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語言文字 > 如何看待閔派語文

如何看待閔派語文

發布時間:2023-03-20 15:29:26

1. 高一語文翻譯,急求,明天要交的

樂毅傳
原文附註釋
樂毅者,其先祖曰樂羊。樂羊為魏文侯將,伐取中山,魏文侯封樂羊以靈壽。樂羊死,葬於靈壽,其後子孫因家焉。中山復國,至趙武靈王時復滅中山,而樂氏後有樂毅。 樂毅賢,好兵,趙人舉之。及武靈王有沙丘之亂①,乃去趙適魏。聞燕昭王以子之 樂毅
之亂而齊大敗燕②,燕昭王怨齊,未嘗一日而忘報齊也。燕國小,辟遠③,力不能制④,於是屈身下士⑤,先禮郭隗以招賢者⑥。樂毅於是為魏昭王使於燕,燕王以客禮待之。樂毅辭讓,遂委質為臣⑦,燕昭王以為亞卿,久之。 ①沙丘之亂:指前295年,主父武靈王與少子惠文王同游沙丘,長子章乘機作亂,欲殺惠文王以自立,公子成等發兵平亂,章敗,逃入武靈王行宮,公子成率兵圍困,殺章,武靈王被餓死。②子之之亂:指前315年,燕王噲將王位禪讓給國相子之,子之為政三年燕大亂。前314年齊宣王襲燕,殺燕王噲及子之。③辟:同「僻」。偏僻。④制:制勝。⑤屈身:降抑身分。⑥先禮郭隗:指燕昭王聽從郭隗建議,先禮尊郭隗自己,為其築宮,拜其為師以招攬天下賢士。⑦委質:古代臣下向君主敬獻禮物,表示獻身稱「委質」。質,通「贄」。 當是時,齊閔王強,南敗楚相唐眛於重丘①,西摧三晉於觀津②,遂與三晉擊秦,助趙滅中山,破宋,廣地千餘里。與秦昭王爭重為帝③,已而復歸之④。諸侯皆欲背秦而服於齊。閔王自矜⑤,百姓弗堪⑥。於是燕昭王問伐齊之事。樂毅對曰:「齊,霸國之餘業也⑦,地大人眾,未易獨攻也。王必欲伐之,莫如與趙及楚、魏⑧。」於是使樂毅約趙惠文王,別使連楚、魏,令趙?說秦以伐齊之利跡鋒⑨。諸侯害齊閔王之驕暴⑩,皆爭合從與燕伐齊?。樂毅還報,燕昭王悉起兵,使樂毅為上將軍,趙惠文王以相國印授樂毅。樂毅於是並護趙、楚、韓、魏、燕之兵以伐齊,破之濟西。諸侯兵罷歸⒀,而燕軍樂毅獨追,至於臨菑。齊閔王之敗濟西,亡走保於莒。樂毅獨留徇齊⒁,齊皆城守⒂。樂毅攻入臨菑,盡取齊寶財物祭器輸之燕。燕昭王大說⒃,親至濟上勞軍,行賞饗士⒄,封樂毅於昌國,號為昌國君。於是燕昭王收齊鹵獲以歸⒅,而使樂毅復以兵平齊城之不下者。 樂毅
樂毅留徇齊五歲,下齊七十餘城,皆為郡縣以屬燕,唯獨莒、即墨未服。會燕昭王死,子立為燕惠王。惠王自為太子時嘗不快於樂毅,及即位,齊之田單聞之,乃縱反間於燕⒆,曰:「齊城不下者兩城耳。然所以不早中薯拔者,聞樂毅與燕新王有隙⒇,欲連兵且留齊(21),南面而王齊(22)。齊之所患,唯恐他將之來。」於是燕惠王固已疑樂毅,得齊反間,乃使騎劫代將,而召樂毅。樂毅知燕惠王之不善代之(23),畏誅,遂西降趙。趙封樂毅於觀津,號曰望諸君。尊寵樂毅以警動於燕、齊。 ①楚相:梁玉繩《史記志疑》:「『楚相』乃『楚將』之誤。」當是。②三晉:指韓、趙、魏三國。春秋末,晉被韓、趙、魏三家瓜分,各立為國,故稱「三晉」。這里指魏、趙兩國。③爭重為帝:爭取尊為帝號。前288年,秦昭王自稱西帝,尊齊閔王賣州者為東帝。④已而復歸之:指齊閔王接受蘇代的勸說,稱帝後兩個月即自行取消帝號,仍舊稱王。⑤自矜:自尊自大。⑥堪:忍受。⑦余業:先人遺下的功業。⑧與:結交,聯合。⑨?(dàn,旦):以利益引誘人。⑩害:以為禍害。?合從:當時諸侯國在外交的一種策略,即「合眾弱以攻一強」。從,同「縱」。?並護:統一指揮。⒀罷歸:停止攻擊,撤回本國。⒁徇:帶兵巡行佔領的地方。⒂城守:據城固守。⒃說:同「悅」。⒄饗:用酒食招待人。⒅鹵獲:奪取繳獲的戰利品。鹵,通「擄」,掠奪。⒆縱:施放。反間:使敵人間諜為我所用,或用計使敵人內部不團結。(20)隙:感情上的裂痕,怨仇。(21)連兵:斷斷續續用兵。(22)王齊:在齊稱王。(23)不善:不懷好意。 齊田單後與騎劫戰,果設詐誑燕軍①,遂破騎劫於即墨下,而轉戰逐燕,北至河上,盡復得齊城,而迎襄王於莒②,入於臨菑。 燕惠王後悔使騎劫代樂毅,以故破軍亡將失齊;又怨樂毅之降趙,恐趙用樂毅而乘燕之以伐燕③。燕惠王乃使人讓樂毅④,且謝之曰⑤:「先王舉國而委將軍,將軍為燕破齊,報先王之讎⑥,天下莫不震動,寡人豈敢一日而忘將軍之功哉!會先王棄群臣⑦,寡人新即位,左右誤寡人。寡人之使騎劫代將軍,為將軍久暴露於外⑧,故召將軍且休,計事。將軍過聽⑨,以與寡人有隙,遂捐燕歸趙⑩。將軍自為計則可矣,而亦何以報先王之所以遇將軍之意乎?」樂毅報遺燕惠王書曰?: ①設詐誑燕軍:指田單先以請降示弱麻痹燕軍,再以「火牛陣」奇襲燕軍。詐:欺騙;誑:迷惑。②迎襄王於莒:齊閔王兵敗奔莒,為援齊楚將淖齒所殺,後莒人立閔王子為王,即襄王。③:疲睏。④讓:責備。⑤謝:道歉。⑥讎:仇恨。⑦棄群臣:拋下了群臣,是死去的委婉說法。⑧暴(pù,瀑)露:露天食宿。指戰地生活的辛苦。⑨過聽:誤聽。⑩捐:棄。?遺:給予。 臣不佞①,不能奉承王命,以順左右之心,恐傷先王之明,有害足下之義,故遁逃 銅錢
走趙。今足下使人數之以罪②,臣恐侍御者不察先王之所以畜幸臣之理③,又不白臣之所以事先王之心④,故敢以書對。 臣聞賢聖之君不以祿私親⑤,其功多者賞之,其能當者處之⑥。故察能而授官者,成功之君也;論行而結交者⑦,立名之士也。臣竊觀先王之舉也,見有高世主之心⑧,故假節於魏⑨,以身得察於燕。先王過舉⑩,廁之賓客之中?,立之群臣之上,不謀父兄?,以為亞卿。臣竊不自知,自以為奉令承教⒀,可幸無罪⒁,故受令而不辭。 ①不佞:沒有才能。是自謙的說法。②數:列舉罪狀,指責、數落。③侍御者:君主的侍從。這里實指燕惠王。畜:收留。幸:寵信。④白:明白。⑤祿:爵祿。私:偏私。⑥能當者:指才能勝任官職的人。處:安排,任用。⑦論:衡量。行:品行。⑧高:超出。世主:一般的君主。⑨假:借。節:符節。古代君王傳布命令或征調兵將的憑證。這里是出使的意思。⑩過舉:過分地抬舉。?廁:置身於。?父兄:這里指宗室大臣。⒀承教:接受教導。⒁幸:僥幸。 先王命之曰:「我有積怨深怒於齊,不量輕弱①,而欲以齊為事②。」臣曰:「夫齊,霸國之餘業而最勝之遺事也③。練於兵甲,習於戰攻。王若欲伐之,必與天下圖之。與天下圖之,莫若結於趙。且又淮北、宋地,楚、魏之所欲也,趙若許而約四國攻之,齊可大破也。」先王以為然,具符節南使臣於趙④。顧反命⑤,起兵擊齊。以天之道⑥,先王之靈,河北之地隨先王而舉之濟上⑦。濟上之軍受命擊齊,大敗齊人。輕卒銳兵,長驅至國。齊王循而走莒,僅以身免;珠玉財寶車甲珍器盡收入於燕。齊器設於寧台⑧,大呂陳於元英⑨,故鼎反乎磿室⑩,薊丘之植植於汶篁?,自五伯已來?,功未有及先王者也。先王以為慊於志⒀,故裂地而封之⒁,使得比小國諸侯⒂。臣竊不自知,自以為奉命承教,可幸無罪,是以受命不辭。 ①輕弱:指燕國國力薄弱。②以齊為事:把向齊國復仇作為自己的職分。③最勝:多次取勝。最:積聚。《戰國策》,「最」作「驟」。④具:准備。⑤顧:回顧,回頭。形容時間之速。反命:即「返命」,復命。⑥道:同「導」,引導。⑦河北之地:指黃河以北的趙、魏地區。舉:全部。之:到。⑧寧台:燕國台名。⑨大呂:齊國鍾名。元英:燕國宮殿名,在寧台之下。⑩故鼎:指曾被齊掠走的 樂毅
燕國寶鼎。磿室:燕國宮殿名,在寧台之下。?汶篁:齊國汶水出產的竹子。?五伯:又作「五霸」。春秋時稱霸一時的五個諸侯盟主。其說不一,通行的說法是指齊桓公、晉文公、秦穆公、宋襄公、楚莊王。⒀慊(qiè,竊):滿足。⒁裂地:割地以封。⒂比:比同,並列。 臣聞賢聖之君,功立而不廢,故著於《春秋》①;蚤知之士②,名成而不毀,故稱於後世。若先王之報怨雪恥,夷萬乘之強國③,收八百歲之蓄積④,及至棄群臣之日,余教未衰⑤,執政任事之臣,修法令⑥,慎庶孽⑦,施及乎萌隸⑧,皆可以教後世。 臣聞之,善作者不必善成⑨,善始者不必善終。昔伍子胥說聽於闔閭⑩,而吳王遠跡至郢;夫差弗是也,賜之鴟夷而浮之江。吳王不寤先論之可以立功?,故沈子胥而不悔⒀;子胥不蚤見主之不同量⒁,是以至於入江而不化。 ①《春秋》:編年體史書,相傳孔子據魯史修訂而成,是儒家經典之一。這里泛指史書。②蚤知:先知,有預見。蚤,通「早」。③夷:平定。萬乘:萬輛兵車。古代一車四馬叫「乘」。④八百歲之積蓄:指齊自開國至燕昭王破齊約八百年間積存的珍寶財物。⑤余教:留下的政令、訓示。⑥修:通「修」。⑦慎庶孽:慎重地對待妾生子弟。⑧施(yì,義):推及。萌隸:百姓。⑨作:創作,開孔。⑩說:主張。聽:聽從,接受。?鴟夷:馬革做的囊袋,形似鴟鳥,用以收斂骸骨。?寤:通「悟」。明白。先論:指伍子胥早先的建議,即拒絕越王請降,停止對齊用兵。⒀沈:同「沉」。⒁不同量:有不同的氣量、抱負。入江而不化:《索隱》雲:「言子胥懷恨,故雖投江而神不化,故雖投江而神不化,猶為波濤之神也。」 夫免身立功①,以明先王之跡②,臣之上計也。離毀辱之誹謗③,墮先王之名④,臣之所大恐也。臨不測之罪,以幸為利⑤,義之所不敢出也。 臣聞古之君子,交絕不出惡聲⑥;忠臣去國,不絜其名⑦。臣雖不佞,數奉教於君子矣⑧。恐侍御者之親左右之說,不察疏遠之行⑨,故敢獻書以聞⑩,唯君王之留意焉。於是燕王復以樂毅子樂間為昌國君;而樂毅往來復通燕。 燕、趙以為客卿。樂毅卒於趙。 ①免身:免遭自身災禍。②跡:事跡,功績。③離:通「罹」。遭遇。④墮:同「隳」。毀壞。⑤以幸為利:把倖免於殺身之禍作為漁利的機會。指為趙害燕以謀取個人名利。⑥不出惡聲,不 樂毅
說他人壞話。⑦不絜其名:不洗雪自己的罪名或冤屈。絜,同「潔」。⑧數:多次。⑨疏遠:指被疏遠的人。行:行為。⑩聞:使聽到。?通:交好。 樂間居燕三十餘年,燕王喜用其相栗腹之計,欲攻趙,而問昌國君樂間。樂間曰:「趙,四戰之國也①,其民習兵,伐之不可。」燕王不聽,遂伐趙。趙使廉頗擊之,大破栗腹之軍於鄗,禽栗腹、樂乘②。樂乘者,樂間之宗也③。於是樂間奔趙,趙遂圍燕。燕重割地以與趙和④,趙乃解而去。 燕王恨不用樂間,樂間既在趙,乃遺樂間書曰:「紂之時,箕子不用,犯諫不怠⑤,以冀其聽;商容不達⑥,身只辱焉⑦,以冀其變。及民志不入⑧,獄囚自出⑨,然後二子退隱。故紂負桀暴之累⑩,二子不失忠聖之名。何者?其憂患之盡矣。今寡人雖愚,不若紂之暴也;燕民雖亂,不若殷民之甚也。室有語,不相盡,以告鄰里。二者,寡人不為君取也。」 樂間、樂乘怨燕不聽其計,二人卒留趙。趙封樂乘為武襄君。 其明年,樂乘、廉頗為趙圍燕,燕重禮以和,乃解。後五歲,趙孝成王卒。襄王使樂乘代廉頗。廉頗攻樂乘,樂乘走,廉頗亡入魏。其後十六年而秦滅趙。 ①四戰之國:指趙國多次與四方之敵作戰。②禽:同「擒」。③宗:同祖稱「宗」。④重:多。⑤犯:冒犯。⑥商容不達:指殷紂時商容因諫被貶。達,顯達。⑦只(zhǐ,紙):同「只」。⑧民志不入:民心渙散。⑨獄囚自出:獄中囚犯逃出。喻政局混亂,法令廢棄。⑩負:擔負。桀:凶暴。?以上三句的意思是說:家庭內部有紛爭不盡述己意卻把它告訴鄰里。喻指樂間未能盡陳伐趙之害卻出奔趙國。?二者:指樂間未能犯顏直諫和背燕奔趙這兩種做法。 其後二十餘年,高帝過趙,問:「樂毅有後世乎?」對曰:「有樂叔。」高帝封之樂卿,號曰華成君。華成君,樂毅之孫也。而樂氏之族有樂瑕公、樂臣公①,趙且為秦所滅,亡之齊高密②。樂臣公善修黃帝、老子之言③,顯聞於齊,稱賢師。 ①樂臣公:《索隱》:「本亦作『巨公』也。」②亡:逃亡。③黃帝、老子之言:即「黃老之學」。戰國、漢初道家以傳說中的黃帝同老子相配,並同尊為道家創始人,形成黃老學派。言:學說。 太史公曰:始齊之蒯通及主父偃讀樂毅之報燕王書,未嘗不廢書而泣也①。樂臣公學黃帝、老子,其本師號曰河上丈人②,不知其所出。河上丈人教安期生,安期生教毛翕公,毛翕公教樂瑕公,樂瑕公教樂臣公,樂臣公教蓋公。蓋公教於齊高密、膠西,為曹相國師。 ①廢:放下。②本師:宗師。
譯文
樂毅,他的祖先叫樂羊。樂羊曾擔任魏文侯的將領,他帶兵攻下了中山國,魏文侯把靈壽封給了樂羊。樂羊死後,就葬在靈壽,他的後代子孫們就在那裡安了家。後來中山復國了,到趙武靈王的時候又滅掉了中山國,而樂家的後代出了個有名人物叫樂毅。 樂毅很賢能,喜好軍事,趙國人曾舉薦他出來做官。到了武靈王在沙丘行宮被圍困餓死後,他就離開趙國到了魏國。後來他聽說燕昭王因為子之執政,燕國大亂而被齊國乘機戰敗,因而燕昭王非常怨恨齊國,不曾一天忘記向齊國報仇雪恨。燕國是個弱小的國家,地處偏遠,國力是不能克敵制勝的,於是燕昭王降抑自己的身分,禮賢下士,他先禮尊郭隗藉以招攬天下賢士。正在這個時候,樂毅為魏昭王出使到了燕國,燕王以賓客的禮節接待他。樂毅推辭謙讓,後來終於向燕昭王敬獻了禮物表示願意獻身做臣下,燕昭王就任命他為亞卿,他擔任這個職務的時間很長。 當時,齊閔王很強大,南邊在重丘戰敗了楚國宰相唐眛,西邊在觀津打垮了魏國和趙國,隨即又聯合韓、趙、魏三國攻打秦國,還曾幫助趙國滅掉中山國,又擊破了宋國,擴展了一千多里地的領土。他與秦昭王共同爭取尊為帝號,不久他便自行取消了東帝的稱號,仍歸稱王。各諸侯國都打算背離秦國而歸服齊國。可是齊閔王自尊自大很是驕橫,百姓已不能忍受他的暴政了。燕昭王認為攻打齊國的機會來了,就向樂毅詢問有關攻打齊國的事情。樂毅回答說:「齊國,它原來就是霸國如今仍留著霸國的基業,土地廣闊人口眾多,可不能輕易地單獨攻打它。大王若一定要攻打它,不如聯合趙國以及楚國、魏國一起攻擊它。」於是昭王派樂毅去與趙惠文王結盟立約,另派別人去聯合楚國、魏國,又讓趙國以攻打齊國的好處去誘勸秦國。由於諸侯們認為齊閔王驕橫暴虐對各國也是個禍害,都爭著跟燕國聯合共同討伐齊國。樂毅回來匯報了出使情況,燕昭王動員了全國的兵力,派樂毅擔任上將軍,趙惠文王把相國大印授給了樂毅。樂毅於是統一指揮著趙、楚、韓、魏、燕五國的軍隊去攻打齊國,在濟水西邊大敗齊國軍隊。這時各路諸侯的軍隊都停止了攻擊,撤回本國,而燕國軍隊在樂毅指揮下單獨追擊敗逃之敵,一直追到齊國都城臨淄。齊閔王在濟水西邊被打敗後,就逃跑到莒邑並據城固守。樂毅單獨留下來帶兵巡行佔領的地方,齊國各城邑都據城堅守不肯投降。樂毅集中力量攻擊臨淄,拿下臨淄後,把齊國的珍寶財物以及宗廟祭祀的器物全部奪取過來並把它們運到燕國去。燕昭王大喜,親自趕到濟水岸上慰勞軍隊,獎賞並用酒肉犒勞軍隊將士,把昌國封給樂毅,封號叫昌國君。當是燕昭王把在齊國奪取繳獲的戰利品帶回了燕國,而讓樂毅繼續帶兵進攻還沒拿下來的齊國城邑。 樂毅留在齊國巡行作戰五年,攻下齊國城邑七十多座,都劃為郡縣歸屬燕國,只有莒和即墨沒有收服。這時恰逢燕昭王死去,他的兒子立為燕惠王。惠王從做太子時就曾對樂毅有所不滿,等他即位後,齊國的田單了解到他與樂毅有矛盾,就對燕國施行反間計,造謠說:「齊國城邑沒有攻下的僅只兩個城邑罷了。而所以不及早拿下來的原因,聽說是樂毅與燕國新即位的國君有怨仇,樂毅斷斷續續用兵故意拖延時間姑且留在齊國,准備在齊國稱王。齊國所擔憂的,只怕別的將領來。」當時燕惠王本來就已經懷疑樂毅,又受到齊國反間計的挑撥,就派騎劫代替樂毅任將領,並召回樂毅。樂毅心裡明白燕惠王派人代替自己是不懷好意的,害怕回國後被殺,便向西去投降了趙國。趙國把觀津這個地方封給樂毅,封號叫望諸君。趙國對樂毅十分尊重優寵藉此來震動威懾燕國、齊國。 齊國田單後來與騎劫交戰,果然設置騙局用計謀迷惑燕軍,結果在即墨城下把騎劫的軍隊打得大敗,接著輾轉戰斗追逐燕軍,向北直追到黃河邊上,收復了齊國的全部城邑,並且把齊襄王從莒邑迎回都城臨淄。 燕惠王很後悔派騎劫代替樂毅,致使燕軍慘敗損兵折將喪失了佔領的齊國土地;可是又怨恨樂毅投降趙國,恐怕趙國任用樂毅乘著燕國兵敗疲睏之機攻打燕國。燕惠王就派人去趙國責備樂毅,同時向他道歉說:「先王把整個燕國委託給將軍,將軍為燕國戰敗齊國,替先王報了深仇大恨,天下人沒有不震動的,我哪裡有一天敢忘記將軍的功勞呢!正遇上先王辭世,我本人初即位,是左右人耽誤了我。我所以派騎劫代替將軍,是因為將軍長年在外,風餐露宿,因此召回將軍暫且休整一下,也好共商朝政大計。不想將軍誤聽傳言,認為跟我有不融洽的地方,就拋棄了燕國而歸附趙國。將軍從為自己打算那是可以的,可是又怎麼對得住先王待將軍的一片深情厚意呢?」樂毅寫了一封回信給惠王,信中說: 臣下沒有才幹,不能恭奉您的命令,來順從您左右那些人的意願,我恐怕回國有不測之事因而有損先王的英明,有害您的道義,所以逃到趙國。現在您派人來指責我的罪過,我怕先王的侍從不能體察先王收留、寵信我的道理,又不清楚我用來奉事先王的誠心,所以冒昧地用信來回答。 我聽說賢能聖明的君主不拿爵祿偏賞給親近的人,功勞多的就獎賞他,能力勝任的就舉用他。所以考察才能然後授給官職的,是能成就功業的君主。衡量品行然後交往的,是能樹立聲譽的賢士。我暗中觀察先王的舉止,看到他有超出一般君主的心志,所以我借為魏國出使之機,到燕國獻身接受考察。先王格外抬舉我,先把我列入賓客之中,又把我選拔出來高居群臣之上,不同父兄宗親大臣商議,就任命我為亞卿。我自己也缺乏自知之明,自認為只要執行命令接受教導,就能僥倖免於犯罪,所以接受任命而不推辭。 先王指示我說:「我跟齊國有積久的怨仇,深深惱恨齊國,不去估量燕國的弱小,也要把向齊國復仇作為我在位的職分。」我說:「那個齊國,至今保留著霸國的基業,而又有多次作戰取勝的經驗。士兵訓練有素,諳熟攻戰方略。大王若要攻打它,必須與天下諸侯聯合共同圖謀它。若要與天下諸侯圖謀它,不如先與趙國結盟。而且淮北,原屬宋國的地區是楚、魏兩都想得到的地方,趙國如果答應結盟就約好四國聯合攻打它,這樣齊國就可以被徹底打敗。」先王認為我的主張對,就准備了符節派我南去趙國。很快我就歸國復命,隨即發兵攻打齊國。靠著上天的引導,先王的神威,黃河以北地區的趙、魏兩國軍隊隨著先王全部到達濟水岸上。濟水岸上的軍隊接受命令攻擊齊軍,把齊國人打得大敗。我們的輕快精銳部隊,長驅直入直抵齊國國都。齊王隻身逃跑奔向莒邑,僅他一人免於身亡;珠玉財寶戰車盔甲以及珍貴的祭祀器物全部繳獲送回燕國。齊國的祭器擺設在寧台,大呂鍾陳列在元英殿;被齊國掠去的原燕國寶鼎又從齊國取來放回磿室,薊丘的植物中種植著齊國汶水出產的竹子,自五霸以來功業沒有趕上先王的。先王認為自己的志向得到滿足,所以劃出一塊地方賞賜給我,使我能比同小國的諸侯。 我聽說賢能聖明的君主,功業建立而不廢馳,所以能寫在《春秋》一類的史書上;有預見的賢士,名聲取得而不毀棄,所以能被後人稱頌。像先王那樣報仇雪恥,平定了具有萬輛兵車的強大國家,繳獲了齊國八百多年所積存的珍貴寶物,等到先王辭世之日,還留下政令訓示,指示執政掌權的臣屬,修整法令,慎重地對待庶出子弟,把恩澤推及到百姓身上,這些都可以用來教導後代。 我聽過這種說法,善於開創的不一定善於完成,開端好的不一定結局好。從前伍子胥的主張被吳王闔閭採納,吳王帶兵一直打到楚國郢都;吳王夫差不採納伍子胥的正確建議,卻賜給他馬革囊袋逼他自殺,把他的屍骨裝在袋子里扔到江里漂流。吳王夫差不明白先前伍子胥的主張能夠建立功業,所以把伍子胥沉入江里而不後悔;伍子胥也不能預見君主的氣量、抱負各不相同,因此致使被沉入江里而死不瞑目。 免遭殺身之禍而建功立業,彰明發揚先王的事跡,這是我的上策。遭到侮辱以至誹謗,毀壞先王的名聲,這是我所最害怕的事情。面臨難以預測的罪過,把倖免於殺身之禍作為個人漁利的機會,這是恪守道義的人所不敢作出的事情。 我聽說古代的君子,絕交時不說別人的壞話;忠良的臣子離開原來的國家,不洗雪自己的罪過和冤屈。我雖然無能,但多次聆聽君子的教導了。我恐怕先王侍從聽信左右近臣的讒言,不體察被疏遠人的行為。所以獻上這封信把我的心意告訴您。希望君王留意吧。 於是燕惠王又把樂毅的兒子樂間封為昌國君;而樂毅往來於趙國、燕國之間,與燕國重新交好,燕、趙兩國都任用他為客卿。樂毅死於趙國。 樂間住在燕國三十多年,燕王喜採用他的宰相栗腹的計策,打算攻打趙國,便詢問昌國君樂間。樂間說:「趙國,是同四方交戰的國家,它的百姓熟悉軍事,攻打它是不行的。」燕王喜不聽,於是攻打趙國。趙國廉頗還擊燕軍,在鄗(hào,耗)地把栗腹的軍隊打得大敗,擒獲了栗腹、樂乘。樂乘,與樂間是同祖。於是樂間逃到趙國,趙國於是攻燕國。燕國割讓了許多土地向趙國求和。趙軍才解圍而去。 燕王悔恨沒聽用樂間的建議,樂間已經在趙國,就給樂間寫了一封信說:「殷紂王時,箕子不被任用,但他敢於冒犯君王,直言諫諍,毫不懈怠,希望紂王聽信;商容因勸諫紂王而被貶謫,他身受侮辱,仍希望紂王改弦更張。等到民心渙散,獄中的囚犯紛紛逃出,國家已不可救葯,然後兩位先生才辭官隱居。因此紂王背上了凶暴的惡名,兩位先生卻不失忠誠、高尚的美譽。這是為什麼呢?他竭盡了為君為國而憂慮的責任。現在我雖然愚鈍,但還不像殷紂那麼凶暴;燕國百姓雖不安定,但也不像殷朝百姓那麼嚴重。有道是,家庭內部有了紛爭,不盡述自己的意見,卻去告訴鄰里。這兩種做法,我認為是不可取的。」 樂毅墓
樂間、樂乘怨恨燕王不聽從他們的計策,兩個人終於留在趙國。趙國封樂乘為武襄君。 第二年,樂乘、廉頗為趙國圍困燕國,燕國用厚禮向趙國求和,趙軍才解圍。五年之後,趙孝成王去世。悼襄王派樂乘代替廉頗的官職。廉頗攻打樂乘,樂乘逃奔,廉頗也逃到魏國。此後十六年秦國滅掉趙國。 二十年之後,漢高帝經過原來趙國屬地,問那裡的人說:「樂毅有後代嗎?」回答說:「有個樂叔。」漢高帝把樂卿封賜給他,封號稱華成君。華成君就是樂毅的孫子。樂氏家族還有樂瑕公、樂臣公,他們是在趙國將要被秦國滅掉時逃到齊國高密的。樂臣公長於研究黃帝、老子的學說,在齊國很有名氣,人們稱他為賢師。 太史公說:「當初齊人蒯通和主父偃讀樂毅給燕王的那封信時,都曾不禁放下書信掉下眼淚來。樂臣公鑽研黃帝、老子的學說,他的宗師叫做河上丈人,現在還不清楚河上丈人是那裡人。河上丈人教安期生,安期生教毛翕公,毛翕公教樂瑕公,樂瑕公教樂臣公。樂臣教蓋公。蓋公在齊地高密、膠西一帶執教,是曹相國的老師。

2. 語文林錦的文言文翻譯

1. 明史列傳林錦翻譯成現代漢語

林錦,字彥章,是連江人。景泰初年,由鄉貢升為合浦訓導。瑤寇猖狂時,內外沒有準備。林錦逐條舉出方略,全部符合實際。巡撫葉盛認為他很奇異,下令讓他做靈山縣事。城被賊寇損毀,林錦利用有利地形,設置了柵欄守衛,廣泛地設置戰具,賊寇不敢逼近。林錦任期滿的時候,百姓說:「您離開了,賊寇又會來,誰來抵禦?」老百姓全部逃到山中。葉盛把這種情況報告給皇上,皇上窢橘核搭鄲促肝詎菲存十擔姜下詔讓林錦當知縣。林錦飛奔到了官任,老百姓又回到了家園。

正趕上年景不好,各個瑤寇更加剽掠沒有停一天。林錦一人騎馬到了賊寇營壘,告訴他們什麼是禍什麼是福。瑤寇感悟,鄰近縣的二十五部都聽指揮。其中不服從的就討伐。天順六年,攻破賊寇羅禾水,第二次在黃姜嶺攻破他,又大破他們在新莊。先後斬獲千餘級,歸還了所掠的人口,賊寇全部平息之後,才除去柵欄,建築了土城。

2. 語文古文翻譯

原文圓拿: 蔡璘,字勉旃(zhān),吳縣人。重諾責①,敦②風義③。有友某以千金寄之,不立券。亡何⑤,其人亡。蔡召其子至,歸之。愕然不受,曰:「嘻!無此事也,安有寄千金而無券者?且父未嘗語我也。」蔡笑曰:「券在心,不在紙。而⑥翁知我,故不語郎君。」卒輦④而致之。

譯文: 蔡璘,字勉旃,吳縣人。很注重諾言和責任,對情誼很忠厚,篤實。有一位朋友將很多錢寄放在他那裡,沒有立字據。沒有多久,這位朋友就死了。蔡璘呼喚那人的兒子來,(把錢)還給他。(那人的兒子)感到驚訝沒有接受,說:哎,沒有這件事呀,怎麼會有寄放那麼多錢卻不立字據的人呢?況且,我的父親也沒有告訴過我(這件事)呀。蔡璘笑著說:「字據立在心中,不是立在紙上。你父親把我當做知己,所以沒有告訴你。」於是便用車子(把錢)運到(那人)家中。

註: ①諾責:諾言和責任。 ②敦:重視。 ③風義:情誼。 ④輦(niǎn):車子(名詞),這里是(動詞)「用車子運」的意思。 ⑤亡何:不久。 ⑥而:你,你的。 ⑦千金:一千兩白銀 ⑧郎君:古代對男子的尊稱。這里相當於「你」 ⑨券quan(四聲):票據 憑證

註:現在語文版初一教材選用!選用教材時有改動: 重諾責:現翻譯為「在意由於許諾或承諾失信而招致的譴責。重:看重 習題: 且父未嘗語我也。 語:告訴 卒輦④而致之 卒:最終 券在心,不在紙。而翁知我,故不語郎君 字據是在心裡,不是在紙上。你的父親了解我(的為人),所以沒有告訴你。

啟示:做人要守信正直,不貪錢財,講義氣,堅守自己正確的立場,潔身自好。

3. 語文的文言文翻譯

山川之美,古來共談。高峰入雲,清流見底。兩岸石壁,五色交輝。青林翠竹,四時俱備。曉霧將歇,猿鳥亂鳴。夕日欲頹,沉鱗競躍。實是欲界之仙都。自康樂以來,未復有能與其奇者。

譯文:

譯文一:

山川景氏啟色的美麗,自古以來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贊嘆的啊。

巍峨的山峰聳入雲端,明凈的溪流清澈見底。

兩岸的石壁色彩斑斕,交相輝映。

青蔥的林木,翠綠的竹叢,四季長存。

清晨的薄霧將要消散的時候,傳來猿、鳥此起彼伏的鳴叫聲;太陽快要落山了,潛游在水中的魚兒爭相跳出水面。

這實在是人間仙境。從謝靈運以來,就再也沒有能欣賞這奇異景色的人了。 [編輯本段]課下注釋: 1.本文選自《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全梁文》。謝中書,即謝徵,字元度,陳郡陽夏(現河南太康)人,曾任中書鴻臚(掌朝廷機密文書)。陶弘景,南朝,梁的思想家,醫學家。字通明,號華陽隱居,丹陽秣陵(現在江蘇南京)人。有《陶隱居集》。

2.五色交輝:這里形容石壁色彩斑斕。五色,古代以青、黃、黑、白、赤為正色。交輝,交相輝映。

3.四時:四季。

4.歇:消散。

5.夕日欲頹:太陽快要落山了。頹,墜落。

6.沉鱗競躍:潛游在水中的魚爭相跳出水面。沉鱗,潛游在水中的魚。

7.欲界之仙都:人間天堂。欲界,佛教把世界分為欲界, *** 、無 *** 。欲界是沒有擺脫世俗的七情六慾的眾生所處境界,即指人間。仙都,神仙生活於其中的美好世界。

8.康樂:指南著名山水詩人謝靈運,他繼承他祖父的爵位,被封為康樂公。是南朝齊梁間文學家。

9.與(yù):參與,這里指欣賞。

10.山川之美 之:的

11.將:將要

12.亂:此起彼伏

13.實:確實

14.是:這

15.自:從 [編輯本段]文章總評: 文章開始,作者從人們對山水的態度入手:古往今來,沒有人不贊美青山綠水的,特別是江南的山山水水,更是柔媚亮麗、清秀絕塵,是如此的典雅、飄逸。接著描寫了山水、石壁、叢林、翠竹和早晨、黃昏的景象,融情於景,表達作者對山水的贊美之情。最後,作者發出慨嘆:從謝靈運後,又有誰能欣賞如此美景呢?望天下,熙熙攘攘皆為名利,能全身心投入自然的人,還有多少呢?一片黯然之情,悄然流露。

整篇文章,六十八言,有山水竹林、曉霧夕陽、猿鳥錦鱗,有比喻、誇張、擬人,有正面描寫、側面描寫等……說不完的無限情趣、道不完的生機盎然,使人覺得似人間仙境一般。這在魏晉六朝「詩尚玄理,文工駢體」的文風中,可謂一枝獨秀。讀來凡心皆無,身在物外,心清神明。 [編輯本段]情感: 自然景物的綺麗風光,本身就構成優美的意境,作家以自己獨特的藝術感受,以飽和著感情的語言激起讀者的興致,從而形成文學作品的意境。山水相映之美,色彩配合之美,晨昏變化之美,動靜相襯之美相互作用,構成一幅怡神悅性的山水畫。全文只有68個字,就概括了古今,包羅了四時,兼顧了晨昏,山川草木,飛禽走獸,抒情議論,各類皆備。先以感慨發端,然後以清峻的筆觸具體描繪了秀美的山川景色,最後以感慨收束。全文表達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悅之晴與古今知音共賞美景的得意之感。這篇文章中有直抒胸臆的句子,文章開頭寫道「山川之美,古來共談」,這個「美」字,是山川風物的客觀形態,也是作者對山川風物的審美感受——愉悅,「實是欲界之仙都」,將在山水之中飄飄欲仙的得意之態表露無疑。「自康樂以來,未復有能與其奇者」,自從謝靈運以來,沒有人能夠欣賞它的妙處,而作者卻能夠從中發現無盡的樂趣,帶有自豪之感,期與謝公比肩之意溢於言表。

作者從欣賞景物中發現無窮的樂趣。同時能與謝靈運這樣的林泉高士有志向道同之處,生發出無比的自豪感,表達了作者對大自然的熱愛與喜愛之情。

4. 語文 的古文翻譯

1不徐不疾(遲緩)

不快不慢

2清風徐來,水波不興(慢慢地、緩緩地)

微風吹來,水面沒有絲毫漣漪

1均之二策,寧許以負秦曲(答應,允許)

比較這兩種情況,寧可答應秦國「以城易璧」的請求,而讓秦國背負理屈的輿論罪名。

2塞上長城空自許,鏡中衰鬢已先斑(期望)

我白白地自認為是邊防上的長城,對鏡照看衰老的頭發早已花白。

3高可二黍許(表示大約和數量)

大約有兩顆黃米粒那麼高。

4不知何許人也(處所)

不知道是哪裡人氏

1以其乃華山之陽名之也(山的南面,水的北面)

因為它在華山南面而這樣命名。

2斜陽草樹,尋常巷陌(陽光,太陽)

夕陽照著那草木雜亂、偏僻荒涼的普通街巷

3春日載陽,有鳴倉庚(溫暖)

夏歷三月開始暖和,黃鶯鳴叫。

4儋陽為傅其奴(通「佯」,表面上,假裝)

田儋假裝綁住自己的家奴。

5周秦古璽,多作陽文(出的,外露的)

周代秦朝的玉璽,大多數上面的刻的字都是外露的。

1增減要語,奉行者莫辨也(重要,簡要)

增加或刪節那些重要的語句,奉命執行的人沒有誰能分辨真假。

2築石寨土堡於要隘(險要)

村民們在險要的地方築起石牆、土堡壘等防禦工事。

3凡先王之法,有要於時也(需要,符合,適合)

凡是先王的法令制度,是適應當時的需要的。

4張良出,要項伯(同"邀",邀請)

張良出去,邀請項伯。

5惟大辟無吏可要,然猶質其首(要挾)

只有對那些砍頭的,沒有什麼好要挾的,但是還要留下他的腦袋做抵押品。

6雖與府吏要,渠會永無緣(相約,誓約)

雖然和府吏有約定,但永遠沒有緣分和他再相會了。

7要在安國家,利人民(要點、關鍵)

關鍵在於安定國家,利於人民。

8若要人不知,除非已莫為(希望)

要想人家不知道,除非自己不去做。

9要之,治平之久,天地不能不生人(總括、概括)

總而言之,要長久的將天下治理的太平安樂,天地間就不能少了人。

10然地亦窮險,唯京師要其道(約束、控制)

可是這里地勢險要,只有京城長安要約其通道。

5. 語文古文翻譯

先父曾經說過,同鄉的前輩左忠毅公在京城一帶擔任主考。一天,風雪交加氣候寒冷,(他)帶著幾個騎馬的衛士,打扮成平民出去訪察,進入一座古廟,廊下小屋裡一個書生伏在書桌上睡著了,他的文章剛寫成草稿。左公看完了,就脫下貂皮袍子蓋在書生身上,又給他掩上門。(他)問廟里的和尚,才知書生叫史可法。到考試時,官吏喊到史公的姓名,左公睜大眼睛注視著,等交上考卷,就當面批他為第一名。又召到內宅,讓他拜見左夫人,說:「我的幾個兒子都平庸無能,日後繼承我的志向和事業,只有這個年輕人了。」

到左公被關進東廠的監獄,史可法從早到晚守在獄門外,逆賊太監(魏忠賢)防守監視得很嚴,即使是家裡的僕人都不得接近。過了一段時間,聽說左公受了烙鐵燒烤的酷刑,早晚間即將死去,(史公就)拿了五十兩銀子,哭著找管牢的獄卒商量,獄卒被感動了。一天,讓史可法換上破衣服,穿上草鞋,背著筐子,手拿長鏟,裝成清掃垃圾的人,把史公帶進去,悄悄地指點左公所在的地方。(左公)正靠著牆坐在地上,面部、額頭都燒得焦爛辨不清模樣,左膝以下的筋骨都脫落了。史公上前跪下抱著左公的膝蓋嗚嗚咽咽地哭著。左公辨出他的聲音,但是眼睛卻睜不開,於是使勁抬起手臂,用手指撥開眼眶,眼光如火炬一般,發怒地說:「無能的奴才!這是什麼地方?你卻跑來!國家的事情糟糕到如此地步,我老頭子已經完了,你再輕生不明大義,國家的事誰能支撐?還不趕快離開,不要等壞人來了構成罪名陷害,我現在就打死你!」於是摸索著地上的刑具,做出要投擊的姿勢。史公閉口不敢作聲,快步走了出去。後來他常常流著眼淚把這件事告訴別人,說:「我老師的肺肝都是鐵石鑄成的啊。」

崇禎末年,「流賊」張獻忠在蘄州、黃州、潛山、桐城一帶出沒,史公以鳳廬道身份奉命守衛這一帶地區。每當有了警報,(他)就幾個月不睡覺,讓將士們輪流休息,自己卻坐在帳幕外,選擇十幾個健壯的士兵,讓兩個人蹲著,自己靠著他們的背,過一段時間再輪換。每當在寒冷的夜晚站起身來,抖動衣裳,戰甲上的冰霜散落地上,發出清脆的響聲。有人勸他稍加休息,史公說:「我上怕對不起朝廷,下怕對不起我的老師啊!」

史可法統率軍隊來往經過桐城,一定要親自到左公家中,向左公的父母請安,到堂上拜見左夫人。

我的同族老前輩方塗山,是左公的女婿,與我父親要好,(他說)關於獄中的一些話,是親自聽史公(史可法)講的。

6. 語文文言文翻譯

原文 文帝之後六年匈奴大入邊。

乃以宗正劉禮為將軍,軍霸上();祝茲侯徐厲為將軍(6),軍棘門(7);以河內守亞夫為將軍(8),軍細柳(9);以備胡 上自勞軍(10)。至霸上及棘門軍,直馳入,將以下騎送迎。

已而之細柳軍,軍士吏被甲(11),銳兵刃,彀弓弩(12),持滿(13)。天子先驅至,不得入。

先驅曰:「天子且至!」軍門都尉曰(14):「將軍令曰:『軍中聞將軍令,不聞天子之詔。』」居無何,上至,又不得入。

於是上乃使使持節詔將軍(15):「吾欲入勞軍。」亞夫乃傳言:"開壁門。

"壁門士請車騎曰(16):「將軍約,軍中不得驅馳。」於是天子乃按轡徐行(17)。

至營,將軍亞夫持兵揖曰(18):「介胄之士不拜(19),請以軍禮見。」天子為動,改容式車(20)。

使人稱謝(21):「皇帝敬勞將軍。」成禮而去。

既出軍門,群臣皆驚。文帝曰:「嗟呼,此真將軍矣!曩(22)者霸上、棘門軍,若兒戲耳,其將固可襲而虜也。

至於亞夫,可得而犯邪!」稱善者久之。 編輯本段注釋 1)文帝:漢高祖劉邦之子劉恆,公元前180至公元前157年在位。

呂後死後,周勃等平定諸呂,他以代王入為皇帝。在位期間,執行「與民休息」的政策,減輕地稅、賦役和刑獄,使農業生產有所恢復發展,又削弱諸侯勢力,以鞏固中央政權。

舊史家把他與景帝統治時期並舉,稱「文景之治」。 後六年,即後元六年(公元前158年)。

(2)匈奴:我國古代北方的游牧民族。入邊,侵入邊境。

(3)宗正:官名,負責皇族內部事務的長官,由皇族擔任。 (4)軍:駐軍。

(5)霸上:古地名,一作灞上,又名霸頭,因地處霸水西高原上得名,在今陝西西安市東。 (6)祝茲侯:封號。

(7)棘門:原為秦宮門,在今陝西咸陽東北。 (8)河內:郡名,今河南北部地區。

守,郡的行政長官。 (9)細柳:古地名,在今陝西省咸陽西南,渭河北岸。

備:防備 (10)上:指漢文帝。 (11)被:通「披」。

(12)彀(gòu):張滿弓。弩(nǔ):一種用機械力量射箭的弓,泛指弓。

(13)持滿:把弓弦拉足。 (14)軍門都尉:守衛軍營的將官,職位略低於將軍。

(15)節:符節,皇帝給的憑證。 (16)壁門:營門。

車騎:漢代將軍的名號。 (17)按:控制。

轡:馬韁繩。徐:慢慢地。

(18)揖:拱手行禮。 (19)介:鐵甲;胄:頭盔。

為:被。 (20)式車:在車上俯身扶著車前的橫木,表示尊敬。

式,車前的橫木,現在寫作「軾」。 (21)謝:告知。

(22) 曩:(nǎng)以往,從前,過去。 (23)將:將領。

編輯本段譯文 選自中華書局排印本《史記》。 漢文帝後元六年,匈奴大規模侵入漢朝邊境。

於是,朝廷委派宗正官劉禮為將軍,駐軍在霸上;祝茲侯徐厲為將軍,駐軍在棘門;委派河內郡太守周亞夫為將軍,駐軍細柳,以防備匈奴侵擾。 皇上親自去慰勞軍隊。

到了霸上和棘門的軍營,長驅直入,將軍及其屬下都騎著馬迎送。隨即來到了細柳軍營,只見官兵都披戴盔甲,兵器銳利,開弓搭箭,弓拉滿月,戒備森嚴。

皇上的先行衛隊到了營前,不準進入。先行的衛隊說:「皇上即將駕到。」

鎮守軍營的將官回答:「將軍有令:『軍中只聽從將軍的命令,不聽從天子的詔令。』」過不多久,皇上駕到,也不讓入軍營。

於是皇上就派使者拿了天子的憑證去告訴將軍:「我要進營慰勞軍隊。」周亞夫這才傳令打開軍營大門。

守衛營門的官兵對跟從皇上的武官說:「將軍規定,軍營中不準縱馬賓士。」於是皇上也只好放鬆了韁繩,讓馬慢慢行走。

到了大營,將軍周亞夫手持兵器,作揖說:「我是盔甲在身的將士,不能跪拜,請允許我以軍禮參見。」皇上因為這樣而感動,馬上神情嚴肅地俯身靠在車前橫木上,派人致意說:「皇帝敬重地慰勞將軍。」

勞軍禮儀完畢後辭去。 出了細柳軍營的大門,許多大臣都深感驚詫。

文帝感嘆地說:「啊!這才是真正的將軍了。剛才霸上、棘門的軍營,簡直就像兒戲一樣,匈奴是完全可以通過偷襲而俘虜那裡的將軍,至於周亞夫,豈是能夠侵犯他的嗎?」長時間對周亞夫贊嘆不已。

過了一個多月,三支軍隊都撤防了,文帝就任命周亞夫做中尉。 編輯本段周亞夫的品質 治軍嚴肅,軍令威嚴,軍紀嚴明,恪盡職守,剛正不阿,盡職盡責,不畏強權,因此漢文帝稱贊他是「真將軍」。

先前霸上、棘門軍營,像兒戲罷了,那些將軍一定會被襲擊而俘獲。至於周亞夫,能夠侵犯他嗎?」漢文帝稱贊了很久。

編輯本段漢文帝的品質 漢文帝是一位深明大義的明君。 不但不反對周亞夫的做法,還贊譽他是「真將軍」。

7. 語文古文翻譯

根銳而卻,末垂水照影,又若壯士之將涉。

(穿石一帶)山峰陡峭險峻,山腳狹窄(不似諸多名山一般只見雄偉),山尖倒影在水中(山之所以能倒影,其一與水近,其二形勢陡),好像是一個個巍峨的壯士立在河邊將要過河的樣子。這一節主要寫穿石一帶的山勢陡峭。

眾山束水,如不欲去,山容殊閑雅,無刻露態 這句主要描寫新湘溪一帶的風光,寫山的目的是為後面寫水而鋪墊。 群山懷抱新湘溪,彷彿不忍著這一江春水流逝,山的樣子顯得特別的悠閑文雅,卻沒有一點的明顯的雕刻造作之態。 寫山的閑雅,才與後面水的「斂怒」「親媚」相得益彰,如西子湖一般。

8. 語文古文翻譯

譯文:

戴淵年輕時,任俠氣盛,不檢行為,曾在長江、淮河上劫掠商賈遊客。陸機休假後回洛陽,攜帶的行李物品很多,戴淵指使一些少年搶劫。戴淵當時在岸上,坐在胡床上指揮手下行動,面面俱到。戴淵原本就神采出眾,即使干這種偷雞摸狗的的事情,也顯得灑脫異常。陸機在船艙里,隔著很遠對他說:" 你這樣才華出眾的人,怎麼也當強盜呢?" 戴淵聽罷哭了,丟掉佩劍歸附了陸機。戴淵言辭慷慨,非同一般,陸機越發器重他,兩人結為好友,陸機給他寫了推薦信。渡江以後,戴淵官至征西將軍。

9. 語文文言文翻譯

原文—— 伯牙善鼓琴,鍾子期善聽。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鍾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鍾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鍾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謂世再無知音,乃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

伯牙絕弦 伯牙絕弦:絕,斷絕。伯牙因為子期死了,就把琴摔碎,再也不彈琴。

比喻知己喪亡後,棄絕某種專長愛好,表示悼念。 古時有俞伯牙摔琴謝知音的故事,被傳為千古佳話。

音樂才子俞伯牙喜歡彈一曲《高山流水》,卻沒有人能夠聽懂,他在高山上撫琴,曲高而寡。終於有一天,有一個砍柴的樵夫經過,聽懂了他的《高山流水》,這個人就是鍾子期。

俞伯牙的知音是鍾子期,他們約好兩年後見面,可是兩年後鍾子期卻沒有露面。俞伯牙多方打聽才知道,原來鍾子期已經病死了,不可能再赴他的約定,俞伯牙悲痛欲絕,他知道子期是唯一能夠聽懂他音樂的人,如今子期已死,再不會有人聽懂他的音樂了,於是他在子期的墳頭摔了他心愛的琴,也表示他對知音的敬重和惋惜。

這就是「伯牙摔琴謝知音」的故事,伯牙痛心疾首懷念子期,人們用此感嘆知音難覓。 當時伯牙是朝廷中人,而鍾子期不過是個樵夫。

兩人生活環境迥然。卻僅僅因為一首琴曲而相知相交, 音樂才子俞伯牙喜歡彈一曲《高山流水》,卻沒有人能夠聽懂。

終於有一天,有一個砍柴的樵夫經過,聽懂了他的《高山流水》,這個人就是鍾子期。俞伯牙的知音是鍾子期,他們約好兩年後見面,可是兩年後鍾子期卻沒有露面。

伯牙多方打聽才知道,原來鍾子期已經病死了,不可能再赴他的約定,俞伯牙悲痛欲絕,他知道子期是唯一能夠聽懂他音樂的人,如今子期已死,再不會有人聽懂他的音樂了,於是他在子期的墳頭摔了他心愛的琴,也表示他對知音的敬重和珍惜。這就是那段伯牙摔琴謝知音的故事,伯牙痛心疾首懷念子期,人們用此感嘆知音難覓。

伯牙喜歡彈琴,子期有很高的音樂鑒賞能力。伯牙把感情溶進樂曲中去,用琴聲表達了他像高山一樣巍然屹立於天地之間的情操,以及像大海一樣奔騰於宇宙之間的智慧,琴技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

而鍾子期的情操、智慧正好與他產生了共鳴。不管伯牙如何彈奏,子期都能准確地道出伯牙的心意。

伯牙因得知音而大喜,道:「相識滿天下,知音能幾人!」子期死後,伯牙悲痛欲絕,覺得世上再沒有人能如此真切地理解他,「乃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古人說:「士為知己者死。」

伯牙絕弦,所喻示的正是一種真知己的境界,這也正是它千百年來廣為流傳的魅力所在。

有句話叫聞弦音而知雅意 他們兩個互為知音 知音已死。

留琴何用 斷弦以鳴念知音而絕琴之意 當時伯牙是朝廷中人,而鍾子期不過是個樵夫。兩人生活環境迥然。

卻僅僅因為一首琴曲而相知相交, 音樂才子俞伯牙喜歡彈一曲《高山流水》,卻沒有人能夠聽懂。終於有一天,有一個砍柴的樵夫經過,聽懂了他的《高山流水》,這個人就是鍾子期。

俞伯牙的知音是鍾子期,他們約好兩年後見面,可是兩年後鍾子期卻沒有露面。伯牙多方打聽才知道,原來鍾子期已經病死了,不可能再赴他的約定,俞伯牙悲痛欲絕,他知道子期是唯一能夠聽懂他音樂的人,如今子期已死,再不會有人聽懂他的音樂了,於是他在子期的墳頭摔了他心愛的琴,也表示他對知音的敬重和珍惜。

這就是那段伯牙摔琴謝知音的故事,伯牙痛心疾首懷念子期,人們用此感嘆知音難覓。 伯牙喜歡彈琴,子期有很高的音樂鑒賞能力。

伯牙把感情溶進樂曲中去,用琴聲表達了他像高山一樣巍然屹立於天地之間的情操,以及像大海一樣奔騰於宇宙之間的智慧,琴技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而鍾子期的情操、智慧正好與他產生了共鳴。

不管伯牙如何彈奏,子期都能准確地道出伯牙的心意。伯牙因得知音而大喜,道:「相識滿天下,知音能幾人!」子期死後,伯牙悲痛欲絕,覺得世上再沒有人能如此真切地理解他,「乃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

古人說:「士為知己者死。」伯牙絕弦,所喻示的正是一種真知己的境界,這也正是它千百年來廣為流傳的魅力所在。

伯牙喜歡彈琴,子期有很高的音樂鑒賞能力。伯牙把感情溶進樂曲中去,用琴聲表達了他像高山一樣巍然屹立於天地之間的情操,以及像大海一樣奔騰於宇宙之間的智慧,琴技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

而鍾子期的情操、智慧正好與他產生了共鳴。不管伯牙如何彈奏,子期都能准確地道出伯牙的心意。

伯牙因得知音而大喜,道:「相識滿天下,知音能幾人!」子期死後,伯牙悲痛欲絕,覺得世上再沒有人能如此真切地理解他,「乃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古人說:「士為知己者死。」

伯牙絕弦,所喻示的正是一種真知己的境界,這也正是它千百年來廣為流傳的魅力所在。 原文:伯牙鼓琴,鍾子期聽之。

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鍾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選之間,而志在流水,鍾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湯湯乎若流水』鍾子期死,伯牙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琴,以為世無足復為鼓琴者。

簡單翻譯:音樂才子俞伯牙喜歡彈一曲《高山流水》,卻沒有人能夠聽懂,他在高山上撫琴,曲高而和寡。終於有一天,有一個砍柴的樵。

10. 語文文言文翻譯

【原文】

燕昭王收破燕後即位,卑身厚幣以招賢者,欲將以報讎。故往見郭隗先生曰:「齊因孤國之亂而襲破燕,孤極知燕小力少不足以報。然得賢士與共國,以雪先王之恥,孤之願也。敢問以國報讎者奈何?」郭隗先生對曰:「帝者與師處,王者與友處,霸者與臣處,亡國與役處。詘指而事者,北面而受學,則百己者至;先趨而後息,先問而後嘿,則什己者至;人趨己趨,則若己者至;馮幾據杖,眄視指使,則廝役之人至;若恣睢奮擊,呴籍叱咄,則徒隸之人至矣。此古服道致士之法也。王誠博選國中之賢者而朝其門下,天下聞王朝其賢者,天下之士必趨於燕矣。」燕王弔死問生,與百姓同其甘苦。

二十八年,燕國殷富,士卒樂佚輕戰。於是遂以樂毅為上將軍,與秦、楚、三晉合謀以伐齊。齊兵敗,閔王出走於外。燕兵獨追北,入至臨淄,盡取齊寶,燒其宮室宗廟。齊城之不下者,唯獨莒、即墨。

【譯文】

燕昭王在燕國被齊國打敗這後即位,他禮節謙恭,且准備了豐厚的報酬招納有才能的人。他對大臣郭隗說:「齊國趁我的國家動亂而突襲打敗了我國,我深知燕國很小,國力不足,不能報(仇)。但有才能很高的人來和我一起管理國家,為先王報仇雪恥,(這)是我的願望。先生(您)看起來就是那樣的人,就請你幫我吧。」郭隗說:「大王如果真的要招納有才能的人,那就從(敬重)我開始,(我這樣才能不高的人都受到禮遇)何況是比我有才能的人呢?他們又怎麼會因為與燕國很遠而不來投奔您呢?」因此昭王給郭隗改建了房子並且將他當作老師。(這之後)樂毅從魏國前往,鄒衍從齊國前往,劇辛從趙國前往,有才能的人爭相投奔燕國。於是昭王為郭隗專門建造房屋,並拜他為師。消息傳開,樂毅從魏國趕來,鄒衍從齊國而來,劇辛也從趙國來了,人才爭先恐後集聚燕國。昭王又在國中祭奠死者,慰問生者,和百姓同甘共苦。

燕昭王二十八年的時候,燕國殷實富足,國力強盛,土兵們心情舒暢願意效命。於是昭王用樂毅為上將軍,和秦楚及三晉趙魏韓聯合策劃攻打齊國,齊國大敗,齊閔王逃到國外。燕軍又單獨痛擊敗軍,一直打到齊都臨淄,掠取了那裡的全部寶物,燒毀齊國宮殿和宗廟。沒有被攻下的齊國城邑,只剩下莒和即墨。

3. 文言文閔的意思

1. 古文中閔是什麼意思.

1、病困,憂患,凶喪。

《詩經·邶風·柏舟》:「覯閔既多,受侮不少。」

《陳情表》:」臣以險釁,夙遭閔凶。」

2、憂慮,憂傷。

《上仁宗皇帝言事書》:「蓋閔人士之少,而山甫之無助也。」

3、憐念,憐憫。

《詩經·豳風·東山》:」序其情而閔其勞。」

4、姓。

閔姓來源於魯國公族,而魯國公族又來源於周朝王族,周朝王族的始祖後稷是黃帝25個兒子得到的12姓之一姬姓的嫡傳後代。

5、昏味,糊塗。

例如成語閔然不敏。

2. (文言文濫竽充數)閔王立中立的意思

立: 繼承 繼位

」宣王死,湣(mǐn)王立「吧

譯文:齊宣王死後,他的兒子齊湣王(田地)繼承了王位

原文

濫竽充數

齊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處士請為王吹竽,宣王說之,廩(lǐn)食(sì)以數百人。宣王死,湣(mǐn)王立,好一一聽之,處士逃。 ————選自《韓非子·內儲說上七術》

譯文

齊宣王派人吹竽,一定要三百人一起吹。南郭處士請求要為齊宣王吹竽,齊宣王很高興。用數百人的糧食供養他。齊宣王死後,他的兒子齊湣王(田地)繼承了王位。齊湣王喜歡聽一個一個地吹,南郭處士就逃跑了。

僅供參考 歡迎採納 希望幫到你 祝你學習進步

3. 文言文< >中的廩和閔的讀音和意思是什麼

濫竽充數早忘記了,你看一下這個吧: 廩 lǐn (1) ㄌㄧㄣˇ (2) 米倉,亦指儲藏的米:倉~。

~生(即「廩膳生員」,中國明、清兩代稱由府、州、縣按時發給銀子和補助生活的生員)。~餼(舊指由官府供給的糧食)。

(3) 積聚,郁結:「~於腸胃」。 (4) 鄭碼:TGJB,U:5EEA,GBK:E2DE (5) 筆畫數:16,部首:廣,筆順編號:4134125251111234 廩 廩 lǐn 〔名〕 (1) (會意兼象形。

從人回,象屋形,中有戶牖。又作「廩」。

「廩」是俗字。本義:米倉) (2) 同本義 亦有高廩。

——《詩·周頌·豐年》 盛米曰廩。——《周禮·廩人》注 余刀布,有囷廩。

——《荀子·榮辱》。註:「圓曰囷,方曰廩。」

御廩者,粢盛委之所藏也。——《公羊傳·桓公十四年》 御廩,夫人八妾所舂米,藏以奉宗廟也。

——《漢書·五行志》 谷藏曰倉,米藏曰廩。——《荀子·富國》注 父母使舜完廩。

——《孟子·萬章上》 管子曰「倉廩實而知禮節。」——賈誼《論積貯疏》 (3) 又如:廩囷(米倉。

方的稱廩,圓的稱囷);廩粟(米倉中的糧食);廩庚(米倉) (4) 泛指糧食倉庫 昭侯令人復廩。——《韓非子·內儲說下》 廣蓄積,以實倉廩。

——晁錯《論貴粟疏》 (5) 又如廩人(古代管理糧倉的官吏) (6) 米粟類;糧食 坐縻廩粟而不知恥。——明·劉基《賣柑者言》 (7) 又如:廩祿(官府供給的俸米和俸錢);廩庫(糧倉;倉庫);廩庾(糧倉);廩餉(糧餉) (8) 俸祿 廩食以數百人。

——《韓非子·內諸說上》 (9) 又如:廩給(官吏的俸給);廩秩;廩俸;廩賜(俸祿和賞賜) (10) 「廩生」的簡稱 他家大老那宗筆下,怎得會補起廩來。——《儒林外史》 (11) 又如:稟貢(以稟生的資桐派格做了貢生) (12) 通「林」。

林甸。樹林與郊野 桓公明日弋在廩。

——《管子·戒》 廩 lǐn 〈動〉 (1) 收藏;儲積 廩於腸胃。——《素問·皮部論》 群公廩。

——《公羊傳·文公十三年》。註:「廩者,連新於陳上,財氣半相連耳。」

(2) 又如:廩收(收購入倉);廩藏(廩蓄) (3) 公家棚閉發給糧食 廩,賜谷也。—鏈輪裂—《說文》 既稟稱事。

——《禮記·中庸》 (4) 又如:廩食(公家供給糧食);廩稍(舊時指公家按時供給的糧食);廩餼(舊指由公家供給的糧食之類的生活物資);廩粟(同「廩食」) 廩 lǐn 〈形〉 (1) 通「懍」 可以富安天下,而直為此廩廩也。——賈誼《論積貯疏》 (2) 又如:廩廩(危殆,阽危;驚慌;危懼) (3) 通「凜」。

寒冷 竊獨悲此廩秋。——宋玉《九辯》 (4) 又如:廩秋(寒秋);廩泉(寒泉) 閔 (閔) mǐn (1) ㄇㄧㄣˇ (2) 憂忠,凶喪:~凶。

(3) 古同「憫」,憐恤,哀傷。 (4) 古同「憫」,憂慮。

(5) 勉力:~勉。 (6) 昏味,糊塗:~然不敏。

(7) 姓。 (8) 鄭碼:TLSO,U:95F5,GBK:E3C9 (9) 筆畫數:7,部首:門,筆順編號:4254134 閔 閔 mǐn 〔動〕 (1) (形聲。

從門,文聲。本義:弔唁) (2) 同本義 [condole;offer one's condolenees] 閔,吊者在門也。

——《說文》 (3) 同「憫」。憐恤,哀憐 閔予小子,遭家不造。

——《詩·周頌·閔予小子》 (4) 又如:閔察(憐憫審察);閔悼(憐恤哀悼);閔悔(憐恤而痛悔);閔笑(憐憫嘲笑) (5) 勉。黽勉 予惟用閔於天越民。

——《書·君奭》 (6) 又如:閔免(勤免不息。同黽勉。

也作閔勉) (7) 憂慮 宋人有閔其苗之不長而揠之者。——《孟子·公孫丑上》 閔閔焉如農夫之望歲。

——《左傳·昭公三十二年》 (8) 又如:閔凶(憂傷的事。常指父母之喪);閔悔(傷痛後悔);閔急(令人擔憂的嚴重情勢)。

4. 語文文言文:解釋下列實詞閔:1.臣以險釁,夙遭閔凶2.宋人有閔其苗

解釋在括弧內,閔:1.臣以險釁,夙遭閔凶(憂愁、憂傷)2.宋人有閔其苗之不長者(通「憫」,可憐)制:1.乃使人復南閣子,其制稍異於前(結構、造形)2.乃重修岳陽樓,曾其舊制(規模)3.是故明君制民之產,必使仰足以事父母(控制)類:1.何竟日默默於此,大類女郎也(像)2.其稱文小而其指極大,舉類邇而見義遠(例子、材料)3.臣以王之攻宋也,為與此同類也(類型、類別)過:1.一日,大母過余曰(探訪、來訪)2.雷霆乍驚,宮車過也(經過)3.彼所將中國人不過十五六萬(超過)4.則知明而行無過矣(過錯)5.不宜有所過(探訪)6.人恆過,然後能改(過失、過錯)。

5. 【文言文韋楚老的翻譯

韋楚老,李宗閔之門生.自左拾遺辭官東歸,居於金陵.常乘驢經市中,貌陋而服衣布袍,群兒陋之.指畫自言曰:"上不屬天,下不屬地,中不累人,可謂大韋楚老." 群兒皆笑.與杜牧同年生,情好相得.初以諫官赴征,值牧分司東都,以詩送.及卒,又以詩哭之.韋楚老,是李忠閔的門生.以左拾遺的身份出關東歸,住在金陵.經常乘著驢子到市場晃悠,他相貌醜陋,穿著袍子,大家都認為他很難看.他指著畫像自言自語地說:「我上不屬於天,下不屬於地,又不要勞煩你們,這個就是韋楚老」大家就笑話他.他與杜牧是同一年生的,兩個的感情和性格相投.首先是以諫官的生分上任的,那時正值杜牧被分職到東都,就以詩相送.等到他死了,也以詩來悼念他.。

6. 閔其在偃苗助長文言文中的翻譯

宋人有閔(1)其苗之不長(2)而揠(3)之者,芒芒然(4)歸,謂(5)其人(6)曰:「今日病(7)矣!予(8)助苗長矣!」其子趨(9)而往(10)視之,苗則槁(11)矣。

天下之(12)不助苗長者寡(13)矣!以為無益而舍之者,不耘苗(14)者也;助之長者,揠苗者也;非徒(15)無益(16),而又害之。

注釋

1、閔(mǐn)——同「憫」,擔心,憂慮。

2、長(zhǎng)——生長,成長。

3、揠(yà)——拔。

4、芒芒然——露出疲憊但十分滿足的樣子。

5、謂:對…說

6、其人——他家裡的人。

7、病——疲勞,困苦,精疲力盡,文中是引申義

8、予——我,第一人稱代詞.

9、趨——快步走。

10、往——去,到..去。

11、槁(gǎo)——草木乾枯,枯萎。

12、之:取消句子獨立性,無實義,不譯

13、寡:少

14、耘苗:給苗鋤草

15、非徒——非但。徒,只是。

16、益:好處。

譯文

有個擔憂他的禾苗長不高而把禾苗往上拔的宋國人,一天下來十分疲勞但很滿足,回到家對他的家人說:「今天可把我累壞了,我幫助禾苗長高了!」他兒子聽說後急忙到地里去看苗(的情況),然而苗都枯萎了。

天下不希望自己禾苗長得快一些的人很少啊!以為禾苗長大沒有用處而放棄的人,就像是不給禾苗鋤草的懶漢。妄自幫助它生長的人,就像這個拔苗助長的人,不但沒有好處,反而害了它。

啟示

1、客觀事物的發展自有它的規律,純靠良好的願望和熱情是不夠的,很可能效果還會與主觀願望相反。這一寓言還告知一具體道理:"欲速則不達"。

2、人們對於一切事物都必須按照客觀規律去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才能把事情做好。反之,單憑自己的主觀願望去做,即使有善良的願望,美好的動機,結果也只能是適得其反。

7. 閔孑蹇單衣順母文言文翻譯

1. 原文:閔子騫兄弟二人,母死,其父更娶,復有二子,子騫為其父御車,失轡,父持其手,寒,衣甚單。父則歸,呼其後母兒,持其手,衣甚厚溫。即謂其婦曰:「吾所以娶汝,乃為吾子,今汝欺我,去無留。」子騫前曰:「母在一子單,母去四子寒。」其父默然,而後母亦悔之。

2. 翻譯:閔子騫兩兄弟,自從他母親去世後,他父親就再娶,後母再生兩個孩子。子騫為他父親駕車,掉落轡頭,父親摸他的手,寒冷,穿的衣很單薄。父親就回去,叫後母及孩子出來,摸孩子的手,衣穿很厚手很暖。就對他婦人說:「我之所以娶你,實際上是為了我的孩子,現在你欺負我,去吧,我不留你了。」子騫往前說道:「母親在只有一個孩子單薄,母親去了就四個孩子寒冷了。」他父親聽了不做聲,而他後母也感到後悔。

8. 閔孑蹇單衣順母文言文翻譯

原文:閔子騫兄弟二人,母死,其父更娶,復有二子,子騫為其父御車,失轡,父持其手,寒,衣甚單。

父則歸,呼其後母兒,持其手,衣甚厚溫。即謂其婦曰:「吾所以娶汝,乃為吾子,今汝欺我,去無留。」

子騫前曰:「母在一子單,母去四子寒。」其父默然,而後母亦悔之。

翻譯:閔子騫兩兄弟,自從他母親去世後,他父親就再娶,後母再生兩個孩子。子騫為他父親駕車,掉落轡頭,父親摸他的手,寒冷,穿的衣很單薄。

父親就回去,叫後母及孩子出來,摸孩子的手,衣穿很厚手很暖。就對他婦人說:「我之所以娶你,實際上是為了我的孩子,現在你欺負我,去吧,我不留你了。」

子騫往前說道:「母親在只有一個孩子單薄,母親去了就四個孩子寒冷了。」他父親聽了不做聲,而他後母也感到後悔。

4. 農村淺析小學語文閔讀教學策略研究這句話對嗎

農村淺析族配小學語文閔讀教學策略磨穗空研究這句話不對。根據查詢相關公開信瞎瞎息顯示:沒有閔讀這個概念,有閱讀這個概念。其次就是農村淺析這個也不對,要調換成淺析農村小學,這樣才合理。

閱讀全文

與如何看待閔派語文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04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372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17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10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48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369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260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671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350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989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22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48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659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29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13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01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06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388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52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17