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人教版九年級上冊語文知識點
高尚的生活是受愛激勵並由知識導引的生活……沒有知識的愛與沒有愛的知識,都不可能產生高尚的生活。接下來我給大家分享關於人教版九年級上冊 語文知識 ,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人教版九年級上冊語文知識1
我愛這土地
作者簡介:
艾青(1910~1996),原名蔣海澄,浙江金華人,現代著名詩人,只因一次在寫自己姓時,剛寫出草字頭,便想起了蔣介石,頓生厭惡之情,便在底下劃了叉號,從弊孝爛此更名為艾青可見其堅定的政治立場。1932年,正在巴黎 留學 的作者因感民族危機日益嚴重便急速回國,投入到救亡運動中,卻因從事革命文藝創作而被國民黨逮捕判刑6年,但始終沒間斷創作,獄中創作了《大堰河——我的保姆》,接著創作了《蘆笛》,《巴黎》,1937年寫了《雪落在中國的土地上》,1938年初,又創作了《北方》等詩篇。
寫作藝術
這首詩的顯著特點是篇幅短小,構思精巧。土地是個博大的意象,詩人選擇它作為寄情的對象、傾訴的對象,其境界極其廣闊,意象極其豐富,詩人的情思是多角度、多層次的,詩人的想像和詩思的迴旋天地也是無限自由、廣闊的。但他沒有把詩的篇幅拉長,不讓詩的情思散漫開去,而只把詩人對土地廣闊而深厚的愛濃縮在10行詩中,並且取得了最佳的藝術效果。
寫作手法
詩人不是從實處落筆,而是從虛處落筆,通過想像把自己虛擬為「一隻鳥」,借鳥兒與土地的關系來展開全詩的藝術境界,使詩的整體構架顯得巧妙自然,使人渾然不覺。詩以「假如」開頭,顯得新奇,富有獨創性,便於化人為鳥,把詩境推向虛擬的藝術境界。當然,詩中的「鳥」,僅是泛指,具有象徵性,不像古詩詞中那些實指(如杜鵑、鶴鴿等)。「用嘶啞的喉嚨歌唱」,是一句引人注目、令人心動、值得品味和沉思的詩句,也是全詩中深化詩人對土地感情的一個奇異的亮點。這是當時悲壯的時代氛圍(抗戰初期)、詩人特殊的個性與氣質(艾青自稱是「悲哀的詩人」)以及詩人特殊的表達需要等等,共同作用於鳥兒形象而產生的審美意象。它大大提升和強化了形象的審美表現力—從中我們不僅能感到時代的氛圍、詩人的個性和氣質,更能感到詩人對土地的愛是如此的執著、堅貞和頑強。
人教版九年級上冊語文知識2
鄉愁
創作背景:
餘光中的一生是在頻繁的奔租漏波和遷徙之中,多次與親人的聚散離合。1971年,20多年沒有回過大陸的餘光中思鄉情切,在台北廈門街的舊居內寫下《鄉愁》這首詩
文章 賞析:
該詩情深意切,既渴望了祖國的統一,又將鄉愁描寫的淋漓盡致。正像中國大地上許多江河都是黃河與長江的支流一樣,餘光中雖然身居海島,但是,作為一個摯愛祖國慎乎及其 文化 傳統的中國詩人,他的鄉愁詩從內在感情上繼承了我國古典詩歌中的民族感情傳統,具有深厚的歷史感與民族感。同時,台灣和大陸人為的長期隔絕,飄流到孤島上去的千千萬萬人的思鄉情懷。餘光中作為一個離開大陸三十多年的當代詩人,他的作品也必然會烙上深刻的時代印記。《鄉愁》一詩,側重寫個人在大陸的經歷,那年少時的一枚郵票,那青年時的一張船票,甚至那未來的一方墳墓,都寄寓了詩人的也是萬千海外遊子的綿長鄉關之思,而這一切在詩的結尾升華到了一個新的高度:「而現在/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我在這頭/大陸在那頭。」有如百川奔向東海,有如千峰朝向泰山,詩人個人的悲歡與巨大的祖國之愛,民族之戀交融在一起。而詩人個人經歷的傾訴,也因為結尾的感情的燃燒而更為撩人愁思。正如詩人自己所說:「縱的歷史感,橫的地域感。縱橫相交而成十字路口的現實感。」(《白玉苦瓜》序) 餘光中熱愛中華 傳統文化 ,熱愛中國。禮贊「中國,最美最母親的國度」。
全詩共四節。一方面,詩人以時間的變化組詩:小時候——長大後——後來——現在,四個人生階段。另一方面,詩人以空間上的阻隔作為這四個階段共同的特徵:小時候的母子分離——長大後的夫妻分離——後來的母子死別——現在的遊子與大陸的分離。詩人為這人生的四個階段各自找到一個表達鄉愁的對應物:小時候的郵票——長大後的船票——後來的墳墓——現在的海峽。由此,看到這首詩以時空的隔離與變化來層層推進詩情的抒發,構思極為巧妙。
詩人精練地提取了幾個單純的意象:郵票、船票、墳墓、海峽。這四個意象是單純、明朗、集中、強烈。它們又是豐富的,即不是堆砌而是含蓄有張力,能誘發讀者多方面的聯想。這四個意象把本是一個非常抽象的「鄉愁」物化、具體化,通過「托物寄情」取得了很好的藝術效果。這些意象和「這」、「那」這兩個簡單的指示代詞聯接在一起,巧妙地將彼此隔離的人、物、時間和空間,將愁緒的兩端緊密融合。若有若無的距離和聯系,給那些整日在相思、別離和相聚閶奔波的人們一種強烈的共鳴,給人們一種難以言表的哀愁和歡欣。詩歌以時間的次序為經,以兩地的距離為緯,在平鋪直舒中自有一種動人心魄的魅力,引起人們無限的哀愁和無盡的相嗯。
詩歌在藝術上呈現出結構上的整飭美和韻律上的音樂美。在均勻、整齊的句式中追求一種活潑、生機勃勃的表現形式,在恰當的意象組合中完美地運用語詞的音韻,使詩歌具有一種音樂般的節奏,迴旋往復,一唱三嘆。詩人用融合了中國傳統審美特徵的現代詩語,唱出了詩人心中對故鄉、對祖國的深深眷戀之情。
《鄉愁》有令人矚目的形式美。一是結構上寓變化於統一,節與節,句與句,均衡對稱。但整齊中又有參差,長句與短句相互變化錯落,體現了自由詩的特點。二是同一位置上的詞的重復和疊詞的運用,在音樂上造成一種回環往復,一唱三嘆的旋律,給全詩營造了一種低回悵惘的氛圍。
人教版九年級上冊語文知識3
敬業與樂業
文章分析:
課文共9段,總體結構是「總一分一總」式:開頭總起全篇;然後分別論述敬業和樂業,兩個分論點平行並列;最後 總結 全篇。條理清晰,綱舉目張。全文可分為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提出問題,揭示全篇論述中心——敬業和樂業。
其中中心論點:我確信「敬業樂業」四個字,是人類生活的不二法門。
第二部分(2~8段):論述敬業和樂業的重要。①(2~5段)有業之必要。②(6~7段)敬業之重要。③(第8段)樂業之重要。
第三部分(第9段):總結全文,勉勵人敬業樂業。
發展中領略樂;
奮斗中感知樂;
競爭中體味樂;
專注中享受樂。
有業是前提,敬業是基礎,樂業是最高境界。
「安其居,樂其業」的本意:使人民安居樂業。提煉 成語 :「安居樂業」的意思:安心地住在那兒,喜愛自己的職業。
分析感知:
1、講演詞開頭交代題目的來源其用意是什麼?哪句話揭示了全篇論述的中心?
1.文章開頭先交代題目的來源,用意在於說明題目雖然來源於古籍《禮記》和《老子》里的兩句話,但跟原文語句的本意不同,是「斷章取義」造出來的。這樣交代既可避免聽者把題目和《禮記》、《老子》裡面語句的原意混同了,又可顯示出論述的科學性,講演的趣味性;同時,提出題目來由,也便於揭示全篇的論述要點,使聽者對講演的綱目有一個大致的認識。2.但我確信「敬業樂業」四個字,是人類生活的不二法門。
2、作者怎樣闡述什麼叫「敬」?如何論述怎樣才能做到「敬業」?
第六段作者闡述什麼叫「敬」,引用了朱熹的 名言 「主一無適便是敬」後,緊配上自己的通俗化的解釋:「凡做一件事,便忠於一件事,將全副精力集中到這事上頭,一點不旁騖,便是敬。」然後順理成章地論述凡人類的正當的勞動、正經的事,「其性質都是可敬」的,並舉「當大總統」「拉黃包車」這兩件事加以證明,側重點在「凡職業沒有不是可敬的」,
第七段論述怎樣才能做到「敬業」,先引用《莊子》中的語句並作闡述,再舉木匠做成一張好桌子和當政治家的建設成一個共和國家,挑糞的把馬桶收拾得干凈,和當軍人的打勝一支壓境的敵軍這兩組例子,說明無論做什麼都要「絲毫不肯分心到事外」(即「敬業」)。接著從反面論述「一個人對於自己的職業不敬」的害處,指出「敬業主義,於人生最為必要,又於人生最為有利」,並引用莊子、孔子的名言,進一步強調敬業的重要。舉例和引用的自然結合使文章的說理立於不敗之地。
3、作者舉了怎樣的例子來論述「樂業」的重要,又是如何論述「樂業」的道理的?
作者在第八段中剖析了生活中常會遇到的感嘆「做工苦」這個實例,說明要「從勞苦中找出快樂來」,很自然地點到了「樂業」的「樂」。接著,更深入一步,論述「樂業」的道理,分四點論述「凡職業都是有趣味的」,這是作者的 經驗 之談,令人信服。緊接著又引用孔子的兩句名言進一步證明「人生能從自己職業中領略出趣味」(即「樂業」),「生活才有價值」,「這種生活」才算得「人類理想的生活」。
4、本文寫作上的最大特點是什麼?
這篇演講在論證上的最大特點,就是大量引用經典、格言。儒家的《禮記》《論語》、孔子、朱熹、曾國藩,道家的《老子》《莊子》,佛家的百丈禪師,都被作者拿來論證自己的觀點。
5、怎樣深入理解"敬業"精神?
我們可以結合中國傳統文化的特定背景,來領會梁啟超提倡"敬業與樂業"的良苦用心。中國傳統文化是一種有等級色彩的文化,中國人的職業觀向來是"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人們的讀書目的又是"學而優則仕","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梁氏的"敬業"說,有著矯正世風、改良國民性的積極作用。
6、文章的觀點如:
(1)「敬業樂業」四個字,是人類生活的不二法門。
(2)人類一面為生活而勞動,一面也是為勞動而生活。
(3)凡職業沒有不是神聖的。
(4)凡職業沒有不是可敬的。
(5)人生在世,是要天天勞作的。
(6)勞作便是功德,不勞作便是罪惡·。
(7)因自己的才能、境地,做一種勞作做到圓滿,便是天地第一等人。
(8)凡做一件事,便把這件事看做我的生命,無論別的什麼好處,到底不肯犧牲我先做的事來和他交換。
(9)敬業主義,與人生最為重要,又與人生最為有利。
(10)從勞苦中找出快樂來。
(11)凡職業都是有趣味的,只要你肯做下去,趣味自然會發生。
(12)因為每一職業之成就,離不了奮斗;一步一步的奮斗前去,從刻苦中將快樂的分量加增。
(13)人生能從自己職業中領略出趣味,生活才有價值。
(14)敬業即是責任心,樂業即是趣味。
字音字形:
旁騖(páng wù)
褻瀆(xiè dú)
敬業樂群(jìng yè lè qún)
斷章取義(àn zhāng qǔ yì)
不二法門( bù èr fǎ mén)
言行相顧( yán xíng xiāng gù)
強聒不舍(qiǎng guō bù shě)
佝僂(gōu lóu)
蜩翼( tiáo yì)
駢進(pián jìn)
生詞解釋:
敬業樂群:對自己的事業很盡職,和朋友相處得很融洽。
斷章取義:意思是不顧上下文,孤立截取其中的一段或一句。斷,截取。章,篇章。
不二法門:佛教用語,指直接入道、不可言傳的法門,常用來比喻最好的或者獨一無二的 方法 。
本題主眼:這題目的重點。主眼:主要的著眼點,意即文章的主要內容、主要觀點。
主一無適:專心於一件事,一點也不向別處分心。適,指朝別的路上去。
理至易明:道理極容易明白。
旁騖:在正業以外有所追求,意指不專心致志,分心。騖,追求。
惟其:連詞,表示因果關系,跟「正因為」相近。
佝僂:雞胸駝背,一般形容老人。
褻瀆:輕慢,不敬。
強聒不舍:嘮嘮叨叨說個沒完。聒,喧擾。舍,舍棄,放棄。
層累:重重疊疊的層次,指困難和阻力重重。
駢進:一同前進,並進。
淘神:使人耗費精神。
言行相顧:指言行不互相矛盾。
徵引:1. 引用事實或言論、著作做根據;引用 2.指推薦選拔人才
容赦:優容赦免,寬大饒恕。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知道這個道理的人比不上喜愛這個道理的人,喜愛這個道
理的人 比 不上樂意去做的人。
人教版九年級上冊語文知識4
論教養
基礎字詞:
貿然(mào) 大發雷霆(tínɡ) 恕我直言(shù) 恪守(kè) 自持(chí) 矯揉造作(jiǎo) 箴言(zhēn) 絮絮叨叨(xù)
疲憊不堪(kān) 涵養(hán) 自吹自擂(léi) 允諾(nuò) 汲取(jí) 扭捏(nie) 嚼東西(jiáo) 尷尬(ɡān)
重點詞語:
貿然:輕率的樣子。指遇事不經深思熟慮,隨便 就決定做法。典範:被認為是值得仿效的人或物在某方面的表 現和基本特徵是最正規,合乎規范的。彬彬有禮:形容文雅、有禮貌的樣子。彬彬:原 意為文質兼備的樣子,後形容文雅。漠不關心:態度冷淡,毫不關心。漠:冷淡。隨心所欲:隨著自己的意思,想要干什麼就干什 么。隨,任憑;欲,想要。
一意孤行:指不接受別人的勸告,頑固地按照自 己的主觀想法去做。賢達:有才能、德行和聲望的人。自吹自擂:自己吹喇叭,自己打鼓。比喻自我吹 噓。擂,打鼓。恪守:嚴格遵守。自持:控制自己的慾望或情緒。矯揉造作:形容過分做作、極不自然。矯,把彎 的弄直。揉,把直的弄彎。附庸風雅:為了裝點門面交結文人,參加有關的 文化活動。
涵養:能控制情緒的功夫。輕而易舉:形容事情容易做,不費力氣。絮絮叨叨:形容說話啰嗦,嘮叨。徒有其表:空有其外表,不實在。隨機應變:隨著情況的變化靈活機動地應付。機, 時機,形勢。扭捏作態:具有嬌揉造作或誇張的性格;不是天然 或自然的。
文章結構劃分:
第一部分(1、2):開門見山,引入論題。
第二部分(3~12):先談「無教養」的例子,再談「有教 養」的表現,論說什麼是「有教養」。第一層(3~10):通過假設、對比,列舉了沒有教養 的事例。第二層(11、12):從正面論說什麼是真正的有教養。
第三部分(13~18):通過列舉事例和現象,論證什麼是 「優雅風度」。
人教版九年級上冊語文知識5
精神的三間小屋
整體閱讀:
1.著眼中間,瞻前顧後,把握行文思路
(1)思考1—6自然段的內容以及與後文寫的精神的三間小屋的關聯;
(2)明確中間段落部分講具體的三間精神的小屋的內涵;
(3)概括最後兩段的內容,明確總結全文的性質。
2.感悟對比手法的運用,體會作者胸懷
例如:第一間精神小屋:作者首先選用兩組帶有對立情感的排比句,說明這種對比鮮明的愛和恨會將小屋擠得滿滿的,接著又用了幾個比喻句形象地寫出人生愛恨交織的經歷。接下來用一個假設句,告訴人們精神的小屋應多裝「愛」。從中也體現了作者深廣的胸懷。
3.針對關鍵語句,展開聯想, 反思 內化
例如:第二間小屋作者先列出一組龐大的數字,給人們一個對事業的時間概念。文中:「適合你的事業不靠天賜,主要靠自我尋找」——是頗為耐人尋味的一句話,告誡人們適合自己的事業要自己尋找。
總結升華:
1.總結本文的表達和主題
這是一篇議論、描寫、抒情於一體的說理性 散文 ,通過對精神的三間小屋的描寫、議論、抒情,表現了關注個性、關注自我、關注人的精神生活的思想。
2.品味寫作特點
(1)集議論、描寫、抒情於一體。(2)構思新穎獨特。(3)語言朴實,意蘊深厚。(4)文筆細膩。
人教版九年級上冊語文知識點相關文章:
★ 人教版九年級語文知識點
★ 九年級語文知識點人教版
★ 九年級上冊人教版語文復習提綱
★ 人教版初三語文知識點
★ 九年級語文人教版知識點
★ 九年級語文知識點
★ 人教版初三語文知識點總結
★ 九年級語文重要知識點
★ 人教版九年級上冊語文總復習資料
★ 人教版九年級上冊語文古詩文復習重點
B. 小學語文知識大全人教版第76頁關於愛國的格言警句。(老師讓抄,忘了帶回家,急啊!)
利於國者愛之,害於國者惡之。(晏嬰)
常思奮不顧身,而殉國家之急。(司馬遷)愛國如飢渴(班固)
憂國忘家,捐軀濟難,忠臣之忠也。(曹操)
欲安其家,必先安於國。(武則天)
位卑未敢忘憂國。(陸游)
天下興亡,匹夫有則。(顧炎武)
人民不僅有權愛派坦國,而且愛國是個義務,是一種光榮。(徐特立)
國家是大家的,愛國是每個人的本分。(陶行知)
能夠獻身於自己祖國改消的事業,為實現理想而斗爭,這是最光榮不過的事情了。(吳玉章)
我的音樂要獻給祖國,獻給核羨知勞動人民大眾,為挽救民族危機服務。(冼星海)
寧做流浪漢,不做亡國奴。(豐子愷)
一個人只要熱愛自己的祖國,有一個愛國之心,就什麼事情都能解決,什麼苦楚,什麼冤屈都受得了。(冰心)
對於人和國民來說,最偉大最神聖的東西是自己的祖國。(哈里斯)
我們要把心靈里的美麗的激情獻給祖國。(普希金)
愛國主義的力量多麼偉大呀!在它面前,人的愛生之念,畏苦之情,算是什麼呢!(車爾尼雪夫斯基)
真正的愛國主義不應表現在漂亮的話上,而應表現在為祖國和為人民謀福利的行動上。(杜勃羅留波夫)
沒有祖國就沒有幸福,每個人必須植根於祖國的土壤里。(屠格涅夫)
人類最高的道德是什麼?那就是愛國心。(拿破崙)
連祖國都不愛的人,是什麼也不會愛的。(拜倫)
愛國主義就是千百年來固定下來的對自己祖國的一種最深厚的感情。(列寧)
愛國高於一切。(肖邦)
人不僅為自己而生,而且也為祖國而活著。(柏拉圖)
C. 九年級語文上冊課件
《故鄉》是一篇凝重的小說。魯迅將民族與個人命運發展之惑,圖畫般的展示在這長長的畫卷之中。以下是為大家整理的人教版九年級語文上冊課件,希望對你們有所幫助!
《故鄉》
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了解、掌握小說的基本知識。
2、明確作者是如何運用「重復」、「對比」的手法來刻畫人物形象和展現主題的。
二、能力目標
1、掌握從細節、動作、語言、外貌、心理等描寫來分析人物性格特徵並由此推知文章主題的鑒賞方法。
2、能模擬運用「重復」、「對比」手法進行寫作。
三、情感目標
1、理解人物形象的復雜感情。
2、珍愛新生活,樹立為遠大理想而奮斗的決心和信心。
教學重點:
1、人物形象特徵及其形成原因。
2、「重復」、「對比」手法的運用分析。
教學難點:
1、從分析人物到提升主題的思維芹伍訓練。
2、「重復」、「對比」手法在實際寫作中的運用。
教學准備:
多媒體課件
教學時間:
兩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語設計
同學們,如果說漂泊是人生,那麼旅途中人揮之不去的便是對溫暖家園的情感記憶。「月是故鄉明」,鄉情已積淀為生命中的血罩團肉、精魂。飽經滄桑的魯迅先生對故鄉的體驗又何嘗不是如此?透過生意盎然、趣味無窮的百草園,嚴肅古樸又不乏樂趣的三味書層,景色優美、人情淳厚的平橋樂土,我們能觸摸到的是先生流露其間的對故鄉的喜愛、思念。1919年先生返回故里,賣掉老屋,接母親及家眷舉家北上。這次訣別故鄉給了他怎樣的體驗呢?今天,我們就—起走進小說《故鄉》,去觸摸先生的喜怒情感。
二、資料助讀
1、《吶喊》,是魯迅先生的短篇小說集。成集於1923年。集里收有《孔乙己》《狂人日記》《葯》《故鄉》《阿Q正傳》等著名小說。這部小說集為革命現實主義新小說奠定了基礎。《吶喊》寫於五四高潮時期,著重揭露宗法社會的殘酷統治,及其在精神上毒害人民的罪惡,對農民的革命力量則在懷疑中進行堅毅的探索,它的戰斗聲像號角一樣震醒了封建「鐵屋子」里沉睡的人們,密切地配合了五四時期思想革命的進行。魯迅小說的深刻性正是從農民角度來提出反封建的要求,以革命民主主義觀點來觀察和解剖現實生活中的許多重大問題。
2、寫作背景。
小說寫於1921年1月。當時辛亥革命雖然過去十餘年了,但軍閥各霸一方。在帝國主義操縱下,混戰不已。各地軍閥自設關卡,自立稅局,自訂稅額,對老百姓橫征暴斂,層層盤剝,生活在這種社會現實中的廣大勞動人民,身受雙重壓迫,在飢寒交迫中痛苦掙扎,農民生活日益貧困,農村經濟衰敗。《故鄉》描繪了近代中國農村破產的圖景,寫出了中國農民在「多子、飢荒、苛稅,兵、匪、官、紳」層層逼迫下的深重災難。
三、研讀,理解文意
1、學生快速閱讀全文,疏解下列字詞。
(1)注音
陰晦(huì) 腳踝(huái) 潮汛(xùn) 髀骨(bì)
嗤笑(chī) 瑟索(sè) 惘然(wǎng) 恣睢(zì suī)
(2)釋義
蕭索:荒涼,冷落的意思。
無端:無緣無故。
如許:這么些。
鄙夷;看不起。
愕然:吃驚的樣子。
隔膜:彼此思想感情不相通。
展轉:同「輾轉」。原指身體翻來覆去,文中形容生活不安定,到處奔波。
恣睢:放縱、放任。
2、學生自由誦讀全文,整體感知文意。
思考:
(1)好的文章總是有很強的感染力,它會讓你或歡喜或悲哀,或豪情萬丈,或鬱悒滿懷。那誦讀《故鄉》,你認為籠罩全文的情感基調是什麼?
(2)小說以「我」回鄉遷居的經歷為線索展開情節,哪些語句能揭示出這次故鄉之行給我的感受和體驗?
(3)作者千里迢迢回到闊別二十餘年的故鄉,體會到的不是激動、喜悅。而是悲哀,究其緣由是故鄉景、故鄉人的變化。那麼文中寫了哪些人物?列一個人物嫌悶或表。在這些人物中,哪些又著墨較多?
(4)歸納二十年後的閏土、楊二嫂有哪些方面使「我」悲哀呢?
教師指名學生回答,明確:
(1)整個《故鄉》的色調,是昏暗、陰冷、低沉的。其中唯一歡快的語調出現在對兒時回憶的描寫中,但無論就謀篇布局,還是就語言特色而言,籠罩著的是一種憂郁和感傷。
(2)「故鄉的山水也都漸漸遠離了我,但我卻並不感到怎樣的留戀。我只覺得我四面有看不見的高牆,將我隔成孤身,使我非常氣悶;那西瓜地上的銀項圈的小英雄的影像,我本來十分清楚,現在卻忽地模糊了,又使我非常的悲哀。」
(3)文中塑造的人物有:閏土、楊二嫂、「我」、「我」母親、水生、宏兒;其中閏土、楊二嫂、「我」著墨較多,刻畫得比較詳細,人物形象豐滿。
(4)閏土:外貌的變化、與「我」的距離、生活的現狀、精神的麻木、寄希望於偶像;楊二嫂:外貌的變化、行為放縱卑下、語言尖刻潑辣。
3、學生精讀,把握人物形象。
合作探究:閏土是小說中的主要人物,作者運用前後對比的方法,從不同角度寫他的變化。那麼,作品是從哪幾方面來進行對照的?通過對比突出了什麼?
學生合作交流後回答,教師明確:
(1)外貌對照
少年閏土:「一個十一二歲的少年」「紫色的圓臉,頭戴一頂小氈帽,頸上套一個明晃晃的銀項圈」。——淳樸天真、可親可愛
中年閏土:「先前的紫色的圓臉,已經變作灰黃,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皺紋;眼睛也像他父親一樣,周圍都腫得通紅」「頭上是一頂破氈帽,身上只一件極薄的棉衣,渾身瑟索著」「那手也不是我所記得的紅活圓實的手,卻又粗又笨而且開裂,像是松樹皮了」。——受盡生活折磨,命運悲慘
(2)動作、對話對照
少年閏土:雪地捕鳥。月夜刺猹,「心裡有無窮無盡的希奇的事」——聰明勇敢、活潑開朗
中年閏土:說話前的神態是「歡喜一凄涼一恭敬」;他說了七句話,前六句用斷斷續續的話表達自己的心情和謙恭,最後一句還是用斷斷續續的話訴說自己的苦狀;說話後的神態是「只是搖頭;臉上雖然刻著許多皺紋,卻全然不動,彷彿石像一般」。——遲疑麻木、痛苦難言
(3)對「我」、對生活的態度前後對照:
對我:
少年閏土:「只是不怕我」「不到半日,我們便熟識了」。——情真意切,親密無間
中年閏土:恭敬地叫「老爺」,要水生「給老爺磕頭」,認為少年時的「哥弟稱呼」是「不懂事」』不成「規矩」。——被封建禮教牢牢束縛
對生活:
少年閏土:捕鳥、看瓜、刺猹、拾貝、觀潮……——天真活潑、對生活充滿熱情和希望
中年閏土:揀了「一副香爐和燭台」。——將希望寄託於神靈
殘酷的階級壓迫和民族壓迫,多子、飢荒、稅、兵、匪、官、紳,把一個活潑的少年折磨成凄慘的苦人兒。
魯迅在這個人物的前後對比中,不僅從經濟上、政治上刻畫了閏土的痛苦,而且十分深刻地從精神上揭示了閏土的痛苦。封建思想意識給他加上精神枷鎖,尊卑觀念愚弄淳樸的農民。見「我」時,強自按熄霎時間閃現出來的真摯友誼的火光;見面時,一系列精神變化細致人微地刻畫了尊卑觀念給閏土心靈深處留下的創傷。對香爐和爐台細節的描寫;進一步揭示內心世界,他虔誠地渴望神靈的賜福,擺脫貧困與苦難。這樣描寫,可清楚地看到:閏土對苦難根源有直覺,但不理解;希望改變現狀,卻又無可奈何;他憧憬未來,卻寄希望於渺茫的神佛保佑。在鮮明的對比中,揭示了閏土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黑暗制度下,遭受經濟上的剝削,政治上的壓迫,精神上的摧殘,也揭示了閏土悲慘命運的深刻的社會原因是多子、飢荒、稅、兵、匪、官、紳,是舊中國貧苦農民的典型。
4、學生速讀全文,篩選信息,為文中的主要人物寫一個小結。
教師指導、點撥,並提供參考示例:
楊二嫂小結:
20年前,楊二嫂開了一家豆腐店,為了能賺到更多的錢,她擦著白色的粉,終日在店裡坐著,憑自己的年輕美貌招徠顧客,生意非常好。20多年過去了,她的青春已逝,美貌不再,更重要的是由於農村經濟的衰敗,她的家境已難以維持原來的殷實,在種種艱辛的磨礪中,為了生存,她變得潑悍、放肆、尖刻、自私。當她見到在外20多年現在回到故鄉的迅哥兒時,就虛假吹捧,尖刻嘲諷;趁迅哥兒一家搬家的混亂之際,中傷閏土,還順手拿走了一些家中的東西。
5、個性化閱讀,評價人物。
教師引領學生分析人物性格特點,然後請學生用一兩句生動的`話評價人物。對交流過程中閃耀著創新光芒的見解,要予以鼓勵。
教師歸結學生的評價:
閏土(1):多子、飢荒、苛稅、兵、匪、官、紳,如同一把把挫刀,在時間這塊礪石上,活生生地把一個少年小英雄磨成了一個木偶人。
閏土(2):一聲「老爺」,就把自己與兒時的好友隔在了無形的厚障壁的兩邊;帶回家去的香爐、燭台何嘗不是在增加這厚障壁的高度呢!
楊二嫂:一個被社會扭曲了的變形人,不僅表現在從當年的「豆腐西施」變成了今天的「圓規」,而且還表現在自己被侮辱、被損害的同時,又在侮辱和損害著別人。
「我」:曾使自己魂牽夢縈的故鄉,一下子就顯露出了它的醜陋;為使它美麗,只有在本來沒有路的地方走出一條新路來。
「我」母親:慈祥、寬容、厚道地對待所有的人,對待這個世界;世界卻沒有給她以公平:變賣農產,告別家園,跟兒子去外地謀生,她的前面是一片未知。
水生:一個20年前的閏土,20年後,他或許不會再成為今天的閏土;對他來說,與生俱來的苦難其實也是一種改變命運的財富!
宏兒:從「飛」出家門的那一刻起,他就開始「飛」向這個既陌生又新鮮的世界了。
四、情感體驗,探討主題
1、請學生聽讀全文,結合人物分析,合作研討小說主題。
歸結:
有關小說主題,也即作品表現的作者對「故鄉」的情感態度,主要看法有:
(1)「故鄉」是中國人精神的反映。從孩子的純真、有生氣到成年人的麻木、愚鈍,表現了中國普通民眾的生命和活力怎樣被封建社會所扼殺。
(2)表現中國社會愚昧、落後、貧窮的輪回。
(3)渴望純真的人與人的關系。「我」渴望打破封建社會的尊卑秩序,渴望建立超越庸俗的物質關系的新型人與人之間的關系。
2、對作品主旨的理解,可謂眾說紛紜。你是如何看待下列理解的,請闡說自己的見解。
(1)茅盾先生認為這篇小說的主題是「悲哀那人與人之間的不了解,隔膜」
(2)反映辛亥革命前後農村破產、農民痛苦生活的現實,揭示產生這種現實的根源。
(3)表達對改造舊社會創造新生活的願望與信心。
五、布置作業
1、課下收集有關研究本文的資料,與自己的閱讀體驗進行參照,加深理解課文的效果。
2、課文中的水生和宏兒以後會有怎樣的命運?發揮想像,為他們寫一個故事。
第二課時
一、檢查作業
教師抽查完成情況,並適當予以點評。
二、品味情感,賞析景物描寫
1、學生默讀全文。
思考:
人物的塑造,不但要通過故事情節的安排,還要通過環境描寫那麼,文中對「故鄉」景物的描寫共有幾處?它的表達作用是什麼?
指名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文中對故鄉景物的描寫有:
(1)回到故鄉時見到的「蕭索的荒村」;
(2)記憶中的「神異的圖畫」;
(3)「蒙嚨中」想像到的圖景。
記憶中的故鄉和眼前故鄉的不同,反映了故鄉的自然環境的變化,形成鮮明對比。在對比中,揭示了舊中國農村日益衰敗的悲慘現實,以及農民生活的貧困。小說結尾再現記憶中故鄉的美麗圖畫,是「我」美好希望的象徵,對記憶中故鄉的眷戀和懷念正反映了「我」對現實的強烈不滿,表達了對新生活的渴求,對未來的朦朧憧憬。
2、學生仔細研讀文中三處景物描寫,互相質疑問難,小組內交流研討。
思考:
(1)「蒼黃的天底下,遠近橫著幾個蕭索的荒村,沒有一些活氣」句中「蕭索的荒村」前用了一個富有表現力的動詞「橫」,請體會這個詞為什麼用得好?「活氣」改為「生氣」可以嗎?
(2)「瓦楞上許多枯草的斷莖當風抖著,正在說明這老屋難免易主的原因」句中「瓦楞上」的枯草的斷莖怎麼能成為「老屋難免易主的原因」?
(3)「月下西瓜地」一節的繪景奇異在何處?
教師明確:
(1)「橫著」是不整齊、不規則地放著的意思,有一種「被遺棄」的動感,「蕭索」是形容詞,突出了悲涼的氣氛,「荒」字描繪出村落的凋敝和沉寂,這里都是寫「我」看到家鄉的感覺。動靜結合,寫得具體而形象,這樣的荒村,自然沒有活潑的生活氣息,有的只是死氣沉沉,「生氣」指旺盛的生命力,用在這里不確切。
(2)句中的「枯草」「斷莖」「寒風」「老屋」渲染的凄涼景象突出的是一種氣氛、一種心情,「我」要永離故鄉,永離老屋,此時故鄉的頹敗、荒蕪、冷落更增加了惆悵、悲涼的情緒。這與上(3)明麗的色彩:深藍的天空,金黃的圓月,碧綠的西瓜;頗為神奇的傳說:項帶銀圈的英俊少年手捏鋼叉向一匹猹刺去,那猹卻將身一扭,反從他的胯下逃走了。
3、學生有感情誦讀並積累文中精彩的寫景語段,體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研討探究,深層理解文意
1、教師有感情范讀小說結尾的三個語段,請學生小組內交流研討:
(1)如何理解「現在我所謂希望,不也是我自己手制的偶像么,只是他的願望切近,我的願望茫遠罷了」?
(2)作者最後說:「我想:希望是本無所謂有,無所謂無的。這正如地上的路;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這段話如何理解?
教師點撥:
(1)因為還沒有找到實現新生活的道路,所以「我」以為自己對新生活的希望彷彿和閏土對神靈的祈求一樣,是對偶像的崇拜,只不過閏土的希望在眼前,「切近」,「我」的希望在未來,但對這個未來還沒有明確的答案,因而顯得「茫遠」。
(2)作者把希望比作地上的路,意思是:只空有希望而不去奮斗、追求,希望便「無所謂有」;有了希望並始終不渝地斗爭、實踐,希望「便無所謂無」。人們都滿懷希望奮斗,就會迎來新生活。
2、合作探究:
(1)「我」不願意宏兒和水生「如我的辛苦展轉而生活」,也不願他們「如閏土的辛苦麻木而生活」,也不願他們「如別人的辛苦恣睢而生活」,而希望他們有「新」的生活。展開想像,說說「我」、閏土、別人這三類人的生活是怎樣的生活,「新」生活又是怎樣的生活。
(2)文中「我」的形象具有什麼意義?
教師點撥:
(1)第一問抓住題干對這三類人生活的概括進行合理地想像和補充;第二問可以反思閏土的現實生活,構建「新」的生活。
(2)小說以「我」為敘述者,敘述中包含著強烈的感情色彩「我」飄泊在外,過著辛苦展轉的生活,在自己的「故鄉」已經失去了存在的基礎,失去了精神落腳地。記憶中的美好精神家園被衰敗、冷漠的現實撕毀,面對精神各個分離,喪失了生命活力,喪失了人與人之間的溫暖、幸福的情感關系的現實故鄉,「我」在精神上是孤獨的,但內心深處,還有著對故鄉美好未來的憧憬。小說中的「我」是一個同情、熱愛勞動人民,追求新生活,心懷希望的知識分子的形象。「我」有作者的影子,可以說由成年人構成的「現實的故鄉」是魯迅極度失望苦悶心情的告白,但又不等同於作者。
3、學生自由誦讀,深入體悟文意。師生共同歸結課文寫作特色:
(1)通過對比突出主題思想。少年閏土和成年閏土的對照,反映農民命運的日益悲慘;「我」和閏土關系的前後對照,反映等級觀念的鴻溝難以逾越;楊二嫂前後生活的對照,反映黑暗社會病入膏肓;故鄉情景的前後變化對照,反映每況愈下的中國農村經濟。
(2)運用景物描寫渲染氣氛,烘託人物的思想感情。
(3)運用准確的個性化語言表現人物。
(4)巧妙運用第一人稱的敘述方法,使小說結構流轉自如,疏密有致,濃淡相間。
四、課堂小結
《故鄉》是一篇凝重的小說。魯迅將民族與個人命運發展之惑,圖畫般的展示在這長長的畫卷之中。既有金黃色的幸福,又有蒼黃色的悲涼;既有人性的朴實善良,又有生命活力的喪失。細膩筆法下的故鄉故事,包孕著前行者的良苦用心,深刻思考。希望如地上的路的感悟,啟迪我們滿懷信心地去追求、去拼搏。
五、布置作業
魯迅先生筆下的「故鄉」二十年來日趨破產、貧困,你的故鄉這些年來有變化嗎?不妨作一次社會調查,把你了解的情況寫成一篇題為「故鄉」的文章。
D. 語文九年級上冊《故鄉》教案設計
閏土的願望不過是讓一家人擺脫貧困,得以溫飽,所以說願望是切近的。他沒有過高過遠的奢求。而「我」的願望是創建一種「我們所未經生活過的」一種全新的生活。下面一起來學習人教版語文九年級上冊《故鄉》教案的相關知識點!
教學目標
通過比較,使學生認識到閏土從少年到中年、楊二嫂從青年到老年,肖像、語言、行為、思想、性格諸方面的深刻巨大的變化以及這種變化的社會根源;體會魯迅憎恨舊社會、渴望創造新生活的思想感情。
第一課時
一、課前准備
(一)生字識記
晦(huì):1.農歷每月的末一日。如:晦朔。2.昏暗;不明顯。如:晦暗。本文取此義。3.夜晚。如:風雨如晦。
猹(chá):野獸,像獾,喜歡吃瓜。
弶(jiàng):1.捕鳥或鼠的簡單裝置。2.用弶捕捉。
踝(huái):小腿與腳之間左右兩側的突起,是由脛骨和腓骨下端的膨大部分形成。
汛(xùn):河流定期的漲水。如:桃花汛。
髀(bì):<書>大腿,也指大腿骨。
愕(è):驚訝;發愣。如:驚愕。
嗤(chī):<書>嗤笑。如:嗤之以鼻。
瑟(sè):古代弦樂器,像琴。
廿(niàn) :二十。
折(shé):1.斷(多用於長方形的東西)。如:樹枝折了。2.虧損。如:折本兒。本文取此義。3.(shē):姓。另讀(zhē):< 口>1.翻轉。如:折跟頭。2.倒過來倒過去。如:水太熱,用兩個碗折一折。還讀(zhé):1.斷;弄斷。如:骨折。2.損失。如:損兵折將。 3.彎;彎曲。如:百折不撓。4.回轉;轉變方向。如:轉折。5.折服。如:心折。6.摺合;抵換。如:折價。7.折扣。如:七折。8.北曲的每一個劇本分為四折,一折相當於後來的一場。
黛(dài):青黑色的顏料,古代女子用來畫眉。如:粉黛(指婦女)。
惘(wǎng):失意。如:悵惘。
恣(zì):1.放縱;沒有拘束。如:恣意。本文取此義。
睢(suī):1.恣睢。2.(suī):睢縣,在河南。
(二)詞語識記
既然:這里是已然的意思。
陰晦:陰沉昏暗。
蕭索:荒涼、冷落的意思。
影像:本文是印象的意思。
心緒:心情。
聚族而居:同族各家聚在一處居住。
謀食:謀生。
易主:改換主人。
寓所:寄居的房子。
無端:無緣無故。
素:向來。
如許:這么些。
潮汛:定期上漲的潮水。
蘇生:蘇醒,重現。
愕然:吃驚的樣子。
鄙夷:看不起。
道台:「道」是清朝地方官名,人們稱為「道台」。文中「放了道台」,即做了大官的意思。
瑟索:身體因寒冷、受驚等而蜷縮或兼抖動。
打拱:作揖。
惘然:心裡好像失掉了什麼東西的樣子。
隔膜:彼此思想感情不相通。
展轉:這里形容生活不安定,到處奔波。現在寫作「輾轉」。
恣睢:放縱,凶暴。
(三)預習效果反饋
1.文中的「我」是作者魯迅嗎?
2.「他們應該有新的生活」中的「新的生活」是一種什麼樣的生活?
3.是什麼原因苦得閏土像個土偶人了?
4.文中著重刻畫了哪幾個人物形象?
參考答案:
1.不是,文章是小說小說是一種文學作品,經過了藝術性的加工、創造,所以主人公「我」不能等同於作者。
2.沒有壓迫、剝削、人人平等的幸福生活。
3.多子、飢荒、苛稅、兵、匪、官、紳。
4.三個人物:閏土、楊二嫂、我。 點撥:應明確每個人物代表了當時的一類人。
二、新課導入
漂泊在外的遊子,總有一種解不開的故鄉情結,故鄉的山、故鄉的水、故鄉的人,時不時泊進遊子的夢境,潛入遊子的心間。
教師播放《故鄉》歌曲,學生聽後試描繪自己的故鄉。
甲:我的故鄉是一個美麗的山村,那裡群山環繞,流水潺潺,風景如畫。那裡有疼我如命的爺爺奶奶,還有朴實憨厚的山民。每至星月之夜,我就爬進爺爺的懷里,聆聽他給我講古老的故事。
乙:我的故鄉是一個鄉村集鎮,在改革開放的今天,集鎮越來越繁華了。星羅棋布的店鋪,琳琅滿目的商品,鱗次櫛比的樓房,遊人如織的夜市。
丙:我的故鄉在鄉下,那裡層層梯田,片片橘林,戶戶農家,寧靜和諧,優美如畫。
我們的故鄉美麗富庶,如寶石般鑲嵌在你我心中。今天,讓我們走進一代文豪魯迅的小說《故鄉》,去領略他筆下的故鄉。
三、默讀課文,捕捉感受:
教師提示默讀方法:一不動唇,二不指讀,三不回讀。(視讀以句子為最小單位,幾句一看)
默讀之後,你最深的感言是什麼?你最想說的是什麼?或者你發現了什麼?
我發現——
A.我們的故鄉美好如畫,魯迅筆下的故鄉卻破敗衰落。
B.小說中的故鄉在衰變,故鄉人在淪落、蛻變。
C.無論是故鄉之景,還是故鄉之人,都在「變」。
D.浸潤在小說字里行間的始終是作者沉重的悲涼與無盡的憂思和茫然無緒的希望。
E.小說結構很明晰:回故鄉——在故鄉——離故鄉。
四、研讀課文,探究變化:
小說的確以一「變」貫之,下面我們研讀課文,採用跳讀加摘讀法,注意提取行文中的有效信息。
1.故鄉是如何衰變的?
A. 昔日之故鄉如何?
「這時候,我的腦海里忽然閃出一幅神異的圖畫來:深藍的天空中掛著一輪金黃的圓月,下面是海邊的沙地,都種著一望無際的碧綠的西瓜,……」
「我在朦朧中,眼前展開一片海邊碧綠的沙地來,上面深藍的天空中掛著一輪金黃的圓月」。
B.試看今日之故鄉?
「漸近故鄉時,天氣又陰晦了,冷風吹進船艙中,嗚嗚的響,從篷隙向外一望,蒼黃的天底下,遠近橫著幾個蕭索的荒村,沒有一些活氣。」
「第二日清早晨我到了我家的門口了。瓦楞上許多枯草的斷莖當風抖著,正在訴說著滄桑……」
C.何以至此?作者心境如何?
「飢荒,苛稅,官,匪,兵,紳」逼得農民紛紛破產,不得不背井離鄉,故鄉是越來越衰敗、破落、蕭索,了無生氣。
作者連用了2個「悲涼」(2、3段),1個可悲,1個悲哀,「並不感到怎樣的留戀」,以表達自己沉重的悲哀與感傷(正面);2個「凄涼」(母親、閏土),寫初見母親時母親神情中的凄涼、閏土見我時神色中的凄涼,屬於側面烘托之筆。
‖美麗富庶,如詩如畫(以前)
故鄉之景—‖
‖荒涼衰敗,了無生氣(現在)
2.故鄉之人是如何蛻變的?
A.故鄉的好友閏土之變:
外表之變:從前紫色的圓臉,,頭戴一頂小氈帽,頸上套一個明晃晃的銀項圈,手捏一柄鋼叉;現在是灰黃多皺的一張老臉,腫得通紅的雙眼,頭上是一頂破氈帽,身上只一件極薄的棉衣,粗笨開裂的手提著一根長煙管(飽經滄桑、窮愁潦倒)
談吐之變:從前大談雪地捕鳥、夏日拾貝、月下刺猹(熱情、活潑、機智、開朗);現在見面稱老爺,叫兒子打拱,說話客氣謹慎(沉默寡言、謙卑木訥)
行為性格之變:兒時機敏靈活,熱情開朗;現在麻木遲鈍,忠厚老實(述苦簡單、只挑必要東西)
少年閏土——閏土之變——中年閏土
(小英雄)(木偶人)
閏土之變的根源何在?(多子,飢荒,苛稅,兵,匪,官,紳的多重壓榨)
直接原因:多子,負擔沉重;飢荒,天災橫生。
間接原因:苛稅沉重,民不堪負;兵匪洗劫,官紳壓榨,人災四起。
B.故鄉的街坊鄰居楊二嫂之變:
肖像之變:從前是終日擦著的「豆腐西施」,姿色出眾;現在是凸顴骨,薄嘴唇,張著兩腳,形如細腳伶仃的圓規。(暗含了生活之變:以前是生活富足,衣食無憂;現在是生活困窘,骨瘦如柴。)
談吐之變:說話和氣,態度友善;現在是尖酸刻薄,勢利刁鑽(愛佔小便宜,開口就要東西)
行動性格之變:從前靠姿色坐地等花開,過著衣食無憂的生活,安分守己,為人本分。現在卻墮落到偷拿手套、栽贓閏土、明拿「狗氣殺」,偷雞摸狗,品行不端,惡意中傷,卑劣無恥;一面討好「我」,一面陷害閏土,冷酷勢利,自私貪婪。
當年的楊二嫂——楊二嫂之變——今日的楊二嫂
(安分者) (市儈者)
C.兩個人物之變說明了什麼?(農民生活的日益貧困,暗與腐朽日深)
五、再讀課文,思考變化:
1.本文結構:回故鄉—在故鄉—離故鄉
2. 閏土和楊二嫂的形象所代表的意義?
一個為窮苦農民的代表,一個為小市民的代表。二者卻代表了社會人口的大多數。
3.面對病態腐朽的社會,作者有何想望?
否定舊社會,呼喚新生活。
4.閏土有何不變之處?(勤勞、朴實)這些品質能否改變其命運?(不能)
5.那個時候有沒有好生活?深刻的社會變化表明了什麼?
那個時候有好生活,可好生活只屬於兵匪官紳們。社會日益黑暗與腐朽,是造成農民及市民生活日益貧困化的總根源。
6.為何將作者願望與閏土寄希望於神靈對照著寫,有何深意?末段有何深意?
一則表現了作者的迷茫,二則表明革命之艱難性。末段寄予希望,鼓勵為新生活而奮斗的堅決徹底之革命的到來!
六、寄語學生,珍視今朝:
同學們,我們今日的新生活正是魯迅當日所嚮往的,但它來之不易,是無數仁人志士拋頭顱,灑熱血換來的。生活在幸福中的我們,不僅應當倍加珍惜,而且還應努力創造更加美好富裕的生活!
第二課時
教學形式:小組討論,全班交流,教師小結。
在通讀全文的預習基礎上,重點進行對比朗讀。朗讀的內容:
一、景物對比
(一)現實的故鄉
從「我冒了嚴寒……」到「……本沒有什麼好心緒」。
(二)記憶中的故鄉
1.從「這時候,我的腦里忽然閃出一幅神異的圖畫來……」到「……反從他的胯下逃走了」。
2.從「我在朦朧中……」到「……也便成了路」。
二、肖像對比
(一)閏土肖像的巨大變化
1.閏土30年前的肖像
從「這時候,我的腦里忽然閃出一幅神異的圖畫來……」到「……我們便熟識了」。
2.閏土30年後的肖像
從「一日是天氣很冷的午後……」到「……象是松樹皮了」。
(二)楊二嫂肖像的巨大變化
從「哈!這模樣了!……」到「……所以竟完全忘卻了」。
三、閏土言、行、神、心變化之對比
(一)閏土少年時的言、行、神、心以及他和「我」的關系
從「我們那時候不知道談些什麼……」到「……他們都和我一樣只看見院子里高牆上的四角的天空」。
(二)閏土中年時的言、行、神、心以及他和「我」的關系
從「我這時很興奮……」到「……他用船來載去」。
四、楊二嫂的言、行、神與閏土之對比
1.從「然而圓規很不平……」到「……出去了」。
2.從「我和母親也都有些惘然……」到「……竟跑得這樣快」。
五、「我」和中年閏土的「隔膜」與宏兒和水生的「一氣」之對比
1.從「我們的船向前走……」到「……痴痴的想」。
2.從「老屋離我愈遠了……」到「……為我們所未經生活過的」。
以上五種對比,把人物的肖像、語言、行為、神情、性格等等刻畫得栩栩如生,並且對比得十分鮮明。為了加深體會,要採用多種方式反復朗讀,如散讀、齊讀、示範朗讀等等,充分發揮朗讀對於理解課文的作用,切不可一讀了之。
比較分析
一、兩種景物的不同特徵及含義
1.現實的故鄉:深冬季節,天氣陰晦,天色蒼黃,冷風嗚嗚。荒涼,冷落,沒有一些活氣。
這是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壓榨下舊中國農村的一個縮影。
2.記憶中的故鄉:深藍的天空,金黃的圓月,一望無際的碧綠的西瓜……
這是「我」對新生活的理想和追求。
二、閏土和楊二嫂肖像變化前後的特徵及原因
1.30年前的閏土有紫色的圓臉,紅活圓實的手,項帶銀圈,頭戴一頂小氈帽,手捏一柄鋼叉,是個小英雄。30年後的閏土身材增加了一倍,紫色的圓臉已變作灰黃,而且增加了很深的皺紋;眼睛腫得通紅,頭上是一頂破氈帽,身上只一件極薄的棉衣,渾身瑟索著;紅活圓實的手已又粗又笨而且開裂,象松樹皮,但手中多了一支長煙管。
閏土肖像的巨大變化是長期在海邊艱苦勞動造成的,表明他的生活十分貧苦。
2.楊二嫂年輕時候臉上擦著,人稱「豆腐西施」,是一個美女。50歲時的楊二嫂凸顴骨,薄嘴唇,兩手搭在髀間,沒有系裙,張著兩腳,象一個畫圖儀器里細腳伶仃的圓規。極瘦。
楊二嫂肖像的巨大變化是飢餓造成的。
閏土和楊二嫂肖像的巨大變化反映了舊中國農村的破產和貧窮。
三、閏土言、行、神、心變化前後的特徵及其原因
1.少年時的閏土語言中充滿智慧和熱情,動作機智靈敏,神態很高興,「心裡有無窮無盡的希奇的事」,跟「我」談得來,「你我」相稱,沒有隔膜。
2.中年時的閏土語言中喪失了少年時的智慧和熱情,而且很遲鈍(「動著嘴唇,卻沒有作聲」),動作遲疑(「他遲疑了一回,終於就了坐」),神情先是歡喜和凄涼,後來變得呆滯(「臉上雖然刻著許多皺紋,卻全然不動,彷彿石像一般」),以至沉默(「象一個木偶人」)。態度恭敬,心裡只覺得苦,卻又形容不出。稱「我」為「老爺」,說明「我們之間已經隔了一層可悲的厚障壁了」。
閏土言、行、神、心方面的巨大變化是「多子、飢荒、苛銳、兵、匪、官、紳」壓迫的結果。
四、楊二嫂言、神、行之特徵
語言尖刻(「貴人眼高」),怪聲怪氣(「阿呀呀」「阿呀阿呀」),見解庸俗(「你闊了」,「你現在有三房姨太太,出門便是八抬的大轎」。實際根本不是這樣。)跟「我」說話時憤憤不平,「顯示鄙夷的神色;彷彿嗤笑法國人不知道拿破崙,美國人不知道華盛頓似的」。動作順手牽羊(「慢慢向外走,順便將我母親的一副手套塞在褲腰裡」),行為卑劣(栽臟閏土在灰堆里藏碗碟並藉此發現以為功,拿走「狗氣殺」),跑得快(「飛也似的跑了」)。
楊二嫂和閏土都是在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壓迫下身體被摧殘、心理被扭曲的人物,都是病態社會中不幸的人,這是她和他的共同點。不同點是:閏土愚昧麻木,楊二嫂庸俗卑劣。
五、「隔膜」與「一氣」的對比意義
通過「我」和中年閏土的隔膜與宏兒和水生的「一氣」之對比,表達了「我」的希望:希望新一代不再象老一代那樣又彼此隔膜起來,也不希望他們象老一代那樣過著辛苦輾轉、辛苦麻木、辛苦恣睢的生活,他們應該有新的生活。
第三課時
一、背記知識隨堂筆記
1.《故鄉》的作者 ,文章以 為線索展開情節。
2.楊二嫂是一個具有 性格的人物。
3.小說刻畫閏土和楊二嫂均採用了 手法。
參考答案:
1.魯迅 「我」回故鄉的見聞 點撥:線索指事件發展的脈絡。
2.自私、放盪、尖刻、損人利己 點撥:從人物的言行中去理解判斷,盡量寫完全。
3.對比
全不如此」,意思是我記憶中的故鄉,完全不像眼前的故鄉這樣荒涼。「我的故鄉好得多了」,這是把記憶中的故鄉和眼前的故鄉加以對照的感受,文章接著寫道:「但要我記起他的美麗,說出他的佳處來,卻又沒有影像,沒有言辭了。」這是因為「我」記憶中的故鄉,正處在清朝末年,中國已淪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記不起故鄉的「美麗」,說不出故鄉的「佳處」,這是很自然的了。所以說,「彷彿也就如此」。但又分明地感覺到記憶中的故鄉「好得多了」。聯系後文,我們就會知道,主要是由於「我」的童年生活中出現了閏土。有關故鄉的美好回憶,是閏土給「我」帶來的;又覺得故鄉在實際上「彷彿」也就如此,並感到悲涼,是因為這次回鄉「本沒有什麼好心緒」。所以,「我」對故鄉的感情是悲涼的,又是復雜的。
2.對第84段的詮釋
「我」坐船離開故鄉,按人之常情,對故鄉應產生眷戀,但「我」在故鄉看到的人事變化、人與人間的隔膜,致使「我」對這樣的故鄉無可留戀。「我」周圍的人思想麻木、冷漠,沒有誰和「我」一樣,「我」和他們形同陌路,所以說彷彿「四面有看不見的高牆,將我隔成孤身」。「我」的印象中美好的故鄉本來是少年閏土給「我」的.,可是眼前的中年閏土打破了,「我」的美好印象,更增加了「我」心中的悲涼。
3.對課文第87段的詮釋
閏土的願望不過是讓一家人擺脫貧困,得以溫飽,所以說願望是切近的。他沒有過高過遠的奢求。而「我」的願望是創建一種「我們所未經生活過的」一種全新的生活,需要靠眾多的人去努力、探索、開創。而這些人個個麻木、冷漠,人與人之間是隔膜的,「我」的這種願望很難實現,所以是茫遠的。
二、為了提高學生對本文中的基礎認識、寫作特點和難句的認知和理解能力,設計以下辨析判斷題
(一)給加黑的字選擇一個正確的讀音:
1.總要捐幾回錢,折(shé zhē)了本……
2.楊二嫂發見(jiàn xiàn)了這件事
3.木盤上面有著柵欄,內盛食(shí sì)料。
4.……沒有系(jì xì)裙,張著兩腳……
5.「哈!這模(m ú mó)樣了!」
(二)給加黑的字選擇一個正確的義項:
1.又過了九日,是我們啟程的日期。
啟:①打開;②開導;③開始;④陳述;⑤書信。
2.種出東西來,挑去賣,總要捐幾回錢……
捐:①獻出;②捐助;③賦銳的一種。
3.然而我又不願意他們因為要一氣,都如我的辛苦展轉而生活,也不願意他們都如閏土的辛苦麻木而生活,也不願意他們都如別人的辛苦恣睢而生活。
「辛苦」的含義有:①處心積慮,挖空心思;②奔波,勞碌;③辛勤,勞苦。
句中第一個「辛苦」的含義是 ;第二個「辛苦」的含義是 ;第三個「辛苦」的含義是 。
寫作特點
(一)下面三句話里的「圓規」各用的是什麼修辭方法,選擇合適的填在句後的括弧里。
1.……沒有系裙,張著兩腳,正象一個畫圖儀器里的細腳伶仃的圓規。( )
2.我也從沒見過這圓規式的姿勢。( )
3.然而圓規很不平……( )
①明喻②暗喻③借喻④借代
(二)母親說:「還有閏土,他每到我家來時,總問起你,很想見你一面。我已經將你到家的大約日期通知他,他也許就要來了。」以下至「現在我的母親提起了他」這中間的部分用的記敘方法是:①順敘;②倒敘;③插敘中的順敘;④插敘中的倒敘。
難句理解
(一)「我想到希望,忽然害怕起來了。」
「我」怕的是:①希望不能實現;②實現希望要付出艱苦的努力;③實現希望要作出犧牲;④希望是泡影,一碰到實際就被粉碎。
(二)「閏土要香爐和燭台的時候,我還暗地裡笑他,以為他總是崇拜偶像,什麼時候都不忘卻。現在我所謂希望,不也是我自己手制的偶像么?只是他的願望切近,我的願望茫遠罷了。」
1.「手制的偶像」的意思是:①親手用木頭或泥土做成的神像;②比喻沒有剝削、沒有壓迫的社會主義遠景;③比喻讓後代過上新生活的主觀願望。④比喻用來自我安慰的一種幻想。
2.「我的願望茫遠」的原因是:①根本沒有實現的可能;②當時大多數人還不想去實現這種願望;③不知道通過何種途徑、也不知何時才能實現;④不如求神拜佛那樣能給人帶來好處。
(三)「希望是無所謂有,無所謂無的。」
這句話的意思是:①希望是虛無縹緲的,看不見,摸不著。②希望的有無取決於實踐:不去實踐,有希望也等於無希望;敢於實踐,希望就能變成現實。③希望的有無取決於理想:有理想就有希望,無理想就無希望。④希望是變化不定的:隨著客觀現實的變化,原有的希望可能會化為泡影,原來沒有的希望也可能會產生出來。
(四)「這正如地上的路;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這句話的含義是:①地上的路是前人走出來的,後來人要沿著前人開辟的路走下去。②地上的路是大家走出來的,大家要一塊去走。③地上的路無所謂有,也無所謂無;有人走就有路,沒有人走就沒路。④希望的有無也如同地上的路,努力去實踐就有希望,不去實踐就沒有希望。
「我」對閏土和楊二嫂的態度:
①同情楊二嫂的疾苦,批判閏土的愚昧和麻木;②厭惡和諷刺楊二嫂的庸俗和卑劣,同情閏土的疾苦;③厭惡和諷刺楊二嫂的庸俗和卑劣,同情閏土的疾苦並批判他的愚昧和麻木;④同情楊二嫂和閏土的疾苦,厭惡和諷刺楊二嫂的庸俗和卑劣,批判閏土的愚昧和麻木。
參考答案
一、(一)1.shé; 2.xiàn; 3.sì; 4.jì; 5.mú;(二)1.③;2.③;3.按順序是:②③①。
二、(一)1.①; 2.②; 3.④;(二)④
三、(一)①(二)1.③;2.③(三)②(四)④
四、④
三、當堂練習
1.少年閏土和中年閏土分別是怎樣的人?
2.設想「我」在船上對宏兒說了小說最後一段話,宏兒會有何感想?
參考答案:
1.少年閏土活潑、聰明、能幹、淳樸、熱情、知識豐富,是個小英雄形象。中年閏土憔悴、遲鈍、麻木,有封建傳統的等級觀念,是當時社會不覺悟、生活貧苦的農民形象。
點撥:解答此類題,要根據人物在文中的表現,從其語言、動作或神態上去概括,能用精確的字眼准確地表達出來。
2.如:宏兒想:是啊!大伯說得對,路是人走出來的,那麼好日子也是靠許多人去奮斗的,水生他們家日子多艱難呀!我長大後一定讓水生他們過上一種好日子,再也不要像他爹那樣。 點撥:感想的內容要符合實際,符合兒童的心理。
四、創新片斷作文題(20分)
對人物採用多種描寫方法,能把人物刻畫得活靈活現,如見其人,試對某一行業的一個人物進行描寫,能顯示其職業特點,200字左右。
E. 人教版初中語文九年級上冊《孤獨之旅》教案
《孤獨之旅》是九年級上冊的課文,那麼應該如何設計教學才好呢?下面是我整理的人教版初中語文九年級上冊《孤獨之旅》教案,歡迎瀏覽。
F. 2009年的人教版語文書九年級上冊目錄
第一單元
1 沁園春雪
2 雨說
3 星星變奏曲
4 外國詩兩首
寫作.口語交際.綜合性學習雨的訴說
第二單元
5 敬業與樂業
6 紀念伏爾泰逝世一百周年的演說
7 傅雷家書兩則
8 致女兒的信
寫作.口語交際.綜合性學閉圓習演講:微陪攔笑著面對生活
第三單元
9 故鄉
10 孤獨之旅
11 我的叔叔於勒
12 心聲
綜合性學習.寫作.口語交際青春隨想蘆態胡
第四單元
13 事物的正確答案不止一個
14 應有格物致知精神
15 短文兩篇
16 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
綜合性學習.寫作.口語交際好讀書讀好書
第五單元
17 智取生辰綱
18 楊修之死
19 范進中舉
20 香菱學詩
寫作.口語交際.綜合性學習金錢,共同面對的話題
第六單元
21 陳涉世家
22 唐雎不辱使命
23 隆中對
24 出師表
25 詞五首
寫作.口語交際.綜合性學習話說千古風流人物
課外古詩詞背誦
名著導讀
附錄
第269頁:後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