又是「was」,還是「were」,包括了「havebeen」、「hasbeen」和「usedtobe」等。 組詞造詞也是如此,有了牛的概念,再分乳牛母牛公牛,黃牛水牛氂牛野牛,牛奶牛肉牛油牛皮牛角。這與例如英語里的cattle——牛、calf——小牛、beef——牛肉、veal——小牛肉、cow——母牛、bull或者ox——公牛、buffalo——水牛、milk——牛奶、butter——牛油„„大異其趣。這些與牛有關的詞,在華文里,是以牛字為本位,為本質,為綱,其餘則是派生出來的「目」。這樣的牛字本位,則難以從英語中看出來。 所以中華傳統典籍注重最根本的概念,多半也是字本位的:如哲學里的天、地、乾、坤、有、無、陰、陽、道、理、器、一、元、真、否、泰„„倫理里的仁、義、德、道、
禮、和、合、誠、信、廉、恥、勇„„戲曲主題則講忠、孝、節、義,讀詩(經)則講興、觀、群、怨。然後是自然、主義、理論、原則„„有了仁,就要求仁政;有了道,就認定執政的合法性在於有道,並區分王道與霸道還有道法自然與朝聞道夕死可矣;有了義,就提倡捨生取義的價值觀念,有了主義就有「砍頭不要緊,只要主義真」,有了原則,就有絕對「不拿原則做交易」„„這些文字、概念、命題,不但有表述意義、價值意義、哲學意義,也有終極信仰的意義與審美意義。華文注重文字——概念的合理性與正統性,寧可冒實證不足或者郢書燕說的危險,卻要做到高屋建瓴與勢如破竹,做到堅貞不屈與貫徹始終。在中國,常常存在一個正名的問題。訓詁占據了歷代中國學人太多的時間與精力,然而又是無法迴避的。許多從外語譯過來的名困顫詞都被華人望文生義地做了中國化的理解,中文化常常成為中國化的第一步。這產生了許多誤讀、麻煩,也帶來許多創造和機遇,豐富了人類語言與思想。這里起作用的是華文的字本位的整體主義、本質主義、概念崇拜與推演法(如從真心誠意推演到治國平天下),與西方的實證主義和實用主義,理性主義和神本或者人本主義大相徑庭。 字本位問題在語言學內部是有爭議的,但至少可以肯定,華文的字比拼音文字的字母不知重大凡幾,而詞與句的組合,仍然離不開字。即使不承認百分之百的字本位,也得承認七、八成的字本位現象。華文文學講究煉字,這與拼音文字大不相同。 漢字是表意兼表形的文字,漢字是注重審美形象的文字,漢字如歌如畫如符咒。漢字的信息量與某些不確定性和爭議性無與倫比。在中華民族的整合與凝聚方面,在維護中華民族的尊嚴和身份方面,在源遠流長、一以貫之而又充滿機變以擺脫困境方面,漢字功莫大焉。沒有統一的漢字只有千差萬別的方言,維系一個統一的大國,抵抗列強的殖民化是困難的。比較一下中國與亞、非、拉丁美洲其他國家的被列強殖民統治的歷史,我們可以看到中華文化的力量。比較一下社會主義的蘇聯與社會主義的中國命運,我們也可以看到中華文化特別是漢字文化的強大生命力。 相傳當年倉頡造字的時候「天雨粟、鬼夜哭」,何其驚天動地。漢字的特殊的整齊性豐富性簡練性與音樂性形成了我們的古典文學特別是詩詞。現在中國大陸的幼兒不會說話已經會背誦「床前明月光„„」。武漢的黃鶴樓雖系後修,非原址,但是有崔顥與李白的詩在,黃鶴樓便永遠矗立在華人心中。黃鶴樓、滕王閣、岳陽樓、赤壁、泰山„„因詩文而永垂不朽。 在推廣普通話(國語、mandaren)的同時,中華方言的豐富多彩正在引起人們的重視。吳儂軟語,三秦高腔,川語的剛嗲相濟與粵語的鏗鏘自得,尤其是各少數民族的語言文字同樣是我們的語言財富。它們影響著乃至決定著我們的民族音樂,特別是多種多樣的地方戲曲、曲藝和少數民族歌舞。一聲何滿子,雙淚落君前,一聲鄉音,兩行清淚,鄉音未改鬢毛衰,萬方奏樂有於闐,中華兒女的鄉愁鄉情永不止息,漢字文化便是中華兒女的永遠的精神家園。 在華文中,「國家」既包含著「country」,也包含著「nation」,同時包括了「state」的意義,知道這一點,對於理解國人的國家民族觀念,忠於祖國的觀念與愛國主義的情愫有很大好處。在華文中,「人民」一詞有自己不盡相同於「people」的含義,而且「人」與「民」各有不同的乃至劃分等級的含義。這些知識與思考,對於理解中國的政治生活與政治語言大有幫助。越是有志於中國的改革開放與現代化事業,越應該理解並善於運用幾千年的中華文化的傳統,趨利避害,將大膽變革與穩定發展結合起來。我的河北南皮同鄉張之洞提倡的「中學為體,西學為用」,他所信奉的「厲行新政,不悖舊章„„」等原則,也許在學術上是淺薄的與有懈可擊的,然而卻是語重心長的。 我們中國應該明確地放棄漢字拉丁化的目標。我們實在難於從 ri yi shan jin,
huang he ru hai liu這29個字母上讀出唐詩的效果。我們應該更好地進行漢語漢字的教學、傳承、研究、數碼化應用與審美化創造。我們應該創造出無愧於祖先的語言藝術的傳世之作。我們應該更加重視在世界上推廣普及華文與漢學教育,為此加大投入。我們應該在語言文字上對各種媒體與出版物提出更加嚴格的要求:少一點錯別字,少一點洋涇浜,少一點文理不通。 我們所關切的漢字文化畢竟是全球化時代的民族文化,是面向世界的開放的與面向未來的文化。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是說我們的文化要有自己的傳統,自己的立足點自己的性格。同時,只有開放的面向世界的經得起歐風美雨的與時俱進的中華文化,才是有活力的民族的,而不是博物館里的木乃伊。聰明的做法不是把全球化與民族化地域化對立起來,而是結合起來。 在淺層次上,爭論要不要花那麼多時間學外語可能是有意義的。從根本上說,母語是進修外語的基礎,外語是學好母語精通母語的不可或缺的參照。說起近現代中國,大概沒有很多人的外語比辜鴻銘、林語堂和錢鍾書更好,同時他們的華文修養也令我輩感到慚愧。設想未來的中華兒女個個熟悉漢語漢字華文經典,同時至少是它們當中受過良好教育的人,熟練掌握一兩門外語特別是英語,這完全是可以做到的,也是必須做到的。中國人的大腦的聰明足以做到這一步。而做到這一步不會降低而只會提高中華文化的地位。 我們大可以增強對於中華文化漢字文化的自信,以海納百川、開闊明朗的心態對待文化的開放與交流,而決不是鼠目寸光,抱殘守缺。當然也不是民族虛無主義與全盤西化。
㈥ 中國漢字文化在現代有哪些意義呢
中國漢字文化在現代有哪些意義呢?漢字是中國傳統文字,它發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它是人與人之間溝通的橋梁,漢字是中國的瑰寶,它是我們中國人民的驕傲,每一個漢字都有橫豎撇捺,這擾埋衫些看似非常簡單的筆畫,它們能夠構成許多代表不同思想的文字,表達著自己的感情,從古至今漢字的歷史也是十分悠久的,漢字的演變不僅代表著我們中華民族歷史的進程,它是我們中國人的驕傲,是獨一無二的表現形式,在當代也發揮著獨特的作用。
目前漢字對世界的影響越來越大,它也在慢慢發展成為一門通用的語言,漢字文化的使用它能夠提高我們國家的的國際地位,促進我們與世界液陵的發展。
㈦ 為什麼推廣普通話從政治經濟文化角度分析推廣普通話的意義。
語言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和信息載體,民族共同語的普及是國家統一、民族團結、社會進步的重要基礎。普通話是全國通用的語言。它以北京語音為標准音,以北方話為基礎方言,以典範的現代白話文著作為語法規范。
在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歷史進程中,大力推廣、積極普及全國通用的普通話,有利於克服語言隔閡,促進社會交往,對社會主義經濟、政治、文化建設具有重要意義。
推廣普通話,營造良好的語言環境,有利於促進人員交流、商品流通和建立統一的市場。人們開始自覺地要求在經濟活動中使用普通話。
推廣普通話是國家統一和民族團結的需要。一個國家、一個民族是否空態擁有統一、規范的語言,是關繫到國家獨立和民族凝聚力的具有政治意義的大事。
推廣普通話是加強素質教育的需要。我國跨世紀教育發展與改革的基本任務是實施素質教育,剛剛結束的第三次全國教育工作會議頒布的襪虧橘《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對培養創新人才、全面推進素質教育提出了明確的要求。素質,是知識、能力和良心修養的綜合反映。語言文字是思維表達的工具、文化知識的載體和交際能力的依託,因而是素質構成告團與發展的基礎,是文化建設的必要條件。
語言文字作為一種社會工具,記錄著科學技術發展的已有成果,傳遞著科技發展的最新信息。科學技術越發達,語言文字的應用就越廣泛,與社會的關系就越密切。
推廣普通話是各行各業自身建設的內在需求。對廣電系統來說,使用標准、規范的語言文字,不僅關繫到廣播、電影、電視的實際效果,而且對全社會語言文字的規范化具有重大影響。對教育系統來說,「普通話是教師的職業語言,用普通話進行教學是合格教師的必備條件之一,是師范院校和職業中學學生的職業基本功」。對於黨政機關來說,以普通話作為工作用語是執法行為,它體現了機關工作的嚴肅性和規范性,有利於提高幹部素質和加強機關文明建設。對於企業和交通、郵電、金融、商貿、旅遊等服務行業來說,推廣普通話能夠提高員工隊伍的文化素質和整體修養,促進企業和行業的文化建設,幫助樹立良好形象,提高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是企業和行業自身更好地服務於社會的需要。
㈧ 漢語熱形成的歷史文化原因和客觀現實原因
為什麼會出現漢語熱?漢語熱的背後有哪些值得注意的因素在起作用?這是很多人十分關注的問題。
首先,經濟的力量。經濟的全球化必然帶來世界范圍內各種文化的交流和融合,隨著中國經濟的持續發展,特別是中國加入世貿組織,越來越多的海外投資者看上中國這個巨大的市場,一些工商界人士也隨著資本來到中國。可以說,中國經濟的良性發展是漢語熱最重要的催化劑。
其次,政治的力量。中國社會政治穩定,除了經濟上的奇跡以外,社會主義的社會制度與世界上許多國家都不同,這對於一些漢語學習者來說也是一種吸引力。好奇是人類的天性。一些人出於希望了解中國社會的目的開始萌生學習漢語的願望。
第三,文化的力量。中國是一個文明古國,有悠久的歷史和燦爛文化。文化的力量也會吸引一些人希望到中國來,或者短期訪問,或者長期居留,有些人甚至和中國人通婚並長期定居下來。在歐美的一些大學開始成立中國研究中友滾心,對中國的歷史、文化、政治、經濟、哲學、文學藝術、語言進行專門的研究,漢語學習是一個必然的階段。中國舉辦2008年奧運會,屆時全世界的目光將會聚焦北京。來北京,既滿足學習漢語的願望,又能身臨其境地觀看奧運會,也是一種文化選擇。
第四,血緣的力量。中華民族的子孫分布在世界的每一個角落,有華人生活的地方就會有華僑子弟學校,華人家長希望自己的孩子不忘祖宗,希望他們的後代能夠與祖國保持血脈聯系,因此許多華僑子女都在學習漢語,這對全球范圍內的漢語熱也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第五,教育的力量。為了滿足全球范圍內漢語學習的需求,中國政府於1962年成立了專門以對來華留學生進行漢語和中華文化教育為主要任好念余務的北京語言學院(今更名為「北京語言大學」)。建校40多年來,已經為世界上160多個國家和地區培養了6萬多名懂漢語、熟悉中華文化的外國留學生。現在每年有6000多名外國學生在這里學習。截止到2002年,我國對外漢語教育機構已經達到363個,他們通過組織教學活動和在海外辦學,進一步推動了漢語學習向縱深發展。
第六,語言本身的力量。漢語是聯合國五種工作語言之一,漢語又是世界上使用人數最多的語言之一。從語言類型上看,漢語不同於世界上許多語言,它是一種孤立語。漢語的書寫系統漢字是世界上現存最古老的文字系統。漢語本身的特點對於語言學習者來說很有魅力。
第七,科學技術的力量。科學技術的發展也為人們語言交際活動打開了新的空間,尤其是網際網路技術的發展,使得人們可以通過網路得到很多資訊。中國是網際網路用戶最多的國家,網上信息非常豐富。但是漢字對於很多外國人來說無疑就是天書。要想讀懂天書必須學習漢語。
但是,對於目前出現的學習漢語的熱潮,興奮之餘我們也必須清醒地認識到,離我們期望的目標還很遠。跟中國人全民學英語的熱情相比,外國人學習漢語的熱情遠遠落後於我們。
我們面臨的工作還很多。一是要繼續搞好學科建設,深入做好國際漢語教學的基礎研究工作。二是要把對外漢語師資隊伍建設好。要適應全球化的漢語教學,必須制定各種標准,適合不同國家文化和語言背景的漢語教學模式。三是加大推廣漢語的力度,並利用經濟交流、文化交流、教育交流、漢語水平考試的機會進行全方位的宣傳,使更多的人有機會學習漢語,了解中國社會和中國文化。
此外,在推廣漢語的同時,還應該深入地思考我們到底應該輸出什麼,怎樣輸出才能更好地向世界展示中國古老文化和現代高缺文明的精髓,讓更多的外國人關注中國,熱愛中國,宣傳中國,使漢語真正成為世界強勢語言之一。(北京語言大學 王路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