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語言文字 > 語文教師應如何解讀教科書

語文教師應如何解讀教科書

發布時間:2023-03-15 23:40:43

A. 教師如何分析理解教材

對教材的分析和理解是教師備課的首要環節,也是教學能否取得實效的關鍵。但是通常情況下,我們教師對這一環節重視程度不夠,從而導致課堂教學目標游離,精力分散,教學效果強差人意。因此,引導教師准確地分析和理解教材,正確把握教學目標是教學指導工作的一項橋梁沒重要內容。下面結合自己語文教學的實際,我重點談一談如何指導教師分析理解語文教材,不妥之處,肯望大家指正。 一、宏觀把握,明確教敏納材使用方向。 不管拿到哪冊教材,我認為我們都要先做一件事――重溫新課程標准,要踏下心來對它的階段目標進行通讀,既要注意前後聯系,又要重點讀懂對應學段的目標,做到胸中有數,從整體上把握教學的任務要求以及需要注意的問題。接下來,我們要對教學參考中的「教材說明」部分認真閱讀,對要使用的整冊教材從教材的基本結構、教材的特點、教學目標和教學中應主要注意的問題等方面進行深入地了解,對重點部分內容反復領會,掌握其精神實質,以便在教學中做到不折不扣地落實。最後是對單元教學內容的分析和理解,這需要我們對教材中每組課文的說明文字細心體會,對照《教學參考》中的相關解釋內容整體上感知這一組文章的教學目標,了解課文之間的聯系和對學生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培養趨向,使自己在進行教學設計時能夠從「大局」出發,保證教材內容整體推進的方向。 二、 細致解讀,展示教材內容魅力。 以上是從宏觀的角度上對教材的分析和理解提出的一些建議。在教學實踐中,我們更多涉及到的是對一篇文章的分析和理解。我覺得當我們拿到一篇文章時,要想能在課堂上自如地駕馭它,應該做好以下幾件事。 (一)、讀是理解教材的第一步。聽完特級教師的語文課,我們不禁會為其課堂上酣暢淋漓的表現所傾倒,殊不知,對課本中的每篇文章他們都已經做到了「爛熟於心」。俗話說:「熟讀百遍,其義自見」。我們只有對課文內容了如指掌時,才能真正做到立足教材,也才能有望超越教材。隨著讀的深入,我們對文章的理解和感悟也會越來越深刻,朗讀的品味也會越來越高,才能達到「其意皆出吾心,其言皆出吾口」的境界。如朗讀《豐碑》,要能讓學生聽了潸然淚下;朗讀《桂林山水》,要讓學生聽了有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 (二)、勾劃文章中重點的字、詞、句,結合具體的語言環境進行感悟和理解,即:「潛心會文本渣銷」。有時,我們對一個詞語的靈感很可能觸動全篇,起到令人意想不到的效果。《翠鳥》一課中有這樣一句話:「翠鳥鳴聲清脆,愛貼著水面疾飛,一眨眼,又輕輕地停在葦稈上了。」我在反復研讀這句話的時突然眼前一亮:「輕輕」這個詞語用得多好啊!它既照應了第一自然段中對翠鳥「小巧玲瓏」特點的描寫,又寫出了翠鳥飛行動作之敏捷,在一剎那停住的神態,讓人不由對它產生一種喜愛之情。 (三)、要正確領會作者遣詞造句,布局謀篇的意圖。作為教師,只有我們領會得深,才能引導學生領會得深,甚至在我們的誘導下實現學生的創新性發揮。我在備《燕子專列》一課時,對描寫小姑娘貝蒂尋找燕子的部分很感興趣。經過細心品悟,我除了被小姑娘貝蒂那種為了拯救燕子忘我的精神感動外,也體會到了作者在尋找燕子的眾多人中選擇她進行描寫的原因―――透過對這個小姑娘的典型描寫,我們可以容易地想像出人們當時為了拯救燕子而付出的辛苦和對小燕子那種濃濃的情意。這種「以點帶面」的描寫方法是非常值得學生學習和效仿。 (四)、拓展延伸,多方面搜集與文章相關的素材,深化對文本的理解。我們理解教材僅僅依*《教學參考》是遠遠不夠的,畢竟教學參考中提供的材料是有限的。著名特級教師靳家彥在分析《兩小兒辯日》這一課的教材時查閱了古籍《列子、湯問》一書,在理解《珍珠鳥》一課時親自登門拜訪了馮驥才先生;於永正老師的案頭備有《中國少年兒童網路全書》、《中國通史》、《世界通史》等,而且他還經常上網查詢與課文相關的資料,充實語文備課,讓自己的課堂永遠流淌著「新鮮的知識瓊漿」。各位前輩尚且如此,何況我們呢?

B. 如何有效的使用語文教科書

(這是許6569 小能熊365日寫作計劃的第22篇文章)

葉聖陶先生曾經說過:語文教材無非是一個例子,憑這個例子要使學生能夠舉一反三,練成閱讀和作文的熟練技能。在實際的教學中,我覺得我忽略語文課本多年。通過最近聽課,再反觀我自己的課堂,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考慮怎樣有效的使用課文:

一、在正確理解教科書的基礎上,高效地利用教科書

語文課本是進行語文教學最重要的教學資料,也是語文學習的重要資料,是學生學習語文知識,提高語文能力。形成良好的道德情操和審美情趣,全面提高語文素養的重要載體。所以,作為一名語文教師必須正確認識到教科書的重要作用。,正確理解課本內容,認真發掘其教育價值。

在備課時,我們必須深入教材,鑽研教材,設定切實可行的教學目標。而不能僅僅靠一本教學參考書,在不深入理解文本,挖掘內容之時把教參中的內容寫到教案中,上課時再把學生的思路引導到統一的標准上來,這樣,也就談不上關注學生的感受和體驗了,更嚴重影響了教學的效果。

所以,我們稍顯要把初中階段8冊教科書有一個整體的把握,全面了解教材的結構、框架,然後把握每冊書的側重點,再了解每個單元的內容。教材中每個單元都承擔著不同的教學重點,了解了每個單元的重點,才能抓住教學的主要內容。其次,我們還要對每篇文章進行研讀,在不依賴任何參考書的情況下靜下心來自己閱讀,去感受文章的思想內容、明確教學的要點;然後,參考相關的資料以豐富教學內容;最後,結合近10年河南省中考語文的命題導向合理安排內容和課時,有效的使用教科書。

二、根據語文學科的特點合理地使用教科書

1、根據語文教科書中選文多義性的特點,培養學生探究性閱讀和創造性閱讀的能力,引導學生多角度、有創意的閱讀。

每個學生由於興趣、愛好、思想、情感、成長經歷和背景的不同,對文章的理解也各不相同。根據教材的多義性和學生的個體差異,在語文教學的過程中,應該關注學生的感受和體驗,注重培養他們自己獨立閱讀、思考並形成自己觀點的能力。

2、深入領會教材的編寫意圖,充分發揮教材在培養審美情趣、陶冶情操、訓練閱讀能力等方面的導向作用,使學生在閱讀中獲得發展。由於學生的性格愛好不同,必要的引導不可少。某日聽課的一個片段現記錄如下(《故鄉》):

……

師:魚怎麼會有腳呢?

生:有!

師:什麼魚?

生:娃娃魚。

師:真是見多識廣!我想跳魚也有兩只腳,你們看到過沒有?

生:沒有。

師:這說明什麼問題?書上怎麼說的?

生:說明閏土見多識廣,閏土心裡有無窮無盡的稀奇的事。

……

「跳魚有腳」是課本中的一個細枝末節,在教學中完全不必要拿出來討論,可是學生對這個問題很感興趣,我們那個老師又不能置之不理。她引導的十分巧妙,既幫湖州學生解決了疑問。又有效地發揮了課本的作用。

3、尊重教科書,深入挖掘教科書。

語文課本上的選文具有明顯的教育目的,我們備課的時候不能偏離教科書的本意。

4、對課本進行選擇、加工、改造、運用,充分發揮其例證和憑借作用。

課文是很好的例子,通過一篇文章,實現舉一反三、為我所用,跳出文本,能發揮出語文課本的教育教學價值。

三、根據教學需要,創造性地使用教科書。

仔細閱讀現有的語文教材,會發現其有很大的開放性和彈性,所以,我們在使用語文課本時應根據教學中的實際,學生的實際和自己的教學風格,對教科書進行加工和重組,最大限度的發揮課本的作用。我在設計《變色龍》一課時按照廣為流傳的「四個學說」設計,李老師設計的教案按照中考對於小說類考題常考的考查內容設計。但都達到了我們預先設定的效果。

四、正確處理教科書與課外學習資源的關系,防止脫離教科書任意拓展

語文課程資源豐富多彩,這就要求我們處理好課本與課外學習資源的關系。課外學習資源應在完成教材內容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目標與課內學習資料應保持一致,在難易程度上應與學生的學習水平相適應,不能與教材內容並重甚至高於教材內容資料。所以,我們在設計「拓展延伸」環節和「課堂作業」時應慎重考慮。

C. 中學語文教師如何有效使用教科書

語文教材是課程資源的主要組成部分,是語文教育行為實施中最常規最主要的媒介和載體。我們語文教師在教學工作中要樹立正確的教材觀,正確地使用語文教材。充分發揮師生雙方的主動性和創造性,進一步提高語文課堂教學效率。 是否正確把握和駕馭語文教材的教學,影響著語文教學的成敗。怎樣才能正確使用語文教材,我認為應該做到以下幾點: 一、語文教學的基本要求是讀、背、寫、說,它們是相輔相成的,要靈活使用。二、 語文新課程標准強調閱讀的整體性,在教學目標中特別強調「從整體上把握文本內容」,要處理好整體感知與局部切入的關系,要做到整合教材,重點講解。因此,教師在備課時,首先應該通讀教材,弄清課文的重點和難點,抓住關鍵句段或關鍵詞語作為切入口,來帶動對文本的整體理解,對文本的結構、作者的情感、表達所用的語言及修辭的研究,甚至段落的切分、標點的運用,一個字、一個詞的推敲,常常會對深入理解整體意義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三、文學作品的「教學建議」也提出「重視對作品中形象和情感的整體感知和把握。這是基於閱讀鑒賞主體和客體兩方面的特點而提出的基本原則,是符合閱讀鑒賞基本規律的總體要求。四、仔細分析教材。 把同類的文章放在一起作為一個專題研究,我們可以設計成以下幾個專題來教學:現代詩專題,古代歷史傳記散文專題,寫人記事散文專題,新聞專題。五、閱讀教學的實施要考慮學生的接受視野、知識背景和理解能力。 閱讀是對話,對話存在於讀者與文本之間,同時受著讀者和文本的雙重製約,學生的實際水平和文本的確定性是對話的前提之一。因此在教學實施中,教師要敢於引導,善於引導。首先,要創設自然生成問題的氛圍,使學生有「疑」敢「問」;其次,對課堂上生成的問題要及時作出判斷,想一想它有沒有價值,跟文本有沒有關系,與教學目標有沒有聯系,值不值得討論探究,然後作出調整。要重視理解性閱讀,因為,我們初中學生還沒有成長為一個「理想的」讀者、「有能力的」讀者,因此,選擇展開對話的適當層面。六、在作文教學中處理好觀點正確與感情真實健康的關系; 新課標強調學生的感情真實健康是第一位的。我們應重視課標規定的目標中「書面表達要觀點明確,內容充實,感情真實健康」「表達真情實感,培育科學理性精神」等要求,為此,強調學生要「豐富生活經歷和情感體驗」「有感而發」「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引導學生表達真情實感,不說假話、空話、套話,避免為文造情。要鼓勵學生積極參與生活,體驗人生,關注社會熱點,激發寫作慾望。這樣,自然就把寫作教學的過程看成引導學生培養健康的寫作心態和良好的寫作狀態,在寫作中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的過程。七、在語言表達上,處理好基本功與有創意地表達的關系; 新課程強調有個性地表達,鼓勵有創意地表達,這與重視語言表達基本功並不矛盾。表達與交流的教學,重點是培養實際的表達交流能力,具體來說,就是課標「教學建議」中所說的:「寫作教學應著重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想像能力和表達能力,重視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發展創造性思維。」寫作教學要重視表達實踐,把力氣花在培養學生語言表達的實際能力上,善於觀察生活、體驗情感、搜集素材。 八、 處理好課堂內外結合與課外延伸學習的關系; 把課內和課外結合起來。每個單元,都安排專題研究,每個星期,我們都可以安排時間進行課外延伸。可以安排在星期天,也可以安排在早晚讀,這樣就不佔用教學課時了;最後,每個學生把自己的課外收獲與同學交流。這樣,鍛煉了學生的自主、合作與探究能力。 總之,在語文教學中,我們要正確運用教材,正確的進行教學。

D. 小學語文教師如何正確理解與把握教材 2

聽了專家教授的講座,我受益匪淺,明白了語文教材不是現成的教學內容,只是教學的原材料,需要教什麼?或者是用它來教什麼?還是需要語文老師去提煉的。作為一名教師,必須要具備正確理解和把握教材的能力,從學生實際出發,大膽對教材內容進行整合,優化。使教材成為真正有利於學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教材」。而作為小學語文教師如何正確地理解與把握教材,下面我談談我的幾點看法: 一、正確地把握語文課程標准 課程標准對各個知識板塊教學目標以及教學建議進行了非常精闢的闡釋,是教師進行教學活動的指明燈,教師在備課之前應該認真的理解課程標准,為自己即將展開的教學活動找到正確的航向。根據課程標准中學年段的目標要求,分析教材,確定一堂課的教學目標和內容(重點、難點、關鍵)。並抓住文本的重點進行分析,找出教學的難點,力求為教學找出更簡單有實效的突破口,來解決消除教學中的障礙。 二、 深入解讀教材 我認為,深入解讀教材須達到五個層次: 第一層:關注「教材包含了什麼」,著眼點在教材的表層內容和呈現方式。比如知識點、標題,或者書中設計的圖片,問題與活動等。 第二層:主要思考「書的重點內容是什麼」內容的難點何在?所謂的重點內容,從時間跨度上來說,包括一冊書、一個單元、一節課以及某部分內容的重點;從內涵上來說,最重要的、最基本的知識和技能,這些內容對順利學習其他部分起基礎性、先導性、決定性作用。 第三層:教師要關注「教材內容應該如何組織與整合」,著眼點在教材的組織順序與結構上。首先,教師要關注教學內容組織順序與實際情況的符合程度,與學生的學習心理的符合。其次,關注整合程度,內容的系統性,循序漸進性,不同時間的內容銜接性。 第四層:關注「教材文本的地位和作用要求」,教材對教師的教學提出了什麼要求?教材對學生的學習提出了什麼要求等問題,品味教材的言外之意,領略教材的弦外之音。 第五層:思考「教材蘊含著什麼」 、「折射出哪些數學學科教育理念?」、「滲透了哪些數學的思想方法?如何在教學中體現? 三、創造性使用教材 葉聖陶在幾十年前就指出:「我相信書本是一種工具,或者說是一種憑借,卻不是唯一的工具、唯一的憑借。」「語文教材無非是個例子、憑這個例子要使學生能夠舉一反三,練成閱讀和作文的熟練技能。」由此看來,創造性使用教材,就是要教師突破教材對學生教育的禁錮,把教材作為訓練語言文字和提高閱讀能力的材料。但在傳統課堂教學中,教師往往把教材當作學習的目標,為達到這個目標,教師就牽著學生的鼻子去「鑽」教材、學教材,甚至去背教學參考書,師生的精力被耗費在識記、理解教材的「只言片語」上。正確的教材觀要求師生把教科書當成活材料,而且教師還要為學生設計教材以外的活材料,甚至有時還可以為達到目的而增加一定的輔助材料。正確認識教材,努力鑽研教材,科學使用教材,成功地用好範例和學生練習的例子,提高學生運用祖國語言文字之能力,才是語文教材的根本目的。

E. (原創)淺談小學語文教師如何解讀教材

文本是什麼?廣義的文本,首先是指創作文本。教師作為文本的解讀者,是指教師與作者的對話。從這種意義上來說,教師也是一位同學生一樣的普通意義上的讀者,由於閱讀經驗與文化的積累,又接受過專門的訓練,因此教師相對於學生而言,應該可以說是位熟練的讀者。所謂正確解讀教材就是要理解語言文字,摸准情感基調,把握分寸尺度。實際上,對文本的閱讀,都是一個分析、理解的過程,不同的讀者對相同的文本會有不同的解讀,形成多元化的態勢。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由於讀者時代、經歷、經驗、個性的差異,另一方面是由於讀者各自的閱歷、動機、信念、特質、能力、眼光等的不同。因此語文教師如何正確解讀教材,還是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
一、教師讀通課文,從不同的角度去讀課文。
首先以一位普通的讀者的身份去讀,理解它的內容,理解它的結構,理解作者的寫作意圖,理解文章所含蘊的哲理和所表現的情感,理解作者認識事物的觀點方法,理解作者遣詞造句的妙處。其次從學生的身份去讀課文;了解學生對文章所傳遞的信息,哪些是熟悉的,哪些是陌生的;積累水平生活體驗與課文有哪些相同或差異之處,以便確立今後的備課路向。
二、關注教材的總體趨向。本學期,我負責接任六年級一個班的語文教學,我發現,進入高年級後,教材更重視學生獨立閱讀能力的提高,更加重視課外閱讀的引導、落實。這是最終實現「讀好書,會讀書,多讀書」的總目標的重要一步,也是解讀高年級課文需要關注的問題。
三、文學素養是小學語文教師全面正確地把握教材的基礎
語文是文化的載體,中國文化的豐厚博大,民族文化的智慧,很大部分,學生要通過這一載體來認識,吸收。現行小學語文教材其自主性、開放性、人文性大大加強,特別是教材的選文,包括了豐富的人文內涵,包括了情感態度和價值感的導向。就是在語言編寫方面,也體現了以學生為學習主人的特徵,而在其教材的助讀體系,課後的思考和練習,均已不追求固定的思維模式和標准答案,讓孩子遐想連篇,給教師與學生的教與學留下很多的空間。教師只有具備一定的文學素養,才能領會教材的編排意圖,才能充分挖掘教材深含著的意蘊,才能理解不同體裁的文章在表達方式上的不同特點,也才能真正走進文本,與作品之間建立起一種人與人之間的精神聯系,從而為學生與文本之間架起溝通的橋梁。比如風格各異的古詩,除了引導學生理解詩的內容,更重要的是能真正體會詩人所要表達的喜、怒、哀、樂等情感;節選自《三國演義》、《水滸傳》、《西遊記》等名著的文章,除了了解故事情節,認識人物形象,還要知道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精神文化遺產;《新型玻璃》反映的是高科技發展成果;《蝙蝠和雷達》反映科學探究方法。除此之外,一些富含生命意識的文章如《挑山工》,富含環保意識的文章如《只有一個地球》等等,當代先進文化思想盡蘊含其中。只有把這些內在因素充分挖掘,才能明白語文課上要教給學生的是什麼,而不會盲目地為「怎麼教」所困惑,語文本體才不至於淡化和失落,語文課堂才能靈肉相並。
四、關注課文單元組合。所謂單元組合,即圍繞著某一主題,組織了3-4篇課文而構成的意義單元,它常常包括隨後的練習以及部分習作的內容。在教材處理時,我們要整組備課,通盤考慮;關注聯系,注意差異;前後照應,溫故知新。這樣使學生有效學習並遷移運用。從去年開始,我校——南寧市清川小學開始實驗主題閱讀教學,即——"一主兩翼"的課程體系,。"一主"是以人教版語文教材為主體,
以教材單元主題為主線;"兩翼"中一翼是與教材單元主題配,這就更要求我們語文老師熟讀教材,把握教材的主題意義。在實行這個新語文主題閱讀教學中,我發現通過更深的研讀課文,可以使我的課堂提升更多,學生的收獲更大,比如,本學期在執教六年級上冊第八單元的第25課《伯牙絕弦》一課時,我通過先熟讀教參,再大量查閱關於伯牙絕弦的背景,故事起因等相關資料,結合製作的課件,讓學生在讀中悟,在讀中記,最後還引出了與這一單元「藝術與人生」為主題的相關的兩篇文章,讓學生在此基礎上更深刻的把握課文的主題。
五、關注每一篇課文的解讀
在重難點突破上,根據我個人的經驗,我覺得可以有以下三個方法:①抓關鍵詞句,理解它們在語境中的恰當意義,辨別其感情色彩,推向它們的內涵,體會表達效果,學會遣詞造句。②抓篇章結構,揣摩表達順序,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領悟表達方法。③抓文體的辨別,,明確記敘性、說明性課文及詩歌的基本特徵和教學重點。。如《我的伯父魯迅先生》一課,從三件事體會:魯迅關心他人、敢於抨擊反動勢力,關心後代青年成長等。這樣,突出值得借鑒的表達方法,以典型時間反映人物精神面貌,體會精準的人物語言、動作、神態。又如《白鵝》中抓住「好一個……的白鵝。」這句式樣的句子反復出現,作用有四:A暗示課文要點與層次;B強調了本課要表達的中心;C巧妙地將記敘與抒情融合;D對小節內容予以概括總結。
其他還有很多的內容,我想在今後的教學中,我要細細對照,認真反思,將所學與實踐結合,努力提高教材處理分析能力和實施教學能力。
我想,如果每一個語文教師都能認真的研讀、吃透教材,那麼語文教學,再也不是先前簡單的分段、概括段意、歸納中心,了解文章表現了什麼精神,體現了什麼思想,而是更注重對語言的品味,更講究如何讓學生全身心浸染於語境之中。文學素養較高的老師,懂得什麼時機該讓學生「圈點批註、摘抄書作」,什麼時候該讓學生「品詞品句、咬文嚼字」;懂得恰到好處地「動情誦讀」來調動學生的學習情緒,知道「靜心默讀」地拉長學生的體驗過程。
在教學中真正達到正確「解讀文本」到「活用教材」的至深、至高的境界,才能更好地實現我們的教學目標,攻破我們的教學重、難點,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才能使數學課堂因解讀精闢而變得精彩紛呈。

F. 小學語文教學中如何理解和把握教材 (轉)

小學語文教學中如何理解和把握教材 小學語文教材並不等於教師的講稿。這就要求我們教師學會分析教材,正確理解和把握它,它關繫到教師的課程設計、課程組織與實施;更關繫到教學目標的實現、教育目的的達成。所以說,教材分析是教師的一項重要基本功,是教師備好課、上好課的前提。在分析教材過程中,教師經常要仔細琢磨「教什麼」「怎樣教」「教材的知識結構、內在聯系」「教學的目的要求」以及「教材的地位、作用、重點悶清、難點、關鍵及蘊含的思想方法、德育因素」等問題。所以說,教材分析又是教師熟悉教材、把握教材並逐步達到駕馭教材的重要途徑。教材分析既關繫到教,也關繫到學,意義重大而深遠。 一、理解教材編寫的思路和結構
1、通讀教材,領會全冊教材的訓練體系。
2、演讀課例,准確把握課文序列的關系。
教材通常由各個單元構成,而各個單元之間又有內在的訓練序列銜接關系。把握這種關系,在授課時就知道哪組單元該蠢叢講哪個專項的知識,在講課時就能做到有的放矢,重點出擊。使教材為我所用,為學所用。
3、鑽研課後習題,把握課文重點訓練項目。
人教版的小學語文教材,每篇精講課文的後面都設有精美的練習題,這些習題隱藏了這篇課文的教學重點和難點。聰明的老師是不會放過這些習題的鑽研。認真揣摩這些習題,你會發現這篇課文原來是這樣教的,在教學中才能真正做到講要講的內容,練需要練的項目,就不會泛泛而談,語無倫次,更不會一篇課文下來不知自己講了什麼,學生不知學了什麼。 二、明確教材在知識體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掌握新舊知識、技能的聯系,是搞好新知識、技能教學和實現知識系統化的重要環節。教師應該認真研究教材內容中的新知識和前螞檔前後教材中知識的關系,發掘新知識、技能的「生長點」,以實現知識、技能的正遷移。還要分析教材中新內容與相關知識的聯系與區別,不斷將新知識歸納到學生已有的認知結構中去,努力構建各類知識、技能的網路,從全局上更好地把握和使用教材。
三、確定教學目標、教學重點與難點。
在認真分析教材的編排體系和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的基礎上,還要根據教學要求和教材特點,並結合學生實際,分析研究教材的重點、難點和關鍵,以便科學地組織教學內容,設計教學過程,做到在教學中抓住關鍵,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帶動全面,有效地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因此,確定教學目標、教學重點與關鍵點,是分析研究教材的關鍵步驟。
總之,教師解讀教材有多深,就決定他的學生在課堂上走多遠。希望我們教師能靜下心來認真讀書,真正讀懂教材、讀透教材,引領學生們徜徉在語文課堂之上,享受語文學習的快樂。

G. 談談小學語文教師應該怎樣對待教材

一、正確地把握語文課程標准

課程標准對各個知識板塊教學目標以及教學建議進行了非常精闢的闡釋,是教師進行教學活動的指明燈,教師在備課之前應該認真的理解課程標准,為自己即將展開的教學活動找到正確的航向。根據課程標准中學年段的目標要求,分析教材,確定一堂課的教學目標和內容(重點、難點、關鍵)。並抓住文本的重點進行分析,找出教學的難點,力求為教學找出更簡單有實效的突破口,來解決消除教學中的障礙。

二、 深入解讀教材

我認為,深入解讀教材須達到五個層次:

第一層:關注「教材包含了什麼」,著眼點在教材的表層內容和呈現方式。比如知識點、標題,或者書中設計的圖片,問題與活動等。

第二層:主要思考「書的重點內容是什麼」內容的難點何在?所謂的重點內容,從時間跨度上來說,包括一冊書、一個單元、一節課以及某部分內容的重點;從內涵上來說,最重要的、最基本的知識和技能,這些內容對順利學習其他部分起基礎性、先導性、決定性作用。

第三層:教師要關注「教材內容應該如何組織與整合」,著眼點在教材的組織順序與結構上。首先,教師要關注教學內容組織順序與實際情況的符合程度,與學生的學習心理的符合。其次,關注整合程度,內容的系統性,循序漸進性,不同時間的內容銜接性。

第四層:關注「教材文本的地位和作用要求」,教材對教師的教學提出了什麼要求?教材對學生的學習提出了什麼要求等問題,品味教材的言外之意,領略教材的弦外之音。

第五層:思考「教材蘊含著什麼」 、「折射出哪些數學學科教育理念?」、「滲透了哪些數學的思想方法?如何在教學中體現?

三、創造性使用教材

葉聖陶在幾十年前就指出:「我相信書本是一種工具,或者說是一種憑借,卻不是唯一的工具、唯一的憑借。」「語文教材無非是個例子、憑這個例子要使學生能夠舉一反三,練成閱讀和作文的熟練技能。」由此看來,創造性使用教材,就是要教師突破教材對學生教育的禁錮,把教材作為訓練語言文字和提高閱讀能力的材料。但在傳統課堂教學中,教師往往把教材當作學習的目標,為達到這個目標,教師就牽著學生的鼻子去「鑽」教材、學教材,甚至去背教學參考書,師生的精力被耗費在識記、理解教材的「只言片語」上。正確的教材觀要求師生把教科書當成活材料,而且教師還要為學生設計教材以外的活材料,甚至有時還可以為達到目的而增加一定的輔助材料。正確認識教材,努力鑽研教材,科學使用教材,成功地用好範例和學生練習的例子,提高學生運用祖國語言文字之能力,才是語文教材的根本目的。

H. 中學語文教師如何進行文本解讀

摘要:語文教材是中學語文課程的集中體現,是一種靜態的文本。中學語文教學中的文本解讀是指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感知、理解、評價、創獲文本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主體(教師、學生)通過觀照客體(文本)與文本作者進行對話。由於主體的差異性,解讀的結論就是千差萬別的,教師的主導作用就在於給學生導航,以自己的解讀過程影響學生的解讀。
關鍵詞:感知、理解、評價、創獲文本
《語文課程標准》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理解。所謂獨特體驗,是指學生個體在閱讀文本過程中以自己獨特的視角對文本構建的意義。由於學生各自的家庭背景、知識儲備、興趣愛好等的差異,必然對學生的閱讀活動產生影響,因而所構建的意義極具個性色彩。
自新課標實施以來,在實際教學中,許多教師注重了文本解讀的多元化,張揚了學生的個性。但是學生(尤其是小學生)處在未成熟時期,他們的獨特體驗、多元化表達不一定正確。有時甚至會與時代和民族倡導的主流價值觀相矛盾,如果老師眼裡只盯著多元、獨特,一點啟發引導的意識都沒有,那麼有些體驗雖然是獨特、新奇,課堂雖然是民主、開放,但已背離了文本的價值取向,這種做法是不可取的。
西諺有雲: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從文本解讀的角度來看待這句諺語,它至少告訴我們這樣的事實:文本解讀的主體(即讀者)是眾多的,文本解讀的空間是廣闊的。在廣大的解讀群體中,語文教師是比較獨特的一群。一般的讀者,他面對的對象只是文本,他閱讀文本的目的,可能只是為了消遣或獲得愉悅體驗或獲取某種知識,有的甚至可能是無目的的。語文教師則不然,在文本解讀的過程中,他既面對文本,又面向學生,他以課堂教學為媒介,以師生解讀、對話生成為材質,將此端文本中呈現的世界景觀和彼端學生的解讀水平及個體解讀差異聯系起來,架起一座往來通衢。因此,語文教師就很難像一般讀者那樣可以閑庭信步、漫不經心。
語文教材是中學語文課程的集中體現,是一種靜態的文本。中學語文教學中的文本解讀是指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感知、理解、評價、創獲文本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主體(教師、學生)通過觀照客體(文本)與文本作者進行對話。由於主體的差異性,解讀的結論就是千差萬別的,教師的主導作用就在於給學生導航,以自己的解讀過程影響學生的解讀。
當前,中學語文教學的文本解讀存在兩個比較嚴重的問題。
一是作為靜態文本的教材編選政治化。現行中學語文教材涉及的主題大多是愛國主義教育、社會主義制度、黨國權威、領導人物的風范、黑暗社會里的勞動人民的艱辛、五六十年代勞動人民的勤勞樸素等,選材范圍比較狹窄,主題比較單一。整套教科書似乎很少關注現實生活中與學生切己有關的情感世界,諸如日常生活中普通人的歡樂、痛苦、興奮、惆悵、得意、沮喪,人與人之間的理解、同情,人對他人與社會的責任感、權利感及人道主義情懷,以及人在當今現實社會生活中對民主、法制的思考,對生命意義與價值的情感體驗等。在教科書所設定的情感氛圍的長年熏陶下,學生的情感世界如何不被囿於其中呢?二是教師對文本的解讀概念化。《我的信念》中主人居里夫人的形象意義是什麼?很多學生通過閱讀,都能夠體會到居里夫人這種對工作的一絲不苟,為科學獻身的精神,關鍵的是,我們老師如何引導學生通過學習本文,如何把這種精神賦予他們的生活和學習?《荷塘月色》抒發的情感,也要被加上是大革命失敗以後知識分子的苦悶。《春》所表現的生命的活力也要被分析為是對蓬勃開展的春天的贊美。中學語文的文本解讀在文本之上建立了一套頑固的、強大的解釋體系。它刻板、教條、貧乏、單一、概念化,它把學生與文本的聯系隔開了,它取代了文本,在我們這個精神已經極度貧乏的社會里發揮著使其更為匱乏的作用。
中學語文教學的現狀必須改革。除了作為靜態文本的教材要改革外,在文本解讀中起主導作用的中學語文教師也應該承擔起改革的重任。中學語文教師怎樣指導學生進行文本解讀呢?尊重學生,注重解讀過程社會生活是文本I,作者據此創造出作品,這是文本II。文本II被選入教材,提供給教師、學生解讀,形成老師頭腦里的文本III和學生頭腦里的文本III。這兩個文本III是不同的,因為產生兩個文本III的主體,他們對文本I的解讀、體驗是不同的。一個具有現代教育思想的教師應該尊重學生,尊重學生頭腦里的文本III,這實際上是對人的尊重。教師不要老是執著於自己的文本III,擰住學生的耳朵把它強制灌輸給學生,試圖去矯正學生頭腦里的文本III。教師應該注重兩個解讀過程,特別要注重學生形成文本III的過程,明確學生形成文本III與教師形成文本III的過程有什麼不同,以便讓教師文本III的形成過程去影響學生文本III的形成過程。教師可以講解自己的文本III的形成過程,讓學生自己去比較、鑒別,在這一過程中去提高學生的能力,而不是從結論上去提高學生的能力。這裡面,教師的主導作用就是引導學生去和作者對話,而不是讓教師與作者對話的結論去影響學生與作者的對話。
中學語文教師應具備多種文本解讀的理論及方法這是時代的要求。今天,科學技術正以人們不可想像的速度更新,人民的生活方式正在發生深刻的、廣泛的變化。文本創作活動在人們精神文化生活中的位置、文本的載體、文本傳播和文本接受的途徑與方式、文本的形態、類別和樣式等,都已經發生變化。因此,21世界的文本解讀將從多元分化的趨勢走向多元中的互諧。
這是社會的要求。現代社會里人民的文化生活豐富多彩,各個國家、各個地區之間的文化交往頻繁,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和人文科學之間、以及它們和文學藝術之間的相互影響加快和增大。在一個國家之內,讓所有的人都接受和運用單一的文本解讀理論及方法是不可能的。文本解讀的多元化是文化進步和繁榮的結果,也是文化進步和繁榮的標志。
這是人文性的要求。文本創作活動及其成果、讀者對文本的解讀,都是和主體的個性緊密相連的,現代人日益重視和珍惜個性,強調人文精神,強調尊重人、理解人。教育要現代化,就必須培養人的現代化,讓教育充滿人文精神。因此,中學語文教學應該允許教材解讀的多元互諧。這就要求中學語文教師以多元文本解讀理論和方法武裝自己,以便在教學過程中游刃有餘地發揮其主導作用。
教師解讀文學文本必須運用藝術思維方式文學是一種審美的意識形態,文學作品的美具有飄忽、朦朧的特點,她決定了解讀、審美體驗和意義闡釋的不確定性。教師只有用直覺領悟和心理體驗的藝術思維方式才能進入藝術,也只有用空靈蘊藉的語言才能傳達作品的審美蘊涵。由於文學作品的藝術美是不能用純粹客觀的詞語來描繪的,教師就往往要通過模糊的具有詩意的彈性語言進行富於情趣的美感描述,激起學生自己去欣賞玩味的興趣。在這個意義上,教師只是藝術王國的一個導游,文學的美景主要靠學生自己去領略。教師採用形象比喻和意境描述的方法,就能夠有效地傳達教師意識和作家意識相遇、相認、相融合時的初始經驗,同時也容易誘發學生的想像,對文本的審美韻味產生創造性的理解。
教育的核心是做人。作為人文學科的語文科教師,更應該注重人的培養,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和科學精神。要讓學生明白,一切科學理論都只是猜測和假說,它們最終不會被證實,卻會隨時被證偽。科學的精神不是昭示無法反駁的真理,而是在堅持不懈的批判過程中尋找真理。科學的特徵在於批判思維,不迷信、不盲從的批判和探索精神才是科學的精髓。

I. 如何正確解讀教材

一、教材是什麼?教材是完成教學任務的依據,是「課程標准」目標的具體體現,是教學內容的載體,是教和學的憑借,是教學過程的支架,因此語文教學要圍繞語文教材進行。二、教材解讀的范圍教材解讀不再是狹義地對教材內容的解讀,而是對學生發展和學校社會背景下的整體解讀,這樣才可以把握教學設計的方向。現代教材解讀應該從以下五個方面展開:教學環境分析、課程目標的設置、課程內容的組織、課程的實施、課程的評價。新課程理念下的教材解讀,對教學環境的分析顯得尤為重要。教學環境分析是指各校內部、外部的環境分析。其中,學校內部環境分析主要包括本校學生、師資、學校條件等的分析;學校外部環境分析主要包括有關村社、信息、學校周邊地理環境、自然環境的分析。教學是針對本校、本年級、本班級特定的學生群體的,每所學校所處的環境各有不同。進行教材分析時,不能單純從教材出發,首先進行學校內外部環境的分析,學校內外環境的分析越客觀、越准確,對我們的教材解讀就越有幫助。這樣,不僅對教學背景有了准確的把握,並且可以充分利用校內外資源,為整合教材內容打下堅實的基礎。三、怎樣解讀教材?(一)教材解讀的內容1.弄清教材對「課標」要求的具體體現。2.了解教材的編排體系。3.把握教材的特點。4.明確教材的教學目標。5.清楚教材中的重點、難點。6.解決教材疑點、疑難。(二)教材解讀的形式1.名師解讀。充分發揮名教師的引領作用。2.教師個體解讀。體現個性化的理解。3.備課組或教研組集體解讀。搭建交流的平台。(三)教材解讀的層面1.整體解讀。教材整體解讀。從整體上對教材進行把握,包括學段教材解讀、全冊教材解讀、整套教材的編排特點、整體安排等。2.單元解讀。領會單元安排特點和要求。3.課文解讀。包括課文、注釋、插圖、課後思考等。(四)教材解讀的途徑解讀教材要「與作者對話」、「與文本對話」、「與編者對話」。要想一想「文本究竟說了什麼?」、「文本想要說什麼?」「文本能夠說什麼?」、「文本應該說什麼?」1.與作者對話。實現與作者的對話就是要理解把握作者的寫作意圖,作者要表達什麼樣思想情感,要傳達什麼樣的信息。弄清作者「想要說什麼?」也就是說,之所以作者這樣表達,背後一定有一些相關的因素;之所以這樣描寫,一定有相關的背景。因此,我們必須注意到作者個人生平、歷史背景怎樣,當時有些什麼思想,做到「知人論世」,只有做到與作者的對話才能實現對文本的准確解讀。同時還要學習作者其它相關作品,了解作者的作品風格等。2.與文本對話。教師細讀文本是教材解讀的重要前提,一篇課文不管以前有沒有讀過,有沒有教過,都應該細細地讀上幾遍,形成自己的閱讀體驗。課堂上師生對話很大程度上就是教師對文本的理解與學生對文本的理解之間的對話與碰撞。教師對文本的解讀的深度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學生對文本理解的深度,教師對本文解讀的獨特性行影響著學生思想的發展。《論語》只有區區幾萬字,可是根據台灣著名哲學教授傅佩榮先生考證,歷代以來,至少有四百多家註解,原文每一句話都有五六種解法,而且每一種講法都有道理。這就是說,《論語》的每一句話都是有生命的,他能夠透過不同時代研究者的心得開枝散葉、繁衍生息。可見,不同的人讀同一本書往往會有不同的理解,特別是人文方面的書,正所謂「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作品一旦發表,就好比嬰兒離開母體,好不好看,評價全在別人。有時還會出現「過度闡釋」——連作者都沒有想到的,卻被人家解讀的五花八門。其實也正是豐富的「解釋」讓成其為經典。不過在理解文本時,我們必須要表明自己的立場,怎樣的解讀才是恰當的、正確的,我們的解讀即使已脫離作者的意圖,也要有自己的東西。我要提醒大家一點,教材拿來後,首先要自己讀,要不斷的大聲朗讀,「書讀百遍,其義自現」,這個道理大家都明白。我看到一些教師教材拿到手裡,文章還沒有怎麼讀,就忙著找資料,看教參,上網搜尋各種教案設計,可謂捨本逐末。3.與編者對話教者要與編者對話,只有與教材編者對話,才能了解教材的編寫意圖。明確選編編寫意圖對於老師來說是至關重要的,只有明白了選編意圖,我們才能將課文定好「位」。只有與教材編者對話,才能確定正確的教學目標。任何一篇文章,置於特定的學段、特定的單元,有著它的作用與理由。而這又是你確定教學目標的重要依據。明確了教材編寫者的意圖,你就能確定教學目標,逐步實施你的教學。實現與編者對話需做到通讀教材,領會全冊教材的訓練體系。教材編寫有其很強的系統性,知識積累和訓練都是由易到難循序漸進呈螺旋式上升的。這個系統在課標和參考用書上可以找到相應的闡述。教師把握住了教材知識的系統性,就先等於抓住了教材的根本,授課時就知道哪些知識應該講,應講透,應拓展,應延伸,上課就不會無所適從,而是有的放矢,講為學用。四、教材解讀的一般步驟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和周圍的事物或現象處於一定的相互聯系中。反映在教材解讀上,就是要充分校本化地解讀、處理教材。教材解讀的最終目的是為了更好地選擇適合本校、本年級甚至本班學生的教學。一般來說,解讀教材應從解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入手,解讀教材的內容和結構,明確教學目標、重點和難點,挖掘教材的科學方法、能力培養、思想教育因素,知道工具性、人文性在語文教材中的體現,分析教材中的學習心理問題,設計適當的教學方案或提出合理的教學建議。其基本步驟可概括為「五讀」。(一)語文課程標准――研讀課標是學科教學的指導性文件,綱領性文件,是編寫教材和進行教學的依據。它詳細規定了課程的性質、任務、教學目標等。不管是城市還是鄉村,是中心校還是村小,課堂教學都要受課程標準的指導,因此,在解讀教材時應以課標為依據,以課標的要求為目的。認真研讀課標是教師正確進行教材解讀的前提。(二)有關資料――泛讀,明確課程的地位和任務所謂泛讀,指在進行教材解讀時,閱讀語文課程標准解讀、教學參考書、語文教材、與教材有關的報刊雜志等,所謂厚積薄發就是這個道理。目前,各中心校的圖書室也初具規模,基本建成,各類圖書資料上萬冊,還有各種光碟及東北師范大學遠程教育中心上網卡供廣大村小教師查閱學習。各村小還有中央遠程教育模式資源供大家學習。(一)要通過這些資料的閱讀,明確語文教材在整個小學教育中的地位和任務,明確語文知識在各個教學階段「螺旋式」上升的情況。 如:小學生寫字要求的螺旋式上升(鉛筆、鋼筆、軟筆),語文工具性體現出來的螺旋式上升(口語交際、寫一段話、寫一篇短文、寫一篇完整的文章、寫一篇有一定中心且有一定文採的文章)。(二)要明確語文與其他學科之間的聯系。 如:品德課中的思想品德教育與語文教材中的思想教育因素;美術課中的美育與語文教材中蘊含的培養學生懂得美和欣賞美的要求;又如:《臘八粥》《會飛的蒲公英》《窮人》《植物媽媽有辦法》《藏羚羊的跪拜》《網上呼救》等課文涉及到方方面面,有些內容對村小學生來說比較陌生,這就更需要村小教師進行廣泛閱讀。通過泛讀,教師深入了解了課程標准,使教材解讀既按教材又不局限於教材,全面深入地領會教材的編寫意圖,落實小學語文教學的各項目標。通過泛讀,教師了解了更低年級和更高年級語文教材的內容,為本階段的語文教學選擇一個恰當的起點,實現與前一階段和後一階段教學內容的順利銜接。通過泛讀,教師了解了語文、數學、品德、綜合實踐、科學、英語、音樂、體育、美術等相關學科的內容和進度安排,就可以更好地確定語文教學的重點和難點,合理地安排語文教學內容的次序,選擇合適的語文習題。如:有的村小教師經過泛讀,發現語文第一單元與品德第一單元就有相通之處,創造性地對教材進行了學科整合。(三)整個教材――通讀,對教材有一個總體認識所謂通讀,是指教師閱讀所教全部小學語文教材。它不要求對教材的細節進行研究,而是通過對全部教材的閱讀,了解整個教材的基本內容、知識體系、結構特點以及各部分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和邏輯關系,搞清楚教材內容是怎樣循序漸進地加以組織的,並結合課程標準的精神,分析教材的編寫意圖、內容選取、程度要求、風格特點等。通讀教材,對教材的體系結構、地位作用、文字內容、語言表達等方面進行整體了解。只有全面熟悉教材,吃透教材,才能掌握教材的技能體系,才能弄清教材要實現的目標,才有利於分析、處理教材。教師熟悉了教材的體系結構和目標定位,教學設計時就可以前後照應、整合內容、反復滲透,就容易串起教材的線索

J. 新課程標准認為語文教師應從"教教材"走向"用教材教"的教學境界,怎麼理解

"教教材」在教學中只是死的教學方法,不能活用教材,只是圍繞教材來講解,而且都是灌輸式教學法,教學方式古板,比如同樣一篇課文《鄭伯克段於鄢》,「教教材」的教學方式就是緊緊圍繞教材中的注釋、翻譯、故事發生背景來展開。

「用教材教」,意思就是把教材當作例子,要活用,要用活,要以教材為起點拓寬、延伸。比如同樣一篇課文《鄭伯克段於鄢》,「用教材教」就是不僅把那些該講的注釋、翻譯、故事背景講清楚,還靈活加入一些同類型故事來進行對比展開。


同時呢,還能根據實際情況進行創新,比如引導學生們仿寫,或者以里邊的人物口吻、立場出發寫一篇文章等等,以達到既有知識的學習,更有知識運用在其中的目的。

(10)語文教師應如何解讀教科書擴展閱讀:

教師要備好課又必須做好一下工作:

1、認真鑽研教材

在課前,教師要認真鑽研教材,包括鑽研教學大綱、教科書和閱讀參考書。教師鑽研教材有一個深化的過程,一般須經過懂、透、化三個階段。

懂,就是對教材的基本思想、基本概念等都要弄清楚、弄懂。透,就是要透徹了解教材的結構、重點與難點、掌握知識的邏輯,能運用自如,知道應補充那些材料,怎樣才能教好; 化,就是教師的思想感情和教材的思想性、科學性融化在一起了。

2、深入了解學生

不但要了解學生原有的知識、技能、興趣和需要,還要了解學生的學習方法和習慣,並在此基礎上,對學生學習新知識會有哪些困難,出現什麼問題等做出預測,以採取積極的對策。

3、合理選擇教法

這就是解決如何把已掌握的教材傳授給學生。它包括:如何組織教材,如何確定課的類型,如何安排每一節課的活動,如何運用各種方法開展教學活動。此外,也要考慮學生的學法,包括預習,課堂學習活動與課外作業等。

閱讀全文

與語文教師應如何解讀教科書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36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401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47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39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81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05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296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698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384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20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52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81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696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962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44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34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47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20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83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