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都說語文重要,可我怎麼感覺語文很虛偽呢。比如說道德經中的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這句話就很虛偽。
因為水利萬物,所以沒有人會去對水唯閉不利,孫核這是中國的中庸之道,教你怎樣做像水一樣的人,做到像水一則山掘樣就不會有人搶你老婆了
㈡ 語文學不好是什麼原因
語文不好。實話說,就是讀書讀少了,對文章沒有什麼興趣。
語文好並不是死記硬背出來的,需要理解,這話說的有點空了。
古人說過,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這話的確不錯,因為你讀的書多了,理解的東西多了,在書里潛移默化記住的東西多了,你語文自然上去了。
讀書得看興趣讀,你挑一本書,看五分鍾覺得這本書沒有意思就換一本,不必拚命逼自己去填鴨式讀書,但也不是投其所好去看沒有營養的小說,去接觸一下那些名著也不錯。
瘋狂call巴黎聖母院,超級好看,前面看不懂後面慢慢的就看進去了。
㈢ 作為三大主科之一的語文,為什麼總是不被學生和家長重視
我認為這主要是跟很多學生以及學生家庭的人文素養有關,同時也跟學生的學習興趣有關。
從某種程度上來說,雖然語文這門學科非常基礎,但對於學生來講,如果學生的語文成績不好的話,語文這個學科其實會影響到學生的整體學習狀況,同時也會找到學生對待各個學科的態度。語文這個學科雖然非常重要,但很多人並沒有充分重視語文,甚至很多家長會認為學習語文是一件浪費時間的事情。
第1個原因是學生本身的人文素養問題。
這個問題其實只要是歸咎於學生的家庭情況,如果學生在家庭內部的人文素養不夠的話,因為學生的父母本身就不重視語文,所以學生從小也沒有學習語文的習慣和語言環境。在這種情況之下,多數普通學生的語文成績相對比較一般。
㈣ 發現現在的孩子語文普遍不好,原因出在哪裡
現在的孩子語文普遍不好的原因是不重視閱讀、孩子們的閱讀方法不對、再一個就是孩子們缺乏生活體驗,導致他們語文普遍不好。
現在的孩子們越來越幸福了,上學出門坐車,出校門口坐車,不用背書包,不用洗衣服,可以說是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甚至連寫作業都有人陪伴在身邊。
幸福的生活讓他們缺乏對生活的感受力,總覺著一切都是為自己准備好的,自己只需按部就班挺爸媽老師的話就可以了,他們不願意想為什麼,也不願意觀察下雨了地上的螞蟻在干什麼?一年四季葉子是怎麼生長的?很多事情他們只是知道而已,但是缺乏感受力缺乏思考,導致了他們的理解能力變弱。
最後:想要提高語文成績,就得多看多讀多寫,在這個基礎上多觀察。
㈤ 語文不好是什麼原因呢
語文不好與孩子平時不愛看書有很大關系。語文學科主要在於積累,尤其是課外知識的積累。多讀書可以提高孩子的識字能力,同時也可以提高孩子的閱讀能力和寫作能力。所以課外閱讀對語文的影響很重要。
㈥ 為什麼現在的孩子普遍都是語文成績不好
序言:有很多的家長發現孩子的語文成績不好,這是因為孩子不重視語文。有很多的人覺得自己是中國人,在每次考試的時候,不需要花費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就可以取得一個比較滿意的成績。但是小編覺得語文是一個非常龐大的體系,如果想要學好這門學科的話,就需要能付出更多的時間,這樣才能夠取得一個好的語文成績。
如果想要提升語文成績的話,就需要我們付出一定的時間,大家需要努力學習。在學習語文的時候,我們一定要多記一些優美的句子,這樣才能夠變成自己的知識和內容。對於每一個語文老師來說,可以適當的提高自己的教學技巧,讓自己的課堂變得有趣一些,這樣就能夠吸引更多的學生關注。
㈦ 語文作為主要學科,為什麼學生和家長都不是很重視
引言:語文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學科,不重視語文整體成績就會下降。很多人都不明白,語文作為一個主要學科,為何家長和學生都不重視語文這門科目。語文對孩子來說,不管怎麼努力是沒有辦法快速提高成績。小編今天就來跟大家說一說,語文作為主要學科,為何家長和學生都不重視?
㈧ 現在為什麼語文不被重視
從根本上說,因為語文在日常生活中的用處基本上就是說話寫字寫文章,而不管你是否認真學習語文,這幾點都是一般人就會的,即使寫錯字什麼的大家也覺得不是大問題而不重視。英語就不一樣了,一般只有認真學習才能有好的英語水平。自然大家更重視英語了。
政策上說,現在找工作、出國都需要好的英語水平,甚至一些和英語八竿子打不著的工作崗位也要求過四六級;同時,卻沒有對語文水平的考核作出任何規定。所以人們就自然不去重視了。
再次,歐美文化的流行讓大眾對於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視程度降低了。
㈨ 語文作為主科,為什麼很多學生不太重視語文
關於很多老師都不願意教語文這個話題,其實學校任課安排時更多還是按照教師所學專業,如果單從個人愛好上,我個人認為有如下理由:
㈩ 語文是不是一門油嘴滑舌的文學,為什麼
凡是進過幾年學堂的,都學過語文;即使沒有進過正式學堂,上了一段掃盲班的,也知道有個語文.
一旦問及,語文是什麼,則千人千言,莫
衷一是.有人隨機采訪過211學校的在校大學生,問他們語文里的「語」、「文」指什麼,這些大學生大多一臉茫然,支吾半天,最後給出的答案也是五花八門,
比如——「語文就是學識字」、「語文就是漢語」、「語文就是語言文字」、「語文就是學習漢語言」、「語文就是學習語言和文學」等等.令專家們不解的是,他
們連語文課是什麼都不知道,這么多年的語文課(小學六年,中學六年)是怎麼上過來的.
讓我們一起回顧一下「語文」的歷史吧.
「語文」一詞出現的歷史並不長.1905年,清朝在廢除科舉制度以後,開始開辦新式學堂.當時的課程以至教材,都是從西方引進的,只有語文一科,教授的仍
是歷代古文,當時稱為「國文」課.五四運動爆發以後,提倡白話文,反對文言文,國文課受到了沖擊,小學於是改設「國語」,教材具有鮮明的口語特點.在20
世紀30年代後期.葉聖陶、夏丏尊二人提出了「語文」的概念,並嘗試編寫新的語文教材,可惜因日本侵略中國而被迫終止.全國解放後,葉聖陶先生再次提出將
「國語」和「國文」合二為一,改稱「語文」.
「語文」這一名稱是1949年下半年出現的.1949年6月,華北人民政府教育部研究全國范圍使用的教材,確定中小學都應以白話文為主,中學逐漸加點文言
文,作文則一律寫白話文,要求在口頭上和書面上,使學生能掌握接近生活實際、切合日常應用的語言能力;並採納葉聖陶的建議,不再用「國文」和「國語」兩個
名稱,一律稱為「語文」.
有人以為,「國語」的「語」是指「語體文」,「國文」的「文」是指「文言文」,因而「語文」就是語體文加文言文.但這卻不是「語文」命名的真正意思.按命
名者的意思,「語文」包括口頭語言和書面語言兩個方面:在口頭謂之「語」,在書面謂之「文」;口頭的包括聽和說,書面的包括讀和寫.
葉聖陶先生曾在多個場合就此作過說明.如1960年在《答孫文才》(1960年1月21日)一文中說,「『語文』一名,始用於一九四九年之中小學語文課
本.當時想法,口頭為語,筆下為文,合成一詞,就稱『語文』.自此推想,似以語言文章為較切.文謂文字,似指一個個的字,不甚愜當.文謂文學,又不能包容
文學以外之文章.我個人想法如此.」1963年在《認真學習語文》一文中說:「什麼是語文?平時說的話叫口頭語言,寫到紙面上叫書面語言.把口頭語言和書
面語言連在一起說,就叫語文.」1964年在《答滕萬林》中再一次強調:「『語文』一名,始用於一九四九年華北人民政府教科書編審委員會選用中小學課本之
時.前此中學稱『國文』,小學稱『國語』,至是乃統而一之,彼時同人之意,以為口頭為『語』,書面為『文』,文本於語,不可偏指,故合而言之.亦見此學科
『聽』『說』『讀』『寫』宜並重,誦習課本,練習作文,固為讀寫之事,而苟忽於聽說,不注意訓練,則讀寫之成效亦將減損.原意如是,茲承詢及,特以奉告.
其後有人釋為『語言』『文字』,有人釋為『語言』『文學』,皆非立此名之原意.第二種解釋與原意為近,唯『文』字之含義較『文學』為廣,緣書面之『文』不
盡屬於『文學』也.課本中有文學作品,有非文學之各體文章,可以證之.第一種解釋之『文字』,如理解為成篇之書面語,則亦與原意合矣.」
文化大革命結束以後,1980年成立了全國小學語文教學研究會.葉聖陶在成立大會上重申了自己的觀點——
「『語文』作為學校功課的名稱,是一九四九年開始的.解放以前,這門功課在小學叫『國語』,在中學叫『國文』.為什麼有這個區別?因為在小學的課文全都是
語體文,到了中學,語體文逐步減少,文言文逐步加多,直到把語體文徹底擠掉.可見小學『國語』的『語』是從『語體文』取來的,中學『國文』的『文』是從
『文言文』取來的.
一九四九年改用『語文』這個名稱,因為這門功課是學習運用語言的本領的.既然是運用語言的本領的,為什麼不叫『語言』呢?口頭說的是『語』,筆下寫的是
『文』,二者手段不同,其實是一回事.功課不叫『語言』而叫『語文』,表明口頭語言和書面語言都要在這門功課里學習的意思.『語文』這個名稱並不是把過去
的『國語』和『國文』合並起來,也不是『語』指語言,『文』指文學(雖然教材里有不少文學作品).」(《語文是一門怎樣的功課──—在小學語文教學研究會
成立大會上的發言》,1980年7月14日)
照說,語文的定性問題應該早已解決,不應成為問題,但是事實上並非如此.這要從1956年的「語言」「文學」分科說起.1951年,胡喬木同志首次提出了
這個問題.1952年,在黨中央領導下成立了語文教學問題委員會.經中央認可,中學語文教育實行「語言文學分科教學」,並編寫了中學漢語、文學教學大綱和
中學漢語、文學課本,從1956年秋季起,在全國范圍內開始推行.既然語文課可以拆成「文學」和「語言」兩科,可見在分科實驗前,語文就是「語言」與「文
學」的合稱.這項分科實驗僅僅持續了兩年時間,便在「厚古薄今」、「三脫離」(脫離政治、脫離生產、脫離實際)的批判聲浪中夭折了,但是它把語文理解為
「語言」加「文學」的影響卻至今還在,並成為後來圍繞「語」「文」定性新的爭議的導火索.
改革開放以後,圍繞「語」「文」定性問題,語文教育界出現了各種不同的觀點,比較典型的有:
1)語文就是語言與文章.如上述的葉聖陶先生.有的人還以為,文章就是傳統說的「道德文章」中的文章,泛指學問和各種著述.
2)語文就是語言和文字.其根據是1963年後公布的《語文教學大綱》中出現了「理解和運用祖國的語言文字」的說法.
3)語文就是語言與文化.新的《語文課程標准》將「語文」定性為「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4)語文就是語言與文學.如《北京文學》的編輯們.
5)語文除了不是語言和文學外,怎麼解釋都可以.
6)「語文」是一個整體, 包括「語」語言 和「文」(文字、文學、文化)兩個方面.(《中國大網路全書·語言文字卷》第153 頁)
7)對於語文的理解,不能用A+B式的分解方法去理解,因為這會將一個構成論的回答當作本體論的回答,造成本體論與構成論的雙重迷失.正確的做法是,將它們當成一個整體來看待.
「語」「文」內涵的確定,決定著語文學科的根本性質,決定著語文教育的目標、任務教學大綱的制訂和教材的編寫等一系列重大問題,可說是語文教育的核心問
題,但就是這樣重要的問題,半個多世紀以來,我們卻一直交不出一份令人滿意的答卷.盡管我們可以辯解地說,認識總是要有一個過程的,
這不正是標志著我們認識的深化與提高嗎? 不錯, 正是如此.但是, 我們不能沒有「階段性的相對穩定的共識」,
否則就沒有明確的實踐總目標總方針.事實上,
造成的影響早已是客觀存在地擺在那裡,更何況過程歷時之久、波折之大堪為空前,直到今天也未必讓所有語文教育工作者搞明白, 究竟如何認識語文教育?
目前的「統一說」是不是比較接近真理? 如果一門學科的界定長期得不到科學的定位, 大家搞不清自己「姓甚名誰」,
這門學科的教育教學活動的展開以何為憑? 又如何能夠取得理想的效果呢? 在這種毫無目的的狀態下,語文教育不出問題才怪.
北京有個學校,叫北京語言大學,其較早的名稱是北京語言學院,1996年更名為北京語言文化大學,2002年更名為北京語言大學.如果其將名字更為「北京
語文大學」,由之而引起的問題,怕是語言學家和語文教育專家百口莫辯.國外還有個JLL project,它包括三種雜志,即Journal of
Language and Linguistics(《語言與語言學雜志》), Journal of Language and
Learning(《語言與學習雜志》), Journal of Language and
Literature(《語言與文學雜志》).看來老外是得了國人的真傳啊.
語文是語言和文字,語言和文學,語言和文章,語言和文化,還是別的什麼?切不可以為這只是咬文嚼字.孔子說:「必也正名乎?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
成.」這對語文教育改革來說,實在太合適了. 什麼是「語文」?這個概念確切的內涵與外延究竟是什麼?不搞清這一點,語文教育的改革根本就無從談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